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声乐

2024-10-22

本科声乐(精选3篇)

本科声乐 篇1

目前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经过连续几年的扩大招生, 音乐类学生不断增加, 师资紧张, 以往一对一的声乐授课形式很难再实行。声乐授课形式的科学化、合理化, 成为许多音乐专业管理者和声乐教师关注的问题, 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使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力, 并能使教师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提高教学质量。授课形式的合理配置, 既要解决学校因扩大招生而带来的师资紧缺问题, 又要避免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一、目前部分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现状

为解决师资紧张问题, 各院校纷纷设置小组课、大课等教学形式。多数学校按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划分, 将少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上小课 (即一对一教学) 。部分成绩中等的学生分成小组上小组课。另将剩下的成绩较差的学生集中20或30人一起上大课。这样的安排表面看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也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 如:有的学生为了下学期能进到小课, 另外花学费找自己的专业老师上小课。其中也有很多学生反应, 入学时所交的学费是一样的, 却受着不平等的待遇。如果入学时某个学生的声乐基础稍差, 大班上课没有机会得到教师的个别辅导, 成绩会提高得很慢, 也就有可能没有上小课的机会。这样的教学安排, 虽然缓解了学校因扩大招生方面带来的师资紧缺问题。但这样的教学分配形式由以人为本变成了以分为本。学生的意见普遍较大。如何能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分配办法, 既能缓解师资紧张, 又能使每个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又要保持相对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成为近时期各个学校纷纷探索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这项工作也一直处于改革和完善阶段。

二、分析目前声乐课普遍采用的三种教学形式的优缺点

(一) 集体课的优缺点

1. 集体课的优点

⑴集体课有利于相互感应, 增强教学效果。

⑵有利于对发声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

⑶集体课教学更接近于初高中的唱歌课, 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学方法, 了解适应教师的角色要求。

2. 集体课的缺点

⑴发生练习难确定, 因为男女生的音域不同,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有差别。

⑵学生的演唱水平差别使演唱曲目的选择比较困难。

⑶对于每个学生的缺点缺少纠正的时间。

(二) 小组课的优缺点

1. 小组课的优点

⑴将声音条件和演唱水平相当的学生分组, 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身的缺点。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

⑵演唱曲目的选择范围扩大了, 可以进行二声部、多声部以及小组唱等形式的歌唱活动。

2. 小组课的缺点

⑴授课时间较短, 很多问题不能在课上解决。

⑵由于学生在性别、唱法和发声基础水平上的差异很难进行分组。

(三) 小课的优缺点

1. 小课的优点

⑴声乐是用人声来演唱的音乐, 由于生理结构、声音特点、语言习惯、年龄、性别、领悟能力等的差别使每个个体都有差异, 所以一对一的教学仍然是基本的教学方式。

⑵使指导和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

2. 小课的缺点

⑴只针对声音的发展和表演技能的训练, 缺乏师范生应有的对声乐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中学唱歌课的教学能力的培养。

⑵往往是师传生受的模式, 学生始终处于言听计从的被动位置, 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实现。

三、新教学模式的结构及改革的意义

以上分析表明, 各种授课形式都存在不同的弊端, 在高校普遍存在的这三种教学模式:大课、小组课、小课。如果学生只接受其中的一种教学形式必然不会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就笔者的调查研究表明, 声乐教学需要大课、小组课、小课三种教学形式并存。三种教学形式的并存使用可以互相弥补不足,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班容量40个学生为例, 可以将学生分成ABC三组, 第一个星期A组学生均可以上小课, B组学生上小组课, C组学生上集体课。第二个星期, A组学生上小组课, B组学生上集体课, C组学生上小课。第三个星期, A组学生上集体课, B组学生上小课, C组学生上小组课。每个小组的学生以小课、小组课、大课的形式循环教学。这样的安排使每个学生都同时接受者小课、小组课、大课的授课教育。享受到了小课的个别的有针对性的辅导;小组课的合唱重唱的训练, 增强了自己对各种声音的识别;集体课的相互感应, 能更加系统的学习声乐的发声理论知识。如一位声乐教师带这个班的40名学生, 每周的课时也只有14个小课、3个小组课、2节大课。工作量在11个标准课时左右。教师可以轻松地完成。

声乐课程遵循这种多元化并存的原则。将集体课, 小组课, 小课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统一地结合。通过授课形式的合理配置, 解决了因扩大招生带来的师资紧缺问题;通过对声乐授课形式的合理安排, 使每个学生享有了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力;并能最大限度的挖掘教师的授课潜能, 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师生比1:40的高比率。让学生体会到多种多样的声乐授课形式, 可以全面提高其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 为大学生毕业以后走上社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 国家高度关注教育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出台。《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为实现“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 《规划纲要》设计了发展、改革、保障三大任务。随着纲要的出台, 各级各类学校也正从自身实际出发规划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高师声乐课程体系的改革还涉及到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修订等。随着改革的推进高师声乐教学也要不断改革不适应需要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 努力培养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声乐艺术人才。只有打破传统的声乐授课模式, 探索研究新的科学的声乐授课模式, 不断地探索现代音乐教学的新观念、新思想、新信息、新知识。才能培养具有时代特征, 适应市场经济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摘要:随着国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 部分高校师生比失调, 教学资源不足。在音乐专业突出的问题是传统的声乐课程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已很难实行。本文将对部分大学声乐授课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探究科学合理的声乐授课模式, 使更加有利于学生专业成绩的提高, 使每个学生享有平等公平的受教育的权力, 并能使教师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提高教学的品质。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关健东《高师声乐课程体系的新构建》民族音乐2008.2

[2]于淼《试论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新观念》科技文汇2008.6

[3]蒋生彬《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华章2008.7

高师声乐专业本科生课程结构探讨 篇2

关键词:高师,声乐专业,本科生,课程结构

高师声乐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系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及技能、技巧, 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较强能力, 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科学、人文素质, 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在总体目标下, 高师声乐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最终目标应是“未来的音乐教师”。而培养目标的直接体现之一是课程设置。目前, 高师声乐专业本科生的课程设置虽有改革, 但仍存弊端。本文从课程、课程结构的概念界定出发, 对课程结构的分结构、亚结构进行说明, 并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课程结构的改革。

一、现存主要问题

目前, 高师声乐本科教学培养模式传统单一, 较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方法简单落后, 仍采用多年不变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 观念保守陈旧, 仍固守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旧观念, 课程结构注重技能技巧, 忽视音乐文化和声乐基本理论的学习, 课程结构未注意与相关课程的融合性和渗透性, 培养目标盲目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注重学生登台获奖, 较少体现师范性。这些问题主要源于领导指导思想的偏差和教师“充电”意识的缺乏。

二、课程结构的概念

首先应理解课程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新课标所赋予课程的概念使得自身的含义拓展并深化。表现在: (1) 强调学科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学习者学科知识的整合。 (2) 强调目标、计划的同时注重与教学情境的整合, 以促进学习者创造性的发挥;强调教材这一单项因素的同时应注重与环境、教材、教师、学生、社会、家庭等多种因素的整合, 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性、生成性的文化。课程结构的概念, 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 是由各类课程构成的、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一般课程结构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各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各种课程类型具有自身的作用、地位和价值, 并与其他课程形成一种价值互补。新课标又赋予了课程结构概念新的特点, 提出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这一提出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为地方学校提供充足的开发课程的空间, 有利于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

三、声乐本科课程新结构

目前, 高师声乐本科课程结构较为单一, 一味注重声乐技能和技巧的课程设置, 这对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音乐文化知识,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设计学习活动, 提高综合素质等无疑形成消极影响。多年来的跟踪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 我们应将声乐这一学科的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细化, 把握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结其内在规律, 改革优化课程结构, 这将有利于教师思想的转变、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经近年教学实践, 以“课程”理论为依据, 建议将高师声乐本科课程结构分为: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演唱、声乐教学与实践、声乐经典作品欣赏四个分结构。

1. 声乐基础理论。

声乐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可分为:声乐生理理论、声乐心理理论、声乐艺术表现理论、声乐歌唱方法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五个亚结构。 (1) 声乐生理理论, 重点讲解声乐范围的界定及种类的划分、对人体乐器音源振动体结构与功能、发声主动力———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共鸣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的认知。 (2) 声乐心理理论, 重点讲解心理学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与体现, 如记忆、注意力、想象力、情感、思维方式等在声乐活动中的心理调控。 (3) 声乐艺术表现理论, 重点讲解声乐艺术表现的基本规律, 如艺术表现的要素、歌唱中的语言和声音处理、感情的呈现方式、表演中的交流问题。 (4) 声乐歌唱方法理论, 重点讲解歌唱审美, 各种唱法的区别与统一, 歌唱的声门状态、呼吸状态、身体状态、嗓音保护等。 (5) 声乐教育理论, 重点讲解声乐教育的概念、声乐教学的内容及形式、声乐教学法等。上课形式以大课为主, 教学方法可使用讲授法、图片展示法、示范法、互动法、课件展示法。对声乐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 能够使学生了解声乐理论本身应有的学术价值, 提高其对声乐理论科学、系统阐述的能力, 同时更好地将理论与声乐艺术实践紧密结合, 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从而提升声乐专业水平。

2. 声乐演唱。

声乐演唱属于技能课。内容可分为:发声练习、作品学习、多声部演唱三个亚结构。 (1) 发声练习是学习音乐的基础练习。除了必要的或是教材规定的发声练习外, 还应选择不同旋律线条、不同速度、短小的民歌、儿歌、创作歌曲等进行练习, 或选择将要学习的作品中某段落作为发声练习素材。 (2) 作品学习除了选择教材中的作品, 还应多关注近期创作的优秀歌曲。当前歌曲唱法走向多元化, 相互渗透, 相互融合。美声专业的学生也可选择民歌学习, 同理, 民歌专业的学生也可选择外国艺术歌曲学习。 (3) 多声部演唱首先培养学生声部感、音准感、合作意识和相互学习的意识。课堂教学初期可先进行二声部合唱, 达到一定水平时再进行多声部训练。教学中, 笔者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互教互学, 非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旁听和点评的方式, 师生均受益匪浅, 称赞教学改革给他们带来了活力和自信。

3. 声乐教学与实践。

声乐教学与实践内容可分为:声乐表演、歌剧排练、艺术实践三个亚结构。 (1) 声乐表演主要是借助于歌唱性的语言动作与形体动作, 展示和创造声乐的艺术形象。如何构筑语言动作和形体动作的造型美, 是声乐表演艺术的主要内容。多年来, 高师声乐教学过多地注重技能技巧, 表演技能指导缺失, 致使学生在舞台表演时形体动作与演唱内容不符或动作生硬, 面部表情呆板, 不能充分表达歌曲的内涵。 (2) 歌剧排练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表演空间, 对人物特点的理解与捕捉、对感情起伏的内心抒发、对音乐文化的了解、对心理素质的锻炼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效果。高师的声乐教学, 多少年来几乎是在琴房单独教学。自2005年以来, 河北师大音乐学院在教学上开始了新尝试:以歌剧表演形式为载体, 探索在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中, 技术演唱与舞台表演的深入结合。学院将经典歌剧片段的排演纳入到本科、研究生的声乐教学改革中,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演能力。对经典歌剧片段的教学, 这在全国高师音乐院系的声乐教学当中是少见的, 河北师大音乐学院在此走在了全国高师音乐院系的前列。 (3) 艺术实践是高师本科音乐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的检验石,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过程, 是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 心理素质得到锻炼, 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舞台经验得到积累, 演唱水平得到承认。艺术实践的途径及形式:首先, 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其次, 在学校和学院规定的各种竞赛、观摩、汇报演出、音乐会、教学交流及各种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展示;再次, 还可在社区、老年公寓、福利院、农村进行展示。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使学生受到锻炼, 同时了解各层次人群的状况, 使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 思想得到升华。

4. 声乐经典作品欣赏。

声乐经典作品欣赏内容可分为:中外民歌、中外艺术歌曲、中外歌剧选段、通俗歌曲四个亚结构。 (1) 中外民歌的学习与欣赏使学生在了解各国各民族民歌的特点的同时, 传承、弘扬、创新民歌, 使民歌更具有时代感。学生可以欣赏中国的古曲、各民族原始的小调, 还可以欣赏曲艺艺术作品、戏曲曲目;外国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民歌, 为学生深厚的音乐文化功底做了铺垫。 (2) 中外艺术歌曲是音乐文化蓬勃发展时期所产生的一个重要音乐类型。作曲家根据时代的需求, 运用创新的技法并融合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与其他音乐类型一样, 深深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之中。 (3) 中外歌剧具有独特的魅力, 通过欣赏歌剧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不同音乐元素的运用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了解表演与演唱结合所产生的震撼效应, 了解歌剧背后感人的故事。如中国的歌剧《白毛女》、《江姐》、《屈原》等;国歌剧《卡门》、《茶花女》等。 (4) 通俗歌曲是我国音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音乐中的一颗灿烂明星。它在广大青年群体的精神生活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学习与欣赏这类曲目使学生这一青年群体对社会的发展认识更加充分, 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入。欣赏经典声乐作品是提高学生审美价值和美学元素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传承音乐文化, 拓展音乐视野, 增加声乐知识量的积累, 促进声乐演唱水平。课堂上我们运用了教师讲解、学生讲解、学生演唱、排练演出歌剧片段等方式方法进行。

综上, 合理设置高师本科声乐课程结构, 可以实现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实践互助, 学习与能力、素养并举, 从而更好地符合师范性, 以适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本科声乐 篇3

声乐作为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 在课程设置上, 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 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在传统声乐教学中, 无论是授课模式还是授课内容上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说都是不够的。如何在保留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拓宽传统教学模式, 设立多元化的课堂, 是声乐课不再仅仅是“三个一相加”即一个老师+一架钢琴+一个学生, 而是真的活起来, 与社会需要接轨, 与实践接轨。我们系的部分教师尝试着在部分的课堂教学上进行了改革, 现把以下比较好的经验拿出来与同行们探讨。

首先就是构建声乐动态实践型课堂教学体系。因为声乐的特点他本身就是动态的、实践性的, 所以我们不应象传统声乐课“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练圣贤歌”即练声——唱歌——布置新作品的周而复始, (当然技能技巧是一切应用和情感表现的基石, 我并不是否定技能训练的的重要性, 我想要强调的是大学教育不应仅仅是教知识而更应是方法、素质的教育) 而应把课堂定义作广义的延伸, 加强实践部分的比重, 深化声乐课堂的实践教学改革, 甚至可以把实践教学并入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比如以舞台需要和表现反馈为阶段性课堂训练的目标, 形成以需促教培养新模式;以就业反馈为重点, 营造全真实践的课堂环境, 把课堂当舞台 (实战性) , 从而才能把舞台当课堂 (驾轻就熟体现应用型特点) ;以专业实习的经验, 构建实战训练体系来培养高度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性的学科技能。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改变单纯歌曲学习和发声技术训练的比重, 加大表演培养的力度, 引入向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各民族民间音乐学习.譬如中国戏曲的重表演, 甚至可以适当加入部分戏剧表演课, 学习一些简单的手眼身法的表现技巧, 增强学生们的应用能力, 使其到社会上以后胜任更广泛的职业范围和职业要求。

二是引入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对传统专业课程的改造——如使用多媒体, 将新型教学软件引入如课程的教学;运用它们实施最真实务的教学——录音、鉴赏等让学生体会反馈性学习的甜头, 近几年来, 科学技术对艺术现代个领域的渗透已越来越多, 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教学进入钢琴集体课、视唱练耳、乐理、配器等课程,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得到人们的充分肯定。在声乐上针对传统教育的不足我们首先尝试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声乐教学, 因为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中许多专业和科目必备的一门教学方法和技术, 虽然引用到声乐教学时间相对更短一些, 范围也不大而且目前还处在实验、探索的阶段, 但是它毕竟也提到了日程上, 并越来越体现出了重要性。

当然, 导入多媒体教学的模式是在继承了传统声乐课堂的基础上。一台普通的多媒体电脑再加上一个能录音的声卡及音频软件如常用的数字音频软件, 如C o o l E d i e P r o、M w 3、C a k e W a l k 6.0以上的软件等再加上一个摄像头设备, 抑或是一台电脑再配置一台普通功能 (甚至家用型的摄像机) 都可以实现声乐教学的直观化。在声乐课堂上导入多媒体教学不仅具有很大的可实现性, 而且也凸显出了很大的优势:补充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解决了我们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如:

(1) 利用电脑Cake Walk中的录音功能, 学生不仅可以亲耳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 还可以亲眼看到自己声音的波形、同步的五线谱等等, 同样也可以听到看到其他同学的声音状况。利用电脑强大的多轨录音的特点, 教师可以将学生每次练声练唱都录下来, 再挑出典型的声音进行波形比较, 讲解, 分析。从音乐声学的角度辅助人耳辨别声音, 将声音转换成数据和可视图形, 供教学参考;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学生声音波形的分析, 使声音能够看得见, 从而使声乐教学直观化, 以分析波形文件为参照, 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能力, 再配以老师教学的讲解, 使学生由原来歌唱状态的感性认识发展到了理性认识, 由抽象变为具体, 有利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尽早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2) 多媒体教学中所安装的摄像头或普通摄像机能同步将学生的演唱状态录制下来并放映到屏幕上, 反复观看。经过反复对照, 不仅使老师能更细致及时地发现学生声音上及表演上的问题和演唱中的缺点, 能更好的指导教学, 学生在亲眼目睹了自己的演唱实况后, 对自己的不足看得更清楚, 对老师的讲解评价能更好理解和接受, 改正起来针对性更强, 进步速度也就快了。再者, 每次上课的录音、录象都可以制作成V C D, 学生们通过与自己的纵向比较, 记录下自己成长的过程, 除了更客观对以后的学习做理性的指导外, 长期的习惯积累还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 对学生毕业后到社会上参加演出、比赛等等活动都有很大的好处。客观上加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应用性, 拓展了学生的就业、职业范围。

(3) 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改变了只有一架钢琴伴奏的模式, 使声乐教师在课堂上兼任“伴奏职务”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将钢琴弹奏的练声曲制作成M I D I, 再做一些适当音色调整, 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练声的时候提高了对音色的感受力;而且也使声乐教师从弹伴奏中解放出来, 可以更全面的注意学生的声音状态、音乐的表达, 切实的提高了学生歌唱的效果, 为下一步的歌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歌曲的伴奏上可以预先做好歌曲的多种伴奏效果 (如:钢琴、乐队、二声部等) , 这样既强调了风格与节奏, 给予学生歌曲风格的暗示与烘托, 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从而加强学生对曲目表达的准确性, 既提高对歌曲的表达能力同时增加了课堂的活泼性、多样性, 更增加了学生上课的兴趣。

我们发现:通过一系列的尝试, 这样能把学生对声乐专业课的学习与计算机操作、软件的应用等联系在一起, 提高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职业适应范围和应用能力。而且增加了教学的手法, 丰富了教学的内容, 拓宽了教学的范围和思路, 对教师本身的能力和业务水平也是一种提高。

三是在课堂上引入网络。网络作为现代教学媒体, 集声、像、文字、乐谱于一身, 在教学中起到了传统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声乐教学中, 充分发掘、发挥网络资源和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可为声乐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比如, 我在练声中的哼鸣时, 为了加强学生的认识和讲解的直观性, 我就直接从百度视频中点击声乐哼鸣, 在网上就搜出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和教学视频, 如, 邹文琴的上课哼鸣练声教学, 温可铮的哼鸣教学, 还有林俊卿的咽音哼鸣法等, 我通过让学生们在网上的直接观摩, 自己则充当讲解, 从多个角度、多位名师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有比较的更清晰的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方法。再比如在讲到艺术歌曲《绿树成荫》这首歌的处理时, 我为了更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加深学生的印象, 直接从网上调出这首歌的几种版本, 包括不同演唱者的演唱和不同教师的歌词朗读等, 然后边让学生欣赏边自己在音色、年代、以及这首歌所表达的意境、演唱上的艺术要求等给学生做剖析, 之后再进入学生演唱的阶段, 实践证明, 这样对于大一、大二的打基础阶段的学习很有效果, 因为对于程度相对比较浅、曲目积累少, 还没有能力进行二度创作的学生来说, 有权威示范的规范性教学更能缩短他们进行探索的时间, 引领他们少走弯路。

教师本身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在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建设建立教学资源库。比如从网络视频教学中下载对自己教学有用的全国的乃至世界上的大师、名家的演唱、教学, 通过这样便捷的远程教育方式既让自己也让同学们及时的了解接触到业内的最新教育理念、信息, 及时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还节省了大量的经济费用, 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投资小, 效益大”的教学模式。

另外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伴奏。这种方法和上一个问题中所阐述的多媒体MI DI制作的伴奏一起构成声乐课堂伴奏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解决大多数学校声乐课堂上没有专业的钢伴条件, 缺乏钢伴老师的问题做出一定的缓解和尝试。

总之, 通过网络拓展教学空间以及结合声乐教学的特点实施教学, 既提高了教学效率, 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在教学上打破唱法界限, 构建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也是为应用型本科音乐教育的设立多元化声乐课堂的关键。

办学定位的不同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决定, 大多数的毕业生并不能从事专业的音乐教育或者是表演专业, 而是要求他们具有与社会更紧密接轨的实际应用才能, 这样的状况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上不得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定位, 比如在社会上很有在社会上流传面较广的, 应用性较强的流行唱法、原生态唱法是否和“学院派”的美声、民族相结合教学、怎样结合等等。

经过考察和分析以及审慎的论证, 我们决定首先改变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彼此隔离的状态和高校声乐教学体制改变对“专业”一词的狭义界定, 使学生有一个更加开放的学习平台.其中包括对的流行唱法、通俗歌曲、原生态唱法、以及一部分戏曲选段等也都可以被纳入我们的培养计划和教学体系, 只是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要比较好的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和性格特点等分配比例。比如我在网上看到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周小燕教授的高足廖昌永的名为《情释》的专辑, 就是以美声演唱的通俗歌曲, 包括《月满西楼》《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征服》等, 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也感到美声唱法并不总是严肃的面孔, 多了亲民的魅力, 另外还有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举办个人音乐会的青年歌唱家谭晶, 更是民族、美声、通俗、样样拿得起, 引起声乐界的广泛关注。

五, 结合实际, 寻找机会让学生把课堂专业学习与“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真正的连接起来提高声乐学习的有用感和使命感。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积累艺术表演经验, 从而适应社会需求, 最终真正成为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才。比如在0 7年六月中旬, 南阳市在著名词作家乔羽老前辈的鼓励下, 尝试举办了一场由南阳本土词曲作者创作的“南阳飞歌唱响中国”的歌曲大赛, 我们系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参与了这场活动, 并尝试让部分优秀声乐学生承接了一些原创歌曲的演唱任务作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 后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一部分歌唱家乡的风土人情的歌曲还被更多的学生学习传唱。同学们一下子把声乐学习与建设家乡直接联系在一起,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使命感。

当然, 在课堂培养模式建设上, 还有很多的设想, 基于篇幅所限, 不再——赘述, 仅捡几条现实性稍强的与大家共同探讨, 不足之处望前辈及同行批评指正。谢谢!

参考文献

孙瑶:谈互联网与网络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探索;2005年06期。

路瑜:计算机辅助声乐教学初探;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侯春波:小组课的教学探索;中国音乐教育;2004年05期。

【本科声乐】推荐阅读:

声乐训练10-18

声乐表演05-09

中职声乐06-01

声乐06-22

中专声乐06-25

西方声乐06-26

声乐专业07-09

声乐心理07-29

高校声乐08-06

高中声乐08-16

上一篇:创新变易下一篇:新理念下的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