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大学之道与中国人的修养》有感

2024-10-11

学习《大学之道与中国人的修养》有感

学习《大学之道与中国人的修养》有感 篇1

学习《<大学>之道与中国人的修养》有感很多人都知道《大学》是“四书”之一,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研读过的人就不多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修身,如何齐家。至于治国平天下,虽然做到这一步的人少之又少,但是可以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先贤圣人的思想,对自身的思想境界的提高也是大有帮助。我之所以选这门课一来是想学习一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经典之作,通过它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精髓;二来是想提高一下自身的修养,学习如何为人处事。

每次上课内心都很平静,和上其他课程时不一样。不管白天忙忙碌碌的做了多少事情,想了多少问题(多是四级考试,上什么课,有什么作业,还有吃什么饭之类的事情),坐在教室里,这些问题统统抛到脑后。在教室里做的只有认真的听老师讲课,被老师的微笑吸引着,老师的微笑确实能让人感到平静。在朗读《大学》的时候感觉就像回到古时候的私塾一样,当然除了摇头晃脑之外,我想这也是老师有意为之,让我们能够深入的体会。上这门课能让人心静,这是专业课程做不到的。

就像《大学》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虽然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并没有“知止”,但是心里平静,不受其他事情干扰,思维也变得清晰,考虑事情也更深入,有所得,有所悟,更多的还是对自身的思考。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是指自觉,自我启蒙,把自己的内在光辉发掘出来。老师在第一堂课上讲了“修养”,“修”是减少,“养”是增加,减少的是私心杂念、物欲、勾心斗角,增的是修养、品质、道德。就像在课堂上,心静之后,私心杂念都没有了,这时候心中所想的就是自己的根本,思考的是自己的本质。只有知道自己的本质如何,有何缺点,才能尽快的找到方法提高。虽然“吾日三省吾身”思的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但是我们还要反思自己品质上的缺陷,做到“善养浩然之气”,去掉那些蒙蔽心灵的赘物和虚假的承诺,而把美好的德行开启光大出来。

接着讲了“明明德”的八个层次,即“八条目”。由大至小,条目之间反映的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由小至大,条目之间反映的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明明德”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我们能在许多先贤身上都能找到他们攀登阶梯的影子。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 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老师在这里讲了四句话,风情的理解,超越的精神,当下的精神,中庸的道路,是对格物致知的深入阐释。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还提到了慎独的精神。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事,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慎独,其实就是“慎心”,要诚其意,在各种物欲的诱惑面前,靠“心”把持住自己——不管是酒色财气,总归“吾心有主”,不为所动。慎独,其实就是“慎始”,做任何事从开头就要十分谨慎,如果开始时就不谨慎,还怎么能保证有好的结局呢?慎独,其实就是“慎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当事情结束时,要像开头一样慎重对待。慎独还需用礼来约束自己,就不会离经叛道,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慎独还需克服源自动物性的“利己”性。在《大学》看来,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私下里,都应是堂堂正正的君子。

记得老师在第一堂课上给出的一幅大树的图,枝繁叶茂,吸收着阳光雨露,迸发着勃勃的生命力。因为它是有根的,所以它是生长的,进步的。有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体现了这个观点。反观现在中国的情况,虽然我们有传统的儒家文化,但是我们并没有学习传承下来,当然这和现在的教育制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在的孩子,很早的就被送去练舞蹈,学钢琴,四五岁就学英语,但是很少有家长选择教授孩子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譬如《三字经》、《弟子规》,虽然会其中的一句两句,但是我个人觉得孩子有必要学习这些,这这对于孩子的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初中,高中,似乎都是在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奋斗着,都有着“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是不知道要达到平天下的水平,也是需要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走过来的,身不修,以何平天下?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重视,社会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现在体现出来的就是信仰的缺失,感觉中国人没有自己的根本。如果中国人没有一个扎扎实实的根,如何挺立,风雨不倒,如何生长,爆发出生命力?要想提高中国人的修养,还是需要从小抓起,灌输中华的传统文化知识,在社会上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更过人接触了解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化,让人们找回自己的根本。

上一篇:不在互联网上分配的IP地址总结下一篇:基础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