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集团化办学

2024-08-31

教育集团化办学(精选8篇)

教育集团化办学 篇1

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办法(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探索新的办学模式,推动我省职业教育集团向紧密型、规范化方向发展,现结合我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管理办法》的适用范围是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即由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以省属行业性职业院校为龙头,或其他职业院校联合省级行业性组织,以行业骨干专业为纽带,由相关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等成员单位自愿参加的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协作组织。

第二章 组建与审批

第三条 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成立的原则是“市场运作、龙头带动、校企结合、城乡联姻”。

第四条 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要由牵头职业院校向省教育厅提出申请,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经过考察、研究后予以审批。

第五条 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的成员数应不低于20个,集团成员一般由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组织和研究机构等组成。集团牵头单位须是国家级重点或示范性职业院校,能够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发挥骨干支撑、示范引领和中心辐射作用。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农村职业院校,必须有一定数量与该集团主体专业群教学和实习要求相适应的生产、经营企业或其他实体参与。

第三章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第六条 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具有完善的集团章程和成员合作协议。要有规范的运行、激励、监督制度。集团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集团的全面工作和日常事务。各集团成员要共同遵守集团章程,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开展的各项活动,加强交流合作。

第七条 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坚持“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凡自愿遵守职业教育集团章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均可加入集团;集团成员单位的原隶属关系不变、产权性质不变、教职工身份不变。

第八条 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应制定有本集团的长远和近期发展规划。每年都有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定期组织集团成员单位开展活动。

第九条 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加强集团内校企之间的合作。积极吸纳省百户重点企业加盟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校企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办学。

第十条 集团内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有学生到集团内企业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措施。每年到集团内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不少于当年本集团骨干专业招生人数的50%。

第十一条 要建立有集团内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计划制定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机制。建立有企业高技能人才到院校任教的机制。

第十二条 要组织集团成员职业院校的所有专任教师定期到集团内企业接受实践锻炼,每个教师每年到企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个月。第十三条 要充分利用集团教育资源,积极开展面向集团内企业的职业培训和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成员职业院校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并优先向集团内企业提供优秀毕业生。

第十四条 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要建立起稳定的校校合作机制。各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在招生、就业、教学、技能鉴定等方面实现“一体化”,以城带乡,以强带弱,把职业教育集团办成紧密型的实体,促进集团成员职业院校的共同发展。

第十五条 要充分发挥城市职业院校优质办学资源、农村职业院校充足生源的互补优势,积极推进城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第十六条 集团要建立统一的就业网络和就业服务体系,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统筹安置集团内毕业生。

第十七条 集团内成员院校在教学上要统筹使用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在培养规格、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使用、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统一。

第十八条 要制定集团内农村职业院校教师到牵头职业院校或城市职业院校挂职进修的制度、集团成员职业院校间教师互聘制度和集团成员职业院校教师定期经验交流制度。

第十九条 建设有集团骨干专业实训基地,且在成员职业院校中有一定的共享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健全,运行规范。

第二十条 要建立集团内技能大赛制度,定期组织开展集团骨干专业技能大赛活动。

第四章 政策保障

第二十一条 省教育厅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鼓励和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和措施。

第二十二条 扩大职业院校开展集团化办学的自主权,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开展与行业、企业和其他院校的多样化合作。

第二十三条 引导和发挥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鼓励其与职业院校共建共享各方面的资源。

第二十四条 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督促和支持企业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

第二十五条 省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建设项目中的行业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主要面向职业教育集团。

第二十六条 省级财政设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专项经费,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鼓励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利用多种融资渠道吸引行业企业投资。第二十七条 鼓励职业教育集团积极探索吸纳民营资本,实行“公办民助”、“股份制合作”等办学模式。鼓励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共建、联合、托管等方式,推进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办学,实现办学资源由分散到集中的转变。

第二十八条 对职业教育集团内具有“3+2”分段制高职招生资格的院校,在安排招生计划时予以倾斜。

第二十九条 积极鼓励、优先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开展省外、中外合作办学,引进省外、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第五章 指导与检查

第三十条 省教育厅对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定期组织开展职业教育集团督导、交流等活动,协调解决职业教育集团发展中的问题。

第三十一条 加强对职业教育集团的管理,定期对职业教育集团开展评估。对组织紧密、成效突出的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将给予一定奖励,并在项目建设上给予倾斜。对组织松散、长期不开展活动的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撤销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称号。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其解释权和修改权属于河南省教育厅。

教育集团化办学 篇2

成立教育集团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从本期报道的闸北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和杨浦小学教育集团的情况看,亮点不少。集中起来可以看到有几点是比较突出的。

首先,促进了教育公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百姓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优质教育资源毕竟有限,如何满足老百姓日益高涨的进好学校的愿望?这是一个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如何破局?本期报道的杨浦区率先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成立了教育集团,让优质教育资源广泛辐射,并获得成功经验。在推行教育集团前,家长们为子女进一所好学校,不遗余力地动用各种关系。学校在收关系生、条子生面前颇为苦恼。教育集团的成立,多所学校成为一家人,教育资源得到共享,教育的公平性得到一定体现。

第二,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成立教育集团不仅仅是形式做大了,其实质还在于通过集团化办学达到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本期报道中,无论是杨浦区还是闸北区,从中都可以看到他们在这方面孜孜以求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教育集团都是以某所办学效益突出的学校为核心组建的,该校比较先进的办学理念、教育方法、教学经验等能及时传递到所属集团的学校,一经所属学校的教师吸纳后将产生正效应,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从而实现规模效应。

第三,促进了师资水平的整体提高。

从本期报道的两个教育集团实践不难看出,教育集团能够让师资整体水平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校际间有差距,固然原因不少,但是实质原因还是师资上有距离。成立教育集团,可以联合开展教研活动。这两个教育集团,无论是教研联动或是跨校联聘都体现了优秀师资的辐射作用,发挥了集团学校优势学科的影响力,这对于整体提高地区的师资水平很有好处。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对小学教育集团发表意见说,实施集团化办学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基础教育优势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公平的公共教育服务。这为我们指出了今后优质小学集团化办学的方向。

小学教育集团正在深入发展,这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是件好事,为使小学集团化办学这个改革举措取得更大成效,让更多的老百姓得益,当下要紧的恐怕是需要提炼核心经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作为新生事物,集团化办学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有关专家对此提出值得注意的三个方面。

一是优质教师资源合理使用。

集团化办学通常的一个举措是,优质师资到集团所属学校任课,这个方法不错;但又有稀释优质师资之嫌,使得原来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因此合理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需注意共性与个性的发展。

照理说,每所学校的校情不一样,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特点,集团化办学,名校势必在主观上施加自己的影响,这种办学在尺度上的把握需要考量,注意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本期报道的联盟式或紧密型都可以作为参照。

三是建立教师的合理流动制度。

名校教师是否愿意到普通学校上课也是问题。因为各校的校风、学风等各异,你在名校是好教师,在普通学校有班级纪律等管理问题,有的教师不一定适应,于是,合理流动需要关注。

西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分析 篇3

一、西部职教集团交流机制的建立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

西部职教师资相对短缺,实训课程开展困难较大。职教集团的建立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明晰了教育与生产

的差距,激发了教师自身提高的积极性,拓宽了教师进修的渠道,使教师主动走进企业,如景泰职专教师每年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多数都到高等院校和企业一线实训。

首先,西部职教集团开放机制的建立推动了教师教育理念的发展,西部职教集团内部交流和外向型学习,加深了教师对“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认识,明确了自身的努力方向。转变职业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学生观”或“生源观”,努力从反思自身的“教育观”、“人才观”开始,考虑着手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与某些学科的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结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如景泰职专教师每年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多数都到高等院校和企业一线实训,其中就有专门的教育理念转化的课程,其中两名教师在德国学习,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能够亲身感受。

其次,西部职教集团开放机制的建立,使西部职业学校的教师能够到东南发达地区,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明确了企业的人才需求,认清了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的差距,提高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方向性。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推广使教师在理论和技能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西部职教集团交流机制的建立使“订单教育”变为现实

西部职业教育是实现西部人由潜在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技术技能型劳动力的主要途径,西部职业学校只有面向社会办学,加大技能教育教学力度,才能满足不同地区对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使“订单教育”变为现实,直接为西部劳动力转移服务。

1.“立足本地,服务全国”,发挥集团优势

西部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全国不同地区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只有实现西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与全国不同企业实际需求的“零差距”,才能够实现西部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

西部职教集团充分发挥集团优势,将全国不同企业技术骨干请进校园,共同参与制定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使企业充分参与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由企业提供样衣,明确技能培养目标;由企业进行技能考核评价,明确学生技能水平;由企业提供生产订单,满足实训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实现人才方案,毕业学生由企业安排工作,使招生、教学、实训、就业“一条龙服务性”职业教育成为现实。

2. 推动校企合作,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使西部职业教育成为优质教育

西部职教集团通过推动校企合作,使西部职业学校的技能教育与全国各地企业技能需求的同步,是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根本保障。

在专业教学计划上将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实训课的比例调整为3:4:5:6,在教学中突出技能培养和实训,以及顶岗带薪实习。在教材的使用上,突出校本教材,完成专业教材企业化、社会化。同时,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进行工艺教学改革,学校与企业结合,共同编写实训教材,直接将企业的生产标准纳入课堂教学,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价标准,提高专业教学的水平。

3. 推动校企合作,校校联合技能比赛促进专业提高

西部职教集团充分发挥集团办学优势,定期组织学校间的教师与学生的技能比赛,由集团理事企业及订单企业担任大赛评委,技能比赛结果作为理事学校教学水平的考核评价标准之一,如景泰职专为“白银第十一国家技能鉴定所”,每年鉴定本校学生及农民工近千人,每年承担省级技能鉴定大赛两次以上。

通过技能比赛的模式促进了学校内教师与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了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技能比赛的开展也促进了学校间的专业技术交流,缩小了各学校间、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差距,促进了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4. 西部职教集团推动校校联合,职业教育趋于开放

为了提高集团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信息化交流,进行教学标准化建设。由职教集团理事会牵头,由各校优秀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展示课,由成员企业和成员学校共同进行评价,并对优秀展示课进行推广。

优秀展示课的推广,规范了专业教学流程,加强了学校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了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职教集团共享性教育资源就会越来越多,使集团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三、西部职教集团推动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同步化

西部职教集团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劳动力转移,满足企业的需求。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开展,使学校明确了全国各地企业所需,使企业能够参与到学校教育中。经过学校、企业的共同努力,集团化办学模式缩小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差距,使学校教育基本可以满足企业需求。

但是,西部学校与企业在体制和资金上的差别,使学校对市场的转变不能与企业同步。企业的变化始终走在学校教育的前面,学校教育目前只能尽力缩小市场转变带来的校企差别,西部职业学校教育通过信息化合作实现和企业的全方位合作。

西部职教集团是新形势下实现西部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不同层次职业学校和企业优势互补的职教发展新途径和新模式。西部职教集团的组建和运作,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对接,从而适应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本质要求。西部职教集团成员单位之间实行设备、师资、生产基地、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西部职教集团在全国跨省范围内联合组建,任何具有法人资格的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包括东南部)均可申请参加西部职教集团。西部职教集团以劳务输出为联结点,凡是有培养劳动力和劳动力需求的各类职业院校、相关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都可以加入。

西部职教集团可以自主制定集团内各层次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自主设置专业,自主制定教学计划,自主选用教材,自主开发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在省级实训基地建设安排上优先考虑;积极鼓励、优先支持职教集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发“三农”教育资源。

四、西部职教集团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1. 集团组建过程中取得的经验

(1)建设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甘肃“两后生”职业教育集团和机电教育集团的建立,校企合作使西部职业学校及专业教师认识到自身与企业实际生产的差距,从侧面推动了西部职业教育改革。全国企业对西部职业教育改革的全方位参与,也为西部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使西部职业教育改革能够从毕业生就业找到出路,使西部职业教育改革能够直接为“三农”服务。

(2)建设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企业生产需求,使西部职业教育能够直接为企业服务。西部职教集团建设通过全员参与推动校企合作的运行,使企业的需求可以第一时间反馈到学校教学,同时企业对教学改革的参与,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生产需求,避免了企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错层。

(3)建设通过推动校企合作满足地区经济发展。在地域上,西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西部的高级人才需求可以引进。而技能人才需求量大,又属于中低社会阶层,流动较为困难。技能人才主要靠本西部职业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西部职教集团通过推动校企合作解决了本地区各类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2. 西部职业教育集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活动太少。西部职教集团由教育系统组织职业学校与社会企业共同组成,是以自愿、平等、互惠互利为原则的非营利性、松散型联合体。集团的实际工作由龙头学校组织开展,龙头学校与理事学校在体制上的平行性,使集团对理事学校的监督管理必须由上级主管部门承担。集团应有明确的组织分工,集团应有明确的行事规划,规划某一阶段集团活动项目。

活动的展开,有利于集团工作的开展推广,有利于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集团优势的发挥。

(2)办学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西部职教集团成立后,如果没有足够的的资金支持,西部职业教育很难大发展、快发展。资金不到位就等待观望、因循守旧,更有甚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集团化办学就有名无实。此外,部分理事企业也只是在远远观望还未真正的体会到集团化办学的甜头,所以只是举步不前,不能和学校主动合作,致使集团化办学成了某一个学校的事或某个人的事,总的来看实行不大,运做不大。

(3)定位不准,参与的主动性和服务意识有所欠缺。当前西部职教集团的思想观念、制度环境、体制结构、办学机制和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西部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特别是有的学校和企业和农户虽然也参与了,但具体不知道自己确实要干点什么,只是等集团组织,所以他们的主动性、相互沟通、相互服务的意识较差。各自找不准在集团化办学中的位置,点到了就干,未点到就暂且不管,致使工作参差不齐,有名无实。

(4)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课题,对集团化办学缺乏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西部职教集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生事物,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并且集团领导小组每人几乎都不是专职人员,事务繁忙,不能对集团化办学进行更深入的调查、探索和研究,只能是各种事务都想办好也只能兼顾而行尽力而为,缺乏更好更新的探索和研究;集团内部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相关研究课题,对集团化办学缺乏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使西部职教集团发展缺乏科学性。

教育集团化办学 篇4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有一种充满活力的办学行为:它自20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已然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组成;它坚守吾道、愈创愈新,代表着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它同样,也伴随国家经济改革、愈发焕发自身蓬勃生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就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具体到全国现有的千余个职教集团,无论牵头单位如何划分,法人性质如何归属,或是服务区域如何界定,都有太广的范围和太多的精彩——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从初期的由职业院校牵头,向职业院校、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与企业等多类主体牵头转变,区域分布逐步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伸,行业覆盖逐步从以服务业、信息业等为主向三大产业的各行业拓展,形成了有不同主体牵头、体现不同服务面向和服务范围的多种类型的职教集团。”它们的历史沿革,它们的存在形式与发展贡献也证明了:“历经20余年的实践,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创新管理体制、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发了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带动了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为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路子。”

本期,我们将走进渤海化工职业教育集团,透过行业举办的职业教育集团,一起体验以大产业带动大教育,感受职业教育与化工产业那份“相濡以沫”“同休共戚”的不舍关系。这其中,有依托产业发展优势,实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融合创新;有不断拓展服务渤化产业能力,提升自身活力的发展创新;更有秉持“责任关怀”理念,培养职业精神和服务职业发展的文化创新。这种创新的动力是什么?它的活力与贡献又在哪里?借此专访呈现一份真正的集团化办学——渤海经验的告白。

缘起:与化工行业共发展

“天津作为地方化学工业发展的领头羊,在石油化工集团化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行业办学,并以集团化的形式办职业教育,是行业发展的应然之需。”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芮福宏开门见山,直入集团化办学的主题。学院因大化工而生,在近60年的发展中,又随大化工而发展,第一批跻身高职教育行列,始终致力于化工技术技能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多年来,渤海职院依托行业办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深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从此所学校 走出的人才赢得了用人企业的赞誉,学校也因此被誉为化工高技能人才的“黄埔军校”。

追溯渤化集团的发展历史,可以从100多年以前,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1914年创建的久大制盐和1917年创办的永利碱厂算起,被誉为中国制碱工业的摇篮和近代化学工业的策源地,也是渤化集团的历史前身。百余年的发展,现如今的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渤化集团”)是营业收入超1 000亿元的国家计划单列企业。2015年,集团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144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60位;拥有渤化永利、大沽化工、汉沽盐场、渤化石化、渤海精细等多家子公司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合资合作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科研院所等,在岗职工4.2万人。

这也是一部充满教育情节的历史:1958年,为适应发展天津海洋化工的需要,由多家企业以“众筹”的方式在塘沽创办了天津海洋化工学院,办学层次涵盖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这是化工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化工行业从中专到本科教育诞生的标志地。学院后更名为天津市化工学校,改办中专教育。2001年天津市化工学校与天津市职工化工学院资源整合,合并组建了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定位大专办学层次。为适应渤化产业发展要求,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渤化集团紧紧围绕集团总体战略发展目标,同年,统筹规划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整合了行业内部的教育与培训资源,组建了天津渤海化工职业教育集团。这一举措,因突破了传统的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界域,而成化工行业统筹职业教育的历史超越。

这个依托于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渤化集团的教育组织,是典型的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其宗旨就是为渤化集团的创新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最可靠的技术支持。从行业的“集团化”迁移而来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多少带有些产业运行的规律,立足地方产业,聚焦行业需求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更需要在行业的大背景下,做大、做强、做优。为此,就有学者依据产业规律,来界定职业教育集团化。将企业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强调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强调加强校际之间、校企之间的联系,以达成提升职业教育品质之目标。然而,分属不同企业、不同院校间如何实现共管共赢,就成了职业教育集团健康运行的关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研究制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则更加细化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任务:“完善现有职业教育集团的治理结构、发展规划,逐步扩大各类职业院校参与率,到2020年基本覆盖所有职业院校,初步建成300个富有活力和引领作用的骨干职业教育集团。”

从国家政策,到六部委联合规划,我们清晰地看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已然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和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渤化的实践也证明,到2020年,重点培育10个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建立20个全国石油和化工类专业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建立一批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示范性实训基地等一系列的行业职业教育工作目标,我们都在渤海化工职业教育集团率先发展的创新实践中看到了榜样。

创新 : 渤化职教集团发展的动力源

范旭东先生“实业救国”的爱国宏愿,是百年渤化集团不断创新发展、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的历史激励,也是渤海职院在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策源地上,秉 承行业优秀文化,历经60年曲折发展的教育涅槃。

渤化集团以长短结合的战略规划,以健全的体制机制,以集团化办学的思路确保行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主动作为、运行畅通且卓有成效。

1.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同步规划

培植厚土,方能广植良材。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速调档,催逼着人才结构的同步调整。化工行业产能过剩市场低迷、环境约束资源紧缺、原料能源成本不断攀升、盈利空间大幅压缩的复杂形势,考验着渤化集团;而京津冀协同发展、滨海新区新一轮开发开放和建设“美丽天津”的发展战略,是带领天津步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更是渤化集团的历史机遇。

“十一五”以来,他们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战略,不断深化产品、产业、资本、组织、人才五大结构调整,确立了依靠科技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掌控资源能源向上游拓展,实行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形成了煤化工、盐化工、油化工“三位一体”的“大化工”发展格局。更为可贵的是,渤化集团的领导层深刻认识到:行业发展,关键在人;素质要提升,教育要先行。保障产品在能源和材料市场上的供给率,必须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抓起。为此,集团紧紧围绕总体战略发展目标,坚持把教育与经济工作、党建工作、科技工作共同部署、共同落实。近年来,集团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职教发展建设,为职教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渤海职院也不负重望,大力培养未来人才,为集团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成为了集团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2.管理体制:教育资源与培训资源同步整合

这个教育集团,不是简单的填块牌子、做做样子,其主要职能包括规划集团职业教育发展、强化直属院校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管理集团整体教育资产、直接协调教育和企业资源等,既有统筹发展规划职责,又有人、财、物管理权限。渤化职教集团由集团老总出任理事会会长,渤海职院主要领导担任副会长。在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领导下,以“一会三系统”的模式架构,在自愿、协议的基础上形成了非独立法人组织的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在执行系统、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的框架内,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就业指导委员会;集团成员以“契约制度”,引进法律规范,凝聚成员单位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集团运行上有章可循,每个成员单位都要履行《渤化职教集团章程》规定的义务,享受《章程》赋予权利、开展《章程》规定的活动。正因如此,这个教育集团的组建,避免了一般性集团内部组织缺乏联系纽带造成的集而不团,对成员单位有着强有力的制约和吸引。

3.运行机制: 职教集团与渤化集团同步发展

作为非独立法人组织的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管理体制的创新有赖于运行机制创新来实现。渤化职教集团在运行机制方面借鉴了企业集团系统运作的经验,对外有输入有输出,对内有信息有反馈,整体有空间有约束,确保职教集团作为一个系统始终在可控范围内正常运转。

讲规则,建立契约合作机制。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和集团所设机构,在实施集团化办学各类项目与活动时,均以合同、协议等契约形式建立工作规则和法律关系,以确保各类项目或活动的正常进行。

讲协商,建立民主议事机制。职教集团定期召开理事会,通报和协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客观评价集团运行情况,部署和安排重点工作等。

讲程序,建立集体决策机制。涉及职教集团规则、对外关系以及成员增补等重大事宜,由理事会集体决策,使重大事项的决策建立在民主、公平、透明的基础上。讲反馈,建立例会监督机制。职教集团每年召开若干次常务理事会议,对集团开展的各类合作项目与活动等进行阶段性检查和监督,及时反馈决策运行效果。

讲服务,建立产教融合机制。渤化职教集团抓住服务产业这个要义,通过创新机制体制,始终坚持把职教集团建设与渤化集团产业发展同步规划、与产业升级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提升,实现了“三个促进”。第一,促进了产业链与专业链的对接。职教集团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成员学校的专业布局和培养结构,确保专业对接产业需求并动态调整,通过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对接产业、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的专业布局。目前职教集团院校中70%的专业都是与渤化集团产业有关,涵盖了渤化集团产业90%以上的职业和岗位。第二,促进了岗位链与教学链的对接。定期调研现代企业需求,根据企业岗位群变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企业标准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第三,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对接。职教集团中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围绕人才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开发课程和教材、学生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实践,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

讲沟通,建立信息交流机制。信息是职教集团的命脉,数据是职教集团的资源。网络时代,职教集团管理与运行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是否对称、是否联通和畅通、是否有用有效。渤化职教集团把信息作为集团化办学的基本链接,建立了信息管理平台,以大数据概念,对外汇集来自政府和行业以及市场的信息,对内汇集分散于集团内各个院校与企业的信息,达到成员单位内部的信息共享。渤化职教集团正在不断提升信息管理平台的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数字化校园、数字化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以更广泛地凝聚起集团成员的智慧,指导微观实践。讲保障,建立优先发展机制。渤化集团坚持把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置于集团整体工作中,并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把职业教育与经济工作、党建工作、科技工作共同部署、共同落实。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职教集团办学的文件和规定;在资金上累计投入6 000多万元用于职教发展建设,为职教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在各级各类荣誉评选中向教师队伍倾斜,充分调动教职员工投身职教事业、培养优秀人才、促进集团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协调:渤化职教集团发展的愿景图

政府支持职教集团发展,代表了国家意志;行业主导职教集团发展,体现了需求导向;行业开展集团化办学,优化了资源配置。渤化职教集团因具备了丰富的结构元素,而不断拓展着服务产业的能力,呈现着自身发展的活力。

1.丰富的结构元素:“政、行、企、校、研”

据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的调研统计,从培养规模看,我国石油和化工类各级各类院校在校生规模在2012年就已经突破了110万人,其中,本科、高职、中职在校生占比分别为52%、28%和20%,职业院校在校生占比已经达到48%。在对200个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调研中发现,近3年新增员工中,77%来自职业院校。从培养渠道看,大约1/3设置石油和化工类专业的职业院校,承载着60%~80%的专业在校生规模,相当部分专业点不同程度存在着“分散化、小型化、作坊化、村落化”的“散乱”现象,难以保证培养质量的稳定性。

为适应当今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集约化、大型化、园区化、临港化”的发展趋势,适应渤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类型和层次提出的新要求,渤化集团同步规划教育与产业发展。渤化职教集团在成立10年之后,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011年,在天津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由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进一步扩充渤化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形成了集“政、行、企、校、研”为一体、更 具发展潜力和实力的职教集团。核心成员集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企业培训中心,100余家化工企业,还有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科研院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计院等于一体;并涵盖了代表行业方面的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教育部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天津市化工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单位,极大地丰富了职教集团的结构元素,整合了职教集团的资源要素,从集团内部完善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这是顺应产业潮流的大手笔,也恰此拓展了渤化职教集团大有作为的空间,为振翅远飞注足动力,为创建国家骨干职教集团夯实根基。

2. 行业主导:以大产业带动大教育

天津市是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周边化工资源丰富。天津的化工肇始于海洋化工,兴盛于石油化工,有望于煤化工。渤化集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趋于多元化,形成了煤气电化一体化的格局。

春江水暖鸭先知。行业对石化产品的市场感知最为灵敏,对生产第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规格、数量、质量把握得最为精准,具有配置和协调教育资源的先天优势。

芮书记介绍,职教集团将近60%的毕业生在集团内部就业,这就倒逼着集团内各个企业主动关心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怎么开展教学,拿什么设备培养学生,都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

渤化职教集团按照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了技术技能人才分析预测,与成员各企业间通过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互通互联,统筹制定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划,在培养规格、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就业创业上更紧贴石化产业发展需要。

渤化职教集团建立了中高职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制度、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制度、课程体系衔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制度,从源头上做起,保证人才 培养质量;建立了联席会议、联合教改、资源共享、培养模式的协作管理等运行机制,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这种倒逼的机制,将集团学校与企业联系得更紧更深。

职教集团坚持依托行业产业优势,深度对接产业链。围绕海洋化工、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渤化职教集团将专业调整与产业调整同步进行,实现了化工专业群与化工产业的对接、课程与产品的对接。职教集团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了“渤化石化”订单班、“红三角”订单班、“精细化工”订单班、“盐化工”订单班、“乙烯”订单班、“国际轮胎”订单班等。

天津市教委负责人对此有这样的评价:集团董事长懂教育懂产业、眼光宽视野广,把职业院校当成企业财富来支持。学院归属行业,他们以共建联合体、共享联合体、共赢联合体和持续联合体的方式,在人才培养上,不是应需而做而是引领着做。

3.社会多方参与: 贯通职教办学新路径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每一区域职业的职业教育都意味着更大的机遇,也意味着与日俱增的挑战。渤化职教集团集聚各方力量,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建立了包括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层次衔接,培养规模协调,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统筹考虑的现代职教体系,为渤化集团今后的发展储备了各级各类人才。这是天津整体规划集团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渤化职教集团体系建设的先行探索之举。

在行业主导下建立的现代职教体系,不仅要摒弃狭隘的垄断性,积极主动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还应该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性,动员和吸纳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共同打造职业教育的“金”字招牌。他们依托行业,发挥产学研优势,培养职业教育的化工专业学士:他们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与天津理工大学、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举办应用化学技术与工程专业本科班。

他们依托行业,发挥产学研优势,培养职业教育的化工专业硕士:他们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急需,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4所高校联合举办了项目管理、化学工程、安全工程、财务管理等4个硕士学位班。他们适应天津和渤化集团国际化战略需要,举办了化工英语强化培训班。

他们依托行业,提升在职员工技能的职业教育福利: 2014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的意见》,3年国家买单34亿元,为天津百万45岁以下职工注入技术技能。这是教育、人社和财政联合利用社会资源在全市共同推动的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普惠性培训福利制度。渤化职教集团抓住这个机遇,发挥主体作用,将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蓝领人才的培训教育基地,率先在天津市启动实施职工百万福利培训计划,重点面向45岁以下企业中青年职工,开展以“职业培训包”为主要模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市教委负责人介绍,全部计划完成后,将使天津2万多名职工在职教集团得到培训,彰显出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路线,这在突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职能的同时,也将有力促进职教集团公共实训体系建设,推动职教集团朝着建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公共实训服务体系方向迈进,使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效益更高。

职教集团在内部形成的包括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各层次在内的、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结合的石油和化工人才培养体系,是渤化职教集团集中发力,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层次规格 “倒挂”和质量“散乱”问题的重要一步,也是渤化职教集团高度契合整体战略,为渤化集团乃至“京津冀”区域今后的协同发展提供和储备各级石油和化工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可期之举。

绿色发展:渤化职教集团责任所在

1.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引领行业文明发展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化工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是石化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地处天津、行业办学的渤化职教集团,对绿色发展更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必须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抓起,将绿色发展理念始终贯彻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渤化职教集团依托行业技术优势,与集团公司所属多家企业合作,围绕石化生产工艺、设备、控制以及产品检验技术,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现代化的实训基地,共同编写实训教材,突出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学生化工生产操作能力、化工设备控制能力、产品分析检验能力、安全节能环保能力的培养。2015年,渤化职教集团又与天津碱厂合作建设“煤化工”实训基地,与渤化石化合作建设了化工机械加工中心,与渤化集团安全环保部合作建设了化工安全控制中心,将承担起天津市危化品行业所有企业职工的上岗培训任务。

目前,渤化职教集团的校内实训基地有十几条真实生产线,真实情景,真实技术,真实的模拟,集中体现了渤化集团企业生产的典型工艺,更体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代表了绿色化工的发展方向。另外,还在集团成员单位中建设了校外实训基地180多个,为企业接纳学生下厂实习实践打开了新局面,解决了危化行业学生生产实习的难题。

2014年渤化职教集团成立了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在各大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发分中心8个,依托科研拓展服务渤化产业能力。中心围绕天津化工重点项目,以绿色化工为主导方向,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和技术改造工作。近3年来,校企合作研发项目达到76项,被列为天津市级的校企合作科研课题29项;渤化 集团博士后工作站的项目全部由渤海职业技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来承担;职教集团与天津碱厂校企合作的煤化工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案例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项目。

2.精心培育 造就独具匠心的教师队伍

坚定的内心品质,精湛的技艺追求,如果在教师中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那么,它所传递的崇尚技能的美好理想,就不再是一种奢望。以匠心育匠人,渤化职教集团依托行业的人才优势,打通教师专业化成长培训道路,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集团重点推进专业群领军人物培养,建立了学校和企业人才“双栖”制度,选聘企业“能工巧匠”式创新拔尖人才作为专业群领军人物。集团抓住企业改制等有利时机,果断地引进30多名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集团建立了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确保学院需要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集团制订政策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挂职实践,在天津临港工业区、精细化工基地和核心企业相继建立了师资挂职锻炼工作平台,直接参与化工项目建设工程,形成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行业发展的对接。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渤化集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专门制订特殊政策,对于渤海职教集团所属院校的教师,符合条件的均可以参评化工类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先后有百余名教师获得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这个比例达到教师总数的80%以上,其中具有高级工程师职务的教师占天津市职业院校高级工程师的半数以上。校企共同建立了由企业和高职学院博士组成的研发团队,建立了由企业正高工和高职学院教授组成的专业领军团队,建立了由企业技术人员和高职学院副教授组成的专业带头人团队。目前,渤化职教集团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团队8个,教学名师10人,名校长1人。

3.贯彻“责任关怀”理念,传承渤化企业文化

1934年,渤化集团核心企业天津碱厂创始人范旭东先生为企业团体订立四 大信条:“我们在原则上绝对地相信科学;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地发展实业;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四大信条”至今熠熠生辉。百年化工的历史积淀,渤化集团继承着以化工先驱范旭东为代表的优良文化传统;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也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承载着现代化工企业员工的培养重任。学院秉承“立足化工、面向社会、服务经济”的办学宗旨,形成了“认账不服输,攻坚不畏难”的学院精神,“校园绿色生态、服务辐射明显、专业产业融合、师资团队一流、校企合作发展”的学院愿景,实施文化强校战略,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工程化、校企化、网络化”。学院主编出版了《百年化工、铸就辉煌》《中国百年化工,天津第一》《中国近代化工的开拓者》《化工职业道德》和《现代化工发展》等系列丛书,将“侯氏制碱法”创始人侯德榜独具特色的“红三角”品牌文化引入校园,用化工文化的软实力教育和影响师生,培养学生对化工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渤海职院因积极推进现代企业管理文化和石化企业安全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实训,将热爱化工和“责任关怀”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出职教文化品牌而得到了的高度评价。2015年11月,作为高职院校的唯一代表,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院校)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渤化职教集团以文化共认为价值追求,在共建共享共赢利益趋同的基础上,实现集团内各成员单位的质量共升与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着科学的集团化职业教育体系,打造着中国职教标准化的办学集团。

开放共享:渤化职教集团行至必远

1.从京津冀到东南亚:职教集团渐行国际化

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采访,正赶上泰国大城技术学院院长 Mr.JarunYoubrum率访问团来校交流。有幸受邀,见证项目洽谈,近距离感受了作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在国际合作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渤海“鲁班工坊”,天津市第一个走出去的国家示范区标志性合作项目,是国际间技术技能交流的载体,更是技术文化交流的桥梁。也为我的采访注入了新内容:渤海职院在国际化合作过程中,紧依天津市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既有把优秀职业教育成果输出国门的眼光,又有着把握机遇借助“东风”振翅而飞的魄力。他们以跨国界、跨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需求,从教学主线设计,到技术技能培训和院校师资培养培训等,都将在充分尊重中泰两国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互联网+”现代智能制造的教学载体为支撑,尽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成果。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伴随着国家推进的“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职业教育走出国门将成为重要的人才支撑。渤海职院因多年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做实了天津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第一个走出去的“鲁班工坊”项目,因而成为输出中国职业教育软实力的领跑者。

渤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早已摈弃了大工业生产模式的标准化、格式化这一“流水线”式的人才需求,对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个体的个性创造、技术应用与整合能力,以及社会责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他们在人才培养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应更加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审美意识与良好沟通表达能力的,能够契合个性制造时代的跨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在2015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上,学院学生现场演示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化工消防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项目,引起了东盟10个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浓厚兴趣。作为示范区一项重要的试验任务,经多年实践,目前,作为教学领域众多改革的一项关键举措,他们将“工程实践创新项目”作为 学校机电专业大二学生必选项目,并已进入本市多所职业院校课程体系。这是院校转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标志,也是天津市在国际交流合作中输出中国教育软实力的创新之举:从2010年起,随着以“自动化工程实践创新”项目为代表的国际交流会暨国际挑战赛亮相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的赛项标准、规程、装备和资源既已逐步成为东盟技能大赛的正式赛项。

2.从本科实践基地到工程训练平台:职教集团笃定职业性

从2008年开始,渤化职教集团先后与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协议,每年接收本科生来学院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同时,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先后在渤海职院建立了本科学生实训基地。2015年12月,渤海学院接待了天津大学化工学院468名学生到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认识实习。通过实习,学生们了解了学院实训基地DOP车间和石油化工生产车间的生产工艺过程,有机会亲身感受和亲手操作真实的化工生产装置,实习期间还参观了实训基地的化工安全装置、海水淡化车间、橡胶产品制作车间、机械加工维修中心、化工单元设备。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夏淑倩教授对渤海学院紧贴企业生产实际建设的化工实训基地进行了高度评价。她指出,学生通过实习,不但对化工生产工艺、装置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能够有机会亲身体验、感受、动手操作设备。学生通过实习将会在今后的科研和设计中更贴近生产实际,为这些化工娇子未来的创新之路奠定了实践基础。

透过这项合作,我们也清晰看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显然不限于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随着现代石油和化工产业的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可谓呼之欲出。然而,在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转型”的大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是逆向“转型”升本,还是坚守职业教育类型,寻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和培养方式的突破?渤化职教集团的经验告诉我们,有为才有 位,牢牢把握服务石油和化工产业这个大方向,在更广阔的领域里提升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效才是硬道理。

3. 从集团人才库到产业发展后备军:职教集团坚守行业使命

近5年来,渤化职教集团成员企业新增就业岗位的40%以上人员均来自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就业率已连续10年保持95%以上;十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近3万多名合格人才„„有一家盐厂,曾经盲目地引进了不少本科生、研究生,由于用非所学,最需要的现场技术技能操作素质并非其专长,后来陆陆续续离开了,很少留住。2006年起这家盐厂的老总下决心从渤海职业技术学院招人,这一招就是500人,这一进就是连续5年。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还是自己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符合企业产业调整的需要。

跟着产业走,壮大后备军。京津冀协同发展,环境治理是篇大文章,天津市也承担了艰巨的任务。为了完成下达的“减煤”指标,天津市需要新能源供给。渤化集团因而承担了天津市政府的重点项目——京蒙合作煤化工能源基地项目,在内蒙古建煤矿,把煤就地转化成煤制天然气,输送到800公里之外的天津。在煤化工制气的同时,还要搞煤化工产品的转化,建设煤化工企业,生产煤制甲醇,煤制芳烃等等化工产品。这是解决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的大工程,投资110个亿,2019年完工。这么大的系统工程,项目上马即需要2 000名工人,渤化职教集团已经在内蒙古招收600人,3年以后,该项目的建设还需要大量各级各类人才的支撑。提供和储备大量懂得绿色化工的技术技能人才,渤化职教集团所拥有的命运共享、责任共担的职教风范当之无愧地承接了这项光荣的使命。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创新发展,为建设全国骨干职教集团而奋斗”的再启之年。职教集团理事会副会长、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芮福宏的报告指出,我们要 继续坚持发挥行业办学优势,进一步在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上狠下功夫,在打造行业办学特色上狠下功夫,在强化行业办学产学研结合上狠下功夫,在坚持行业办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上狠下功夫。重点举措:进一步创新职教集团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职教集团国际化,进一步推动职教集团信息化。发展目标: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为办成涵盖中职、高职、本科层次教育于一体的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全国骨干性职教集团。

雄关漫道,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再次给渤化职业教育集团的插上了从头越起的翅膀。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渤化职教集团定会如期建成全国骨干职教集团。

教育集团化办学 篇5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职业教育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现就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意义

1.近年来,不少地方和职业院校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推动职业院校资源整合、重组和共享,以专业、行业为纽带,以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以相关职业院校为成员,联合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它相关组织组建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集团,深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加强区域合作和城乡合作,实现学校、企业、行业和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践表明,集团化办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是符合中国国情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 途径;是促进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和办学质量提高、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必然选择。

2. 认真研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推进集团化办学的紧迫性。总体上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还处在探索阶段,覆盖面比较有限,好的经验尚未得到推广;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模式缺乏足够的活力;公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需要进一步扩大;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协调与监督有待加强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开拓创新,加快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步伐,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积极探索有效的办学模式和实现方式

3. 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积极推进、注重效益的原则,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和院校类别界限,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重组和共享,积极组建各类职业教育集团。各级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示范性职业院校要逐步牵头组建或参加有关的职业教育集团,并努力在集团化办学中发挥骨干支撑、示范引领和中心辐射作用;县级职教中心和农村职业学校要逐步加入有关的职业教育集团,与其他成员共同发展。其他有条件的职业院校都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和其它院校的联系,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办学。

4. 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的几个重大关系。一是校企合作关系。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突出行业特 色,形成以专业、行业为纽带,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型集团。二是城乡合作关系。把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结合起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三是区域合作关系。通过组建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带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区域间的平衡和协调。四是中、高职合作关系。明确中高职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科学定位,既注重衔接,又注重区别,在集团内实行统一领导、分层办学、分层管理,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健康发展。

5. 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有效模式。近年来,各地在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办学模式。即,以城带乡、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行业为主、城乡联合的“河南模式”,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等。各地要研究借鉴这些地方的做法和经验,加快形成符合当地实际、富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逐步推广中等职业学校“一年学基础知识、一年学职业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经验;在农村地区逐步推行学生“一年在县级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城市骨干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做法。全力推进突出行业特色、以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三、加强建设,深化改革,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生机与活力

6.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各职业教育集团从合作办学的实际和需要出发,以签订协议或备忘等方式明确职业教育集团成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形成成员之间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稳定合作办学关系。以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等方式成立目标明确、机构精简和运行高效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管理组织,合理设置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决策、监督、执行、协商、调解等工作机制。完善组织章程、工作程序和各项管理制度。

7.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各职业教育集团要根据成员各自的优势、特点和分工,合理配置人、财、物和信息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可以是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培训在职员工、提供实习学生、参与生产服务,企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条件;可以是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为学校提供教学服务;鼓励企业在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鼓励学校在企业设立教室和实训基地。鼓励行业企业依托产业举办职业院校,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鼓励学校依托专业举办企业产业,以专业教学促进产业发展。鼓励学校之间在专业设置、课程资源、实训条件等方面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开放共享。

8. 适应集团化办学需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政府统筹管理,建立和完善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找准利益的共同点,构建和实施学校、企业、行业等各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运行机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巩固和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设置专业、更新课程、选取教材,突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推进基本教学 制度改革,大胆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方面的改革。

四、提供政策支持,完善管理办法,为集团化办学提供条件和制度保障

9. 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鼓励和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和措施。加快转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职业教育的方式,扩大职业院校开展集团化办学的自主权,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开展与行业、企业和其它院校的多样化合作;引导和发挥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鼓励其与职业院校共建共享人、财、物和信息等各方面的资源。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督促和支持企业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落实国家规定的教育税收优惠政策,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等。

10. 加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管理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监管措施,规范办学行为。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重大变更或撤销须经教育行政部门或有关行业部门审核同意。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行为必须遵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不得以职业教育集团的名义从事任何违法违规活动。集团成员必须遵守章程,团结诚信,友好合作。

五、加强领导,大胆实践,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的健康持续开展

11.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规划,精心筹划、加快推进。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统筹、协调、督导和管理。将集团化办学的开展情况纳入职业教育工作目标管理,作为衡量一个地区、部门或学校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定期检查评估,对于做出突出成绩的,给予表彰或奖励。在教育改革、经费投入、师资培训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对职业教育集团给予更多支持,各级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项目向集团化办学成效突出的地区和单位适当倾斜。

12. 各地要开展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在若干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打破常规、先试先行,积极探索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新思路、新措施和新方法。鼓励有关方面开展集团化办学的人员培训、经验交流与合作洽谈等活动;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加快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方式,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教育集团化办学 篇6

为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7月20日,由教育部主办的集团化办学课题研讨会在无锡金陵山水丽景酒店召开。全国部分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和各地中、高等职业院校领导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同研讨《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推进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计划实施方案》、《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评价标准》和《集团化办学统计系统》。

教育部职成司综合处主任宁锐、职教研究所宏观研究室主任白汉刚、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副处长马万全、学院党委书记戴庆华、院长杨建新、副书记马元兴等领导出席研讨会。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宁锐主任介绍了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对加快推进集团化办学提出的要求,并向与会人员介绍了课题立项的背景与前期研究情况。马万全副处长介绍了江苏省职业教育与集团化办学现状。学院院长杨建新致欢迎词,他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和江苏商贸职教集团办学情况。开幕式由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元兴主持。

课题研讨会由课题组负责人、职教研究所宏观研究室白汉刚主任主持。与会代表们各抒己见,对课题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会议最后确定于8月9日在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再次研讨。

对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问题的思考 篇7

十余年来,我国各地涌现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教育集团。但在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对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仍存在争议

优质的公办学校(可称“强校”,不宜提“名校”)是社会支持、政府扶持等多方力量作用下,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优质且稀有的公共资源。集团化办学的出发点是实现优质公办学校资源的效益最大化,辐射带动周边学校,合作发展;让更多人共享优质资源,合作育人,对教育均衡起到促进作用。

集团化办学究竟能否达到这样的作用?“集团化”本身是经济领域的概念和做法,为的是通过兼并、重组等,扩大自身优势,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竞争能力。它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竞争能力(同时也会加剧竞争)。但基础教育的学校发展不是为了竞争,根本目的完全不同。集团化发展是否适合基础教育?很多人对此存疑。

教育方面,集团化已经认可的是在职业教育领域,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会让资源和力量更聚集,更有利于合作,而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集团,与职业教育集团有着现实上的根本不同,即同一区域内的基础教育学校十几倍于职业教育学校。基础教育集团不可能涵盖区域内所有的中小学,这对集团辐射不到的薄弱学校来说是雪上加霜。更何况在办学实践中,由于本身力量强、资源丰,又加上集团化办学契合了一些地方政府功利化的教育政绩观,有的教育集团扩校园、并他校、挖名师、抢生源,极大地偏离了办学初衷,不但没有对教育均衡起到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择校”行为。

我想,这是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极大争议所在。可供印证的是,国家政策层面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但在任何一个文件或领导讲话中,没有出现过基础教育领域集团化办学的字眼。

二、集团的管理运转问题颇多

一些教育集团从最初的低调实践到做大了规模和做出了成绩,就引来了一批“模仿者”。形式复制、经验照搬,殊不知这些成功者的背后,需要大量的前期对办学基础和可行性的论证、对不同校园文化的融合、对双方统一认识的磨合等,是有了这些基础才进行深度合作,才联合组建集团的,应该说各有优势,合作互补,共同发展是最初的教育集团的模式。但“模仿者”追求短期成果、追求新闻热度和政绩,通过行政命令大力推行,或强行组团,或干预进度,这样组成的集团只是名义上的“集团”而已,在实际运转中难以真正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集团化管理不失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如果集团内部的各个学校都能统一管理,显然就能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到教学、教研工作中去。但是,目前的集团管理愈加有行政化趋势,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又一道行政屏障。由此带来的政策迟滞不说,一些教育集团还发布了过多过重的“行政”命令,加重了学校的负担,干扰了学校本就有限的精力。

警惕教育集团无限的自我膨胀。在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并无明确的限制和禁止,有的教育集团开始举办民办学校和国际学校。在目前《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还未出台,未明确分类管理的政策情况下,以公办学校为基础而形成的教育集团,难以保证在举办民办学校的过程中不出现变相盈利、违规取酬、公共资源外流等问题。

同时,集团化发展带来的思维定势及僵化、集团内学校同质化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认为,集团化办学虽然有质疑之声和问题存在,但它仍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在创新和探索方面,我们不怕走错路,怕的是不敢走路和没人敢走路。教育人也希望找到集团化办学存在的真问题,探讨出解决办法,让这项探索能够继续下去,良性发展,并期望它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针对以上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推动解决:

地方政府方面,第一,要定好集团化办学的“红线”,什么不可为,什么界限不可逾越。确定好后,政府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具体的集团化办学事项。但应做好健全机制(如财政投入机制)和监管的工作(如违规招生行为),对于集团化办学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反应处理。第二,政府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集团化作为推进均衡的一个方面可以继续探索,但不应成为唯一手段,将全部力量都投入到集团化办学中去。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着眼于推动未纳入教育集团学校的多元化发展、内涵发展。第三,加大教育管理的去行政化力度。我国政府在简政放权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政府仍然管理一些不该管的束缚生产力的事,教育行政部门尤甚。在教育管理去行政化方面,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推进管办评分离、政府职能转变。

教育集团方面,在现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是发挥标准化管理的优势,避免集团管理“行政化”。集团管理有其天然的优势,如管理决策、财务控制、目标管理、综合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教学研究、教学服务等方面都更为专业。这些优势应该被充分发挥,以提高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和集团治理的效率。同时,集团中的龙头学校,与其他学校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并非兼并后的隶属关系,龙头学校不应向其他学校发布行政命令。集团内各学校之间应多样化发展,既共享资源、统一管理,又各有优势、共同发展(即管理集团化,发展多样化)。

二是通过明确目标,建立机制,达到集团内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更能够达到文化和理念上的互相认同,教育集团中的各个学校,都应明确集团化发展的核心任务,由此达成良性互动的认识基础。另一方面,集团要有统一的互惠互动机制设计,包括师资的流动、课程的共同开发、办学经验和教研成果的交流、教育教学设施的互补等,这是集团内学校间良性互动的制度保障。由此,实现共同发展,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做出贡献。

三是对信息技术的影响要更加重视。集团化办学区域分散所带来的管理、联系等信息交流问题,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已经显得微不足道。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的更大冲击在于教学的变革。电子书包、“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和手段的变革是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是如果顶尖教师的授课经由网络开放,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找到并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顶尖教师教授的课程,那么普通的教师的作用和存在感就会被极大地削弱。这对集团化办学来说显然是具有优势的,优质学校的教师和课程资源将是其最大资本,同时,这也给将来探索集团外师资均衡带来了另一种契机。

最后,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基础教育的集团化办学过程中,不能被速度和规模所蒙蔽。教育集团追求的应该是达到最佳办学规模,而不要追求最大办学规模。

教育集团化办学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集团优势江西省

近年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探索與理论研究都在逐步深入。在建设鄱阳湖经济生态区的新形势下,以职业教育发展为抓手,探讨江西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优势,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对实现江西省快速崛起、赶超进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职业教育集团的内涵

“集团化”最初源自经济学领域。[1]它运用于教育领域,外延有所扩展,办学校效果和目标是通过规模效应、品牌优势、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低成本、集群式的发展,这样不但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高效率,还使得集团中的各方利益体得到共赢和发展。

另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从职业教育集团的组成形式和内容方面定义,认为:“职业教育集团是以一个或若干个发展较好的职业教育组织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或某种资产为主要联结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基于区域、行业、校企合作平台的多法人职业教育联合体。[2]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集团的内涵可归纳为:以一个或几个发展良好的职业教育组织为核心,通过各种形式,多元主体的联盟,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研发孵化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互补、品牌效应形成、集约式发展,从而实现集团内部各利益共同体的互利互赢、共同发展。

二、江西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江西省跨越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设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大量“用得上、能力强”的技术工人。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技工荒”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也是适应国民物质精神需求,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形成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更值得注意的是,江西省委、省政府在2008年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决策。随着这一决策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西的经济发展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鄱阳湖生态绿色产业迫切需要一批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

职业教育必须主动跟上江西经济建设的步伐,改革现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式,促进校企合作,搭建产教研合作平台,形成优势资源集聚、对口效应突显的职业教育集团,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岗位上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输送技术骨干和应用型人才。

(二)是江西省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2000年以来,江西省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规模上实现了重大突破,高职在校生达40万人,中职在校生66万人。[3]但是,江西职业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基础薄弱、总体实力不强、投入不足、且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具体表现在:中等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发展迅猛,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低于全国水平;阳光工程培训质量较高,其他短期培训发展不顺等。

职业教育本身迫切需要进行职业教育集团化的探索。因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就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职教集团的产生顺应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相互利用集团各成员之间教学资源,互相辅助、促进,有利于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的师资力量和实践环节,调动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方向、新思路。

此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也是江西省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江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生态绿色发展之际,集团化办学可以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最优化组合,能够快速而有效地集结到社会资金、各类基础设施,满足职业教育跨跃式发展对办学资源的需求;能够促进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4]使职业院校在市场中检验办学成果、获取养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三、江西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优势分析

在许多省市结合实际进行职业教育集团化研究之时,在江西建设鄱阳湖生态区的战略时期,结合江西经济发展需要,分析集团化办学的优势是关系到江西整体经济运行的重大课题,认清优势、利用优势也是抓住职业教育发展机遇的重要一环。

(一)政策优势明显

首先,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地位突显,国家对职业教育政策导向明显。早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国家高度关注职业教育与地区发展的互动关系,为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其次,江西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03年,江西省教育厅下发了《江西省教育厅关于组建职教集团的若干意见》(试行)。2007年,又下发了《关于我省组建职教集团的征求意见函》,就江西省职教集团的组建方式、组建范围等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这不仅为职教集团的发展指明了明确的方向,也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学校及相关行业组织的办学热情,推动了职教集团的蓬勃发展。[5]

再次,近几年,江西省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策指导更为深入、明确。2013年9月,首次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动集团化办学。鼓励支持地区、行业组建区域性、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倡导集团化办学。推动区域合作,促进资源优化和功能整合,发挥教育资源的聚集作用和辐射功能,形成学校、行业、企业、区域联动的‘大职教’格局。”进一步拓宽了职教集团化的内涵和外延,组织形式更为多样、灵活。该纲要还指出:“制定校企合作促进政策,调动行业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推动企业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以上,都为职业教育集团的完善和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区域经济发展活跃

第一,江西省区位优势明显。江西省地处闽三角、珠三角和长三角腹地,是技能和技术性人才输出的大省。2012年,江西省经济整体运行良好,且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GDP达129485亿元,增长11%,高于全国水平32个百分点。全省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32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163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均达135%,高于全国水平。2013年前三个季度全省生产总值(GDP)预计达到9890亿元,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6]

第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潜力巨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撫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总共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经济发展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点,将重点打造光电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航空产业基地等八大新型工业产业基地;推进“两核(彭泽、万安核电站)一控(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打造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向江西省的职业教育提出高质量、大输出量的要求。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最紧密的,它最大程度地支撑着省内各大产业的调整升级和优化重组。江西省将着力建设的“十大产业基地”和生态工业园等,将需要大批职业技术人才,这必然为江西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

(三)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基础良好

虽然江西省组建职教集团工作较晚,但却是最早尝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省份之一。2003年,吉安市教育局组建了吉安职业教育集团。2009年南昌市筹备组建以专业为纽带、以企业、院校为合作伙伴的区域型的南昌市职教集团。[5]其他地区的职业教育集团办学也十分灵活,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等方面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为建设江西职业教育集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实现高效的集团化办学提供可借鉴参考的经验。

四、结语

综上,江西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优势主要有:一国家、省内政策指导;二鄱阳湖经济生态区建设带来的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与机遇;三江西省本身具备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基础。以此研究为基础,还应进一步探索构建江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涂三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09年1月(上)(8)

[2]余秀琴.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和发展历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6月11日总第309期(15)

[3]潘建华,邹俊.基础能力建设与职业教育强省建设的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职教论语,2012.01(83)

[4]乐莉,李小薇等.云南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探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3月(21)

[5]刘珍.江西省行业型职教集团发展研究[D].2010,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6]2012年江西省GDP达到12948亿元增长1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zdt/2013-01/28/content_2320996.htm

上一篇:初中毕业留学美国的条件都有哪些下一篇:二年级《萤火虫》教学设计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