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与民族产业发展

2024-07-24

富民与民族产业发展(共4篇)

富民与民族产业发展 篇1

按照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和人民银行总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方案实施与考核指引》的通知精神和要求, 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简称“富民县联社”) 于2005年6月2日被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银监会获准认购额度为1, 000万元的专项央行票据, 并于2007年12月按期获准兑付。4年多来, 富民县联社从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制度、强化内控管理到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方面, 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其产权明晰、资本金到位、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 支农力度大、覆盖面广、效应明显, 经营业绩突出, 初步达到了“花钱买机制”的改革预期目标, 形成了地方政府、农信社、涉农企业、农户等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 农信社也毋庸置疑地成为了富民县辖内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一、基本情况

(一) 股权结构日趋合理

2005年之前, 富民县联社的股本金管理存在股金不足、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设置不合规等问题。2005年5月, 为加快产权改革进程、优化产权结构、强化股权责任, 按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方案》的规定和要求, 富民县联社对原不合规的股本金347万元进行了规范。在社员自愿申请的情况下, 进行增股和清退, 并按计划一期增资扩股418万元。2005年4季度末, 其规范后的股本金扩充为764万元。2006年5月, 统一县乡一级法人产权制度改革二期增资扩股581万元。2006年4季度末, 其股金扩充为1, 345万元。2007年9月, 富民县联社完成了第三期增资扩股工作, 其股金增至2, 345万元, 较基期增加1952万元。出现了“一增一稳一合理”的特点:一是股本金足额到位, 股金增加较多, 较基期增加近5倍;二是股本金较为稳定。截止2009年8月, 其股本金借、贷方均无发生额;三是股本金结构较为合理。股本金结构设置多样化, 既有资格股, 也有投资股。投资主体多元化, 既有以农户、本社职工为主的自然人股, 又有以个体工商户、企业法人为主的法人股, 且股权比例摆布较为均衡。

(二) “三会一层”治理结构逐步完善

2006年年初, 富民县联社被确定为云南省第二批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改革单位, 按照《农村信用社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 富民县联社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成立了改革组织机构, 认真开展了清产核资、增资扩股、健全内控制度等基础工作。2006年5月, 富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正式挂牌开业。统一法人后, 富民县联社的组织结构主要呈现了“二完善一明确一约束”的变化特点:一是建立“三会一层”组织,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两会一层”绩效评价标准和程序;三是重点明确“三会一层”职责分工, 逐步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1.健全制度, 明确职能。富民县联社整理制定了“三会一层”议事规则等29个法人治理规章制度, 初步建立了以社员代表大会为核心的权力机制、以理事会为核心的决策机制、以监事会为核心的监督机制和以经营管理层有效执行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机制。按照改革需要, 县联社设立了“一室六部”7个职能部门, 对全瞎7个乡镇的13个营业机构的经营和管理依法实施授权制, 规范了各职能部门和营业机构的运作行为。2.具体明确理事长和主任的职责分工。3.明确理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下设委员会的职责分工。即:明确理事会下设3个专门委员会的职责分工和高级管理层下设2个专门委员会的职责分工。四是切实加强监督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监事会职能作用。富民县联社制定了《富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高级管理人员离任稽核管理办法》、《富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主任专项审计办法》等稽核、审计制度, 明确了审计范围、内容和程序。截止2009年8月, 富民县联社监事会共组织19次高管离任稽核, 14次专项审计。

(三) 经营业绩较为突出

1. 资产质量发生质的变化。

2005年以来, 为加强信贷管理, 严格控制新增贷款风险, 富民县联社在不断加大清收不良贷款工作力度, 健全清收机制, 采取多种措施手段盘活不良贷款工作的同时, 对新发放的贷款实行了“贷款问责制”和“不良贷款追究制”, 使不良贷款占比逐年下降。截止2008年末, 富民县联社不良贷款余额7122万元, 不良率为7.67%, 较基期降16.25个百分点。

2. 资本充足率跨越式提高。

2005年至2008年, 富民县联社主要通过增资扩股1186万元、计提3037万元呆账准备金、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税金优惠1768万元增加一般准备、扩补资本净额, 提高经营效益, 优化风险资产结构等多种途径, 实实在在地提高了资本充足率, 使资本充足率多年持续保持在10%以上。截止2009年2季度末, 其资本净额为11329万元, 是基期的31倍;资本充足率为14.44%, 较基期提高11.9个百分点。改革4年后, 富民县联社的资本净额大幅提高, 资产质量明显改善, 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3. 财务经营指标发生历史性突破。

近4年来, 富民县联社始终坚持增收节支的财务收支原则, 严格执行上级社的财务管理制度和银监会、国家税务总局的年终决算文件规定, 采取强化收息考核力度、压缩非生息资金占用、严控非营业费用支出等增收激励机制, 不断加强经营管理, 逐年增加拨备, 增强抗风险能力。2006年年末, 富民县联社弥补消化完全部历年亏损挂账, 盈利水平和经营效益在此后得到了迅猛提高。两年来, 实现存贷业务快速发展, 经营效益明显提高的良好局面。

表2相关数据的变化已经非常清晰地表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富民县联社总收入逐年大幅增加, 综合费用率呈总体下降趋势, 收支增长比例合理, 支出增幅控制适度。

二、支持“三农”力度大, 覆盖面广, 支农效应逐渐显现

(一) 农业贷款逐年增加

2005年之后, 富民县联社始终立足“三农”, 面向“三农”, 各类服务紧贴农村, 各项业务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做文章, 不断加大支农信贷投入, 不断巩固农信社在全辖金融支持“三农”经济中的支柱形象。2002年至2008年末, 富民县联社农业贷款余额由14, 436万元增至78, 525万元, 增加64, 089万元, 增长443.95%;农业贷款占比由基期的71.55%增至2008年年末的84.62%, 占全辖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量的97%, 支农贷款投入份额占比较大。截止2008年年末, 富民县联社贷款余额为92, 802万元, 占全县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72.35%。由此可见, 富民县联社贷款规模、支农资金投放规模均双双雄居全辖金融机构之首。

(二) 农户贷款增势不减

在支农服务中, 富民县联社逐步推广了深受农户亲睐的小额农户信用担保、农户联保等信贷品种, 不断创新业务品种和服务方式, 想农户所想, 急农户之急, 与广大农户形成了密切相联的社民鱼水深情。2002年至2008年末, 富民县联社农户贷款户数由1900户增至17973户, 增加16073户, 占贷款总户数的33.82%。截止2008年年末, 富民县联社农户贷款户数覆盖面达51.83%, 其支农贷款投入明显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三) 支持“三农”发展措施得力, 落实到位

富民县联社长期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办社宗旨, 把“三农”经济视为农信社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通过完善和推广现有农贷业务、拓展新的农贷品种, 不断改善支农服务手段, 提高支农服务质量, 把信贷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上。把信贷服务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为农民和城乡经济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不断完善信用社服务功能, 实现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增长。近年来, 富民县联社支农主要采取“一个宣传两个支持三项开拓”的措施积极支持辖区“三农”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即:一是加大支农宣传, 提升广大农户对农信社的认知度。充分利用标语、小册子、墙体广告、电视媒体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信用社的职能、服务品种;二是大力支持“特色农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农村信贷工作坚持“立足三农, 服务城乡, 支持中小企业,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市场定位, 大力支持农户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扶持农家乐、无公害蔬菜基地、鸵鸟特禽养殖、绿色生命蛋特种鸡养殖等一大批地方特色农业、特禽养殖业等新兴特色产业。在农信社的大力扶持下, 富民县“一乡一业, 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格局已初步形成, 并初具规模。在满足农户种养业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前提下, 富民县联社立足实际, 积极支持地方涉农龙头企业的发展, 在支持重点涉农龙头企业的项目建设的同时, 辖区农村相关产业被带动起来, 县域经济也被拉动起来, 农民就业的机会增加了, 农民增收的初衷也一步一步地得以实现;三是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利农、惠农政策, 让利于民。结合农户资金需求实际, 对2, 000元以内的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和小额扶贫贴息贷款一律执行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 年均让利农户不低于300万元。对使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贷款利率, 在市场利率定价的基础上优惠5%。同时, 利用农信社网络优势, 积极开办利农、便农的各种代理业务品种, 惠农一折通、农民工银行卡等特色服务产品正在辖内有声有色地推广着, 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农信社业务的快速发展;四是积极开拓合作新领域、业务新品种和融资新渠道, 为支农筹措多样化的融通资金。紧紧抓住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营业网点收缩的历史机遇, 加强与广大客户的业务联系和友情联络, 大力宣传农信社的新业务、新品种、疏通结算渠道, 逐步实现了“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工作策略。切实发展“银企合作”、“银政合作”和“银银合作”, 积极拓展中间业务, 开辟新的存款增长点。积极拓展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 多方位提供金融服务。截止2008年末, 全辖农信社累计办理贴现业务73笔, 金额3612万元, 提高了富民县联社的资金使用率, 多元化地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融资需求。

三、农信社改革任重道远

在各级党委、政府、人民银行和银监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 中央对农信社“花钱买机制”的改革计划已基本实现, 农信社的改革初告成功。但是, 在这一连串阶段性的成果后面, 不论是各级党委、政府, 还是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农信社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农信社许多持续性、长期性的改革工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开展, 部分下滑的经营目标和尚未落实到位的各项措施仍需我们进一步努力去落实, 一些与改革初衷相驳、甚至背道而驰的实际问题还急需我们抓紧研讨和校正。一句话:农信社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富民与民族产业发展 篇2

1 长水河农场林业产业基本情况

长水河农场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 位于北安市境内, 隶属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管理局。全场占地总面积4.5万hm2, 耕地2.4万hm2;森林面积9067hm2, 其中:人工林4827hm2, 天然次生林4240hm2;林木总蓄积量43.3万m3。森林覆盖率达到20.3%, 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5.3%, 人口13199人, 职工2956人。覆盖境内有南北河、讷漠尔河、王老好河、长水河、柳毛河5条无污染河流, 属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按照总局党委书记隋凤富同志提出的“造林绿化与发展林业经济相结合, 与发展林业产业相结合, 与职工致富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长水河农场结合自身独特的自然优势, 始终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 坚持在服务大局中找准定位, 在理清思路中发挥优势, undefined在统领全局中抓住关键, 在重点突破中整体跃升, 强力打造了以“林木、林园、林下”为主的林业经济产业。林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了“八大”种植区域, 培育苗木品种100余种。现已建设成为拥有苗木存量5000万株、占地300hm2的集生产、示范、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苗木生产基地。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林下经济, 培育建成了美国提子、坚果嫁接、五味子及万亩杞柳种植基地, 构建了林业经济占农场经济“半壁江山”的新格局, 农场被总局确定为垦区惟一的林业经济示范场。

2 长水河农场发展林业产业的基本做法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 长水河农场从一个弱场穷场, 发展成为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林业产业发达, 职工增收致富快, 农场经济效益好的强场, 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以战略思维审视自身, 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业发展规划

在富民强场进程中, 长水河农场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 发展林业是职工增收致富的坚实基础,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实保障, 始终把林业产业发展摆在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他们坚持规划先行, 围绕场情, 深入调研, 借助“外脑”, 确定了本场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项目、产业布局和保障措施, 科学制定出了适合本场林业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 千方百计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同时, 他们改变发展观念, 拓宽发展思路, 探索出以发展林木、林园、林下“三林经济”为主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每年召开林业专题会议, 解决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每年拿出一定资金重奖林业经济发展大户, 鼓励职工植树造林, 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 把林业办成了长水河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2.2 以造林绿化为重点, 培植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 长水河农场始终坚持大面积、高标准造林, 大力培育森林资源, 发展以造林绿化为主的林木经济, 培植了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 也实现了“人居楼房中、楼置花园中、花园森林中、森林自然中”的城镇建设理念。农场始终坚持“造林绿化与发展林业经济和林业产业”相结合的原则, 在绿化的同时, 扩大以杞柳、五味子、坚果种植为主的经济林种植面积, 实现农场与职工双赢。从2008年开始, 农场以每年133hm2的造林速度发展, 2009年实施了“全场总动员, 大干三十天;四年任务一年完, 再造秀美山川”的“万亩大造林”工程, 投入资金1100万元完成造林533hm2, 实现了“四年任务一年完”的工作目标。2010年, 农场又投资600万元完成造林绿化133hm2, 共栽植各类苗木85万株, 实现了全场累计人工造林5733hm2。与此同时, 农场大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共栽植“公仆林、党员林、青年林、护士林、金盾林、学生林”3万余株, 形成了“人人爱林、人人造林”的良好氛围, 实现了“一夜成林”的梦想。2011年农场又紧紧围绕“抓城”建设, 按照绿化与坚果、杞柳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完成场部133hm2造林绿化任务, 并且加速大苗栽植进程, 完成容海公园的卧虎山度假村和凤凰岭度假村的高标准绿化任务。预计到2020年全场将实现森林总面积11333hm2, 森林覆盖率达到25.2%, 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0万m3, 林木蓄积以每年3.78万m3速度增长, 按每立方米300元计算, 年增值1134万元, 户均200m3, 价值6万元, 林木资源总价值3亿元。

2.3 以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为主线, 推动林业经济处处开花

为了给职工群众寻找更多的致富门路, 长水河农场认真研究场情, 积极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把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作为促进农场经济发展、职工可持续增收的一个突破口。充分利用现有的林地资源、林木资源、荒山弃地, 发展林下经济, 探索出“房前屋后种五味、空地闲壤插杞柳、荒山弃地栽坚果”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调研得知, 杞柳种植一次可连续采收6~7年, 是一项当年投入当年回本, 一次性投入多年受益的产业,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而且从种植、管理到加工、成品制作等过程需要大量劳动力, 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是解决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好项目, 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好产业。2007年, 农场引进山东的柳条在农场试种, 获得成功。于是近2年, 农场通过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对种植户进行科技示范、农场出台回收优惠政策等措施调动种植户的积极性, 重点发展杞柳种植。2011年全场杞柳种植已发展到1333hm2。该场计划到2015年, 全场杞柳种植发展到6667hm2, 带动周边赵光、红星、二龙山、龙镇4场种植杞柳13333hm2, 形成2万hm2的柳编原料种植基地, 实现产值5.4亿元, 职工收益1.8亿元, 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可增加1.5万元。

2.4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大力推广林业种养殖先进实用技术

长水河农场大力实施林业富民工程, 根据当地实际和职工意愿, 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重点发展五味子、杞柳和苗木, 创造性的发明了“松柳间作”栽植模式, 即在造林地的松树苗间种植杞柳, 两者互不影响生长但却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创造性地开展苗木培育、定植方式、修剪整枝定干成形、灌溉管理等先进适应技术, 取得了明显突破。农场按照“实用、管用、够用”原则, 围绕林业产业发展, 以致富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 实施“一年一户一人一技”致富技能培训工程, 大力加强培训力度, 聘请东北林业大学专家采取课堂授课、现场实习、召开现场会、制作科教专题片等有效形式, 积极开展了林业科学管理、适用实效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 着力培养出了一批土专家和典型示范户。

2.5 以规模化经营为突破, 寻求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为了培育农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长水河农场以总局党委提出的创建“森林垦区”战略为契机, 依托林业经济示范园区, 聘请有关大专院校专家帮助进行规划论证, 总投资3000万元, 重点打造占地面积333hm2的苗木生产基地。基地现有喷灌设备10套, 保护地钢骨架大棚30栋2万m2, 温室大棚2栋640m2;较大规模晒水池3个, 占地面积4.5hm2;苗木窖3栋800m2, 规划出针叶育苗区、花灌木区、中草药区、休闲区、嫁接区、大棚区、花卉区、果树区和杞柳区九个区域, 拥有苗木8000万株, 100余个品种, 可满足北安管理局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用苗, 实现年利润1000万元, 为绿化垦区做出了贡献, 实现了职工增收, 企业增效。

2.6 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 进一步延伸林业产业链

没有稳定的市场, 林业产业发展就会失去根本动力。长水河农场一手抓杞柳种植, 一手抓柳编工艺市场, 形成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对市场需求研究, 及时掌握市场信息, 大力发展订单林业, 按照市场需求组织产品生产。为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该场成立了临沭北大荒柳编工艺品有限公司, 在2009年春秋两届广交会上, 临沭北大荒柳编工艺品有限公司与德国、约旦、波兰等72个国家和地区签订订单198份, 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 折合人民币2100万元。同时, 为拓展国内市场, 在临沂地区建立20多个销售代理点, 在上海、重庆、北京、哈尔滨等大中城市设立了4家产品代理商, 国内市场销售额达800多万元。目前公司生产的柳编产品已由建厂时的几百种发展到7000多种, 新产品开发2000余种。“虚拟经济、实体发展、先进市场、打造品牌、后建厂房、带动基地”的创业发展观, 不得不说是一种睿智, 一种创新。如今长水河正按照“引进来、走出去”的要求,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资源、两个市场, 着力稳定传统出口市场, 积极开拓新兴国际市场, 长水河北大荒柳编工艺产品正在跨步走向世界。

长水河的实践证明,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对于加强生态建设、繁荣地方经济、促进兴林富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长水河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 值得垦区森林资源丰富的农场认真学习借鉴, 不断做大做强林业产业。

3 垦区发展林业产业的战略思考

在总局全力加速推进“强工”的大环境下, 在加快推进森林垦区创建活动中, 垦区林业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应成为林业的重要任务, 部分林业资源大场应以林业产业的大发展实现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在推广长水河农场发展林业经济的新模式同时, 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3.1 切实加强领导, 尽快完善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垦区各级要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切实加强领导, 建立林业建设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 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加大对产业化发展的引导力度。要集思广益, 善用“外脑”, 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地编制区域“林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明确林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布局、主要任务及措施, 科学引导西部小兴安岭山区、半山区、东部完达山区农场发展林业产业, 同时要注重与“创建森林垦区”活动的衔接, 及时制定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业产业规划, 构建科学合理的林业产业规划体系, 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3.2 明确发展重点, 尽快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

从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出发, 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需求, 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支撑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优势产业, 做强林业产业链。垦区的苗圃无论在规模和管理上都明显优于周边地区, 在此基础之上要做大做强育苗产业。林果传统产业也要壮大, 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推广丰产栽培技术, 提高苹果、梨、李、葡萄等经济林产量, 抓好基地建设,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垦区位于哈市和齐市的近郊农场林业应该发展围城经济, 以果蔬、花卉、食用菌等为主抢占市场, 远离城市农场应以苗木、特禽养殖、食用果等为主, 各农牧场应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做大做强苗木产业、食用菌产业、果蔬产业等, 把地理、气候、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3.3 制定优惠政策, 尽快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

林业是一项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回报慢的产业, 仅靠群众和少量的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需要总局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因此要制定扶持林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增加林业投入。

a.用好用足国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积极向上申报项目, 争取资金投入。同时提高农发基金支持林业产业的比重, 恢复并提高林业基地建设项目;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将农业政策保险、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惠及林业产业。

b.鼓励职工以林地、林木入股, 参与林业生产;建立森林资源评估机制, 允许垦区职工以林地、林木等林权证明, 在农村信用社融资、贷款。

c.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林业, 精心谋划, 设计一批有规模、有优势、有潜力的林业产业项目, 通过招商引资平台吸引本地、外地的企业投资开发林业产业;建立合理、有效的林地流转机制, 解决投资者在林权、采伐等方面问题, 努力形成以企业和职工自筹为主, 总局扶持为辅, 金融和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林业产业投资体系, 加速建成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3.4 实施科技兴林, 尽快提高林产品的竞争力

a.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 组织开展林业科技攻关, 大力开发传统加工业,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培育扶持林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新型森林食品、林特产品加工业, 延伸林业产业链, 增加产业附加值;应重视品牌建设, 对获得绿色林产品、森林食品基地和特色基地等称号的, 要给予一定的奖励。

b.大力推进科技兴林, 制定科技兴林实施方案, 理顺、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 加强农场林业科和技术推广站科技能力建设, 提高林业总体科技水平, 搞好科技示范, 在重点林业大场设立林业科技示范园区, 延伸科技服务功能;加强对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 努力培养一支研究推广能力强、专业结构合理的林业科技队伍, 提高研究和推广指导水平。

c.加速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转化应用, 大力发展林业科技产业, 筛选并组装集成一批技术成熟、应用面广、见效快的科技成果予以重点推广应用, 总局科技经费安排中要加大对科技兴林的支持力度, 对关键难题可进行技术招标, 提高科技进步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贡献率。

富民与民族产业发展 篇3

★到2017年底,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

特色农牧业贡献920元左右;劳务经济贡献1000元左右;农村现代服务业贡献200元左右;财产性收入贡献100元左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5.3%。

★到2020年底,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左右。

特色农牧业贡献2000元左右;劳务经济贡献2500元左右;农村现代服务业贡献500元左右;财产性收入贡献200元左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5.5%左右。

主要措施

★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

1.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促进贫困地区累计新增100万亩全膜玉米和脱毒马铃薯, 人均增收300元左右;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 力争户均新增2头牛或10只羊, 人均增收500元左右;促进优质林果、设施蔬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人均增收120元左右。

2.培育提升特色产品:因地制宜发展油橄榄、茶叶、花椒、核桃、百合、玫瑰、油用牡丹、甜高粱、青稞、油菜、藏中药、小杂粮等地方性特色农产品, 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

3.推进标准化生产:到2017年底, 主要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0%, “三品一标”农产品覆盖9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村。

★积极突出发展劳务经济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能人带动务工;积极开展劳务信息服务;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吸引“乡贤”和能人回乡创业。

★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目标:到2017年底, 贫困县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40%, 辐射带动5万贫困户;到2020年底, 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实现翻番, 辐射带动10万贫困户。

1.引进培育壮大一批精深加工企业;培育一批外向型企业;倾斜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仓储、冷藏、市场建设;

2.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

3.扶持每个贫困村发展小微企业或工商户;

4.鼓励贫困户以生产要素入股参与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

5.所有农产品加工企业都要采取切实措施, 确保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1.加快贫困地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2.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

3.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队伍。

4.努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优先建设464个列入全国计划的旅游扶贫重点村。

★提升农业科技扶贫能力

1.派驻科技特派员。

到2017年为每个贫困村派驻1名科技特派员, 指导贫困村应用先进实用技术;鼓励科技人员带着技术和项目进村入户, 以技术入股等形式领办或创办产业项目。

2.培育科技示范户、示范基地。

每个贫困村培育2~3个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贫困县建成2~3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

4.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培训。

确保建档立卡的每个贫困户有1个科技明白人。

5.强化农技推广服务。

建设“农业科技网络书屋”, 农技推广“云平台”, 加强“12316”三农服务热线建设。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1.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三年内全面完成所有贫困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土地流转率达到20%以上。

2.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

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农村金融产品;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

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建立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

4.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 按股分享经营收益。

5.加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

率先在贫困县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和运行规则, 推动贫困户资产变资本, 资本促增收。

6.强化惠农政策落实。

全面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各项奖补政策并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全面落实并逐步提高农村低保、农民养老、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残疾人补助等政策标准和补助水平, 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完成时限

★到2017年底, 特色优势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村比例达100%, 全面完成第一阶段的各项目标任务。

华亭牛产业“擎起”富民大旗 篇4

“在政府的扶持下,我去年贷款4万元,买了8头牛犊,年底共卖了6.8万元,今年扩大了养殖规模,争取年底收入要比去年翻一番。”华亭县东华镇裕光村养牛大户张万红信心十足地说。张万红是华亭县依靠牛产业走上致富路的一名普通代表,近年来,该县抢抓跻身全省养牛大县行列的有利机遇,按照“扩量、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从培育龙头企业、夯实产业基础入手,大力实施“万千百十”规模养殖工程,让牛产业真正“擎起”富民增收的大旗。截至目前,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5.95万头,出栏6.92万头,全年草畜产业产值预计达到2.4亿元,平均助农增收1025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5%以上。全县万头养牛乡(镇)达到9个,千头养牛村达到77个,百头养牛社达到110个,十头以上养牛大户达到1550户。

在西华镇华源肉牛养殖小区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 负责人康文炯告诉记者:“新建成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 配套建设了青贮池、管理用房、饲料车间及生产监控设施, 采用高科技运作, 工厂化经营, 科学化管理, 大大提高了养殖质量。”据悉, 该县2012年投资6 334万元, 用于草畜产业开发, 建成了高标准千头肉牛养殖小区5个, 百头肉牛养殖小区18个, 新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2个, 巩固提升7个, 全县养殖小区达到25个。同时, 县财政列支专项资金, 用于基础母牛保护补助, 连续3年实施黄牛冻配改良全免费服务, 全县黄牛冻配改良点达到38个, 形成了县有中心、乡有站, 村有服务点的肉牛冻配改良服务体系。改扩建了10个乡 (镇) 的畜牧工作站, 牛品种改良率、畜禽免疫率、检疫率均达100%。尤其是肉牛养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形成的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畜牧产业化体系, 切实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 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在千帆竞发奔小康的路上,该县各类优惠扶持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户发展牛产业的积极性,调动了大批农民养牛奔小康的信心,崛起的畜牧业中的牛经济,正在让更多的农民群众“牛”起来。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简介下一篇:资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