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模式创新

2024-05-14

办学模式创新(通用9篇)

办学模式创新 篇1

海南创新中职办学模式:与国际旅游岛建同频共振

周春姑是海南经济技术学校学生,家在屯昌县偏远山区。寒假期间,她在三亚一家酒店勤工俭学,挣得了自己人生第一笔“工资”。她马上给父母寄了600元,让他们盖起了猪圈;给妹妹存了200元上学,还拿出100元孝敬年过八旬的老奶奶。正在读初三的妹妹羡慕地说:“姐,毕业后我也想上职校学技能!”

政府重视职业教育、家庭支持读职校,企业欢迎职校生。随教育部新闻采访团行进在海南,记者感受到职业教育良性发展产生的辐射力。

从“三段式”、集团化到“村官班”,近年来,海南中职教育一系列创新之举,趟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省份发展职业教育的新路。今天,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海南改革创新发展中职教育的步伐更加坚定,职业学校呈现出勃勃的发展活力。

发展职教的“重点论”

两年前,三亚技工学校还是一片位于荔枝沟开发区的大工地,今天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座美丽的校园:总投资7亿元,占地面积从20亩发展到400亩,漂亮整齐的教学楼、现代化的实训基地让学生流连忘返。两年前,海南经济技术学校创办“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今天的招生规模已由首届550人翻了一番,招生范围已扩大到10个贫困市县。

海南是一个年轻省份,职业教育基础薄弱,职校办学规模小,基础能力差。这不仅制约了海南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也与建设国际旅游岛,经济跨越发展的步伐不协调。

在海南教育界,流传着罗保铭省长的职教“重点论”。2007年,罗保铭任省长后的首个调研就是职业教育,并提出对职业教育实行重点支持、重点倾斜、重点发展,用3年时间打好职业教育翻身仗的目标。不仅政府“一把手”高度重视,海南还建章立制,将中职教育列入《海南省2008—2012年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在财力、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

“三个„重点论‟不折不扣地执行,首先体现在投入上。”海南机电工程学校校长陈克文感慨地告诉记者。现在,来到海南机电工程学校桂林洋新校区,映入眼帘的是崭新的塑胶跑道和整齐的教学楼,占地100多亩的学校就像一个大花园,陈克文整天都乐呵呵的。

可是,3年前,海南机电工程学校还“蜗居”在仅有20亩地的海口府城老校区。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占地面积增加到152亩,硬件的改善奠定了学校成为全省龙头职校的基础。

就全国省份而言,海南属于财力薄弱的“小财政”,可对职业教育从来不吝投入。“十一五”期间,海南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3亿元,支持16所骨干龙头中等职业学校和16个市县职教中心的基础设施和重点专业建设,改扩建了50%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全省在校生数从2005年的6.8万增加到17万,基本完成打职教翻身仗的目标。

不仅如此,2007年,海南8个市县率先对就读本市县职教中心的学生实行了“四免一补”;2008年,海南在部分中职学校农业类专业实行免除学费试点;2009年又扩大涉农专业免费范围。这些投入都是从家底并不厚实的财政中挤出来的。

今年2月,海南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财政投入,重点组织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八大教育工程。“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职业教育会越来越受重视,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海南省教育厅厅长胡光辉说。

创新办学的“三段式”

上世纪末,海南各市县职校办学环境差,师资、实训设备奇缺。许多市县、农村职校招生极度萎缩。如何改变窘境?近年来,海南整合省、市、县和企业的资源,采取了“三段式”办学模式。第一年,学生在市县职校打基础;第二年,学生到省城示范中职校学技能;第三年,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由此走上就业岗位。

随着“三段式”办学模式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海南教育决策者敏锐地将深化中职教育“三段式”聚焦为解决三个问题:加强市县职教中心建设、推进集团化办学、深化校企合作。

海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潘惠丽告诉记者,海南已亮出“四招”为市县职教中心“强筋健骨”:整合资源,每个市县重点建设一所较完备的县级职教中心;加大投入,省财政和市县财政拨专款,建设16所办学条件较好的市县职教中心;扩大招生,很多市县拿出像当年抓“普九”那样的劲头,发动青年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狠抓质量,通过“三特”(特岗、特聘、特邀)招聘教师等办法,强化内涵建设。

海南农校的变化只是海南加强省市龙头职校建设、实施集团化办学的缩影。自2008年起,海南陆续组建了工业、农业、机电、旅游等九大职教集团,省城的龙头职校相继与16个市县的职业学校联合办学。集团化办学改变的不仅是中职教育面貌,还带动了家庭脱贫致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自与省城多所示范中职学校开展联合办学以来,招生人数年年递增,“上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成为这个国贫县最流行的口号。

“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开设什么专业。”三亚技工学校校长石磊说。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升温,学校及时调整,开设了高尔夫管理、游艇服务等专业。毕业生莫秋雅学的是俄语,去年去三亚天福源度假酒店实习时,正赶上酒店迎来大批的俄国客人,她学的俄语派上了大用场,一个月后该酒店就与她签订了劳动合同。

作为深化“三段式”培养的重要环节,海南众多中职学校采用“校中厂”和“厂中校”的深度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式培养让企业对员工的培养环节提前,学生毕业即能上岗,很受欢迎。”三亚技工学校教师吴书豪说。

服务新农村打出“扶贫牌”

5月30日,海南省农业学校一间微机教室里,20多名“大龄青年”正在听老师讲计算机操作。这些特殊学生大多来自海南农村,有的是计生员,有的是在田间耕作的农民,很多人首次接触电脑,格外专注。

从2008年开始,海南省农业学校与市县组织部门、乡镇政府“联姻”,开办“村官班”,招收农村基层两委干部、经济管理人员、科技示范户、农业专业户、退伍军人、农村就业创业有志青年,进行为期3年的涉农专业中职学历教育。“村官班”设有3个专业: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农村经济管理。上课形式极为灵活:周末、农闲时间,农校教师到联合办学基地为学生集中上课。

3年间,海南农校“村官班”培养了5009名学生,为海南农村输送了一批基层党组织和脱贫致富的“双带头人”。

海南共有18个市县,其中11个是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给钱不如给本事、给教育。扶贫要由过去的„输血‟转为„造血‟。”几年前,罗保铭提出,扶贫要打“职教牌”。近年来,海南职教扶贫这张“牌”,越打越好,越打越响。

在海南省教育厅、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联合省妇联创办“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招生对象为农村绝对贫困家庭女孩、城市低保户女孩、思源学校初中女毕业生等。目前,“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学生2009级有550人,2010级有1050人,2011级预计招收1250人。

“用10年时间培养1万名掌握技能、品德优良的好女孩,培养1万名掌握家政知识、善于持家的好母亲,兴旺1万个好家庭。”这是海南经济技术学校校长张毅生心中的梦想,同他一样的海南职教人正在为之不懈地努力。

■中央教科所副研究员 方铭琳

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改善民生重要工程,重点支持、重点倾斜、重点发展。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整合职教资源,发挥地域特色,创新办学模式,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省份发展中职教育的新路,实现了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的多方共赢。

海南经验体现在:第一,积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二,探索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新路。海南省通过集中财力扶持市县职教中心建设、重点扶持一批高水平的示范职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在全省推广“三段式”职教发展模式、创办“村官班”“扶贫巾帼励志班”服务新农村等有效举措,大大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2011-6-13】【打印】【关闭】

办学模式创新 篇2

一、“请进来”———以企业为主体, 引企入校, 引厂入校

(一) 引企入校, 建设企业冠名的校内实训车间

近几年来, 我校陆续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在校内建起汽修、数控、机械加工三个实训基地, 为了继续弥补实训设备的不足, 我校积极引进多家大型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在校内建设企业冠名的实训车间。主要有海马集团投入200万元设备建起的汽修实训车间、广东镇泰集团投入100多万元设备建起的数控实训车间、上海大众投入80多万元设备建起的汽修实训车间、丰田公司投入60多万设备建起的汽修实训车间。

(二) 聘请企业专家、领导加入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 参与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需要, 我校汽修、机电、电子电工、计算机等各专业先后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聘请与学校进行合作的企业专家或领导近50名, 并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 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修订, 使专业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和市场需求。

(三) 引进企业优秀文化和企业评价机制

“先进企业文化进校园”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优势互补的一种新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是校企合作共建和谐文化的新模式。我校的做法是在特色班级的管理中, 学生管理部门和企业共同营造企业文化, 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逐渐融入到班级文化。由不同的班级文化共同促成生动、丰富的校园文化。此外, 我校还长期实行邀请企业共同参与考核毕业生的制度, 将企业对实习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评价成绩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并作为评定学生学业完成与否的重要依据。学校积极地定期开展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反馈各企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制定了毕业生跟踪走访制度, 指定各专业部实习管理老师对学生的实习就业、岗位适应、业务技能等情况进行综合回访调查。

(四) 邀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来校培训教师

为充分利用企业的专家资源, 我校常年邀请中国汽车维修协会朱军这样的顶尖级汽车专家来校给教师做汽车专业发展的前沿讲座, 邀请像张治中这样的职业教育教学法大师来校做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 邀请海马集团、广东镇泰集团等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来校讲座, 这样不仅拓展了教师的知识和眼界, 还使教师能够经常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更好地培养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

(五) 充分利用企业校友和行业资源

我校1958年建校, 早期毕业的校友有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家, 他们拥有很好的自办企业, 校友中也有走上国营企业重要岗位的领导, 他们与母校合作的热情很高。我校专门成立了校友会, 每年举办若干次企业校友专家咨询会议, 沟通感情、交流信息, 学校因此也获得了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六) 吸引企业在校内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

为了鼓励与表彰优秀学生, 协助学校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我校主动争取一些大型企业为学生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 主要有广东镇泰集团设立的每年10万元的奖、助学金, 香港强华建教基金设立的每年各2万元的奖、助学金, 使校企合作又有了新的发展形式。

(七) 吸引企业职工来校参与技术提高或职业资格培训

应合作企业的要求, 我校经常在校内开办各种技术提高或专项技能培训班。如每年都为中海油公司培训员工400人次, 为琼海玉柴公司每年培训在岗职工200多人, 每年为省内多家合作企业培训员工约1000人次。此外, 学校还利用作为海南省特种工培训中心和海南省第53技能鉴定站的优势和资源, 积极开展电工、举重、钳工等工种的特种工培训以及汽车初级、中级, 电工初级、中级的职业资格鉴定, 每年参与培训学习的企业职工约1000多人次。

(八) 引厂入校, 半工半读

2007年, 为了加强电子电工专业建设, 我校吸引海南群星电子厂落户学校, 学校为该厂提供场地, 厂方负责投入生产所需的设备。在日常管理上, 还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 并提供实践教学所需原材料。学校负责学生的管理和理论课教学, 学生入厂锤炼技能, 工厂高级技师手把手指导操作, 实现了“学中做, 做中学”, 即工厂的技师就是学校的学习指导教师, 学生就是工厂的工人, 参与产品的生产制作全过程。“教学链”与“产品链”对接, 使企业和学校相融, 企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同时满足了电子电工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去年, 我校还和新中北公司、玉柴机器厂等多家企业谈好落户学校的合作意向, 今年将进入实质性操作。

二、“走出去”———以学校为主体, 学校主动入企业和工厂

(一) 开发名优企业, 实现学生优质实习与就业

为了做好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 我校成立了一支由市场意识强、善于沟通的十几名教师组成的就业工作队伍, 专门开发实习和就业单位。现在, 我校已基本建立起“大机电就业网络”, 形成五大就业区域, 即以海马汽车为核心企业的金盘就业区, 以中航特玻为核心企业的老城就业区, 以金海浆纸为核心企业的洋浦就业区, 以玉柴机械为核心企业的博鳌就业区, 以镇泰集团为核心企业的珠三角就业区。目前我校已与省外广东镇泰集团、广东德源塑胶有限公司、一汽丰田、上海大众;省内海马集团、玉柴机器、金鹿集团、英利集团、汉能光伏有限公司、海南中铁电气化铁路运营管理公司、喜来登集团等近200家大型企业签订就业合作协议书。

(二) 实行专业教师下企业跟班学习制度

我校制订了《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暂行办法》, 规定每个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实践锻炼不得少于一个月, 教师在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服务企业的实践过程中, 一是开阔了视野, 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二是把企业的新工艺、新方法带到课堂上, 实现课堂教学与车间生产的“零距离”;三是通过参加企业生产实践, 把生产过程中的复杂零件加工与专业课本相结合, 开发和设计典型工作任务, 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

(三) 校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深入企业了解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校企合作情况, 我校要求学校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每年必须到校企合作的主要企业进行调研, 了解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为以后校企合作工作决策提供依据。

(四) 主动送教入企, 密切校企合作关系

除为合作企业在岗职工开展校内培训外, 我校还根据有些企业职工不便离岗的特殊要求, 专门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到企业根据企业需求为职工进行各种技术提升培训。如上门为海南万达包装有限公司等制造业企业培训员工近3000人次, 每年为定安等市县上门开展电工等各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近1000人次。尤其是去年为琼山监狱所开展电工技能培训, 开辟了“职业教育进高墙”的新型合作路子, 此模式已在《中国教育报》得到较好宣传, 引起广泛关注。

三、“合作攻坚”———以校、企双方为主体, 共同研发品牌项目

(一) 创办“企业冠名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以往“订单式”、“委培式”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我校与部分名优企业创办了“企业冠名班”, “企业冠名班”与以往不同之处是由企业派出专家和学校共同管理、培训学生, 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均按企业要求制定, 班级充分引入企业文化。分别与北京嘉华集团创办“嘉华汽车班”、与海南威隆船舶有限公司合办“威隆造船班”、与丰田公司合办“丰田汽车班”、与海马集团合办“海马汽车班”、与中石化公司创办“扶贫石油班”等。这些企业冠名班已成为校企合作新特色, 《光明日报》曾在内部刊物《情况反映》上对我校的“企业冠名班”进行了大篇报道, 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林方略副省长、胡光辉厅长曾分别做出重要批示, 要求认真总结, 向全省中职学校推广。

(二) 创办“建筑类专业实验班”, 开创了教育与行业合作办学的先河, 创新了职教办学模式

去年10月, 我校承担了省教育厅与省住建厅创办“建筑类专业实验班”的新任务, 完成了五个专业400名学生的招生任务。“建筑类专业实验班”的开办, 是省教育厅、省住建厅和中职学校联合办学的新创举, 必定从本质上引领我国职教办学模式创新的新潮流。在办学过程中, 我校聘请了五位建筑行业的客座教授, 举办了别具特色的开班仪式, 引起了海南省建筑工程总公司等大批企业的高度重视, 省住建厅表示将在我校创办大型实训基地。这一合作项目不仅将填补我省中职建筑专业办学的空白, 还能为我省中职办学创新作出示范。

(三) 校企合一, 开发南海资源

为了开发丰富的南海资源, 去年我校和海南南海渔业集团签订合作意向, 在捕捞作业、渔产品加工和船舶维修方面达成一致意向, 《光明日报》曾以“舞动南海, 校企携手未来”为题做过专题报道。目前该合作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今年将按照合作协议有序开展合作。

(四) 启动“百项发明创新工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 我校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去年我校与国家专利技术 (海口) 展示交易中心共同策划“百项发明创新工程”项目, 该项目也是我校创建国家示范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项目分两步同时进行, 一是在校内建成了一个600平方米的专利技术博览馆, 展出专业技术产品600多项, 得到了省科技厅、省科协的高度重视, 省科技厅拨出专款3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二是在省发明人俱乐部的支持下, 发动全校师生人人出创意、人人搞创新发明, 争取在2013年7月前完成100项发明创新项目, 并获得专利受理。“百项发明创新工程”自去年上半年启动以来, 已在校内开展多项活动, 营造起良好的创新氛围。目前我校教师已有《新型残疾人辅助器具》和《双螺杆磨浆机》两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认真调研回访 创新办学模式 篇3

【关键词】 调研;回访;办学模式

目前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全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普遍堪忧,就业工作面临巨大压力。高职院校的出路在哪里?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高职院校时刻需要与时俱进思考研究的问题。近年来,衡阳财经工业职院坚持深入企业调研回访,用企业文化理念薰陶教育学生,在创新办学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坚持调研回访,与企业和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

近年来,学院领导带领教务、招生就业等部门负责同志经常深入企业和用人单位调研,了解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了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人才培养的理念要求,为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做好已进入企业工作的毕业学生调查回访工作。通过与毕业生面对面座谈交流和考察,了解学生的就业状况和适应能力、了解企业和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和对教学改革的愿望要求,从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增强学校为企业和学生服务的能力。特别是用人单位不满意的学生,学院负责进行“回炉”教育,然后再推荐就业。这样的调研回访,我们已坚持多年,效果十分明显。2008年底,为谋划应对国际金融海啸波及引起的危机,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带领两支队伍赴广东东莞等地20余家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回访,每人都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对于开阔思路、改进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坚持调研回访,用企业文化理念熏陶教育学生。

每次考察调研,都收获到一些具体实在的信息,特别是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影响,通过调研使我们心里有了底数。

1、市场有危机,机遇也很多。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市场有冲击,但除了与欧美市场联系比较紧密的企业外,面向其他地区的企业经营,特别是对国内市场目前的影响尚不明显。如一家模具有限公司,是一家台资企业,曾与我们订单培养,目前有我们的毕业生80余人。这家企业受到的冲击不大,订单很多,经营兴旺,该厂规模计划从现在的300人扩大到900人,还在到处招工,目前我院却没有毕业生提供。可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还是市场需求紧缺的。中国经济在危机中是一枝独秀,这话有道理。我们要研究市场,哪些人才有市场前景。如学理工、机械类专业学生,只要是技能操作型的,有点真本事,在现阶段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相当长一段时间总是紧缺的。可现在文、理工科学生比例倒挂,很多学生不愿学理工,我们要加强教育导向。

2、用企业文化理念熏陶教育学生,教学中全面渗透企业的理念和需求。很多企业的文化墙上都有类似的标语口号或者标识,如:“不怕没有机会,只怕没准备”、“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还有很多安全标识以及工作着装、行为规范及讲究卫生、禁止吸烟等行为素质要求,生产车间很整洁,厂区像宾馆,这样的现代企业,是一种现代文明的标志,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因此,职业院校在文化价值观念上,也有与市场对接的必要。职业院校应注重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职业文化,这种文化不同于企业文化,它应该比企业文化更有张力,更有活力,但是它同企业文化有认同和归属感。

现代企业用人,首先讲品德,能吃苦,“才能”是第二位的。一位台湾老总给我们介绍说,现在的学生状况不如以前了,不像过去那样能吃苦,我怀念过去那几届学生。现在新员工与老的比,根本比不了。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现在社会的功利主义色彩太浓了,要加强教育引导。现代社会快速变化,学生信息接受很快,聪明很多,但有些聪明发挥不太恰当。如有些年轻人喜欢去网吧熬夜,花了钱把身体搞砸了。我们在厂里建了网吧,但却不愿在厂里网吧上网。这位台湾老总,希望过去的学生能给学弟、学妹做榜样,希望他们有个成长的过程。从这里,我们看到现代企业老总对员工人性化的辩证态度与理念要求,亦不失宽容。现代企业都很注重对员工的培训,制订针对性很强的培训计划,进行技术和思想素质教育,形成现代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员工团队。我们要加强现实的企业文化研究,以深化我们的办学理念和校训精神的认识,促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质量

3、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能力。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有一个毕业生从学校毕业仅九年时间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创业问题,还解决了别人的就业问题。短短九年打拼,就能创建一家资产近千万元的企业,同去考察的老师都深深感叹。他的创业历程,具有启发教育意义。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给别人打工,从学徒做起,第一个月搞卫生,后做些简单的零件,毕竟学过一些专业知识,三个月后就能跟师傅一样了,成为大师傅了,月工资增长也快,同时还做了几份兼职,白天晚上都上班,还摆地摊,每天虽然很辛苦,但几年下来就已积累了十几万的资本。从第四年开始自己干,成立了一个厂,开始两个人合伙,年底就独立一个人干。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和富有挑战性的创业办厂,他坚持不懈地勤奋努力创建自己的企业,有员工60多人。在他创业的旗帜下,已聚集了七、八名大学毕业生,共同创业。我们在与这些大学生座谈时,他们都喜形于色,谈到大学生在民营小企业中的感觉,都说现在要转变观念,虽然是正规的大学毕业生,出来时,不知道做什么好,很茫然,到招聘的时候,才知道学的太少了,又没有工作经验,只有边打工边学习。要调整家长和学生的期望值,缩短与现实的差距,要转变就业观念,要面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同样大有作为。

4、深化教学改革,实现校企融合。通过调研回访,我们了解到教学中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的意见。①电脑操作和专业英语基本知识的教学要加强,这些都是毕业学生起码的应聘条件和在工作中需要不断增强的能力;②学财会的要加强企业成本分析教学和用友、金蝶等多种版本的会计软件教学。尤其是财务实操管理软件教学要加强。③学工科的工作中运用最多的是制图和工差配合;④建议编一本综合性教材,开一门综合课,其中包括人生、就业、创业和ISO质量控制管理知识、会计知识等的综合课程;⑤要开设专业方面的商务英语课,让学生懂一些专业英语。⑥电脑学习,不管硬件、软件都要学,要找一些旧电脑让学生搬弄,是硬件故障、还是软件问题,都要让学生多增强见识等等。

从这些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和已在用人单位工作的毕业生的呼唤与期盼,我们深深地感觉到职业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担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压力与责任!

三、坚持调研回访,创建学习型改革创新型学院

经常地与用人单位和毕业学生零距离对接调研回访,非常重要。这些调研,不花很多经费,人员精干,时间抓的很紧,对于收获的信息,经过思考提炼,便于操作运用,教学改革见效快。这样调研学习,蔚成风气,成为学习型的干部和教师,成为改革创新型学院。从创新办学模式上,我们探索了几条经验。

1、办学校与办企业一样,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风貌。职业院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慢进则衰,不进则亡”,办学特色不鲜明,不能与时俱进的院校将面临生存危机。我们务必增强求新求变意识,应对新挑战,解答新课题,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办学模式,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我们的办学定位是,要按照“示范性”标准推动学院建设,用“示范性”理念引领学院发展,创建一所富有特色的骨干学校,使学院不断迈上新台阶。

2、要坚持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关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要在分析预测劳动力市场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调研专业设置,超前开发市场潜在需要的新专业。围绕重点专业建设,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和课程建设思路,经常走出去调研,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学院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全面渗透企业的理念和需求,健全以教学骨干、外聘专家以及学生家长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3、在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和毕业生跟踪回访的基础上,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推行“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切实把一些课程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4、充分依靠地缘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投入,融合社会资源,探索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①筑巢引凤式。由专业系部提供技术支撑,把生产与车间搬到学院,以企业为单位组织生产性实训,融“教、学、做”为一体;②订单培养式。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③带薪实习式。将理论教学与带薪顶岗实习交替进行,促进专业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④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校企共建共享共赢”的建设理念,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同时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⑤加强学习应用能力培养,开展课程标准建设,将企业的生产标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学院的专业课程相互融通,形成企业生产和学院教育相“融通”的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 宋立学.树立新的办学理念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4(4)

[2] 金朝勇 钱让清.德国的职业教育及其思想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办学模式创新 篇4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十五”计划提出,到,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在校生数为623.09万人,经过4年超常规的发展,到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5%,在校生已达1600万人。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已超过170所,占普通本科高校的24%,且仍呈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将撑起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半壁江山。同时,这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体制、经费投入、办学层次等方面存在差异,所处区域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程度也有很大不同。这就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者,从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实力出发,发挥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办学模式。盲目“克隆”重点大学、综合大学的办学特色,只会导致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模式的趋同化和无个性化,从而失去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竞争的基础,更无法奢谈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以求实创新办学 篇5

以求实创新办学,靠提高质量取胜--------迎接区学初工作检查汇报材料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按照教育局2014年春季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全体校干率先垂范,精心组织,提前做好了开学的准备工作。师生到校后,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很快步入正轨,顺利开展。学校秩序井然,师生精神蓬勃,校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现具体汇报如下:

一、开学工作准备早。

1、2月8日,全体校干就召开了新学年、新学期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上,就本学期的学校工作目标、学校环境建设、学校教育教学、省教育现代化验收等各项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提出学校的发展要“以求实创新办学,靠提高质量取胜”。在会议上,特别强调了后勤开学的准备工作:检修学校水电、食堂的餐具和卫生工作、学初教育教学物品的购置等。2月8日起,全体校干开始着手开学的准备工作,做好各科室的学期工作安排,检修学校水电,维修LED显示屏,卫生间的防水,购置物品等,为开学做好了充分地准备工作。

2、2月16日,再次召开校委会,检查各科室的开学准备工作,部署教师到校和学生报到的具体工作。各科室计划及学期工作行事历已精心安排到位,各年级、各处室在学校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本职工作,作好了周密安排。学校值班表、晚自习值班表、教务处对作息时间、课表、集体备课时间表等也已经安排好并分发到位,保障了教学的正常秩序。

3、2月17日,教师到校后,召开了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总结了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传达区教育局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更进一步规范制度,科学管理,推行市教育局“学讲计划”,转变学与教的方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4、举行开学典礼,鼓舞师生信心。2月19下午,全体师生在学校综合楼前举行了开学典礼。会上,回顾了学校上学期取得的成绩,表彰优秀师生,继往开来,让师生明白:204年将是学校奋蹄前行的一年,学校将做大做强做优,2014年将是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提升教学质量年”。我们全体师生必须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做得更好,必须师生上下齐心,共同努力,创造新辉煌,使学校更有活力,更有实力,更高质量,更有影响。

二、教学先行为主,课改分步推行。

1、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制度。2月18日,校长室召开了校长办公会,会上对各校点上学期的管理工作进行了总结,特别是对于不足之处提出了整改意见。会上进一步讨论、完善教师教学工作定期检查制度、上课评课制度、教师考核制度。要求:各校点每两周对全体教师教案检查一次,并做好记录;加强课堂教学情况捡查,校长室、教务处要不间断的进行推门听课,对教案、板书、课堂管理等各方面进行检查与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全体任课教师要认真落实课堂教学要求,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要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压堂;坚决杜绝无故缺课现象,有事认真履行请假手续,通过教务处调整课程,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禁止教师上课接听手机。各校点学初对教师的备课作业进行了第一次检查、记录。教师备课态度端正,书写认真,教学设计有的放矢,求实中有创新,整体质量较高。开学第一天,校干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分别到各班听课、评课,确保教学工作第一天就步入正轨。

2、学初组织督导检查。2月27日,校长室带领业务室、教科室和督导室到各教学点进行了学初视导检查。检查小组首先对各校点的校园环境卫生、班级建设等进行巡查。其次通过听、看、查、问等形式,对学校的相关制度、资料记载,集中检查;对各学科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上课、学生辅导、德育管理等常规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评价;学校的安全常规从管理到活动的开展、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检查。最后,检查组对各校点及教师个人存在的需完善的问题,与各校点校干进行了交流与指导。检查结束后,业务室针对检查情况,汇总形成书面材料,通报全镇。此次检查活动,对我镇各校点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把教学常规真正落到实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3、推行“学讲计划”。实施“学讲计划”核心就是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关键是学与教的方式的转变。“学讲方式”确立了学生学习主题地位,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效益。区教学工作会议之后,我校充分认识了“学讲计划》的必要性,成立”学讲计划“课

改领导小组,及时召开全体教师会,传达会议精神。由教科室牵头,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研讨”学讲计划”,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教研组在教科室的指导下,开始上“学讲方式”研讨课,并逐步铺开。

4、全员参与市教研室“微课”评比活动。在第一周周三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学校在教科室的安排下,就组织了全体教师的微课培训,由负责多媒体教室的张忠民老师主讲。此次培训让老师们再次了解到当前科研的全新方式,提高要求,注重于学生的心理研究和行为研究,学会制作微课。其间,张忠民老师当堂制作了微课,让老师们观看并欣赏了制作微课的过程,让老师在短时间内再次了解如何制作微课,学会上传微课。通过这次培训活动,大家对微课的设计、上传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许多教师踊跃参加“微课”评比活动,校内进行了初选,然后择优上报。

5、从学初抓好毕业班工作。教学质量关系到学校的声誉,毕业班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高度引起毕业班教师的重视。为此,2月23日,我们召开了初三全体教师会,结合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与兄弟学校比较,找准位置,制定达成目标的方法和措施。然后,我们又召开了初三全体学生百日中考誓师大会,进行冲刺中考总动员,给学生分析形势,加油鼓劲,找准方法,查漏补缺,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争取今年中考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向刘集老百姓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从小事做起,抓实德育工作

1、环境卫生工作。我校上学期初搬入新校区,由于时间仓促,校园面积较大,缺少绿化,加上建筑施工,校园内环境卫生情况并不理想。学校大门口外道路没有硬化,雨雪天气,积水很深,泥泞不堪。两边商贩林立,摊点拥挤。每到学生上下学的时间,校门口密密麻麻的挤满了学生,场面混乱,道路不通。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还影响了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及周边的环境卫生。为此,寒假期间,学校已经向镇政府递交了申请报告,在今年春季做好校园的绿化工作。同时,牵手派出所、城管做好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还学生一个优美宁静的学习环境。

2、学生管理从习惯养成抓起。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校自开学伊始,以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主要内容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主题活动,成立学生养成教育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政教主任、团总支书记担任副组长,班主任担任小组长,加大落实力度,注重过程管理,在严、精、细、实上狠下功夫。为使活动能够取得实效,我们首先制定了《刘集中学习惯养成月活动实施方案》,召开了教师会,对各项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进行督察,每天逐项检查记录,量化打分,每周一公布;于每月底,召开“习惯养成月活动总结大会”;搞好各项活动,举行篮球比赛、体操比赛、拔河比赛,元旦文艺汇演、绘画展评等,从布置、组织、实施的全过程都有学生参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情趣。每月一期的板报评比,每天一查的卫生情况、自行车排放都有学生完全独立完成。另外,学校结合重大节日举行主题性德育活动。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熏陶感染,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3、宿舍管理。开学以来,我们召开了两次男女生宿舍室长会议,学习文明宿舍评分标准,强化常规管理要求,然后对男女生各进行一次生活指导,使所有学生时刻存在卫生意识。并在校长室的安排下,召开全体宿管员及值班人员会议,明确提出宿舍管理中对学生、值班人员、宿管员的各项要求,加强安全意识,使学生安全,让家长放心。在管理过程中,不仅有评分细则,每天早晨有专人检查卫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宿舍环境卫生始终保持清洁卫生。每天放晚学后,均有宿管员和值班校干到宿舍检查,逐室清查学生人数,及时记录,不在学生去向,并联系班主任和家长,以防后患。同时,对 就寝几率情况进行量化积分,不仅让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更重要的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4、学校高度重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我们结合本校实际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组织机构,制定创建工作规划、实施方案,并层层落实责任制。学校主要领导一定要总揽全局、统一协调,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迅速形成学校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要制定和完善“平安校园”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门卫登记、验证制度,规范日常管理;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预警预案体系,落实应急反应机制;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进一步完善要害部位管理制度、危爆物品管理制度等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制度;严格落实24小时治安巡逻和巡查制度,巡查日志和记录要详实、清楚,各类文件、档案资料齐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平安校园”建设工作责任追究机制。

四、做好充分准备,迎接省教育技术装备检查验收。

为了迎接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技术装备检查,我校在寒假前就召开了校委会,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的迎检领导机构,并对迎检工作进行了明确细致的分工:实验室由孔祥书主任负责,图书室有王连友主任负责,微机室由吴鹏主任负责,音体美室由边志刚、王磊主任负责、宣传彩页由校务办负责,各组长负责督促检查资料整理的进度情况,督查各室物品摆放、卫生情况,检查装备录入情况等。各功能室和科室成员,从寒假开始,就着手准备各种资料,功能室物品科学规范的摆放。开学后,我们又一次召开教育技术装备专题会议,总结各科室、功能室的迎检进展情况,对各项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各项迎检工作已基本准备齐全,确保了我校教育技术装备督导检查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五、加强后勤管理,强化服务意识。

1、开学后,由校长室和总务处召开了后勤人员会议,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增强服从意识,顾全大局,提高服务质量,做到让师生和家长满意。

2、加大财务管理,一把手把关,主管会计审核,群众参与监督,实行收、支两条线,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大力推行财务公开和财务稽核制度,杜绝一切违规行为。

3、强化食堂管理,禁止无关人员入内,及时消毒;食堂人员定期体检,持证上岗,保证师生饮食安全;加强学生住宿管理,实行人盯人机制,发现问题,宿管人员及时处理不过夜;严格饮用水管理,杜绝无资质不合格的食品、饮用水等进入学校。

深化办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篇6

深化办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就要深化教育改革.我校主动寻求企业参与合作,广泛开展联合办学;校企联手深度合作,培养实用、适用人才;努力实现双方互动、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创新管理特色,为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保驾护航;精心“筑巢引凤”,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 者:王晓东 作者单位:吉林经济贸易学校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英文刊名:CO-OERATIV ECONOMY & SCIENCE年,卷(期):“”(12)分类号:G52关键词:办学模式改革 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创新 篇7

一、多校区大学

多校区大学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高级 (即四年制) 校区组成、只受某个单极的管理委员会合法管理、管理委员会或多校区高校系统行政部门与各分校区之间的重要职责分工明确的一类高等教育系统”。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 “多校区大学”的学区在地理位置上不同, 但是独立的法人地位却只有一个, 这一个法人地位决定了所有的校区都必须共同使用一个统一的学校主体, 拥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领导人员, 贯彻统一的组织与管理体制, 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遵守统一的学科建设原则, 在“五个统一”的原则之下, 分校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享有自身的办学自主权、财务权等等权力。

二、高校多校区办学现状

经过近30年的发展, 我国的多校区大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数量上来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统计, 截止2013年底, 我国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830所, 普通高等学校2491所, 成人高等学校297所, 民办其他教育机构802所。在这其中, 多校区高校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改革背景下, 高校合并成为一个趋势, 有关数据统计显示, 截至20世纪末, “全国31个省市和60多个部委所属的1000多所高校参加了合并重组的工作, 共新组建大学425所, 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大学持续扩张、不断扩建也让我国多校区高等院校的数量越来越多。目前为止我国国内已经形成了一批具备很强综合实力的多校区大学, 像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等。这些多校区大学的逐渐建立, 表明我国多校区大学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群体规模。

三、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的多校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是, 由于起步较晚, 建设的时间较短, 目前来看, 多校区的建设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一些隐患甚至可能会成为多校区发展路上的瓶颈。

(一) 债务问题

多校区基本建设成本大大增加, 容易形成巨额债务。建设一个新校区, 少则上亿元, 多则十几亿乃至几十亿元。由于高校本身的性质, 决定了这些资金无法只靠自身盈利来补偿, 只能来自政府财政支持或者贷款, 而这些巨额债务的偿还终究是一个问题。例如, 2000年起, 吉林大学分别与三所银行签订了贷款协议, 总贷款金额高达54亿元人民币, 吉林大学运用这些资金来建设了教学基地、科技园区, 并改善师生的生活条件, 提高了科研设备的整体水平, 成为副部级高校之一。但是, 高额的贷款金额超过了学校的承受能力, 2007年, 吉林大学宣布负债总额达到30亿元, 并向社会征集解决学校财务问题的解决方案。这表明多校区高校在取得成果的同时, 也存在着非常大的风险。

(二) 管理问题

从学校资源的整合上来看, 多个学校合并之后, 学校管理的幅度必然会有所增大, 它在旧有的管理体制上, 又将面临“校区”这一级别的管理问题。管理幅度的增大势必会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 比如在行政机构的运作中, 不仅需要针对多个校区增加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 不同级别之间行政人员的沟通、磨合也会导致时间、资金成本的增加, 管理的效率降低;而且总部与各个分校区沟通也十分不便, 由于地理距离的增大, 需要借助交通工具往返, 从而增加交通与联络费用的开支;此外, 各个校区由于地理位置相隔较远的原因, 许多硬件设备无法共享, 必须重新进行建设, 因此, 设备的建设与引进也会消耗学校的大量资金, 为学校的财务状况增加负担。

(三) 学科建设问题

从学科的建设上来看, 多校区大学可能面临着两方面问题。一方面, 多个学校合并之后, 学科不能做到很好的相互融合, 一些学校只是将相似、相近的学科规划在一起, 并没有深入学科内部研究其内在联系, 整合教学资源, 这样简单组合的背景下, 学科依旧处于低端的发展状态, 学科设置狭窄, 科学度不够, 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在重复建设上;另一方面, 对于一些强弱学校合并的状况, 学校之间教师水平、学生素质、学科发展水平均有强弱之别, 这种情况下, 学科与教育资源的整合涉及到“公平”的问题——让较弱学校的老师来教授高分录取的学生是否公平;让较弱学校一味实行较强学校的学科规划和教学方法, 学生是否能够跟得上教学进程;这些问题都在现实中有所表现, 是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的发展路径

(一) 拒绝盲目跟风, 立足学校实际

尽管从目前来说, 多校区办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一个未来趋势, 但是在现阶段, 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诚然, 合并扩建能够发挥资源整合、人才聚合的优势, 但是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 盲目扩建、跟风合并, 一味追求学校规模大、设置院系全、招生人数多却有可能陷入“但求数量、不求质量”的误区。当前, 很多高校追求成为“世界一流”、“国内一流”, 这种对于高品质大学的要求本身并没有错, 但是“一流”不仅仅是意味着规模上的大, 而是指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等各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平, 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大而全”的学校建设, 只重视短期的“量”而忽视长期的“质”, 就会陷入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误区, 不仅不会促进学校的发展, 反而会对学校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和影响。因此, 我国多校区院校办学一定要拒绝盲目跟风, 立足实际情况, 求得稳步发展,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 获得“质”和“量”的同步提升。

(二) 进一步明确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对于多校区的管理, 应当推行的基本的原则是在“一个校名, 一套管理制度的”前提下, 进一步明确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的关系, 在保证总校统一领导的基础上, 增强各个校区的自主权, 使各个校区成为一个有机的“化合物”。一方面, 要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 对各个校区进行统一的统筹和规划, 对校区功能进行统一的定位。另一方面, 也要给予各个校区充分的自主权, 允许各个校区在总校领导下, 进行独立运作。目前在我国多校区院校的建设中, 对于不同的校区承担着怎样的功能, 很多高校并没有完全理清。有些大学在专业建设和学院设置上, 还存在着混乱不清的情况。对此, 一定要在管理中, 对各个校区的定位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对各个校区的功能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具体来说, 可以从培养层次, 学科定位等方面进行区分, 比如是着重发展科研型校区还是着重发展教学型校区, 重点突出人文学科的优势还是注重科理工学科的优势等, 通过各个校区之间的定位不同和功能不同来实现各个校区的特色发展, 避免多校区之间学科的重复建设以及资源的分散和浪费。

(三) 促进资源整合, 实现多方共赢

多校区院校的出现, 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整合各个校区、不同地方之间的资源, 实现高校整体实力的增强的需要。因此在多校区院校的运营机制的建设中, 一定要加强各个校区之间的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以及发挥区域优势, 实现多方的共赢。一是进一步加强校区之间的资源共享。一方面要增强分校区与本部之间的资源和共享, 帮助分校区借助本校区的品牌优势、资源优势, 实现分校区的自身发展。另一方面, 要充分加强不同校区之间的资源共享, 通过互联网等科技手段, 消除地理空间带来的不便, 实现各个校区之间课程资源、师资资源的共享, 促进校区之间的互相融合和发展, 实现优势资源互补, 从而提升学校总体的发展水平。二是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 实现学校与区域所在地的共赢。多校区大学在地理上布局较为分散, 由于分布在不同的地区, 使得不同校区间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对于多校区大学来说, 要充分利用地域特点, 发挥所在地的区域优势, 结合实际情况, 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同时, 还要结合当地条件, 利用当地资源, 并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技优势, 促进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 实现学校与学校所在地之间的发展和共赢。

参考文献

[1]杰拉德·盖泽尔著, 沈红译.美国多校园大学系统实践与前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1-62.

[2]陈运超, 略论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理论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 (3) :11-12.

创新实习模式 彰显办学特色 篇8

完善管理制度

制度是落实工作的具体保障。顶岗实习工作启动一开始,学校便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文件,制定了一系列的实习工作制度,并在工作过程中,逐步修改完善。主要有:《顶岗实习工作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实习安全应急预案》《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和《实习指导工作考核方案》。学校以制度为准则,有力地指导了教师工作,保障了学生安全和企业生产稳定。

强化岗前培训

顶岗实习前,学校安排《交往与礼仪》和《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等一系列岗前培训,提高学生对顶岗实习含义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遵纪守法、提高安全意识,以及正确地处理在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顶岗实习前,学校还通过家长会,对家长实施培训,大力宣传顶岗实习的指导思想和实际意义,明确学校、企业、学生及家长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求家长要密切联系子女、关爱子女、切实做好子女的心理抚慰工作。保持和学校联络,共同做好学生顶岗实习的跟踪管理工作,保障学生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全面跟踪管理

为了实现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全面跟踪管理,学校在芜湖欧宝机电有限公司设立了实习管理办事处。明确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是实习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求采取电话、短信、飞信、QQ、微信等多种方式对实习生进行密切的关注。实习过程管理实行“三个一”制度。即每天至少要和每个实习小组电话联系一次;每星期对每位学生至少电访一次;每月对每个实习点至少走访一次。在实习过程中,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文化娱乐环境建设。校团委在各实习点建立了实习团支部,定期组织了开展团组织活动,加强了感情交流、构建轻松愉快的实习环境。

重视考核鉴定

实习结束后,实习生要撰写《实习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实习生的《实习报告》、实习过程记录和企业的考核结果为实习生做好实习鉴定,并认真地填写学生《实习鉴定表》,报送学校教务处。教务处对实习合格的实习生核发毕业证,学校还实时总结表彰优秀实习生。

紧密校企合作

职业学校的直接服务对象就是企业,学校和企业需要密切合作、无缝对接。在这方面,学校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

广泛宣传,提高声誉 为了进一步提高声誉、扩大影响,学校承办了芜湖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年会。向参会的企业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校顶岗实习工作成果,加深了与企业的深度融洽。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 学校先后引进“浙江鑫盛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芜湖乐田安科技有限公司”“德奥汽车修理厂”进驻校园,使师生直接参加生产性实习,体验企业经营全过程,锻炼了能力,增强了师生质量意识、市场意识。

量身定做,订单培养 在部分企业的要求下,学校先后与美的集团、芜湖奇瑞、芜湖欧宝机电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培养。让企业管理理念、企业文化渗透校园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企业,为企业预备了人力资源。

创新模式,工学交替 为响应上级部门的号召,缓解企业人力资源压力,学校先后在中国兵器、中达电子、天佑汽车部件和马仁旅游等企业安排了多次工学交替,既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又让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学校创新实习管理积累了经验,收到很好的效果。

顶岗实习是中职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不断地创新工作方式、进行实践总结,才能取得更好的实效。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机械工程学校)

学校公司办学模式尝试的工作心得 篇9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和亮点,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__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机遇,在办学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整合企业、职业院校及社会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发展之路——“学校+公司”办学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华大菁英教育有限公司根据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六个人才培养平台,即适才适教、合适的方案、合适的情境、适合的教学、适合的评估、适才适用。建立标准管理体系,内容包括招生准备、招生过程、组班、教学、学生安置、校友服务、综合管理七个部分,涵盖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也规定了“学校+公司”办学模式下华大菁英与其他合作院校各自主要职责与分工协作。

基于岗位人才资质评价标准的专业开发。开发的流程分为八大步骤:第一步是进行职业岗位群研究,第二步是岗位资质分析,第三步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第四步是课程体系分析,第五步是师资资质设计,第六步是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第七步是评估考核设计,第八步是专业管理方案。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根据专业体系制定的课程所含盖的知识、技能、素质和岗位工作任务及内容,确立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流程。开发的流程分为八大环节:第一是课程目标确定,第二是课程结构架构,第三是“学习情境”建立,第四是教学环节设计,第五是师资资质认证,第六是评估考核设计,第七是课程管理方案设计,第八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建立“ipo”教学方法培训认证体系。“ipo”教学方法是以职业素质教育与技能培训为核心,运用最佳实践、专家辅导、教练技术、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团队学习等14种教学方法与技巧,实现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动化、教学成果固化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凡是参与“学校+公司”办学模式教学的教师必须参加该教学方法体系的培训与认证,否则不能上岗。

“学校+公司”办学模式符合开门办学、校企合作潮流,有比较系统的`科学性和比较可行的操作性,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以社会分工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依据,“学校+公司”办学模式细化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分工,破解了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实现了职业教育效率、效果与质量的提高;二是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动力。“学校+公司”办学模式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建职业人才培养标准,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改革,体现了开放办学、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理念;三是以教育资源整合为前提,“学校+公司”办学模式着眼于社会大环境,以华大菁英教育有限公/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司为平台,充分利用并整合企业、职业院校、政府及社会的优势资源,以弥补职业院校本身的资源不足;四是以拓展多元利益为驱动,“学校+公司”办学模式坚持追求利益和追求精神并重,从思想感情、事业和文化层面上,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姻,达到互惠互利、文化融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保持长期的紧密的合作关系;五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品质为目的,“学校+公司”办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开放性,合作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但目的都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为学生养成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理想途径,从而保障学生的对口就业和提高就业品质。

上一篇:姜上泉:打造卓越班组,争创两型企业下一篇:建筑工程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