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民族关系

2024-11-04

历史教学民族关系(精选12篇)

历史教学民族关系 篇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如何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是教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要实事求是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国家, 汉族和其他各民族是这一大家庭的成员。有些民族的历史非常悠久, 例如, 西北的羌族, 南方的苗族, 在汉族形成的同时就出现了。今天满族的祖先是西周的肃慎, 蒙古族的祖先是商代的东胡, 曾经非常强盛, 并且建立过政权。秦汉时期, 北方的匈奴族隔着长城与秦汉帝国对峙。魏晋南北朝时,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更多, 不少进入到中原地区。宋朝时契丹族建立的辽, 女真族建立的金, 党项族建立的夏, 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元明清时期, 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管辖的范围更广,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一了中国, 成为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满族建立的清朝, 疆域广大, 是当时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在历史上由于各民族的不断发展, 我国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在缔造伟大祖国的过程中, 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从政治上看, 在我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大秦帝国的民族, 就是犬戎族, 在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 通过商鞅变法, 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任务, 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向前发展。南北朝时期,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在统一北方后, 经过孝文帝改革, 逐步强盛起来,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大融合, 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到后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 满族建立的清朝, 不但入主中原, 而且统一了全国。我国今天的行省制度就是从元朝开始的, 我国今天的版图, 基本上是清朝前期确定的。从经济上看, 少数民族对祖国边疆的开发, 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东夷族开发了沿海地区, 苗、瑶族开发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 藏族开发了青藏高原, 彝族和西南各族开发了西南地区, 东胡族开发了东北地区, 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族等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 高山族开发了台湾岛。正是各族人民对地域经济的开发, 与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交往, 才使多民族国家成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至于在维护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方面, 各民族曾作出过巨大贡献。例如清朝时期, 东北各族人民反抗沙俄入侵我国东北的斗争, 西北各族人民支持清军反击大小和卓兄弟分裂祖国的斗争。到了近代, 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事迹就更多了。

当然, 各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既有先进的, 也有落后的, 他们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其中人数较多而又发展迅速的民族, 对祖国历史的发展起的作用较大。例如, 汉族不论在政治经济, 还是在思想文化上, 都起过巨大的作用, 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是不容置疑的。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就是汉族的发展史。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不是由某一个民族缔造的, 而是所有民族, 包括历史上存在过但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民族。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必须包括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 没有少数民族的历史, 就不能称之为中华民族史。在历史教学中, 对于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历史上的地位, 既不能夸大, 也不能缩小, 而是要实事求是地讲述。

二、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要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

在中国历史上, 既有各民族友好相处, 和平发展的统一时期, 也有各民族互相对立, 彼此征战的分裂时期;既有汉族建立的政权, 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既有汉族内部的战争, 也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 以及各个民族之间的战争;既有外族的入侵, 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在历史上, 多民族的中国一直存在着统一和分裂的情况。

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的统一和分裂的问题?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不难看出, 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 在各民族之间, 当矛盾的同一性占主要地位时, 彼此友好相处, 互相往来, 和平发展, 国家表现为统一状态。例如, 秦汉的统一, 隋唐的统一, 元明清的统一。当矛盾的斗争性占主要地位时, 民族之间相互对抗, 甚至爆发战争, 国家处于战争或分裂状态。例如,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南北朝的分裂, 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同时, 矛盾的双方还可以互相转化。比如, 宋与西夏、辽、金的战争, 双方统治阶级几乎动员了各自一方所有的人力和物力, 但在战争之后, 各民族之间, 特别是各族人民之间, 出现了和平的局面。民族战争固然使各族人民遭到浩劫, 千百万人死于非命, 经济文化受到破坏, 然而, 战争也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接近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历史上每一次战争之后, 总有大批被征服民族的人民被强迫迁徙到另一个民族的聚居地, 各民族杂居错处, 相互融合。东晋十六国时, 民族战争经常发生, 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蒙古族、满族如果不入主中原, 就不会有较多的成分融合到汉族之中。至于战争引起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例子, 历史上屡见不鲜。这在客观上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促进作用。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仇视、屠杀和战争, 是民族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历史上各族人民友好相处, 在生产和生活中长期进行着经济文化上的交流, 在向共同的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 相互支持, 共同缔造和发展多民族的伟大祖国, 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这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本质和主流。

三、对于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要一分为二地分析讲解

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长河中, 怎样的人才能算是“民族英雄”?汉民族把岳飞, 文天祥作为本民族的英雄, 而女真、蒙古族则认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是民族英雄。有人则认为, 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 有利于祖国统一的人, 才能称为民族英雄。那么, 究竟应该怎样确定?我们认为, 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应当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具体分析, 既不能绝对的肯定, 也不能绝对的否定, 更不能带有狭隘的民族情绪片面地下结论, 而是应该指出其功过之大小, 从而确定其是怎样一个民族英雄。要热情颂扬他们的历史功绩, 对个别有污点的人物, 要注意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比如, 在讲述岳飞带领“岳家军”抗金斗争事迹时, 有的学生会提出, 岳飞抵抗的金兵也属于中华民族, 岳飞还镇压过农民起义, 所以不能算民族英雄。这时, 教师应当指出, 抗金斗争是岳飞一生中的主要活动。他从军二十年, 绝大部分岁月是在抗金前线度过的。还有的学生会提出, 宋朝当时已是腐朽的政权, 当遭到外来游牧民族的进攻时, 必然灭亡, 这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岳飞抗金, 阻碍了国家的统一, 阻碍了历史的向前发展, 所以, 从这点看他也不能算民族英雄。针对这一问题, 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 金军南下, 是以屠杀、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金军所到之处, 烧杀戮虐, 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因此, 岳飞抗金是正义的, 带有反侵略战争的性质, 他的英勇斗争, 阻碍了金军南下的进程, 保卫了大江南北的各族人民, 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虽然他有忠君思想, 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 但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来看, 岳飞在抗金斗争中所建立的历史功绩同他镇压农民起义的污点相比, 显然是功大于过, 岳飞仍然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

另外, 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帝王将相、文臣武将等, 我们也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评价。如果他们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对历史进程起过推动作用, 如秦始皇、武则天、戚继光等, 应当给予客观的充分肯定。而对于那些阻碍了社会发展, 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历史人物, 如慈禧太后、秦桧、吴三桂等, 要向学生讲清他们的罪恶所在, 然后给予坚决谴责, 使学生从反面受到教育。

总之, 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我们每一个历史教师都应当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历史教学民族关系 篇2

1.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并立(识记)

辽(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916年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宋(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西夏(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史称西夏)、金(完颜阿骨打做了女真族首领后,率从抗辽,1115年称帝,建立金国,定都会宁)。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都城在临安。)

1141年宋金和议内容:双方以东自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界;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贡送银25万两、绢25万匹。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岳飞后来被秦桧杀害。

44页(知识巩固)(畅想天地)49页(知识巩固)(畅想天地)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识记)

两宋时,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即经济重心南移。

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史实:①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秧马”,还出现了牛转翻车。②“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太湖流域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出现了占城稻和棉花由南往北、小麦由北往南推广的现象。③纺织业:民间丝织专业户;苏州、杭州、成都官营织锦院;棉纺织业南方逐渐普及。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白兔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商标。④陶瓷业:江西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⑤采煤业:采煤技术领先世界,煤已大量用于居民生活。⑥造船业:宋朝造船业在当时世界首屈一指,海船装有指南针。泉州、广州、明州等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⑦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⑧北宋都城东京、南宋都城临安,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宋代城市,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⑨城市周围出现的集市,逐步发展为市镇。

54页(知识巩固)(畅想天地)

3.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识记)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忽必烈1271年建立元朝,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统一全国。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立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成为中央政府的正式行政区。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松江的黄道婆对棉纺织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的中心。元朝时,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并写了《马可波罗行纪》,描绘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59页(知识巩固)(畅想天地)

4.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识记)

①元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②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③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④在元朝的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5.四大发明(运用)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司南,司南发明于战国时期。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多年。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人类在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64页(温故知新)6.宋元的史学、文学和艺术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宋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词,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是两宋之际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风格委婉《如梦令·昨夜雨蔬风骤》;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元曲是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是关汉卿,他的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作。元朝的赵孟頫是当时的画坛领袖,《秋郊饮马图》。

历史教学民族关系 篇3

一、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要实事求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我们祖国这一大家庭的成员,而且有些民族的 历史非常悠久,例如,西北的羌族,南方的苗族等,在汉族形成的同时就出现了。由于各民族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过程中,作出了 重大的贡献。在我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民族,就是一直受到华夏族歧视的犬戎族,在 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商鞅变法,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任务,推动了我 国历史的向前发展。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逐步强盛起来,促进 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到后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 朝,不但入主了中原,而且统一了全国。我国今天的行省制度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我国今天的版图,基本上是 清朝前期确定的。

从经济上看,少数民族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东夷族开发了沿海地区,苗、瑶族开 发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藏族开发了青藏高原,彝族和西南各族开发了西南地区,东胡族开发了东北地区 ,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族等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回纥及西北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高山族开发了台湾岛 .正是边疆各族人民对边疆经济的开发,并与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交往,才使多民族国家形成了统一的 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

至于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方面,各民族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例如清朝时期,东北各族 人民反抗沙俄入侵我国东北的斗争,西北各族人民支持清军反击大小和卓兄弟分裂祖国的斗争。到了近代,各 族人民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事例就更多了。

当然,各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既有先进的,也有落后的,他们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其中人数较多而又发展迅速的民族,对我们祖国历史的发展起的作用就大些,例如,汉族不论在政治经济上 ,还是在思想文化上,都起过巨大的作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部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汉族的发展史。中国这个统一的国家,不是由某一个民族缔造的,而是所有的民族, 包括历史上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民族。

二、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要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处、和平发展的统一时期,也有各民族互相对立、彼此争战的分裂时期 ;既有汉族建立的政权,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既有汉族内部的战争,也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 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既有外族的入侵,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战斗等等。历史上,多民族的中国存在着统一和 分裂的情况。

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的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便不难看出,在我国这 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在各民族之间,当矛盾的同一性占主要地位时,彼此就友好相处,互相往来,和平发展, 国家就表现为统一状态,例如,秦汉的统一,隋唐的统一,元明清的统一等。当矛盾的斗争性占主要地位时, 民族之间就相互对抗,甚至爆发战争,国家就处于战争或分裂状态,例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朝的分 裂,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等。同时,矛盾双方还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宋与西夏、辽、金的战争,双方统治阶级 几乎动员了各自一方所有的人力和物力,但在战争之后,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各族人民之间,又出现了和平相 处的局面。民族战争固然使各族人民遭到浩劫,千百万人死于非命,经济文化受到破坏,然而,战争也是各民 族之间相互接近的一种重要方式。历史上每一次战争之后,总有大批被征服民族的人民被强迫迁徙到另一个民 族的聚居地,各民族杂居错处,相互融合。东晋十六国时,民族战争经常发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次民 族大融合的高潮。蒙古族、满族如果不入主中原,他们就不会有较多的成分融合到汉族之中。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仇视、屠杀和战争,只是民族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历史上各族人民友好相处 ,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长期进行着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共同缔造和发展了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这才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本质和主流。

三、对于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怎样的人才算“民族英雄”呢?汉民族把岳飞、文天祥等人当成本民族的英雄 ,而女真、蒙古族则认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等才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认为,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有利 于祖国统一的人,才能称为民族英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确定呢?我认为,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应当用一 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既不能绝对地肯定,也不能绝对地否定,更不能带有狭隘的民族情绪片面地下 结论,而是应该指出其功过之大小,从而确定其是怎样的一个民族英雄。要热情颂扬他们的历史功绩,对个别 有污点的人物,要注意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比如,在讲述岳飞带领“岳家军”抗 金斗争的事迹时,有的学生提出:岳飞镇压过农民起义,不算民族英雄。应当指出,抗金斗争是岳飞一生中的 主要活动,他从军二十年,绝大部分岁月是在抗金前线度过的。还有的学生提出:宋当时已是腐朽的政权,当 遭到外族的进攻时,必然灭亡,这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岳飞抗金,阻碍了国家的统一,阻碍了历史的向前 发展,所以,也不能算民族英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要讲清,金军南下,是以屠杀、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 ,金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因此,岳飞抗金是正义的,带有反侵略战争 的性质,他的英勇斗争,阻遏了金军南下的进程,保卫了大江南北的各族人民,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虽然他有忠君思想,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但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来看,他镇压农民起义的污点同他在抗 金斗争中所建立的功绩相比,显然是功大于过,他仍然不愧为我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历史教学中的民族关系问题 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民族关系,民族英雄

如何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是历史教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如果讲不好, 学生不但不能正确理解, 反而会形成错误概念, 甚至产生不满心理, 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民族感情。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述这些问题?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要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 既有各民族友好相处、和平发展的统一时期, 也有各民族互相对立、彼此争战的分裂时期;既有汉族建立的政权, 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既有汉族内部的战争, 也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既有外族的入侵, 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等等。历史上, 多民族的中国存在着统一和分裂的情况。

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的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不难看出, 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 在各民族之间, 当矛盾的同一性占主要地位时, 彼此就友好相处, 互相往来, 和平发展, 国家就表现为统一状态, 例如, 秦汉的统一, 隋唐的统一, 元明清的统一等。当矛盾的斗争性占主要地位时, 民族之间就相互对抗, 甚至爆发战争, 国家就处于战争或分裂状态, 例如,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南北朝的分裂, 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等。同时, 矛盾双方还可以互相转化, 比如宋与西夏、辽、金的战争, 双方统治阶级几乎动员了各自一方所有的人力和物力, 但在战争之后, 各民族之间, 特别是各族人民之间, 又出现了和平相处的局面。民族战争固然使各族人民遭到浩劫, 千百万人死于非命, 经济文化受到破坏, 然而, 战争也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接近的一种重要方式。历史上每一次战争之后, 总有大批被征服民族的人民被强迫迁徙到另一个民族的聚居地, 各民族杂居错处, 相互融合。东晋十六国时, 民族战争经常发生, 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蒙古族、满族如果不入主中原, 他们就不会有较多的成分融合到汉族之中。至于战争引起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例子, 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 这在客观上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仇视、屠杀和战争, 只是民族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历史上各族人民友好相处, 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长期进行着经济、文化上的交流, 在向共同的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 相互支持, 共同缔造和发展了多民族的伟大祖国, 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这才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本质和主流。

二、对于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 怎样的人才算“民族英雄”呢?汉民族把岳飞、文天祥等人当成本民族的英雄, 而女真、蒙古族则认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等才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认为, 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有利于祖国统一的人, 才能称为民族英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确定呢?我认为, 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应当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既不能绝对地肯定, 也不能绝对地否定, 更不能带有狭隘的民族情绪片面地下结论, 而是应该指出其功过之大小, 从而确定其是怎样的一个民族英雄。要热情颂扬他们的历史功绩, 对个别有污点的人物, 要注意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比如, 在讲述岳飞带领“岳家军”抗金斗争的事迹时, 有的学生提出:岳飞镇压过农民起义, 不算民族英雄。应当指出, 抗金斗争是岳飞一生中的主要活动, 他从军二十年, 绝大部分岁月是在抗金前线度过的。还有的学生提出:宋当时已是腐朽的政权, 当遭到外族的进攻时, 必然灭亡, 这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 岳飞抗金, 阻碍了国家的统一, 阻碍了历史的向前发展, 所以, 也不能算民族英雄。针对这一问题, 教师就要讲清, 金军南下, 是以屠杀、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 金军所到之处, 烧杀掳掠, 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因此, 岳飞抗金是正义的, 带有反侵略战争的性质, 他的英勇斗争, 阻遏了金军南下的进程, 保卫了大江南北的各族人民, 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虽然他有忠君思想, 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 但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来看, 他镇压农民起义的污点同他在抗金斗争中所建立的功绩相比, 显然是功大于过, 他仍然不愧为我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教学设计 篇5

大明宫中学

李晓兰

2017.5.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懂得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理解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巩固新型的民族关系。

(二)能力目标:通过了解掌握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评价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从思想感情和认识上深刻懂得在党的领导下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形成了今天和谐互助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培养养学生要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逐步自觉地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使命。教学重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深刻懂得没有党的领导,要把各民族团结成一家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早已形成共识,对民族问题并不陌生,但是大多都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层面,对这个问题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如果能从学生熟悉的歌曲“爱我中华”和民族的现状及服饰等方面入手,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再通过一系列的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和议一议 说一说等思维活动,让学生们在思想情感中产生共鸣,在再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评总结下去实现本课的预设目的还是能比u较好的完成,相信学生对我国实行的三大原则和形成的新型的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问题也会有一个比较清晰明确而深刻的认识。高一的学生在心智发展方面和初中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如果教材和课外材料处理得当,相得益彰,情景创设理想,那么本堂课就能把政治课的教育功能和情感升华发挥到极致,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党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分享天舟一号和C919将成功首飞的两条新闻,引发爱国自豪感,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新课教学】

步骤一: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小组活动:以采访和嘉宾的形式来谈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民族,生活在今天的大家庭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和认识?目的在于为认识今天形成的民族关系做好铺垫作用。

教师补充介绍最新官方统计的数据,我国的总人口,数量最多的和最少的少数民族及占比情况,并总结我国一直把各族人民紧密的团结在这个大家庭中,不离不弃,让学生懂得生活在这个家庭中是温暖的,离不开党的英明领导。

在了解民族关系之前,引导学生先了解中华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概念,懂得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激发学生在情感上达成共识。

步骤二: 通过图解新旧中国的民族关系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形成今天这种新型的民族关系的原因。

教师总结:从国家性质、阶级根源、三大原则、法律保障和民族精神的传承等方面进行说明。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使得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一起奔向实现中国梦的航程上。步骤三:(进行重点知识的学习)教师指明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没有一种智慧和能力,想要把大家团结成一家人一家亲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党和国家做到了,从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关于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原则问题的学习

(探究知识脉络:民族平等原则的含义、依据和表现;民族团结的含义、现状和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含义、原因和措施。其中教师要点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的内容、介绍什么是对口支援的问题,在讲措施的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明白边疆地区的发展需要输血和造血功能相结合,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进行易错警示和巧看关键词区分三大原则的教学环节,意在夯实基础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在学习运用中减少失误。步骤四:课堂实战演练---第一部分设计两道选择题和一道综合练习题;第二部分思维拓展两道题,(略)意在提高学生分析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方法,同时也更深刻的理解三大原则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突破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问题)步骤五:关于巩固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大小两个方面即国家和个人的角度来探讨解决,懂得贵在践行的道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每个同学都是民族团结的宣讲者和践行者,要有这种责任和义务意识。【课堂小结】

步骤六:帮助学习构建知识框架,简要梳理知识脉络

民族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处理解决即怎么做的问题 步骤七:为了充分发挥本堂课的教育功能,进一步激发升华学生的爱党爱国爱各族人民的情怀,教师用三幅幅图片来引起情感共鸣,第一幅图片是用了各民族的全家福照片,看祖国的今天,采用我想说.....的形式各抒己见;第二幅图片用了大团结的照片,共同祝愿祖国的明天,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最后一幅图片用三句话来凝聚我们的美好祝福做结束语。(附

第一句:中华民族团结之花处处开放

第二句:祖国统一之花常开不败

第三句:祖国繁荣昌盛之花芬芳鲜艳)【作业提示】

步骤八:体现分层次 分类型的人性化设计

吟唱1-2首爱国歌曲

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写一篇关于民族团结的微小说或诗

(注:根据个人的情趣爱好和实际情况选择)

历史教学民族关系 篇6

[关键词]中学历史;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具有强烈的稳定性和推动力,它能够使人们拥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使人们去关注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甚至人们主动付诸行动。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中学生正處于价值观形成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更是最好的阶段,而历史课程中又富含极其丰富的教育题材,作为历史教师更要发挥课程的教育优势,关注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民族意识。

一、在中学时期民族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一)民族认同感变得薄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的到来;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广泛交流,这些不同国家的信息,直接影响着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的生活、思维方式,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样的形式下,我过中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相对的出现弱化现象,学生的民族意识相对的薄弱。因此,基于这点,在中学生时期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也就势在必行了。

(二)民族自豪感出现消减趋势

民族自豪感是对自己国家民族的一种认同,是生活幸福的精神内在,更是遵守国家法规的基本保证,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中学时期的学生,正是价值观逐渐形成时期,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而看如今的中学生有一部分的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思想的影响,常常出现悲观、厌世、妄自菲薄的消极想法,甚至是盲目的崇拜一切外来事物,甚至是最基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都没有,这种丧失民族自豪感的现象是非常可怕的,这也是为什么要再中学时期就加强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民族责任感出现缺失现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纵观如今的社会,人们往往陷于对利益的追求,学生虽然还未走进社会,但已经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这使得学生的价值观与过去的截然不同,虽然他们的思想很活跃、个性鲜明等等,但是在这些中学生身上的民族责任感、自豪感、认同感都出现了消减甚至缺失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中学生的民主意识出现了消弱的现象,这也是我们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意识途径

(一)挖掘历史人物蕴含的民族精神价值

在历史中重要人物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为后人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人物的精神意义,运用这些人物的高尚的精神去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人物的精神,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民族精神是最受崇敬的,让学生合理得给自己定位,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这也是历史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意识的优势。挖掘途径可以是历史书籍,生平介绍、影视资料等等,特别是引用影视资料,能够降低初中历史学习的枯燥感,用视觉感受来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加深其印象和影响力。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育性和实践性是民族意识的培养教学的一大特点,相较于传统教学的传授式,问题探究方法更适合民族意识培养教学。通过问题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对民族意识进行自我解读,通过教师引领总结,学生总结,让学生更加了解民族意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 。如果担心学生看法比较片面,缺乏客观性,也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方法,通过讨论来完善自己的理解角度。而且学生内部的交流,更利于相互之间的学习,还能够激发大家的探索欲望,将历史学习提升到逻辑辩论的高度。在笔者的历史课堂中,学生是言论自由的,对于一些观点,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其他同学也能表示反驳或是支持。采用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模式,让历史课的氛围更加活跃,不再是死气沉沉的阅读课本,而是在讨论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这是一个高效的自我学习过程。

(三)把民族意识寓于真实情境中

把民族意识寓于真实的情境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更能让学生深切的感知其重要性,而在实践中更能激发学生主动运用民族意识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历史虽然充满了奇幻,充满了变化,甚至充满了不可思议。但是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的历史教学,并未将历史的精彩一面展示出来。起码学生是很难从枯燥的文字中领会的,采用真实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发生历史故事,进行历史对话,关注历史发展,从而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心理动态,感受到他们的爱国情怀,自然能够熏陶自己的民族意识,建立真正科学、丰富的历史态度。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关注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课程的要求,通过民族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认识,让学生能够主动关心国家,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参考文献:

[1]李旭东.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3.

历史教学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传统美德,诚实守信

何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百科全书说, 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 具有影响, 可以继承, 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 有益于下一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包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道德品质, 优良的民族精神, 崇高的民族气节, 高尚的民族情感, 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

我党为规范公民的行为,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 这是对中华民族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行高度概括, 对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建设文明民主国家,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 更应该以弘扬传统美德为已任。因为传统美德教育是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依据, 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的途径之一。

一、团结友爱, 严己宽人

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无论是古代的名家大师, 还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对团结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和实践。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有“仁者, 爱人”的主张, 处理人际关系时, 强调“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近代革命家提出团结就是力量, 在困难当中要依靠自己, 坚持抗战, 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相信自己, 争取美好的前途。正如孟子所强调的“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战争如此, 和平时期的建设亦如此, 古代治理黄河, 修大运河, 今有三峡大坝的修建, “九八抗洪”, 没有团结协作, 怎能完成。治理国家也是如此, 一个国家只有团结, 上下一心, 才能战无不胜, 无坚不摧, 正所谓众人划桨开大船。个人的生活也是如此, 只有与人为善, 善于合作, 才能进步发展。

要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校园, 必须加强团结。而要加强团结, 就应做到严于律已, 宽以待人。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每个人每日都应三省吾身, 克己慎行, 对待他人则要宽宏大量, 宽以待人。作为当代高中生要遵守法律法规, 具有法律意识, 遵守校规校纪, 尊重社会公德, 从自我做起, 严格要求自己, 不吸烟、不喝酒、不打架、不骂人, 遇到同学之间有矛盾时, 要换位思考, 先正已, 从自身找原因, 宽待人, 容人之过。只有这样, 我们的班级才能团结, 我们的学校才能和谐。

二、自强不息, 求索攻坚

《易经》中语“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屈原所云“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强不息, 求索攻坚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激励着中华儿女拼搏奋斗, 改革进取。自强不息也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古代圣贤处于困境之中, 却依然都成就大事。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正如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面对大自然的灾害, 古有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今有面对地震, 汶川人, 玉树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 全国人民的帮助下, 自强不息, 重建家园。近代社会面对列强的侵略, 中国人民不畏强暴, 反对外来侵略, 维护国家统一。

面对逆境, 古人尚能如此, 我们今人更要做到自立自强, 要敢于下定决心, 排除万难, 才能取得胜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也会遇到各种困难:经济上实力不足, 意志力不强, 经验不足, 身体的病痛, 学习成绩难提高等等。作为高中生, 要树立求索攻坚的意识, 学习上培养探究精神, 不懂就问, 读书不怕难, 知难而上, 坚信水滴石穿, 要百折不挠, 方能成功。

三、诚实守信, 修身养性

中华民族推崇诚实守信, 只有内心诚实, 待人真挚诚恳, 做事才能讲信用, 古代就有曾子杀猪的故事, 教育孩子都是如此, 更莫说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诚信为本, 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无形资产。今天的高中生更应树立言而有信, 无信不立的观念。以诚为本, 培养诚实正直的人格, 做到诚实守信, 言行一致, 不说谎, 不骗人。任何情况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待人要开诚不公, 襟怀坦白, 光明磊落, 做错事敢于承认, 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并勇于改正。做事要实事求是, 不弄虚作假, 独立完成作业;要三思而后行, 对别人许下的诺言, 要说到做到, 要守时, 守信, 守约。

诚实守信是修身养性的内容之一, 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都是通过修身达到的。儒家经典中说“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修身使个体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勤劳节俭、孝敬父母、谦虚礼貌。通过修身, 可以使人有渊博的知识, 不俗的谈吐, 高雅的气质。通过修身可以成就事业, 使人有不苟的学习态度, 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修身, 多一些处事的坦然, 少一份无谓的执着, 多一些真诚的微笑, 少一份待人的无礼。学生从自身做起, 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 不以恶小而为之, 从小培养奉公、清正、廉洁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努力学习本领, 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四、爱国爱民, 敬业尽责

儒家道德历来强调爱国, 敬业精神。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顾炎武有“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张载有“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请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在万世开太平”的襟怀。这些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的力量源泉。古往今来, 有多少仁人志士, 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统一, 民族的独立, 不惜抛头颅, 洒热血, 前仆后继, 用艰苦卓绝的斗争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要培养高中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了解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 我们要把爱国之情, 化为报效祖国之行, 维护国家荣誉, 尊敬国旗, 会唱国歌, 每周升国旗时要肃立, 脱帽, 行注目礼。要爱护公共设施, 文物古迹, 爱护花草树木, 不破坏环境, 要敬业尽责, 培养自觉的事业心, 责任感, 勤勤恳恳, 扎扎实实的工作。作为学生, 学习就是事业, 懒散不能提高成绩, 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要重视每一节课, 重视每一次练习, 每一次考试, 学习犹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要认真预习、主动学习, 及时复习, 按时完成作业。作为值日生, 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为已任, 正所谓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每个值日生认真打扫, 从教室到操场, 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班干部要尽职尽责, 帮助老师管理班级。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 要有主人翁责任感, 积极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学业有成, 班级才能更好。

民族地区声乐艺术教学的师生关系 篇8

一、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艺术教学中, 师生关系缺乏艺术性主要表现, 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始终缺乏一种人文性和艺术性的理解。

艺术是一种赋予生命和激情的, 它需要生命的感染力。那么艺术教学中, 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应该是一种互相融洽、相互交流的形式, 教师运用情感投入在教学中的作用应该更为丰富。

具体的艺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艺术教学中的位置, 形成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在艺术教学中, 除了把经典的艺术作品通过教学的手段传播出来之外, 还能够以它所蕴藏的精神和美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心灵, 打动人的情感, 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对真善美的追求, 都也可以是释放情感和展示内心观念和意识时所追求的一些理念。教师在教学中, 适当的释放情感, 可以通过艺术交流形式, 形成师生之间的平等状态、从教学的内心世界和灵魂开始交流。在教学中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重视伦理、道德、审美情操的培育,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艺术元素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艺术教学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师徒和师生的双重关系, 只注重某一个环节的话, 都可能失衡, 要整体的在精神上、思想上, 形式上进行关怀, 全面投入的情感教育, 是一种渗透着人文情怀的, 蕴含着艺术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是一种在彼此间的精神体验之中, 共同体验心灵感悟的升华, 生命力量的展示, 情感世界的融合的关系。

师生共同面对艺术教育, 但是在教学环节上、在精神上两者是平等的。教师要有平等意识, 善于尊重每一个学生, 尊重他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让每一个学生, 尊重他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声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园。以平等对话的方式, 使双方在情感上形成共鸣, 共同获得审美的愉悦。在教学中形成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师生互动关系;形成一种和谐的、愉快的平等对话关系。是把学生看作和自己一样的独立自主的人, 相互尊重, 坦诚相见, 师生都是精神的体现, 都有着相互间的回应或语言应答。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心与心之间的关系, 是两个纯粹作为人的相遇, 相互之间的和谐共处, 是一种人格对等的交底。

在艺术教学中, 如果没有形成融入了情感的心灵相通、相互理解, 就不能真正实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理解和相互作用。情感是真正的属于个体自身的, 他是内在的, 独特的。师生之间应当将对方融入自己的生命意识中, 实现情感上的交流。

把师生之间情感上的彼此投入、心灵的交流、精神上的直接面对从教学中分割出来, 艺术教学中的艺术就会大大减弱。脱离了情感的智慧是空虚的, 脱离了情感的教学, 可以说是毫无价值的教学。单纯的着眼于智力和知识的培养, 是不能获得完善的人格和生命的。教育是人的情感、人格的教育, 而不是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和灌注。只有知识的交流而没有情感的交流, 是一种残缺的、不完整的教学, 这种教学没有把人当作是不可分离的整体的人, 这种教学没有触及到人的深入, 而是停留在一般的浮泛表层, 是一种浅薄、甚至失败的教学。

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的过程, 更应该是激情和生命的涌动过程, 是一种情感融入和态度形成的过程, 是一种张扬和创造展示的过程;教学活动关注的应该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 以及人的内部的情感和灵性是如何充分的形成和展示;而且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只有在根植于情意的基础时, 才能发挥最好最大的作用。情感上的共鸣是创造教学过程愉悦的前提条件, 也是教学过程具有愉悦性的标志之一, 依托共鸣感染学生, 才能使学生自觉自愿的、主动积极地、轻松愉快并富有创造性地参与艺术活动。

三、艺术教学内涵

在艺术教学中, 师生首先共同面对的是艺术, 是艺术饱含着的深刻的意蕴和精神。艺术和生命一直是不可分割的, 艺术是生命的展示, 是生命的不断超越, 是生命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从生命本身去理解艺术, 从艺术的追求去理解生命的升华, 同时从艺术的本质和生命的特征去理解艺术教学, 去寻求艺术化的师生关系。

艺术从来就是以某种精神和情感作为依托的东西, 没有情感、没有意蕴、没有人文的东西是永远都不能成就艺术品的。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强调艺术是人的内在世界和人自身的纯真的表现。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艺术是人的内部生命的表现, 也是人的本能。罗曼罗兰说:“音乐最大的意义不就在于它纯粹的表现出人的灵魂, 表现出那种流露出来以前长久的在心中积累和动荡的内心生活秘密吗?”因为有艺术, 有这种充盈着直白的灵魂展示和浓郁的美的艺术为师生, 艺术教育师生关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若没有一种渗透人文和艺术精神、没有将彼此生命全部展开的教学, 艺术的内涵将得不到挖掘和展示;如若师生之间的纽带断裂, 艺术灵魂的流通也会因此中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到浓厚处是情感的关系, 发展到深处则是人彼此间的融合, 是灵魂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存在让这种关系更容易实现。在艺术教学中, 当共处在艺术精神家园时, 艺术在本质上要求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关系, 同时也为实现这种关系提供了条件和场所。

在艺术创造中, 如果没有一种原则, 艺术也就不可能是充满一种艺术的精神。艺术精神可以是人内心深入所蕴藏的观念意识、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 也可以是释放情感和展示内心观念和意识时所追求的一些理念, 比如:情感的流露和释放要求是自由的、完全的、纯真的、纯粹的、本质的等, 在通过艺术审美情感时, 要求是完全平等的、和谐的、发自内心的生命和灵魂的交流。

“艺术的生命就在于真实, ”那么我们要求师生的关系是真实的, 师生之间流露出来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情感, 而不是虚假的, 更不是一种被动的彼此敷衍。审美是脱离现实功利的、纯粹的关照, 同时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自由的解放的状态。康德也认为美学意义上的美是一种不受功利、概念、目的束缚的美, 是一种用最纯真的眼光来看世界所发现的美, 而审美也不是用日常的目光对事物进行美与丑的判断和褒贬, 而是用最纯粹的眼光洞察事物本身。那么我们也要求师生关系是纯粹的, 师生交流是自由的, 是开放的, 是纯真的, 是脱离现实功利的心灵上的一种关照。这样艺术教学中师生关系才在艺术本质和艺术原则上真正艺术化, 才是一种彻底的、完全的、真正具备艺术性的师生关系, 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师生关系。

四、余论

总之, 构建艺术教学和谐的师生之间的关系, 是艺术教学的一个必然要点, 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 这个为今后的民族区域的艺术教育教学带来更好的教学法则, 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著.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2]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3]艺术概论编写组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1月

[4]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教学之我见 篇9

一、明确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友好交往为主, 民族融合是大势所趋、历史的进步

1. 各民族间的相互团结友好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都对祖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所以在讲授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时, 应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以及和平交流为核心, 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 克服地方民族主义和大汉族主义进行教学。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由于各民族的不断发展, 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过程中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些应该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

2. 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的主流, 是进步的历史现象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国, 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彼此融合而成的, 在历史上各族人民互通有无、平等互利, 这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我国的民族融合历经了春秋、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辽宋夏金元三大高潮。在讲课过程中, 除了需讲清各个时期各朝代民族融合的史实外, 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 总结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第二, 讲清民族融合的作用。

二、讲清各民族的发展历史

讲清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 特别是已消亡的少数民族更应重视, 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比较完整系统, 而不是支离破碎的。

1. 匈奴:

我国北部蒙古高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 秦汉时与中原政权处于或和或战的状态。东汉初, 分裂为南北两部, 南匈奴内迁, 北匈奴雄踞北方, 并控制西域。后经东汉的反击, 匈奴或降于鲜卑或南投汉朝, 大漠南北不见踪迹。西晋时, 居住于山西中、南部。304年, 贵族刘渊建汉, 后灭西晋。十六国时, 建前赵、北凉、夏三个政权。

2. 越族:

散布于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派兵攻打越族, 设置郡县, 移民。汉武帝时, 继续建立郡县, 加强同越族的联系和管辖。三国时的山越人与汉人共同开发江南。

3. 鲜卑和契丹:

十六国时, 鲜卑建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五个政权。其拓跋部建北魏, 后分裂为东西魏。契丹是鲜卑族的一支, 唐末开始农耕和定居。后建立契丹国, 改为辽, 与北宋对立, 后被金所灭。

此外, 还有突厥、回纥、南诏、蒙古、满族, 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三、讲好少数民族的重要人物, 高度评价对民族团结做出贡献的人物

各少数民族的重要人物对本民族历史的进步和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对少数民族的重要人物要介绍他们的主要活动、主要贡献, 并对他们进行恰当评价。如讲述松赞干布时, 要介绍他统一青藏高原, 建立奴隶制政权, 与文成公主结婚等主要活动, 对他和文成公主为发展吐蕃经济文化, 加强汉藏两族联系做出重大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同时, 对课本内容讲述很少的重要历史人物适当补充, 如唐朝的金城公主, 课本上讲得很少, 授课时应作适当补充, 突出金城公主入藏的历史作用。

四、民族关系史的讲述还应特别重视以下三个问题

1. 关于中国各个朝代民族之间的战争。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 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中国的战争, 不具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性质, 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统一, 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民族人民为反抗剥削压迫而进行的战争都是正义的, 否则则相反。

2. 对民族英雄的认识。民族英雄是指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来侵略斗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例如英勇抗倭的戚继光应视为民族英雄。而在中华民族内民族之间的战争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 就不能称为民族英雄。如岳飞抗金, 只代表了当时中国境内反对女真暴政的南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利益, 但不能说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宋金之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汉族与女真族政权统治集团之间所进行的战争, 都是国内战争, 是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范围内发生的战争, 所以我们只能说岳飞是抗金英雄。

3. 怎样看待民族地方政权。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出现的一些民族地方政权, 它们与中原汉族政权并存。如何理解和认识这种现象?这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因为民族发展的不平衡, 于是就有了利益冲突, 有反抗和斗争, 有分裂与统一的矛盾。民族地方政权的存在, 就是国家处于分裂时期, 而每次分裂都为新的一步创造了条件, 每个分裂时期都促进了民族间的进一步接触和融合。就全国而言是分裂, 而就局部而言又是统一的。每个民族地方政权都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重新出现的全国统一作了准备。

历史图片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关系 篇10

历史图片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历史,学习历史知识。由于图片中能够蕴含更丰富的信息,因此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经常出现以历史图片为载体的题目,可见在平常的学习中结合历史图片进行历史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1.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形象直观是图片与文字相比最大的优势,每张历史图片背后都能挖掘出丰富的背景知识。在对历史这门课程进行学习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对学习知识的灌输,大多只是单纯的文字描述,学生学习起来肯定感觉十分乏味,也没有太大的学习兴趣。如果将历史图片结合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很容易被画中包含的丰富内容所吸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历史图片还有很强的还原性,与历史真相十分吻合,就更能激发出学生求知的欲望,增强学生探索历史真相的热情。图片还可以将文字信息简化,学生记忆起来也更加方便,图片和材料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2. 帮助发散学生学习思维

历史图片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对历史图片的学习,更近距离地了解历史真相,结合课本中的历史材料,借助于历史图片,从脑海中更清晰地构建出当时的历史情境。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提高历史知识学习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如教师在讲解古代手工业的内容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图片,马王堆出土的花楼机的照片等。在向学生们展示花楼机的图片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结构,并带领学生想象当时纺织的情景,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当时手工业发展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方式比单纯进行文字讲解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发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3. 全面补充现有课本内容

有许多历史情境很难用文字单纯描述清楚,这时就需要利用图片来对文字内容进行补充,在进行文字讲解的同时增加几张相应的历史图片,有利于保证历史教学的真实性。如对古代商业进行讲解时,主要是以隋唐之后的商业为讲解重点,《清明上河图》是这时期描述商业繁荣情景的代表作,教师单纯讲解古代商业如何繁华,学生很难理解。在进行本节课讲解时,教师可以结合《清明上河图》的图片进行教学,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商业活动的分布区域,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随着商业活动的逐渐繁荣,坊和市都已经不复存在,宋代是城市经济功能比较强盛的时代,也是商业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图片对课本文字的补充,能够更直观有效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起来也事半功倍。

三、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 历史地图教学

历史地图可以将历史和地理两门学科有效结合,使学生通过对历史区域进行直接观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如在讲解我国解放时期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像学生展示当时的战略决战示意图。这种历史地图就可以将我国当时的解放史实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首先带领学生对地图进行仔细观察,从而通过地图联想解放时期的三大战役,在地图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三大战役发生的地理位置和发生时间等信息。学生通过对此时期地图的观察,可以明确地体会到当时我军主要的作战思想,为学习这三大战役在我国解放时期的历史意义打下了基础。

2. 历史照片教学

历史照片是历史图片中最宝贵的一种资源,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和教学价值,通过历史照片来再现历史场景,能够有效展示出历史的厚重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照片教学是非常有效的。在讲解德意志统一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出德国威廉一世加冕的照片,教师可以先不告诉学生照片中的信息,带领学生进行观察,从衣着上观察有可能是什么国家的,大概拍摄于哪个时期,看到这张照片能够联想到什么等。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照片,感受到当时德国向全世界的示威。通过历史照片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了解照片拍摄的历史背景,为接下来学习世界大战中德国扮演的角色打下基础。

3. 历史漫画教学

历史漫画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也应当进行充分利用。历史漫画的出现,能够充分体现出当时民间人民的观点和立场,具有针砭时弊和进行社会批判的功能。但是历史漫画比起其他历史图片,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些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如漫画《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诞生在冷战时期,漫画中以两国元首掰手腕的形式来表现冷战时期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和苏联的针锋相对,同时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也形象地表现出了苏联处于下风的实际情况,利用历史漫画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历史的乐趣。

四、结语

在现如今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获得很好的课堂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搜集一些有针对性的历史图片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历史是高中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高中历史教学也开始注重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探讨了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论民族关系史的教学现状与发展 篇11

摘 要:现在安徽省地区使用的高中历史教材是2006年开始试行的人教版。本文对于这一版本中关于民族关系史的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并对目前民族史教学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历史教学中增加对民族关系史的教学,是一个很有必要的环节,也是“最基本历史”的教学内容之一;我们的国家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并形成较强的民族凝聚力,笔者觉得民族关系史应在历史教学中要不断的完善。

关键词:民族关系史;教学现状

一、民族关系史教学的现状

目前人教版的高中历史总体构建是三本必修模块,围绕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思想文化这几个学习维度来认识历史的,并辅之以选修模块。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角度让师生对历史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注意对学生多元史观的理解和运用更是新课改一个亮点,有利于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培养。

但是在笔者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观察中,认为涉及到的民族关系史是比较少的,也不是很明确。教材中有关民族关系史的部分主要集中在这些方面: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学习中涉及到元清两个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所采取的一些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史实。近代中国特殊时期和时代主题的变化对于国内的民族关系述及是比较少的。建国以后,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如少数民族的教育)对新中国的民族关系进行了部分梳理。选修这一块,所选的历史主题都比较明确,但在民族关系史选修涉及不多。应该说民族关系史的安排大致如此。

总体上来看,高中历史教材在设计和安排上,因为编排和课改的需要以及新时期对历史教学的思考,有关民族关系史这一部分的内容涉及不多,散落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之间,民族关系史的主题也不是很突出,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对民族关系的部分整理却并不全面和深入,缺乏比较完备的民族史实和民族史观。作为普通教师,对民族关系史的补充,会进行一些补充,但缺乏系统性。而在安徽地区,少数民族相对比较少,师生在整理一些乡土史料和乡土文化时对安徽地区从古至今的民族关系学习就更少,几乎是一片空白。

二、民族关系史教学的看法

就现阶段高中历史有关民族关系这方面的情况,笔者尝试提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历史的教学有所帮助:

首先在历史教材编写上增加一些民族关系史的内容,充实历史教学资源,作为历史教学的依据,这是民族关系史教学的前提和重要来源,而在民族关系史内容选材上须注意一些问题。

民族关系史选材要广泛,但主题要鲜明,具有普遍的历史共识,并且注意和高中历史教材实现有效结合。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多样频繁。选择民族关系史方面的内容应该表达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趋势,在民族史料上注意取舍,要反映出国内各民族演进的主要情况,不是将所有的民族每一种情况都要呈现,找好主线,勾勒出清晰的民族关系。让学生了解最普遍的和最基础的民族关系史。在史料的安排中能够表达一定的民族史观,如从民族之间的隔阂、冲突到民族的交流、融合,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历史。史料的设计不是简单的堆积,应该是史料的有效结合,并且反映出民族关系的主流和发展趋势,有助于形成客观合理的民族史观。

民族关系史应该避免民族偏见,如我们的历史不唯汉族的历史为唯一的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上,汉族人民的确在中原地区(或者更广的范围)创造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但这一切也有各民族在和汉族交往联系中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历史不应该仅仅是单一民族的历史。汉族在中国历史一直起着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并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其他民族也发挥过重要作用。

其次,在我们对民族关系史有些最基本的学习和普遍的认识,能掌握一般性的历史规律之后,应根据各地各民族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应性和差异性的学习。学生学习历史的时候对本民族的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熟悉,对其他民族历史相对陌生。这就要求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民族关系史进行一般性学习同时,立足本民族,学习他民族,力求融汇贯通。比方,如果我是蒙古族,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了总体认识后,可能想梳理一下蒙藏关系或者满蒙关系,抑或是深入认识一下汉蒙关系。

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可以算作是探索者、引导者。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以较全面的民族史观展开教学,将民族关系史这一块和教材联系好,配合好新课改同时,密切联系好学生。教师自身需要做许多尝试,利用好教学资源,并且可能的话,挖掘一些资料丰富这领域的教学,但必定要建立在学生对民族关系的学习和认识基础之上。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从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角度出发,各民族以自己的方式充实着民族历史,避免出现大汉族主义倾向的出现,也应考虑到实际情况,探索多种教学手段对民族关系史的学习,如举办阅读藏族经典著作的活动,尝试和其他民族建立交流的平台,逐步熟悉彼此的历史。

最后,也是笔者关注民族关系史教学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民族的未来所在、也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学生。他们经过一定时期的学习,不仅知道我们这样的国家历史,也具备认识这个世界的历史角度,但笔者觉得他们在学习历史中不应忽略对这个国家各民族历史的学习,不应缺乏相应的民族史观。高中教学注重对学生多元史观的培养,而民族史观笔者觉得也是历史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结语

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活动中,认识到学习历史的角度越来越来多样,新的史学研究成就愈加丰富,在诸多历史中,有时也在思考如何和学生去了解“最基本的历史”,最基本的历史应该涵盖最基本的史实,多样的历史解析角度,清晰的历史思维,符合历史发展特征的历史观。在我们生活的国家,笔者觉得最基本的史实,應该是乡土-民族-国家-世界的这样一条主线。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增加对民族关系史的教学,是一个很有必要的环节,也是“最基本历史”的教学内容之一。

根据现阶段教学实际,学生对我们国家的民族关系史,知道一些大概,局部的,有的甚至是不曾涉足,这是现状。我们学习历史,不仅要了解我们生活的地方,乡土历史,也要去了解民族的,国家的,世界的历史。

高中语文与历史教学的内在关系 篇12

现在的高中生普遍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 这并不是因为教师教得不好, 也不是因为课文的枯燥无味, 关键在于缺乏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这一教学现状我们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探索, 实践证明, 在语文教学中切入历史知识, 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高中生有高考的压力背景, 对他们来说, 宽松的学习气氛要比强硬的知识灌输更重要, 而历史本身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恰好满足了这一要求, 通过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课文导入, 无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方式之一。

如学习《声声慢》一文时, 老师可先不着急直接进入主题, 带领学生分析课文进行翻译等。因为直接进行课文分析, 可能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最终可能就会导致学生在某些问题上冥思苦想却得不出想要的答案。所以老师可以在进行文章分析之前, 把李清照当时的生活状态以及与赵明诚之间的婚姻状况给学生做一介绍, 让这段历史再现。古语有云:“读其书, 知其人。”只有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作一番解读, 方能与作者在写作情感上产生共鸣, 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涵。此外, 老师也可以借助一些历史上有争议的话题来活跃课堂气氛。对于李清照, 就可以“李清照是否改嫁张汝舟”为话题, 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李清照是否改嫁历史上是有争论的, 根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上内翰綦公启》中的记载, 李清照亡夫之后是改嫁了。但也有人认为《上内翰纂公启》的全文, 始见于李清照去世多年后, 很难判定它是李清照所作, 至少已不完全是李清照的原作。历史上还有其他著作提及李清照改嫁, 但都因缺乏证据不足以得到证明。在经过此番的讨论之后, 学生的兴趣已完全被激发出来, 教师应趁此鼓励学生结合李清照一生的经历, 细心品味《声声慢》这首词的内涵。从教学实践来看, 课堂气氛不再死气沉沉, 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二文史结合, 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 突出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的自身感悟、创新思维能力, 力求突破陈旧的教学理念, 改变人们对教学的看法, 也从侧面影响着学生的价值意识和学习规范。通常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和学生都习惯于老师的风向标的作用, 在教师进行知识传授的基础上, 对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 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追求知识的意识, 形成自我的求知方法, 为日后的终身学习铺路。

在学习《鸿门宴》一课时, 老师就可以设计一些课题, 让学生自主学习, 体会课文, 了解当时的历史, 难度上也应层次分明, 逐渐深入。 (1) 品读文章, 体会课文中的行文妙趣。 (2) 课堂之外查阅相关资料, 并集体讨论“霸王别姬”的历史典故。 (3) 楚汉争霸时期有很多逸闻趣事和成语故事, 让学生们集思广益, 分享各自心中的故事, 拓展学生群体的知识面。 (4)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他们独立地去分析刘邦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也可根据刘邦的一生或生平片段, 谈一谈各自的看法。 (5)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把《鸿门宴》组织改编成剧本, 待中秋或元旦晚会时现场演出。

其实, 语文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 曾有许多学校举办过“走进身边的历史文化名人”活动, 将语文和历史紧密联系。通过对身边历史名人的调查, 学生可做出自己的调查报告。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也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 目前高考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 为高考作文的选材提供了巨大的素材库。我们纵观高考优秀作文, 可以发现他们的选材都是从历史中汲取的。因此, 学生的历史素质对于高考作文的影响也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总之,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被重视。历史与文学自古都是紧密联系的。现今的语文教材中, 历史知识的渗透非常普遍, 作为语文教师, 必须要不断积累、丰富自己, 引领高中语文教学进入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吕思勉、黄永年.吕思勉文史四讲[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5]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牙周修复下一篇:初中学校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