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标准

2024-08-30

办学标准(通用7篇)

办学标准 篇1

●大学对于社会的最大贡献, 不在于它能拉动GDP几个百分点, 也不在于它能生产多少篇SCI文章, 而是在于人才的培养。

●凡事总有两面, 上面的积极性高了, 就抑制了下面的积极性;整齐划一的多了, 生动有效的就少了。

●高水平的课程得靠高水准的学术保障, 这是大学教学和中学教学的根本区别。

当今中国的大学, 负担不轻: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 社会服务, 文化辐射。忙活半天, 反而把大学的本质、大学的根本使命忘却了。

当今中国的大学校长, 压力不小:形形色色的排行榜冲击着大学校长们的心理。排名有各种权重, 究竟什么是衡量一所大学质量的标准?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质量

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史, 大学的功能因为不同时代的要求而有所拓展, 但是其核心功能——人才培养始终没有变。作为一个社会机构, 大学是因为培养人才而存在的。我们常说, 大学是长寿的, 最早的欧洲大学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一直存活到现在, 就是因为社会永远需要人才的繁衍, 如同人类的繁衍一样。许多教育先哲们都说, 大学的本质是教育。许多著名的大学之所以声誉日隆, 是因为他们成功地培养了在历史上可以留名的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和文化人。大学可能承担其他社会功能, 譬如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文化产品生产, 等等。但这些都是其核心功能的延伸, 也就是人才培养的结果。大学不是因为这些社会功能的需求而存在, 否则, 我们去办研究所、公司和文化团体就是了。

大学对于社会的最大贡献, 不在于它能拉动GDP几个百分点, 也不在于它能生产多少篇SCI文章, 而是在于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

因此, 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就是要花极大的力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受教育者家庭这个微观的层面看, 他们关心高等教育, 主要也就是关心人才培养质量。许多家庭都把子女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视做最重要的长远的投资, 一个贫困学生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就会改变整个家庭的境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迅速提高, 广大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已从“能上大学”逐渐变为“上好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办好各类、各层次高质量的大学, 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 是我们的职责。

再深入分析一下, 由于大学的种类很多, 因此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和衡量标准也各不相同。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 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观;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 就提出什么样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基础学科见长的大学很看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以工程技术学科见长的大学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高等职业学校则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不同层次的大学对人才培养质量更有着不同的参照系和要求。所以, 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应当是既有共同的基本要求, 又包含多样内容的质量观。衡量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 应该是多把“尺子”, 而不是一把“尺子”。

二、政府部门要着重做好投入监测引导工作

我国的各级政府是勤政的、强势的政府。我国的社会是政府主导型社会。政府的计划、统筹、指挥能力很强, 成就了很多伟业, 也包办了许多不该由政府做的事。这在许多工作中已成惯性, 当然抓高等教育质量也不例外。凡事总有两面, 上面的积极性高了, 就抑制了下面的积极性;整齐划一的多了, 生动有效的就少了。我以为, 抓高等教育质量, 政府部门和大学应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工作重心落在各大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归根结底是提高各大学的办学质量。

政府首先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公立大学的日常运行经费主要按学生数拨款, 生均经费很低, 没有随物价指数的上涨而增加, 多少年没有变, 去年涨了不少, 但主要是还欠账, 而且生均经费远达不到生均培养成本。以地处上海的部属院校为例, 生均培养成本是2.2万元, 去年生均经费增加后大致仅达到8 500元。更重要的是, 由于经费短缺, 大学的各种开支都要用这笔经费, 因此直接投入用于人才培养的费用更少。图书经费短缺、教学实验设施落后、实验经费不足、课程建设经费少得可怜、实习经费得过且过, 等等, 在各校都是普遍的现象。这些直接用在学生身上的、能发挥作用的、最有意义的经费严重不足。为此, 在不减少科技创新专项的前提下, 应逐年增加生均经费。

对大学办学质量的监测, 是政府的职责。问题是采取什么方式。谈监测必然涉及评估, 评估是监测的手段之一。问题也在于应怎样评估, 以及由谁来评估。教学评估是为了促进大学的人才培养, 不仅有评价的功能, 还应有咨询的功能;不仅应告诉大学你在什么水准上, 更大的意义在于指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当前应弱化评价功能, 强化咨询功能, 不搞奖励和评估挂钩。由于学校种类、层次不一样, 因此不能搞划一的评估, 而应搞分类或个性化的评估 (如抽评) 。评估的标准有很大的导向意义, 必须体现国家的要求, 比如, 不以办学规模、数量为标准, 而以质量为标准。教学评估应交给中介机构, 如教育评估院、评估中心等, 政府机构自己不组织, 这样有利于保证评估公正客观, 评估结果和资源分配不挂钩、和官员政绩不挂钩。当然中介机构要相对独立, 不依附于政府。政府以第三方评估结果为参考, 制定相应的政策, 统筹教育的资源。这在世界各国都是通行的做法。

政府对大学提高办学质量的引导也很重要。政策就是导向。要引导各类、各层次大学办出特色, 抑制规模盲目扩张的冲动, 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等, 引导的手段就是政策导向, 支持倡导的, 抑制不倡导的。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的根本责任

相比之下, 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责任落在各大学身上, 是校长操心的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根本的责任、永恒的主题, 也是耗费精力多、见效不明显但长期起作用的内涵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学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建立规范的教育体系、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建设好教师队伍、改进教学管理等方面全面着手加以努力。我们的教育教学体系是从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一路走过来的,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为国家工业化道路服务的痕迹比较浓, 专业化的教育比较成功, 在当时的情况下为国家的建设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但是这一体系显然已不适应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经过30年改革开放, 这一体系有了不少进步, 但还需要进一步改造。这就需要不断解放思想,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队伍。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要保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一是要有足够数量称职的教师, 生师比不能过高。二是要千方百计激励、动员教师在教学、人才培养上增加投入。现在教师负担很重, 几副担子一肩挑。要减少教师的行政兼职, 校内设立专司科研的研究员系列, 要求教授多上本科生课程。许多优秀教师的身上有着天生的热爱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对此要奖励和倡导, 以良好的师德师风熏陶日益增多的新教师。三是要保障教师的学术水平。高水平的课程得靠高水准的学术保障。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在这一点上是统一的。这是大学教学和中学教学的根本区别。

提高教育质量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受教育者, 但不是被动的机器。因此, 人才培养要着眼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他们生动活泼的发展与成才的环境,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要为他们开设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转专业, 得到“第二次选择”的机会;接受外校的插班生;增加在校学生出国交流的机会;增加学生课外与教授通过科技活动等进行接触的机会;为个别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 等等。总之, 要因材施教, 发扬个性。公共服务和后勤保障设施也要树立“用在学生身上最值得”的观念, 舍得投入建设。

办学标准 篇2

一、学校基本情况:

加方初中位于马山县东部的大石山区,创建于1958年,是加方乡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服务人口范围3万多人,目前学校教职工57人,其中专任教师50人,全校设有15个教学班,在校生695人,学生全部寄宿学校,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校各类教学设施、电教、实验器材齐备,图书资源丰富,校园环境洁净优美,是教书育人的好地方。

二、师资水平:

1、教职工57人,其中高级教师1人,中级教师23人,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14人,大专学历32人,中师学历6人,高中5人,其中专任教师50人,合格学历为92%。

2、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现任正副校长4人,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4人,合格率100%。

三、办学条件:

1、学校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生均28.8平方米,其中用房建筑面积10986平方米,生均15.81平方米。

2、体育运动场地面积4644.89平方米,生均6.68平方米。

3、学校“八室一场”设备齐全,有篮球场5个,羽毛球场两个,绣球场5个,乒乓球桌8个。学校基础设施较完善,建有理、化实验室各2个,生物实验室1个,器材配备符合国家标准;音乐、美术教室各一个,有计算机教室2个,学生配备微机60台,多媒体教室2个,学校电化教育设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4、学校图书室图书藏量18067册,生均26册。

四、学校在实施办学标准化建设工作以来,得到了上级政府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最近几年,政府投入360万建起了两栋学生宿舍楼,一栋教学楼和一栋综合楼。由市政府、县政府各投10万元,教育局

投12万元,把流水经过学校的排洪沟填平、盖板,拓宽成2个篮球场,扩大学生活动场所。目前由政府采购安装教室多媒体15个,配备体音、理化、生、音乐、美术等器材一批,约50万元。在国家实施“普九”“普实”工程,政府投入近80万元,规范安装实验室、电教远程教室,增加图书册数等。国家为人民的教育投入巨大,改变了农村落后的办学条件。农村教育有了质的飞跃。

五、在2015年前,我校要实现学校建设标准化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学校教学仪器尚有欠缺,有待完善。

2、图书藏量不够,现缺9733册。

3、学校卫生室挂有虚名,没有校医和药品。

4、教师合格学历没有达到要求,年龄偏老的教师多,不想再继续进修。

5、岗位设置有待规范,我校老师有小学教师资格14人,目前因为岗位设置问题,影响他们的情绪和教学,如果把他们调到小学,我校空缺的老师多。

6、活动场所不够,有待拓宽。

六、工作建议:

1、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补充学校的不足和空缺的方面。

2、偏僻农村学生的老师不稳定,总想往县城调动,导致学校紧缺老师,一些科目,如:体育、美术、音乐等科目不能正常上课。

3、按专业、科目的空缺,增补新老师。

4、由政府出资招聘学校治安员,确保学校的安全。

加方初中

办学标准 篇3

关键词:俄罗斯;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办学;办学标准;办学经费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1-0075-03

俄罗斯一直实施普通基础教育阶段的义务教育体制。俄罗斯教育经费投入主体在地方,中央联邦政府的教育预算支出一般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地方教育支出中最大的一部分是学前教育和普通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一般要占到地方教育总支出的90%,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各地区教育支出的差别十分突出。

俄罗斯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基础教育相当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俄罗斯教育体系中的中间环节,也称普通教育。俄罗斯普通基础教育(下称中小学)学制为11年,分为初等普通教育(1-4年级)、基础普通教育(5-9年级)和完全普通教育(10-11年级)三个阶段。

一、《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与有关法规共同组成了俄罗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办学标准

1992年7月10日俄罗斯杜马(俄罗斯立法机关,联邦法令均应提交国家杜马通过后生效)通过了《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出台后,历经多次修订。《俄罗斯联邦教育法》是教育领域的根本大法,主要规定了教育内容,保障教育过程正常开展所需的设备标准,教育机构的职权和财政经费等情况。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硬件办学标准,俄罗斯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工作领域分别制定了本部门职权范围内的标准,如《俄罗斯联邦普通教育机构卫生保健标准》、《俄罗斯联邦防火规范》、《俄罗斯联邦普通教育机构教学过程及设备标准》等,这些对俄罗斯境内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学校都具有约束力。联邦各主体(共和国、市、州)及地方有权制定各自的补充标准,并在本行政管辖范围内生效。

俄联邦国家教育法出台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俄罗斯没有以法律的形式专门确定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标准。1990-1999年间,俄罗斯国内经济状况恶化,生产总值下降,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学校基础设施陈旧,教学设备严重缺乏。对普通教育的财政拨款责任,包括保证供给教科书和管理中小学学校的责任由联邦政府过渡到了地方政府。中小学学校和教师具有选择教科书的自主权。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别,偏远地区和大城市的中小学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大城市的中小学学校的数量比较稳定,质量相对有保障,但偏远地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数量减少。莫斯科、圣彼得堡、伏尔加格勒等大城市出现了大量的私立中小学学校。近几年来,随着俄罗斯经济发展,国家和地方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情况有所好转。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城乡普通教育学校的数量、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不断加大。

二、俄罗斯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标准的主要内容

2001年9月13日俄罗斯通过了《俄罗斯联邦普通教育国家标准法》,该法规定了普通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统一的教学标准。俄罗斯国家普通教育标准法包括国家教育标准,地区教育标准和教育机构标准三部分。国家教育标准对所有教育机构都是一致和强制的,具体包括:基础课程的标准,学习时限(掌握教学大纲所需最少时间),学生学习内容和学时的最大额度,联邦基础教学计划,毕业生教育水平的要求。国家标准是确定教学过程所需设备和仪器的要求以及确定国家为完成义务教育拨付给学生的款项额度和师资配备的基础。地区教育标准由俄罗斯联邦各主体自行确定。

为保障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俄罗斯就普通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办学规范,其中包括:《俄罗斯联邦普通教育机构办学卫生保健标准》、《俄罗斯联邦防火规范》、《俄罗斯联邦普通教育机构教学过程及设备标准》、《俄罗斯联邦普通教育机构安全标准》,对各项技术指标提出了最低保障数据。《俄罗斯联邦普通教育机构卫生保健标准》就中小学校址的分布、校舍规划、建筑设计、设施配备等进行了详细规定,要求非常具体。例如:为方便居民就近入学,“城市每个中小学的就读学生总数不应超过1000人;农村中小学1-4年级(初小)规模不应超过80人,1-9年级(完小)规模不应超过250人,1-11年级(中小学)就学总数不应超过500人。每班均不应超过25人”;中小学校址分布要求,“校舍应距离居民街区十字路口100-170米”;“向到校距离超过1公里的农村中小学的学生提供交通服务”;“中小学建筑的楼高不应超过3层,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楼高可以为4层”;“对已建好的4、5层楼高的教学楼,应尽量不把教室安排在4楼与5楼”;“在教学楼1层设置存衣间”;“室内运动场馆应建在1层,其面积由学校根据完成体育课教学大纲要求选定,规格可为9米×18米,12米×2.4米,18米×30米,高度不应低于6米”;“图书馆面积按生均不低于0.6平方米计算”,等等。

俄罗斯公立中小学学校在建校前要进行国家评估,评估合格后颁发教学许可。评估的项目包括校舍建设,卫生、保健设施,教学设备,师资水平和学校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实施,教学大纲,班级设置与毕业生素质等等方面。俄罗斯对中小学学校的国家评估每五年进行一次。此外,每年8月新学年开学前(一般9月1日开学),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消除安全隐患,各中小学根据上级工作要求开展设施和装备检查,并将结果报上级备案,未达标的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进行再次检查。

三、最低保障是俄联邦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办学标准的制定依据

俄联邦教育法第15条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标准按最低保障标准制定”,同时该法第77条规定“国家标准至少10年内调整一次”。内容涉及俄联邦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硬件办学标准的法规,由其制定机关负责调整、更新。

各机关根据社会发展状况与实际需要,制定法律或规范修正案改变原有条款的内容。每一次的调整或更新都是原法规文本不可分割的后续补充。这种法规修订方式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不在法规原文上做标识和修改,法规条文保持了原貌,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个文件后面不知拖了多少个补充文件”的状况使人较难看懂、弄通,也难以全面掌握和正确理解法规条款和内容。

目前,俄罗斯正在筹备出台新的教育标准法规。新标准的核心精神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实现的人的个性发展。当然,第一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时代的需求。此外,新的教育标准对教育工作者自身也

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支持教师再培训,为教师自我进修提供机会,不断补充和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俄联邦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级教育管理机构也会与之相应地调整相关的办学标准用以保证新教育标准的实施。

四、关于俄联邦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办学经费

作为教育领域的基本法,《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对俄罗斯中小学的办学经费及其来源做出了法律规定。

该法第12条规定,教育机构包括以下类型:学前教育机构,义务教育机构(中小学),初级、中级、高级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机构,成人补充教育机构,发育不正常孩子的教育机构,补充教育机构,孤儿和无人抚养的孩子的教育机构,孩子补充教育机构和其他实现教育过程的机构。

关于编制预算和拨款,第28条规定,国家教育主管机构负责制定每年教育预算占国家收入的比例,编制国家教育预算和教育发展基金的支出,确定向教育机构拨款的程序,确定教育机构最低工资,向国家级教育机构直接拨款。第29条规定,为保障实现国家义务教育标准,各联邦主体确定本地方和下属地区的教育拨款额度,负责从地方财政预算给辖区内中小学拨款,拨付的款项包括中小学教职员工的工资、教材支出、设备支出、日常开支(不包括水、电、采暖等公用支出);编制联邦主体教育预算和教育发展基金;制定本辖区教育机构办学国家标准、卫生保健国家标准和保障教学过程设备要求等国家标准的补充规定。第31条规定,地方自治机关负责编制地方预算中的教育支出和相应的教育发展基金,制定教育系统拨款的地方额度,负责地方教育机构的校舍及设施建设。第41条规定,教育拨款分为国家(包括主管部门)拨款和地方拨款,按学生人数计算额度,对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农村学校可不受学生人数的严格限制。第43条“教育机构资金使用权”中规定,在没有其它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教育拨款和物资保障资金是属于国家教育管理机关或者是教育机关本身的财产,可根据教育机关制定的工作章程自主使用,不可以没收。当年(季度或月)没使用完的资金不可以没收或代替下年度的拨款。

《俄罗斯联邦普通教育国家标准法》第13条“预算拨款原则”规定,为实现义务教育国家标准,教育机构财政活动由俄罗斯联邦各级预算负责;超出义务教育国家标准教学活动所需经费的拨款程序,由联邦法律、各联邦主体及地方自治法律做出规定;教育机构实现义务教育国家标准所需预算款项按每个学生每年所需计算,由国家和地方预算共同负担,拨款额度按每个学生实现义务教育国家标准所需资金确定。第14条规定,为实现义务教育国家标准,建立国家和地方预算拨款额度综合系统;由联邦政府有关部委确定全国的教育预算拨款标准;各联邦主体主管部门确定本地区的教育预算拨款标准,该标准不能低于相应的全国拨款标准;各地方自治机关确定的地方教育预算拨款标准不能低于相应的各地区拨款标准;在联邦法律和各主体法律没有其它规定的情况下,向各教学机构预算拨款的程序由俄罗斯联邦政府制定。

关于俄罗斯中小学办学经费来源,《俄罗斯联邦教育法》第19条规定,义务教育机构在有许可证的情况下可以按合同和企业、机构联合开展有偿补充职业教育;第39条规定,教育机构有权出租自己的财产,国家或地方教育机构可以出租国家或市政配备的财产,包括土地;第47条“教育机构的商业活动”规定,教育机构可以出租其财产,进行中介服务,买卖商品、设备,参与其它企业的商业活动,利用买卖股票、公债等有价债券获得收入,提供教育服务。

但是,事实上,俄罗斯中小学办学经费的现状与法律规定相去甚远。俄罗斯中小学的预算拨款分为两部分:定额拨款和专项拨款。定额拨款按每个学生固定额度支付。包括工资支出和日常开支两部分,其中日常支出可细化为餐饮支出、交通支出、行政开支、出差支出、通讯支出等。专项拨款包括:购买教学法资料、大型修缮、设备配置、公用使用支出(水、电、采暖等)、教材支出、组织夏令营活动和其它等。实际运行中。定额拨款基本可以得到保障;专项拨款中的教材和公用使用支出由各级教育管理机构负责提供,所需费用由直接上级教育管理机构从专项拨款中列支,直接支付给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单位,无须中小学经手,甚至学生餐点的原料支出也如此办理。大型修缮,配置设备等其它专项拨款则很难得到保障。对学校而言,无论定额拨款还是专项拨款均按编制好的专项列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核销。

俄罗斯的中小学绝大部分分属各级地方政府,但财政拨款由国家预算和地方预算负担,俄罗斯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主体在地方,即各联邦主体(州、共和国、自治区、市等)。地方教育支出中最大的一部分是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一般要占到地方教育总支出的90%。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各地区教育支出的差别十分突出。以前,俄罗斯中小学都没有会计账户。国家预算拨款由财政部在中央银行开设的总账户拨付给各级教育主管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分账户,各级教育主管机构按确定款额加上地方预算拨款款额后形成对中小学的教育预算拨款。此款项存在中小学直接上级教育主管机关的账户上,按确定额度由学校支取使用。近几年来,部分中小学设立了自己的会计账户。此类学校在直接上级财政部门设有预算拨款分账户。学校的教育预算拨款自财政部在中央银行开设的总账户拨付给各级教育主管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分账户,再由各级教育主管机构按确定款额加上地方预算拨款款额一起拨付到学校的账户。此外,学校还有一个增收款项账户,该账户所存资金是该校开展付费教育和家长赞助所得,使用该款项由学校编制专项支出项目,经直接上级教育主管机构批准后支出。

俄罗斯对配套设施较差、学生人数不足100人的农村中小学不按定额拨款,其拨款数额根据学校实际支出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实际获得的金额不仅可以保障学校基本运行,还可以增添设备,修缮校舍。

为解决教育经费的不足问题,俄罗斯近些年来在教育拨款机制以及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等问题上做了一些改革。近几年来对中小学的拨款由传统的按校“一揽子”拨款逐步改为按学生人数拨款,使中小学获得了一定的财务自主权,并且开始借鉴、尝试俄罗斯高等教育阶段试行的“钱随人走”的措施。学校经费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就读学生的数量,也就是直接取决于学校的声誉和办学的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好转,国家加大了对中小学的专项经费资助。尤其是国家教育工程实施以来,“电脑网络进中小学”、“为农村中小学配校车”、“评选优秀中小学校”等专项计划一一逐年实施。国家投入大量经费,极大地改善了部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五、关于俄联邦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拨款情况的监督检查

《俄罗斯联邦预算法》第265条规定,预算监督分为预先监督、执行中监督和执行后监督。预先监督指编制预算时的监督,执行中监督指预算资金拨付过程的监督,执行后监督指预算年度结束时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

《俄罗斯联邦预算法》266条规定,对预算拨款监督的机关有财政预算监督署,各联邦主体财政机关、联邦预算资金主管部门和地方财政机关、地方预算资金管理部门。对教育预算拨款的监督,教育预算资金主管部门指俄罗斯联邦教科部,预算资金管理部门指各联邦主体的教育主管部门。预算资金主管部门和预算资金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其主管的中小学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俄罗斯联邦预算法》第282条规定,违反财政预算法可采取的惩罚措施包括:警告、冻结预算支出、没收、停止银行账户交易、罚款、滞纳金及其它法律规定的措施。此外,俄罗斯行政法法典与刑法法典分别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违法行为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教育领域对拨款情况的监督检查,除遵守《俄罗斯联邦预算法》规定的相关法律条文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定期派专家小组到所属拨款单位核查经费使用情况,负责对各教育机构教育预算使用的监督。此外,国家评估委员会定期对学校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拨款实施的情况。以1948中学为例,学校拨款的使用情况具体由其上级主管部门即莫斯科市西南区教育局进行直接监督检查。检查内容非常详细:大到教职员工工资的发放,小到每门课程使用笔记本的数量,都在检查之列。学校每一笔开支均应严格按照预算报批执行。此外,莫斯科市西南区财政局、莫斯科市教育厅、财政厅以及其它垂直领导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都可以对1948中学使用国家和地方预算资金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办学标准 篇4

目前, 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在开展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这些地区制定的办学标准的主要内容, 包括学校设置与规划、学校建设用地标准、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仪器设施标准、师资配备标准、公用经费标准、信息化建设标准等。部分已制定办学标准的地区, 较好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可见制定办学标准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一是强化了政府职能, 避免建立不合格学校。各地区已制定的办学标准或标准化学校建设实施意见, 大都强化了政府统筹投入的职能, “办好每一所学校, 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二是整合了教育资源。重新调整学校布局, 为达到办学标准对学校进行合理规划, 逐步做到“教育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管理规范化、办学特色多样化”。三是突出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上述地区都将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计算机网络、信息库、电子办公系统等, 作为办学条件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四是以评估为手段促进办学条件建设。

二、国外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1. 美国

美国基础教育 (从幼儿园至12年级) 是一种联邦制体系, 包括三个层次:联邦、州和学区。宪法规定基础教育是州政府的责任, 比如制定政策和负担经费, 因而美国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办学标准一般由学区制定。州政府制定办学标准指南, 但只提供一个大体框架, 同一级别的学校标准是一致的。其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办学标准主要包括硬件标准与软件标准, 即校舍、仪器设备与图书、师资配备等。提出办学申请的法人单位, 必须要达到学区教育委员会规定的办学标准, 具体包括:开设学习科目;责任制与学生服务;预算、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安全、办学设施等。

2. 俄罗斯

俄罗斯为保障普通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制定了《俄罗斯联邦普通教育机构教学过程及设备标准》《俄罗斯联邦普通教育机构卫生保健标准》等一系列的办学规范, 提出了最低保障数据。目前, 俄罗斯正在筹备出台新的教育标准法规。俄罗斯公立中小学学校在建校前要进行国家评估, 合格后颁发教学许可。评估项目包括校舍建设, 卫生、保健设施, 教学设备, 师资水平和学校的编制, 以及教学方案实施, 教学大纲, 班组设置与毕业生素质等方面。俄罗斯对中小学学校的国家评估每五年进行一次。

3. 日本

日本在1992年制定了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办学标准, 后经几次修改完善, 办学标准设定更具有现代化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 (1) 以法规形式确定政府对学校的办学条件供给, 如《学校图书馆法》《理科教育设备基准明细目》等, 所有同级学校享受同等待遇; (2) 每项新标准都伴随经费预算; (3) 对于项目和经费预算提出明确的计算办法和系数; (4) 学校和班级规模严格按照标准设置, 政府按照标准履行职责。目前, 日本的办学标准包括:年级人数、学级编制、校长配备、教师配备、校舍设置、教具、校舍面积等。

4. 韩国

韩国制定了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办学标准。1949—1982年间, 韩国先后制定了与义务教育经费相关的《教育法》《临时土地所得税法》《教育税法》《义务教育财政交付金法》《地方教育交付税法》《地方教育财政交付金法》《岛屿、僻地教育振兴法》等法律。韩国法律涉及了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分配和使用等方面, 明确了经费的来源渠道是什么, 各占多大比例, 经费使用在什么地方, 采取什么方式分配教育经费。同时, 这些法律也体现了教育经费投入的基本原则:充足和公平。

5. 其他几个国家

瑞典实行9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需缴纳任何费用, 当前尚未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办学标准, 1993年改革至今, 采用统一的生均经费包干制。

法国对年龄在6~16周岁的非成年人实施义务教育, 实际上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 不需交纳学费。《教育法典》和法国国民教育部的政令等均对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办学标准做了规定, 具体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建立与组织机构、学校校舍、图书与师资配置、经费及教师管理等。法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以国家为主要投资者, 主要经费投入用于人员工资, 地方政府责任明确。

三、有关国家与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的比较及借鉴

1. 借鉴部分国家制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取得的经验, 我国也应该制定全国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

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从经费投入、师资要求、校舍建设、图书仪器配备等方面都要远远低于城市标准, 为防止人为拉大差距, 保障义务教育底线公平, 笔者认为我国可以更多地借鉴临国韩国和日本的义务教育办学经验, 参照韩国和日本的义务教育管理模式, 结合集权制国家的特点, 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 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标准, 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

2. 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的具体内容应予以明确

参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所包括的内容, 制定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义务教育办学标准主要包括办学条件、教育资源配置、办学与管理、经费投入支出等内容, 可以分为基本标准 (国家标准) 和适中标准 (地方标准) 。基本标准是要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拥有大体均衡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 无论从校舍、教学设施、图书馆藏书等硬件方面, 还是从师资队伍、学校课程等软件方面都能相对统一, 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适中标准是根据不同地区, 特别是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由地方根据全国统一的基本标准制定的, 高于基本标准水平的办学标准。不同经济条件地区的适中标准可以存在差异, 设定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但各地方政府应严格以基本标准为参照, 防止差距过大。

3. 提升义务教育投入主体的地位, 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从世界各国经验看, 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较有成效的国家, 都重视义务教育投入, 并优先保证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的层级较高, 重心在上。无论是实行中央集权、地方分权还是二者相结合的教育行政体制, 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义务教育投入主体均为中央政府或是州 (省、邦、都道府县) 一级政府。从理论上讲, 义务教育产品属于公共产品范畴, 政府的公共教育投资应是义务教育投入的主要来源, 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是达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的重要保障。目前, 我国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仍在地方, 如果由中央政府主导义务教育财政, 将会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均等化, 因而建议中央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义务的投入, 按照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建设经费分地区分项目地制定分担和补助办法。提升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的同时, 要明确中央、省、市 (县、区) 各级在义务教育基本保障中的责任, 自下而上地承担责任。如果一个县的财力能够达到最低标准, 就必须达到;如果达不到, 省级就有转移支付的责任;如果省里也没有这样的财力, 中央就应当有相应的责任。为确保经费投入到位, 可以制定《义务教育国家财政负担法》, 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责任及具体的投入比例, 规范中央、省级政府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避免随意性;可以制定专门的《教育税法》和落实地区义务教育的法律, 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优先投入的方向, 加快义务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明.七国教育财政比较及反思[J].教育与经济, 2003, (3) :55-59.

[2]胡苹.韩国义务教育财政经费投入的经验及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 2005, (9) :26-28.

[3]梁延秋, 方彤.巴西基础教育政策的成效和特点[J].基础教育参考, 2008, (10) :39-42.

[4]宋懿琛.韩国教育财政管理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06, (1) :63-67.

办学标准建设自评报告 篇5

自评报告

灌南县汤沟中学根据《连云港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建设评估细则》的精神,我校学校管理的七个方面:即办学思想、制度建设、规范办学、德育与活动、课堂教学、办学成效、队伍建设等七个个方面进行认真的、实事求是的、全面的自查评估。现将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

1、办学理念

我校秉承“本色做人、出色做事”的校训,坚持“造就自主发展的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追求‘平等+个性’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敦品、笃学、砺志、敏行”的校风、“敬业爱生、严谨高效”的教风、“爱学多思、合作求真”的学风,学校注重育人文化建设,通过班级文化引领学生自育心理建设,营造“和暖”的育人氛围,为学生从他律到自律提供了“平和”的成长空间。

2、办学行为

依法保障适龄学生按时接受义务教育,我们在上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适龄学生都能按时入学,无学生辍学。保证七年级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辍学率为0。学生免试就近入学,无择校现象。没有分重点班、快慢班、特长班、实验班等违法违规行为,做到均衡编班

3、助学体系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辍学,做好贫困生帮扶工作。学校在尊重学生隐私的情况下,阳光操作贫困生补助工作,通过个人申报——班级审核、申报——学校校长室、政教处、年级组三级审核——张榜公布接受学生家长监督的操作流程,按规定定期分批发放。此外,学校还为家庭经济极为贫困的部分学生减免相当一部分的伙食费,另外,学校号召动员全体教职工“结对帮扶”贫困生,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生活无忧,和别的学生同线起跑。

4、办学规模

校园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生均占地94.95平方米。建有综合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师生餐厅,总建筑面积6259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22.27平方米;有标准物理实验室2口、化学实验室1口、生物实验室2口、微机室2口、图书室1个、多媒体制作室、书画室、音乐室、保健室等。

(二)学校人才与队伍建设

1、领导班子

我校现任校长周宇同志,中学高级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中共灌南县委县政府),连云港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连云港市人事局、教育局),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骨干教师,连云港市基础教育先进个人,市优秀教育园丁。

吴召展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市师德标兵、县骨干教师;李太成副校长,中学一教师,县骨干教师;孟令祥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市师德标兵、县百名教学骨干。

中层干部中,市、县骨干教师多名。汤化权,市333工程骨干教师;马锐、韩玉凤、相珍东等县骨干教师。

2、师资结构

现有教职工61名,其中专任教师58人(高级教师8人,一级教师36人),本科以上学历48人,专任教师中县级以上骨干教师12人(市骨干教师2名,县骨干教师10人)。

3、师德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切实提高教师思想素质是办好学校的根本。建立师德档案,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等文件,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范从教行为。紧紧抓住影响师德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宣传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师德内容深入人心,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学校与教师签订师德师风建设责任书和严禁擅自校外兼课承诺书;严禁教师私下办班补课,开展行风评议自查自纠活动。

4、师资水平

目前我校现有61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58人,本科以上学历48人,占82.76%,学历配置完全符合标准。专任教师中县级以上骨干教师12人,占教师总数的20.69%以上,现有市骨干教师2名,县骨干教师10人。

5、教育科研

科学、严格教研管理,提升教研的有效性。加强学科组、备课组有效活动的建设,对教师,落实除正常的教研活动以外,语文、数学、英语、理化、政史地生等每周利用一个下午半天时间开展专题校本培训、教研等活动,让教师既能静心参与教研活动,又能因提前处理好个人业务而专心琢磨课堂上的一招一式,实现课内、外共赢,提升课堂效益。

(三)素质教育与学生发展

1、德育工作

强化德育队伍建设。坚持运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增强教职工德育意识,努力提高德育理论水平和德育技能,严格要求有关学科的教师在授课时要突出德育渗透内容,目标要明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班主任、任课教师队伍为龙头,健全班委会、学生会、团支部队伍,积极推行课任老师德育工作学科渗透,以各类德育活动为载体,全面展开德育工作。

2、课程管理

规范地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教学常规,完善教学规范,把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的学科课程开齐、开足,制定好“三表”,重视活动课程的特殊作用,严格规范教师备课、上课、听课和学生作业制度,抓活动课程的开展,培养和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教学改革

学校坚持“自学·交流·反馈”教学策略,打造高效课堂。深入理解“‘六模块’建构式课堂”要求,完善“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教学框架,在市规定动作——“‘建构式生态课堂”实施的基础上,我校结合自己的实践,将原有的“10+25+10”教学模式深层化,提出了“以学定教”这一教学策略,并在全校推行。

4、体有美育

我校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精神与要求,按照上级对体卫艺工作的具体部署,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不断强化管理,努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制定体育、卫生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实,认真落实省颁布的课程计划,开全学科、开足课时,做到了体卫艺课堂教学保质保量。

5、评价体系

我校从道德品质与学生素养、学习能力(操作、交流与合作、探究)、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内容从全方位的角度评价学生,立足发展性评价。对学生评价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行为观察、学生口头表述、情景测试、项目合作、学习日记、成长记录等方式。评价主体由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完成,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家长参评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素质评定。

6、学生素质 学生观念正确、综合能力较强、良好习惯养成,学业合格率达100%以上、无违法犯罪现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有效,设置心理咨询室并正常开展活动,学生体质健康达标。

(四)硬件设施与条件保障

1、校园布局

校园教学区、宿舍区、办公区、运动区布局科学、合理,学校每项工程既考虑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又要考虑到美化的需要;既考虑到当前的实际需要,更要考虑未来的需求。各区有机绿化,环境优美,各项设施配套齐全,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是师生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学校曾被评为“连云港市百佳校园”、“灌南县十佳校园”。

2、基础设施

校园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生均占地94.95平方米。建有综合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楼、师生餐厅(建筑面积6259平方米,餐桌40张,就餐座位300个)、水冲式厕所1座(男厕所有蹬位16个、女厕所有蹬位24个)、教室有冷热饮用水,每间教室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每位学生都有单独课桌凳、学校总建筑面积6259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22.27平方米。

3、教育装备

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活动室等各类专用教室数量充足,配套设施齐全的物理、生化实验室共5个、藏书3万余册的图书馆1口、阅览室1口、配置50台的电脑室2口、美术专用教室1口、音乐室1口。按规定配足、配齐实验、图书、电脑、体育等器材。

4、财务管理

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财经纪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有计划使用有限的经费,从严控制开支,坚决执行收费政策,按规定收取学生费用,严格把关做到不乱收费,杜绝收费补课、乱摊派收费现象,杜绝坐收坐支现象。

(五)学校管理与办学特色

1、常规管理

(1)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举办“曙红精神报告会”、“学党史、唱赞歌、树新风”革命歌曲合唱比赛,引导学生继承革命传统、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2)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指导学生认识和解决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

(3)政教处每周一个工作重点。本着“说一个,做一个”“要求一个,落实一个”的方针,制定阶段约束目标,分阶段,循序渐进。

(4)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5)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安全工作重落实,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

(6)完善校园卫生管理制度,净化校园环境。

实行卫生包干和定期检查评比制度、值日生守检制度,做到“一天一公布、一周一总结、一月一评比”。实行月优秀班级评比制度,达到了美化校容校貌、创设优美校园环境之目的。

(7)实行每周优秀宿舍评比活动,提升住校生管理工作层次。实行班主任定点值班制度、晚值班签退制度、住校生就寝定时检查制度、学生夜起请假制度,基本杜绝了住校生外宿和上网现象。

2、管理机制

我校依据《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和省“五严”、市“六严”规定,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岗位职责》、《汤沟中学教学规范》、《汤沟中学教学奖惩条例》、《班主任目标管理考评细则》、《教职工目标管理考评细则》、《中级职称评报考核量化标准》、《汤沟中学考勤制度》、《汤沟中学住房管理条例》、《汤沟中学食堂管理制度》、《汤沟中学宿舍管理制度》、《汤沟中学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并汇编成册,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依章办事。通过规范的运作,达到依法治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的目的。

3、校园文化

我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在说话:国内外名人、名篇鉴赏区,用诗人、伟人、感动中国的平凡人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是学生道德境界提升的方向标;中国国学文化教育区,增加学生素质中民族积淀的成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体育运动专区,流溢着“运动、健康、快乐”理念的芬芳;教室、走廊名人匾,为学生个人成长提供“点”的目标。

4、办学特色

我校十分重视以德育管理为亮点的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学校注重育人文化建设,通过“读名人传记、为青春导航”、“品国学精髓、树民族自信”等活动,以文化引领学生自育心理建设,营造“和暖”的育人氛围,为学生从他律到自律提供了“平和”的成长空间。

5、社会评价

办学标准 篇6

《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 ( 修订) 》 ( 普通高中部分) ( 以下简称《高中细则》) , 是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组织专家针对高中新课程改革对于配套教学仪器设备的新需求, 在全面分析了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所有实验、实践教学活动的基础上, 结合我市普通高中学校教学仪器配备现状, 并参考了相关教育装备产品的执行标准之后加以修订完成的。《高中细则》重新明确了各种教学实验、实践活动所必需的仪器设备配置标准, 对于今后进一步提升我市高中学校的办学条件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好的标准还要贯彻落实好。在贯彻落实学校仪器设备配备标准方面, 通过前些年的办学条件达标工作, 无论是教育装备部门还是学校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然, 也有一些深刻的教训。针对《高中细则》的贯彻落实工作, 笔者提出如下几点需要关注的问题, 仅作交流探讨之用。

一、切实提高学校的参与度

2006 年《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 ( 试行) 》出台后, 北京市房山区随即启动了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作。投入资金之大, 持续时间之长, 涉及学校范围之广, 历史罕见。但工作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 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愈发凸显出来:从区县教委层面来看, 制定并不断完善整体规划, 反复核实设备需求, 积极争取资金支持, 频繁立项并实施政府采购……工作开展得可谓是热火朝天;但从学校层面来看, 忙活两天把数据一报便进入“等待状态”, 至于需求数据的准确性则少有人反思, 项目进展情况则鲜有人追问, 全区的整体达标状况更是没多少人关注, 有的校长甚至从没有留心翻阅过那本标准细则。由于思维惯性、宣传不够等种种原因, 部分学校把开展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作当成了“上面的事”, 基层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鉴于此, 本次《高中细则》的落实工作要在宣传贯彻方面多下工夫, 以切实提高学校的参与程度。特别是要引导学校的干部教师在“为什么修订”“修订了什么”“修订得是否合理”等几个问题上多做一些思考。如果广大一线干部教师能够对《高中细则》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甚至出现了一些争论, 从当前全面深入贯彻《高中细则》以及今后对其进一步完善的角度来看, 都是可喜的、宝贵的。

二、科学确定“校标”

《高中细则》的一大亮点就是给学校自主确定仪器设备的配置标准提供了更多的空间。通过模块化分类、“必配”与“选配”的设计不难看出, 《高中细则》针对高中现行的模块化教学, 极力在兼顾强制性与灵活性、标准化与个性化。较旧版标准而言, 新版《高中细则》在确保实现“政策性框架引领”的前提下, 更注重让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规模、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师资水平及场地条件等实际情况来优化仪器设备配置方案。特别是配套推出的《高中阶段配置标准管理系统》软件中设计的“配标标准设置”模块, 为各校自己量身定做“校标”——即适宜于本校的仪器设备配置标准, 提供了操作层面的技术支持。在此, 真心为这一设计“点赞”!

“校标”一经确定, 无疑即成为一所学校仪器设备配置的具体执行标准。因此, 对于学校而言, 科学制定“校标”不仅是贯彻落实《高中细则》的基础性工作, 更是关键环节, 学校应给与高度重视。在这方面, 学校应把握好以下两点。

1.“吃透”《高中细则》

要深入学习、准确把握《高中细则》的修订原则, 明确各学科、各模块仪器设备的配置要求, 了解各种仪器设备的技术规格、功能设计, 做到心中有数。

2. 紧贴学校实际

学校要组织教学、教研、总务等部门, 认真分析本校的办学规模、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师资水平及场地条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并充分听取各学科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科学确定本校要配置那些种仪器设备, 准确测算出每种仪器设备的配置数量, 既要做到配足配齐, 又要避免超标浪费。在这方面, 学校要把紧“实际需要”这把尺子, 切忌“大概齐”“差不多”, 避免“拍脑门”决策。此外, 今后在“校标”执行一定时间后, 针对实践层面的反馈意见及学校各方面情况的变化, 应注意及时对其进行论证并做出必要的调整, 避免“一稿定终身”, 以随时保证“校标”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在学校确定“校标”的过程中, 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认真履职、主动服务, 责无旁贷地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支持。在帮助学校了解前沿的教育技术装备信息, 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 确定仪器设备的价格档次以及将《高中细则》中部分仪器设备的类别表述具体化等工作方面, 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确保现有资产数据的准确性

《高中细则》中明确指出:“各校在配置仪器时, 若现有的仪器设备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可继续使用;各学科存在的相同仪器设备, 具备共享条件的可共用, 避免浪费。”在前些年开展办学条件达标工作的基础上, 对照新修订的《高中细则》, 政府必然会持续投入, 及时补充学校缺少的仪器设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照新标准, 全部更新相关的仪器设备。既然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是必然要求, 就需要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家底”。而能够直接反映现有资产情况的就是各校当前普遍使用的《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系统》。

按照市教委及有关部门的下一步工作部署, 《高中阶段配置标准管理系统》即将与《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对接。今后在制定“校标”以及测算仪器设备尚需时, 现有仪器设备情况将即时反映在软件中, 并被软件自动测算。由此看来, 账实是否相符, 软件中现有资产数据是否真实准确, 将直接影响《高中细则》的贯彻落实工作。因此, 无论是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还是学校, 都应高度重视现有资产数据的准确性问题, 通过加强管理确保相关软件数据的质量, 为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决策随时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数据。

四、结束语

办学标准 篇7

《专业标准》适用于国家和社会力量举办的义务教育中小学的正、副校长。幼儿园园长及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另行制定。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本标准制定符合本地区实情的实施意见。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表示, 《专业标准》着力体现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要求的“促进校长专业化, 倡导教育家办学”, 提出了5个基本理念:以德为先, 育人为本, 引领发展, 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

《专业标准》首次系统建构了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 即“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 并将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细化为60条专业要求, 由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三个方面组成, 对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专业素质提出明确要求, 以规范校长的办学行为, 推进义务教育领域相关突出问题的解决。

上一篇:高等教育支出下一篇:学生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