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用血政策

2024-10-14

异地用血政策(共3篇)

异地用血政策 篇1

编者按:2003年, 国务院针对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提出了“两为主”, 即以流入地管理为主, 以公办学校为主, 允许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在流入地就读。十年过去了, 当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开始要考高中、考大学了, “异地高考”这个问题就成为一个客观的、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2011年3月24日, 20名学生家长向教育部学生司工作人员递交了《学籍与户籍分开, 以居住地和学籍确定高考地的建议方案》。这些家长都是外地来京工作多年, 孩子当中大部分在北京完成了小学、初中教育, 马上就要面临高考。2011年10月, 他们又向社会公开了民间版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 并递交教育部。这份方案提出, 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 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的标准认定。具体措施是子女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 至高中毕业在该地有3年以上连续学籍的, 高中毕业即可在该地参加高考和录取。对于北京、上海等情况较为特殊的区域, 方案中也有明确设计:随父母在经常居住地上学, 至高中毕业有连续4年以上学籍的, 高中毕业即可在经常居住地参加高考和录取。之后, 这些非京籍家长每个月到教育部信访办提交公开信, 希望能够得到明确答复。同时, 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家长志愿者自发组织, 在地铁口、广场等公共场所进行社会宣传, 目前, 已争取到接近10万人次的公众签名。民间版《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就是他们在调研、征求意见, 组织专家学者、家长、媒体记者召开研讨会的基础上拟成的。

2011年8月30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 (后文中简称《意见》) 。2012年9月7日,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文件主要精神有三点:一是要积极解决。文件规定各地在年底前要出台解决办法。二是要有条件准入。家长、学生和城市都要符合条件。家长基本条件是, 有稳定的工作, 有稳定的住所, 有稳定的收入, 并且交了各种保险, 是这个地方的常住人口;学生本人条件是, 有可能在这里学了小学、初中、高中, 也可能只是高中才来, 可能高中三年都在这里, 也可能高中一年在这里, 因此各地会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什么样的学生跟本地生是一样的;还有一个是城市条件, 要考虑城市的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三是因地制宜。各地根据流入地的具体状况, 制定具体的办法, 提出具体的条件。

那么, 本次出台的三个条件是否能够满足异地高考的诉求, 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围绕异地高考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本期《深度报道》特邀教育政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 对此进行深入剖析。

异地用血政策 篇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稳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外来人员随迁子女报考普通高等学校的问题,办人民满意教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35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4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外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非我省户籍或高考报名截止前户籍迁入我省的各类在黔就业人员子女。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建立教育、发展改革、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分工负责和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各职能内相关工作。

教育部门要健全、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学籍管理按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籍随人走”,严防“高考移民”。招生考试部门要做好招生计划编制、考生报名组织、考试实施以及招生录取等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外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纳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公安机关负责居住证的申领受理、制作、发放、签注等证件管理工作,及时对教育部门提供的外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居住证进行查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完善社会保险政策,及时提供外来人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信息。

第二章报考条件

第四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考生,可以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不受报考批次的限制:

(一)考生有我省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完整学籍并在学籍所在学校连续实际就读,同时在我省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毕业。

(二)考生有我省高中阶段完整学籍并在学籍所在学校连续实际就读3年,同时在我省高中学校毕业。其父亲(或母亲)在我省有合法稳定的职业和合法稳定的住所(含租赁),并按规定在我省连续居住、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灵活就业人员)3年(居住证和参保时间的计算从考生高一年级秋季学期入学起,至高三年级毕业止)。

(三)考生户籍在高考报名截止前迁入我省6年,有我省初中、高中阶段完整学籍并在学籍所在学校连续实际就读6年,同时在我省初中和高中学校毕业。

(四)考生及其父亲(或母亲)户籍在高考报名截止前迁入我省,考生有我省高中阶段完整学籍并在学籍所在学校连续实际就读3年,同时在我省高中学校毕业。

(五)考生父亲(或母亲)系驻黔部队现役军人或安置在我省的退役军人,考生及其父亲(或母亲)户籍在高考报名截止前迁入我省,考生有我省高中阶段学籍并在学籍所在学校连续实际就读1年,同时在我省高中学校毕业。

(六)考生父亲(或母亲)系经我省县级以上(含县级)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按组织程序调入或录(聘)用到我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考生户籍在高考报名截止前迁入我省,考生有我省高中阶段2年学籍并在学籍所在学校连续实际就读2年,同时在我省高中学校毕业。

第五条符合第四条报考条件的考生,报名时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符合第四条第一项报考条件的考生,需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高中毕业证书(应届考生由所在学校出具毕业证明)。

(二)符合第四条第二项报考条件的考生,需提交其父亲(或母亲)居民户口簿、贵州省居住证(含连续三年的办证情况)、连续3年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灵活就业人员)在黔参保证明和本人居民身份证,高中毕业证书(应届考生由所在学校出具毕业证明)。

(三)符合第四条第三项报考条件的考生,需提交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高中毕业证书(应届考生由所在学校出具毕业证明)。

(四)符合第四条第四项报考条件的考生,需提交其父亲(或母亲)居民户口簿及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高中毕业证书(应届考生由所在学校出具毕业证明)。

(五)符合第四条第五项报考条件的考生,需提交其父亲(或母亲)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现役军人证明或退役军人证明、单位接收函和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贵州省普通高中学生转学办理表,高中毕业证书(应届考生由所在学校出具毕业证明)。

(六)符合第四条第六项报考条件的考生,需提交其父亲(或母亲)工作调动或录(聘)用文件和本人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贵州省普通高中学生转学办理表,高中毕业证书(应届考生由所在学校出具毕业证明)。

第六条不符合本规定第四条报考条件的考生,可以在我省报考高职专科学校。

第三章审核监督

第七条《贵州省外来人员随迁子女报考普通高等学校资格审查表》是审查情况的重要依据,考生本人及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要求如实填写各项信息,并对填写内容负责。

第八条考生的实际就读情况审查由其就读学校负责,班主任、校长签字并加盖公章。

第九条考生的学籍审查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籍审查人签字并加盖学籍管理专用章。

第十条考生的户籍及居住证的审查由公安派出所负责。

第十一条考生父亲(或母亲)的参保缴费明细,由县级以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

第十二条县级招生考试机构负责对考生提交的证明材料原件进行审查,认真做好登记、编号、汇总和造册,并将审查材料复印件报送市(州)招生考试机构,报送的审查材料复印件要注明“原件已审”,经审查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第十三条市(州)招生考试机构在高考报名结束后30个工作日内,将本辖区考生名册(含光盘)、《贵州省外来人员随迁子女报考普通高等学校资格审查表》及审查材料复印件报送省招生考试院。

第十四条省招生考试院对考生报考资格作出审查结论,并书面通知考生所属市(州)招生考试机构。

第四章公示及责任追究

第十五条考生资格审查实行公示制度。县级招生考试机构和考生就读学校在上报考生有关信息前,须将考生信息在公示栏(网站)和所在班级至少公示10个工作日。公示内容须包括考生姓名、性别、考生号、居民身份证号前6位、应(往)届生、报名所在地、就读中学及班级、科类、审查结论。

省招生考试院审查反馈的信息,县级招生考试机构和考生就读学校须保留至当年8月底。省招生考试院须保留至当年年底。

第十六条公示期间,各级招生考试机构、考生就读学校要设置举报箱(电子邮箱),公布举报电话,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政策咨询工作。对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并将调查核实情况及时报送省招生考试院。

第十七条考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如实记入其考试诚信档案。下列行为在报名阶段发现的,取消报考资格;在入学前发现的,取消入学资格;入学后发现的,取消录取资格或者学籍;毕业后发现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学历、学位证书无效,责令收回或者予以没收。

(一)提供虚假姓名、年龄、民族、学籍、户籍等个人信息,伪造、非法获得证件、成绩证明等,骗取报考资格的;

(二)在综合素质评价、相关申请材料中提供虚假材料、影响录取结果的;

(三)其他弄虚作假行为的。

第十八条国家工作人员、其他人员及有关单位在报考各环节有违纪违规行为的,严格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十九条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技工)学校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普通高考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本规定所称的高考移民是指利用我省外来人员随迁子女高考政策,通过非正常学籍迁移、空挂学籍、提供虚假学籍证明材料等手段获取高考资格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本规定由省教育厅商有关部门解释。

第二十二条本规定自2023年(含)高考起施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贵州省外来人员随迁子女报考普通高等学校暂行规定的通知》(黔府办发〔2012〕63号)同时废止。

新高考选科怎么选

1.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的兴趣爱好几乎定型了,兴趣不会骗人,遵从本心,跟着感觉走往往比理性更加准确。所以,选科时对自己喜欢的科目,是要首先考虑的。

2.结合孩子的学科成绩

学科成绩是核心参数。学科成绩既要看分数,也要看在全年级(或更大范围内)的排名。如果近一年内始终排名靠前,那么选择这个学科,在高考时会有较强的竞争力。

高考最后一星期如何复习最有效

客观题不失分或少失分

长春市第五中学教师徐忠羽介绍,数学要想得高分,客观题不失分或少失分是根本,会做的题要有足够信心一遍做对,在中档题上下工夫,考查的是基本能力。在这十天中,把中档题归归类,总结规律和方法,函数、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立几、解析、概率统计,哪一块感到最薄弱,就得去强化这一块,没有“来不及了”,只有你“又放过去了”。

按“考试说明”巩固知识

排查高中阶段知识点,总结和归纳熟悉的,遗忘的、生疏和不熟练运用的知识点,选一些相关问题练一练。

“考试说明”是学习中最强有力的依据,按“考试说明”去巩固知识绝对可以事半功倍,最后十几天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模拟卷与小道消息蜂拥而至,你必须头脑清醒,不要让它们打乱阵脚,制定的复习方案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切莫动摇。如果有时间,有精力可以去尝试做一些新题型,这样在十天中再提高一步,也是完全可能的,但要适可而止。

不要再钻研难题

异地就医管理政策建议 篇3

关键词: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

异地就医管理问题是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中的一个事关民生的现实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就参保人群来说,异地就医参保人员尚属少数。但是,解决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管理问题,是从一个特定的局部维护与保障参保人应有的基本医疗权利。从这个角度看,做好异地就医管理服务工作,又是一个事关权利公平问题,不可小视。医保经办机构应该从维护参保人权利,建设公平医保、便捷医保、和谐医保的层面,思考和筹划异地就医管理问题。

一、构建异地就医费用结算平台,方便异地就医人群,缓解费用垫付压力

目前,绝大多数地区异地就医人员的医疗费用需由个人先垫付,治疗终结后到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按有关规定审核报销。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要想一步到位,直接实现全国范围内异地就医实时结算,彻底消除异地就医人群费用垫付的压力,其难度的确较大。但从各省省内情况特别是内地省份来看,解决垫付问题还是具备条件的。一方面,省内各地“三个目录”基本一致,便于信息互通传递;另一方面,国家金保工程推进力度较大,使各地的信息系统具备了联网的基础条件。因此,在近阶段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实现省内实时结算的基础上,再逐步向省外推进,最终实现全国实时结算目标。费用实时结算还是能够做到的。在

二、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医疗保险市级统筹

医疗保险目前多数还是县级统筹,即使是在同一个城市就医,只要涉及跨统筹地区就需要办理异地就医手续。同时,各统筹地区医保政策不尽一致,给参保人带来诸多麻烦。因此,提高统筹层次,无疑能在较大程度上缓解异地就医问题。把目前的县级统筹提至地市级统筹,从绝大多数地区来看还是具备条件的。以江苏省为例,各个市的经济情况、医保政策的差异性都比较小,完全有条件实现市级统筹,实现市、区、县基本医疗保险的“四统一”,即统一建设信息系统、统一数据库、统一操作软件、统一结算平台。这样一来,市内各个统筹区参保人员可自由转诊,到定点医院住院治疗均能联网实时结算。

三、推进省级联网计算机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是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是联结筹资体系、服务体系和监督体系的重要媒介,是加强管理监督的关键手段。因此,建议以省为单位,逐步统一数据库标准,统一医保结算项目代码,统一就医凭证(社会保障卡),统一计算机操作软件。考虑到结算、监管等异地就医管理的多个方面,省联网系统应该由系统管理、卡管理、异地就诊、结算管理和统计查询五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又由相应内容构成。

四、完善异地协管机制,对医疗行为进行监控

针对异地就医人员的管理失控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应将异地就医人员全部划归就医地管理。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各统筹地区的缴费与待遇水平不一致,会造成异地就医人员与统筹地区人员的待遇差异。另一种观点认为,异地就医管理应借助金保工程,建设全国统一的网络管理系统,实行网上监控。这是一种比较先进且一步到位的管理方式,成本低、有助于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提高。但是,建设这样一个网络系统,从各统筹地区需求的提出,到全国汇总再到业务需求的论证;从应用程序开发到网络系统的建设;从管理部门设置到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等,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立足统筹地区,发挥异地协管的作用,彼此加强配合,这种办法更具有现实的可行性,而且也被不少协作地区的实践效果所证明。

异地协管的需求和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从需求方面说,异地就医管理已经成为经办机构共同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各地加强异地就医管理的意愿非常强烈和迫切;从优点方面看,把一些管理方面的事交由就医地完成,异地与统筹地区之间能量互换,形成互为异地,彼此帮助,可以实现两地的双赢。

异地就医协管是一项协作性的工作,全国有2600个统筹地区在管理上自成体系,要把异地就医协管业务流程的操作落到实处,须有一个权威部门对这项工作进行总协调。这个权威部门应该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协调方式包括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明确异地协管职责、内容,组织交流协管经验等。

五、提高异地就医服务质量,加强经办能力建设

异地就医管理,考验着经办管理能力,检验着经办管理水平。对经办机构既是挑战,也是加强能力建设的契机。因此,经办机构首先要提高对异地就医服务的重视程度,从民生高度、制度可持续发展高度看待异地就医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医保经办机构可根据自己的管理需求和实际条件采取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例如,选择在退休人员相对集中的城市,依托异地的医保经办机构,设置异地就医管理工作站。又如,针对重点城市发生异地就医频率高,医疗费用数额大的特点,派一名工作人员,经常在几个重点城市之间流动巡查。再如,流动性大的成建制的参保行业和参保单位,大量职工在异地工作,对这类行业和单位的管理,可由参保单位推荐一名医务人员担任专管员,医保经办机构对其进行培训,合格后专门配合医保经办机构做好异地就医管理工作。还如,统筹地区经办机构在发生异地就医费用较大的地区,或经常发生医保报销欺诈问题的地区,招聘退休的医生担任协管员,委托其协助管理部分异地就医业务。

参考文献

[1]茅竟伟.打破医疗保险的壁垒[J].当代医学,2006,(9):34-35

上一篇:熵值分析法下一篇:既有站房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