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思辨学习心得整理(共8篇)
学习思辨学习心得整理 篇1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0月初,我们溪口镇中心小学英语教研组所有成员在英语办公室了进行了三篇有关于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论文的学习与探讨。在交流过程中组内所有成员结合各自的教学经验,并认真学习和搜索有关于英语阅读教学的相关文章。各自反思总结如下:
蒋林:
学习心得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标志。它不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人的思维越深刻,其语言表达越明确。由此看来,小学英语教学既要有外在的交际性言语活动,又要有内在的思维性言语活动。只有两者融合统一,才能优化小学英语教学,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呢?
一: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思维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有效地学习活动,都是由兴趣开始并且自始至终贯穿其中的。因此,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形成也应该从兴趣谈起。为了激发学生用英语思维的兴趣,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简单而又快乐的活动。英语与美术相结合,听听画画。如《牛津小学英语》3A, 在总复习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本册中学到的事物名称和Colors这一单元来巩固单词,同时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兴趣。教师将“a red apple, two black pens, a yellow dog, a green desk 等一些词组说出,要求学生听后立刻用彩笔画出来。这种教学方法比要求学生听到后写出单词和汉语意思要好的多,因为这一过程正好是学生直接用学到的英语进行思维并作出判断的过程。
二:重视短文阅读,培养思维习惯。
英语的学习不是为了掌握几个孤立的单词。而是为了读懂外语的文章,听懂外国人的话,甚至能同外国人交谈。然而,令国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外语教学几十年来一直不尽如人意:学了十年英语,只会说:“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And you?”之类的问候语和认识大量的却很孤立的单词。一旦阅读起来,总是断断续续,一知半解。高校的外语阅读教学为何如此没有成效?这就要谈到学生的阅读习惯了。由于从小没有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良好习惯,学生阅读时喜欢逐词逐句的念,同时又想着汉语意思,使得阅读速度减慢。不但速度慢了,而且前面好不容易“理解”得内容是自己译出来的“汉语”。所以很快又忘记了。造成理解“断链” 和循环阅读。从而大大的影响了阅读质量。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的启蒙教育,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根深蒂固”。因此,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应该用好教材上的 materials,重视短文的阅读,培养学生快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从4A到5B的每一册教材都有阅读训练的部分。即Fun house中的look and read.比如教学4A Unit 7 G Fun house Look and read.短文内容是这样的:“Ⅰ What is two and three? Five.Ⅱ What is six and four? Ten.ⅢWhat is five and nine? It is fourteen.Ⅳ What is one and one? Eleven.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三分钟内迅速读完短文,并且强调要默读。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通过图片帮助阅读。这一部分都是趣味阅读,内容轻松可读性强。所以大部分学生读完都会情不自禁的笑出来。说明他们已经读懂了其中的幽默内涵。这时教师可以请个别学生来说一说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以及短文的幽默之处。但切忌让学生逐句翻译。最后,可让全体同学一起朗读该短文来回味一下。
三,创设真实情景,促进思维发展。
十年来,中小学的英语教材一直在变化着。语言不变,教学内容自然也不会变。变化的是教学的方法。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些教材最大的变化是赋予教学内容精美的图片。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更主要的是为其创设了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话语情景中展开思维和语言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四,渗透文化意识,拓展思维空间。
文化主要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而语言,则是文化的载体。她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的学习和使用。《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意识”是综合语言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阶段就适时的渗透文化意识,培养文化意识,有着深远的意义。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文化中礼貌语言的重要性,以及诸如“please”、“thanks”之类的词使用频率比中文的对应词的使用频率要高的多,他们就很难理解下面这段对话: Tom:“Can I have an apple?”Mum:“An apple what?”Tom:“Can I have an APPLE?”Mum:“An apple WHAT?”Tom:“Can I have an apple, please?”再如,A:“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B:“Thank you.”这里,假设B不了解以上“文化”,她会谦虚的回答:“NO, Not good.然而,这样的回答令英美人士瞠目结舌。
总而言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思维则是人的内部语言。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我们英语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英语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卓飞波:学习心得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形成初步的英语认识,为学好语音、语调打好基础,使学生具备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而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对学生应试和未来的生存发展,阅读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现在小学高年级的英语阅读教学仍处在试验阶段,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所有英语教师共同去探讨、去发现但我很肯定的一点是: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是必要的通过阅读教材,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在阅读能力上有所提高(深度、广度),还能学习西方文化、开阔眼界、产生兴趣以下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体会,一、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导入新课
一节课,教师不能只为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而忽略学生的感受,我在课堂上采用创设模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及求知欲望,使其乐于学习,爱上学习。
例如,三年级上册Unit 5 lets eat本课第一部分内容要学6个食物名称cake,bread,hotdog我首先设置情境,今天是Chengjie的生日,她准备了一个生日party,在她的晚会上准备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当然她也邀请了我们班很多同学去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用不同的方式呈现食物图片,学习食物单词。
经过这个情境的导入,学生学起来特别轻松,加上lets do的动作巩固、身临其境的情景,将抽象枯燥的语言文字变得形象生动了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对语言的感知理解也更为深刻。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对待优中差生我设计阅读教学时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让大家都参与我根据学生个人素质、性格特点等,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以求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学生不断上进,在激发他们的发现阅读的趣味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无形中调动学生的言语资料库,实践中他们学会自我评价,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又转化为无穷尽的学习后继力。
三、注重英语阅读策略的渗透
小学阶段,缺乏英语阅读知识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丰富,阅读就越容易我在自己所教的学生中开展了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我在教学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深刻体会到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渐进过程阅读课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规律。
有效的英语阅读策略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的英语阅读策略尚处于形成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速记、略读和跳记等等课前预习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学生可能会认为,语文才听说过预习,小学生拼读能力差,词汇量少,不是每个学生家长都能辅导自己的孩子,那么怎么能谈得上预习呢?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背景知识,指导学生预习课堂导读是提供阅读实践活动的保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文章的结构、主题思想、文章背景文化等多方面地理解课文阅读大体可分四个步骤: 1.引入新课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把课文的主题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做出预测做好充分的预测是英语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据文章的题目或插图去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可能用到的词汇,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关键词汇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词句。
3.设计任务英语阅读教学中也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计任务增强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机会。
4.反馈训练教师要通过反馈练习来拓展学生阅读能力上完阅读课后,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在课上新学到的语言知识,还要发展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后练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要针对不同的阅读课而设计练习形式有表演课文、缩写、改写课文、复述故事等。
四、积极创设情景,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阅读的场所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已经成为共识,而且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自然的语境的创设,更利于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五、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挖掘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去研究在阅读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学会整合教材(即补充必要的、剔除冗杂的)一篇故事学习完后,要求学生达到:1.理解故事;2.能听懂磁带或者其他人的讲述;3.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或者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正确、科学的阅读方循序渐进,并与听、说有机结合,才会极演法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兴趣是动力,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前提,必要的阅读技巧是指导关键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日常阅读教学中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激励学生进行英语阅读学习,并一步一步向成功的英语阅读教学迈进。
徐璐:学习心得
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要求之一。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好绘本图片和故事的整体语境,通过细致的教学设计和创新,可以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在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启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的重要性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成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实现的,是理性认识阶段,它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美国在联邦教育部主持下制定的《21世纪技能框架》指出,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是21世纪技能中的重要能力之一。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必备的思维品质之一。问题解决能力包含对信息的搜集、筛选、排序、灵活处理,以及自我指导的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王蔷教授指出,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
在英语教学改革探索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发现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是获得英语技能、具备跨文化意识的前提,是21世纪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
二、英语绘本阅读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关联
(一)英语绘本的概念
绘本,即图画书,英文称Picture Book,十七世纪诞生于欧洲。随后,绘本图画书的主流传向了美国,并迎来了黄金时代。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绘本开始在韩国、日本兴起,之后引起绘本阅读的热潮。绘本以绘画为主题,附有少量文字,不仅讲故事,学知识,还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多元智能。二十一世纪,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
英语绘本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范式,包括语言应用的各种生活场景,使语言在图片的帮助下,真实地展现在整体的语境中,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素材和情境,并在故事内容中向学生渗透了英语语言文化。
(二)英语绘本阅读对培养小学生思维的作用
我国现代心理学家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英语绘本中形象的图片、生动的故事情境,符合孩子的思维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对故事内容和语言的理解和内化。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刘范所指出的:“即使是只要求儿童(进行)对抽象的数进行运算的项目,儿童往往会借助于直观的图象来求解答,当解题遇到困难时,这种现象更为常见。”由此可见,图片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思考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小学英语绘本阅读以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故事为载体,在故事的真实情境和语境中,让孩子通过预测、获取、感知、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在头脑中构建故事内容和语言文化,在分析故事和评价故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学会学习,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通过挖掘出绘本文本价值,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框架的认知基础,从而为学生提供语言和思维范式,真正帮助学生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促进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小学英语绘本阅读课堂上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
(一)观察预测、图片环游教学(Picture Walk)
小学生喜欢有趣的图片,对图片敏锐的观察能力。因此通过读图,让学生观察、预测、猜测、想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动思考。
在图片环游教学中,学生使用他们的已有知识和预测技能,被引导着沿着绘本故事的“关键图片”环游,故事页面的插图,可以帮助他们想象、猜测和理解故事,预测会发生什么。例如,通过故事主人翁的表情、动作等,猜测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发展;通过实践的关联和线索,试着确定故事的时间、起因等。
(二)合作拼图教学(Jigsaw Reading)
Jigsaw是一种拼图游戏,就是把零散的部分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画。Jigsaw reading就是把Jigsaw的理念和做法与英语阅读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采用Jigsaw阅读教学时,把用以阅读的语篇材料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片段,随机将这些片段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片段并加以推理分析,然后与他人进行沟通询问,形成小组进行讨论,从而对信息进行符合逻辑的整合,把文章复原完整。最后进一步加深对于语篇的理解,提高阅读的能力。
Jigsaw Reading利用了孩子喜欢参与、表演和表现的特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三)持续默读(SSR)
在美国,持续默读(SSR)也有一些其他的名称如:DEAR(Drop Everything And Read)、DIRT(daily independent reading time)。这项活动就是老师每天安排出10至3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安静的阅读,时间长短取决于学生的年级和阅读水平。吉姆·崔利斯在他的《朗读手册》里具体阐述了这一概念,“随手拿起一本书,一张报纸,一本杂志,然后好好享受阅读之乐吧,不必受提问、作评估或写报告的干扰,存粹是为了兴趣而阅读”,这就是持续默读。
语言学家和阅读专家克拉生的基本论点是语言的习得来自理解的植入,而自由自愿的阅读(或持续默读)是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法,不但适用于英语,还适用于其他母语,还适用于外语的学习。通过持续默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和独立自主的思考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小学英语绘本阅读课堂上发展学生思维的必备观念
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课堂上,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观念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
(一)培养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对印刷品封面、标题、作者等相关信息的关注;再例如在阅读过程中逐步积累的Phonics拼读规则。基础的阅读方法培养是提升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前提。
(二)充分发挥绘本图片的作用,借助图片思考、预测、并分享思考所得。
(三)尊重孩子对故事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认识(personalized understanding)。每个孩子的认知能力、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经历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差异,引导孩子个性化发展。
(四)创设真实语境,代替机械操练,帮助孩子与故事内容产生关联和互动。例如通过设计提问来获得互动,课堂问题能提示和引导学生的思考,比如针对文本的提问:“What does it mean?”如果换成了“How does she feel?”,对孩子的思维引导也是不同的。再比如“Make a similar dialogue”换成“Make a new friend”,一字之差,差的是一个教学理念。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学生的回答要是自己通过思考所得出的观点(personalized)。
(五)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主动思考和分享的机会。龚亚夫老师曾提出,语言学习是生态过程,不是搭积木的过程。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亦是如此。在设计课堂活动和教学环节时,要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兴趣,愿意思考,愿意分享,有机会分享,在持续的绘本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六)弱化绘本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学习和语法学习。在我们教的学生中,为什么会说出“I is”、“you is”、“I are”的句子?究其原因其中就有老师教学方法的原因。老师们把初中很快就能学会的词汇和语法放到小学来教,教学很吃力,收到的教学效果却是相反的。很多老师觉得学生考试成绩不错就行,可是却没有想清楚考试的目的是什么。考试不是英语学习的目的,学会思考、掌握语言能力才是目标。小学英语主要是思维能力、语感、语音的培养,而词汇和语言规律(语法)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语法是学生在积累了很多语言现象,有了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之后,就会自然总结出来的东西。因此,在小学英语绘本阅读中,老师不需要去强调语法和词汇学习。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开展小学英语绘本阅读课程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小学英语绘本阅读课要完成其任务和使命,还需要老师们不懈地探索和努力。
林翻
学习心得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觉得可以发展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那么如何在英语阅读课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觉得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以下一些方式进行:
一、营造 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样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孩子的创造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例如:在教pretty,good-looking,straighthair,curlyhair等介绍任务外貌的单词时,我会在班上选几个同学当模特,请其他同学根据实际大胆的运用所学词汇及句子对班上同学进行描绘,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性,又使学生在互相的肯定中自然的表达出自己所想,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二、设疑布阵,激发求知欲,是创新教育的良好方法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决定什么样的思考和行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比如:在教学26个英语字母时,教师做棵美丽的苹果树,树上有25个字母苹果.这时可向学生提问:26个字母苹果,哪一个被小调皮鬼摘走了”这时学生会积极地思考寻找26个字母的顺序,总想最先找出少了哪一个.等同学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后,教师马上又问:“谁能把这个字母放入正确的单词中”学生大脑马上又活跃起来,争先跑到黑板前写下正确的单词,然后试着问大家“Isthatright(对吗)”大家还给他一个笑脸“Yes(对)”.课堂气氛充满交际活力,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入了新知识环境之中,为发展创新思维打下基础.如教学What’s theweatherlike教师用图片呈现三组词:sun—sun—ny,wind—windy,cloud—cloudy后,提问“Canyoumakearuleoutofthethreewords”引发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寻找规律.学生发现规律后又呈现新词snowy,foggy,rainy,问“CanyouguesstheChinesemeaningsofthem”促使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到的够词规律来学习新的单词,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三、在语言实践的情景中创新
儿童是善于模仿的.从母语学习的规律看,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儿童的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时,能获得发现的乐趣,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情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精心设计练习,引发学生的求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及时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来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插图是语言的形象再现,语言是插图的理性表述.例如,在练习句型Whatisitlike时,教师可以出示一幅图,图中有两个小朋友在对话,其中一个手里拿着一支长的、蓝色的铅笔.请学生根据图画的内容编一段对话.学生会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编成各种对话.反之,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一段对话或小短文来画画.这也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训练.因为学生要绘图,必须熟读对话,反复揣摩,才能将脑中的图画绘诸笔端.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创新实践 小学生具有爱说、好动、爱模仿、爱表演、羞怯感少的特点,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他们最受欢迎的学习活动之一.小组活动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加强了训练密度和广度,学生不分成绩好、中、差,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在活动中始终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支配,这将大大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如:在操练“Who&,acute,s等Howoldis等”句型时,教师让每位学生准备一张全家福照片,然后几个一组相互看照片询问.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互问互答,互相学习,争先恐后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操练“Ican等.”句型中,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开展竞赛,比一比谁会得多.学生们就会争抢着说:“Icanswim.Icansing.Icanplayfootball等”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给爱动、爱玩的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表现的舞台,使枯燥的内容学起来饶有兴趣,并且带动了平时不爱开口的学生共同参与学习,体验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和乐趣,这样既拓展了学生思维,增强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创新能力.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地、有计划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实践活动.并让他们在平等、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发展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操作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整理人: 林 翻
学习思辨学习心得整理 篇2
1 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理论渊源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1]。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针对当时科学教学中过分重视知识,忽视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的做法,最早倡导和实验了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需要学习过程和方法。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哈弗大学举行的纪念演讲会上做了《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报告[2],明确提出了与发现法相似,但更具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学习。并认为探究学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探究来教学,二是作为探究的科学。施瓦布还对科学探究课程的教学提供了3种可供选择的建议:(1)提供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他们原先不知道的关系;(2)提供问题,方法和答案由学生独立地决定;(3)学生面对现象,自主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并基于自己的探究,给出科学的解释与建议。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探究列为学习科学的核心方法[3]。2000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对探究性学习做了具体的阐述,认为它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活动:(1)提出问题,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2)收集数据,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3)形成解释,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4)评价结果,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使解释和科学知识相联系;(5)表达结果,学习者要阐述、论证和交流他们提出的解释[4]。经过几十年不断地研究与改进,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已成为美国科学教育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方法之一,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中国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经过近10年的学习和应用,新的学习模式已在中华大地普及开花,并结出累累硕果。
2 接受性学习模式的理论渊源
接受性学习是指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前人发现、创造、积累的人类的社会经验,学生把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使其成为自己认知事物、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及发明创造的工具的一种学习方式[5]。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知识便伴随了人类的生产劳动并得以不断地积累,再以社会经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不断传承。就经验传承而言,教育是社会经验传承的特殊系统,学生是这一经验传承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经验的接受者。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社会经验,使之内化为个人能力,这就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接受性。因此,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接受性学习无可厚非地成为了学校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并对知识的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虽然接受性学习作为学校中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有着漫长的历史,但是人们对其研究的历史却显得非常短暂,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奥苏泊尔曾对接受学习进行了深入研究,批评了人们对接受学习的误解,并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国内学者对接受学习也进行过深入探讨,顾明远[6]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就曾对接受学习进行过详尽地阐述。刘衍玲、吴明霞[5]则对接受学习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论述。接受学习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曾经对知识的传承起过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如今,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接受学习则受到了空前的批评与否定,仿佛已成为过时的学习方式。如何正确看待接受性学习方式,更加合理有效地促进当前教育的发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 体育课堂教学领域中两种学习模式应用的比较分析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学方法及学习模式都有了相应的变化,这在体育教学领域也不例外。对于探究性学习模式,很多体育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地学习应用,不断地尝试。然而,体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性,我们在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运动负荷,这是其他学科所罕见的。那么在别的学科当中运用很成熟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在体育学科中是否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在有关速度、力量等技能性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科学合理地采取练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发展。然而,在采用探究性学习模式后,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无法准确地找到学习内容的关键要素,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更多的情况是学生在探究的过程当中花费大量的时间,以至于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降低。然而,当学生对课堂所授内容进行充分探究学习之后,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基本的原理、训练的方法以及技能要领等掌握得很好,这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知识目标的达成。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学习,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尽管如此,探究学习并未显示出对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帮助,也未显示出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有所促进。因此,在运动能力的目标达成上,探究性学习模式并未有显著的帮助。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探究性学习模式本身的特性,我们可以看出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合作、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学习精神,因而对于情感目标的达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模式,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准确的知识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接受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和效率可以得到很大提高。然而,在接受性学习模式中,学生大都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这可能导致学生对于所学内容丧失兴趣,进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知识目标达成的维度上,接受性学习尽管可以包含大量内容和节约很多时间,但总体说来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探究性学习模式在此方面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则较为深远。在能力目标维度上,接受性学习可以很好地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其广博的专业知识、准确到位的动作示范,详尽细致的动作讲解,来促进学生对于动作的模仿,深化学生对于要领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相比之下,探究性学习模式在促进基础知识的同时,对于运动技能的发展可能帮助不大。原因在于运动技能的发展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指导,更需要科学合理的训练以及在运动体验、教学经验的帮助之下循序渐进地巩固提高。尽管探究性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方法、原理、图片、资料等等相关的知识,而关于技能训练的组织性、自觉性、科学性、合理性学生却很难掌握或者是处理得当。因此,接受性学习模式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则显得更为有利。在情感目标维度上,处于被动接受学习境地的学生,其情感发展的目标是教师早就规划好的,其教学的效果也许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显然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帮助不大。因此,在情感目标维度上,探究性学习模式可能更有利于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前的学科应用范围内,探究性学习理论与接受性学习理论对于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皆存在优点或不足之处。其原因可能在于上述两种学习理论的本身特性所致或应用范围存在局限,探究性学习模式可能更适合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接受性学习则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模仿与提高。此外,学习理论本身发展的完善程度以及与教学方法的融合程度,可能也是对于学科教学结果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体育课堂教学领域,探究性学习模式与接受性学习模式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各有优缺点。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领域,一味地推崇探究性学习模式或者盲目地固守接受性学习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地利用不同学习理论的各自优势,积极取长补短,不断融合发展,努力完善提高,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课堂教学,则定能够更加有力地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有力地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自人类历史开创学校教育以来,接受性学习模式曾长期占据着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精心细致地教,学生认真刻苦地学。伴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新的学习模式不断涌现,探究性学习模式逐渐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宠。该文针对新课改过程中学习模式的转变问题,在体育课堂教学领域对探究性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提出相关的研究设想。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思辨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J.J.Schwab.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s Enquiry[J].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1962,14(9).
[3]柴西琴.对探究教学的认识和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8):16-19.
[4]SN Council,Washington,DCF Sience.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A Guid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M].Washington,DC:Academy Press,2000:223.
[5]刘衍玲,吴明霞.接受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学习思辨学习心得整理 篇3
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简单地死记硬背。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向往成人的社会生活,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想方设法有效整合学习资源,在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辨力,这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趋势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和挑战。
但在实际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所表现出的思辨力却不尽如人意,令人担忧。表现在阅读方面,想象模仿能力较强,对一篇文章尤其是散文所表达的深层内涵的分析和概括显得力不从心;表现在写作方面,善于描写和叙事,不善于说理和议论,立意肤浅。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初中阶段是“通才教育”,学生学到的应该是“通才”知识。中学的每个科目,都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千军万马要考重点高中,许多学生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见效快的数学、科学上去,对语文学科不太重视。另一方面,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想象力和记忆力的培养,有的语文教师还认为培养思辨力是理科教师的职责,因此,在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中不注重设计富有思辨力的问题,把复杂的活动简单化、机械化,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空洞、单调,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导致学生在回答对的时候不知道好在哪里,在错的时候得不到及时具体的修正。长此以往,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浅尝辄止,思考不够深入,阻碍了语文能力的提高,消解了阅读和写作动机,进而使学生疏远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助长了快餐文化在学生心目中的繁衍。
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思辨力的衰退并不是考试之过。近年来中高考的语文试卷都非常注重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许多省市把“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作为今后中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但部分语文教师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因此,有效整合学习资源,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思辨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一、设计富有思辨力的课堂提问
富有思辨力的语文课堂提问具备怎样的特征?首先它应该具备开放性,绝不是那种“是不是”“有没有”等等简单的封闭的选择性的提问,也不是那种类似“假如你是文中的人物会怎样做”的天马行空式的提问;其次它还应该具备答案的多元性和多维性,这样的提问便于学生从多个维度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最终得出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同样教《皇帝的新装》,很多教师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花在“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各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样的对初一学生来说丝毫没有思辨价值的问题上,而在“作者为什么安排一个小孩说出真话”的问题上只是蜻蜓点水,失去了培养学生思辨力的绝好机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在于教师本身没有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当然也就无法引导学生往深处思考了。与之相反,有的教师就做得很好。如我校徐欢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情节,然后把文中“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改成“只要看得见这衣服的人就是称职的或者是非常聪明的”并抛出一问:“在文中的皇帝、大臣、百姓看来,怎样做才算是聪明的和称职的?”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保住自身的名誉、权势等。”在此基础上,徐老师再让学生探讨“小孩为什么会说真话”,答案就不仅仅是童言无忌,而是无私无畏。徐老师并不满足于此,最后抛出一问:“敢说真话的只有小孩?”学生再次思考,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达成共识:“敢说真话的是像小孩一样无私无畏的人。他们揭露了社会虚假、伪善的一面,将真相传播给世人。”又如名师刘飞耀对这篇课文的问题设计也非常有价值、有意义: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大臣与百姓都不敢说?为什么安排一个小孩子来揭穿?故事在现实中会发生吗?皇帝在谎言被揭穿后,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每一个问题都能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面对一篇课文,语文素养深厚、富有思辨力的教师往往善于在无疑处设疑,在课堂上催生出学生思辨的火花。如有位教师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针对课文题目设计了一个问题:“爸爸的花儿真的落了吗?”看到这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学生心里会吃一惊,因为课文中明明写着爸爸的夹竹桃、石榴都凋落了,而且爸爸的生命之花也凋落了,那么还有什么“花”没有落呢?学生这时候一定会顺势深究下去,细心阅读课文的学生会注意到文中这样一句话:“老林,你这样喜欢花,所以你太太生了一堆女儿!”由此可以知道,其实“英子”也是爸爸种下的一朵花儿。明确了这一点,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了。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却长大了。爸爸的离去使勇于面对生活磨难的品质在英子的生命中如花般绽放。因此爸爸的花儿似落,其实却未落。不仅未落,还散发出了醉人的生命芳香。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究性,问题中的一个“真”字引发学生了深层的思考与探究,使学生给小说中的“花”赋予了更丰富的涵义。我相信,通过这样持之以恒的深度解读,我们的学生今后在阅读小说时,一定不会满足于对情节的了解,而是会对作者在小说中精心安排的一些细节咀嚼深思,揣摩其中的意蕴。又如教《地下森林断想》一文,一般教师会问学生:“作者看到了怎样的地下森林?”而有位教师却这样问:“大声读一遍,这段文字有几个特别之处?作者有何用意?”学生一下子来劲了:用了第二人称“你”,更充分地表达作者初次见到地下森林时的喜爱之情,富有亲切感;用了三个问句,突出了地下森林的神秘和不可思议;用了“沉默寡言”和“与世无争”将地下森林拟人化,表达了作者对地下森林虽拥有珍贵财富却不炫耀的惊讶……这样的思辨,不就是最好的散文阅读理解吗?
综观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除了个人的魅力外,他们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课前深入阅读教材,有效整合教材资源,成功设计了一至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富有思辨色彩的课堂提问。学生一遇到这样的提问,总能自觉地迸发思考的热情,其发言也会变得异乎寻常的精彩。
二、引导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将质疑问难列为一项常规性的语文作业,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慢慢养成思考的好习惯。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不易读懂的文章开始提问,如鲁迅的散文《风筝》和小说《孔乙己》,学生一定有许多问题要问。如何处理学生提出来的这些问题,是教师一一解答,还是加以归类整合后再次交给学生去讨论分析?答案当然是后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辨力在质疑问难和解决他人疑问中或反驳他人结论时不断提升。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绝大部分学生都会问:“在小说的结尾为何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究竟有没有死?”对于这两个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自己设计,但由学生提出来的价值在于它能促使学生阅读文本时去思考语言文字背后的信息,教师的处理应该是先让学生结合小说有关细节,辩论人物的结局。不管学生持何种观点,只要依据充分即可。在此基础上,再来思考作者这样表述的意图,教师要做的引导就是将“大约”和“的确”去掉其中一个,将小说结尾那句话让学生朗读两遍,学生就能得出:“‘的确一词是作者刻意加上去的,他的目的是什么?”再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畅所欲言,他们就会发现这个小说结尾的妙不可言。
富有经验、有较强课堂驾驭能力的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然后在小组讨论时让学生自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接着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对各小组的提问当场进行整合,对相似的问题进行合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就围绕这些提问展开。这样的课堂提问比教师课前设计的课堂提问更具有探讨的价值,因为这些提问来自学习的主体——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文本时遇到的难题。
教师还可以大胆让学生对自己不太喜欢的课文向作者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疑惑,鼓励学生用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质疑作者。这样的学生提问是批判性思维的灵魂,高质量的批判性问题,能够使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提炼出清晰、透彻的东西。长此以往,学生就有可能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深度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除了通过开发教材资源提高学生的思辨力外,还要善于适时引入课外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文本意义,让学生思辨的触角从文本伸向广阔的生活。
上《杨修之死》一文,大多数语文教师总是满足于概括情节,囿于课文去分析杨修被杀的原因。而有一位教师则引入《三国志·典略》中对杨修之死的评价,展示罗贯中的生平和韩唐的《三国十讲》。通过横向比较,引导学生探讨罗贯中“杨修死因”的创作意图。学生在对课外学习资源加以分析思考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三国演义》有明显的“尊刘贬曹”倾向,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曹操的阴险、狭隘。罗贯中在杨修身上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悲痛。这位教师还采用纵向比较,展示《三国演义》第21回 之“刘备种菜”片段,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否认可刘备的态度?”又引入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片段,激发学生思考:“在‘人治的社会里,为了明哲保身,很多人选择了韬光养晦。今天,对于你的才能,你是选择显还是隐?对于才能外显的人,你会采取怎样态度?”以此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思辨“杨修死因”在现代社会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这位教师通过引入课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与作者罗贯中进行沟通和对话,在沟通与对话中,不仅关注作者的态度和立场,更关注作者所持态度和立场的原因和理由,与文中人物刘备对话,与林语堂对话,从中获得一种崭新的人生态度。富有辨别力、判断力和洞察力的思辨能力和价值理性,就是在这种良性的沟通与对话中激荡生发出来的。
斯维尔学习心得(写写帮整理) 篇4
建模部分
1.柱子的识别
如果两个柱子靠的很近的话,不要让他自动识别,先用点选识别,然后在 自动识别。2.梁的识别
一般来说,梁的自动识别要根据电子图的规范程度的。即便是PKPM做出来的图,也是要到天正或者其他建筑设计软件里改的。因此,自动识别的时候,总是有或多或少的缺陷。一般我们在识别梁的时候,是要看图纸的规范程度的,如果是小工程,梁可以用自动识别。如果是大的工程,我建议是框选识别与手工描图相结合。识别过后,在定义梁的里面可以看到梁的尺寸,可以找出不规范的,进行修改。还要注意的是变截面的部分,如果是自己手工描的话,要用修改截面的工具修改截面。如果是自动识别的话,软件是可以自己改的 3.墙的识别
墙的识别的首先条件是门窗表识别完了。如果没有把门窗表识别完,直接识别墙是没有门窗的。还有要注意的是,墙如果没有选材料,软件默认材料是砼的,如果要变成砌体材料,要把材料那个下拉点成C00。还有,如果电子图比较乱的话,建 议手工布置,也就是描图。4.板是手工布置的
5.基础部分目前是手工布置的,只要注意标高的话,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基础的 模型是异型的话,参照没有电子图里的异型构件的处理方法。6.抹灰部分(1)细分
定义抹灰的时候,尽量细分。比如说:楼面抹灰分:大厅地面抹灰,阳台与卫生间地面抹灰,走道地面抹灰,等等,然后,在把这些抹灰分别挂上做法,到时候,统计的时候,用清单,定额模式里统计,只要你做法不同,软件就可以区别。还有侧壁抹灰,分内墙抹灰和外墙抹灰。在内墙抹灰中,将做法挂成内墙砼抹灰与内墙砌体抹灰。这些量全可以在后面的变量中选择。要注意的是侧壁抹灰必须要到侧壁里的分项中定义做法。比如说踢脚线就必须到侧壁抹灰中的踢脚线里挂做法,然后墙 面抹灰里挂砼与非砼的做法,砼的变量ST,非砼是SFT(2)一量多用
有些量是可以共用的。比如说内墙的抹灰脚手架。可以在侧壁里挂做法。具体操作是:在墙面做法里增加内墙抹灰脚手架的做法,然后在变量里选择侧壁变量的装饰面长L*本层高度。砌墙脚手架是:外墙的不用考虑,内墙的是在砌体内墙的做法里增加内墙砌体脚手架的变量L*层高,当然统计抹灰的时候,要将墙加进去 的。
(3)还有就是异型梁抹灰的处理,如果异型梁抹灰要求四周全部抹同样的材料,那就用梁的模板的变量来代替抹灰的面积。如果异型梁一圈有不同的做法,这个就需要变通处理了,你
要知道这个异型梁的截面的尺寸,然后在做法里将变 量写成l(截面抹灰材料不同的侧面长度)*L(异型梁的长度)
(4)抹灰部分一定要精通算量选项中的工程量输出里的调整和计算规则的调整。侧重与变量的选取。还是那句话:只要你想到,就可以做到。钢筋部分
1.跨数的改变
梁钢筋部分对于跨数有着严格的要求。跨数不同,钢筋的搭接,锚长的次数也不一样,那结果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一根梁钢筋,可以通常的,也可以在每一跨中锚入梁里。那结果也是不同的。因此,要求我们在布置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梁的跨数,比如说是5跨的,你布置成4跨的就不可以,虽然一根钢筋没有多大的来去, 但是每一次都错误,那整个结果就偏差比较大了。如果你跨数没有画好,比如说2跨的,你布置成一跨,那可以用打断的命令来进行梁的打断。2.板的钢筋是一个重点
板的钢筋是边到边,因为板的公式是净长 MAX(HC/2,5D)wg180,我们软件自动布 置锚长和弯钩。板的钢筋有好几类的。如果你是异型板的话,不是矩形的板,那你就要点板钢筋布置的异型板筋。3.砌体墙的拉结钢筋
砌体墙的拉结钢筋我们是放在自动钢筋里的。自动钢筋里还有很多种类的钢筋布 置,比如说是基础的插筋。4.针对与异型构件的钢筋
比如说是暗柱的箍筋,箍筋种类很多,软件一时没有这种钢筋的摸板,或者,用模板觉的很麻烦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定义钢筋,只要将里面的截面尺寸输进去就可以了,后面的保护层厚度与锚长软件自动给的。还有其他构件的钢筋,我们可以用 零星量钢筋来处理,或者在的报表里做一下钢筋的调整,都是可以的。
5.钢筋的调整
钢筋的调整是个难点,那就必须把钢筋里的钢筋选项里的东西搞懂了。里面的锚长的调整,搭接的调整都是有的。钢筋涉及的概念有:构件的环境情况、构件的砼的等级、构件的保护层厚度、构件的抗震等级、构件的设计院的自定义。6.钢筋的报表
钢筋的报表一般来说不需要调整,如果你要出钢筋接头的数目,那么要在钢筋选 项中将各种构件,各种钢筋直径的钢筋所采用接头定义好了。
清华斯维尔三维算量软件应用技巧
第一,请您时刻关注电脑屏幕下方的命令栏。三维算量部分操作提示是在命令栏中显示的,如果您忽视了这个问题,您也许会进行误操作,或者系统不能执行您的命令;第二,三维算量软件的算量方法以图形算量为主,但有些构件的计算方法是以参数形式计算的。系统为您建立了一个相似于手工算量的工程量计算表。只要 您熟练掌握了上述内容,您就可以将复杂烦琐的工程量计算工作做好。关于轴网的问题:
1.改轴网编号:在轴网布置好后,系统给我们的轴网编号是按整数序列排列的。然而,设计图纸的轴网编号往往不可能是整数排列,这时您看到的轴网编号不是您所需要的轴网编号,如1/
3、1/D等等,就不能显示。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好解决;首先您只要按图面设置好开间和进深尺寸,按正常的操作方法将轴网布置在屏幕上,接下来在菜单栏中选点结构命令,在结构命令的轴网下拉条内选择“轴线编号”功能,这时您只要按命令栏内的提示操作,就可得到附合您所需要的轴网编号。
2.辅助轴线的添加:辅助轴线添加有两种方法,1是直接用CAD内的偏移功能, 将您所需要添加的辅助轴线从您选定的轴网基线偏移一条网线即可,操作方法完全按CAD的操作方式(注意:这种临时添加的辅助轴线是不能标注“轴线编号”的)。2是在菜单栏中依次点选结构 辅助轴线功能,这时您只要按命令栏内的提示操作,即可得到您所需要的辅助轴线,但是第二种方法操作起来有点麻烦,终归没有第一种方法好。
辅助轴线功能将所画弧线点选为同轴网一样的颜色,您所需要的任意弧轴网线就大功告成了。您会疑问为什么要将所画弧线点选为同轴网一样的颜色?因为任意弧线轴网:用三维算量系统生成的轴网,是绝对的方方正正或是标准圆弧的一个网络。然而大多数的建筑物都有任意曲线造型,用系统提供的圆弧轴网生成功能,只是一个标准圆弧的某一段,不能满足任意弧线的轴网线布置,怎么办呢?有办法,只要您按所述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就可得到您所需要的任意弧线轴网线。如果您不将所画弧线点选为同轴网一样的颜色,系统就认为不是轴网线,不会在您设置的楼层内复制。这一条请您千万记住。首先确定某段弧线(这儿是指一长条任意弧线中的某段)的起点和终点是与某两条轴线(竖向)相交,用CAD作图方法中的偏移命令(OFFSET)作这两条轴线中点的辅助线,将两条轴线的相交轴线(横向)向起弧方向偏移起拱值,这样就确定了弧线的中心拱点,用CAD作图方法中的画圆弧命令作这两条轴线之间的起拱圆弧线,依次按上述方法将这条任意弧线的 所有段画出,接下来在菜单栏中依次点选结构
4.封闭形的圆或椭圆轴网线:用CAD作图方法中的画圆或椭圆方法将轴线画出, 再依次点选辅助轴线功能将所画弧线点选为同轴网一样的颜色,圆或椭圆轴网线就画成了。
5.轴网线自动识别:有用户说:“哎呀,怎么我的电子文档轴线不能识别,是不是系统有问题?”不是,有两点您得注意!
一、可能您的轴网线是按块形式存在于您的电子文档中,遇到这类情况只要您用CAD的“分解”命令(EXPLODE)将轴网图形框选炸开,再进行轴网识别操作,就能解决不能识别轴网的问题。
二、必需严格按对话框内提示操作,如您不想要轴网编号,但是在做轴网识别时也必需选取轴网编号,待识别工作完成之后再将轴网编号删除,千万不可不选轴网编号就 开始确定进行识别。否则系统不会按您的要求自动识别轴网。布置垫层:
在三维算量界面中,不论是在菜单命令内还是在工具栏内,都找不到垫层布置的命令和工具快捷键。是否是系统不具备布置垫层的功能呢?不是!三维算量系统 的垫层布置是隐藏在基础布置和轮廓布置中的。1.如果您的垫层边沿有模板,可用基础布置工具内的各种命令来布置垫层。步聚是(依据先独立后条形的原则)将基础主体布置完,用显示/隐藏工具将已布置好的基础隐藏起来。不隐藏也可以,但是在布置条形基础垫层时必须要将基础隐藏,这样做是以利条形基础垫层与独立基础垫层自动相接。再根据基础形状选择相应的基础作垫层布置。如果垫层有外伸情况,则在输入尺寸时,应加大垫层的外伸尺寸,厚度尺寸按垫层厚度输入。布置方法及过程一切同基础布置方式。应注意的是,①、在选择基础式样时要根据基础的平面形状,一概只选一阶基础就可以了;②、可以直接利用已布基础的编号,在基础编号后加标识改为垫层编号,如将JC-1改为JC-1d,在校核工程量时便于查找;③、关于标高,在基础布置对话框内系统用的是基础底标高,当您将基础布置完后确定垫层底标高时,一定要将垫层的厚度加在标高内,如您的基础底标高是-1。2米,垫层厚100MM,则您的垫层底标高应设为-1。2米加-0。1米等于-1。3米,即垫层底标高是-1。3米。长条形的基础垫层也是一样的,您只要按使用说明操作就行了。套挂定额时,垫层砼体积按 相关定额套挂就行了。
2.如果要布置的垫层是房间地面或边沿不须模板的垫层,则可直接用轮廓工具进行布置,这是因为垫层边沿不存在模板问题。套挂定额时,用轮廓属性内的底面积(m2)SD工程量表达式属性值乘以您设置的垫层厚度即可。挖条形基础土方:
在进行基坑布置前,首先要做点图形准备工作。先用构件显示/隐藏工具将基础隐藏起来,只留下垫层部分。用CAD绘制命令内的相应绘制功能将垫层的水平外轮廓描画一遍,如果是规正的矩形和圆形,最好用CAD绘制命令内的矩形和圆命令来画,这样画出来的形状方便作整体工作位增加尺寸偏移。同编号的轮廓只须描画一个就可以了,其它同编号的基坑进行复制就行。轮廓线描画完后,将垫层图形隐藏起来,图面上只剩下您描画的垫层轮廓。接着,根据有关规定或施工组织设计或者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确定是否放工作面,如需放工作面,则将已画好的轮廓用CAD偏移命令,偏移出您需要的工作面尺寸。轮廓进行偏移后有重叠现象,需要将轮廓进行调整,可用CAD内热夹点功能拖着轮廓边角进行。偏移出来的轮廓经过调整后,就是您的基坑底部实际尺寸。之后开始作基坑布置。独立基坑的布置方法可按操作手册上的说明进行操作,条形基坑在布置时须注意与相联基坑的扣减关系。一般是事先确定好基坑的边序,将与其它基坑相接边序的坡度值设置为与相交基坑坡度的负值即可满足要求。一个编号的基坑布置完成后,可用三维视图检查一下,看已布置的基坑是否符合您的要求,特别是标高位置。如没有问题了, 既可进行复制工作。重复上述操作过程,直至基坑布置完毕。环形围板的布置:
我们经常布置的板,一般都是一块整形的板,有矩形有圆形更有异形的,但是碰到象天沟底板等这种环绕着一个构件形成的环形围板,就有点束手无策了。
要搞清楚,三维算量的板是一个封闭的轮廓概念,而环形围板看起来是一个空心环,要将此环作为板,其板只有两边沿,即内环边和外环边,根本就没有板端头,也就 不能形成板的封闭的轮廓,所以您在布置环形板时就根本布置不上去咯。搞清上述道理,问题也就解决了。布置方法是(假定环形板是等宽的)①、先用轮廓方法布置一道房屋或构筑物的外轮廓线。如果轮廓用点取和框选的方法都布置不上,或布置出来的轮廓不能满足您的要求,您可用CAD的线段绘制方法,围绕着房屋或构筑物的外轮廓描画一道轮廓线,碰到弧形线段,可用CAD绘制弧形线的方法进行绘制,之后将构件全部隐藏。②、用三维算量轮廓生成方法,将您描画出来的线段生成轮廓。③、用CAD偏移命令将生成的轮廓向外偏移一个您需要的尺寸,这时轮廓由内外两道轮廓线构成了一个轮廓环。④、用CAD绘制线段命令在环的任意部位画两条临时线段将环打断。⑤、用三维算量布置板命令在环内点取布置板,板就生成了。但是,现在生成的板还不正确,因为您绘制的两条线临时线段之间还有距离要进行调整。先将布置好了的板隐藏起来,将轮廓线檫去,再显示板。用CAD热夹点方法将板的四个顶角拖拉重叠到一起,一个封闭的环形板就布置成功了。碰到环形板不是等宽的情况,您只要把握上述原则,用CAD绘制线段命令,将房屋或结构物的外轮廓线先绘制出来,再将不同板宽处的线段偏移修改后生成内外轮廓,之后根据上述第④、第⑤方法操作就可生成您所需要的环形板了。活用菜单“工具”栏下的“查找/替换”功能:
我们在图面上布置了很多构件,有梁有板有柱还有墙,琳琅满目。但是构件多了,就很不方便进行下一步的构件布置和编辑。虽然系统内有一个显示、隐藏“当前楼层和构件”的功能,可以将您当前的楼层、构件、轴网等内容进行显示和隐藏。但是,这个功能显示和隐藏的构件是成批的,特别是在密密麻麻众多同类型构件中要编辑您当前的构件将很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您可以采用“工具”菜 单栏下的“查找/替换”功能,来实现您对某种构件的挑选。
例如,现在需要在编号为CT-1的承台基础下布置垫层,而当前所有的基础都显示 在图面上,怎样只在图面上显示编号为CT-1的承台基础呢?可以用“查找/替换”功能,界面会弹出“选择构件”对话框,在构件属性栏内我们可以看到有构件类型、属性类型、属性值、和查找条件四个栏目。在构件类型栏内选择好基础构件,这时属性类型栏内的内容已根据基础构件的属性分类显示出类型、编号、材料、特征、定额做法五个类型选项。您可根据这五个类型进行构件筛选。如您选的是类型,在属性值栏内会显示基础的属性值为参数类;选择编号则在属性值栏内会显示基础的所有编号;选择材料则在属性值栏内会显示基础的所有材料描述;选择特征则在属性值栏内会显示基础的所有特征描述,如矩形带形、矩形独立基础、等等;(如果您对基础已套挂了定额,选择定额做法类型时,在属性值栏内不会显示基础的定额做法,这是点击菜单栏“工具”按钮 因为基础是参数法构件)。当您在构件类型栏内选好了构件,在属性类型栏内选好了类型,这时您就可在属性值栏内选择您只需要显示的构件了。
按上述说明,为了只在图面上显示编号为CT-1的承台基础,您先选构件类型栏内的基础,再选属性类型栏内的编号,再选属性值栏内的CT-1编号,用鼠标单击选 取的编号,这时CT-1编号会选入查找条件栏内。在对话框的底部有四个构件选取和亮显选项,您可根据内容描述作适当选择。第一个是“只显示筛选出的构件”、第二个是“亮显选择”、第三个是“追加模式”、第四个是“自动选择实体”。您将上面的CT-1编号选定后,必须在“只显示筛选出的构件”前的选取框内打勾,否则您选的构件不会单独亮显。接下来点击“查找”或“查找全部”键,点击“确定”键,这时您所需要的构件就单独显示在图面上了。举一反三,用上述方法可根据属性类型内的各种条件,依据属性值,可将您需要的构件一一选出。不但如此,您还可利用对话框底的“追加模式”选项功能,一次性将您的构件按“构件属性”栏内的构件类型进行追加筛选。如您只想显示编号为CT-1的基础、砼强度等级为C30的梁、高或者截面积为一个多大值的柱等等。按照上述方法依次选取完后,最后点击“确定”键就可搞掂。巧挂定额
构件布置完要进行定额挂接,例如,您的独立柱经常有这样几条定额要挂接,①模板制作安装拆除②砼搅拌③砼浇捣④柱面抹灰⑤刷涂料⑥超高脚手架,一共有六条定额。在套挂定额的时候,我们要一条一条的挂接,速度太慢并且麻烦。有什 么办法能让套挂定额的速度快起来?下面就给您介绍套挂定额的技巧。有两种方法可让您套挂定额的速度快起来。
第一种方法,使用定制做法成组定额;在“工具”菜单下有一个“可视化设置”选项,在此选项内有一个“标准做法维护”功能。打开标准做法维护功能,会弹出一张“定制做法”的表。系统缺省是按装饰标准做法定制的模板。可利用此表将您常用的做法在表中也做成定额组。等需套定额的时候即可直接调用。做法是,在“定制做法”表的“构件类型”窗口内找到您当前需要编辑的构件类型名称,如“柱”;在标准做法栏 “编号”栏内填上您给当前做法定的编号,如“柱1”;在“做法名称”栏内填上做法名称,如“独立柱带装饰有脚手架”;在“类型”栏内填上“独立柱”;在“用料做法”栏内填上独立柱的做法及用料说明;如“模板制作安装拆除,砼制作浇捣,混合砂浆抹面,刷乳胶漆,独立柱超高脚手架”等内容。“参考指标”栏内可填上您认为需要说明的用料指标,如砂浆厚度等等;在“附注”栏内可填上您对本做法的有关说明。标准做法栏内的全部内容填完以后,接下来在“做法描述”栏内作相关定额套挂。挂接每条定额的方法全同构件挂接定额的方法。您将一条定额选好确定后,在做法编号栏内会显示您给本定额组定义的做法编号。可一次性将与做法相关的定额定义完。在“指定换算栏”内,可对当前定额条目作指定换算说明,也可将指定换算说明留待正式挂接定额时作分项说明。当您认为一组做法定额全部定义完后,可进行下一组做法定额的定义,如“独立柱不带装饰”定义为“柱2”做法,等等。构件的做法定义都 可按所述方法定义,挂接定额时就可直接调用您定义好了的做法定额。
学习思辨学习心得整理 篇5
《政治业务学习》心得体会
在上周五学校安排的政治学习中,学习了两份文件,一份是汪洋同志在《关于 2007 年以来广东教育改革发展情况的报告》上重要批示精神的通知;另一份是关于贯彻落实镇党委委员袁邦湖在茶山校长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通知通过对这两个文件的学习,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也对教育改革方面和政府方面对教育的重视有了更多的认识。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在我国现状,要怎样提升教育,我觉得首先要有好的教师,只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教育家。温总理在十一届三次人大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那么一流的教育如何实现呢?我认为教师是实现一流教育的真正主体,其地位值得突出。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办出一流的学校,才能建设一流的教育。
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的社会,因此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基本教育方式,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环节。
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观念实质是对教育理念的具体描述,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阳光、健康、大气、积极向上的人才。
学习思辨学习心得整理 篇6
水坪镇洛河中学:方孝奎
8月29—30日水坪镇中心学校组织的暑期教师培训学习,让我深深的知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同时,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和无上荣光。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1、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知识容量在扩大。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学校教育虽说由师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但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教师的主导、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途径来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导,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2、加强师德建设,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的责任是教育学生,然而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很大程度主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感染出来的。教学中依赖的是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气氛,以及教师的人格力量和起表率作用的言行举止。推进教育教学的融合管理的根本保证,是有一支思想过硬、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要有全员意识、人人有责任,人人都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道德权威。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对学生道德纪律的实施需要借助的是教师的道德权威,而不是行政手段,更不是纪律强权。道德权威来源于教师的师德,教师的人格力量。
3、“心中有学生”,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牵挂。
在我们心中要有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
位。每位教师要重视感情上的熏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自觉地把培养美好感情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情是师生交流的纽带。杜甫有诗句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其说的是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不如说是教师的感情特点。
①作为教师对学生必须具有普遍的爱,爱每一个学生,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它兼具有父亲式的严格,母亲式的温柔,朋友式的平等。是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然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关心和期望。它是学生心灵的重要支撑,它为学生共同生活的学习提供着爱的示范,对学生行为起着强烈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我们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善于体察和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将爱的雨露洒向每个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摆脱困境,完善自我。
②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说的是我们教师的感情是无私的、高尚的。只有付出不图回报。叶圣陶先生“千教万教,认真求真,千教万教学做真人”说的是教师的追求是一个真实。
学习思辨学习心得整理 篇7
1. 注意读懂教材 , 把握学生 , 定准目标
让课堂更精彩, 读懂教材, 把握学生, 定准目标是基础.读懂教材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读懂教材内容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读懂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 读懂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是要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 弄懂教材是怎么编和为什么这样编这两个问题. 把握学生, 就是要仔细分析并弄清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 定准目标, 要站在教材的角度, 正确地给课堂教学的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目标定位.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分解落实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必须有一定的弹性, 以利于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
2. 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我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入手, 组织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 逐步学会分段整理的方法. 首先通过统计本班学生的身高, 使学生认识到身高和校服型号之间的关系, 要想知道大、中、小三种型号的校服各要定做多少套, 就要分段统计, 产生分段整理数据的需求, 经历统计的过程. 接着, 统计本班学生的体重, 使学生认识到班级同学的体重在20~50kg之间, 再一次让学生经历了分段整理数据的过程, 感受应结合数据特点进行分段. 之后从健康的角度入手, 问你愿意生活在哪种环境之中, 分段整理2006年9月句容市空气质量情况, 讨论句容市的空气质量情况, 通过分析和交流, 使学生体会到空气质量级别与环境的关系,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需要和学习统计的价值,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注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在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时, 设计了“讨论如何分段整理———两人合作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整理———读懂统计信息, 思考质疑”的教学过程. 这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增强了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统计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学习数据的分段整理统计. 例题的提出为鼓号队员购买合适的服装, 说明身高和服装号的对应关系, 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主动展开统计活动.
三、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的过程 ,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 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 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教学难点: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
四、教学过程
(一 ) 创设情境 , 学习新课
1. 谈话导入 :同学们穿的校服真整齐 , 真漂亮 , 学校准备给同学们定做新校服, 想一想, 在定做校服之前都做哪些准备工作?
2. 收集同学们的身高数据这个准备工作就是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数据 (板书:收集数据) , 课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收集了同学们的身高数据 (出示黄梅中心小学四 (2) 班同学的身高记录单) .
3. 为什么在做校服之前要测量同学们的身高呢 ?
4. 大部分同学的身高都不一样 , 服装厂是不是给每一名同学都设计一种型号的校服呢? 为什么?
5. 如果你是服装厂的师傅 , 你该怎么办?
6. 那你们 知 道 你 们 的 身 高 和 校 服 型 号 之 间 的 关 系 吗 ? (出示图片)
7. 从这张图片上你们知道了什么 ?
8. 我们再来看你们的身高记录单 , 想想自己适合穿哪种型号的校服? 为什么?
9. 看着这张记录单 , 你们是不是马上就能知道大、中、小三种型号的校服各定做多少套呢? 也就是我们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板书:分段整理)
10. 你准备分哪几段进行整理 ? 你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段整理?
11. 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 ? 为什么?
12. 小组合作 , 用画 “正 ”字的方法整理数据 , 小组汇报合作方法和结果.
13. 我们能不能就把这张画有“正”字的记录单送给生产厂家? 那该怎么办? (板书:制统计表) 请同学们把整理好的数据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14. 这里的合计有什么作用 ? 生产厂家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
15. 这就是分析数据. (板书:分析数据)
16. 回忆一下刚才我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统计过程 ,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数据的分段整理. (板书课题)
(二 ) 运用统计方法 , 解决实际问题
1. 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自己的体重情况 ? 老师已经帮同学收集了你们的体重数据, 你们能不能再分段整理, 并完成统计表? (同座位合作)
2. 同座位合作完成.
3. 汇报
A.先汇报统计的结果.
B.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 我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国家标准体重是哪一段? 为什么?
C.哪些同学体重偏重 ?哪些同学体重偏轻 ?你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呢?
总结:看来数据的分段整理的作用可真大.
过渡:除了不挑食、不偏食和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清新的空气也能增强我们的身体素质, 请看这四张图片, 你们愿意生活在哪种环境中? 为什么?
4. 介绍 73~74 页空气质量指数的内容 , 看懂空气质量状况划分表.
5. 同学们想知道句容市的空气质量吗 ? 老师特地从网上下载了句容市2014年9月的空气质量日报情况. (出示记录单) 按照刚才的分段标准, 这里分为几段整理比较合适? 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
6. 汇报
A.汇报数据后问:你认为句容市的空气质量怎么样 ? (良多、优次、轻度污染、整体情况比较好)
B.你觉得我们国家的环保工作做得怎么样 ?
C.你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呢 ?
D.对于受轻度污染的环境 , 要怎样努力? (主要是工业和交通废气上) (向优、良努力, 尽可能达到优)
7. 统计黄梅中心小学四 (2) 班部分同学期中测试数学成绩, 要求学生小组合作, 自由分段后再整理分析数据, 集体交流.
(三 ) 课后作业
统计句容市2014年11月空气质量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在整理中学会学习 篇8
人们常说,“学会学习”是最重要的。但在基层学校调研中,我们看到最多的,还是“以重复作业来巩固学习”的“知识为本”的学习。是老师们不知道“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吗?不是。是我们缺少对教学习惯的反思,缺少对学习本质的理解,缺少培育学生学习力的办法,缺少淡泊功利、着眼长远的心态。今年二月我们来到温州市实验小学,调研了解他们所开展的“整理课”探索。此时我们眼前一亮。这是一项我们期待的,指向学生学会学习的成功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整理课”的产生与发展
(一)朴素意图的“整理课”
2002年9月,在温州市实验小学建校初期,白莉莉校长提出“让孩子每天像整理家务一样整理自己的学业”的朴实想法,而后“整理课”便进入学校的功课表中。学校每周开设三节“整理课”。当时的目标是:养成良好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一个自觉、自主、自立的学习者。他们一方面强调整理与作业的结合,帮助学生日日清、月月清;另一方面又将“整理课”与兴趣活动课结合起来,关注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学校还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以答疑的形式出现在“整理课”上,鼓励学生重视自学,提出问题。
这一措施的意图无疑是正确的。不过,实际运作下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譬如,教师对待“整理课”较为随意,“整理课”常被当做练习课、作业课、辅导课:有的“整理课”甚至“沦落”为课堂的“尾巴”,教师把课堂上来不及讲的内容,移到“整理课”上来讲完;有些教师对“整理课”敷衍应付,发了作业本后就离开教室……
(二)课程化的“整理课”
其实,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老师们没有认真思考这一措施的真正意义,是大家对“课程性质”的认识存在偏差。于是2006年,白莉莉校长在学校论坛上发起了关于“整理课”的研讨,短短4个月时间,论坛文字将近10万字。同时,学校举行多次“整理课”研讨会,研讨“整理课”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分析其实施操作的困难与原因。通过这些研讨,大家渐渐形成了共识,并把“整理课”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
这一阶段温州市实验小学的“整理课”探索主要有以下特点:(1)把“整理课”视作一门校本课程,关注其课程性质和定位,“整理课”有了自己的学科规范和基本课型,与自学课、作业课、学科课等也划清了界限;(2)把学习策略、元策略列入为课程目标,在学业复习、整理和行为习惯培养之间确立了中观目标;(3)重视关于“整理课”的研讨,提高教师对“整理课”的理解和行为能力;(4)加强“整理课”教学的行政督导工作。
在数次面向市内外教师的公开教学活动后,学校逐渐形成了关于整理课的判断标准,并撰写了《学校整理课教学指导纲要》。整理课成为温州市实验小学的一门校本课程。
(三)意在改进教与学的方式的“整理课”
2008年下半年开始,学校关于“整理课”的研究渐从关注”课”的性质和实践形式,转向为关注“整理课”目标的实现。学校提出了“整理课”探索的四个目标:(1)学生知道在整理课中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基本消除“假整理”和“不会整理”的现象;(2)学生不仅知道怎么做,而且能够判断自己的整理行为是否有效,学生的元策略能力和行为习惯得到有效培养;(3)教师能够针对学生整理行为进行及时、合适的策略指导;(4)教师能正确把握“整理课”和学科课程的联系,通过整理课形成清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经验,改善学科课程的教学,共同着力于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温州市实验小学“整理课”探索的发展历程看,从规定时段的作业整理,到指向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其实这正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
二、“整理课”的操作要素
分析温州实验小学的“整理课”探索,可以筛理出以下操作要素:
(一)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规划学习能力的目标序列
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本质上是由内因决定的,个体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所以,教师在此中的作用主要是因势利导。教师要明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学习特点,以及该阶段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要求与学习能力的发展目标,了解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矛盾,本着“从扶到放”循序渐进的原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温州市实验小学整理课教学指导纲要》中,他们就制定了六年一贯,区别要求的教学目标,这是“整理课”实践的重要基础。
(二)借助任务提纲的“导航”,科学落实及时复习环节
学校将日常课时从40分钟压缩至35分钟,腾出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将每周一、三、五下午的第三节课设置为“整理课”。这一规定时段的首要任务是及时复习。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提供“整理提示单”(复习的任务提纲)。学生会按提纲逐门整理复习。学业整理完成的同学可随时出去参加课外兴趣活动。这一环节的要点在于教师提供的复习的任务提纲。正是这一学习“导航”,帮助学生渐渐建立起符合学科特点的学习习惯。以下是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复习导航”。
这样的复习与很多学生通常的复习是不一样的。及时复习应该包括两种行为:一是课后作业,二是知识整理和思考。目前孩子们往往是忙不迭地去做作业,只有少数学生会在完成作业后的空隙,有整理思考环节。这其实是我们不提倡的。温州市实验小学在开设整理课的初期,也是以帮助学生清作业为主要任务的,但在今天的整理课上,教师原则上不让学生做作业,而是强调作业前的思考和梳理。这其实要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这也是温州市实验小学整理课探索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所在。
(三)关注预习指导,指向本质的学习能力
在一本教师自己设计,题为“好习惯从这里开始”的学生学习整理本中,除了有关于如何复习的“导航”外,还有各学科如何预习的一些要求。这说明,温州市实验小学的整理课在解决学生复习问题的同时,已较为前瞻地关注学生的预习环节。以下是“预习导航”的几个例子。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学会预习要比学会复习更重要。今天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弊病就是“太多未必重要的复习任务,挤占了学生们必需的预习时间”。学生学习能力的本质反映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环节,预习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人们长期忽视预习,或者对有效坚持的预习一筹莫展的时候,温州市实验小学在“整理课”实践中自觉地重视了这个问题,这正是规律的必然,也反映了他们的研究是真实的思考和行动。这很可能是“整理课”教学改革未来的发展点。
(四)重视对学生学习体验的疏导,克服情绪因素对学
生学习生活的干扰
真实的学习生活不是刻板的、风平浪静的。孩子们的体验与情绪常常会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在目前教师聚焦于学生学业成绩的大气候下,许多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蛛丝马迹”却被忽视了。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有些教师为某些同学学习成绩的“急坠”而倍感意外。这其实应该归因于,功利背景下教师工作视野有一个致命的盲区。温州市实验小学在“整理课”中要求学生进行“学习心情的整理”是十分有意义的。它所要克服的就是消极体验与情绪可能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我们在调研中看到学生整理本上的一些记录。有孩子写道:“我今天真高兴,数学老师太好了。”又有学生写道:“今天很郁闷,我四节课的课间都没有得到休息,终于最后一个课间能得到休息了。”第三个孩子说:“今天很高兴,老师给我调了个新同学,我很愿意和他同桌。但是我斜对角的那个人看着很不舒服。怎么让他走,我真的很想让他走,但是我又不是校长。”我们也看到教师用红笔写道:“你应该学会接纳。”这种心情的宣泄与对话是保证孩子以良好的状态面对学习的非常重要的措施。
(五)个别化的呈现问题与求答过程,交流其实是更深层的主动学习
在整理课的现场,柯主任记录下了一个具体的场景:
铃声响起,学生自主梳理开始。下午3:25,一学生在黑板左下角的信息栏上写了一个1,然后学生和老师走出教室,5分钟后学生回到教室擦去了信息栏上的1。这时,又有一个学生在信息栏上写了一个“S”,于是数学老师又跟这位同学走出教室。于是看到了一批学生跟老师在教室外面对话,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按照约定,学生可通过这个信息栏呈现自己还未完全消化的学习问题,发出求助信号,教师或同学会予以响应,并通过两两交流的形式帮助他解决。这种机制显然是照顾个体差异的做法,但同时,孩子在表述问题或阐述解答的过程中,经历了另一种形式,也是意义更深刻的学习,并体现了自主求索的精神。这应该也是“整理课”一个重要的操作要素。
三、“整理课”的教育启示
温州市实验小学的“整理课”探索完全缘于朴素的教育实践,但在这一朴素实践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教育启示。
(一)有指导的自修课,客观而辩证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应该如何认识“整理课”?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一门“校本课程”,有些学者建议将此纳入“国家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对温州市实验小学“整理课”更确切的概括应该是“有指导的自修课”。其创新的核心是教学论意义的创新,是配合国家课程实施的教与学的务实形式。如果一定要挖掘其课程论的创新意义的话,那应该定位于“学习指导”课程的一种变式。
自修课应是较为常见的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但这也是当前“缩水”比较严重的一类课。很多教师出于善良动机,占自修课为补习课、测验课或试卷讲评课。在此现象的背后是因为教师们容易高估自己在影响学生学习成效中的作用,低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实,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正是因为老师执权不松,在时间与空间上竞相挤占,在方法策略上缺乏指导所导致的。温州市实验小学的“整理课”正是一个在“众人皆醉”的背景下,惟我独醒的坚持。
从上个世纪末以来,“以学生为主体”是一句非常泛用的褒语。凡夸奖教师教育教学得当,都必然借用此语。然而,这其实是教育教学的一个较高的“境界”。“有指导的自修课”比较辩证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它也为这种精神的客观实现提供了样例。
(二)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要比课堂形态更重要。要通过学习习惯的养成,来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决策
“整理课”的真正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元认知”。具体体现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来增强学习的自主意识,在学会学习决策的过程中,一个只是沉浸在学习活动中的孩子,与一个懂得学习决策的孩子,肯定是两个不同水平的孩子。从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看,学会学习,有较强的学习决策能力肯定要比具体知识的掌握要重要。所以,实施“整理课”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习行为有没有产生变化,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正在建立之中。
在温州市实验小学关于整理课的评价标准中,有这样的一个要求:
要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每一位学生都积极、有效地参与了整理课的全过程(有没有“假整理”或不会整理):是否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整理(是机械的、被动整理,还是有策略、主动的整理),是否每一个学生都表现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行为习惯(是一时所为,还是训练有素),是否每一个学生都彬彬有礼(学业、认知和行为是否脱节)。
这其实也是温州市实验小学“整理课”发展成熟的一个标志。
(三)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的教师科学指导,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能力的成长并不是一个教授过程所能解决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简单加强,反过来可能抑制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因为,这种能力是在一个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历练与体悟的。当然完全听凭学生摸索,可能代价较高,教师的适时指导与指导方式是其中的关键因子。
所以,我们看到的温州市实验小学的“整理课”是一个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的活动,但教师通过预设的“导航”和临机的指点来进行指导。
学生的自主探索主要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基本整理任务的完成,二是个别化的问题求答。在这一过程中,既包含了学生自主求索的行动,又体现了教师尊重差异的指导。这种差异性是学习指导活动必需的重要属性。
教师的科学指导主要通过“导航的内化”、学科课堂的引导、小专题的策略训练以及评价的改变来实现。我们还欣喜地发现,不同班级的“整理本”以及学习指导要求,往往都还有自己班级特色的做法。这体现了教师对自己班级的了解,同时也包含了他对学习指导的理解和跟进性措施。学校告诉老师们,整理课组织得好不好,关键就看“教学形式是否在为目的(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服务”。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各班的学习指导都各具特色的原因吧。
(四)重视教师的综合意识,强调教师要基于学科,超越学科
在温州市实验小学关于整理课的评价标准中,还有一个要求:
要看教师在“整理课”中的作用,是学科教师还是整理课的教师。具体看,整理内容的设置是否合适(是否有所选择,是否学科协调好),是否对学生的学习策略(不只是解答学生的问题)进行了指导,上课时是否把重点放在对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学习进行关注和指导。
这其实是对教师“角色惯性”的挑战。目前教师的学科分工过于清晰,教师业绩评价也过于聚焦在学科教学成绩,这使得教师的学科意识日益加强,而综合意识却日渐薄弱。这一格局对于小学教育的负面影响比中学要大。所以,白校长从“整理课”发展的第二阶段开始,在论坛讨论中强调教师综合意识的培养。这要求教师既关注学科本身的东西,同时更有从学习方法、学习策略角度的关注。从学校的实践看,
培养教师的综合意识,强调基于学科又高于学科的角度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现实意义与前瞻价值的,这对其他的小学(包括中学)都是很好的借鉴。
四、推广“整理课”的建议
温州市实验小学的“整理课”实践无疑是针对教学时弊的积极改进。在这经历了数年探索和积累的成果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思想。就推广这一教学改革,我们有以下建议:
(一)从“学习指导”的视野来构建学校课程或地方课程
自古以来,人们十分注重对为学之道、读书之法的总结。在现代教育教学发展中,“加强学习科学研究,开展学习方法指导”的探索也有数十年的积累。除了高校学者从学习策略与学习心理学方向的专业研究及应用外,基础教育领域致力于学习指导活动的课程化与系统化的探索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力量。
温州市实验小学“整理课”的本质是学习过程的改进,如果要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来发展与推广的话,它首先应该属于“学习指导”领域。曲阜师范大学的李如密教授曾撰文综述了学习指导的基本模式,他将教师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规范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指导模式分为:以课程为载体的系统传授模式、通过讲座进行专题辅导的模式、通过学习规程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的规程模式、和针对学习问题的咨询诊疗模式等。“整理课”其实部分兼容了上述模式的合理因素,并有其独特的,强调学生在自主整理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学会学习的学习指导思路。
如果要从课程化的角度来推广“整理课”,就需要更完全面地把握当前学习指导课程建设与实践的现状,扬长避短地规划课程目标与课程实施方式。
(二)推广“整理课”,切忌像学科课堂教学研究一样来研磨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艺术
如果我们过多地用“‘整理课教学”来描述这项教学改革的话,老师们便容易用自己习惯的课堂教学研究的方式来研磨一堂课上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艺术。这在“整理课”探索中,可能是忌讳的。因为“整理课”的关注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在于临机的帮助。过多的教师设计容易喧宾夺主。
我们不主张在“整理课”中装太多的东西,不主张将“整理课”的内容与环节设计得太严密。学校的推广性要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该阶段学生学习规律的理解以及各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规则的研讨交流;二是“整理课”的整体要求与主要原则。至于“整理课”的具体实施,应由各班教师转化为自己的操作方案。在这个问题上,温州实验小学把握得很好。因为,他们是在自己的实践中生发、琢磨与发展到今天的水平的。而许多移植式的推广应用,常常缺乏先期实践的“土壤”,而容易停留在“仿形效颦”,而未能学得真精神。
(三)要借整理课来促进教师教学理解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努力触及学习机制的变革
在“整理课”实践的初期,我们可能是在其他课的教学结构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如何让“整理课”帮助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整理课”所蕴涵的教学思想得以持续贯彻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对“学生是如何实现学习”的假设就有了变化。我们通常的课堂教学应该以怎样的“转身”来和“整理课”达成协同?“整理课”的出现,特别是重视预习指导的“整理课”的出现,特别是那些“学习导航”已基本内化为学生日常学习行为后,我们必然要触及一天中其他六节课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