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办学模式

2024-06-18

创新办学模式(共11篇)

创新办学模式 篇1

近年来, 海南省机电工程学校充分发挥机电职业教育集团龙头学校优势, 在海南职业教育“三段式”和“集团化办学”上不断创新办学机制,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 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深层次、多方位的校企合作活动, 取得一定成绩, 有力促进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校企合作工作经验主要体现在“请进来”、“走出去”、“合作攻坚”三方面, 具体做法是:

一、“请进来”———以企业为主体, 引企入校, 引厂入校

(一) 引企入校, 建设企业冠名的校内实训车间

近几年来, 我校陆续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在校内建起汽修、数控、机械加工三个实训基地, 为了继续弥补实训设备的不足, 我校积极引进多家大型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在校内建设企业冠名的实训车间。主要有海马集团投入200万元设备建起的汽修实训车间、广东镇泰集团投入100多万元设备建起的数控实训车间、上海大众投入80多万元设备建起的汽修实训车间、丰田公司投入60多万设备建起的汽修实训车间。

(二) 聘请企业专家、领导加入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 参与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需要, 我校汽修、机电、电子电工、计算机等各专业先后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聘请与学校进行合作的企业专家或领导近50名, 并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 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修订, 使专业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和市场需求。

(三) 引进企业优秀文化和企业评价机制

“先进企业文化进校园”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优势互补的一种新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是校企合作共建和谐文化的新模式。我校的做法是在特色班级的管理中, 学生管理部门和企业共同营造企业文化, 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逐渐融入到班级文化。由不同的班级文化共同促成生动、丰富的校园文化。此外, 我校还长期实行邀请企业共同参与考核毕业生的制度, 将企业对实习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评价成绩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并作为评定学生学业完成与否的重要依据。学校积极地定期开展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反馈各企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制定了毕业生跟踪走访制度, 指定各专业部实习管理老师对学生的实习就业、岗位适应、业务技能等情况进行综合回访调查。

(四) 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来校培训教师

为充分利用企业的专家资源, 我校常年邀请中国汽车维修协会朱军这样的顶尖级汽车专家来校给教师做汽车专业发展的前沿讲座, 邀请像张治中这样的职业教育教学法大师来校做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 邀请海马集团、广东镇泰集团等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来校讲座, 这样不仅拓展了教师的知识和眼界, 还使教师能够经常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更好地培养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

(五) 充分利用企业校友和行业资源

我校1958年建校, 早期毕业的校友有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家, 他们拥有很好的自办企业, 校友中也有走上国营企业重要岗位的领导, 他们与母校合作的热情很高。我校专门成立了校友会, 每年举办若干次企业校友专家咨询会议, 沟通感情、交流信息, 学校因此也获得了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六) 吸引企业在校内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

为了鼓励与表彰优秀学生, 协助学校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我校主动争取一些大型企业为学生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 主要有广东镇泰集团设立的每年10万元的奖、助学金, 香港强华建教基金设立的每年各2万元的奖、助学金, 使校企合作又有了新的发展形式。

(七) 吸引企业职工来校参与技术提高或职业资格培训

应合作企业的要求, 我校经常在校内开办各种技术提高或专项技能培训班。如每年都为中海油公司培训员工400人次, 为琼海玉柴公司每年培训在岗职工200多人, 每年为省内多家合作企业培训员工约1000人次。此外, 学校还利用作为海南省特种工培训中心和海南省第53技能鉴定站的优势和资源, 积极开展电工、举重、钳工等工种的特种工培训以及汽车初级、中级, 电工初级、中级的职业资格鉴定, 每年参与培训学习的企业职工约1000多人次。

(八) 引厂入校, 半工半读

2007年, 为了加强电子电工专业建设, 我校吸引海南群星电子厂落户学校, 学校为该厂提供场地, 厂方负责投入生产所需的设备。在日常管理上, 还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 并提供实践教学所需原材料。学校负责学生的管理和理论课教学, 学生入厂锤炼技能, 工厂高级技师手把手指导操作, 实现了“学中做, 做中学”, 即工厂的技师就是学校的学习指导教师, 学生就是工厂的工人, 参与产品的生产制作全过程。“教学链”与“产品链”对接, 使企业和学校相融, 企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同时满足了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去年, 我校还和新中北公司、玉柴机器厂等多家企业谈好落户学校的合作意向, 今年将进入实质性操作。

二、“走出去”———以学校为主体, 学校主动入企业和工厂

(一) 开发名优企业, 实现学生优质实习与就业

为了做好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 我校成立了一支由市场意识强、善于沟通的十几名教师组成的就业工作队伍, 专门开发实习和就业单位。现在, 我校已基本建立起“大机电就业网络”, 形成五大就业区域, 即以海马汽车为核心企业的金盘就业区, 以中航特玻为核心企业的老城就业区, 以金海浆纸为核心企业的洋浦就业区, 以玉柴机械为核心企业的博鳌就业区, 以镇泰集团为核心企业的珠三角就业区。目前我校已与省外广东镇泰集团、广东德源塑胶有限公司、一汽丰田、上海大众;省内海马集团、玉柴机器、金鹿集团、英利集团、汉能光伏有限公司、海南中铁电气化铁路运营管理公司、喜来登集团等近200家大型企业签订就业合作协议书。

(二) 实行专业教师下企业跟班学习制度

我校制订了《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暂行办法》, 规定每个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实践锻炼不得少于一个月, 教师在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服务企业的实践过程中, 一是开阔了视野, 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二是把企业的新工艺、新方法带到课堂上, 实现课堂教学与车间生产的“零距离”;三是通过参加企业生产实践, 把生产过程中的复杂零件加工与专业课本相结合, 开发和设计典型工作任务, 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

(三) 校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深入企业了解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校企合作情况, 我校要求学校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每年必须到校企合作的主要企业进行调研, 了解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为以后校企合作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四) 主动送教入企, 密切校企合作关系

除为合作企业在岗职工开展校内培训外, 我校还根据有些企业职工不便离岗的特殊要求, 专门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企业根据企业需求为职工进行各种技术提升培训。如上门为海南万达包装有限公司等制造业企业培训员工近3000人次, 每年为定安等市县上门开展电工等各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近1000人次。尤其是去年为琼山监狱所开展电工技能培训, 开辟了“职业教育进高墙”的新型合作路子, 此模式已在《中国教育报》得到较好宣传, 引起广泛关注。

三、“合作攻坚”———以校、企双方为主体, 共同研发品牌项目

(一) 创办“企业冠名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以往“订单式”、“委培式”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我校与部分名优企业创办了“企业冠名班”, “企业冠名班”与以往不同之处是由企业派出专家和学校共同管理、培训学生, 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均按企业要求制定, 班级充分引入企业文化。分别与北京嘉华集团创办“嘉华汽车班”、与海南威隆船舶有限公司合办“威隆造船班”、与丰田公司合办“丰田汽车班”、与海马集团合办“海马汽车班”、与中石化公司创办“扶贫石油班”等。这些企业冠名班已成为校企合作新特色, 《光明日报》曾在内部刊物《情况反映》上对我校的“企业冠名班”进行了大篇报道, 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林方略副省长、胡光辉厅长曾分别做出重要批示, 要求认真总结, 向全省中职学校推广。

(二) 创办“建筑类专业实验班”, 开创了教育与行业合作办学的先河, 创新了职教办学模式

去年10月, 我校承担了省教育厅与省住建厅创办“建筑类专业实验班”的新任务, 完成了五个专业400名学生的招生任务。“建筑类专业实验班”的开办, 是省教育厅、省住建厅和中职学校联合办学的新创举, 必定从本质上引领我国职教办学模式创新的新潮流。在办学过程中, 我校聘请了五位建筑行业的客座教授, 举办了别具特色的开班仪式, 引起了海南省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大批企业的高度重视, 省住建厅表示将在我校创办大型实训基地。这一合作项目不仅将填补我省中职建筑专业办学的空白, 还能为我省中职办学创新作出示范。

(三) 校企合一, 开发南海资源

为了开发丰富的南海资源, 去年我校和海南南海渔业集团签订合作意向, 在捕捞作业、渔产品加工和船舶维修方面达成一致意向, 《光明日报》曾以“舞动南海, 校企携手未来”为题做过专题报道。目前该合作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今年将按照合作协议有序开展合作。

(四) 启动“百项发明创新工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 我校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去年我校与国家专利技术 (海口) 展示交易中心共同策划“百项发明创新工程”项目, 该项目也是我校创建国家示范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项目分两步同时进行, 一是在校内建成了一个600平方米的专利技术博览馆, 展出专业技术产品600多项, 得到了省科技厅、省科协的高度重视, 省科技厅拨出专款3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二是在省发明人俱乐部的支持下, 发动全校师生人人出创意、人人搞创新发明, 争取在2013年7月前完成100项发明创新项目, 并获得专利受理。“百项发明创新工程”自去年上半年启动以来, 已在校内开展多项活动, 营造起良好的创新氛围。目前我校教师已有《新型残疾人辅助器具》和《双螺杆磨浆机》两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今后, 我校将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2010—2020年)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领导下, 再接再厉, 开拓创新, 继续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创新办学模式 篇2

作为省级基层党校示范点,就如何办好基层党校,如何配合当地党委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这个课题,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破解。近年来,我们从抓源头、提素质、学技能出发,注重“长”、“宽”、“高”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立体式的党校教育培训模式。

一、注重教育之“长”,即教育培训的长效性。

一是从入党积极分子这个源头抓起,推行“两册一证”培训制度。“两册一证”即《学员手册》、《培训登录册》和《党校培训毕业证》。《学员手册》汇集了学员守则、学员请假考勤制度、培训班班组长职责、学员评优标准和学员考核结业制度等,做到每个学员人手一册。《培训登录册》主要由党校及时录入学员参加教育培训情况,做到及时登记。制度规定,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定期参加镇委党校开设的培训课程,培训结束后,合格者才能领取《党校培训毕业证》。培训每月安排一次,以党课辅导材料为主要内容,主要设置《党的指导思想》、《党的作风和纪律》、《党的建设基本要求》等课程,还结合网上远程教育,不仅让入党积极分子掌握实际本领,而且学以致用。“两册一证”制度的实施,规范了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提高了培训效果,为把好党员“入口关”打下了基础。通过“两册一证”培训,端正了学员的入党动机,提高了党员发展工作的水平。

二是激发农村党员的“党员意识”,实施党员基本知识轮训制度。以党支部为单位,每年对党员进行一次基本知识轮训,确保党员教育的全覆盖。对一些地处偏远的党支部,运用“流动党校”教育模式,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和农村实用技术及时送到农村。在实施过程中,重点做到“三个结合”:即特色与共性相结合,每次培训都安排两堂课,其中一堂是特色课,重点讲解理论、政策层面的内容,如党纪政纪、科学发展观、农村经济政策、二轮土地承包政策、农村稳定工作等;另一堂是公共课,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教育党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如邀请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等身边典型作先进事迹报告等。教学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党政班子成员人人上一堂特色课活动,即使农村党员受到了教育,也使党政班子成员在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面上与点上相结合,既注重发挥镇委党校的主阵地作用,也注重发挥农村党员活动室这个阵地优势,在农村党员中开展实用技术知识培训。

二、注重教育之“宽”,即教育培训的广泛性。

首先,积极拓宽教育培训的对象、内容和方式,提高教育培训效果。首先,在教育培训对象上,以镇机关党员干部和村主职干部为重点,扩大到村“两委会”成员和全体农村党员。

其次,在教育培训内容上,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科学设定教育培训内容。一是丰富政治理论学习内容,提高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把农村党员培养成遵纪守法、为民服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典范。二是突出农业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三是重视文化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最后,在教育培训方式上,灵活多样。一是集中培训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在抓好集中教育的同时,针对农村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定期不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轮训班,确保每一位党员每年都接受一次不同形式的教育。二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定期邀请组织、党校、农业、水产等部门专家学者前来授课,定期组织农村干部、党员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增长知识。三是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注重应用多媒体教学和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以最新、最灵活、最便捷的信息化教育方式,实现农村党员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零距离”接触。四是灌输教育和现身说法相结合。通过组织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宣讲活动,以典型的现身说法来教育党员。

三、注重教育之“高”,即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从师资力量和管理制度建设入手,着力提高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一是建立定期教学考评制度。实行教育培训签到制度,及时通报学员出勤情况,并列入对党支部的岗位责任制考核。严格规定,学员如遇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参加培训的,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党校请假,并参加党校安排的补课。无故连续三年不参加培训的党员,建议支部劝其退党。学员结业时,按要求组织严格的考试,做到宽进严出,不及格的不予结业,自动转入下一期学习班。其中对考试不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不能发展为预备党员。二是建立检查督导制度。把农村党员教育情况列入全方位目标考核体系,由镇党委联合宣传、党校、农业等部门,年终检查督导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情况,对农村党员参学、参训情况,及时归档、跟踪管理。三是建立奖惩激励制度。建立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领导责任制,明确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把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情况与村干部和驻村指导员的岗位责任制考核挂钩。

认真调研回访 创新办学模式 篇3

【关键词】 调研;回访;办学模式

目前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全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普遍堪忧,就业工作面临巨大压力。高职院校的出路在哪里?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高职院校时刻需要与时俱进思考研究的问题。近年来,衡阳财经工业职院坚持深入企业调研回访,用企业文化理念薰陶教育学生,在创新办学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坚持调研回访,与企业和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

近年来,学院领导带领教务、招生就业等部门负责同志经常深入企业和用人单位调研,了解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了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人才培养的理念要求,为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做好已进入企业工作的毕业学生调查回访工作。通过与毕业生面对面座谈交流和考察,了解学生的就业状况和适应能力、了解企业和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和对教学改革的愿望要求,从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学校为企业和学生服务的能力。特别是用人单位不满意的学生,学院负责进行“回炉”教育,然后再推荐就业。这样的调研回访,我们已坚持多年,效果十分明显。2008年底,为谋划应对国际金融海啸波及引起的危机,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带领两支队伍赴广东东莞等地20余家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回访,每人都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对于开阔思路、改进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坚持调研回访,用企业文化理念熏陶教育学生。

每次考察调研,都收获到一些具体实在的信息,特别是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影响,通过调研使我们心里有了底数。

1、市场有危机,机遇也很多。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市场有冲击,但除了与欧美市场联系比较紧密的企业外,面向其他地区的企业经营,特别是对国内市场目前的影响尚不明显。如一家模具有限公司,是一家台资企业,曾与我们订单培养,目前有我们的毕业生80余人。这家企业受到的冲击不大,订单很多,经营兴旺,该厂规模计划从现在的300人扩大到900人,还在到处招工,目前我院却没有毕业生提供。可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还是市场需求紧缺的。中国经济在危机中是一枝独秀,这话有道理。我们要研究市场,哪些人才有市场前景。如学理工、机械类专业学生,只要是技能操作型的,有点真本事,在现阶段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相当长一段时间总是紧缺的。可现在文、理工科学生比例倒挂,很多学生不愿学理工,我们要加强教育导向。

2、用企业文化理念熏陶教育学生,教学中全面渗透企业的理念和需求。很多企业的文化墙上都有类似的标语口号或者标识,如:“不怕没有机会,只怕没准备”、“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还有很多安全标识以及工作着装、行为规范及讲究卫生、禁止吸烟等行为素质要求,生产车间很整洁,厂区像宾馆,这样的现代企业,是一种现代文明的标志,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因此,职业院校在文化价值观念上,也有与市场对接的必要。职业院校应注重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职业文化,这种文化不同于企业文化,它应该比企业文化更有张力,更有活力,但是它同企业文化有认同和归属感。

现代企业用人,首先讲品德,能吃苦,“才能”是第二位的。一位台湾老总给我们介绍说,现在的学生状况不如以前了,不像过去那样能吃苦,我怀念过去那几届学生。现在新员工与老的比,根本比不了。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现在社会的功利主义色彩太浓了,要加强教育引导。现代社会快速变化,学生信息接受很快,聪明很多,但有些聪明发挥不太恰当。如有些年轻人喜欢去网吧熬夜,花了钱把身体搞砸了。我们在厂里建了网吧,但却不愿在厂里网吧上网。这位台湾老总,希望过去的学生能给学弟、学妹做榜样,希望他们有个成长的过程。从这里,我们看到现代企业老总对员工人性化的辩证态度与理念要求,亦不失宽容。现代企业都很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制订针对性很强的培训计划,进行技术和思想素质教育,形成现代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员工团队。我们要加强现实的企业文化研究,以深化我们的办学理念和校训精神的认识,促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质量

3、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能力。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有一个毕业生从学校毕业仅九年时间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创业问题,还解决了别人的就业问题。短短九年打拼,就能创建一家资产近千万元的企业,同去考察的老师都深深感叹。他的创业历程,具有启发教育意义。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给别人打工,从学徒做起,第一个月搞卫生,后做些简单的零件,毕竟学过一些专业知识,三个月后就能跟师傅一样了,成为大师傅了,月工资增长也快,同时还做了几份兼职,白天晚上都上班,还摆地摊,每天虽然很辛苦,但几年下来就已积累了十几万的资本。从第四年开始自己干,成立了一个厂,开始两个人合伙,年底就独立一个人干。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和富有挑战性的创业办厂,他坚持不懈地勤奋努力创建自己的企业,有员工60多人。在他创业的旗帜下,已聚集了七、八名大学毕业生,共同创业。我们在与这些大学生座谈时,他们都喜形于色,谈到大学生在民营小企业中的感觉,都说现在要转变观念,虽然是正规的大学毕业生,出来时,不知道做什么好,很茫然,到招聘的时候,才知道学的太少了,又没有工作经验,只有边打工边学习。要调整家长和学生的期望值,缩短与现实的差距,要转变就业观念,要面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同样大有作为。

4、深化教学改革,实现校企融合。通过调研回访,我们了解到教学中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的意见。①电脑操作和专业英语基本知识的教学要加强,这些都是毕业学生起码的应聘条件和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增强的能力;②学财会的要加强企业成本分析教学和用友、金蝶等多种版本的会计软件教学。尤其是财务实操管理软件教学要加强。③学工科的工作中运用最多的是制图和工差配合;④建议编一本综合性教材,开一门综合课,其中包括人生、就业、创业和ISO质量控制管理知识、会计知识等的综合课程;⑤要开设专业方面的商务英语课,让学生懂一些专业英语。⑥电脑学习,不管硬件、软件都要学,要找一些旧电脑让学生搬弄,是硬件故障、还是软件问题,都要让学生多增强见识等等。

从这些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和已在用人单位工作的毕业生的呼唤与期盼,我们深深地感觉到职业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担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压力与责任!

三、坚持调研回访,创建学习型改革创新型学院

经常地与用人单位和毕业学生零距离对接调研回访,非常重要。这些调研,不花很多经费,人员精干,时间抓的很紧,对于收获的信息,经过思考提炼,便于操作运用,教学改革见效快。这样调研学习,蔚成风气,成为学习型的干部和教师,成为改革创新型学院。从创新办学模式上,我们探索了几条经验。

1、办学校与办企业一样,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风貌。职业院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慢进则衰,不进则亡”,办学特色不鲜明,不能与时俱进的院校将面临生存危机。我们务必增强求新求变意识,应对新挑战,解答新课题,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办学模式,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我们的办学定位是,要按照“示范性”标准推动学院建设,用“示范性”理念引领学院发展,创建一所富有特色的骨干学校,使学院不断迈上新台阶。

2、要坚持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关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要在分析预测劳动力市场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调研专业设置,超前开发市场潜在需要的新专业。围绕重点专业建设,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和课程建设思路,经常走出去调研,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院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全面渗透企业的理念和需求,健全以教学骨干、外聘专家以及学生家长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3、在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和毕业生跟踪回访的基础上,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推行“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切实把一些课程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4、充分依靠地缘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投入,融合社会资源,探索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①筑巢引凤式。由专业系部提供技术支撑,把生产与车间搬到学院,以企业为单位组织生产性实训,融“教、学、做”为一体;②订单培养式。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③带薪实习式。将理论教学与带薪顶岗实习交替进行,促进专业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④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的建设理念,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同时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⑤加强学习应用能力培养,开展课程标准建设,将企业的生产标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学院的专业课程相互融通,形成企业生产和学院教育相“融通”的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 宋立学.树立新的办学理念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4(4)

[2] 金朝勇 钱让清.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思想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篇4

一、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的特点

(一)具有明确的主体。

在涉及到参与方较多的问题时,很多时候都会忽略主体的重要性,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分工不明确、工作效率低下等等不良现象的出现。与之不同的是,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具有明确的主体,即高校。无论是高校之间的联合,还是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都是建立在以高校为主体的前提下的。既然如此,高校就应该努力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统筹全校的工作任务,明确教学目标与教育方向,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将高校继续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培养目标多样性。

不同于以往的学校教育,只是为了参加某种考试而设定教学计划,高校继续教育针对的是即将参加工作的成年人,教学的目标要根据他们自身的需求进行设定。高校继续教育不但要紧跟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还要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时刻变动自己的教学计划,尤其是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方向转变,高校教育更要依据国家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制定多方面的培养目标。

(三)开放的办学形式。

原有的高校继续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需要进行学历教育的成人开放的,因此就容易出现办学形式单一、办学内容枯燥无味的现象。现如今,社会对于高校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的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更多的高校开始尝试以一种全新的、开放的办学形式,满足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

(四)灵活的教学管理方式。

接受高校继续教育的大多是已经参加工作的成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来参加学习只是为了解决一些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根据他们自身的条件来开展专门的培训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除此之外,他们的空余时间与上课的地点也非常不固定,学校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安排。

二、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一)对非学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我国对于非学历教育的要求逐渐增强,但是很多高校仍然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学历教育上面,要想彻底地发生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校应该充分意识到,开展学历教育只能单方面满足人们对于学历层次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对于进入高校进行继续教育的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之相应的,就需要高校在办学模式上尽快进行调整。

(二)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不管是全日制教学,还是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师资队伍建设都是整个学校的灵魂之所在。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很是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队伍不稳定。参与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在普通高校任职,只在课余时间在这里担任相应教学工作的教师,他们的时间安排与工作重心都没能放在高校继续教育,这就容易导致教学质量变差;二是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从事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薪资水平不高,还没有相应福利津贴,在教学上就无法提起很高的兴致,而且高校继续教育还没有出台与教师的工作情况挂钩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等措施,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三是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师只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很有可能无法给最佳的答案。

(三)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

高校继续教育很容易遇到无法培养出高质量人才、达不到教学目的的情况,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模糊自身的教学目标。高校继续教育常常会出现为了向普通高校教育看齐,而忘记了自身的独特之处,这样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求,盲目开展一些课程教育,不能根据学生的现状进行合理的安排。

三、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举措

(一)提升对非学历教育的重视度。

我国政府应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工作,将国家在高校继续教育方面的策略措施准确传达下去,使得高校继续教育能够逐步把工作重心向非学历教育转移。参加高校继续教育学习的成人,他们大多是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想要继续学习以达到学以致用目的。对于他们进行教育,需要学校突出教育的重点,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以达到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的目标。

(二)加强师资队伍管理。

一是解决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学校应该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用高待遇、高发展机遇来吸引高层次的教师加入到高校继续教育工作中来;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评价体系。参考普通高校在教师评价体系上的可取之处,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强调对于教学成果的考查;三是从企业引进一部分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这样,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就能很好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三)准确定位,保障人才质量。

为了解决高校继续教育很难培养出专业型人才的问题,高校可以在招生的时候,加强对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的考查力度,然后再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比如说,有些课程对于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在招生的时候,就注重对于学生工作经验的考查,在接受学生之后,也要多增加一些实践课程的安排,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直接参加工作的能力。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国家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继续教育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人才供应短缺的难题。本文主要对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很多高校不能明确自己的办学目的,经常遇到无法输出专业人才的瓶颈,为此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希望可以为高校继续教育解决相关方面的问题,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傅昌盛,沈兰兰.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探析[J].成人教育,2015,2

[2]何桥,陈晶晶.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趋势与机制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3]李庆本,李谦定.主办高校规范高等继续教育函授站办学行为的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

[4]王培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下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J].江苏高教,2013,1

创新办学模式 篇5

郑州商贸技师学院创建于1979年,是郑州市政府创办的公立国家重点职业院校。学院牵头组建了河南省动漫技工教育集团,多次获得全国商业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最具特色职业院校,省、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市民满意的职业技术院校,中原企业最信赖的技工院校,河南省最具影响力十大教育品牌等殊荣,学院创办的“商贸动漫”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品牌。学院以雄厚的师资力量、特色专业、独有的办学模式,以及相配套的实验实训基地,形成理论实际与市场经济无缝衔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 郑州商贸技师学院紧扣郑州商贸城建设对人才需求设置专业,形成以计算机、电子商务和商務英语专业为龙头的办学格局。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英语听说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培养一专多能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学院30年来为社会培养了3万多名高技能人才,就业率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在90%以上。作为公立国家级重点名校,该学院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为学生设计多种成才渠道,使学生“升学有望,就业无忧”,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发展才是硬道理

郑州商贸技师学院位于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化工路44号,学校总占地面积30005.52平方米,合45.008亩,在校生4046人,建筑面积27018.3平方米,学院拥有大规模的电化教室、大屏幕投影多媒体教室、1000台计算机网络中心、千兆校园网、现代商贸中心和一流的数控模拟、动漫设计制作、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装潢艺术设计等专业实训室,配备了电子阅览室,教学实习设施完善,学生实习一人一机。

学院不仅拥有一流的学习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还有一个廉洁高效、勤政务实、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领导班子,并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治学严谨、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176人,其中专任教师111人,聘用教职工65人,专职教师中高级讲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技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44%。

近年来,学院先后当选为中国商业联合会培训认证委员会会长单位、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河南省商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河南省动漫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河南省动漫技工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河南省商业行业协会培训认证委员会会长单位,相继被确定为郑州市政府职业教育重点建设学校、郑州市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郑州市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郑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基地和国家《信息技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动漫设计》等专业教材编写学校。

成才才是硬道理

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拥有市场需求的专业,只有和市场接轨,才能真正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郑州商贸技师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办学,紧密结合郑州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建设和企业生产实际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常设有动漫设计制作、物流管理、数控技术、电子商务、智能楼宇控制技术、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商务英语等十余个专业。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该院经常让学生“走出去”,商贸系全体教师在郑州市教研室的带领下前往郑州商贸管理学校教研学习,此次学习主要是为了学习郑州商贸管理学校实操教学,校校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探讨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使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

全体师生参观了郑州商贸管理学校的三大实训基地:电子商务实训室、美工实训室、市场营销实训室并学习他们实训室的管理经验。郑州商贸管理学校主要是将三个实训室有机结合起来,让理论联系实践、实践联系社会。这种三管齐下的方式将学生的作品直接推向市场,让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的需求,掌握各种营销和推销的方式。

就业才是硬道理

名校立于世,其教育必然是领域中的佼佼者。据宋占东院长介绍,作为公立国家级重点名校,该学院针对不同学生情况,为学生设计多种成才渠道,使学生“升学有望,就业无忧”。

学院采取理论和实习“一体化”模块式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就业服务、创业培训四位一体的课程设置体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生活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

学历教育+资格认证,持“双证”就业条件更硬。学院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等国际职业教育的先进模式,采取“高技能学习+大学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新模式,通过和国家“211”重点高校进行合作办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和谐发展。以就业为目标,以企业生产结构组织课程,从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出发培养专业技能,案例讲授,项目实训,着眼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既学习到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掌握了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实现了在理论知识上与普通大学生相等,在技能掌握上超越一般大学生。在接受专业化、标准化、职业化的高级应用技能课程的同时,完成国家规定的相应大学学历教育课程,真正实现高学历与高技能相结合。学生毕业即可获得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另外通过考试鉴定还可获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取得目前国家紧缺的相关方面高级工、预备技师等职业资格。

订单培养+就业安置,学生出校门就进企业。订单教育是一种简便的促进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模式。郑州商贸技师学院与郑州、深圳、福州、苏州、上海等数十家知名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和订单教育协议,企业定人才规格、定课程计划、定评价标准,学院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开办“企业命名班”,进行定向培养,毕业生定向就业,并进一步拓展“订单培养”。

减免学费+生活补贴,为初、高中生谋好出路。在规划初、高中生未来出路方面,除了上大学外,宋占东认为,报读技工院校的初、高中生之所以多了,主要是因为目前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其毕业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就业形势非常好。宋占东表示,就读郑州商贸技师学院的初、高中毕业生还可以享受减免学费和生活补贴的助学政策。这样中职生有一个绝对优势,那就是技能熟练、顶岗实习等措施,使学生到工作岗位后很快能上手,因此,中职学生的就业市场一片光明。

学院创办的商贸动漫专业,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品牌”,代表郑州市参加了2009年3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北京举办的河南省教育成果展。近年来,全国动漫市场火爆,郑州市是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家动漫产业基地”,而郑州商贸技师学院“商贸动漫”是河南省著名培训品牌之一。商贸技师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前往动漫机构、广告公司、游戏公司、网络公司、电视台等热门领域。

创新办学模式 篇6

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1. 解决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问题, 提升企业合作动力

采取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 确立了“多元主体协同互动”职教理念, 学校、行业协会、企业 (以下简称“校会企”) 合作成立了理事会管理模式的二级产业学院———北方黄金珠宝学院, 构建完善了理事会章程等制度体系和运行保障机制。校会企合作在学校共建“校中厂”、在企业共建“厂中校”, 校企共建产品创意工作室, 通过双向互动、资源共享、互惠多赢, 使学校成为行业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和产学研基地, 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校会企”各方的合作内容如图1所示。

2. 解决人才培养岗位对接不紧密、培养体系不完善问题

以中国黄金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 校会企联合培养学生, 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研发, 毕业后又以“具有珠宝类企业工作经历和研发背景”特质成为企业青睐的业务骨干。建立以产品为纽带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行“四直通”的课程模式;建立由“认知教育、实践训练、联合培养、企业创业”四个阶段构成的“321”全程递进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如图2所示。

3. 解决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

采取校企共建工作室方法, 建立分类选拔培养制度, 在保证人人成才的同时, 为有创意学生提供首饰设计与制作场所, 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建立创业中心, 开发专门从事黄金珠宝首饰销售的“独品”电子商务创业平台, 引导学生把自主创意、首饰设计、DIY产品实施网络销售,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立卓越技师班, 制定珠宝首饰卓越技师培养方案, 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着力培养高级首饰设计师、钻石分级师、高级首饰制作师、高级宝玉石鉴定师。

二、几点创新

1. 理论创新

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互动”职教理念。通过实行理事会管理模式, 完善管理制度体系, 使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同为办学主体, 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能力培养与技能鉴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

2. 机制体制创新

学院于2009年与中金投资实业有限公司、中国黄金协会联合创立了二级产业学院———北方黄金珠宝学院。产业学院由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负责管理运行, 中金投资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中国黄金协会政策支持。产业学院采取理事会管理模式, 下设管理委员会,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理事会章程》。通过建立规范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管理制度体系, 增强了行业协会、企业合作办学的动力。企业参与人才选拔、教学、实训带教、卓越人才培养、学生创业的全过程, 毕业生成为企业竞相聘请的人才;学院作为中国黄金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为企业培训了大量员工, 使企业愿意出人、出资、出项目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3. 培养模式创新

以产业集群内“前店后厂”型企业为核心, 以关键工作岗位分析为依据, 构建“课、证、岗”模块化、进阶式专业课程体系, 建立由“认知教育、实践训练、联合培养、企业创业”四阶段构成的“321”全程递进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 (即3条主线、2个途径、1项主题实践活动) 。

突出3条主线。从原石材料到宝石产品过程, 从宝石设计到宝石加工过程, 从宝石鉴定到宝石营销过程共3条主线。校企合作单位为3条主线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实习环境与实习指导, 同时也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完善2个途径。途径一:4个训练, 具体指“学习任务性”课程涵盖课堂训练+单项训练两个训练;“工作任务性”课程涵盖综合训练+顶岗训练。途径二:4个直通, 具体指:教学内容与岗位核心能力直通、实践教学与企业工作任务直通、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证直通、顶岗实习与就业创业岗位直通。

做好1项活动, 即校外活动, 涵盖认识实习及珠宝商贸活动。其中包括对辽宁特色宝玉石市场及加工厂的认识学习, 该认识学习涵盖对玛瑙、玉石、琥珀、煤精等天然玉石及有机宝石从选材→设计→鉴定→加工→营销全方位的初步认识学习;丹东中金投资实业有限公司的认识实习, 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黄金加工流程;以河南南阳玉器批发市场为基地, 进行指导性的珠宝商贸活动, 从而为后续的模块化、进阶式、产教一体化学习及工作奠定基础。

北方黄金珠宝学院通过搭建珠宝类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和成果孵化基地 (卓越技师班) , 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解决了校企合作动力和校企实质性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方案的两个关键问题。毕业生获得了首饰设计、鉴定、加工、营销四个环节的理论与实践经历、企业实践经历、国际交流实践经历, 具备了珠宝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产业研发能力和创业能力三种能力特质, 实现了校企互动及创新创业型高级人才培养的一贯性。

参考文献

[1]唐国华.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 2012, (10) .

创新办学模式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

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职业教育如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本文就如何开展职业教育, 提出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路, 即“1个目标、2个依靠、3级平台和3支队伍”。

一、明确一个目标

(一) 懂得指挥工作人员进行生产

专业技术人员是基层部门的负责人, 这些基层部门是完成生产任务的最基本部门或环节。因此, 要是培训的人员具有能够完成指挥工作人员操作机械设备, 完成生产等各种任务的指挥才能。

(二) 善于现代化生产设备的操作

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一些现代化生产设备或复杂生产设备中重要岗位的具体掌管人, 要培养学生能够直接操作管理这些生产设备的技能。

(三) 会进行生产设备第一线的维修与管理

培训人员到任职岗位要带领生产人员完成第一线生产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 使生产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因此, 要培养学生掌握生产设备的维修与管理技术。

(四) 能够进行不断的发展创新

培训人员要成为基层专业技术骨干, 经过院校正规培训, 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实践技能, 也要有一定的发展创新的能力。

二、抓好两个依靠

职业教育办学, 一要依靠企业, 二要依靠综合专业院校。这是职业教育办学的两个个外部资源利用支点。

(一) 依靠企业实际情况和岗位需要

组训方式的改革实现由“封闭独立办学、全程培养”向“开放联合办学、分段培养”转变。调整改革后, 对学生培训采取院校与企业“2+1”、“1+1”组训方式, 强化企业试用、使用、适用环节, 最终达到培养人才使用, 从而使人才培养走上由封闭到开效、由独立到联合、由全程到分段的轨道。

(二) 依靠院校教育模式和办学目标

在培训目标上, 实现由“通才”教育向“专才”教育转变;在教学内容上, 实现由“系统性”、“稳定性”向“针对性”、“适时性”转变;在训练方法上, 实现由“以相对固定的理论教学为主”向“以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为主”转变。

三、搭建三级平台

(一) 搭建工具平台

搭建工具平台, 体现“够用”和“必需”的原则, 加大计算机、网络等工具学科对学生进行“多能化”的实践技术培训。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运用, 加强了系统的交互性, 使学习内容日趋广泛, 学习方式呈现多样性, 教师的教学更具个性, 从而实现学习的多元化, 便于学生自学, 使学生部分脱离教师的讲解按自己的兴趣和基础来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 从原来被动学习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从而实现学习的主体化,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 也营造出教与学的愉悦气氛。

(二) 搭建专业理论平台

搭建专业理论平台, 突出“夯实”和“加宽”的原则, 体现创新精神, 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专业理论教学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观念, 培养思维的科学性、积极性、独立性、灵活性、创造性原则, 使其能力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真正地训练出一批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术过硬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合格技术人才。

(三) 搭建专业技术平台

搭建专业技能平台方面, 突出“实用”和“娴熟”的原则, 充分加强实践性教学场地、教学环境、教学环节的建设和运用, 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应用和提高。我们培养人员强调要“重应用、强技能、练能力”, 达到“专业型”要求;立足“实用性”, 着眼前瞻性, 突出针对性, 体现娴熟性, 使一批批“技指合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成为企业操作、训练的骨干力量。

四、建设三支队伍

(一) 建设“理论型”教师队伍

“理论型”教师, 要是一支理论知识过硬、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一切有成就的教师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还有学术上的创造, 教学上的创新,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才真正体现教师职业的价值。努力扩大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比例。督促激励教师掌握学科前沿最新动态, 分析研究最新成果, 并将这些成果运用到教学之中。

(二) 建设“技能型”教师队伍

“技能型”教师, 要具备对专业生产设备娴熟操作演练和实作技能的教师。加强实践性教学能力培养, 重点培养能够高效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实作动手操作能力, 包括熟练操作、维护和检修本专业设备的能力, 并掌握讲解示范和组织训练的基本方法。培养“技能型”教师队伍, 既可以对现有教师进行技能培训, 也可以从生产一线抽调技术人员从事教师工作。

(三)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 要既有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 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技能, 具有教师和技师的双重知识结构, 双重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职业院校办学应重点培养教师具备下列能力和素质:具备专业知识, 并具备将专业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能力;掌握专业技术, 并能分解、再现给学生, 指导学生进行技术操作及对学生操作情况进行的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会使用生产设备并教授学生了解生产设备的性能、特点、使用方法, 教会学生独立使用生产设备;能进行生产改进创新并能指导学生对生产设备进行改进创新。

参考文献

[1]、黄俊民.双师型师资发展方向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黄俊民.教育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4.

创新办学模式 篇8

一、地方高校办学思想现状分析

高校的主要特色包括物质形态、组织形态、观念 (精神) 形态这三个部分, 在这三者之中, 最能反映出来高校特点的, 应该是观念形态的三个内容, 即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校园精神氛围。如果高校没有了上述三个内容, 也就没有了灵魂和特色, 因此, 在这三个内容上要花大力气。三四线城市的地方性大学在这三个方面更应该显示出自己的特点, 以此作为地方性高等院校培养技术型创新高层次人才的基点。然而,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趋势的发展, 众多地方高校走入了千篇一律的境地。高校特点的形成要素, 主要有办学理念、教育观念、治校思想等。合理的办学理念、超前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是一所具有特点的高校必须要具备的。基于目前的办学现状, 我国很多三四线城市地方高校不是很明确自己的办学方向, 都是大同小异按一个模式来办学, 大家都有“面孔相似”的感觉, 缺乏个性和特点, 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办学概念不明确, 定位不是很准确, 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大、全”方面的综合型大学;教育概念比较旧, 遗留的东西多、创新性不够, 不切实际地复制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教学内容、学制、课程方案、学习方式等;治校思想不科学, 行政手段干预管理较重、干预学术较多, 有的虽提出了教授治校, 但实际做不到, 职称的评定、课题的立项、教研和教改等问题, 无不深刻打上“人治”的印记, 因此, 许多三四线城市地方性高校发展动力不强劲, 危机较多, 特色不凸显, 也就谈不上各种创新了。

二、地方高校办学矛盾现状分析

观察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的历程, 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跨跃, 高校的基建规模自1995年以来, 总量超过以往50年高校基建的总体数量。根据教育部2007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报告:2007年高校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的规模持续增加, 全国各种高等教育总数量超过2700万人, 高校毛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三, 从而一举变成世界高等教育的第一大国。还有报道, 根据“十一五”期间的教育发展规划, 到2010年, 中国高校毛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七左右, 也就是说, 在校学生数量要突破2900万大关;到2020年, 高校毛入学率将达到百分之四十, 大学在校学生人数将达到4000多万人。由此可以预见, 在将来一段时间里,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一定会继续扩大。但是, 中国是在经济实力较弱的条件下, 支撑着世界上较大规模的教育, 也就是常说的“穷国办大教育”。百姓持续增长的教育需要, 同教育供给特别是大家常说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够的矛盾, 还是比较突出的。也就是说, 我们在教育制度等方面,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为这种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原有基础相对不强, 作为大众化教育供给的主体, 也就是三四线城市的地方高校来说, 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在大众化进程中得到解决, 还有许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矛盾性问题, 其中最为直接的问题, 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率。比如:怎么去处理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矛盾;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生源质量不断降低、数量不断增多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之间的矛盾;教师的素质、教学的条件不足与需要高质量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学科专业的结构与当前经济建设的要求不匹配之间的矛盾;社会需要多元化的发展与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之间的矛盾, 等等, 都会对提高地方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而影响到大众化教育的进程。

三、地方高校改革创新方向研究

1. 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统一性改革。

地方性高校应把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立校之本, 在与地方经济建设在良性的互动中逐步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办在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地方高校应该成为本地方社会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成为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器。因此, 地方高校一定要与本地经济发展需求保持紧密联系, 根据高校所在地特点, 全力服务本地经济建设, 满足本地的民众需求, 积极设置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等民众迫切需求的专业和课程, 主动积极开发本地区的优势资源、不断发展本地区的独特产业的需要。地方高校还要主动去适应本地区经济链的发展趋势, 促进本地区经济向区外持续发展;主动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 促进本地区经济向国外发展。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统一互动的关系, 地方高校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 自身也可在其中得到发展机遇与动力。

2. 定位与特色的统一性改革。

高校的特色呈现在办学的许多方面, 学科建设可以是一种特色, 管理方式可以是一种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是一种特色, 甚至独特的校园环境也可成为一种特色。当下, 高校办学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对于三四线城市的地方高等学校来讲, 特色就是我们地方高校的办学优势, 就是我们的办学生命力, 就是我们的办学效益。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 不同的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呈现出不同的地位, 发挥了不同的作用。高水平、研究型重点大学肩负着国家科技创新的重任, 他们不但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先锋, 又是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地方普通高校的任务应倾向于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逐步改善全社会人民的文化结构, 推进大众化技术的创新, 提升本地区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重要基础是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 创新型人才可以分为两种:创新成果的研发人才和技术推广应用人才, 一般来说, 地方性高校既要培育成果研发型人才, 还要培养技术推广应用型人才, 而技术推广应用型人才更是地方高校应当承担的主要责任。地方高校在持续强化自身成果创新的同时, 更应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系统化培养。

四、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1. 可以逐步引入社会需求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倒逼机制”, 改革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 更要突出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培养。根据地方企业发展的需求, 高校应以强化学生实际应用的创新意识培养为先导、以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学生实际工程训练和工程设计能力为重点, 构建出“基本的技能训练、设计与运用能力的提高、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培育体系。

2. 高校应加强与地方企业紧密合作, 逐步增加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提高在校学生的工程或科研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让在校学生提前感受到目前本地企业的实际环境和生产技术手段, 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聘请本地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 同时开展各式各样的实验创新项目、创新性的技能竞赛或科学研究, 让在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3. 将课外学科技能竞赛培养人才的激励措施积极引入到教学计划中。“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是开放性的大学生创新实践的重要基地, 也是在校学生实际工程训练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该基地也必将成为学校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的主要指导和执行单位, 在此点上, 地方性高校最需要快速加强和提高。

4. 对于区域性地方性高校, 教学培养目标一定要突出地方性和区域性两个特点, 强调为地方企业需求的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方面培养应用性创新人才, 同时, 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办学的力度, 在当代的高等教育的体系中, 校企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整个高等教育重要的办学模式之一, 为此, 积极主动地进行多层次的尝试, 与企业进行多方面的合作, 最终为社会和企业提供“零适应期”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能力较强的当代大学生。

根据前面的阐述, 地方性高校比起重点高校而言, 存在着有很多方面的不足。怎样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办学新路, 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 更决定着学校的长远发展。地方高校既不能为了短暂的利益而弱化了大学精神, 又不能盲目复制, 需要转变办学观念, 理顺地方性人际关系, 获得地方政府和区域社会的鼎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友文.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J].肇庆学院学报, 2009, 30 (3) :84-88.

创新办学模式 篇9

一、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 办学定位

定位是来自于营销学的术语, 最先由艾·里斯 (Al Ries) 和杰·屈特 (Jack Trout) 于1969年提出的。根据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 的观点, 定位是对公司的产品进行设计, 从而使其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位置的行动 (1) , 即企业确定目标群体, 设计产品方案, 根据战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 在产品以及企业营销中不断融入自身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过程。

从高校的职能看, 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是指高等学校明确为社会提供劳务的品种、数量和质量, 并做出其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上的战略选择的过程 (2) 。从定位的内容看, 高校定位是高等学校确定自身办学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服务面向等因素的全过程 (3) 。

(二)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 (4) , 是高校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以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整合学校各类资源, 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具体包括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和教学环境等内容。

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相应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影响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环节、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措施和手段, 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 对高校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履行也有一定的影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以学院的资源为基础, 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相吻合, 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 办学定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办学目标的途径。

(一) 明确办学定位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结构的逐渐调整, 高等教育多样化逐步呈现, 社会公众以及市场对高校的评价逐步形成并随高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改变, 学生对高校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为了保证学校更好地履行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的职能, 高校必须充分、准确地分析和认知自身的优势、劣势、竞争、机遇等因素, 融合各种资源, 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以促进自身的更好发展。

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不仅仅关乎学校自身的发展, 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也都受其影响, 从本质上看, 它是政府、市场、高校三者不断博弈的过程。因此, 高校定位既要依托政府支持, 又需要政府适当放权, 认真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市场竞争, 注重高教多元化发展;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促进高校理性发展。

只有在办学定位合理、科学、准确, 符合高等学校的办学优势, 契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 高校才能以办学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服务面向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远景为出发点, 从专业设置和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和科目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组织结构和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和校园风貌等方面着手, 整合各方面资源, 以办学定位为指导, 构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兼顾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办学定位的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工作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明确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 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人才培养模式代表着特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高等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因此, 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是一种培养方式, 更是一种办学理念, 它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校的成长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内涵丰富, 其本质在于高等学校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目标。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具有显著的差异, 如四川大学致力于创建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 以“以人为本, 崇尚学术, 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 以“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为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 致力于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平台, 建设四川终身教育体系, 为各类求学者提供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机会等。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涉及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 是高等学校各项资源有机整合的结果。办学定位包括办学类型、服务面向、人才培养质量等众多内容, 各个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受学校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同时, 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目标、办学特色等也直接影响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同时, 对办学特色、办学目标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等学校办学定位的重要途径。

三、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

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 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办学定位为基点, 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 加强社会需求调研, 准确定位办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 其主要特点是在高中文化的基础上, 以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 文化和管理知识为基础着重进行智能性和职业技术训练, 注重学生所掌握职业技术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目的在于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专门人才 (5) 。其中, 智能性强调以一定的文化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知识为基础, 不过分强调学科基础的系统性, 以必需、够用为度;职业技术训练则在关注职业技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同时, 又重视职业技能的适应性和发展性。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地方性等特征。职业性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都是针对特定的职业和岗位群的, 针对性较强;技术性是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不过分关注学科的基础知识, 强调学生掌握的操作技能;应用性是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关注的学生的动手能力, 以及学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需求职业的对应性;地方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 是高职院校办学类型和办学服务面向的一大体现, 即高职教育以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初衷, 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上。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也日益凸显。究其原因, 主要包括三点:第一, 高校毕业生供给的快速增长稀释了需求增长, 从而导致毕业生就业供需比持续下降, 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第二, 结构性矛盾凸显,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计算结果表明, 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每100个劳动者中, 有14个是因为用人需求不足的原因而不能就业, 另有15个是因为供需匹配上的原因而不能就业;第三,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日益严格, 不但注重学校的品牌, 而且注重专业的实力, 不但注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而且注重动手能力、应变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等。基于以上因素, 高校在定位办学目标, 尤其是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等之前, 应进行充分的社会调研, 了解社会需求, 做到有的放矢。

(二) 多方面着手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应以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依据, 充分调研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专业建设的成效, 学习先进经验, 适时调整, 不断创新。

1.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 各因素之间相辅相成, 其中, “人”是三大职能实现的主体。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在整合各项资源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过程, 也是高校履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因此, 高等职业学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社会需求为指导, 以就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如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提出了“1+2N”人才培养模式, 即通过三年的学习, 学生在毕业时应取得一个毕业证书、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和多个基本素质合格证书, 强调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2.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高等职业学校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 其主要任务是教学,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在明确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 各专业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科目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特殊性, 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理念为指导, 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在学院“1+2N”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 结合社会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 构建了“2+1+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即学生在毕业时应获得2张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开设1家淘宝店铺, 服务于1家诚信通会员单位。

3. 以知识应用为目标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 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其中, 显性知识是可以外化和准确地表达、传递的知识, 通常以书本、软件等为载体存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 难以用语言准确地进行表述, 以个体的思想为存在的载体。不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 其价值最终都体现在实际运用中。因此, 高等职业学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中应以知识的应用为目标。如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行业需求, 在专业人才培养中, 凭借“教师与师傅身份合一”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打造“实训室与车间合一”工学结合的教学场景, 构建“工作项目与教学内容合一”的课程体系, 践行“生产与教学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寓知识于活动, 置知识于经验。

摘要: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 明确办学定位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办学定位的基本途径。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 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办学定位为基点, 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社会需求调研, 准确定位办学目标,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以知识应用为目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蔡东林:《谈定位》, 载于《煤炭经济研究》, 2003年第1期, 第24页。

[2]叶凡:《地方高校定位研究》,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5年, 第56页。

[3]田伏虎:《关于高等学校定位的若干思考》, 载于《民办教育研究》, 2006年第5期, 第43页。

[4]燕国才:《素质教育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年, 第156-157页。

[5]严智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办学模式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年, 第19页。

[1]付宪杰.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创新办学模式 篇10

医学卫生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大批医学相关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医学、护理等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内外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医学技术应用人才,尤其是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学校采取的传统的“学校学习+医院实习”或“学校基础知识学习+医院专业知识学习、实习”两段式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需求。

经过长期对各种办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和尝试,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优化综合实训中心及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与国内最大的医学诊断中心“迪安医学诊断”合作,成立“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采用“院校一体式”合作办学模式,同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效率和教师教科研能力,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医院及医学诊断市场的共同协调发展。本文将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院校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实践情况进行总结。

1 优化实训、实验基地,完善办学基础设施

对校内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室的优化和改造,是学校实施更优良的办学模式的基础。学校充分认识到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对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性,不断改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于2007年在江苏省教育厅的大力资助下全面改造和完善医学检验实验室,并于2008年12月顺利通过江苏省教育厅的验收和评估,被授予“江苏省职业教育优秀实训基地”的光荣称号。在学校建设改造有1个综合实训中心和生化检验、病原生物检验、免疫检验、卫生检验、临床检验、病理检验等18个专业实验室,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医学检验实训中心之后,学校医学检验技术综合实训中心仍在不断完善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专业性的教学与实训服务,为新的办学模式的积极探索和实施奠定基础。

2 创新院校合作,建立“校院一

体式”医学检测中心

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与国内最大的医学诊断中心“迪安医学诊断”合作,成立“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成为迪安诊断在国内继南京、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之后的第七个独立诊断实验室,并成功覆盖了苏北地区5座城市的PCR、病理、免疫、生化等临床医学诊断市场。

淮卫迪安“院校一体式”的医学检测诊断中心的建立不仅是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又一次全新的办学尝试,也是一种全新的院校合作模式。“院校一体式”的医学检测诊断中心较以往的实训中心及实验室拥有更全面、更强的实际教学、实训水平,更是在传统的教学、实训功能之外,新增了实际医学服务与科研两大亮点功能,成为集服务、科研、实训与教学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多功能型的医学诊断检测中心。医学检测诊断中心不仅成为功能更集中、效果更优的理论与技能教学、技能实操训练场所,还是教师进行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一大基地,切实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能力、实操技能学习和应用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为学校进一步培养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院校一体式”的医学诊断检测中心还真正具备了对外医学诊断和检测的功能,这项功能使中心真正成为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和学习的场所,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了真实、立体的医院诊断与检测氛围,使学生在三甲医院的真实环境中随时感受真正的临床体验,实实在在地学习并掌握临床检验技能,而不是简单的模拟学习。

3 在实践和创新中发展“院校一体式”办学

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院一体式”医学诊断检测中心建设成功之后,标志着全新的校院一体式合作模式探索和实践的开始,全新的办学模式需要更加积极的实践和创新,学校正对不同的具体教学方式和实训、服务方式进行探索和实践。建立专门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小组,小组主要由医学检验技术的临床专家、学校骨干教师等依照一定的比例组织而成,学校相关部门及专业指导小组共同制定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计划,以及学校教师的教科研队伍建设计划及主要目标。根据这一系列的目标与计划,结合“校院一体式”医学诊断检测中心建设实际状况及建设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学校教师及学生的教学、实训、科研等活动的进度和具体项目。

学校还特别调整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发展规划、教学管理与实习管理规定及师生考评方法,为学校的“院校一体式”合作办学扫清障碍,打通道路。同时学校积极与合作医院联系,引入技能型专业人才共同完成日常授课和实训,促进学生和教师吸收最新的、最专业的临床一线知识和经验,无形之中将医院的操作规范和行业标准带入校园,深入师生教学课堂和实训过程。

4 “院校一体式”合作办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及对策

院校“一体式”合作办学模式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成立淮卫迪安医学检测中心之后,学校在探索卫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和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探索,已初步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

4.1 院校合作协调性欠佳的问题

尽管学校积极与各医院、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当前仍然存在院校合作协调性欠佳的问题。医院与企业仍然难以平衡内部发展及运营效益与院校合作之间的矛盾及冲突,一些医院和企业片面认为,企业应以营利为目的,只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属于企业的职责,应由政府、社会和学校全面承担。经过长期的院校及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究及实践,学校开始积极对院校及校企合作模式及合作细节进行合理的优化和调整,使院校及校企合作能够更快地为双方带来成效和利益,逐渐平衡和协调院校合作关系,促进院校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实施和完善。

4.2 院校合作办学深度不够的问题

学校在“院校一体式”合作办学中,仍处于浅层或中层次的合作深度,即院校合作深度仍然不够,学校专业方向按医院要求确定,并在医院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等相关协调机构,培养医院需要的特定的技术人才,建立横向联合体,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根据医院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学校现开始注重医院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医院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术、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

总之,“院校一体式”办学模式显著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教科研能力,切实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能力、实操技能学习和应用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为学校进一步培养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元秀,李湘苏.院校“一体式”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1(14):152,148.

[2]孟繁增.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促进校企深度合作: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与买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7-8.

[3]谭金生,刘澎.探索校企深层合作是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必然趋势[J].成人教育,2010(12):63-64.

[4]朱有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运行模式探索:以无锡市政行企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30-32,58.

[5]刘斌,华潜棠.“校院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护药技高素质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4):5-7.

[6]蔡凯.医学类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实习对策研究:以湛江卫生学校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8):99-101.

创新办学模式 篇11

一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在已经建设8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 再建设4~6所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要抓好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加快完善省级工科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 新建一个省级农业类共享型实训基地和一个服务业类共享型实训基地。重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将“三特” (特岗、特聘、特邀) 教师与专业教师队伍结合起采, 充实中职学校教师。促进市县职教中心教师的核编。探索中职学校人才评价新机制和技术水平评价办法, 设立新型技术职务系列, 并与学术型序列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相对应。

二是深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按照把职业教育办成“面向人人的教育”的要求, 加强对新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办法、市县职教中心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宣传力度, 在做好农村初中毕业生招生的同时, 吸引回乡青年和返乡农民工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积极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紧密对接我省优势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 促进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融合。

三是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狠抓制度落实, 今后一段时间要狠抓落实, 树立典型, 以点带面, 促进全局工作。探索用法律手段促进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对于接受职业教育实习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践学习的企业, 应相应减免一定税收。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 明确企业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 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建设。以职教集团为载体, 着力解决中职学生就业问题。

上一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下一篇: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