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法特征

2024-06-09

唱法特征(通用11篇)

唱法特征 篇1

通俗唱法始于中国二十世纪, 30 年代得到广泛的流传, 开始叫流行歌曲唱法, 后来称通俗唱法。其特点是声音自然, 近似说话, 中声区使用真声, 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很少使用共鸣, 故音量较小。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 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 常配以舞蹈动作、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通俗唱法的演唱曲目, 多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为素材, 有许多的演唱者自己就是词曲的作者。这些作品短小、别致、富有激情, 节奏、旋律灵活自由, 可以随意尽情地发挥。从声乐发声的角度看, 通俗歌曲唱法, 大都运用真声 (本嗓) 演唱, 呼吸基本采用自然的锁骨呼吸, 所以, 声音听来几乎是自然发出的, 演唱很质朴、真切。这就不像学习美声唱法那样需要对嗓子进行较长时期的科学训练, 待获得音域宽广的混合声后才能演唱, 相反, 如果运用那种混合声来演唱通俗歌曲, 反而会显得极不自然、极别扭, 与歌曲的风格基调格格不入。

一、流行唱法真挚特色的重要性

真挚的特色是通俗唱法的艺术亮色之一, 也是通俗唱法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其实, 真实性是一切文艺作品的基础与前提, 而通俗唱法的真挚特色, 正属于真实性范畴, 它也是通俗唱法的基础与前提。关于文艺的真实性问题, 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家、艺术家早就有过许多科学、全面、精准的论述。通俗唱法传入中国正逢改革开放之时, “文革”中的文艺理论与文艺创作的“高、大、全”与“假、大、空”, 正是荡尽之期, 因此通俗唱法的真挚特色, 立刻受到国人的赞赏, 人们一下子找到了知音, 收到了“心心相印, 求真务实”的轰动效应。由此可见, 流行唱法真挚特色的重要性, 是值得特别关注与格外重视的。

二、歌词的真挚特色

流行唱法的真挚特色, 还表现在它歌词的真挚特色上。在这方面, 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例如《问心无愧》:“只会流汗不流泪, 不懂后退只会奉陪, 只想尝到挑战的滋味。吃一点亏已无所谓, 受一点苦也无所谓, 一生伤痕换一份体会……”通篇只强调“真情”二字。又如刘虞瑞词、殷文琦曲、叶倩文演唱的《真心》“盼到了黎明, 又怕让自己清醒, 有多少未知的莫名委屈, 要让我强忍着不能哭泣……”完全是一个女孩真爱的心语。无独有偶, 许常德词、DANNY BECK ERMAN曲、张学友演唱的《真爱》, 则是一个男生的爱情自白:“等待我最真的爱深埋藏在心中, 眷去秋来, 你知道你爱她爱她爱她。风雨终会过去, 你和她也曾伤心怀疑, 却从未放弃……”不独港台通俗歌曲尚真贵真, 大陆新创的通俗歌曲同样尚真贵真, 以真情作为艺术亮色。例如付笛声、甲丁词, 付笛声曲, 付笛声、任静演唱的《知心爱人》:“ (女) 让我的爱等着你直到永远, 你有没有感觉到我为你担心, 在相对的视线里才发现什么是缘, 你是否也在等有一个知心爱人。 (男) 把你的情记在心里直到永远, 漫漫长路拥有着不变的心, 在风起的时候让你感受什么是暖, 一生之中最难得有一个知心爱人。不管是现在……”又如易茗词、雷蕾曲、李娜演唱的《好人一生平安》 (电视剧《渴望》片头曲) :“有过多少往事, 仿佛就在昨夫, 有过多少朋友, 仿佛还在身边。也曾心意沉沉, 相逢是苦是甜?如今举杯祝愿, 好人都一生平安……”一字字、一句句, 都是真挚情感的表白。

三、曲谱的真挚特色

流行歌曲的曲谱, 也以真挚为主要特征与亮色。例如张艺谋词、赵季平曲的《妹妹你大胆往前走》, 陈哲词、苏越曲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崔健词曲并演唱的《一无所有》等, 都以朴素的西北民歌音调和民歌特点的曲调为特色, 具有真挚朴素的民歌之风。

四、演唱的真挚特色

流行唱法的演唱艺术, 也以真挚为特色, 不卖弄声乐技巧, 不追求华丽, 而以情感的真挚感动观众。例如毛阿敏演唱的《烛光里的妈妈》《绿叶对根的情意》, 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好人一生平安》, 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亚洲雄风》, 刘欢演唱的《心中的太阳》 (电视剧《雪城》主题歌, 李文歧词、李黎夫曲) 《好汉歌》等等, 都以真挚的深情打动了观众、感染了观众。

可以说, 通俗歌曲题材的广泛性与平民化, 音乐的娱乐性与简易化, 演唱者大多为非专业人员, 自娱自唱者居多, 因此, 很自然地形成了这样一种唱法, 即多用自然嗓音, 音域一般不宽, 吐字清晰, 亲切随意。这种因通俗歌曲而产生的唱法, 即可称之为通俗唱法。值得一提的是, 通俗唱法因通俗歌曲而生, 而在实践中, 它又具备了一种独立性。已经有许多这样的例证, 即用通俗唱法演唱正宗的艺术歌曲或民族民间歌曲, 但这只是一种派生现象。

摘要:流行唱法演唱艺术, 其明显的特色是大都采用自然声的发声方法进行演唱。许多演唱者, 甚至包括专业歌手, 并没有专门学习过声乐, 有的对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等原理知之甚少, 但只要不跑调、跑音, 并具有一定的语言韵味, 就可以演唱流行歌曲。

关键词:通俗唱法,自然性,特性

唱法特征 篇2

民族唱法是那些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的唱法。我国有56个民族,也是各有各的民间唱法,可谓丰富多彩。各个民族根据自己的民俗文化、审美情趣等特点,构建了各自民族的音乐体系。当今的民族唱法,是在继承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精髓的基础上,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欧传统唱法的优点发展而来的。而美声唱法则起源于欧洲

,13世纪前的欧洲音乐均为单声部音乐,《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作品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它们是由作者荷马创作,这是初期的声乐表现形式。到了公元590年,圣咏的出现预示了欧洲声乐艺术萌芽的开始。随着圣咏的发展,一些演唱者将它作了一些华丽、流畅的的创造与升华,形成了新的、更好的演唱方法。所以说圣咏音乐是美声唱法的萌芽。后来阉人歌手促使美声唱法的发展。随着歌剧的产生,美声唱法开始完善。意大利歌剧《达芙妮》是作曲家佩里根最早的作品,歌剧通过作曲家们的创作,突破了以往的唱法。随后歌剧《犹丽狄茜》的问世,将歌剧艺术推向高潮,美声唱法更加完善。本文从民族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审美、形体表演、适于演唱的曲目体裁上进行分析与比较。

一、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审美比较

从中、西声乐艺术发展史和声乐文化艺术特点等方面,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即中国的民族唱法艺术包括了我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各种不同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歌唱艺术风格,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主线是汉族民间歌舞,题材内容主要来自于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体裁形式分别为民歌、民间戏曲和说唱艺术;从演唱形式上看,民族声乐以独唱、对唱、表演唱等基本形式为主,较少重唱、合唱等形式。音调旋律以五声民族调式为主,在声乐教学效果上,追求自靠前、明亮、清纯、高亢甜美的声学特点。这些都赋予我国民族声乐唱法的深刻的特征。

意大利美声唱法则是特指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一种独特的流派唱法体系,美声唱法的形成与发展与世俗音乐的发展有密切联系。意大利美声唱法得益于歌剧艺术,其题裁形式多为宗教题材,宫廷和市民的世俗题材,体裁形式有合唱、重唱、独唱等多种类型,美声唱法更为强调圆润、柔和、丰满、浑厚和带有掩盖色彩的嗓音音响特点等等。所以这些都赋予了美声唱法浓厚的西方音乐色彩。

从中西声乐艺术理论体系看,中国传统唱论中包含了有关歌唱技术、发声原理和歌唱艺术表现方面的各种论述,民族声乐理论偏重于语音发声技巧、声腔技术和情感情绪表达方法的理论研究,它强调的是字与腔、情与腔和字与情,简而言之,就是字―声―情,以字带声、以韵补声的表现规律。民族唱法中大多是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并以演唱者的本嗓表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因此得到中国观众的普遍赞同,符合其真、善、美的审美情趣。相反美声唱法以假声为主,真声为辅,追求一种真假混合,获得更宽的音乐。美声唱法的审美追求是建立在科学的歌唱训练体系的基础之上的,其声音――曲调――抒情,是以美传声、以声传情,它是歌唱艺术与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二、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形体表演的比较

在中华民族唱法中,声音,表情,肢体的表演是密不可分的,在演唱中,情绪会随着音乐不断变化,演唱者的表情与身体会不自觉的随着心中的感情伴着音乐而舞动,中华民族唱法是从戏曲、曲艺发展而来的,因此它多带有戏曲表演的程式化和多样性,舞台动作应与音乐韵律和谐统一,用真实自然的体态来表现音乐,带动表演者与观众共同进入音乐。在西方,一般来说,好像外国的声乐作品不主张有过多的外在动作来参与,表达都比较自然。他们似乎比中国人更主张用纯粹的声音来表现打动观众,由于欧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教会统治时期,在声乐唱法表演上具有既要表现真实情感又要节制的特点,所以西洋美声唱法中即使是感情及其激烈的,其表现也是比较节制的。两种演唱风格在这点上是有区别的。

三、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适于演唱的.曲目体裁

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的民族唱法在演唱的曲目体裁上是具有共性的。演唱体裁一般分为(1)民歌:民族唱法的民歌有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美声唱法中的“谣唱曲”,实际上是西洋各民族各地域的民歌。(2)艺术歌曲: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以艺术歌曲为重要的演唱曲目。所谓“艺术歌曲”又包含两大内容:一个是新创作的抒情歌曲(西方以著名诗人的抒情短诗为主要歌词而谱曲);另一个是歌剧的选曲或选段。(3)歌剧: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分别是西洋歌剧与中华民族歌剧的主要声乐形式。

综上所述,在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语言、历史、风俗的客观现实生活的推动下,尽管在歌唱声音特点、演唱风格、演唱方法、声音色彩和效果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深呼吸的支持,字正腔圆的审美,以情带声的观念始终是不同民族歌唱艺术的共同特征。这两种唱法的声乐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歌唱发声原理等方面也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是可以完全借鉴、学习和沟通的。

参考文献:

[1] 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2] 张淑芳.歌唱艺术与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3] 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唱法特征 篇3

关键词:三种唱法;跨界;融合;多元化对于传统教学来讲,流行唱法与美声、民族唱法是三种截然不同的唱法,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欣赏需要,近些年声乐飞速发展,民族、美声与流行唱法以及多种形式的跨界融合越来越多,声乐界呈现一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1美声、民族、流行唱法各自的含义及特点

1.1通俗唱法的含义及特点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唱法之间具有共同的本质各自又有特点,可谓“志同道合”。首先说通俗,声音自然,近似说话,中声区使用真声,高声区一般使用假声。很少使用共鸣,故音量较小。演唱时必须借助电声扩音器,演出形式以独唱为主,常配以舞蹈动作、追求声音自然甜美。感情细腻真实。唱法特点是完全用真声唱,接近生活语言,轻柔自然。强调激情和感染力。

1.2民族唱法的含义及特点

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民族唱法的主要特点是,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以口腔共鳴为主也掺入头腔共鸣;咬字清晰,字声融洽;声音色调明亮,音色甜润;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

1.3美声唱法的含义及特点

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 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运用好美声唱法还包括以下几个原则:(1)美声唱法有声部之分。(2)美声唱法要求声区统一。(3)美声唱法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4)美声唱法要求声音连贯。(5)美声唱法要求声情并茂。

2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融合

2.1通俗与各唱法及元素的融合

(1)通俗编曲的多元化。在流行乐坛随之应运而生了很多跨界歌手,他们有新的演唱风格,新的乐曲编配,让听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听众的听觉世界更加的丰富。比如最早的轮回乐队前主唱吴彤,改编的一曲《烽火扬州路》以金戈铁马的大气磅礴之势在中国摇滚史上掀开了民族化摇滚的新一页,使乐队在当时众多的摇滚乐队中脱颖而出。吴彤以他所特有苍劲高昂的嗓音,以及对各种民族管乐器的具有开拓性的演奏,使他与“轮回”乐队成为民族化摇滚音乐的代表并深受广大乐迷的喜爱。(2)通俗唱法与佛教音乐的融合。以萨顶顶为代表,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首届通俗唱法本科,有着深厚扎实的学院派背景。2007年全新的萨顶顶以《万物生》再次走红。以独具民族特色的服装及具藏传佛教色彩的音乐风格而著名,被誉为“梵音天后”。独一无二的风格极负辨识度的嗓音,融合电音舞曲把中国古典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乐器和东方独特神秘主义舞蹈,用民族原生态般演绎。她开创了中国流行乐坛一个崭新的领域,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洗礼,但又不缺乏时尚与流行。

2.2民族与各唱法的融合

(1)民通唱法。所谓“民通”,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唱法,它既有民族唱法的风味,又有通俗唱法的方法,是半民半通、即民又通的一种新风格。是介于民族唱法与流行通俗之间的一种“跨界”式唱法。代表人物谭晶。她是中国当代歌坛开创以民族、通俗、美声三种唱法融为一体的跨界演唱风格歌唱家。她的歌声创造性地将民族音乐、流行音乐和舞台剧融合在一起,为中国民族歌剧和本土音乐剧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2)民美唱法。所谓“民美”,就是调整民族与美声的发声位置,调整发声的咬字位置,在民族唱法中融入美声的发声技巧。以宋祖英为代表,中国民族唱法高音歌唱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团长,代表作:《小背篓》《辣妹子》《兵哥哥》《好日子》《越来越好》《大地飞歌》《美丽心情》等等。她的音色甜美、纯净、亲切、有穿透力,同时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3美声与各唱法的融合

美声作为严肃而庄重的音乐在近些年也不甘于演唱曲目的限制和单一的演出形式,也做出了许多创新和大胆的革新。“跨界美声”,主要是指美声唱法与其他另一种唱法的相互交融或者转化,借鉴并融合其他唱法而形成的新的演唱风格。在演唱方法上要比古典美声更加自由。首先是以廖昌永为代表人物的“中国式美声”。廖昌永,是目前活跃于世界歌剧舞台的极少数杰出的中国歌唱家之一。由于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作为“教育家”的他与学生经常做的“试验”就是开拓民族声乐与美声的边界。他的最新演唱会上演唱许多跨界歌曲,比如《绿叶对根的情谊》《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还有莎拉布莱曼和安德鲁波切利,则将古典美声与流行歌唱完美的融为一体。安德鲁波切利的《告别时刻》集通俗和美声唱法于一体,清晰自然的吐字和咬字,声音的自然过渡,轻松的高音,加上优美的旋律,倾倒了全世界的歌迷。

3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融合的优势

三种唱法的繁荣促使他们向多元、跨界的方向去发展,也促使中西方文化、音乐之间的合作与互补,这是一种潮流,大势所趋。但在多元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后,一定要警惕那些粗制滥造、粗俗下流的音乐,这样才能保证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质量,才能真正起到陶冶人们情操和引导人们前进方向的作用。参考文献:

[1] 金铁霖.民族声乐的学习与训练[M].郑州:黄河音像出版社,1989.

[2] 李毅梅.论西洋唱法与中国传统唱法的优势互补[J].山西大学,2007.

[3] 李强.浅谈西洋唱法在民歌中的作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4] 张文敏.中国民族声乐对美声唱法的借鉴[J].文学与艺术,2006(10).

[5] 王远.从艺术学视角分析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艺术差异[J].艺术百家,2010(2).

唱法特征 篇4

一、中国民族唱法的文化认同

中国民族唱法的文化认同是基于广义的范畴, 重要的是通过文化认同探讨中国民族唱法从诞生到发展至今的这一历史阶段, 中国民族唱法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符号, 本身所拥有的文化的价值及其变革给中国声乐文化带来的意义, 并在我们定义中国民族唱法的特质以及以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新的观念。通过中国民族唱法来探讨它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及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 并在在全世界歌唱领域里, 和其他传统的声乐发展迅速的国家这些文化场域之间互动的关系, 并梳理一下这种变迁和人们对中国民族唱法认识上的变化。作为文化符号的中国民族唱法的出现, 民族唱法已经一百多百年的发展, 民族唱法在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化生活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民族唱法诞生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密切相关。当时, 西方传统歌唱艺术传入我国, 并逐渐发展起来。一些外国的声乐教授在中国从教, 给中国的声乐带来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歌唱方法。而且中国本土的作曲家汲取中国民族声乐传统养分, 并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 创作出大量的艺术歌曲。演唱这些歌曲也促使了中国民族唱法萌芽。后来的歌剧创作, 其中的咏叹调唱段给歌唱技术的提出新的要求, 也使得民族唱法要寻求新的出路。歌剧《白毛女》演出的成功, 标志着中国民族声乐真正走上一条规范有序的发展轨迹。当时的民族唱法一直紧密联系革命, 反应战争年代的人们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的17年, 是中国民族声乐初步繁荣期, 并且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 各种思潮涌进, 国外一些先进的歌唱理念更方便快捷地传入。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迈入崭新的春天。中国民族唱法更加有的放矢地借鉴于西洋科学的发声技术, 民族唱法声音技术也日趋成熟。歌唱表演水平在提高, 理论研究和民族歌曲创作也不断更新发展壮大。民族唱法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与时俱进, 歌颂祖国的建设, 歌颂党, 歌颂改革开放。

中国民族唱法有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民族唱法歌唱家在外国也不断举行独唱音乐会, 把中国的传统优秀音乐文化展现给各国观众, 为中国与各国的文化交流架上了一座星光灿烂的桥梁。中国民族唱法作为中国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出现世界各国的舞台, 观众把中国民族唱法看做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演唱方式, 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一种歌唱文化。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侨, 中国民族唱法这个文化符号的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 认为是一种寻根的文化, 是一种文化认同。其实中国民族唱法出现并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 也具有现代意义。它是一种各种文化交织起来的矛盾综合体, 不是所谓传统的纯粹, 它体现的是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的文化综合体的出现激发人们认识事物的矛盾心理, 影响到中国民族唱法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人们的文化认同, 也导致人们在不同的政治时代和的经济生活中对中国民族唱法的身份认同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包括各种文化上的特质, 正是这种矛盾导致的差异性使得民族唱法更具有内在的活力, 活力促进演变, 让中国民族唱法产生了性格各异的文化特征。不断得到人们的认同。今天,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空前繁荣, 不同优秀文化之间的有效整合在所难免。在面临经济全球化时代种种危机, 人们也企图创造出一种融合各文化而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中华文化历来重视血缘性家庭、群体关系, 突出“自我”在社会群体中存在的身份认同。且又以“无我”之我为自我存在和万有存在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而在西方文化中, 历来以重视独立个人人格、言论自由。财产权生命权、道德伦理、人格的责任为绝对优先性。群体主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和个体主义为代表西方文化的两种极端, 都不适合人类对一种新的文化符号价值系统建构, 中国民族唱法也应该要吸取各种优秀文化的养分, 来为自己构建寻求合理的文化认同。

二、中国民族唱法的族群认同

中国民族唱法是以中国范围的语言, 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 继承传统声乐的演唱技巧, 借鉴西方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法, 表达中华各族人民的生活、内心情感的一种演唱形式。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由于地缘政治、经济环境、生活习俗、审美情趣、文化传统等不同, 五千年的中国优秀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声乐, 在演唱风格上也各具民族特色, 演唱风格既是变化发展, 但又具有相对的称定性。中国民族唱法的族群认同首先体现在文化上, 要扎根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沃土里, 演唱要着力体现各民族的风格、民族感情、民族文化。中国民族唱法应当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 演唱作品无论从音色、语言、情感表现等各个方面, 都要符合本民族的音乐语言习惯、风格和情感表现等方面要求, 要突出我国声乐艺术特有的风格和韵味, 我们要分析、研究和继承的中国民族唱法, 离开“优秀传统”这个根基, 民族唱法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 民族唱法的族群认同体现在情感上。声乐是表达人们感情的歌唱艺术, 中国民族唱法体现的情感应该是一种朴素的、有深厚族群感情的民族情结。各民族人们在生产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 人与族群之间, 人与国家之间都会建立一种联系紧密的感情。民族唱法在情感表达上都要体现这些感情, 这样中国的民族唱法才会有灵魂, 才会与人们内心产生共鸣, 才会有超强的生命力。民族唱法的族群性还要体现在语言上。中国民族唱法对的演唱历来都要遵守“字正腔圆”、“以字带声”这一演唱要求。因此只有很好地掌握各民族的语言习惯, 学习各民族独特的咬字吐字技术, 字韵润腔, 领会其语言风格, 才能表达民族风格所要求的歌唱韵味。族群认同也是中国民族唱法声乐作品作曲家及歌唱家不懈的追求。民族唱法要认同作曲家的作品风格与歌唱家的演唱风格, 各少数民族都有非常丰富多彩的, 风格各异, 演唱独特的民歌, 如青海的“花儿”蒙古的“长调”, 藏族的“堆谐”“囊玛”鄂西的的高腔山歌, 湖南的花鼓戏等等。掌握了各民族的音乐风格也掌握了歌唱表达的灵魂。中国民族唱法还吸收我国传统戏曲的精华,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并且民族唱法发声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不断地吸收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方法, 并且要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的的发声技术, 也是对中国民族唱法的族群认同的一种诠释。时代在发展, 与时俱进的创作及演唱方式要发展, 不管怎么发展也不能脱离根基, 不能成为无源之水。所以民族声乐有必要向民族民间优秀的演唱方式学习, 使优秀的特色技巧, 个性唱腔融入到民族唱法中来, 使民族唱法更加具有独特的演唱风格。同时, 中国民族唱法要借鉴西方科学先进的发声方法, 使民族唱法的演唱更加有表现力和持久力。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训练与演唱如何保持其原汁原味, 如何将其科学的发展, 才能得到各民族群众的认同。

三、中国民族唱法的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 而且不断自我批判, 自我积累, 形成独立的歌唱体系和演唱风格。中国民族唱法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 在追求和逐渐接近规范系统科学的演唱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己社会的价值及自我认同。中国民族唱法在“文革”前是没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统一唱法, 在民族唱法的歌唱家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唱腔及各异的演唱风格, 所谓一张嘴就知道是是王昆还是郭兰英。延安革命根据地和国统区的歌唱家演唱风格截然不同。革命老区的“真声”唱法更受劳苦大众的欢迎。由于秧歌剧运动的兴起和歌剧《白毛女》的出现, 涌现出一批能歌善演的歌唱家, 如李波、王大化、王昆等人, 都用真声大嗓的演唱方法, 声音亲切自然、质朴。尤其是郭兰英, 她有深厚的戏剧演唱功底, 她参加演出的秧歌剧《王大娘赶集》、《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以及后来的《白毛女》、《血泪仇》等歌舞剧都很受群众欢迎, 这种演唱方法会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认同。国统区的“美声唱法”更受有一定文化的知识分子欢迎。海外留学回来的歌唱家知识的背景不同, 歌唱理念的角度也不一样, 他们更尊崇有一整套声乐理论, 系统训练出来的科学的发声技术的歌唱。他们从这种自我认同感中巩固自我体系的建立, 同时又不会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他人的舆论。中国民族唱法如何保持自我感, 它就必须拥有我来自何处, 又去往哪里去的观念。自我认同的连续性也体现在歌唱观念不断变化的持续感受中。并且, 自我认同的“内容”, 即演唱方法的发展过程并由之建构的特质, 也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歌唱文化的改变而改变, 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风格, 实现了中国民族唱法的自我认同。

中国民族唱法在未来的规范的声乐体系建构中, 其身份认同尤其重要。文化认同是根基, 民族唱法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也有着丰富的价值资源, 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又添新篇章。并且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增多, 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势必会影响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在未来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过程中, 充分利用这种价值资源, 展示中国独特的歌唱文化。族群认同是中国民族唱法发展的血液, 其尊重民族感情, 立足民族独有风格, 结合各族人民的生活实践, 表达民族精神, 使民族唱法个性独特、光彩各异。自我认同一方面在中国民族唱法借鉴西方个体主义文化之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致力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声乐与中国民族唱法自我认同在理论与思想上的对话, 对中国民族唱法构建规范系统的声乐演唱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要:就中国民族唱法的本质来讲, 其在国家意识主导下的身份认同是一种政治认同。文化观念传统驱使身份认同是一种文化认同。从中国民族唱法诞生后的国家-政治身份认同与群体-阶级身份认同的功能, 中国民族唱法在发展中的自我身份认同, 到中国民族唱法多元风格的多重身份认同, 再到新世纪民族音乐的以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为主的多元身份认同。中国民族唱法的每一次风格转嬗, 其背后所潜藏的正是中国社会特殊意识形态规约与社会文化宰制下主体追寻自我身份的历史。因而对于中国民族唱法的身份认同阐释本质上也是对中国民族唱法主体性成长的有声解读。

关键词:中国民族唱法,身份认同,认同类型

参考文献

[1]刘志.中国民歌唱法的演变与趋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5, 4.

[2]阿尔弗雷德.格罗赛.身份认同的困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3]杨曙光.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中国音乐学, 2002, 1.

浅析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关联 篇5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中西音乐文化;声乐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199-02

这两种唱法一个源于西方,一个源于中国。虽然两种唱法深受文化和地域的影响,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也存在着惊人的相通之处。本文简述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不同的历史沿革,对两种唱法技术上进行了比较。采用比较分析法和史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在欧洲文化传统上的美声唱法与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的民族唱法如何相融合的问题进行研究。从主观上建立起开放的歌唱观念和灵活的思维方法,既要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又要吸收借鉴美声科学的唱法,在今后的声乐教学中走好自己的路。

一、民族唱法的概念

(一)民族唱法的流派渊源

民族唱法,是当今歌坛三大唱法之一。所谓的民族唱法,从广义上讲泛指我国各个社会文化历史发展时期中各地区、各民族间流传着的所有种类繁多的不同声乐歌唱艺术方法、歌唱艺术形式和流派唱法艺术体系的总和。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包括中华民族所有的声乐艺术,如戏曲、曲艺、民族、艺术歌曲五四以来新创作歌曲、流行音乐等。民歌和民歌风格的歌曲地方音调浓郁,在演唱时能用方言表达其内容,但是地方语与汉语普通话的总规律是相同的,因此用普通话来演唱也是行得通的。在风格处理上,北方民歌豪放悍犷一些,南方民歌则委婉灵巧一些,高原山区民歌则高亢嘹亮一些,平原地区民歌舒展自如一些。

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已深深扎根与本民族文化中,成为其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我国的民族唱法大多数采用腹式吸气法,最主要的特点是声音甜美,咬字归韵。传统的民族唱法多以真声为主,对喉咙不利,且歌声缺乏圆润、明亮色彩,空洞无力。所以,在后来歌唱呼吸技巧的演变中,胸腹式呼吸法被更多地采用。这种呼吸方法对民族演唱的科学发声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使声音变得圆润,而且高低强弱变化自如,更符合人体歌唱发声的客观规律和民族歌唱艺术的科学要求。

(二)民族唱法的艺术特点

1.民族唱法的世界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因为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精神状态、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点的不同,其音乐也具有十分独特的形式。它们拥有悠长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民族地域特征鲜明,具有质朴的生活情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们互相吸收、互相影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音乐文明的发展也正是不同民族音乐不断交流融合再创造的过程,这种交流使音乐有了更广泛更深刻蕴含。

2.民族唱法的独特性。民歌唱法具有音色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高亢嘹亮的特点。民间歌曲源于人民之中,是民族独有的文化艺术的一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都着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民族语言,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有的还已形成了系列歌曲,如:茉莉花系列歌曲、山歌系列歌曲、号子系列歌曲、摇篮曲系列歌曲等。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顽强、自信、豪迈的伟大民族。其民族精神内核既有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独特性,又因为它是56个民族组成的,具有丰富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格,这是不同民族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地理环境、社会风尚习惯的影响所产生的民族特征。各个民族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各民族也有特色鲜明的音乐形态。

二、美声唱法的概念

(一)美声唱法的流派渊源

美声唱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具有一整套科学而又系统的技术训练方法和理论体系。这种歌唱方法来自于意大利,原文为“BelCanto”,中文意思为“美妙的歌声”。这一歌唱方法在意大利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定位为科学的发声方法。因此,很多国家的歌唱家在演唱本国的艺术歌曲和民族歌曲时,都大胆借鉴和引用了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但在把握各种歌曲风格时又具有着各国鲜明的民族特色。美声唱法要求歌者用半分力量来演唱。当高音时,不用强烈的气息来冲击,而用非常自然、柔美的发声方法,从深下腹(丹田)的位置发出气息,经过一条顺畅的通道,使声音从头的上部自由地放送出来(即所谓“头声”)。歌唱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是歌唱的基础。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美声唱法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声乐艺术,同样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声乐艺术。

(二)美声唱法的声音特点

美声唱法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具有一种大致统一的声音标准。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混声合唱区和整体共鸣,其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并将所有的共鸣腔体调动起来。因此,美声唱法具有优质的音色、完美的连音、敏捷的花腔、极妙的半音技巧和令人惊讶的弱音控制能力。美声唱法坚持声部分类,声音统一,吐字清晰以及良好的呼吸支持,充分打开喉咙,共鸣腔体的运用等原则,所以发声科学,声音优美,表现力丰富。

三、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有漫长的历史沿革, 民族唱法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之上,美声唱法则是建立在欧洲文化传统之上,两者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二者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其他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下,逐步演变成当今人类社会颇具特色的歌唱表演艺术风格体系和演唱方法体系,中国的民族声乐与欧洲的传统声乐在发声方法上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1.气息。美声唱法认为呼吸是发声的原动力,其气息以“连贯”为宗旨,对均匀的呼吸有着极高的控制要求,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民族唱法极其讲究歌唱中的气息运用,不同的声、情、字、腔和不同的音高、音色、力度都必须依靠气息的不同变化以及气息与声带、气息与吐字的巧妙配合来获得,因而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用气方法和呼吸技巧。

2.发声。美声唱法区别与民族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美声唱法的混合声区唱法。混合声的运用在美声唱法中非常重要。从声音来说,真假声都用,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以前的民族唱法常常故意强调真声和假声的区别,增强了二者的冲突和对比。现在的民族唱法,在向美声唱法学习中,也借鉴运用了混合声区唱法,兼用真假声弥补了单纯用真声或假声的缺陷,综合了两者的优点和长处。

3.腔体共鸣。美声要求头腔、口腔、胸腔的共鸣,在吐字时,一般在口腔后部或咽腔构成元音,并在歌唱发声时,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要求运用混合共鸣。而民族由于民族语言的特点一般都把元音形成在口腔前部,所以要求共鸣相对集中在头腔和口腔,而对咽腔、胸腔共鸣则使用较少。

4.语言。民族唱法的来源,决定了它民族语言的特点,要求行腔咬字要尤其要注意,不同地域的民歌须按当地的语言或方言特点发音;而美声由于欧美的语言只有5个基本韵母,所有的行腔都要归到这5个母音上。但对歌唱语言也是很重视的,它对每一个元音都要求唱得清楚、圆润而连贯。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区别还在于情感方面的不同。民族唱法通过表现方式、演唱方式等变化去感染观众;而美声更重视的是声音内在的感染力,不需要过多的演唱方式、形体表演等的变化,而是通过声音技术等内在的方式变化去感染观众。

(二)联系

虽然两种唱法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但二者还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声音方面都追求完美,在声音的明亮、控制音量强弱程度上都一致;气息方面,二者都是靠气息拖住声音以求纯净优美的音质;在高位置的声音安放问题上也具有共同性;二者都有要求喉头放松,声音流畅贯通,等等。

四、两种唱法的完美融合

如果说20世纪是个多元文化交锋对话、冲突合作的世纪,那么21世纪可以说将是多元文化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一个时期。在此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之下,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声乐舞台上的出路在于相互借鉴与融合,它们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对抗到盲从的极端,但现在正走向对话合作、融通共促。

在声乐领域上,我们迫切需要寻求一种“世界即民族,民族即世界”的鲜明传统特色,同时又能通过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相辅相成,科学的互溶,风格的借鉴,用更好的科学发音演绎我国各民族民间风格的声乐作品,使民歌和美声的歌唱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更符合我国听众的欣赏习惯。只有这样我国的声乐艺术才能在国际上真正树立起中国音乐学派的旗帜。从历史角度分析,自美声唱法引入中国以来,中国的历代音乐家从未停止过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融合的脚步。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探索民族声乐艺术与美声唱法的结合发展变得至关的重要,二者的融合产生了新型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海外留学生赵元任、徐志摩等就开始研究创作出民族化的美声歌曲,其中代表作有《叫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中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更是使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熔为一炉。改革开放后,反映中国新时代精神风貌的美声声乐作品如《我爱你,中国》、《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大海啊,故乡》等歌曲走进了千家万户,并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赞同。但整体来看,能够将美声和民族融会贯通的歌唱家还是屈指可数。

这种演唱艺术不仅要求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科学的技术方法,还要有强烈的时代感。只有不断寻求科学性与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才能演绎出既具有民族特色风情又与世界接轨的声乐演唱体系。当代,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交流方面都出现了空前频繁局面,这就为我国的民族新型音乐作品提供了良好环境支撑,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与欧洲的美声唱法的磨合学习吸收方面,必然催生出新的作品形式,这更加有利于两种唱法的交流与融合。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无疑是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如何把美声唱法的优点不断地融合到我国声乐艺术中,还需要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广大的专业和业余的声乐爱好者的不懈努力。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将美声唱法先进的歌唱技巧引进来,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贡献一份力量。

浅谈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 篇6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

美声唱法又称柔声唱法, 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它要求歌者用半分力量来演唱, 高音时不用强烈的气息来冲击, 而用非常自然、柔美的发声方法, 从深下腹的位置发出气息, 经过一条顺畅的通道, 使声音从头的上部自由地放松出来。美声唱法以音色优美, 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 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生方法科学, 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 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特点。现在所说的美声唱法是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 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民族唱法, 广义地讲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带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唱法。这里所指的民族唱法从狭义上来理解, 主要是指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所用的技术方法及一些规律。它们既是从戏曲、曲艺、民歌这些民族传统唱法中提炼和继承下来的, 同时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优秀的结果。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差异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无论是在声音的本质上, 还是在技术的运用上, 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

(一) 音色不同。

美声唱法不论在哪个声部, 音色均比民族唱法要暗一些。美声唱法声音要靠后一些, 民族唱法声音要靠前一些。特别是在换声区与高音区, 美声唱法采用了“关闭唱法”, 音色有一个明显的由亮转暗的过程。由于美声唱法是在混合声区, 这种唱法在真声的基础上, 随着音高的上升, 假声的成分逐渐增多而变得以假声为主。而民族唱法虽然也采用了混合声, 并且借鉴了美声高音区的转换方式, 但声音明显地要比美声唱法的高音遮盖声明亮, 在中、高音区音色变化并不大。

(二) 呼吸方法不同。

美声唱法发声时呼出气息排气量较大。在中低声区则要求像叹气那样的排气量, 而发高音时则需要像对着远处大声呼唤一样的排气量, 所以发出的声音就显得淳厚宽广, 圆润而富有威力。民族唱法则更多是遵循了我国戏曲唱法的呼吸指导原则, 讲究气量小巧纤细, 抑扬有度, 因此发出的声音显得秀丽纤巧, 具有明亮的金属质感。

(三) 共鸣不同。

美声唱法多采用鼻咽腔作其共鸣上的调节, 一般喉头位置放得较低, 咽喉部位开口较大, 从而得到上部共鸣机构适当的泛音共鸣, 这样所获得的声音音量宏大, 音质圆润丰满, 富有穿透力。但民族唱法由于地区的差异, 唱法音色和演唱技巧各具特色。比如, 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族运用一种特殊的发声技巧唱出来的长调像马头琴上的高泛音独具特色;而维吾尔族的歌唱则常将嗓音作靠前、靠后的变化而热情奔放;同是在感情表达上, 喜、怒、哀、乐既可以是缠绵悱恻, 幽咽如水, 又可以是惊天动地, 长歌当哭。因而民族唱法在演唱中共鸣腔体相对短小一些, 声波主要在硬腭及口腔前上部作振动, 这样做其结果是声音比较靠前而相对开朗明亮一些, 它便于汉语言的发音吐字, 使声音显得亲切自然, 明亮清晰。

(四) 声音颤音幅度不同。

按照歌唱时声音颤动的规律, 声音振动幅度的大小随着音的高低与音量的大小而发生变化。美声唱法由于采用了混合声区和混合共鸣演唱, 其声音的颤音幅度一般都比较大。而民族唱法相对颤音幅度要小得多。

(五) 咬字发音不同。

语言规律的差别以及对咬字、吐字在演唱上的不同处理与强调程度, 是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原则区别。美声唱法的咬字吐字和意大利语的发音特点是直接相关的, 意大利语的语音清晰、音序均匀、节奏明显, 元音平正而圆润、响亮而清楚, 加上意大利人说话有夸张的特点, 适当的扩张比较容易形成歌唱需要的空间, 有利于歌唱发声, 对美声发声方式起了决定作用。而我国民族唱法则植根于多彩多样的民族语言, 音乐家周荫昌教授曾呼吁“大力提倡用母语演唱民族声乐作品”。他说:“没有山西话哪有郭兰英……不会说陕北话肯定唱不好‘信天游’。”才旦卓玛、克里木、德德玛等著名歌唱家正是尊重了民族语言发音特点和习惯, 采用了方言、母语来演唱作品, 而深受观众喜爱。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共同点

“共性赋于个性之中”, 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共通的。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间是互有联系, 互相依存的, 它们以不同的声乐模式呈现着特有的艺术色彩。虽然声乐样式不尽相同, 但却又具有相同之处。

(一) 声音效果。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 都要求结实、干净、响亮、开朗的声音效果, 要具有精神集中的力量, 气息、声带、共鸣三个方面精神集中的结合在一起, 而且, 二者都能做到真假声结合运用。

(二) 呼吸位置。

美声唱法对于歌唱的呼吸是非常重视的, 它普遍采用胸腹式呼吸法。胸腹式呼吸是一种应用胸腔、横隔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的呼吸法, 它全面地调动了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 使胸腔横隔膜腹肌互相配合, 协同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这种呼吸法具有解除胸部紧张, 呼吸支点明显, 音亮、音域扩大, 声音的表现力丰富等优点。而中国很早就有“气自丹田”一说。丹田, 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小腹, 《抱朴子·地真》:“在脐下者为下丹田, 在心下者为中丹田, 在两眉间为上丹田。”所以,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对气息的要求是一致的, 都要求用中低声。

(三) 发声方法。

两种唱法都要用科学的方法把最好的声音调动起来, 以做到随心所欲地发声。这种方法符合人们生理上的要求, 即让发声体通过发声源的外力来打开发声通道, 并产生共鸣, 自然地发出声音。两种唱法发声的核心是把喉咙打开, 以气息为主, 靠气息演唱, 把共鸣调动起来, 气息要贯通、稳定。

(四) 表演及舞台表现。

无论是美声还是民族唱法, 在演唱前, 歌手都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 尽可能地活动开身体, 使各个关节舒展, 进入一种既放松又兴奋的状态。这样才能放松喉部, 使之不紧张, 达到把歌曲演唱得优美动听的目的。

四、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借鉴与结合

依据科学实验, 美声唱法较之民族唱法在泛音上更加丰富。民族歌手的嗓音

声谱的尖峰较多, 声音衰减速度高于美声唱法。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 在世纪演唱中都要借鉴先进的歌唱方法, 这样才能使声乐艺术不断完善、完美。

(一) 在科学发声中彰显魅力。

民族唱法在沿袭传统优秀成果的同时, 借鉴国外科学的声乐方法和经验, 学习它的科学发声原理和练习方法, 充分注意人声美学中腔体混合的立体共鸣及声音色彩的发挥, 形成一种民族新唱法。目前, 国内的民族声乐教学, 在民族发生法的训练基础上都渗入和揉进了美声唱法的训练方法。美声唱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咬字、吐字、润腔等方面吸收民族唱法的长处和特点, 如在发声方法上按照美声唱法的模式去唱, 而声音的位置根据歌曲的实际情况而定, 使美声唱法既有西洋传统唱法雄浑贯通的气势, 又有中华传统的明亮秀丽, 咬字亲切的语言韵律。

(二) 注重表现民族情感。

无论何种语言、何种风格的声乐作品, 其“情”是相通的。与中国人欣赏歌曲喜欢轻松活泼, 以情感人相比, 圆润雄浑的美声唱法总给人严肃过头、情感欠缺的感觉。在美声演唱中, 许多人走进了过分追求音量, 以及共鸣腔体打开程度的形式怪圈, 忽略了真实而丰富的感情内容。所以美声歌唱家要大胆借鉴民族唱法的精髓, 在作曲或演唱时融入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和时代情感, 如真挚、自然、亲合等, 通过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打动听众。

(三) 走近民众, 贴近生活。

在如今市场化的社会里, 只有走进民众, 扎根于民众, 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 声乐艺术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如前苏联的《喀秋莎》、《三套车》、《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美声歌曲, 不仅在俄罗斯广为流传, 在我国也备受喜爱并广为传唱。美声唱法要向民族歌唱家们学习, 注重美声艺术基础上的群众性。

总之,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特殊的传情达意的方式是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代替的。美妙的歌声是人类的精神财富, 是无价之宝。美声唱法只有在传统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吸取营养, 生根开花, 并形成中国民族声乐多样性、多元性的发展样态, 才能使我国的声乐演唱艺术获得更大的进步。

南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05.5.20。

摘要:“共性赋于个性之中”, 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共通的。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间是互有联系、互相依存的, 它们以不同的声乐模式呈现着特有的艺术色彩。

美声教学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区别 篇7

美声教学唱法起源于意大利, 在17世纪以其独特优美的音色、严格的声部区分以及和谐统一的音区对于世界音乐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当前的美声教学唱法中, 不仅融入了意大利以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 还增加了传统欧洲声乐的演唱特点。从演唱技巧上来看, 美声唱法的声音通过真假声音高比例来进行混合, 保证共鸣腔体的调动使演唱声音趋于规范性和统一性。这样流畅的美声教学唱法, 以气息的通畅作为前提, 调动身体各个器官各个部分在发生运动中协调共处, 使美声演唱的声音舒畅而扎实。

相较于美声教学唱法来说, 流行唱法起源较晚, 其出现于19世纪, 但是20世纪的迅速发展使其快速占据了世界音乐演唱方式的重要地位。在流行唱法之中, 演唱者不需要刻意的控制声音, 较少使用共鸣演唱, 中声区利用真声来追求声音的自然真实效果。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之中, 流行音乐唱法不断地进行变革, 如今丰富的流行音乐演唱模式都是在不同的流行音乐种类中演变而成, 与特定历史时期人文环境有着重要关联。一般来说, 流行唱法具有大众化全民化的音乐艺术属性, 较为直观的展现生活情怀与日常讯息, 不同国家和领域的精神面貌和心理情感都能够通过流行唱法展现出来, 正所谓源于生活、归于生活。从音乐歌唱特点上来看, 流行唱法贴近自然, 主要采用声音技巧来增加感染力和表现力, 颤音、哭腔都是当前流行唱法中较为常见的演唱技巧。

二、美声教学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区别

通过对于美声教学唱法与流行唱法这两种广为流传的演唱模式的概念介绍, 我们可以简要了解在音乐历史发展之中不同演唱模式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下面, 为了能够深度的探索两种演唱模式的主要内涵, 我们以对比的手法进行区别性分析。

(一) 嗓音运用。在音乐演唱中, 嗓音运用的方法技巧不同直接决定了演唱效果的不同。首先从呼吸角度来分析, 美声教学唱法多运用胸腹式呼吸模式, 保证通过饱满的吸气来提升声音的顺畅程度。而流行唱法一般使用胸式呼吸方法, 保证呼吸量较小, 以发出较为柔和、自然的声音, 并保证发声体能够通过发声外力打开发音通道, 引起声音共鸣。从这两种唱法的呼吸角度进行对比总结我们可以发现, 正是因为美声唱法注重气息的均匀饱满程度而流行唱法注重声音的感染力和自然性, 所以在呼吸上面才需要运用不同的部位进行发声。其次, 从发声方法上面来看, 美声教学唱法基本发声特点为整体共鸣, 真假声保证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混合, 及保证了声音的明亮、丰富性, 提升了声音中所蕴含的金属色彩。一般在美声教学唱法演唱过程中, 声带需要完全闭合, 喉部和咽部肌肉能够保持不紧张、不僵硬的状态, 口型和下巴需要适当松弛, 这样才能够使发出的声音既明亮又圆润。在流行唱法之中, 嗓音的发声方式较为自然, 不需要刻意利用发声部位来进行共振, 保证利用真声的演唱在轻柔自然的音乐环境中传递流行音乐的感情。这样的发声方式能够使声音更为自然, 贴近真实的生活, 提升演唱曲目感染力, 保证情感的传递能够被观众所接受到。最后, 在美声教学唱法之中, 饱满明亮的音色需要较强的穿透力, 而流行唱法却需要一贴近自然的音量来展现亲切、柔和的演唱风格。所以在进行演唱过程中, 两者的区别也主要体现在共鸣方面。美声教学唱法一般采用混合共鸣, 利用声区的统一来保证歌唱感, 这样强的穿透力就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演唱的效果。而流行唱法之中, 强大的共鸣演唱方式较为少见, 通常声音只需要通过气息被带动至头腔, 就能够满足不同音乐的演唱需求。在不同的音区高低之上, 胸、口、头等部位需要不同比例的发声变化调整, 保证互相协调完成流行音乐的演唱。

(二) 演唱风格。在历史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之下, 美声教学唱法和流行唱法的区别也体现在演唱风格之上, 不同的人文环境塑造了不同的演唱风格。对于美声教学唱法来说, 其受到欧洲环境背景影响时间较长, 所以既表现出真实的音乐演唱情感, 还需要利用节制的演唱技巧来保证演唱的严谨性。从环境背景上来看, 美声教学唱法我国的民族唱法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都是受到了严谨历史文化的熏陶而成。而相对于美声教学唱法来说, 流行唱法受到拉美民族影响较多, 自由、洒脱的文化历史环境造就了流行唱法自然、真实的演唱风格, 所以在进行流行曲目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相比来说忽视对于技巧的运用, 较为强调对于真实感情的流露和对于自然真实效果的追求。在这样迥然不同的演唱风格之中, 我们就可以认识到美声教学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区别之处, 感受到了不同历史环境和人文特点为世界音乐历史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通过这样的演唱风格对比, 我们在之后聆听美声教学唱法和流行唱法演唱的过程中也能够从多个角度感受不同唱法中所蕴含的不同艺术感情特色。

三、结语

在上文的分析中, 我们从美声教学唱法和流行唱法的基本概念入手, 从两种唱法的起源上分析不同演唱模式的特点和艺术内涵。在对于流行唱法和美声教学唱法的区别对比过程中, 我们主要对于嗓音不同和演唱风格不同进行了分析, 针对于不同唱法的演唱技巧进行了对比和总结, 从历史和文化多个角度寻找两种演唱风格的特异之处, 保证深入性的探索美声教学唱法与流行唱法所存在的差异性。

摘要:作为声乐中的两个重要分支, 美声教学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区别不仅体现在嗓音运用上面, 在演唱方法上面也有着极大的区别。从审美角度来看, 这样不同流派的不同演唱方式, 凸显出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展现出世界人民对于音乐美学的不同要求和标准。本文从美声教学唱法与流行唱法的概念入手, 基于演唱嗓音运用、表演风格两个基本音乐艺术形态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演唱模式的特点所在。

关键词:美声教学唱法,流行唱法,区别

参考文献

[1]杨静.音乐剧演唱中美声与流行唱法相融之研究及其教学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 2011.

[2]卢文利.浅论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演唱特点的相互融合性[D].河北师范大学, 2014.

试析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异同 篇8

一、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从其名字中就可以知道这种声乐艺术是完美、动听的歌唱。美声唱法对音色的要求是洪亮和透彻,这也是美声唱法的一大特点,美声唱法的使用主要是针对表现形式严肃、戏剧,表现内容重大的声乐艺术,例如歌剧,就是美声唱法的重要体现, 在世界上也有非常多著名的美声唱法艺术家,例如帕瓦罗蒂。

美声唱法在声乐艺术中,有非常重要的要求,美声首先讲究的是共鸣,不仅是头腔的共鸣,还是胸腔、鼻腔等的结合。美声唱法的共鸣,充分的将发生部位和有助于发生的身体部位进行结合,对演唱者的声带进行保护,男性美声演唱者在美声演唱时,多采用的是真声,而女性美声演唱者在美声演唱时,多采用假声,这种演唱方法可以有效的对美声演唱者的声带进行保护,减少声带损伤,延长美声演唱者的歌唱生涯。

美声在声乐艺术中有很多作用,首先美声可以帮助将演唱者的音域拓宽,其次在美声演唱的过程中,还可以避免破音等。美声唱法非常注重对呼吸的运用,合理的运用呼吸可以让演唱者在每一次呼吸时对自己进行提醒,同时让演唱者感受呼吸的状态。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民族唱法不同,美声唱法在演唱方法和演唱艺术、要求上有非常高的标准,不仅要呼吸有序,还需要字正腔圆,在掌握气息的方法之后,就需要从歌词上进行练习,提升自己。

二、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演唱方法上有所不同,通俗唱法的声音非常的自然,在发生的中声区采用真声发声,在高音区则采用假声发声,通俗唱法很少要求共鸣,所以其演唱时的音量和美声唱法相比较小。

通俗唱法的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扩音器,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常常采用单独演唱的方式,结合一定的舞蹈动作,通过真实、自然的表达让听众感受通俗唱法的艺术性。通俗唱法中的通俗歌曲都是简单易懂的,通俗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也非常贴近生活,因为这些原因使得通俗音乐深受人们的喜欢,通俗歌曲有悲伤的、高兴的、抑郁的等等,演唱通俗歌曲,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使其逐渐成为一项大众娱乐项目。

三、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异同

从以上对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分析中可以得知,这两种不同的艺术演唱方法主要在标准、发声、气息等多方面存在异同。

1.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差异

(1)标准的差异

从这两种演唱方法的差异性上进行分析,演唱好坏的评价标准是两种演唱方式的最大差异性。美声唱法不仅要求演唱者可以真实、纯净、平衡的将音乐表现出来,还要求气息一致,声音圆润,声音具有刚和柔的特性,在美声演唱好坏中有一个固定的评价标准,和这个评价标准相近的美声就是好声音,相反和这个评价标准背离的美声,就是不好的声音。但是通俗唱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演唱好坏评价标准,通俗唱法要求的就是个性化,通俗歌曲非常注重其表现出来感染力和号召力,在美声唱法中无法接受的一些唱法、音色等在通俗唱法中会得到赞许,并得到发展。

(2)发声差异

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还有很多差异性,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差异就是发声,美声唱法中要求演唱者全过程中采用混声,在高音区假声和真声混合,在中低音区真声中混有一定的假声成分,使得声音从不同区域的过渡更加的自如。在通俗唱法中则表现有多样化发声方法,有假声、真声、混声、喊声等等,通俗唱法的发声是根据演唱者自身的嗓音条件以及演唱方法而定的,通俗插唱法对发声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平滑,从高音到低音之间的转换需要有足够的平滑。

2.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共同点

(1)气息相同

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在众多差异性的基础上,也有相同的地方,其中在气息的运用上就是相同的,均采用胸腹式的呼吸方法和口鼻吸气,通过这种气息的呼吸结合方法,合理有效的对气息进行控制。

(2)吐字要求相同

歌曲的演唱是为了抒发情感,而歌词是抒发情感的基础,所以在吐字要求上,不管是通俗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都要求吐字清晰。但是有一点不同的是,美声唱法对吐字的要求是咬字不能太白,要在腔体内咬字, 而通俗唱法对咬字的要求是自然。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了解什么是美声唱法、通俗唱法,认识到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部分异同性,虽然这两种唱法均有各自的演唱特点和演唱艺术、风格等,但是这两种演唱方法都是对人类情感的表达。美声唱法与时俱进,通俗唱法追求创作质量,在当前这个各项发展发达的社会中,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一同将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提升,为世界艺术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是声乐艺术中的最为常见的两种表现方式,均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方法和声乐演唱特点,同时作为声乐艺术中的一种,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共同点,本文即对两种艺术表现方式的异同点进行分析,以帮助这两种声乐艺术的学习者学会学习和欣赏不同的声乐艺术。

唱法特征 篇9

一、美声唱法的含义、起源和特点

(一) 含义

所谓美声唱法, 是指一种注重声音的优美性的歌唱方法。

(二) 起源

美声唱法产生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 并且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是极其盛行的一种歌唱方法, 在十九世纪逐渐的走向了衰落。但是美声唱法的许多特点在当今的美声声乐教学中仍然被保留着。

(三) 特点

美声唱法的特点在于注重发声的科学性, 尤其是对声音的柔美、连贯和力度等方面的追求。美声唱法是一种进行自我调节的方法, 是基于人体解剖学中所提倡的, 能够迫使人体发声机构进行变化的一种调节方法。这一唱法不仅要求演唱者能够保证气息的顺畅, 不论是高音、中音还是低音, 都能够确保声区的统一性, 同时还要具有宽广的音域以及声音幅度较大的特点。这些特点和要求都是美声歌唱演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通俗唱法含义、起源和特点

(一) 含义

所谓通俗唱法, 是指一种清新自然的歌唱方法, 也被称为流行唱法。

(二) 起源

通俗唱法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并一直发展至今。

(三) 特点

通俗唱法最主要的艺术特点就是“自然声态”。通俗音乐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 都具有平民化的特点, 给人以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通俗歌手在进行演唱时, 可以对自己的声音色彩进行改变, 也就是说, 在演唱时, 歌手具有多变的声音色彩。另外, 通俗歌曲的体裁是相当广泛的, 这也就决定了通俗歌手的演唱风格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并且在演唱中, 歌手在唱歌的同时, 还可以添加适当的舞蹈动作, 以用来辅助歌唱的完成。

三、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之间的联系

(一)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对歌唱者的音乐素质要求是相同的

所谓音乐素质, 是指歌唱者表现在音乐方面的, 主要包括良好的音乐感觉、鲜明的节奏感以及敏锐的听觉等素质,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与之相对应的乐感、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能力。

音乐素质包括先天音乐素质和后天音乐素质。其中, 后天音乐素质是影响歌唱者整体音乐素质的主要方面。总之, 歌唱者只有具备了乐感、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音乐素质, 才能达到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共同要求。

(二)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都要求歌唱者气息的顺畅

不论是美声唱法还是通俗唱法, 在气息上都存在一种共性的要求。这两种唱法, 都要求演唱者进行胸腹式呼吸, 并且能够熟练的掌握横膈膜技巧, 在演唱时必须保证声道的顺畅, 正所谓“欲歌者, 必先顺其气”。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持, 歌手在唱歌时会产生很多声音上的变化, 这些变化都与呼吸有着必然的关系, 都会受到呼吸的影响。这两种唱法在呼吸的速度方面比较常用的都是急吸缓呼的方式。另外, 两种唱法对共鸣的要求都很高, 它们的共鸣器官和共鸣区是相同的。

(三)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对声音的方向性主张一致

在声音的方向性方面,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都要求歌唱者的声音尽量靠前, 而不要把声音含在口中, 并且都强调吐字和咬字的力度。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都要求歌唱者必须掌握声带边缘震动的发声技巧, 通过声带的边缘震动, 会产生“头声”, 而这种“头声”又会使歌唱者能够发出高音来, 只有掌握了这种声带边缘震动的技巧, 才能让美声歌手和通俗歌手同时获得高音。

(四)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是能够进行变通的

对于同一首歌来说, 演唱方法并不是一层不变的, 也不是只有一种固定的唱法。在保证唱法不混乱的前提下, 是可以对歌曲原有的唱法进行改变的, 这不仅能够提高歌手驾驭多种唱法的能力, 还能够给听众带来新鲜感和愉悦感。

也就是说,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 是可以进行互相变通的。不仅可以将一首美声唱法的歌转换成通俗唱法的歌曲, 同时, 也可以将通俗唱法的歌曲转换成美声唱法的歌曲, 使同一首歌同时具有了两种不同的唱法。

在音乐界, 对歌曲唱法进行变通的例子不胜枚举, 并且事实证明了这样的变通是创新的、合理的、可行的。

总而言之, 美声唱法也好, 通俗唱法也好, 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但是, 同时作为声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 在对歌唱者的音乐素质, 气息以及声音的方向性等方面, 都具有相同的要求。除此之外,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二者之间还可以进行合理的变通, 甚至是将两种唱法进行有效的结合, 也就是说, 这两种唱法之间是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相互变通的。

摘要:传统的声乐分类习惯性地在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之间树立一道明确的界限, 并且将它们分离开来。如果从对歌曲的演唱方式和演唱风格上进行分类, 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之间确实存在很大的区别。但事实上, 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都包含在声乐的范畴当中, 都是声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并且都是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基础的。那么, 二者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呢?本文将对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二者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

关键词: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二者联系

参考文献

[1]陈岳琴.简析声乐演唱艺术中的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2) .

[2]贺春保.如何实现美声唱法到通俗唱法的回归于反哺[J].《华人时刊 (中外教育) 》, 2011 (11) .

[3]罗洪.论美声唱法对通俗唱法的借鉴作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5 (03) .

唱法特征 篇10

关键词: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共性 个性 比较研究

一、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又称“柔声唱法”,源自意大利文“Bel canto”,直译成中文是“美妙的歌唱”,兼有“美丽的歌曲”的意思。它指的是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及歌唱方法,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科学的发声方法,其声音特点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松、通、亮、美。”

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美声唱法属于混合声区唱法,它要求演唱者在真声基础上,随着音高的不断提升而逐渐混入假声,最后形成以假声为主。美声唱法提倡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强调气息的有机控制和共鸣腔体的合理运用;讲究音色纯净、柔美、明亮并带有金属质感;要求声音空、通、连贯统一并具有穿透力。此外,美声唱法还讲究发声自然,注重起音,能够有规律的进行渐强、渐弱及装饰音的演唱等。

美声唱法是在五四运动后,由国外的教会传教士随同教会音乐一并传入我国的。在我国,人们对美声唱法的理解是:美声唱法就是以意大利传统歌唱发声技巧为基础的歌唱方式。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已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了,在几代歌唱家和教育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美声唱法逐渐得到了世界声乐界的欣赏和认可,并逐渐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民族唱法的特点

民族唱法源于民间,是由中国各族人民依照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爱好发展创造起来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它泛指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中的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流传的各种不同的歌唱艺术形式、歌唱方法及各流派唱法体系的总和。民族唱法大致可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四种唱法”。①

“民族唱法”这一概念最初是为了区别于“美声唱法”而提出的,它包含了我国特有的传统歌唱技巧。可以说:民族唱法是中国传统唱法在现代声乐理论基础上的集中反映。建国初期,我国声乐界出现了关于“新中国唱法”的大讨论,即“土洋之争”大讨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唱法问题上。通过讨论,最后确立了“新中国唱法”的发展方向,确立了民族唱法要在继承传统民歌、戏曲唱法的基础上,大胆借鉴美声的发声方法,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化。

传统民族唱法的主要特点有:一、声音明亮、位置靠前;二、唱高音时多用真声,气息上采用戏曲唱法的“丹田气”;三、强调语言与音乐的关系,要求吐字清晰,讲究字音的归韵、收声;四、讲究以字行腔、字正腔圆,提倡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随着我国民族声乐的不断发展进步,民族唱法的声音特点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我国最早的民歌采用戏曲的发声方法,以口腔共鸣为主也混入头腔共鸣,真声运用较多,声音位置靠前,吐字清晰,声音略显单薄;

第二阶段:民族唱法在继承传统的戏曲、说唱、民歌发声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真假声混合的发声方法,使声音圆润明亮,具有穿透力;

第三阶段:民族唱法吸收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技巧,使得声区统一,音域更为宽广,声音更加明亮通畅且具有表现力,能够胜任高难度作品的演唱,这种唱法在当今又被普遍称之为民族新唱法。

因此,可以说民族唱法是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民歌演唱基础上,又吸收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理论,是传统民歌演唱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发展。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共性

1.气息

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唱法同属于声乐演唱门类,二者有共同的发声规律。在气息运用方面,美声唱法推崇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又称横膈膜呼吸法),要求运用横膈膜及腹部来支持歌唱。这种呼吸法的优点是:气息深,容量大,速度快,控制力强,声音弹性好。中国民族唱法则采用以腹式呼吸法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强调依托下腹部的“丹田气”来支持歌唱。美声唱法要求的“气息下放,让声音落下来”,与民族唱法强调的“深”字,其实质是一致的,都强调气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美声唱法对气息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声音可任意渐强、渐弱及软起音、硬起音等方面,这与民族唱法要求声音抑、扬、顿、挫如出一辙。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呼吸的运用上遵循的规律是大致相同的,两种唱法都要求深呼吸、以气息顺畅、走动为宗旨,都强调横膈膜、腰肌和腹肌的力量,都强调和肯定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

2.共鸣

如果说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原动力,那么共鸣则可以说成是歌唱发声应遵循的轨道和路线。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共鸣、口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共鸣是指声带发出的声音经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到达整个肺部胸腔后产生的共鸣;口咽腔共鸣是指声带发出的声音传至喉腔、咽腔、口腔后产生的共鸣;头腔共鸣是指声带发出的声音传至鼻腔、上额窦、额窦后产生的共鸣。其中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是不可调节的共鸣腔体,要靠人的意念来实现。

美声唱法将头腔共鸣和口咽腔共鸣称为“上共鸣”,将胸腔共鸣称为“下共鸣”,胸腔共鸣使声音结实丰满,有厚重感,头腔共鸣则使声音有韧性,更具穿透力。美声唱法在歌唱发声时要求把上下共鸣腔体全部调动起来,形成混合共鸣,以获得高质量的声音效果。中国的民族唱法大胆借鉴了美声唱法中关于共鸣腔体的运用,为了突出声音的明亮效果,在发声技巧上采用局部共鸣腔体,即多运用口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胸腔共鸣使用较少。虽然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共鸣腔体的具体运用上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讲,二者对共鸣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这一看法上是基本一致的。

3.高位置

根据人声的特点,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均将声音分为低音、中音和高音三个声区,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胸声区、混声区和头声区。在歌唱时,二者均要求将三个声区的声音位置统一起来,使声音上下贯通,整个音域像在一个声区。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时常听到的“高位置”、“头声”、“面罩”这些词汇,实际上就是一种高位置唱法,这种“高位置”出现在咽壁顶端,小舌后面的鼻咽腔处,歌唱时感觉前额、鼻梁一带有微微的震动感,也就是所谓的头腔共鸣。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都需要高位置发声,意大利著名声乐大师吉诺·贝基认为“面罩共鸣是声音的灵魂,是声音的共鸣焦点和支持点。”②声音位置越高,头腔成分越多,声音更具有穿透力和表现力,音质就越纯净。

四、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差异

1.音色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声音的本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论在哪个声部,美声唱法相对于民族唱法而言,其音色都较暗一些。简单地说,美声唱法声音位置靠后,民族唱法声音位置靠前,并且随着音高的不断攀升,二者的音色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换声区和高音区时,由于美声唱法采用了“关闭唱法”,使得其音色由先前的明亮转为稍暗,民族唱法虽然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混声技巧,但是其音色在中、高音区变化不明显,仅是在高音区声音听上去比美声唱法更为明亮一些。

2.语言

每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的发音规律,西方语言与中国语言属于不同语系,因此在发音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美声唱法以意大利语为语言基础,意大利语的特点是以元音为主,音阶起伏不大,没有复杂的归韵现象。其元音有利于在歌唱中形成统一的声音线条,有利于气息的流动和共鸣腔体的形成,所以美声唱法听起来声音舒展流畅、优美自然。我国的民族唱法以汉语为基础,汉语属于旋律性语言,音调高低起伏变化明显,且元音、辅音交替出现频繁,这样使得旋律音调与语音字调很难协调,想要达到“字正腔圆”,必须做到在歌唱时字头唱得简短准确,字腹唱得平稳引长,字尾唱得归韵清晰。可以这样说,“民族唱法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特别强调咬字的准确和真切,讲究字的头、腹、尾,讲究行腔的抑扬顿挫和韵味。而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它的特点在于突出声音的圆润通畅,以声带字。”③

3.喉头位置

喉头作为振动器官,是声源的一个有机部分,歌唱时喉头的位置和活动状态直接影响到声音的音色、音质、音准及音域。喉头位置过低会出现暗淡、滞重的声音,相反喉头位置过高则会出现刺耳、尖亮的声音。美声唱法追求混声共鸣和头腔共鸣以获得松弛、通畅的声音,因此要求在歌唱时把喉头放下来,这样可以使喉咽腔的共鸣腔体扩大拉长。这种喉头低位置是通过深吸气和打哈欠来获得的,只有喉头稳定了才能发出金属般色彩的声音。民族唱法认为歌唱时喉头位置的安放程度应参考作品中语言的发音位置,民族唱法讲究以字行腔,以字传情,因此提倡适度地打开喉咙,虽也要求喉头下放,但是位置不宜过低。笔者认为在声乐教学中,对歌唱时喉头位置的安放不能做千篇一律的要求,不能一味地强调喉头低位置,喉头只有处于自然放松的最佳状态,才能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

结语

虽然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歌唱的艺术形式不同,表达的艺术风格不同,但是二者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有共性也有个性,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对两种唱法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加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两种演唱形式,进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声乐演唱事业和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注释:

① http://baike.baidu.com/view/5382.htm。

② 胡郁青:《中外声乐曲选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三版,第7页。

③ 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第129页。

参考文献:

[1]余笃刚. 声乐·语言·艺术[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1987.

[2]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3]张晓农.人文传统背景与中西声乐文化差异之比较[J].交响,2000(2).

唱法特征 篇11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简介

当今在乐坛中, 民族唱法其实是从传统声乐唱法上来延续的, 我国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 民族唱法也有了不断的提高, 不仅能从唱法中体会到人民的生活和喜悦之情, 这种唱法让我国的音乐舞台上绽放出奇特的光彩;而西方美声唱法是从西欧专业古典音乐演变而来的, 是从文艺复兴开始逐步形成的, 这种唱法本质上是不能脱离宗教音乐影响的, 随着这种唱法的发展, 人们渐渐觉得这种唱法并不能表现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的流露, 所以就自己慢慢摸索, 最后, 形成了现在的美声唱法。中国的民族唱法艺术包括我国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形式和歌唱艺术风格, 我国的民族歌曲主要题材是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向往, 主要题材是民歌、说唱艺术和民间戏曲, 音调主要是以五声民族调式。

而美声是意大利的一种独特的流派唱法, 美声的发展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有很大的关系, 题材多是宗教, 宫廷等世俗题材, 有合唱, 重唱, 独唱等类型。民族唱法的民歌主要是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民歌, 而美声唱法是西洋各民族的民歌, 这叫做“谣唱曲”。

二、民族唱法的特点

民族唱法的发声的时候, 声音是比较靠前的, 主要是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为主, 用到胸腔共鸣的地方很少, 所以真声就比较明显, 声音相对来说比较单薄, 发音在口腔时, 口腔用力就比较大, 唱到高音的时候, 越到上面, 声音则会越小, 其中, 咬字是比较重要的, 这就要讲究嘴皮子的功夫了, 这样才能体会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族唱法对声音美感的要求是委婉, 高亢, 而且富有穿透力, 还同时又要有线条感, 其中, 最属戏曲歌唱方法最为经典, 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民族唱法中的线性感就是从它这来的。

三、美声唱法的特点

由于美声唱法是西方的, 所以它就秉承了西方那种自由的意识, 同时还具有立体审美意识, 这和西方的绘画也是息息相关的, 西方的文化都和空间感是有关联的, 无论是从音乐上还是美术上, 所以要求声音也要是立体的, 也是为了避免出现声音的单一性, 所以, 发声的时候, 无论在哪个区域, 共鸣腔体只是共鸣的比重略有不同罢了, 美声唱法是要真假声按音高比例混合着用的, 其中, 最为经典的要数, 帕瓦罗蒂的连唱九个胸腔共鸣的high C, 这就体现了西方人追求审美的具体表现。

四、民族唱法之于美声唱法的不同点

我国的民族唱法是可以追根溯源到古代的, 古代的音乐理论中, 提到的最重要的, 又是最为讲究的就是歌唱时候, 呼吸的问题, 并且对此十分重视, 并做了全面的研究, 也提出一些很好的观点, 比如说:“能调气者方善歌, 音盈自脐间出, 理气而噫其词, 既得其术, 可致响谷遏云之妙音。”, 一直到今天, 这些古代人民的智慧, 都让后人敬佩不已。

民族唱法的呼吸讲究的是用“丹田之气”来呼吸, 则最高境界莫过于“气沉丹田, 天庭虚空, 气盈声满, 两肩轻松。”这可是民族声乐歌唱家郭兰英形容民族唱法的, 所以, 丹田之气则是最为正宗的, 所以, 在进行发声训练的时候, 就要练习用丹田之气来发声。

另外, 民族唱法主要是以真声为主, 所以音调就比较高亢又有穿透力;而且民族唱法的声音十分具有个性化, 手法变化种类也多种多样;民族唱法则是头腔共鸣加上口腔共鸣结合起来的, 而且口腔着力点比较大, 同时也极具弹性。民族唱法的共鸣技巧讲究的是字正腔圆的, 所以共鸣的音色就是会展现出比较清亮, 柔美, 通彻的感觉。

五、美声唱法之于民族唱法的不同点

美声唱法的音质比较统一, 音色比较优美, 这是因为用了声带振动频率的关系, 用发音变化和咽喉部分的自我调节, 就可以完美的控制声音频率, 这对美声的唱法是有很大的帮助。

美声唱法的音域比较宽广, 一般美声唱法都能唱到两个八度, 甚至是能够达到三个八度。

除此之外, 美声还充分利用了人体的咽喉腔共鸣, 口腔共鸣, 口咽腔共鸣, 鼻咽腔共鸣, 头腔共鸣, 鼻腔共鸣和胸腔共鸣, 这些都可以完美的发出那些动听的声音。

美声唱法一般来说, 它的气息都比较通畅, 所以声音会显得比较连贯, 因为它是使用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这种呼吸法, 在歌唱界来说, 都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方法。而美声则是有一种比较特别的咬字方法, 就是用牙关和嘴角咬字。另外还要应用自如横式唱法和竖式唱法。

美声还有一种是哭腔的唱法, 这种唱法不仅可以排除声音的紧张, 还可以和情感巧妙地配合。

美声的声音是具有极强的韧性, 无论是音强音弱, 都要让它体现在气息和声带上, 这样就能听到一个浑厚有力的声音。

六、民族唱法的美声唱法具体发声的比较

民族唱法的气息着力点比较深, 可是其实是“开肋绷胃”, 意思是要提着气, 这样子的话就会让气息变得浅, 声音变得细, 而且, 民族声乐的呼吸中的换气和气息相互调节也是很有讲究的, 讲究的是一口气, 就要连续不断, 音断字不断, 字断气不断, 这样唱出来的声音婉转动听, 有时高亢有时低沉。而美声讲究的是“胸腹联合式”, 横膈膜控制着气息, 就是要气息饱满, 然后很自然的吸气, 用横膈膜来控制气流和气息, 这样就可以达到有稳定的气息了, 这样的气息深沉, 坚定, 有活力。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都是离不开呼吸的, 用合理科学的方法呼吸是最为正确的, 近年来, 我国的音乐家越来越借鉴美声的唱法和发音技巧, 不仅保留了民族唱法的技术, 也同时吸取了一些美声唱法的技巧, 所以, 在唱歌的道路上越走越辉煌。

我国的民族唱法在发声上有三种类型, 分别是:真声唱, 假声唱, 高音区假声和低音区真声相结合, 用真声是声带全部振动, 这样会使音量变大, 声音变得很粗狂, 浑厚, 可是这样比较容易受音域的控制;用假声是局部声带振动, 发音的时候是声音明亮, 有极强的穿透力, 可是在中音区和低音区发的声音是比较虚弱的;而高音区假声和低音区真声相结合是比较受到提倡的, 这就会做到真中有假, 假中有真, 真真假假, 真假难分, 这样就可以弥补单纯用真声或者假声的局限性, 不仅发挥了两者的优点, 又巧妙地避开了那些弊处, 此可谓一举两得, 所以才会受到提倡。除了这三种以外, 还有的比如说, 喉音歌唱技术, 念白吟唱技术, 和白声歌唱技术等, 这些都是民族歌唱技术中比较独特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的歌唱技术, 才会使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越来越好。

摘要:音乐是可以渲染一个人内心的, 其中的唱法分别是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西方的, 民族唱法是中国传统的, 它们是建立在不同人文背景, 审美欣赏问题而产生的不同的歌唱艺术。

关键词: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发声技巧比较

参考文献

[1]马国英.民族唱法歌唱技巧策略研究——从借鉴美声唱法的角度出发[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03-10.

上一篇:保护方案下一篇:蒲公英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