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声乐唱法(精选10篇)
传统声乐唱法 篇1
从我国最初的民族歌剧来看, 这些优秀的作品, 无不都是在传统戏曲的轨迹上发展起来的, 当时, 所谓的“新颖”的民族唱腔依然没有脱离传统戏曲的滋养。在民族声乐起步阶段, 传统戏曲演唱的精髓滋养了民族声乐的发展。一些优秀的民族歌剧, 如《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夫妻识字》、《江姐》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都深受传统戏曲的影响。时至今日, 日趋成熟、完善的民族声乐唱法, 虽然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但从其艺术形态来看, 依然没有脱离传统戏曲的影响, 尤其是唱法中汲取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戏曲唱法的精华。现在我们进行一下分析, 以期对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 吸收了传统戏曲中的韵律
“韵”自古都是中华民族孜孜不倦的追求, 是一种古老的, 特殊的审美标准。古代文人不仅追求诗词中的“韵”, 对传统戏曲的韵味更是有不限的追求。传统戏曲的韵律不仅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 还表现在唱腔的韵律上, 腔起腔落, 琉璃婉转。韵味在传统戏曲中体现了传统的美学特征, 艺术家对“韵”的处理也是颇具心得, 并成为一种传统保留了下来。对于民族声乐的演唱, 不可不说, 在韵致上对传统戏曲的吸收是颇多的。无论是腔体, 还是咬字, 以及情感的处理, 特有的中国式韵律的痕迹是非常显著的。尤其是近些年, 逐渐丰富的由传统戏曲和民歌改编的现代民歌, 较多的应用了传统的声腔唱法, 在演唱处理时, 追求原汁原味的韵律, 体现了艺术创作对音韵和意境的理想和追求。
2. 对传统戏曲咬字的借鉴
汉字文化是非常复杂的, 尤其是不同的汉字都有不同的音调和意义, 对于内涵深厚的传统戏曲来说, 演唱时的咬字就显的格外重要。也成为了鉴赏戏曲文化的一个特殊标志。传统戏曲的演唱中, 遵循了汉字本身具备的抑扬顿挫的音乐性, 遵循了音律本身的特点, 平平仄仄颇具讲究。现代的民族声乐唱法借鉴了传统戏曲咬字的方法, 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在咬字上进行头、腹、尾的黄金分割, 通过咬字的处理来讲诉故事, 渲染气氛, 表达情感, 较好的为民族声乐作品进行服务。民族声乐唱法继承了传统戏曲咬字时自然、清楚的特点, 使音色听起来更加的舒适, 具有穿透力, 提高了艺术性。
3. 结合了传统戏曲的唱法
传统戏曲中的唱法是丰富多样的, 可以说不同流派都有各自的唱法, 真所谓百家争鸣。将传统戏曲的唱法应用到民族声乐演唱中, 其实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颇具影响力的《白毛女》中喜儿的唱腔, 就是结合河北梆子和当地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尤其是河北梆子浓郁的地方风味, 以及在行腔咬字时所体现的亲切感, 给喜儿这个角色增添了色彩。可以说这部戏的成功, 与新式民族唱法融合传统戏曲唱法这种形式是分不开的。还有我们熟悉的歌唱家郭兰英老师, 不仅对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她对山西梆子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郭兰英老师是典型的“歌戏综合”, 巧妙的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融入了戏曲的唱腔, 不仅吸取了梆子戏唱腔的优点, 在咬字处理上特别清晰, 感情处理上又情真意切。现在, 我们的民族声乐作品有很多是改编于传统戏曲, 很多细节处理脱离不了戏曲唱腔, 所以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唱法, 将传统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唱法进行交流和融合,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民族声乐唱法更具多样性。
4、借鉴了传统戏曲的情感处理
传统戏曲在塑造人物上有很强的艺术性, 通过不同的唱段表现人物各自的特点, 尤其是在情感的处理上细致、入化, 很容易与观众达到情感的共鸣。但是时至今日, 虽然我们的民族声乐唱法在演唱技巧上越来越有经验, 但在情感表达上却缺乏真实的内心体验。现在的民族声乐演唱受西方的美声唱法影响非常严重, 一些具有中国元素的艺术特色被逐渐的忽视。在歌曲的情感处理上, 追求洋式的夸张和造作, 无法体现我们传统音乐时而细腻, 时而豪放, 时而开怀, 时而幽怨的情感体验, 在作品的情感处理上难以与观众进行交流, 丧失了音乐的审美功能。所以, 民族声乐演唱一定要多借鉴传统戏曲中对音乐作品的感情处理, 能够让听众随着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体验民族声乐艺术所带来的乐趣和享受。
总的来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戏曲来说, 其内在的优秀因子体现了数百年来百姓对艺术的审美需求。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民间歌曲和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更应该注重其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一脉相承, 这两朵充满魅力的姊妹花, 更应该在发展中不断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 促进民族声乐唱法多样性的发展。■
摘要:我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 民间歌曲和民间舞蹈给予了传统戏曲无限的滋养。但传统戏曲也给予了我国民族声乐发展极大的回馈。在音乐历史的年轮中, 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这对姐妹花, 最终交融, 协作, 促进了民族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传统戏曲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进行了论述, 以期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多样性提供一些有益的观点。
关键词:传统戏曲,民族,声乐,影响
参考文献
[1]徐艳萍.声乐教学中借鉴戏曲演唱方法诸问题刍议[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2]张雪莲.民族歌唱家应注重向戏曲学习[J].中国戏剧, 2008, 1.
[3]李健.浅析戏曲民族声乐艺术的比较渗透问题[J].时代文学 (理论学术版) , 2007, 3.
[4]张雪莲.民族声乐应借助戏曲表演抒发情感[J].艺术教育, 2007, 8.
[5]胡东冶.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声乐发展构想——“传统”与“现实”[J].音乐生活, 2007, 1.
传统声乐唱法 篇2
关键词:声乐 唱法 靠前 靠后
中国拥有非常悠久的音乐历史背景,音乐艺术曾在我国的各个朝代不断闪光,无论是从世代相传的经典曲谱,还是从出土的各种古典乐器,无疑都是我国劳动人民以及艺术家们在音乐造诣上的智慧结晶。虽然到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之间的一段时间,因为政治、经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我国暂时退出了音乐强国的行列,但是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学艺术也得到了复兴,有了长足发展。其中,音乐的迅猛发展更是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发展和契机。
一、我国的声乐唱法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对声乐唱法的分类主要有四大类: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以及原生态唱法。
(1)民族唱法:也被称为中国唱法,民族唱法主要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唱法理论,并不断的继承和发扬,不断的在中国民间吸纳各种唱法进行总结。民族唱法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包括戏曲在内的各种传统的唱法,并进行了融合和提炼。
(2)美声唱法:也被称为美好的歌唱。美声唱法主要来自于我国对西方音乐的吸收和借鉴,美声唱法的兴起也体现了我国音乐家对待艺术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
(3)通俗唱法:上世纪八十年代,港台流行歌曲进入内地并迅速被广大群众接受,传唱率之高,影响力之强,另当时的音乐家们震撼。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之外,又出现了演唱流行歌曲的新唱法。当时的音乐家本想将这种唱法命名为“流行唱法”,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也是一种“流行”,于是将这种唱法命名为“通俗唱法”。通俗唱法也是我国声乐唱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原生态唱法:2004年8月“全国民歌南北擂台赛”在山西省左权举行,参赛的许多民歌质朴清纯,没有经过太多的包装和雕琢,清新自然,仿佛山水一样纯净。正是这些歌曲,使专家们提出了“原生态唱法”。2006年央视第十二届青歌赛正式引入原生态唱法。该唱法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原汁原味的唱法。
二、声乐唱法中“靠前”、“靠后”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的声乐唱法理论也在处于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过程,在形成成熟的声乐唱法理论之前,还将有无数的问题等待专家学者们探讨研究,甚至是争论。而我国的音乐艺术,恰恰是在这样的争论中才能不断前进。
本文接下来将对声乐唱法中争议最大、争论时间最久的“靠前”与“靠后”问题进行分析。对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一直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系统、全面的认识。不止在我国,在欧洲美声唱法学派中也引发过激烈的讨论。
选择“靠前”声音演唱的人不在少数,主要是因为靠前演唱咬字更清晰自然,有亲切感,因为这种唱法不会对演唱者的口腔咬字器官造成影响。靠前唱法会使得声音灵活、清脆、明亮。靠前唱法的局限之处在于它需要真正找到正确的发生点,否则就会使发音呈现一种“叫喊”的状态,这种唱法对歌者的嗓音条件要求也比较高。
相比较于“靠前”唱法,靠后唱法的优势表现在这种唱法表现力更强,用靠后唱法演唱出来的歌曲会又大气、洪亮的感觉,声音连贯性好,并且声音有力量感。但是靠后唱法要想表现出自身的优点,必须对发声技术以及控制上重点把握。
其实靠前和靠后各有优势和不足,之所以会形成对立的局面,一方面是因为人的嗓音条件天生不足,另一个方面是因为人们接触声乐的环境不同,所处的社会条件的差异,不同的审美意识,甚至是声乐启蒙老师的不同都会造成对靠前或靠后认识的不同。
三、如何正确对待“靠前”与“靠后”
能客观认识到“靠前”和“靠后”的区别之后,我们要做的,是去探讨到底该如何对待这两种唱法。本文根据多年的实践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对这两种唱法进行选择:
(1)根据演唱者的嗓音条件选择“靠前”或“靠后”
这里主要是指演唱者生理上的原因。有的演唱者嗓音条件好,出声方便,给人感觉声音不是声带发出的,就像是直接从嘴唇发出的声音一样。这样的演唱者适合选择“靠前唱”。而有一些演唱者声音不是这样的,给人的感觉声音很靠里,好像是要经过一个过程声音才能从嘴唇里发出,虽然发音没有“靠前唱”发音方便,但这样的声音往往给人圆润、厚实的感觉。这些演唱者就是适合“靠后唱”。
(2)根据不同的唱法选择“靠前”或“靠后”
唱法不同,对声音的要求也不同。例如民族唱法要求声音清脆、明亮、吐字清晰,有一定的亲切性,从第二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此时就要求声音的共鸣前移,适合选择“靠前”唱法。而在美声唱法中,追求音色的厚实感和饱满度,适合选择“靠后”唱法,将共鸣部位后移。所以,根据不同的唱法可以选择不同的发声位置。
(3)根据作品风格的不同,可以调整声音靠前或靠后的程度
例如一些民歌作品,着重体现歌曲的抒情性、叙事性以及要提高歌曲的亲切感,可以将加大声音的靠前程度,靠前唱法会使得吐字清晰,也比较适合汉字的发音规律。而美声唱法的作品,为了体现庄严、宏伟等感觉,往往将声音后移,选择靠后唱法。
本文阐述了我国声乐唱法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声乐唱法中“靠前”、“靠后”的区别和联系,又提出了如何对待“靠前”、“靠后”这个争议已久的问题。笔者将在今后的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总结如何从演唱的角度将二者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陈云燕.从“跨界”现象看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N].宿州学院学报,2012-09:76-77,119.
[1]叶文辉.“科学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诸问题刍议[N].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02:47-52.
[3]吕茵,陈茜.轻声唱法对花腔演唱的意义[N].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9(4):488-491.
[4]梁珺.浅谈声乐中“三种唱法”的早期起源——在中国当代发展状态[J].大观周刊,2011(9):85-86.
探索音乐剧中传统声乐唱法的应用 篇3
(一) 传统声乐唱法
传统声乐唱法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美声唱法, 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或歌唱的方法, 也是一种歌唱的风格和流派。这种唱法后来经过发展完善, 被广泛用于歌剧的演唱中。传统声乐唱法声部划分严格, 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 音量的可塑性大, 音色圆润丰满、优美流利。气息饱满悠长, 每个音都要有气息支持, 音与音的连接要平滑均匀。其次, 传统声乐唱法唱法它比较讲究高位置起音及高位置训练, 能任意演唱复杂华彩的快速音阶和装饰性花腔, 这种艺术花腔是其独有的声音技巧。
(二) 音乐剧演唱
音乐剧作为一种舞台综合表演艺术, 它将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风格整爵士乐、摇滚乐等流行唱法的特点, 形成了音乐剧多样化的演唱风格和表现方式。此外, 音乐剧演员自身的声音特质及性格气质等特点也决定了歌曲演唱风格的多元化, 演员要根据不同音乐剧的剧本、剧情需求, 以及不同类型的剧中人物性格和情感需求, 来采用的不同的发声方法及演唱技巧, 如本嗓、沙哑、念白、花腔等, 以便准确塑造人物形象及表达人物情感。音乐剧唱法的发声基础在呼吸、支持、共鸣等基本概念和方法上与传统声乐唱法是类似的。有很多音乐剧的创作者要求演唱者根据人物的需要, 用相应的演唱风格来演绎歌曲。如今, 音乐剧的演唱风格在剧情丰富的基础上, 广泛取材, 逐渐突破以往的演唱方式, 不断发展与创新。
二、音乐剧中传统声乐唱法的应用
音乐剧在百来年的不断发展中, 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它被称之为音乐剧唱法。因此音乐剧的演唱方式独具自己的风格, 它在传统声乐唱法的基础上, 还融合了乡村、爵士、摇滚。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演唱方式在音乐剧多年的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炼和融合。
(一) 传统声乐唱法与音乐剧的融合
传统声乐唱法的基础之一是共鸣。在训练时注重腔体打开, 将自己的身躯当作是一个扩音设备, 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共鸣, 将声音贯穿全场。而音乐剧舞台演唱室友麦克风、话筒等扩音设备的, 它的声音共鸣已经被设备替代, 声音和腔体的调节要简单的多。因此, 传统声乐唱法与音乐剧演唱的融合主要包括三点:首先, 在演唱中, 音色和音量要合理掌控, 以保证声音比较自然、放松、通畅, 特别是要吐字清晰, 此外要注重气息控制和声音的强弱对比, 到歌曲高潮时能表现出很强的爆发力。
其次, 将音乐剧唱法和传统声乐唱法应用到同一表演中, 两种唱法交替使用或综合使用, 这样声音更富有多元化和表现力。从发声方法上, 喉咙充分打开, 声音及共鸣要统一, 气息运用连贯平稳均匀。两种唱法运用时要保持曲风统一, 声乐转换自然, 过度衔接自如。
第三点, 在传统声乐唱法与音乐剧演唱相融合的演唱中, 采用了多种声音效果, 如说话, 呐喊, 哭泣, 大笑等, 这些效果的运用, 使声音演唱更有强有力的效果, 观众也能马上感受的演唱者所表达的情绪、剧情的发展, 这样就能达到演唱者与观众间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因此, 传统声音唱法与音乐剧演唱想融合的演唱形式会声乐的发展起到一些作用。它突破了传统, 改变声乐演唱的单一模式, 它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唱法。传统声乐唱法的演唱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传统声乐唱法又是音乐剧唱法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将两种唱法加以融合, 打破模式, 运用更好的歌唱声音来诠释作品。
(二) 传统声乐唱法在音乐剧中的应用
尽管音乐剧已经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剧唱法, 但是传统声乐唱法仍然是音乐剧唱法的基础, 传统声乐唱法在音乐剧中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传统声乐唱法有其独特的合理性与艺术魅力, 在几百年的发展和磨练中, 达成成熟与规范, 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声音训练方法与发声概念。声音上强调优美, 尤其是华丽明亮的音色和共鸣, 并且声音的位置要汇聚在一个点, 使声音具有穿透力以及爆发力, 这就要求演唱者必须要有宽广的音域, 以此来达到金属质感的声音。无论是在音乐剧的音乐风格、表演形式上、还是音乐剧演员的演唱风格上, 都带有传统声乐唱法的特色。音乐剧对演员的声音条件及演唱技巧要求严格, 演员们大多需要接受正规的传统声乐训练。音乐剧作为一种舞台表演形式, 在表达剧情需要时, 往往需要通过一些难度较高的声乐技巧来表现舞台张力。事实上, 传统声乐唱法的特点就是高难度技巧的巧妙运用。毋庸置疑的是受过传统声乐训练的音乐剧演员可以轻松驾驭难度颇高的歌曲, 声音的张力和声音明亮的质感能更加生动和淋漓尽致地刻画剧中的人物角色。在很多音乐剧中, 都借鉴和使用了传统声乐的歌唱技巧来演唱作品。
三、结语
总而言之, 传统声乐唱法应用到音乐剧中的演唱方式丰富了音乐创作时间, 为声乐发展提供了新的元素。必须要承认的是音乐剧的演唱技巧是建立在传统声乐唱法的基础上的, 因此在音乐剧的表演中应该加入传统声乐唱法的演唱技巧, 让传统声乐唱法更好地融入到音乐剧演唱之中。
参考文献
[1]翁百超.舒曼艺术歌曲创作与演唱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
[2]吴园园.音乐剧《西区故事》和《歌剧魅影》中美声唱法的表现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 2009.
传统声乐唱法 篇4
关键词:中西结合唱法;郭淑珍;声乐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31-01
郭淑珍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是中国成就卓著的声乐教育家,是中央音乐学院歌剧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拥有中外教育背景的她在自己的歌唱和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声乐理论和演唱流派,既具有科学的西洋美声的演唱成分,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声乐特色,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声乐演唱的发展和完善,将我国的声乐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郭淑珍中西结合唱法
(一)气息的运用。
在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中保留传统民族声乐特色的演唱技巧基础之上,积极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呼吸是唱歌的重要基础,郭淑珍教授熟练而正确地掌握了控制呼吸的方法,,她的演唱风格特点体现为气息宽广、流畅而贯通,这为各个声区音色、音量和力度的变换提供了众多的可能性,也使歌唱者的声音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因此,能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而自如地控制呼吸的节奏。郭淑珍教授认为演唱时的共鸣位置要稳定、声音要具有穿透力,声区之间的转换要自然,低音需丰满、中音厚实;高音要明亮,音色圆润;到高声区时可以自如的控制声音的强弱使演唱更加独具魅力。
(二)咬字和吐字。
郭淑珍教授通过自身多年来对西洋演唱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对如何将这一科学的演唱方法运用到中国声乐作品的表演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郭淑珍教授始终认为我国培养出来的歌唱家不可以只是单一的学唱国外的声乐作品,而是要正确运用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性,来自然、准确、亲切的演绎中国声乐作品。所以,在长期的实践与教学中她认为在吐字的技巧方面,需要注意缓吐、迟吐、快吐、慢吐、切分吐等的区别运用。美声唱法是运用以母音为主的语言来发音,以其他音为辅音,其咬字主要以舌头的前三分之二为主。我国的语言与西方国家的语言有很大区别,是以包含字头、字腹、字尾为主的单个字组成的。因此,用西洋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声乐作品时,能咬清字音且声音流畅是很具有难度的。在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经验和技巧后,一般都强调把喉头的位置降低一些,在练声时主要以a、e、i、o、u五个基本元音为主进行声音的训练,使声音流畅和更好地找到共鸣,获得了良好的发声方法后也就能咬清汉字字音了。中国的语言与吐字有着自身的韵味儿,包括民族的感情和意境在里面。郭淑珍教授认为在演唱民族歌曲时不仅吸收了民族的东西,并在声乐技巧上运用了西洋的发声方法。学习民族的吐字不是清楚与否的问题,吐字需要有感情还要有份量。
(三)共鸣的运用。
美声唱法很重视声音的混合共鸣和高音位置的运用,其将共鸣分为上、下共鸣腔,上共鸣腔包括头腔、口腔、咽腔、鼻腔、和鼻咽腔,下共鸣腔包括胸腔,并强调在深呼吸的状态下通过调整共鸣腔运用的比例进行歌唱。混合共鸣的理论,解决了声区统一的问题,使美声唱法的声音更加丰满。在郭淑珍教授的教学中建议演唱者大量借鑒美声唱法对于混合共鸣理论的运用,要求演唱者打开并调动共鸣腔体,以建立稳定的共鸣通道,这克服了演唱者在演唱中国声乐作品吐字时卡、压、挤、白的有关声音的发声缺点,根据高音的变化调整腔体的音色和音量。随着歌唱者音区的变化,调整真假声在使用上的比例,从而使声音获得更好的共鸣,更加准确完美的演唱声乐作品。另外,在演唱时要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调整共鸣腔体的运用,体现不同歌曲的风格特点,使传统民族唱法的特殊性与美声唱法的科学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让我们的民族声乐作品能够更加完美的体现在世界声乐舞台上。
(四)声部确定及其训练。
声部确定及其训练是郭淑珍声乐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一改以往声乐教学中片面强调听觉经验的弊端,将声乐教学和嗓音医学科学地结合起来。郭淑珍紧紧抓住了声部确定这一关系到声乐演唱教学成败和歌唱者艺术生命的关键性问题,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我国著名青年歌唱家吴碧霞求教于郭淑珍教授,经过郭淑珍系统、科学的发声训练后,学习美声一年多以后吴碧霞就在一系列国内外重大声乐比赛中频频获奖。这充分见证了郭老师的声乐教学功底,更加说明了郭淑珍教授将中西演唱方法的科学结合是非常准确成功的。
二、郭淑珍中西结合声乐教学与中国歌唱文化
郭淑珍曾经演唱的《黄河怨》、《玫瑰三愿》等歌曲,感动了无数人并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她的演唱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吐字清晰、中西贯通,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郭淑珍曾在中南海演唱《小二黑结婚》的著名选段,曾以还念周总理的歌曲《敬爱的周总理》令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泪流满面,小泽征尔认为郭淑珍的表现力在中国音乐家当中达到了最高的水平。
郭淑珍教授认为,声乐的教学和表演不应该有狭隘的民族概念,因为艺术是相通的。因此,如何科学的将中西唱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歌唱与教学也就成为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个重要课题。郭淑珍教授在声乐教学上最突出的特色就是中西贯通,科学从教。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基础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歌唱心理,树立科学的歌唱方法,郭老师还十分注重对学生气质、个性和性格的培养。郭淑珍教授认为从声乐教学方面来讲,要重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第一个“用”是指继承本民族在声乐传统上博大精深的东西,第二个“用”是指借鉴外国的科学、优秀的音乐元素和经验。
郭淑珍教授对音乐艺术还在执着的追求,她科学严谨的声乐教学方法和舞台实践理念,积极探索声乐教学与舞台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为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的教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得到了音乐界同行和专家们的高度赞誉。郭淑珍教授认为,中国的音乐文化是全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努力将其分享给全人类。因此,发展我国的声乐演唱事业不但需要继承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精髓,更要积极借鉴国外声乐演唱方法的优秀经验,使我们国家的声乐艺术能够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向前发展,最终以一种完美的姿态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本文为:1.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阶段项成果,项目编号:13C041。
论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 篇5
一、中国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的文化定位
(一) 中国民族声乐
要说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基础力量雄厚、实力强大、影响力逐渐深远的声乐学派, 那么蕴育和滋养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演唱艺术的基础就是我国五千年来的悠久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民族化的演唱风格、民族化的情感、民族的文化基底都是构成民族音乐基本风格特征的重要因素。
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也正是在这些因素的直接影响下而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其主要特征就是以我国的汉语语言为基础, 建立在民族悠久文化背景的前提之下, 以民族情感为主导, 以民族审美情趣为依托, 以情带唱, 声情并举, 字正腔圆, 寓意浓郁, 神情兼备, 直接触动人们的思想情感深处。
(二) 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歌唱艺术形式, 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美声唱法的雏形, 是在西欧古典声乐的专业化传统唱法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而形成的。基于欧洲在比较长的时期都在接受教会的统治, 必然造成这种唱法离不开宗教音乐的基本风格和特色, 宗教影响下的结果要求人们要学会忍让与节制, 由此, 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声乐唱法具备真实性、节制性和容忍性的基本特性, 即便美声唱法里出现具备强烈情感表达的音乐内容, 也展现为具有明显节制性的特色。
二、中国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
演唱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科学, 从演唱技巧上来分析, 要想唱好一首歌, 需要的不止是一副较好的嗓音基础, 关键还在于科学的发声训练, 准确掌握适度的呼吸, 以及声带共鸣等综合方面的练习。
(一) 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发声训练
中国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的最大不同概括来说, 美声唱法是一种声区混合的唱法, 人的音区分为真声和假声两种潜在技能, 居于此, 在歌唱时才会产生更为宽广的音域。美声唱法在发声的角度分析来看, 真声、假声可同时穿插配合使用, 同时依据真假声不同音高比例进行合理混合使用。实现真假声的混合要依据某种声型作由下而上、真假声的科学混合, 确保声音实现统一贯通, 大多数演唱者将这种声音称为“真中混假, 假中混真, 真假难辨”。
而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又有什么样的明显区别呢?这就需要在我国传统音乐发声的基础上, 运用科学、合理的演唱技巧来准确掌握发声的客观规律, 不能脱离我国民族声乐的内在蕴含特征, 同时需要每一位民族声乐演唱者和爱好者有效弥补自身的弱点和不足, 并努力上升到更高一级的层次上。
(二) 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呼吸掌握
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都将呼吸节奏、深浅的掌握视为歌唱的首要问题, 民族声乐非常强调呼吸、气息对演唱的影响, 真正懂演唱、懂音乐的人在演唱时都会一再强调:“气沉丹田”, 所谓“丹田”, 就是肚脐以下约为三寸的部位。迄今为止, 我国民族声乐一贯倡导的呼吸法就是腹部呼吸为主导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美声唱法也将呼吸作为歌唱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并针对于呼吸节奏、深浅特别研究了一系列专业化比较突出的训练方法, 歌唱时的呼吸与我们自然的呼吸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美声唱法里, 这些演唱者将呼吸视为发声的原动力, 并坚持“一贯连通”的原则科学合理掌握呼吸的要领, 它一再强调吸气要深达腹部, 并借助于横膈膜的联合作用, 依据歌曲演唱的基本需求, 使呼吸的气息直接冲击声门。
(三) 中国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的声带共鸣
中国民族声乐中较为流传的唱法就是指自然具备的嗓音色彩条件, 民族声乐主要以汉语语言为基础, 通过实现口腔共鸣来完成演唱的, 一贯倡导“行腔韵味”为特色, 要求准确掌握声音的适度靠前和集中, 全部声流集中于上门齿和硬口盖的位置, 声音靠前和集中的位置越高, 整体音色表现越明亮清脆。
美声唱法则倡导声音的混合共鸣, 借助于真假音的适度混合, 并依据声音高低比例来界定歌唱内容哪些地方需要更多一些的共鸣, 这样确保声音发出来的音色比较圆润和优美, 利用美声唱法演唱时主要是鼻腔、咽腔运用最多, 在唱高音时也全部展现的比较突出, 这种唱法主要倡导的是头腔共鸣, 注重高音部分的唱功, 在演唱过程中实现头腔、口腔和胸腔方面的共鸣, 并确保这三个共鸣实现灵活、自然、统一的和谐转换。
三、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
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包含了地理区域、环境、民族、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 如东北地区广袤无垠的土地造就了东北人豪迈爽朗的性格, 景色宜人的江南水乡造就了南方人细腻入微的性格, 这种多样化的民族特性直接对音乐的情感表达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特征, 汉语、英语、意大利语的咬字发音位置都是完全不同的, 势必造成这两种唱法在发声位置、呼吸节奏和共鸣位置的不同。民族唱法过于注重歌曲的表现形式, 通过歌唱表达方式和科学的演唱技巧以实现感染观众的目的, 而美声唱法则更为注重声音蕴含的内在感染力, 无需过多的演唱技巧和形体展现方式的变化, 主要是通过声音技术的内在变化以达到感染观众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而论, 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具有无法分割的必然联系。
由此, 在演唱过程中, 一定要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共性及个性特征, 从诸多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研究, 掌握两种演唱的风格和技巧, 确保每部声乐作品都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合理展现。
摘要: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是两种不同的歌曲表达和演唱形式, 两种唱法在文化定位、演唱技巧及情感表达等诸多方面既有共同点, 又表现为明显差异性, 由此, 我们一定要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特征, 做到两者兼顾, 实现共同提高, 以更好地推进我国声乐演唱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美声唱法
参考文献
[1]郭姗姗.美声唱法与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差异[J].经营管理者, 2010.
[2]刘晶.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J].大众文艺, 2012.
美声唱法的声乐基础训练要点分析 篇6
一、美声唱法的声乐基础训练的技能与益处
1、声乐技能训练
在大学的日常学习中,大学生的日常声乐训练通常都是气息、发声、吐字、听力训练等。在学习中对于这些方面的练习要紧密结合、形成一套系统的训练模式。[1]在声乐课堂上,我们大学生要兼顾各种训练的内容,并根据不同的练习内容给自己制定合理的练习规划,较少进行片面的声乐训练,使训练内容更加全面。
2、声乐基础训练的益处
美声唱法的声乐基础训练不能理解为是对各项肌肉进行运动锻炼,训练的最大一点优势在于对我们自身身体每个部分的指挥协调能力有一定的帮助。运用气息、发声等练习模式皆是由于大脑进行能力支配的。所以老师总会教导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发现问题,并且将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2]另外,大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都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在气息和发声练习中都有些紧张,影响了练习的效果。所以,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要更多的注意养成歌唱意识,刻苦练习,克服练习美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升自身的歌唱能力与技巧。
二、美声唱法的声乐训练显现出的艺术特征
1、主要特征
美声唱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有以下五个点:
1)美声唱法的发声非常辽阔并且很轻松,声区很统一,音域非常宽阔,可时刻有最好的发声状态进行美声歌唱。
2)美声唱法有很强的连贯性,吐字非常清晰,音质纯粹没有过多的杂质,通常音色非常动听。
3)具有极强的语言表现力是美声唱法的特征之一,美声的穿透力之强、爆发力之大更是美声的最大特点,这些特点将美声演唱表现的收放自如,非常动听。、
4)通常美声的唱法升位比较高,能使人体的每一个共鸣器官发生共鸣,使美声的发生非常稳定。
5)美声的演唱声音非常具有磁性,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美妙、柔美等皆是形容美声的词汇,最为重要的是美声的声音可以被演唱者很好的控制在气息中。
2、美声的混合声区唱法
除了以上美声演唱的特点以外,美声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它能够将声区混合进行演唱。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要勤加练习,将共鸣腔体全部调动起来,逐渐演变成适合自己演唱的风格特征。在中西方文化不断汇聚与融合的今天,美声唱法在大学的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于美声唱法的声乐基础训练,大学生要在实践中对其不断深入探究,为美声在我国的发展做出努力。
三、美声唱法的声乐基础训练要点分析
1、气息
气息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词语,如果在歌唱中,熟练掌握对气的运用,能使美声演唱的非常完美。演唱美声时要面对众多的观众,所以,对于音量与力度有一定的要求。我们在训练中要保持肺部有充足的气息保障演唱时能够顺利完成乐句,在气息进入肺部时要保持吸气状态,并将气息由鼻子、口腔和肺部排出的气息在膈肌处汇合,使肺部的气息与口鼻的气息形成一种平衡对抗,让膈肌发挥作用将完整句子演唱完毕。这种训练在我们日常学习中很常见,称为横膈肌支持。当横膈肌发挥作用时,美声的发声动力就是呼吸,这样就用到了我们常说的气息。
2、共鸣
对于声音的质量,美声的唱法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由于在声乐的基础训练中通常是没有扩音设备的,所以老师经常在日常训练中指导我们有意识的进行共鸣训练。通常在训练之前老师都会对产生共鸣的方式进行讲解。人体的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头腔、咽喉腔、口腔与鼻腔。在声乐练习中可将共鸣非为三类,也是我们熟知的头腔、口腔和胸腔共鸣。【3】其中口腔共鸣是经过系统的训练可以调整的,头腔与胸腔共鸣是不能进行调整的。没有杂质纯粹的美声是需要充分的共鸣才能产生的,在学生腔体共鸣的过程中,还要系统的学习怎样使声音在喉咙中展现出来。正确的喉咙演唱并不是很难,需掌握住打哈欠的感觉,在这种感觉之上进行美声练习。切记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将打哈欠的感觉与声母相结合,用此种感觉带动唱音阶时的母音,不管是高音还低音,都要时刻保持住打哈欠的演唱状态。只有掌握喉头很轻动的处于打哈欠的低位时,才能使演唱的气息非常通畅,从而发出具有一定穿透力的美声演唱,更好的将声区进行统一。
3、位置
美声唱法的声乐基础训练要点要求声音一定要具备高位置,只有具备高位置的声音才能使声乐表达出它独有的魅力。在我们日常的练习中,要学会合时宜的将哼鸣的感觉加入进去,同时运用打哈欠的方式将气息融入其中,将声音的共鸣同时集中在一个点位上,这样就可以产生高位置的声音。
四、结束语
总之,在大学的日常训练中,要对遇到的演唱困难不断克服,对于技巧中的重点与难点要勤加练习,多与指导教师与同学们沟通技艺。要精准的把握住美声唱法的声乐基础训练要点,总结发生规律,巧妙使用声乐发生技巧。通过科学的控制气息,身体共鸣等使演唱出的声乐柔和动听。我相信,在不断的刻苦训练下,终会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
摘要:大学生要想在日常的学习中学好美声,就一定要进行声乐的基础训练。如果忽视教师的指导盲目的进行训练,会起到反向的作用。在学习中,还要对声乐基础训练要点进行分析与总结。本文针对这课题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对美声唱法声乐基础训练的技能与益处、显现出的艺术特征以及要点分析给出了指导与建议。
关键词:美声,声乐基础,训练,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慧.歌唱技能训练中的美声唱法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6,09:15-16.
[2]李文君.浅谈美声唱法的声乐基础训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65-67.
论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的融通 篇7
1、强调正确的呼吸是歌唱表演艺术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呼吸必须伴随着声音的进行而变化,有所控制。一个优秀的歌唱家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使自己的声音完美自如。歌唱时要求全身放松,鼻口吸气在身体的深处,唱出的声音在舌面以上,获得面罩共鸣。唱高音时有很浓的“头声”,声音充实明亮,音量较大。
2、人体作为乐器,是以喉头、声带的振动而产生声音。喉头位置在歌唱发声时的活动状况与呼吸的深浅及共鸣腔体的调节关系,会直接影响嗓音的质量。歌唱时要求喉型稳定,喉头放下打开。咬字、吐字自如,气流和声音通畅具有金属感的音色,富有穿透力。
3、充分利用共鸣腔体在整个音域中的掩盖作用,获得统一的声区,发出的声音明亮、清澈、圆润,音域宽广而富有表现力。声量大时坦荡无比,声量小时清澈见底,尤其是在唱半声时保持高位置的不变和口型的统一,使声音像绸缎般柔软光滑,各声区转换自如而不留痕迹。
4、对歌唱中的语言要求非常严格。不但要吐字清楚、归韵准确、乐句连贯,更注重于语言的处理及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内容的表现。将作品中的情、意、境描写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耐人寻味。美声唱法需要长期训练,因为它的教学原则立足于大量的反复实验,不断地摸索积累。
高位置的声音听起来是集中的、自然的、圆润的、饱满的、掩盖的。同低位置的声音相比较则是竖起的、垂直的,具有穿过乐队的能力,有较强的音量,听上去是松弛的、宽阔的、有立体感的。高位置声音的控制感好,强弱变化自如,声音的力度不是肌肉给的力,而是气息积极活动的结果。自己在演唱时感觉像有一个气柱,应用自如。声音远离身体,给外人的听觉上像是一个声柱。音色饱满集中而富有穿透力。
今天我们学习和借鉴美声唱法,除了要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和审美观念及建立良好的音乐感觉外,还应该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解决好混声的运用问题。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语言和歌唱,声音用的“真声”成分多,俗称“本嗓”。发音时声带闭合,整体振动,声色明亮,声量较大。用“本嗓”歌唱,在我国传统的地方戏和戏曲中比较常见。在刚考入艺术院校的学生中,大多数人停留在声乐的初级状态和未开发阶段,对正确的发声方法的理解还比较模糊,不会用声,音域窄,唱作品受到限制。这是我们教学当中常常遇到的普遍问题。这就要求声乐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认真解决好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即借助于咽壁的力量,使“真声”获得较高的声音位置,使假声混入真声。这种声音真真假假,既像“真声”又像“假声”。声音结实、有光泽、穿透力强,使学生们懂得和使用混声的方法去练习歌唱,最大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扩展音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解决好共鸣的运用问题。声乐教学中常常涉及到“声区”和“换声”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的表现是歌唱共鸣的运用问题。歌唱者的音域一般分为三个“声区”,即头声区(高声区)、中声区(混声区)和胸声区(低声区)。“声区”的划分是依据共鸣和声带振动的方式而鉴定的。调整好各个共鸣腔体的振动,使各共鸣腔体的共振在歌唱中融为一体,是科学发声方法的基本要求。用混合音色、混合共鸣、整体歌唱的意识来训练声音,是解决好“声区”统一、“音色”统一、唱法一致的有效办法。即高中低三个“声区”的声色运用自如,不出现“换声”的痕迹。
解决好歌唱语言的运用问题。歌唱是人的语言和音乐的有机结合。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演唱方法和音乐风格。在歌唱当中,行腔和吐字是一对矛盾。谈到美声唱法时,不能重声不重情,重声不重字,装腔作势,听起来很难听。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既要重视解决好声音,同时还要更好地解决好歌唱的语言吐字、咬字问题。歌唱的目的是将唱词通过音乐化的声音富有情感地表现出来。歌唱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艺术化的过程,具有特殊的规律性。它是在语言发音准确的基础上的夸大、扩展和延伸。美声唱法要求a、e、i、o、u五个母音的音色及明暗程度要一致,发音要准确,声音要稳定,要求声音和语言两者是一个完整的结合,共同来完成表现歌曲的内容要求。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强调“声、韵、调”为特点的汉语发音规则(普通话现代拼音)发音,是声乐教学中常常要解决的难点和重点。字头不准,歌唱发音不准,语言不清晰,字腹不圆,歌唱的声音不圆润,音色不统一,没有穿透力。字尾不巧,歌唱的收音不准,归韵不正,字意含糊,字音走样。
传统声乐唱法 篇8
一、美声、民族与通俗唱法的关系
美声、民族与通俗唱法这三种唱法有着相通之处, 也有着各自的特点。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关系奠定了三者融合的基础和可行性。
美声唱法主要从专业的古典声乐传统唱法上得以继承与发展, 并于文艺复兴后逐步成形。现在的美声唱法一般包括了欧洲的歌剧、清唱剧和音乐会等舞台常用唱法。美声唱法最主要的特征是它属于一种混合声区的唱法, 以其纯美的声音、高超的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现而大放异彩。美声唱法还非常注重严格区分声部, 追求音区的和谐与统一, 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对音色与音量进行塑造雕琢, 重视气声的一致性, 使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平滑。
民族唱法是按照我国传统民族演唱方式与人民的审美倾向, 结合汉语发音吐字的习惯, 创造和发展的起来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民族唱法对于吐词咬字、形体台风和语言声韵的处理要求非常高, 有戏曲唱法、民间歌曲唱法、民族新唱法和说唱唱法是民族唱法的四种主要唱法。民族唱法多侧重于打开胸腔、口咽腔、鼻咽腔和喉咽腔, 通过气息和声带的变化形成细长且灵活的共鸣管。声音上以真声和咽音为主, 基本上不运用到假声, 注重对声带震动频率的控制。演唱时, 口形以嘴角向上的横式微笑为主, 通过声带、嘴角和嘴唇的配合清晰的吐字、咬字, 注重“三分唱, 七分说”, 吐词咬字字正腔圆, 表现得声情并茂。
通俗唱法又称为流行唱法, 是目前广受年轻人追捧的音乐演唱形式, 也是世界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通俗性和娱乐性的特征, 以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为主。在演唱过程中以真声为主、辅以假声, 对轻声与气声的使用较为频繁, 并常常配以颤声、滑音等装饰演唱, 对歌唱语言的韵律把握和吐词咬字要求较为严格。通俗唱法不仅通过音响、舞台灯光等对气氛进行烘托渲染, 更配合伴唱、伴舞的表演形式, 是一门集说、唱、演为一体的演唱艺术。通俗唱法的演唱风格也非常多元化, 或清新自然的、或高亢浑厚、或摇滚、或民谣, 是世界上感染性最强、普及面最大的一种演唱方法。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合各唱法的策略
1. 教师要树立创新教学的意识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人们对于声乐艺术的审美与欣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但声乐艺术带给人美的享受这一特点是不变的, 因此在遵循科学的规律和发声技的基础上, 通过各种唱法的融合, 带给人美的享受是值得提倡与推广的。广大的声乐教师应当意识到, 相互融合与借鉴美声、民族、通俗这三种唱法不仅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要, 更是顺应了全球音乐多元化的发展潮流与趋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应当对高校声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与发展。
2. 帮助学生了解各唱法间的异同, 把握声乐教学的本质规律
各种唱法虽然具有自身的特点, 但是对于声乐技术的运用和情绪情感的表达却是各个唱法都共同需要的。声乐技巧的发展与创新是决定美声、民族和通俗这三种唱法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声乐技巧一般被概括为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四方面。在高校的声乐教学过程中, 应当突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在呼吸、发声和语言上的技巧训练;然后再根据歌曲的种类和风格, 并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指导其对共鸣的运用。通过尝试多元化风格歌曲的了解与演唱,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积极性。
3. 因材施教, 构建多种唱法相融的声乐教学观
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声乐条件和素质上存在着一定差异, 而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有需要兼顾所有学生进行教学。若仅仅依靠一种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声乐训练, 显然不符合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 也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各自实际特点, 利用教材与其他素材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工作。根据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唱法的特点和风格, 并结合不同学生的音质特长, 开展有针对性的声乐教学活动。首先, 进行美声演唱的理论与技巧方法教学,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有利于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这三种唱法的异同点。然后, 在学生对三种演唱方式已有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以及兴趣爱好等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
总之, 高校声乐教学的观念应当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与时俱进, 采用多种唱法融合的新型声乐教学有利于打破多种唱法的界线, 以更为灵活的方式进行声乐人才的培养。广大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应以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准绳, 以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和深入地了解多元化的音乐为主线, 相互融合与灵活各种唱法, 因材施教地对学生的积极审美倾向以及声乐演唱能力进行有力培养, 从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培养合格的声乐人才。■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了崭新的变化, 音乐领域也不例外, 无论是在音乐形式和审美倾向等方面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通过浅析美声、民族与通俗这三种唱法的关系, 提出字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合各唱法的策略。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
参考文献
[1]郑勇.谈声乐教学中的唱法问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2.
[2]曹登银.浅析新型声乐教学观与唱法的融合[J].赤峰学院学报, 2012, 6.
传统声乐唱法 篇9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共鸣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233-02
美声唱法于20世纪的初期传入我国,初期有些水土不服,后来逐渐呈与民族音乐艺术融合之势。事实证明,美声流派传入我国对我国的歌唱事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一些外国的教师以及一些海外归来的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歌唱事业被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美声和民族音乐有很多不同点,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更需要相互交流与借鉴。每种音乐都有其独特的发声技巧,这是不同流派的音乐得以延续、发展的根本,也是其魅力所在。正因为它们都有独特的魅力,两者才有相互借鉴的必要。两种音乐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能够对声乐艺术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声乐的认识,也引发了人们对民族音乐的反思,开始把注意力由过去的经验积累转向注重正规的科学训练与指导,这是我国声乐艺术需要改进的地方。经过音乐界人士的不懈努力,如今,我们在声乐事业的进步有目共睹,我国培养的许多选手已经在国际一些顶级声乐比赛中获得了荣誉,得到了国际音乐界的认可,也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声乐界的地位。同时,通过对美声唱法的学习与借鉴,我们的民族音乐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要想使民族音乐更上一层楼,我们必须在努力发展民族音乐的同时,继续对美声艺术开展深入研究,努力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一、美声唱法概述
美声唱法来源于西方的歌剧,是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发展起来的。最初歌剧的男女唱法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就是演唱时的声部和高低不一样,以阉人来唱女声,以女中音来唱男声。随着歌剧的不断发展,阉人渐渐不能适应剧情表达的需要,经过歌唱家的不懈努力,产生了一种明亮、丰满、圆润,具有金属色彩,富有共鸣和垂直感的优美华丽的唱法,这就是美声唱法。美声其实也不是只讲究声音的,人们接受美声的传统是因为其声情并茂的歌唱,声与情缺一不可,这点与我国的民族唱法也是不谋而合的。现在我们所听到的唱法是经过漫长岁月而逐渐完善的艺术沉淀,是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的艺术性唱法。美声的唱法是很有自己的特点的,用一句话来对其进行概括就是“混合声区唱法”。因为美声唱法实际上是真假声的合理搭配使用,它将所有可以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效果。美声重视演唱高音的能力,强调的是喉咙发声时的稳定以及音域广泛,优美的音色,流畅的腔调,良好的驾驭发声器官的技能,都是美声唱法的基本元素。因此它在欧洲的许多唱法中脱颖而出,被誉为最科学的唱法,也深受中国听众的喜爱。
二、民族唱法概述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古老的艺术的结晶,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它起源于生产劳动,最初是在狩猎过程中形成的,后来又被用于祭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逐步形成了现在的音乐形式。由于文化以及审美等方面的原因,民族唱法还不是很完美的。我国的民族音乐艺术主要包括戏剧、说唱艺术以及民歌。新时期的民族唱法在气息上讲究强有力的呼吸支持,讲究保持喉咙的稳定以及收放自如。在共鸣上,以头腔的共鸣为基础,与此同时,利用其他一些共鸣为辅助。现在的民族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方美声的唱法及其他先进歌唱的技巧,演唱的风格清新而自然,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区别
美声唱法与我国的民族唱法来源于不同的音乐背景和文化背景,其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但是,归根结底都是利用声音来表达情感的。美声与民族唱法的区别可以大致在两个方面,即唱法和共鸣上。唱法的区别就是嗓子的力量、真声和假声的比例以及混合程度。在共鸣方面,民歌唱法只用部分共鸣,而美声唱法是混合共鸣、混合声区、声音真假混合,共鸣是其重要元素。
四、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艺术的发展是离不开交流与借鉴的,只有不断向先进文化学习,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发展起来,艺术也是如此。我国的声乐艺术当然不是完美的,它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而人们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别国的先进文化来弥补它的不足。为了完善民族音乐,对西洋歌唱艺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借鉴是十分必要的。美声唱法进入中国,对民族的唱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文化以及审美角度的不同,美声唱法并不能完全被我国广大群众所接受,进入我国的很长时间里都处于一种碰撞状态。两种唱法应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开始注重对美声唱法的学习,培养出一大批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的音乐艺术家。他们在继承本国的音乐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吸收外国的唱法长处,学习美声唱法的技巧,并不断改进民族唱法,终于迎来了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大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音樂和美声唱法是两种独立的体系,有着各自的特点,理应互相学习以求同时发展。这方面的尝试是成功的,例如宋祖英、彭丽媛等,他们的唱法中既有民族的特色又有西洋韵味,把民族唱法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在国际音乐领域确立了我们的地位。可见,美声唱法对于民族声乐艺术是有很大影响的。
五、结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尤其是网络得广泛兴起,使国与国之间交流日益密切,音乐上的交流也更为频繁。各国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借鉴,不断改进本民族音乐。音乐是文化,也是艺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音乐的需求会越来越强,发展民族音乐,学习西方音乐,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用高雅的音乐陶冶人们的情操,并推动我国向世界文化大国迈进。
——————————
参考文献:
〔1〕尚家骥.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1-383.
〔2〕李小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3〕施启龙.中国民族唱法发展的新思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4).99-101.
〔4〕彭丹雄.简论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变[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5〕刘运墀.民族声乐是我国文库中的瑰宝[J].艺术科技,2011,(2).
〔6〕赵晨芳.合理借鉴美声唱法 科学发展民族声乐[J].黄河之声,2011,(12).
〔7〕曾子铭.浅谈如何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歌曲[J],大众文艺,2012,(12).
〔8〕吴海燕.试论蒙古族长调唱法与美声唱法相结合的若干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9〕范娟.试析声乐中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区别[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4).
〔10〕马迪.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比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新型声乐教学观与唱法的融合 篇10
关键词:新型声乐教学观,美声,通俗,民族,唱法,融合
一、构建新型声乐教学观的重要性分析
不管是从我国的教育改革,还是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对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都可以看出当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较为严格的,声乐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有必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突破唱法中的局限性,对教学演唱曲目进行扩展,让声乐学习者更多地接触到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优秀和经典的声乐作品,让学习者从更深层次地了解声乐作品和声乐知识。而且各个唱法之间存在交叉和融合的地方。声乐教师要对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流行歌曲演唱方法进行研究,进而古老的声乐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活力,使其声乐教学与时俱进。因此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新型的声乐教学观念,将各种唱法融合、贯通。在声乐教学中融入通俗唱法,这不仅仅是时代的呼唤,同时也是发展声乐学科的一个必然趋势。
二、新型声乐教学观与唱法的融合
构建新型教学理念就需要进行观念的转变,紧跟时代步伐,并且要让教学内容更具时代特征,体现出现代音乐的多元化和相互融合的特性,作为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不断进行教学调整,进而为学习者的音乐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石,使其更加满足社会和时代对音乐人才的需求。
(一)掌握各唱法间的异同,深刻认识声乐教学本质规律。各个唱法之间具有统一性的本质规律,即对声乐技术的熟练灵活运用,以及对不同文化中蕴含的各种情绪、情感与内容的表达,声乐技巧的发展与创新也是由其唱法决定的,我国当前的声乐技巧通常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呼吸、共鸣、发声以及语言,这也是声乐教学中需要把握的根本点。教师需要结合声乐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及曲目风格,使得两者间产生一定的共鸣,进而让学习者进一步地对多元风格的歌曲进行试唱。这样的教学观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容易深刻认识和掌握不同唱法,同时也会比纯粹追求唱法技巧更有意义,也更有助于让所有学习者收获知识。
(二)模糊“唱法”概念的提倡,促进不同唱法相融的声乐教学观。各种唱法之间的本质不同,追究其根源也只是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使其存在不同的表现风格,进而也造成了不同的声音效果。而且在历史长河中,这些唱法进行了交流,使其相互借鉴和融合,因此也体现了不断发展的音乐文化。正如通俗唱法,因为它具有通俗易懂、大众化的特点,普通民众更容易接受,虽然其作品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在不断发展中发挥艺术作用,不论是歌曲形式还是内容,都将当代人的思想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针对通俗歌曲的这些优点,声乐教学可以将其作为教学的起点,并“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对声乐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对美声及其它唱法技术进行深入学习,例如《青藏高原》不仅可以采取通俗唱法进行演唱,也可以采取美声唱法进行演唱,这又是另外一种韵味。声乐教学需要具备开放性的教学思维,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既能够掌握不同唱法之间的差异性,还能不断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传统声乐唱法】推荐阅读:
传统声乐10-07
中国传统声乐06-04
传统声乐教学07-28
民族声乐艺术传统戏曲05-26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09-24
声乐训练10-18
声乐表演05-09
中职声乐06-01
声乐06-22
中专声乐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