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办学模式改革

2024-10-16

深化办学模式改革(精选12篇)

深化办学模式改革 篇1

摘要:干部教育培训是党的教育的主体内容, 也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途径。从提高办学水平、满足干部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出发, 深入推进干部培训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创新培训思维, 整合资源配置, 改革培训方式, 拓宽培训渠道, 突出重点对象, 适度引入市场调节, 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干部,培训,体制,改革

新时期的干部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与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相比, 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多头投资, 资源浪费;重复培训, 负担加重;机制单一、激励不足。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形势需要,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科学化水平, 要建立健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适应, 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求相符合, 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衔接, 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实效的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一、创新培训思维, 为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提供思想基础

任何创新都是以思维创新为前提。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首先是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创新。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创新, 必须完成两个转变, 即由拓宽知识面转到开发人的潜能和激发人的创造力上, 由计划培训转到按需培训上。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创新, 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理念,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树立干部教育培训的市场化理念, 树立干部教育培训的比较优势理念, 树立干部教育培训的科学化理念, 树立干部教育培训的法制化理念, 树立教育培训国际化理念等等。

二、整合资源配置, 为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提供物质条件

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 整合培训资源的基本思路应定位为:按照“大教育、大党校、大队伍”的目标, 本着优化结构、扩大规模、集中办学、资源共享原则, 对教育培训机构、培训师资等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和培训资源配置的最大化、最优化。

三、改革培训制方式, 增强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

要改革培训方式, 以激发干部内在的学习动力和以增强实用性为目的, 开辟多种培训形式和渠道, 组织开展研讨式、启发式和模拟式教学。要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干校和大专院校, 采取联办、代培、委培、在职等各种形式, 对培养对象进行开放式、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培养。应不断完善和推行干部培训的考试考核制度、检查督导制度和定期达标制度, 并把考核情况装入人事档案, 作为选拔干部必需的条件。

四、拓宽培训渠道, 丰富干部阅历和领导经验

要根据实际需要, 对缺乏基层工作经历和基层领导经验的后备干部, 可采取平级调动或降职留级等办法下派任正职, 使其在基层积累经验, 增长才干,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经历较单一, 经验不足的干部, 可采取上挂任职和岗位轮换等措施, 使其熟悉宏观情况, 增加阅历和见识, 提高全面工作素质;对缺乏领导经验和全面工作能力的干部, 可采取代理、助理制及管常务、承担急难新任务等办法, 使其在重要工作中体验、探索领导工作规律, 增加全面工作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对在实践中练就了硬工夫、真本事, 能吃苦耐劳、敢于奉献、开拓创新并经群众公认的干部, 要及时提拔使用。

五、突出重点对象, 认真抓好对高级干部、各级党政一把手和年轻干部的教育培训

党政一把手的思维和领导水平关乎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发展大局, 年轻干部的成长直接影响一个地区和部门发展的未来。新事情的干部教育必须具有战略思维和眼光, 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 立足现实, 着眼未来, 突出抓好高级干部、各级党政一把手、年轻干部这些重点对象的教育培训工作, 切实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领导能力。

六、适度市场调节,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

市场机制在教育培训运行中的作用,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创新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就当前情况而言, 体制创新中市场调节的重点应是:建立培训机构的优胜劣汰机制, 引导培训机构在竞争中以效益求生存, 以质量求发展;建立培训项目的市场选择机制, 对出国出境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等项目实行公开招标, 择优选择培训机构;改变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划拨方式, 由把培训经费划拨给培训机构, 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 调整为根据培训任务, 选择培训机构, 再划拨培训经费的方式, 发挥资金对教育培训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人民日报, 2010-9-2 (2) .

[2]李小三.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9 (1) .

[3]连玉明.学习型政党.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 (4) .

深化办学模式改革 篇2

——庙头中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提高办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我们抓住发展机遇,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优质人才,改善办学条件,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一、引言部分

(一)、学校基本情况介绍

庙头中学紧临汉水之滨,地处英烈王平章故里,位于汉江大桥南侧,校园占地总面积56亩,计36960平方米。是一所独立初中,非全日制学校,学校创办于1956年,原名汉川三中,后更名为庙头中学。1995年秋季,原平章中学并入庙头中学,使庙头中学成为全镇唯一一所初级中学。

学校现有教学班15个,学生648人,在编教师86人,其中初级职称36人,中级职称43人,高级职称6人;孝感市骨干教师3人,汉川市骨干教师15人,庙头镇骨干教师10人;大学本科学历教师45人,专科学历教师41人。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孝感市“安全文明校园”,孝感市“花园式学校”,“孝感市示范学校”,汉川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汉川市“教科研先进单位”,汉川市“教学质量优胜单位”等称号。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活动,获国家级奖20多人次,省级奖30多人次,地市级奖50多人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评比活动,获国家级奖30多人次,省级奖50多人次,地市级奖80多人次。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均衡教育,形成了“励志、笃行、求实、致远”的校风,“爱生、敬业、合作、博学”的教风,“爱学、诚信、规范、创新”的学风。管理求示范,队伍求稳定,学校创特色;以办人民满意教育,建社会放心学校,育国家需要人才为目标,以为学生成人服务,为学生成长努力,为学生成功奠基办学理念。向各级各类学院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学生,为国学

培养了大批栋梁,精英遍神州,桃李满天下。

(二)、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开展情况

我校按照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议的要求,积极研究整改措施,以人为本,求真务实,追求卓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教育的均衡,加强教育思想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以及学校基本建设,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努力提升教育质量,我们在孝感市教育督导室的指示下,在汉川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市教育局、镇学区的领导下,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组 长:云其平

副组长:王红安 王志祥 李小明 钟 新 组 员:王又华 曾三喜 杨俊武 王迎国

龚水军 王 伟 李德刚 张红桃 李勇军

王治平(学生家长)王平方(社会人士)王永泰(学生代表)成立了办学宗旨与办学效果、队伍建设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办学条件四个专项小组,每个组员都有具体的分工。

2、加强学习,明确意义。

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了认真的自学、集中学习和专题研讨,还组织全校教职工开大会集中学习,认真学习了孝感市、汉川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在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会议的讲话精神,通过学习使全校教职工进一步明确了意向,统一了思想。规范学校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指标到达度

(一)、学校落实“四项工程”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第一以人为本,提升办学理念。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坚持有关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力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行均衡教育,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以为学生成人服务,为学生成才努力,为学生成功奠基为办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狠抓“两全”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确定“三加”规格(办学规范+特色,教学达标+持之育人合格+特长),强化“四会”要求(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生生存),确定“五项”标准(思想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艺术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严格按部颁计划开齐开足各科课程,落实“纠片”的“十项规定”和省教委“减负”意见,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体、美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艺和重大节日的师生联欢;定期举办田径运动会和“趣味”运动会,经常征集和展示美术作品和小创作等,还利用文化长廊、板报、“共青团广播站”等活跃校园文化,展现师生风采。

第二熔铸精髓,提升队伍素质。

学校立足可持续发展,把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人作为学校创新和发展的前提。一是制定干部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健全干部管理制度,倡导校委会成员带头看“三书”(政治、业务、理论书),提高政治鉴别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自觉做到“三在前”(学习在前、自评在前、整改在前),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发挥引领作用;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明确干部职责,注重发挥干部队伍的表率作用。学校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党员责任区制度,群众民主评议制度和各个岗位的干部职责,要求干部深入教学,密切联系师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责权并重,扎实工作,做端正党风的表率,做守纪实干团结共事的模范,带领全校教师谋求学校发展。三是注重青年干部培养选拔和作用。学校建立青年干部培养工作制度,新干部选拔制度,按照群众推荐——考查评议——压担锻练——选拔任用——上级审批的程序,选拔任用干部来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

第三“工程管理”拓宽教育理念。

几年来,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扎实有序发展,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师德培训工作、教科研工程三项工程取得明显成绩。

1、推行“三项教育”倡导“五种精神”,大力实施师德建设工程。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影响着学生的品格的形成,人格的塑造,也就是说只有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培养道德高尚的学生。为此,学校注重强

化教师师德规范,大力塑造教师良好形象,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高为表”作为教师的为师之道,通过推行“三项教育”,促使教师忠于职守,勤勉敬业,积极向上,①加强师德教育,增强做合格教师的使命感。学校定期举办师德讲座,让教师做到“三明确”;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学校的工作任务,明确教师的育人使命。同时,我校开展了“修养师德,锻炼师能,建树师功,躬行师范”的教师素质达标活动,让教师做到“三示范”:仪表着装示范,文明语言示范,教学行为示范。让学生无形中被教师优雅的人格魅力唤醒、激励和鼓舞。②实施宗旨教育,增强育世纪英才的责任感。我校注重引导教师树立牢固的师德观,牢记育人的宗旨,禅释师爱的真谛,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赏识学生、宽容学生、期待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关爱之下体会到自身的作用和价值,更让学生学会敬佩教师,关爱别人。③实施“窗口”教育,增强敬业奉献的使命感。我校从教育事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窗口”的地位和特点出发,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教改报告,领会教改精神,从而让教师了解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用什么精神状态朝科学、和谐的发展目标前进的根本问题,更站教师体会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激发教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之中。学校制定了《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制度,开展师德建设系列活动,让全校教职工“以身立教”,倡导“五种精神”(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如今,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爱生如子,学生勤奋好学尊敬老师是庙头中学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推广“四子并行”倡导“六法并举”,大力实施师资培训工程 一是四子并行,构建师资培训长效机制。学校从“压担子,结对子,找路子,给票子”着手,建立师资队伍长效机制,培养合格师资。一是压担子,学校鼓励支持教师冒尖,注重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对他们压担子,要求硬性完成师资培训提高工作。二是结对子,学校实施“蓝青工程”,让老教师带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带新教师,让教师结对子,拜师学艺,结对帮扶。三是找路子,学校明确规定了教师培训任务,有计划对教师开展培训,专项经费,保障教师开展培训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学校

涌现出了喻艳飞、余凤霞、杨畅、马玲利、晏绪专、钟新等一批教学新秀,王又华、龚水军、何丽霞等孝感市骨干教师,李晶、王秀娟、刘博、谢会平等汉川市骨干教师。

二是六法并举,落实师资培训工作举措。学校采取了“六抓六促”的并举措施,培养合格教师。一是抓学训结合,促教师学历提高。二是抓帮训结合,促新教师业务能力提高。三是抓训赛结合,促教师基本功达标。四是抓评训结合,促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迅速发展。五是抓训研结合,促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六是抓训用结合,促干部领导工作艺术的优化提高。

3、推进“课程改革”,倡导“科研兴教”,大力实施科研兴校工程。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把常规教研等专题实验紧密结合起来,以常规教研促进专题研究,以专题研究升华常规教研,实现了教研教改的紧密结合。从教学实际出发,从教学中的问题选定课题,制定方案,开展研究,推动科研,促进教学,做到:以研导教、以教促研、研教结合,不断深化。

目前,学校领导深入一线,在参与研究中体验真切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反思,在不断的思考积累和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发挥引领作用,在课题实验中与教师一起学习成长,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增强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科研意识,树立了向科研要质量的理念,也提升了科研的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时对全镇的教科研起到了引领作用。

4、推崇“四级四线”,倡导民主管理,大力实施持续发展工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对学校工作全面负责,学校党支部负责思想政治和党务工作,学校教代会,负责履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能。学校实行“四级四线”的管理模式。

学校实行校长牵头负责全方位工作,由政教副校长、政教主任、团支部、班主任一条线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由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教师负责教学工作;由后勤副校长、后勤主任、财会人员一条线负责学校的财务、后勤、勤工俭学的四级四线管理模式,形成了重大事项个别酝酿——集体决策——听取反馈——修改完善——付诸实施的工作流程。

第四优化配置,提升育人环境。

学校校园、校舍、装备、水电、建、购、管用制度健全,定人定责,台帐清楚,定时检查,定时维修,确保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行,坚持收支两条线,账目清准无误,经费使用合理,圣堂笺占用率标准符合省级要求,无乱收费现象。办学经费能够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2007年在汉川市政府、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修建一栋综合楼,一个标准的学生食堂以及一栋女生宿舍,修长了长420米,宽4米的水泥路面。2008年又翻修了运动场,篮球场,增加了乒乓球台等。

为了加快教学改革步伐,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学校根据上级精神,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三年来自筹办学经费11.1万元,有力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条件。车拨事业经费逐年有较大的增长,生均分用经费逐年提高,国拨经费分别为374535元、414535元,达到省级标准,确保了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基本生活设施齐备,文明、卫生、安全,师生食堂清洁卫生成本核算合理,满意率高,勤工俭学既能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又能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场所。

学校经常开展穷于是,制度健全,安全保卫措施有力,近三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为使学校管理现代,学校有合格的专、兼职档案、信息的管理员,档案资料管理规范,符合国家档案管理的规定要求,教务、总务、政务等管理逐步实现信息化。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为36860平方米,生平61.8平方米,占地面积与规模相适应,校园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为学生素质发展服务。校园建筑坚固实用,布局合理,符合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成长需要。学校校舍面积18700平方米,生均11.1平方米,均为砖混结构,总造价468万元。学校有独立的教学楼二栋,标准教室16个,做到了班班有教室,各学科有标准办公室,教学用房4369平方米,生均2.6平方米,现有教工宿舍二栋,平房宿舍1栋,宿舍总面积6600平方米,解决了教师住宿问题,兴建和改建学校食堂,解决了师生的生活问题,拥有厕所2个,26个蹲位,能满足师生使用。学校现有蘑菇亭4个,中心花园1个,90平方米的生物园地,2000平方米停车棚,文化长廊1个。

校园符合国家的规范标准,教育教学文明,周边环境良好。校舍建设质量,结构布局等均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校园设施合理,校舍无危房。

学校建有252米标准的环形跑道,100直米跑道,满足师生活动需要的篮球场2个,乒乓球场2个,快乐校园实验综合活动场地1个,体、卫、艺学科教学器材达到省级规定标准,教学生活设施符合规定标准,各类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

教学用品配备分数达到国家一类标准配备,图书配备达到规定标准,满足师生文献需要,有适应教学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学科实验设备、图书、计算机使用率达90%以上。

为使办学条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校加大了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的投入,现有标准办公桌椅98套,学生课桌凳1000余套,确保了教师人人有办公桌,学生人人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单人课桌凳。档案室配备了24乘档案柜,仪器配备了32乘仪器柜,及2乘教学办公用柜。

(二)校际差异涉及指标到达度(见附表)

三、主要做法的体会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为主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基本均衡的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享有接受质量合格的义务教育的的平等机会,义务教育的属性决定,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为此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以学生为根本,系统构建德育校本工程

学校全面落实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体,以品行教育和养成教育为重点,重视心理健康和公民道德教育,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充分挖掘和利用本校、本地德育资源,与时俱进,适时调整,补充德育内容,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联系实际,形成序列。

(1)实现德育校本化,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学校以校长为核心,构建了德育工作网络,形成了三条责任线,其中,以政教处为中心的责任线,侧重于政策方针、校纪校规、文明习惯的学习,贯彻和落实;以教导处为中心的责任线,侧重于课堂教学主渠道和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以学生会为中心的责任线,侧重于学生一日常规的督促、检查、量化与评比。此外,学校还健全了团支部等各种学生管理组织,在学校政教处、团总支、教导处、工会、党支部等的组织,指导与社区,家庭等的配合与协作下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管理活动,使学生逐渐获得五种能力:自学能力、自理能力、自护能力、自强能力和自立能力,开辟了学生广播站、班级黑板报,校园宣传栏等德育阵地,通过每日一播、每周一板、每月一刊,适时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调整,营造了浓郁的文氛围;开展了绿色校园营建活动、阳光少年评比活动,“大家唱大家跳” “四个一”活动、阳光体育运动、文明班级与卫生寝室评比活动,有意、有机、适时渗透德育,坚持正面教育和因势利导,培养了学生自强、自律、自尊、自爱、自治的精神和能力;建立了学生会干部一日常规检查制、环保小卫士巡检制、清洁卫生小天使督查制等制度,通过对校园责任区一日三查,三督、三评,使校园环境能经常保持绿化、美化和净化,收到了环境育人功效。学校校风正,教风严,学风浓。

(2)实施德育系列化,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学校德育工作期初有计划,每月主题,如:九月以行为规范为主题,十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十一月以法制教育为主题,十二月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等等,形成了系列。为了落实学期整体德育目标,学校将每月主题细化成可供操作的目标链,然后围绕每一细小的目标组织开展具体活动,由浅入深地进行德育的滚动操作和链接,最后形成完整、全面的德育体系。如十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月活动,学校分周安排了“庆国庆诗歌朗诵会”、“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系列片”、“举行祖国在我心中”作文比赛、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展”等活动。借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来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决策水平和行

为能力。

(3)实行德育课程化,提高德育的稳定性。

把德育活动以课程的形式固定下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能够保证学校德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学校一是以思品课、晨会、班团会等课程为主阵地,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等各项教育)的德育活动,在活动中既注重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即养成教育,又注重把学生的精神引向一种崇高的境界,即责任教育与理想教育。二是在学科教学中坚持把班主任专职的德育工作与科作教师教书育人相结合,实现德智整合。三是将学校与班级的文化建设和本地的地域文化、历史传统等优化组合,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与优势的校本德育课程,然后,将此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统一开设,统一管理。这样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补充,发挥有机的整体德育功能。

2、以课改为核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工程

本着“聚精会神抓教学,放开手脚抓质量,坚定不移抓课改,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工作思路,学校以全面提升教育内涵素质为重点,以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追求有效教学为突破口,大力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探索活动,教学工作呈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

(1)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全力落实学科教学要求。

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学校提出了“五不准”课程教学管理规范,即:不准随便增减课程课时,不准加班加点搞补习,不准挤占学生自主学习与休息时间搞“培优”,不准搞规定外的竞赛活动与统考,不准按考试成绩优劣排学生名次。学校特别规定:七、八、九年级不上夜自习,不分快慢班,在班学生均衡搭配,学生在校课时量和活动总量统一为每周34课时,学生在校时间每天不超过7.5小时,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1小时。为了把音、体、美等学科课程开设与教学落实到实处,学校下定决心,不惜在在岗教师严重超编的情况下,从校外引进专职体育教师一名,并在办学经费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定购、配置了大量的音、体、美教学器具,改善了

音、体、美教学设施用于教学落实。目前,学校音、体、美课程在七、八年级做到了专人专职,九年级做到了专兼结合。此外,按照“愉快的早晨,紧张的上午,多彩的下午,轻松的夜晚,自主的周末”的要求,尝新合理安排师生作息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总量,坚持开展“两课两操”与“四个一”、“大家唱大家跳”活动,将一年两季学生运动会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积极鼓舞学校师生每日上下午从事阳光体育运动,为师生健康生活、快乐工作和学习营造了良好氛围。2010年全市德育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学校“一歌、一舞、一诗、一操”“四个一”展示活动受到全市各乡镇与局机关参会领导一致好评,本被评为“汉川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学校要求教师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体差异,有效利用现代教学信息技术,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落实双基,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对教师,从学科教学计划的制订到备、教、改、辅、考、评、析、研等各个常规教学环节都作了质与量的具体规定,要求教师制订了学科教学计划做到“八有”,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切实的教学目标,细致的学情分析,独到的教材解读,专项的教研课题,完整的教学安排,具体的帮扶对象,科学的施教举措。要求老师所任学科备课备详案且超课时备课,备好教法与学法,做到“五要四有三完善”,即:学习课标要仔细,钻研教材要深入,了解学生要全面,选择教法要新颖,设计教案要灵活;脑中标(课标),胸中有本(教本),心中有数(学生),手中有法(教学法);完善学期整体备课,单元局部备课,教时具体备课。学校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备课调阅制度和优秀教学案评比制度,并将它们纳入教师月绩效检查评估细则,适时量化评比,最终与教师年绩效考核工资发放挂钩。要法度教师课堂教学注重发挥主体作用,突出有效教学要求,“三个三分之二”,即:授课时间不超过总课时三分之二,学生参与教学面不少于三分之二,学生练习作业完成正确率不低于总量三分之二。做到“六抓五创新”,即:抓教学氛围,抓有机渗透,抓精讲多练,抓师生互动,抓生生互动,抓语言艺术;在把握教学内容、提

示认识规律上创新;在启动学生思维、传授思维方法上创新;在确立学生主体、发展个性特长上创新;在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上创新;在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上创新;在关爱后进学生、做好转化工作上创新。学校坚持间周一次听课、评课、说课活动与专业知识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坚持写教后记、业务学习笔记与课堂教学实录,确保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演示课、实验课或公开课,每学期参与听评说课活动不少于10节次。结合最新课改动态和教改信息,学校注重每学期开展一次各学科“五优”评比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一次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每学年组织一轮全校性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作业布置与批改上,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做到“四要四不准三结合”,即:作业布置要适量,不准布置数量过多完成时间过长的作业;作业设计要精当,不准布置机械重复、费时多而无效的作业;作业要求要严格,不准简单马虎批阅讲评;作业反馈要及时,不准散漫拖延甚至不改不评。作业布置力求到知识训练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书面作业与动手作业相结合,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相结合。学校建立了作业调阅制度,教务处每月对学生作业进行一次月查,针对成绩与问题,进行总结指导。要求教师认真搞好培优帮困辅导工作。将每日早午自习分配到人,教师按课表下班辅导,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做到“三定三有三落实”,即:定对象,定内容,定时间;有计划,有记载,有作业;措施落实,制定落实,考核落实。要求教师测评时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大胆改革测评方式方法,做到“四结合”,即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考查与考试相结合,期末与平时相结合。几年来,学校针对过去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应试轻实践能力,重“主科”轻“小科”的弊端,以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一套新型科学的评价体系,变以住只对中考学科测评为对所有课程计划学科的测试,不光有中考学科的教学质量责任目标、测试评估与质量分析,还根据《汉川市中小学音体美教学质量评价实施意见》对音、体、美等学科,学期初讨论制订教学质量目标,学期末进行考查测评,并作好成绩记载与教情分析;变以往单一的学科成绩评价为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目标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的整体综合评价,也不再单纯以中考升学率、上线率、学年终学生考试考查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业绩的唯一标准,而是将教师的年终学科考核成绩纳入教师工作评价细则与教师备、教、改、辅、考、勤、师德、科研成果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同一量化,最后评分定等。科学的评价手段,消除了教师、家长和学生片面追逐分数名次的心理、逐步为教师、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健康持续发展的宽松环境。

为了督查、了解教师教学常规工作,学校坚持落实“三项制度”,确保各门课程开齐开足上好,各项计划按时有序顺利实施。一是坚持领导任课、听课、评课、上课制度。学校主要领导分别承担着九年级数学、物理、思品、历史、语文、化学、体育,八年级物理、历史,七年级英语等学科教学任务,领导任课落实,任课量达标甚至超标。学校全体领导十分重视教学教研工作,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每学期听评课一般在20节以上,上演公开课、示范课或评价课不少于1节,承担各级课题研究任务不少于1项,撰写阶段性小结或经验论文不少于1篇。由于领导重视、躬亲示范,学校教研教改活动蔚然成风。二是实行领导值日、巡堂、两会、三包制度。学校领导坚持两人一组值日巡堂、一查教师常规,二查学生常规,并分别作好记载。每周一上午分别召开学生会和校委会,通报一周检查情况,反馈值日巡堂信息,激浊扬清,敦促整改。为了强化管理责任,学校实行领导包年级、包班、包学科梯级管理模式,全体领导均能做到每日早到岗,围着校园转,查管理、堵漏洞;勤下组,围着教师转,查工作、纠偏差;常到班,围着学生转,听心声、明得失。三是坚持教学工作周调阅、月检查、期初评、年总评制度。学校领导坚持每周调阅所分管年级1/5教师的备改情况,确立对象、重点帮扶;每月开展一次教学工作月查活动,发现问题、及时指正;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工作初评活动,作好记载、存档备案;每学年进行一次教学工作总评活动,并将总评结果纳入教师工作评价体系,落实绩效挂钩制,实行量分定等、奖惩兑现。为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真正把“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四不准”规定:①不准滥编滥印乱购乱发教辅资料;②不准以提高质量为借口进行频繁考试;③不准侮辱、歧视后进生和有生理缺陷的学生;④不准

体罚、变相体罚或驱赶学困生;⑤不准以课余辅导、培优补差或考查考试为借口乱收费,把上级“减负”要求细化并落实到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中,通过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使素质教育得以深入实施。(2)科学制定防辍控流举措,大力抓好学困生帮扶工作。

教育和帮扶学困生、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学校将帮扶转后工作与防辍 控流工作有机结合,采取如下措施,狠抓了转后控辍工作。①“三建立制”。学校建立了家访制度,后进生档案和控辍奖惩制度。各班根据调查摸底对有辍学倾向的学生登记造册,由班主任和各科任教师制订工作目标与工作方案,有针对性的做好后进生的家访、辅导等工作。②“四线”定责。学校校长——政教处——教导处——各班主任——各科任教师层层签订责任状,将转后控辍工作落实到人,以强化责任。每学期,学校对转后控辍绩效优异的班级和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工作不力、班级学生辍学现象严重的班级和教师予以撤换、调离。③“三信”明理。学校每学期写给在籍在册学生家长三封信:一是给在校学生家长信,呼吁家校结合,共同育人;二是给九年级学生的升学指导推荐信;三是给小学毕业生家长的信,介绍学校的历史传统、管理理念和办学效益,以吸引家长、激励学生就近入学。通过书信的形式,加强了学校、家长、社会、学生四者之间的联系,构建四结合网络,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④“三施”润心。学校根据部分学生的不同家境、特长、兴趣、喜好等针对性的开展兴趣教育、因材施教与帮困扶贫活动,留住了一批学困生,培养了一批特长生,也为一大批贫困生解除了后顾之忧,使他们得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或升入理想中的学校继续深造。⑤“三会”传情。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毕业生返校报告会、转后控辍经验交流会和进步学生表彰大会,邀请典型学生、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谈体会、谈感想、交流思想。对思想转变、学习成绩确有提高的学生予以褒奖。学校转后控辍 做法在学生家庭中、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赞扬。两年来,学校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9%以上,学生辍学率均被控制在1%以内,符合省定标准。

(3)深化教育科研实践活动,着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学校认真学习外地成功的教改和课改经验,深入开展教育科研专题研究与课改实践探索活动,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一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有效教学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全校性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与各学科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比武活动,学校领导带头、教师全员参与,以评促改、以评促学、以评促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革新,形成个性化、现代化教学风格。通过课堂教学革新实验,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二是大力开展全员化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活动,做到“以研导教,以教促研,研教结合,不断深化”。在学校教科处的指导下,每学期教师以学科为依托,自主选择科研课题,开展研究;年级以学段为主题,科学 选择科研课题,开展研究;学校以教学为重点,精心选择科研课题,开展研究。学校先后确立了“农村中学生流失心理分析及行为矫正研究”、语文学科“初中语文情感化教学研究”,英语学科“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研究”等课题,开展专题研究,其中 “初中语文情感化教学研究”、“初中英语生活化教学研究”被定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能够做到“六全”,即:全盘考虑,全员参与,全面展开,全程管理,全力以赴,全始全终。三是大力开展全方位的校本培训活动。除按上级要求积极组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指令性培训与学习任务外,学校坚持每周开展一次教师业务学习培训活动,每月组织一次专题讲习座谈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师集中研修活动。各种活动办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力促教师成为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老师。另外,学校每年把9月份定为“有效教学月”,10月份定为“教育质量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魏书生、钱梦龙等名师们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开展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大讨论,教师们提高了认识,增强了开展有效教研活动与实施有效教学的决心与信心。

3、以创新为动力,着力完善体卫美育工程。

学校在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等学科课程的同时,坚持开展卫生教育与国防教育,充分挖掘校内、社区艺术资源,适时适机渗透美育,做到:思想上放在心中,计划上见到文字,落实上作好记载,执行中及时反馈,开展后能有效果。

学校以“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为宗旨,大力实施阳光体育工程。一方面,严格按《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体育课,要求教师认真备好上好体育课;一方面,每天上下午各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让师生从事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学校坚持每年举办一到两次全校性的大型体育运动会,学期中,定期开展如体操比赛、拔河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等小型、趣味性体育竞赛活动,让广大师生“走出教室,跨入操场,迈进自然,快乐锻炼,健康生活”,培养了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团队精神。

学校坚持“安全为天,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健康第一,卫生为首”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加强传染病预防工作和师生饮餐管理与监督工作,积极开展卫生健康教育,提高了师生的卫生与健康意识,培养了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学生中无吸烟现象,教师能做到教室里与公共场合不吸烟,办公室里少吸烟。学校多年来无疫病流行现象发生,少年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食物中毒事件为零,校园窗明几净,整洁优美,让人交口称赞。

学校深化艺术教育改革,除按课程标准开好并落实音乐、美术课程外,还充分挖掘校内、社区各种艺术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学校根据学生爱好和特长,开发了书画、舞蹈、篮球、乒乓球、象棋、田径、音乐等11个兴趣小组,指定教师,聘请专业人士,安排活动,作好指导。学校每学年举办迎五

四、“风筝节”、庆国庆、庆元旦等文艺汇演,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参与师生人人踊跃,不断丰富着校园生活,陶冶着师生情操,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好评如潮。几年来,学校先后有近三百名学生在市级以上的歌舞、诗朗诵、书法、绘画、征文等竞赛活动中获奖。

四、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自查自评,我们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方面存在几个问题:

1、厕所陈旧,难以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2、留守学生多,管理上有一定的难度。

3、骨干教师的队伍还须不断壮大和发展。

4、学生课外、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对薄弱。

5、薄弱学科教师欠缺。今后努力的方向

1、学校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期待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

2、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动全体师生,集思广益,走符合 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3、对于留守学生,采取多家访,多谈心,多关爱的办法降低管理难度。

4、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为教师建一个同台竞技的平台,让教师在竞赛中提高,使更多的教师涌现出来。

深化办学模式改革 篇3

产学研相结合在本质上存在必然联系,“产”离不开掌握知识的专门人才与科技,“研”同样依存于掌握知识的专门人才, 其课题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学”必须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 必须重视最新的研究成果。即“产”“学”“研”是相互依存的,走好产学研结合之路,必将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但是“产”“学”“研” 又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性活动, 有各自的任务,厘清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利益诉求是深化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起点。企业产学研结合根本利益在于与生产紧密联系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提供人才及员工培训;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根本利益在于把学生培养成受企业、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基于此,高职院校深化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首先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对接区域支柱产业设置专业,依据区域支柱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调研和预测区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优化专业结构,保持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步,主动承担区域支柱产业对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任务,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其次要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主动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项目策划等“立地式”研发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高职院校只有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主动在技术人才和技术研发中服务企业,才能顺利获得企业对共育技术型人才的支持,校企合作才能取得实质性推进。

深化办学模式改革 篇4

但是, 五年制高职教育长足发展的背后, 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由于这种教育体制在我国推广较晚, 办学成果不及历史悠久、体制成熟的其他高等教育体制, 限制了优秀初中毕业生选择五年制高职的教育的热情, 生源质量得不到保障, 再加上部分学校办学不够规范 (比如校外办班) , 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这都影响了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

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 除了规范办学, 加大软硬件投入, 提高入学门槛以外, 关键还在于提高教学质量, 而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因此, 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 尤其是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已成为五年制高职教育提高办学质量的共识。

但是, 五年制高职教育不同于中职的人才培养定位, 也不同于高中后高职的学生起点。这就决定了五年制高职教育对待文化基础课不能像中职那样偏重实用, 也不能像高中后高职那样有针对性地突出其工具作用。因此, 在这种背景下, 五年制高职教育必须在文化基础课的课程功能定位、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 以求适应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深化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 有助于提高五年制高职办学质量

1.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效果制约着学生的心智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五年制高职招收的是初中毕业生, 学制五年。因此, 学生入学时绝大多数是未成年人, 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发育、价值观和知识水平均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 心智发育不够成熟。这一点完全不同于高中后的高职教育, 而长达五年的学制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于学制较短的中等职业教育。

五年制高职“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职业技能,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因此, 在初中文化基础上, 如果不加以巩固和提高, 直接进行专门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的训练, 当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 就会遇到发展的瓶颈, 并且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制内就很难达到“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因此,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学习效果是不可忽视的, 没有语言文字、数理逻辑、信息技术等基本能力和素质的支撑, 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会受到很大限制。因此, 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效果, 制约着学生的心智发展, 学生的心智发展又制约着职业能力的提高。所以, 深化文化基础课改革, 保证文化基础课学习效果, 有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 有助于提高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把语文、数学、外语和信息技术确定为五年制高职必修文化基础课, 并组织专家和一线教师编制了文化基础课的课程标准, 因为这些课程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直接影响学生人格形成和职业能力的与提高, 关系到五年制高职的办学质量。

2.文化基础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

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 任何教育都要目中有“人”, 五年制高职也不例外。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 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

社会发展离不开社会公民素质的提高, 教育首先是要培养“人”, 其次才是培养“人才”。文化基础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 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提高职业能力的基础和工具, 其本身也具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功能。

职业教育突出提高人的职业能力, 但也强调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文化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完善以及情感发育、精神境界提高不仅决定着人对社会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决定着人价值观。职业教育不是培养只懂技术的专家, 更重要的是培养有血有肉、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孔子也说“君子不器”, 意思是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 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因此, 我们的五年制高职培养的是现代社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新时代的劳动者更不能像机器 (器具) 一样, 只发挥劳动工具的功能就行了。人生离不开职业, 但人生决不仅仅是为了职业。

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和谐发展的人, 文化基础课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职业学校如果只看重职业的需求, 而忽视了社会的需求, 这样的教育怕只会事倍功半。职业教育“以服务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宗旨”, 而不是以就业为宗旨, 这还是颇值得深思的。

二、深化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应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

提高教育质量, 深化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不能闭门造车, 它既需要继承传统、遵循规律, 也需要科学发展, 不断创新;不仅要有科学的理念指导, 更要有良好的执行者 (教师) , 来理解、贯彻和实施;还要有合理的评价体系, 来检验学习的效果, 导引学习的目标。

确立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观, 处理好尊重规律和科学发展的关系, 是深化文化基础课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上“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 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某一门具体的课程。但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学界把课程看作与学科等同, 使得职业教育的文化课程沿袭了普通教育的课程教学理念, 注重理论灌输和被动接受, 缺乏互动和学以致用, 尊奉教材为圭臬等等, 同时也带来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不同于升学导向的普通教育, “以能力为本位”要求职业教育更注重学以致用, 学有所用。文化基础课的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是构成课程的基本成分。确立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观, 要从育人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方式等方面全面地看待课程, 不能仅局限于教材选用和处理。而且, 明确的育人目标, 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方式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要求。

确立科学的课程观, 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前提。但是, 多年来文化基础课程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科体系, 内部也有很强的规律性。因此, 五年制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应尊重教育规律, 继承现有的学科体系的某些长处, 既利于和义务教育相衔接, 也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然而, 五年制高职教育不是义务教育, 也不同于高中阶段带有选拔性质的教育, 文化基础课的功能定位和教学要求有着明显的职业教育特点。“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也应较明确地体现在文化基础课课程学习中。因此, 在文化基础课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又要求有所创新。比如, 教学中突出能力目标, 加强师生互动, 结合职业实践进行语言、思维等方面的训练。

在处理文化课的结构和内容上, 较容易主观化, 甚至有的为了突出职教特色, 效仿专业课改的模块化、任务驱动等做法, 对原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进行重组。如果处理不当, 很容易破坏课程体系内部的科学性, 带来邯郸学步或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不良后果。

2.课程实施和评价是深化文化基础课改革的关键环节

课程实施是教育的关键。再好的课程体系如果得不到比较理想的实施, 最终也是枉然。对文化基础课而言, 它的实施受限较少, 学生已有较多的接触, 因而更容易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 但往往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因此, 教师如何针对学生特点, 恰当处理课程结构和内容, 联系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 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学、会学, 成为课程实施关键。

但是, 由于五年制高职校大多是原中职学校升格而成, 教师对原中职文化课程的实施轻车熟路, 多是沿用老的课程教学模式。再加上职业院校自身特点和因素, 文化基础课教师进修提高、外出交流机会较少, 师资紧缺又缺乏竞争机制, 这都限制了新课程观下文化基础课程的实施能力。因此, 加强文化课教师的新课程培训, 激励教师践行新的课程理念, 提高课程的实施能力, 是深化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关键。

同时, 五年制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的课程评价也是改革的重点, 因为评价体系能有效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 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选拔功能, 其评价体系应体现多元化、丰富化的特点。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 而职业教育则更能体现对个体差异的尊重, 丰富的专业选择, 能让学习者各扬其长。对于文化基础课, 也应改革那种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和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课程评价方式, 近年来, 江苏五年制高职语文等课程的“过程考核”方式, 就是这种改革的有益探索,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卫红.浅谈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J].新课程研究 (职业教育) , 2007, (10) :64-66.

[2]曾宗福.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比较研究.[J].高职教育研究, 2007, (1) :19-22.49.

[3]杨学富.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5, (1) :90-91.

[4]关于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高司〔2000〕34号) .

[5]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

深化办学模式改革 篇5

工 作 动 态

(2006年第1期)

(总第1期)

创新办学体制 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 深化教学改革

编者按:本《工作动态》是“创新市县党校办学体制,深化党校教学改革”协调指导小组创办的内部交流资料,主要是传达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指示精神,指导部署全省市县党校改革工作,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探索解答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希望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粤办发[2006]9号文件和“珠海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并及时反映情况,以更好地推进我省创新市县党校办学体制,深化党校教学改革工作的健康发展。

全省创新市县党校办学体制

深化党校教学改革工作协调指导小组成立

为贯彻落实粤办发[2006]9号文件和“珠海会议”精神,加强对全省创新市县党校办学体制,深化党校教学改革工作的协调和指导,推进我省党校事业新发展,经报请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刘玉浦同志和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胡泽君同志同意,成立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创新市县党校办学体制,深化党校教学改革工作协调指导小组。

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院)长郑盛廷同志任协调指导小组组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林存德、省委党校副校(院)长陈鸿宇同志任副组长,省委党校副校(院)长李廷家、郑楚宣、程扬,秘书长肖小平,校(院)委委员黄绍清,教育长程志彪以及助理巡视员吉布武、谢林平同志为指导小组成员。

协调指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统一协调、指导全省党校创新办学体制、深化教学改革工作,对带全局性、普遍性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黄绍清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省委组织部培训处副处长张俊棉,省委党校联络处处长夏政、校(院)委办公室副主任饶宁波同志任副主任。办公室人员由教务处副处长王晓虎,联络处副处长陈英初、主任科员梁丽江同志组成。办公地点设在省委党校联络处。

办公电话:020-83122735020-83122716

传真电话:020-8387281

1电子邮箱:gddxLL001@sohu.comLLC@gddx.gov.cn。

建立领导分工联系制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

为推进创新市县党校办学体制,深化党校教学改革工作的落实,省委党校校委会决定实行领导分工联系责任制,加强指导、检查和督办工作。具体分工联系如下:

郑盛廷:广州市委党校深圳市委党校

陈鸿宇:惠州市委党校东莞市委党校

李廷家:汕头市委党校潮州市委党校

郑楚宣:汕尾市委党校揭阳市委党校

程 扬:珠海市委党校佛山市委党校中山市委党校

肖小平:江门市委党校河源市委党校

黄绍清:肇庆市委党校云浮市委党校

程志彪:韶关市委党校清远市委党校

吉布武:湛江市委党校茂名市委党校

谢林平:梅州市委党校阳江市委党校

陪同校(院)领导的工作人员,从校(院)委领导分管部门中抽调。

明确工作时限确保创新党校办学体制

深化教学改革各项措施落实

为确保粤办发[2006] 9号文件贯彻落实,根据“珠海会议”精神,就创新市县党校办学体制、深化党校教学改革工作提出时间安排如下:

1、今年7月底前,在传达学习粤办发[2006]9号文件和“珠海会议”精神基础上,完成市委党校各分校的挂牌仪式;成立市委党校教学协调小

组,制订工作制度及实施办法;

2、今年8月底前,广州、深圳和各地级市完成副处和副科以上干部提级到市委党校培训的准备工作,秋季开学时实施;

3、省委组织部和省委党校拟于今年10月和明年3月会同省直机关有关部门组成工作组,到各市县检查贯彻落实粤办发[2006]9号文件,创新党校办学体制,深化教学改革情况;

4、明年6月召开全省党校系统创新办学体制,深化教学改革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解决问题,进一步把市县党校办学体制改革推向一个新台阶。

报:中央党校,省委刘玉浦同志、胡泽君同志,创新办学体制深化教学改革

协调指导小组成员

送: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省编制办

深化办学模式改革 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起步发展至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办学理念不清、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不能满足技能培养要求、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等,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阻碍,改革迫在眉睫。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现状

(一)办学理念不清

有不少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存在误区,基本照搬本科院校的模式,把高等职业院校办成本科院校的“压缩版”,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欠缺。

(二)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现象,课程内容设置不够系统,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不清晰,实践性课程比例明显较低,不适应职业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

(三)实践教学不能满足技能培养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很好地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不明显,片面强调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性教学薄弱,难以满足对学生技能发展的要求。

(四)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据目前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还是比较薄弱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差的状况。教师层次偏低,教授、副教授职称人员比例较小,中初级职称人员居多;在年龄结构上,许多学校也是以年轻教师为主,师资队伍缺乏合理的年龄层次结构;还有不少教师动手能力较差,多以课堂理论灌输为主,这对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十分不利。

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

(一)准确定位教育目标,形成办学特色

高等职业院校一定要准确定位教育目标,紧紧把握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主线,时刻关注社会需要,找准市场导向,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校不同的地域特点、经济定位及专业特长,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所侧重,创出各自学校的特色。

(二)“校企联合”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专业布局不合理、教学内容滞后、人才定位不准确等,其根源都在于高等职业院校信息不畅通,与用人单位缺乏紧密联系与沟通,“校企联合”新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 可以使学校与企业在人才、技术、设备、和信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将极大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各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1.解决校企之间的供需矛盾,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协调,一方面毕业生无处应职,另一方面企业又缺乏可用之才,其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在运行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如果学校与企业合作,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的长远规划结合起来,可以随时了解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学校人才培养规划,并保证规划的长远性和预测的准确性,从而解决校企之间人才供需矛盾。企业需求就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劳动市场的主要需求,学校要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必须要积极谋求与企业的密切交流与合作。

2.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赢”发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步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就要走“校企联合”之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赢”发展。一方面,企业的技术需求成为学校教育开发内容,企业的人才需求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投资教育,依托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员工队伍素质,进行企业的技术革新以及产品的研发。从而形成学校和企业的利益一致性。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与企业发展相融合、相互依赖,才能创出特色,寻求更好发展。

“校企联合”可以通过几个途径实现:①共同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如学校与企业实现知识共享、协调发展,共同培育“双师型”的专兼职师资力量,既能自发地合理调整师资队伍结构,还能降低学校教育成本,并有效促进院校和企业间各层面的交流与沟通。

②共同开发专业课程。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等,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了解市场变化、行业发展趋势及现代经济的时代特征,而这些都不是教师们坐在办公室就能完成的,只有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实施人才培养,才能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市场观念,让教学内容能充分反映社会信息化与经济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的经营理念、生产方式及管理模式相适应,从职业岗位任务和行业发展趋势入手,使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将职业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养和学生的认知、实践过程有机结合。

③共同开展科研攻关。院校教师学术水平的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企业的长期发展都需要通过科研的途径来推动。校企合作可以共同开展科研公关,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与办学水平,以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需要已是当务之急。高等职业教育要转变办学理念,准确定位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要引进“校企联合”的办学新机制,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与发展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重构专业与课程设置.不断增强办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巍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J】.华章,2014,(9):141.

【2】张妙弟.明确发展定位,建设高水平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6,(5):53-55.

深化办学模式改革 篇7

1 解放思想破旧制, 办学模式开新篇

卫生职业教育, 是在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的传统行业办学领域, 长期以来为满足系统内部对卫生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形成了严密的教学管理体系, 对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 原有的卫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卫生类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也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方式社会化的需求。面对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大潮, 卫生类职校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早已超出了卫生系统范围, 原有的办学模式制约了学校的持续发展。

我校较早就关注到这种形势的变化, 认识到办学必须面向卫生系统和社会2个领域, 而作为大量吸收毕业生就业的企业, 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学校早在2003年就设立了校内科研课题“关于与医学相关类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联合办学的可行性研究”, 旨在通过对政策的研究和解读, 探索在我校现有条件下, 充分利用政策, 及时把握有利时机, 在中专布局调整后, 面对卫生领域中专层次办学定位于护理、药学、相关医学类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对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准入资格标准提高的形势, 为我校在中专层次探索新的专业设置、办学形式和生源领域, 提高学校办学活力和综合效益, 并在招生、学籍、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课题开展以来, 通过对企业从业人员及培训需求调查、探讨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对合作企业的选择、合作办学教学计划的制定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医疗保健品 (家用医疗器械) 店铺营销人员素质需求状况讨论》[1]提示, 保健品营销人才专业技能需求倾向于既懂医学基础知识又具有一定的营销技能, 且各地医疗保健品 (家用医疗器械) 店铺管理者对于售后服务环节重视不够。

《卫生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教育培训的可行性探讨》[2]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 认为家用医疗保健品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中专、专科学历层次教育符合营销岗位需求, 营销市场为中等卫生职业技术人才需求提供了新的就业领域, 校企联合办学将为校企双赢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校企联合办学具有雄厚的生源基础。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对联合办学企业的选择》[3]从联合办学企业的动机、教学管理、参与程度和实习就业支持几方面, 分析影响企业参与联合办学的因素;并从学校在联合办学中的地位、专业与合作企业类别的关系, 企业规模对联合办学的影响诸方面, 探讨了在实现联合办学时, 达成合作意向、建立合作机制、落实合作内容3个环节的任务要求。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4]讨论了合作办学中, 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时间安排、企业参与办学等方面应当遵循的规定和注意事项。

这阶段还进行了《汕头卫校—紫薇星公司联合办学可行性探讨》《汕头市卫生学校与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高职教育的可行性探讨》等专项研究。通过这些研究, 从理论上对开展合作进行多角度深入论证, 为实质性合作提供理论依据, 解放了办学思想, 开辟了办学领域, 拓宽了发展空间, 指明了合作方向和模式, 为顺利进行校企合作奠定了较好基础。

2 双赢结同心, 校企合作展新貌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学校先后与广东紫薇星实业有限公司、汕头药业协会、广东聚盛药业集团凯德药品连锁有限公司、珠海维登国际义齿研发制造有限公司、汕头市美容协会等多家企业开展了联合办学探讨, 为适应企业和岗位要求改进教学方法, 同时争取企业支持, 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联合办学, 加快对紧缺人才的培养, 促进学校所设专业发展。

2.1 联盟药企, 专业建设好又快

学校为适应本地制药和药品经营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加快药剂人才培养力度, 2007年与广东聚盛药业集团凯德药品连锁有限公司签署联合办学协议。通过联合办学, 一是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实习场地和设备, 提供兼职实习指导教师, 有效解决了实践性教学设备和师资问题, 实现了教学与实际的“零距离”;二是企业接纳学校专业教师进行对口生产实践, 为教师业务提高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三是企业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并付给学生劳动报酬, 有效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四是企业大量吸收毕业生就业, 促进了学校“以实习带动就业, 以就业拉动招生”工作思路的实现。联合办学以来, 学校与企业保持经常性联系, 药剂专业作为主干专业健康、快速发展, 使校企双方在合作中获得双赢, 合作关系日益紧密。

2.2 上挂下联, 化解难题见实效

汕头市500万人口, 多年来没有开设过口腔工艺技术专业, 社会要求比较强烈。学校为适应本地对口腔工艺技术人才的需求, 拟开设该专业。该专业对师资设备和实习条件要求较高, 但发展规模又不能过大, 教学质量、投资风险成为开设该专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此, 学校实行联合办学, 与江汉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珠海维登国际义齿研发制造有限公司签署协议, 实行“1+1+1”分段式教学, 即在我校进行一年基础教育, 在江汉大学进行一年专业教育, 在维登公司进行一年毕业实习, 充分发挥合作3方各自在教学管理、专业教育、实习与实践方面的优势, 既不用增加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又能扩大招生, 确保教学质量, 满足社会需求, 使这一专业得以顺利开设。

2.3 集零为整, 依托行业建平台

美容行业是直接接触人体进行服务的行业, 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要求高, 人才缺口大, 每年都有许多美容服务企业来我校招募毕业生。这些企业规模不大, 但数量多、分布广, 是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根据这一特点, 学校一是请美容协会来实习点、学校作美容行业的专题讲座, 提高学生对该行业的认识, 开阔学生的就业视野;二是开设护理 (美容) 专业, 加强学生在美容方面的教育和训练, 以满足就业岗位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三是针对美容企业小而散且安排实习比较困难的实际情况, 与美容美发协会开展联合办学, 依托协会在行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作用, 发挥行业内专业师资、设备、实践实习等资源优势, 安排好学生实习和教师专业实践, 促进毕业生就业, 逐步提升相关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2.4 校企联手, 工学交替梦成真

2007年起学校试行学分制管理, 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支持。尽管卫生类专业在课程关系上具有典型的整体结构性, 但诸如药剂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 可探索实行工学交替的弹性学制。对于个别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 提供自助求学的支持, 学生到联合办学企业工作, 由于工种类别与学校专业相关, 为学生工学衔接与转换提供了可靠保障。

3 深度合作有空间, 订单委培是方向

学校正积极探索校企深度联合办学模式, 进一步整合校企资源。当前重点努力的方向一是根据企业需求, 开展订单式培养;二是根据企业委托, 为企业人员提供各层次培训, 尤其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学历教育, 即企业招工 (生) —学校培养—企业用人的模式, 使学校成为企业人才输送、培育的基地, 企业成为学生实习、就业的平台。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颖, 刘振义, 李南华.医疗保健品 (家用医疗器械) 店铺营销人员素质需求讨论[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8) :152~153.

[2]刘振义, 李颖, 李南华.卫生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教育培训的可行性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11) :21~22.

[3]刘振义, 李长驰.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对联合办学企业的选择[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22) :34~35.

深化办学模式改革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发展模式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农村是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农民是经济建设及农村全民奔小康的主力军。因此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一直都十分重视 “三农”问题。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都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农村职业教育正恰逢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外部环境。近年来,对具备一定科技水平和专业素质技能的新型农民的需求已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 “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必先行。据统计,2O13 年,辽宁省普通高中招生约22 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约12 万人,两类教育招生相差近10 万人; 普通高职院校毕业生约9 万人,而其中农业专业毕业生才2575 人;中等职业院校2013 年毕业生近13 万人,而农业相关的毕业生才仅仅15000 人左右; 成人专科毕业生28000 人左右,而农学相关毕业生人数才474 人。为了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努力形成高中阶段两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为了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重点势必在农村。

1 农村职业教育内涵及意义

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对农村广大求业人员所进行的种植、养殖、加工、运输、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现今,我国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很大,而这种需求也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首要因素。

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整个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会影响个人生存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竞争力,且具有公共性,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方式,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并产生正的外部效应,需要得到政府的有效供给,现代政府理论表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进行解决,其发展趋向通过立法和公共政策方式进行规定,同时政府也应进行适度的管制。

2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概述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可归类为以下几种。

2. 1 按促进农村发展不同区域经济目标分类

按照职业教育在促进农村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目标分类,可概括为三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它们分别是适应经济不发达地区的 “缩减贫困型”发展模式、适应经济发达地区的 “资源开发型”发展模式、适应环都市经济圈的 “都市服务型”发展模式。

( 1) “缩减贫困型”发展模式

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这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它具有三种特征: 第一,将农村职业教育与区域内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缩减贫困乡村发展战略相融合,并成为缩减贫困的重要力量。第二,由政府部门主导与民间各类科协组织和扶贫济困团体联合起来,对教育资源( 普教、职教、成教) 进行充分利用,一方面重塑区域内人力资源的精神面貌; 另一方面传播配套的实用技术,逐步培植主导产业满足开发自然资源的需要。第三,骨干设定为正规教育,主体确立为短期教育,主线是创业教育,实行农科教相结合的制度,开展低重心、多形式的学制灵活教育。第四,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设置专业,将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放在办好农业类专业上面。

( 2) “资源开发型”发展模式

“资源开发型模式”主要表现在: 各级地方政府建立一定的相关机制,将各类各级中等职业学校、农校与区域内的若干农户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建立起固定的联系形成网络式相连结构,以 “学校、公司、农户” 相结合的办学方式,实现职教成教相接连,教育经济相结合,最终使该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资源优势产业开发得到实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 3) “都市服务型”发展模式

“都市服务型”发展模式为: 在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实行“立足本地农业资源实情、服务都市经济需求、专业形式多样、科目门类齐全”措施。它要求: 第一,立足本地农业资源实际情况,培养出符合大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事都市农业和城乡一体化的具有综合职业技术的劳动者。第二,在全日制教育的基础上,侧重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积极开拓非正规教育的发展空间。第三,根据都市农业的发展需求突破传统农业类的专业设置,开辟更多新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同时,可拓宽现有产业的专业口径以满足乡镇企业和城市第三产业的需要。第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按照内涵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并积极推进教育的现代化。

2. 2 按办学主体不同分类

这类模式包括校企联合、校县、校会、校站所、校校等办学模式。

( 1) 校企联合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签订 “订单合同”共同培养职业人才。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期间,可接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的办学条件,并且由双方共同研究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办学经费由企业和学校按比例分担,同时企业要向学校提供部分专业实习教师和相应专业的实习场地; 学校为企业培养定向专业人才。在企业与学校两种不同教学背景的熏陶下,学生之后就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将学生能力与岗位需要进行无缝对接。学校企业之间订单式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一是开拓了学生的就业环境和道路; 二是能够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实习场地,培养出善于实践的人才; 三是通过校企共同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 2) 校乡联合

校乡联合办学模式指的是以一乡、一镇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为基点,将办学的重心向下移,为基层培养定向人才。这种办学学制灵活,一边进行理论教学,一边开展生产实习,为农村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先进致富带头人。同时借助各类农职专业优势,在乡镇之间形成多元化的网络结构,构建起可以进行信息的传播、培训科学技术、示范专业生产、推广优势项目的立体交叉服务网络体系。通过开办农业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农村管理干部培训等多种培训班,从而实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人力资源。

( 3) 校所联合

根据本地经济发展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结合当地的各类农业技术推广局、农机机构等为农服务机构,与农业科研机构等部门共同联合研究科技项目和农业技术的推广,达到产学结合的效果。这种模式有效地提高了生产力,也更好地为农服务做出了贡献。

2.3按照切入点不同分类

(1)产学结合模式

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或成职联校在各自实行长期专业教育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需求,举办各种专业化的小型培训班,使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广泛提高。这种办学模式的特征表现在,能够及时查缺补漏,时间短,见效快。这种模式可以集中培训更多的农民更熟练地掌握农业新技术,培养了大量应用型农村人才。

( 2) 阶段统筹模式

这种模式在有限的经济条件,资源配置的情况下,在教学内容上,小学阶,实行三个阶段统筹兼顾的模式。从小学阶段开始,向学生灌输劳动思想,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和对劳动的重视; 初中阶段一边实行理论教学,一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 高中阶段对学而思进行农村职业就业指导教育,使三个阶段的不同程度教育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影响。这种模式可以使农村职教学校有效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 3) 农村职教培训转移模式

目前农村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采取将农村更多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的项目,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这种模式既可以帮助农民致富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为今后农业发展储备高质量高数量的人力资源。这种模式可通过农村各类农业教育部门,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定期举办有利于农民增强农业知识储备,掌握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在培训工作中,需要进行转移的工作主要有五点,它们分别是将一次性就业培训转移至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 将培训重点放在质量的转移上面; 将原来的理论知识教学培训转移至产学结合; 将落脚点转移为农业产业化; 扩大培训需求范围,将总体培训工作内容扩大到全社会各地区以及全国。最终可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综合素质等得到有效提高。

3 辽宁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 万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由于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家乡。其中一些小学毕业生因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二、三产业无路,只好闲在家里,面临 “无望升学、无处就业、无力致富” 的局面。与众多农村孩子 “无学可上”然而大多农村职业学校被动招生,却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职业学校中80% 以上正面临生存危机。而这种危机也明显存在于辽宁省,原因主要体现在资金、生源和就业三方面。具体的细节性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 1) 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引领下,传统的农村职教体系的投资主体单一、教育手段落后、涉及面狭窄等弊端已被如今辽宁省的总体经济发展步伐远远落在后面。开展农村职教的校方在资金上实力不足,目前还仅停留在由政府单向供给阶段。尚未实现由专业高等院校或可用社会力量供给帮扶的模式( 这在我国南方部分城市的农村职教发展建设中已有成功先例) 。因此,也就无法实现扩大规模、完善模式、增加师资等适合农村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 2) 办学基础设施条件差

相比之下,地方农村职教院校办学条件较为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极不完善。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尽管在高举 “教学模式创新”旗帜的响亮口号下,依然实行着传统的理论文化教育方式。但在某种程度上却使得 “职业教育”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 3) 人才的严重缺失和生源的极度匮乏

目前,我国技术工人供求比例不平衡。根据最新公布的2OO5 年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用人需求比上年上升6. 2 ,明显缺少大量各类技术人才。然而许多农村职业院校的招农村经济生不容乐观。在我省,有一部分农村职教院校每年暑假都要派出招生教师到学生家里做工作,同时还会安排一部分人力去满街的传发相关宣传单。有的学校甚至还会用专车接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参观,先考察后报名,即便职业院校的领导尽量做到人性,但仍然还是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表示不感兴趣。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不少学校还出台了奖励政策,但就读学生依然很少。

( 4) 辽宁省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途径

根据上面的分析,以及辽宁省目前的总体发展过程,我们认识到辽宁省农村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是不容忽视的,为谋求恰当的解决方式来促进辽宁省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这里简单谈谈以下几方面的个人观点。

第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关注度。

各地政府应继续集中关注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各院校,尤其是在其对各项政策、资金等的帮扶需求上,由于政府自身的能力有限,所以应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对农村职业院校的经费支持。可以通过将行业、企业作为农村职业院校的合作伙伴,并将其纳入职业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机构,以优惠政策为职校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以彰显农村职教在先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完善各农村职业教育院校的基础设施及师资队伍。

建设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难以开展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教室里讲实践、黑板上搞科研的现象处处可见。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低,职业高中年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较低; 严重缺乏专业师资,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缺少实践经验,而一些年长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成功农村职教经验。

在认清本省经济发展趋势及当地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借鉴我国其他地区以及国外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合理改进完善本省具备的办学条件及师资教学模式,落实 “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理念,同时尝试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学生群体的年龄、文化程度、个人特点等方面的不同,为确保整个农村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实施多管齐下。

第四,注重在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单一的 “学位式”理论文化课教学方式。

校方应帮助在校学生寻求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最终达到农村职教院校毕业生的两个宗旨得到实现的目的: 有知识、懂技术。同时各农村职业教育院校还应侧重当地特点与市场需求的相互结合,构置特色专业、设立本土课程,培训具备专业水准的优秀毕业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给予学生有效的就业保障,同时也为学校的资历和声誉做了一个很好的宣传。

第五,建立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有力保证农村职业院校能长久生存。

面对农村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各农村职业院校也普遍成立了一些相关的专门的就业机构,通过联合办学、先期推荐试用等各种方法,与用人单位签订安置协议,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在可能的条件下,校方在调整教学模式、专业设置的同时还应顾及到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聘请专家定期来学校进行现场的专业性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的讲授和指导。以达到尽快提高师生素质的目的,尤其是对学校老师的培训尤其重要,只有老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才能寄希望于学生将来会带着一身过硬的知识技能去社会上找到自己可以生存下去的一席之地。有了这样的良性循环,学校也就有了可以继续与同类院校相抗衡的原动力。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因为划分不同的标准、原则、范围,可得出大小各异的许多模式或方法。而且,有些同一类别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只要适当变换其教育过程,还可形成不同关系的新模式。不同的地方,构建或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关键是要根据每个地区不同的特点来进行选择,以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金星,俞启定.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经济学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43-48.

[2]王福祥.蓬莱市农民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民科技,2012(11):10-11.

深化办学模式改革 篇9

一、多校区大学

多校区大学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高级 (即四年制) 校区组成、只受某个单极的管理委员会合法管理、管理委员会或多校区高校系统行政部门与各分校区之间的重要职责分工明确的一类高等教育系统”。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 “多校区大学”的学区在地理位置上不同, 但是独立的法人地位却只有一个, 这一个法人地位决定了所有的校区都必须共同使用一个统一的学校主体, 拥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领导人员, 贯彻统一的组织与管理体制, 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遵守统一的学科建设原则, 在“五个统一”的原则之下, 分校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享有自身的办学自主权、财务权等等权力。

二、高校多校区办学现状

经过近30年的发展, 我国的多校区大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数量上来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统计, 截止2013年底, 我国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830所, 普通高等学校2491所, 成人高等学校297所, 民办其他教育机构802所。在这其中, 多校区高校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改革背景下, 高校合并成为一个趋势, 有关数据统计显示, 截至20世纪末, “全国31个省市和60多个部委所属的1000多所高校参加了合并重组的工作, 共新组建大学425所, 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大学持续扩张、不断扩建也让我国多校区高等院校的数量越来越多。目前为止我国国内已经形成了一批具备很强综合实力的多校区大学, 像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等等。这些多校区大学的逐渐建立, 表明我国多校区大学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群体规模。

三、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的多校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是, 由于起步较晚, 建设的时间较短, 目前来看, 多校区的建设中遇到了许多问题, 一些隐患甚至可能会成为多校区发展路上的瓶颈。

(一) 债务问题

多校区基本建设成本大大增加, 容易形成巨额债务。建设一个新校区, 少则上亿元, 多则十几亿乃至几十亿元。由于高校本身的性质, 决定了这些资金无法只靠自身盈利来补偿, 只能来自政府财政支持或者贷款, 而这些巨额债务的偿还终究是一个问题。例如, 2000年起, 吉林大学分别与三所银行签订了贷款协议, 总贷款金额高达54亿元人民币, 吉林大学运用这些资金来建设了教学基地、科技园区, 并改善师生的生活条件, 提高了科研设备的整体水平, 成为副部级高校之一。但是, 高额的贷款金额超过了学校的承受能力, 2007年, 吉林大学宣布负债总额达到30亿元, 并向社会征集解决学校财务问题的解决方案。这表明多校区高校在取得成果的同时, 也存在着非常大的风险。

(二) 管理问题

从学校资源的整合上来看, 多个学校合并之后, 学校管理的幅度必然会有所增大, 它在旧有的管理体制上, 又将面临“校区”这一级别的管理问题。管理幅度的增大势必会增加学校的管理成本, 比如在行政机构的运作中, 不仅需要针对多个校区增加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 不同级别之间行政人员的沟通、磨合也会导致时间、资金成本的增加, 管理的效率降低;而且总部与各个分校区沟通也十分不便, 由于地理距离的增大, 需要借助交通工具往返, 从而增加交通与联络费用的开支;此外, 各个校区由于地理位置相隔较远的原因, 许多硬件设备无法共享, 必须重新进行建设, 因此, 设备的建设与引进也会消耗学校的大量资金, 为学校的财务状况增加负担。

(三) 学科建设问题

从学科的建设上来看, 多校区大学可能面临着两方面问题。一方面, 多个学校合并之后, 学科不能做到很好的相互融合, 一些学校只是将相似、相近的学科规划在一起, 并没有深入学科内部研究其内在联系, 整合教学资源, 这样简单组合的背景下, 学科依旧处于低端的发展状态, 学科设置狭窄, 科学度不够, 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在重复建设上;另一方面, 对于一些强弱学校合并的状况, 学校之间教师水平、学生素质、学科发展水平均有强弱之别, 这种情况下, 学科与教育资源的整合涉及到“公平”的问题——让较弱学校的老师来教授高分录取的学生是否公平;让较弱学校一味实行较强学校的学科规划和教学方法, 学生是否能够跟得上教学进程;这些问题都在现实中有所表现, 是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的发展路径

(一) 拒绝盲目跟风, 立足学校实际

尽管从目前来说, 多校区办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一个未来趋势, 但是在现阶段, 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诚然, 合并扩建能够发挥资源整合、人才聚合的优势, 但是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 盲目扩建、跟风合并, 一味追求学校规模大、设置院系全、招生人数多却有可能陷入“但求数量、不求质量”的误区。当前, 很多高校追求成为“世界一流”、“国内一流”, 这种对于高品质大学的要求本身并没有错, 但是“一流”不仅仅是意味着规模上的大, 而是指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等各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平, 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大而全”的学校建设, 只重视短期的“量”而忽视长期的“质”, 就会陷入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误区, 不仅不会促进学校的发展, 反而会对学校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和影响。因此, 我国多校区院校办学一定要拒绝盲目跟风, 立足实际情况, 求得稳步发展,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 获得“质”和“量”的同步提升。

(二) 进一步明确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对于多校区的管理, 应当推行的基本的原则是在“一个校名, 一套管理制度的”前提下, 进一步明确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的关系, 在保证总校统一领导的基础上, 增强各个校区的自主权, 使各个校区成为一个有机的“化合物”。一方面, 要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 对各个校区进行统一的统筹和规划, 对校区功能进行统一的定位。另一方面, 也要给予各个校区充分的自主权, 允许各个校区在总校领导下, 进行独立运作。目前在我国多校区院校的建设中, 对于不同的校区承担着怎样的功能, 很多高校并没有完全理清。有些大学在专业建设和学院设置上, 还存在着混乱不清的情况。对此, 一定要在管理中, 对各个校区的定位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对各个校区的功能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具体来说, 可以从培养层次, 学科定位等方面进行区分, 比如是着重发展科研型校区还是着重发展教学型校区, 重点突出人文学科的优势还是注重科理工学科的优势等, 通过各个校区之间的定位不同和功能不同来实现各个校区的特色发展, 避免多校区之间学科的重复建设以及资源的分散和浪费。

(三) 促进资源整合, 实现多方共赢

多校区院校的出现, 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整合各个校区、不同地方之间的资源, 实现高校整体实力的增强的需要。因此在多校区院校的运营机制的建设中, 一定要加强各个校区之间的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以及发挥区域优势, 实现多方的共赢。一是进一步加强校区之间的资源共享。一方面要增强分校区与本部之间的资源和共享, 帮助分校区借助本校区的品牌优势、资源优势, 实现分校区的自身发展。另一方面, 要充分加强不同校区之间的资源共享, 通过互联网等科技手段, 消除地理空间带来的不便, 实现各个校区之间课程资源、师资资源的共享, 促进校区之间的互相融合和发展, 实现优势资源互补, 从而提升学校总体的发展水平。二是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 实现学校与区域所在地的共赢。多校区大学在地理上布局较为分散, 由于分布在不同的地区, 使得不同校区间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对于多校区大学来说, 要充分利用地域特点, 发挥所在地的区域优势, 结合实际情况, 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同时, 还要结合当地条件, 利用当地资源, 并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技优势, 促进当地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 实现学校与学校所在地之间的发展和共赢。

参考文献

[1]杰拉德·盖泽尔著, 沈红译.美国多校园大学系统实践与前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1-62.

[2]陈运超, 略论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理论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 (3) :11-12.

深化办学模式改革 篇10

一、地方高校办学思想现状分析

高校的主要特色包括物质形态、组织形态、观念 (精神) 形态这三个部分, 在这三者之中, 最能反映出来高校特点的, 应该是观念形态的三个内容, 即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校园精神氛围。如果高校没有了上述三个内容, 也就没有了灵魂和特色, 因此, 在这三个内容上要花大力气。三四线城市的地方性大学在这三个方面更应该显示出自己的特点, 以此作为地方性高等院校培养技术型创新高层次人才的基点。然而,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趋势的发展, 众多地方高校走入了千篇一律的境地。高校特点的形成要素, 主要有办学理念、教育观念、治校思想等。合理的办学理念、超前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是一所具有特点的高校必须要具备的。基于目前的办学现状, 我国很多三四线城市地方高校不是很明确自己的办学方向, 都是大同小异按一个模式来办学, 大家都有“面孔相似”的感觉, 缺乏个性和特点, 这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办学概念不明确, 定位不是很准确, 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大、全”方面的综合型大学;教育概念比较旧, 遗留的东西多、创新性不够, 不切实际地复制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教学内容、学制、课程方案、学习方式等;治校思想不科学, 行政手段干预管理较重、干预学术较多, 有的虽提出了教授治校, 但实际做不到, 职称的评定、课题的立项、教研和教改等问题, 无不深刻打上“人治”的印记, 因此, 许多三四线城市地方性高校发展动力不强劲, 危机较多, 特色不凸显, 也就谈不上各种创新了。

二、地方高校办学矛盾现状分析

观察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的历程, 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跨跃, 高校的基建规模自1995年以来, 总量超过以往50年高校基建的总体数量。根据教育部2007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报告:2007年高校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的规模持续增加, 全国各种高等教育总数量超过2700万人, 高校毛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三, 从而一举变成世界高等教育的第一大国。还有报道, 根据“十一五”期间的教育发展规划, 到2010年, 中国高校毛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七左右, 也就是说, 在校学生数量要突破2900万大关;到2020年, 高校毛入学率将达到百分之四十, 大学在校学生人数将达到4000多万人。由此可以预见, 在将来一段时间里,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一定会继续扩大。但是, 中国是在经济实力较弱的条件下, 支撑着世界上较大规模的教育, 也就是常说的“穷国办大教育”。百姓持续增长的教育需要, 同教育供给特别是大家常说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够的矛盾, 还是比较突出的。也就是说, 我们在教育制度等方面,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为这种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原有基础相对不强, 作为大众化教育供给的主体, 也就是三四线城市的地方高校来说, 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在大众化进程中得到解决, 还有许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矛盾性问题, 其中最为直接的问题, 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率。比如:怎么去处理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之间的矛盾;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生源质量不断降低、数量不断增多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之间的矛盾;教师的素质、教学的条件不足与需要高质量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学科专业的结构与当前经济建设的要求不匹配之间的矛盾;社会需要多元化的发展与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之间的矛盾, 等等, 都会对提高地方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而影响到大众化教育的进程。

三、地方高校改革创新方向研究

1. 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统一性改革。

地方性高校应把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立校之本, 在与地方经济建设在良性的互动中逐步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办在地方、依靠地方、服务地方。地方高校应该成为本地方社会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成为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器。因此, 地方高校一定要与本地经济发展需求保持紧密联系, 根据高校所在地特点, 全力服务本地经济建设, 满足本地的民众需求, 积极设置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等民众迫切需求的专业和课程, 主动积极开发本地区的优势资源、不断发展本地区的独特产业的需要。地方高校还要主动去适应本地区经济链的发展趋势, 促进本地区经济向区外持续发展;主动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 促进本地区经济向国外发展。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一种统一互动的关系, 地方高校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 自身也可在其中得到发展机遇与动力。

2. 定位与特色的统一性改革。

高校的特色呈现在办学的许多方面, 学科建设可以是一种特色, 管理方式可以是一种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是一种特色, 甚至独特的校园环境也可成为一种特色。当下, 高校办学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对于三四线城市的地方高等学校来讲, 特色就是我们地方高校的办学优势, 就是我们的办学生命力, 就是我们的办学效益。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 不同的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呈现出不同的地位, 发挥了不同的作用。高水平、研究型重点大学肩负着国家科技创新的重任, 他们不但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先锋, 又是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地方普通高校的任务应倾向于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逐步改善全社会人民的文化结构, 推进大众化技术的创新, 提升本地区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重要基础是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 创新型人才可以分为两种:创新成果的研发人才和技术推广应用人才, 一般来说, 地方性高校既要培育成果研发型人才, 还要培养技术推广应用型人才, 而技术推广应用型人才更是地方高校应当承担的主要责任。地方高校在持续强化自身成果创新的同时, 更应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系统化培养。

四、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1. 可以逐步引入社会需求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倒逼机制”, 改革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 更要突出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培养。根据地方企业发展的需求, 高校应以强化学生实际应用的创新意识培养为先导、以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加强学生实际工程训练和工程设计能力为重点, 构建出“基本的技能训练、设计与运用能力的提高、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培育体系。

2. 高校应加强与地方企业紧密合作, 逐步增加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提高在校学生的工程或科研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让在校学生提前感受到目前本地企业的实际环境和生产技术手段, 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聘请本地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 同时开展各式各样的实验创新项目、创新性的技能竞赛或科学研究, 让在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3. 将课外学科技能竞赛培养人才的激励措施积极引入到教学计划中。“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是开放性的大学生创新实践的重要基地, 也是在校学生实际工程训练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 该基地也必将成为学校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的主要指导和执行单位, 在此点上, 地方性高校最需要快速加强和提高。

4. 对于区域性地方性高校, 教学培养目标一定要突出地方性和区域性两个特点, 强调为地方企业需求的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方面培养应用性创新人才, 同时, 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办学的力度, 在当代的高等教育的体系中, 校企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整个高等教育重要的办学模式之一, 为此, 积极主动地进行多层次的尝试, 与企业进行多方面的合作, 最终为社会和企业提供“零适应期”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能力较强的当代大学生。

根据前面的阐述, 地方性高校比起重点高校而言, 存在着有很多方面的不足。怎样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办学新路, 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 更决定着学校的长远发展。地方高校既不能为了短暂的利益而弱化了大学精神, 又不能盲目复制, 需要转变办学观念, 理顺地方性人际关系, 获得地方政府和区域社会的鼎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友文.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J].肇庆学院学报, 2009, 30 (3) :84-88.

创新美术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 观念转变 深入改革 实践更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美术教师从“更新教育观念”到“观念向实践转化”的探索过程中常常遇到重重矛盾和困惑:幼儿园理念的先进性与家长观念的滞后性;掌握技能技巧与发展能力;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矛盾。许多教师在困扰中被一种惰性——已经习惯了的传统思维所牵引着,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障碍。

一、由示范灌输式的模仿教学转向启发引导式自主性绘画教学

幼儿自主性绘画是指引导幼儿依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选择的绘画方式主动表现自我、不断创新的绘画活动。自主性绘画教学摆脱了单纯传授技能技巧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学中提倡发挥幼儿的艺术直觉,鼓励幼儿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幼儿可以运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进行表现。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它使幼儿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感受。幼儿在这些活动中逐步确立自信心,这些活动中没有失败者,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展现自己的艺术感受。

画“人物”是一种技能。在传统的示范灌输教学中,教师讲解、示范,幼儿只要“照样画葫芦”,画得越像越好,幼儿是被动学习,结果造成了一批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死气沉沉的缺乏雅趣的作品。而幼儿自主性绘画教学,同样是“人物”画,我们可以采用比较自由、开放的教学方法。首先生动的人物动态造型来源于生活,让幼儿去观察周围人物的生活、学习,用幼儿自己独特的眼光去捕捉生活中的人物。教师辅导时顺着幼儿的思维去发展幼儿的能动性,强调幼儿随心所欲大胆挥笔,强调幼儿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飞翔,不担心造型的稚拙可笑,强调的是幼儿心灵之窗毫无顾忌地敞开,强调幼儿全身心投入。自主性的绘画是主动学习。被动接受容易,主动学习难。发展幼儿美术能力,还需要成人提高对美术教育的辨别能力和认识观念更新的能力。但是,当前的美术教育中还大量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态,认为美术教育要立竿见影,获奖和评级是证明孩子出成绩的唯一形式,其结果很可能是使美术教育变成投机行为,把孩子的美术才能给格式化了。

二、幼儿美术教学游戏化

幼儿美术游戏化教学,使幼儿进入一个自由自在的表现天地。幼儿不用担心基本功,他们的画面游戏可以“错误百出”,是允许出错的教学模式。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法是为了对幼儿进行全方位、多学科的综合培训,是为了从小就开掘幼儿的创新意识。游戏式美术教学不注重绘画技能技巧的学习和绘画效果的评价。它注重的是幼儿美术活动,充分宣泄情感,展现能力。它考虑的是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如何更具有丰富性、随意性、游戏性。它真正使幼儿美术课成为让孩子自由翱翔的空间。

幼儿美术教学游戏化,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相反,它要求教师付出更大的精力,倾注更多的心血,体现更强的能力,因为,幼儿美术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游戏,它比一般游戏更丰富,规则更宽松,过程更复杂,结局多变化,它要求玩者眼、脑、手并用,充分运用各种知识,充分启示各种能力,充分挖掘各种潜能,它要求游戏的指导者必须精心组织、循循善诱、耐心引导,以充分启迪玩者的心智,充分发挥玩者的思维能力。

三、让幼儿园美术教学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和生活

有这样一则报道:“从国内精心挑选出的一百三十多幅一流的广告设计作品,兴致勃勃地参加国际广告节评比活动,结果全军覆没,扫兴而归。”这不得不引起我們反思:国内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体制的弊端,我们国内的设计师基本上都是对着室内的几何体,进行基本功的强化训练中打造出来;设计作品脱离生活和市场需要。这次失败的教训,引起广告设计专业人士的极大震撼,我们的设计教育要走出设计室、深入到日常生活中,走向市场,为生活、市场服务。

这则报道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问题。这种观点也值得借鉴到幼儿美术教育,我们要改变一下教学环境,从教室走出来,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让孩子去观察去发现。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孩子学会发现美才会创造美。教师要经常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上课。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会让孩子产生无限的遐想,看到潺潺的小溪,蜿蜒的小路,起伏的山峦,去感受优美的线条。看到湛蓝的天空、繁茂的树林,去感受丰富的色彩,去分析自然美的规律。每次带幼儿去室外写生,幼儿都欢呼雀跃,像自由欢快的小鸟一样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孩子是多么喜爱大自然!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培养幼儿去观察生活,采用绘画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中发现的美好的、有趣的人和事。幼儿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的生活情景,在他人生记忆里是永远抹不掉的。日积月累,幼儿的大脑储备库里就会有丰富的形象美、情感美的记忆,成为触发灵感,启动创造的丰富素材。

打破旧模式深化初中英语教学改革 篇12

2009年11月, 学校组织全体教改班的老师去山东杜郎口观摩学习, 现场接触了新的教学模式, 受益匪浅。总体感受有以下几点: (1)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 (2) 改变了以往老师的主体地位。在新的模式下, 学生成了主要角色,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演、发言, 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评论, 从而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 (3) 班级布置有所改变。 (4) 培养了学生的预习能力。老师前一天发给学生一张“导学案”, 上面包括了基础题和能力提高题, 这些题都是第二天所学的新知识, 如果孩子们不预习, 他们就没办法完成这些题目。 (5) 完善奖励机制。 (6)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杜郎口教学模式中, 我发现各科老师都常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像英语这门学科, 老师做了一些有关图片、示意图和英语试题的课件。上课时, 学生们都很感兴趣, 紧盯着屏幕, 思想集中, 教学效果很好。

观摩回来后, 老师都改变了原先的看法, 对教改充满了信心, 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探索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初一 (2) 班班主任动了很大脑筋对班级进行重新布置。首先在班级四周的墙上贴了一些色彩鲜艳的标语, 如“我学习, 我进步”等, 把所有同学的姓名按小组张贴在墙上, 做了许多笑脸花, 以备课、上课后张贴在同学姓名的后面作为鼓励。另外, 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围起来坐,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接下来, 对我们老师的要求就是各人根据本学科的特点, 来制定一套既符合教改要求, 又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初一 (2) 班比较特别, 全班40名同学, 尖子生不少, 但是学困生也有几个, 有些中等的男生还特别调皮。根据这一情况, 笔者花了几天功夫仔细琢磨, 制定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 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 遵循杜郎口教学模式, 尽可能放手让学生主动些, 但课堂上不能乱, 如果让学生活跃过了头, 反而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那么, 教改就失去了意义。所以, 我在课堂上必要时也作一些讲解, 对学生的错误表达也做一些更正, 以便让学生对重点、难点加深印象。 (2) 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 中考中听力、口语共占30分, 所以, 平时必须加强对孩子们这两方面的训练。每天放学前布置一些小题目, 如“My Pet”、“A Happy Day”、“My Favour Book”等让学生准备, 第二天上课前, 选两三个同学演讲, 演讲完了再让大家点评, 指出错误。一开始, 因为害怕出错, 发言的同学很少, 但他们又有表现欲、有上进心, 在奖励机制下, 愿意上台演讲的孩子越来越多, 就连最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女孩子也大胆地站起来演讲。这种方法看起来浪费时间, 每天几分钟, 但效果非常好, 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又提高了他们英语口语的水平, 而且对写作也有很大帮助。 (3) 在班级实行“一帮一”体制, 在全班40名同学中选出20名成绩优秀的“小老师”, 每天“小老师”带一名学生, 负责学生的英语学习,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 可以在课前课后向“小老师”寻求帮助。我发现, 这样既增强了优等生的自信心, 巩固了他们所学的知识, 又对学困生起了促进作用, 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英语成绩, 当然, 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4) 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根据杜郎口模式, 初一英语备课组各位老师分工协作, 每人编写部分“导学案”, 在每天放学前布置给学生带回家做, 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来讲解, 再让另一些学生点评。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发现, 这个方案对于班上部分懒惰的学生特有效。因为, 如果他们不预习, 第二天万一老师点到他来发言, 那就露馅了。“导学案”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效。 (5) 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因为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比较浪费时间, 所以, 只要在课前把课件准备好, 上课时既省时, 又比较直观, 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7B, Unit 3中, 学生对方向、认路、指路的句型学习比较困难, 而且对在地图上辨方向很陌生, 我于是准备了几张画有认路示意图的课件, 在屏幕上向学生标明, 到书店, 到超市怎么走。一开始只有几个成绩好的同学发言, 但慢慢地, 在他们的带动下, 大部分同学都站起来表达, 对WalkalongGuangmingRoad, thenthesecondturningonthe right, you'llseethebookshoponyourleft等句型都能流利地看着屏幕上示意图说出来。那节课课堂气氛活跃, 孩子们很高兴, 很有成功感, 因为他们对老师要求掌握的句型都能看着图说出来, 而且能写出来。

上一篇:介入护理论文下一篇:危害因素识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