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有感

2024-07-24

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有感(共10篇)

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有感 篇1

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有感

通过学习毛主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同时我也充分的认识到毛泽东思想与时俱进的精髓,今天仍然是我们学习巨大财富。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近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学习了毛主席《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著作。

这篇著作是一九四一年五月毛主席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一篇重要报告。对于当时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这种非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倾向进行了分析、批判。使广大干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得到提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论保障。这篇著作重点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回忆二十年来,共产党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精神和取得的成绩:我党幼年时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我党经过艰苦的奋斗牺牲,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是指出了党内存在的缺点,并指出要纠正这个缺点,否则工作就无法更进一步。首先是缺乏对国际国内现状的研究,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导我们要认真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违反了这一原则。其次是研究中国历史的气氛不浓,只知道研究马列,忘记了自己的祖宗。再次就是在学习国际革命经验方面,只知学马列,不能应用于实际,违背了马列关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三是对两种态度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一种是主观主义的态度。即对于周围的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第二种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认真进行调查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不能割断历史,要实事求是。

四是提出了三点意见:1.向全党提出系统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2.研究近百年中国历史;3.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方针,废除静止的孤立的研究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方法。

毛主席著作提出的观点,对我们今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在学习中要注意研究我们所处的现状,把我们放在世界发展的大环境中,看我们所处的位置如何,我们有何优势,有何不足。

二是在学习中要注意研究我国的历史。我国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由动荡到稳定,由受凌辱到强大,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斗争之路、发展之路。

三是在学习中要注意研究外国成功的经验。我国要赶上发达国家,必须向先进国家学习,研究他们发展的历程,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

四是学习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别人先进的经验、先进的理论与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博采众长,使自己提高到新的高度。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工作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是呀,想想现在的我们岂不是也在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不懂得为何要学习,学的东西又要用来做些什么。不注重客观情况的研究,不注重吧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只是知道大家都在学习,自己不学习不行,所以自己也去学习,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学习法律,什么时候用得上。现在的学习已经变得功利而肤浅,大家看问题只是停留在表面,不去深入思考,只是死板的接受,而不会创新。毛主席说到,党内一些同志的主观主义思想,对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具体情况,不愿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联系到我自己身上,岂不是也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吗?总是不注重实践,总是想当然的做事情,不去思考,不去深入研究。对于每次老师布置的期中作业,自己只是在网上查些资料,只是看些别人写好的现成的论文,然后把他们的观点整合一下,真轻松的就写好一篇所谓的“论文”,认真想想,这算是论问吗?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看过那么多的书,没有那么多的知识,没有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社会生活中关于这个问题作深入的调查,只是在吃前人嚼过的食物,乏味而显得无力。“仅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

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布政使我们现在的学术论文的写照吗?关于老师讲到的新知识,我们只是学会麻木的接受,不经咀嚼就全部咽下,对于另外的教授提出新的观点,又只是接受,不去想为什么对于统一事实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哪种更具有合理性,更加符合社会实践。我想,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不就又重新犯了60多年前,毛主席已经提醒过我们的错误了吗?这是不是比当时的人们更加悲哀呢?我们是不是也要落得“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没有科学态度,只知背诵若干词句,徒有虚名的悲哀?

正如毛主席所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不去想当然,让理论结合实践,这样才能发挥理论的重要作用。改造我们的学习,不是让我们去一味的去学习党的思想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将他们真正的运用到实践当中,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一个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在当时的党内同志中存在,在现如今我们当中也依然存在,所以,认真的学习和改造我们的学习依然必要,依然重要。

毛主席还提到“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反思自己,自己对于中国的历史,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对于鸦片战争,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岂不是也是懂得很少甚至有些东西是一无所知?真的要反思自己,虽然每次自己在看完抗日战争、在看完中国建国以来的发展、在看完共产党的奋斗发展史后,都会心潮澎湃地告诉自己,要让自己的祖国更加的强大,要让那些外国人看的起我们,要珍惜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美好生活,可是自己的实际行动呢?只是在过着现在的每一天,不去也不想去了解祖国的历史,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一些最美好的东西,比如说一些文化。我们是不是在现在安逸的生活环境下已经失去了自己最传统,最本质的东西呢?不懂得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不懂得认真学习历史,不懂得自己的过去,那又怎么配得上去谈将来呢?联想到自己,每次都以自己是理科生,而认为没有学好历史是理所当然,没次都以学了也没什么用来推脱排斥对历史的学习,每次都以为知道点皮毛就好,不去深入了解我们的历史,想想是多么的惭愧。一个不懂得自己国家历史的人,又怎么好意思去谈热爱祖国,又怎么好意思去要求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正

如毛主席所说,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的今天,更要知道昨天和前天。

任何人都会犯错,“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我想重要的不是犯了什么错,而是去反思为什么犯错,怎样改正,这也是我对我们的党最敬佩的一点。我们的党也走过很多的弯路,但是正如毛主席所说“错误通常是正确的先导”。我们只有直面错误,才可能真正改正错误,避免下次再犯。学习中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我们要不断地去总结,不断地去反思,去回想自己每天在做的每一件事,去衡量它的对与错、优点与不足,才有可能发现自己深层次的错误,才有可能改正自己的错误,不断地进步。

即使已经过去了60多年,我想我们依然要重新去读、去领会毛主席的讲话,去思考他对于我们革命的意见和建议,将他对于革命同志提出的的要求、指出存在的问题联系自身,从而更好的以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的来严格要求自己,改造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将马列主义、毛泽东理论真正的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用它来指导自己的生活,真正发挥理论的意义。

我们要真正的不愧于申请加入党组织,成为党组织的一员,而不是让“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这句话“被誉为”大而空、虚而假,我们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不单纯的为学习而学习,而要有目的有选择性的有的放矢地去学习,多思考,多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更要学习好我们的历史文化,学习我们的优良传统,不断创新,敢于实践,不仅仅是死板的接受,更重要的是去发现,去创造!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主席进一步从思想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内路线的分歧,分析了广泛存在于党内的非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作风,即为书中讲的主观主义的态度,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并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奠定思想基础,毛泽东号召改造我们的学习,展开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

文中具体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非马克思主义,即主观主义的态度详细说明了三方面的情形:一是不注重研究现状,二是不注重研究历史,三是不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而直接违反马克思主义,违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于是,自己造出一条相反的原则:理论与实际分离。毛泽东对这种主观主义态度的人作了一个很形象的画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

厚腹中空。”

文章中着重突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巧用对比手法将主观主义的态度与马克思主义态度进行对照,正反鲜明,,有力地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可贵。文中说:“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是注重研究现状;就是注重研究历史;就是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华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要长期坚持的思想态度,正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并取得了胜利,才有了今天的毛泽东思想。有了中国的飞速发展,有了现在的空前景象。中国的面貌为之一新,在中国各届领导人的带领下,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在不断升华,并且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一届党领导人呼吁中华儿女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定会在中国开花、结果。

改造学习,说说容易,做却难。在改造过程中,需要牢固树立几方面理念:

学习要有责任的理念。做任何事情,如果一旦认识到责任,那么可以这样说,事情的一半就已经做好了,另一半也就不那么难了。学习也需要有一种责任,这责任集中体现在学习直接地是为自己学,这恰恰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这就是有责学习的最好体现。

学习要有激情的理念。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这种感情一旦迸发出来,那就转化成为一种激情。把激情用在学习上,那就是学习激情,或叫做学习感情。平时所说学习上的感情基础,就指这个而言。学习,从思想认识或是思想观念看,必须要有无穷的、不可阻挡、孜孜以求、如饥似渴的激情。这样的学习态度,肯定是直接的、生动的、富有生命的。这就是有情学习的最好体现。

学习要有习惯的理念。人的一生,生生不息,繁衍更替,呈现出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再生存、再发展、再进步的客观规律。生存、发展、进步,简简单单“六个字”,其中所蕴含着的是无数个看似平淡,极易忽视,又要紧要命的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由习惯到自然再发展成为规

律。可见,生活要有习惯,工作要有习惯,学习也要有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它可以引领一个人朝着有利于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向去生存、发展、进步。反之,不注重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或是对学习上的坏习惯、坏毛病不加改之,反而习以为常,长此以往,危害极大。我们要的是好习惯,摒弃的是坏毛病。这就是有习而学的最好体现。

我们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孜孜以求、苦学不倦,在学习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增强本领;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开阔胸襟、提高修养。主宰沉浮者,志学也。

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有感 篇2

作者在书名副标题中即指出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思维模式, 也是整部书要证明的论点, 主要针对的是科技落后。这种观点颠覆了以往从社会制度、政治文化角度分析的社会学观点, 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作者首先对于主流的封建专制、儒家文化、体制制度造成落后的观点都给与了驳斥, 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材料, 然后立论, 将症结锁在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上, 我们姑且不论这些事实能否佐证主流观点站不住脚, 但不可否认, 完全把责任推向客观因素, 而把主观因素推得干干净净是违背哲学原理的, 本身也是中国人不好的思维习惯。作者在自序中提到“思维模式虽然是环境和文化造成的, 但一旦形成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 思维模式就和原来的文化关系不大, 反而是思维模式主导文化的走向。”一语中的主观因素不但不能忽视, 而且是主因。

思维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 对科学的发现, 技术的发明, 以及政治管理, 生产生活都至关重要, 西方自古希腊起一直就在打造思维工具, 将之磨砺得越来越锋利, 乃至形成了逻辑学、科学哲学等专门练就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的独立学科, 其在西方哲学科学政治前进的道路上已经并且将继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方的理性思维、抽象思维、还原思维已经深入到社会文化的基层。反观中国, 从来也没有注意到思维领域, 古代甚至没有逻辑这个词, 逻辑是近代音译的, 我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形象思维的低级阶段, 没有打造过, 至今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 甚至还陶醉在老祖宗的光辉中。楚渔先生谈到中国人思维具有模糊性, 不善抽象, 缺乏求证性、精密性, 混乱僵化, 无一不切中要害, 我们应该勇敢面对, 这并不伤民族自尊心, 每个民族每个人思维都有长处和短处, 相反如果我们自欺欺人的回避掩饰自身的缺点, 不敢正视和解决, 则问题还会拖延下去, 还要继续落后下去。

受楚渔先生的启发, 事实上许多客观因素深究下去的确也与思维模式有关!

比如一般在谈到中国科技落后时, 学界必定提到中国古代没有建立科学体系, 连基本的科学概念都没有, 都注意到了中国哲学和科学里面的概念要么没有, 有么就是模糊不清的, 但对此没有进一步探讨, 到底是思维模糊形成不了概念体系, 还是反之缺乏概念造成思维模糊呢?其实是前者, 因为思维模式在原始人类社会即已形成了, 而且有继承性和稳定性。也就是说, 正是由于模糊的思维模式, 没有形成科学概念, 科学体系。

另外有学者抨击以易经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阻碍了科学发展, 事实上易经本身就是模糊思维、整体思维、意象思维的产物, 而且易经本来是探索自然的, 后来演变成预测人生的谶纬之学不得不说与中国人的兴趣和思维习惯有着莫大的关联。

还有一个常受攻击的是天人合一思想, 这是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 影响极其深远, 许多观点都认为这种思想封死了探索自然的兴趣, 的确中国古人不像古希腊人置身自然之外对自然界进行解剖, 而是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追求与之和谐共处, 获得一种美好的体验。但是这里要指出的, 中国古代广大民众并非是在看了老庄等哲学著作后才产生这种思想的, 而是与生俱来就有这种倾向, 这正是一种思维特征。

中国人的思维缺陷不仅直接导致了科技的落后, 还影响到了其他方面, 比如中国人在讨论问题时候总是转换话题, 问题总是辨论不清, 然后就开始谩骂攻击, 网上秽语铺天盖地……这些都是事实。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 楚渔先生呼吁改造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模式是教育的头等大事, 笔者深以为然。当代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科教大军, 但其成果却不如人意, 特别是原始创新严重不足, 科技能力还不如一些小国, 有的人总是说国家不重视, 投入不够, 这是有失公允的, 我们很多科研单位的硬件条件其实足够, 真正的问题在于创新能力不足, 而创新很大程度要创新思维的支持, 我们的传统思维本来就有很多问题, 加上现在我们的教育不重视思维的培养, 当然难以成就创新型人才。思维的类型有很多种, 多数人都只擅长一部分, 而缺乏的部分是需要启发和历练的, 尤其是高级阶段的创造性思维。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对于思维只有一个模糊的聪明不聪明的粗浅印象, 压根儿不知道不同思维方式的区别, 并且认为智力完全靠天生, 后天只是学习知识技能, 所以现时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基本都只放在书本知识上, 而且一味灌输的多, 由于思维得不到升级, 无法取得好成绩, 有的成绩虽好, 可是高分低能, 这样的学生后来难以胜任科学研究或技术掌握。新的课程标准虽然对教学和学习提出了新的理念, 按照新理念培养的学生应该好于以往, 但在现实教育中会操作的老师和家长很少, 而且最关键的, 还是没有提及思维的塑造, 从小到老一代一代照例是祖传的思维模式!这样教育环境出来的人有少数能进军到前沿已是难得, 叫他创新创造则属苛求。总之, 培养、改造思维的的确确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改造我们的学习 篇3

然而,这种一窝蜂、赶时髦、追求“新概念”的学习景象无一不凸显出浮躁。在这种虚假繁荣的学习景象背后,是敬业实用型、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严重短缺,是高学历者无“用武之地”。教与学的不对称,学而不致用,都在严重损毁着国民的学习质量。

毛泽东曾写过一篇批评不良学风的著名文章,叫做《改造我们的学习》。他为那些不注重深入中国现状,不注重研究中外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实际应用者画了一幅像: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他严厉斥责三类人:只知背诵马列词句,徒有虚名并

无实学者;只知生吞活剥外国经验,充当留声机者,这类人崇尚空谈,却忘记认识和创造新事物的责任;不针对实际问题对周围环境作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而信口开河者。当前我们这个社会普遍笼罩着一种浮躁、轻狂、虚无的氛围,日益侵蚀着我们学习工作的各个角落,也渗透到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以下几种现象尤为严重。

一曰光学不练,坐而论道。大道理、口号满天飞,渊博的知识和学识主要应用于“侃”而不是“干”。对书本知识生吞活剥,满足于装点门面,附庸风雅地累积“谈资”与“侃大山”的素材。很多人的“所学”并未落脚在“所用”上,或不能触类旁通,由此及彼,读一本书不能达到最佳的应用效果。二曰不注意从日常工作中总结问题、规律和改进措施。有很多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件活干了十几年,也理不出个所以然来。而有的人每时每刻都在留心工作中的每个细节,从中提炼和总结工作方法,工作一两年即获取了他人十多年的成果和经验。三曰缺乏“照镜子”的精神。把学到的一点知识或经验拿来当成教育别人或评论他人他事的工具,却不知道审视自己对学习成果的应用程度如何,自己的差距又在哪里。这样的人对别人取得的成绩不以为然,却以评论他人的错误和失败为一大快事,极少对照分析别人的失败在自己身上重演的各种可能性。

四曰不注意检讨自己的错误和失败教训。一方面人们大都喜欢为失败找出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责任;另一方面人们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一些最常识、最简单的错误。同时,不容易对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消化和容纳,并适时调整或纠正,反而简单地视之为嫉妒或者故意挑刺、不怀好意,结果去了诸多“免费”学习的机会,永远没有进步。

五曰学习与思维的空间自我封闭、自我萎缩。简单地用“绝对正确”、“肯定不行”或“必定如此”来轻易地对周围的事物给出判断性结论,而不去周详地考虑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大量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新变化,不能敏锐地意识到信息爆炸时代所充满的各种不确定性,偏激地固执己见,妨碍了挖掘和发现创新的可能性。

一个人一生当中能用于读书、上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书本上、课堂上的知识又并非都能学以致用,或者说并不能完全回答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同时绝大多数人常常舍近求远,把学习过于复杂化、神圣化,丢掉触手可及的学习机会,即每天工作中身边的人和事。我们每天所看、所听、所尝、所触、所嗅和所做都是学习的通道。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处处充满了学习的机会。例如和他人的每一次谈话,在报纸上看到的每一条新闻,走在大街上的每一次际遇,去外地的每一次旅游都是一次学习体验的机会,每一次体验都可以成为MBA案例,可以无限引发你的深入思考,拓展你的想象空间。

每一天都会有一个学习机会,每一天至少有一个对某个人有用的机会,每一天的某个机会可能就是前所未有,也绝不会再来的。对于有的人而言,每天的工作场景就是MBA课堂。每做一件事都注意从中找出规律和科学的方法,运用MBA思维进行分析解剖,将学习视作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学习素材信手拈来。而对另外一些人而言,把生动丰富的工作内容当成累赘,漠然视之,对今天的工作总要算计明天的得失,每天都与学习机会擦身而过。殊不知,当你忙于斤斤计较,把多干活、干好活的机会推给他人的同时,也就把学习机会让给了他人,平白耗费了每天唾手可得、多姿多彩的学习机会。

一个天才善于发现这些常常蕴藏在生活细节中的学习机会。牛顿由苹果从树上掉下的现象中发现了地心引力,瓦特受蒸汽顶起水壶盖子的启示发明了蒸汽机,这就是潜心研究、细心观察的结果。数学看似乏味枯燥,却能从中发现美感,甚至感悟出哲学思想,这并不是因为简单的因果推导或数学关系,而是因为在数学的解题、研究过程中,就已广泛应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联想、猜测、推广、限定以及抽象、概括、演绎和证明等等的思维方法,并在解题的逻辑、推导的形式中展现出数学公式应用的美妙之处,这就是触类旁通的结果。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的点点滴滴都可当成学习素材与研究案例,当工作与学习达到高度融合的境界时,就能使你不断积累经验、创造并扩大学习成果。

陈鸿桥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系,从事资本市场工作二十余年。历任深圳证券结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企业培训中心主任、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曾兼任全国最早的青年志愿者组织-深圳市义工联合会理事长。著有专著《新产业 · 新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16节科学管理课》(人民出版社)、《科学管理——理念、方法与案例》(中国青年出版社)。

读《改造我们的学习》有感 篇4

邱娅妮

最近,读《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流连字里行间,特别对“学习”一词生发些许感悟。作为教师,对于“学习”一词是那么熟悉,因为每天都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学生从小就明白:通过学习,一个人可以不断进步、成长、成才。然而,反思自身的工作,“学习”对于教师的意义何在呢?我们在践行“学习”的过程中又做得如何呢?

揽镜自照

新课程倡导“一课一得”。一堂课的主人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评价一堂好课的核心也不再是原来“老师教的怎么样”,而是“学生学的怎么样”。这种教育理念和评价方式的转变迫使一线所有走进课堂的老师采用一切方式转变角色,活化教材,更新教法,提升效率。

为此,学校组织各教研组接受了无数的培训和指导,学习和研讨,但身为一线教师反观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似乎想的和做的,实践和效果总是有很大的反差和距离。最近一段时间,各年级教师汇报课和评课进行的如火如荼,老师们也是越听越茫然,越评越无力。作为一名旁听者,我亲眼目睹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磨砺后还是如此沉闷、低效,就像从这些课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内心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落寞和失败。

问题在哪里呢?是我们不够认真么,是我们没能领会透“一课一得”的精神内涵么,还是我们压根就没弄懂什么是“吴忠豪理念”,什么是“于永正教法”,所有教学理念都浮于表面,就像《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提到的拿来主义,不解其内涵,不研究理论,盲目地拿来为己所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险象丛生

“一课一得”是指有重点地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或理解一个问题或明白一个道理或掌握一种方法,最终使学生对重点内容有一个透彻的理解。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分解目标,化整为零,一节课训练一个点:文笔优美的课文,就重点训练朗读,积累优美词语、句子;写作方法巧妙的课文,就重点体会方法;课文故事性强的,则可训练复述,归纳主要内容;人物描写传神的,就抓关键词句去体会人物形象和情感……目标分解了,既避免了千篇 一律的教学模式,又因任务相对简单,有充足的时间,使训练落到实处。

但纵观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我认为最大的问题还是“碎”。课文是一个整体,即内容的整体,语言形式的整体和形象的整体。当前有些课被随意宰割、支解,弄得课文支离破碎。在教学中,要学生凭兴趣选读某个段落,难道不感兴趣的就不读了吗,最后又不返回整体;有的课脱离了上下文,脱离了文章整体,让学生孤立地理解课文中的一句话,课堂中大量使用课件,课本被闲置一旁,让学生只读屏幕上的某段、某句、某词,脱离了课文整体。好端端的课文总是被肢解得支离破碎,经过此番折腾,课文的美感从何而来,学生又怎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呢?

其次是一味地夸大自主学习。在新课改的课堂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而越来越少讲,越来越不敢讲,把学生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整堂课全部让学生自己活动。过去是“什么都管”,而现在是“什么都不管”。例如,许多语文教师在让学生读课文时常对学生说“用你自己的方式读”“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表面看,这似乎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然而,中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还远没有达到对语文的欣赏水平,“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能够处理好文章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吗?能够领悟语言之美、文学之美吗?因此,教学中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示范,需要教师用栩栩如生、声情并茂的讲解和示范,将学生带入那种妙不可言的体验之中,使他们愉悦地感受,快乐地畅想,从而获得知识,陶冶情操。

拨云见日

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会出现这些极端的乱象,我认为根本问题出在我们自身的学习上,教师们对所谓的课改并无深刻了解,并没有弄清课改到底在改什么,就不切实际地盲目追风,所以才导致拿起课本不知道该讲啥的尴尬局面,就此现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制度保障,强行推进

没有波澜的大海只是死水潭。人都有惰性和固步自封的一面,一群大雁也总是尾随领头雁遨游天际。学校语文课改工作的推行,需要学校管理者的决策支持,需要通过完善的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通过各种培训和讨论更新观念。严格执行各种措施、落实各项考核,让教师将课改理念内化于心,在熟悉规定动作之后,才能随心所欲,化有形于无形。

2

以教促研,反思中成长

(1)研在课前――吃透教材,活用教材

面对新课标,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必须重新组织教师学习,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区别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不同,吃透教材的特点,重构新的教学体系,研究用什么手段,采用什么方法才能把课上好。

(2)研在课后――教学经验理论化。

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教师要善于反思才会有所进步。记成功之举、反“败笔”之处、思教学机智、想学生见解、写再教设计。每当上完课后,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写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

3

教师的自我成长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关乎课程改革的成败,更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发展。如何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策略,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该是我们所有管理者共同探索的一个课题。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为教师创设各种学习机会,充分利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的时间,有计划地组织专题学习活动,增强教师课改意识,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让所有教师正在领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真正内涵。

改造我们的学习学习体会 篇5

《改造我们的学习》主要是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在文中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倾向,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理论脱离实际风气。阐述精辟透彻,论证充实有力。他为那些不注重深入中国现状,不注重研究中外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实际应用者画了一幅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印象深刻,脍炙人口。

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 感触颇深,思绪万千,有收获、有启迪,真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尤其对于学习一事,加深了认识, 真是觉得对学习要不断地加以改造, 特别要改造的是我们对于学习的态度。思量起来,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我们作任何工作,尤其是做 出重大决策之前,要特别注意防止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不能根据想当然,根据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要从实际出发,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 其次,在学习方法上,不能简单的 为学习而学习,要有效的结合自身的工 作去学习, 要带着问题学,要和实际相结 合,要以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与自身能 力为目的的学。空洞的理论和说教是没 任何用的。

再次,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知识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只有丰富的知 识与通过调查研究得到的第一手资料相 结合,才能进行理论创新和实际创新。

最后,我将充分利用这次学习机会,改进自己 的学习方法和工作作风,提高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并将其用于自己的工作中,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通过学习毛泽东同志的 《改造我们的学习》 ,我一定会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本领,并将其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为祖国做出贡献。

具体来说,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端正我们的学习态度,要深刻体会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 识、提高素养、增长本领的重要方式,而且还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传承文明、繁荣进步的 重要途径。我们要把学习当成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一种追求来看,要时常反躬自省, 对自己在学识、眼见、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保持警醒, 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重视学习、热爱学习,在坚持不懈的学习中补“钙” ,健“脑” ,充“点” ,努力 使自己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是在学习方式上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积极提倡以实际工作为出发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积极创新之风。要虚心求教,不能 搞“下车伊始”、“钦差大臣满天飞”。对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有“钻劲”和“挤 劲” ,既不能采取“鸵鸟政策” ,也不能“浅尝辄止”。要始终保持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 在学习中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拓宽创新领域,用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 机制创新,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是把学习视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学习不能与工作割裂, 更不能与生活割裂, 只有把学习与日常工作生活融合在一起,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彻底摒弃懈怠之 心、功利之念、浮躁之气,真正把学习当作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做到在学习中工作、在 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学习才能自觉,才会持续,才有生命力。

四是学习要有习惯的理念。生活要有习惯, 工作要有习惯,学习也要有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它可以引领一个人 朝着有利于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向去生存、发展、进步。反之,不注重良好学习习惯养 成,或是对学习上的坏习惯、坏毛病不加改之,反而习以为常,长此以往,危害极大。我们要的是好习惯,摒弃的是坏毛病。这就是有习而学的最好体现。

总之,改造学习,就是改造我们自己。我们所追求的,就是把实现自身价值与做好本职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我想,这样的学习、这样的追求,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最能 带来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满足,最 能激发学习的热情。

《改造我们的学习》学习体会

上中学时,毛主席的诗词就以他那宏伟的气势和强烈的激情曾经深深的感染着我,今天,当我再次读到他的这篇论辩性很强的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后,钦佩于他的敏锐视角,钦佩于他的犀利语言。

《改造我们的学习》主要是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在文中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倾向,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理论脱离实际风气。阐述精辟透彻,论证充实有力。他为那些不注重深入中国现状,不注重研究中外历史,不注重马列主义的实际应用者画了一幅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印象深刻,脍炙人口。

毛泽东主席早在井冈山时期,就提倡调查研究,并且身体力行,强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事实上,现在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把调查研究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部份,像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抽一切可能的时间深入到基层去、工厂去、农村去开展调研工作,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呼声、需要,这样的领导被群众所爱戴。但是,在一些同志中,这种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发扬。有的人不愿意、或不善于深入基层作调研,他们对基层群众想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哪些是热点问题,哪些难点问题并不清楚或一知半解;有的仍存在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办事、下结论。正如毛泽东主席批判的那样“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古人云:“知之非难,行之惟艰”。知道一个道理并不难,难的是把这个道理付诸实践并取得成效。光说不干,再好的路线、纲领也实现不了,再好的政策、措施也会变形走样。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就要求全党“实事求是,力戒空谈”,“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偷就是偷东西,装就是装样子,……吹就是吹牛皮。”实事求是,就要因时而异,因地制宜。我们一些干部讲起理论一套一套,把理论当方案,把知道当知识,但大多来看中听不中用,结果作茧自缚,削足适履,不是难以操作,就是运用效果不理想,还不如有些“土办法”来得管用。想法很好,办法不妙,就会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在实践中运用。在工作的过程中寻找学习的差距与解决问题的钥匙。利用一切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学习成果,并在第一时间将学习成果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

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有感 篇6

一知半解的态度要改造。我们有时候,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学习,浅尝辄止,不作深究,缺乏学习的灵气和灵感。这实质上是学习上的机械论。根据想当然,就发号施令。一知半解,误人子弟。

脱离实际的态度要改造。我们有时候,对于学习似乎并不是为了实际工作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尽管是学习了,但却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所学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其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业务学习是这样,对于理论学习,则恐怕更有这样的问题的出现,对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和效果甚微。理论脱离实际,非常有害。

生吞活剥的态度要改造。我们有时候,不管其有用还是无用,不加选择,拿来就学。这就像三岁小孩吃水果一样,拿到手里,就往嘴巴里干啃,不知道洗,也不会洗,不知道削皮,也不会削皮,结果,轻则咬伤嘴唇,重则吃坏肚子。这样的学习,只是贪个轻松,图个应付,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无非只是起到了一个留声机的作用。

夸夸其谈的态度要改造。我们有时候,缺乏科学态度,把学习当作为自己装门面,就知道为自己脸上涂脂抹粉,求一时好听,图一时好看,太阳一晒,就干了;雨点一打,就淋了;人家一捅,就卡壳了。就像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或作演讲,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当年,毛泽东同志引用一付子形象地称之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有关学习及其态度方面,需要改造的也许还有很多。这应因人而异,仔细琢磨。以上种种学习态度上的不良表现和情况,在各个时期、在每个人身上,难免都会有这样那样程度不同地存在,并会有所表现,稍不加注意,不注重克服和纠正,会愈演愈烈,最终会影响一个人,影响一个单位,还会影响一项事业。在此稍加罗列,不为他意,只为提醒,并努力去加以改造。

改造学习,说说容易,做做难。在改造过程中,需要牢固树立几方面理念:

学习要有责任的理念。做任何事情,如果一旦认识到责任,那么可以这样说,事情的一半就已经做好了,另一半也就不那么难了。学习也需要有一种责任,这责任集中体现在学习直接地是为自己学,这恰恰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这就是有责学习的最好体现。

学习要有激情的理念。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这种感情一旦迸发出来,那就转化成为一种激情。把激情用在学习上,那就是学习激情,或叫做学习感情。平时所说学习上的感情基础,就指这个而言。学习,从思想认识或是思想观念看,必须要有无穷的、不可阻挡、孜孜以求、如饥似渴的激情。这样的学习态度,肯定是直接的、生动的、富有生命的。这就是有情学习的最好体现。

学习要有习惯的理念。人的一生,生生不息,繁衍更替,呈现出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再生存、再发展、再进步的客观规律。生存、发展、进步,简简单单“六个字”,其中所蕴含着的是无数个看似平淡,极易忽视,又要紧要命的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由习惯到自然再发展成为规律。可见,生活要有习惯,工作要有习惯,学习也要有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它可以引领一个人朝着有利于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向去生存、发展、进步。反之,不注重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或是对学习上的坏习惯、坏毛病不加改之,反而习以为常,长此以往,危害极大。我们要的是好习惯,摒弃的是坏毛病。这就是有习而学的最好体现。

学习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系统性、更替性的工程,它绝不是孤立存在的。为此,在改造学习态度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工学关系、劳学关系。首先,二者之间是统一的,学习能促进工作,工作又反过来作用于学习。事实上,工作、劳动也是学习,二者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其次,二者之间又是对立的,尤其在遇到纯碎学习、纯碎工作过程中,可能表现得尤为明显,尤为激烈,如果处理不好,可能感到这是一种矛盾,一种冲突。所以,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或是辩证统一的。正因如此,人才会在这又对立又统一的过程中,取得永恒的发展。

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但要会吃会喝,更要会消化吸收的道理,二者之间是更替递进的关系。学习必须要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引向深入,才会产生灵感,才会触动思想,才会悟出真谛;有了思考,才会有知识量的点滴积累,逐渐、逐渐,才会达到知识质的飞跃;有了思考,才会出现品质的叠加,才会求得精神境界的升华。当然,思考,有深浅之分,也存在角度的不同。我们要的是理性的思考,正面的思考,有助于进步、发展的思考。

学习与调研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学习成果的总结与归纳、提炼。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更多的是体现人的感性认识,而调研更多的是体现人的理性认识。从学习到调研,就是一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调研是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成果付之实践的前提。只有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调研活动,学习才会结出硕果,学习才会有结晶。学习到调研的过程,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空洞乏味的,更不是作秀给人看的,而是有相当实际价值的。

学习是艰苦的,又是快乐的。正确把握学习的态度、方法、习惯,并产生效果,又不断地加以致用,这艰苦和快乐,都是永无止境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其中有着深刻的道理和启示。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突飞猛进,堪称“知识爆炸时代”。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不言而喻。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全社会的共同追求。谁不学习,就是落后;谁学得少、学得慢,也是落后,甚至还会被淘汰。有部电影名叫《大浪淘沙》。影片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真实地再现了大革命前后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并借助这种背景细腻地刻划了几个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大潮中的追求、奋斗和分化,以及他们性格各异、志趣不同的个性特征。主人公兄弟四个不同的人生轨迹,最终给人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价值。同样的道理,学习也是大浪淘沙。在飞速发展的知识大潮中,谁能勇立潮头,哪怕能紧追其后,最终必定会畅游大海,到达知识的彼岸。

改造学习,实质就是改造我们每一个人,身处当今社会,融入现今时代,在改造学习中还需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改造学习,着力在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上下功夫。人的一生,所能学到的知识,就量而言,相对于整个知识宝库,肯定是有限的,而且是微不足道的。如何把这所学的非常有限的知识,在结构上作一些优化,确是很值得研究。觉得有三点应予把握:一是对社会知识的拥有尽可能广一点。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几乎天天接触到许多新的知识,熟视无睹,又不现实,那势必多学一点社会知识,以便更容易适应整个社会生活。二是对专业知识的拥有尽可能精一点。专业知识可谓是看家本领,是基本功,应当是越精越好,越专越好,那帮助就越大。三是对理论知识的拥有尽可能深一点。这对一名党的领导干部而言,显得尤为重要。理论知识丰富,理论功底深厚,这相当难能可贵。

改造学习,着力在提升自己思想修养上下功夫。勿庸讳言,学习首先受益的是学习者本身,但最终是回报社会,得以体现真正的价值。由此可见,学习者思想修养的好坏、高低,对社会的回报程度,以及是正面回报还是负面回报,真是密切相关。而思想修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不断的努力学习,最终练就而成。一是以学而修政治品德之养。政治品德,说到底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是否坚定,旗帜是否鲜明,方向是否明确的问题。学习,才能去修炼出高尚的政治品德。二是以学而修职业道德之养。每一份职业,都有其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职业标准、职业操守、职业价值,其中的思想支撑点就是职业道德。学习,才能去修炼出民本化的职业道德。三是以学而修家庭美德之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无数个家庭所组成。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庭兴旺,国家才能昌盛。学习,才能去而修炼出血肉相依的家庭美德。四是以学而修社会公德之养。家庭、社会、国家三者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家有家规,国有国法,社会则有人人应当遵守的公共秩序。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一方面以国法的强制力作支撑,另一方面更多地要以家规、公德为基础。学习,才能去修炼出你我他、大共赢的社会公德。

改造学习,着力在立足本职多作贡献上下功夫。学习,最最直接的体现,恐怕就是立足本职,最最直接的效果,恐怕就是多作贡献。我们所要追求的,那就是要把实现自身价值与做好本职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与整个事业、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我想,这样的学习、这样的追求,就是对人民最好的回应、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以上对学习的所言、所感、所悟,肯定是肤浅的,也可能是一家之言,但却都是发自内心、出自心底,实为抛砖引玉,以祈共鸣共勉。

让我们携起手来,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孜孜以求,苦学不倦,在学习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增强本领;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开阔胸襟、提高修养。千万要记住,重视学习,渴望知识的春天早已经到来。

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之路 篇7

接纳源于困惑

我们学校决定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源于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困惑,也源于对“语文主题学习”课堂的观摩学习。

前两年,我们紧跟课改的步伐,在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特别是进行小组构建方式的学习,使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慢慢学会了自主、合作学习,他们在小组里交流,在课堂上展示,俨然成了学习的小主人。课堂成了孩子们的舞台。

但我们的语文课在大量的讨论、汇报中没有了琅琅的书声,没有静心的品味,没有了语文味,也没有改变语文“少、慢、差、费”的现状。这让我们语文教师倍感困惑、迷惘。正苦于寻求出路时,李校长获悉2013年的“语文主题学习”年会在山东潍坊召开,立即决定带各年级的语文备课组长前往观摩学习。

3月的山东虽然还有些寒意,但我们心里却春意浓浓,因为在这儿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孩子们妙语连珠、引经据典的表达,声情并茂、有滋有味的朗读,不禁暗暗叹服。这种语文素养非一日之功,没有海量的阅读难以达成!听着学生琅琅的书声、看着他们在课堂上海量的阅读,我想这不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语文教学方式吗?不正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最好办法吗?观摩后,我们还到潍坊名师李虹霞老师的“幸福教室”,享受了一把语文教学的幸福。看着师生在中华经典诗文阅读中心灵得到滋养,我们羡慕不已!在这儿看到的一切,使我们产生了心向往之、行欲效之的冲动。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了解到了“语文主题学习”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简单”。具体说来,“语文主题学习”,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领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的过程。在这一行程中,学生的眼睛可以领略到无限的风光,心灵可以经历诸多情感体验。于是,他们就产生了对美的追求和渴望。

更让我们欣喜的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与教材相呼应,紧扣教材的单元主题,融时代性、典范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师生的课内阅读提供了保障。回来后,我们就行动起来了。

快乐源于参与

改革的关键是观念。为了让全体语文老师都能参与到课改中来,我们先做了一个有关课题背景、目标、操作流程以及潍坊的优秀成果等相关的培训和介绍,让老师们接纳。然后,由汪美琴老师上了一堂单元整体预习的示范课,由章杰明老师进行了主题学习的课型解读,展示了自己设计的学生阅读汇报卡。学校成立课改领导小组,每隔一周研讨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交流课改心得、调整课改的策略等。经过一年的尝试,现在我们“语文主题学习”的基本课型有:单元整体预习课,集中识字课,1+1(一篇教材带一篇丛书中的文章),1+X模式(一篇教材带几篇丛书或课外读物中的文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多种上课模式,课改中由于老师进行了教材的整合,简化了教学流程,大大缩减了教学课时,老师和学生都感到了读书、学习的轻松快乐。

现在我校每节课课前的诵读,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为促进“语文主题学习”的积极开展,学校以赛促读,以年级为单位定期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在年级进行表彰。学校紧扣主题学习,发放书香阅读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现在爱阅读、爱上语文课的孩子多了,学生的朗读、写作能力较前提高了不少。一年来,给师生带来了很多读书的快乐!就连学生家长都说:“自从领到丛书后,孩子都不玩游戏机了,天天捧着书看,有时看着看着都能笑出声来。”

提高源于思考

随着实验的推进,老师需要有大语文观,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勤练笔。但大家心里还是放不下,对教材还是忍不住要讲。因此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使用存在随意性,多数老师更多是让孩子课外自由阅读,违背了实验的初衷,即在课堂上扩大阅读量。2.不能正确处理教材学习和丛书阅读的关系,对如何取舍教材、如何对接丛书还很茫然。3.授课形式比较单一、模式化,缺乏个性设计。

针对以上突出的问题,我们确定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1.各年级思考并确立每个单元的主题,包含人文主题和语言训练主题,做到从教材中得法,到丛书中练法,在课外阅读中用法,真正做到一课一得。2.怎样做到在课堂上有效阅读丛书。3.思考如何提高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效率。4.多想办法让阅读教学课堂呈现多元化。

我们怀着对孩子的挚爱,步履坚定地行走在“语文主题学习”的路上,虽然道路不平坦,但我们还要高歌而行,只为实现心中那个梦想——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改造我们的学习读后感 篇8

为了提高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我读了毛泽东的著名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感受颇深。

《改造我们的学习》是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在干部会上所做的一篇重要报告。对于当时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进行了分析、批评,使广大干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得到提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论保障。

虽然现在时代不同了,但作为一名大学生,文章中所提到的许多东西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要“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应具有的品质和学习态度。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是在与知识和真理打交道,尽管我们应该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但是,在客观真实面前,我们还是应该保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无论是学习、工作、为人处世。

此外,对于历史研究方面,我们许多同学的历史知识并不多,觉得历史并不重要。其实这种态度是非常错误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正如唐太宗所说“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总结很多经验,吸取很多教训,从中获得有用的知识,改正自己的不足。而且,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从中可以体会到许多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此外,通过中国近现代史这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也应该更加懂得要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还有就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们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多,许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没必要作为一种伟大真理而学习了,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马克思主义已经诞生一百多年了,但他的光辉却始终没变,甚至更加耀眼。

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得以顺利进行,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才有了现在的美好生活。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发展的理论,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应该看我们怎么理解和运用,我们对它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要尊重客观事实。

毛泽东认为,与主观主义态度对立的,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毛泽东强调,要“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要“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做周密的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不“割断历史”。“不单要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一报告中,毛泽东对在当时特定历史时期内,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特定要求。但是,报告中却始终贯穿着,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务实作风。

怎样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怎样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是<< 改造我们的学习>>着力要解决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但是,针对党内当时的思想作风,毛泽东指出“不但有缺点”,“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这些缺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注重研究现状”。二是“不注重研究历史”。三是“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只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毛泽东指出,这三个方面“是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我们队伍中确有许多同志被这种作风带坏了”。毛泽东指出,这些都是主观主义的。违反了科学,违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走向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实际统一”这一基本原理的反面:“理论和实际分离”。

此外,毛泽东同志还对自己的观点用两种对立的态度标明了一下:一种是“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割断历史,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的主观主义的态度,另一种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实事求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我们要学习并保存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杜绝主观主义的态度。

除此之外,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位国家主席,在百忙之余,能深刻体会到当时党的学习态度的不足,并且有条理地指出并加以纠正,这种认真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着实令人钦佩。毛泽东在解放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确实是做到了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毛泽东思想的提出,也确实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改造我们的学习读后感 篇9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这次整风运动的目的,是对全体党员和全体干部进行一次马列主义。并正式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和《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作为整风运动的指导文献。《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诞生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即改造我们的学风。毛主席在文中反复论述的,就是要改造主观主义的学风,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

初读文章时,只是在感性上欣佩毛主席的文采,因为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语句非常严谨,论据也非常确凿。再读文章时,在理性上对毛主席敏锐的视角、犀利的语言更加赞赏,整篇文章旗帜鲜明的反对资本主义、主观主义,对他们的批判更是入木三分。故细读文章时,我不禁对毛主席油然生畏。在短短四千余字的文章里,毛主席以清晰的脉络,有力的观点,向我们阐述了改造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一共分成四部分,观点独到,旗帜鲜明。

文章的第一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年来的基本经验,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证明了改造主观主义学风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讲缺点,分别从对现状的研究缺乏系统、对当下的中国历史研究缺乏热情、仍然用本本主义的态度学习马列主义和革命经验三个方面说明了改造主观主义学风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论述了主观主义态度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的原则区别,进一步证明了改造主观主义学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是全文的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具体做法,即改造我们学习的途径。

毛主席著作提出的观点对我们今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让我也受益匪浅。我明白了在学习中要注意研究我们所处的现状。把我们放在世界发展的大环境中看我们所处位置如何,我们有何优势又有何不足,虚心求学才是正确的。我体会到了历史的重要性。我国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由动荡到稳定,由受凌辱到强大,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斗争之路、发展之路。知史方能后勇,明史方能救国!但是在学习中也要注意研究外国成功的经验。我国要赶上发达国家必须向先进国家学习,研究他们发展的历程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把别人先进的经验、先进的理论与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博采众长,使自己提高到新的高度。

我们唯一的资本是学习能力 篇10

杨国安:复星从创业至今近20年,公司的经营定位经历了企业经营、产业投资、专业投资几个阶段的变化。能否分享一下这些转型背后的战略思考?

郭广昌:我觉得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所处的环境,寻找可行的路径或机会。如果复星在成立公司的第一天,就要做一个很大的投资性公司,那是不现实的。我们每一步走过来,都是随着自身的成长,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作出下一个选择。

起步之初,复星是三无企业: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不懂得管理。对我们来说,唯一的资本就是学习能力,我们不断地去探索我们能做什么,去找到一条道路。所以,复星从一开始就有多元投资的基因。在过程当中,我们找到了在当时情况下可以做的两个方向:一个就是做生物医药产业中的诊断试剂盒,另一个就是做房地产的代理销售。

医药板块,复星先做销售代理,然后买别人的产品和技术进行研究,开发自己的技术,继而不断追加更大的研发投入,形成技术优势,直到1997年复星医药上市。房地产板块,也是从销售代理起步,然后自己买地做开发,直到2004年复地上市,跟资本市场对接,这是第二步。

基于前面几年的积累,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去运营一个企业,懂得了怎么做投资,又懂得了怎么跟资本市场对接,这就为后面的第三步奠定了基础。直到今天,复星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着力于三个价值链的全球化专业投资企业,就是“持续地发现投资机会、持续地优化管理、持续地对接资本市场”。复星的整个发展逻辑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中国巴菲特”的挑战

杨国安:复星目前要全面打造专业投资能力,希望成为中国的巴菲特。未来几年要达成什么具体目标?转型中会遇到哪些关键困难和挑战?

郭广昌:复星的定位是中国投资的专家,所以我们的三个关注点分别是投资、价值提升和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我们不断地向以投资为核心的一些企业学习,包括巴菲特的伯克希尔、李嘉诚的和黄、GE,以及凯雷、黑石等基金公司。为什么我们现在更倾向于学习巴菲特呢?我觉得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跟复星本身有什么、最擅长做什么有关,我们最擅长的就是投资。人不能脱离他成长的基因,也不可能摆脱他已经走过的路。

其次,要看一下在这些对标企业里面哪些更值得我们学习,我能够在哪个方面做得更好。从一个综合类投资公司来说,我觉得核心竞争力是两个方面:其一是资金的来源,其二就是投资领域和回报率。巴菲特为什么比别人做得好?就是在这两个核心点上他都比别人做得好。

巴菲特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保险金,所以是负成本。一些投资基金,比如像凯雷、黑石,它们必须要创造非常高的回报给客户才能拿到钱,资金成本很高。巴菲特为什么可以长期投资,可以一辈子不退出?前提就是他的资金来源是长期的。因此,他可以很有纪律性地坚持价值投资,所以他这个模型是最好的。

复星也非常崇尚价值投资,现在主要靠自己的钱在做投资。所以,我们有这种可能性,更多地靠拢巴菲特这种模型去做。持续地找到投资机会,我觉得这在中国并不难,还是有很多投资机会的。

杨国安:中国市场目前既不缺资金,也不缺投资机会,要能实现目标投资回报率,依靠的是专业人才的判断和决策。复星怎么能够吸引、保留、激励这些你们叫“单飞能力”的关键人才?

郭广昌:以强大品牌为依托的投资平台是吸引优秀人才加盟的关键。在品牌建设上,我们取得了一点成效,未来发展也要继续紧紧围绕品牌建设。很多企业让我们去投资,看重的不仅仅是钱,更看重复星的品牌和品牌后面的能力。

复星怎样为这些被投资企业创造价值?我们立足于做一个好的股东,从一个股东的角度去支持这个企业的发展。这其实是很难的,做的事情也很有限,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往往是非常核心的。比如说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比如说既要管理到位,也不要越位;比如说学会跟管理层去沟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弱点等。

投资就是投入,找到你认为这个产业里面最好的团队去投资,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很好的支持:包括帮助他创造和获取一些必要的资源和能力,譬如社会资源,譬如有上市需求时与资本市场对接的能力,譬如兼并收购时的融资能力等。好的股东,在不被需要的时候,可以一句话不说;在被需要的时候,会全力以赴地提供支持。

复星一直是用发展来吸引人,不是完全靠待遇。同时,复星用工作来培养人。我们的目标人才,可能本身就有些经验,因为有这个平台,有很多的工作给他去做,所以成长也会更快。我一直说做投资看上去是把钱放在一起,其实是把人放在一起。如果人不和的话,财怎么聚呢?

杨国安:复星的文化如何帮助员工形成和保持投资的纪律性,使他们遵守行业规范,避免出现贪心、贪婪、不择手段的心态,让他们为被投资方创造价值呢?

郭广昌:复星在企业文化方面比较注重两个方面。

其一,复星非常欣赏巴菲特讲的投资纪律性。投资的纪律性背后其实是一种良好的心态,投资者到底是怀着投机的心态去做投资,还是以为被投资企业,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的心态做投资,结果大相径庭。如果怀着后面的心态进行投资,就不会浮躁、不会急,能够有纪律地约束自己的投资冲动。如果老板坚持这么做了,然后影响其他人的行为,继而形成良好的投资文化,那么价值投资的纪律就能够在企业中贯彻下去。

第二,复星非常强调坦诚沟通。很多企业存在假沟通,看上去一团和气,其实钩心斗角。做投资的人,不仅需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而且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如果沟通无效,就会提高内部交易成本。当内部交易成本高于外部交易成本,组织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复星非常强调与所有利益相关者进行坦诚沟通。复星与所投资的每一家企业,无论持股数多寡,始终很明白地告诉对方复星是怎么想的,复星能够为你做什么,怎么做,我们觉得哪一个是最佳方案,复星在里面扮演什么角色。

杨国安:复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的体制和流程,来提高投资的成功率和投资之后的运营成功率。能不能介绍一下这套机制的重点和背后的理念?

郭广昌:风险管理的重点是信赖各方面的专业人才来评判不同风险。复星集团的董事会,有财务的专才,有法务的专才,有人力资源的专才,也有产业方面的专才,他们需要对风险作出评估。风险如何发生,概率有多少,影响有多大。作为核心决策层,不是来代替他们的工作,而是在他们工作的基础上相互沟通,来达成一致。原则上我们是一票否决制。

复星的风险控制强调专业能力,先把风险看清楚,然后强调投资纪律性,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是靠一个人的保证,而是依靠整个组织体系的保证。在过程当中不断建

设你的品牌,这样一来,别人愿意与你合作,有了共同价值的创造,有了价值的提升,被投资的企业也觉得让你赚钱是应该的,因为你真的为它创造了价值。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系统的考虑。

杨国安:刚才你讲复星选择专业投资,跟过去积累的经验、走的路是相关的。那么对于一些被投资的企业,你们是怎么整合集团的一些资源优势来帮助它们成功的?协同综效的发挥是怎么创造的?

郭广昌:首先,我们不是为了协同而协同,我们紧紧围绕的还是能够创造什么价值,能够做什么,每个企业跟复星合作,需求是不一样的。对于具体的企业,我们没有明确地说复星要为它做什么。比如说医药行业的被投资企业,它可能是看重复星在医药行业的背景;有些企业更看重的是你能够给它组织一些社会力量,获得一份社会认同感;有些企业马上要上市,需要你具备跟资本市场对接的专业能力;有些企业看重的是复星的综合管理能力。

复星投资的每个企业都有一个“百日维新计划”,在一百天里,我们先紧密合作,对方需要复星做的事情,我们都全面对接上去,以后就很清楚,哪些方面它可以找我,哪些方面它自己就能去做,我们只做我们能给他提升价值的东西。作为一个好的股东,我能把这些事情做好就够了,所以在协同性方面我们更多地从这方面来考虑。

第二,复星会做一些产业方面的协同,集团层面可能不是一对一的。譬如说我们投了和睦家医院,未来是不是可以跟我们的健康保险业务有协同?比如说Club Med地中海俱乐部项目,可以跟旅游地产的开发协同。

第三,投资获利能力的协同。复星投资了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最需要的是两种能力:其一,作为保险产品的运营商,成本越低越好,其二,作为企业,获得的投资回报率越高越好。复星虽然不能把保险公司的钱拿来给集团使用,但是集团却能把投资能力嫁接到保险公司去,提升它资本运作的能力,帮它实现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主要就是这三个层面的整合与协同,而复星作为集团,更多的是贯彻一种服务的观念。

杨国安:复星能做成功很多别的企业做不成的投资案例,例如海南矿业,凭借的是什么?作为一家本土的民营投资公司,我们感觉复星对中国营商环境的理解更深刻和到位,能否谈谈?

郭广昌:做海南矿业的项目,我们的投资决策判断主要基于三点:第一,当年铁矿石价格还没有像现在这么高,我们看好铁矿石的价格走势;第二,海南矿山的成本在中国相对比较低;第三,我们认为一旦复星成为股东,通过优化管理,它的运营成本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基于以上三点,我们作出投资的决定。后来矿价提得那么高,出乎意料之外,是额外的收获。

也有人认为复星接手海南矿业后,在调整工作岗位、协调政府关系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其实,海南矿业在这些方面不是唯一的案例,复星作为一个价值投资者,立足于长期与方方面面建立利益共享的关系。如果预期获利是靠克扣、降低工人的工资作为实现前提的,这样的投资复星是不会做的。复星一定是寻找那些要能够在政府、企业、员工、客户之间,通过创造价值,实现共赢的项目去做。我们投资海南矿业,不是靠开除员工,而是通过提升运营效率来降低成本。譬如,当原有工人达到退休年龄后,不再招聘新员工替补,而是通过提升效率,把原来的工作量进行内部消化,从而降低人工成本。

把企业做大,也把企业做小

杨国安:复星四位创办人从开始到现在股权都一样,大家一直合作。很多企业的创办人,打拼的时候在一起,但是发财后,利益分配上容易发生矛盾与冲突。你们怎么拿捏一方面坦诚沟通,另一方面又不会吵架呢?

郭广昌:吵架是坦诚沟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坦诚,不是说一团和气,你说的都对。所谓坦诚,就是很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说不吵架。我们有时候可能意见分歧是很大的,但大家为了把事情做好,不掺合私人利益,既不为维护面子,也不是为了显示个人权威,都是就事论事地充分表达,所以才能做到坦诚。如果我为了显示股份比你多,要压倒你一下,或者一句话都已说出去了,如果我改的话会很没有面子,这统统叫不坦诚,就没有意义了。

杨国安:虽然大家都很坦诚,但遇到观点不一致,怎么达成共识呢?

郭广昌:沟通,一个一个谈。让对方把想法说出来,先了解,再理解。如果实在达不到一致意见的话,那就放弃呗,为什么一定要做呢?所以,这和坚持价值投资、坚持投资的纪律性是相关的。另一方面,我也是非常幸运的,合作伙伴都非常容忍我所有的缺点,这可能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因。

杨国安:作为一家快速发展的企业,复星如何克服惰性,避免官僚,保持创业时的激情与奋斗精神?

郭广昌:首先,应该说核心管理层很重要,如果核心管理层本身都没有激情了,职业经理人、企业员工要继续抱持激情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我们的目标不是单纯地为了赚钱,大家真的是想做事情,把做一个好的企业作为最大的人生享受。每个人的价值观非常重要。做企业是干什么用的?如果做企业的用处就是为了钱,钱赚到一定的时候,你一定会停止。

第二,核心团队价值观要通过一种文化。一种组织体系固化下来,能够让整个公司的员工分享。如果你是这么想的,但下面不这么想,或者别人不这么想,那也没用。

第三,我们一直强调要把企业做大。大企业拥有品牌和资金实力,可以站得更高,看到更多的目标,捕捉更大的机会。但大企业一定是会有官僚病的,一定会降低效率。所以我们力求把企业做大的同时,把企业做小。在建立组织体系时,尽量让每个人的薪资计划、管控模式、考核模式跟他的业绩直接正相关。譬如,复星每个产业核心团队,也就七八个人,后面再有二三十个人,组成中层核心。我们把每块核心团队的考核与激励做好,然后再通过他们把整个企业管理做好。

杨国安:您觉得复星未来几年将面临哪些主要的机遇与挑战?

上一篇:组织部十二月份工作总结下一篇:乡村医生年终总结报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