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集团该如何发展(精选6篇)
出版集团该如何发展 篇1
据2009年实力传播 (ZenithOptimedia) 的报告表示, 2009年全球广告营收减少8.5%, 全球各大媒介收入均将紧缩, 只有互联网媒体收入实现增长, 成唯一增长点。实力传播预计, 全球范围内, 互联网广告收入将同比增长9.2%。另有数据表明, 在35岁以下的市民中, 有10%以上的人过去读报刊, 但是现在由于接触网络而不再阅读报刊了。
网络化时代的来临, 电脑、手机上网功能的实现, 使得传统报业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部分受众市场, 分流了部分广告业务。从而对报业的经营来带了不可小视的冲击。
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2005年度报业报告中提出报业面临的挑战之一是, 新媒体咄咄逼人, 报业面临深刻的战略转型变革。那么我们传统的报业集团究竟该如何变革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办人尼洛葛庞帝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 面对即将到来的数字化时代, 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 其实他们的前途百分百要看他们的产业和服务能不能转换成数字形式。一篇名为《因特网, 21世纪报纸的杀手还是救星?》的文章提到:“这时要探讨的关键是报业到底是生产什么的产业?如果报业只是生产报纸的产业, 那它的前途是艰难而黯淡的……但如果确认报业是提供信息与传播服务的产业, 它的前途就是光明的……因为报纸行业所生产的信息与服务是可以百分百的转化为数字形式。这样因特网就不再是竞争对手, 而是办报人可以利用的一种现代化的高科技传播手段, 报纸可以在数字化时代得到新一轮的发展契机。”这是一种值得思考和采用的报纸在数字时代的生存状态。
2006年发布的《中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将发展数字报业作为报业“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求实现数字内容生产、传播和增值服务能力普遍提高, 数字内容产品和信息增值服务收入显著增加。同年8月, 中国数字报纸实验室启动, 标志着中国报业数字化转型开始从一种理论构想向实际运作模式、介质形态等方面扩展。
今年作为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我们来看看这个目标的实现情况:目前走在报网融合最前列的媒体有:广州日报:大洋网;羊城晚报报业集团:金羊网;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荆楚网中南传媒旗下的红网、《潇湘晨报》数字报、手机报等率先发力, 已经成功探索出了数字化出版的经营路子。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 目前报业数字化已经形成了一些相对成熟的生存模式, 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虽然很多报媒是创办了自己的网站, 但只是把报纸上的部分内容简单的陈列, 是纸质报纸的电子缩略版。那究竟该如何做才能真正实现报网融合呢?
一、要实现传统报媒的数字化转型, 需要转变从业人员的观念
报媒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办报纸吗?所谓媒体, 即是专业人员从事新闻及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通过某种传播形态或传播平台将内容产品传播 (销售) 出去, 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机构。说到底, 报社的最主要角色是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提供者。采编业务是报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在过去的长期发展中, 报业集团均建立了各自的专业化采编队伍, 并积累了丰富的信息采集、加工的经验, 这成为集团转型为信息供应商的基础。在数字时代, 报社的角色则成为“数字内容提供者”, 其内容产品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和渠道? (如光盘、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 进行传播及销售, 而受众责可以通过多种终端 (如计算机、数字电视机、数字收音机、eBook阅读器、PDA、手机等) 进行接受和消费。在数字时代, 报纸媒体内容生产者的本质并未改变, 关键报纸自身是否具有川剧中“变脸”的能力, 根据传播格局和媒介市场此消彼长的变化, 以不同的内容产品形态 (当然也包括纸质媒介印刷形态) 产生效益。
二、要实现传统报媒的数字化转型, 需掌握先进的技术
“渠道为先, 内容为王”。随着传播渠道和终端的多样化, 数字内容产业将继续以一路高歌猛进的势头, 不断扩大市场, 取得良好收益, 这就是大趋势。数字技术改变了以往报纸仅提供单一媒体信息及产品的能力。因此, 在数字时代, 报社尤其是报业集团需要不断用先进的技术装备自己, 从而提高报道时效性、扩大读者覆盖面、开拓新的经营领域、保持和提升自己的传播影响力。
在传统报媒的数字化转型, 需掌握先进的技术中不能不提的是数据库。因为数据库建设是数字化营销技术基础。
这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方兴未艾的企业营销形式, 着重于给企业顾客提供全方位持续的服务, 从而和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有调查显示, 在西方发达国家, 93%的公司首席执行官认为“顾客资源”是企业成功和更具有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而数据库建设, 正是企业顾客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企业营销的关键是争取和留住顾客, 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 和顾客建立互相信任的稳定的双向沟通的互动关系。传统营销只是单向被动适应消费者, 这种慢一拍的市场跟进不仅不能享受到高额利润, 而且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 往往会因无法快速捕捉到市场新需求, 使企业最终出局。因此, 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运营体系、追求顾客终身价值, 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充分建设和利用强大的客户数据库系统支持, 已经成为当前众多国际大企业新的战略发展方向。
报业数据库的建设, 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全面管理角度看, 所涉及的子系统繁多, 不仅要涵盖新闻资源、读者资源和广告客户资源等生产、经营子系统, 还要包括财务、人力资源、业绩考评等管理子系统, 而其中最关键的两个子系统就是新闻资源数据库和读者资源数据库。
新闻数据库是全新的多媒体采编数据库平台, 它不仅包括已传播的新闻成品构成的史料型数据资源, 还要包括待发和待编的新闻数据资源, 报社所有新闻资源都要放在一个采编数据大平台上整合和共享, 其形态应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建立读者数据库, 报业有着深厚的基础。因报社的自办发行方式, 使报业对订户的资料管理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原有订户资源管理系统基础上, 报业可以通过新的渠道和方式, 不断扩大读者数据库规模, 并通过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 提高对读者资料的充实和精确分析功能。一个信息充沛、功能全面的读者数据库的市场价值不可估量。一方面, 可以通过读者数据库的精确分析, 将读者进行二次甚至多次细分, 为不同需求类别的读者提供新闻定制服务和其他相关资讯服务, 同时, 还能根据数据库的不同读者群, 为不同广告客户进行精确广告传播和深度营销。互联网等新技术为报业扩充读者数据库的规模和功能、增强与读者互动提供了有效途径, 目前各报社的网站在这方面的功能还运远没有开发出来。
三、要实现传统报媒的数字化转型, 需要构建新的经营战略
近几年, 在报业数字化转型的经营战略层面, “蓝海战略”和“长尾理论”备受关注。这一方面是因为报业管理者们已经意识到, 传统的报纸市场上存在着来自新老媒体和报业自身的激烈竞争, 想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存在难度, 不如借力数字化转型的春风, 打造报业的新增长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让报业更够更多的关注“碎片化”语境下受众的不同的要求, 从而开拓异质化的市场空间, 为报业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可能。报业考虑“蓝海战略”这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即整合在资源, 打造新的产品和服务, 实现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的转变。学者杨树弘支出应该实现传统传媒与数字产品等的多元品牌延伸, 占领和拓展新的市场。一是要挖掘资源特质, 延续传统传媒生命;二是要生产数字化产品, 促进报刊等传统媒介在生产方式上的彻底转型;三是多品牌延伸, 是传统传媒利用自身品牌优势, 开辟更大的活动空间。数字化转型战略实现离不开信息化管理系统、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
四、要实现传统报媒的数字化转型, 需管理体制创新
目前, 我国报业集团的性质是:“事业性质, 企业化管理”。即在归口上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 在管理中采取企业方法。每个报业集团都实行的是以党报为主导, 下设不同的子报子刊, 每种报刊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 从新闻的采写到出版、发行甚至广告业务也各自为政, 自为一体。要实现传统报媒的数字化生存, 需报社内部资源整合, 应该通过部门整合撤并, 对目前的媒介管理部门进行职能和责任重新规划, 建立合署办公的新型管理部门, 统一对新闻产品的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宏观管理, 此外, 还应该着眼于报业宏观管理体制的创新, 对不同功能定位的报纸、报社实行区别化管理。
摘要: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市场冲击, 作为传统媒介的报业集团的生存陷入了困境, 我国很多报业集团已经意识到要进行数字化生存, 甚至有的报媒已经在进行数字化生存的探索。国内众多报纸纷纷创建自己的网络平台, 但鲜有成功案例。那么我们传统的报业集团究竟该如何实现数字化生存呢?这是文章谈论的重点。文章将从要实现传统报媒的数字化转型, 需要做到的四个方面分别来讲述。
关键词:报业,数字化生存
参考文献
[1]、汤立明.报业数字化转型的问题与对策[J].青年记者, 2008 (10) .
[2]、中南传媒:全力打造全媒体出版数字化生存业态[DB/OL].金融界网, 2010-10-14.
[3]、闵大洪.中国报业数字化的进程与前瞻[Z].
[4]、杨树弘.传统媒体的困境与数字化生存三条路径[Z].
[5]、林丽颖, 韩璐.报媒营销:数字化生存[J].传媒, 2007 (5) .
出版集团该如何发展 篇2
兵团经济研究所 刘宗芸
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继人口和环境两大问题之后,资源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温家宝总理指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问题将是对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严峻挑战,农业也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这实际上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业的发展。当前,兵团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是长远发展战略,也是与市场经济机制相匹配的必然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新的历史任务。
一、兵团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农业部发出《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的意见》,指出今后将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建设节约型农业,促进我国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国家提出这一农业发展新思路之前,兵团已在开展此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兵团按照农业现代化“五高”(土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加工增值率高、环境质量高、生活质量高)和“七化”(科技现代化、作业机械化、结构合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镇化)标准,率先应用精准施肥、精准种子、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收获和精准田间生态监控六大精准技术,全面推广机采棉、机收甜菜、机收番茄,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在农场积极发展户用小型沼气技术,尤其是在农业节水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2005年6月已建设节水灌溉面积达570万亩。
二、兵团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
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非常广阔。当我们说到精准农业、高效农业及生态农业的时候,它们已经包括在循环经济的范畴之中。循环经济遵循的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这一原则运用到农业领域,首要的就是节约,比如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等等。无论在种植环节还是加工环节,都要做到浪费最小,效益最大。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化肥有效利用率是兵团农业节约的重点。首先,兵团灌区处于新疆更为干旱、生态环境更为恶劣的“三边”地区,174个农牧团场中有121个处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塔克 水则荒”的兵团绿洲,水是兵团发展的命脉,是兵团发展中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兵团主要是绿洲灌溉农业,农业用水占全兵团利用水资源量的98.6%,而目前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率仅为50%以上。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将会节省大量的水资源。其次是沼气的推广。据有关部门统计,1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年处理人畜粪便能力是20吨,每年直接经济效益1000元,可保护6亩林地免遭破坏。循环利用资源,既可解决农户生产、生活用能和环境污染问题,还给农业提供优质的肥料, 节省了生产化肥需要消耗的大量能量,经济与生态效益同步增长,兵团部分农牧团场都具备推广沼气的条件。再者,继续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和平衡配套施肥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为农作物送上“营养套餐”,改变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在农作物施肥中存在的用肥结构不合理、施肥方法不当、施肥不平衡、盲目施肥等问题,节约肥料成本,减少了污染,提高了土壤肥力。
三、兵团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
兵团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是比较高的,但它仍然存在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我们既要看到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正不断加大,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也要看到这一领域还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做,现状尚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微灌节水工程建设的投入大(每亩投入450—550元左右),因此目前喷滴灌技术主要在经济作物上推广应用,兵团尚有近1005万亩粮食作物、牧草仍采用传统地面灌溉技术。进一步探索投资省、见效快的其它灌溉模式,对于节水增产、节约资源、职工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的意义。
2、由于对耕地的用养失衡,大部分种植棉花的耕地未进行轮作倒茬,土壤肥力贫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白色污染等原因造成40%以上的耕地退化,中低产田占75%左右,土壤质量不容乐观,严重制约兵团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过分依赖化肥来提高产量,化肥投入多,有机肥投入少,肥料效应降低,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普遍存在,降低了农产品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农业增效和农场职工增收。据2005年《兵团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2004年兵团平均每亩化肥施用量为55.78公斤/亩,其中,农一师为96.34公斤/亩、农二师为73.11公斤/亩、农五师为70.04公斤/亩、农十三师为68.53公斤/亩。
4、一部分土地由于沙化、盐碱化及干旱、缺水等造成弃耕。
5、兵团多数垦区无霜期在160天以上,≥10℃积温大于3000℃,有复种绿肥、冬菜或短期作物的条件,但兵团目前播种复种指数仅为1.05,如果加强平整土地,改良和培肥土壤,加强农业技术措施和选用良种,积极推进复播绿肥种植工作,土地播种复种指数会有大的提高,有较大的潜力可挖掘。
要清醒地认识到,差距和缺口就是潜力与动力,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循环农业之路在兵团具有宽阔的开拓前景和广袤的发展空间。
三、兵团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路该怎样走
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态势,循环经济在我国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存在很多困难。面对存在的种种困难,当我们以循环经济的发展眼光来审视农业的时候,首先需要以更长远的思路从制度和规范上着手运筹。这是因为循环农业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态农业,节约资源离不开法律和规章的约束,因此,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应放在首位。其次应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发展循环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多方面的综合配套,协同努力。目前相对紧迫的还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而这仅靠国家投资、兵团财力和团场职工显然是不够的,需要着眼以下两点。
一是有赖于国家改革和优化农业投资体制。目前农业项目投资分口很多,比如,农户建沼气一事就由多个部门介入资金投入,以致不同的团场建沼气有的有补助,有的没有,建一个沼气池补助的资金每个团场也不一样,影响了职工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开发沼气资源的积极性。
二是有赖于社会各界加大对农业的直接投入。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的资金进入农业生产,尤其是循环农业,为其发展源源注入强大的后劲。这方面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和项目相当可观,比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优质高产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和基因工程培育动植物优良品种基地建设、自动化控制滴灌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城市郊区大型养殖场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等等。
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不但是大势所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迫切需要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中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只有这样,才能使之成为各师、各部门、各团场和广大农牧职工共同的自觉行动。
出版集团该如何发展 篇3
一、大数据时代出版编辑的选题策划
出版业的核心是内容。数字出版应是以内容为主,以信息服务为王的时代,信息获取的海量、便捷、多维、低廉,使图书选题策划难度增大而成功率大大提高。大数据的发展为图书编辑精准分析和把握用户需求提供了便利和可能。大数据时代的出版编辑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聚焦互联网等发布信息,征集选题,检索选题,通过读者的热点,拓展选题空间,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捕捉有效信息,研判和把握现时的信息和带有趋势的信息,为选题策划作准备。
出版编辑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强化自身的策划能力,具备较好的分析甄选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出版编辑通过对读者行为大数据的全面分析,通过对读者阅读行为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可以掌握读者的阅读行为趋势和偏好,从大数据分析中挖掘用户需求,进行趋势预判,利用专业知识获得更加精准的策划方案,这对出版编辑预测读者阅读兴趣、改进用户体验、优化营销策略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另一方面,出版编辑将各类数据进行有效处理、精准编辑后,通过大数据的开放共享,让读者也参与到选题过程中,逐步形成局部自组织性、开源性的图书选题策划模式。
二、大数据时代出版编辑的编辑加工
编辑的核心功能是选择、过滤。出版编辑通过审读、编辑加工、校对等工作,完善图书的科学性、知识性、创造性、可读性,使其达到出版要求。
1.注重多媒体编辑和多媒介设计
大数据技术颠覆了传统的编辑技术,即突破平面文字信息编辑的传统模式,实现由文字向声音、flash动画、图像、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编辑方向全方位发展。出版编辑须具备较好的多媒体编辑能力和多媒介设计能力,实现由平面编辑向多媒体编辑的转型。多媒体可以以更加感性的信息形态呈现图书信息,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生成平面和三维动画、全息图像、虚拟空间环境等,进而使信息传播效果最大化。
2.注重数字出版形态的多元化
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编辑操作流程的革命性变化,加快信息的传播,通过对海量信息的深层次加工,编辑出有序、有效的信息产品。这不仅要求信息传播的技术工具、手段、组织形态能够与先进的大数据技术相匹配,还要求出版编辑的理念跟上先进技术的要求,使传统型编辑向数字型编辑转变。编辑工作中许多过去难以控制、不能数字化的流程变为可控制、可用数据精准描述的作业流程;许多杂乱的手工加工模式转变为标准化、程序化的作业模式;许多隐蔽无序的编辑规则模式转变为统一有序的规范模式。
在大数据不断发展的今天,移动终端、新兴传播方式的发展,互联网传播媒介的更新,社会环境的改变都推动着网络编辑的工作内容、方式不断地进行变化。数字出版中,出版编辑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纸媒设计外,更要关注其他载体的形态,对内容的加工过程中还需着力构建涵盖传统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及相关产业链。要充分了解各种载体的形态特征和数字出版形式,分析其利弊,并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根据自身内容资源的属性、分类、出版特点等,结合目标群体需求,对不同内容资源采取不同载体,选择适当的数字出版形式,做出特色。
三、大数据时代出版编辑的营销推广
大数据时代,出版编辑的身份已经不再局限于编辑这一传统身份,其对于市场营销的感知、对于读者需求的敏感度应当不断增强,传统的营销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出版社的需求,而正步入发展快车道的数字营销备受重视。出版编辑应尽力维护传播渠道,以实力、品牌和信誉为标准,分别遴选重点的实体和网络渠道商,打开潜在市场。大数据时代,出版编辑可以利用的数字营销手段有:制定专业知识平台,为纸质出版物增加二维码,使用Email群发系统,制作彩信、微信和App杂志,用微博推广,利用网站进行营销等。如与亚马逊、京东、淘宝、移动书城等渠道合作销售电子书,对提升纸质书的销售将会有不错的效果;利用自身网站和二维码技术等进行多媒体推广拓展,从而进行内容延伸,多维度展示图书内容,增强竞争力。
四、大数据时代出版编辑的读者服务
大数据对读者最大的好处是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参与感、互动感得到增强,这些显然会大幅度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大数据时代往往需要出版编辑从海量的信息中甄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再将这些信息汇总提炼、分析总结,通过甄选和排序来帮助读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1.注重与读者的互动
随着二维码这一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出版编辑有必要把个人的博客网址,出版社的官方微博、官方博客账户、电子邮箱、QQ号等大数据时代产生的信息,制作成二维码,放在图书的封底、勒口、书签、腰封等特殊位置,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这样可以大大方便读者进行网上阅读、手机浏览,由简单的、传统的纯文字阅读,变成随时随地阅读、观看比单纯文字内容更丰富的图片、更生动的视频等,颠覆读者的阅读方式,将读者带到全媒体的阅读、写作模式之中,有效增加了编辑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同时出版编辑还应做到关心读者,注重读者的价值体现,拓展一批素养深厚、社会影响力大的读者群。大数据时代,出版编辑要自觉融合到新媒介这种生态环境中,做新时代文化的推动者、尝试者。
2.注重个性化的服务
大数据时代,出版社面临的不再是“读者”而将是“用户”,他们有权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内容片断,实现知识信息的高效率、低成本利用。出版编辑可以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实现信息内容的智能筛选和自动集成,可根据读者的阅读偏好、职业信息和专业领域等数据,实现分类图书的按需推送提升个性化内容的比例,增强用户获取信息的便利性;根据读者的阅读行为数据(如用户群体、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区间、生活范围、阅读偏好、品牌关注度、情绪、终端选择等)确定推送图书的载体、篇幅、类别以及推送时间等要素。
与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点对面不同,大数据时代使点对点传播成为可能,也就是通过网络能够为个体量身定做,提供读者所需要的有关信息,做到个性化服务。针对不同读者的信息使用行为、要求、习惯、特点,提供个性化的信息产品,从而提高信息价值输出的有效性。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技术方面,数字内容个性化定制平台应该实现与各种终端(包括手机、iPad等)和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QQ等)的无障碍连接,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 出版编辑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定期向读者推送消息,一方面实现对读者的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读者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文章发到朋友圈中共享,积累人气又可发展成为图书的潜在用户。
3.注重提升服务意识
出版编辑将从出版图书变为出版数据,并提供深入的知识服务,帮助读者解决从数据到知识的转变。大数据时代的出版编辑要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利用自身内容优势为广大读者提供周到的服务和良好的阅读感受,做好沟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树立为读者、作者、专业人员服务的理念。编出版辑可通过免费的微博、微信、博客、豆瓣网、论坛、QQ空间、QQ群等网络媒体建立专门的读者互动页面,广泛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认真对待读者反馈的信息,加强与读者的沟通,通过诚信、专业、质量和服务获得读者的认可,依托读者需求,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作品与服务。
五、结语
科学发展:调转之路该如何铺就? 篇4
行业愿景:实现由大变强战略转型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勇武: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了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石油和化学工业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一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突出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三项重点工作, 推进行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行业要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方式的主攻方向。一是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 推进《产业调整目录》、《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产品指导目录》所列落后产品、工艺、装备退出市场;二是加强对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 提出相关规划和政策建议,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深入推进质量兴业活动, 继续抓好知名品牌培育工作;四是做好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标准的研制, 积极开展新兴产业标准化体系研究;五是开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能源转化效率等重大问题研究, 对先进煤气化技术路线进行比选, 做好煤制烯烃等重点产品准入条件的制定工作, 促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理事长季刚:对于当前氟化工产业而言, 科学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做好产业园区的规划。
化工园区是现代化学工业顺应大型化、集约化、国际化、效益最大化发展趋势的产物。园区建设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化工产业集中度, 提升生产技术水平, 增强企业竞争力。化工园区是最有可能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责任关怀、绿色发展要求的载体。氟化工产业的特征和园区的显著功能决定了氟化工未来的发展一定要走园区化发展道路。
同时, 氟化工产业高新材料的性能又要求园区建设的出发点必须是高起点、高标准。我们在规划氟化工产业园时, 目标是就将产业园建成氟化工产业聚集发展的重要载体, 使之成为国外高端产业的转移落户地和研发中心的重要承接地, 成为国内企业高新技术、现代物流、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区, 成为促进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托, 成为体制改革、科技进步、绿色发展的示范。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就必须回归理性的、科学的发展轨迹。做精做强氟化工产业园区靠的是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精细化工处处长张方:我国化工产业中的许多子行业属于资源、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 且产业自身关联度高, 对国民经济总量拉动影响大, 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战略需求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行业未来的发展总体思路是:在保持增长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 加快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布局, 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 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对于资源依赖型的行业首先要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比如萤石、稀土、硅等矿产资源虽然是我国的优势资源, 但如果无节制地消耗, 总有用完的一天。实际上, 我国以资源为基础的通用产品粗放型发展时代已经结束, 从现在起, 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中心,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着力落实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产业联合重组, 将新产品发展定位在高端的精细化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方向上。
化工企业不是做大了就有前途, 如果没有科学发展, 没有自己的创新特色, 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 永远不可能成为国际一流企业。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会长吴明钰: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无机盐行业有着长远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无机盐产品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 并由此带来了企业效益滑坡、环保负担加重、产品廉价出口等问题。因此, 无机盐行业的发展不能再依靠产能产量的增长, 必须要在产品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节能挖潜上做文章;必须要把发展重心从以量的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方式, 转变到以有序开发、提高质量、节能减排为内涵式的发展方式上来。其中,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优化是两项重要的工作。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 全行业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严格控制过剩产能的发展, 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政策, 遏制产能盲目扩张;在产品结构优化上, 无机盐行业要努力提高产品精细化率, 重点发展超细粉体材料、分子筛等微孔材料、碳纤维等高性能增强无机纤维、高性能结构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无公害涂料和颜料、阻燃材料、水处理材料、贮能功能材料等新产品。
企业方略:建设高端高附加值项目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董事长武华太:十八大报告的新部署, 更加坚定了我们用循环经济改造传统产业, 实现集约、高效、绿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一定要主动打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 把晋煤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近年来, 晋煤集团牢牢把握战略机遇, 充分发挥无烟煤作为优质化工原料煤的资源优势, 通过并购、升级改造和新建产能三箭齐发, 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 加快推进煤化联营和煤化一体化建设, 使煤化工产业迅速成为晋煤集团的支柱产业。
“十二五”期间, 我们将遵循园区化、高端化、循环化、多联产、能源梯级利用的发展方向, 进一步推进稳肥扩化工程, 重点建设高硫煤洁净利用化电热一体化项目, 通过集中造气替代传统的化肥生产工艺, 主要生产高档复合肥、清洁燃料、烯烃等精细化工产品, 配套IGCC发电等技术先进、工艺成熟、开发前景好的新型项目。
开磷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屈庆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一定要唱响科学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旋律。开磷集团当前的重点是要抓好发展项目的落地, 以建设国家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为契机, 抓好800万吨/年矿山扩能技改项目的落地;以建成的世界上首个大型坑口高浓度磷复肥发展项目为基础, 抓好开阳矿肥基地大水工业园60万吨/年多功能复合肥及配套精细化工项目的落地;抓好息烽磷煤化工基地生态工业园区5×30万千瓦煤—电—磷、煤—电—化一体化热电联产一期等项目的落地;按照自有资源能够耦合共生的项目优先发展原则, 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主线, 进一步加快息烽磷煤化工园区煤精细化工项目建设, 使6万吨/年季戊四醇、30万吨/年硝酸、15万吨/年硝酸铵、30万吨/年硝基复合肥项目尽快建成投产。
我们要在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的基础上, 统一思想, 坚定信心, 加快各规划项目落地, 确保开磷“十二五”末实现年销售收入达500亿元。
浙江俊尔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志杰:对于高分子材料产业而言, 科学发展的内涵包括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安全发展。这样的内涵对于汽车材料的供应商而言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作为基础材料的生产企业, 我们看好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 要想让汽车达到低碳、环保、安全、舒适的目标, 材料供应商肩头的任务十分艰巨。
在产品开发上, 我们将科学地布局产品线, 回避大众化的品种, 通过先进技术开发差异化的产品, 做精做专优势品种, 进而降低成本, 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员工心声:立足岗位为企业添动力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综合部高廷:企业是社会的细胞, 国有大型企业是我国企业的中坚力量, 在党的十八大奏响科学发展进行曲之际, 作为国有企业的兖矿集团有限公司责任重大。因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及管理提升, 将有助于推进社会建设的发展及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
对于如何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兖矿集团在企业内部科学化管理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包括充分学习和借鉴民营企业优秀的经验和做法, 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机制, 实行国有体制市场机制的承包经营探索, 提高了我们员工的积极性, 让我们感受到了企业的发展活力。
作为兖矿的一员, 我深刻地意识到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只有企业发展了, 员工才有基本生活的保障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因此在企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同时, 我们也应当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科学发展的理念渗透到我们工作中去, 不断提高自己, 为企业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山西晋丰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尿素车间安小兵: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离不开企业经营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增长。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谁的成本低, 谁就占领效益至高点;谁的产品质量高, 谁就赢得客户的信赖;谁的安全工作好, 发展就不打折;谁的能效高, 前进步伐就越快, 而这都是科学发展的一部分。
我认为, 落实科学发展观追根到底就是需要企业中的每一名员工在本职岗位认真工作、创新工作, 节约每一度电、每一分钱、每一滴水、每一方蒸汽, 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使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
我希望我们企业在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工艺技改方面多下功夫, 尤其要引进技术人员和加强职工的岗位技术培训, 努力做到资源转换零投资, 让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 在保持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 我会立足本岗位、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想方设法优化工艺, 产出合格优质的尿素产品。
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乙醇厂脱胚制浆单元运行操作岗王一:作为企业的一名普通员工, 非常认同十八大提出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在燃料乙醇行业,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跳出粮食制乙醇的局限, 走非粮研发的道路, 大力发展纤维素项目, 消除威胁粮食安全等舆论带来的压力, 也为我国能源替代开辟新的途径。同时要在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下游产业链上下功夫, 实现原料价值的最大化, 使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出版集团该如何发展 篇5
导言:许多大学会计新生在毕业后,都有同样的困惑,就是该如何发展自己的职业道路,学校学到的东西,往往多于理论,而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就是日常慢慢形成的了,刚刚走出校园的同学们,其实不必困惑,东奥小编就在此为大家详解一二。
刚刚走入职场,难免生疏,不过也不必过于恐慌,看看下面的几点建议,希望对各位准会计人能有所帮助。
毕业生在上学的时候利用好大学四年的时间,在毕业时就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而不是被选择机会。
其一,不管在哪个行业里从事会计工作,会计基础知识都是最重要的,所以需要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会计、税法、金融、财务管理等都需要学习,这在工作后就成了奢望了。其二,寻找实习的机会。毕业生最欠缺的是动手能力,因此,在假期或者课余寻求实习机会,如事务所和企业等,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所学。有条件的话,多阅读一些财会报刊,增强自己的行业知识和业务敏感性。
其三,其他方面的锻炼,如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等,任何一方面突出,都容易在工作中脱颖而出,这些都在于日常的点滴积累。
后奥运时代,北京该如何发展 篇6
在奥运会的历史上,有一些奥运举办城市因为在会后缺少需求拉动,出现低谷效应。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后奥运时期北京经济该如何发展?北京应该如何应对国外一些奥运会举办城市出现的后奥运低谷效应?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梅松博士。
部分外国城市出现“低谷效应”
《经济》:何谓奥运经济的低谷效应?
梅松:奥运经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奥运会是奥运经济运行的核心资源,每四年举办一次、对举办城市的发展往往会产生一种阶段性作用。从成功申办到正式举行以至奥运会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效应的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奥运经济周期。按照国际经验,一个完整的奥运经济周期是十年,所谓的“7+3”。奥运结束后的三年,受制于相比于奥运筹备建设期以及奥运阶段的投资、消费过度扩张,可能产生房地产闲置、旅游业不景气等低谷效应。
《经济》:有哪些前车之鉴?
梅松:自1984年洛杉矶以来的历届奥运会,除了汉城奥运会以外,奥运会结束后,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因投资下降导致的经济增长“低谷效应”的出现。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的总支出超过了80亿欧元,是继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后支出最多的一届,由于相关建设工程不能按工期施工,后期为加快工程进度增加了额外支出,同时,安全保卫费用大幅增加,据欧盟统计,雅典奥运会的支出超出预算约18亿欧元,占希腊GDP的3.2%,巨额超支透支了希腊经济未来几年的成长,2005年希腊经济增长下降到9年以来的低点;澳大利亚和新南威尔士洲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获得了63亿美元的收益,赛前新南威尔士洲GDP增长最快,奥运会当年并没有实现最高经济增长率,奥运会增长出现了小幅下滑的趋势,直到2003年时GDP的增速一直也没有出现明显的起色;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给加泰罗尼亚地区带来了260.4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由于在90年代初整个欧洲经济出现了下滑,从赛前来看,加泰罗尼亚洲经济增速高于西班牙和整个欧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见奥运会延缓了加泰罗尼亚洲的经济放缓,所以赛后虽然经济出现负增长,但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奥运低谷效应”。
《经济》:有没有成功的例子?
梅松:有的。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重要场馆和基础设施等大规模的投资活动在奥运会举办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奥运会年经济增长速度略有放缓,赛后的前两年并未出现明显的“奥运低谷效应”,经济增长略有提速,1991年后经济增长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增速约在8个百分点左右。
北京不会重蹈覆辙
《经济》:后奥运低谷效应会不会在北京重演?
梅松:不会。就北京方面来说,北京的经济并非完全维系在奥运一个概念上,尤其是近几年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的调整已经达到了1%,71%,28%,服务业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将是一个良性的调整,也为奥运和后奥运奠定和很好的基础。
2006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突破70%,达到71.3%,而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也接近70%。达到68.9%。2007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继续增加,达到71.7%,而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也已经超过70%,这预示着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不仅体现在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各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的提升和优化。
在第二产业内部,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快速增长。2007年1-11月,北京高技术制造业比2006年同期增长23.2%;现代制造业比2006年同期增长19.2%;这二者总共占到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8.7%。
在第三产业内部,文化创意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07年1-8月,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2568。9亿元,同比增长19.3%,占第三产业总收入的12.4%。
此外,目前北京消费释放的能量在逐渐扩大,消费对于北京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会进一步增长。由于北京2006年常住人口已经突破1581万人,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以来人口总量最多的奥运会举办城市,其内在的消费需求潜力非常巨大。奥运会以后外国运动员离开所导致的消费需求下降相对来说不会很大。只要我们通过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提升北京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奥运会后外国游客的数量应该也不会大幅减少,而国内游客的数量更不会因此而减少。
总之,北京市正发生着三个向度的转型:从以工业为主向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为主的转型;从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向以消费拉动转型;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创新驱动转型。北京经济发展所呈现的这些特点,表明北京经济发展开始进入重要的战略转型期。也就是说,北京经济已经具备了发达国家的结构性特征,在全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情况下,北京率先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方式正向良性转变。这一长期趋势不会受到奥运低谷效应的影响。
北京经济增长的长期依托
《经济》:北京经济增长的长期依托来自哪里?
如前所言,服务型经济已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引擎,而服务业的增长并不完全是由北京自身经济所带来的机会,是面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需求。这一点从北京市服务业的构成可以看到,2006年,北京服务业GDP构成中占比最高的5个行业依次是银行保险,批发零售,信息技术、计算机和软件行业,房地产业,交通仓储邮政和科研,北京这些最具优势的服务业多是生产性服务业,其增长是建立在全国经济的需求之上的,北京的经济发展最充分地根植于全中国经济的发展之上。
中国庞大的经济体将会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经济起落的影响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即使在2008年以后,北京奥运会的带动作用仍会持续。奥运会结束后,一些与奥运相关的行业可能会出现衰退,但由奥运机遇引发的信息增值服务和体育、旅游、文化、会展等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北京最具优势的服务业增长是建立在全国经济的需求之上,因此北京的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而且波动将会相对较小,北京市的后奥运经济能够保持稳定增长。 北京在奥运会后也将更好发展,不会出现经济发展的“拐点”。
此外,随着奥运的举办,北京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北京的经济增长不仅在依靠自身的积累、投资和消费拉动,还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依靠全世界投资、消费需求的拉动。所以,从这样一个大背景来看,北京不可能出现奥运低谷效应。
国际上一些城市靠举办奥运会出名,之后又被“冷落”,但北京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首都,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经过举办奥运会将更显光辉;奥运之后,将依然闪亮。
北京下一步该怎么做
《经济》:下一步北京应该怎么做?
梅松:应当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继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通过加强一些生产性服务业园区的建设,引导服务业在空间上合理分布。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建设等,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合理分布,均衡发展。在加强规划、土地供应、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政府也提供相应的倾斜性政策和支持。
同时,要着手研究奥运场馆赛后科学合理地利用,充分发挥奥运所形成的场馆、设施和人才优势,统筹谋划奥运资源的深度挖掘、开发和利用。并且合理引导投资,继续推动重大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全面启动通州、顺义、亦庄重点新城建设。还要保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改善消费环境,积极引导消费,并大力发展体育、会展、旅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支柱产业。
我们有理由相信,奥运会的举办将会使北京城市品牌价值达到最大化,这种城市品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将会使北京迎来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
奥运主办城市成功案例
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