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办学模式

2024-10-14

异地办学模式(精选7篇)

异地办学模式 篇1

一、引言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 进而向普及教育阶段发展。我国自1999年高校大幅度扩招以来, 许多高校的教学、宿舍等资源变得相对紧张, 面对这一困境, 很多高校选择在异地设立新校区进行办学。[1]异地办学为高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同时也给高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问题, 因为校区的增多不仅意味着规模的扩大和人数的增加, 同时也导致了管理幅度的增宽。如何结合异地办学自身情况, 解决新校区长远发展问题, 值得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二、新校区部分发展问题与“五早一晚”的提出

异地办学模式下, 新校区发展需要突破不少瓶颈。其中, 校区氛围营造以及学生习惯养成便是两个重要问题。就前者而言, “新校区一般都是建在缺乏人文背景和文化底蕴的‘文化荒漠地带’, 往往在地域上与老校区距离甚远, 新校区教师‘走教’现象严重, 加之办学时间短, 缺少历史积淀, 校园氛围难以形成”。[1]此外, 以“职能模式”设定的新校区其学生组成往往低年级学生缺乏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 学生群体的奋斗目标难以确立, 难以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就后者而言, 良好习惯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保证和现实依托, 但是, 目前不少大学生认为, “60分万岁”成为部分大学生为自己设定的新的学习目标。[2]许多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纪律松弛, 学习散漫。此外, 新校区无专业教师留守, 学生难以有针对性地制订专业发展目标, 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五早一晚”正是基于上述两类问题而提出的。就广东财经大学而言, “五早一晚”是指“早睡、早起、早读、早练、早餐、晚自习”。经三年多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该校开创了“五早一晚”学风建设活动的良好局面。就新校区的整体氛围而言, 由于引导学生早起学习与运动, 使课室的读书声和球场的欢呼声相互映衬, 既营造出新校区严谨好学的氛围, 又提升了新校区的生机与活力;就学生习惯养成而言, 通过严格的作息要求, 唤醒了学生个体行为自觉, 使其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学习态度更为端正, 专业思想也更为稳定。

三、“五早一晚”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虽然, “五早一晚”对新校区氛围营造和学生习惯养成有较大促进作用, 但是仍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就广东财经大学而言, 该校新校区选址在佛山市三水区, 采取“2+2”办学模式, 即一、二年级学生在新校区学习, 三、四年级学生在总校区学习的办学模式。“五早一晚”工作在学生工作部统一领导下, 由各二级学院具体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各二级学院虽然在执行主体和执行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但基本出现了以下共性问题。

1.缺少学院层面制度, 固有惰性与观念阻碍早起。“早起”是“五早一晚”的关键点。但是, 人的固有惰性与观念阻碍早起, 荀子曾言, “凡人有所一同, 饥而欲食, 寒而欲暖, 劳而欲息, 好利而恶害, 是人之生而有也, 是无待而然者也, 是禹桀之所同也”。[3]可见, 每人都有情性, 而且许多大学生将大学理解为自由的天堂, 四年只为求一纸文凭, 不再将主要精力用在学业上, 熬夜玩游戏、追剧, 白天晚起缺课。长此以往, 便养成了晚睡晚起的不良习惯。对于无法早起而导致缺勤的同学, 传统的处理办法便是通报批评以及辅导员谈话教育。由于缺乏如《学生手册》中的《管理规定》或《处理办法》等文件的支撑, 学院没有处分消极对待“五早一晚”的学生的依据。由于手上无“利剑”, 辅导员的谈话教育或通报批评的效果并不明显。相比而言, 学生课堂缺勤后的谈话教育就甚为有效, 原因在于学校的《纪律处分规定》和《学位授予规定》中明确了课堂考勤记录与纪律处分及学位授予的直接关系。于是, 是否可以思考从二级学院层面制定某种与其利益相关的制度?

2.组织管理人员不足, 多元需求增加管理难度。就广东财经大学校而言, 新校区的各个二级学院均约有二十多个班级, 近千人。由于校区无任课教师留守, “五早一晚”管理者是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及学生干部。D学院主要由学术部与体育部承担考勤任务, 但往往体育部和学术部人数较少, 难以在组织活动的同时对全院学生进行监督。例如, D学院曾经尝试组织班级拔河比赛, 但是由于班级较多, 体育部人员难以在组织活动的同时对全院学生进行考勤, 部分集体荣誉感不强的学生就会钻空子, 从而导致群体仿效。D学院鼓励学生以兴趣和具体需要进行“早读”和“早练”的选择。例如, 参与校级社团和院级社团为单位的“早读”和“早练”, 但是校级社团成员构成复杂, 活动地点多变, 难以全面监管, 容易出现借社团训练为名而不早起的情况。“五早一晚”的组织实施需要投入较多的人手, 需要从执行组织架构和监管方式进行提升。

3.自上而下设定项目, 难以激发学生真正兴趣。特色活动是“五早一晚”的重要载体, D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 分别制定“早读”和“早练”的特色项目。然而, 施行过程中, 以学院为单位的项目仍然过大, 比如每月一次的“英语视听说训练”旨在利用英语演讲视频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和学习兴趣。然而, 这种方式只得到了部分班级的支持, 部分班级希望开展其他项目, 部分班级对任何项目都不感兴趣。

4.缺乏激励机制刺激, 难以生成长期坚持动力。正如上文所言, 处理缺勤情况的普通方法并不能真正解决缺勤问题。原因除了人之惰性外, 还因未能涉及每位学生自身利益及班级整体利益, 缺乏具体可行的奖罚机制。就教育心理学而言。低年级大学生仍处于“心理发展缓慢期”, 角色转变仍未到位, 中学阶段以分数为中心的外在激励手段对其影响深远, 心理定式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在其内在驱动力未形成之前, 仍需要形成外在激励机制促进其养成良好习惯。

四、量化管理制度:“五早一晚”问题的突破

(一) 量化管理制度内涵

在“打基础”的目标下, 对每个班级每位同学的“五早一晚”情况进行量化管理, 形成档案式的考勤登记数据库, 使每位同学“早读”和“早练”数据都记录在案;在“抓特色”的目标下, 坚持“兴趣切入, 项目驱动”的基本思路, 实行细化特色项目管理, 变集中检查为抽查, 并且结合奖金、荣誉锦旗以及综合测评等方面的奖励, 实现“量化考核, 细化项目, 抽查指导, 强化奖励”, 将“五早一晚”贯彻到全体学生中。就量化分数而言, 最终班级量化分数以基础分和特色分构成, 基础分为100分, 每班“早读”和“早练”缺勤一位同学扣除0.5分。特色分为20分, 按照参与度、活跃度及效用度等维度进行打分。就组织架构而言, 在原有的组织架构下, 强化学生组织协助管理, 即通过学术部和体育部两个部门学生干部对同学们的“五早一晚”情况进行跟踪考核, 实现责任到人。每位学术部和体育部成员负责一个班级, 避免了因班级人数不一而造成混乱。此外, 组建学院“早读”、“早练”特色项目考核评估小组对各班级的特色项目进行抽查考核。就激励机制而言, D学院对每月量化统计结果进行公示, 各班无异议后, 对量化总分排名前六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奖金, 以及奖励排名第一的班级每人0.5综测分。每月发放奖金800元, 第一名奖励300元, 第二名奖励200元, 第三名奖励150元。而惩罚措施是对缺勤总数过多的同学或班级, 辅导员及班导师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并给予通报批评。

(二) 量化管理制度成效

1.形成量化制度, 借助班级力量自发推动。针对“缺少学院层面制度, 固有惰性与观念阻碍早起”的情况, 学院出台的《“五早一晚”量化管理实施办法》, 将学生参与“五早一晚”与其个人利益、班级荣誉等挂钩, 形成制度约束。由于该制度中分数排名清晰明确, 并且对每位同学的情况都进行记录并公示, 班级群体力量会对因缺勤而影响班级分数的同学提出要求, 从基层形成力量推动“五早一晚”的落实。

2.完善组织架构, 项目抽查降低工作难度。针对“组织管理人员不足, 多元需求增加管理难度”的情况, 该制度间接促进执行主体加强自身建设, 在原有组织架构下, 成立专项考勤管理小组及保障其成员数量, 并通过培训增强其素质与能力, 为制度的执行提供组织保障。此外, 改变以往每个班级项目全盘检查形式, 在具体激励机制的支撑下, 实行对特色项目的高密度的抽查, 为考勤人员减负。

3.项目自下而上, 实现细化兴趣项目管理。针对“自上而下设定项目, 难以激发学生真正兴趣”的情况, 该制度设立特色项目模块, 该特色项目经由各班班委组织策划和班级民主讨论后生成。形成的项目符合学生自身意愿, 增强其主体意识, 激起其真正兴趣, 真正做到“项目各班出, 班班有项目”。

4.形成外部驱动, 奖惩结合促进学生遵守。针对“缺乏激励机制刺激, 难以生成长期坚持动力”的情况, 该制度与学生自身利益和班级荣誉相结合, 并形成了通报批评、综合测评加分和班级奖金等方面的外在驱动措施, 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 也因此逐步养成良好习惯。此外, 虽然“五早一晚”形成量化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但是制度上的约束毕竟是外在的, 学生对“五早一晚”的正确认识和观念的内化才是核心。所以, 推行“五早一晚”应该在制度的框架下, 继续通过思想教育等方式使其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推进“五早一晚”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于磊.多校区高校新校区管理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 2009:3, 10.

[2]石晓娟.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0:23.

[3]郭春牛.明辨与治辨[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5:42.

异地办学模式 篇2

学生在异地校区完成1~3年学习任务后将返回原校区学习生活,这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考验着学校的管理、服务水平:回迁过程中行李搬迁、档案管理、学生对接、教学管理、返校教育等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分析总结;由于办学条件、生活环境不同,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性问题需要我们关注思考。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2+2”办学模式为例,探讨异地办学如何平稳有序做好学生回迁工作,处理好回迁过程中学生安全、稳定、管理等问题[2]。

一、学院概况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是1999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公有民办二级学院。2010年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全省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方案,并由江苏省教育厅提议,江苏省教育厅、南京林业大学和淮安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建南方学院淮安校区。学院实行2+2办学模式,即一、二年级学生在淮安校区学习,三、四年级学生在南京林业大学本部学习的办学模式。学院设有语言文学系、艺术系、生物与环境科学系、材料与热能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计算机应用工程系、交通与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林学系、风景园林系和经济管理系等11个系,现有40多个涵盖文、理、工、农、管理、经济、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在社会就业市场上享有盛誉的品牌或特色专业,目前在校学生一万余人。学院充分发挥公有优势和民办活力,形成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依托,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为学院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学生回迁是“2+2”两地办学模式下承上启下的一个核心环节,回迁的平稳顺利、管理服务的衔接到位,不仅是对今后工作的探索和经验积累,更是对当前办学模式的重要检验。

二、回迁前的准备工作

根据学校统一部署,南方学院2012级学生在结束二年级生活后将按计划从淮安校区回迁校本部继续学业,为平稳有序地做好学生返校工作,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学工、教务、宣传、保卫、后勤等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两校区工作,积极调研,认真总结上一届学生回迁工作经验,统一部署,科学制定返校方案,多举措并举,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组织实施学生行李搬迁、学生报到、入学教育等工作。

1. 提前介入,熟悉情况。

校本部在上学年第二学期安排四名辅导员进驻淮安校区,通过听课、查早操、查宿舍、参加教学检查、召开主题班会等方式深入学生中间,宣传学院搬迁工作,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回迁本部的优势和不足。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和需求,为后期学院教辅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奠定基础。制作了《南方学院淮安校区2012级学生返校调查问卷》,从学习、生活、就业、宿舍建设等方面帮助学生认识本部学习、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和需求,以便后期学院教辅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 强化配置,服务学生。

根据工作需要,学院本部经过申报、综合评比精心挑选了14位工作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老师担任2012级辅导员。同时,根据专业对口的原则,通过个人自荐、辅导员推荐、学院审核等方式,从学院高年级学生中按照每班一位的原则,为99个班级分别选拔了学长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工作,将其培养为辅导员的助手和参谋。他们主要负责返校接待、参观校园、熟悉相关专业老师、职业规划指导等工作,搭起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发挥学长班主任具有淮安校区学习生活经历和感受、学生之间易于交流的优势,通过QQ、微信等交流信息,增进了解和互信,搭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3. 教务管理,无缝对接。

淮安校区教务部门认真核查每个学生的学籍、成绩档案,制作核查反馈表,并下发到班级让学生签字确认,确保没有缺失遗漏,不留死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把问题带到校本部。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对有多门课程补考或重修的同学,单独告知,进行情况分析和后果预警的辅导工作。本部教务部门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下学期教学计划,安排教师及教室,预定教材,同时做好学生补考相关准备工作,确保学生返校后各项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4. 衔接紧密,细致周全。

在准备过程中,校本部领导和辅导员去淮安校区进行工作对接,召开系会、班委会,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并对《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2012级学生返校报到须知》中的报到时间、地点、程序及有关注意事项进行解读,完成学生档案的归类整理;淮安校区积极进行离校动员教育,制作返校交接单,集中办理学生离校手续,细致做好学生退宿、结清书籍资料费用、还清图书资料、户口迁移等工作,发放新的一卡通、银行卡、手机卡,确保2012级学生有序离校,为回迁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精心组织,学生行李有序搬迁

为减轻学生回迁负担,学院采取人、物分离方式,利用暑假时间将学生行李先行运回校本部。淮安校区负责做好学生行李的分类、打包、贴卡、登记,按性别、系别、班级、宿舍楼栋分别装车;校本部落实行车路线和停车地点,安排专人迎接和引导行李车,确保与淮安校区信息通畅。2012级辅导员负责提前将宿舍名单对应贴至宿舍门前,做好系与系、班与班间的工作交接和搭配,明确分组分工,每层楼安排专人负责指导工人搬运行李,做好巡视引导,核查行李到位情况,防止行李错位、丢失,最后,各系辅导员带领学长班主任复查本系学生行李到位情况,确保零误差。在两校区通力配合下,顺利完成淮安校区2012级2500余件行李到本部的搬运工作。

四、学生开学报到

学生报到前,学院全体职工提前一周上班,演练、完善报到方案,明确人员分工。报到期间,院领导全天候值班,两校区辅导员坐守工作一线,提高工作应对处置效率;按系设立学生返校报到站,沿路设立咨询点台,安排志愿者引导学生报到、入住、用餐等,做好人性化服务,做到家长满意、学生满意。

1. 热情周到,迎接返校。

学院提前规划报到行走路线,制作和摆放指示路牌,引导学生到指定接待站点报到,安排志愿者带入宿舍。报到后学长班主任召开班会,进行校史校情宣传和案例教育,带领2012级学生参观校园,熟悉环境,领取教材和新学期课表;辅导员组织召开学生干部会议,进行校纪校规、学风教育,巡查宿舍、课堂,确保2012级学生返校工作顺利圆满完成。

2. 有效引导,快速适应。

为了帮助2012级学生更快地适应本部环境,更好地融入大学文化,及早适应校本部的学习生活,做好大学规划,学生报到后,学院按系别举办10多场次欢迎会,院长、书记分别在会上致辞,介绍校史、校情,对学生提出要求与希望,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再创新高;设计印发《“2+2”的飞跃》职业导读、《百位校友风采录》、“致2012级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系列材料,其中职业导读从学校环境、生活设施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方面做了详细介绍,重点提供了就业、考研、公务员、大学生村官、出国留学等方面的内容介绍,引导学生尽快确立目标,利用回迁实现个人职业规划的新飞跃;《百位校友风采录》记录了南方学院130位优秀校友的个人心得和对学弟学妹想说的话,表达了他们对母校培养的感谢和对学院发展的期望;“致2012级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为进一步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联系渠道搭建了平台;学生开学后通过听课等多与学生接触交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拉近师生感情,指导学生适应新环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规划大学生涯,树立合理的发展目标。

五、结语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师生共同努力下,南方学院平稳有序地完成了2600多名2012级学生回迁工作,细致的工作、周到的服务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和好评,不仅展现了学院学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为以后的回迁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总之,在高校异地办学的新常态下,学生回迁工作应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找准工作重点和难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回迁工作的长效机制和策略[3],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为学生平稳过渡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汪小布,甘聪葵,李献策.重点高校异地办学的三种模式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10).

[2]韩明英.浅谈高校异地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J].科技风,2015(1).

异地办学模式 篇3

关键词:异地办学,教学效率

1 研究现状与背景分析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 为了适应国家的大规模扩招, 高校纷纷进行异地办学;以此促进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发展。分校作为母体学校发展的补充, 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扩大办学空间, 有益学校的整体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 在高校异地办学的发展过程中也难免存在着一些客观问题。

高校异地办学的客观问题有以下几个:

第一, 竞争压力与日俱增。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规模扩张已达到一定程度。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 民办高校异军突起, 加上境外办学机构的强势进入和长期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 适龄青年的入学总量将会下降。这些使得高校异地办学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减少, 竞争进一步加剧。

第二, 大学文化传承的不连续。异地办学多数成本过高, 投入明显不足, 资金筹措渠道有限;这就难免造成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科研不在一块, 造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割裂。教师、学生也应是一个体系的, 异地办学必然会造成了教师和学生的割裂;大学文化传承的不连续。

第三, 内部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由于主校区与分校区地理距离较远, 教师和管理人员往返于两地之间需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管理成本增加, 管理效率难以提高。地域限制也导致资源共享度不高, 校园文化差异, 师生交流不顺畅。

经过多年的发展, 高校异地办学已具备了一定的办学能力、办学设施。这些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创造了良好氛围, 为办学机制的创新准备了良好基础。但在教学方式上还保持与本校区一样, 这不利于未来的发展, 需要发展自己的特色。

2 异地办学对教学效率的影响

教学效率一般是指教育成果与教育投入之比。教育成果一般指的是学生, 毕业学生的人数和质量。教育投入则指的是:时间、信息、人力、物力、财力。

异地办学中的教育成果和教育投入, 均是增加了。在教学效率中的教育成果:学生, 相对于投入的增加, 学生人数增加可认为是成比例的, 这里忽略不考虑其影响。教育投入对教学效率的影响, 包含时间、信息、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信息、物力、财力均增加了, 考虑其相应于教学成果的增加则可以忽略其影响。而时间因素由于异地办学, 教师额外增加了花费在班车上的时间;在异地办学情况下人们花费的精力增加了, 为保障班车运行也增加了额外的劳动力。因此, 时间和人力因素相对于教育成果增加的比例之外, 都额外增加了, 这些必然造成教学效率的降低。

3 异地办学教学效率降低的因素及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异地办学教学效率降低主要是因为教育投入中时间和人力因素的额外增加, 可以考虑以下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

第一, 对于时间因素, 由于往返校区间是必需的, 花费在班车上的时间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要减少时间因素只能采取提高效率, 即, 教师在新校区工作的效率。延长教师在新校区工作的时间, 在新校区有效工作的时间与花费在班车上的时间的比例就会大大提高, 从而降低了时间成本。

第二, 提高新校区工作的工作效率, 管理方式上采用信息化管理, 让信息及时、快捷的传达到各位教师和学生手上, 降低时间因素在新校区的消耗。

第三, 可以通过安排教师集中时间授课, 减少教师坐校车的次数和时间, 同时也节省教师的体力。还可以如修建住宅楼、办幼儿园、小学等配套设施, 吸引教师留在新校区。从而, 既降低了时间因素花费, 也降低了人力因素的消耗。

第四, 丰富校园文化, 丰富校园生活, 对于新校区的一些不便捷的地方尽快解决, 让教师和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让他们热爱新校区, 提高他们本身的劳动热情, 提高新校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人力因素的工作效率。

从宏观上提高异地办学教学效率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第一, 提高异地办学管理效率, 首先要改善异地办学的管理方式。在思维方式和运行机制上, 提高异地办学的管理效率。积极改善内部治理结构, 进一步理顺各类关系, 协调好内部的各种人力资源。提高了教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也就节省了人力资源。

第二, 转变思想, 结合学校情况, 与地方政府结合起来, 建立适合本校的异地办学方式。转变教师和学生的思想, 充分挖掘当地经济中的有利因素, 把不利的条件转变成有利的条件。最大限度与当地经济结合, 重视教师、学生参与当地政府建设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充分利用和优化社会教育资源。通过与新校区附近的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给教师、学生了一些锻炼、实习的机会, 也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要提高高校异地办学必须从使用信息化管理方式, 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 走产学研市一体化发展的现代高等教育之路。使异地办学能够充分利用和优化社会教育资源, 这样就能减少财力的投入, 提高劳动效率, 节省时间, 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鹏勇.挑战与出路:高校异地办学的发展之路[J].教育与经济, 2009 (4) .

异地办学模式 篇4

对于异地办学的高校独立学院,科研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学科建设等方面同样起着核心作用,而新型办学模式下的科研管理工作,既不同于普通本地高校,又无法完全照搬母体高校原有的科研管理模式和要求,要重新切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科研活动,将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因此系统的研究异地办学中独立学院自身科研水平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办学层次,更好地实现办学目标,融入当地经济社会。

一、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就是确定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输出人才的位置。由于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高校多集中于省会城市,而新兴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沿海开放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这是地方政府引进高校办学的历史与现实原因。解决高校办学空间的不足和希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则是高校作出异地办学策略的长远打算。因而,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的定位按照高校的职能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 人才培养应用型

不同于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为满足地方经济建设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必然以传授实用价值知识为主,培养直接面向社会实践,把科学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并转化为社会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

2. 科学研究服务型

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在创办之初,往往突出强调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但随着按学校规模的基本稳定和教学工作的步入正轨,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来推动教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独立学院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高校的知识创造与高校知识在校外的传播与应用之间的关系。科学研究服务型的定位,表明它是基础研究在实践中的运用,是针对具体实际目的或目标而进行的独创性研究,其选题内容与地方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成果能比较直接地服务于社会。

3. 社会服务区域型

在异地办学的筹建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是主要推动力量或重要的支持方,政府提供土地和资金,自然对高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寄予了厚望。因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独立学院自身职能扩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地方政府对独立学院的必然要求。总而言之,在此办学定位下,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的科研工作也就要重点突出为服务地方,把重心放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上来,充分认识到依托地方发展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师资队伍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运行的异地分校,教学形式仍是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主,而母体高校教师资源对于分校的供给强度,是与母体高校到分校的距离成反比的。同时,随着独立学院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师资队伍建设也就不能停留在原来仅仅满足教学需求和注重教学能力的层面,而应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来提高教师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对母体师资和社会兼职教师进行结构调整,并往科研导向上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增加师资总量

异地办学的前期,独立学院的师资结构往往是以满足日常教学工作需求为主,自有师资的比例不高,来自母体高校的兼课教师一般都只承担教学任务,而不承担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因此,无论是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加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职能方面考虑,独立学院必须多渠道争取外部资源,开源节流,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的自有师资队伍。

2. 优化师资结构

独立学院面向市场办学,拥有较母体高校更灵活的用人制度,在薪酬体系上可以自主调控,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逐步实现优胜劣汰。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的重点应放在人才智力引进上,通过引进高层次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使师资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梯队结构得到加强和完善,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 科研团队培育

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管理制度可以从母体高校借鉴移植,但是母体高校多年积累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无法移植过来的。在团队文化的培育过程中独立学院应该先依托母体高校的学科资源,优先培养出具有一批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资格的骨干教师队伍,然后招收一些母体高校的研究生来学院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从而逐步建立起一个具有一定梯次的科研团队,弥补自身师资总量不足的缺陷。此外,科研团队的建设培育还应积极利用地方企业中分布的各类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骨干,将其引入到学院的社会兼职教师体系中来,开拓团队的合作渠道,提高实践能力。

三、科研架构

在明确服务型科研的定位后,如何增进教师与地方的联系与互动,在学校内整合资源搭建起多层次多方面的科研组织架构,就成为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 学科建设层面

从学院内部的学科布局来看,应着重选择与地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结合得较好,具有一定的学术基础和潜力的学科,集中有限的学科建设资源,予以重点支持,通过重点学科的建设,凝炼学科方向,并体现出自身的学科特色。

2. 学术组织层面

一方面,学院以教学工作和专业建设为主线建立学术组织,可以保证学校内教学工作的稳定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又便于学校在进行二级管理时能落实具体的管理组织对象。另一方面,学院应鼓励内部多学科交叉,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和企事业单位的长期合作,并以此来建立一种动态的学术组织,既能保持服务型科研体系的活力,又能为教师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切实的组织保障。通过上述两类学术组织的建立,独立学院可实现教学、科研的二维矩阵模式,取代原有的教研室、研究所分别单独设置模式。

3. 产学研平台层面

学院应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的合作交流,积极主动争取政府的资源支持,在其引导下构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服务平台或合作模式,例如与地区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地方优势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创新联盟,参与各类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活动,等等。

四、母体资源

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对于母体资源因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往往无法获得教学设备、实验设备等硬件性质的资源,而只能获得软件性质的资源支持,具体可划分为学科资源、管理资源、品牌资源三大类。

1. 学科资源

具有多年办学经验和文化积淀的母体高校,其自身的学科体系已十分健全,并都取得了硕士学位点或博士学位点。在多年的学科建设历程中,母体高校的学科优势已发展成为各级的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因此,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母体学科建设的成果和整体学科优势,为所在异地的办学所用,以母体已有的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以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础等作为异地校区的依托条件,使异地校区的学科建设能够以高起点、大目标、快节奏地进行学科规划和建设。其次,在学科设置上应尽量依托母体的高水平、强影响的学科(群)的优势背景,引入母体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有的可以结合异地的实际条件和资源优势建立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的分室(分中心)。当然,这些不是母体学科的简单复制或延伸,而是在母体现有学科综合优势的基础上,保持与母体学科的紧密联系,并跟踪发展,进行群体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2. 管理资源

在异地办学的过程中,借鉴或移植母体高校的管理体制,并由母体高校委派管理领导班子,成为大多数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的选择,从实际效果来看,其优势是可以继承和发扬母体高校的管理风格,并有助于延续母体高校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相比母体高校自身所处的环境,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办学体制灵活和机构精简的特点,使得母体高校的管理机制在这里更能发挥其积极影响,推动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母体高校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能为独立学院的科研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且在服务地方时能更好地整合团队紧密合作,提高竞争力。

3. 品牌资源

办学母体最大的无形资产就是品牌,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办学上档次、招生成规模,主要靠的是母体高校的品牌和社会信誉,形成属于自身的办学资源,从而具备了既有公办大学的信誉和品牌,又有民办大学灵活办学机制的特点,有效弥补了社会对民办高校声誉和质量不信任的不足。独立学院与办学母体之间与生俱来的亲缘关系,可以帮助独立学院在对外合作交流时更容易获得合作方的信任和好感,给对方留下母体高校是其最高技术依托和保障的印象。

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依托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的优势资源,使异地办学区域内的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获得了一定的平衡发展,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但是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的探索实践时间还很短暂,目前,一些学院还处于边开办、边建设的境地,异地办学的独立学院要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将离不开科研这一重要职能,在校园建设基本完成、管理秩序和教学秩序基本稳定后,需要及时将工作重心转入加强学科建设上来,充分利用各类办学资源,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素养,这是学院最重要的任务和经常性的工作。

摘要:本文从异地办学的特点出发, 综合各个独立学院异地办学的实际情况, 由办学定位、师资队伍、科研架构、母体资源四个因素进行分析, 并结合实践经验对今后科研发展规划做出理论探索。

关键词:独立学院,异地办学,科研管理

参考文献

[1]许为民, 林伟连, 楼锡锦.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运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培松, 冷泽冰.关于高校异地办学的思考[J].宜宾学院学报, 2005, (4) .

异地新闻后期制作模式探讨 篇5

一编辑机模式

编辑机模式是贵州广播电视台最早使用的异地新闻后期制作方式。早期采用磁带记录时, 使用DVCPRO膝上编辑机进行线性编辑;采用P2摄像机后, 使用P2便携式编辑机, 通过编辑播放列表的方式, 进行类似于非线性编辑。编辑完成的成片, 通过微波、光纤或卫星的方式传回台内。

这种制作模式初步解决了异地新闻后期制作的问题, 但是存在许多弊端:修改困难, 编辑效率低;无法完成特技、字幕等工作;只能通过微波、光纤或卫星等传统方式进行传输, 限制较多, 使用成本高。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 编辑机模式已经被淘汰, 在此不再作详细介绍。

二笔记本非编模式

随着前期拍摄记录的文件化, 以及笔记本电脑功能的不断提升, 出现了笔记本非编。以贵州广播电视台使用的大洋高清移动非编D3-EDIT 1200为例, 基于笔记本图形工作站平台, 配备专业编辑软件, 支持DVCPRO50、MPEG2I帧50M、MPEG-2 I帧100M等视频格式, 可实现2层100M或4层50M视频实时编辑;支持实时二维、三维特技, 以及实时字幕制作;通过内置或外置驱动器, 支持P2、蓝光素材的直接上载导入编辑, 以及编辑完成后的成片回写;编辑完成的成片, 卫星或互联网的方式传回台内。拓扑图如图1。

前期拍摄完成后, 通过内置或外置驱动器, 将P2、蓝光素材直接上载导入编辑;素材共享采用“导出”、“导入”拷贝素材文件方式;完成剪辑、特技、字幕等加工后制作为成片;审核通过后剪辑好的成片, 通过笔记本非编打包为50M或100M高码文件, 回写至P2或蓝光, 使用录像机播放, 通过微波、光纤或卫星的方式传回台内;在不具备卫星等传统传输方式的情况下, 可以将成片打包成MPEG-2或MPEG-4格式文件 (码率在10M~20M之间, 视频质量损失可接受) , 使用FTP、QQ等方式, 通过互联网回传台内。

笔记本非编制作模式灵活、便捷, 体积小、重量轻, 特别适合记者单兵作战;除了不能实现素材直接共享以外, 基本编辑功能与编辑质量与台内制作无区别;全程文件化, 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节目传输, 摆脱了传统传输方式的限制, 适应面更广。这一工作模式特别适合记者独立外出工作的小型报道节目, 不需技术人员跟随。

三笔记本非编加台式非编模式

由于笔记本非编的性能限制, 不能进行多层复杂编辑工作;同时, 笔记本非编一般不具备传统的视音频接口, 不能采集、输出视音频信号。当节目制作有以上需求时, 我们可以采用笔记本非编加台式非编模式。与笔记本非编模式相比, 本模式增加了一台台式机工作站非编。台式工作站非编与笔记本非编所使用非编软件版本一样, 可互相兼容素材及故事板;同时台式工作站非编计算机配置较高, 可完成复杂编辑;具备视音频输入输出接口, 兼容传统视音频设备。拓扑图如图2。

采用这一模式, 大部分节目的剪辑工作仍由笔记本非编完成, 然后通过EDL表拷贝的方式 (包括故事板及相应的素材) 转入台式工作站非编;台式工作站非编完成最终审片 (可外接监视器) 、修改、打包输出;台式工作站非编还负责最后的综合报道复杂制作 (已经通过EDL表拷贝的方式将有效素材导入) , 以及与中央台交换素材 (DVCPRO磁带) 的导入导出。

审核通过后剪辑好的成片, 主要通过打包回写高码文件至P2或蓝光, 通过卫星的方式传回台内;作为备份方式, 也可将成片打包成MPEG-2或MPEG-4格式文件, 通过互联网回传台内。

笔记本非编加台式非编模式比较适合几名记者联合报道、有一定素材共享需求和复杂制作需求、领导现场审片的中型节目, 如“贵州党政代表团赴长三角学习考察活动”。

四小型外场非编制作系统模式

随着新闻报道形式的变化, 贵州广播电视台“全国两会前方报道”等大型新闻报道节目提出了更多需求:前方演播室录制、每日专题制作、多人协同制作、全面综合报道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提供与台内制作相似的技术支持, 如素材集中存储全面共享、高安全冗余设计、全面的复杂编辑功能等等。但是, 在异地建设一个传统的新闻制作网从时间、难度、成本等各方面都是不可接受的, 为此, 我们建设了小型外场非编制作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系统拓扑图如图3。

系统核心为制作核心引擎服务器, 通过最新的虚拟化技术, 在一台2U的服务器上高度集成了存储、核心服务器和功能服务器等硬件功能, 部署了多种后台应用服务;制作核心引擎提供24TB的物理存储, 采用NAS存储结构, 具备200MB读带宽, 支持8~10台高清站点的制作。利用制作核心引擎服务器, 配合交换机、便携式非编工作站、笔记本非编即可完成小型制作系统的部署。

系统采用了大洋D3-EDIT GO便携非编工作站, 其特点是高品质与便携性的完美结合:基于Red Bridge III-Sigma板卡和专业PCI-E显卡进行特技加速, 配合POSTPACK专业版后期制作软件套装, 支持各类高标清格式, 具备台式机工作站非编精编站点的所有功能和各类接口;同时, D3-EDIT GO采用便携型一体化主机 (集成了全高清显示器) , 整机仅重7kg, 体积约40cm×30cm×20cm, 更为轻巧便携。凭借强大的功能、轻巧便携的特性, D3-EDIT GO很好地满足了记者、编辑对高性能移动非编的应用需求。

小型外场非编制作系统可以在台内调试完毕, 到使用现场只需按图连线即可使用。使用方式与在台内制作一致, 素材完全共享, 可以完成复杂编辑, 提高了记者编辑剪辑效率和质量;在便携非编工作站上完成最终审片后 (可外接监视器) , 主要通过打包回写高码文件至P2或蓝光, 通过卫星的方式传回台内;作为备份方式, 也可将成片打包成MPEG-2或MPEG-4格式文件, 通过互联网回传台内。

小型外场非编制作系统可以采用主备制作核心引擎服务器, 系统数据库采用EMC Auto Start集群方式实时备份, 素材采用单读双写方式实现备份, 同时对制作核心引擎服务器实行双路冗余供电, 确保了系统的高安全性。

小型外场非编制作系统模式比较适合多名记者联合报道、多人协同制作、有素材全面共享需求和复杂制作需求、领导现场审片的大型综合报道节目, 参与报道人数多, 时间跨度大, 如“全国两会前方报道”。该模式需技术人员提供现场支持。

在没有外出制作任务时, 小型外场非编制作系统中的便携非编工作站可接入台内新闻制作网使用;制作核心引擎服务器则作为最小备份系统, 实现对新闻制作网的系统备份, 完整备份当天播出节目的素材、文稿、故事板文件以及数据库信息;在极端情况下新闻制作网完全瘫痪时, 可以接替完成当天新闻节目的制作, 进一步保证节目安全性。这种方式也有效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避免闲置浪费。

五远程连网编辑模式

随着通信骨干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租用电信SDH专线, 将异地制作站点与台内新闻制作网联接, 从而形成远程连网编辑模式。

SDH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同步数字体系) 专线, 是为适应高速网络建设需求而推出的高端数字电路组网产品, 适用于高速率、信息量大、实时性强的业务传送, 满足客户在两个办公节点之间以及总部和各分支节点之间组织数据专用通信网络的需求。

利用155M SDH专线, 可以将异地制作站点与台内新闻制作网远程连接。从逻辑上看, 可以理解为异地制作站点是台内新闻制作网制作站点的异地延伸, 功能与台内制作站点无任何区别。由于专线带宽的限制, 我们将异地制作站点连接在NAS服务器上, 采用异地高码上载、代理码流编辑的工作方式。如果专线带宽允许, 也可以采用FC/以太双网模式, 将异地制作站点与台内新闻制作网连接, 实现异地高码上载、高码编辑。

采用远程连网编辑模式, 前方采访记者通过异地制作站点将节目素材进行高码 (50M~100M) 上载, 同时生成代理码流 (1.5M) 。通过NAS服务器, 高低码素材文件均进入台内制作网核心存储, 实现前后方素材共享。前方记者采用代理码流进行节目剪辑, 以降低专线带宽压力;后方编辑使用高码文件完成节目复杂制作、下载送播等工作;无需使用卫星等方式进行成片回传。

远程连网编辑模式使前后方节目制作完全融为一体, 前方只需完成新闻采集和粗编工作, 其他复杂编辑、配音、审片、送播、专题综述制作等工作都可以在台内完成。该模式需要租用电信运营商SDH专线, 因此场地限制较多, 成本较高。适合长期连续制作、前后方联系紧密、制作场地固定的节目, 如“北京节目制作基地”。该模式需技术人员提供现场支持。

六各种模式的比较

以上几种异地新闻后期制作模式各有特点, 比较见表1。

七结束语

本文就近几年采用的异地新闻制作模式做了初步的介绍与探讨。以上几种模式各具特点, 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选用合适的制作模式, 能有效地提高制作效率和质量、节约制作成本。

异地办学模式 篇6

异地就医, 是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因异地工作、异地安置和异地转诊等原因在参保地之外的统筹地区就医的行为[1]。即时结算是指参合人员在参合地之外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出院时由定点医疗机构按规定仅收取新农合补偿之外的农民自付部分, 再由定点医疗机构与统筹地区新农合经办机构定期结算新农合补偿部分的过程[2]。

中国现行医保政策规定:参保人在异地就医时, 需要先行垫付医疗费用, 等到出院后带着相关凭证到参保地的医保部门进行报销, 这就给异地医疗带来极大的不便, 给异地就医患者带来很大的费用压力。据统计, 目前中国医保住院总人数中约有5%为异地就医住院患者, 医疗总费用中约有12%为异地就医产生的费用[3]。这表明异地就医现象较为普遍, 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国内国际都不例外, 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人员流动性所决定的。

中国“十二五”医改规划提出到2015年中国将全面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报销, 初步实现跨省就医即时报销的目标。目前, 异地就医越来越成为阻碍医疗保险发展的瓶颈,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要建立公平、合理、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适应流动性的特带你, 解决“异地就医”难题, 推动即时结算, 正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二、存在的问题

(一) 费用审核难

各统筹地区的票据、文书、药品目录、医疗保险政策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异地就医产生的费用审核难度加大。如在就医地属于报销范围的药品目录, 在参保地却不包括在药品报销目录中, 诸如此类现象。

(二) 行为监管难

由于在不同统筹地区, 对医疗机构、患者个人和保险机构的监管很难做到统一, 在“异地就医”中出现骗保、造假发票、假凭证的现象时有发生, 发票、凭证等各地不统一, 对它的鉴别就产生了难度, 因此行为监管方面存在难题。

(三) 政策统一难

由于省际之间、各统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各省、各地市统筹地区的医疗保险政策各不相同, 这是适应不同经济特点所制定的。这就出现了参保人在异地就医时, 就医地的医疗机构按各自的医保标准和项目提供服务, 药品目录也不尽相同, 往往在参保地属于保险范畴的药品在就医地却不属于报销范畴, 不在报销药品名录之中。因此, 在实际的医疗行为报销中, 出现部分医疗费用超出患者参保地医保偿付标准, 只能由个人承担, 无形中增加了个人的经济负担。

三、模式探索

(一) 省际间合作模式

全国多个省份采用省际间合作结算模式, 省际之间签订合作协议, 确定互相认可的定点医院。患者在异地就医时, 由相互认可的定点医疗机构将参保人员信息发送到系统平台, 由参保地经办机构进行审核, 最终由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及时结算。目前, 云南与广东, 海南与广西、陕西、山西等多个省份签订了此种结算协议, 采用此种结算模式。

(二) 委托代理模式

异地代办模式分为异地医疗机构代办和异地医保机构代办两种。第一种模式是指参保地经办机构与就医地医疗机构签订协议, 由就医地医疗机构根据协议, 进行医疗费用审核、现行垫付, 最后与参保地经办机构进行定期核算。第二种模式是指参保机构与就医地医保机构签订合作协议, 这种委托代理模式, 患者异地就医后, 先行垫付费用, 在就医地的医保机构就可直接办理结算手续, 不用再回到参保地医保机构进行报销, 减少了报销路程和手续, 更加方便快捷了。

(三) 省级联网结算模式

实现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后, 参保人员就医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 异地就医能够得到及时结算。省级联网结算是指, 参保人异地就医后, 个人不用现行垫付医疗费用, 而是通过省际之间的异地就医结算网络平台, 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院直接进行结算。

四、技术和制度保障

(一) 信息化平台建设

推动“异地就医”及时结算, 首先, 技术上应当给予支持和保障。应尽快建立起全省统一联网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患者就医信息上传平台共享后, 参保地进行审核, 参保人员在省内任何一家指定医院就诊都可以直接进行结算。全省联网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我们强调建立异地就医结算版块, 并在全省范围设立异地就医协调办公室, 专门负责省内异地就医信息复核和结算支付的工作。这一方法就解决了异地就医费用垫付带给患者的费用负担问题。实现基金安全有效地运行管理, 从而实现省内各市间参保人员就医信息的记录和交换。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 还要解决各地区目录、编码、数据接口不一致, 平台与业务网络系统的连接、信息的录入导入与导出等问题, 实现全面对接, 兼顾各统筹地区不同特点和结算办法, 各省市全面发放社会保障卡, 集养老、医疗于一体, 兼具银行储蓄卡的功能, 亦可以查询社保信息, 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 推进医疗保险费用的跨省即时结算。

(二) 提高统筹层次

目前, 中国大多数地区医疗保险仍然以市、县级统筹为主, 不同统筹地区的报销政策和水平差异性, 导致异地就医结算困难。统筹层次低和属地管理是导致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的难题的根本因素。推进医疗保险省级统筹, 变“异地就医”为“本地就医”, 才能真正从制度上实现保障, 才能实现即时结算。

提高统筹层次, 实现医疗保险省级统筹, 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需要打破异地就医诸多界限, 它要求逐渐统一全省范围内的药品目录、诊疗目录、医保政策、服务设施等。

参考文献

[1]汤晓莉, 姚岚.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可携带性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11, (1) :53-55.

[2]郭珉江, 郭琳.流动人口异地就医及时结算现状与问题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14, (1) :26-28.

[3]崔洁, 宋静, 张宏.如何做好异地就医管理服务工作探讨[J].山东劳动保障, 2009, (11) :28-29.

异地办学模式 篇7

关键词:历史街区,整体保护,整体风貌,异地开发

历史街区凝聚着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条街区都是在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的活动影响中逐渐形成的。这些街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见证,其传统风貌的表现形式也各具特色。随着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街区传统风貌和历史韵味在逐渐消逝,部分街区因所处地段的条件优越,不得不为“发展”让步,面临推倒重建的处境,而完好保存下来的却寥寥无几。

就保护街区的整体性而言,保护好历史街区原有的整体风貌对历史街区整体保护的意义重大,而异地开发模式为整体保护开辟了一条新路,具有传承延续历史街区风貌的良好效果。文章以重庆半坡村历史街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对历史街区整体保护中异地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

1 半坡街概况

半坡街位于刁家场,在重庆市西南部,距离重庆市江津区36.6km。邻近有陈独秀旧居,聂荣臻故居,四面山风景区等。早年此地刁姓住户居多,并因刁氏宗祠(刁家厅)而驰名,清顺治九年(1652年)建场时,取名刁家场。占地面积约为20km 2,总人口15 004人。

半坡街建造在叫猪石堡的小石坡上,横街建在半山腰,约1km长,东西向。竖街顺山堡和横街十字交叉,约0.75km。修建时颇为费力,全街的地基没有一块平地,全靠工匠们凿石建造。每两层之间靠石梯连接,房屋是方石柱,圆木柱凿好洞,穿上木枋搭成扇架,从地基处砌三四尺地脚石,石头以上装上木板墙,上面用木板顶成方格,中间用竹片编好,抹上草泥,再涂上石灰纸浆,制成夹壁墙。顶上盖上青瓦,包括街巷顶上也铺盖严实。这些传统建筑多为西南山地传统的穿斗构架、夹泥墙等主要形式。穿斗构架以满堂柱或隔柱落地两种形式为主。柱间以横向的穿枋连接,填充木板墙或竹编夹壁,涂纸筋石灰浆,屋面多采用小青瓦,建筑轻巧,灵活大方。两边房檐接近处做排水沟。街巷中采光较弱,街巷每隔四五丈就设有一个栅栏子,将街道隔成了很多个小院,当有大型的集会、酒宴时,这些小院又可拆卸形成一个大院。远处看去,小街层层叠叠,错落有序。

2 异地开发模式下的半坡街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加上人们生产生活重心的转移,部分居民外迁至新建街区。老街的居住密度降低了,保留了其原有肌理、空间组织序列等。正因另选新址,异地开发建设,这条街的风貌特点没有消失。1)生态环境:半坡街的自然生态环境是街区的主要特色之一,这里山峦葱郁,蜿蜒曲折,云雾缭绕,古街斑驳隐现。街区内植被丰富,茂叶修竹,环境清幽,气候凉爽。生态环境保持良好。2)街区风貌:街区的风貌特色反映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特点。其风貌反映了整个街区的景观特征,历史文脉,文化内涵,传统习俗和内在精神。整个街区空间正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反映,建筑色彩、形式、体量仍保留着清式民俗建筑的风格。3)传统建筑:建筑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变化起伏。建筑彼此接连,与自然的地形地貌形成和谐的整体。这些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产物,是适应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力的实体例证。4)民风民俗:这里文化异彩纷呈,具有淳厚古朴的民风民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在这里生活的人忘不了那份温情与安宁,坚守在这里,像祖辈们那样生活着。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依然保留,部分人仍做着传统的手工业。5)基础设施:街区原有排水系统保存完好,建筑的挑檐下对着石砌的排水沟,顺山势而修,简单实用。

历史街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巷,还体现在街区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处上。通过半坡街可以发现,这里对先人们的生活信息、历史场景的传达以及文化遗存和风土民情呈现丰富。因异地开发建设,半坡街至今仍保持着原有的风貌与格局,整体风貌得以良好传承与延续。

3 对异地开发模式的几点思考

对于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在当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我们可尝试通过这种模式来保护历史街区:一方面,通过建设新街区,历史街区得以较完整的保护,并带动历史街区的复苏;另一方面,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也可以为新街区带来参考与借鉴。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实现双赢,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首先,异地开发的条件优越便利,可以不破坏原街区景观和整体风貌,保护历史街区,发展新街区。异地开发通过实现空间的转移,即空间由一个地方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将历史街区的发展空间由自身转移到新街区,避开了破坏原有街区风貌的问题,跳出自身发展空间有限的束缚。通过异地开发的模式可以较完好的保护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这种保护对于历史街区来说也是一种发展。

其次,异地开发使得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化”,提高了使用效率。通过异地开发,居住于历史街区的人们搬迁到新区来,节省了大量在历史街区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的铺设成本,利于政府再把资金集中起来,更好的建设新街区,同时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

再次,异地开发可以将资源整合,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组,产生1+1>2的效果。由于历史街区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相对于新街区来说,历史街区的经济滞后,人力资源较充沛;新街区一般市场环境好,交通便利,商业氛围浓厚,基础设施完善,有利于开展生产,由历史街区提供劳动力、技术经验,新街区提供土地、发展空间,通过结合各种优势资源,弥补各自的不足,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效率,最终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

最后,通过异地开发的契机,加强对历史街区环境的指导工作,鼓励地方各级政府和公众积极参与到专业化指导的工作中来,实现历史街区周边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并在这个平台上实施政府对历史街区实行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如改善提高居住环境来吸引和保留原住民。由于特定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使得原住民对街区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是使得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和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的关键力量,保留一定数量的原住民,延续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历史街区整体保护的内容之一。

4 结语

目前异地开发已渐成趋势,由于环境的改变,在尝试异地开发的时候,需认清异地开发的特殊背景和意义,同时要注意和重视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别与冲突,对实地进行严格的考察,熟悉当地的政策环境,对历史街区的周围环境展开基于价值判断的真实性调查和评估工作,充分尊重当地的资源,例如新街区的选址问题,新街区建成后新老街区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等等。因涉及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所以鼓励不同学科的积极参与,进而提高价值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更好地为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提供条件。

历史街区是历史的见证与传承,给人以启迪教益,所以保护好历史街区就是保护历史文化,保护文化记忆。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应注重对其整体风貌的保护,包括对其生活形态,文化形态,场所精神等无形层面的保护研究,并且关注这些层面的变化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对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认识,因地制宜,选取合理的保护模式与规划方法,有效合理的做好保护规划工作。

参考文献

[1]武联,王鑫.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方法[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1):40-41.

[2]范雪峰,白杰.谈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J].山西建筑,2005,31(11):12.

[3]杨新海.历史街区的基本特征及其保护原则[J].人文地理,2005(5):77-78.

[4]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75-76.

上一篇:第三方监理下一篇:路基路面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