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集团(共12篇)
出版集团 篇1
一、简介
中文在线集团2000年成立于清华大学,2015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数字出版第一股”。集团以版权机构、作者为正版数字内容来源进行内容的聚合和管理,向手机、手持终端、互联网等媒体提供数字阅读产品;为数字出版和发行机构提供数字出版运营服务;通过版权衍生产品等方式提供数字内容增值服务。中文在线是国内最大的正版数字内容提供商之一,自有用户超7000万,合作用户超4亿,公司拥有数字内容资源过百万种,签约版权机构600余家,签约知名作家、畅销书作者2000余位,驻站网络作者超过100万名。[1]
二、多元化之路
多元化战略包括同心多元化、横向多元化和混合多元化。同心多元化是指企业增加新的,但与原有业务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横向多元化是指企业向现有顾客提供新的,但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混合多元化是指企业增加新的,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和服务。
(一)同心多元化
中文在线拥有强有力的管理队伍,并且有能力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新的相关产品。在互联网阅读业务方面,中文在线通过多年的积累,建立起覆盖不同用户对象的、多层次的互联网阅读平台,包括“17K小说网”“四月天小说网”和“全民阅读网”。在无线阅读业务方面,与中国移动和天翼合作,整合丰富的手机阅读资源,推动手机阅读平台的发展,全面助力手机阅读,服务于手机读者。在移动阅读方面,创新孵化“中文书城”APP,汇聚了经典图书、原创网络文学内容在内的海量阅读资源,累计用户数已达2000万。中文在线在同心多元化方面的战略行为是十分成功的,17K小说网是仅次于“起点中文网”的文学网站,网络用户和文学小说的覆盖率上均排名第二,且其旗下的所有文学网站拥有驻站网络作者40余万,月活跃作者数超过3万,点击过亿作品20余部,日均访问量超过4000万,说明其市场活跃度很高。“中文书城”和“书香云阅”迎合现在的APP开发热潮,也很快打入了市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横向多元化
中文在线在横向多元化战略方面的成果也是比较突出的。首先是瞄准市场,开发全媒体出版的业务,不再把对象局限于一般的读者,还把影视观众作为目标。全媒体出版原有的单一产业链模式,向多元渠道和多元形态转换,实现“一种内容,多种渠道,同步出版”,扩大阅读产品的全方位覆盖,最大限度提升内容版权价值。2008年,中文在线联合长江文艺出版社以传统图书、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及贺岁电影推出《非诚勿扰》的五路传播格局,开创全媒体出版先河,该活动被评为“2008中国出版业十大事件”之一。和爱奇艺联合打造了《我的美女老师》网络剧,两个月点击量突破2亿;和他太浩影业联合推出20集大型革命史诗巨作《捉我魂魄·英雄吉鸿昌》。随后,又陆续推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我的兄弟叫顺溜》等全媒体出版图书。在机构阅读服务方面,基于广泛的用户基础和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品质,中文在线基础教育产品和服务获得了业内的一致好评,并荣获“教育软件十佳品牌”、2010~2011年度数字出版·新锐品牌等荣誉。
(三)混合多元化
混合多元化战略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过剩资源,如管理优势、制度优势、财务优势等,帮助企业降低经营单一行业的投资风险。中文在线的混合多元化战略主要体现在游戏衍生方面,为实现数字内容资源价值最大化,中文在线对拥有版权的作品深度挖掘,经过筛选和审核,将内容进行纸质出版或改编为游戏、有声读物等产品。同时,还成立了法律服务中心,是专业性法律维权服务组织,帮助传统出版社对当前持有的图书版权资源进行梳理,并且为签约作家和合作出版社提供数字版权的维权服务。在游戏衍生领域,中文在线与苏州灵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目标在线科技有限公司等游戏改编及制作机构签约,授权《吞噬苍穹》《斗神》作品的手机游戏、网页游戏、客户端游戏改编权。中文在线的维权业务发展良好,已经建立起遍布全国的律师网络,形成北京、上海、广东、成都四大维权中心,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维权成果,维权案件近千起,涉案作品上万部。其中,中文在线诉美国苹果公司一案件,历时三年,终以中文在线胜诉结束,对业界产生积极影响。2007年,中文在线诉广州摩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一案胜诉,成为广州市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中文在线还联合国内最知名的数十家出版机构、全国各地律师事务所及众多知名作家,共同发起成立了中文“在线反盗版联盟”,坚守“先授权,后传播”的原则,采取多种维权方式保护数字正版市场。
三、发展评价——SPACE矩阵分析
SPACE矩阵,主要是用来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及企业应该采用的战略组合,SPACE矩阵有四个象限,分别代表企业所采取的进攻、保守、防御和竞争四种战略模式,产业优势和财务优势(IS和FS)为内部因素,环境稳定性和竞争优势为外部因素(ES和CA)。
用SPACE组合来分析中文在线的现状和未来应该采取的战略组合,首先要选择构成财务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环境稳定性的一组变量。其中财务优势(FS)的变量有: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流动比率以及投资收益率。产业优势(IS)的变量有:增长潜力、盈利能力、财务稳定性以及专有技术知识。竞争优势(CA)的变量有:市场份额、产品质量、专有技术知识。环境稳定性(ES)的变量有:通货膨胀、竞争压力、技术变化以及需求变化。然后对构成FS和IS轴的各变量给予从+1(最差)到+6(最好)的平均值,对构成CA和ES轴的各变量给予从-6(最差)到-1(最好)的平均值。
第一,FS。ROE从2014年的16.4%降到2015年的6.57%,盈利能力有所下降(3分);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468百万/350百万=1.33),一般来说,比值<1说明短期偿债能力比较差,位于1-2之间说明能力一般(3分);投资收益:虽从2014年的608万下降到2015年的582万,但还是属于较高水平(4分)。平均分3.3分。第二,IS。增长潜力:数字出版企业迎合了互联网的潮流,增长潜力都很大(5分);从FS可看出其盈利能力一般(3分);报告期内,公司及子公司拥有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27项;域名60项;商标29项等(5分)。平均分4.7分。第三,CA。市场份额:中文在线的原创作品市场份额虽位于前列,但和盛大文学还是有很大差距(-4分);产品质量:中文在线坚持“先授权,后出版”原则,走正版道路(-1分);专有技术知识:由前面分析可知,专有技术知识水平较高(-2分)。平均分-2.3分。第四,ES。通货膨胀:中国2015年CPI则同比上涨1.4%,创六年来最小涨幅,通胀水平持续低水平(-2分);竞争压力:数字出版业竞争压力比较大(-5分);需求变化:虽然中文在线目前所占市场份额不是很大,但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成熟,读者对高质量电子阅读产品及其衍生品的需求会增加(-4分)。平均分-3.7分。X轴:IS+CA=4.7-2.3=+2.4,Y轴:FS+ES=3.3-3.7=-0.4。
根据最终的计算结果,对应的坐标点位于第四象限。所以,中文在线未来应该采取的是竞争策略,所以应当积极进行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或者组建合资企业。
四、发展策略
(一)产品开发战略
媒介产品开发战略,是指媒介从自身特点出发,开发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媒介产品,或实现新的产品组合而产生新的战略。[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战略是媒介发展战略的核心,因为市场毕竟是难以控制的因素,而产品开发是媒介的可控因素。
中文在线有强大的管理团队,丰富的原创资源,手机APP等阅读终端软件以及云屏阅读机,就是缺少自己生产的电子书阅读器。现如今,电子书阅读器则因为其极致的阅读体验和超强的续航能力以及便携性为广大读者所青睐,所以掌阅集团的i Reader才能占领如此大的国内市场,与阅文集团一较高下。中文在线不应该牵制于汉王,把自己的原创内容输出到汉王阅读器,而应该引进一批新的技术人员,向亚马逊kindle和掌阅的i Reader学习,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产品的质量,开发出一款能够迅速渗透入市场的电子阅读器。其次,盈利是上市公司的主要目的。中文在线有大量优质的原创内容,而这些都是电子版,所以可以借鉴亚马逊网上书城的模式,成立一个中文在线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电子书的交易。此外,中文在线书城的很多电子书都没有纸质版,为了扩大其盈利范围以及更好地实施全媒体出版的业务,可以通过内部专家评审以及读者的反馈将优质网文进行纸质出版,在自己的商务网站上进行低价售卖,以获取更高的利润。
(二)国际经营战略——全球在线
中文在线的董事长童之磊先生表示:“中文在线所做的事情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我们所做的是改变人类的阅读方式,提升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中文在线正是顺应这样一种时代需求而生,它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光明的。”[3]随着网络市场的逐步规范,知识产权意识的广泛普及,中文在线将为所有用户提供更快、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在竞争中获胜,中文在线应该实施国际经营战略。
“从国际角度来思考传播是很重要的”。[4]媒介将生产经营活动的地域扩大到了本国国界以外的地域,即进入了国际经营的初级阶段,而当其总部设在一个国家,同时又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正式组织进行成长活动时,这个媒介就可以成为跨国媒介,同时,它所进行的经营活动相应地也到了媒介国际经营的高级阶段。中文在线应该积极实施国际经营战略,把将自身打造为一个国际化品牌作为战略目标。
中国华人在世界崭露头角,许多国家都有“华人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习普通话……这都是中文在线走向世界的有利条件。在华人圈里,母语占据的市场范围仍然很大,阅读中文仍旧是很多华人的习惯,而且很多积极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希望通过阅读中文书籍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既然中文在线将5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anything)即“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获取任何想要阅读的内容”作为自身的伟大目标,那么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就在所难免了。
摘要:中文在线于2015年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中国“数字出版第一股”,多元化战略对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中文在线的三个多元化战略:同心多元化、横向多元化和混合多元化,并用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矩阵来分析其发展现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发展策略。
关键词:中文在线,多元化,SPACE矩阵,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DB/OL]http://www.chineseall.mobi/.
[2]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1.
[3]吟春.十年,用数字传承文明——访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J].中国编辑,2010(5):17.
[4]阿芒·马特拉(法).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M].陈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30.
出版集团 篇2
笔试
㈠通知形式
1.出版集团招聘组11月6日电话向楼主确认考试地区。考试设北京和上海两处考点。我在北京上学,选的北京。
2.短信平台11月7日发送信息告知我已经发送邮件,请我在确认收到邮件后回复信息“Y”。
3.我查询网申时所填写邮箱,收到出版集团邮件,告知考试时间、地点、准考证号、考场号、注意事项、地图等。
㈡笔试情况
1.笔试时间:11月9日(周六)上午9:00-11:30
2.笔试地点:北京工商大学阜成路西区教三楼
3.笔试人数:目测怎么也近千人了 ,男女比例3:7,大部分为女生
(整栋教学楼排满考场,共6层,每层大概5-7个教室,每教室大概40-50人)
㈢笔试内容
(我考的A卷,分值、题数和顺序只记了个大概,具体题目也比较模糊,做过就忘了,只能尽量回忆,仅供参考,各位包涵,如有错误请见谅)
第一部分 时政判断
给一短话或一句话,觉得对涂A,错涂B
1.我上来第一题就卡住了,给的好像是 讲的什么经济指标合理区间的定义
2.伦敦书展是“出版人的奥运会”(错,应该是法兰克福书展,历年必考题)
3.20是出版物质量保障年么
第二部分 文学和出版常识
1.编辑加工的过程是什么
2.以下文学常识哪项正确(记得有涉及元杂剧四大家,巴金的“爱情三部曲”,“赋”的定义等)
3.我国最先印刷出版的书店是什么(原题怎么表述的忘了,大致是这个意思,我选的商务印书馆,不知对错)
第三部分 数学运算
1.行程问题(顺水多长时间逆水多长时间算来回怎么的)
2.工程问题(一个人干一项工作多长时间,另一个多长时间,问两人一起多久)
3.相遇问题 (甲乙相向而行,如果乙走的比原计划速度快,相遇时甲能比原来少走多少米)
第四部分 言语理解
1.以下各组词语读音都正确的是哪一项(记得有针砭,湍急,确凿,都是爱读错的那些)
2.以下哪一项没有语法错误
3.以下哪一项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
4.五、六个句子,根据意思和逻辑排顺序
5.一句话有几个空,根据句意和叙述逻辑选填合适的`词语
6.成语辨析
7.前面一段话,按叙述逻辑从选项里选择最后一句应该写什么
第五部分 逻辑判断
1.图形推理 5 题
根据前三个图的变化规律选择第四个图是什么
六个图形,根据规律把他们分成两组
2.类比推理 5题
题型与国考一样
有一个特别的是给了两句诗,让选择相当于另外哪两句诗
3.逻辑推理 10题
以下哪项最能加强上述论证
假设上述语句正确,是基于以下哪个前提
以下哪项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印象中今年好像没考运算推理题,没涉及真假言命题什么的)
4.定义判断 10题
题型与国考一样,题目非常长,很耗时,一目十行差不多就选了
第六部分 资料分析
一共两个资料,有一个资料好像涉及了恩格尔系数,每个资料后面5道题,每个资料的前1-2道题相对简单,还值得一算,增长速度,增长量什么的,后面两道涉及运算量太大,没时间看题,算也不一定对,直接涂卡,
第七部分 作文 50分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热词“小伙伴”,“ 丝”,“好基友”,“土豪我们做朋友”等十分流行,请结合网络热词带来的社会现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时间还是很非常紧张的,我做完前面的行测题只剩下50分钟写作文,龙飞凤舞。
关于笔试,我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需携带身份证、学生证、打印出来的笔试通知于8:30分之前签到入场
2.需自带2B铅笔、黑色签字笔、橡皮、尺
3.考场提供草稿纸,但不允许带出来
4.尽量别喝水,考前排长队,考试中间没空去,考后又排队,超级考验肾功能
5.合理安排答题时间,前面行测100分,后面作文50分,题量很大,答题卡一定要一边做一边涂,根本没时间看第二遍
6.申报的岗位不同分为A卷和B卷,答题前先检查好
7.答题时会感觉很多题都叫不准,随便蒙一个答案赶紧过,第一印象是什么就直接选,千万别犹豫,浪费时间还做不对实在划不来
复习参考内容:
1.国考行测题
(体型大体一致,偏重言语和逻辑,数学涉及较少)
2.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www.cnpubg.com/
(关注领导行程,新闻,集团“三六构想”,各大书展)
3.日常文学知识积累
(成语、字的标准读音等,这些内容考前无法进行突击复习)
4.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热点
(感觉出版集团还蛮走在时代前端的,从今年作文题上可以看出来,看到“土豪金”“做朋友”等关键词楼主着实感叹了一下)
出版集团 篇3
在“4·23世界读书日”之际,重庆出版集团携手重庆移动公司启动了“政企书屋”“点阅生活”等手机阅读平台和系列惠民服务;加快开发实施“出版物云终端(RFID)”项目;正式制定下发《重庆出版集团新技术推广应用发展纲要》,专项设立2000万元新技术推广应用扶持诱导基金,将新技术推广应用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战略,推出一系列相关战略举措……重庆出版集团在推动传统出版转型升级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目前,重庆出版集团启动了多个新技术项目,取得良好反响:在平台建设方面,除了集图书宣传、图书销售、原创代理出版等多位一体的天健互联网之外,还有由《农家科技》杂志社主办的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网和《旅游新报》打造的官方网站、电子版、APP、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在新项目开发方面,天健网于2012年推出的“出版物云终端(RFID)”项目已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在不懈的探索中,重庆出版集团全新的数字出版格局已初露端倪。为了彻底改变以传统出版为核心的单一生产模式,走出一条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融合发展之路,重庆出版集团探索建立以内容为核心、以创意为先导、以技术为支撑、以项目为驱动、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手段,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文化服务、知识服务和信息服务的全新发展模式。
nlc202309041352
出版集团 篇4
我国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出版业要抓好集团化战略, 指明了以资产为纽带的企业集团化是实现我国新闻出版业做强做大的主要途径。日前,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提出将在三五年内培育出六七家资产、销售双双超过百亿元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的目标。
然而, 伴随着出版集团改制重组后规模扩大和业务扩张, 历史上形成的粗放型管理已相对滞后, 出版集团在客观上对管理信息化提出了强烈需求。从许多类似企业集团发展历程来看, 在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 必然在管理上要求改变粗放型管理模式, 转而实现精准型管理。信息化成为我国出版集团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手段, 信息化也是出版集团实现做强做大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浪潮集团副总裁陈明忠进一步指出, “我国的出版集团尚处于扩大规模阶段, 现阶段在我国出版业尚难以实现投资控制型的管控模式, 集团管控模式基本上介于投资控制型和经营控制型之间, 即集团总部不仅是投资中心, 还是主营业务的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这种混合型的管控模式, 要求我国出版发行行业的集团总部既要在横向上对主营业务的各个关键控制点进行管理和服务, 又要在纵向上对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各项职能进行跨度和深度的把握。显然, 这种复杂的管控模式要求出版集团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才能对整个集团实现有效管控。”
目前我国出版集团管理信息化的关键需求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强化集团管控。既要解决集团公司内自上而下的财务、业务信息的知情权, 又要为集团自上而下的管控需要提供可靠的实现手段。二是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 提升业务管理水平, 实现一体化的出版发行业务处理。需要重点解决库存积压大、退货率高、货款回收难等管理难题。
针对出版集团信息化迫切需求, 此次推出的浪潮出版集团管理解决方案主要包含商业智能与决策支持管理、全面预算管理、集团资金管理、财务会计核算、出版发行业务管理、集团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企业信息门户等内容。该方案以“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全面管理信息化框架, 通过实施人、财、物、产、供、销等关键业务的信息化, 满足了出版集团进一步强化集团管控的要求, 同时也满足了推动业务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协助出版集团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信息系统, 建成一体化的管理信息平台和内外协同的经营管理平台。
借助信息化平台, 出版集团的管控力度和深度将大大加强, “集而不团”的现象将不复存在。以集中式财务管理系统为基础, 集成编、印、发、供、财、贸等业务, 避免各环节信息断层, 为集团的整个经营管理工作的系统化、一体化运营奠定基础。实现集团对物流、商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 将有助于出版集团敏捷应对市场变化, 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 确保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浪潮是国内集团管理信息化领域的领导厂商, 连续7年被认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承担和参与了7项国家863计划和省级以上科研计划20余项。浪潮ERP是首批管理软件类“中国名牌产品”, 成功应用于中国航天科技、中国航空工业、中国兵器装备、中国商用飞机、中国储备粮、大连船舶、江南造船、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通建设、武汉钢铁、哈药集团、石药集团、美的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权威调研机构CCID调查显示, 浪潮在制药、军工、装备制造、船舶、烟草、建筑、食品加工、煤炭等八个行业应用占有率位列第一, 成功协助国资委直属40%的企业、信息化500强30%的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 目前已拥有30万客户的应用。
在出版发行行业, 浪潮ERP业已积累了包括山东出版集团、天津今晚传媒集团、大众日报集团、山东新华书店、四川日报、杭州日报、长江日报等一大批成功案例, 为更多的成功应用积淀了坚实基础。
出版集团 篇5
xx年7月,在大学刚刚毕业之际,我很荣幸地成为了xx出版集团的一名新进员工,开始了自己人生中新的征程。为了使我们这些新鲜的血液能够尽快地融入出版社的大家庭,尽早适应工作环境,明确工作内容,从7月中旬开始,集团领导特地为我们安排了近两个月时间的岗前培训。这次培训的内容十分丰富,从一线实践到理论学习,从体力锻炼到脑力激荡,可以说涉及到了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在这期间,我们也通过系统和全面的学习,掌握了集团的发展情况,也对自己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有了更加清醒地认识。两个月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在培训期间,我和其他22位同事在共同学习、共同帮助、共同竞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我们也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了业务能力,提升了自身的素质。对我们而言,这次的培训,一方面为我们踏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培训所衍生出的关于责任、合作、共赢等等理念,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教益和启发。在诸多不舍和留恋中,我们的岗前培训活动即将画上圆满的句点,在此期间,我付出了汗水和努力,也收获了快乐和启发。现就这次的培训活动简单地谈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这次的培训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是涉及到了我们日后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我集团在xxxx的物流实习基地开始干起,我们先后被派往xx省各市区的新华书店进行参观学习,后进行拓展训练,最后的安排是由集团各部门的分管领导对我们进行相关业务方面的理论培训。在物流一线锻炼期间,我们了解了图书的配货、发货和退货等环节的情况,体会到了一线工人的辛苦和努力,也理解了发行人员在图书推广方面的不易,更是亲身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图书编辑对自己手中的图书所担负的责任;在济xx城路书店时,我和另外一名同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暑期做活动的两本图书的推荐和营销活动,并尽己所能地向读者们宣传我集团的文化理念和其他品种的图书,提高了集团图书的市场影响力。对个人而言,在图书信息密集的书店进行学习,可以更加迅速和直观地了解到当前图书的发展情况,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大社、强社图书的优势。书店无疑是最生动的课堂,在书店工作对我们视域的开阔也是极有帮助的。第三阶段的培训内容为拓展训练,这是对自身能力和潜力有极大挑战性的活动。在训练中,我们这批新人有了彼此加深了解和认识的机会,也培养了高度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拓展训练中的个人挑战项目和集体共同突破的项目,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中所传达出的精神要义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岗前培训的最后一大项内容就是理论课的学习。通过各个部门领导人的言传身教,我们对图书出版环节的具体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市场发展前景到文字的编校,从图书的制版印刷到发行渠道的创建,脉络清晰,可操作性强。在课程最后,我们以书面测试和口头演讲的方式,向领导汇报了这次岗前培训的践行情况。回顾这一阶段的培训情况,我认识到:
1.要做一名合格的从业者,首先要转变心态,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通常来说,达到理想心理状态的关键点有:渴望成功、目标长远、努力学习、懂得感恩和心态积极。这五个方面实际上涵盖了一种优秀的工作态度的方方面面。我们这些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人来说,我们身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加强对自己的要求,当务之急在于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尽快将自身的工作状态调整到最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日渐成长,工作才能成为我们自己所喜爱的事业,让我们为之不懈奋斗。
2.工作即意味着一种责任。在责任面前,要有激情,有干劲,有快捷有效的行动能力。做好工作的前提首先在于明确自己的责任,并有信心承担其后果。只有树立对工作负责的态度,遇事认真不搪塞,不找借口不推脱,才能真正扎扎实实地把工作做到位。在履行工作职能的同时,不仅仅要有一贯的责任意识,还应该有一种自发开拓创新的热情,不能被动地接受,而应该主动地学习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充分享受工作的乐趣。3.工作中,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效果事半功倍。沟通是有技巧的。通过课堂的学习,我明白了,沟通实际上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会沟通,不懂得如何去沟通的人往往不能很好的去胜任自己的工作。良好的沟通能力除了理论上的学习,更需要在日常的工作当中进行悉心的研究和琢磨,面对不同的对象和情境,得体圆满的沟通力会让我们的工作变得趋向简单。
4.任何工作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团队合作过程当中,应该学会统筹兼顾,确保各个链条的顺畅衔接,以协调合作实现共赢。图书出版行业实际上就是一个多链条衔接的有机体,编辑、印刷、宣传人员、发行人员要相互体谅、相互支持,以做好书、向读者推荐好书为最终目标,互通信息,相互协调,以真诚的心做事,用宽容的心待人。在具体的工作当中,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同事精诚合作,要将共赢的大局理念始终贯穿心中。只有各个环节顺畅有效的衔接,图书出版工作才能开展的从容和有序,也才能更好的锻造出我们自己的图书品牌。
5.要在工作中提高自我,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具有较高水准职业素养的人。要更好的适应工作,实现工作计划和工作理想,就必须具有比较高的文化素养,作为一名出版人尤为如此。对我们来说,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能力的培养。编辑工作对我们的知识积累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要专业,而且要多能,即所谓的要做一专多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同时还要广泛涉猎其他知识,要多学、常学、深学,以始终不渝的学习精神勉励自己,完善自己,为工作添加砝码。
6.认真精神,是工作的制胜法宝。对我们从事图书出版行业的人来说,认真精神是做好工作的又一项重要的要求。工作认真的态度,不仅要体现在对大问题、大框架的掌握上,更要体现在对小事和细节的处理上。对我们这些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人来说,认真精神的培养,关乎后来良好的工作习惯的养成,关乎工作品质的实现,故而,要时刻鞭策自己,马虎不得。这次的岗前培训对我来说非常宝贵,尽管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自己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如:角色转换的适应期仍较长,不能很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工作有时急于求成,容易忽略很多的细节问题;对图书出版业发展情况的把握能力仍有限等等,但从总体上来说,通过这次的岗前培训,我锻炼了自己,强化了工作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用自己在培训中领悟到的勉励自己,用在培训中学到的指导实践,争取尽快在日后的工作中成长起来。
出版集团发展新态势 篇6
发展动力:由政府主导趋向市场主导,从被动推进到主动出击
在世界范围内,企业集团的发展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即“日韩模式”或“日本模式”,是在政府主导下,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经济发展计划的企业,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透过资产重组来组建企业集团;二是“市场主导型”,即 “欧美模式”,是由一些大型企业根据发展需要,透过参股及控股的方式,来控制子公司、联盟企业公司等所形成的企业集团。我国出版集团起步于计划经济时代,是政府强力推行的产物。但是,随着我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发展,市场在出版集团的发展过程中作用日益增大。
出版集团发展模式正在经历的转变,根源于我国出版发行体制在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基础上的改革。
在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出版集团发展的市场化步伐加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出版集团的改制上。两年多来,我国出版集团的转企改制成功跨越了三大步,即转企、股份制改造和上市。2005年11月22日,中国出版集团正式挂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从事业单位整体转制为企业。四天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与上海大盛资产有限公司、上海精文投资公司、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国有投资主体,共同发起设立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出版业第一个整体转企改制的股份制公司,实现了真正以资产为纽带的资源整合和跨地区、跨媒体的整合。2007年12月21日,辽宁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沪市公开发行A股,成为国内首家将编辑业务与经营业务合并打包上市的出版企业。
其次,出版集团的跨行业、跨地域的兼并与合作展开,突破了以前出版业按级别和地区进行条块分布的状况。2007年11月20日,由原深圳发行集团和海天出版社整合组建而成的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正式宣告成立,成为目前内地出版发行业唯一集出版物生产、销售及多元文化產业发展于一体的企业实体。2007年12月7日,江西出版集团联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重组中国和平出版社方案获批,我国出版业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跨地域兼并重组破冰,同时这也是首例由地方出版集团公司对中央部委所属出版单位进行重组改制。2008年年初,吉林出版集团与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达成协议,将重组成立一家出版控股公司,并得到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复。
不管未来发展如何,但这种在市场驱动下的尝试与探索值得期待。
发展模式:由规模壮大转向规模和效益均衡发展
伴随着出版集团转企以及股份制的实施,出版集团的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也发生着重大变化。相对于以前以壮大规模为主要特征的发展路线,最近两年出版集团呈现出规模与效益共同提高的发展态势。
从经济角度看,出版集团化目的在于扩大出版单位的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带来整体效益的提高。但是,正像许多论者早已指出的:出版企业几乎不存在通过技术、设备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可能性;有时规模的扩大反而会引起规模不经济效应。在以前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出版集团化发展阶段,大多数出版集团是依靠行政搓合“拉郎配’成立的,一个集团往往由同地区或者同部门的几家出版单位联合而成,集团成员之间缺乏资源上的互补性,集团自身也缺乏统一调配资源的机制;出版集团不是具有强大竞争实力、能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企业集团,而是机构臃肿、多层管理的大出版单位。所以,规模和效益并没有得以均衡发展。
在新的发展阶段,出版集团主要通过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规模和效益的提高。首先,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确立了市场主体地位,并以资本为纽带对出版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进行改造,从而带来效益的显著提高。例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打造了全国出版领域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国有多元、市宣传文化系统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使转制后的企业从一开始就具备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形态。改制后,世纪集团建立了新的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撤销了相应事业单位,转为股份公司的分支机构,统一了财税关系。对所属单位兴办的16家三产公司进行清理,关闭了一些效益差、风险大的企业,消除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盲区。对所属单位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和岗位薪酬制度,不再实行事业单位工资体系,建立具有竞争力的激励机制。
一些出版社在集团的扶持下,经过磨合期的沉寂之后,爆发出强大的潜能,江苏科技出版社在集团的扶持下,推出为农村服务的金阳光系列一百多种,安徽文艺出版社、安徽科技出版社、黄山书社等在集团的政策、资金的扶持下找到了自己的着力点,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特色。集团的规模效益逐渐显现。
市场格局:从区域垄断到竞争与垄断并存
伴随着出版集团化的深入发展,出版产业的市场结构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在计划经济年代所形成的小而散、多而滥、条状分割、重复设置、地区垄断的市场结构,一直延续到21世纪,严重制约了出版产业的发展。
但是,在集团化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出版集团的集约化经营以及跨地域、跨媒体的兼并重组等行动的兴起,由行政垄断所引发的出版业市场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垄断的局面被逐渐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由资本力量所引发的地区性垄断和全国性竞争加剧的双重局面。
单一媒体的、地区和行业垄断的市场结构被打破,全国性的市场竞争将加剧。转制后,大部分出版集团都采用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基本上沿着出版业-传媒业(报、刊、影视、网络)-其他行业的发展路径,拓展经营范围,加强了出版产业与文化产业甚至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拓展了出版业的产业边界。同时,出版集团也通过多种方式,通过跨地域经营,参与到全国的出版市场竞争中。江西出版集团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重组中国和平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重组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的成功实施,则表明:出版集团的发展已经摆脱了主管主办部门对其经营行为保护和束缚,从而进入到一个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可以预料,随着出版市场的行政壁垒、地域壁垒、单一(图书)媒体壁垒的逐渐消退,全国将形成一个统一的出版市场,并在一个时期内,不同的出版集团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获取各种资源。
此外,出版集团开始跨出封闭的国内市场,参与到国际出版市场竞争中。近两年,出版集团纷纷通过各种形式,加快向海外市场的进发。2007年,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灵活运用“借船出海”和本土化战略,分别与法国博杜安出版公司、澳洲多元文化出版社签订协议,在法国巴黎和澳大利亚悉尼注册成立三方合资出版社“中国出版(巴黎)有限公司”和“中国出版(悉尼)有限公司”,准备根据海外市场的需求直接进行出版策划。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与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在南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就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方面的图书出版、产业研究、战略投资进行深度合作,并且携手向国外介绍江苏,推介中国文化,推出优秀出版物。出版集团对海外市场的开拓,国家大力推行的“走出去”战略是其外部诱因;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资本自身的扩张本性,则是其内在动因。沿着这一方向,我国出版集团的海外市场日益广阔,中国将不再仅仅是海外出版集团的市场。
然而,在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地区出版市场,垄断正在被人为的加剧。由于受前些阶段出版集团化模式的影响,地方的省级出版集团基本上是所在省(直辖市)原出版总社的翻版,或原出版局所辖出版单位的联合体;在多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下,不少出版集团又把所在省市的国营发行系统和印刷系统纳入其内,从而完成了地方出版集团的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进而控制整个地区出版物的出版、流通和发行,对其他竞争对手形成排他性优势,造成地区出版市场的进一步垄断格局。
约束机制:从对政府负责到对投资者和政府同时负责
2007年,从新华传媒的借壳上市、新华文轩在港上市到辽宁出版集团整体上市,还有“预计未来会有13家新闻报业、出版发行集团”先后上市。
上市为集团带来好处是明显的。一是通过证券市场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筹集到一笔可观的资金,用这些资金或补充自有资金的不足,或开发新产品、上新项目,有利于迅速增强公司实力。二是有利于国有企业转变机制。传统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具有行政权、所有权,上市后实行了三权分立和企业自主经营,从根本上实现了产权的人格化和多元化。三是企业产权货币化和商品化,可以打破所有制、地区和行政隶属关系的界限,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还有最重要的是企业上市直接促进了集团外部约束机制的形成和内部制衡机制的完善。既然是一种筹集资金和转变经营机制的行为,必然要在集资决策和投资决策中采取有效的方法,在证券吸引力与筹资成本、在经营风险与经济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合理的平衡。各投资主体直接代表了各方的利益,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维护,密切关注企业行为和经营效果。各层次的相互约束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制衡整体。
出版集团上市之前只需对上级主管部门、对政府负责,以实现两个效益为目标,但上市之后既要对政府负责更要对投资者负责。要对投资者负责就要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就要保证未来的持续的盈利能力。目前,中国的出版业中教育类图书出版量占中國图书出版量的比重超过70%。教育类图书是中国出版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出版过于依赖教材,一旦实行教材改革,就会影响集团收入。上市之后集团的赢利模式亟待重构。上市之后公司的经营状况、管理决策、信息披露对投资者要公开透明,否则他们会用“脚”投票,因为有上市也会有退市。
对投资者负责,还要提高抗风险能力,除了经营的风险还有政策的风险,政策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给集团带来灭顶之灾。防范政策风险其实也就是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对党中央负责,所以上市更加大了经营管理的难度,从传统出版体制中摸爬滚打出来的领军人物是否能尽快转变为一个出版概念上市公司的“操盘者”,需要时间来验证。辽宁出版集团在出版传媒上市之前,在公司章程中设计了特别条款,通过独立董事、监事会、管理层考核等手段,确保国有出资人即使是在股权被稀释的情况下,也不会丧失对董事会的控制力。文件还明确了党管干部原则,股份公司的董事长、当然董事、监事会主席和若干专职监事均需经宣传部门审定,方能由集团委派。股份公司董事长、当然董事的任期目标和考核指标中不仅包括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和指标,还包括政治导向、社会效益方面的任务和指标。
喻国明认为,上市即意味着原有赢利模式的重构,如果上市之后融来的钱花不出去,恰恰证明这个行业的规模还很小,资源的流动性远远不够。他不赞成所有的媒介都以上市的方式来解决它的社会化、市场化问题,其他的比如私募的方式,还有员工持股的方式,可能焕发出来的积极性一点也不比上市少。
经营领域:大出版大传媒产业链正在打通
最近,出版介入大传媒的个案不断被提及。云南出版集团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合作,推出了《云南信息报》、安徽出版集团投资拍摄电影《美丽的村庄》、做大动漫产业等等,出版集团在图书出版主业之外向报刊、影视、网络、手机、户外媒体拓展。产业链正在不断被延伸。
安徽出版集团今年成功主办了首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为出版与动漫搭建交易平台,打通了印刷、纸业、贸易等产业链。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在整体转制后,通过内部资源整合,组建湖南新华印刷集团公司,实现了集约经营和规模效益;成立湖南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初步实现全省新华书店业务统一调度和信息共享;组建华瑞物流公司,建成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中心,整合了集团公司原分散于各成员单位的物流业务,并且成为德国邮政物流公司在中国中部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不仅如此,集团公司还通过加速跨媒介扩张,优化了产业结构,形成了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等门类齐全的多媒体产业体系,实现了由单一的图书出版商向多介质的综合传媒经营商的重大转型。
也有出版集团除了向传媒领域的拓展,甚至还向地产、金融探索,重庆出版集团在重庆大学城征地三百亩,计划做卡通动漫创意产业基地;之前的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河南出版集团都也建了产业园或产业基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在金融投资项目、重庆出版集团在地产方面的斩获几乎与出版主业接近甚至超过。
出版主业正在萎缩而其他短平快项目更受青睐。尽管对于集团的考量,主管部门一直明确要将出版主业所占的比例作为考核指标,但大量的改制成本、人员开支等都需要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不靠来钱快的项目而指望图书的赢利“远水解不了近渴”。
出版集团出版是根,没有了根也就没有了成长的土壤。即便是上市,投资者更关注的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的持续增长能力,而对营业外的收入并不认可。
出版集团 篇7
科学出版社始建于1954年8月1日,由原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和原上海龙门联合书局合并组建而成。至今已走过了55个春秋,成为了全国规模最大、书刊种类最多、综合竞争力全国第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综合性大型科技出版社,也是全国优秀出版单位,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的旗舰和龙头企业。
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党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出版方针,致力于科学(S)、技术(T)、医学(M)、教育(E)、文化(C)、期刊(P)等领域的出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科学出版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人才培养历程的一个华彩篇章。她凝聚了一批又一批以院士*为首的科学大师、著名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长江学者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为核心的作译者队伍,可谓巨匠云集,名家荟萃。他们的智慧通过一本本著作、一篇篇论文,哺育和造就了一代代、一批批高级人才。使用“科学版”书刊成长起来的各类人才,如今已成为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为我国的繁荣富强,为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两弹一星”、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载入了功勋卓著的光辉史册,也必将为新时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出版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是几代科学人不断拼博奋斗历程的一个真实写照。他们以自己的勤劳、艰辛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科学出版事业,铸造出了优秀的企业品牌,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编辑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形成了富有科学特色的、底蕴深厚的企业文化和图书品质。
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半个多世纪的创业磨砺,科学人敬业爱岗,辛勤耕耘,播撒汗水,精雕细镂出一部部图书精品,浇灌出一朵朵科技之花……,这是科学人理想的闪光!曾几何时,科学出版社完成了数以万计的我国优秀科技成果的传播和出版工作,近年来更是承担了大量“863”、“973”、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和咨询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家科学技术出版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出版工程《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等成果的出版任务,取得了恢宏的业绩。多年来,图书获奖项目在全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一、诞生与初创
1954年8月1日,伴随着新中国诞生和百废待兴的时代需要,科学出版社应运而生,成为新中国第一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综合性出版“高精尖”科技书刊的出版社。她从此肩负起繁荣我国科技出版事业,促进我国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发展,培养造就科技人才,提供科技食粮,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任。
科学出版社由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和龙门联合书局(上海)合并成立。建社伊始,设社长1人,副社长若干人,总编辑1人,副总编辑若干人,经理1人,副经理若干人。设编辑部、出版部、经理部。成立之初全社职工200人。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为周太玄,留法博士,著名生物学家;经理为严幼芝,龙门书局创始人,影印出版专家。
科学出版社成立之时,经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出版方针是:遵照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组织编译和出版中国和外国科学著作,以推动科学研究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59年8月,出版方针任务调整为:①明确出版工作必须围绕科学院的研究任务,特别是尖端科学、国民经济中重大科技问题和基本研究,以及培养干部的需要。②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既要克服“学院式”不联系实际的倾向,又要反对忽视理论、狭隘理解“联系实际”的思想。③跃进必须落到实处,要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保证数量,克服贪多求快,不注意好省的苗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自建社至1965年的11年期间,科学出版社初创发展阶段主要进行了如下开创性工作。
(1)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了与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生物学部、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哲学社会科学部相对应的编辑部,设为一室、二室、三室、四室、五室,密切了与学术界的联系(1961年以后,哲学社会科学部改变隶属关系,相关学科的出版任务转由其他单位承担),同时建立了设计、校对、出版、发行等业务部门,成立了上海办事处。
(2)根据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科研规划精神,相应制订了《科学出版社十二年远景规划纲要(1956~1967)》,之后又在此基础上制订了《科学出版社十年出版工作计划(1963~1972)》。这两个长远选题出版规划,为科学出版社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组织出版了代表我国科研水平的重要成果。代表性著作有著名科学家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苏步青的《射影曲线概论》,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钱伟长、林洪荪、胡海昌、叶开沅等的《弹性圆薄板大挠度问题》和黄昆、谢希德的《半导体物理》等。
(4)吸收上海影印出版社设立本社第二出版部,专门引进和介绍国外先进科技图书资料。1964年第二出版部从本社划出,另行成立光华出版社(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前身)。
(5)各学科领域、各研究机构的学报、通报、译报和文摘大量创刊。
(6)建立了全国一流水平的印刷基地——中国科学院印刷厂。
(7)分别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福州、广州、南宁、武汉、南昌、重庆、成都、昆明、西安、兰州、太原、沈阳、长春、哈尔滨和呼和浩特全国19个城市设立书刊门市部或特约门市部。
(8)代表我国最高学术水平的《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刊物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换、发行。
(9)制定了《书刊成品管理》、《编辑部工作制度》、《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业务培训》等各项规章制度;选题组稿业务“质量第一”和“精而准,系统化”的指导思想,成为这一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不辍。还创编了《著译者手册》和《样对手册》,成为重要的业务工具书,为培养编校人才、提高书刊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成为全国出版界培训教材,被国内各出版单位广泛应用。至1965年,科学出版社出书5000余种,印数近2000万册;期刊66种,约5000期,3800万册。全社员工达354人。标志着建社初期出版工作的全面铺开和顺利发展。
在此期间,周太玄社长组织出版的《十年来的中国科学(1949~1959)丛书》,是一项重大的图书工程。总结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10年来自然科学领域研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一套高水平、高质量,具有时代意义的巨著,得到中宣部的大力支持,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自主持。内容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技术科学等30个大学科200多个分支学科和专题,有500~600位院内外著名科学家参加撰写和审稿。
《中国植物志》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科技部联合资助的一项重大研究项目,是科学出版社启动的又一项重大图书工程。全书80卷126分册,3万多种植物。自1959年开始陆续出版,2004年全部出齐,历时45年。这是一套经过几代科学家和编辑的共同努力,包括许多第一手资料的研究成果,也是迄今世界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植物志,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引起世界的关注。该志共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奖项80余项,并获得2007年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在科学出版社建社第一个十年期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1964年隆重而热烈的十周年社庆。社庆在北京饭店举行。郭沫若院长和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等领导莅临祝贺。郭院长为科学出版社欣然题词:“在四个现代化的伟大斗争中,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其中的关键。要促进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必须加强科学技术的出版工作,在这一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严肃、严密、严格的精神。”此后,郭老提出的“三严”精神,激励、鞭策着一代又一代“科学人”。
二、动荡与低潮(1966~1975年)
1966~1975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出版事业同科学研究等其他事业一样,基本上处于低迷和停滞状态。1969年科学出版社机构被撤销,全体人员下放到河南罗山县和信阳市“五七“干校劳动,出版工作基本停顿。与此同时,科学出版社上海办事处及设在全国19个城市的门市部全部关闭,中国科学院印刷厂转行印刷非科学类书刊。
1970年,由科学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和其他单位抽调部分人员组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72年又恢复科学出版社名称。原下放“五七”干校人员陆续返京归队。1973~1975年恢复部分书刊的出版。据不完全统计,这10年期间,科学出版社所出版的书刊种数和期刊期数尚不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5。值得庆幸的是,一些有影响、有价值的好书仍得以在狭缝中艰难诞生。如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牛满江等人关于胰岛素晶体结构的研究,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等相关论文,竺可桢副院长的《物候学》,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概论》,以及《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多卷集)等重要著作。翻译出版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总论、数学、天文、地学等分册。其中,《农村有线广播》、《猪病防治手册》等大众化科普读物颇受欢迎,印数达数十万册,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作品。
科学出版社的《化石》杂志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青睐。1975年8月中国科学院传达:毛主席喜看科学出版社的《化石》和《动物学杂志》。同年9月26日,邓小平同志在听取胡耀邦等汇报中国科学院工作时,曾两次提到毛主席关心《化石》杂志一事。这是科学出版社的崇高荣誉,给全社职工增添了搞好出版工作的巨大动力和信心。同时,也预示着“文化大革命”后期我国科技出版事业正式恢复和发展的前景即将到来。
更令人振奋的是,胡耀邦同志(后任中共中央总书记)1975年7月主持中国科学院工作不久,即于8月亲临本社,在全社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示科学出版社出版工作的正确方向,《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正确的办刊方针,使大家在浩劫中看到了光明。这对全社同志乃至全国科技界和出版界都是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三、恢复与发展(1976~1986年)
“文化大革命”之后,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迅速恢复与发展,新的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曾经处于知识饥饿状态长达10年的我国亿万读者,对于获得知识的渴望,促进了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科学出版社作为科技出版界的龙头,在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此时,科学出版社的出版方针被确定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兼顾普及”。至1980年,图书和期刊的出版规模已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水平,这成为科学出版社恢复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1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同年中央明确指示中国科学院的办院方针。为了贯彻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根据中国科学院的方针做好出版工作,经中国科学院批准,科学出版社的工作指导方针和任务是:
(1)“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认真贯彻“百家争鸣”、“洋为中用”的方针。根据中国科学院的方针任务,大力加强有关应用研究成果的出版,继续重视基础研究书刊的出版,适当兼顾科学普及读物的出版。
(2)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形势对科技出版工作的严峻挑战,承担起为新技术革命迅速、准确传递信息的责任,对新技术给予高度重视,实时推动我国和世界先进国家最新科技发展。
(3)积极推广科研成果,积累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术交流,“为四化建设出好书,快出书,多出书做出更大贡献”。在编辑出版任务中,以出版学术著作为主,适当兼顾出版中高级科普著作;以出版国内科技著作为主,适当出版国外先进科技著作;以出版院内科研成果为主,积极出版全国优秀科技著作。同时,应高度重视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
这一出版方针的制定,对科学出版社的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3年科学出版社完成了领导干部的新老交替,组成了基本符合中央关于干部“四化”要求的新的社室两级领导班子。社内机构进而调整,成立了生产管理部、国际合作室、技术室等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新部门;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充实中层领导岗位,升格发行科等为处级单位,加强总编室、办公室等部门的职能,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制订了1984~1990年图书选题规划,包括能源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资源环境学、海洋工程和生物技术等“七五”期间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的重点规划项目,以及各基础学科项目共22个规划单元,成为全社出版的指导方案和重要依据。
对外合作出书(刊)是科学出版社在科技出版界最先开辟的一个创新领域。经过多方努力,从无到有,不断扩展了对外业务联系。积极参加法兰克福和莱比锡等国际图书博览会,对推动本社乃至我国图书进入国际市场发挥了示范作用,取得了可喜进展。至1986年科学出版社已与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德国、丹麦、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瑞士和我国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家出版公司建立了合作出版关系,签订了近百份出版发行协议,出版外文图书114种,外文期刊20种。开创了我国书刊走向世界的先河。
与此同时,科学出版社开始了新技术的引进、应用和开发,先后购买了新技术设备,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冷排能力、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和照排、复印等技术服务条件,形成了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现代化的雏形。
1976~1986年期间,科学出版社主要工作成果,除了传统图书和期刊外,还新兴开发了图书音像出版物和计算机软件出版物。大量丛书的组织出版,是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
图书方面:10年完成图书出版约6000种,约15亿字,1亿册。图书种类包括:①科研成果专著;②基本科学资料;③基础理论;④应用技术;⑤论文集;⑥综述评论;⑦史(科学史)传(科学家传记)法(自然辩证法);⑧科普读物;⑨科学名词与工具书;⑩外文版图书等。其中:
●科研成果专著: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代表性著作有著名科学家华罗庚、王元的《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陈景润的《初等数论》,钱学森、宋健的《工程控制论》,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概论》,张文佑的《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唐敖庆的《配位场理论方法》与《量子力学》,黄汲清的《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黄昆、谢希德的《半导体物理学》,谷德振的《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基础》,李庆逵的《中国土壤》,钱宁的《泥沙运动力学》,苏步青的《数学论文选集》,杨乐的《值分布论及其新研究》,潘承洞等的《哥德巴赫猜想》,李汝琪的《细胞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冯士的《风暴潮导论》,光炽等的《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方宗熙的《普通遗传学》,竺可桢、黄秉维主持的《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张广厚的《整函数和亚整函数理论——亏值、渐近值和奇异方向》,冯康的《弹性结构的数学理论》,周立三主编的《中国农业地理》等等。绝大部分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以及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等奖项。
在此期间,为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需要,大量引进了外国名著,如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C·基泰尔的《固体物理导论》、M·玻恩等的《光学原理》、马丁·哈威特的《天体物理学概论》、林忠四郎的《宇宙物理学》等数十种。
●基本科学资料:这是科学出版社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类图书,包括大量的国土资源、自然环境等考察研究报告,以及生物学、地学方面的图、谱、志等成果。如《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等100多种,以及系列《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和《中国陆地卫星影像地学分析图集》等。
●基础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科学出版社邀请各学科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编撰出版基础理论丛书。如华罗庚主编的《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冯康主编的《计算方法丛书》,张维主编的《力学丛书》,周超主编的《现代物理丛书》,张青莲主编的《无机化学丛书》,光炽主编的《地球化学理论丛书》,卢衍豪主编的《古生物专著丛书》,曾呈奎主编的《海洋湖沼科学理论丛书》等。引进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与《动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摩尔根的《基因论》、孟德尔的《植物杂交的试验》、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等。
●应用技术:“文化大革命”后,为了贯彻出版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开拓经济增长点,科学出版社突出了应用技术读物的出版,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组织出版了《核技术及其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塑料大棚园艺》、《锅炉水处理及水分析》、《气相色谱法》、《酶制剂工业》等,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技名词与工具书:编订、出版自然科学名词是科学出版社的传统任务之一。建社以来,特别是文革以后的10年间,出版了汉英(英汉)、汉俄(俄汉)、汉日(日汉)、汉德(德汉)、汉拉(丁文)等不同文字对照的自然科学各学科名词、名称、词汇、术语等专业用书数十种,以及《物理学词典》、《半导体词典》、《遣传学词典》、《国际电工词典》等工具书。20世纪80年代初期翻译出版了美国麦格劳-希尔版《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大型现代化工具书(30卷)等。
●科普读物:基于科教兴国、积极普及科学知识的需要,科学出版社十分重视中级科普读物的出版,组织出版适于隔行专家和高中文化水平阅读的科普著作。如出版了《物理学基础知识丛书》、《光学知识丛书》、《化学知识丛书》、《天文学基础知识丛书》、《地质学基础知识丛书》、《生物学基础知识丛书》、《计算机基础知识丛书》、《自动化基础知识丛书》,等等。
●综述评论:包括各学科进展性综述、自然科学辩证法、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特别是新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前沿性学科的著作,受到应有的重视。如自然科学史方面,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等。
纵览这一时期,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著名科学家的优秀著作,它们犹如甘醇散发出沁人的芬芳,许多学术著作代表了国家科学水平,展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新面貌。在1982~1984年的第一、二、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评选中,科学出版社连年夺冠:1982年全国有69家出版社参加评选,本社有9种图书获奖,占全部73种获奖图书的12.3%;1983年有75家出版社参评,本社有5种图书获一等奖,占全部24种一等奖图书的20.8%;1984年有76家出版社参评,本社有4种图书获一等奖,占全部14种一等奖图书的28.5%。科学出版社被誉为“三连冠”。此外还有众多获奖图书图书。
期刊方面:学术期刊在科学出版社占有重要地位。仅在1976~1986年间,科学出版社共出版学术期刊100多种。1986年达122种,705期,创造了科学出版社期刊出版的新高。这在国内外也是少见的。
科学出版社刊物分为学报、通报与专业杂志、科普期刊三类。以学术刊物为主。当时,学报92种,占75.4%,包括20种外文版学报;通报与专业杂志24种,占19.7%;科普刊物6种,占4.9%。
学术刊物的出版,反映了我国科研工作的发展和前进步伐。20世纪50年代初期,科学出版社恢复出版了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刊的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学术刊物,五六十年代相继扩展到力学、高分子、燃料化学、海洋与湖沼、自动化、声学等领域。特别是在文革后的10年间,新创刊物达56种。如数学期刊有《数学学报》(中英文版)、《应用数学学报》(中英文版)、《计算数学》(中英文版)、《数学的实践与认识》,以及相关的《系统科学与数学》、《数学物理学报》等;物理学期刊有《物理学报》、《中国物理快报》、《声学学报》(中英文版)、《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低能物理》、《半导体学报》、《应用声学》和普及性的《高能物理》;生物学和地学研究领域广阔,分支学科众多,期刊分别有《生物学报》、《地质学报》与《地理学报》等30种和23种。随着环境科学和空间科学的新兴发展,科学出版社又实时出版了《环境科学学报》、《空间科学学报》等前沿性期刊。
四、成长与壮大(1987~1994年)
科学出版社在经历20世纪50~60年代的初创、文革期间的低潮和改革开放后的恢复发展之后,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再一次迎来了百花盛开的大好时光和发展机遇,迅速成长壮大。在那百舸争流、激烈竞争的年代,仍然以其雄厚的编辑力量,一流的作译者队伍,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图书品牌,居全国之冠的科技书刊规模和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在全国科技出版界继续保持了领先的地位。
1987~1994年期间,制定了《科学出版社三年工作规划要点(1988~1990)》和《科学出版社1991~1995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改革、发展的思想、战略和措施。正确的决策和精心的规划,换来了科学出版社的新气象,科学出版社逐渐步入良性循环和顺利发展的轨道,为后来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一阶段,科学出版社的基本方针任务是:在20世纪末或更长一些时间,在原来基础上把科学出版社建成为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的现代化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努力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从内向型向国际型转变,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积极实施“以书养书、以外补内、以副补主”的策略,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实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出版工作方针,多出好书,多做贡献,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奋斗目标:继续调整、改革、转轨,稳步发展前进。国内部分,在保持原有书刊生产规模的情况下,以提高质量、效益和效率为中心,既要多出好书,又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国外部分,对外文书刊要积极开拓,努力经营,力争有较快增长,站稳对外合作的脚跟。
主要措施:①不断优化选题,调整出版结构,既要发扬传统特色,又要提高书刊效益。②坚持“三严”作风,切实做到以质量为中心作为根本指导方针,在全社职工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要求图书从编前工作抓起,坚持三审制;期刊从编辑部抓起,坚持质量第一。③加强发行工作,探索有效发行方式。④积极推进技术改造与创新,建立编辑、出版、发行和管理数据库,并为联网准备条件。⑤继续发展多种经营,壮大经济实力。⑥加速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⑦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实行社室两级管理、目标责任制等。
主要工作和业绩:①经中国科学院决定,自1987年开始,科学出版社调整领导管理体制,实行社长负责制。②建立了科学出版基金,支持优秀科技书刊出版。③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启用“龙门书局”副牌,拓展出版范围和经营范围。④大力加强发行工作,采取主副渠道并行、自办发行的办法,打开销售通道,取得了宝贵经验。⑤创办海外机构(香港、纽约、莫斯科办事处),开拓国外书刊市场,为科学出版社发展注入新的活力。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出版业务,分别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士、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出版业务关系。⑦积极参加国内各类书市和国际图书博览会,树立科学版图书形象。多次参加德国法兰克福、莱比锡国际图书博览会、美国ABA国际书览和日本东京国际书展等。在国内联合新华书店、北京新华书店、南京新华书店等,多次举办科学片图书展销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⑧建立书刊质量管理小组,全面提高编校质量。在全社范围内开展图书质量评选活动,促进书刊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⑨建立音像制品编辑室,开始了图书音像制品的生产和发行工作。⑩发展多种经营,开辟“以辅为主”新路子。
这一时期,主要图书工程和重要出版成果有:①《科学家传记大辞典》。这是本社一项重大图书工程,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主编。该《辞典》包括《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上下册)、《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1~6册)、《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按学科分册出版),至1994年共出版18册。②1987年3月科学出版社第一部计算机软件《状态风险分析程序》和第一部用计算机和激光照排处理的《状态风险分析程序使用说明》正式出版。③《相对论电子学》(刘盛纲)、《微分几何》(丘成桐等)等重要著作相继出版,并获奖。④1989年数学大师、国际知名学者陈省身访问本社并举行科学版《陈省身文选》首发式。⑤由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倡议,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由本社和中央党校出版社联合出版了干部读本《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印数达90万册。⑥科学版数十种选题被列入国家“八五”全国重点科技图书选题规划,在全国首屈一指。
重大事件与活动:①1990年7月31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等院领导来社视察,出席科学出版社36周年社庆,肯定了本社36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所取得的业绩与发展。②1990年10月《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创刊4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图书馆召开,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严济慈和卢嘉锡、周光召等领导同志出席会议,并题词、讲话。宋健代表国务院发来贺信。③1993年10月由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发文,科学出版社被评为“全国优秀出版社”。④1993年第二届出版韬奋奖(出版界最高奖项)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我社姚岁寒编审获此殊荣。⑤在此期间,科学出版社获奖图书147种,继续在全国科技出版界居于领先地位。期刊方面,1992年科学出版社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44种,占全国获奖期刊总数(351种)的12.54%,其中一等奖14种,二等奖22种,三等奖8种,分别占全国一、二、三等奖的28%、22%和4%。同样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五、创新与辉煌(1995~2004年)
20世纪90年代是充满诗意与青春的年代,也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代。在1995~2004年的10年期间,走过40年创业、发展、壮大的科学出版社,又踏上了创造辉煌业绩的新征程。科学出版社迈开了改革创新的大步伐,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痛苦过程,经历了艰难的“爬坡”、“上台阶”、“双突破”的各个阶段,经历了大展鸿图的谋略与规划,经历了许多日日夜夜的拼博与奋战,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向前,走向辉煌!
(1)跨越式发展新思想与高瞻远瞩的出版战略。1994年12月26日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视察科学出版社,在全体干部大会上指示:科学出版社要通过改革与调整,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1995年10月以汪继祥为首的新一届社领导班子,及时总结以往工作的经验,站在历史的高度,宏观战略的高度,放眼全国,放眼世界,锐意进取。为了打开新局面,提出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新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在保持“三高”(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特色和“三严”(严肃、严密、严格)作风的基础上,调整出版发展战略,创新,创新,再创新。
具体发展思路与方略:更新观念,开创有科学出版社特色的“双效益”道路。确定以改革为动力,以结构性调整为主要手段,以转换机制为中心,以提高双效益为目的,以全员目标管理责任制为主要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实现经营目标的指导思想,采取“超常规发展”的举措,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这样,通过1996年的“爬坡”,1997年的“上台阶”,1998年的“全面突破”,科学出版社在保持原有学术书刊出版传统,学术著作出版品种稳步上升(从1995年的373种上升到1998年的554种)。
1999年以后,根据我国知识创新工程的启动和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带来的新信息,科学出版社又开始了“二次创业”,再创新高。提出新的战略目标:“立足科技,面向教育,面向未来,用市场手段实现知识创新成果的归纳整理、传播转移、普及提高,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学研究和技术产业化服务,为科技成果国际交流服务,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经过10年努力,把科学出版社办成以科学、技术、医学、教育为主要领域的高水平、综合性、国际化的媒体集团,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办社方针确定为:“立足科技,面向教育,多种媒体,综合经营。”围绕总体发展目标和办社方针,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了体制机制转化战略、人才战略、精细化管理战略、产品销售战略和职能管理战略等10大分类战略。
2003年再一次调整发展战略,把科学出版社和龙门书局两个品牌同时经营。这是一个具有战略高度的大变化。使科学出版社在经营规模、两个效益、体制机制改革、编辑队伍建设、作译者队伍建设、选题资源规划发展、人才培养、国际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骄人业绩,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
(2)硕果累累,业绩辉煌。先进的理论、战略、方针、措施,创造出骄人的业绩:
①品种翻新,周期缩短:如前所述,研究专著、基础理论、基本资料、论文集、应用技术、工具书、综述、科普类图书和各类学术期刊,是本社传统出版物的集中体现。但在上级停止亏损补贴的1995年以前,本社每年初版书的品种徘徊在320种左右。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1998年上升到554种,1999~2001年平均每年出书达807种,为1995年以前的2.16倍,2004年出书4000多种,期刊200种,日均出书11种,期刊2期以上,创造了国内科技书刊出版的新高。同时出版周期大大缩短,从以往的平均300天以上,缩短为现在的平均150天以下,赢得了声誉,赢得了效益和好评。这是社里投入大量资金,实现计算机冷排和编辑网络管理的结果,从而实现了书刊出版优质、准期的目标。②加大投入,加快重点图书出版进程:本社1996年以前组织的很多优秀大型丛书和国家重点出版工程,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迟迟不能完成。1996年以后加大了财力、人力投入,使这些图书得以尽快出版。例如《郭沫若全集·考古编》,1982年开始工作,至1995年仅出版4卷,2002年在郭老诞生110周年之际全部10卷重新出齐。《中国科学技术史》计划出版30卷,1995年以前一卷未出,1998~2002年已出版20卷。《中国动物志》1996年以前每年仅出版1~3卷,1997~2002年平均每年出版10.5卷。之后,三志(《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被科学家评选为1999年中国科学十大新闻之一。③瞄准前进目标,扩大出版领域:最显著的特点是从原来传统的科学(S)、技术(T)领域,扩展到教育(E)和医学(M)领域。在教育类图书中,又从中小学教材、教辅类图书延伸到大专类教材、教辅类等,从而大大提高了科学出版社的综合性、前沿性和出版空间,开始与国际大型出版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科学与社会学方面:出版了我国三大年度报告:《科学发展报告》、《高技术发展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及《创新与未来》、《科学前沿与未来》等一系列图书。
●在生命科学方面:出版了《现代生物技术译丛》、《移植免疫生物学》、《现代生物系列》、《生命科学专论系列》、《“863”生物高技术丛书》,以及《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细胞实验指南》等应用类图书。
●在地球科学领域:开发出版了《中国矿情》、《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重要成果。其中《中国人文地理丛书》被列为国家“九五”重大丛书出版项目,由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吴传钧院士主编。该丛书与本社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13卷)专著系列是姊妹篇,分别代表了我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后两种图书系列分别由秦大河院士和钱正英院士主编,是紧密联系我国西部开发实际而推出的两套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创新性、权威性著作,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和咨询意见,受到国内学界、政界极大的关注。
●在技术科学领域:开发出版了《时序逻辑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材料科学和技术科学丛书》、《现代仪器仪表技术与设计》、《微电子丛书》、《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计算机视觉》等。
●在医学领域:打破了科学出版社以往不出临床类图书的束缚,按照医学书离不开临床诊断的实际情况,开发出版了《现代临床医学丛书》、《现代临床影像学丛书》,以及外科学、诊断学等系列应用性图书。
●在教育领域: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开发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现代生物学精要速览系列》、《全美经典学习指导系列》,以及《计算机组成原理》、《大学物理》等。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2003年专门成立了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现为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中心:下设生物分社、化学资环分社、数理分社、工科分社、经管分社等),系统地出版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各类教材和教辅类图书。
●在考古学领域:1996~2004年出版了我国重要考古著作《天马-曲村》等154种,以及长江三峡地区等大量考古发掘报告、考古论著。编辑力量和出书规模不断壮大,现已成为国内考古类图书出版的一支生力军,几乎占据了我国文物考古类图书出版的半壁江山。
●在辞书领域:及时更新出版了《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四版),以及《数学百科全书》、《新英汉数学词汇》、《新拉汉英无脊柱动物名称》等,开发出版了《汉英生物学词汇》、《英汉汉项MBA专业词典》、《英汉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词典》、《工程数学手册》、《水文学手册》等精品。
●学术期刊方面:目前科学出版社每年出版学术期刊约200种,占全国学术期刊的4%。
(3)在书刊选题、组稿、编辑、出版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国内销售网点发展也突飞猛进,形成了主副渠道三级发行网络,为经营运行提供了保障。科学出版社已从单纯出版研究、理论性学术著作,转移到多文化、更贴近科研、生产、教学等广阔的领域,并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不断加强经营计划和精细化管理,书刊品种、总产值、销售额和利润等指标成倍增长,连年翻番。
(4)与此同时,获奖书刊大面积丰收。1996~2003年间,科学出版社共有132种图书获省部级以上图书奖,获奖品种居全国科技出版社前茅。仅2003年就有4种图书获国家图书奖,7种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期刊方面,科学出版社期刊在学术层面上和综合质量上是一流的,被同行公认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国家队。其中《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35种刊物2003年被国际检索系统SCI等收录,占被《SC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的47%。1996~2002年期刊获奖种数和等级均居全国之冠。如1996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31种,占全国获奖期刊417种的7.43%;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11种,占全国获奖期刊64种的17.1%;2002年获国家期刊奖7种、国家期刊提名奖7种、国家期刊百种重点期刊10种,分别占全国获奖期刊总数30种、50种、99种的23.33%、14%和10%。在国家权威机构评出的2001年度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科学出版社入选30种,占全国总数的30%。
(5)国际合作蒸蒸日上,国际化取得新进展。根据“形成国际战略合作,争取海外出版资源,开发国际出版市场”的目标,科学出版社在以往对外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国外科技出版现状的跟踪研究和版权贸易,开展了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构建了新的国际战略伙伴合作格局。合作机构从原来的几十家发展到2004年的200多家。引进外文版图书翻译出版或影印出版,1996~2002年达1049种,包括经典名著《分子克隆实验指南》,云集国际知名专家学者400余人撰写的大型丛书《材料科学和技术科学丛书》,全套23卷同时引进,引进版图书的规模和数量超过科学出版社历史上任何时期。其中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已形成规模和市场。2001年科学出版社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图书版权贸易先进单位”。2003年共引进版权312种,全年接待64家出版公司百人次来访;出访40家出版公司,实现60多个合作项目。科学出版社的国际声誉不断提升,出版资源不断丰富。国际STM出版商协会在中国首选科学出版社加盟,德国最大的威卡集团等一些外国主要出版单位把科学出版社作为与中国进行业务合作的首选单位或唯一伙伴。通过图书、期刊、繁体字版等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出版社在引进和输出科技图书市场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
(6)重塑“龙门”品牌。龙门书局自1993年恢复以来,继承龙门的“专为青年学子出版学习用书”的传统,集中力量致力于文化、教育类图书的编辑、出版,经过多年的精心策划、经营、创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现已在教辅书界形成品牌和规模。1999年龙门书局被誉为教辅界的“三架马车”之一;2001年被《中国图书商报》列为“文教新六家”之首。已成为与“科学版”并驾齐驱的著名品牌,并成为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之一。
(7)企业文化丰富多彩。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和形象的一面镜子。科学出版社把企业文化建设同各项工作相结合,使科学出版社的团队精神进一步提升,各级领导和广大员工的敬业意识、战略意识、创新意识、奉献意识得到不断加强,有力地推动了本社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以往历届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改革实践,科学出版社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实现了路甬祥院长提出的“一年一个样,三样大变样”的要求。截至2004年,科学出版社总产值达10.7亿元,年出书2500种,期刊200多种。科学出版社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全国科技类出版社已由1995年的第十二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一位。
2004年在科学出版社成立50周年之际,科学出版社出资100万元设立了科学出版社知名作者奖和优秀作者奖,奖励为科学出版社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作者,陈省身、黄昆、李政道、刘东生、钱伟长、钱学森、丘成桐、王忠诚、吴文俊、吴征镒、徐光宪等156位作者入选,这项奖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2004年8月科学出版社举行了隆重的建社50周年社庆大会,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施尔畏等领导同志,以及60多位获得科学出版社知名作者奖和优秀作者奖的著名科学家临莅会议,有关领导、科学家和国际友人为科学出版社题词或发来贺信。路甬祥题词:传播科学,创造未来;宋健题词:加强科技出版,推动科技发展;周光召题词:精心编辑,精心出版;徐匡迪题词: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出版事业;钱伟长题词:与时俱进,再创辉煌。可以说,1995~2004年是科学出版社创新与辉煌的年代,是科学人引以自豪的年代。
六、转制与引领(2005~2008年)
正当科学出版社迎来创新与辉煌的年代,庆祝50华诞之际,一个新的挑战和任务又落在了科学出版社的肩上,即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成为中央文化体制改革35个试点单位之一。
成立于2000年的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是新闻出版总署第一批试点集团,也是国内惟一的中央级专业出版集团。成立之初,集团是一个法人联合体,成员单位包括科学出版社、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北京中科希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北京中科进出口公司等。
改革试点以来,在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和支持下,集团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已经顺利完成改革试点任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集团被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光荣称号,成为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进代表;集团输出科技书刊项目数量位居科技出版单位的首位,成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北京市版权贸易先进单位”;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数量名列出版社前茅;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图书重点出版规划项目等数量位居第一;韬奋出版奖、优秀出版人物奖等均榜上有名,一大批年轻化、专业化的优秀编辑出版人才成为集团中坚力量;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净资产增加136%),竞争力位居科技类出版社之首。
通过改革试点,集团在核心竞争力、出版品牌、科技成果交流、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展显著,为未来做强做大、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主要发展战略和进展:
(1)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手段,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作为改革试点,集团创新体制机制,锐意进取,克服了体制改革中遇到的许多困难。2005年6月和2007年4月,集团和集团的核心企业——科学出版社分别进行了工商注册,顺利完成改革试点任务。
但是转制只是手段,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才是目的。集团在体制改革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符合市场竞争需求的内部运行机制,充分释放改革能量,出版业务取得了较快增长。
2008年集团出版图书8117种,科技期刊209种,书刊产值13.28亿元,集团总销售收入9.48亿元,资产总额12.17亿元。2008年集团与试点初期(2003年)相比,资产总额增加93.70%,净资产增加136.40%,销售收入增加54.70%。
集团核心企业——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经营业绩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08年,全社出版图书7537种(其中新书2785种),期刊189种;书刊产值达到12.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3%;全社总销售收入7.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97%;税前利润、净资产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7.31%和22.70%。
2006年科学出版社的竞争力位居全国科技类出版社榜首,在全国出版社中排名第4位。
(2)以重大出版工程为龙头,打造中国科技出版第一品牌。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一直致力于在专业出版领域做强做大,努力打造中国科技出版第一品牌,而专业出版发展须以重大出版工程项目来带动。目前,集团已经形成了重大图书出版工程群。如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总书记关注、由钱伟长院士倡导并担纲总主编的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三大部分,20卷约60分册,涵盖数学与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农学、医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化工冶金轻纺与材料工程学、能源与矿产工程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以及哲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教育学、军事学、管理学等,2007年已启动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等9卷;凝聚我国四代植物学家智慧、跨越半个世纪的巨著《中国植物志》;2007年由路甬祥主编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为国家科学发展提供了高端权威咨询,受到学界和政界的关注;以及大批“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54项,入选数量在全国科技出版社中位居第一),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2008年获资助44项,资助金额占整个出版基金资助总量的50%左右),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项目(788项)等。
在期刊出版方面,集团2008年出版科技期刊209种,其中《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简称“两刊”)是我国学术期刊的代表性刊物。针对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变化和国际学术期刊的竞争,作为我院学术期刊改革试点单位的“两刊”正在按照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改革方案,大力推进管理体制、院士平台办刊、出版单位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的改革,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专业出版发展以及品牌形成,获国家级奖项是一个重要体现。多年来,集团和科学出版社一直在国内书刊获奖方面名列前茅。其中在2007年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科学出版社获得图书奖二项、图书奖提名奖一项等6项,全国第一。再次被国家评为“全国优秀出版单位”;2008年中国科学出版集团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称号。
(3)以科技出版“走出去”为途径,实现科技成果的国际交流。作为中国科学院专属的中央级专业出版集团,将推动我国科技成果的国际交流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而要实现科技成果的国际交流,就需要集团“走出去”。为此,集团非常重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拓和利用,采取“引进带输出”的合作策略,建立“走出去”长效机制,与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大力推动科技出版“走出去”,并取得丰硕成果。在近两年北京和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科学出版社每年向欧美国家输出优秀科技图书200多项,输出数量居全国第二、科技出版社之首;在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科学出版社还有114项图书得到政府资助。此外,包括“两刊”在内的31种集团出版的英文版科技期刊也与国际知名科技出版机构开展合作,取得良好效果。2007年集团被商务部、文化部等部委评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被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授予“北京市版权贸易先进单位”。在2008年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上,集团董事长汪继祥还应邀作了题为《深化体制改革,促进中国科技出版“走出去”》的经验介绍。
(4)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加快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要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重视出版人才队伍建设。近5年来,科学出版社共引进278位新人,其中2/3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新人不断进入,使得全社编辑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348人的编辑队伍中,30岁以下年轻人占47%,30-40岁与41-50岁分别占24%和17%;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编辑比例占62%。
为了加快编辑业务队伍迅速成长,科学出版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建立了“社—出版中心—分社带培导师制”的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和上岗考核,使其能够尽快合格上岗。二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对在职员工组织不同方式、不同类别的针对性培训,如邀请国内外知名出版专家讲座、选派骨干到国内高等院校进修和国外出版集团交流访问等。三是大胆使用和提拔一大批年轻骨干到重要业务岗位。社总经理、副总经理、副总编辑共有8位,年龄均在42~46岁,其中两位还分别获得了韬奋出版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四是实行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从制度上促进了员工队伍的创新力、执行力和战斗力。通过上述措施,使科学出版社拥有了一支富有朝气和活力、熟谙市场运作规律的专业化、年轻化的编辑出版人才队伍。
目前,集团正根据国内外科技出版发展动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一个平台、两个中心”(国家级专业数字出版平台,中国科技成果的发布中心和国际优秀科技成果的引进中心)建设为核心,努力把集团打造成为在国内具有代表性、在国际具有竞争力的国家级科技出版集团,成为以科学、技术、医学、教育为主要领域的中国科技出版旗舰,引领中国科技出版走向未来!
出版集团 篇8
一、江西出版集团数字化现状
江西出版集团成立于1993年, 现已形成以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等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印刷复制、物资贸易等新兴业态相结合的经营格局。2010年, 集团整合出版全产业链, 实现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 (简称“中文传媒”, 股票代码600373) 。具体而言, 江西出版集团的数字化转型, 分为几种模式。
(1) 优质内容数字化升级。将现有图书内容进行数字加工操作简单, 成本较低, 还可以把优质内容再次销售。江西出版集团旗下有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等8家图书出版社, 共出版各种出版物8900多种。曾拿下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多个大奖。其中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创立了“彩乌鸦”、“神奇巧手”等知名童书品牌, 拥有大批忠实的读者。这些优秀的出版物都为内容数字化升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 并购重组, 打造互联网综合平台。《2013-201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指出, 据不完全统计, 2013年发生了近55起并购事件, 涉及电影、电视剧、出版、广告、游戏等行业, 累计资金4000亿元。中文传媒的战略方针是:走自主研发和兼并重组双轮驱动的路子。在2013年相继以增资和收购的方式并购“北京百分在线”和“江西手机台”, 并于2015年以发行股份加募集资金的方法用26.6亿元对北京智明星通科技有限公司的并购, 是目前国内出版传媒行业中并购标最大的案例。
(3) 发力新媒体出版, 不断完善产业链。2012年11月2日, 中文传媒投资5000万打造了江西首家新媒体出版公司。已自主研发了“中文天地”、“幼儿睡前故事”、“智能儿童训练堂”等手机app, 完成了从内容提供商向服务运营商转变。
二、数字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江西出版集团作为国内早期数字化转型的出版集团, 战略目标明确, 经营理念明晰、转型决心坚定。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并购重组, 转型初见成效, 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 门户网站综合实力欠缺。江西出版集团的门户网站现已运作比较成熟, 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缺乏特色, 没有能够体现江西文化或者集团创新的栏目设置, 难以凸显企业的品牌形象。其次是缺乏互动社区, 没有营造集团与读者沟通的渠道, 不利于集团或作者听取读者反馈和了解市场。第三, 没有自己的在线书城。集团网站中的“精品图书”栏目只起到了介绍图书的作用, 即便是对其感兴趣的读者也无法在线购买。
(2) 数字教育板块投资较少。教育出版领域受到政府长期保护, 数字教育领域这块蛋糕仍然有巨大的潜力。一方面, 网民规模扩大给在线教育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另一方面, 数字化教育方式的推陈出新, 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其中。对出版集团而言, 抓住了教育资源数字化就是抓住了转型的关键。但目前江西出版集团对数字化教育投资不足, 造成了资源浪费。
(3) 数字化转型专业人才匮乏。新媒体是一个新兴产业, 对于人才的培养明显滞后, 这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转型速度与程度。江西出版集团拥有大量传统出版方向的专业人才, 但是数字出版、软件开发、服务运营等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十分缺乏。随着新媒体的普及速度越来越快, 单纯的并购重组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需要。要想在未来的新媒介、新技术下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就必须未雨绸缪, 吸纳、储备优秀人才。
三、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及建议
面对数字化转型这个新课题, 我国传统出版企业不断努力、积极探索, 基于江西出版集团在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笔者提出一些尝试性的建议。
(1) 改版门户网站, 建立沟通渠道。首先, 互动阅读,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在门户网站上构建读者互动社区, 对于集团旗下的精品图书系列开展“书评”、“读者来信”和“在线投稿”等活动, 增加读者的活跃度和黏性。其次, 资源整合, 信息共享。建议整合各出版社的同类板块, 打造集团信息资源整合平台, 提高集团网络出版的整体实力。第三, 建立图书营销平台。江西出版集团自主研发的“中文天地”app, 是一个云阅读书城, 已经提供了很好销售的模式。建议在门户网站上增加书城链接, 使电脑终端和手机终端形成互通模式。
(2) 发力数字教育, 加速集团转型。江西出版集团旗下拥有江西教育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掌握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内容优势, 也是江西省教育市场的主要提供者, 拥有稳定的用户群和渠道, 教育资源数字化转型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在数字化教育中, 出版集团要逐步从数字内容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变, 结合自己的优势, 与江西省内各学校进行合作, 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教育, 加大对数字教育出版的投资。
(3) “培训”+“培养”, 吸引优质人才。出版集团的数字化转型, 包括内容资源数字化和出版流程数字化两个方面, 对人才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首先, 对集团现有员工进行数字化培训, 具有培训时间短、成本低、忠诚度高的优点。其次, 与高校结合, 培养专业对口型人才。集团可与江西省内外的高校开展合作, 培养定向人才, 吸纳到集团内部。第三, 完善内部环境, 公开招聘信息。家有梧桐树, 引得凤凰来, 良好的政策、广阔的平台、完善的设施, 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尚莹莹.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探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2008.
[2]南方嘉木, 时珍.赵东亮:打造江西出版集团升级版[J].出版广角, 2013 (09) :62-66.
中国出版集团化研究 篇9
1、出版集团的含义。
出版集团作为一种经济组织集团,是一个以少数(也可以是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大企业为核心,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这个核心不同程度控制或影响的法人企业为外围,通过资金及契约等不同形式的利益联系而构成的经济联合体。出版集团的构建不是几个出版企业的简单叠加,将若干出版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形成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出版集团品牌才是出版集团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2、出版集团化的模式。
从世界出版集团化的发展来看,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欧美模式”和“日韩模式”,见表1。
从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历程看,计划经济色彩较浓,中国出版业缺乏实行“欧美模式”的条件,完全由市场主导是不适合的。在出版集团化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在集团组建初期,政府的主导作为、政府所发挥的扶助支持作用将非常显著,探索属于中国的出版集团化发展模式是必由之路。
3、中国出版集团化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早出现的集团初级形式——出版发行联合体,到90年代初以行政区域为基础的紧密型出版发行集团,再到90年代末以来按照母子公司模式组建的集团,中国出版业进入了集团化发展的快车道。截至2005年底,已组建的试点集团共有69家,包括报业集团39家、出版集团16家、发行集团12家、期刊集团1家、印刷集团1家。此外,非试点集团的建设也在积极进行。出版集团化是中国出版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深化,在政府主导和支持下形成了一定的优势,见表2。
二、出版业集团化的必要性
1、出版业存在的问题。
1978年以来的出版改革一直是以划小核算单位、缩小经营模式为取向的,这种改革适应于当时的行业发展状况。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原有的发展成果在近阶段逐渐显现出问题,见表3。从现存问题看,目前的行业现状不仅不利于出版社的优势发展和规模经营效益的形成,还将导致出版竞争的加剧和资源闲置与浪费并存现象的出现。
2、出版业集团化的趋势。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出版业在垄断保护下均衡发展而形成了结构性矛盾,使得出版单位的规模普遍不大,缺乏龙头和骨干,出版业的质量和效益普遍不高,缺乏发展潜力。出版集团化就是为了解决这些深层矛盾而采取的一种战略选择。另一方面,从国际发展来看,西方出版业也经历了集团化的重要阶段(见表4),并通过这一发展阶段稳固了出版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促进了行业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
3、我国对出版集团化的政策支持。
新闻出版总署将“集团化战略”作为新世纪我国出版业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200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其中明确地提出了媒体集团化的内容,集团化的改革目标在政策中有所涉及。2004年4月初,中国出版集团正式改名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为第一家以企业身份出现的出版单位。这意味着国家行政出版部门明确了出版社的性质,今后将完全把出版社作为与其他企业一样的经营主体来看待。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出版集团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使出版业改革获得了支持的力量。
(资料来源:蒋丽君《中国出版集团的整合模式》。)
三、出版业集团化现存的问题
1、认识误区。
近年来,中国出版集团已经越来越多,在数量上可能已经超过了美国、英国、德国等出版业发达国家。很多出版集团的组建已经超出资源整合和获取规模效益的范畴,出版集团被看作改革的标志。事实上,组建出版集团是出版改革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全部,不能用组建集团来代替出版改革,特别是出版体制改革。只有出版集团竞争力的提高、竞争优势的构建才是真正需要的改革成果。
2、市场集中度不足。
中国出版社数量虽多,但市场集中度不够。据2000年数据统计,我国出版码洋排在前四位的出版社的总定价仅占市场总额的5%,同样指标在美国则为24%。以地区指标来看,前四个省份(上海、江苏、山东、广东)仅占19%。目前的出版集团基本上以省的地域区划组建,尚未形成跨地区的企业集团,因此以地区指标计算的市场集中度,基本能反映出我国出版集团目前的市场集中水平。这一现象说明中国出版企业分散,资源配置也随之分散,难以形成规模,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行业竞争力不足。
3、现代企业制度作用不够。
中国出版业更多的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理清出版集团各成员单位的产权关系,政企分开等工作尚未到位,难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团治理结构。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管理工作中,集团的投资者和经营者都缺少法律的规范与保障,更缺少现代企业制度的激励与制约,管理层问题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另外,一些出版集团的发展战略和资源整合方向不明确、制度不匹配,使出版业发展面临重重问题。
4、缺乏核心竞争力。
企业集团的经营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企业的产品、市场结构,本质上取决于其能够在市场上获得发展并成功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很多出版集团还存在“跟风”现象,这也是一些出版集团大而不强的原因所在。
四、出版业集团化发展的建议
1、正确认识出版集团化。
出版集团化是出版业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规模优势的重要改革,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集团化是出版业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模式,改革不等同于集团化。一方面,出版业集团化的改革目标是培养行业领先者,而不是要求所有企业都通过改革实施集团化经营,一些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特色化经营形成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创新体制,单纯去追求集团化只是对现有资源的简单堆砌,达不到资源的有机整合的目的。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出版集团是一种新型的出版组织,它既不同于出版社、杂志社、书店,又不同于出版总社、出版管理机关,必须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明确出版集团的社会地位、市场地位和法律地位。立法部门和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应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出版集团化法规。在法律法规完善的过程中,适当发挥行政手段的扶持、引导、约束、制裁作用也必不可少。
3、实现资源整合。
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企业横向一体化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是同质企业间的合并,目的是追求出版机构的影响力和在目标市场上的高份额;二是异质分销企业的联合,目的是追求优势互补可能带来的综合收益。另一方面,中国的出版集团内部包括印刷、出版、发行等企业,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通过资源整合使出版集团形成最佳产业链结构,这就是纵向一体化方式达到的良好效果。
4、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出版产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集团化的出版企业中应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资产授权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管理替代行政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出版业企业化、市场化,一些规模小、经营水平低的出版企业会逐渐被规模较大、经营水平较高的出版企业兼并,形成真正意义的出版集团。
5、培育核心竞争力。
出版业的发展需要行业中的领先者首先提高竞争力。根据我国出版业的实际情况,出版集团可以把行业从资源分散、优势不明显的无序发展态势下引领到资源集中、优势突出的发展状态中。集团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独立负责的市场竞争主体,造就市场竞争中的行业领先者。出版业的集团化发展是发达国家出版业的重要形式,也是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周建新:中外出版集团比较研究[J].电子出版,2003(5).
[2]封延阳:出版集团化:体制改革比规模扩张更重要[J].中华读书报.2002—1—18.
[3]崔保国、陈星:我国出版集团的六大问题[J].编辑之友,2002 (4).
[4]万荣水、林姿蓉:出版集团化研究的价值和它的议题结构[J].出版科学,2007(3).
[5]师增志:我国出版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中政府的作用[J].中国出版,2006(5).
出版集团 篇10
阳春三月,大美合肥,天鹅湖畔,春意融融。欢迎各位来到安徽合肥参加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2014年年会暨2015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作为东道主,我谨代表安徽出版集团向各位表示热烈欢迎!
作为智能建筑领域“华山论剑”级别的盛会,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年会是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含金量最高的会议,代表着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本次年会在安徽召开,对促进安徽乃至全国智能化建设及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将会开启安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新篇章。
作为全国文化出版界的翘楚,安徽出版集团一直着力于推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跨产业发展,致力于实现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美好生活的愿景。我集团业务涵盖了从建筑智能化、消防和公共安全以及智慧能源的完整产业链,着力向智慧城市发展。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开拓创新,用实际行动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真正实现“与环境和谐发展,与科技同进步”的发展理念。值此盛会召开之际,安徽出版集团敞开合作的大门,希望与参会的各位专家、来宾展开深层次合作,共同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为实现“打造具有全产业链的智慧产业生态园区”的美好愿景携手前进。
出版集团 篇11
[关键词] 长江少儿出版集团 数字化教材 云平台 终端产品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3-0086-03
Digital Preschool Educational Publishing of Changjiang Children’s Group
Zhan Qing Liu Yuh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Exploring how Changjiang Children’s Publishing Group uses digital technology and a cloud platform to digitaliz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ublishing content and to build a digital preschool education publishing platform,and then analyzing the benefit-sharing mechanism with its technology providers, the integrated pattern to offer books, teaching services and end products, noting that these measures on the one hand promoted the sales of related digital publishing products of the group, on the other hand created a new revenue source.
[Key words] Changjiang Children’s Publishing Group Digital textbook Cloud platform Terminal products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对幼教数字出版的投入,不仅发达国家一如既往地重视其产业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等国也加大对幼教数字出版物的研发和投资力度,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幼教出版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尤其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幼教出版业步入了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过渡的重要转型期。现阶段,我国已有一定数量的少儿社开始涉足数字出版领域,并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商业模式,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等相继与其他公司或相关机构合作,开启了跨行业、跨体制的数字出版经营之路,初步实现了规模效应[2]。作为华中地区的少儿出版企业,长江少年儿童出版集团(以下简称长江少儿出版集团)也积极结合自身优势,努力挖掘幼教类数字出版市场的新机遇。本文拟探究该集团利用数字技术及云平台经营幼教类数字出版产品的措施与成效,以供同类企业借鉴。
1 幼教出版内容数字化
内容是出版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出版单位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而技术手段则是内容产品价值得以增值的重要因素。长江少儿出版集团在内容资源方面进行了两大改进:第一,改变以往出版内容固有的表现形式,即幼儿数字出版内容的表现形式由过去的平面化、静止化形式发展为数字化、立体化的形式。通过对幼儿纸质出版物的电子化、网络化等方式对幼教资源进行数字化升级,使产品能更好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市场。第二,幼教数字出版的内容组织方式发生较大改变,从过去注重过程为主的方式逐渐转化为结构性为主的方式,即在云平台的基础上针对幼儿、教师、家长的需要提供一整套学习、娱乐方案,而不再是过去的某个单一产品。其中主要包括数字化教材、数字化教辅及在线学习资源等在内的综合性多媒体幼儿教学产品,具体分析如下。
1.1 数字化教材及图书产品
长江少儿出版集团的教材出版具备三大特点:一是传统的纸质教材出版继续加大开发力度,这符合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与教学方式;二是加强纸质教材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力度,积极适应现代幼儿教育市场的需求;三是根据“学娱一体”的现代教育思路研发集教学、娱乐为一体的数字教材产品。2013年,长江少儿出版集团与台湾学习工厂展开全面合作,重点利用后者数字教学平台建设的丰富经验,合作开发数字化教材产品及系列图书,以推动幼儿阶段的学习者能够在综合性数字教育平台上学习、娱乐。
1.2 数字化教辅产品
近五年,长江少儿出版集团加强了对教辅资料的数字化加工处理,以便教师及其他用户能够通过专门的在线网站获取这类教辅产品,具体如下:(1)教学所需的课程软件及资料数据库。目的在于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及知识储备,同时也利于用户查找相关资料。(2)教师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课堂讲解重点、习题分析、知识点分布等,方便教师实施教学。(3)在线课程。这类在线课程的设置更多基于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确保学生及教师的课程选择自由。(4)习题集与智能化试卷。习题的制定与智能化试卷能极大方便教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作不同的试卷与习题。
1.3 在线幼教管理系统
长江少儿出版集团专门为自身的出版产品打造了全新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能有效管理幼儿的学习、娱乐活动,同时利于管理人员更好地参与日常的教学管理。其核心系统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系统、师资薪酬管理系统、绩效考核系统、数字化课件管理系统等。系统建立的目的在于为校园提供一个管理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综合平台,其基本特点如下:(1)可提供培养教师基础能力的培训工具,包括各类学习软件等。(2)针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科学分析,可为教育决策者与使用者提供参考。(3)系统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管理者与教师都能轻松操作使用。这类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弥补以往人为管理模式的弊端,因而更符合未来科学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nlc202309040721
技术能力的提升使得长江少儿出版集团在幼教数字产品的内容生产上更具个性与创新,而数字化管理系统则方便了教师获取应有的技术支持,这些数字内容产品及系统服务不仅成为集团收益的新增长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快速发展的幼教市场需求。
2 幼教数字出版平台化
数字出版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应用,而数字出版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途径。在平台建设方面,长江少儿出版集团与技术商合作建立幼教数字出版云平台,以便在平台上生产出能满足幼儿市场需求的特色化数字出版产品。
需重点指出的是,市场容量的客观存在是长江少儿出版集团考量数字出版平台化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据统计,2013年,我国大陆地区就有约1.3亿幼儿及小学生、近60万教师的市场容量规模。以湖北省为例,仅以2010年国家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及湖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0年,我国的幼儿园总量约有15万所,在园幼儿约为2976.7万人,其中湖北省幼儿园数量为4390余所,约有在园幼儿111万余人。按每班30人的数量估算,仅湖北省就有约3.7万余个班级,全国(湖北省外)则有多达1.9万余个班级,基数巨大,市场容量相当可观(见表1)。不过,现实情况却是:市场虽然巨大,但综合性的幼教云平台却极为有限,多数企业仅针对主营产品进行开发,而不能提供系统化的平台,不能满足全方位、数字化教育的终极需求。
表1 市场容量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及湖北省统计局(2010年)公布的数据。
正是瞄准庞大的市场需求及行业现状,长江少儿出版集团在建立幼教数字云平台时注重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云平台提供专门的应用软件系统、电子书及相关终端产品,将优质的幼儿教育资源整合后通过云平台传播扩散,最终形成完整的数字出版产品服务体系[3]。
2.1 提供应用软件系统产品与电子书产品
长江少儿出版集团通过构建云平台,研发并推广各类应用软件系统产品,包括幼儿园课程系统、家园式互动系统、学习社区游戏系统等系列产品。首先,幼儿园课程系统可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上课、测评、课后复习等软件产品,方便学生学习及课后辅导,这类在线或离线测评及各式课后复习建议等专用软件的使用,便于教师针对学生能力的不同提供各类差异化服务。
其次,家园式互动系统的建立加强了教师、学生及家长三方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方便家长身处校外也能及时了解幼儿的学习、身心情况,促进学生与校外家长的互动,既能弥补过去传统互动方式的不足,又能提供可按家长意愿定制的互动内容。如此不仅强化了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家长与教师也能通过各类App管理系统、课堂影音管理系统等强化彼此之间的联系[4]。
最后,建立在云平台上的学习社区游戏系统也是一大亮点,该系统结合学科内容与素质教育内容,融入益智元素,推出类似摩尔庄园的游戏平台,通过设置各类诱导性因素吸引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传统出版企业内容资源丰富的特点,以创立一个全新的儿童学习社区和游戏系统,真正实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教育理念。
此外,电子书的开发与销售也是长江少儿出版集团数字出版的主营项目。结合企业现有的少儿图书内容资源,出版社与技术商合作针对苹果商店与无线平台开发各类App应用程序与电子书,确保幼儿学习、阅读方式的数字化转型。例如围绕知名作家刘兴诗的系列作品进行电子书开发与推广,在市场上大获好评。其次,基于电子书云平台的开发销售能力也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通过企业专门的销售平台销售幼教产品,在保证销售渠道畅通的同时,也为集团开拓数字出版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提供各类终端产品与硬件设施
在终端产品市场上,国内已有不少商家加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例如上海淘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淘米公司)开发的儿童、少儿类线上线下产品及在线游戏,以及巧虎公司经营的幼儿教材产品等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长江少儿出版集团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如下系列终端产品。
2.2.1 点读系列产品
长江少儿出版集团根据多年来积累的选题资源优势,围绕少儿图书内容开发全新的点读产品,打造了一个包括电子图书、学习用具、幼儿玩具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点读产品体系。例如,集团重点开发的“巴布豆”有声系列点读产品,其故事书、漫画书、拼音图画书三大品项门类齐全,围绕“巴布豆”系列图书开发的点读产品极具创意。
2.2.2 微视频产品销售
作为最新的全介质、跨媒体阅读产品,微视频凭借互动性强、形式多样等特点成为市场的新宠儿。这类产品的销售已成为数字出版新的增长点,集团通过与台湾学习工厂合作开发微视频产品,并通过获取大陆地区的产品代理权进行市场推广,最终经互联网实现微视频产品的动态营销。
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随着自身技术实力的不断增强,加之与技术商及重点高校等开展技术合作,长江少儿出版集团同样具备了一定的硬件研发能力。例如,无线音源、及时反馈系统等硬件设备的开发,方便幼教数字出版产品的进一步推广与使用,为今后开发更多衍生数字出版产品奠定了技术基础。
3 幼教数字出版盈利模式
长江少儿出版集团也开始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方式经营数字出版产品,一方面巩固幼教数字出版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拓展新的盈利模式。
3.1 与技术商合作分成模式
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促使一些具备较强实力的信息技术公司开始通过资本整合等方式涉足传统出版业。目前,技术商与传统出版商更多采取的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发展模式[5]。有鉴于此,长江少儿出版集团在保证内容资源不受威胁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与技术商的合作,重点围绕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核心要素,以数字内容销售分成、广告收入分成、学教具产品销售分成等分成模式与技术商实现收入分成。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集团与在数字出版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台湾学习工厂合作,通过数字教材教辅、内容数据库、应用软件等产品的销售获取利润,而在收益方面则按照双方投资比例进行合理分成。
nlc202309040721
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对固有的销售形态也有所突破,即由过去完全依赖实体销售的形式转变为时下流行的线上线下(Online To Offline,O2O)整合营销模式。这种模式也体现了数字出版产品销售的发展趋势[6]。O2O电子商务通过将线下产品的销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使得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最大优势在于线下服务能利用线上来吸引客户,客户能够在线上选择幼教数字出版产品及服务,而且在线交易结算业务时比以往更加方便快捷。这样,销售手段就从过去单一的线下销售产品转变为线上线下立体式销售,盈利渠道更丰富多样。
3.2 图书内容、教学服务、终端产品一体化销售模式
图书内容、教学服务、终端产品借助云平台实现一体化销售是集团盈利的另一大模式。这种模式有别于以往依赖单个产品销售的经营模式,从而更具市场竞争力。图书内容的销售是指将畅销书制作成电子书及各式数字化课件打包出售给全国各地幼儿园,借助云平台实现辐射式销售。另外,教学服务系统的销售即教学资源系统、家园互动系统等捆绑销售,也是一大特色。这类系统不仅能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而且使幼儿学习、娱乐的方式不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束缚,幼儿、家长、教师都有更多的选择,因此具备很强的竞争力。最后,终端产品销售主要通过点读设备、微视频等产品赢得市场份额。与市场上其他产品相比,产品的差异化特征明显。而在终端产品的销售过程中,集团还能通过产品的售出情况锁定客户群,从而进一步追踪客户需求。
正是通过幼教云平台的建立,长江少儿出版集团的内容资源、教学服务、终端产品的一体化销售才得以实现。相较传统盈利模式,新模式更显多元化、立体化。这种模式成功地将幼儿数字出版的内容资源、教学服务及终端产品整合起来,从而架构出充满生命力的商业模式,最终对企业提高幼教出版市场的占有率大有帮助。
注 释
[1] Manasi Subramaniam.Children's Book Publishing in India[J].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2013. 29: 26-46
[2]白燕燕.基于SWOT的少儿出版社数字出版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 中国出版,2013(5):47-50
[3]周荣庭,谢广岭.云出版: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新的理念构建和方案设计研究[J]. 中国出版,2013(10):31-34
[4]黎雷.幼儿教育出版的移动APP应用浅析[J]. 出版发行研究,2014(2):61-62
[5]董正博.我国少儿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探索[D]. 保定:河北大学,2013
[6] 什么是O2O(Online To Offline). [EB/OL]. [2011-11-04]. http://www.u1city.net/Article-438.html
(收稿日期:2015-04-10)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差异比较 篇12
一、传统出版的历史渊源与优势特性
在编辑出版专业研究领域里, 为区别于新兴的以磁光介质、移动媒体 (手机) 、电子网络为传播载体和途径的数字出版方式, 人们普遍将以纸张为文献载体, 通过印刷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图书、报刊出版活动称之为传统出版。
传统出版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中, 有两项是与传统出版活动紧密相关的, 即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一方面可以显见在古代, 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首先开创和繁荣了纸质出版业;另一方面, 也可以看出大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对科技创新的直接影响力。自这两项技术诞生以来, 纸质出版物———书籍, 就成为历时最久, 影响最广的文化传播媒介。而且, 在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传统出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从内容资源到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的积累、完善、丰富过程, 并承载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用和影响。较之新兴的数字出版产业, 传统出版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特性。
1. 传统出版物具有良好的阅读和普及优势
在人类出版活动的历史上, 纸张因其便于书写、印刷、阅读的良好性能, 而成为长久的出版介质, 纸质出版物也凭借其相应的优势担当起传承、发展、积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重任, 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古人传承经典的文化阅读到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各级课堂上, 纸质图书阅读行为的普及程度和根深蒂固的阅读习惯影响, 是远远高于数字出版产品的。而且, 较之数字出版产品读屏的阅读方式, 纸质图书阅读过程具有无障碍、无干扰、无消耗、无噪音, 对身体无辐射、相对保护视力的绝对优势。迄今为止, 纸质图书阅读依然是人们进行学习、思考等深度思维活动时所必须的最佳阅读方式选择。
2. 传统出版物作为文献载体留存时间长久、安全
一本纸质的图书, 只要没有经过人为的破坏或意外灾难, 在适当的环境下, 它可以被长久留存并使用, 可以成为容量可观的文化传承和记录的优选载体。而数字出版物则是以一种虚拟的状态存在, 它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电子设备才能重现内容。电子技术手段和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 因此人们不可能长久地使用某一种技术手段或设备, 从而也就相应地给长久留存或使用同一种技术模式下的数字出版物设下了障碍和隐患。也许两年前买一张CD, 两年后电脑市场上已经没有了相应的CD阅读器;或者今天读者把需要的数字图书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 明天他的电脑中病毒, 就有可能导致数据坏损无法读取, 这些情况都是时有发生的。所以, 数字出版物长久留存的安全性、使用性是要低于纸质图书的。
3. 传统出版社会公信、认可度高
传统出版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 早已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而且要接受国家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 由专业的技术人员从事相应的工作, 因此行业自律性强, 职业道德标准高, 从而可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达到一定的标准。同作者的合作形式稳定, 有法可依;同读者的关系, 有长期积淀下来的认知基础和相应的信誉度。因此, 纸质传统出版的社会公信力高, 社会认可度好。在我国现今各种科研、教学单位系统内的评价体系中, 科研成果纸质出版依然是不能为其他出版方式所能替代的刚性标准。
二、数字出版优势
在信息处理传播进入数字化和互联网应用日益普遍的时代背景下, 数字出版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不可阻挡地成为出版产业中的新的生力军, 并迅速凸显出传统出版所无法具备的一些优势特性。
1. 生产周期短、成本低
较之传统出版方式的生产流程, 同样在完成出版产品内容的创作、编辑加工之后, 数字出版产品的后期复制过程要远远快于传统出版物印刷装订的生产过程, 效率优先。而且, 后期的复制过程当中只需一些固定的设备、人工和相应的技术支持即可, 成本低廉, 无固定原料消耗。
2. 发行方式便捷、快速, 无仓储、物流成本
数字出版物大多依赖业已形成的互联网实现终端销售, 充分借力于信息高速公路远程传播的优势突破地域时空的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为读者提供出版内容, 这是有固定实物形态的传统纸质出版物所无法做到的。数字出版产品内容相当于寄存在相应的网络服务平台上, 无须出版者再另辟销售渠道, 只要设定、选择好一种成熟的网上发行模式, 就不再另外产生物流成本和仓储成本, 这对于普遍拥有不良库存的传统出版发行方式, 无疑具有绝对的优势。
3. 强大的检索功能, 便于读者购买并阅读
数字出版产品大多在互联网上发行, 读者可以通过网上的搜索引擎, 及时便利地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数字出版物, 实现购买并阅读。这种凭借网络所提供给读者的即想即得的互动式的、充分满足读者个性化需要的应时性服务, 是传统出版销售渠道永远也无法做到的。虽然纸质图书也可以通过网上书店来购买, 但还是要经过一个配送的物流过程, 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相对于读者的急迫需求, 是有一定的滞后性的。相比较而言, 数字出版的确是开创了出版者与读者可以直接对话的新时代。
三、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介质的改变和因此而带来的生产方式、发行环节以及读者购买、阅读方式的变化。在现今的历史阶段, 二者都有不可替代的特性优势, 共同组成当前多元化的出版产业。只有充分认识、挖掘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各自的特性优势及其差异性, 才能更好地促进二者的平衡发展和互动结合。
1. 传统出版应重回经典文化取向
在读者可以进行多种选择和购买方式的新阅读时代, 读者的一些临时性的、简单的文化信息需求, 完全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在线阅读方式来解决。相对于数字出版物, 价格高昂的纸质图书就不再具有销售优势或者销售可能。相反, 读者若是需要一本长时间仔细研磨, 甚至是留传后世的图书, 那是任何一种数字出版物都不如纸质图书具有阅读和留存优势的。鉴于市场需求所产生的深刻变化, 传统出版应及时迅速调整自己的出版规划, 重新塑造以传播经典文化为己任的出版价值取向, 高标准定位出版领域里的学术权威性和经典内容原创性, 是传统出版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2. 数据出版应侧重工具性、实用性、娱乐性的文化取向
近年来,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证明, 以工具性、实用性为主的文献信息数字出版, 以娱乐性为主的手机读物、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是数字出版发展最快的品种, 赢利趋向稳定。这说明大众想依赖于网络这样一个信息高速流动的服务平台解决的, 依然是工具性、实用性、娱乐性的需求为多, 所以, 数字出版者应该更加明晰自己的发展方向, 使之与市场发展的需求相同步。
参考文献
[1]郝振省主编.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 (2008版) [M].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
[2]郝振省主编.2007~2008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M].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
[3]郝振省主编.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
【出版集团】推荐阅读:
出版传媒集团08-12
江西出版集团07-12
大学出版企业集团06-16
出版集团全媒体论文07-10
教育出版集团化发展09-13
出版集团的多元化经营10-07
手机出版与传统出版论文06-22
出版商与出版家06-09
出版资格考试经验总结及出版考试自我定义10-02
出版自由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