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办学类型

2024-07-20

合作办学类型(共8篇)

合作办学类型 篇1

一、农民合作的概念界定

要对合作类型进行正确的划分必须首先对合作以及农民合作的概念作一个严格的界定。学术界对“合作”的定义多种多样, 概括来说“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行动, 以促进一种既有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的结果出现的互动过程。在“合作”定义的基础上, 进一步界定“农民合作”的概念。农民合作是指农民为了解决在生产、生活中碰到的仅靠一家一户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与其他农民相互合作、协调行动, 以实现一种动工有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的结果出现的社会互动过程。要对中国农民合的实践进行描述分析, 简单的概念界定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不对农民合作进行恰当的分类, 而笼统地说:“农民善分或善合”、“农民合作难或不难”、“政府应当或不应当干预农民合作”都是不准确的。

二、农民合作类型的多种划分

对农民合作的分类, 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看。罗兴佐从合作的基础将农民合作划分为两种类型:外生型和内生型。邱梦华从形式上将农民合作分成两类:“以社会交换网络式出现的农民合作”和“以集体行动形式出现的农民合作”。刘金海认为小农经济只能进行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 只能维持农业生产内部的再循环, 无法进行投资性的、扩大性的再生产行为。他从农村合作的历史角度将农民合作分为:生产互助型、资金互助型和村庄互助型。

农民合作行为是纷繁复杂的, 划分的角度也多种多样。如果说罗兴佐是从横向的国家与社会架构来划分农民合作, 那么邱梦华的划分就是从纵向的历史角度来进行的。邱追溯了农民合作的历史, 得出了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交换互助合作和临时产生的集体合作两种类型。同样是从纵向历史的角度, 刘金海在坚持中国历史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基础上, 将农民合作作为一种互助行为进行了划分。

三、我对农民合作类型的划分

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农民合作作为人的一种集体行为其本身也存在着诸多的复杂性。在农村社会中, 农民合作并不总是发生的, 那么它在什么时候会发生?在什么时候不会发生?这其中必定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 准确的把握农民合作行为发生的规律, 正确引导农民进行合作, 这是我们当今研究农民合作问题的关键。在这里, 我们从农民合作行为发生的频率来将农民合作划分为两大类:常规合作和非常规合作。其中常规合作具有一定的历时性, 具体表现为三个层面的合作:政治合作、经济合作、文化合作。非常规合作是指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采取的合作行为, 这种合作通常是自发的, 无组织的、临时的合作行为。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1、常规合作

农民的常规合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首先, 政治合作指的是:国家政策引导农民进行的合作。例如:人民公社。这种合作通常是在国家政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产生的。其次, 经济合作指的是农民在市场经济对农业的影响下, 为了应对由市场带来的各种风险而进行的合作行为。目前, 我国现有的经济合作包括:各种专业经济合作组 (社) 、农耕合作、打工者同盟社等。最后, 文化合作指的是根据各地方的人文风情、民约习俗而产生的合作行为。这些合作行为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地方性。例如:婚丧嫁娶、宗族集会、节庆娱乐等。各个地方的文化差异决定了这些合作行为的不同。通常对于文化合作行为的研究多见于民俗学。

2、非常规合作

非常规合作是相对于常规合作而言的。指的是那种不经常发生、自发的、临时的、无组织的农民合作。这种合作主要是为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在某种意义上为了维护某一群体共同的利益而临时建立起来的集体行为关系。例如:由旱灾引起的水利纠纷。非常规合作是不稳定的, 它随着受益群体的利益变动而随即变化, 一旦群体中某些人的利益得到满足, 那么他就随时有可能退出这种合作。或者其中的某些道德标准发生了改变, 那么这种合作就不会发生。非常规合作通常是对常规合作的一种补充, 即在已经存在的合作无法解决的情形下形成的一种合作行为。

四、总结

总的来说, 农民合作类型是纷繁复杂的。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划分, 其得出的结果皆然不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民合作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合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澄清农民合作的类型, 理顺农民合作的思路。将复杂的农民合作现象进行分类, 从整体结构上把握农民合作的情况, 有助于全面、细致的考察不同形态的农民合作的运作方式和行动逻辑。对于进一步研究农民合作问题是意义重大的。在理清楚了农民合作的各种类型, 以及这些类型存在的特点之后, 再进一步对症下药, 各个击破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合作办学类型 篇2

检索全文 “家校合作”

找到 7,367 条结果

检索全文 “中国” “家校合作”

找到 3,853 条结果 检索全文 “中国” “家校合作” “现状” 找到 2,526 条结果

检索全文

“中国” “家校合作” “现状” “ 研究”

找到 2,455 条结果

学者马忠虎在其 《家校合作》 一书中将家校合作的模式分为两类。一类是 “ 以校为本 ”的家校合作模式。“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要求在家校合作中,围绕学校展开各种教育活动,此模式包括家长到校参观访问;建立参与校委会和家校合作委员会 ; 召开家庭学校研讨会等,此模式适应于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家庭。

另一类是 “ 以家为本” 的家校合作模式。此类模式要求在家校合作中,围绕家庭展开各种教育活动。主要包括选择家长教育辅助人员;建立社区家长与儿童发展中心和家长咨询委员会;开展家庭学习活动和家长教育辅助人员对家长进行教育技能培训等。此模式适合年龄较小的孩子,可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深入的教育和辅导,但需要较大的资源投入。

杭州大学刘力教授将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分为三个层次:(1)“ 形式上的参与 ”。这是最表面化的参层次。家长在得到邀请时访问学校,参加家长——教师会议、开放日、作业展览等活动。(2)“人际的参与”。这是一种双向交流式参与,家长与教师在较亲切的气氛中相互交流信息和建议。

(3)“管理式的参与”,即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

王洪秀和温旭明以河北省为中心,同时辐射京津地区,对市、县、乡镇、村(社 区)的不同级别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结论认为: 家长和教师以孩子为纽带被置于同一个教育系统中,而且他们有着同一个目标,就是将孩子培养成才。不过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家长和教师都能够形成促进孩子成长的最大合力。

因此将家长和教师关系的类型归纳为三种:

第一,离散型,表现为家长和教师双方相互间不做沟通或者所做沟通收不到成效,关系松散甚至彼此疏离,没有任何教育合力产生;

第二,附属型,包括教师附属于家长和家长附属于教师两类;

第三,民主型,分为监督型民主关系和合作型民主关系。调查表明:目前在我国,离散型和附属型是家长和教师关系的主要类型,只有20.4%的家长与教师合作得非常愉快。[5]

湖 南 师 范 大 学的朱赛红在其硕士论文 《教 师 与 家 长互动关系的研究》 中,用 “ 社会互动理论” 对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前教师与家长互动的基本类型,即:相互疏离、单向支配、“ 战 时 ” 联盟和相互敌对四种类型,在此基础上 提出相互“ 敞开”、相互“ 接 纳 ” 式的对话是建立和谐关系的有效途径。摘自——CNKI中国知网 张维君《近20年我国家校合作研究述评》

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日程安排,一般在期中、期末考试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情况。一般农村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而且主要针对毕业班的学生家长,其内容包括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升学率”等方面;市学校平均每学期两三次,对“升学率”抓的比较紧的学校平均每月一次,毕业班每两个月三次左右,主要内容有通报学生的在校表现、完成作业情况、学生成绩以及老师情况(主要是班主任)对家长的“希望”。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情况”。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牵头,校会将普访、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四是从国外引进的“社区教育委员会”。由当地的政府牵头,以当地的财政、工商、税务等部门为主体,吸收少量的学生家长代表参加,主要负责做一些涉及教育经费方面的协调工作。其他方式:

(一)开办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通过家长委员会这个机构来实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

(二)开通家长热线

家长热线给家长提供了一个随时与学校保持联系、进行沟通的渠道。

摘自——李培明《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借自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图书馆“分开责任型”H-S 合作 所谓的分开责任,是指家长与学校不相往来,分别在家 庭与学校各自努力,双方不重视沟通并缺少讨论,更谈不上 制定共同目标和配合工作。分开责任制可以省去双方很多 时间精力,但家校关系是冷漠的、责任相分离的。布迪欧与 哈卡的研究发现,学校教师对文化背景不同的家长提出相 同的要求,可能无意中使低下阶层家长感到力不从心。这 样,教育机构不知不觉间贬低了低下阶层家长的参与潜力,被忽视的家长多数变得被动,最终可能对参与子女教育失 去信心与兴趣,甚至放弃。在分开责任型 H-S 合作中,家长和老师交流内容主要 是学生的成绩高低、在学校的表现,交流的形式是教师向家 长一对一地告状。家长不能具体了解在其他的发展,家长只 会根据学生的成绩好坏来评判。学生在这种 H-S 合作中体 验的是一种孤立、负压的情绪。2 单向指导型 H-S 合作 在此种家校合作中,家长扮演的是学生的角色,被动地 接受来自学校的信息,代表的是群体的特征,并没有很强的 针对性,只是一个学校单向的传输过程。班杜拉认为自我效 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是成就活动的一个重要维度。家长自我效能 感受到他们能否成功地加入教育资源体系之中,并认识 到自身对子女教育的价值等因素影响。当家长并没有受 到学校这种教育资源的重视,就降低了家长参与家校合作 的自我效能感,让家长觉得自身在这种合作中并没有实质 性的帮助。

在单向指导型 H-S 合作中,家庭所处地位也是从属的 不平等地位,这意味着学校教学活动所依据的信息是缺失 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开展的学校教育,自己的教学 理念强加于任何一个学生,不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达 不到要求又会被老师责怪,容易使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产生低成就动机,认为自己怎么努力也不会达到要求,老师 也不会关心自己,从而自暴自弃。3 全景圆桌型 H-S 合作 全景教育,指的是以人的全景发展为目的,强调的是教 育的时间进程和教育的横向布局的全景性。包括教育内容 和形式的多元化、差异化,彰显不同风格和特色。将学校占 指导位置的家长会变为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教师、家长共同参与交流的平台。根据不同年级家长的需求和学 生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确立家长会的会议主题。(1)主题鲜明的会议。学校家长会为各类家长提供教育 服务,学校可以举办 “家长校园考察日”,使家长清楚学生的学 校环境如何,家长也可以知道学校的变化以及教育工作的困 难,了解学校的教育工作,更容易体谅和尊敬学校老师,在今 后的工作中更倾向于配合。为家长提供专家讲座,使家长能 更好地了解子女的生理、心理及学业各方面的变化。(2)有计划性的家访。家访在学校联系工作中是一项传 统但又有效的举措,可以让家长和教师进行最为直接有效 的信息交流。教师要做到诚心家访,学生生病必访、学生行 为不良必访、学生家庭有变故必访、学生学习有困难必访、家校联系有困难必访。(3)建立家长协会。通过建立家长组织来参与学校事 务,家长代表参与组织的学校委员会直接参与学校课程发 展方向的决策以及课程规划、课程编制、课程评价等工作。(4)创新点是基于网络的家校合作。构建一个合理的家 校合作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创建一个家校 合作的教育信息系统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学校可以把一些 学校的政策制定、活动进程、家长须知都放到这个平台上,家长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最快地获取到这些信息,在最短 时间内与学校进行配合合作。

中小学办学核心理念的类型 篇3

1.“优秀民族文化”型。

许多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来源于学校主流人群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如上海市闵行区第二中学的办学核心理念是“敦品励学、以品养慧”。意即“敦厚善良、品行端正、励志勤勉、学贤思齐, 在求品立德中增长智慧。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的办学核心理念是“厚达天下”, 体现了学校厚德载物、止于至善的真境界;体现了学校厚积薄发、日新日进的大气魄;体现了学校厚德博学的大智慧。

2.“办学历史特色”型。

学校的办学历史特色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 学校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浓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第二, 学校近年特色鲜明的办学经验。

3.“名人办学思想、名人名言”型。

有些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要么直接采用名入名言, 要么取名人办学思想的核心, 形成本校的办学核心理念。

4.“自然环境引申”型。

江苏省张家港市沙洲中学校园内绿荫覆盖, 古树参天。该校的办学核心理念是“树业”。“树业”者, 一作偏正结构解, “大树下的基业”, 意指学校在历史悠久、茁壮生长的大树的庇荫下蓬勃发展;二作动宾结构解, “建树, 番事业”, 意指学校将树木与树人相结合, 努力成就教育伟业。

5.“借鉴其他社会组织”型。

有的学校借鉴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的理念并结合本校情况, 制订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核心理念。如上海市闵行区平南小学, 借鉴企业理念, 形成本校的办学核心理念“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就是要减少返工和不必要的重复做事。

6.“基本方针”型。

许多中小学的办学核心理念都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密切的关系。如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全面育人、生动发展”。

7. 综合型。

部分学校把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办学核心理念综合起来, 我们称之为“综合型”。

合作办学类型 篇4

自助洗车机服务网点各类型合作方案

洁洗卡自助洗车机作为自助洗车机的创新开拓者,行业领导者,为了提升代理商的业务范围,更多的提供给当地车主真正方便快捷、低碳环保、经济实惠的24小时自助洗车服务,现提供以下合作运营方案,具体如下:

方案一:小区、加油站、加气站、大型停车场、工业区类型合作方案

一、租赁合作模式

1.物业公司提供小区内某个场地,提供水源电源及排水口,以每月租金的形式提 供给洁洗卡加盟商设立洁洗卡自助洗车服务网点,水电费用及全部营业 收入归代理商

二、联合经营分成模式

1.由物业公司提供场地以及水源电源排水口 ,洁洗卡加盟商提供机器设备安装,网点装修,共同设立洁洗卡自助洗车服务网点。

2.每月营业利润除去水电费后按比例分成

重点事项:小区或工业区洽谈主要是找物业管理处的负责人,大部分都是找物业经理,和他直接谈租赁或合作,把我们相关的资料(宣传册,网点照片,演示视 频等)给主任看,把合作方式给他说一下,伟鼎集团·智能装备公司

看小区有没有合适的位置建设自助洗车站,主要突出我们这个项目是低碳环保,便民惠民的好项目,同时可以给物业 提升服务水平,增值服务,并且可以给物业带来增值收入,是三方共赢的项目。加油站、加气站主要是找站长或经理,与他们洽谈合作事宜。小区内找位置主要是要找有排水口的位置,并且可以接水接电过来。

方案二:大型酒店、大型商场超市类合作方案

一、酒店、商超优惠购买模式

1.酒店、商超有吸引和发展长期消费顾客的需求,而且大部分去消费的人都是 开车的,所以大型酒店门口和商超都有免费停车场,在停车场摆放一台自助 洗车机可以方便来店的顾客满足洗车的需求

2.酒店、商超可做相应的促销活动:在本店消费或购物多少元就可以免费给顾客提供自助洗车服务,这样不仅促销的成本低,效果又好,消费者又可以等到正真的实惠,商家还可以自助洗车对外营业,赚取更多利润,吸引更多的人流量,一举多得。

3.与酒店、商超合作分成经营.此方案主要是找酒店和商超的经理或老板,与他们洽谈合作事宜。

方案三:大学、企事业单位、写字楼合作方案

伟鼎集团·智能装备公司

大学、企事业单位、写字楼合作分成模式

1.可与大学等单位合作经营,租金或分成的模式,在此类型的停车场给员工或 学生提供自助洗车服务

2.主要洽谈对象是学校、单位的行政负责人

方案四:扶贫或下岗再就业政府机构合作方案

一、贫困人员或下岗再就业提供就业模式

1.与扶贫或下岗再就业政府机构联系,为国家解决贫困人员或下岗职工再就业 问题,只要是在相关政府机构登记的贫困人员或下岗职工都可以来找到代理 商以优惠价购买机器自己运营。

2.如资金困难,贫困人员或下岗职工可以自己先找好场地,加盟商免费提供设 备,一起来运营洁洗卡自助洗车服务网点,所得利润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1、贫困人员或下岗职工负责网店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加盟商支付相应的工 资和提成;

2、贫困人员或下岗职工负责网店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按比例 参与网点所得利润的分成。方案五:出租车聚点合作方案

1.每个城市都有出租车的聚集点,比如中午和晚上出租车定点吃饭和休息的地方,深圳称这种地方叫“的士码头”,出租车司机就是要消费低和方便,所以 和“的士码头”的负责人谈,他们出场地,伟鼎集团·智能装备公司

加盟商出机器联营分成,或租金 形式合作。

2.加油站和加气站也是出租车的聚集地。

方案六:大型自助洗车场形象店方案

1.可学习国外模式,在小区和车流量较大地方的附近,找块较大的地方做自助 洗车场,摆放 5-10台机器,价格定位便宜实惠,满足附近车主洗车需求。

合作办学类型 篇5

合作创新是一种高效率的资源整合方式。通过采取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的形式, 企业扩大了自身的发展规模, 创造出企业间更大的合作空间, 合作双方都达到双赢的局面。合作创新的最终目的不是获得短期的创新产品的收益, 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然而, 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转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而组织的特征是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为此, 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研究, 如国外学者Simonin[1]指出组织差异程度、组织文化距离和组织成员的心态等会影响知识的转移与接收;我国学者王毅[2]从组织的信任、转移能力, 知识受体的知识吸收意识、挖掘能力, 文化距离、空间距离、知识距离等方面对知识转移的影响作了研究。这些研究都表明了组织的差异程度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产生影响。由于组织本身具有复杂性, 在动荡的外部环境中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 我们很难对合作伙伴之间的组织相似程度进行界定, 有必要探讨组织类型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本文正是根据组织的复杂性程度把组织分为四种类型, 来探讨不同类型的组织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具体影响。

2 模型的提出

2.1 复杂性组织、复杂性组织的维度

一般认为复杂性组织系统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特征: (1) 系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广泛而紧密, 构成一个网络。每个单元的变化都会受到其他单元变化的影响, 并会引起其他单元的变化。 (2) 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结构, 每一层次均成为构筑上一层次的单元。同时也有助于系统的某一功能的实现。 (3) 系统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并对其层次结构与功能结构进行重组及完善。 (4) 系统是开放的, 它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能与环境相互作用, 并能不断地向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 (5) 系统是动态的, 它不断处于发展变化中, 而且系统本身对未来的发展变化有预测能力[4]。组织的复杂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描述:组织的结构和组织的关联程度。结构性描述的是组织内在特征, 表现为组织内含单元的数量、层次、相互关联程度以及组织系统结构性能力大小和对组织活动的影响程度;关联性表示为组织的外部特征, 主要指的是组织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调整, 即组织的外部柔性。因此可将组织的复杂程度用组织的系统状态的关联性维度和组织系统状态的结构性维度来度量。

按照组织的关联性纬度和结构性维度可将组织的复杂性程度分为高结构性—高关联性的复杂性组织、高结构性—低关联性的松散性组织、低结构性—高关联性的效率性组织和低结构性—低关联性的控制性组织四种类型, 具体如图1所示。

(1) 复杂性组织。

此类型组织其实就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系统, 具有四个特点:1) 反应性, 具有感知环境并能根据一定的规则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的能力;2) 自主性, 能够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自动操作, 并能控制自身行为和内部状态;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3) 合作性, 具有与别的组织协作发展、共同促进以达到共同目标的能力;4) 通信性, 拥有其他系统的信息和知识, 并能与其通信的能力。复杂性组织兼有复杂性和柔性两个特点, 能快速适应外部环境, 但是内部结构复杂, 不利于控制集权。

(2) 松散性组织。

此类型组织对外部环境反应较为迟钝, 而且内部结构较为复杂, 组织具有多个层次, 同一层次单元多而且联系紧密, 控制能力较差。控制型组织不利于和外部交流知识信息, 但是有利于组织内部知识交流, 松散性组织适合进行自主创新。松散性组织是一个不稳定的组织。由于环境的影响, 当系统处于混沌的边缘时, 适应性主体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而产生相互干扰, 必然导致涌现性出现, 结果是系统本身趋向结构复杂性。因此, 松散性组织有向复杂性组织转变的趋势。

(3) 效率性组织。

此类型组织具有外部柔性和内部结构简单的特点, 因此控制性组织外部适应能力较强, 系统能随着环境改变而做出调整;同时由于组织层次较少, 高层管理者做出企业的重大决策之后, 通过严格的上下级关系, 可以迅速地将决策传递到组织的各个层级, 易于组织控制。此外, 控制性组织是一个不稳定的组织, 由于控制性组织具有较强的外部柔性, 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应外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改变自身的结构或形态, 或者是系统自组织能力推动了系统某些结构的改变, 可使系统更好地适应环境。因此, 效率性组织有向复杂性组织转变的趋势。

(4) 控制性组织。

此类型组织有较弱的外部柔性和简单的内部结构的特点, 适应能力较差, 而内部控制能力较强, 结构简单, 易于内部控制, 交流程度减少, 但是可以应用高度内部控制, 集中力量去合作创新。此外, 控制性组织在信息传递上具有很大优势, 有利于决策的实施。

2.2 知识转移效果分析

国外学者一般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通过知识传输途径从知识发送方个体 (Sender) 传递到知识接收方个体 (Receive) , 接收方接收并学习知识, 将其转化成为能够指导行为的自身知识的过程[5]。而知识转移的效果指的是转移的知识量, 本文所指的知识转移效果指的是所获知识的主体范围大小及所转移知识的丰富度, 它表达了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所转移的知识量, 只是转移的丰富度表现为两个方面:知识宽度和知识长度, 由此知识转移的效果可以用知识获取的范围、知识宽度和知识长度三个维度来衡量:

(1) 知识获取的范围。知识获取范围指的是获取知识的人数, 取决于组织参与知识交流的人数、组织的外部柔性、组织的内部知识交流状况。

(2) 知识宽度。知识宽度指的是所获知识的丰富程度和深度, 企业合作交流产生的知识宽度越大, 所获的知识种类越多, 知识越是核心。企业所获知识的宽度取决于合作交流的深度、企业的组织外部柔性、组织内部的高度控制等因素。

(3) 知识长度。知识的长度指的是在某一专业领域中所含知识的多少, 反映了知识的集中度。企业合作知识交流产生的知识长度和组织的外部柔性、组织的内部控制程度、组织成员的知识专业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专业技术人员所转移的知识往往具有较大的知识长度。

组织的复杂性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是通过组织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以及知识转移的特性来体现的。一方面, 组织的外部柔性使组织能快速适应合作伙伴的组织模式、学习方式, 能更快地投入到合作学习交流中去, 使知识和技能在合作者之间能快速转移和应用, 从而扩展了自身知识范围和知识存量。另一方面, 由于知识转移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吸收两个过程, 而知识传递有两个含义:组织与外部组织知识传递和组织内部各个子单元之间的相互交流。组织与外部组织知识传递取决于组织的外部特征, 而组织的内在结构则决定了组织内部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一般而言, 内部结构复杂性高的组织具有同层单元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以及纵向交流困难的特点, 因此, 有利于知识的横向传递, 但是不利于知识的纵向传递, 也就是说促进了组织成员的知识交流而阻碍了组织的知识的提升。组织的知识转移也对组织结构产生影响, 随着科技进步, 组织从外界获得知识趋于复杂化, 由于组织的资源柔性和能力柔性, 组织会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 对自身组织结构和知识结构做出调整[6], 组织就变得越来越复杂。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应用组织理论、知识管理理论、资源整合理论、学习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 提出复杂性程度不同的组织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3 组织类型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3.1 复杂性组织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国外学者做过研究, 认为组织之间的差距越小, 知识转移效果就会越好, 但是合作伙伴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知识结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差距过大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 如何快速和合作伙伴组织状况和知识状况有效融合是合作创新知识转移过程必须解决的难题。而复杂性组织具有动态的开放性特点, 所以具有较强的柔性, 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 能和合作伙伴的组织状况和知识状况等各个方面有效融合, 促进和双方知识交流的范围和知识交流的层次和深度;同时复杂性组织对环境适应的快速性, 能节省合作磨合时间, 组织能快速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这对知识转移量产生促进作用。

同时, 复杂性组织具有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的特点, 组织层次较多, 同一层次具有较多的单元, 这种结构决定了组织的横向交流较方便, 而纵向交流比较困难。同一层次组织单元相互联系、互相作用, 组织成员的知识交流比较便利、积极性较高, 这有利于把从合作伙伴那儿转移的知识在组织内部进行再交流、转移, 扩大了知识接受的人数。由于复杂性组织同时具有纵向层次较多的特点, 组织成员和组织领导之间存在一种垂直链接, 这种链接是以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和明确的职能分工为基础的, 阻碍了知识的纵向沟通和交流, 不利于组织的知识积累。组织与外部进行的交流既包括组织中的主体与外部的知识交流, 也包括组织作为整体与外部进行的知识交流, 后者已经成为知识交流的重要形式, 这是因为学习型组织中的成果, 更多的是组织中各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

假设A1 复杂性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获取范围具有促进作用

假设A2 复杂性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宽度有促进作用

假设A3 复杂性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长度有促进作用

假设A4 复杂性组织有利于个人知识提升而限制组织知识提升

3.2 松散性组织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松散性组织具有较低的柔性, 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 很难对合作伙伴组织方式、组织结构、学习模式等合作创新知识转移中涉及的组织因素进行融合, 合作双方的组织成员往往由于组织文化的差异产生不同的处事方式和习惯, 很难沟通交流, 大大阻碍了知识转移。因此, 合作双方组织知识交流范围比较狭窄, 仅仅局限于局部小范围的个体知识交流, 很难产生大规模的组织知识交流。此外, 合作双方的组织需要很长时间进行交流、磨合, 大大降低了知识转移的范围、知识宽度和知识长度。

松散性组织同时具有内部复杂性的特点, 组织成员之间积极交往、相互支持、知识员工之间有强烈的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的愿望。由于组织层次较多, 管理层对组织的控制能力减弱, 这就大大提高了基层和中层组织的权利, 有利于知识员工对企业经营状况和自身知识状况的关心, 激发了知识员工对知识追求的愿望, 从而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松散性组织较差的控制能力导致了合作创新中知识交流的方向和重点容易发生改变, 知识员工在知识交流中受自身爱好和兴趣的左右, 很难获得合作伙伴的核心知识, 这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知识宽度产生很大影响。此外, 由于控制能力较差导致了知识转移主要产生在组织基层而很难向管理层进行转移。

假设B1 松散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获取范围存在阻碍作用

假设B2 松散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宽度有阻碍作用

假设B3 松散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长度有阻碍作用

假设B4松散型组织有利于个人知识提升而不利于组织知识提升

3.3 效率性组织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效率性组织具有外部高柔性的特征, 这使组织在合作创新过程中能快速适应合作伙伴的组织、知识情况, 大大降低了合作创新中的交易成本, 使合作创新过程知识转移效果能快速、高效体现, 组织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能对自身状况做出调整, 快速投入到合作创新中, 合作双方的高效全面接触使得合作更趋于深入, 有利于探讨更深层次的知识, 进而使得组织在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转移效果更加明显。此外由于效率性组织结构层次简单、具有高度集权控制的特点, 在合作创新中组织会趋向于把自身的资源集中起来, 使得知识转移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因此, 在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转移就具有目的性, 减少了知识的冗余度, 所获得的知识面更窄, 但是知识转移效率会更高, 知识转移量更大。

效率性组织的结构简单, 成员不论在组织的纵向或者横向都密切联系, 组织通过合作, 会使知识的转移在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之间容易进行, 组织内部权力高度集中, 这有利于使个人通过合作创新获得的知识在组织内部交流、整合转移到组织管理层, 作为组织知识存储起来。因此, 效率性组织很适合合作创新, 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知识量、知识深度都有促进作用, 同时效率性组织使得组织知识和组织成员知识同步提升。

假设C1 效率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量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C2 效率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宽度有阻碍作用

假设C3 效率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深度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C4 效率型组织不利于个人知识提升而有利于组织知识提升

3.4 控制性组织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

控制性组织具有较弱的外部柔性, 在激烈动荡的环境中很难做出反应, 因而在合作创新中对合作伙伴的组织、知识等状况很难适应, 知识交流面较窄, 知识交流频率不高, 合作创新总体效果不明显。但是, 效率性组织可以集中力量加强组织内部控制, 具有很强的内部控制能力, 组织在制定合作创新目标之后, 可以通过严格上下级关系, 迅速将信息传递到组织各个层次, 减少了决策信息损失, 提高了决策速度和效率, 使得组织成员都能快速了解到组织的合作创新目标, 组织并集中自身资源去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参与合作创新, 使得合作创新知识获取更为有效, 使得所获知识在某一方面数量较多。但是由于外部缺乏柔性, 很难和合作组织进行深层次的合作, 因而所获得的知识深度不够。此外, 控制性组织的内部知识交流容易进行, 这使得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再交流和再转移, 有利于组织和个人知识的提升。

假设D1 控制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知识量存在促进作用

假设D2 控制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宽度有阻碍作用

假设D3控制型组织对知识转移的深度存在阻碍作用

假设D4 控制型组织不利于个人知识但是有利于组织知识提升

4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四种不同的组织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三个维度的影响, 并对其稳定性和发展趋势做了研究, 研究表明:

组织进化的观点。组织为了适应环境会改变自身的结构, 结果变得越来越复杂, 同时由于组织本身存在一个生命周期, 不断进化, 进化过程也是组织外部适应能力提高的过程, 组织的外部适应能力和内部结果之间互相影响, 因此, 复杂性组织是组织发展的趋势, 松散性组织和效率性组织存在不稳定性, 有向复杂性组织转化的趋势。不同类型的组织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影响不同。复杂性组织、效率性组织和控制性组织通过组织内部或外部作用从不同的维度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正面影响, 这些影响来源于组织的外部适应能力和内部控制能力以及组织的特征对组织成员学习动机、兴趣、能力的影响;松散性组织由于对环境反应迟钝, 组织内部又缺乏有力的控制, 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效果不好。

本文研究发现, 任何四种复杂性程度不同的组织在合作创新知识转移过程中都存在不利因素, 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可以提高合作创新知识转移的效率。本文研究只是从理论上做了分析, 未来研究将通过实证来进一步分析组织复杂性和合作创新知识转移效果的关系。

摘要:在国内外学者对复杂性组织维度研究的基础上, 把组织分为四种类型:复杂性组织、松散性组织、效率性组织和控制性组织, 并对这些组织的稳定性做了详尽的分析, 重点分析了这四种组织形式对知识创新转移效果的三个纬度——知识量、知识宽度和知识深度的影响, 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组织对知识创新转移影响不同。在此基础上, 利用相关成果对知识创新转移进行有效的控制, 目的是使知识转移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组织,合作创新,评价

参考文献

[1]B L SIMONIN.Ambiguity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9) :595-623.

[2]王毅, 吴贵生.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 2001 (6) :114-121.

[3]DONG-GIL K, KITSCHL J.Linnet www.dagri.org.lynnet.Anteced-en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consultants to clients in enterprise sys-tem implementations[J].MIS Quarterly, 2005, 29 (1) :59-86.

[4]ARGOTE L, INGRAM P.K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Issues, challenges, benefit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0, 82 (1) :150-169.

合作办学类型 篇6

1.1“订单式”模式

这种模式是通过校企共同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并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到企业就业上岗。这一模式能够保证学生的就业率,解决社会就业难的问题,真正做到毕业即就业,实习与就业联体、招生与招工同步。天津某学院就是利用这种办学优势,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与几家企业订立了人才培养关系、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共同编写教材,进行课程开发,实行教学和实习管理,注重质量培养,充分利用了企业资源优势,建立了良好的科学研发平台和实习基地,做好了岗前培训工作,实现了学生的专业对口。

以企业实际生产线或厂房为依托,进行校内建厂,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欠缺的问题。校企合作模式扎根于企业实际,建立了企业服务中心,成立技术、产业和培训部,成立了专业的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以产学研为中心的专业教学,有效提升了我国行业教学研究水平。建立了校企整体服务模式,校方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学生创造实践和就业机会,这对现代中国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同时企业资金的投入也为教学科研创造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对众多求学者吸引更大。很多高职院校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和院校自身需求和知识技术为依托,创建了相关专业的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教育与企业生产经营的融合,以生产实践为教材,对学生开展专业理论和技术应用方面的教学。

1.2“共建共育”模式

该模式的应用充分发挥了高职院校人才和专业技术优势,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现有资源优势,成立公司,让全体师生加入到企业的创办中,实行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学院和企业都是建设与培养人才的主体,学院可与企业共同建设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意识培养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厂、站及公司,包括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室、共建课程、共建课堂等。学院与企业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承接对外业务,组建以系主任为领导的公司,让学生从入校开始就成为公司的基层,扮演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角色,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与就业能力,更好地推动企业行业发展,创建良好的创业和就业平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1.3校企联合出资办厂建站

校企联合出资办厂建站对内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岗位专业技术培训,对外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成为一个独立经济组织。现代高职院校应从教学科研及服务人才的角度,开展校企联合办厂,建立产学研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更好地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及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联合办学能够让企业积极地加入到教学计划制定中,对技术人员及管理者的培养更加用心。同时,学生也能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效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实现企业产品价值,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2校企合作模式管理与运行机制

2.1建立共赢利益驱动机制,明确校企合作目标

校企合作就是要利用双方资源和环境优势,进行校企双方不同资源整合,实现双方自愿、管理、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渗透和互动,进而达到取长补短、触类旁通、优势互补的效果,创造利益共赢的大好局面。

校企合作的方式本着实现共同价值和目标的原则,完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受市场经济影响,利益机制极大地推动了校企的长期合作,促进了校企之间的良好互助关系的发展。校企合作要求双方都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学校应以企业人才需求的角度,打造企业迫切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专业人才,解决企业技术开发和管理问题。企业更应从高校的发展入手,帮助高校解决教学条件和资源欠缺等问题,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的伟大目标。

2.2建设优质专业(群),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专业(群)建设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优质专业(群)建设是促进校企合作、创办企业学院、增强人才培养吸引力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建设专业(群)可以是单一的某专业,也可以是多个专业共同组成,创建优质专业(群)不仅能够弥补高职院校在资金和资源上的不足,还能够促进专业实体化建设,但这同时也需要学校能够放权,大胆尝试。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做法:成立由专业带头人、学校领导、技能高手和企业界专家等共同组建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由该委员会决定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专业培养计划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内容,加强校企合作。在校企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采取专业主任负责制,组织专业主任、教师、辅导员等共同组成专业教学团队,并围绕校企合作目标和专业(群)建设宗旨开展教学实践工作。

2.3建立校企合作管理组织,提高人才培养效益

首先,要确立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基础,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利用现有设备和教学资源优势,开展实践教学和培训。其次,开展弹性灵活教学。结合专业技能、安全生产知识和企业文化教育等进行自主教学,创建网络授课平台,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势。最后,校企协同进行实习管理。学生和企业、校方签订相关协议和约定书等,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小组,制定实习计划,编制相应的实习资源,定期开展实习计划检查和考核,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考核。

3结语

通过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的方式,可使工学结合得更加科学、合理。应制定校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校内外一体化设计,将课堂带到实践工作中,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李军雄,曾良骥,李太石.实施顶岗实习,推进工学结合,促进学生就业[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110-111.

[2]周轲,刘祖鹏.“工学交替、教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6):65-66.

合作办学类型 篇7

办学定位是高校的顶层设计, 指办学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及学校所处的环境, 从办学条件与办学现状出发, 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建设的重点与办学的特色[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区别不同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 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 使各种类型学校合理分工, 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准确的办学定位既是一所高校健康发展、成就卓越的重要保证, 也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的基本前提。

二、高校办学类型

目前, 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 将办学定位的内涵分解为:总体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发展规模定位等六个方面。其中类型定位包括学术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两类。

学术研究型大学是指提供全面的学士学位计划, 致力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教育, 把研究放在首位的大学 (即在校研究生数量与本科生数量相当的大学, 或研究生数量占有较大比重) 。其主要特点是: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高、学生素质较高、常规课程设置丰富、通过公开竞争获得的研究基金较多、师生比例较高、教学设备设施齐全、财源雄厚。

应用技术型高校是以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主, 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或岗位群并适应其需求, 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2]。它是对以职业教育为培养特色的普通本科类高校的统称, 强调教学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以一线生产实际需要的实际人才为教学目标, 强调实践性、参与性与体验性等非认知性目标。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结合较密切,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强调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个特色, 是其他高效所不可比拟的, 也正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一大要求。

三、影响办学类型定位的因素

准确的办学定位有助于高校明确努力方向, 实现可持续发展[3]。如果定位不准确, 就会影响学校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和战略举措等, 导致学校发展走弯路, 浪费资源, 丧失机遇而不得不重新定位的局面。要找准高校的办学类型定位, 首先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 办学资源。包括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设备设施、资金来源、校园文化、社会声誉、办学经验等。第二, 社会需求。涉及人才的类型、科类、层次、规格、数量、素质、修养和特长等, 既关系到近期需求, 又涉及需求的变化趋势。第三, 相关政策。包括国家、省、市等有关教育的、经济的、行业产业的相关政策法规, 以及鼓励或限制的各种因素。第四, 层次结构。指高校在本地区高等教育结构中所处的层次及排名, 了解自身及本地区其他高校的具体情况, 找准自身排名位置, 有利于高校了解办学优势与不足, 有利于准确进行办学定位。第五, 发展趋势。包括国际化、现代化、大众化的教育发展趋势, 多类型、多层次、多渠道投资的办学方向。

四、独立院校办学类型的定位

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 独立学院, 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 以实施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独立院校起步较晚, 虽然具有“优”、“新”、“独”等特点, 但与传统综合型大学相比缺乏办学优势。传统综合型大学历史悠久、社会声誉较高、规模较大、专业设置丰富、生源优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设施齐全, 并且拥有国家财政拨款, 资金充裕。这些都是独立学院无法比拟的, 也正是传统综合型大学可以走学术研究型道路的条件和原因。而中国独立学院的目前现实情况是:

第一, 教师队伍年轻化, 且师生比例较低。独立学院现有的师资队伍, 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公办高校的退休教师与近几年来从公办高校毕业的研究生, 这两部分组成了独立学院的专职师资队伍;还有一部分是所依托高校的在职教师, 作为独立学院的兼职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由此可见, 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是年轻的毕业生, 这批教师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不足、职称水平较低, 相对的科研能力也较弱。师资力量的不足也就造成了师生比例较低。

第二, 生源竞争力不足。学术研究型大学大多属于一本院校, 录取分数线较高, 生源素质较高, 学生自身的发展目标多为继续升学。独立学院发展年限较短、社会知名度有限, 大多三本院校, 或者二本院校三本成绩录取。所以生源素质一般, 理论基础薄弱, 在科研上竞争力不足。但学生的活动能力较强, 自身发展方向大多为就业。

第三, 资金有限, 教学硬件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大多研究型大学属于国家综合型大学, 实力雄厚, 学校收入有一定的良好基础, 并且有各级政府部门财政支持。但独立学院的收入来源绝大部分靠学费, 资金有限, 教学设备设施建设滞后。例如教室、实验室等。尤其图书馆发展薄弱, 藏书数量有限、质量不高, 电子资源不足, 无法支撑师生科研需要。

综合高校办学类型定位的影响因素及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 应用技术型大学是目前中国独立学院办学类型的最佳定位方向。目前中国独立学院发展年限较短、资源力量有限, 不足以支撑学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要求。相反,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符合国家政策, 学科设置灵活, 贴近社会需求, 有利于独立学院在办学初期树立办学特色、积累社会知名度, 打下坚实的办学基础, 并且有利于独立学院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五、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的发展建设

在确定了办学类型后, 高校应根据定位方向将配套工作落到实处。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要根据办学定位要求, 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规划、并以此进行专业设置、安排课程教学, 除此还要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

1. 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不同类型的大学重点培养的人才类型有所不同, 其培养目标也不同。不同类型的人才评判标准各异。所谓应用型人才, 是善于综合运用知识创新的成果, 在研发、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4]。与学术型人才相比, 实践性、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创新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特质。应用技术型独立学院应以重点培养此类人才为目标, 按此设计相应的、有别与学术型院校的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

2. 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与课程教学的相互配合

学科建设规划是学科建设的依据和蓝图, 是学科建设的总纲, 而学科建设规划必须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5]。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制定具有鲜明的指向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的学科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应注重专业性、实践性, 注重学科的交叉、渗透, 并重点发展优势学科, 最终构建应用型学科体系。

专业是学科及其分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结合点或交叉点, 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落脚点。应用型大学专业设置应依托学科, 面向应用, 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 以应用为导向, 坚持为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服务, 面向人才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应用性本科教育专业建设的重点是课程建设, 主要包括课程组合、应用方向、实施过程、教学基地建设、教学技能方法。

在课程设置上, 要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实践环节开发, 强化应用实践教学。鼓励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重视校企合作, 强化实验和毕业实践环节, 实践课的设计既要为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服务, 又要为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和毕业后就业提供服务。

3. 组建具有应用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学科团队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教师自身就要有很强的实践素养, 包括实践能力和实践的经历, 以及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把师资队伍建设始终作为学院发展的先导型和基础性工程,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 以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科骨干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注重“双师型” (教师、工程师) 队伍的培养, 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为应用型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4. 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独立学院要走应用型高校的道路, 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并不是要绝对地放弃科研工作, 而是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即突出应用性, 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不断实现应用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型本科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高校, 要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 科研要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要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关系, 可以搞基础研究, 但应坚持应用研究的学校科研方向, 特别要以技术开发型的研究为主, 注重面向行业、职业实践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等的应用研究, 以便解决区域生产和经济建设中的技术问题与服务行业的生产技术问题。

六、结论

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关系到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独立学院准确地进行办学定位,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类型对其具有长远的意义。综合办学类型的影响因素与中国独立学院实际情况, 独立学院应向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 并以此为目标, 做好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配套工作。依此, 独立学院的办学发展可以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具实践性与应用型, 可以更加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牛金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 2009, (11) .

[2]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究, 2005, (1) .

[3]蒋华林.办学定位: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J].高等建筑教育, 2005, (1) .

[4]周进.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办学主体转换[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9) .

合作办学类型 篇8

一、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创业教育的调查分析

(一) 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湖南省高校的创业教育, 我们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分为两部分, 共18大题。第一部分1-9题主要调查湖南省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现状;第二部分10-18题从学生的角度了解高校的创业教育开展情况。问卷调查时间为2009年10~12月, 接受调查的对象主要为湖南省5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 包括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中南大学高职院, 涵盖了几十个不同的专业, 以及不同阶段的大学生 (见表1) 。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收回问卷482份, 剔除填写不完整和存在明显应付倾向的问卷10份, 得到有效问卷472份, 回收率达94.4%。问卷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并对数据进行分析讨论。

(二) 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分析大学生创业现状, 能反映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因此, 我们基于对问卷第一部分的调查结果的整理, 并从创业意向、创业动机、创业形式、行业选择以及创业瓶颈5个方面进行剖析, 从而揭示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

1. 创业意向

创业意向是针对潜在创业者而言的, 只有具备相当创业意向的潜在创业者才有可能真正从事创业活动[2]。经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 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中想创业的大学生占到被调查学生的75%,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中想创业的大学生占到被调查学生的91.5%。由此可见, 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 大学生的创业欲望都很强烈, 而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欲望表现得更为强烈。因此, 加强创业教育的建设, 不单是社会希望大学生毕业后能自主创业以解决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而是大学生在主观上想要依靠自主创业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 在对待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上, 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都要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为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创业动机

根据ErkkoAutio, RobertH.Keeley, MagnusKlofstenandThomasUlfsted“tEntrepreneurial IntentAmongStudentsTestinganIntentModelin Asia, ScandinaviaandintheU.S.A”中的研究结果, 创业的动机大体上可以归为以下几类:对成就的需要、对独立性的偏好、控制的欲望、改变家庭和个人的经济状况。出于大学生自身以及其所在环境的特点, 我们综合考虑, 设计了“挑战自我, 实现理想”“缓解就业压力”“赚钱多”“不愿意给别人打工”等4类选项。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 虽然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是多元化的, 但出于“挑战自我, 实现理想”而创业的大学生占到了所调查学生的一半以上。据心理学研究表明:25~29岁是创造力最为活跃的时期, 这个年龄段的青年正处于创造能力的觉醒时期, 对创新充满了渴望和憧憬。

他们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烈, 同时所受的约束和束缚也较少, 按照ERG理论对成长的需要也更为强烈[3]。因此, 在创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

3. 创业形式

创业形式是指大学生创业时选择的创业形式, 包括网络创业、加盟创业、兼职创业、团队创业、概念创业、以及内部创业。从调查的学生中, 普通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偏向团队创业, 高职院校的学生选择加盟创业与团队创业的比较多 (见图1) , 这跟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以及创业技能有限有很大关系, 大学生们都希望通过团队合作, 达到优势互补, 同时也喜欢这种共同创业打拼的方式。

4. 创业行业

在创业行业的调查方面, 我们设置了“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餐饮服务业”“服装批发零售”“美容美发业”“汽车服务业”等选项。经统计, 选择“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这类科技含量高的行业的仅占不到30%。大多数毕业生在创业时选择了启动资金少, 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小较容易操作的传统行业, 如餐厅、咨询、零售等小而适合自己的行业。这样, 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 另一方面也可以先积累经验[4]。

5. 创业瓶颈

在此次调查中, 普高和职高在遇到的困难上“资金缺乏”“缺少创业指导”“经验不足”三者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大, 说明这三种困难已成为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最大创业瓶颈 (见表3) 。但在对具体缺少何种创业指导时, 普高的大学生主要缺少创业时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高职的大学生表示主要缺少创业理论知识方面的指导。

(三) 湖南省高校的创业教育现状

本文主要从学生的角度, 对创业教育的开展形式、创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以及大学生对创业教育需求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 创业教育形式

现在大学创业教育的开展形式看似多种多样, 如开设有相关专业课程、有关创业方面的讲座、与企业合作的商业活动, 还有如“挑战杯”之类的创业竞赛等等。但唯独创业讲座这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是同学们参与最多的, 普高中占53.7%, 高职中占56.7%, 这一方面说明讲座这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参与度较高, 另一方面也说明其他方式的创业教育在高校开展不够, 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实际上, 系统的创业课程和实践与讲座相比, 前者更为有效, 更值得大力开展。

2. 创业教育的满意度

在被调查的学校中, 学生对本校创业教育的满意度普遍不高, 其中对学校创业教育完全不了解的占到了14.2%, 与之相反, 觉得创业教育开展得很好的学生仅占4%。

3. 创业教育需求

基于大学生创业意向非常强烈, 我们不难发现, 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也非常强烈, 而且涉及面很广, 包括通过相关课程了解相关市场信息, 通过创业个案分析掌握创业的基本常识、方式与技巧以及创业者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通过相关渠道了解大学生创业政策等等。经统计, 就湖南高校整体而言, 大学生最渴望的是有关创业者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继续细分, 我们发现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在需求上存在明显差异,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更偏好与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 而普高的大学生偏好于实际的可操作性技能。这与现阶段不同高校本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创业教育的开展方式密切相关。

二、湖南省高校创业教育情况分析

针对调查问卷结果, 综合借鉴湖南省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者的访谈和大学生创业案例研究以及其他相关研究, 我们将从两个方面对湖南省高校的创业教育情况进行分析。首先, 从整体把握湖南省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其次, 将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差异进行比较, 主要比较两者的优劣, 从中说明两者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 湖南省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正确的创业教育认知

许多高校管理者认为创业教育只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在调查中, 我们就发现有些学校将创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安排在一个部门, 其实际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就业指导方面, 创业指导中心形同虚设。即使有些管理者认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也搞了不少创业讲座, 举办了多种多样的创业设计比赛, 但多数活动却停留在技巧、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 忽视了对毕业生个性与能力的定位, 以及进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具体针对性教育, 在管理上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系统管理模式[5]。

2. 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缺乏连贯性

教育部于2002年确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大学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在这种背景下, 不少高校纷纷成立创业研究或教育中心, 开展创业教育和研究工作。据了解, 目前我国有1000多所高校开设了创业课程, 300多所高校专门设立了相关学院和研究中心, 创业教育已形成一定气候[6]。但是, 从创业教育的培养效果来看, 我们认为, 高校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缺乏连贯性。就湖南省高校来说, 许多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创业课程, 如中南大学既开设了相关的全校性选修课 (比如开办了引进国际特色的“KAB”“SYB”等课程) , 又举办定期的创业知识讲座, 还举办各种各样的创业竞赛, 如“挑战杯”“昆山杯”等。但这些教育模式并没有连贯起来。大部分学生在选修了相关课程后, 因为不够优秀没有受到老师或投资者的青睐, 或找不到合适的创业合作伙伴, 或遇到资金困难, 并没有将所学到的创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而学校在提供了相关课程后, 也没有为每位同学提供条件, 而最具有实践意义的相关竞赛, 也演变成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攀比。创业理论知识和创业实践并不是孤立的, 不经过实践环节, 仅仅是纸上谈兵, 这样的创业教育是不完整的。

3. 创业需求与创业教育的期望差距

中国的创业教育与美国相比, 起步晚, 发展也较缓慢。美国目前已设有创业学专业并可授予学位, 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但我国对创业教育需求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创业教育的发展。虽然现阶段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但大学生强烈的创业欲望的初衷并不出于此, 更多的是为了挑战自我, 将创业作为一种经验的累积。而学校只是把创业教育附属于就业指导之下, 当然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

(二) 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差异分析

1. 发展程度的差异

普通高校, 特别是有着“211”“985”称号的重点高校, 由于政府给予了更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其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探索, 与高职院校相比走的更远一些, 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 普通高校如中南大学, 不仅在创业教育体系上更加完善, 如有着多种多样创业教育模式、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中心, 在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而且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和认可程度也比较高;而大部分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 创业教育的开展范围非常有限, 学生的认知认可程度自然很低。

2. 创业教育资源的差异

这里的创业教育资源差异, 主要指的是师资力量的差异。虽然普通高校在创业教育上走得比高职院校更远, 有些创业教育资源相较更丰富, 但由于高职院校本身具有的培养人才的特点, 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和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胜一筹。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最大特点就是“双师型”, 它要求既要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又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它通过建设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专兼队伍得以实现。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所以更适合于进行创业教育教学和指导开展创业教育活动[7]。

三、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协作机制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 可见湖南省高校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还很不成熟, 还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 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由普高与高职两类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可知, 两类高校在创业教育的发展上, 有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 我们提出了两者协作机制的设计,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一) 政府部门积极引导

创业教育一路走来, 受到了政府的重视, 政府对创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研究后发现, 湖南省高校发展不平衡, 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存在很大差异。这与以前创业教育发展刚起步时, 政府重点支持部分高校的政策有关。现阶段, 湖南省某些普通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积累了一定经验, 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新的阶段, 政府部门不仅要继续支持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使之与国际接轨, 同时要考虑到创业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一方面,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支出, 另一方面, 应鼓励和推动高校间的合作, 把普通高校的创业教育经验传授给高职院校, 使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发展创业教育, 满足广大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需求。

(二) 创业教育资源共享

创业资源共享主要是从师资和课程两方面考虑。师资方面, 普通高校缺少“双师型”的创业教育教师, 而高职院校缺乏对老师在创业方面的系统培训。因此,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 可以优势互补, 如普通高校向高职院校提供系统的创业教育理论知识, 而高职院校可以向普通高校提供实践经验。这样, 能够扩大师资力量的范围, 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师资培训, 也可以采取教师互聘的方式,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课程方面, 可以采用跨校接受创业教育的模式。如采用学分互认的方式, 使学生可跨校选读创业类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创业技能方面的需要, 选择他校的创业课程。这种合作方式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 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创业需求。学生能够利用高校间的资源, 充分发挥大学科技文化创业的资源优势, 吸收不同学校的先进理念, 共享创业成功典范, 提高创业的成功率[8]。

(三) 政府、学校、社会共同构建一个大学生创业合作的平台

创业合作平台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大型平台, 类似于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的人人网或Facebook。学生可以自主注册或者在参加创业课程时由老师引导注册一个帐号。注册时需要填写真实的姓名、学校等基本资料以及与创业相关的信息。网站将由政府、学校、社会共同管理, 及时发布各种创业相关政策, 提供各个学校的创业课程和教学资料, 社会上的企业或个人也可以通过创业计划书选择投资,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这样一个平台的构建, 首先, 促进了大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 将拥有不同创业优势和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联合起来, 如将有专利技术的人才和有管理知识的人才结合起来, 将有创业理论和有创业技能的人结合起来等;其次, 能锻炼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包括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再次, 能增强创业教育的连贯性, 从在网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课程, 到寻找创业伙伴, 到获得资金等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完成。

摘要:通过对湖南省高校创业教育现状的实证分析, 发现湖南省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并进一步讨论了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等两种类型的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差异性。最后, 基于创业需求与两种类型高校创业教育的差异, 提出了构建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优势互补的教育协作机制。

关键词:创业教育,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李铁林.试论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 2003 (12) :98-99.

[2]Krueger, Jr, N F.The cognitive infrastructure of opportu-nity emergence[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0, 24 (3) :5-23.

[3]粘永昌.大学生创业动机与创业模式探析[J].管理视野, 2009 (5) :246-247.

[4]孙智琦.大学生自主创业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0) :147.

[5]夏永全, 蒋茂贵.论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湖南社会科学, 2009 (1) :163-165.

[6]胡琳.全程化大学生创业指导教育关键性因素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 (2) :178-180.

[7]唐晓鸣.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之我见[J].社科纵横, 2008 (7) :128-133.

上一篇:银行信贷资产转让定价下一篇:电力企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