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特点

2024-08-23

办学特点(共9篇)

办学特点 篇1

摘要:大学办学特色问题已成为国家政府、社会及高校自身备受关注的问题, 也成为大学校长论坛、有关大学发展的国际会议、乃至高等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国内外对于大学办学特色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 并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地方高校,办学特点,地方性

我国的高校分两种:一是部委直属建设高校。这类高校由国家教育部或者国家的其他部门直接负责管理建设, 他们分布在全国的不同地方, 是中央与地方共同建设的, 地方主要负责日常事物的管理、中央主要负责重大事项的解决, 而这些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二是地方高校。这里所谓的地方高校, 就是指省 (市、区) 属高校和省辖市 (地、州) 属高等院校, 这些学校位于地方, 由地方负责管理和建设, 学校的办学经费大部分由地方的财政负担。

从上面的分类来看, 地方高校与部委直属高校相比, 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地方性, 地方各高校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地方高校是由地方投资、地方管理, 地方高校的建设是依托区域社会资源和社会发展的, 并且地方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和它的科研创新主要是针对于地方切实需求、服务于地方。所以, 一所地方高校所处的区域位置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总结起来地方高校有如下特点:

一、地方高校由地方政府管理和建设

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体制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地方政府对于地方高校的管理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结合地方的发展情况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 制定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二是地方政府掌握着地方高校办学的核心要素, 如经费的拨付和人员的编制等;三地方政府决定了地方高校领导层的任免, 对校长、党委书记等行政领导班子采取直接任免制;四是地方政府审批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 确定学校的招生计划和组织高考和招生录取工作;五是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一些相关社会事务的管理, 比如:校园建设用地管理、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转化等。

可以看出, 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管理是多方面的,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 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但地方高校办学的自主空间还是有限的, 在很多时候这种集权制会影响地方高校发展, 从而也会制约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 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以, 地方政府应考虑给地方高校更多的自主权,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调查, 也可以通过与地方高校的有效沟通, 获得地方高校的发展状况和需求, 通过政策导向、服务导向和投入导向来进行宏观调控, 而将一些真正属于高校的权利归还给地方高校, 如扩大地方高校自主招生权、人事聘用权、专业设置权、对外交流权和学术科研权等, 使学校能够按照教育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自主地办学, 办出水平, 办出特色。地方政府还应该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一些政策上的支持, 来保障地方高校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地方高校的发展依托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 地方高校建设的大部分经费来源于地方财政的支持。

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 是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 又直接制约着高校的发展。这是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致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投入多寡不同, 使得地方高校在教育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良好的区域环境可以给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丰富优质的资源, 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但是大部分地方高校位于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地方财政提供给学校的办学经费有限, 导致地方高校办学资金不足, 严重阻碍地方高校的发展建设。所以, 地方高校要积极行动起来, 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地位, 以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 拓宽投资渠道, 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 区域文化影响着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 也影响着具有区域文化特色学科的建立。

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的影响下而形成的, 它是区域社会逐渐积淀下来的优秀的、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文化传统, 也是我国民族的宝贵财富。地方高校身处于区域文化的大环境下, 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 地方高校将这种优秀的文化充分地发扬和继承下来, 纳入到学校的建设中去, 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 影响着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另外, 学校还应该将学科建设与地域文化特色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具有区域文化的特色学科, 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影响力, 而且还可以将区域文化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

(三) 区域的地理资源为地方高校所用, 是地方高校发展的一大优势和特色。

这些先天的由于地域特点而形成的自然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 给社会带来了价值。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地挖掘和利用这种独特的资源优势,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建设特色学科, 进行科学研究, 在回报社会的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建设。

(四) 地方高校的建设受到区域经济环境的影响。

地方高校要想获得发展, 就必须与区域社会相联系。区域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和科学研究的方向, 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特点来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和特色人才, 用区域优势来发展自己的优势, 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地方高校要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 地方高校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各种应用型人才。

地方高校通过进行多方的调查, 了解区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 并调整学科专业的结构, 改革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真正为区域社会培养出能够用得上的各种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为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和保障。地方高校还可以发展继续教育, 比如在职培训、脱产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途径, 提高区域劳动者整体素质, 为区域提供智力支持。

(二) 地方高校为区域社会提供科研支持。

地方高校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智囊团”, 高校是区域杰出人才的聚集地, 这里有各个学科的、各个专业的专家学者, 他们有深厚的知识经验、创新的精神。在区域社会发展遇到实际问题时, 可以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人才优势, 形成课题研究, 为区域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上的创新。地方高校可以通过科研平台, 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 积极推进技术转移工作, 使科研成果转化成社会价值, 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 地方高校还是区域社会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引领着社会文化的进步。

地方高校可以进行区域历史、文化研究, 将区域的优秀文化传统加以更好地发扬光大。地方高校还可以利用学术文化优势, 推动学习化社会的建设, 开放图书馆等其他资源, 以实现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相互融通与共享, 使地方院校真正成为辐射本地区的文化中心, 凸现院校的文化服务特色。

总的来说, 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两者相辅相成, 地方高校的发展依托于地方的发展, 地方高校要把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的经济社会结合起来, 借助于地方的区域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特色发展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 既能服务地方又能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反过来, 地方高校又为区域的发展建设提供人才与科技的支持, 地方政府只有重视地方高校的建设, 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 把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经济开发的科技支撑, 才能获得地方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林.我国地方高校发展战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报, 2009.11.

[2]何沐蓉, 黎莉.关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思考[J].中国人才, 2010.11.

[3]曹毓民.试论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特色办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9.

[4]杨天平, 刘爱生.中国大学办学特色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0.3.

[5]范成祥.特色化:地方高校发展的根本出路[J].学者论坛, 2005.2.

办学特点 篇2

郑文范

摘要: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分析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C 931.3;G 642文献标识码:A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在新世纪里,由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适应了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为了充分发挥公共事业管理在新世纪的作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须办出专业特点,特点就是优势,特点就是质量,特点就是水平。只有办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新世纪才会有竞争力。

自东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办以来,东北大学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方面进行了认真探索,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特点有了一定认识,下面就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试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特点。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在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上,应特别注重加强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广泛适应性的培养,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此要求公共事业管理的人才培养方针要从培养具有单一知识结构的人才转变到培养知识复合型和能力复合型的人才上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一方面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既懂得政治,又懂得经济;既认识自然,又认识社会;既熟悉科技,又熟悉人文。另一方面,他们也应该具有较高的办事效能,既懂得理论,又善于联系实际;既能提出思路,又善于把思路变为措施;既善于接受新观念、新事物,又善于分辨真伪和良莠。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还要有全面优良的基本素质,既会做人,又会处事等。通过学习与训练,使毕业生能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成为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突出矛盾是“通才”和“专才”的矛盾,为此必须大力改变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方式,特别要加强联合培养方式。

所谓联合培养方式,指的是在校内,在文科大门类中,打通二级学科的壁垒,广泛探索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交叉培养人才的路子;在有条件的学校和专业中,试行本科与第二学士学位、本科与硕士的连续培养。在校际,联合办学是指不同类型、不同科类的学校通过合作办学,充分利用各自的学科资源和教学条件,共同培养集相关的不同学科专业知识为一体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此外,还要从改善不同来源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探讨进行文、理、工和医类考生兼收的可行性;探讨并不断完善公共事业管理不同的培养方向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模式。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搞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项需要不断尝试、磨合、调整、完善的艰巨工程。在当前特别要注意公共事业管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抓好核心课程建设。

所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公共事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以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为核心,各门专业管理和其他课程合理配置的有机整体。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开设公共事业管理的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是体现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基本要求的,是各专业必须开设的普遍性课程,因此必须抓好。

根据新一轮专业目录调整的精神和各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初步经验,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试确定以下课程为共同核心课:①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管理案例;②公共组织学、公共组织财务;③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等。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要突出公共事业管理“中介性”的特点,明确公共事业管理的定义、范围、对象、主体和客体、职能、效率、评价等,形成公共事业管理的逻辑起点和逻辑体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熟悉和掌握公共事业管理学原理,为今后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课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知识和技能相结合,以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为内容,形象地讲授知识、原理和方法。开设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拉近书本与社会的距离,对于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

将会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设公共组织学、公共组织财务等课程可以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认识和明确公共事业组织的性质、任务和使命,掌握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核算制度,更好地开展公共事业管理工作。

开设公共事业管理法律制度等课程可以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认识和明确公共事业的法律地位,进一步促使公共事业管理在法制化轨道上运行,为完善对公共事业的法制化管理打下基础。

除了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外,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概念和普遍规律对传统的教育管理、科技管理、体育管理、卫生管理、文化管理等课程进行改造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课程分类体制下,这些学科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体系。只有对它们进行上述改造,才能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是几个学科知识的机械拼凑,而是有机整合,也才能为上述这些传统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师资队伍建设,其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和专业教育水平。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上,目前要特别注意积极培养和大胆使用相结合,建设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的教师队伍。

积极培养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新建专业这一特殊情况,加快成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全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经验交流。要采取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措施,促进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教师更新知识,在公共事业管理教学科研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

大胆使用主要包括压担子和创造发展机会两个部分。要安排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承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的教学任务,要充分利用科研立项、教材立项、出国深造的机会,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使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好的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尽快在学术领域脱颖而出。

五、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特点

21世纪的公共事业管理教材,应该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整体优化和相对稳定的特点。科学性要求教材结构合理,逻辑严密,准确可靠;实用性要求教材适合学生的特点,难易适中,深入浅出;先进性要求教材反映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最新成果;整体优化要求一本教材从内容、体系。语言文字到数据图表的运用要形成统一的优化效果;相对稳定要求教材观点和原理既要创新,又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为此,公共事业管理教材建设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教材建设要与课程建设密切配合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尚无专业教材这一特殊情况,公共事业管理教材建设必须与公共事业管理课程调整相配套,相协调。要注意有重点和系统地抓好公共事业管理教材的建设,并将公共事业管理教材纳入“十五”教育部重点教材出版计划。

2.编写教材要以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为基础

保证公共事业管理新教材水平和质量的前提,是以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为基础。要认真研究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研究世界各国的学术动态和成果,形成新的观点和原理,或者对原有观点和原理形成新角度的论证。

3.公共事业管理教材建设要体现“创新”、“现代”与“精品”的时代要求

所谓创新,是要求公共事业管理教材从体系。结构到内容都要有符合公共事业管理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需要的新的面貌,使公共事业管理教材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所谓现代,是要求公共事业管理教材建设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各种信息技术,改变单纯由教师口授的教学方法和单一的白纸黑字的教材样式,把电化教学和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教学引入课堂和教材建设,及时推出公共事业管理的网络化教材。所谓精品,是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材建设要实现学术上的高标准和内容上的高品位。

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科研特点

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科研上,要特别注意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科研和教学相结合,通过开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科学研究,解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界定问题;解决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解决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问题等,最终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完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任务。在当前尤其要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搞清楚以下一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问题。

1.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特别是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学在我国属于新开设的专业,许多人不了解这个专业,所以常常将它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相混淆,更有人将它与公共管理相等同,为此,很有必要从公共事业的特点出发,通过开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科学研究,明确公共事业管理的准确定义.要从管理目的、运行轨道、经费来源、绩效评估等方面分清企业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区别;从管理主体、管理职能、组织内外部关系、管理的直接性和间接性、独立性与非独立性、阶级性与非阶级性等方面分清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区别;从管理的范围、管理的主客体、管理的重点、管理的层次、管理的社会责任等方面分清公共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区别等。

2.明确公共事业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公共事业组织在其内涵、外延、作用范围上同行政组织以及私人组织等有很大差别。要通过开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科学研究,从社会各类组织行为特征方面探讨什么是社会公共事业组织,特别是其中的社会中介组织;要从社会公共事业组织和公共权力、市场以及和国民经济行业的关系上搞清社会公共事业组织的分类;要从社会公共组织的价值观、服务对象、工作人员的构成、获取资源的方式、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等方面分析社会公共事业组织的作用等。

3.明确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

要从中国现行事业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依据提供的产品的特点和社会共同需要这一客观的界定标准,通过开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科学研究,对中国现行的科学技术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体育管理体制、卫生管理体制等主要的事业管理体制进行实证研究,科学地界定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

4.明确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要通过开展对公共事业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科学研究,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从分析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矛盾以及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的过程入手,搞清公共事业管理的实质;要通过开展中外比较研究,从跨学科与专门化的统一、学术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等方面明确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办学特点 篇3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辅导员 教学经验 见解

作为国家教育重中之重的高等教育,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其教育方向应该向着与世界接轨、面向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现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逐步走上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新路子,同时也推动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办学热潮下,全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呈现出了井喷势的发展,截止2013年1月,经教育部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1780个,其中机构186个,项目1594个,目前这个数字还在不断被刷新。然而这在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因中外教学模式存在的差异和体制的不同,给合办学校造成教学难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合作办学领导层的重视。而如何才能合理地解决这一难题,对高校辅导员而言既是责无旁贷,同时也是任重道远。

1 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

1995年出台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得到了国家的承认。由于这样办学模式属于时代的新兴产物,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工作与相关政策明显滞后于学校本身的发展。这样就会导致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急功近利,只为招生而招生,划地圈钱盲目招生的现象屡有出现。在这样相对混乱的招生现象中,直接导致学生生源成份比较复杂,学生素质良莠不齐,这不但加重辅导员日常管理的难度,同时对其辅导工作也会带来不小的挑战。由于合办学校学业设立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在完成普通高校日常学业的同时,还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必须得掌握一门甚至是几门外语,学生的学习压力要远远超过普通高校学生的压力,这就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对学生个人的身心也存在着很大的考验。

2 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辅导

在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下进行学习的学生,他们有着区别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不同之处。在这样新兴的办学模式下,他们在充满好奇而又自豪的同时,又对这种相对陌生的教学方法有着一定程度担忧,担忧自己无法跟上进度,担忧自己适应不了全新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焦虑情绪的不断催化下,逐渐发展成为自悲心态的学生不在少数。在这样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关键的时期,大学生辅导员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态,积极开展一对一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尽可能地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尽其所能地了解学生心理的变化。以学生为本,全程跟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旦发现有消极情绪的学生,就应当马上将其列为工作的重点,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开导他们不让其走向极端,在学习上给予足够的帮助,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爱,帮助他们渡过入学初期的适应期。

大学生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关注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并帮助他们形成优良的人格,因而辅导员的工作开展方式具有其独特的灵活性与多样性,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任课老师的课堂教育方式所不具备的。辅导员的工作即是以学生为本,主体对象就是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学生,而作为新时代新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他们的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理解,同时也希望自己的真诚能为别人所接受。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他们既热切渴望与他人沟通交往,又害怕在交往中不被别人接受而又极其容易受到心理上的创伤,而身为独生子女,天之骄子的双重心态又常常让他们的自尊心极强,因此这些特点都应成为辅导员开展工作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作为辅导员,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及心态特点,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引导他们积极参预社会活动,鼓励他们勇敢面对交往中受到的挫折,在注重培养他们情商的同时,向他们引入逆商的概念,让他们明白在逆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是相当重要的事。

辅导员要将学生的辅导工作作好,作到位,就必须知道现阶段的学生最关心的话题是什么,最不想面对什么,最需要什么。要懂得对症下药,要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深入学生的内心,唯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辅导效果,而远远胜过以往传统的说教方式。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思潮的冲击下,可谓多姿多彩,总之这是一个较以往那个平静时代截然不同的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对90年代以前的大学生更加活跃,更加富有创新精神,同时也更加叛逆。而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因其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的特殊性,他们所受的影响较普通高校的学生更大。因此如何帮助合办学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明确合办模式下的学生的特性,一般而言他们都具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和色彩,家庭环境普遍比较优越,良好的物质条件让他们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因此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很容易出现学生不予配合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辅导员要注重改进工作方法,不能简单粗暴地与不配合的学生硬碰硬,这样不仅起不到任何的辅导作用,还会激化跟学生的关系,不利于日后工作的开展。因此,辅导员需要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正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将他们的思想从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回正确的道路上来。多给他们看一些正能量的文章,电影或者视频,激励他们去追求理想,建立合理的发展目标,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将时间与精力放到学业上面,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寻找学习中的乐趣。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前景很好,从国际大环境看,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全国各地学校的发展势头来看,不久将来学校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于合作办学的领域中将很快得到体现。而国家对于当前合作办学也在逐步加强其管理力度,可以预见对合作办学的要求将会越来越严格,对于合作办学效果不好的学校,极有可能是取消其办学资格。

对于合作办学这样的时代新事物,在认识和研究探索的过程中,使我们明白,合作办学不只是单靠学校领导层就能简单完成的,而是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尤其是辅导员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安定学生的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任课教师进行正常教学铺垫一个良好学习基础。有效地增强了整个学校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主动性,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加强学校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2003.

[2]胡壮麟.习得与学得[J].中国外语,2007(2).

[3]王金达.指导式教学与主题式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外语,2007(2).

[4]关玉霞.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问题的研究,2005.

[5]王红岩.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发展分析,2004.

[6]孙瑞,张曦.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问题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9(1).

[7]张漾滨.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2009(2).

[8]谭贞.国际合作办学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双重作用[J].现代教育管理,2009.

作者简介:

教会大学的办学特点及启示 篇4

一、教会大学的办学特色

教会大学的出现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在从建立到消亡的将近70年时间里,教会大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办学特色。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一个学校的培养目标,20世纪的教会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呈现出鲜明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点。

第一,教会大学都十分重视对其学生英语的教育。很多教会大学在教学中直接采用英文授课,英文教学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同时,也很好地提高了学生听力和口语方面的能力,所以一般教会大学毕业生都能讲很流利的英语。第二,重视体育课程。几乎所有的教会大学都开设了体育课程,以当时在体育教育上遥遥领先的圣约翰大学为例,它不仅拥有中国第一个现代体育馆,还举办了中国第一次校园运动会。正如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的林语堂先生所言:“倘若说圣约翰大学给了我什么好处,那就是给了我健康的肺。我若上公立大学是不会得到的,我学打网球,参加足球校队,是学校划船队的队长。”[2]由此可见体育课对学生的影响深远。第三,开设医学课程。教会大学的医学教育成就有目共睹,对中国医学发展贡献颇多。协和医学院、湘雅医学院、齐鲁大学等学校的西医教育,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就医观念和卫生习惯。比如协和医学院在上个世纪初是中国条件最好、质量最高的医学教育和研究机构,不仅培养普通的临床医生,更多的是培养高层次的医学专家。第四,设置应用科学课程。近代西方的科学课程非常发达,鉴于当时中国过于重视人文课程的境况,教会大学积极引进西方的应用科学课程,通过开展科学课程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金陵大学、岭南大学最早设立了农林专业,使得农林专业作为高深知识进入大学课堂,对提高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发挥了重大作用;此外,燕京大学开设了工业制革专业,为华北地区制革工业培养了骨干力量;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还开设了商科,为中国商界培养了诸多名人。这些应用科学课程的开设,冲击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传统的观念。第五,开设法学课程。以东吴大学为例,它很早就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所有课本都是美国大学的原本,培养了一大批一流法学专家。在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负责审理日本战犯的“东京审判”中,中国组成的法官中大部分都是出自东吴大学。以至于很多学生都冲着法学报考此校,东吴大学一半在校生都是学法学的。第六,开设国文课程。当时教会大学不仅学习西方的科学课程,还从开办之初就重视国文课程。由于对国文课的重视,很多学生的国文基础都打得很好。雅礼大学堂毕业的赖景瑚说:“我对国文真正下功夫,还是在雅礼的那四年。我每天上两堂国文课,早饭前还要念国文一、二小时。我一面勤读老师选定的古文,一面又自读我喜爱的时文。”[3]

教会大学既开设了语言和科学这样的主体课程,又有园艺、家政、农业等社会服务性质的课程,充分体现了其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教会大学通过开设英语课和国文课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符合当时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文化、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了我国近代一大批专业人才。

(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教会大学非常重视师资问题,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教会大学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打下了基础。

教会大学初期的师资力量主要由外籍教师和少量中国教师组成,随着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基督教本土化的诉求,传教士们切实感受到了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于是,教会大学相应的增加了中国本土教师的比例,但外籍教师依然占据重要地位。综观教会大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中外籍教师的比例如何变化,教会大学师资任用“中西结合”的特点一直没有改变。此外,由于当时师资匮乏和为了更好地共享优质的名师资源,一方面,教会大学有自己稳定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教会大学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术流动还专门从外面聘请兼职的名师来学校讲学,可以说“专兼结合”是当时教会大学师资聘用的主要原则。教会大学还采用形式灵活的派遣制度。以辅仁大学为例,该大学教师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从当地著名大学聘请名师,二是吸收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学者,三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像余嘉锡、启功就是自学成才被聘用的例子,四是教会选派来的。”[4]优秀的师资队伍,保障了教学质量,为教会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生为本,重视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会大学外籍教师十分注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会大学的一大特色。基督教教义强调“天下一家,与人为善”,此外,就西方文化而言,师生之间普遍存在着一种“自由、平等、民主”的关系。外籍教师来自西方,很自然地将这种风气带到了中国。教会大学中的许多外籍教师不仅学识渊博、会讲汉语,而且和蔼可亲、关心学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如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与师生建立了浓厚的感情。福建协和大学的校长庄才伟提倡经常举行师生联谊会,周末还让教授们请学生吃饭。如果碰到影戏院有好的片子,他就通知学生,有时还亲自陪学生去看。

对于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从学生一方来看,外籍教师与他们亲近,直接好处是有助于英语的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接触到西方的文化;而从外籍教师这个角度看,由于当时的中国人对外国人多怀戒备和畏惧的心理,外籍教师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中国教师那样与学生之间有着天然的感情联系。主动与中国学生接近,不仅有利于打消中国学生的这种戒心,更能在和学生的接触中了解中国文化,从而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二、教会大学办学特点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启示

中外合作办学与昔日的教会大学在所处的时代背景、办学性质、办学宗旨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从办学主体看,它们都是由中外合办的教育机构;从办学地点看,它们都在中国境内设校;从招生对象看,它们招收中国学生为主……借鉴昔日教会大学办学的一些做法,对中外合作大学更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会大学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机构的一部分,在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多方努力,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教会大学中开设近代医学教育,重视英语和自然科学,同时努力发展近代社会学科,与中国传统官学和私学重视道德理论、轻视应用技艺,重人文经典、轻视应用专业的特点产生强烈对比。但是教会大学所开设的这些与传统教育截然不同的课程,弥补了国内教育内容上的缺陷,符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毕业生作为中国各专业领域的高级人才,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应用型专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正在迅速发展,民国时期的教会大学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方面给予一定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攻坚时期,但是高等教育资源目前无法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要,这就促使我国高校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引进的专业和课程能够与我国高校能够有效的匹配,具有互补性,并且是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和课程。而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出现了许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专业分布过于集中于管理学、经济学、理学等学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是培养国际化人才,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将中外合作办学引进的专业课程纳入国家、社会所需之中,才会使得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

(二)中外合作办学应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质量建设的重要环节

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主要是由中方和外方的教师共同组成。《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聘任的外籍教师和外籍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学士以上的学位和相应的职业证书,并具有2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些规章制度规定了外籍教师的资格及基本要求。但是就目前来看,中外合作办学师资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教师流动性较大。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社会认可度比较差,通过社会招聘的外籍教师多为刚入职的年轻教师或者退休的老教师,这些教师或者以中外合作办学为跳板进而寻求其他称心的工作,或者身体状况不允许长期工作。还有很多外方教育机构在国内不同地区有多个合作机构和项目,外籍教师就要奔波于多个办学机构和项目。其次,一些机构和项目为了达到国家规定外籍教师比例要求,在社会上进行招聘,所招聘的教师很多没有相关职业证书,在教学中只能充当语言教师。部分教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不能胜任也造成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师资队伍水平的良莠不齐。再次,中外双方教师各自为政,没有有效、良好的互动,造成中外教师的沟通障碍,不利于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教育和管理。

回顾民国时期的教会大学,不拘一格的教师招聘,以及对教师质量严格要求,保障了教会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对教会大学的成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中,一些教育机构仅看到眼前利益,对教师入职把关不严,造成了一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教学质量低下,也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社会认可度和口碑,不利于中外合作办学长远的发展。我们应当重视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师资所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权益,保证教学的质量。

(三)中外合作办学应着力建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会大学中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保障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得尽管在民族矛盾冲突和激化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建立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那个民族主义高涨,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的时期,教会大学尚能如此,何况当今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

在任何一所教育机构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生活的主要组成人员。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和未来的发展。无论教会大学还是中外合作办学由于其独特的人员构成,师生关系不同于中国人自办学校的特点。比如更要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否则会造成外籍教师和中国学生之间的文化冲突,或者外籍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一般来说,异国文化和风俗习惯使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之间有着较强的相互吸引力,而双方在相互探索与沟通中,获得了特殊的人际交往体验,这种体验既能丰富双方的人生经历,也会形成中外合作办学独特的融中西文化为一体的校园生活气氛。因此,在今后中外合作办学中如何进一步构建平等、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未来的发展。

近代教会大学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启示不止于上述内容,除此之外,其对教育主权的维护、办学质量标准的建立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我们在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时不能一味的借鉴国外跨国教育的经验,还应当看到,一个世纪前教会大学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摘要: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办学特色,这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教会大学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注重体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办学质量建设中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教会大学这些办学特色对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借鉴和启示。

办学特点 篇5

1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办学特点

1.1 办学历史不长

通过对我国大陆40所医 (药) 学高等专科学校调查发现, 除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个别学校有上百年历史外, 我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均只有几十年历史。其中, 除8所学校为解放前创建外, 其余32所学校均为建国后创办。很多学校在创办之初只是医院的一种培训班, 创办的目的是为医院培训医务人员, 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 后来发展为独立的中等专业学校, 通过多年的办学积累, 陆续升格或合并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2 专业学制较短

由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属于专科学校性质, 因而在各校制订的教学计划中, 各专业的学制大多为三年, 个别专业为二年或四年。

1.3 办学规模较小, 特色较突出

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 专科学校规模较小, 多数学校占地面积均只有几百亩, 学生也只有几千人。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专科学校的规模也呈扩大趋势, 个别学校占地面积已近两千亩, 在校学生近两万人。虽然专科学校的规模较小, 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特色相对于其他专科学校而言较鲜明, 其医或药的特色较突出。

1.4 资金不足, 办学条件较差

专科学校是普通高等教育中最下位的学校, 且均为地方性高校, 每年得到的办学经费较少, 因而办学条件相对较差, 办学力量较薄弱。特别是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部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政府每年下拨给学校的办学经费生均仅几百元, 与本科院校相差甚远。

2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理定位的重要性

2.1 明确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目标

办学定位是学校在综合多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为自身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目标。科学而合理的定位是新形势下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合理定位使学校有一个明确的行动纲领, 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方向, 从而促进学校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 引导学校向既定目标发展。反之, 则会使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思路混沌或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从而使学校失去办学的方向和目标。

2.2 有助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统一教职工认识, 凝聚力量, 提高办学效率

学校的发展定位是通过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来具体体现的。科学合理的定位, 有助于学校领导班子从发展战略的层面去认识和把握学校自身建设中各阶段的具体任务和目标, 有助于学校教职工凝聚力量、努力完成学校发展各阶段的任务, 从而形成上下一致、思想统一、协力齐心的格局, 高效实现既定发展目标。

2.3 是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制胜法宝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这一形势下, 高校不仅仅面临国内同行竞争的压力, 更面临国际社会更多竞争对手的压力。为此,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必须根据自身情况, 充分发挥专科学校的优势和医学特色, 创新办学模式, 找准自己的位置, 解决好办学定位问题, 培养社会用得上的人才,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实现学校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3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认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定位存在以下现象: (1) 趋同性:包括办学目标定位趋向高层次, 人才培养模式定位趋同。 (2) 传统性:受传统办学理念影响而使办学定位呈现传统色彩。 (3) 混乱性:高校定位中出现办学职能的混乱性、办学范围的模糊性[1,2]。同样, 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定位中也存在上述现象。分析我国大陆40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定位情况发现, 与本科院校相比,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定位还存在下述一系列问题。

3.1 定位缺失

高校合理定位的基本内容包括办学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办学水平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办学特色定位等[3]。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站在战略的高度、运用发展的眼光, 进行全面的、准确的定位。但部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定位不完整, 有的缺失办学层次的定位、有的缺失办学特色的定位等呈现定位缺失。

3.2 定位不明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其行业性质是医学, 层次是专科, 在定位中应紧紧围绕这两个特点对学校进行清晰的定位, 但有的学校定位思路不清, 给人一种学校定位模棱两可的感觉。

3.3 定位夸大

有的学校在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上脱离实际, 一味贪高求大, 学校条件只允许几千人的规模却声称要办上万人的学校;升格为专科学校没几年, 各项工作还没有完全转型到高等教育上来就确定了升本的计划。

3.4 定位无特色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医为特色, 各校由于地域、办学条件、专业特长等方面的不同各具特色, 但有的学校在定位上没有体现这种特色, 各校定位雷同。

4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定位遵循的原则

关于高校定位的原则, 多名学者均有论述, 如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学术性原则[4]、实事求是原则、集思广益原则、目标属性原则、突出特色原则等[3]。这些原则在宏观层面对于高校的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对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来说, 定位还应遵循下述原则。

4.1 办学目标定位的可行性原则

办学目标涉及学校奋斗和发展的方向, 为此学校要从自身和社会两方面来考虑, 通过客观分析、综合评价自身的条件和发展潜力, 了解本校在同类学校中的地位和优势, 依据社会的发展方向和需求确定办学目标。只有这样确定的办学目标才能行之有效、才可能实现。

4.2 服务定位的地方性原则

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都得到过社会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是高等学校的职责之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往往都是地方性高校, 更有义务和责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因此,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定位时要更多地考虑为地方医学事业服务, 所设专业更好地培养地方急需的医学人才。

4.3 培养目标定位的技能性原则

用人单位往往更重视专科学校毕业生的实用性,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在工作中能够熟练地进行各种专业操作。学生也只有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才能在职业竞争中显示专科生的优势, 才能化解就业的压力。因此,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应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培养目标定位时遵循技能性原则。

4.4 培养方向定位的基层性原则

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应是专科生的服务方向和就业选择。在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 医疗机构较多、医疗条件较好, 医疗机构中人才济济, 留给专科生发挥的空间有限, 而基层社区及农村医疗条件相对较差, 缺医少药状况还有待彻底改变, 这些地方急需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医学人才, 更适合专科生发挥聪明才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只有将眼睛瞄向农村、瞄向社区, 将学生培养方向定位在基层, 才能更好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才能有助于学校的发展。

4.5 办学类型定位的专科性原则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属于普通高等学校的一部分, 它既不是本科院校也不是中等专业学校, 其本质是专科学校。因此, 学校在制订发展规划和实际运行中, 必须明确自己专科学校的性质, 既不贪大求高, 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 也不能自我矮化, 降低目标。

4.6 学科或专业定位的特色性原则

一个学校的特色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 如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办学思路、师资情况、历史传统、学科方向等[5,6]。其中, 学科和专业特色是学校特色的核心、是学校特色的具体体现, 更是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要面向社会,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学科和专业合理定位, 打造自己的品牌, 突出自己的特色, 只有这样, 学校才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激烈的竞争中才具有独特的优势。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今天, 分析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办学特点, 论述合理定位对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及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指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阐述其定位的具体原则。

关键词: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办学特点,定位

参考文献

[1]马小辉.高等学校定位与大学生就业[J].青海社会科学, 2006 (5) :158-160.

[2]孙晓明, 孙存昌.高等学校定位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2) :72-74.

[3]徐玉.关于高等学校合理定位的思考[J].华章, 2011 (26) :116-117.

[4]孙玉凤.高校定位研究综述[J].高等函授学报, 2011 (7) :61-63.

[5]王骥, 陈敏.从战略目标看高等学校定位[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8) :112-114.

办学特点 篇6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最明显、最具效力的因素,促进独立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提高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之必需。本文旨在结合独立学院教学活动的特点,对独立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加以分析,以期为提高独立学院教师教学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二、独立学院办学与教学活动的特点

教学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基础,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效果,但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的任意性活动,规定的教学目的、指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对象等所构成的教学活动情境,决定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构成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故此,研究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能力,需以把握独立学院教学活动的特点为前提,而独立学院的教学活动特点又由其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所决定。

首先,独立学院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为弥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是由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与社会力量采用新机制和新模式联合举办的、以开展普通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公办民营的办学机制、自负盈亏的财政模式意味着独立学院维持日常教学、管理以及建设发展的所有经费,最终都要靠收取学生的学费来解决,由此决定了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必然是以经营而非学术为主导。面向市场办学的理念体现为独立学院以社会人力资源需求和学生就业作为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安排的基本导向,以培养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其次,独立学院的本科院校地位以及招生批次位序,使得其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介于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之间。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中,既包括为少部分升学、考研学生服务,更多的则是以培养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相区别,有研究者将独立学院定位为实施本科职业教育的高校,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所培养的毕业生比高职院校学生有更宽的知识结构、更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比研究型大学和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是“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扎实职业技术的本科技能型人才。”[1]

第三,独立学院的生源属于普通本科院校招生的第三批层次,高考录取分数线通常比二本低20~30分。高考分数相对较低反映了该层次学生群体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集中表现为:(1)知识的系统性较差,偏科现象比较严重,接受理论性、抽象性、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相对困难;(2)学习态度消极,主动学习的意识薄弱,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欠佳,课堂学习效率不高;(3)自信心不强,自我要求不高,个性较为散漫,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不足,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作业等普遍不到位。

三、独立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

鉴于当前中国独立学院大都以本科教学为主的实际状况,结合独立学院教学活动的特点,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考察,独立学院教师的教学能力应主要包括:

1.教学目标与任务的认知能力。独立学院虽属本科层次但有别于普通本科的定位与培养目标,使得独立学院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这是独立学院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之初首先必须清楚认识和理解的。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独立学院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独特性,才能在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作出合乎独立学院教学特点的安排,从而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教学内容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对教学内容的统驭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独立学院教师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着重体现为:(1)对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能力。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依据和重要载体。由于当前适宜于独立学院学生使用的教材尚处于建设之中,有些学科仍需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教材,即使是针对独立学院所编写的教材,但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的学生学习情况对教材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教师不能拘泥于既有教材的内容,而要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所授学科的内容,不断吸收本学科的新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与删减;(2)对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比例安排。独立学院的教学更强调实际应用,可学科知识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又要求教师不能过于偏应用轻理论。因而教师要能够在规定的课时中兼顾两者,合理分配概念、原则、原理等基本知识的讲授与指导学生练习、应用的比重,做到精讲多练。

3.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教师作为“术业有专攻”者的身份,决定了其必然是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各种形式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关系着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教学目标可否如期实现、教学效果是否令人满意。独立学院教师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应体现为:(1)教学环境与氛围的营造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跟随教学进程而听、说、读、写、看、做;(2)教学秩序的建立与维护能力。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纪律、学习态度方面表现相对欠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只顾投入地教却不顾学生的学,而是要时刻留意学生的表现,注意提醒、强调学生既遵守教学秩序又积极融入教学之中,以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地按计划完成。

4.互动式教学的主导能力。教学是既由教师主导又不能完全由教师单方面主导、单向灌输的活动,它是“由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彼此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二者都是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主体。”[2]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必然是由教学双方共同参与、平等互动的,教师负有更多的启发、引导责任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为此,需要教师做到:(1)理解与尊重学生。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学习能力欠佳、自信心不足,这些都会影响到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发挥,不利于互动式教学。任课教师应予以他们更多的理解、关心与尊重,更多地考虑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与程度,在备课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内容、方式和进程;(2)清晰又留白式的讲授。教学活动具有“预设性”与“生成性”双重属性,“预设性教学是预成性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形态,关注教学性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及教学的秩序等”,“生成性教学是在生成性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形态,关注表现性目标、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等”[3]。预设性教学要求教师作为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者、知识形态的转化者,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数据乃至教学时的表情、身姿等,简明、清晰地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使学生准确、无歧义地接受教学内容。生成性教学则强调教师的教学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的空间,激发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基础上,能就未知问题与教师进一步探讨。为达到互动式教学,教师应将教学的两种属性统一起来,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留给学生发挥的余地;(3)师生间沟通与交流。要获得学生的合作、达到互动,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必不可缺。教师与学生在身份地位、生活经历、知识储量等方面的差异会投射在教学活动中,令教学双方对教学活动的方式、手段、目的、效果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与学生交流、沟通,从情感、认知乃至价值取向方面缩小师生之间的“代沟”。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应成为独立学院教学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按照学习动机的不同可将学生分为应对挑战型的“深度学习者”、为了获取成功的“策略型学习者”、努力避免失败的“表现型防范者”三类,其中第三类学习者“从不愿意投入足够的精力去深入探索某个话题”,“采取应付的态度,以蒙混过关”,“通常借助于记忆,仅仅努力复制他们所听到的一切。”[4]由于生源性质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少属于第三种类型,这使得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心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教给学生获取所学学科专业知识的有效工具和信息渠道等等,都应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需具备的教学能力。

办学特点 篇7

一、美、俄军事院校办学定位情况

(一) 美军院校办学定位情况

美军非常重视军事院校的管理和战略定位问题。美军院校的管理者认为, 院校的战略定位是“武装力量胜利的奠基石”。因而美军把院校的办学定位作为一项重要课题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专题研究。在管理体制上, 美军实行分权式的军事院校领导管理模式。国防部内没有专设全军统一的军事院校领导管理机构。院校的宏观管理由国防部和各军种参谋部共同负责, 主要是明确军事教育的需求、确定军事教育的指导方针和理顺院校体系。对于各个相对独立的院校来说, 它们则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院校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学科结构、课程设置等具体定位在各军种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各个院校自主确定。实践中, 美军各个院校每隔几年就要重新审视院校的发展方向, 并制定明晰的战略指南, 这一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确定院校的办学定位。大到院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思想, 小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 战略指南就院校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会作出详细的规划。

从战略层面看, 美军院校的办学定位基本是围绕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CoreCompetence) 来进行的, 也就是说在现有资源条件下, 通过合理定位最大限度提升院校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从而更好地完成院校所承担的中心任务。这种定位模式强调各种类型、层次的院校都是军事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院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主要通过它的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来体现。因此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导下, 各个院校都非常重视研究部队的人才需求和军事人才的成长规律, 院校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以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和提高院校竞争力为出发点。

(二) 俄军院校办学定位情况

和美军相比, 在院校管理体制上俄军基本上沿袭前苏联模式实行集权式管理, 其基本特征是军队院校的最高管理层直接干预院校教育。俄军在国防部内设有总军事教育部, 它具体监督军事院校的各项活动, 并负责制定院校的发展战略、拟定训练大纲、编写教学材料等工作。因此和美军院校相比, 俄军院校缺少办学自主权, 院校的办学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上层管理机构来确定, 而非院校根据自身实际自主确定。但是随着军事教育的快速发展, 俄军也逐渐认识到了院校自主办学的重要性, 就像俄罗斯联邦海军学院前院长叶列明上将所说:“对军事教育管理机关来说, 懂得军事教育管理, 而不是军事院校管理这一道理非常重要, 因为院校能够独立并有效地执行自己所受领的任务。”于是降低权力重心, 把院校办学定位的权力逐步下放给各个院校就成了俄军院校教育改革的重点。1992年底俄国防部召开高等军事院 (校) 长工作会议, 研究制定了军事教育改革的方针、原则, 并通过了《发展俄罗斯武装力量军事教育系统的决议》, 会议一方面强调军事院校的战略定位要根据当代军事发展趋势并结合各院校的实际来确定, 另一方面也强调扩大院校的办学自主权, 让各个院校自主确定各自的发展战略。国防部明确规定, 军事院校有权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有权制订自己的培养模式、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有权开设基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1994年6月, 俄国防部改组总军事教育部, 成立了新的军事教育局, 通过改组, 俄军把军事院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下放给各个院校, 军事教育局主要承担宏观调控职能, 只负责确定军事教育的方向和理顺军事院校的层次与结构。

与美军院校相比, 俄军院校办学定位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制定一系列军事教育领域的政策法规来确保军事院校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确保各个院校能够找准各自在军事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从1993年开始, 俄联邦政府、国防部和军兵种司令部先后制定和颁发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主要有《俄联邦武装力量军事教育体制的发展构想》《关于军事高等院校的规定》《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军事教育机构标准条例》《中等军事院校规定》《军事专业国家教育标准》《院校毕业生国家评定标准》等。这些法规制度不但明确了军事院校的地位及承担的主要任务, 而且就军事院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作出了详细规定。

二、美、俄军事院校办学定位的特点

分析美国和俄罗斯军事院校的办学定位情况不难发现, 尽管两国的军事实力和军事院校教育水平有所差异, 而且两国的各个军事院校校情不同, 定位情况各异, 但它们在办学定位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或表现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 适应战争需求培养合格人才是两国军事院校办学定位坚持的总原则

美、俄两国的军事院校体系及培养模式是在几百年的历史中逐步演变形成的, 这是一个随着战争形态、国家政治体制、军队规模与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探索与调整、不断研究改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虽然两国各个军事院校的办学目标、办学规模、培养模式等各个方面一直处于变革之中, 但仔细考察美、俄两国军事院校发展史可以发现, 自从开办军事教育以来, 两国各个院校在办学定位过程中基本坚持一个总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需求导向原则, 它强调院校的一切发展变化必须着眼于部队的需求和战争的需要, 院校的中心任务就是为赢得下一次战争培养合格人才。针对这一问题, 曾任西点军校第任校长的麦克阿瑟指出, 军事院校教育必须“为下一次可能发生的战争培养合格军官”。以研究西点军校而闻名的斯蒂芬·E·安布罗斯教授的话则更形象具体, 他指出:“教员和学校管理者所做的一切, 从最高等的微积分到第一节校内高尔夫球课, 都只考虑一个目的——为学员毕业之后担任军职做准备。”因此美军衡量一所军事院校办学成功与否, 并不是看你的院校层次有多高、规模有多大、学科门类有多齐全, 而是看你能不能紧跟时代要求, 培养出能够驾驭未来战争的军事人才。同美军相比, 俄军院校在办学定位过程中也同样强调军事院校的中心任务就是为部队输送大量适应未来作战的、能够保卫国家利益的高素质军人。本世纪初, 俄军针对院校专业设置单一陈旧, 教学内容不能及时反映世界军事变革的要求, 学员毕业后难以完全适应部队工作需要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2003年院校管理部门制订了“军事院校体制优化计划”, 大力提高教学能力, 重点解决毕业学员到部队后难以适应工作的问题。各个院校也纷纷调整学时比例, 在重视培养学员综合素质的同时, 解决院校教育中存在的“重文轻武”问题, 进一步突出军队办学特色, 使教学更加贴近部队实战需要。

(二) 坚持把办学定位视为院校的行为模式, 强调办学定位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办学定位不仅仅是对院校建设进行顶层设计, 在某种程度上, 它也为院校发展和个人行为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和行为规范。因此在办学定位过程中, 美、俄双方的各个军事院校特别强调办学定位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一方面, 美、俄都非常重视发挥决策、咨询机构在军事院校办学定位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把决策、咨询机构的建设作为院校科学定位的重要前提。美军不但各个军种都有自己独立的关于院校教育的决策、咨询机构, 如军种军官学校委员会、陆军军官院校审查委员会、空军教育需求委员会等, 而且各个院校也有自己的各种决策、咨询机构。俄军院校的各个管理层也建立了相应的决策、咨询机构。各个院校都设有院 (校) 长担任主席的学院 (校) 委员会。学院 (校) 委员会既是院校中的教学研究机构, 同时又是咨询和管理机构, 它一般由权威的专家教授、管理者和学科带头人组成, 专门负责向决策层提供关于院校定位调整和改革的咨询意见。另一方面, 为了使办学定位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 也为了增强办学定位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 在决策前美、俄双方的各个军事院校都要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广泛听取校外社会各阶层、校内各种人士的意见, 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审查、评估决策的方方面面。80年代中期, 随着新军事革命的兴起, 美国陆军军事学院 (USAWC) 酝酿着一场大的变革, 学院的管理层渴望对院校重新进行战略定位。在这之前, 根据陆军参谋长卡尔·沃诺将军的指示, 学院组织了一次为期两年的调查评估, 组成数个委员会对学院的任务、教育计划、办学层次和规模、作战模拟、教职人员培养和财政资金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调查与评估。各个评估委员会不仅收集了教职人员的看法、意见与评论, 还广泛收集和听取了来自学员、校友、陆军高层领导者、历届前任校长们的意见。正是得益于这次调查评估, 学院决策层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院校长期发展规划, 从而指导学院顺利迈入了21世纪。

(三)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注重院校发展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如上所述, 在院校办学定位过程中, 美、俄双方都强调不断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思想和现代战争的新鲜经验以使自己更加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另一方面, 它们认为办学定位的实质就是找准院校在高等军事教育体系中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 以及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应位置, 其确立的首要依据应该是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发展潜力。因此在办学定位过程中, 美、俄双方的各个军事院校都主张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强调办学定位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历史沿革和办学传统。和俄军相比, 虽然美军只有200多年的院校教育史, 但各个院校都很注重优良办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继承自己单薄的文化遗产”。虽然“西点之父”塞耶已去世100多年了, 但他所奠定的西点教育精神不但没有消失, 而且历久弥新。正如威廉·E·西蒙斯教授所说:“塞耶引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 他规划的课程学习, 他的纪律措施和荣誉制度成为现在还在使用的制度的基础, 而他制定的目标和方向还是现在西点的目标和方向。”

三、对我军院校办学定位的几点启示

(一) 办学定位应始终坚持以需求导向为总原则

美、俄军事院校办学定位实践一再证明, “姓军为战”既是军队院校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 同时也是军事教育的基本规律。这决定了军队建设需要和战争需求永远是军队院校办学定位的基本依据。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 我军要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 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的战略目标, 必须加速军事教育转型, 院校的发展定位必须以军事变革为牵引, 必须紧紧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一战略目标构建新的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 “打赢”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打赢”需要的人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就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二) 办学定位应充分挖掘院校的历史传统资源

院校的历史传统资源是院校在长期建设发展中形成的一笔宝贵财富, 是办学理念、办学经验、育人模式、价值追求的积淀和结晶, 也是一所院校继往开来、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通过挖掘院校历史传统对院校发展进行定位, 才能使院校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价值和追求。西点军校正是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不断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军事教育史上的奇迹。我军院校大都是在战争年代为适应战争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都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历史传统。因此, 秉承和弘扬院校自身的优良传统, 不断升华办学理念, 既是院校创新的根本动力和发展的不竭源泉, 也是院校科学定位的历史参照。

(三) 加强决策、咨询机构建设以增强办学定位的科学性

应成立办学定位决策、咨询机构, 以辅助院校管理者进行军事教育重大决策。决策咨询机构组成人员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包括军队院校的管理层代表和有很高学术声望的专家教授, 地方知名高等院校的大学校长和知名学者, 部队用人单位的行政首长等各界专家。此外, 决策咨询机构的设立应多样化。既有常设决策咨询机构, 又有定期工作的决策咨询机构, 还有针对某项重大决策而成立的临时决策咨询机构。

(四) 加强办学定位过程中群众的参与以增强办学定位的群众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说, 制订发展规划、对院校进行定位的过程也是学校上上下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过程。一所院校办得好不好,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凝聚人心, 形成合力。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再好的目标、规划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改革的方案只有转化为群众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才能焕发出强大的内在动力。但是, 我们有的院校在办学定位过程中不注重群众的参与, 确定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只是停留在领导层,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 在办学定位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充分依靠群众, 要让广大教职员工和学员参与进来, 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他们对院校定位的认同感、参与感和信任感。

摘要:从宏观层面分别介绍了美、俄军事院校办学定位的总体情况, 具体分析了美、俄军事院校以需求为导向、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把办学定位视为院校行为模式的办学定位特点, 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对我军院校办学定位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军事院校,办学定位,启示

参考文献

[1]张增印.军队院校管理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6.

[2]白晓忠、周锐等.西点军校[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

办学特点 篇8

一、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程

美国社区学院萌芽于南北战争之后。大批移民进入美国, 形成了美国的移民文化。因此, 培养不同层面的人才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莫雷尔法案的颁布, 使美国建立了许多赠地学院, 向工农子女打开大学之门, 使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过渡。社区学院正是在美国这种社会背景下的的产物。1896年, 哈珀把学院更名为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 初级学院成为社区学院的前身。1901年, 在哈珀的影响下, 美国最古老的公立社区学院, 即乔立尔特初级学院, 在伊利诺斯州一所中学的基础上逐步增设大学课程而创办起来。1925年, 全美社区学院的数量激增到200多所。二战结束到60年代, 美国的经济持续发展。正是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使美国具有了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经济实力。传统的高等学校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因此官方和部分其它机构也在人口聚集地 (社区) 大量建设社区学院。到1998年, 全美的社区学院已达1132所, 其中公立的900多所, 私立的100多所, 原住民类的20多所。全美几乎每个州都有社区学院。

二、美国社区学院办学模式的特点

(一) 美国社区学院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给凡是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多数社区学院面向全社会开放招生, 它们一般不划定最低的录取分数线, 学院所在地的学生持有中学毕业证书, 或者中学未毕业但是通过了州立中学最低水平测试的学生, 都可以进入当地的社区学院就读。年满十八岁的本区公民只要通过申请注册, 就可以就读基础性课程或者成人课程。

(二) 社区学院模式的另一特点就是其地方性, 多渠道筹集资金办学。

社区学院办在社区, 依靠社区, 有鲜明的地区性特征, 这是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学校的一大特色。主要表现在:第一, 它是根据社区和居民的需求来确定自已的办学方向。从学校的设立、管理制度到专业与课程都与社区密不可分, 是设立在居民生活区内的地区性高等教育机关。学校的经营与管理始终贯穿着居民自治的原则。

(三) 美国社区学院的职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众所周知, 美国社区学院社区教育在百余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转学教育功能, 生计教育功能 (职业教育功能) 和社会教育功能这三大功能。经过百年的发展, 在美国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职能已经与转学, 职业教育相互渗透融合。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启示之一:应摆正我国专科学院的位置, 扩大其职能。

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应加快大专科教育改革的力度, 要通过颁布政策法令、拨款等手段, 加快高等专科学校和其它成人高校、职业学校的合并步伐, 把我国高等专科学校办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兼顾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综合性地方短期高等教育机构, 从而使我们的专科教育职能不断扩大, 即专科教育不仅有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职能, 而且还有专升本教育、生计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生教育等职能, 这无疑会使专科教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且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平民化提供最好的途径。

启示之二:建立学校教育与企事业单位相互联系、合作的有效机制

美国社区学院非常重视与域内工商业的合作, 根据新诞生学科、技术门类及企业的需求, 增设课程。有的社区学院请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到院兼任老师。有的社区学院请企业赞助在学院建立实验室、操作训练室, 以便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新颖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确保学员受训结业后马上就能上岗顶班。各职业技术大学学院应主动与外界联系, 与企事业采取互利合作的形式, 真正把这种机制建立起来。通过学校与企事业的直接联系, 学校教育就将真正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轨道, 学校可以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 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吸纳人才, 降低成本, 这是一种双赢的观念。学校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后也定会受到社会的欢迎, 这样可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周满生、吕达.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2]、陈祝林, 徐朔, 王建初编著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M]同济大学出版社

[3]、杨应崧.各国社区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办学特点 篇9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为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 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 石油大学在青岛设立新校区。按照教育部的要求, 石油大学将切实做好东营、青岛两校区的事业发展规划, 依托青岛发挥优势, 形成东营校区宽领域、大基地与青岛校区高层次、外向型优势互补, 整体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2011年工作要点中指出:“根据两校区功能定位, 做好两校区布局调整, 优化办学空间。结合院系学科和两校区布局调整, 做好两校区办学资源的统筹, 改革完善管理体制, 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 实现两校区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因此,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仍将保持两校区办学的特点, 围绕国家、行业、地方发展需求, 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为重大机遇, 加强油地校合作, 依托两校区办学优势, 在更宽的领域上为山东省、东营市、青岛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二、办学模式对图书馆工作的要求

图书馆建设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支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与学校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相适应。学校在2011年工作要点中专门提到, 要“加强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化校园建设”。加速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工作面临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也是我校图书馆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两地办学特点、培养石油石化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

三、我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目前, 我校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 已引进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库、万方数据库系统、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四个镜像站;引进了中国法律法规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人大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 引进了中外石油文献数据库 (CFA) 、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会议论文 (PA) 、SEP、EBSCO、Elsevier、Springer、API等国内外数据库30余个。

图书馆建立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实现了馆内局域网与校园网和Internet的联接, 标准的综合布线技术, 确保了高速的网络传输。并配备了高档服务器、光盘库、光盘塔、磁盘阵列, 建立了200个单元的电子文献阅览室, 实现了收集、整理、加工和服务的自动化, 全面提高了整体的管理水平。建成了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库, 期刊篇名数据库, 院系资料室书目网络共享数据库, 石油大学重点学科数据库等9个数据库和6个重点学科网络导航库。

四、我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 但发展相对较快, 基本实现了业务管理功能由传统手工操作向计算机管理过渡。但是与兄弟高校相比,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还存在一些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

1、我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主要依赖购买光盘数据库, 这在教

学和科研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对于本校图书馆多年来积累的、具有显著石油石化专业特色的宝贵资源的挖掘和使用以及文献资源数字化上进展较慢, 不能满足广大读者需求。

2、我校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还存在重复建设问题, 如有些国

内数据库内容有重复, 这样不仅浪费了存储空间, 也没有给网络用户带来更多的有用信息。

3、信息资源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

问题, 诸如馆藏数字化所引发的复制权问题, 开发数据库所涉及的著作权问题等等。

4、数字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是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和各种文献资

源, 并能在网上运行。我校数字图书数据库还不是很全。一些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尚没有引进, 不利于学校科研的发展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

5、校园网络是数字图书馆正常运行的重要硬件, 随着网络用

户的不断增多, 网速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 制约了数字图书馆功能的正常发挥。另外, 网络的安全运行也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着重加强的一个方面。

6、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庞大、系统、长期的工程, 硬件设

备和软件资源购置、网络布线工程、人员培训、数字化资源更新、馆藏资源数字化转换等, 都需要充足经费作后盾, 但经费不足是困扰各高校图书馆的老大难问题。

7、数字图书馆建设涉及了现代信息技术、图书情报学、管理

科学等许多专业技术和知识, 需要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我馆信息技术开发人才短缺, 高层次人才难进难留, 不利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快速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我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为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我校两地办学特点, 应进一步加强我校数字图书馆建设, 具体设想如下:

1、组织人力挖掘本校图书馆多年来积累的、具有显著石油石

化专业特色的宝贵资源, 并对这些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 建立特色信息资源库。

2、按照专业特色和实际需要, 建设各种专题数据库, 根据各

种专题类型分门别类, 制作全文数据库, 丰富全文电子出版物馆藏资源, 让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为广大师生员工、油田及地方服务。

3、进一步加强与兄弟高校图书馆的馆际间的交流与信息资源

的共建共享, 形成覆盖全国的、有专业特色的核心数字平台, 并形成资源库的跨库无缝链接, 实现资源共享, 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4、进一步提高馆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 继续做好复合型

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 不断提高整体业务水平, 以适应数字图书馆要求。

5、加大经费投入, 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逐步完善图书馆

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文献数据库建设, 增加资金支出在电子文献、数据库购买中所占的比例, 满足广大师生教学科研的迫切需要。

6、加强校园网络设施及网络安全建设, 保障数字图书馆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丁羽.我国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路径分析[J].商情 (教育经济研究) , 2008, (7) :42, 85.

[2]阎伟.中国石油大学图书馆两校区运行状况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21) :36-37.

[3]郭建峰.数字图书馆信息存储策略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2007:38-39.

[4]郑学艳.高校数字图书馆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12 (45) :71-74.

上一篇:学习美声唱法下一篇:传媒议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