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式办学模式(共6篇)
订单式办学模式 篇1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快速适应市场需求以调整学校办学目标、针对企业用工要求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等, 已成为各职业类学校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贯穿其间, 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实施形式之一的订单式办学模式, 就是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签订用人合同, 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开展合作, 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 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就业竞争力为主线, 充分利用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通过校企双向介入, 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实践能力强,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订单式办学模式的实施
1. 组织工作到位, 培养目标明确。
学校制订可行的招生方案, 安排有经验、有责任心的教师担任教学和管理工作, 经过校企双方的考核筛选, 录取“订单式”人才培养班学生, 签订协议书, 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以保证订单式培养的顺利进行。
突破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企业到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浅层次合作, 学校努力创造条件, 使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过程, 积极探索“与行业全方位合作”“校企联合培养”“工学交替”“模拟实训”“实训—就业一体化”等多种运作模式, 不断丰富内涵, 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最终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2. 课程建设合作化, 教学方法多元化。
课程建设合作化是指校企双方合作, 组织教学一线的教师和管理一线的企业家、专业高级技术人员等联合组成的专业管理委员会,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 共同开发、决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学校按照产业发展方向、企业岗位需求设置专业, 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编入课表, 阶段性完成教学。设置校内实践教学, 整段安排校外顶岗实践, 由订单企业的业务骨干和专家参与对“准员工”的职业教育, 培养学生较早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 加强对企业的认同, 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协作意识。另外, 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相应做好调整, 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行为引导、角色扮演、现场教学配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实现多功能一体化的兼有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的教学地点向企业生产现场的快速转换。
3. 互动形式灵活化。
采用灵活的“校企合作、师生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生在校以理论学习为主、辅之以实训, 阶段性促进学用结合, 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岗位技能, 在学校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 提升职业素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邀请“订单”企业的业务骨干和行业专家开设专题讲座, 传授最新业务知识, 开展技能培训, 做好学校与企业间的有机互动。
方法一:走进企业。一是学习进企业。定期组织师生到企业参观学习, 切身体验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 获得与企业家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二是调研进企业。定期安排校领导、专业教学部长及相关专业教师走访用人单位, 了解学生实习情况, 获取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方向的评价及要求, 跟踪采访优秀毕业生的事迹, 将获得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教学部门, 对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做出调整。三是实践进企业。学校安排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习实践锻炼, 亲身体验企业的生产现场, 获取直接的技能知识, 对今后教学起指导作用。
方法二:请进学校。将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人员请进学校, 对学校师生进行教育和指导, 积极引进企业先进文化、规范性制度, 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料共享。
在双方有机互动的基础上, 根据学校办学条件, 一是实现按企业实际生产进行设备配置, 实现实训与生产零距离对接, 确保学生快速适应生产设备与企业环境;二是实行两条生产线实训运作方式, 一条是初学者学习的技能训练线, 以学生适应性锻炼为目标组织训练, 掌握基本技能并培养基本职业素养, 另一条是以生产为主要目标, 学生经过第一条生产线的训练, 被认定合格后, 作为企业生产线的准员工进入第二条生产线, 完全以企业员工身份被安排到不同工位进行生产性轮岗工作。
4. 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实现评价多元化。
筛选出能够实施订单教育的企业和企业家, 授予企业订单教育合作基地铜牌, 聘请企业家作为订单教育的导师, 通过走进企业、请进学校的方式和途径,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校企联合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的科学评估, 除常规教学学分制、德育评估体系外增加教学见习评估及生产实习评估体系, 建立专门的考核实施方案和各阶段培养考核标准。学生见习、实训评估由学生自评、用人单位点评、指导教师评分、学生家长参与的方式, 认真记录, 存入学生档案, 为将来推荐就业时正确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依据。
二、订单式办学模式的优势
1. 提高企业人才培养的效率。
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定向培养, 大大降低人员流动的频率及人员流动带来的损失, 节省企业为招人、留人、养人等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
2.“订单式培养”使教学与实习同步完成, 保证学生顺利就业, 并缩短毕业生上岗后的“磨合期”。
学校可以按照企业要求培养“产销对路”的学生, 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借以做大学校品牌;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量身定制”一批高质量员工, 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人才保障。
3. 学校、企业充分利用了优质资源。
学校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教学计划中穿插企业生产规律制定, 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一线, 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们进行有效的专项技能指导, 企业的经济实力与生产设备, 可以解决学校无法创建或不能完全创建的实践环境和氛围;同时, 对企业来说, 学校为企业的及时用人提供了保证, 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4. 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
订单班的学生对未来就业有更清晰的目标和方向, 学生有机会置身于真实的生产活动中, 在指定技师的指导下实际操作, 学以致用;同时, 与指导技师等企业员工接触, 让学生真实感受职业活动的氛围。
三、订单式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 突出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 削弱了职业技能的训练。
学校仍然沿用、照搬以往的教学模式, 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相关专业进行缩减。
2.“双师型”队伍建设不力。
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情况仍很严重, 教师的考核与收入分配仍主要以授课量为杠杆, 还有许多行政性、事务性要求, 使得教师出门困难, 实践能力弱, 间接使部分“订单”难以合格完成。
3. 如何接学生满意的“订单”是一个难点。
实行“订单培养”, 要求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 实现校企互利双赢。这对于有体制的民办学校来讲相对容易, 但对于大多数的“吃财政饭”的公办学校来说, 要做到从“学校教育模式”到“企业教育模式”的转变比较困难。
4. 产学结合不够深入。
从产学合作的三个阶段, 即一般性的参与合作、协助性的介入合作、互动性的产学合作来看, 目前大多数职业类学校仍停留在浅层次上的第一阶段, 校企的关系仅是松散型, 甚至只是“两张皮”。事实证明, 如何建立中职学校与企业间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点。
四、订单式办学模式的优化方略
1.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从学校的角度, 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与培训机会, 努力开发教学资源, 提高教师产、学、研综合能力, 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 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
2. 不是针对某个企业, 而是针对整个行业进行“订单式培养”, 扩展“订单”的宽度和深度。
“订单”的宽度是指“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所能适应的目标岗位数, 它反映了学生毕业后横向就业面的大小。“订单”的深度是指人才培养“订单”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 它反映了毕业后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纵向提升的空间大小。“订单”过窄, 学生毕业后就业面就小, 职业风险就大;“订单”过浅, 学生毕业后提升的难度就大。扩展“订单”的宽度就是要扩展人才培养“订单”的目标岗位数, 将相近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进行整合, 扩展学生的就业面。扩展“订单”的深度就是根据目标岗位上工人的职业发展路线, 提前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好知识、能力和素质准备。学校要做到的是使学生在某个行业里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 而不仅仅是只能适应某一个企业, 也就是说, 订单式培养不能搞成微观培养, 如果学校只是针对某一企业来培养人才, 学生们走出校门恐怕只能进入这个企业从事某一环节的工作, 不符合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 变技能“订单”为素质“订单”。
传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企业所必需的技能为主, 企业需要什么技术就学什么技术。由于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导致学生在学习动力、人文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不及其他职业类毕业生。变技能“订单”为素质“订单”, 就是要重视职业岗位对人才“软实力”的要求, 深入研究“订单”的目标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重视学生的情商培养,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避免唯职业技术倾向。
4. 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正确处理定向性与适应性的关系。
由于技术进步迅猛, 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大量新工作岗位不断产生, 必将出现较高的换岗率。订单培养出来的学生相对技能单一, 适应的工作岗位少, 学生过早地决定自己的职业定位, 容易出现偏差—“省去了选择, 抹杀了潜力”。为此, 教学要确保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做好学生的就业上岗保障, 以适应未来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多岗位转换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需要。如:学历提升教育 (各类成人教育) 、企业岗位培训 (各类上岗证培训) 、变更专业各类岗位培训等。
订单式教育的重心在学校, 学校从招生环节到培养环节都起到了主导作用, 在校企合作订单办学的前提下, 学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充分调动企业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规划, 既考虑岗位针对性, 又兼顾超前性, 并依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以适应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同时, 合作过程中, 校企双方除共同协作, 培养人才外, 还可共享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真正做到有效合作, 必将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订单式办学模式 篇2
张瑜、杨竞
“订单式”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订单教育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也是增强学校市场意识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效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企业所需人才能在订单培养集中批次得到解决,缩短企业培训时间,减轻企业“二次培训”的费用;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增强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订单式培养不仅仅要重视数量,更注重质量,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企业培养“对口”人才。较好地实现学校与订单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并促进了学生和用人单位间的“无缝对接”。“大唐委培班”是大唐国际公司与我校合作实行订单教育的企业冠名班,已经进行了两期实践,现将探索与实践中的感受与大家分享。高等职业院校采用“订单式”培养的目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专业技能为培养核心。订单教育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订单式培养”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深化教学改革为中心;以服务企业为宗旨,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为企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急需人才;该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为学校走产学研相结合发展之路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订单式”培养是由学生、学校、就业单位共同合作,根据企业的需要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企业参与制定人才规格、课程计划、评估考核标准,毕业后去企业工作的一种培养方式。“订单式培养”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大唐国际煤化工项目部参与制定签约学生的培训课程,将化工系的部分课程与煤化工专业课程进行了置换,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学校教师参与煤化工学科教学,为化工系开设煤化工方向的课程奠定了基础,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便利,更有
利于我校拓宽就业渠道,大唐委培班的订单式培养教育工作,是我校订单式教育探索的实例。
“订单培养”是校企共赢,相互选择的结晶
“订单式培养”是在坚持满足企业需要、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原则的基础上,选择有实力并与校方有共识的“订单式培养”企业。应瞄准行业或领域寻找“订单式培养”企业,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增强学校抗御风险和长期发展的能力。企业也比较看中学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教学与管理水平。学校、企业、学生签订三方培养协议,以系为主体,选择有较大规模的企业按照企业要求,实施大规模的“订单式培养”,一般采取多专业组合或单专业岗位群式培养,企业在不同专业中挑选学生组班,开设企业需要的通识课程,学生的专业学习依然在原班级中完成;也可在与企业生产性质相关专业学生中组班,在已学的专业基础上改变专业方向,学成后为企业生产和经营服务。
“订单培养”学员的选拔与管理
根据企业用工专业需要在各方自愿的基础上择优录用“订单式培养”的学员,学校及各系在选拔订单培养学员时不得为了扩大规模强行组织学生参加;企业所选择的学员,应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并经学校担保,学习期满正常毕业并经企业指定的医院检查身体,合格后由企业接收。
定向培养学员在校期间的日常管理由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定向培养学员单独设班的学校应指派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参与学员教学工作,选择管理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班级辅导员和班主任;进入企业或实习单位顶岗实习的学员,由企业委托的工程师和学校指派的教师共同担任指导教师,学校委派或认可的教职人员应就学员在实习期间的学习、生活、表现等情况做出鉴定,并及时与企业沟通。
“大唐委培班”定期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学员课余生活,提高学员品位和素质,经过近几个月的不断探索实践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了如下的几个特色:
1、班级凝聚力增强;2,学员的整体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对企业认同感增强;
3、通过组织爱国主义活动、公益活动、请老师作针对性报告,学员思想觉悟、政治觉悟有所提高。大唐委培班逐渐成为我校订单式培养的一个亮点,得到了很多领导、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我校大三的准员工还在学校接受培训,许多大二同学就已将自己的就业目标锁定在了大唐国际煤化工项目。
教学组织和专任教师的选派
订单式教学打破了以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方式,需要改变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同时任课教师也要有一个较大的转变。学校应本着“宽基础,活模块”的思路设置基础理论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留出一定的空间,以填充与职业岗位相关度高的项目化课程。由于“订单班”培养方式有别于普通班,因此应单列教学计划,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组织教学,使学生从毫无职业基础向胜任职业岗位转变。在教学形式上充分考虑现场应用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在教学内容方面,重视对与职业岗位相关联的课程进行选择,不仅要增加必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还应融入企业的理念、文化;在教学方法上,应着眼现代社会职业岗位宽边缘、多接口的动态特征,考虑学生今后能够“适岗”、“应变”、“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实践教学赋予新内涵、新要求和新方式。充分利用企业设施和实际岗位,采取实习、实训、顶岗、现场教学、结合实际进行毕业设计和考核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大唐国际煤化工项目部选拔我校05级计算机控制和热工过程自动化10名学生做为大唐订单培养的仪表学员接受实训。其中7名正在天津接受工厂实践培训,提高实践能力。
订单式教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提高订单式培养的质量,关键也在教师。应采取一定措施激励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以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采取措施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途径有三种:
(1)利用企业的优势直接从企业请工程师充实到教学一线(2)订单培养企业安排校内教师到企业下场实习(3)聘任企业中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人员来校兼课。学员质量考核与评价工作
订单式办学模式 篇3
一、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强化创新意识, 做好思想、组织准备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新模式, 我们遵义市职业技术学校通过校内的小范围研讨、行政办公会、全校职工大会, 逐步更新全体教职工的办学观念, 强化了创新意识, 统一了创新求发展的思想认识;通过分期分批派人外出深入企业考察, 了解掌握企业生产服务一线的真正需求, 反思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 优势和不足;通过选派学校领导、专业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培训学习及完成返校后的校本全员培训, 作好了人才准备;通过学校招生、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业务的进一步明确和划分, 使围绕实施“订单式”培训工作的相关部门职责明确, 关系顺畅, 做好了组织准备。
二、多种手段并举, 努力争取“订单”
(一) 我校的就业安置指导思想是“立足遵义、面向沿海、辐射全国”。因此, 就必须认真分析就业市场情况, 准确地把握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情况, 掌握沿海发达地区用工需求, 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和专业建设情况, 瞄准开设专业对应的职业群, 主动出击, 广泛与用工单位结交, 及时掌握企业用工信息, “上门抢单”。
(二) 密切关注地方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和规划, 紧紧围绕规划办学, 积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努力让政府了解学校、关心学校、支持学校, 让政府把学校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力储备基地而加以重视和依赖。相关职能部门就会积极推介, “送单上门”。
(三)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 进行广泛宣传, 让社会了解职校, 认识职校, 着力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 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 为学校发展“造势”, “引单上门”。
三、精心组织, 联合施教, 按“单”培训, 学制:两年
(一) 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教学计划是“订单式培训”具体组织实施的关键。科学、完整、规范、可行的教学计划必须涵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学科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能, 职业指导以及用工单位企业文化和生产经营所需专门知识和技能。需要较好地把握学科教育与企业生产经营岗位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客观关系, 理论知识以实用、够用为原则, 知识结构宽而不深, 略而不漏。要突出企业所需相关知识, 技能培养要扎实专业技能, 强化企业岗位技能。教学计划还应规定开设科目、具体时数、实习实训安排。教学计划的编制要在专业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改编, 编制人员应由学校教学管理 (专业技术) 人员, 企业管理 (工程技术) 人员组成, 可以专业教学委员会的形式开展工作。
实施性教学计划应在教学委员会的指导监督下进行, 要具体落实师资、教材、教学常规管理与指导、教学评估、实习实训计划、企业精神、制度与文化的灌输与培养。在实施过程中, 企业要全过程参与及配合, 特别是企业岗位知识、技能和企业精神、文化应由企业派人承担教学任务。
(二) 学生管理。
“订单式”培训的学生管理由学校全面负责, 管理依据同样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制度, 但在管理模式上有一定区别。企业不仅要参与教学全过程, 也要全过程参与学生管理, 企业要明确专人负责。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证校企双方的渠道畅通, 有条不紊的按“单”施训, 及时、高效地处理相关事宜;另一方面, 企业坚持全过程管理, 有利于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行为表现、兴趣爱好、个性技长, 更有利于企业的人才使用和培养。
四、实施成效
实施订单式培训, 更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提升了办学水平, 扩大了办学规模, 拓展了办学模式, 扩大和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及形象, 促进了学校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式”和“订单式”办学模式的有机结合, 使我校由2002年的700余名学生发展到2007年的4000余名学生, 十一个专业, 260多名教职工。在2005年取得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的基础上, 我校已申报1000所国家级示范学校, 全力谋求更快更大的发展。
五、开展“订单式”培训的几点思考
(一) 正确认识“学科式”教育与“订单式“培训的关系。
1、分清“主”“辅”关系。
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国家规定的中职阶段学历教育是其根本任务, 所以主要采用“学科式”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覆盖了所有专业。而“订单式”培训模式是针对特定企业现实需要而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开设专业、人数, 实施时间上均有不确定性, 所以订单只能是培训, 不能是订单教育, 只能作为中职学校的辅助办学模式。
2、把握“面”“点”层次。
“学科式”教育模式是针对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培养人才, 其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全面, 有其鲜明的教学规律。其专业技能培养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而组织实施的, 突出的是“专业技能”而不是“岗位技能”。简而言之“学科式”教育面向的是整个社会的需要, “订单式”培训针对的是特定企业的需要。
3、有机结合, 协调发展。
中职学校要紧紧抓住“学科式”教育这个“根”, 同时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 做到两种模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二) “订单式”培训招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订单式”培训实质上仍然是正规中职阶段的学历教育, 招生时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招生宣传时不能为办班而不实宣传、过度宣传误导学生。
2、严格按校企协议招生, 严把生源质量关。
(三) 充分发挥校企结合功效, 提升校企合作层次。
校企合作的核心意义在于资源共享, 功能互补, 相互促进, 共赢发展。一方面, 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 并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科研、技改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甚至走向实质性的合作。另一方面, 学校可选派教师, 深入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参与实践, 增强实践能力, 丰富管理经验, 从而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步伐, 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 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为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劳动者, 进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促进企业的发展。
摘要:对中职教育根本任务和办学模式进行了认真分析, 论述了“订单式”培训的组织实施方法和成效, 反思了开展“订单式”培训中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中职教育,“学科式”教育,“订单式”培训的组织与实施,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1]陈学梅: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局限性与对策, 职业教育研究。2007, (10)
订单式办学模式 篇4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工学交替,订单培养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年均递增速度都在20%以上,到目前为止,全国各类高职院校已有1300多所,在校生达789万人,占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实践证明,十几年的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它既解决了过去长期以来高考学子出现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这一令社会和家长不满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又在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在这十几年中,如何办好高职教育、怎么办好高职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职教育在孜孜不倦研究、探索。德国FH职业教育模式,加拿大CBE模式实践教学,英国NVQ训练模式,澳大利亚TAFE的实践教学模式等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因为国情不同、发展历史也不一样,因此只能借鉴,不可搬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高职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这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
从1995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到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都对高职教育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做了明确的规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国家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进一步明确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探讨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教育部自2002年10月以来在湖南的永州、湖北的武汉和江苏的无锡先后三次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综上所述,在高等职业教育全过程中,实验、实习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的一个“重头戏”,如果不能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高职教育将无“戏”可唱。因此,唱好这台“戏”,对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培养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二、工学交替、订单办学的校企合作是文、经、管类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职人才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要依靠校企合作,使每一个专业在就业市场上都能找到位置。一是要坚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方向,根据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职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职业人”培养目标,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做到“双向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二是要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有机会见习、实习或顶岗工作。
走校企合作之路必须按照企业用人的标准对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进行必要的改革,我们“职业人”培养方案就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融“教、学、做”为一体。在教学方式上,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在教学要求上,做到“两个零距离”,即与社会需要零距离,与就业岗位要求零距离。
从实践上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教育模式,由于专业不同,可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但主要分为二大类:一类是制造业等工科类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方式,比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将企业的设备和人力资源引入学校,学校为其提供场地)、“2+1”(学生在学校学习二年,到企业实习和工作一年)等多种培养方式;另一类是文经管类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方式。
根据我院《2001-2010年发展规划(修订)》学院发展定位:以文、经、管、艺类专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能力与品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并大胆实践“订单式”和“产、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尝试校企合作、订单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作了一定的探索,也摸索到一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高职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主要是企业)与培养单位(学校)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协议,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在订单培养期间,用人单位应选派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对“订单班”学生进行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教育,把订单班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身份加以培养。可见,高职教育的“订单式”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主要内涵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校企双方的共同参与。企业不只是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负责接收毕业学生,而且参与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到实施以及整个培养过程。其次,“订单式”培养模式涉及三个主体,即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主体在主观意愿上的一致性是达成合作培养的基础。
三、工学交替、订单办学的校企合作之路的探索
在学院推行校企合作过程中,我们抓住机遇,走过的是一条请进来、走出去、校企优势互补的路子,从2001年第一个“绿城物业班”订单挂牌,到2008年1月“浙大盘石班”订单挂牌,历时7年,已与十一家企业形成了订单挂牌的校企合作,共有15个挂牌班级。订单办学已成为办学一大特色,且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整个“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七个主要环节来完成的。
1.企业调研。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是学校承接订单所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企业的调研,一是通过走访企业人事部门和技术部门,了解企业每年员工的招聘数量、人才的类型、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等,为课程设置等提供依据;二是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状况,为学校理论技术教学的适用性提供现实参照。因此,学校开展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需求是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础。与此同时,学校在确立“订单式”培养项目时还需要了解三个方面的信息需求,一是企业在同行业所处的位置,一般来说,我们要确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企业要在全国或者在浙江省内同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没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原则上不列入订单式紧密型合作企业;二是“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企业要有一定量的人才需求;三是“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企业对校企合作要有积极的态度,这是合作的基础,也是能合作好的条件。对合作企业的调研、论证获取信息的目的主要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今后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
2.确立订单。要实施订单教育,首先要确立订单。“订单”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的关键,而企业的需求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首要条件。企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订单”的数量和质量上在校企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了解,彼此产生信任的基础上,确立采取什么样的合作方式,如果建立订单式紧密型合作方式,就需要确立订单,经过双方多次磋商,确定合作办班协议内容,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
3.签订协议。在确立订单的基础上,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通过订单培养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学校按企业要求培养人才,企业则要接纳合格的订单人才。
4.组织学生。校企双方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后,学校负责组织学生开展实训教学。对大一新生开展为期一周的认知实训教育,让学生了解今后将从事的岗位;大二阶段,进行为期二周的集中实训教学;大三时期,进入企业进行一年的顶岗就业式实习。
5.走访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走访,特别是学校到企业走访十分重要,通过走访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双方的了解,增强相互信任,另一方面掌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需要的变化。
6.培养方式。在“职业人”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比如企业行业专家进入专业指导委员会,直接参与职业人培养方案(包括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等)的制定,学校负责学生的专业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7.学生录用。在企业实习工作期间表现良好的学生,被企业录用,被录用的学生以其优秀的工作业绩,再次赢得企业的信任与青睐,形成双方良性互动。
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必须发挥自身教学资源、师资等优势,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积极主动服务社会,与企业合作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中,让学校、企业做到双贏,促进共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刘哓明.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理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4(9):17-18.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5-11-10.
[4]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订单式办学模式 篇5
“订单式”办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 而且也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降低了用人单位 (企业) 人力资源培养的成本, 还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创造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 (及其家长) 多赢的局面。本文将从另外一个层面对“订单式”办学模式展开研究, 探讨其风险与控制。
一、“订单式”办学的风险分析
“订单式”办学在现阶段代表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特色方向, 其特点和优势是大家共识的, 但我们对“订单式”办学的风险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以有利于职业院校这一特色教育有更好的发展。
1.“订单式”办学中学校面临的风险
对于学校而言, 面临着来自用人单位 (企业) 和学员两方面带来的风险。
(1) 用人单位 (企业) 经营风险。用人单位 (企业) 往往是市场化的, 而市场竞争又是相当严峻无情的, 一个发展规划的失误, 甚至一个产品的失误、一则不利消息均有可能导致用人单位 (企业) 破产倒闭。“订单”办学至少要有1~3年 (甚至更长) 的过程, 用人单位 (企业) 风险危机一旦形成必将导致其无力接单的局面。另一方面, 由于国内劳动力过剩, 用人单位 (企业) 存在“合作主动性不足”、“追求短期目标”、“忽视教育规律”、“只求‘订单’形式”等等现象是难免的, 采用“订单式”办学的学校必须要有清楚的认识。
(2) 学员在校培养过程中其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均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能否向好的方向发展并最终成为“订单”约定“人才”, 受个人素质、学校环境、社会价值取向等众多因素影响。学校最后要向用人单位 (企业) 输送完全满足“订单”约定要求的“人才”同样存在着相当的风险。
2.“订单式”办学中学员面临的风险
学员面临着来自就读学校和就业的用人单位 (企业) 两方面的风险。一方面, 学员作为“订单”所确定的学习对象, 起初的选择不可能对学校有完全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无疑带有盲目性。学校能否提供优质的教学硬件设施、设备, 实训手段和场地?学校是否有优良的能满足于理论教学和技术、技能过硬的实践、实训的技能型的师资队伍?等等, 这些都有待观察。另一方面, 学员最初所作的对自己未来将要就业的用人单位 (企业) 的选择也同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盲从性, 1~3年后, 所选就业单位 (企业) 经营风险依然存在, 不可忽视。
3.“订单式”办学中用人单位 (企业) 面临的风险
对于用人单位 (企业) 而言, “订单式”办学协议签订后, 面临着学校不能按要求培养用人单位 (企业) 所需要的人才以及所选学员最后与用人单位 (企业) 所需人才存在差距等方面的风险, 主要表现为:
(1) 学校办学硬件条件给用人单位 (企业) 带来的风险。用人单位 (企业) 虽然在“订单式”办学协议签订之时对学校的硬件条件已进行了充分的考察和了解, 但不可能做到完全清楚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目前职业院校教学设备短缺、老化现象十分严重是普遍的事实, 这使得职业院校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大打折扣, 必然会影响到“订单式”的“严格的”、“完全的”实现。
(2) 学校办学软件条件给用人单位 (企业) 带来的风险。学校的软件条件作为用人单位 (企业) 无论是在“订单”签订前还是签订后均不可能有深入的考察和了解。学校的育人环境对用人单位 (企业) 未来人才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订单”招录的学员是未来用人单位 (企业) 的人才, 学员的成长优劣, 直接影响用人单位 (企业) 未来员工队伍素质高低。
(3) “订单式”招录的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给用人单位 (企业) 带来的风险。应当说, “订单”招录的学员绝大多数是年轻人, 而年轻人的可塑性是非常大的, 但其人格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的不确定性也很大。学员学习的1~3年中, 其人格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的变数, 在“订单”签订时作为用人单位 (企业) 要对此作出准确的预测是不可能的, 因此, 风险必定存在。
二、“订单式”办学风险控制的几点建议
无论是学校、用人单位 (企业) , 还是学员, 在“订单式”办学过程中, 都应尽可能地控制风险、降低风险, 才能真正实现“多赢”局面。
1. 各方应互通信息、真诚沟通、相互了解和信任
(1) “订单”签订之前, 学校应当对用人单位 (企业) 有充分的了解。要了解签单的用人单位 (企业) 的生产经营状况、职工队伍状况、财务状况、职工待遇等等情况。用人单位 (企业) 的竞争力、影响力等也应当是学校认真考察的重要因素。只有优秀的、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单位, 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 才能留得住优秀的人才。
(2) “订单”签订之前, 用人单位 (企业) 应当对学校有充分的了解。要了解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师资队伍, 学校的教学质量、育人环境以及学生管理等等。要考察学校是否完全能够按照“订单”要求实施教学和管理, 最终培养出完全符合“订单”要求的合格人才。
(3) 学员在填报就读“订单”班时, 首先要充分了解签单用人单位 (企业) 的相关情况, 自己认真分析、充分考虑是否愿意毕业之后到所选单位工作。另外, 要选好学校、选好专业。
三方都要有共同的目标, 要时常相互了解和沟通, 做到各自心中有数。
2. 学校和用人单位 (企业) 共同选录学员
当“订单”签订后, 由学校或用人单位 (企业) 组织学员报名, 双方共同对填报者进行公开面试或测试以选拔优秀者使其成为“订单学员”, 这样使所选人员能够事先满足双方的“初始条件”。
3. 学员进校后, 签订“三方”协议书
学员进校后, 学校、用人单位 (企业) 和学员三方互签协议, 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 做到责任明确、相互约束。如用人单位 (企业) 可约定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有重大的违规违纪或学习成绩不能有两科补考不及格等等。
4. 学校和用人单位 (企业) 应当共同研究, 正确定位, 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性和可实施性
目标确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所以, 学校与用人单位 (企业) 要共同研究, 认真分析岗位所需要的文化知识、操作技能, 使培养目标定位正确, 符合用人单位 (企业) 岗位所需, 也能使学校针对培养目标能够顺利实施教学。
5. 学校要高度重视“订单式”办学, 调整、改革教学内容
“订单式”办学模式的最大特点, 当属其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制度, 在根本上改变了长期延续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它不是订数量, 而是订质量、订特色。首先, 学校要在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适应“订单式”办学的需要。其次, 学校要认真分析研究用人单位 (企业) 所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 重新构建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 调整、更新教学内容。第三, 学校要针对“订单”, 加大学员管理, 无论是学员的知识学习、技能掌握的教学管理, 还是学员日常行为规范管理, 都应当高标准、严要求。
6. 学校、用人单位 (企业) 共同参与学员管理
“订单”学员不仅是学校的学员, 其实签单选录后便已成为用人单位 (企业) 未进厂的员工了, 所以, 学校与用人单位 (企业) 共同管理学员是“订单”办学的完成培养目标的共同需要。在对学员的管理过程中, 用人单位 (企业) 可将本单位的文化、规章制度等等贯穿其中, 使学员从一开始便熟知企业规章制度、深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这无疑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订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朝庄.论高职“订单教育”的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25)
[2]卢海涛.关于高职发展“订单式培养”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3)
订单式办学模式 篇6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院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研究用人规划和培养计划, 通过签订委培协议书或以企业正式文件的形式予以落实,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职业院校办学模式。
在现今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 学校和企业定向培养人才, 让人才早日走上市场化的道路, 对于学生、学校、企业无疑是一种多赢之举。
一、“订单式”教育的特点
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 如果用人单位与职业院校能够密切配合, 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和管理所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一) “订单式”培养符合职业教育规律
职业针对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走校企合作之路是最佳选择, 也是确保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订单式”培养恰恰遵循了职业教育的这一规律, 其人才培养目标完全是针对企业的相关岗位制定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企业与学校的密切合作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 “订单式”培养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
(二) “订单式”培养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有机会置身于真实的生产活动之中, 并在指定技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使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可以零距离接触;同时真实感受职业活动的氛围, 与指导技术等企业员工的接触,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浓厚的人文因素。这样学生受教育的氛围是“学校+企业”模式, 这是对学校教育氛围的延伸, 从而使学生受教育的内涵与品质得到扩展, 在理论课上遇到的疑惑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同时, 同工种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组成学习小组, 互帮互学, 共同交流,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 “订单式”教育是一种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的育人模式
对于企业来说, 企业参与学校课程设计, 除了能够对学生做好职业技能培训, 还可以使这些学生在学习期间较早地接受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培养, 使他们一到企业就能上岗, 很快就能融入企业文化之中, 成为合格员工, 避免了企业到社会上招聘人才的盲目性, 也减少了岗前培训的时间和周期。对于学校来说, 教育目标更加明确, 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培养人才, 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 减少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既有动脑能力, 又有动手能力的实用人才。
(四) 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固, 没有就业找工作带来的干扰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为社会所接受, 学以致用, 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 在“订单式”教育完成后, 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订单”约定, 安排合格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安排学生就业。所以, “录用就业”作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 成为区别于其他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重要特征。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 办学的指导思想区别
订单式培养是从职业需求出发的教育体系, 即高职教育以职业为研究对象, 研究每一类职业中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合理配置与应用发展, 按照职业的类别划分不同的专业, 依据每一类职业技术和应用科学的不同种类和特点, 设置专业课程, 培养定向于某一类职业的专业人才。而传统培养模式是从学科出发的教育体系, 以科学中的各门学科为研究对象, 研究各门学科的理论和应用, 推动各门学科的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研究范围不局限于科学的某个层次, 即研究基础科学, 也不排除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根据学科种类划分专业, 设置专业课程, 培养非定向于某类职业, 而是熟练掌握某一门学科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
(二) 培养目标的区别
订单式培养的是技术型、操作型的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上, 不以学科定专业, 而以社会需求定专业。而传统培养模式培养的是研究型、探索型、设计型的人才, 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单一性。几十年来, 所培养的人才多为学者型和理论型, 习惯于学科为本位的“三段式”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的教学模式。体现为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的培养目标一样, 专科层次与本科层次培养目标一样, 其计划基本上按本科计划压缩而成。在教育实践中则体现为对于同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提出统一的培养规格和要求, 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 确立统一的评价标准, 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 造成人才整体结构上“千校一面”, 人才的个性特色上“千人一面”。
(三) 教学过程特征的区别
全部的教育活动及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两大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的问题。在本质上看, 订单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以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传统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科专业理论体系为出发点。这里说的是“本质上”, 并不是说传统式专业教育不考虑职业能力, 或订单教育不考虑理论体系。订单式教育要求学习知识必需够用, 注重所学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传统式教育则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在人才培养途径上, 订单式教育强调岗位能力的培养, 把技能实训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与实践的比例达到1∶1左右;传统式教育虽然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但其教学方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特点上订单式培养以学生为中心, 以技能训练为核心;而传统式培养以教师为中心, 以传授知识为核心。
(四) 办学体制上的区别
订单式教育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强调必须走开放式办学之路, 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社会力量办学等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学科式教育显著特点是办学体制单一, 投资渠道单一。在师资队伍组合上, 订单式培养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同时要求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必须占有较大的比例, 强调引进有专长的高工、技师充当实训课程的指导老师;学科式师资队伍要求保持学术思想“新”, 学术水平“高”, 保持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完善。在学生的评价上, 订单式教育更重视社会评价要求, 力求使学生成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顶岗人。由于学科式教育与订单式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 教学对象亦有区别, 学科式培养要求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订单式培养的生源极其复杂, 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高校的扩招, 学生的整体素质更是参差不齐。
(五) 管理体制的区别
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 高职院校是实行教学、生产、科研三条线并行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 教学、生产、科研三条线各自发展, 交叉而不融合, 难以发挥对高职人才能力培养的综合保证作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建立从形式和内容上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顺利实施的管理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首先应在组织结构上将教学、生产、科研融为一体,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实现订单培养目标奠定基础。
【订单式办学模式】推荐阅读:
“订单式”联合办学11-26
“2+1订单式”模式08-10
订单式教学模式11-18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07-01
订单模式11-28
“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11-17
订单农业发展模式07-17
订单农业模式遍地开花10-02
订单式06-30
订单式培训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