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模式

2024-07-05

思辨模式(通用11篇)

思辨模式 篇1

有两种意象,会在他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纠结成无法和解的影像片段。

片段一:大雁塔脚下,走进一间禅房,所有的摆设都古色古香,仿佛修禅的人刚刚离开,此时的窗外,余辉温暖。

片段二:灯光璀璨,数以万计的人们欣赏着亚洲最大的矩阵音乐喷泉,甚至翩翩起舞,默默伫立的大雁塔,渐渐地成为一个背景,乃至背影。

哪一种生活更真实,哪一种场景才是西安的本来面目?

从某种意义上说,做一个西安人,是幸运又是痛苦的。

幸运的是,这座城市给予他们太多的自豪;痛苦的是,这种自豪感有时候也会成为文化维新的羁绊。

1786年,德国诗人、哲人、学者歌德只身赴意大利旅行,22个月后,他在《意大利游记》中感慨:“在这里,好像进了一座大学校,一天讲授的东西多得不胜枚举,当天就不敢复述了。要是在这里待上几年,会变得像毕达哥拉斯那样沉默。”是的,在西安的短短几天,这种感觉也笼罩在编者心头,西安太厚重,太丰富,太多故事,让我们一时不知该从哪里讲起。

西安市规划局编撰的《唐皇城复兴计划》有这样一段结语:“历史西安,唐城的意象已远,但它辉煌,伟大与多元的文化内涵,仍深刻地影响着现代西安与未来西安。也许,这是西安最后一次的机会,最后一次重返世界中心的机会。”

从西安人口中,我们渐渐知道了西安近几年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渐渐知道了曲江新区在其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众多地方乃至国家级媒体上,我们看到“西安曲江找到了一条不同于北上广的新路径,一条在历史文化遗产丰富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城市发展与文化和产业突破的新路径”。

然而,我们也在“北上广”媒体上读到这样一些和曲江相关的报道:“古城保护:地方官员面临GDP考验”、“挂文物的‘羊头’,卖地产的‘狗肉’”、“古城不能变成‘游乐场’”……这些,似乎暗示,曲江做错了,曲江模式不可取。

为什么媒体报道要警惕的地产冲动,西安人认为是塑造了一座“青林重复、绿水弥漫”,以其山水、生态、人文扮靓了古城的新城?为什么媒体报道中恐慌的文物破坏,西安人认为是让“死”去的“活”了过来,是把“包袱”变为了可体验的文化财产?

争议固然正常。批评固然有益。但更为有益的,是从社会现实出发,探求具有建设性的城市公共政策的“次优解”。

我们关注曲江模式,更注重他们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的理念和思路,也许具体做法非唯一正确选择,但重要的是,西安和曲江开发者的积极探索引导我们就一些问题做出思考,具有跨界的认识价值。也就是说,如何在平衡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的同时谋求城市发展,在谋求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谋求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发展文化产业,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曲江模式”到底该如何看待?文化遗址开发中的这条“曲”径,通向的究竟是“优”,还是“忧”?

且听我们细细道来。

思辨模式 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教育

在针对思辨技能能否培养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学者持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对于思辨倾向能否培养的问题,学者们主要通过理论上的揣测和讨论进行。我国也开始进入这一领域的研究,众多教育工作者们都认为思辨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又要回到如何培养这一问题上,我们无可回避的需要探索的便是思辨教学培养这一途径,思辨能力的培养途径等逐渐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内涵分析

1、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内涵分析

我国教育部在针对大学英语课程,也明确指出把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并对思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更是强调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力”。其确定的战略方针就是:“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规划纲要,2010:35)。

2、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多学生遇到论争需要说理的时候,写文章需要论述的时候,听讲座需要发问的时候,常常会脑子一片空白,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朦朦胧胧似有想法,却一片混沌,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造成的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思辨的缺席”。其产生的原因主要被指两方面问题。从学生方面来看,当今学生学习英语的大多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英语学习就是记单词、背词典、句型操练、做习题,以此对付四、六级和各种英语考试,由于平时很少用英语交流,所以造成了其学习的时候依赖性强,在课堂分组讨论交流的时候,通常也只是很消极地使用一些简单的口语,不愿根据话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交锋。另外,在业余时间并没有养成良好阅读报刊文摘习惯,信息量少,知识面不够广,导致思维和创造能力受到限制。再者,大部分学生很少涉猎除自己学科外其他领域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哲学等学科领域,因此很难把多学科知识进行交融,培养思辨能力。在测试体系上,大学英语课程测试过于侧重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忽略了思辨能力评估。考查语言技能的考试自然会引导教师和学生只是开展语言技能教学,放弃了对包括思辨能力在内的其他素质的追求,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的“思辨缺席”。

3、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意义

思辨能力源于西方,究其根本就是一种思考辨析能力。它着重强调的是自己通过认真的分析和论证,以合适的评价标准进行思考,找出自己认为紧要和正确的,最后做出合乎理据的判断。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需要的是综合型的人才,真正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就离不开思辨能力的培养。思辨能力一方面能够合理的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使得大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还富于创造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得我们的大学生与时俱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和生存能力。

二、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1、增强语言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大学英语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多思考和创造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情境进行教学,把各种知识点的学习以及巩固都融入到各类的语言训练活动中,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氛围,如面试、帮助他人、看病、入住宾馆、问路等情境。这样的情景创造使得学生能够更为准确的进行语言的交流,在交流中更有明确的目的,在进行语言交流的同时还有情感上的交流,使得学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语言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以学生分组、自由组合等形式为新的学习形式,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运用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语法来进行自我对话和话题创作。

2、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的收集是多渠道的,可以从报纸、杂志、互联网以及其他相关教材中选取。案例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给学生。内容复杂、文字较多的案例教师可以课前让学生阅读。案例分析或模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成员对模拟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最后,每小组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陈述本组观点,全体学生可以在其陈述之后向发言代表提问。讨论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肯定学生中一些好的分析意见及独到新颖的见解,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逐步提高。

3、拓展英语教学的知识面

任何学科思维的形成的基础就是知识,知识的不断创新才能引导人们的不断创新。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要不断有意识的拓展学生的一个知识面。通过适度引导,引导学生对不同类别的书都有着学习的热忱,从而从多方面进行知识面的累计。就课程设置而言,要适当增强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选择能够开拓学生视野的课程,如社会学、西方经济学、西方文学等等,与此同时还要增加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的课程,如辩证法、逻辑学等,最终形成属于学生自身的较为完整的知识构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的一个思辨能力,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邹绍艳,高秀雪. 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一项基于反思性问卷的研究[J]. 外语研究,2015,03:61-65.

[2]林青.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新闻英语对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证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

[3]秦玉清. 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方法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思辨模式 篇3

一、在学习语法的环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语法教学时, 会要求学生记住英语语法的规律, 这使学生产生“要学好英语就必须得背诵”的观念。也有很多学生会误以为学习英语语法需要背诵的东西太多, 从而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不愿意再自主地学习英语语法知识。面对这种情况,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思辨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知识。以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Language一课为例,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英语句子:

(1) Here comes the bus.

(2) He comes here.

……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倒装句的结构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能够发现副词提前的时候句子要全倒装;代词为主语的时候, 句子不用倒装;介词为短语并提前的时候, 句子要全部全倒装;句子的否定词提前时, 部分句子结构要倒装……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例句中提炼出倒装句的规律, 总结出倒装句语法的应用方法。一名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 将英语倒装句的用法编成顺口溜:副介在前整个倒, 其它句子局部倒……

当学生自己了解了倒装句的使用规律后, 他们就掌握了倒装句的语法原理。于是, 他们不用背诵倒装句的语法知识, 也能够很好地运用倒装句。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法知识时, 要引导学生用思辨的态度看待语法知识, 找出语法的应用规则和规律。

二、在英语交际的环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高中英语教师使用交际英语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时, 部分学生的对话会言之无物, 缺乏逻辑, 导致别人很难理解这些学生想要表达的意思。由此, 教师可在交际英语教学的环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让学生了解英语语境的应用原理, 学会与他人交际。

以一名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The world of our senses一课为例, 该教师让学生用交际英语的方法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在学生的对话中, 有两名学生的交谈可称为典范, 其对话如下:

A:What a terrible haze it is!

B:Yeah, look, I wear a mask today.The haze can re-ally make me sick.

A:I agree with you.PM2.5 will hurt the lung.It’s really terrible.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e environment in Beijing?

……

教师可引导其他同学观察这两名学生的交谈, 分析他们是如何开展交谈的:在A提出一个话题后, B必须对其发表自己的看法, A只有对B的看法给出回应以后, 才可以聊另一个新的话题。同样的道理, B也必须回应完A的话题, 才能插入另一个新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交际英语中交换话题的规律以后, 学生将能理解英语语境的应用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英语话题的交换方法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交际英语中的其他规律, 慢慢地, 学生就能学会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方法。

高中英语教师若能在交际英语的环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生将能够自主地理解到应当如何应用英语知识与他人交谈, 并在交谈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在读写教学的环节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部分学生由于觉得英语写作很难, 所以他们不愿意自主地学习英语知识。对此, 英语教师可在读写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吸收英语知识。

以一名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Tomorrow’s world一课为例。该教师先让学生学习“Find out how your partner’s think about environment in Beijing”这篇英语材料, 然后再指导他们把英语对话转变为第一人称的描述, 写一篇陈述性质的材料。一名学生的写作片段如下:

……

Beijing is meeting many problems.As I just said, like land pollution, light pollution, water pollution.Because the population of Beijing is 30 million, it must be under great pressure.But you know, in good days, the PM2.5 is not so bad, we still can see beautiful scenery of the city.

……

教师如果在读写教学的环节引导学生学会思辨, 他们就能够自主地学习文本中的词汇和语法的应用方法, 并将其生成为新的英语知识。如果学生能够结合现有的文本来写作文, 他们将会觉得英语写作并非困难之事。

思辨讲演 篇4

思辨讲演能力是指思考力,辩证能力,表达能力和现场随机应变的能力。演讲,辩论从来都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越为简单的演讲越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以及长时间的准备。思辨讲演能力从来都不是速成就可以达到的能力,它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思考的积累。没有一种投机取巧的技能可以达到提高思辨讲演能力的效果,只有学习积累才可以在讲话中体现出思辨演讲的能力高低。因此想做好演讲或者是辩论先做一个有思考力的人。

我一直以成为有思考力的人为目标。思考是人类在万灵中有别于其他生灵的地方,善思之人方为世界的主宰。思考是人最大的能力,思考绝不仅仅是用于讲话,它只是直接作用于讲话而已,生活之中,思考力的高低决定了你是否可以举一反三,是否可以推理论证,是否可以温故知新,有思考力的人能从一件事件中总结经验,类比延伸,同样经历一件事,思考力高的人可以从中的出数倍于他人的经验,也就是说思考力决定了你生存的效率。如何成为一个具有思考力的人是一种修行,一种终身行进的修行,因此,修行思考力最忌功利心理,不可把提高思考力作为修行的目的,应该把修炼思考力当做是人生的一种习惯。

思考过后则是表达,现实中我们见过太多思维敏捷却口笨舌拙的人,而历史上更多。《雨人》这部奥斯卡获奖电影告诉我们一个聪明但是呆滞的天才,那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不被人知道的真实的“雨人”呢?有聪明不能表达和没有聪明也没什么区别。表达能力在现代被认为是第一能力,因为现代社会是团体社会,表达是构成团体的基本。但是,这不代表表达能力就可以取代思考能力,或者说在思考力之上。请记住思考力是一切一切的基础,它就像是桶的短板,它的高度决定桶的容积。而表达能力则在思考力之下而位于所有能力之上,它就像是桶里的水,它的存在决定了桶的价值。

做好思考力和表达能力是思辨讲演能力的基础,可以这样说,做好这两点其他的能力就可有可无了。

这份修炼思辨讲演能力的“武林秘籍”是我在总结自身及名家经验所得,我自以为已修得三成。对你有没有效果,纯属各自体会。

一.学习及思维方式·知识积累的方法。

思考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知识积累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学习与思考是思考力的基础也是根本,是整场修行之中的内功部分,就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样,内功不行,强练外功,轻则武功俱废,重则走火入魔。思考力的修行在全部修行之中的比例也在最大,按百分比来算,至少在93%之上,剩下6.9%是表达能力,0.1%是其他杂七杂八的技能。

思考力,我认为分为两大部分: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

学习能力是指积累知识的能力。我们的知识总是在增长的,所有人生命中的每一刻所有的知识量都在增长,学习能力的高低就是在同样的时间内你学习知识的速度以及同一事件中学习知识的数量。说白了,学习能力就是知识增长效率。

如何提高学习能力,现总结如下。1. 因果关系学习积累法。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按老马哥的思想,万事万物皆有联系,因果关系是必然存在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看起来没有联系,但其实其中却千丝万缕。因此当你增长一个知识点,不要光看这个知识点,寻找其产因,以及其影响,由此连接,以增加你的知识量,同样还可以帮你深化记忆。在马东的群口相声《五官新说》之中,赵炎有一段段子是这样的:“酒后我们就不说了,先说说我为什么要驾车。我为什么要驾车呢?因为我要回家。回家为什么要驾车呢?因为家住的远。为什么家住的远呢?因为在郊区买的房子。为什么在郊区买的房子呢?因为城里房价太高。为什么城里房价太高呢?因为全球金融风暴。为什么全球金融风暴呢?因为美国次贷危机.......”

这其实就是一种因果学习积累法,说白了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我在网上喜欢看漫画,有一次在看国人漫画《白象家军备大杯具》的时候作者偶然的提到了印度产的阿琼坦克被称最废的坦克,可是它为什么最废作者只给出了三个理由:制作周期长,使用不匹配的装备,单价太高。关于其他的作者一概未提,可是为什么这三点可以成为最废的原因的,为什么制作周期长,以及为什么装备不匹配呢?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理由吗?它是否还存在优点?于是带着这些疑问我上网百度去了。通过网上的查找,我知道了,制作周期长是因为过程中经过了苏联的解体,阿琼坦克原来是由苏联支持制造,由于解体不得不终止。后来又改由美国支持制造,所以制造周期长,这同时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装备存在不匹配。另外我也知道了阿琼坦克能力不行的原因还包括:使用技术不成熟的线膛炮;规格属于正在被淘汰的重型坦克,底盘样式太老难以改造载动新式炮台;等等......在这一系列的问题解决之中,对于产生的新的疑问我继续寻找答案,因此我还了解了坦克规格的分类,我国主战坦克的种类,重型坦克被淘汰的原因,线膛炮与滑膛炮的优劣,世界最成功的坦克系列,我国最成功的坦克系列以及我国坦克研发过程中的故事。

可以看到,我从一个简单的知识点,以因果关系为主线逐步延伸,扩展知识。这样在一个知识点上面我扩展了数个甚至数十个知识点。寻找因果关系是一种最为简单快捷的知识积累方法。它的技巧就是简单的问为什么,解决一个之后又问下一个为什么,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一直问下去,问道最后你就可以自豪的对别人说:别跟姐提百度,姐就是活百度。

2. 百度式学习积累法。

什么是百度式学习积累,其实就是问百度百科。我上的最多的一个网站就是百度百科,当然我没那么闷,闲着没事上网马上就跑去看百度百科,除了写论文的情况下我一般不会主动进入百度百科。我和每一个大学生一样,上网的一般是为了看视频,看小说,看漫画。可是在这其中必然会有我陌生的名词出现,例如漫画《火影忍者》中佐助的技能“须佐之男”是什么?美剧《沉默谷》中提到的“《启示录》天启四骑士”是什么?轻小说《光还在地球的时候》的原型《源氏物语》是一个这样的故事,有几个主人公,结局是什么?这些陌生名词出现之后我没有跳过而是立刻上网百度百科去了,由此了解了其中的知识。

但其实做到这一点的不难,很多人都做到,那么其他人有做不到的在哪呢?百度百科之中每一个词条在内容都会有许多的链接,关于其他词条的链接,许多人不会打开看,而我只要看到不会的词条链接我都会点击打开来看。其实百度百科介绍的内容是相当多的,而且对于非专业研究来说已经相当足够,最关键的是它还是经过整理统一的。从一个词条到另一个词条几秒钟的时间,看完一个词条几分钟的时间,这其中你已经至少看了一到两本书的知识。

举一个我不久前经历过的例子:我在《爱情公寓4》中看到一句台词:“就像织田信长知道明智光秀要造反一样酸的故事。”我不知道织田信长与明智光秀有什么故事,于是马上手机百度,由织田信长,明智光秀的词条开始,一步步链接,然后丰臣秀吉,武田信玄,上杉谦信,伊达政宗;一步步下去,日本战国时期的历史,甚至日本佛教的历史我都有了浅易的了解。我为此付出了2个小时以及全部流量而且欠了20M的流量。百度式学习积累法我相信是大学生比较常见的学习积累法,虽然关于观点的思考,专业解释以及其他学者观点百度百科不能做到,但是它可以帮我们积累大量的基础知识,用于了解知识是相当简单的。

3. 类比、延伸强化记忆法。

类比积累,就是举一反三,从一个简单的知识点、事例思考到从前记忆过的知识点总结类比或者是了解到某一观点后,以从前记忆的其他相似事例套用证明。类比、延伸学习积累,即古人说的“一叶知秋,见微知著”,这种比起上面的两种已经开始涉及到思考的方面,可以说这其实就是我即将在下面思考篇提出的最主要的思考修炼方式。

其实关于类比的强化记忆方法我相信大家一定经常听人说起,一般在我们高中学习阶段老师会说要我们制作错题集,由错题集中的错题总结题型使得我们对该题型熟悉下次遇到同一题型便可以轻松解答。这种就是由事例推向结论再推向另一事例的类比、延伸思考记忆方法。这种方法记忆的是观点、理论。而前两种方法主要用于记忆知识。与知识不同,观点一般比较全面,由各方系统整合,例如说:木星属于气态行星。这是一个知识。中国海军在当前状态下不具备与日军作战的能力。这是一种观点。记忆观点必须记忆其理由,推理过程。因此类比、延伸记忆法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不久前我在腾讯新闻上看到一篇韩国的评论:《中日交战,中国将处于劣势》。社评中指出了一些观点,包括中国海军训练不足,不能适应现在强大的新型战舰;海陆空协助能力差;中国没有经历过现代化海上战役;那么关于每一个观点,除了在评论中提出的事例,我自己同时回忆其他事例予以证明,例如关于海军训练不足,我想到了,在中日甲午海战,清军拥有更好的舰艇,更多的军火,输与日本便是由于海军训练不足,对于战列舰与驱逐舰的配合作战能力全无,对于各类军火的使用不熟悉。以至于出现了定远舰身为战列舰居然孤军作战而没有驱逐舰护航,致远舰居然将训练用的模拟弹当普通弹药发射,清军士兵在甲板上手忙脚乱,没有及时灭火。由此我证明出该评论中认为的海军训练不足是中国海军处于劣势的理由。就这样我把这一观点牢牢记住,并且可以化用,总结出这样一个理论:在现代战争中,军人对于武器的熟练使用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又根据这个观点再进行化用,总结出下一个理论,在现代社会合理使用好自身的能力,决定了个人的价值。

这样的学习记忆方法可以有效的是我们记忆住一个生僻的观点,最重要的是可以更好的理解该观点。

二.学习及思维训练·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指一个人平时面对问题的思维方式,简单点来说可以理解为,这个人动脑子的方法,喜不喜欢动脑子,脑子动得快不快。思维方式其实每个人都有而且基本固定,它属于人生观的内容,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那么关于这个潜移默化形成的东西如何训练,我又得把老马哥给搬出来了,马克思在《辩证唯物主义》中提到潜移默化形成的观念虽然难以改变但是并不代表不能更改,只要有意识的更改并且坚持就可以改变观念,这就是老马哥的意识能动论。

关于思维方式的技巧,我总结如下。1. 因果联系思维方法。

我们在学习积累的时候提到了因果关系学习的方法,那么因果关系也可以应用在思维方式上面。还是原话:万事万物都存在相应的联系。在高中政治课本中有一个知识点就是: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因果联系思维方式就是这种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两个事物,思考的方向应该在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为切入点。

在我参与的辩论队谈论的时候,记得一个辩题:城管应帮助市民管理城市,还是帮城市管理市民。这个辩题我带的队伍是帮城市管理市民,那么我的思考切入方向是:城市、城管、市民三者之间存在什么联系。首先,城市不仅仅是市民,它包括市民,但是它还包括其交通系统,管理系统,文教系统,以及对周围乡村及下级城市的集中效力等等等。在城市之中,除了市民,对城市发展起更大的作用是其他官方力量,其中就包括管理城市的政府,以及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上级政府。而在这之中城管的地位是属于政府的下属机构,它直接由政府任命,而且履行的是一个管理职能。由此我总结出了一套关系图:市民是组成城市的基体,无市民则无城市,而政府对整个城市构成了管理,城管是政府管理的一环。由该关系图为开始,我思考着这个联系图之中对我的观点有效的部分,由此我在总结出了从城管的职能,城管的地位,以及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三个观点上证明了原观点:城管应该帮城市管理市民。

老马哥说的话是正确的,有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远比由单一现象放射性思考要准确便易得多。

我们在使用因果联系思维方式时,首先注意寻找其因果联系所在,一般是在已知事物为起点,以提问原因产生的方式引向另一个结论,以上面的为例,我的起始点在辩题,整个过程是这样的:为什么会有这个辩题——城管与市民关系越来越差——为什么越来越差——城管不为市民说话——城管为谁说话——城管为政府说话——为什么城管为政府说话——城管是政府下属机构——政府为什么不顺着市民——政府的功能不仅仅保护市民还要管理城市,保护市民只是管理城市的一部分——管理城市包括哪些——包括保护市民,发展城市,引导乡村,支援上级机关,建设城市内部——市民在城市中的地位是什么——城市的基本构成。由此,城市,市民,城管,三方面全部联系起来。因果关系思维方式就是这种为什么,是什么的不断重复的方式。使我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 类比、举例联系思维法。

面对一些非常困难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直接正面的思索出结果,或者说我们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这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以类比的方式类比从前与其相似的事件,或相似的观点。类比、举例的方法一般是用于理解方面,可是它同样也适用于思考,在推理过程之中我们常常会使用类比的方式来进行推理,以确保推理的正确。在《名侦探柯南》漫画中有这样一幕:柯南所住的酒店有人跳楼自杀,根据现场的尸体所在的地点可以得知,死者是在自己的房间掉落的,可是死者的房间完全处于密室。看过柯南的都知道,死者绝对是被谋杀的,可是不在自己房间那在哪呢?后来柯南在隔壁房间勘察的时候不小心把钢笔掉下了楼。但随后柯南发现自己的笔掉落在离自己的掉笔的房间非常远的地方,原来在这栋酒店上层风非常大,所以笔在掉落时被风吹动所以掉落得很远。通过以笔掉落轨迹为类比,柯南找到了死者掉落的地点由此找到了凶手。在这里柯南用的就是简单的类比方法,如果要正面实验,柯南去哪里找那么多和死者体型重量一样的器具。但是通过对钢笔跌落的轨迹类推,找到凶手便变得非常方便。

在高中学历史的时候我有一次考试,我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题目给出的是日本在德川幕府时代的城市状况,要我回答这体现出德川幕府时代,日本的经济政治状态。我们都知道,关于日本我们只学了明治维新以及二战后的相关知识,而德川幕府时期则完全没有提及,而且题目所给的材料非常混乱,很难总结。那么我想到的是,德川幕府时代与我国清朝处于同一时期,且两国都是闭关锁国政策,而且在历史上明清时代的中日两国相似是所有学历史的人都知道的事。于是我将该题的材料视作在中国发生,以中国为始类推日本,答出了这一道题。

类比、举例的思考方法就是以容易推困难简化问题,使问题简单化,系统化。我们很难回答泡沫经济危害在哪,但是我们可以将其具体化为击鼓传花的游戏来理解。我们很难理解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但是我们可以更具英美关系大概地推算中美关系的发展。这就是类比、举例思维方式。

3. 辩证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方式也是马克思的思想结晶,当然老马哥是部分参考了他老师黑格尔的。辩证法,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学了,在马哲课上也学了,在中特学习会也学了,我可相信,绝大多数都只是当知识点给背了,完全没有思考、实践过。老马哥被称为20世纪的哲学大家自然是有其道理的,辩证思维方式是一种扩展思想的方便手法,非常有效。

在高中课本、马哲课本中我们知道,所谓的辩证思维就是指凡事看两面,好的一面以及坏的一面。所有事物一概分两方面来看,既要认识有利的一面,也要认识其弊端。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知难明易、知善明恶。

在辩论队讨论辩题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命题绝无绝对的正确。在做选择题的时候我们也知道,凡是说得太绝对的一定是错的。我打了这么多年辩论,总结下来这一句说的最多:我承认我方观点有不足之处,但是我方的观点的优势更为雄厚!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辩证思维,在辩论之中,这招百试不爽。

但关键的辩证思维的优势在于对于脑筋的开动,对于思想的活跃,还有对于谨慎,谦虚性格的养成。辩证思维,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对个人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助益。

在法律系辩论队,徐集聪师兄与我是哥们,作为朋友我最崇敬他的一个地方在于他的冷静,他无论面对怎样的辩题,无论面对怎样的讨论氛围他依然保持冷静的头脑,我与他共同讨论,得出一个结论,集聪师兄总是以双面来看待问题,面对任何一个观点他既看到有利的一面也一定会看到不利的一面。当我与他一起讨论的时候,虽然大多数情况都是我滔滔不绝,但是他的发言往往能够切中问题的关键,其思想的广度令人折服。

辩证思维方式将一个问题变成了两个,扩大了个人思维的空间,增强了思维的广度,对于大脑的锻炼要有效于其他思维方式。在演讲和辩论之中,我喜欢将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同时思考,并统一结合。在大一的时候,我去参加演协的FREE TALKING,那一期的主题是垃圾发电站。由于当时关于垃圾发电站网上嘘声一片,那一晚的发言,所有人都是站在否定的立场上,他们的分析由于自陷僵局而缺乏深度,脱离不了环境以及健康两个方面。而我在台下一直在分析存废的利弊,站在相对的立场上自相攻讦,使得自己对于垃圾发电站有了更深的想法,在我发言的时候,我提出了“相对发展需求”的想法。从城市发展过程和产业变革及人口素质成长等新的方面开始分析垃圾发电厂的存废问题。这次发言我获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4. 实践思维法。

实践思维法是一个临时的称谓,因为我找不到更好的说法。所谓的实践思维法就是指在生活之中,我们时时思考,刻刻思索,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用我们脑中的理论知识予以分析,推理,充分的利用我们每一刻的时间用于锻炼大脑,这是最直接的头脑风暴,也是我自身一直喜欢做的,这种思考方法不在乎思考的结果,也不在乎思考的过程,只是用思考潜移默化地锻炼大脑。当你看见电闪雷鸣,不要光想下雨了收衣服,要能够想到“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要能想到富兰克林冒死引雷的大无畏精神。当你看见秋叶凋零,要能想到落叶归根,要能想到生命轮回。我们常把人的大脑比作机器,只有经常转动才能永葆高效。

实践思维法的作用最大的地方在于复习旧有知识,我们大学生不再是像高中生一样学习的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复杂深刻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也都是学者们推理出来的,也是思考的结果。既然是思考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在空闲之时重新推理一遍,重新思考一遍,用不同的事例,用不同的方向推理观点,证明观点。以现实的事例验证观点的正确,这样对于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的记忆,而且能够很好的学以致用。不知道有没有看过《美丽心灵》这部电影。这也是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当中的主人公约翰就是一位在大脑中从不停止思考的天才,当然我们不能像他一样因此而疯狂,但是一个天才必然要有比常人强大之处,我们天生没有爱因斯坦的大脑,所以我们在生活之中绝对不能放弃思考,时时思,常常想。、也许这个比较难做,尤其是我们很少有静下来的时间,在上大学之前,我的朋友不多,我有大量的时间用于阅读,用于思考。上了大学之后,我就很少独处的时间了,所以我尽量的参加一些思考的组织,辩论队和演讲协会就是我的选择。除此之外,我还在独行的时候,或者在独坐在公寓的时候,泡一壶茶,看着鱼缸,随便找一个话题,一个人安静的思考问题。到了饭点,上个洗手间,又恢复原本的生活。在思考之中的一些新颖的观点我会用一本小册子记下来,这些是自己思考的收获,当然应该记下来。

不过思考并不是锻炼脑筋唯一的方法,下棋,作诗,谱曲,填词都可以很好的锻炼脑筋。就像一开始说的,不在乎过程,不在乎结果,只在乎开动脑筋。

三.强化表达能力·事先了解

有一句话叫做“赢在棋外”,说的是两军对弈,输赢不在决战之时,而在战前的准备。表达能力就是指能不能表达清楚。包括有你能不能说清楚,还有对方能不能听清楚,表达能力其实就是指观点传达的效率,有效的传达是表达能力强弱的体现。我们说在思辨讲演能力修行中,表达能力的修行只占6.9%,是很小,因为这些大部分都只是技巧,勤加练习提升很快,但是,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如果不做好这表达能力的修行,那么前面的93%也是白白浪费了。那么中国兵家有一句话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在表达的时候有效表达,那么在事前就必须做好了解工作。

1. 了解话题背景。

一个话题必然有它产生的背景,它的出现必然不是随口说说,肯定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去。就好像在从化地区高校演讲比赛的题目:最初的梦想。肯定不可能是让你聊聊梦想那么简单,它一看就知道是冲着“中国梦”的主题去的。因此,在那场比赛之上,凡是光聊梦想而没有去联系“中国梦”的选手得分都不算太高。

话题的背景往往一次演讲,或者是一次辩论,一次讲话,思考的开始方向。就像我接到辩题:高考是否文理分科的时候,我思考的方向就从高中文理分科的现实状况和争议所在的地方开始切入思考。我们肯定见过有人言不知其所以然,有些人滔滔不绝数个小时,翻来覆去,却无人愿听,就是因为所讲的内容与话题背景不符。明明让你讲法律知识,你讲文学发展。这样的讲话,表达能算成功吗?

有的时候,同一个话题,其背景是完全不同的。我在法律系新生杯风云赛上提出了一个辩题:咕咚来了,兔子该不该跑。这个辩题是我小学时候用过的辩题,当时这个辩题的讨论背景在于个人安全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之间的争议。所以我们当时争论的在于兔子需不需要从森林全体出发求证咕咚是什么再跑。而到了现在,我们经历了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还有现在新疆的恐怖分子的恐怖活动,讨论的背景就变成:在面对可能产生的危机,危机的发现人如何应对?小心求证?还是以防万一?话题的背景的变化其实也就要求讲话内容的变化。人们会喜欢听热门的事件,而不是无聊的东西。把握话题的背景才能开始好的讲话。

如何把握话题的背景,应该不算特别难,其实基本上肯定与新闻脱不了关系,平时养成看新闻的好习惯,既可以增长知识,也可以锻炼思维,更可以使你不至于脱离时代。在手机下载一个腾讯新闻APP吧,这比天天酷跑要有用的多。

2. 了解你的对象

讲话是对人讲的,没有对象的讲话是不存在的,演讲的对象是观众,辩论的对象是评委,都有相应的对象。因此了解你讲话的对象,让你的讲话能够被对象所理解接收是成功完成表达的必要条件。

了解表达对象的内容包括:对象的身份,对象的知识层面,对象关于该话题的基本立场,对象的需求。

了解对象的身份,是因为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有其社会地位,社会身份。依照对方的身份说话,更利于他人对于你讲话内容的接收。

了解对象的知识层面,是为了根据对方的知识层面调整你讲话的着重点,调节你讲话语词和内容的结构。

了解对象的关于该话题的基本立场,是为了调节你的开头,如果你的观点与其不合,那么你讲话的开头必然要做一番铺垫,不至于直触火线,如果你们观点相同,那么直接开门见山,不要浪费时间。

了解对方的需求,是为了更改你讲话的内容,没人愿意听对其无用的废话,讲话的内容一定要能让对象收益,使其愿意听。

在大三上学期,我做过一场培训演讲,关于领导力的演讲。一篇稿子我写了4遍。第一遍我写的时候,是上网浏览各类资料所纂集的内容。将我要讲的内容统统整理清楚,可以说这就是一篇原稿。第二遍我写的时候是了解到,我的受众是学生。因此我将原稿中所有的困难名词全部用简单的话语表述,并且加入大量事例,并且决定用一个小笑话作为开头。这样符合学生的兴趣,便于他们理解吸收。第三遍我写的时候是了解到,我的受众是大二的学生干部。由此我删减了大量的前缀,删减关于领导力解释的词语,加入更多自己特有的理解的观点。使得演讲简略不累赘。而最后一遍,是从老师那里得知,他们都是非常聪明的精英,都有自己的观点,他们需要的是方法论,于是在当天中午,离我的演讲还有2个小时的时候,我做了最后一遍的修改,这一次,我把大量的增加关于提高领导力做法上的内容,将说明类的内容删减为简单的一句话。并且在感情方面,我将语言语气调为平等的语气,在其中加入了大量的自问自答,提问环节,让观众与我一起思考。

四次的修改,一次比一次指向具体。演讲的结果不言而喻,那次演讲是我第一次实践这种以受众为核心进行的演讲,可以得出一个结果:你说得精不精彩,观众说了算。

四.强化表达能力·自我理解

在这里用自我理解其实是有些不对的,这里的自我理解应该是指,讲话内容的构成。以文章为比喻的话,到了这里就是指开始写作了。内容构成,事关讲话的说服力,讲话的清晰度,以及讲话的价值。一遍好的演讲也罢,一篇好的辩论也罢,一篇好的访谈也罢,精彩的,必然是有合理的文辞顺序,清晰的说明解析。经历过高考作文的折磨,我们能够执笔作文了,而如何讲话却不比作文,人们对你语言的记忆远比对文字的要短,因此,讲话文辞的构造远比作文的文辞构造要困难。

1. 不要废话,强调逻辑

“浪费他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那么在讲话中啰里啰嗦就是在屠杀数十人以上的生命。在下的朋友里,有不少这样的残酷杀手,他们说话毫无重点,漫天胡扯,每次开口都是摆龙门阵。这样的人,绝对是让人生厌的人。在讲话中,最忌的就是废话连篇,拖延过长。所以每一个讲话稿必须整洁,清晰,直指中心。

在讲话文稿的写作之中,首先明确的是主题,这次讲话的中心是什么,然后在文稿中必须直指中心,一切的文辞,除了必要的语气和事例,全部内容必须与主题相关,这是其一。一般情况很少会有具有一定讲话经验的人会犯第一个错误,更多人犯的错误是:过多的论证和陈述。说明一个问题,一般会包括前缀,陈述,论证,结论四个部分。一般情况下有经验的会知道压缩前缀和简化结论,这样的做法没有出错,但是,常见的错误是,过多地扩充了陈述和论证部分。其实在陈述和论证的部分,同样需要简洁的安排,陈述尽量为简单的因为所以,由于所以,结构,这样做明确清晰,而且不容易一时兴奋说得太多,给人干练,整洁的感觉。在论证的部分,最好是一个简单事例,外加一个详细事例,随后紧接结论。适当的时候结论可以留白,给人思考的余地,更加引人入胜。

我在大一时也是在一期FREE TALKING上发了一次言,那一次发言是关于大学生活如何度过。我复读过一年,我的同学好友们大多都已经经历了一年大学生活,在那次发言之前,我总结了我的同学们的大学生活,把它们分成了三类。到我发言的时候,我在前缀之后,将分出的三类大学生活分别简单陈述了出来,然后,我没有下结论,我最后的一句话就是:这些是大学生活,现在的也是大学生活,而我将来走的还是大学生活。

如何构成讲话文稿,世上没有固定答案。就像《死亡诗社》中的台词:诗歌就是灵动,无法用算式计算。讲话也是一样,各类的讲话都各有其魅力,唯一的共性大概就只有:不要废话。

2. 亲身经历,自身思想

在北京航空大学演讲与口才培训课里姚老师提到过什么样的事例最能够打动人,她提出,自身的事例最能打动人。在演讲的时候呢,一般最好使用自身的事例说明。那么如果是辩论和访谈这些鲜少说自身事例的场合呢?则要尽量说自己的思想结果,说自己的观点。哪些算是自己的?一般来说,我自己在辩论也好,演讲也罢,我都会选择一些由自己,经过自己的严密推理所得来的观点,这些观点也许会与别人有相同之处甚至完全一样,但是由于这是自己推理所得,所以我对这些观点非常熟悉,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解析论证,所以讲话的时候,我的发言会显得非常的严谨,对于所说的观点会非常的清晰。所以在讲话中没有新的观点不成问题,但是对于你的观点必须是完全由自己所想所得,经过自己的多次推理,正反论证。

一个观点,身为作者的自己不但要从正面证明它的正确,还要寻找其漏洞,从反面自我攻讦,看是否不能击破。这种自找麻烦的做法其实就是对自身观点的完善和复习。

陈梦吉说:“欲使人信则必先自信也。”如果你自己都不能熟悉的说明,其他人一定不会相信的。

3.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大家都会关心与自己相关的事情。那么放在讲话发言上面,就是指,在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大家都会对与自己相关的内容更为信服。在辩论上,我们要说服观众的时候,我们发言时,使用的事例,最好是与观众们相关的事例。有时候我们接到的辩题也许不能够与观众的关系不大,但是聪明的辩手会把这些不属于观众的问题,变成观众的问题。例如在经济系的新生杯上,辩题是:郭美美案因不应该重审?这个辩题是一个热点辩题,但是也是一个冷门辩题,因为这个与我们生活毫无关系。但是,在正方的一位辩手提出了一个观点:慈善捐款是我们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无论是不是自愿,我们肯定曾经捐款给红十字会过,而这些钱都是我们的血汗钱,如果不整顿红十字会内部,确保清廉,那么我们和我们父母的血汗钱就会被贪腐分子们用于包养情妇,买车买楼,但是我们却连摸都不能摸一下。这位辩手通过这样的表达,将原来与观众们没有什么关系的郭美美事件解释为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事情,使得台下的评委观众对他所说的话感同身受,非常理解。在演讲中这一招叫做:把你的痛苦变成他的痛苦。用这招用得比较有名的演讲就是闻一多先生的:在李公朴先生葬礼上演讲。在那场演讲中,闻一多先生将李公朴先生的死与昆明当地荣誉挂在了一起,称:李公朴先生死在昆明,是全昆明的光荣。使得昆明市民对李公朴先生的死亡深感其痛。

在辩论上面,还有一方你需要说服,就是你的对手,当然你不能指望说服他,你要做的是,让他的发言失去信服力。而让对方的说服力下降,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他的观点或者事例,证明他的错误。简单点来说就是抓住对方观点和事例中的存在的漏洞。在辩论场上我们说抓漏,每一次大家都能抓到不少,但是我们往往是用自己的观点去抓对方的漏洞,其实这种抓漏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漏洞,因为你们所站在的立场和观点不同,以己方的立场和观点去抓别人的漏,那不能算漏洞,只能算各抒己见。最好的方法是用他自己的观点和事例,证明他观点的错误。我高中时校际赛的赛场上,辩题是:高考应不应该文理分科。对方提出一个观点是,现在的大学教育以文理划分。高中文理分科有利于适应大学学习。而我对他的观点进行反驳:如果按对方的观点,为了适应大学教育所以高中应该文理分科,那么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初中也应该文理分科,为了适应初中教育,小学也应该文理分科,为了适应小学教育,幼儿园也要文理分科。那么对方辩友,你是不是胎教就开始文理分科呢?

这种技巧叫做‘有罪推论’是指用对方的观点进行推理,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在应用这个技巧的时候,注意不需要完全严格按照对方的思路在推理,只需要让大家觉得你的推理是依据对方的观点来进行就可以了。

还有一种技巧叫‘移花接木’指用对方的事例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在我以前的一个关于网络对学生利弊的比赛中,对方以当时推出的‘网络游戏未成年认证’证明现在的网络让学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我的反驳是,正是因为现在推出了未成年人认证,所以学生不可能在网上浪费大量的时间去玩游戏了,所以原来的缺陷已经被完善了,那么现在的网络对于学生来说弊端就越来越少了,当然利大于弊。在这里,想要用好这个技巧,则必须能够用好‘辩证思维法’能够快速的看出一个事物的利弊双方,这样,当对方强调利的时候,你证明弊,当对方强调弊的时候你证明利。

在辩论上,这两种技巧都属于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技巧。

尾声·

思辨模式 篇5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思辨能力

引言

在现代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所追求的核心目标。目前,我国很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已经逐渐的开始重视起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的问题,但是在学生英语思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造成思辨能力的培养效果始终收效甚微。此外,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只是单一的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传授教学,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上具有一定的强迫性,从而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出现降低,严重制约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因此,只有对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进行不断培养,对当下我国大学音乐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针对这些现状构建出具有针对性的思辨能力培养模式,从而才能让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进而让整体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教学培养的现状

随着我国不断改革和创新的教学体制,也使得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式和方向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在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束缚了教学效果。例如很多学校的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普遍较低,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都存在着一种排斥感和倦怠感。

1.对思辨能力的认识不足。当下我国很多的高等院校的老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做到很好的重视,为了使学生在各种考试中都能拿到好的成绩,都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当做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标。因此,很多学校和老师都没能正确的认识到学生学习英语的关键所在,严重缺乏对思辨能力的认识程度。在我国,很多的高等院校评价学生的标准都是定位在英语四六级的基础上,从而导致达到学校规定的教学目标,很多的英语老师都在教学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满堂灌”。而这些錯误的应试教育也间接的影响着学生,造成很多的学生都以为只要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拿到了相应的成绩,考试得以通过就算完成了大学英语学习的任务。

2.单一的英语课程和师资力量的不足。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学校对大学课程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但是很多高等院校在英语课程上依旧还是存在着单一性,甚至其中一些学校只进行了必修英语课程的开设,对于一些和英语相关的选修课都没有开设。此外,有些大学,由于师资力量存在严重的不足,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大学英语教学,使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并且在这么长久发展下,也会让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开始对英语语言学习重视起来,而对自身思辨能力培养上却被逐渐的忽略。这种现象虽然会使学生的英语成绩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在学生未来发展中,想要将所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显得有些相形见绌,学生在英语逻辑性上的严重缺失使得学生不能准确的使用好英语语言。

二、构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1.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和质疑。学生的情感品质可以很好的体现思辨能力。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教的内容遭到学生的提问或质疑,传统的认知上认为这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或挑衅,严重的蔑视了教师的权威性,而这种想法从客观上讲会对学生质疑提问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压制,从而形成了学生只能被动的去接受知识的现象。这种现象也造成学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出现严重的缺失,逐渐的也就降低了学生的自信和质疑能力。而想要对雪花是呢个思辨能力做到有效的培养,就必须对学生的想到进行积极的刺激。首先,老师应该将自身的观念进行转变,将自身在讲台上的权威性角色进行彻底的改变,与学生进行主动的交流和互动,使得良好的课堂环境得以营造。学生的想象力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气氛下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对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得到有效的促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在教室的布局上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来进行合理、灵活的布置,可以将一些可以移动的桌椅布置在教室内,使课堂活动的开展可以得道便利,从而让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在语言上得到更加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此外,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老师还应该对学生主动发表自己观点的行为进行积极的鼓励,同时还应该及时准确的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使课堂活动能够让学生的成就感得到有效的满足,从而让学生的思辨空间得到拓展。

2.有机的融合知识学习和语言学习。从理论上分析思辨能力,可以发现思辨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培训得到提升的。通过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培训,可以使学生对思辨能力做到很好的掌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师应该及时的检查、调整和评价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导作用被学生自身给充分的发挥出来,然后通过对技能训练的认识和情感特征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当下可以将思辨能力的教学方式分为两种,第一是独立课程:指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课程,为了使自身的思辨能力得到专业的训练而选择这门课程。第二是内容依托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建立在英语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学习,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得到提升。

3.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进行加强和鼓励。在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积极的鼓励,从而让学生的推理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升。通过不断调整、规划、管理、评价以及检测学生的自身认知过程,对未来的工作进行及时的规划,并且对自我评价、自我监控以及自我管理等策略进行有效的实施。这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可以更好的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掌握认知能力,自主学习也能对学生情感特征做到积极的培养。在进行自主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要素有两点:首先是需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有效激发,让学生在学习上做到真正的自愿、自主、独立。其次是需要对独立的学习环境进行创建,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进行自主学习网络平台的创建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各种教学资源都能够被学生运用到。例如书籍、视频以及音频等一系列的网络资源,从而更加方便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思辨方法的学习和掌握。自主学习方式具有着灵活性和多样性,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选择。例如:老师引导学生对某个英语故事进行阅读,在阅读后让学生将故事的结局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适当的改写,从而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总结

总而言之,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仅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我国长远发展战略的实现。由于长久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忽视,严重的限制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各大高校应该对英语教学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构建,使学生学习的良好教学环境得以建立,通过对课程内容的辅助,引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上更加的主动和积极,使学生的思辨意识得到培养,从而让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得到有效的促进。

参考文献:

[1]徐靖.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122-123.

[2]邓恋玫.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07:44-45.

[3]孙冬鹏.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亚太教育,2015,19:135.

[4]邹绍艳,高秀雪.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一项基于反思性问卷的研究[J].外语研究,2015,03:61-65.

[5]李求真.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92-93.

[6]王静.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12.

[7]李冠杰.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培养模式构建——以“希腊罗马神话”课程为例[J].英语广场,2016,04:72-74.

思辨模式 篇6

纲要中所提到的“科学内涵用更容易被广大民众理解的语言加以表达”说明中医药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也进一步地说明思维与语言结合的重要性, 即首先通过思辨将中医的博大精深理解透彻, 然后用简单的、朴素的语言表达, 才能实现中医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交流与传播。

1中医英语教学现状

中医英语, 作为一门正在形成与发展的交叉学科, 已经在培养外向型中医人才上和中医药对外交流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少中医药学校已经将“中医英语”以一门独立的课程或双语教学的方式纳入中医院校的正式课程或英语特色课程建设中, 同时对中医英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然而, 中医英语教学仍然处在探索阶段, 在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中仍然有很多具体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以江西中医药大学为例, 我校开设的《中医英语》课程主要针对英语专业班学生以及中药国际交流班学生。学生经过大一、大二的基础英语的学习, 从大三开始过渡到中医英语的专业英语学习。通过对教学的跟踪观察, 笔者发现我校的中医英语教学效果并不太理想。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目前中医英语教学模式所导致的学生的“语言与思维上的双重障碍”, 即“表达与理解的双重障碍”, 具体表现为学生听不懂、说不出、理解不透、表达不充分以及创新不足。

我校目前中医英语教学仍然采用大多数中医药院校的教学模式, 即大部分专业英语课程所采用的“翻译+阅读的教学模式”。教师注重教材阅读, 讲解单词的构成、分析中医术语的结构以及翻译技巧。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通过另外一种语言巩固中医知识, 了解中医英语语言特点, 但这并非其意义的全部所在。笔者认为, 中医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交际与传播, 在于在准确理解中医知识的基础上, 使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表达与交际。很显然, 目前中医英语教学模式出现了“理解与表达“上的缺失, 课堂中极少给学生提供听说练习的机会, 也很少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更不必说提供思考的机会。

因此, 教学目标的定位偏差以及教学模式的问题导致了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 语言知识不充分, 语言技能不熟练, 学生难以通过语言传达中医理论的精髓导致无法进行有效交际。不少学生虽已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 却不能进行日常会话交流, 甚至不能流利地朗读文章, 用英语回答课堂问题。另一方面, 学生的不善于思考、思辨能力缺失、不理解中西思维的差异以及外语思维与母语思维的关系, 从而难以准确地中医概念的意义进行转换、传播。

因此, 鉴于中医英语的教学现状, 以下为笔者针对我校学生, 通过教学实践与观察对中医英语教学模式所做出的调整、尝试以及体会。

2基于思辨的中医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

正如李照国教授认为:“中医英语”, 简单地说, 就是英语语言在中医药对外翻译与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表达体系 (李照国, 1999:5) 。因此, “表达”为交际过程的关键所在。然而, “表达”的标准必须达到“简单、准确、有效”, 而所有的前提在于理解。理解是表达的基础, 不理解就不能正确表达, 表达是理解的具体化, 深刻化 (许渊冲, 2006:27) 。表达与理解的融合, 恰好是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最好的诠释。

基于思辨的中医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其理论依据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注重语言能力的提高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长久以来,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备受关注, 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在此, 笔者将不探讨宏观的哲学范畴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即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 究竟是语言决定思维, 还是思维决定语言, 而从学者们所达成的共识点出发, 即从在二语习得与教学中, 语言与思维从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正如萨丕尔 (1921/1985:195) 进一步指出:“语言和我们的思路不可分解地交织在一起, 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们是一回事”。因此, 如将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置于更为具体的中医英语教学中, 意味着学生需要通过英语语言将中医理论与知识进行思想的交流。

为了在中医英语课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 笔者将江西中医药大学传统的“阅读+讲解”中医英语教学模式调整为基于思辨的中医英语视听说模式, 希望借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的“语言与思维”障碍。

基于思辨的中医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实施教学: (1) “基于视听说材料的语言输入与输出” (语言层面) 。 (2) “基于问题的思辨” (思维方面) 。视听说教学通过利用幻灯、电影、电视录像、唱片、录音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语言形象化, 使抽象的语言教学活动, 变成生动具体的形象表演, 并且使形象与声音密切配合, 同时对视觉、听觉进行刺激, 给学生提供吸收知识的最大可能性, 并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运用视听技巧, 迅速地把言语行为转变为技能技巧 (王新华, 李敏, 2007:45) 。但是视听说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会思考”的基础上, 不能将形象化, 生动的视听材料仅仅当作刺激学生大脑的一种外部力量, 必须将其通过学生的思辨内化成学生的知识体系与个人体验, 否则的话, 学生对视听材料也仅仅停留在瞬间、片段以及模糊的印象中, 视听说材料也仅仅是信息的堆砌。

为了更好的说明该模式的可操作性, 笔者将以中医国际交流班学生为对象, 通过具体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案例进行说明。中医是围绕着中医基本概念, 如“气、阴阳、五行”等建立而成的理论体系。在中医英语教学中, 如何理解与传达这些抽象的概念是中医英语的基础。以“气”的概念为例, 首先我们必须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气”的概念, 其次如何将“气”的概念用朴素、简单而准确的英语进行表达, 最后通过日常对话的模拟验证其效果。具体教学环节可以采用“基于问题的思辨—视听材料说的输入—语言的转换与输出。

(1) “基于问题的思辨”:该导入环节可以通过预设问题进行。问题是激发思考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气”的概念为例, 由于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已经进行了中医知识的学习, 对“气”的概念有所掌握。因此, 在导入部分, 教师通过预先设计的相关问题让学生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 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进行回忆与思考。问题如下:

(1)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at is the con-cept of“气” (qi) ?“根据中医理论, 什么是“气”?

(2) Can you give some examples of qi that are relevant to our daily life?举例说明“气”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何关系?

学生在回答以上问题时, 会出现以下情况:学生语言贫乏与破碎, 思维缺乏逻辑, 流于表面, 无法深入。

(3) “视听说材料的输入”: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与语言障碍时, 教师及时地输入关于“气”的视听说材料。同时, 学生经过视觉与听觉的刺激, 为了进一步回答问题, 学生的积极性与关注度得以提高。输入过程中, 要求学生获取关键的语言点 (如“气”的英文解释) 与整理思维点 (如“叙述逻辑”、“逻辑词等”) 。

(4) 语言的转换与输出:完成输入后, 输出成为提高语言水平与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鼓励学生结合所学语言点与逻辑关系回答问题、完成对话等任务。例如:a.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ese“qigong” (气功) and“Tai Chi”?Can you explain them? (解释中国“气功”与“太极”) 。b.Make up a dialogue to explain the concept of“qi”.

以上所述为笔者对基于思辨的中医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与教师实践, 然而, 针对此模式仍然还有值得探讨与研究之处。例如:如何更有效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反复的调整与适时的监控, 为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开发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 构建适合此模式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的评价机制也是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照国.中医英语—一门正在形成中的新学科[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 9, 13 (3) :5-7.

[2]萨丕尔, 1921/1985, 语言论[M].陆卓元,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3]王新华, 李敏.中医英语教学现状及视听说教学模式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7, 4, 5 (4) :44-46.

思辨模式 篇7

在现代教学中, 所追求的核心目标就是学生的思辨能力。目前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 虽然已经逐渐认识到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重要性, 但是由于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培养效果始终不高。另外由于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知识单一的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 强迫学生记忆, 这样就制约了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改革, 使大学英语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学生学习英语。如学生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 甚至对学习英语产生一种怠倦感。

一些高等院校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并不注重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 主要的学习目标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让学生通过各种考试。所以在英语学习的定位上, 学校与教师对思辨能力的理解不足。现如今, 大部分学校将英语四级、六级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英语的标准, 这样就使得英语教师为了达到学校规定的教学目标对学生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对于学生来说, 只要在英语四级与六级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就完成了大学学习英语的任务[1]。

另外由于一些大学的英语教学中, 很多英语课程都比较单一, 甚至一些学校只是开设了必修的英语课程, 并没有开设其他相关的选修课。此外由于高校中, 师资力量的不足, 使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就不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经此长期发展, 学生在学习中知识更加注重语言类的学习, 而忽视培养自身的思辨能力。虽然学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成绩, 但是想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还是存在有一定的问题, 并缺乏一定的逻辑性, 语言的使用上也不够准确。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构建

(一) 让学生敢于提问, 勇于提问

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从个人的情感与品质上表现出来。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往往被视为向权威挑战,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约了学生对提出问题的兴趣, 并让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 通常是教师讲什么, 学生就记什么, 最终逐渐失去了自主分析与思考的能力。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刺激学生, 重新进行自我定位, 改变以往的权威地位, 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 创建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并能够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英语。此外教师应当要结合教材中的内容,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鼓励学生, 让学生敢于发表个人看法, 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活动带来的成就感, 从而实现扩展学生的思维[2]。

(二) 融合知识与语言

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与培养来获得的。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掌握思辨能力, 并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巩固自己的英语知识。教师也要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定期检查与评价, 才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并通过不断的技能训练来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

(三) 鼓励学生进行注主动探究

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鼓励学生,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来提高自身的分析与推理能力, 从而能规划自己未来的工作, 并进行自我管理等。自主学习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特征, 但是想要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 还应当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从而让学生有学习英语的动力, 最终达到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则要求英语教师要创建出适宜的学习环境, 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更好的学习英语, 方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与思辨方法。此外由于自主学习英语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 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内容。如在学生对某一英语故事进行阅读的过程中, 可以先根据自己的想象来创作故事的结局,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3]。另外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 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能够让学生懂得尊重其他人, 倾听他人的意见, 从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 大学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 是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从日常的教学中, 还要深入挖掘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思辨能力都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中比较缺乏的, 也成为了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05) :71-71

[2]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 2009 (10) :42-43

思辨模式 篇8

1 思辨能力研究述评

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日益重视,其研究大致分为思辨能力的界定与测量以及探索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培养的途径及其有效性。思辨能力的界定与测量方面,比较有影响的思维能力理论框架有双维结构思辨能力模型[1]、三元结构思辨能力模型[2]、三菱结构思维能力模型[3]和层级结构思辨能力模型[4]。该四种模型明确界定了思辨能力的外延和内涵,将其分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元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相关的技能和标准、相关的情感特质。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方面,黄源深[5]指出了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的问题,并提出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相关建议;刘素珍等[6]采用横断面研究法调查护生的批判性思维意向和影响因素,指出应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培养和提高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纵观上述研究,发现可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思辨能力研究成果鲜见,多数研究只是揭示了存在什么问题,对怎么解决问题探讨不足,欠缺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英语课堂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2 医学院校英语课堂思辨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上,评估方式重在考查语言技能,学生也以通过期末考试和各种等级考试,取得相关英语证书并顺利毕业为终极目标。这样学生往往只重视语言技能学习,埋头于记忆单词、操练句型等,应试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从而导致学生极少去分析和思考,语言组织也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交流常止于简单会话,很难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这种教学模式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的思辨缺席,正如邹心胜[7]指出整个外语教学越来越考试化,学生心灵的丰富性也在这个过程中弱化了,对事物的那种好奇、敏感、探索未知的欲望也就退化了,应该具备的思考能力也难以寻觅。

3 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3.1 英语教学的ESP导向,与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背景知识介绍和语言点讲解的模式,学生倾向于被动接受知识,极少积极探寻和评价所学知识,反思性活动十分缺乏。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英语教学与医学专业知识相结合会帮助学生摆脱只注重语言形式学习的思维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的敏感性和能力,让学生借助学科内容通过各种需要思考的教学活动,促进认知技能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

3.2 教学内容的革新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课堂提问主体的转化。在日常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话语权中仍占主导地位,学生很少提问。学生没有问题意识,不会提问,思辨能力水平的提高将无从谈起。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采用Re Quest和In Quest模式训练学生提问;教授学生提问的相关技能;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后推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以口头报告的形式汇报该问题的价值所在及其解决的方法和过程。

2)改革传统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富有创意的解读,培养学生对课文的分析、解释、归纳和批评鉴赏能力,发挥其意义构建者的积极作用。写作教学中增加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比重,将写作与辩论相结合实行“辨写一条龙”,要求学生以文件夹的形式完成每次的写作任务,内容包括写作目的、写作的焦点、预计的读者的期待、构思记录、作文提纲、一稿、自评、同伴反馈、教师反馈、师生面谈的反馈、作者反思、修改稿等。

3)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教师可以给学生列出大量与思辨能力训练有关的文献,反映作者高水平思辨能力的理论著作以及音频、视频学习资料,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为了确保自主学习的质量,教师会将文献阅读分成几部分,分阶段完成。学生在完成每个阶段的文献阅读后,必须记下思辨能力的有关概念和学习方法、对文献的评论以及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然后课堂上定期开展seminar,与同伴交流讨论,最后用英文写成读书报告。

3.3 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课堂讲授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传递方式,教师大多采用注入式教学,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要么仔细倾听,要么置之不理。教学过程中如果课堂讲授时间过长,就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被动性,所以有必要压缩课堂讲授的时间。此外,以教师为中心的这种单一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大多处于课上记笔记、课后背笔记的被动地位,师生间的有效交际很少,在极大程度上削弱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辨析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化,如采用苏格拉底式教学、seminar、圆桌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切块拼接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以及案例教学。

3.4 教学测试内容的变革和形式的多样化

建议采用以下3种改革措施:一是加大形成性评估的权重,降低终结性评估的比重。形成性评估注重过程评价和及时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按照思辨能力的内涵及时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分析、推理和评价能力。二是丰富测评形式,在原有的终结性测试外增加能反映思辨能力的测试,如讨论、辩论、演示、学习文件夹等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式。三是对原有终结性测试题型进行改造,增加对思维方面的考查。阅读测试增加对分析、推理、评价和解释能力的考查,考查学生挖掘文章的言外之意,探究作者的语气、态度和写作意图;翻译测试可在沿用现有形式的基础上增加让学生写出翻译的过程、对自己的译文做出评价,或对给出的不同译文加以分析和评价,探究导致译文不同的深层原因、反思两种语言转换所涉及的跨文化理解与表述问题;写作测试要求学生写一篇议论文和分析一篇样文中的逻辑错误。

3.5 加强师资队伍的发展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自身须具备高水平的思辨能力,他们应当清楚什么是思辨能力的核心内容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思辨能力训练,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水平。为此,可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思辨能力的发展:教师组成研究小组,就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深入研讨与经验分享;个别教师开展课堂行动研究,在现行教学中引入思辨能力教学策略和方法,总结经验并逐步推广;利用网络共享思辨能力教学资源,提供相关研究成果、教学经验等资料供阅读和下载。

4 结语

思辨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应该受到外语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英语教学要摆脱语言中心办学模式的困境,就必须实现语言技能与思辨能力教学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教学导向、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测试、师资队伍等全方位的改革,以改变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的现状,为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摘要:针对医学院校英语课堂学生普遍存在的“思辨缺席”问题,本研究拟从英语与医学专业相结合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导向、教学内容的革新、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教学测试内容与形式的变革、师资队伍的发展等五个方面尝试构建思辨能力多维培养模式,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以使英语教学摆脱语言中心办学模式的困境,真正培养出语言技能和思辨能力俱佳的人才。

关键词: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The Delphi Report Exec-utive Summary:Research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Pre-pared for the Committee on Pre-college Philosophy[D].ERICDoc.No.ED 315423,1990.

[2]Paul,R.Critical Thinking:How to Prepare Students for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M].Santa Rosa,CA: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1995.

[3]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5-42.

[4]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5]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9.

[6]刘素珍.不同层次护生批判性思维意向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现代护理,2005(11):496.

思辨模式 篇9

近年来,发展思辨能力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话题。西方学者和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从20 世纪60 年代就开始重视培养思辨能力,认为思辨能力在教育中是一股解放的力量,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是一个强大的资源。(Focione, 2013:7)我国外语教学界黄源深教授早在1998 年就指出外语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口语和写作时表现出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和辨析能力,归结为患有“思辨缺席”症。大学英语教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目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只重视语言的分析和运用,阅读教学大多局限在文本语言词汇的分析上,缺乏引导学习者对阅读信息进行有效分类、归纳、筛选、评估,从而进行批判性的吸收,学生普遍缺乏质疑和独立思考能力。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最新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送审稿)中,明确了思维培养目标,“能读懂有一定难度的文章,理解主旨大意及细节;较好地理解其中的逻辑结构和隐含意义等;能对不同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探索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携手共进的教学方法将是今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2文献回顾

2.1 思辨能力的概念研究

1990 年,美国哲学协会对思辨能力做出权威定义,认为思辨能力包括6 项认知能力(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和自我调节)和7 个维度的思维倾向(探索真理、思想开放、分析性、系统性、公正性、自信心和好奇心)。(Facione, 1990)Paul & Elder(2006:20)认为思辨能力就是“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他们提出的思维评判标准具有开创意义,包括清晰度、准确度、相关度、逻辑性、精确度、重要性、完整性、理据性、广度和深度。中国学者文秋芳(2009)提出了思辨能力应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元思辨能力,第二层次为思辨能力。元思辨能力是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即自我调控能力,思辨能力涵盖认知与情感两部分。认知部分包含三大主要认知技能(分析、推理与评价)和评价标准(精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与灵活性),情感部分包含典型的五个特征: 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

2.2 思辨教学研究

关于如何进行思辨能力教学,国内外学者研究也很丰富。目前国内外思辨能力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方法是设置专门课程,直接向学生传授思辨能力发展的策略、规则与实施步骤,侧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技能。另一种方法是把学科教学内容与思辨能力培养相融合,主张在学科教学中培养质疑与批判精神,把思辨技能培养与思辨品质培养相结合。在外语界,研究者主张把思辨能力和英语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口语、写作和演讲教学中发展思辨能力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秋芳、胡健, 2010 ;文秋芳、刘润清,2006 ;李莉文,2011)思辨和阅读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主要是集中在两方面,第一,在于对思辨阅读意义、涵义及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理论探讨。(韩少杰、王小英,2009)第二,通过实验研究思辨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刘伟和郭海云(2006:17)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思辨阅读策略的训练确实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策略的频率。以上研究对于思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思辨阅读能力和具体技能还缺乏清晰的界定,思辨阅读发展模式在认知层面上需要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3思辨阅读模式的理论基础

3.1 Bloom-Anderson的认知层级模型

20 世纪50 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Benjamin Bloom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他把教育目标划分为三大领域,即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认知目标。他的认知目标最为著名,分成6 个层次: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Anderson & Krathwohl(2001)对这个认知能力分类进行了改进,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学者们基本认同识记和理解为低阶思维,而思辨能力集中体现在认知能力阶梯的应用、分析和评价和创造的高阶思维上。这些思维阶梯式发展在阅读理解上的体现就是从表层理解到推理性理解到评价性理解的上升。表层理解就是能够解码文字,理解作者表达观点是什么。推理性理解是读者运用经验和逻辑推理推断作者隐含的言外之意,包括写作目的、态度、推理结论的隐含前提等。评价性理解涵盖分析、综合和评价。在这个阶段作者要总结概括要旨,区分观点和事实,能综合各种信息作出预测结果,能形成理性的判断,能提出可选择性方案,并论证自己的观点。

3.2 内容为依托的思辨发展理论

内容依托式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是将语言教学构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实现语言和学科知识学习的共同进步。(袁平华、俞理明,2008)内容依托式教学避免了语言教学中“形式”与“内容”的人为割裂,有利于激发学生用目的语进行思维,实现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共同发展。首先,内容为依托教学中,学习和专业相关的知识能更好启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符合学习者的需求。其次,语言是通过内容来习得的,真实、系统的语言材料可以有效地提供真实语境,这些有意义的“真实语言材料”才能促成激发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很多外语学者发现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不仅发展了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内容建构,同时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深入发展思辨能力(孙有中、李莉文,2011),同时实证研究证明这种教学的确能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杨德祥、赵永平,2011)

4思辨阅读教学模式的创建

4.1 教学目标

本研究教学目标参考了Bloom-Anderson的六级认知目标和文秋芳教授对思辨能力层级结构(2009:42),重点聚焦培养核心思辨认知技能,包括分析、推理与评价技能。这三项核心思辨技能在思维活动中难以完全分离,因为任何一项思维活动都涉及多种互相联系的思辨技能,但通过有意识地区分和设立三个思维技能目标时,能有效地做到阶段性的重点突出,这样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每个核心技能训练阶段能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测试。首先,分析是推理和评价的基础,只有正确地理解分析才能合理推测和客观评价。其次,推理是分析的提升,分析重视识别论证结构和总结归纳能力的发展,只有对论证中存在潜在前提和隐含意义进行深度的剖析才是思辨阅读和一般普通阅读的差异。最后评价是在分析和推理基础上,对文章论证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没有评价,就不能批判性吸收,思辨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阅读,提升自己对信息和事物的判断能力,不盲从,基于批判之上的创新,从而促进了新一轮分析的质量提升。这是一个不断上升的循环,同时也是互相作用的循环。

4.2 教学步骤

本着思维认知的发展规律,本研究遵循如下的教学步骤:激发——展示——运用——反思——创造。第一是通过多种手段引入目标策略,激发学生思考,采用一些有争议的话题阅读和讨论,或者相关视听片段的分析讨论或脑力激荡等活动,创建一种讨论交流的氛围,重视学生积极性发挥,鼓励多提问,少做判断。第二是展示目标思辨技能的特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各种思辨技能的含义和操作要点。比如在学习如何快速寻找论点的技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论点通常所在文章中的位置,识别重要论点标志语帮助快速锁定论点等。第三,通过具体阅读活动应用目标技能。应用时,注意循序渐进,比如从寻找显而易见的论点到隐含论点。第四,反思思辨策略运用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采用自我检查、师生反馈和学生间反馈。最后,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目标技能解决问题或建构论证,包括辩论、作文和拓展阅读等。虽然不是每项思辨技能训练都涵盖所有教学步骤,大致按照这样五步法循序渐进,以帮助学生达到熟练使用。

4.3 教学内容

本研究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以主题为依托思辨教学内容,主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符合时事性、趣味性、争议性、多样性、角度多元性的内容。很多学者建议发展思辨能力要选用与现实相关,富有挑战性、有深度的内容或议题,并在必要时候涉及批判性思维相关概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者随时随地会阅读一些和时事紧密联系的话题,结合学生鲜活的阅读经验无疑能快速激发思维动机,比如在科技与人的关系主题中,我们就热门话题“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的问题”进行阅读和讨论,学生兴趣盎然。我们发动学生一起搜集对此不同观点交锋的文章,并指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后进行观点的归纳分类总结,然后开展辩论赛的方式呈现他们的阅读和思考。在进行克隆技术和伦理道德的主题单元学习中,我们选择一些反映基因科技的影片进行学习和阅读,通过对影片中的主题思想内容的概括和不同角度的分析鉴赏,引导学生反思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体裁多样的材料能保持学生对思维的探索的热情,多角度的剖析能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

4.4 评估方法

思辨阅读能力评估应该重视以思维为导向阅读测试方法的开发。要充分利用评估的重要作用引领中国发展思维。首先,基于思维的阅读测试要改变传统测试只停留在针对语言记忆层面的考查,而是应该更多聚焦在分析、解释、归纳、推理和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评价上。无论阅读教学还是测试,都要设置具体可操作的评估标准,标准要注意聚焦在高阶思维的引导上。具体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帮助教师和学习者在阅读和写作中简便操作:文章主要论点是什么?有论据支持这个论点吗?结论是什么?论证得出该结论的前提是什么?还有其他可选择性方案吗?正反论证都有吗?这个论断可信度有多大?证据来源可信吗?论据充分吗?论据与论点相关吗?这些问题引导学习者的阅读注意力从字面文字理解到深入思考。其次,阅读和写作在教学和测试上要紧密相连。通过阅读,学生对一篇典型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进行剖析,指出论证问题所在,然后在此基础上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打通了语言输入和输出通道,也打通了语言和思维共同上升的空间,阅读和写作综合起来测试不仅符合测试最新理念,同时也能促使语言和思维能力联手共进。再次,要开展动态的形成性评估才能更好地捕捉思维发展轨迹。我们既要重视精心设计阶段性阅读测试,同时更需要教师把教学和测试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有效利用测试促进教学;学习者更应该运用教师所提供的思辨标准进行自我检测,反思自己阅读能力的优劣势和成长。测试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客观题也可以有,因为实践证明国外的GRE和GMAT研发基于计算机技术通过选择题和写作两类题型考查学生的逻辑、思想和语言效果显著,关键是在设计题目中是否渗透了测试思维的理念。在平时测试中,主观题可以更多一些,因为更多的语言输出,可以让学习者思维过程呈现更加清晰,同时也能促进语言表达和思维更加清晰。

5结语

思辨模式 篇10

【关键词】泛读课 合作学习模式 思辨能力 英语专业学生

一、合作学习和学生思辨能力的关系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因为它能够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因此很快就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专家的关注,并且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我国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然而,合作学习这一概念在国外已有长达几十年的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但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要想有效地在我国的大学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一定要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时,由于习惯背诵和记忆,容易造成思辨能力的缺失。为了促使英语专业学生形成自己的批判性思考,不再到了论述的时候人云亦云,脑子里一片空白,就要从课堂上入手,从教师的理念入手,逐步改革英语专业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思辨。而合作学习模式正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基础保证。

二、合作学习模式在泛读课上的应用

英语泛读课是和英语精读课相辅相成的一门基础类课程,每单元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为课堂教学设计的,不要求学生预习,学生当堂完成练习,教师当堂评讲;第二部分是和本单元主题相关的快速阅读,也要求学生不提前预习;第三部分的内容是对本单元主题的深化或补充,供学生课外阅读。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模式,泛读课极有可能就是一堂学生做题加教师讲题的过程。教学内容丰富,但是因为方式单一,学生易觉枯燥无味,教师更无从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如果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就可以大大提高泛读课的趣味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可激发学生主动运用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黄源深教授曾建议:“英语教学方法要改革,要提倡真正的自主学习,通过‘阅读——讨论——写作这一基本学习模式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思考能力。”泛读课就可以参考这一模式,按照“阅读——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制作PPT——讨论”的流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课上,教师可以化主动为被动,转换角色,根据每一单元主题的特点,适当点拨,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最终让学生把合作学习的成果转化为PPT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一同分享、讨论。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必然会利用到书籍和网络。但是在这些资源中,除了事实和数据,还含有大量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为了重新塑造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运用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深度挖掘问题。因此,这些问题不能是无须让人深入思考的是非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此过程中的适当指导和筛选。

例如《泛读教程》第一册第五单元Bible Stories,在学生不了解《圣经》的情况下,他们是不可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的。因此,教师建议这组学生除了做好查阅书籍资料,在网络上搜索信息的准备,还要有选择地阅读《圣经》中的重要章节,并至少参与一次本地基督教徒的做礼拜,采访数位信教的外籍教师和在校大学生,然后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随机邀请50至100位在校大学生参与作答。在进行足够的调查研究之后,学生对本单元主题有了深入理解才能做出较有内涵和深度的PPT。

通过这种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相当多的关于主题的一手材料,并且也具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想法,能够深入挖掘材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班级成员和教师一起探讨问题的实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非常明确小组成员是本节课的主导者和规划者,因此会积极主动地搜集书本以外的资料,筛选出有代表性的内容和大家分享,并且加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思考,用提问和讨论的形式和其他同学探讨并努力解决出现的问题。不论是在课下准备还是课堂分享的过程中,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思辨的能力,促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01(01):11-16.

思辨模式 篇11

思辨能力是思考能力和辨析能力的结合, 学习者需要具有分析、推理和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 并能对事物进行辨析, 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特尔斐项目组将思辨能力定义为:“思辨能力不仅包括理解、分析、推理、评价、解释和自我修正等‘认知能力’, 还包括‘追求真理和公正、思想开放和自信等’情感特质。”思辨能力是近20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探讨研究的一个方向。黄源深[1] (2010年) 、何其莘等[2]提出了学生“思辨缺席症”的存在;文秋芳、刘润清等呼吁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3]英国学者Fisher A指出英国语言教学也需从关注语言的准确性、流利性转向关注语言的批判性理解和表达。[4]在思辨能力的培养上, 黄源深探讨从教学上、课程设置上以及考试上的改革来促进思辨能力的培养。[5]孙有中也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测试等多角度来探讨思辨能力培养的方法。孙有中教授明确指出, 写作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最有效的课程之一。[6]李莉文认为, 写作是高强度的思维活动, 在立意、构思、成文到修改的过程, 都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7]

二、内容依托的必要性

写作和思辨都离不开主题内容, 否则将成为“无水之源, 无本之木”。内容依托式教学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简称CBI) 源自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 它将语言的学习与内容相结合, 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学习语言, 语言作为内容学习的工具和媒质, 这样摆脱了英语教学中技能本位教学的制约。Kasper等也指出, 如果语言教学是基于某个学科知识或基于某种主题来进行, 将外语学习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效率往往会大大提高。[8]CBI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二语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强调具有一定意义的输入[9], 认知心理学强调语言教学的内容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的联系与构建。

思维能力经典的六个层级思维模式分别是记忆 (remember) 、理解 (understand) 、应用 (apply) 、分析 (analyze) 、评价 (evaluate) 和创造 (create) 。这一模式体现了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内容的输入, 以及对内容的掌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学生通过围绕某一主题或学科内容的学习来获得语言交际的能力, 教师所提供的教学材料应是真实的、有意义的信息, 教学中的互动应是使用真实的语言来完成真实的任务, 这样的教学内容才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的。正如Richard和Rogers指出, 只有当语言被用来作为了解信息的途径而不是作为学习语言本身时, 语言习得才能成功。而当学习者在处理这些有目的、有意义的深层信息的过程中也将进一步培养其思辨的能力。因此探讨基于英语教材内容的写作教学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从而进一步改善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一定的可操作的现实意义。

三、内容依托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互动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语言的学习应是以内容为主体, 将形式和内容相结合。只有将语言形式作为语言内容的工具, 语言的学习才具有目的性和真实性。这种基于二语习得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将语言的内容作为载体来带动语言能力的提高。对于内容依托的定义很多, 这里采用Short的观点, 即以内容话题作为教学的框架。通过学生对内容的学习和思考来促进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一) 内容依托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互动的模式构建

英语课程中的文章为语言的学习提供基础文本, 这对于语言教学来说是既方便又可行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就必须一改以往的英语课程中注重孤立词汇、句型和语法、翻译的教学模式, 而应关注内容的学习, 注重内容的理解和信息传递的意义。同时结合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以主题模式为基础, 另一方面以单一文本内容模式为基础。主题模式是针对某一主题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提供不同视角的文本。单一文本内容模式在于文本意义的深度理解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语言及修辞的训练。由于任何一种模式和方法都无法面面俱到, 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 将两种模式有机结合。以“英语演讲”主题为例, 英语演讲作为语体的特定体裁, 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兼具口语和书面语的特点, 在文章形式和语言风格上有着独特的特色。同时不同的演讲者又带着自身和时代的特点, 因此这一主题的选择有着一定的意义。在提供相关的文本中, 选择四篇具有代表性的演讲:第一篇是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就职演说, 第二篇是林肯在葛底士堡的演讲, 第三篇和第四篇分别为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和《我们向何处去》。这四篇演讲具有其共同点:在内容上是关于严肃和正式的政治话题, 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都有深刻和独到的思想性, 都具有英语的思维特点, 闪烁着西方的理性思维之光。同时, 它们又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地方, 从不同的角度, 以不同的形式反思人类、社会和世界的本质, 以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语言模式来阐述自身的观点, 以达到使听众信服, 激励人民, 维护某一方面利益的目的。通过对同一主题不同文本的阅读学习, 扩大学生学习的广度, 培养思维的多样化, 同时延伸了学习的深度, 避免肤浅。在对语言技能掌握的同时, 既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又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塑造学生对自由独立的思想追求的态度。

(二) 模式教学切入点和实际操作方式

根据总体目标, 具体的语言教学环境和教学实际情况, 虽然无法面面俱到各项语言教学内容, 但是结合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 应选择相应的教学切入点, 见图1。

思想思维的广度、内容思维的深度为思辨提供了母本, 词汇的广度以及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为思辨提供了语言工具, 语篇的布局和修辞为思辨提供了框架。以思辨带动写作, 以写作促进思辨, 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在这些切入点的基础上, 语言教学最终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基于先宏观后微观的自下而上的语言教学原则, 把握话题的广度, 挖掘语言的深度。以及采用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原则, 改变传统的听、说、读、写、记的英语学习的机械脑力模式, 鼓励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分析。改变学生的从众心理和对权威的盲目崇拜,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以期探究第二语言的“内蕴形式”。最后采用后过程写作原则, 后过程写作是随着功能语言学和建构主义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它包含体裁教学法、过程体裁法、交际法和任务法等。它注重语篇的分析、语境的影响和写作的目的。它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写作教学的变化, 体现语言和内容的整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为了激发学习者思考的积极性, 以及提高学习者的写作动机, 可采用以下三种风暴模式。

1. 主题讨论风暴

主题讨论风暴是基于图式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认为图式是“对以往时间和经验的反应和积极组合”。[10]当确定一个教学主题, 并以这一主题为写作目标, 学生以自己的原有知识, 进行三方面的主题讨论风暴, 即写作方向和思路风暴、短语词汇风暴、证据例子风暴, 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 激发学生的进一步阅读意愿。以“污染”这一主题为例, 从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 为将要阅读的文本的解码、重组和构建打下一定的基础, 详见表1。

2. 阅读风暴

写作离不开阅读的积累, 内容依托的教学模式即是语言和内容的有机结合的模式, 利用广泛的阅读材料, 为学生输入各种不同的和大量的信息, 为学生日后的思辨活动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阅读风暴分为三种层级模式, 即自主性阅读、推荐性阅读和比较性阅读。

自主性阅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目的以及水平去图书馆、互联网上选择阅读的作品, 兼含中英文阅读, 将自己的兴趣、生活经验以及审美意识融入阅读文本, 并对文本做出相应的摘抄、记忆、欣赏和评价, 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推荐性阅读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欣赏, 由教师根据同一主题给学生推荐3~4篇文本, 如关于“pollution”, 教师可以以教材为本, 推荐从不同角度出发、主题深刻、难度相当的阅读文本, 如“At War with the Planet” (by Barry Commoner) , “Focus on Global Warming” (by John Weier) , “Silent Spring” (by Rachel Carson) , “Environmentalism as Religion Run Amok” (by Michael Crichton) , “Dirty Word, Clean Place” (by David Quammen) , “Humans and Wildlife Face Water Woes” (by Karin M.Krechnak) 。同时, 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 如对文本的理解、对篇章布局的掌握、对修辞的欣赏、对作者主题思想的把握等, 例如“How is the first sentence developed?Do you think it is effectively developed?”“How does the author arrive at the conclusion?”“What is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essay?”“What is the main writing features of the article?”等

比较性阅读有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启发性和缜密性。作为课堂讨论的基础, 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原则组织有效的课堂交流活动, 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 畅所欲言, 可以采取小组讨论、自由讨论、师生之间讨论、辩驳性讨论。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在具体内容、思维方向、文章结构、行文修辞上都会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可采用文体比较、立意比较、观察分析事物的角度比较、组织结构或思路比较、选材比较、语言风格特点等从宏观、微观等各方面的比较。通过比较性的阅读以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 不断修正自我对文本的认知与理解, 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培养独立的见解和批判的能力。

将自主性阅读、推荐性阅读和比较性阅读相结合, 目的在于扩大学生对某一主题知识的广度, 以及挖掘文本的深度。同时将阅读和课堂讨论相结合, 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对作品欣赏能力的提高, 以及初步形成一定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3. 写作风暴

写作风暴在于写作模式的多样化和层次化的设置, 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构架思维批判模式, 另一方面也是写作形成性评估的基础。写作既可以是句子、片段或文章, 也可以是提纲或完整的篇章。只有不拘泥于形式, 以层层递进的形式才能引导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不望文生畏。写作是自由思想的表达, 不盲从, 不惧权威, 增加学生写作的信心。这里以文秋芳的“高层次思维能力层级理论模型”[11]和李莉文的“专业英语写作批判性思维能力测试题型和认知技能及其评判标准”[12]为基础, 构建多样化和层次化的写作模式, 详见表2。

四、结语

众所周知, 英语写作能力是外语能力的重要体现, 是人们交流信息和发展思想的重要手段, 是思辨能力的体现。首先, 写作要分析、比较、判断话题的方向, 看哪些方向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其次, 要有一定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怎样立意才能有针对性和创造性, 材料的选取需要作者的比较、分析、判断和质疑。再次, 表述要有逻辑和连贯, 行文要符合相应的文体风格。这每一个环节无不涉及思辨能力。因此, 通过写作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用思辨能力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写作教学可操作的方法。英语教材具有许多丰富多样、不同体裁的真实语料, 而且教材时时更新, 在每一册的教材里有着叙事性、议论性、说明性等写作手法、思想各异的篇章。以这些篇章作为教学的内容, 进行统筹安排和增补, 才能将教学的重点从传统的技能本位教学转移到对篇章内容的理解、记忆、欣赏、分析、判断、应用、思考和创造等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方面的加强。通过真实的信息交流活动以及对语言技能的隐性习得, 从而培养学生的高级心理机能。

参考文献

[1][5]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 2010 (1) :11-16.

[2]何其莘, 殷桐生, 黄源深, 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1999 (1) :25-29.

[3]文秋芳, 刘润清.从英语议论文分析大学生抽象思维特点[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6 (2) :49-58.

[4]Fisher A.Teaching Comprehension and Critical Literacy:Investigating Guiding Reading in Three Primary Classroom[J].Literacy, 2008, 42 (1) :19-28.

[6]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 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中英文版, 2011 (3) :49-58.

[7][12]李莉文.英语专业写作评测模式设计: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1 (1) :33.

[8]Kasper L F.Babbitt M, Mlynarczyk R, et al.Content-Based College ESL Instruction[M].NY:Routledge, 1999.

[9]Krashen S 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Y:Alemany Press, 1982.

[10]Bartlett F C.Remembering:A Studying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London:CUP, 1932:201.

上一篇: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下一篇:遏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