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模式

2024-11-04

集团化办学模式(精选12篇)

集团化办学模式 篇1

摘要:通过校际教育资源共享、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研究, 实现“十个合一”的办学理念, 真正推进高职教育集团化。

关键词:资源共享,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集团化

高职集团化主要是依托产业, 联合企业, 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政府的联系, 整合教育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推进高职教育做大、做强、做优。推进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适应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这种办学模式可有效促进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实现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无缝连接, 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是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可实现我院提出的“立足省会、面向河北、辐射全国, 以服务为宗旨, 就业为导向, 产学研结合,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思想。紧紧围绕石家庄“药都”建设对高素质、高技能性制药人才的需求, 将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建设成准技师, 准工艺师的培养基地, 成为石家庄地区中小化工企业应用技术服务中心和职教资源共享中心。

一、校际教育资源共享

高职教育校际资源共享平台, 是指把有限的高职教育资源集合起来, 以营运集团化为基本模式, 以课程精品化为基本支点、以实训、网络化为基本途径, 以教师兼职化为基本动力, 在不改变各高等职业院校隶属关系、专业类别、基本职能、服务对象的前提下, 进行资源重组, 并做好潜能挖掘, 下功夫使其在培养和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一线人才方面发挥作用。实现资源共享, 节约社会办学成本是高职集团化办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政府的投入和政策上的支持是学校资源共享取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一) 优质师资共享

优质师资共享是实现高职院校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集聚效应, 提高办学社会效益的有益尝试, 师资共享不仅可以缓解高职院校师资结构性短缺的矛盾, 还能促进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交流。在高职院校实行名师名家、骨干教师共享, 教师互聘, 实验实践教学师资共享, 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共享。

(二)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在教师队伍上是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按一定比例配备有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在网上并免费开放, 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 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三) 实验资源共享

依据每个院校现有的试验仪器和设备, 结合石家庄制药行业生产特点和生产品种。本着合作共赢的目的, 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

二、校企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都成为这一模式的受益者。学校和企业在人才的成长、培训、塑造、开发等方面有分工, 但根本任务是一致的。学校将一个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塑造成有专业技能、有一技之长、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而企业为学校培养的人才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搭建一个迅速成长的平台。校企合作也会给企业带来用人成本降低。在校期间, 学校会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企业忠诚度的教育, 使这些毕业生工作踏实, 很快就能够成为企业“用得上, 留得住, 干得好”的技术骨干。各高职院校应严格按照市场和企业需要设置专业。通过社会各行各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进行专业设置的论证分析, 企业的意志在专业设置和开发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课程设置上, 要与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相结合, 把企业的管理模式、生产、服务、管理流程, 企业文化等到内容引入学校的课堂, 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和企业用人标准的统一;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实现学校课程的市场化、岗位化、技能化。

“前校后厂”, 由企业提供仪器设备、专业技术骨干, 学校提供教学场地和部分管理人员、教师,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实施人才培养;可采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 学校负责按照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的课程体系, 安排教育教学活动, 企业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场地和指导教师, 学生毕业时优先录用;高职院校要在本地区及周边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学生从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到毕业顶岗实习都能深入生产、管理第一线, 进行真刀真枪的锻炼。学生一毕业就能达到上岗的要求, 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拓展了新的途径。此外, 还根据企业需求, 学校还要参与到制订企业员工培训的规划, 通过派遣教师授课、提供教学场所等形式, 积极参与企业员工的全员培训和全过程培训。对各类技术人员和一线职工强化以岗位技能和实用操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能性培训, 帮助企业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技艺精湛、作风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三、“十个合一”的办学新理念

结合行业背景, 专业特色, 走全新的“产学研”之路, 逐渐积淀形成颇具高职特色的集团办学新模式, 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上的“十个合一”:一是校内、校外合一, 形成学校教师和车间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下的学生培养模式;二是教室、车间合一, 老师把理论讲授、演练、学生动手的操作搬到车间;三是学生、技术工人合一, 顶岗实习时, 学生既是一个生产操作学习者, 又是一个生产者;四是教师、师傅合一, 老师在讲台上是教师, 在车间则是师傅;五是理论、实践合一, 在校企双方共同指导下, 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六是作品、产品合一, 学生在工厂生产实习时的“作品”, 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 直接推向市场, 变成商品, 接受市场的检验;七是仿真、实操合一, 模拟专业岗位进行技术培训和实际生产操作结合;八是小试、放大合一, 在实验室完成小试, 直接放大到车间进行中试;九是教学、科研合一, 企业可充分应用学校的智力资源和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各种仪器设备, 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基地和科技信息集散地。与企业紧密结合, 联合承接工程或生产中的应用课题, 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项目, 并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十是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合一, 把企业文化引进校园, 利用企业的严格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和职业道德, 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十个合一”,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以及学生与用人单位间的“无缝对接”。

四、结束语

集团化办学可以更加有效利用各个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 规范高职学生的学生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对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单元设备的操作、化工机械的维护、自动化仪表的控制、生产工艺的调控以及药物剂型的加工等都会有更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学生学到的东西会更全面、更丰富, 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更系统;同时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技能也会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些对于规范高职工科学生的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集团化办学模式 篇2

2012年12月 上茶庵中心小学 谢光耀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上寻求突破、如何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的办学质量、如何用新的办学模式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我们在襄阳市教育局、樊城区教育局正确指导下,启动了上茶庵中心小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工作,并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以“重点工程”为抓手,按序、按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统一配置教学设备,促进区域办学条件高位均衡;二是以“教育集团”为抓手,促进义务教育在学校管理、校园文化、教育科研方面出品牌、出亮点,促进区域办学水平均衡提升;三是以“提高质量”为抓手,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促进中心小学教育质量优质均衡。

在组建教育集团方面,我们在办学模式转型、优质资源共享、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优化学校布局的基础上,成功组建了上茶庵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教育集团打破了原有办学体制内学校教育资源独享的局限和壁垒,有效整合了集团内各校的现有资源和办学特色,充分发挥了各教学点有利的设施设备、管理理念、教育教学、文化建设、课程改革等资源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交流协作,惠顾地方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展开全面调研,找准运作方向 为全面掌握集团办学推进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我们成立了调研小组,一方面展开相关资料搜集和研究,从政策、理论的角度对建立教育集团进行全面分析,形成符合本校现实意义的逻辑起点和基本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多次深入教学点进行专题调研,召开现场座谈会,客观了解组建教育集团的学校基本情况,深入了解基层学校的真实想法,广纳民意、集聚民智,形成了建立教育集团的设想与预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太平店镇中心学校成立推进集团办学工作小组与集团学校之间共同制定集团化办学推进方案,组织开展方案论证、运作规划、组建统筹等工作。

落实跟进措施,提供多方保障 樊城区教育局对实施集团化办学的各学校基础建设、设施配备、集团科研、师资培训等,在政策上予以优先安排和适度倾斜,设立教育集团专项经费,用于推进教育集团办学的业务经费和对集团办学绩效显著的团体和个人给予奖励。根据集团职能和集团办学的运作特点,设立教育集团管理机构,研究制定集团干部管理制度和教师人事制度,对集团内教学点领导干部的任命、委派、流动,教师的轮岗流动、人事关系等,进行相关的规定和灵活的管理。同时,结合我校教育集团的运作状况和办学模式,建立教育集团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教育集团的发展状况和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优化教育集团的办学水平,增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发展思路,促进共同发展 在组建教育集团的过程中,我们尽力突破传统的办学思维方式,创新思路、与时俱进、大胆尝试,既有管理体制、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变革,也有课程开发、教研培训、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积极实践。原有办学体制内学校教育资源独享的局面被打破,集团内教学点的现有资源和办学特色得到有效整合,减少了资源损耗,提高了优质资源的实际使用价值和利用效率。

树立引领标杆,放大集团效应 自我校成立教育集团以来,我们充分发挥教育网站、报纸、电视台等各类媒体的宣传功能,及时通报集团工作情况,形成共识、争取支持,共同见证教育集团的进展历程。在逐步推进集团办学的过程中,学校多次召开调研会、座谈会、推进会,平均每周开展3-4次走教、长短课交流等活动,(即:小科教师每周1、2在中心小学上课,每周3、4、5分别在三个教学点走教,学校年轻教师每周集中一天时间在教学点开展活动。)进行管理经验的现身说法和优质课堂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中心学校的引领带动作用。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集团办学经验交流会,增强地方百姓对集团办学的深入了解和全面认识,营造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后阶段全面铺开集团办学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教育集团办学模式放大了优质教育效应,在扩大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能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对热点学校的择校问题;集团化办学能均衡热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办学规模、班级人数,实现小班化教学,达到每班不超过40人;集团化办学能促使成员学校之间的师资交流和分配,进一步均衡配置优秀教师资源,形成教育质量共同提高的良好态势。

集团化办学模式 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教学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中提出,集团化发展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积极参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整合、重组和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实现人才培养链、产业链和利益链的有机融合,发挥集团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引领作用、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不同院校错位发展。

1.梧州職业教育集团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加速梧州职业教育发展,梧州市政府于2010年筹措资金1.8亿元收购原民办梧州职业学院并在此基础上,后续投入建设资金6.76亿元,以“坚持政府主导、建立统筹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职教体系、提高整体效益”为指导思想,按照“统筹规划、优化资源、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整合市区10所市区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进入办学,组建市职教中心,市职教中心办学模式不因袭传统的思路,而应适应市场变化与需求,探索建立面向市场的办学模式,走集团化办学之路。

2.职业院校传统教学运行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办学定位模糊,人才培养尴尬

高职学院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优势,已明确其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设计了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但在培养方案的实施上,受到师资来源、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校园文化等多因素的限制,与初定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未达到培养目标。

2.2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建设不更新

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为技能型人才,实际上大多是模仿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开设课程简单压缩本科学校的学科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和教材体系沿袭本科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比例太小,内容过于死板,不紧跟技术更新,满足不了社会和企业实际岗位的需要。再者,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高职学院具有办学灵活性,设置更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由于高职学院对企业和人才市场缺乏专业的预测和分析,导致培养项目普遍追求热门专业,出现“跟风”现象。这种结构单一,没有特色的高职学院在市场竞争中很容易被淘汰,不可能获得长足而稳定的发展。

2.3教学质量监控效果不佳

部分高职学院虽已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短期内促进了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但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一,监控范围较窄。一般院校往往只偏重对课堂教学的监控,忽略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缺乏监控,教学过程监控不平衡。其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虽然多数院校不同程度地把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与教师的课酬、奖励、职称评定挂钩,但对评估结果的鼓励区别不太,并无长效促进效果。其三,监控的人力资源不足。部分教学质量监控人员缺乏相关知识背景,未经严格知识技能培训,缺乏理论高度和前瞻性,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水平提升的一大瓶颈。

2.4师资队伍有待优化

首先,教师队伍不稳定。高职学院在师资队伍管理上很大程度上采用了传统高校的管理方法并结合公司的薪酬制度。很多教师希望获得传统高校的福利待遇,高额薪酬.但工作中遇到的是人员聘任制、人才流动率高等现象,以及学院教研积累浅,一般以教学为主,科研的资源、人才和气氛处于弱势等等,使得教师队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无法形成教师梯队,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科研究等方面很难建立学科团队。其次,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经验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很严重,专职教师人数较少,而且很多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教学经验不足,“双师型”教师匮乏,没有教学经验的见习生直接走上讲台,其成长只能靠自己摸索。

3.构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下的新型教学运行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组织与制度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选择。

3.1新型教学运行模式构建的基本条件

高职集团办学中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是以集团内校企双方互惠双赢理念为指导的,必须首先建立有效的互惠双赢驱动机制。为解决企业发展中人才需求、技术创新、文化提升等困境,建立集团办学合作机制已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战略需求;集团要达到互惠双赢的效果,院校必须提升自身的办学内涵。集团内应紧紧围绕院校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建立专业对接产业、教学融合研发、培养面向岗位教育教学活动,把院校、企业等集团主体与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深度地融合。

3.2新型教学运行模式构建的关键要素

3.2.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对人才培养进行质量规定。给高职学院定位就是寻求学院的人才优势。学院教育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使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在实践能力上超越技校生,在理论上基本具备实践指导和实践创新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体系。普通高校本科生善于论证为什么,高职生就应该明白如何去做,这样高职学生才既区分本科学生又具有自己技能特长,这才是高职学院的优势所在。

3.2.2以互惠共赢理念指导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依据需要和条件,以市场经济的实践状况为依据,统筹规划,以社会具体行业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技能型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集团是一个新的办学形态,把传统的、简单的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变成职业教育集团内院校和企业多边、多向、集聚式合作,形成母子集合式、子子集合式、姐妹集合式的组织运行模式。为此,必须建立新型的产教结合纽带,引导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过程,将企业的技术、职业要求甚至文化理念逐步渗透到职业教育之中,引导企业开展工学结合型为主模式、职业技能鉴定为重要补充、预就业为拓展形式等多样合作;要通过“行业+教学”、“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教育教学活动形式,把学校、企业等市场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地融合;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紧紧围绕相关学校和行业企业岗位发展的需求,在校企人力资源规划和培训,校企的产业规划、开发、咨询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广泛而密切的合作,共同参与相关标准制定和资质认定;在产品研发、专业开发、职教课程等方面进行集体攻关,共同解决生产经营和职业教育中的疑难问题,降低成本,最终实现互惠共赢。

nlc202309011909

3.2.3创新实践教学运行模式

创新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有利于推进集团办学的深度融合,科学设计实践性教育教学流程,是构建集团内有效教学运行模式的关键。依托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和校外职业技能提升场所,建立“一个实践性教学系统、两种教学组织形式、三个能力提升环节”的实践教学运行新模式。将校内实践教学的计划性与企业实践训练的自主性紧密结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系统;根据实践教学的复杂性,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體化的模块式课堂实践教学和企业自主性确定的项目式管理教学方式;建立校内基础性的专业技能训练、校内外交替的岗位职业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训练、校外技术应用性的毕业课题训练三个职业能力层次递进的实践环节。

3.2.4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是集化办学教学运行质量保障的关键。为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应明确监控与评价的原则,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一般应遵循全面客观、动态与静态兼顾、定性与定量结合、单项与综合交叉的基本原则。在质量监控方面,一是组建集团内部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内外两个学习场所的教学督导组织,负责对教学运行的指导检查和督导反馈。二是建立集团内部统一的考核标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教学运行效果。在质量评价方面,应建立和完善质量评价体系,采取主客体评价相结合和内外部评价相结合等方式,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合理设置评价程序。

3.2.5创新师资培养模式

集团化办学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办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因素,学院必须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作为学院的一项常规工作开展。围绕“引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模式,实施人才引进、项目引进、学历提升、顶岗锻炼及考察进修等师资培养模式,取得专业教师培养的实践探索成效。“引进来”按教育部对高职学院评估的要求,也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专职教师应该成为独立高职学院整个教师队伍的主体。这支队伍应当选用并培养成素质好、水平高、业务精的教学骨干。在录选教师时要重点倾向于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且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中年教师,以改变当前教师队伍梯度中中年教师处于“断层”的失衡现象,不断给教师队伍注入新的血液。同时,应该重点引进一批数量的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组建一个学术梯度合理的、有实力的科研团队,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再以科研反哺教学,形成一种教学——科研双向良性循环发展的新范式。“走出去”就是定期将教师安排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提升和改进自身的实践技能水平,同时更好的了解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最大程度的按照企业需求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学习毕业既能就业,实现学习、企业对人才的无缝对接。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绝不是成员单位的简单叠加或临时拼凑,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建立有效的教育教学运作机制,引导企业主动依靠和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多方参与融合、共同育人的有效教育教学运行模式,实现校企在深度融合中办学及育人、在实践创新中共赢及发展的新局面,共同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芳.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J].教学改革,2008.

[2]黄才华.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基本问题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3]张轶.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成功之路— —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Ⅲ.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4]陈大宏,唐桂英,祝红,方华军,阮勇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lO.

[5]卢崇高.职教集团化办学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

[6]周飞舟.区域化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的途径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

[7]黄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A类课题(资助经费重点课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组织运行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A0016。

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集团化,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的集团化主要以产业为依托, 与企业联合, 加强学校和学校, 学校和企业, 学校和地方政府间的联系, 使教育的资源得到整合, 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 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得到优化并做大、做强。通过集团化办学能够有效的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的接触并就业, 让校方和企业、行业间形成无缝的链接, 使学生的就业需求得到实现, 让学生减轻经济的负担, 这些都是高职教育规模扩大的需要。要将实现以学生的就业作为导向, 以产学研相结合, 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指导思想。

1. 高职院校间教育资源的共享

高职院校间的资源共享平台, 指的是将高职教育有限的资源集合到一起, 通过集团化营运作为基本的模式, 让院校内的精品课程成为基本的支点, 通过实训和网络化作为最基本的路径, 利用教师的兼职作为最基本的动力, 不高职院校的隶属关系、基本职能、专业类别和服务对象不改变的条件下, 把资源进行重组, 尽量挖掘潜能, 在为市场和企业培养并输送技能较高的一线应用人才发挥其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还能够通过资源的共享, 也可以使社会办学的成本得到一定的节约。

1.1 使优秀的师资人员共享

高职院校要想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优质的师资共享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能够使集团化办学的集聚效应充分发挥, 可以使办学的社会得到提升, 还能够将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得到缓解, 对于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的思想以及教学的方法交流方面也能够起到促进的作用。高职院校之间施行骨干教师和名师名家的共享, 进行教师的相互聘用, 使实践教学以及思想政治的师资共享等。

1.2 使高职院校间的精品课程资源得到共享

由较好的师资队伍、编撰的特色教材、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一流的教学管理组成了精品示范课程, 这样的教师队伍人员比较稳定, 教学的水平比较高, 非常认真负责, 结构搭配也比较合理, 教学的效果也非常好的, 并配备相关的辅导教师与实验教师。他们具有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的大纳和教案、习题以及实验指导等都能够能够网络资源免费的观看, 教学的内容比较前沿, 兼具先进性与科学性, 能够及时的将本学科当中最新的科研成果反映出来, 因此必须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2. 高职院校与企业要进行深入的融合

高职院校中校企合作是其发展的必然, 其中高职院校与学生、企业都会在这一教育模式下受益。高职院校同企业对于人才的成长与培训, 塑造与开发都各自分工。高职院校要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学生塑造为一个具有专业的技术并且综合的素质还较高的人才, 合作的企业则给高职院校当中培养出来的人才提供了可以施展才华的一个机会, 为他们搭建了一个能够快速成长起来的平台。对于企业来说,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用人成本也大大的降低。在校学习期间, 高职院校对学生会进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以及企业的忠诚度等方面的教育, 让这些学生的工作表现的很踏实, 能够很快的进入工岗位角色当中并成为企业一线的优秀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还要按照企业与当地的市场需要来设置相关的专业, 建立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参与指导的专业指导小组, 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论证, 把合作企业与市场需求充分的体现在专业的设置与开发上, 要将企业所需要的岗位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与课程的设置相结合, 将企业管理的模式与生产、服务和管理流程和合作企业的文化融入到教学的课堂, 最终使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与合作企业用人的标准形成统一, 让企业用人需求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实现零距离的接轨, 让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向着市场化和岗位化以及技能化发展。

实现前校后厂, 让合作企业来提供相关的仪器和设置以及专业技术的骨干, 高职院校来提供教学的场地以及教师和一部分管理的人员,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制定教学的计划来进行人才的培养, 学校可根据企业需要来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 并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 由合作企业来负责学生实践的教学场地并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教师, 还要优先的录用毕业生。高职院校还要在当地或周边创建实践的教学基地, 让学生从了解实习到课程的实习, 再到毕业后的岗位实习都可以在生产和管理的一线进行, 让学生增强实战经验。让学生在毕业时能够达到合作企业上岗的需要, 为合作企业拓展并开发人力资源提供了新途径。

3. 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集团化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结合行业的背景, 以及专业的特色, 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集团化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上要逐步形成校方的教师同企业车间的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的模式, 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模拟演练转移到企业车间的实践操作当中, 并通过顶岗位实习, 让学生成为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操作技能的生产者, 教师既要成为课堂上的教师, 还要努力提高自身实践操作的技能, 成为学生在车间顶岗的师傅, 通过校方与合作企业的共同指导和共同努力, 将产学研融为一体合作企业还可以充分的运用校方的智力资源以及技术比较先进的仪器和设备, 让企业成为转化校方的科研成果, 进行技术推广与技术服务的实践基地。校方可以企业进行紧密的结合, 合作去承接相关工程或者是生产当中的一些课题研究, 承接开发新的工艺、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的项目, 创造更大的双赢。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 能够有效的利用高职院校当中教育的资源, 将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规范化, 让学生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去实习, 加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 对于高职院校技能实用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阎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论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3 (02) .

集团化办学制度(新建) 篇5

一、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相关具体事宜,利用集团化的力量促进南明区小学教育事业发展

1.每学期召开一次成员理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为有效。理事会讨论的重要问题应根据平等、公平、互利原则,进行充分友好协商,并以出席人数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的方式决定各项决议;

2.常务理事会会议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务理事出席。在理事会休会期间,常务理事会行使理事会职权;

3,理事会会议、常务理事会会议由尚义小学组织并确定会议议题、议程。

二、定期组织学术研讨、教学论坛和教学讲座,在相互学习借鉴中促进尚义集团事业发展

1.每学期开学第三周要召开学术研讨会,掌握最新的小学教育发展理念,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2.每学期中间举办教学论坛或教学讲座,邀请各专业专家进行教学展示或专题报告,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学术研讨、教学论坛和教学讲座由尚义小学并确定研讨、论坛、讲座内容及邀请的专家;

4.各成员单位必须按时积极参加以上活动。

三、定期组织集团成员单位到成员各单位交流学习,与各学校实际更好地对接,利用合作平台促进尚义集团事业发展;

1.每学期要组织安排集团部分专业教师到其他学校见习,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参观学校的时间及见习教师由尚义小学与成员单位协商确定。

四、集团成员必须按时积极参加集团各项活动,不得无故缺席和消极应付,集团成员退会应书面通知集团秘书处。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集团章程的行为,经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集团化办学模式 篇6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职院校;职教集团

学生在上岗之前,提前了解企业文化、适应企业文化,体会职业的特点,带着自信奔赴自己喜爱的岗位,由此提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力……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就必须提高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技巧和水平。职业教育集团化是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组建职教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就当前职业指导来说,抽象意识形态上的职业教育、职业前景分析、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还未能深入的与企业对接,有些指导还只是属于“美好愿望”,并未结合当前的社会状况和企业实际情况。由此可见,职教集团的形成,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职业指导,有引导和促进作用。

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生就业率仅次于重点本科院校学生排名第二。但高就业率背后存在就业质量不高,职后发展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其中高职毕业生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要求、不了解企业文化、没有正确的职业规划等都体现出:有效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已经迫在眉睫。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主要问题,呈现以下几点:

1.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发展整体水平相对滞后

先前的大中专毕业生,按照国家的分配政策进行就业分配, 造成我国高等院校职业指导教育起步较晚, 我们对职业指导的研究及专职指导人员还相当的缺乏。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成,长期以来并未重视职业指导,虽然国内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根据行业背景及企业用人方式情况,编写出一些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职业指导教材,但由于我国职业指导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办学理念等方面还存一定局限。

2.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对象和形式相对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对象主要以毕业生为主,而对于刚进学校的大一学生、毕业后已经就业的在职员工,职业指导开展相对较少。主要是对临近毕业的毕业生其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和提供就业信息,这就把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失去了职业指导的真正含义:职业指导是一个过程,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不是某一个阶段和时期;职业指导强调更深层次的教育和帮助作用,而不是仅仅提供就业信息。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主要以课堂为教学手段,通过教授国内外相关理论为主,加之一些案例及测试,使学生能够间接接触一些职业指导知识,但是对于学生直观的运用于就业及职业发展实际中,效果并没有达到设置职业指导课程的初衷,原因在于它忽视了学生在职业指导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个体差异性、就业观念的引导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在教授内容上,没有形成职业指导体系,重求职技巧、面试策略等,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职后发展、职业心理培养等,造成毕业生无法自如的面对出现的职业困惑,影响了就业稳定性。

3.参与职业指导的人员以教辅人员为主,缺乏自身实践性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指导的人员大多是招生就业处老师、心理指导老师、学生辅导员、系部书记等,专业指导人员参与较少,限制了职业指导的全面性。一方面,许多高校职业指导机构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机构大多是招生就业处的下属机构,很少有专职的职业指导人员,大多学校就业处老师、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等兼职,其专业性和指导水平参差不齐。由于经常要忙于本职岗位工作,对于理论更新、潜心研究等方面都不够深入,以至于很多职业指导工作并未有效的进行,职业指导主要依靠课堂教育,针对个别学生单独的指导工作,还不够广泛。另一方面,随着辅导员队伍的专职化、专业化,越来越多的指导工作融入了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如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等。但由于大多辅导员上岗并未对其有过多的专业要求,因此如未进行专业培训,对职业指导方面内容知之甚少,这也造成了职业指导工作效果的不尽如人意。

4.学生受当前社会意识的影响,对自我认识的不足,加大了职业指导的难度。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职业理想也更加功利化和生活化。再加上就业压力、心理因素不稳定等因素, 使得学生很容易遭受挫折, 没有努力的方向。同时,大多数学生对自身能力估计不足,对自身性格、兴趣爱好与选择职业的关系了解不透彻,内心盲目从众、追求物质为先的求职心理,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职业指导的难度。

二、依托职教集团,充分利用资源,提升职业指导效果

1.依托职教集团,利用产业背景和行业优势,提升职业指导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职业指导服务是社会性的工作,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是其中的基础环节,但仅仅依靠高校的职业指导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校内职业指导同时,必须加强学生与企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争取更多的企业支持,采取多种渠道来开拓学生视野,指导学生见习与实习。 依托职教集团,可以有效指导学生到集团成员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生动的职业指导,使学生感受就业氛围,加深对职业及相关行业的了解,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多积累感性认识和经验体会,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对职业进行评价和规划,较好地实现职业指导的目的。职教集团大多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学校职业指导必须与行业和企业的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的理念相统一。促进学院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影响,能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接合作,完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让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品德修养与身心健康、团队精神与创新意识等,在职教集团环境中得到不断提升。

2.依托职教集团资源信息共建共享,科学利用职业信息,提升职业指导实效性

通过职教集团网站、集团刊物、集团秘书处等载体,能向集团成员及时发布行业、产业发展动态、市场行情、岗位设置状况、人才供求状况等信息,这使得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人员能在第一时间掌握行业、产业的相关信息,针对不同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培训、发布就业信息、拓展就业渠道。职教集团能为集团院校职业指导人员提供更好的职业信息采集工组,奠定职业指导工作基础,提升职业指导实效性。。

3.依托职教集团教师互培互聘,增强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多样化

职教集团教师互培互聘,是指集团成员院校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定期到学院承担教学任务,同时学院专业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高校职业指导,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职职业指导工作队伍。从目前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现状来看,主力军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教学系书记和辅导员。他们虽然处于工作第一线,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形势的变化,他们仍然存在着实践经验上的一些不足。因此,集团成员院校应当引进集团内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老师做职业指导教师,不仅传授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阐明这些知识与技能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作用,从而使学生了解专业的特点以及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专业适应性、行业现状、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到等,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有效指导、把专业精髓联系企业动态进行深入指导,丰富职业指导内容,提升指导内涵。

4.依托职教集团校企文化互融,充实职业指导内容,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精髓,提升职业指导的具体成果

建设企业化的校园,把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把企业的团队精神、创新能力渗透于好学、善思的校园文化之中,使学生能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树立职业发展必备的职业精神,对职业的理解和对企业的认知,在校园环境中也能得到慢慢的强化。校企文化互融促进了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全员心目中的渗透,使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的精神与内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传播企业的精神和文化。学生通过对职业的认知,通过自我测评,及时的给自己职业定位,避免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率低和就业岗位不对口的现象,把职业指导的具体成效体现到实际运用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系统工程。我们要转变指导观念、创新指导方式,积极运用现代化手段,结合市场动向、学生特点,摸索出合适自身职业特色的职业指导内容。

参考文献:

[1]何秋霞.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5).

[2]郭冬非.学校职业指导与企业职业培训对接研究—基于“校企互动”视野下 [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11年第21期.

[3]姚志友.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管理 2013(2).

[4]唐家州.试论当前经济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J].出国与就业 2011.

作者简介:

钱娜,女,(1981—),山东淄博人,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集团化办学模式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课程

近年来, 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非常重视。各地在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实践中, 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遇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不高;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模式缺乏活力;集团化发展的优势还不明显;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办学推进缓慢等[1]。除此之外, 制约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因素还有:地方性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执法力度有待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松散型”组合方式影响到集团化办学的工作效率和实际成效;成员单位间信息沟通不够顺畅、不够及时;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这些问题虽然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热切关注, 但突破瓶颈还需要牵头成立职业教育集团的职业院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创造条件, 积极探索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新途径。笔者针对如何开展教学, 提出以“课程分段模式”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思路。

“课程分段模式”概述

1.“课程分段模式”的概念:将课程划分成若干学段, 学生在不同的学段, 到不同的学习场所 (集团成员单位所在地) 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 集团各成员单位间依据各自承担的教学量分配学费收入。

2.“课程分段模式”的依据: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根本要义在于:一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2]。二是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3]。三是使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在师资、设备、教学、生产基地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4]。为此, 我们提出课程分段完成、利益重新分配的“课程分段模式”, 以期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课程分段模式”的操作要点

“课程分段模式”在具体操作层面要突出“三性”, 即:计划性、阶段性、互惠性。其中, “计划性”是关键, “阶段性”是核心, “互惠性”是保障。

1.突出集团化办学的计划性

(1) 招生的计划性:职业院校在确定招生计划时, 应与集团成员中的行业企业一起进行用人计划调研。对未来几年本区域内相关行业企业的用人计划, 要有一个相对准确的预判, 以此增强招生计划的针对性, 增加毕业生对口就业的机会。从而避免职业院校招生的盲目性, 避免一些行业人才培养过剩, 而另一些行业人才培养不足的现象。

(2) 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性:职业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 应邀请行业企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课程的开发设置等问题, 从而使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效衔接。

2.实现教学过程的阶段性

“课程分段模式”的核心内容是:课程分段完成, 以课程为纽带实现集团成员间的有机结合, 而非单纯的“松散”组合。

前提条件是:校企共同制订科学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 由中职、高职、企业分段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所有课程, 从而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资源浪费。

运行机制是:中职、高职、企业搭建“立交桥”, 分段教学, 学分互认。

操作方法是:高职院校与区域内的“重点职业高中”联合办学, 搭建中职、高职的“立交桥”。为了避免中职、高职的教学内容重复和由此造成的实训基地建设重复, 有必要在集团内部实行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部分教学内容, 高职完成后续教学内容, 最后到企业完成相关实践课程。最好是对“人才培养方案”所设的各课程赋予学分, 学生分别在中职、高职、企业完成的学分, 应予互认。在这个过程中, 中职与高职的课程可有重复, 但教学内容不应重复, 同一门课程在中职、高职的教学内容、知识的深浅程度、技能的难易程度应有不同。这就要求职教集团在课程分段过程中, 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

3.体现集团化办学的互惠性

“课程分段模式”的保障机制是:利益重新分配。在集团化办学中, 行业企业没有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利益驱动, 没有利益驱动, 任何“合作”都将无从谈起。为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通过为企业培训员工, 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展以技术攻关为主的“横向课题”, 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分担, 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 在“课程分段模式”中, 企业因为承担了教学任务, 理应得到相应的利益分配。

鉴于职教集团“各成员单位原有的隶属关系不变, 经费渠道不变, 其独立法人主体地位不变”, 因此具体分配办法可以是“三步核定法”:

第一步:核定总学时数。根据高职、中职、企业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所设定的课程及课程标准, 核定各专业在规定学制内的总教学时数。

第二步:核定“集团”各成员单位应承担的学时数。具体做法是: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 明确中职、高职、企业分别承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并根据各方承担的学时数, 确定在中职、高职、企业应完成的教学周数。

第三步:核定“集团”各成员单位应得分配额。具体做法是:根据各方承担的学时数在总教学时数中的构成比分配学费收入。招生主体单位 (多数情况为高职院校) 可以向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其他成员 (如中职、企业) 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

“课程分段模式”的利弊分析

1.“课程分段模式”之利

“课程分段模式”使集团成员单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 共同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体现了集团化办学的根本要义。

“课程分段模式”之利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企业参与招生计划的研判制订, 可以极大促进招生与就业的一致性, 对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 企业直接承担教学任务, 使“校企合作”走向纵深。有利于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的有效衔接, 从而提高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 (3) 各成员单位 (中职、高职、企业) 在办学收入的分配上, 因为均可得到利益, 从而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 (4) 中职、高职的分段教学, 避免了教学内容重复, 避免了实验实训设备投入的重复, 也有利于师资资源的共享。 (5) 中职、高职的分段教学, 真正搭建了“立交桥”, 为中职学生拓宽了升学的路径, 为高职赢得了更多的生源储备。

2.“课程分段模式”之弊

一是牵头组建职教集团的职业院校因“主动让利”而减少了自身的经济效益。二是课程分段的前期调研论证、教学内容的具体划分等工作量大, 成本大。

参考文献

[1]陕教职 (2010) 49号:3.

[2]国发 (2005) 35号:3.

[3]陕职教 (2010) 49号:2.

集团化办学模式 篇8

芳草数字校园云平台建设以云技术为核心手段, 以整体规划、典型应用为原则, 建设优质数字校园平台, 促进学校信息化管理和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实现变革, 不仅带动了学校的信息化全面应用, 也促进了集团化、区域化办学模式的快速推广。

云平台服务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主动性日益增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团队意识、学习能力显著增强在朝阳区创新成果奖评比中, 学生成绩逐年提升

学校信息化建设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网络听评课, 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网络教研促进了教育水平均衡网上预约平台和媒资库的建立, 把资源用活, 发挥效果三年来, 各级刊物发表信息技术教师23篇文章;学校运用云服务优势, 编写出版33部教材刘飞校长主编出版4部著作

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篇9

关键词: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策

一、我国职教集团发展概况

我国组建职教集团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通常由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 (事) 业单位、职业院校等主体组成。截止到2014年年底, 全国已组建各种类型职业教育集团1048个, 成员单位4.6万个。其中, 中职学校7200所, 高职学校950所, 本科高校180所, 行业协会1680个, 企业2.35万个, 政府部门1630多个, 科研机构920个, 其他机构1450个。

江苏省自2003年以来已成立了建筑、旅游、信息、现代服务业、纺织、化工、机电、艺术设计、汽车、交通等14个行业资源联盟型职教集团, 参与的职业院校有400多所, 加盟的行业、企业700多家, 初步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 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组织形态。

2010年至今, 苏州成立了14个面向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集团, 涵盖光伏技术、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动漫、生物医药、现代金融、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苏州的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开展多校多企业“集群式”合作, 使职业教育最大限度贴近现代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马成荣阐述职教集团概念:“是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既自主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要素组合, 形成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互补型的横向联结和人才培养链上的纵向联结”。集团化办学, 使职业教育中的组织框架得以完善, 提高了资源有效利用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代表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

考查国外职业教育做法发现,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都采取多元化办学模式,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程度很深。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企业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担任培养学徒工的责任;美国职业教育, 以政策来激励企业参与到职业学校培养计划中, 使工商界参与职业教育起到集团化作用;英国职业教育, 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引导, 整合各方资源, 企业与学校实行“工学交替”“三明治”式教学计划。澳大利亚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主要机构TAFE学院遍布各城市, 为各行业培训技术人员, 实质上就是一个教育集团。这些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时虽未明确提出走集团化道路, 但其本质上有着较明显的集团化办学特征。

目前, 我国有学者提出职教集团有六种典型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即“以城带乡”的河南模式、“1+1+1”的海南模式、“县域统筹”的开封模式、“社区统筹”的天津模式、“校企合作”的天津模式和“三二分段”的江苏模式;把招生和就业、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践、师资培养和员工培训、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等纳入了集团校企成员间的合作中。这些模式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但仍存着一些问题, 表现为校、企、行覆盖面不足, 成员合作关系不紧密,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支持与保障政策不完善, 办学社会效益未充分发挥等问题;“集而不团”现象也较为普遍。

在“大苏州”区划变局的重要时期,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积极探索有效校企合作模式和实现方式, 是新形势下促进职业教育扩大规模、激发活力、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 也是实现区域经济、行业产业和职业教育深层对接的重要方式。

三、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策研究

经过20多年的探索, 职教集团已形成了多元主体办学格局。在未来相当长的阶段内, 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对策研究, 来化解“集而不团”的通病至关重要。现以苏州现代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为案例, 进行分析。

苏州现代装备制造职教集团 (以下简称“装备制造职教集团”) 成立于2015年3月, 由大市范围内各现代装备制造相关院校、企业联合建立。业务主管部门为苏州市教育局, 牵头主体为苏州市职业大学。现有加盟单位45家, 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1所, 高职院校6所, 中职学校9所, 行业协会2家, 企业27家。在集团建立和运行过程中, 我们发现:只有从建设校企合作的治理结构、平台载体、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 创新合作办学模式, 才能有效整合集团内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主体力量, 增强多方参与办学的黏合度。具体对策如下:

(一) 梳理各方工作关系, 构建柔性动态治理结构

集团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 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着成员联系不够紧密, 组织形态松散等弊端。因此梳理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中“政、校、企、行”工作关系, 构建治理结构对彰显集团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1.设立体现社会分工协作的集团组织架构

逐步完善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上层决策指导机构, 中层办事机构以及基层执行机构的设置, 从而发挥政府主导、院校引领、企业主角、行业指导的社会分工协作功能。集团决策机构理事会要承担校企合作顶层设计,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行业产业链。集团指导咨询机构可由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联合成立, 负责对集团相关的配套政策制度、行业发展信息提供引导和服务。集团办事机构秘书处承担集团计划安排、管理校企合作活动、协调合作关系、考核评价合作效果的职能。集团根据专业建设、招生就业、师资培训、资源管理、技术服务等功能需要设立统一实施的执行机构, 完成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各项任务。例如, 集团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可设机电、模具、数控、机制等专业, 主要负责指导和审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专业课程改革和设计等方面工作。

2.建设与市场密切相关的集团质量考评系统

逐步建立“市场驱动、以人为本、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装备制造职教集团质量考评系统。以市场需求为驱动, 检查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情况。以结果为导向, 通过评价结果反馈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对评价信息进行集成, 多维度分析集团校企资源配置合理性、校企办学潜力发挥有效性等指标。质量考评系统可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第三方评价团队等组成评价主体, 采用教学专项检查、师生座谈、专业指导委员会评估、企业走访、专家访谈、调查问卷、网络调查等评价手段, 做出全面客观评价, 并实施持续改进。

(二) 利用行业资源, 建设校企合作平台载体

加速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 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根据苏州市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2015年1至7月份, 作为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装备制造业产值为4205亿元, 同比增长2.5%, 占规上工业比重24.1%, 实现正增长。制造业中龙头企业、知名企业多, 企业资源丰富, 实力强劲。从教育机构角度来讲, 80%~90%的在苏院校都设有制造类专业, 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生资源丰厚。因此集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行业资源, 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载体, 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

1.搭建“产教联盟”平台, 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以政府主导, 推动校、企、行联姻;院校引领, 发挥教育示范作用;企业主角, 成为人才培养的新主体;行业指导, 为行业人才资格标准和专业建设提供重要指导意见;形成“政、行、企、校”最广泛的产教联盟。

依托平台, 协同培育校企师资:落实专任教师深入企业实践, 承担项目, 结对技师, 以有效激励、过程管理和校企协同考核等措施, 保证教师成为优秀的“职业人”。实施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计划, 使兼职教师成为“会做”“能教”的优秀的“教育员”。协同培训企业员工:校、企、行共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社会职业培训基地, 成立培训团队, 设置培训项目, 提升员工综合职业能力。协同培养在校学生:由校、企、行等人员组成“高技能人才产教合作培养咨询委员会”, 根据产业发展布局、企业实际需求以及学校资源状况,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2.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融入“教学研发”功能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有丰富的内部优质资源, 搭建本行业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平台, 可使“教学研发”功能融于一体。依托平台, 融入“教学功能”:校企共同开发创新教育课程, 选择课程内容, 设计课程结构, 共同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考虑职业导向性、技能主导性、内容适应性, 并充分运用行业职业技术创新成果。在课程实施上把创新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类职业教育课程框架之中。融入“研发功能”:依托平台, 校企合作共建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科技创新工作站、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学生在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中完成实践教学课程;在科技创新工作站中经教师指导参与企业的工艺设计和产品研发;最后在创业导师帮助下, 学生携创新品进入“创业孵化基地”, 步入真实创业运营阶段。

3.搭建“信息交互”平台, 实现“跨界共享”功能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要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的跨界共享, 需搭建一个基于“互联网+”, 面向“政、行、企、校、生”的“信息交互”平台。平台构建以牵头院校的物联网应用技术综合实训基地的云计算平台为技术依托, 通过系统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法, 建成政策信息发布, 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虚拟实验室、基地管理、技术研发与服务、课程资源、教学质量评价、技能培训、就业促进等多个子平台, 向集团内校企全面开放, 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

(三) 开展合作项目, 健全利益驱动运行机制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校企需求的指向是专业人才培养, 只有围绕校企共赢的利益结合点开展具体项目, 才能使合作落在实处。

1.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践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是建立在校企深层次合作基础上的。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在牵头院校原有的“校企导学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共享型校企合作课程”基础上, 扩大应用范围。采取一个学校对应一个企业、一个学校对应多个企业、多个学校对应多个企业的形式, 将订单班或整班制的学生分散到若干个中小企业, 以多元主体, 实岗共育的方式对学生 (学徒) 进行联合培养。建立联盟内弹性的学分互认体系和学分银行。见图1。

2.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结合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内校企协同在技术层面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首先, 制订符合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其次, 分析职业岗位技术要求, 设计体现行业特征的专业课程包。再次, 实施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定制课程”改革方案。最后, 在“信息交互”平台下建设包含教学设计、教学素材、企业案例、虚拟实训及教学评价为一体的教学资源库。

3.健全利益驱动机制

厘清装备制造职教集团中政、校、企、行等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 以现代学徒制实践、一体化课程建设等具体合作项目为推动, 在共建课程、共育师资、共享资源等内容上体现利益驱动, 构建责任、权利、义务、效益相统一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立基于校企共同利益需求的集团运作动力机制、基于教师资源的利益共享机制、基于共同人才培养目标的互动机制、基于教学实施的交融机制、基于动态发展的实训基地建设机制、基于科学合理的合作考评机制。

(四) 创新“三链融合”“六位一体”的合作办学模式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应根据区域内行业发展趋势, 从市场多元化需要出发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 实现专业错位发展。集团内院校应做好教学改革, 把专业培养目标融入企业产业链和利益链;企业需全程参与院校培养过程, 把自身利益诉求融入教育教学改革中;形成基于“人才培养链”“产业链”和“利益链”深度融合的合作办学模式。

装备制造职教集团通过专业调研形成行业人才培养标准, 使“专业”和“产业”对接。通过校企共同开展教学活动, 联合科技攻关, 共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机器人联合中心”“智能生产实训车间”“技能大师工作室”等, 提高产学研成效, 使“教学”和“研发”相融。通过开展“订单班”“现代学徒制”试点, 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使学生入校就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 形成“招生”即“就业”。以上述途径, 将学校、企业等办学主体和人才培养各环节有机联结、动态组合, 形成基于“专业+产业”、“教学+研发”、“招生+就业”六位一体的合作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明伦.行业资源联盟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形态研究——基于江苏14个职教集团发展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31) :35-39.

[2]马成荣.关于职教集团基本问题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 :83-86.

[3]黄才华.关于职教集团基本问题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 :228-230.

[4]谭界忠.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集团化办学模式 篇10

一是行业职教集团, 它以行业为主导。行业职教集团往往以行业名牌学校为龙头, 以开设同类专业的中高职学校为主体, 联合同类行业、企业及科研单位组建的职教集团。行业职教集团特征表现为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有行业性企业或企业集团参与、行业提供支撑服务。

二是区域职教集团, 它以政府为主导。区域职教集团往往以区域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牵头, 依据区域规划和产业结构, 整合区域内的职教资源, 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最大限度地获取职教集团的聚变效应, 提高职教的整体服务能力。 区域职教集团的特征表现为地理位置、办学活动空间和服务空间指向上的区域型。

三是复合职教集团, 其突出特点是多元化主体、多元化协商。复合职教集团往往以名校、行业或政府为主导, 以特色专业为纽带, 联结区域、行业、企业、中高职学校等多元主体, 探索多方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跨区域、跨行业、校企结合、城乡联姻、中高职衔接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复合职教集团的特征表现为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牵头单位可以是一所职业院校, 也可以是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主管部门。

从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社会机制等方面来看, 行业主导型和复合型, 复合型和现存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主要是外部治理结构、学校的公益性特征等存在着一时难以解决的矛盾, 而且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会使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公益性受到冲击, 问题仍然突出。不言而喻, 政府主导下的区域型职教集团的办学模式非常符合国情, 现提出如下看法。

1. 职业教育办学需要政府主导下的主体多元化格局

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 经过研究和探索, 已变成了教育部的政策主张, 因而也成了实践的模式, 这一点不需要更多的讨论。从职业教育办学的特征来看, 政府主导下的主体多元化办学具有整合资源、共享资源、互为补充、共生共长的优越性。从办学模式来说, 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校际联盟、区域内的、行业内的产学联盟, 等等, 一般都是为了共同目的和利益组合到一起的, 共同发展, 共同繁荣, 荣辱与共的单位, 这些多元类型实体的联盟和共生发展能够实现办学的整体活力、有序发展、资源效益和良性循环。区域型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 实行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 才能够有效实现这一显性效果并真正赋予实践的意义。

2. 职业教育需要政府与市场同一调节

一方面, 政府要统揽全局, 从共同利益, 从整体利益出发, 避免办学行为与社会脱节, 能够更好地调节资源的使用和分配。另一方面, 办好职业教育需要市场的无形调节, 以市场为依托, 以发展为纽带, 全面办学, 两方面入手, 职业教育为主导的区域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一种必然。

3. 职业教育依赖于政府引导行业企业参与

从职业教育办学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特征看那, 政府应该鼓励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前进, 从职业院校出来的学生的技能、素质也在很大程度上牵引着社会的部分文明与进步, 甚至发展, 职业教育相当重要, 所以我们应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同样也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的现行国情下, 行业企业的参与在一定意义上依赖于政府的驱动和引导。因此走政府主导的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办学之路是最优的职业教育选择路线。

4、政府的保障政策对职业教育相当重要

中国国情下的高等职业教育, 是国家的, 是公益性的, 从职业教育的功能性和公益性来看, 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些保障政策, 保障法规, 保障条例等, 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规范和归化作用。因此, 政府出台配套政策, 才能使校企各方实现利益均衡。

5. 区域型集团化办学模式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选择

成立政府主导的区域型职教集团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这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经过实践探索得出的普遍认同的结论。我们在实践中也深深地认识到, 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 是创新体制机制的突破口, 通过政府引导、 校企合作建立区域型职教集团共同举办职业教育, 有利于整合资源, 实现校企双方融合成长、互利共赢, 有利于产教结合, 推动办学效益的提高, 有利于合作发展, 推动行业企业的产业转型。总之, 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显而易见, 区域型职教集团突出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和中国的国情是适应的, 区域型职教集团才能解决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 让社会更加和谐、进步。换句话说,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需要政府提供保障的基础平台, 否则, 高等职业教育便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得不到长足的进步与改善。

因此, 创新区域型集团化办学, 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法规的长效保障, 区域型集团化办学应该形成以区域政府为主导, 以市场为依托, 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 跨部门、跨领域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坚持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 在中国国情下深入探讨, 整合有利的社会资源, 统一运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结论是, 在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集团化办学因为有教育部的政策引导而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全国已形成趋势, 区域型集团化职教办学模式才是基于国情的选择。

摘要:区域型职教集团突出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适应中国的国情, 能够解决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在政府主导下, 实施集团化办学, 是基于国情的选择。

集团化办学破解职教发展难题 篇11

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可破解“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难题。职业教育长期“不景气”,一方面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存在“歧视”职业教育的现象,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愿望强烈,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子女上普通高中并且考上大学才有出息,上职业院校就低人一等;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孤军作战,办学水平低下,管理模式陈旧,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职业院校、政府、行业、企业组成生命联合体,建“利益链”,打“组合拳”,能助推职业教育走出“吸引力不强”的阴影。

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可破解“办学同质化”的难题。由于办学主体不同,加上生源“僧多粥少”,职业院校之间壁垒森严,各自为政。同时,受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等条件的制约,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存在“跟风”的情况,普遍存在专业小而全、小而简的现象,同一区域职业院校出现专业设置重复、办学同质化、抗风险能力小等问题。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提高校际间结合的紧密度,实现职教集团成员学校之间设备、师资、技术、信息、教学、实习、生产基地、技能鉴定、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统筹集团内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和培养结构,实现资源的最优化组合,能解决办学同质化问题,增强办学活力,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市场和抗风险能力。

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可破解“办学体制不健全”的难题。中高职院校之间、教育机构与培训机构之间条块分割,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貌合神离,诸多不健全的体制机制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种体制性、制度化的变革。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加强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是一种可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和新模式。职业教育集团能实现中高职院校之间、教育机构与培训机构之间的联结和沟通,实现职业教育体制从一元到多元,从分散到集成的转变,增强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的应变能力。

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可破解“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难题。由于职业院校与企业没有建立实质性的“共建共享共赢”关系,校企合作往往成为学校的“单相思”。企业接收学生实训实习被动应付,学生的理论学习、技能技术的提高全由职业院校“独家经营”,人才的培养几乎成了职业院校自导自演。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就是在坚持“共享共赢”原则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结合,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转变过去人才单一培养为系统培养,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建设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集团化办学模式 篇12

国外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模式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 无不显示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优势和特点。目前, 世界上一致公认德国的双元制是最完善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职教模式[1,2]。其实质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企业、学校为主体所实施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3]。

我国的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探索实践, 现正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6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 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2010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弱在校企合作!这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 是我们应当下大功夫、也是必须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决的难点。2013年教育部长袁贵仁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发表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讲话中提出:“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加强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4]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于2010年4月被海航集团收购, 在近三年的办学实践中, 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 依托海航集团,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全方位、全过程的校企合作, 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变革, 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确保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 以就业为导向的集团办学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主要内容, 就是要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要求, 创新办学模式和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支持东西部和城乡之间职业院校合作办学、联合招生, 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积极推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 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先进经验, 深入推进建立健全顶岗实习制度。[5]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加入海航集团以后, 学院依靠集团办学, 积极推进各专业人才培养与集团相关产业需求对接的新模式, 并已形成“校企合作稳定, 工学结合紧密, 培养模式创新, 订单就业无忧”的办学特色。为了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学院充分利用集团巨大的产业优势,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的新模式, 把集团各产业板块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学院每个专业与集团产业全面对接, 依托海航集团旗下的航空、物流、旅游、商业、金融、机场管理、置业、绿色食品等相关产业集团, 开办了“首都航空空乘定向班”、“海南航空空乘定向班”、“海航物流班”、“海航酒店班”、“海航金海重工班”等, 实施订单式培养, 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位居同类院校前列。2011年和2012年连续被长沙市教育局评为“长沙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

2 全方位、全过程的校企合作

学院的定位是依托海航集团, 打造海航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成为集团新员工的摇篮、企业职工培训的基地。学院专业学科定位是结合海航和湖南的主导产业进行专业布局, 重点把航空、物流、机械、建筑等专业创办成精品专业。学院现设有航空服务、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动漫设计与制造、市场营销、酒店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建筑管理等26个高职主导专业, 构建富有海航特色的专业结构体系。

学院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 专门成立了湖南南方模具公司、湖南思拓睿数码文化传播公司等校办产业。学院采用“依托专业办产业, 办好产业兴专业”的教学模式, 利用得天独厚的产业资源, 依托海航集团近三百家成员企业作为就业实训基地, 先后与海航酒店集团、海南航空、海航天天快递、西安民生家乐、海航商业、金海重工、湖南家润多、湖南拓展建工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战略协议。开办的海航酒店、物流管理人才班定向招生在湖南引起较大反响。在海航产业的带动下, 学院还相继与上海英业达集团、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深圳德昌电机、宁波勋辉电器、一汽马自达、崇友电梯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的战略协议, 为实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实质性基础。至此, 职业院校梦寐以求的产业背景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在海航集团的背景下, 终于露出了曙光。

3 坚持观念创新, 体制变革

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 学院形成“以市场为导向, 以就业为目标, 以育人为中心, 依托专业办产业, 办好产业兴专业”的培养模式, 初步形成“校企合作稳定, 工学结合紧密, 培养模式创新, 订单就业无忧”的办学特色。

3.1 观念创新

在目前的新形势下, 本院重点控制规模, 提升内涵, 依托企业, 保证就业。过去在学院最火的时候, 一共是43个专业面向社会招生。去年本院向社会公布6系26个高职主导专业, 其中,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拥有省级教学团队, 与航空服务专业共同列为省级重点类专业。

另外, 职业技能培训非常重要。海航集团投身教育的初衷有两点:一是企业做大做强后作为公益事业回报社会, 其次是打造一个集团的高端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学院除了加强与海航集团11家驻湘企业紧密联系, 还与集团各个企业紧密合作, 成为他们的培训基地。2012年下半年, 企业职工培训同步跟进, 海航集团250名飞行员的基础理论培训也在学院进行。甚至, 本院计划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对“农民工”技能培训。

3.2 体制变革

学院逐步完善“董事会领导, 院长负责, 专家治学, 民主管理”的管理体制, 探索一条具有海航特色的企业办学之路。海航集团成立了学校发展建设指导委员会, 定期研究学校的改革发展问题。2011年6月, 海航集团召开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发展建设会议。会议决定, 海航集团下属产业和成员企业与学院全面共建各专业。校企双方共同成立专业共建小组、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同进行师资培养与人才交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促进实习就业, 积极探索企业办学的优势和特色之路, 校企合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深入发展。

借鉴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办学经验, 集团、行业和学院形成合力, 协调同步, 齐抓共管高职人才培养。作为海航集团人才培养的基地, 学院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 大力推行海航优秀的企业文化, 融入“海航精神价值体系”, 努力营造具有海航特色的“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着眼未来、面向世界”的校园文化氛围,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健康成才。

教学模式的改革全面开展, 聘请海航集团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 参与专业课程的设计与教学, 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让学生掌握将来岗位真正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同时, 根据不同专业及就业方向, 在海航集团企业建立起相应的实习基地, 以严格的实训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2012年3月31日, 在全省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会上, 学院获得湖南省“2011年度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 结束语

在海航集团的大力支持、关心和帮助下, 长沙南方职业学院招生与就业品牌、教学质量均得到大幅度提高, 充分展示了海航集团办学的优势, 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办学效益的提升。我们相信:随着集团事业的不断发展, 校企携手一定能实现共赢同飞跃, 创新更辉煌!

参考文献

[1]狄剑锋.纺织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战[J].纺织教育, 2004, (03) :27-29.

[2]聂淼.高职生需要怎样的技能素养[J].职教论坛, 2005, (11) :61-64.

[3]崔鸿钧.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纺织教育, 2009, 24 (04) :25-27.

[4]袁贵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EB/OL].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30225090622653, 2013-02-25.

上一篇:马氏过程下一篇:数码艺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