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出版集团化发展

2024-09-13

教育出版集团化发展(精选5篇)

教育出版集团化发展 篇1

一、简介

中文在线集团2000年成立于清华大学,2015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数字出版第一股”。集团以版权机构、作者为正版数字内容来源进行内容的聚合和管理,向手机、手持终端、互联网等媒体提供数字阅读产品;为数字出版和发行机构提供数字出版运营服务;通过版权衍生产品等方式提供数字内容增值服务。中文在线是国内最大的正版数字内容提供商之一,自有用户超7000万,合作用户超4亿,公司拥有数字内容资源过百万种,签约版权机构600余家,签约知名作家、畅销书作者2000余位,驻站网络作者超过100万名。[1]

二、多元化之路

多元化战略包括同心多元化、横向多元化和混合多元化。同心多元化是指企业增加新的,但与原有业务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横向多元化是指企业向现有顾客提供新的,但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混合多元化是指企业增加新的,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和服务。

(一)同心多元化

中文在线拥有强有力的管理队伍,并且有能力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新的相关产品。在互联网阅读业务方面,中文在线通过多年的积累,建立起覆盖不同用户对象的、多层次的互联网阅读平台,包括“17K小说网”“四月天小说网”和“全民阅读网”。在无线阅读业务方面,与中国移动和天翼合作,整合丰富的手机阅读资源,推动手机阅读平台的发展,全面助力手机阅读,服务于手机读者。在移动阅读方面,创新孵化“中文书城”APP,汇聚了经典图书、原创网络文学内容在内的海量阅读资源,累计用户数已达2000万。中文在线在同心多元化方面的战略行为是十分成功的,17K小说网是仅次于“起点中文网”的文学网站,网络用户和文学小说的覆盖率上均排名第二,且其旗下的所有文学网站拥有驻站网络作者40余万,月活跃作者数超过3万,点击过亿作品20余部,日均访问量超过4000万,说明其市场活跃度很高。“中文书城”和“书香云阅”迎合现在的APP开发热潮,也很快打入了市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横向多元化

中文在线在横向多元化战略方面的成果也是比较突出的。首先是瞄准市场,开发全媒体出版的业务,不再把对象局限于一般的读者,还把影视观众作为目标。全媒体出版原有的单一产业链模式,向多元渠道和多元形态转换,实现“一种内容,多种渠道,同步出版”,扩大阅读产品的全方位覆盖,最大限度提升内容版权价值。2008年,中文在线联合长江文艺出版社以传统图书、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及贺岁电影推出《非诚勿扰》的五路传播格局,开创全媒体出版先河,该活动被评为“2008中国出版业十大事件”之一。和爱奇艺联合打造了《我的美女老师》网络剧,两个月点击量突破2亿;和他太浩影业联合推出20集大型革命史诗巨作《捉我魂魄·英雄吉鸿昌》。随后,又陆续推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我的兄弟叫顺溜》等全媒体出版图书。在机构阅读服务方面,基于广泛的用户基础和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品质,中文在线基础教育产品和服务获得了业内的一致好评,并荣获“教育软件十佳品牌”、2010~2011年度数字出版·新锐品牌等荣誉。

(三)混合多元化

混合多元化战略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过剩资源,如管理优势、制度优势、财务优势等,帮助企业降低经营单一行业的投资风险。中文在线的混合多元化战略主要体现在游戏衍生方面,为实现数字内容资源价值最大化,中文在线对拥有版权的作品深度挖掘,经过筛选和审核,将内容进行纸质出版或改编为游戏、有声读物等产品。同时,还成立了法律服务中心,是专业性法律维权服务组织,帮助传统出版社对当前持有的图书版权资源进行梳理,并且为签约作家和合作出版社提供数字版权的维权服务。在游戏衍生领域,中文在线与苏州灵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目标在线科技有限公司等游戏改编及制作机构签约,授权《吞噬苍穹》《斗神》作品的手机游戏、网页游戏、客户端游戏改编权。中文在线的维权业务发展良好,已经建立起遍布全国的律师网络,形成北京、上海、广东、成都四大维权中心,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维权成果,维权案件近千起,涉案作品上万部。其中,中文在线诉美国苹果公司一案件,历时三年,终以中文在线胜诉结束,对业界产生积极影响。2007年,中文在线诉广州摩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一案胜诉,成为广州市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中文在线还联合国内最知名的数十家出版机构、全国各地律师事务所及众多知名作家,共同发起成立了中文“在线反盗版联盟”,坚守“先授权,后传播”的原则,采取多种维权方式保护数字正版市场。

三、发展评价——SPACE矩阵分析

SPACE矩阵,主要是用来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及企业应该采用的战略组合,SPACE矩阵有四个象限,分别代表企业所采取的进攻、保守、防御和竞争四种战略模式,产业优势和财务优势(IS和FS)为内部因素,环境稳定性和竞争优势为外部因素(ES和CA)。

用SPACE组合来分析中文在线的现状和未来应该采取的战略组合,首先要选择构成财务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环境稳定性的一组变量。其中财务优势(FS)的变量有: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流动比率以及投资收益率。产业优势(IS)的变量有:增长潜力、盈利能力、财务稳定性以及专有技术知识。竞争优势(CA)的变量有:市场份额、产品质量、专有技术知识。环境稳定性(ES)的变量有:通货膨胀、竞争压力、技术变化以及需求变化。然后对构成FS和IS轴的各变量给予从+1(最差)到+6(最好)的平均值,对构成CA和ES轴的各变量给予从-6(最差)到-1(最好)的平均值。

第一,FS。ROE从2014年的16.4%降到2015年的6.57%,盈利能力有所下降(3分);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468百万/350百万=1.33),一般来说,比值<1说明短期偿债能力比较差,位于1-2之间说明能力一般(3分);投资收益:虽从2014年的608万下降到2015年的582万,但还是属于较高水平(4分)。平均分3.3分。第二,IS。增长潜力:数字出版企业迎合了互联网的潮流,增长潜力都很大(5分);从FS可看出其盈利能力一般(3分);报告期内,公司及子公司拥有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27项;域名60项;商标29项等(5分)。平均分4.7分。第三,CA。市场份额:中文在线的原创作品市场份额虽位于前列,但和盛大文学还是有很大差距(-4分);产品质量:中文在线坚持“先授权,后出版”原则,走正版道路(-1分);专有技术知识:由前面分析可知,专有技术知识水平较高(-2分)。平均分-2.3分。第四,ES。通货膨胀:中国2015年CPI则同比上涨1.4%,创六年来最小涨幅,通胀水平持续低水平(-2分);竞争压力:数字出版业竞争压力比较大(-5分);需求变化:虽然中文在线目前所占市场份额不是很大,但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成熟,读者对高质量电子阅读产品及其衍生品的需求会增加(-4分)。平均分-3.7分。X轴:IS+CA=4.7-2.3=+2.4,Y轴:FS+ES=3.3-3.7=-0.4。

根据最终的计算结果,对应的坐标点位于第四象限。所以,中文在线未来应该采取的是竞争策略,所以应当积极进行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或者组建合资企业。

四、发展策略

(一)产品开发战略

媒介产品开发战略,是指媒介从自身特点出发,开发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媒介产品,或实现新的产品组合而产生新的战略。[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战略是媒介发展战略的核心,因为市场毕竟是难以控制的因素,而产品开发是媒介的可控因素。

中文在线有强大的管理团队,丰富的原创资源,手机APP等阅读终端软件以及云屏阅读机,就是缺少自己生产的电子书阅读器。现如今,电子书阅读器则因为其极致的阅读体验和超强的续航能力以及便携性为广大读者所青睐,所以掌阅集团的i Reader才能占领如此大的国内市场,与阅文集团一较高下。中文在线不应该牵制于汉王,把自己的原创内容输出到汉王阅读器,而应该引进一批新的技术人员,向亚马逊kindle和掌阅的i Reader学习,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产品的质量,开发出一款能够迅速渗透入市场的电子阅读器。其次,盈利是上市公司的主要目的。中文在线有大量优质的原创内容,而这些都是电子版,所以可以借鉴亚马逊网上书城的模式,成立一个中文在线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电子书的交易。此外,中文在线书城的很多电子书都没有纸质版,为了扩大其盈利范围以及更好地实施全媒体出版的业务,可以通过内部专家评审以及读者的反馈将优质网文进行纸质出版,在自己的商务网站上进行低价售卖,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二)国际经营战略——全球在线

中文在线的董事长童之磊先生表示:“中文在线所做的事情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我们所做的是改变人类的阅读方式,提升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中文在线正是顺应这样一种时代需求而生,它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光明的。”[3]随着网络市场的逐步规范,知识产权意识的广泛普及,中文在线将为所有用户提供更快、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在竞争中获胜,中文在线应该实施国际经营战略。

“从国际角度来思考传播是很重要的”。[4]媒介将生产经营活动的地域扩大到了本国国界以外的地域,即进入了国际经营的初级阶段,而当其总部设在一个国家,同时又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正式组织进行成长活动时,这个媒介就可以成为跨国媒介,同时,它所进行的经营活动相应地也到了媒介国际经营的高级阶段。中文在线应该积极实施国际经营战略,把将自身打造为一个国际化品牌作为战略目标。

中国华人在世界崭露头角,许多国家都有“华人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习普通话……这都是中文在线走向世界的有利条件。在华人圈里,母语占据的市场范围仍然很大,阅读中文仍旧是很多华人的习惯,而且很多积极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希望通过阅读中文书籍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既然中文在线将5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anything)即“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获取任何想要阅读的内容”作为自身的伟大目标,那么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就在所难免了。

摘要:中文在线于2015年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数字出版第一股”,多元化战略对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中文在线的三个多元化战略:同心多元化、横向多元化和混合多元化,并用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矩阵来分析其发展现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发展策略。

关键词:中文在线,多元化,SPACE矩阵,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DB/OL]http://www.chineseall.mobi/.

[2]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1.

[3]吟春.十年,用数字传承文明——访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J].中国编辑,2010(5):17.

[4]阿芒·马特拉(法).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M].陈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30.

出版集团该如何发展 篇2

虽然有的集团对发行、物流等资源进行了重新配置和重组,在发行、物流、财务等公共平台的建设上有了进展,但是少有集团能够围绕着产品的内容生产线对出版社的结构进行调整,对各类资源作合理的配置,难以实现集团化所要求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

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出版业围绕内容而展开的收购兼并浪潮,无一不是按照内容产品生产线对出版资源和品牌进行重新配置,对出版社的结构进行重新调整,从而形成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借鉴国际经验,下一步,我国的出版集团的业务发展,不应是各个出版社独自分散作战的模式,而应按照不同的内容产品生产线的要求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对品牌进行组合,实行产品细化和专业化生产,从而促进内容创新的深化,最大程度地利用内容资源,降低成本,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品牌,以提高生产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覆盖面。这一过程由于既涉及到出版社结构和利益的调整,又取决于出版集团的运营能力和水平,所以将会是非常艰难的,但它是我国出版集团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发展新闻出版业,就必须十分清醒地看到面临的诸多变化和挑战。归纳起来,这些变化和挑战,一是市场,二是竞争。

关于市场。时代发展到今天,出版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了的出版市场,既包括国内市场,也包括国际市场。而国际国内出版市场的变化,大概都是因为出版物受众对文化需求的变化引起的。以前我们的出版业大都是“我们出版什么,读者就读什么”,可现在要变成“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出版什么”。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出版业才能真正打开市场,拓展市场。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的环境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过去的那种单纯的买卖关系已经被看不见的市场那只手完全改变,而且在新的出版市场环境上,已经变化得使人有些眼花缭乱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对于新闻出版业,面对全面更广泛的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文化消费的提升,如何优化产品结构,繁荣出版市场,仍然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关于竞争。在新的客观经济环境下,新闻出版业发展面临的竞争可以说更加多元更加激烈。就消费者而言,他们可能已经不满足于纸质媒介的阅读,还要求进行网络或者手机的阅读。就出版行业而言,各级各类出版单位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不可能不采取一些新的招数甚至怪招,以求得消费者的青睐。就目前我国的新闻出版行业来看,一般来说规模都还不大,既要面对行业内部和区域之间的竞争,又要应对国际传媒巨头的巨大竞争,如此这样,都迫使我们的新闻出版业不得不加快改革步伐,增强自身实力,提高竞争能力。

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和如此激烈的竞争,作为新闻出版业特别是图书出版业,要谋求更高水平上的更大发展,就必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采取相应的发展对策,选准发展的路径,以求得新的发展和繁荣。

回想过往,经过改革以后的出版社,坚持科学性、开放性、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版社的改革逐渐向纵深发展,出版行业呈现出竞争愈演愈烈,强者愈来愈强,弱者愈来愈弱的态势,一些出版社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巨大挑战。

教育出版集团化发展 篇3

科学出版社始建于1954年8月1日,由原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和原上海龙门联合书局合并组建而成。至今已走过了55个春秋,成为了全国规模最大、书刊种类最多、综合竞争力全国第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综合性大型科技出版社,也是全国优秀出版单位,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的旗舰和龙头企业。

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党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出版方针,致力于科学(S)、技术(T)、医学(M)、教育(E)、文化(C)、期刊(P)等领域的出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科学出版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人才培养历程的一个华彩篇章。她凝聚了一批又一批以院士*为首的科学大师、著名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长江学者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为核心的作译者队伍,可谓巨匠云集,名家荟萃。他们的智慧通过一本本著作、一篇篇论文,哺育和造就了一代代、一批批高级人才。使用“科学版”书刊成长起来的各类人才,如今已成为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为我国的繁荣富强,为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两弹一星”、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载入了功勋卓著的光辉史册,也必将为新时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出版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是几代科学人不断拼博奋斗历程的一个真实写照。他们以自己的勤劳、艰辛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科学出版事业,铸造出了优秀的企业品牌,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编辑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形成了富有科学特色的、底蕴深厚的企业文化和图书品质。

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半个多世纪的创业磨砺,科学人敬业爱岗,辛勤耕耘,播撒汗水,精雕细镂出一部部图书精品,浇灌出一朵朵科技之花……,这是科学人理想的闪光!曾几何时,科学出版社完成了数以万计的我国优秀科技成果的传播和出版工作,近年来更是承担了大量“863”、“973”、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和咨询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家科学技术出版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出版工程《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等成果的出版任务,取得了恢宏的业绩。多年来,图书获奖项目在全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一、诞生与初创

1954年8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诞生和百废待兴的时代需要,科学出版社应运而生,成为新中国第一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综合性出版“高精尖”科技书刊的出版社。她从此肩负起繁荣我国科技出版事业,促进我国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发展,培养造就科技人才,提供科技食粮,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任。

科学出版社由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和龙门联合书局(上海)合并成立。建社伊始,设社长1人,副社长若干人,总编辑1人,副总编辑若干人,经理1人,副经理若干人。设编辑部、出版部、经理部。成立之初全社职工200人。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为周太玄,留法博士,著名生物学家;经理为严幼芝,龙门书局创始人,影印出版专家。

科学出版社成立之时,经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出版方针是:遵照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组织编译和出版中国和外国科学著作,以推动科学研究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59年8月,出版方针任务调整为:①明确出版工作必须围绕科学院的研究任务,特别是尖端科学、国民经济中重大科技问题和基本研究,以及培养干部的需要。②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既要克服“学院式”不联系实际的倾向,又要反对忽视理论、狭隘理解“联系实际”的思想。③跃进必须落到实处,要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保证数量,克服贪多求快,不注意好省的苗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自建社至1965年的11年期间,科学出版社初创发展阶段主要进行了如下开创性工作。

(1)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了与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哲学社会科学部相对应的编辑部,设为一室、二室、三室、四室、五室,密切了与学术界的联系(1961年以后,哲学社会科学部改变隶属关系,相关学科的出版任务转由其他单位承担),同时建立了设计、校对、出版、发行等业务部门,成立了上海办事处。

(2)根据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科研规划精神,相应制订了《科学出版社十二年远景规划纲要(1956~1967)》,之后又在此基础上制订了《科学出版社十年出版工作计划(1963~1972)》。这两个长远选题出版规划,为科学出版社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组织出版了代表我国科研水平的重要成果。代表性著作有著名科学家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苏步青的《射影曲线概论》,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钱伟长、林洪荪、胡海昌、叶开沅等的《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和黄昆、谢希德的《半导体物理》等。

(4)吸收上海影印出版社设立本社第二出版部,专门引进和介绍国外先进科技图书资料。1964年第二出版部从本社划出,另行成立光华出版社(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前身)。

(5)各学科领域、各研究机构的学报、通报、译报和文摘大量创刊。

(6)建立了全国一流水平的印刷基地——中国科学院印刷厂。

(7)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福州、广州、南宁、武汉、南昌、重庆、成都、昆明、西安、兰州、太原、沈阳、长春、哈尔滨和呼和浩特全国19个城市设立书刊门市部或特约门市部。

(8)代表我国最高学术水平的《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刊物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换、发行。

(9)制定了《书刊成品管理》、《编辑部工作制度》、《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业务培训》等各项规章制度;选题组稿业务“质量第一”和“精而准,系统化”的指导思想,成为这一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不辍。还创编了《著译者手册》和《样对手册》,成为重要的业务工具书,为培养编校人才、提高书刊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成为全国出版界培训教材,被国内各出版单位广泛应用。至1965年,科学出版社出书5000余种,印数近2000万册;期刊66种,约5000期,3800万册。全社员工达354人。标志着建社初期出版工作的全面铺开和顺利发展。

在此期间,周太玄社长组织出版的《十年来的中国科学(1949~1959)丛书》,是一项重大的图书工程。总结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10年来自然科学领域研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一套高水平、高质量,具有时代意义的巨著,得到中宣部的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自主持。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技术科学等30个大学科200多个分支学科和专题,有500~600位院内外著名科学家参加撰写和审稿。

《中国植物志》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科技部联合资助的一项重大研究项目,是科学出版社启动的又一项重大图书工程。全书80卷126分册,3万多种植物。自1959年开始陆续出版,2004年全部出齐,历时45年。这是一套经过几代科学家和编辑的共同努力,包括许多第一手资料的研究成果,也是迄今世界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植物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引起世界的关注。该志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奖项80余项,并获得2007年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在科学出版社建社第一个十年期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1964年隆重而热烈的十周年社庆。社庆在北京饭店举行。郭沫若院长和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等领导莅临祝贺。郭院长为科学出版社欣然题词:“在四个现代化的伟大斗争中,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其中的关键。要促进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必须加强科学技术的出版工作,在这一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严肃、严密、严格的精神。”此后,郭老提出的“三严”精神,激励、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科学人”。

二、动荡与低潮(1966~1975年)

1966~1975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出版事业同科学研究等其他事业一样,基本上处于低迷和停滞状态。1969年科学出版社机构被撤销,全体人员下放到河南罗山县和信阳市“五七“干校劳动,出版工作基本停顿。与此同时,科学出版社上海办事处及设在全国19个城市的门市部全部关闭,中国科学院印刷厂转行印刷非科学类书刊。

1970年,由科学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和其他单位抽调部分人员组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72年又恢复科学出版社名称。原下放“五七”干校人员陆续返京归队。1973~1975年恢复部分书刊的出版。据不完全统计,这10年期间,科学出版社所出版的书刊种数和期刊期数尚不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5。值得庆幸的是,一些有影响、有价值的好书仍得以在狭缝中艰难诞生。如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牛满江等人关于胰岛素晶体结构的研究,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等相关论文,竺可桢副院长的《物候学》,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概论》,以及《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多卷集)等重要著作。翻译出版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总论、数学、天文、地学等分册。其中,《农村有线广播》、《猪病防治手册》等大众化科普读物颇受欢迎,印数达数十万册,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科学出版社的《化石》杂志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青睐。1975年8月中国科学院传达:毛主席喜看科学出版社的《化石》和《动物学杂志》。同年9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胡耀邦等汇报中国科学院工作时,曾两次提到毛主席关心《化石》杂志一事。这是科学出版社的崇高荣誉,给全社职工增添了搞好出版工作的巨大动力和信心。同时,也预示着“文化大革命”后期我国科技出版事业正式恢复和发展的前景即将到来。

更令人振奋的是,胡耀邦同志(后任中共中央总书记)1975年7月主持中国科学院工作不久,即于8月亲临本社,在全社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示科学出版社出版工作的正确方向,《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正确的办刊方针,使大家在浩劫中看到了光明。这对全社同志乃至全国科技界和出版界都是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三、恢复与发展(1976~1986年)

“文化大革命”之后,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迅速恢复与发展,新的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曾经处于知识饥饿状态长达10年的我国亿万读者,对于获得知识的渴望,促进了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科学出版社作为科技出版界的龙头,在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此时,科学出版社的出版方针被确定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兼顾普及”。至1980年,图书和期刊的出版规模已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水平,这成为科学出版社恢复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1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同年中央明确指示中国科学院的办院方针。为了贯彻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根据中国科学院的方针做好出版工作,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科学出版社的工作指导方针和任务是:

(1)“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认真贯彻“百家争鸣”、“洋为中用”的方针。根据中国科学院的方针任务,大力加强有关应用研究成果的出版,继续重视基础研究书刊的出版,适当兼顾科学普及读物的出版。

(2)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形势对科技出版工作的严峻挑战,承担起为新技术革命迅速、准确传递信息的责任,对新技术给予高度重视,实时推动我国和世界先进国家最新科技发展。

(3)积极推广科研成果,积累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术交流,“为四化建设出好书,快出书,多出书做出更大贡献”。在编辑出版任务中,以出版学术著作为主,适当兼顾出版中高级科普著作;以出版国内科技著作为主,适当出版国外先进科技著作;以出版院内科研成果为主,积极出版全国优秀科技著作。同时,应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

这一出版方针的制定,对科学出版社的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3年科学出版社完成了领导干部的新老交替,组成了基本符合中央关于干部“四化”要求的新的社室两级领导班子。社内机构进而调整,成立了生产管理部、国际合作室、技术室等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新部门;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充实中层领导岗位,升格发行科等为处级单位,加强总编室、办公室等部门的职能,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制订了1984~1990年图书选题规划,包括能源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资源环境学、海洋工程和生物技术等“七五”期间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重点规划项目,以及各基础学科项目共22个规划单元,成为全社出版的指导方案和重要依据。

对外合作出书(刊)是科学出版社在科技出版界最先开辟的一个创新领域。经过多方努力,从无到有,不断扩展了对外业务联系。积极参加法兰克福和莱比锡等国际图书博览会,对推动本社乃至我国图书进入国际市场发挥了示范作用,取得了可喜进展。至1986年科学出版社已与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德国、丹麦、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瑞士和我国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家出版公司建立了合作出版关系,签订了近百份出版发行协议,出版外文图书114种,外文期刊20种。开创了我国书刊走向世界的先河。

与此同时,科学出版社开始了新技术的引进、应用和开发,先后购买了新技术设备,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冷排能力、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和照排、复印等技术服务条件,形成了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现代化的雏形。

1976~1986年期间,科学出版社主要工作成果,除了传统图书和期刊外,还新兴开发了图书音像出版物和计算机软件出版物。大量丛书的组织出版,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

图书方面:10年完成图书出版约6000种,约15亿字,1亿册。图书种类包括:①科研成果专著;②基本科学资料;③基础理论;④应用技术;⑤论文集;⑥综述评论;⑦史(科学史)传(科学家传记)法(自然辩证法);⑧科普读物;⑨科学名词与工具书;⑩外文版图书等。其中:

●科研成果专著: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代表性著作有著名科学家华罗庚、王元的《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陈景润的《初等数论》,钱学森、宋健的《工程控制论》,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概论》,张文佑的《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唐敖庆的《配位场理论方法》与《量子力学》,黄汲清的《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黄昆、谢希德的《半导体物理学》,谷德振的《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李庆逵的《中国土壤》,钱宁的《泥沙运动力学》,苏步青的《数学论文选集》,杨乐的《值分布论及其新研究》,潘承洞等的《哥德巴赫猜想》,李汝琪的《细胞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冯士的《风暴潮导论》,光炽等的《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方宗熙的《普通遗传学》,竺可桢、黄秉维主持的《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张广厚的《整函数和亚整函数理论——亏值、渐近值和奇异方向》,冯康的《弹性结构的数学理论》,周立三主编的《中国农业地理》等等。绝大部分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以及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等奖项。

在此期间,为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需要,大量引进了外国名著,如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C·基泰尔的《固体物理导论》、M·玻恩等的《光学原理》、马丁·哈威特的《天体物理学概论》、林忠四郎的《宇宙物理学》等数十种。

●基本科学资料:这是科学出版社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类图书,包括大量的国土资源、自然环境等考察研究报告,以及生物学、地学方面的图、谱、志等成果。如《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等100多种,以及系列《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和《中国陆地卫星影像地学分析图集》等。

●基础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科学出版社邀请各学科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编撰出版基础理论丛书。如华罗庚主编的《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冯康主编的《计算方法丛书》,张维主编的《力学丛书》,周超主编的《现代物理丛书》,张青莲主编的《无机化学丛书》,光炽主编的《地球化学理论丛书》,卢衍豪主编的《古生物专著丛书》,曾呈奎主编的《海洋湖沼科学理论丛书》等。引进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与《动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摩尔根的《基因论》、孟德尔的《植物杂交的试验》、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等。

●应用技术:“文化大革命”后,为了贯彻出版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开拓经济增长点,科学出版社突出了应用技术读物的出版,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组织出版了《核技术及其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塑料大棚园艺》、《锅炉水处理及水分析》、《气相色谱法》、《酶制剂工业》等,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技名词与工具书:编订、出版自然科学名词是科学出版社的传统任务之一。建社以来,特别是文革以后的10年间,出版了汉英(英汉)、汉俄(俄汉)、汉日(日汉)、汉德(德汉)、汉拉(丁文)等不同文字对照的自然科学各学科名词、名称、词汇、术语等专业用书数十种,以及《物理学词典》、《半导体词典》、《遣传学词典》、《国际电工词典》等工具书。20世纪80年代初期翻译出版了美国麦格劳-希尔版《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大型现代化工具书(30卷)等。

●科普读物:基于科教兴国、积极普及科学知识的需要,科学出版社十分重视中级科普读物的出版,组织出版适于隔行专家和高中文化水平阅读的科普著作。如出版了《物理学基础知识丛书》、《光学知识丛书》、《化学知识丛书》、《天文学基础知识丛书》、《地质学基础知识丛书》、《生物学基础知识丛书》、《计算机基础知识丛书》、《自动化基础知识丛书》,等等。

●综述评论:包括各学科进展性综述、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特别是新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前沿性学科的著作,受到应有的重视。如自然科学史方面,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等。

纵览这一时期,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著名科学家的优秀著作,它们犹如甘醇散发出沁人的芬芳,许多学术著作代表了国家科学水平,展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新面貌。在1982~1984年的第一、二、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评选中,科学出版社连年夺冠:1982年全国有69家出版社参加评选,本社有9种图书获奖,占全部73种获奖图书的12.3%;1983年有75家出版社参评,本社有5种图书获一等奖,占全部24种一等奖图书的20.8%;1984年有76家出版社参评,本社有4种图书获一等奖,占全部14种一等奖图书的28.5%。科学出版社被誉为“三连冠”。此外还有众多获奖图书图书。

期刊方面:学术期刊在科学出版社占有重要地位。仅在1976~1986年间,科学出版社共出版学术期刊100多种。1986年达122种,705期,创造了科学出版社期刊出版的新高。这在国内外也是少见的。

科学出版社刊物分为学报、通报与专业杂志、科普期刊三类。以学术刊物为主。当时,学报92种,占75.4%,包括20种外文版学报;通报与专业杂志24种,占19.7%;科普刊物6种,占4.9%。

学术刊物的出版,反映了我国科研工作的发展和前进步伐。20世纪50年代初期,科学出版社恢复出版了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刊的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学术刊物,五六十年代相继扩展到力学、高分子、燃料化学、海洋与湖沼、自动化、声学等领域。特别是在文革后的10年间,新创刊物达56种。如数学期刊有《数学学报》(中英文版)、《应用数学学报》(中英文版)、《计算数学》(中英文版)、《数学的实践与认识》,以及相关的《系统科学与数学》、《数学物理学报》等;物理学期刊有《物理学报》、《中国物理快报》、《声学学报》(中英文版)、《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低能物理》、《半导体学报》、《应用声学》和普及性的《高能物理》;生物学和地学研究领域广阔,分支学科众多,期刊分别有《生物学报》、《地质学报》与《地理学报》等30种和23种。随着环境科学和空间科学的新兴发展,科学出版社又实时出版了《环境科学学报》、《空间科学学报》等前沿性期刊。

四、成长与壮大(1987~1994年)

科学出版社在经历20世纪50~60年代的初创、文革期间的低潮和改革开放后的恢复发展之后,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再一次迎来了百花盛开的大好时光和发展机遇,迅速成长壮大。在那百舸争流、激烈竞争的年代,仍然以其雄厚的编辑力量,一流的作译者队伍,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图书品牌,居全国之冠的科技书刊规模和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在全国科技出版界继续保持了领先的地位。

1987~1994年期间,制定了《科学出版社三年工作规划要点(1988~1990)》和《科学出版社1991~1995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改革、发展的思想、战略和措施。正确的决策和精心的规划,换来了科学出版社的新气象,科学出版社逐渐步入良性循环和顺利发展的轨道,为后来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一阶段,科学出版社的基本方针任务是:在20世纪末或更长一些时间,在原来基础上把科学出版社建成为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的现代化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努力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从内向型向国际型转变,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积极实施“以书养书、以外补内、以副补主”的策略,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实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出版工作方针,多出好书,多做贡献,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奋斗目标:继续调整、改革、转轨,稳步发展前进。国内部分,在保持原有书刊生产规模的情况下,以提高质量、效益和效率为中心,既要多出好书,又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国外部分,对外文书刊要积极开拓,努力经营,力争有较快增长,站稳对外合作的脚跟。

主要措施:①不断优化选题,调整出版结构,既要发扬传统特色,又要提高书刊效益。②坚持“三严”作风,切实做到以质量为中心作为根本指导方针,在全社职工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要求图书从编前工作抓起,坚持三审制;期刊从编辑部抓起,坚持质量第一。③加强发行工作,探索有效发行方式。④积极推进技术改造与创新,建立编辑、出版、发行和管理数据库,并为联网准备条件。⑤继续发展多种经营,壮大经济实力。⑥加速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⑦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实行社室两级管理、目标责任制等。

主要工作和业绩:①经中国科学院决定,自1987年开始,科学出版社调整领导管理体制,实行社长负责制。②建立了科学出版基金,支持优秀科技书刊出版。③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启用“龙门书局”副牌,拓展出版范围和经营范围。④大力加强发行工作,采取主副渠道并行、自办发行的办法,打开销售通道,取得了宝贵经验。⑤创办海外机构(香港、纽约、莫斯科办事处),开拓国外书刊市场,为科学出版社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出版业务,分别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士、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出版业务关系。⑦积极参加国内各类书市和国际图书博览会,树立科学版图书形象。多次参加德国法兰克福、莱比锡国际图书博览会、美国ABA国际书览和日本东京国际书展等。在国内联合新华书店、北京新华书店、南京新华书店等,多次举办科学片图书展销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⑧建立书刊质量管理小组,全面提高编校质量。在全社范围内开展图书质量评选活动,促进书刊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⑨建立音像制品编辑室,开始了图书音像制品的生产和发行工作。⑩发展多种经营,开辟“以辅为主”新路子。

这一时期,主要图书工程和重要出版成果有:①《科学家传记大辞典》。这是本社一项重大图书工程,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主编。该《辞典》包括《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上下册)、《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1~6册)、《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按学科分册出版),至1994年共出版18册。②1987年3月科学出版社第一部计算机软件《状态风险分析程序》和第一部用计算机和激光照排处理的《状态风险分析程序使用说明》正式出版。③《相对论电子学》(刘盛纲)、《微分几何》(丘成桐等)等重要著作相继出版,并获奖。④1989年数学大师、国际知名学者陈省身访问本社并举行科学版《陈省身文选》首发式。⑤由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倡议,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由本社和中央党校出版社联合出版了干部读本《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印数达90万册。⑥科学版数十种选题被列入国家“八五”全国重点科技图书选题规划,在全国首屈一指。

重大事件与活动:①1990年7月31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等院领导来社视察,出席科学出版社36周年社庆,肯定了本社36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所取得的业绩与发展。②1990年10月《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图书馆召开,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严济慈和卢嘉锡、周光召等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题词、讲话。宋健代表国务院发来贺信。③1993年10月由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发文,科学出版社被评为“全国优秀出版社”。④1993年第二届出版韬奋奖(出版界最高奖项)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我社姚岁寒编审获此殊荣。⑤在此期间,科学出版社获奖图书147种,继续在全国科技出版界居于领先地位。期刊方面,1992年科学出版社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44种,占全国获奖期刊总数(351种)的12.54%,其中一等奖14种,二等奖22种,三等奖8种,分别占全国一、二、三等奖的28%、22%和4%。同样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五、创新与辉煌(1995~2004年)

20世纪90年代是充满诗意与青春的年代,也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代。在1995~2004年的10年期间,走过40年创业、发展、壮大的科学出版社,又踏上了创造辉煌业绩的新征程。科学出版社迈开了改革创新的大步伐,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痛苦过程,经历了艰难的“爬坡”、“上台阶”、“双突破”的各个阶段,经历了大展鸿图的谋略与规划,经历了许多日日夜夜的拼博与奋战,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向前,走向辉煌!

(1)跨越式发展新思想与高瞻远瞩的出版战略。1994年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视察科学出版社,在全体干部大会上指示:科学出版社要通过改革与调整,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1995年10月以汪继祥为首的新一届社领导班子,及时总结以往工作的经验,站在历史的高度,宏观战略的高度,放眼全国,放眼世界,锐意进取。为了打开新局面,提出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在保持“三高”(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特色和“三严”(严肃、严密、严格)作风的基础上,调整出版发展战略,创新,创新,再创新。

具体发展思路与方略:更新观念,开创有科学出版社特色的“双效益”道路。确定以改革为动力,以结构性调整为主要手段,以转换机制为中心,以提高双效益为目的,以全员目标管理责任制为主要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实现经营目标的指导思想,采取“超常规发展”的举措,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这样,通过1996年的“爬坡”,1997年的“上台阶”,1998年的“全面突破”,科学出版社在保持原有学术书刊出版传统,学术著作出版品种稳步上升(从1995年的373种上升到1998年的554种)。

1999年以后,根据我国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和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新信息,科学出版社又开始了“二次创业”,再创新高。提出新的战略目标:“立足科技,面向教育,面向未来,用市场手段实现知识创新成果的归纳整理、传播转移、普及提高,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学研究和技术产业化服务,为科技成果国际交流服务,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经过10年努力,把科学出版社办成以科学、技术、医学、教育为主要领域的高水平、综合性、国际化的媒体集团,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办社方针确定为:“立足科技,面向教育,多种媒体,综合经营。”围绕总体发展目标和办社方针,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了体制机制转化战略、人才战略、精细化管理战略、产品销售战略和职能管理战略等10大分类战略。

2003年再一次调整发展战略,把科学出版社和龙门书局两个品牌同时经营。这是一个具有战略高度的大变化。使科学出版社在经营规模、两个效益、体制机制改革、编辑队伍建设、作译者队伍建设、选题资源规划发展、人才培养、国际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骄人业绩,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2)硕果累累,业绩辉煌。先进的理论、战略、方针、措施,创造出骄人的业绩:

①品种翻新,周期缩短:如前所述,研究专著、基础理论、基本资料、论文集、应用技术、工具书、综述、科普类图书和各类学术期刊,是本社传统出版物的集中体现。但在上级停止亏损补贴的1995年以前,本社每年初版书的品种徘徊在320种左右。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1998年上升到554种,1999~2001年平均每年出书达807种,为1995年以前的2.16倍,2004年出书4000多种,期刊200种,日均出书11种,期刊2期以上,创造了国内科技书刊出版的新高。同时出版周期大大缩短,从以往的平均300天以上,缩短为现在的平均150天以下,赢得了声誉,赢得了效益和好评。这是社里投入大量资金,实现计算机冷排和编辑网络管理的结果,从而实现了书刊出版优质、准期的目标。②加大投入,加快重点图书出版进程:本社1996年以前组织的很多优秀大型丛书和国家重点出版工程,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迟迟不能完成。1996年以后加大了财力、人力投入,使这些图书得以尽快出版。例如《郭沫若全集·考古编》,1982年开始工作,至1995年仅出版4卷,2002年在郭老诞生110周年之际全部10卷重新出齐。《中国科学技术史》计划出版30卷,1995年以前一卷未出,1998~2002年已出版20卷。《中国动物志》1996年以前每年仅出版1~3卷,1997~2002年平均每年出版10.5卷。之后,三志(《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被科学家评选为1999年中国科学十大新闻之一。③瞄准前进目标,扩大出版领域:最显著的特点是从原来传统的科学(S)、技术(T)领域,扩展到教育(E)和医学(M)领域。在教育类图书中,又从中小学教材、教辅类图书延伸到大专类教材、教辅类等,从而大大提高了科学出版社的综合性、前沿性和出版空间,开始与国际大型出版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科学与社会学方面:出版了我国三大年度报告:《科学发展报告》、《高技术发展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及《创新与未来》、《科学前沿与未来》等一系列图书。

●在生命科学方面:出版了《现代生物技术译丛》、《移植免疫生物学》、《现代生物系列》、《生命科学专论系列》、《“863”生物高技术丛书》,以及《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细胞实验指南》等应用类图书。

●在地球科学领域:开发出版了《中国矿情》、《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重要成果。其中《中国人文地理丛书》被列为国家“九五”重大丛书出版项目,由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吴传钧院士主编。该丛书与本社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13卷)专著系列是姊妹篇,分别代表了我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后两种图书系列分别由秦大河院士和钱正英院士主编,是紧密联系我国西部开发实际而推出的两套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创新性、权威性著作,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咨询意见,受到国内学界、政界极大的关注。

●在技术科学领域:开发出版了《时序逻辑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材料科学和技术科学丛书》、《现代仪器仪表技术与设计》、《微电子丛书》、《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计算机视觉》等。

●在医学领域:打破了科学出版社以往不出临床类图书的束缚,按照医学书离不开临床诊断的实际情况,开发出版了《现代临床医学丛书》、《现代临床影像学丛书》,以及外科学、诊断学等系列应用性图书。

●在教育领域: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开发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现代生物学精要速览系列》、《全美经典学习指导系列》,以及《计算机组成原理》、《大学物理》等。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003年专门成立了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现为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中心:下设生物分社、化学资环分社、数理分社、工科分社、经管分社等),系统地出版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各类教材和教辅类图书。

●在考古学领域:1996~2004年出版了我国重要考古著作《天马-曲村》等154种,以及长江三峡地区等大量考古发掘报告、考古论著。编辑力量和出书规模不断壮大,现已成为国内考古类图书出版的一支生力军,几乎占据了我国文物考古类图书出版的半壁江山。

●在辞书领域:及时更新出版了《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四版),以及《数学百科全书》、《新英汉数学词汇》、《新拉汉英无脊柱动物名称》等,开发出版了《汉英生物学词汇》、《英汉汉项MBA专业词典》、《英汉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词典》、《工程数学手册》、《水文学手册》等精品。

●学术期刊方面:目前科学出版社每年出版学术期刊约200种,占全国学术期刊的4%。

(3)在书刊选题、组稿、编辑、出版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国内销售网点发展也突飞猛进,形成了主副渠道三级发行网络,为经营运行提供了保障。科学出版社已从单纯出版研究、理论性学术著作,转移到多文化、更贴近科研、生产、教学等广阔的领域,并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不断加强经营计划和精细化管理,书刊品种、总产值、销售额和利润等指标成倍增长,连年翻番。

(4)与此同时,获奖书刊大面积丰收。1996~2003年间,科学出版社共有132种图书获省部级以上图书奖,获奖品种居全国科技出版社前茅。仅2003年就有4种图书获国家图书奖,7种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期刊方面,科学出版社期刊在学术层面上和综合质量上是一流的,被同行公认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国家队。其中《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35种刊物2003年被国际检索系统SCI等收录,占被《SC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的47%。1996~2002年期刊获奖种数和等级均居全国之冠。如1996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31种,占全国获奖期刊417种的7.43%;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11种,占全国获奖期刊64种的17.1%;2002年获国家期刊奖7种、国家期刊提名奖7种、国家期刊百种重点期刊10种,分别占全国获奖期刊总数30种、50种、99种的23.33%、14%和10%。在国家权威机构评出的2001年度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科学出版社入选30种,占全国总数的30%。

(5)国际合作蒸蒸日上,国际化取得新进展。根据“形成国际战略合作,争取海外出版资源,开发国际出版市场”的目标,科学出版社在以往对外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国外科技出版现状的跟踪研究和版权贸易,开展了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构建了新的国际战略伙伴合作格局。合作机构从原来的几十家发展到2004年的200多家。引进外文版图书翻译出版或影印出版,1996~2002年达1049种,包括经典名著《分子克隆实验指南》,云集国际知名专家学者400余人撰写的大型丛书《材料科学和技术科学丛书》,全套23卷同时引进,引进版图书的规模和数量超过科学出版社历史上任何时期。其中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已形成规模和市场。2001年科学出版社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图书版权贸易先进单位”。2003年共引进版权312种,全年接待64家出版公司百人次来访;出访40家出版公司,实现60多个合作项目。科学出版社的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出版资源不断丰富。国际STM出版商协会在中国首选科学出版社加盟,德国最大的威卡集团等一些外国主要出版单位把科学出版社作为与中国进行业务合作的首选单位或唯一伙伴。通过图书、期刊、繁体字版等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出版社在引进和输出科技图书市场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

(6)重塑“龙门”品牌。龙门书局自1993年恢复以来,继承龙门的“专为青年学子出版学习用书”的传统,集中力量致力于文化、教育类图书的编辑、出版,经过多年的精心策划、经营、创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现已在教辅书界形成品牌和规模。1999年龙门书局被誉为教辅界的“三架马车”之一;2001年被《中国图书商报》列为“文教新六家”之首。已成为与“科学版”并驾齐驱的著名品牌,并成为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之一。

(7)企业文化丰富多彩。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和形象的一面镜子。科学出版社把企业文化建设同各项工作相结合,使科学出版社的团队精神进一步提升,各级领导和广大员工的敬业意识、战略意识、创新意识、奉献意识得到不断加强,有力地推动了本社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以往历届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改革实践,科学出版社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实现了路甬祥院长提出的“一年一个样,三样大变样”的要求。截至2004年,科学出版社总产值达10.7亿元,年出书2500种,期刊200多种。科学出版社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全国科技类出版社已由1995年的第十二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一位。

2004年在科学出版社成立50周年之际,科学出版社出资100万元设立了科学出版社知名作者奖和优秀作者奖,奖励为科学出版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作者,陈省身、黄昆、李政道、刘东生、钱伟长、钱学森、丘成桐、王忠诚、吴文俊、吴征镒、徐光宪等156位作者入选,这项奖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2004年8月科学出版社举行了隆重的建社50周年社庆大会,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施尔畏等领导同志,以及60多位获得科学出版社知名作者奖和优秀作者奖的著名科学家临莅会议,有关领导、科学家和国际友人为科学出版社题词或发来贺信。路甬祥题词:传播科学,创造未来;宋健题词:加强科技出版,推动科技发展;周光召题词:精心编辑,精心出版;徐匡迪题词: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出版事业;钱伟长题词:与时俱进,再创辉煌。可以说,1995~2004年是科学出版社创新与辉煌的年代,是科学人引以自豪的年代。

六、转制与引领(2005~2008年)

正当科学出版社迎来创新与辉煌的年代,庆祝50华诞之际,一个新的挑战和任务又落在了科学出版社的肩上,即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成为中央文化体制改革35个试点单位之一。

成立于2000年的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是新闻出版总署第一批试点集团,也是国内惟一的中央级专业出版集团。成立之初,集团是一个法人联合体,成员单位包括科学出版社、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北京中科希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北京中科进出口公司等。

改革试点以来,在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和支持下,集团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已经顺利完成改革试点任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集团被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光荣称号,成为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进代表;集团输出科技书刊项目数量位居科技出版单位的首位,成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北京市版权贸易先进单位”;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数量名列出版社前茅;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图书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等数量位居第一;韬奋出版奖、优秀出版人物奖等均榜上有名,一大批年轻化、专业化的优秀编辑出版人才成为集团中坚力量;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净资产增加136%),竞争力位居科技类出版社之首。

通过改革试点,集团在核心竞争力、出版品牌、科技成果交流、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展显著,为未来做强做大、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主要发展战略和进展:

(1)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手段,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作为改革试点,集团创新体制机制,锐意进取,克服了体制改革中遇到的许多困难。2005年6月和2007年4月,集团和集团的核心企业——科学出版社分别进行了工商注册,顺利完成改革试点任务。

但是转制只是手段,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才是目的。集团在体制改革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符合市场竞争需求的内部运行机制,充分释放改革能量,出版业务取得了较快增长。

2008年集团出版图书8117种,科技期刊209种,书刊产值13.28亿元,集团总销售收入9.48亿元,资产总额12.17亿元。2008年集团与试点初期(2003年)相比,资产总额增加93.70%,净资产增加136.40%,销售收入增加54.70%。

集团核心企业——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经营业绩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08年,全社出版图书7537种(其中新书2785种),期刊189种;书刊产值达到12.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3%;全社总销售收入7.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97%;税前利润、净资产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7.31%和22.70%。

2006年科学出版社的竞争力位居全国科技类出版社榜首,在全国出版社中排名第4位。

(2)以重大出版工程为龙头,打造中国科技出版第一品牌。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一直致力于在专业出版领域做强做大,努力打造中国科技出版第一品牌,而专业出版发展须以重大出版工程项目来带动。目前,集团已经形成了重大图书出版工程群。如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总书记关注、由钱伟长院士倡导并担纲总主编的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三大部分,20卷约60分册,涵盖数学与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农学、医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化工冶金轻纺与材料工程学、能源与矿产工程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以及哲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教育学、军事学、管理学等,2007年已启动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等9卷;凝聚我国四代植物学家智慧、跨越半个世纪的巨著《中国植物志》;2007年由路甬祥主编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为国家科学发展提供了高端权威咨询,受到学界和政界的关注;以及大批“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54项,入选数量在全国科技出版社中位居第一),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2008年获资助44项,资助金额占整个出版基金资助总量的50%左右),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项目(788项)等。

在期刊出版方面,集团2008年出版科技期刊209种,其中《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简称“两刊”)是我国学术期刊的代表性刊物。针对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变化和国际学术期刊的竞争,作为我院学术期刊改革试点单位的“两刊”正在按照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改革方案,大力推进管理体制、院士平台办刊、出版单位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的改革,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专业出版发展以及品牌形成,获国家级奖项是一个重要体现。多年来,集团和科学出版社一直在国内书刊获奖方面名列前茅。其中在2007年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科学出版社获得图书奖二项、图书奖提名奖一项等6项,全国第一。再次被国家评为“全国优秀出版单位”;2008年中国科学出版集团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称号。

(3)以科技出版“走出去”为途径,实现科技成果的国际交流。作为中国科学院专属的中央级专业出版集团,将推动我国科技成果的国际交流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而要实现科技成果的国际交流,就需要集团“走出去”。为此,集团非常重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拓和利用,采取“引进带输出”的合作策略,建立“走出去”长效机制,与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大力推动科技出版“走出去”,并取得丰硕成果。在近两年北京和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科学出版社每年向欧美国家输出优秀科技图书200多项,输出数量居全国第二、科技出版社之首;在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科学出版社还有114项图书得到政府资助。此外,包括“两刊”在内的31种集团出版的英文版科技期刊也与国际知名科技出版机构开展合作,取得良好效果。2007年集团被商务部、文化部等部委评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被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授予“北京市版权贸易先进单位”。在2008年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集团董事长汪继祥还应邀作了题为《深化体制改革,促进中国科技出版“走出去”》的经验介绍。

(4)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加快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要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重视出版人才队伍建设。近5年来,科学出版社共引进278位新人,其中2/3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新人不断进入,使得全社编辑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348人的编辑队伍中,30岁以下年轻人占47%,30-40岁与41-50岁分别占24%和17%;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编辑比例占62%。

为了加快编辑业务队伍迅速成长,科学出版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建立了“社—出版中心—分社带培导师制”的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和上岗考核,使其能够尽快合格上岗。二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对在职员工组织不同方式、不同类别的针对性培训,如邀请国内外知名出版专家讲座、选派骨干到国内高等院校进修和国外出版集团交流访问等。三是大胆使用和提拔一大批年轻骨干到重要业务岗位。社总经理、副总经理、副总编辑共有8位,年龄均在42~46岁,其中两位还分别获得了韬奋出版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四是实行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从制度上促进了员工队伍的创新力、执行力和战斗力。通过上述措施,使科学出版社拥有了一支富有朝气和活力、熟谙市场运作规律的专业化、年轻化的编辑出版人才队伍。

目前,集团正根据国内外科技出版发展动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一个平台、两个中心”(国家级专业数字出版平台,中国科技成果的发布中心和国际优秀科技成果的引进中心)建设为核心,努力把集团打造成为在国内具有代表性、在国际具有竞争力的国家级科技出版集团,成为以科学、技术、医学、教育为主要领域的中国科技出版旗舰,引领中国科技出版走向未来!

企鹅出版集团网站建设与发展 篇4

网站在企鹅出版集团大致扮演五种角色:公司信息的展示、电子商务功能、为经销商服务、为其他出版社服务、为读者服务。

公司信息的展示企鹅美国网站的“关于企鹅”页面,设置了公司概览、管理人员、公司历史、联络方式等栏目。除此之外,还有按成人、青少年、儿童类别区分的信息,以方便用户查找。企鹅中国网站是一个中英双语网站,主要面向中国读者及在中国的国外读者。除常规内容之外,企鹅中国的“关于企鹅”页面还设有企鹅新闻,以及附带中英文版地图的企鹅中国联系方式,均是为了方便用户。总之,展示公司历史、品牌、产品是网站的基本功能。

电子商务功能为避免大型在线购物网站占据垄断地位,许多出版社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企鹅现已在大部分国家的网站开通了电子商务功能,针对每本书都有单独页面介绍,另外,企鹅还会在首页推出一些折扣优惠活动来进行促销,比如付二得三、八折优惠等。

为经销商服务企鹅在首页的导航上专门为经销商设立了一个频道,里面有书目、订单可供在线下载。经销商也可以从这个频道获知针对经销商的特别优惠等信息,如发布一些免费礼品的信息,经销商可将要举办的店面活动方案发给我们,如果我们觉得不错,就会派发一些免费礼品,作为对其店面活动的支持。

企鹅英国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独立的书目网站,提供未来半年出版的图书信息,供记者、经销商、图书馆人员使用。

为其他出版社服务为了方便世界各地的出版社查询企鹅拥有的图书版权资源,企鹅英国设立了一个专门的版权网站,简单实用,强大的搜索功能可以快速地查找所需版权信息。

为读者服务互联网的出现,为出版社和读者建立了直接沟通的桥梁。基本的读者服务内容,有分类浏览、图书介绍、作者介绍、搜索功能等。

除大众读者之外,我们还为特殊类别的读者提供服务,例如教师。我们设立了为教师服务的页面,教师可直接免费下载由企鹅精心编辑制作的阅读指南。比如在网站莎士比亚专题区,莎翁的每本书都配有单独的阅读指南,常规信息之外,还有故事背景、时代意义、文学解析等方面的内容,以供教师参考。阅读指南还包括可供探讨的问题列举,关联读物推荐等,教师用阅读指南作为课件或讲义,非常方便。

企鹅也有自己的读者俱乐部网站,网站上有介绍最新作者、重点推荐图书等信息,并发布一些活动通知。另外,读者如果注册成为企鹅俱乐部成员,会享受到企鹅的免费邮件定制服务。我们会制作精致的页面直接发送到读者的邮箱,以便他们方便地了解到企鹅最新的企业、图书或活动资讯。

现在是Web 2.0时代,企鹅出版社的网站除了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之外,还注重跟读者的互动功能。企鹅有自己的博客和播客,博客是企鹅各个部门的员工撰写的企鹅背后的故事,通过博客,读者可以知道图书的制作流程,甚至是企鹅办公室里发生的逸闻趣事,还可以与企鹅的工作人员互动留言。播客则为用户提供了在线视频和音频资料。企鹅经典的博客网站则接受读者的免费索书申请,为符合条件的读者免费邮寄图书,读者阅读后发表一篇评论作为回报。

教育出版集团化发展 篇5

1999年2月24日,我国第一家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出版业集团化进程的大幕就此拉开。而随着2009年底内蒙古、福建、黑龙江等地出版集团的相继成立,我国出版业的集团化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

无可否认,集团化给出版业带来了深刻变化,提高了产业的集中度,提升了产业的社会影响力。但同报业和广电领域一样,我国出版业的集团化政府的行政推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十年,恰逢我国经济与世界全方位接轨,数字化和信息革命席卷而来,在多种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出版业的集团化从一开始就与各种“中国式”的矛盾相伴生:“事业性质”与“企业管理”、“行政干预”与“市场主导”、“造大船”与“跑小船”、“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多元化”与“专业化”、“上市融资”与“意识形态安全”……本文选取多元化、资本化和规模化三个关键词,尝试对集团化十年中产业发展的一些矛盾进行论述。

多元化:主业和辅业的矛盾

从集团化伊始,多元化就一直是各出版集团绕不开的话题。十年间,关于主业辅业的辩证关系引发了业者热烈的争论,“陷阱”还是“馅饼”、“跳出出版,做大出版”、“做强辅业,反哺主业”之声不绝于耳。主业的范畴也经历了认识上的变迁。笔者认为,出版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利好的政策环境下出版单位要求扩张的需求与传统出版主业增长乏力之间的矛盾。由此,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如何从内容产业的视角重新认识和界定“主业”。对于“主业”和“辅业”的认识,随着集团化的深人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99年至2007年可划分为第一阶段,这时的多元化是以房地产、旅游等非关联业务为主要投资方向。这一阶段中,主流观点认为图书出版是出版集团的主营业务,再加上这一阶段宏观政策的种种限制,出版业“跨地域”、“跨媒体”经营难度很大,多元投资方向多以脱离主业的非关联多元化为主,如投资房地产、旅游等。2007年底,以辽宁出版传媒上市为标志的出版业上市融资风潮,出版集团的多元化经营进入第二阶段,开始在“泛文化”、“大传媒”范畴寻求突破口。这一阶段,出版业对于“主业”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图书向现代传媒的变化,除图书出版、发行等传统业务外,以内容为关联的产业链都被纳入主业范畴,如影视、报刊、网络以及数字出版相关业态都成为“主业”。而上市也变相增大了出版集团扩张的压力,上市企业出于对出版业前景不确定性的担忧,开始从战略性角度考虑未来的生存发展和竞争,为提高和发展核心竞争能力有意识地进行多元化战略选择。

笔者认为,出版业整体所处的宏观发展阶段和具体出版企业所面临的微观发展环境,成为判断是否应该采取多元化策略,以及应该在何种范围内进行多元化的关键。当前,我国的出版集团多元化经营中另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如何正面看待由行政力带来的多元化诱惑。

资本化:路径和手段的关系

资本化也是出版业集团化过程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版集团经历了集团化初期扩大规模、整合资源的阵痛,走向了更具实质意义的市场化阶段。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出版业也像其他企业曾经经历的一样,开始了由产品运营、品牌运营向资本运营阶段的过渡。出版业的决策者和经营者都希望通过资本运作,提升形象,增强实力,扩大规模,加快发展步伐。因此,上市融资就成了近几年出版业改革发展中的热门话题,也成为出版业谋求做大做强的主流路径。2007年和2008年,北方出版传媒、时代出版传媒相继成功上市。眼下,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中南出版传媒、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江西出版集团、读者出版集团等单位都已为上市筹备已久,有望于不久后登陆资本市场。

不过,一些出版集团上市的目的,却与资本市场的运行逻辑有着一定的偏差。据笔者统计,为数不少的出版集团的经营者都表示“我们不缺钱,上市也不是为了圈钱”,这构成了当下出版业上市热潮中的一个悖论:融资是企业上市最主要的原因,在欧美发达国家,融资甚至是唯一目的;在中国,“不差钱”的出版集团却在争先恐后地谋求上市。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梅耶(Mayer)著名的“啄食顺序原则”,企业融资的优先顺序依次为:(1)内源融资;(2)外源融资;(3)间接融资;(4)直接融资;(5)债券融资;(6)股票融资。当公司要为自己的新项目进行融资时,将优先考虑使用内部的盈余,其次是采用债券融资,最后才考虑股权融资。从这一逻辑上推断,对于并不缺乏发展资金的出版集团而言,上市成为身份的象征,企业和企业经营者会获得额外效应(如上市可能被视为政绩、上市带来的关注度等等),证券资本市场很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变相寻租场。

从这一逻辑上推断,上市不应该成为出版集团唯一的发展路径,况且在目前的市场机制下,很多出版传媒企业上市后融到的资金成为“烫手的山芋”,并不容易找到很好的投向。我国的证券资本市场改革虽然推进了多年,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很多中国股民购买股票,并不是期待企业价值的高低,而是关心上市公司这一身份所带来的其他效应。具体讲,就是在目前的上市制度框架下,企业所占据的上市指标就会形成所谓的“壳资源”,有了这种身份的象征,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就会获得额外效应。但市场经济毕竟要靠市场说话,从这个角度来衡量,随着市场的不断规范,上市蕴藏着很大的潜在风险。

上市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但资本市场毕竟不是“试验田”,试图用上市来规范和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并非理智之举,其结果可能让出版业承受“其所不能承受之重”。规模化:“大船”与“小船”的关系

多元化和资本化,都与“实现规模化经营”这一出版业集团化的基本诉求紧密相关。简单地通过行政力量合并出版集团,以此来扩大产业规模,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出版业内在效率问题。如今,虽然集团化工作已基本告一段落,但所成立的各出版集团的规模显然还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由此,继续扩大市场竞争主体的规模和影响力,成为“后集团化时期”我国出版业的又一战略任务。

2009年4月6日,新聞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将积极支持社会资本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参与出版传媒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支持条件成熟的出版传媒企业,特别是跨地区的出版传媒企业上市融资。《意见》还以首次以政府文件的方式明确提出了“将在三至五年内培育出六七家资产和销售额皆超百亿

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目标。

“双百亿工程”被正式提上日程,意在打造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称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规模出版企业。临近2008年岁末,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宣称资产规模和销售额双双超过百亿元,我国出版界第一个双百亿集团浮出水面。而抢占双百亿队列中的其他几个席位一时成为各大集团一致的战略目标。显然,从目前我国出版企业的规模来看,他们很难在两年内通过内生性增长完成双“百亿”目标,这意味着外延性扩张将发挥重要作用,出版传媒业并购重组将加快,“三跨”(跨地域、跨媒体、跨行业)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不二路径。而在目前的市场化程度和运行机制下,跨越地域的兼并联合必然需要行政力的强势推动。集团化如果只是简单地通过行政力量合并出版机构,以此来扩大产业规模,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出版业内在效率问题,因为难以构建一种有效的内在经营机制,这样也就会导致集团缺乏核心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一般而言,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被认为是解决途径,但所谓媒介的内在机制和制度其实关联着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背景,仅从体制和制度层面进行改革,可能难以有实质性的效果。

此外,在造“大船”的同时,如何扶持中小出版社的发展,让“走阳光道”的大社与“走独木桥”的小社并存,优势互补,搞活市场,更好地服务读者,也是出版业在实现“双百亿大计”过程中需要一并考虑好的问题。

中国妇女出版社荣获“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优秀传媒奖”

本刊讯5月11日,在大连召开的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表彰论坛上,中国妇女出版社荣获“优秀传媒奖”。

2009年初,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了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作为一项公益性教育活动,得到社会和广大家长的赞同和好评。作为最早开始关注家庭教育图书出版的中央级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一直坚守媒体的责任,以实事求是的作风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踏踏实实做家教好书、出图书精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赖,也确立了妇女社在全国家教图书出版领先的优势地位。

上一篇:管理布置下一篇:仓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