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预科数学教学研究(精选12篇)
民族预科数学教学研究 篇1
摘要:针对民族预科中“民考民”学生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以青海大学预科部英语教学改革为例, 从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民考民”学生英语学习特点的分析、英语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探讨等几方面论述了少数民族预科“民考民”学生英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民族预科,“民考民”学生,英语教学模式
一、民族预科英语教育
民族预科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 是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教育情况出发, 在高校设立的向本科教育过渡的特殊教育阶段。民族预科学生又分为“民考民”和“民考汉”学生。“民考汉”预科生在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是汉语教学, 而“民考民”学生接受的则是本民族的母语教学。预科的课程设置中英语是重要的一门, 对于汉语都是第二语言的“民考民”学生而言, 在一年的时间里完成预科英语学习, 具备基础英语知识与英语技能, 与本科英语教育顺利衔接, 必须使用不同于中学的教学模式与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民考民”预科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民考民”英语教学目标定位模糊
预科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办学层次, 预科教育必须体现与本科教育相衔接。它既是“补”的阶段, 更是“预”的阶段, 是为本科教育输送人才, 指导学生适应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仅以“完成英语课本内容, 具备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预科英语教学为目标, 以“一本书, 一张试卷”作为预科英语教学的全部, 难以体现“预”“补”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 预科英语教学如何做到“预”“补”相结合, “民考民”预科生又该如何定位其英语教学目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材选用混乱, 缺乏对“民考民”预科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
英语教材是体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材的选用应该以学生的特点为基础。“民考民”预科生在英语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上都与“民考汉”预科生有很大不同, 即使在“民考民”预科生当中, 来自不同区域的“民考民”预科生英语水平差异很大。许多院校在预科英语教材的选用上, 模糊这种差异性。实行“民考民”“民考汉”预科生使用统一教材。这种单一化的教材的使用, 不能从“民考民”预科生实际特点出发, 实现预科英语教育实效的最大化。
3.英语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落后
由于预科学习多半为一年或是两年时间, “民考民”预科生生源地区多为较落后的少数那组积聚区, 自卑心理重, 英语基础几乎为零, 学生课堂参与度较差。在短时间内让预科学生完成英语学习任务, 通过结业考试或是统考是个艰巨的任务。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 采取“满堂灌”的方式, 以“翻译法”成为主导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呆板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英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越来越差, 与预科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大相径庭。
三、“民考民”学生有效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鉴于以上所提到的问题, 本文以下将以青海民族大学预科部所做的改革为例, 探讨“民考民”预科生有效英语教学模式。
1.“民考民”英语教学目标定位
预科英语的教学目标, 首先是实现与本科英语教学的顺利衔接, 打下较好的英语语言基础, 适应大学英语教学和部分同学的本科英语专业的学习。通过反思多年预科英语教学上出现的问题, 在《普通高校学校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我校提出以“夯实英语基础, 加强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高英语文化素养”作为“民考民”预科英语教学的目标。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提高班内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 采取多种英语学习课外指导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如英语学习方法讲座、学生英语学习经验交流、自习课学生试讲英语课、课本对话和课文改编英语短剧等。以每堂英语课为基地, 采取“点滴渗透”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英语文化素养教育。
2.根据“民考民”预科学生英语学习特点选用教材
“民考民”预科学生有其特殊性, 在于汉语水平较差, 习惯了以本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来处理英语语言, 而且由于所处的地域特点, 民族预科生的心理较为复杂。以“民考民”预科学生英语学习特点为出发点, 我校英语教材以李桂兰的《大学英语基础教程》 (零起点) 为主, 语法辅助教材使用外文出版社的《初中英语语法精讲精练》。这两套教材首先能保证让学生跟上教学进度, 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时代性及趣味性、能够凸显自主学习、而且适合用多媒体和视听软件进行知识拓展, 如课后的“日常用语”和“谚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突出了预科英语教育的实效性和延续性。
3.改进英语教学手段与方法
以学生需求为中心,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把传授知识、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贯穿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 实行“民考民”预科生分级教学和“动态监控”, 开学初按成绩编班, 一学期学习结束后按成绩再次调班。实现学生英语学习同步性, 形成良好的群体学习氛围, 树立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同时, 在教学中采用“朗读与背诵”这一最基本的英语教学方式, 作为让学生开口说英语的首要工具。在语音学习阶段, 坚持早读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 克服语音难关。有选择地背诵对话与课文 (背诵要求上, A、B班按基础有所区别) , 纠正语音, 形成良好的语感。增加课外阅读内容, 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 提高学习把握句子、组织句子的能力。
第二, 优化学生英语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首先通过同桌之间“以优带差”的方式, 消除英语学习最初由于教学语言的改变带来的焦虑情绪。再以对话、讨论以及改编课文等方式,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英语学习的自我意识以及学习目标的选择意识。青海民族大学预科部采用独立校园, 封闭式管理的方式, 保证了“民考民“预科生在校学习时间, 而且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也为提高英语文化素养提供了平台。
第三, 利用课件教学, 互联网等现代化电教媒体进行英语辅助教学, 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扩大信息量, 同时也为英语知识的拓展找到更为直观的学习方式。如在讲到Cambridge时, 笔者下载了有关剑桥的中英文简介、学院照片, 同时欣赏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英译版,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获取英语知识, 使知识更加形象化,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唱英语歌的兴趣, 使得英语学习多样化。
四、结束语
通过实行以上的“民考民”预科生英语教学改革, 英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接下来, 在英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民考民”学生母语与英语学习上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性等方面, 我部正在进行专题研究中, 希望这些将更加有助于“民考民”预科生英语教学与学习。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 国家民委.普通高校学校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大纲.1993.
[2]何开丽.民族预科“民考民”学生英语教学改革实验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5) .
[3]李萱.关于非英语专业院校英语课程设置的建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8, (6) .
民族预科数学教学研究 篇2
《记念刘和珍君》(4课时)
1、了解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
2、明确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态度。
3、学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威尼斯》(1课时)
1、了解作者,掌握其主要的作品。
2、掌握文章构思、选材、结构上的特点。《包身工》(1课时)
1、掌握文体特点。
2、掌握主题思想。
3、了解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箱子岩》(4课时)
1、掌握作家作品。
2、掌握主题思想。
3、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4、掌握突出的艺术特色。《雨中登泰山》(1课时)
1、掌握文章独特新颖的立意。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拣麦穗》(3课时)
1、明确文章的主题思想。
2、掌握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3、了解“小火柿子”的象征意义。《拿来主义》(2课时)
1、明确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2、掌握主要的论证方法。
3、学习本文说理形象化的特点。《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2课时)
1、掌握本文所论述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2、明确中心论点及文章的逻辑层次。《漫谈说理文》(3课时)
1、学习本文阐述写好说理文的方法。
2、明确思想和语言的辩证关系。
3、明确写说理文不能走零度风格的路。《文学评论两篇》(1课时)
1、掌握文学评论和读后感的区别。
2、能把议、叙、评结合起来写简单的文学评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课时)
1、了解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伟大贡献。
2、学习本文将议论、记叙和抒情综合运用的写作方法。《论学问》(4课时)
1、掌握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提到的几种读书方法并体会其启迪意义。
3、体味语言特点,背诵文中名句。《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3课时)
1、掌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2、阅读和写作中能熟练分析、运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桥的运动》(1课时)
1、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2、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1课时)
1、了解书目的重要性。
2、了解多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请示两则》(3课时)
1、掌握请示的意义、格式、写法。
2、能熟练撰写一般的请示。《计划两则》(1课时)
1、了解计划的作用。
2、掌握计划的写作。《合同两则》(1课时)掌握合同的一些基本常识。《背影》(1课时)
1、作者朱自清,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研究会”成员。
2、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理解作者所选取的独特视角,体会文章所表现的真挚动人的父子深情。
3、分析作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理解白描手法与侧面烘托在文中的作用。
4、掌握文章的结构线索,说明文中四次出现的“背影”各自的表现作用。
《乌篷船》(1课时)
掌握本文书信体的形式、平和冲淡的格调以及体现出的作者悠游闲适的情调和对艺术、生活的情趣。体会其知识性、趣味性、平和性融为一体的特点。
《故都的秋》(4课时)
1、掌握作者及其代表作品。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2、理解本文以北京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进行选材和剪裁的特点。
3、分析本文通过“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突出全文中心思想的写法。
4、分析全文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结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爱尔克的灯光》(4课时)
1、掌握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
2、理解作者由“长宜子孙”所引发的关于人生道路的思考。
3、理解文中三种灯光的象征意蕴。
4、理解文章构思精巧,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群英会蒋干中计》(3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分析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明湖居听书》(1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理解“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2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了解小说用典型事物来表现主题的写法。
3、分析七斤夫妇、赵七爷、九斤老太的性格特征。《在其香居茶馆里》(3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掌握主题思想。
3、分析方治国和邢幺吵吵的主要性格特点。
4、了解结构和语言。《项链》(1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掌握小说在情节构思和结构安排上采用矛盾的“层递法”的特点。《苦恼》(3课时)
1、掌握作家及其重要地位。
2、理解主人公姚纳苦恼的原因。
3、掌握本文的主题思想。
4、分析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5、掌握小说在艺术结构和行文风格上的特点 《麦琪的礼物》(3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了解题目的含义。
3、掌握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
4、体会“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西厢记》(3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分析莺莺的离愁别恨和叛逆精神。
3、掌握作品情景交融、语言优美雅致的特点。
4、分析作品所采用的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雷雨》(1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分析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3、了解文章表现的主要矛盾冲突。《威尼斯商人》(1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体会作者在剧中表现出的思想倾向。《氓》(3课时)
1、掌握《诗经》的内容和主要的表现手法。
2、掌握本诗用典型的生活片断和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3、掌握比兴的作用。《湘夫人》(3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掌握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掌握本诗的浪漫主义特色。《风赋》(3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掌握本文的主题。
3、掌握赋的主要特点。《孔雀东南飞》(1课时)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短歌行》(2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掌握本诗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3、掌握现实和想象交错描写和活用典故巧用成句的作用。
4、背诵全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3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掌握内容及主题。
3、掌握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背诵全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掌握内容及主题。
3、掌握构思特点。
4、掌握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5、背诵全诗。《无题》(1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试举例说明本诗的抒情手法。
3、掌握七言律诗的特点。
4、背诵全诗。《雨霖铃》(1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背诵全诗。《关山月》(2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掌握写作背景及思想内容。
3、背诵全诗。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2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体会词中历史人物说明了什么样的意思。
3、体会豪放风格的特点。
4、背诵全词。《炉中煤》(2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掌握本诗的比喻义。《死水》(2课时)
1、了解诗人及代表作。
2、掌握诗人新格律诗“三美”理论主张。《雨巷》(1课时)
掌握该诗在形象的描绘和意境的创造方面的特点。《再别康桥》(2课时)
1、掌握本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特点。
2、掌握本诗飘逸清丽的艺术风格。《我爱这土地》(1课时)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本诗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情感。
3、找出诗中的象征形象并说明其寓意。《西风颂》(3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了解本诗两大层次的内容。
3、了解诗中象征的寓意。
4、理解“哦,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愿望。
《致恰达耶夫》(2课时)
1、掌握作家及相关的作品知识。
2、理解诗中的比喻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秦晋殽之战》(3课时)
1、翻译全文。
2、分析秦战败的原因。
3、掌握本文的线索及材料组织、篇章结构上的特点。
4、掌握《左传》的相关知识。《荆轲刺秦王》(1课时)
1、掌握《战国策》的相关知识。
2、理解场面描写的作用。《季氏将伐颛臾》(3课时)
1、掌握《论语》及孔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文教德化的“仁政”主张。
3、掌握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的方式。
4、了解文中比喻句的作用及含义。《〈孟子〉二章》(1课时)
1、掌握孟子的“仁政”主张及所表现出的“民本思想”。
2、理解孟子论辩的艺术特色。《过秦论》(1课时)
1、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了解文章对比方法的运用。《屈原列传》(1课时)
1、掌握作者及《史记》的相关常识。
2、理解文章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陈情事表》(3课时)
1、本文是西晋时李密写给武帝的奏疏。
2、掌握“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方式。
3、理解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
4、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及作用。
5、掌握沿用至今的成语、短句,并理解其意义。《答李翊书》(3课时)
1、掌握作者及其重要地位。
2、掌握本文阐明了哪些关于写作的观点,有何借鉴意义。
3、翻译全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3课时)
1、掌握作者及作品。
2、掌握文中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作者是怎样描绘西山的雄奇的。《答司马谏议书》(3课时)
1、本文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针对性。
3、掌握本文驳论点的反驳方法。
4、理解王安石反驳司马光观点的说理步骤。
5、理解柔中寓刚、委婉有理、坚决果断的语言特点。《石钟山记》(1课时)
1、掌握作家及作品知识。
2、掌握本文的观点及其借鉴意义。《项脊轩志》(3课时)
1、掌握作家及作品知识。
民族预科数学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民族预科教育;普通化学
[中图分类号] G423.、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61-02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普通化学是理工科和医科类少数民族预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因此,积极探究提高普通化学教学质量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民族预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模式,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把学习设置到问题情境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精神。[1]目前,PBL教学模式在国内的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其中在大学本科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化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 [3] [4],但至今仍未见到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民族预科普通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文献报道。本文从民族预科普通化学学科的特点及其教学现状谈起,尝试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民族预科普通化学的教学实践中,旨在进一步补充完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民族预科普通化学的特点及教学现状
普通化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其具有以下特点:1.学科内容多,跨度大;2.学科知识涉及面广;3.学科知识有深度。因此,对于已经习惯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民族预科生而言,普通化学知识显得更琐碎、繁杂、抽象,其学习难度增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在学习上产生畏难情绪和畏惧心理,进而对普通化学的学习丧失兴趣,最终导致课程考试成绩不理想。
在开展普通化学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对教材内容的细致讲解和课本知识的系统传授,并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该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只能被动的完成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
二、PBL教学模式在普通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普通化学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普通化学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如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应该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相匹配。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的安排,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适时将设计好的问题布置给学生。2.学生查阅资料,自主讨论学习。我们将2014级授课班级的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10~11人,各组选定一名组长。学员在组长的组织、安排下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钻研教材、查阅文献等方式收集、汇总资料信息,各小组通过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形成解决问题的统一意见。3.课堂点评与讲解。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予以点评和总结。针对课前的问题,教师开始新内容的讲解。4.课后总结、反思。课后要求各小组及时反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以书面形式上交一份陈述问题的学习报告。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学习报告和课堂上的汇报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二)普通化学PBL教学内容的选择
民族预科普通化学教学面临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重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等一些实际困难,而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限。因此,在整个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全部运用PBL教学是不现实的,应结合普通化学的特点和民族预科生的认知能力,选择出适合开展PBL教学的章节进行尝试。普通化学“化学键与分子结构”一章内容繁多、杂乱,且理论性很强,学生普遍反映本章内容是普通化学课程中最枯燥、最难学的部分。“化学键与分子结构”一章又是普通化学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因此,为了突破普通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使PBL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研究选择“化学键与分子结构”作为PBL教学的尝试。
(三)PBL教学模式应用于“化学键与分子结构”教学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情境问题是PBL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问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PBL教学的效果。因此,根据PBL教学的需要和“化学键与分子结构”一章的内容特点,提出以下几个相关问题。1.化学上把分子和晶体中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力称为化学键,并根据原子间相互作用方式的不同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试问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本质及特征分别是什么?2.离子键理论成功地解释了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特点,但在解释由相同原子或电负性相近的元素原子形成的分子时却无能为力,要揭示这类分子的本质和特征,需要共价键理论。试问共价键理论包括有哪些理论?这些理论的发展历程、内容要点、作用和不足之处分别是什么?3.除了分子和晶体内部原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外,分子与分子之间也存在一种比化学键弱得多的作用力,就是靠这种分子间作用力气体分子才能够凝聚成液体和固体。试问分子间作用力包括几部分?其本质、特征和存在情况如何?以上教学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将“化学键与分子结构”一章其分散的学习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具体的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三、PBL教学模式的效果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调查结果见表1。
调查的结果表明: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普通化学教学中得到了近90%的民族预科生的肯定,这种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增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拓宽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
四、开展PBL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可行性分析
PBL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以下问题。1.PBL教学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参与,而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课下学习的要求不高,对PBL教学中出现参与热情不高或依赖性、惰性较强的学生时,教师需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来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2.PBL教学需要占用学生更多的课余时间用来查阅资料和自学总结,这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3.普通化学课时少、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限制了PBL教学的实施和推广。民族预科班级学生人数多势必影响PBL教学的效果,应将PBL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这样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PBL教学的课程容量小,学生在PBL教学下所获得的知识其系统性不足[5],PBL教学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资源的要求更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民族预科普通化学教学中,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PBL教学弥补了灌输式传统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优势。但由于PBL的教学效果受到教师业务水平、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教学单位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民族预科普通化学教学现有的条件下,仍难以将PBL教学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如何将PBL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的课题。
[ 参 考 文 献 ]
[1] Park S. E., Susarla S. M., Cox C. K., et al. Do tutor expertise and experience influence student performance in a problem-based curriculum[J]. Dent Educ, 2007, 71(6): 819-824.
[2] 王红,许孝良,杨振平,等.PBL教学法在工科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实施初探[J].广东化工,2012(225):131-132.
[3] 刘威,卜宠.PBL教学法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172.
[4] 张亚莉,孙利军,钱慰.PBL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2014(22):3485-3486.
[5] 孙长艳,李文军,董彬,等.“PBL”教学模式在无机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135-137.
民族预科数学教学研究 篇4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化学教学,改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随着地域的不同,各个民族的受教育程度都不一样,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短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国家提出了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育部在 《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中指出,“ 民族预科班是指对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高等学校本、专科( 高职) 预备性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科学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1]。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省预科培训基地成立于2005 年,是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三所预科培训基地之一,负责洛阳师范学院、河南省城建学院、许昌学院、周口师范学院四所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培训任务。预科生在基地接受一年的培训后,结业考核合格者,将回原录取院校继续接受本科教育。
因此,少数民族预科是介于高中和大学的一个特殊的教育层次,预科教育既是中等教育的一种延伸,又是进入大学本科前的一种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科阶段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注意知识的衔接性以及学习方法的适应性,力求使民族预科生能顺利地过渡到高等教育阶段,并适应专业学习的要求。因此,必须根据民族预科学生的特点和预科化学教学的特殊性,深化化学教学研究,并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形成理论体系,来更好的为各个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民族预科毕业生。
1 加强对预科学生的德育教育
我校招收的少数民族预科生成长于多种民族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和行为准则,由此产生了诸多的情感体验,与本民族的文化、习俗、信仰相符的道德、美感、理性的追求等定势心态已经形成[2],因此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和社会价值观。可通过一些化学史料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爱国情操。对学生进行许许多多有机化合物及有机理论发展过程和实例的教育,这是对学生进行极为生动的创新教育。它可以教育学生为了创新应当如何努力地进行艰苦的知识积累; 如何培养自己形成勤于并善于思索的习惯; 如何及时抓住一时闪现的思想火花,因为许多创新思想源于迸发的闪念之间; 如何只有通过执着不懈的努力,才可能产生创新之举,使创新教育很好的融合到化学教育中[3]。
2 加强对预科学生的美育教育
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曾经说过:“在科学史的每一个时代,美感一直是指引科学家们从事研究的向导”,所以美育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美育不仅是具体的艺术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审美的世界观的培养。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是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化学问题,从而为化学提供人的价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给化学理性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翅膀,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在化学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易于接受新知识的灌输。因此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挖掘化学学科之美,通过对化学理论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辩证统一之美,通过对化学符号用语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整齐有序的规范美,进而让学生了解化学现象、化学结构、化学技术的简明美、和谐美和新奇美等。在美的熏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开心、快乐的学习化学知识[4]。
3 加强对预科生的绿色化学意识教育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从源头上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的科学,是一门 “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自上个世纪被提出以来,绿色化学至今仍是当今国际化学学科研究的前沿内容,而树立绿色化学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在我们的化学课程的教学中,绿色化学贯穿始终。用集约化的绿色化学来改造粗放型传统的化学,取传统化学中的精华,弃传统化学中的糟粕,使传统的化学在经绿色化学理念改造后得到新生和发展,是大有作为的。
比如,可以在 “原子节约”上下功夫,通过提高化学反应中主产物的产率和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在组合化学的反应中大幅提高目标产物的产率等方法来实现。在学习醇、酚、醚这一章的Williamson合成法时,可向学生介绍能大大提高汽油辛烷值,在汽油无铅化处理方面有重要用途的有机含氧化合物甲基叔丁基醚( MTBE) ,它可用叔丁醇和甲基卤代烷在叔丁醇钠作用下通过Williamson反应制得,但这个反应的反应利用率却不高。可采用酸催化下用甲醇和异丁烯反应来制备,而这个反应恰好是原子利用率100%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例如,在卤代烃这一章的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DDT( 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 这种杀虫剂。将它喷洒在农作物上,或喷洒在带菌昆虫赖以繁殖的沼泽类地区,会收到良好的灭虫效果。当时,千百万吨DDT在全世界被使用。仅在非洲,它就拯救了几百万人的性命。消灭了虫害,使农民的收成剧增。而Paul Mueller由于合成了DDT,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但不久以后,科学家们发现昆虫对DDT产生了抗药性,药效不如从前那样明显了,并且滴滴涕会在体内长期积累。由于滴滴涕在动物体内未被降解,这使人担心它会通过食物链传递下去,最终的受害者必将是人类自己。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全球都开始禁止使用DDT。从目标分子的绿色化出发,有机农药正在被内源性的昆虫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学信息物质类生态农药所代替。这些新兴的生态农药高效、低毒,是典型的环境友好的化学资源。
目前,无论是对自然环境还是对社会环境而言,化学污染是三大污染( 即化学污染、物理污染与生物污染) 之一。而化学污染物中,有机物占很大一部分,其中尤其环境激素及甲醛、二噁英等有机污染物,对于人类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威胁极大。例如在学习烯烃这一章时,给同学们介绍 “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塑料”,告诉同学们塑料不能用来盛放高脂肪、高温的食物,对身体有害; 普通塑料不会降解,如果燃烧则会释放出二噁英,其毒性比砒霜还要毒数百倍,严重污染环境,因此要用实际行动来杜绝白色污染。再如在讲述氧族元素时,可结合 “泰姬陵变色”、 “国子监遭殃”、 “自由女神化妆”等旅游景点的被破坏来加强对酸雨、温室效应、尾气排放等环境问题的介绍,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教会学生低碳生活。
4 加强对预科学生进行营养与健康知识的教育
预科班的很多同学在升入本科阶段后很多可能都不再学习化学了,所以在平时的授课中穿插一些营养与健康的常识,可从一些重大的化学事件中学会如何生活的更健康,例如,通过“反应停事件”告诉学生要多吃绿叶蔬菜,多锻炼身体,不要滥用药物。通过 “瘦肉精事件”告诉盐酸克仑特罗的危害,教会学生如何挑选新鲜的禽类产品,告诫学生不能用化学品危害他人健康。通过 “增塑剂事件”告诉同学们不要常喝饮料,不能反复用同一个矿泉水瓶喝水,尤其不能用矿泉水瓶装热水。通过 “假酒事件”,告诉同学们为什么适量饮酒对身体有一定益处,为什么喝假酒能致残、致死。这对于促进学生养成卫生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并通过学生们再去影响其它人,从而构建一个人人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作出的贡献要比单纯的让学生学习枯燥的化学知识有着更重大意义。
5 适当的开设一些基础化学实验课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但由于很多因素的限制,在预科阶段是没有开展化学实验这门课程的,往届同学在给老师写反馈意见时,有很多同学都建议老师让他们亲手做一些实验。这也是现阶段预科化学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计划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环境友好、易于操作的实验让同学们动手体验一下,让预科同学充分体会到化学的神奇。
民族预科数学教学研究 篇5
“大学语文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母语经典及代表性优秀作品的研读,进一步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人文修养的提升,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健康。”[1]笔者任教预科多年,发现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大多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写作能力较弱。那么如何提高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笔者认为对于承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课程,其教育目标是在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环节诸多方面的探索,使其真正起到提高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一、教材处理注重灵活性
近年来,从事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对预科教育的研究大都是对教材的研究和探讨,教材的适用性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其中对预科大学语文教材的探讨大多停留在教材的编写问题,更鲜有人关注对教材灵活处理的问题,再完美的教材都有待“完善”的地方,大学语文教材亦如此。目标院校的性质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兴趣、需求不同,这必然导致对教材的需要、要求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还要有充分驾驭教材的能力,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1、层次性。不同水平的学生尽管使用同一种教材,但对文本的解读水平有不同层次。因此同样的教学内容,对文理科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在周课时数量、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适当调整,对语文素质偏低的预科生,可依情况适当降低教学目标和难度,适当增加周课时量,因材施教,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2、整合性。所谓整合性是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合教材内容。预科教学时间有限,仅有一年或两年的教学时间,因此,必须结合学生和教学时数实际情况,依托教材,有理有据地、科学地对文本进行整合。人教版大学语文教材(上下册)依时间顺序,以体裁为板块设置了多个单元,每个单元至少是5篇以上选文,因此进行整合很有必要性。
3、现实性。现实性指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设置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解读文本就应着眼现实,要认识到目标院校不同,学生层次不同的实际,大学语文的教学对象都是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宜的目标,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模式讲究新颖性
教学模式既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实际中,使教学理论具体化。笔者认为,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效率就是教学模式的新颖性。
1、巴特勒学习模式的运用。该模式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在此笔者对“设置情境”的类别进行阐述: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其作用是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二是创设故事情境。研究表明饶有趣味的故事能引领学生进入新课。三是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景能使知识形象生动化、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熟悉感和亲切感,从而达到身入其境的效果。四是设置游戏情境。在游戏中传授知识,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实践不仅仅是操作,而是包括从提出问题到求得结论、做出评价的整个过程,思考问题、制订计划、查找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理论探讨、撰写文章等等,都是实践。”[2]P82基于此,笔者认为对“巩固、拓展与迁移”环节可以这样设计:资料搜集———文字阐释———问题讨论———热点争鸣—思想共鸣等。教授《棋王》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何为英雄?当代社会中平凡人能否成为英雄?结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争鸣:人可否一味追逐功名?怎样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这些实践活动都是人文素质的培养过程。
2、现象分析模式的运用。现象分析模式属于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其基本教学步骤是,出示现象→解释现象→结果分析→方法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本质。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进行解释说明。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提高综合能力。
3、传递──接受式的运用。该模式的目标之一为传授系统知识;二为培养基本技能。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为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为了更有效地运用这种模式,教师应注意运用多种表达技巧,使学生主动接受、乐于接受。综上所述,笔者的理念是直击现实,结合教学实际,有效地采用多样教学模式,以求优化教学效果。
三、教师素质的综合性
首先,作为一名预科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较渊博的知识。与中文专业重在某一领域做深广研究的专业课程不同,预科大学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如下几点:知识维度上涉及古今中外;知识内容涉及文学作品、语言文化,此外教师还得具备丰富的文史哲知识和高规格人生素养。这样,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同时,教师还尽可能地学有所专,学而多专。其次,较高的语言艺术水平也是预科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因为教师良好的语言艺术能优化课堂效率。良好的语言艺术包括:语言的创新、语言的活力、语言的魅力等,因此教师应用精彩的教学语言艺术来熏陶学生,最终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能力。最后、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情感也是预科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教师对生活、生命、人生、艺术和工作要充满激情,并通过传递这种激情来感染学生,这才是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久远的。
四、预科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要注重实效性
考核的形式应在坚持全面客观的原则上,紧扣教学大纲,采用多种考试和评价方式,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不断加大考核方式的改革力度。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Z].教育部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
民族预科数学教学研究 篇6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具有自信心不足、学习基础较差、贫困学生比例较高等特点,由于课程设置、考勤管理等原因,逃课现象已然成为各个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培养和管理工作的瓶颈。本文以怀化学院预科学生为例,就逃课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具体的研究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 逃课 剖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11-02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发展步伐的不断迈进,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有效的落实,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工作,在政策鼓励及经济发展要求的推动下,教育推进工作的模式已趋于稳定。2005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中,明确表示“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是党和国家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特殊政策措施,是高等学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认真做好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工作,对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该办法的实施与执行,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怀化学院预科班学生招录工作自1996年开始,十多年来,已培养了1000多名少数预科班学生。针对预科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按照“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兼顾专业”[1]的课程设置原则,怀化学院预科部提出了“补”、“预”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十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发现,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管理工作与普通高招的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多不同之处,本文将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特点及学生逃课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具体的对策。
一、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特点
少数民族预科既区别于高中教育、又区别于大学本专科教育的层次,决定了它的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不是高中教育的简单重复,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大学本、专科教育。这种特殊的教育层次,需要我们更多关注于预科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其自身的特点寻找逃课的原因。
首先,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信心不足,有较强的自卑感。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主要来源于当年高考落榜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还有部分往届的补习生,他们普遍具有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自卑感。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后,处于身体、心理正在成长而尚未完全成熟时期的高中毕业生,大多感觉前途迷茫。在经过心理的煎熬之后,终于在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的优惠下,拿到了大学的通知书。相对同样录取到高校的其他类型的统招生而言,预科学生不仅仅要多付出一年的时间来完成大学学业,还要为此付出较高的学习生活费用,这些现实的因素,将直接导致学生心理产生自卑的情愫。
其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刻苦性求学的意识不强。除个别因填报志愿等技术性原因落榜者外,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刻苦性差,因而导致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从表象来看,少数民族预科生比正式录入大学的本、专科生仅仅低几十分,有的甚至只有几分,然而,在这些分值差距的后面,却能发现深层次的性格品质、思想意识及学习方法等方面实际差距。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以怀化学院为例,2011年至2015年经济困难学生建档资料显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困难学生比例超过30%。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多数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地方一般属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普遍经济状况较差。经济情况欠佳,其实也是造成学生自信心不足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从2004年马加爵、薛荣华等一系列事件可以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造成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焦虑、抑郁、敏感多疑、孤独冷漠、人际交往紧张缺乏自信心、性格封闭和人格扭曲等问题。”[2]
二、少数民族预科学生逃课原因分析
1.少数民族预科学生逃课现状
“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这一现象,已经成为现代高校学生学习的一种“病态”。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自身学习基础较差经济贫困,加之部分学生自律意识较差,逃课现象也就成了这部分学生管理的一个瓶颈问题。据怀化学院少数民族预科部2014年教学日志统计,2014级预科学生总计189人,该年度学生缺课总计253节次,涉及56人。也就是讲,有56人先后由于各种原因逃课。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少数民族预科学生逃课现象比较突出,和其他类高校同年级学生比较,逃课率较高。
2.少数民族预科学生逃课原因分析
(1)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由于其自身课程设置的特殊性,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没有找到专业定位,感觉同高中的课程设置区别不大,且现实意义不大,找不到学习的兴趣, 是学生逃课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预科学生的管理已趋于大学模式,有异于高中的保姆式管理,学生自律意识不强,这也会导致学生为自己找借口逃课。
(2)课程设置单一,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课程以基础知识为主,如语文、数学、英语,这些课程的内容与高中同类课程内容相似,许多学生认为,经历黑色高考之后,大学接受的还是高中版的知识填鸭,导致学习主动意识不强,兴趣不高。同时,任课老师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课程内容脱离实际,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
(3)课堂考勤力度不够,考勤制度不严密。一般的教学检查,主要是核查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按时到位、学生课堂纪律, 检查学生上课人数却比较少。学生上课考勤的任务则主要落到靠班干考勤这个层面,教师虽然也会点名抽查,但这种监督学生的方式, 效果还是有限的。个别班干监察意识不强, 徇私舞弊, 对于逃课的学生不敢如实记录,考勤记录也就成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道具。而且,通常意义的老师点名,只是抽查,面对近百人的学生课堂,这种抽查无疑只是一个点上的工作,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即使有抽查的过程,也会出现一批逃课的漏网之鱼。
(4)受同伴群体的影响。古时“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群体环境对于个体的成长十分重要。而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同其他大学生一样,都是集中住宿,集中上课,同宿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交流最多,影响也最大。通过工作实践,不难发现,宿舍内部学生之间学习状态、纪律自律意识相互影响很大,许多学生逃课从一定程度来讲,是受同宿舍学生影响,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群体效仿效应。以怀化学院预科部2013级某班为例,该班三个男生宿舍,其中一个宿舍在一年内逃课达46人次,几乎每人都有过逃课的经历,相对而言,另外两个男生宿舍逃课率却很低。
三、少数民族预科学生逃课现象的对策研究
1.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构建完善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规范教学运作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设置上,除设置一些基础必修课程外,适当增开一些专业介绍课程,提前让学生对以后预科分流的相关专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专业介绍课程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介绍、专业技能介绍、专业发展介绍等。这些课程可以以选修的形式进行,实行学分制。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加深对专业的了解,及早培养专业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加强了,学习的兴趣也就随之提高。同时,在课程内容教授方式上,任课老师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方面的引导工作。
2.完善课堂管理制度,加强课堂考勤工作
任课教师对课堂的放任自由,是学生逃课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认为,大学课堂不同于中学课堂,将学术讨论的自由认作是课堂纪律的自由,对学生迟到、空旷课的现象不闻不问。完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课堂管理制度,对学生上课情况进行监督是减少学生逃课现象的有效手段之一。实行班干考勤、教师点到、教务部门登记课堂情况三结合的课堂管理制度,能够在制度上对逃课现象进行有效的遏制。对于每天的考勤结果,实时公开,并反馈给班主任和涉事学生本人,做到发现一起、落实一起、处理一起。对于老师课堂点名的工作,可以采取无规律性点名的方式,即点名时间不定期同学号错序结合的方式。这样点名的话,既不会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又能如实掌握学生课堂的出勤率。同时,教师课堂点名还可以同回答问题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不划考试重点,避免学生日常课程不参加,快考试时依靠考试重点蒙混过关。
3.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予以正确的引导,能够从本源上预防逃课现象的发生。首先,利用入学教育开展自律讲座,加强目标教育,在入学之初,引导学生做好大学生活规划。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经历考中苦读之后的自我松懈现象,让学生早立志、立长志,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有计划的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个人的信息接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的开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要求辅导员和班主任加强对逃课学生的教育工作,对经常性逃课的学生,做到心里有数、教育及时、处理及时,加强同学说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工作,对经常性逃课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行家校结合的管理方式,在制度上、情感上预防逃课现象的发生。
四、结语
大学生逃课现象,已经成为现代高校普遍面临的管理难题。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作为高校中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其逃课现象更需要高校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关注。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考勤制度、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举措能在一定程度预防学生逃课现象的发生。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逃课率的同时,如何杜绝少数民族预科学生逃课现象的发生,则需要依托教育体制的不断革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民〔2005〕5号.
民族预科数学教学研究 篇7
英语学习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其中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迄今为止,高校英语教学大多是针对前四个方面进行,而对最后一方面也即译的实践则差强人意。学外语必须学习翻译,因为翻译不仅是学习外语的一种手段,也是目的。翻译能力是英语使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已颁发实施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增加了有关“译的能力”的要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增加了英译中题型,近年来的研究生、博士生入学考试也有英译中的内容作为主观性考题。这些举措都说明了英语教育界对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重视。
在英语学习风气日盛的今天,英语翻译教学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的现状远未尽人意,需引起足够的重视:翻译课堂缺乏生气;老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教学死扣课本,脱离学生日常生活等等。因此,考虑如何有效进行翻译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已经成为翻译教学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再者,国家设置预科教育,足以体现对少数民族生的重视。因此,提高他们的英语翻译能力,使他们能够学好英语也是教师不容懈怠的责任。笔者曾担任一年预科英语教学工作,在一年的教学过程之中,结合前辈们的经验,总结出了“讲—辅—练—评”翻译教学模式,本文旨在对这一模式研究应用进行说明。
二、“讲—辅—练—评”翻译教学模式形成的理论基础
刘宓庆老师在其所著的《翻译教学:理论与实务》一书中,指出了翻译素质教学的五大任务:思维活跃激发(意义把握指引)、实务运作指导(实务技能培训)、理论研究指导(理论课题研讨)、指导学生如何操控译文,关注翻译的表现法论、指引学生如何体认翻译,关注翻译的本体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后人对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得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目的并不在于知识的再现,传授知识,而是要创设情境,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也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自己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不断主动建构和完善的;因此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互相协作的过程。
基于对以上两项内容的认知,笔者在一年的预科英语教学中,初步总结得出了“讲-辅-练-评”这一翻译教学模式。
三、“讲—辅—练—评”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讲—辅—练—评”翻译教学模式与“翻译五大任务”、建构主义理论观点。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知道刘宓庆老师提出的翻译五大任务都并不是老师一人唱独角戏的过程,而是需要师生共同合作、互动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而构建主义观点也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协助的过程,因此,笔者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讲—辅—练—评”翻译教学模式。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无论是翻译的五大任务还是构建主义的教师观、学生观和学习观都能较好地融合于“讲—辅—练—评”这一翻译教学模式之中。
2.“讲—辅—练—评”这一翻译教学模式的实践。
(1)讲:即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的角色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会出现互换,但无论如何,教师的“讲”是绝对不可少的。给学生讲解一些必要的翻译知识是有必要的。笔者这一年所带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偏差,固在解决某一翻译任务之前,笔者会先对该任务中的难点进行引导式讲解,这也就是笔者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所在。在这一环节中,笔者会抛出跟任务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去进行思考,从而形成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促进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适时介绍一些简单的翻译技巧,留待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去推敲理解。
如:尽管简喜欢喝咖啡,她却没有接受这次的邀请。(while)
对于这个句子,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这一词的具体用法,使用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之后自己再进行补充说明,从而确保他们不会因为while的误用而出错;再者,笔者会给出几个示例,考察学生是否掌握。此处示例多是笔者结合生活实际或者网络热门信息而给出,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考虑到近期江苏卫视的星跳水立方比较火爆,笔者给出一个例子“尽管阿牛平时训练很勤奋,他最终还是没能进入决赛”;最后在讲解的过程中,笔者还会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对英语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回顾,如:句子成分划分等等。
(2)辅:即辅导。对于给出的一项翻译任务,很多学生往往不能很快得出结果,此时,教师要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而应充分引导,给学生指出思考方向,由学生自己探索,自己解决具体翻译问题,往往自己得出的结论才是记忆最为深刻的。在这一环节,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向学生提供查考线索,让学生自己获得结果;提出几种可能,要学生自己选择判断;组织讨论,集思广益等等。
如:这一切都发生在一瞬间,我还没来得及反思。(reflect,in a flash)
对于这一句子的翻译,经过辅导这一过程之后,学生得出了以下几种翻译:All this happened in a flash;I had no time to reflect;All the things happened in a flash,leaving no time for me to reflect;All happened in a flash before I could reflect.因而,我更加确信这一步骤的必要性,学生不但能够写出准确的翻译,还能够增多译文的多样性,何乐而不为呢?
(3)练:即作业。首先,课文中的练习给出了足够的引导,学生在引导下能够顺利完成,但是他们是否已经掌握用法还未所知,因此课后作业就成了检验成果的一个标准。再者,翻译理论、技巧对于学生而言都是空洞的知识,只有在作业中去理解、推敲之后,才能真正地指导他们完成具体的翻译任务。因此,笔者在每堂课后会布置相应的习题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建构主义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个相互协助的过程,因此笔者将学生分为人数大致均等的小组,组间协助完成各翻译任务。
(4)评,即讲评。讲评是扩大作业练习成果的重要一环,主要是对学生的翻译成果进行分析、评价,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译文的优劣之处,从而更好地从事翻译活动,因此,笔者将这一过程作为整个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此处的评不应只是教师一人的点评,同时还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其优势之处就在于能让学生参与课堂,活跃课堂氛围。
四、结语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讲—辅—练—评”这一翻译教学模式之后,英语翻译课堂出现了以下转变:
1. 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会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加了课堂师生的互动。
2. 很多学生从以往的不会翻译发展到不仅会翻译还会准确地进行几种翻译,增加了译文的多样性。
但是笔者深知,这一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很多漏洞,班级学生英语层次存在较大差距,总会存在一些难以融入课堂、不能加入讨论的这样一些群体。对于他们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就没有多少优势之处了。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将倾心总结,尽量找出一个能够涵盖更多学生的翻译教学方法。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的有效教学手段,也是学生综合性语言技能的衡量标准之一,是高等院校英语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部分。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的现状远未尽人意,需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在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进行英语教学一年之后,针对预科生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等,结合刘宓庆老师提出的翻译教学五大任务、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以及社会各位老师对翻译教学模式进行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讲—辅—练—评”这一教学模式,其中以评为该过程的核心,力求切实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
关键词:翻译教学任务,构建主义,翻译教学,“讲—辅—练—评”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朴哲浩.翻译教学“讲、评、译”模式的创建与应用[J].中国俄语教学,2013(2).
民族预科学生学习态度调查研究 篇8
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趋避的心理及行为倾向。人的态度是一个体系, 它包括人对事物的信念、情感、行为倾向。影响个人态度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有家庭、所从属的群体、社会和国家等;主要内部因素是先天素质和个人能动性。布鲁纳认为:“学生必须学习某种对科学和文学的一般态度, 以此作为发展对问题的解决和概念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的基础。”确实, 不仅学生对学科本身的态度, 就是他们对学校同学以及对自己的态度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都很重要。所有成功的学习都是伴随着这些方面的态度的变化的。我国传统教学一贯重视学习态度, 但忽视与学习无关的其他态度, 而民族预科教育更是学生不熟悉的教育层次, 研究学生在预科学习期间的态度将有助于进一步进行预科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改革。通过了解学生的态度现状, 分析学生当前态度形成的原因, 找到影响学生态度的主要因素,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对学生的态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和研究, 此项研究历时一个半学年。
二、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对于民族预科学生态度的研究采用了单独谈话、座谈以及问卷的方法。谈话的对象包括应届、往届的民族预科生以及关于预科教育的教师及专家。问卷的对象包括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4个学校的2007届全体民族预科生, 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 回收有效问卷304份, 有效回收率84.4%。
三、调查问卷分析
(一) 民族预科学生对预科的一般态度的调查分析
学生对待预科教育阶段的态度直接对其学习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调查, 有87.0%的学生认为在预科期间可以稍微放松一下, 7.0%的学生认为预科学习期间完全放松, 只有6.0%的学生打算在预科期间努力学习。这里数据显示, 民族预科学生在预科期间的学习态度有放松的倾向。
有3.0%学生认为预科阶段的学习对以后在本科中的学习毫无用处, 有33.7%的学生认为预科阶段的学习对以后在本科中的学习作用一般, 只有63.4%认为预科阶段的学习对本科学习很重要。从这里可以看出有44.7%的学生认为预科阶段的学习对本科学习作用不大, 同样也说明预科阶段学生对预科阶段学习的认识的分歧是很大的。这将为教学带来很多问题。
由图1可知:57%的学生认为在预科阶段学习的高中知识, 其中有10%的学生认为预科阶段的学习就是对高中知识的回顾, 47%的学生认为预科阶段的学习是高中知识的深化, 36%的学生认为预科阶段学习的是大学课程, 还有7%认为什么也学不到。从以上数据出可以看出民族预科生对预科所学知识内容还没有明确的认识。
(二) 民族预科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分析
由上面数据分析可知, 民族预科学生对于预科阶段的学习内容和作用, 认识不够清晰, 加上高考后放松的心态, 就导致了民族预科生在预科的学习中缺乏主动性。根据调查, 在没有督促的情况下经常主动学习的学生有48%。并且, 由图2可以看到有40%的预科生对自己在预科期间的学习没有规划。
在预科期间, 学生逃课现象十分常见, 有81%的学生逃过课, 其中78%的学生偶尔逃课, 3%的学生经常逃课, 只有19%的学生从未逃过课。由表1可以看到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为教师照本宣科、课程内容设置不当和学生自己的原因。
由表1可以知道民族预科学生由于对于预科阶段的学习内容、教育目的等不了解而缺少规划, 学习缺乏主动性, 甚至部分学生根本就不想学习;而教师教学方法、技巧以及课程内容的设置更是导致学生逃课的主因。
(三) 民族预科学生对当前课程设置的态度的调查分析
对于课程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多达66%的学生认为在预科期间有些课程有用处有些课程没有用处。有71%的学生非常有兴趣学习有实用性的课程, 24%的学生认为课程的实用性对自己学习该课程的影响一般, 只有5%的学生认为课程是否具有实用性并不影响自己对该课程的学习。由此可见预科期间开设课程实用性不是很强。
根据统计, 有64%的学生对预科期间开设的课程不完全感兴趣, 26%的学生对预科期间开设的课程逐渐不感兴趣, 只有8%的学生对所有课程都感兴趣。根据统计, 有77%的学生认为文科生应该多学一些理工科的知识, 理科生应该多学一些人文知识。以上数据表明, 民族预科学生不是很满意预科课程结构设置。
另外图3显示, 有41%的学生认为影响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是课程内容陈旧。
(四) 民族预科生对专业取向的态度调查分析
由于预科阶段是大学预备阶段, 在此期间有85%的学生考虑过进入本科后的专业取向, 并对预科期间的学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75%的学生对与预期的本科专业相关的学科更感兴趣, 51%的学生对与预期的本科专业无关的学科不感兴趣。
四、相关建议
(一) 加强宣传学习, 改变学生对预科的态度
学生对民族预科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 对于预科教育的全面的了解是必要的。
但是当前学生了解民族预科的途径很多 (见图4) , 这些途径显然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和理解预科教育的性质和教育内容, 所以预科学生对民族预科教育存在多种多样的误解也是可以理解的。为了端正学生对待预科教育的态度, 则需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例如在新生入学教育时期可学习预科教育性质;可组织专门的讲座介绍预科教育内容等等, 甚至可在上半学期开设一门关于预科教育的课程。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学习, 培养和形成对预科正确的态度则有利于进一步的教学和学习。
(二) 去功利思想, 端正学习态度
在调查和学生座谈时候也发现学生在学习上具有很强的功利色彩, 他们对自己认为有用的科目会很用功的学习, 对于自己认为没有用的学科则不是很专心学习, 甚至有的学生放弃学习自己认为没有用处的学科。例如有的文科学生会放弃学习大学数学, 有的理科学生会放弃学习大学语文;在文科生中, 有经济方向专业取向的学生则会用功地学习大学数学, 而外语方向专业取向的学生会努力地学习英语。但是由于当前学生对于未来专业所需基础知识不是非常了解, 所以这种功利思想常常会使学生主观地学习或者放弃某些学科。
在预科教育期间, 可多请本科各个专业的专家来开讲座、做报告, 介绍其专业所需基础知识、发展前景等, 有助于学生在进入本科之前能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在学生对专业的正确理解的前提下, 去除学生功利思想, 端正学习态度。
(三) 改变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调查中有83%的学生认为自己必须改变学习方式来适应预科阶段的学习, 由此可见, 预科阶段的教学与高中阶段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的。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调查, 有84%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激发学习兴趣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预科阶段教师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外, 还要注意运用多媒体等其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加强知识的思想性教育,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四) 加快预科课程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
在前面调查中, 无论是逃课的原因、影响学生兴趣的原因, 还是学生对于课程的需要, 都说明了课程内容陈旧, 结构不合理。学生感兴趣的课程缺乏, 比如实用性的课程。而有的课程内容陈旧学生则不感兴趣, 逃课也是如此。所以加强预科教育课程建设已经迫在眉睫。有80%的学生希望能够多开一些课程。所以在未来预科课程建设中可增加一些实用性的课程, 如计算机应用课程、计算工具、统计学和博弈论等。同时其他学科教学内容也要进一步建设, 为学生能够在本科中更好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
另外, 文理分科的方式已经有些滞后。可以尝试大综合, 打破文理界限, 使得预科学生有更深厚的跨专业知识基础;或者尝试本科大类分班, 分为文史类、经济管理类、工程类、理学类、农林类、医学类等, 这样可顺应学生专业选择的需求。这些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五、小结与启示
态度决定一切固然有些绝对, 但态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学生错误态度要积极纠正, 正确积极的态度要顺应。在民族预科学生素质越来越高的背景下, 学生的高素质与课程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影响学生态度的因素有对预科教育的误解、专业取向、教师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 但重中之重却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和课程内容的更新。
摘要:民族预科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 通过对民族预科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研究, 得到影响态度的因素有对预科教育的误解、专业取向、教师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 根据这些因素提出一些建议, 通过进行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学习态度,民族预科,学习心理,专业取向
参考文献
[1]、宋太成.民族预科论丛[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民族预科数学教学研究 篇9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学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方面: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南昌工学院是教育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拥有众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对赣气候和赣文化已逐步适应。然而,环境和文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有限的。他们的心理特征对学习的影响是直接的、重要的。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视知觉注意力、瞬时记忆、工作记忆、思维特点、阅读特点对他们的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藏族和维族预科生的视知觉特点
2.1物体识别瞬间记忆实验
视知觉对学习很重要,学习和阅读离不开它。视知觉的作用是对感觉信息进行提取和加工,以便能够看见现实中的物体。物体识别是视知觉加工的重要功能。本实验的目的就是测试藏族和维族学生的物体识别能力和瞬间记忆能力。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是记忆的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感觉记忆的作用是为后续的信息加工提供物理基础。
2.2实验设计及流程
本实验采用面孔识别(如图1所示)与刺激暴露时间二因素设计。因素一为一个面孔,由7个字母组成:即眼-B,鼻-A,嘴-D,耳-G C,两颊-O K。其中有两个正字母、两个倒字母、一个反字母和两个隐形字母。因素二为刺激暴露时间,由三个水平构成:400毫秒、770毫秒和1000毫秒。将上述图形分别制成400毫秒、770毫秒、1000毫秒的flash动画,输出为浏览器播放格式,利用多媒体教室投影仪播放。
测试时面孔在每个动画中显现三次,每次间隔10秒。播放完毕后让学生立即根据回忆记下面孔中的字母。测试答卷上有7个框,分别对应7个字母。
2.3实验对象
本实验对象为藏族和维族预科生共120人,按暴露时间分成三个组。400毫秒组41人,750毫秒组50人,1000毫秒组29人。
2.4实验结果及分析
首先统计学生在不同暴露时间(400ms,750ms,1000ms)下的平均识记正确个数,得到结果如图2所示。在400毫秒组中,写对7个(即全部写对)的2人,写对6个的10人,写对5个的14人,写对4个的9人,写对3个的5人,写对2个的1人。平均答对4.8个。在750毫秒组中,写对7个的16人,写对6个的11人,写对5个的14人,写对4个的6人,写对3个的2人,平均答对5.56个。在1000毫秒组中,写对7个的17人,写对6个的6人,写对5个的6人。平均答对6.37个。测试发现三个刺激暴露时间之间差异显著。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学生识记个数增加。
在男女识记个数差异方面,400毫秒组男生平均识记4.4个,女生4.86个;750毫秒组男生平均识记5.4个,女生5.57个;1000毫秒组男生平均识记46个,女生46.58个。三个不同暴露时间段中女生识记个数均超过男生。
3藏族和维族预科生的工作记忆特点
3.1工作记忆实验
工作记忆是用来处理和储存信息的短期认知系统,由三个成分构成,即中央执行系统、语音回路和视觉空间模板。工作记忆是认知加工过程中随信息的不断变化而形成的一种连续的工作状态。它包括暂时存储信息的短时工作记忆和以非常熟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长时工作记忆。
3.2实验设计及流程
实验材料为9个英文单词,分为上中下三行,分别构成三个英语句子。其中,第一句和第二句顺序有所颠倒,第三句为正常语序。其目的是测试语义联想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实验材料被分别制成3秒,5秒,7秒,9秒的flash动画。每个动画显现3次,每次间隔10秒。答题卷为印有9个数字及对应框的表格。实验材料按暴露时间分为四个组别:3秒,5秒,7秒,9秒。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四个组分别在四个不同的班里进行测试。测试时,每个学生发一张答题卷,教师提醒学生在播放动画的过程与间隔过程中不准动笔写,只能用脑回忆。动画播放完毕,立即命令学生开始根据回忆写单词。写完后立即回收答题卷。实验设计如图3所示。
3.3实验对象
维族34人,藏族105人,合计139人。
3.4实验结果及分析
在识记个数方面,3秒组全部写对的(9个)有29人,写对8个的15人,7个的2人,6个的2人,5个的1人,4个的2人,4个以下的无。平均识记个数为8.2个。5秒组全部写对(6个)的29人,写对8个的3人,7个的4人,6个的4人,5个的2人,5个以下的无。平均识记个数为7.4个。7秒组全部写对(9个)的有29人,写对8个的7人,7个的3人,6个的1人,6个以下的无。平均识记个数为8.2个。9秒组全部写对(9个)有27人,写对8个的8人,7个的6人,6个的3人,5个的2人,4个的3人,4个以下的无。平均识记个数为7.9个。4个组整体平均识记个数为7.9个。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
从结果中可以发现,四个组识记个数差异不明显,说明在3~9秒时间段的时间差异对工作记忆的效率影响不大。在记忆材料方面,语义记忆对工作记忆影响较大。如第三行是一个正常语序的句子,由于大脑对语义进行了加工,写对的人数较多,有54人,占38.8%。其记忆效率远远高于其他两行语序颠倒的句子。
在水平因素差异方面,在答题卷第一个框中选择第一排第一个单词的有115人,占82.7%;选择第二排第一个单词的有7人,占5%;选择最后一排第一个单词的有1人,占0.7%;选择最后一排最后一个单词的有1人,占0.7%。从结果中可以发现,水平因素差异明显。第一排第一个是最突出的位置,关注度最高且占绝对优势。其次是中间的第一个位置,再其次是最后一行第一的位置和最后一行最后一个的位置。
4藏族预科生的思维特点
认知心理学家艾克森认为,思维是对认知的一种加工过程,思维是多元化的、是变化的。它的形式有问题解决、迁移和专家技能。问题解决指通过信息加工使问题得到解决。迁移指以往的经验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借鉴作用,分正迁移、负迁移、近迁移、远迁移。专家技能指在解决问题中的高水平表现。
4.1逻辑思维能力实验设计及流程
实验材料为连词成句题型和对话匹配题型。之所以选择这两种题型,是因为在解题过程中,需要运用逻辑推理能力。因而它们最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连词成句有7句,难度从5~12词不等;对话匹配有10个,为A,B栏匹配形式。教师将材料显示在投影仪上,然后给测试学生每人发一张答题卷,测试时间为60分钟。
4.2实验对象
藏族学生32人。
4.3实验结果及分析
连词成句题答题人数29人。正确的10人,占34.5%;错误的19人,占65.5%。对话匹配题:答题人数18人。本题共有10小题,答对9题的5人,占27.8%;答对4题的1人,占5.5%;答对3题的2人,占11.1%;答对2题的8人,占44.4%;答对1题的2人,占11.1%;
4.4连词成句题分析
原题:doing,his,Tom,homework,is。这一句因为没有标明句尾的标点符号,因此,写成陈述句和疑问句都算对。正确答案有两种:①Tom is doing his homework.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选此答案的5人)②Is Tom doing his homework?结构为动词be+主语+现在分词+宾语+?(5人)。错误答案有四种:①His is doing homework Tom.(13人)结构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be+现在分词+宾语+主语。错误原因:把形容词性物主代词错当成代词的主格形式,但对句子的逻辑关系的理解是正确的。②Tom is his doing homework.(3人)错误原因:对现在进行时的构成不清楚,把be动词与现在分词隔开。对形容词修饰名词的关系不清,把形容词与名词分开。但对句子的逻辑关系理解正确。③Tom doing is his homework.(2人)错误原因:对现在进行时的构成不清楚,把be动词与现在分词位置颠倒。但对句子的逻辑关系理解正确。④His Tom homework is doing.(1人)。错误原因:句子逻辑关系混乱。
结论:逻辑关系完全正确的10人,占34.5%;逻辑关系基本正确的13人,占44.8%;逻辑关系不太正确的2人,占6.9%;逻辑关系混乱的1人,占3.4%。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只占34.5%;逻辑思维能力一般的占44.8%,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占10.3%。因此,教师在平时应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4.5对话匹配题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由于缺乏相关语用知识而答错题的占75%;由于逻辑思维错误而答错题的占58%。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语用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即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5藏族和维族预科生的阅读特点
5.1阅读知觉广度眼动实验
阅读知觉广度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一次注视所能知觉到的对阅读认知活动有用的信息单位,是阅读眼动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本实验设计对藏族和维族学生英语阅读知觉广度进行研究,以便探讨其认知加工规律。
5.2实验设计及流程
实验材料分A、B、C三种试卷。其中,A卷25份,B卷25份,C卷10份。A、B卷采用掩蔽图设计,目的是控制学生的阅读眼动轨迹。A卷为文字从右到左排列且带有掩蔽图的阅读材料。B卷为文字从左到右排列且带有掩蔽图的阅读材料。C卷为正常排列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为一篇94词的短文。短文后有5个选择题。试卷上设有三个时间,即阅读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完成答题后的总时间,以及回看次数。
无论哪一种试卷,每个学生必须在试卷上写出这三个时间以及回看次数。阅读前教师向学生强调,每个学生要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及时填写三个对应时间及回看次数,并务必做到数据准确。然后,教师命令学生开始阅读,阅读完成后及时收回答卷。
5.3实验对象
分藏族和维族两组,共60人。其中,藏族学生45人,维族学生15人。
5.4实验结果及分析
认知心理实验表明,人们在阅读时眼睛不是平滑地运动,而是快速地跳动。每次眼跳需要大约20~30毫秒。两次眼跳之间为200~250毫秒的注视时间。每次眼跳大约为8个字母或空格。阅读者只有在每次注视而不是眼跳时才能提取信息(Latour,1962)。
一般来说,眼动次数的多少会影响注视时间的长短,进而影响提取信息的时间,即影响到阅读效率。眼动与阅读效率成反比关系,眼动次数越多,阅读注视时间越短,反之亦然。
C卷是正常排列的试卷。因此,阅读眼动次数最少,阅读效率较高,平均分也较高。B卷设计为从左到右的排列,符合正常阅读习惯,眼动次数比A卷少。因此,阅读起来要比A卷容易。A卷设计为从右到左排列,与正常阅读习惯相反。因此,眼动次数比B卷多。阅读起来要比B卷更难。三种试卷由易到难的顺序为C、B、A。AB卷阅读眼动轨迹如图5、图6所示。
从维族与藏族阅读指标来看,藏族学生平均眼动次数要多于维族。平均回看次数、阅读总时间均高于维族学生。维族学生的平均分要高于藏族学生。总的来说,维族学生的阅读效率要高于藏族学生。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6结语
文章通过认知心理实验的方法,揭示了藏族和维族学生在瞬时记忆、工作记忆、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阅读眼动方面的认知特点。总的来说,藏族和维族学生具有良好的视知觉瞬时记忆能力和工作记忆能力。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90%的藏族学生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另有10%的藏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学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阅读能力方面维族学生和藏族学生的平均阅读速度为33~58词/每分钟,离大学生规定的阅读速度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原因是回看次数较多,眼动次数较多,影响了阅读效率。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及阅读训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艾森克.认知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民族预科物理实验教学探索 篇10
作为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预科教育介于中学和大学之间的教学层次决定了预科物理实验既不同于高中物理实验,也不同于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要求。笔者就这个特殊层次的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探讨。
1. 民族预科实验教学的特殊性
首先,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学物理教育当然带有应试教育的印记,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应对高考所需的物理理论知识,反复练习,最终的目的就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就是会做实验题。很多学生对实验比较陌生,许多仪器要么仅在课堂上见教师演示过,要么根本就没见过。至于学生操作,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很少。甚至有的教师只在黑板上讲解考试相关的实验题目,让学生背实验。
其次,民族预科生来自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受历史、地理、经济、语言等各种条件制约,他们的物理知识薄弱,实验基础较差,从对基本仪器实验的认识到握拿姿势,从读数方法、数据的测量到数据的处理诸方法的知识都欠缺。而大学物理实验的内容丰富,涉及的物理知识较多,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方法要求较高。如果让他们直接做大学实验题目,要越过较高的台阶,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上会造成挫折。因此,预科物理实验教学的目标为重视和妥善地处理好与中学物理实验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上的衔接,弥补知识缺陷,拓宽知识面,强化实验操作技能,为预科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进一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 民族预科物理实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很多学校在预科阶段不开设物理实验课或采用直接上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模式。根据民族预科学生的特点,我们认为在预科阶段必须开设物理实验课,而且预科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应适当降低难度,把教学方法改造成适合预科生能普遍接受和掌握的形式,使其范围、深度和速度与预科生实际水平相适应。我们把预科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为演示实验和基础物理实验两个层次。
2.1 演示实验
物理学内容大多比较抽象,而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不易理解。演示实验是联接理论和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式,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
预科物理实验中,通过开设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和“模仿”教师的正确实验操作过程,从而对物理知识更好的理解的同时对实验流程有初步的认识。
演示实验是教师借助仪器和设备,分步骤地进行操作,将展示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及获得物理规律的实验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以辅助学生学习。教师规范的操作、针对性强的讲解、必要的文字和图示的说明和分步展示的实验现象,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进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理解物理概念、观察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预科物理演示实验采用多媒体课堂演示和实验室演示两种教学方式。
2.1.1 课堂演示实验。
有些实验的演示效果受到环境、时间、空间的限制,很难在课堂上普遍开展实物演示。多媒体技术有将信息化大为小、化小为大、化动为静和化静为动的功能。因此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课堂演示实验。
2.1.1. 1 用多媒体课件模拟一些物理实验极快的动态过程。
例如弹性碰撞的演示实验,利用“快放”“慢放”等方法来演示物理过程,使学生看清其中的奥妙所在。整个过程既形象生动,又能揭示物理的本质。
2.1.1. 2 用多媒体课件模拟许多演示实验难以实现的、微观的物理现象。
例如:分子运动,电荷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多普勒效应,原子“核式模型”的α粒子探针实验,原子核裂变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过程,实现微观现象宏观化,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微观世界的奥妙。
2.1.1. 3 模拟危险或污染环境的实验。
教学中带有危险性、污染性严重的实验,例如高压放电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实现,可做到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和环保化。
2.1.2 实验室演示实验。
纽约大学物理实验教师认为实验教学的目的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原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外,还应使学生“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ory and the real world”(明白理论和现实世界的不同)。与任何事物一样,多媒体演示实验也有两面性,即优点和弱点并存。多媒体演示制作成本低,使用方便,花费时间少,重复性好,便于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但是多媒体演示把物理知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概念、物理实验描述得太极端,学生很可能会误以为世界就那么简单,事物就那么纯粹,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发挥。实物演示能够给学生以最真实的感受、最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刺激及持久的印象,使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真实的物理世界。我们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和理论课的内容,开设了涉及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各个学科的近70个题目。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上采取灵活的方式,把教师单独的“表演式”变为“互动式”,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促进学生对现象、模型、物理概念、定理和定律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民族预科生的实验素质,一方面由于不全面而亟待培养,另一方面又有较大的可塑性的特点,在课堂上演示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同时,结合讲解阐述实验的目的、依据的原理、设计的思路及如何控制实验条件、是否有变通的方法等,使学生能通过演示实验,更好地掌握理论课所学的物理知识外,还更多地了解演示实验本身之外的深层次的内容,如实验的设计、仪器的选择与组装、实验条件的控制、结论分析等,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2.2 基础物理实验
基础性物理实验是指使用基本测量工具、采用经典实验理论、实验方法实施的实验。该阶段是物理实验训练的基础,要求学生必做。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基本实验理论、初步掌握实验规范、实验方法,学会常规实验仪器与装置(如千分尺、卡尺、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低压电源、天平、望远镜、显微镜、示波器等)的使用,学会数据表格的设计和原始数据的记录方法,基本学会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知识、实验报告的写作方法,逐步实现高中物理实验向大学物理实验的过渡。
基础物理实验题目涉及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等各个知识点最基本的实验。实验操作安排学生两人一组来完成。一是由于民族预科学生的理论知识薄弱且中学阶段的实验技能训练严重不足,单独完成实验的难度很大,一旦实验失败或反复操作的次数多时,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消极的影响。两人一组可以相互讨论、切磋,有利于对物理原理和实验方法的深入理解。至于实验过程中,可能有的学生一直依赖别人,自己不动手也能完成实验,从而削弱动手能力培养的问题,可以由教师在课堂的引导和教育来避免。而且两人一组也有利于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研究项目涉及本学科多个分支,甚至是多个学科的知识,一个人很难单独完成,需要由一个团队来共同完成的。因此,每个团队成员所具备的“团队协作精神”是现代科学研究成功的关键因素。这种“团队精神”应该在学校学习的阶段逐步培养和渗透。
3. 教师充分重视预科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民族预科生由于所处地区基础教育水平、家庭教育、民族习俗、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原因,进入大学的学习中,会遇到语言交流困难、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学习方法的变化等种种问题。教师应当保持充分的爱心和耐心,主动和他们交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中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施教,保证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总之,在民族预科物理实验教学中必须根据预科生的特点而采取相应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验素质,为他们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本文作者认为, 民族预科教育应根据民族预科生的特点, 调整物理实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并探索了民族预科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民族预科教育,物理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沈元华.美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考察报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 20 (1) :89.
[2]黄永昌.多媒体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整合[J].青海师专学报, 2005, (1-2) :172.
[3]耿爱从.浅谈大学物理演示实验的作用及改进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114 (6) :97.
民族预科数学教学研究 篇11
【关键词】教学原则 设计 情景教学 语言 交际
【中图分类号】H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47-02
教学原则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学原则從属于一定的教学目的,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由于各学科的教学目的不同,所制定的教学原则就有所不同。其次,教学原则的确定性有赖于人们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由于教育家的教学思想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不同,所制定的教学原则的数目、内容和体系也就不同。第三,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组织等起指导作用。第四,教学原则是人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今后,随着教学实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将会提出一些新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确定既要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还要吸收新的教学理论,以及先进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因此我们把它限定为预科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我们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探讨,认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应遵循实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预科汉语教学中一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预科汉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握多少汉语知识,而是为了把这些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际交际,培养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因此实践性原则是对汉语课堂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人们学习和掌握语言,不是主要靠理论,而是主要靠实践,语言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也只是靠实践才能掌握。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始终存在着强调系统的理论知识是学好汉语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把语言知识、语言分析、语言讲解、语言知识联系放在首位,学生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实践上,而且死记硬背语言知识的条条框框。这样做不但不利于初学者理解和掌握,而且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更重要的是学生心里有话说不出来。
2.交际性原则
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是当他们走出课堂时,能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交际。因此课堂教学不应该停留在讲解和操练的层面上,必须给学生提供情景让学生用,在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培养交际能力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语言的社交功能是作为交际工具为社会上各种交际活动服务的。教学原则是根据交际性原则,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来掌握,而不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来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以组织学生进行交际为准则,让学生学会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境中正确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做到课堂教学交际化。
3.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教学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等都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根本;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发展。我国古代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地进行教育。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族别不同,兴趣、爱好各异,文化、习俗不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4.趣味性原则
预科汉语教学首先是一种语言教学,语言教学就离不开大量的技能训练,比如,模仿、替换练习、背诵、朗诵等,时间长了有些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激不起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学生学习,而是能激发起学生持久的兴趣,汉语入门阶段的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放在首位。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基本动力;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中,兴趣是一种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力,可以说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没有兴趣,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兴趣可以吸引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注意,保持课堂教学的良好状态,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景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说,兴趣是激发和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基本动力。
兴趣的产生和发展主要靠激发和培养;许多学生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能否产生学习兴趣,主要取决于外部条件的创造。趣味性教学原则的教学要求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开展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增加说汉语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程棠.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原则与方法(第二版)2008
民族预科数学教学研究 篇12
1.1心理学研究依据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 数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1.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数学知识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水平得到提高,从而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1.3教育教学实践依据
从目前预科数学的教学实践来看, 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操作不少困难。 一是预科数学教材理论性较强,而预科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对学好数学有畏难情绪,缺乏信心,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是预科生的数学基础差异也较大,若按部就班地按照大纲完成教学任务,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因材施教,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民族预科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2.1对学生因能划类,依类分层
分层次教学中的分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按照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预科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是数学基础较差,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B是数学基础一般,成绩中等的学生,能在课堂上跟着教学思路掌握教学内容, 在教师的启发下能独立地完成练习;C是数学基础较好,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对数学有很浓厚的兴趣。 在分层次教学中要以班级教学为主体,进行科学的划分,要尊重学生,并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进行动态分层。
2.2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一是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清预科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 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1识记;2领会;3简单应用;4简单综合应用;5较复杂的综合应用。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1—3;B组学生达到1—4;C组学生达到1—5。 例如,在讲“基本积分公式”时,要求A组学生牢记基本积分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求简单的不定积分;要求B组学生理解积分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熟练基本积分公式求较综合的不定积分问题;要求C组学生能主动推导积分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不定积分问题。
二是课前预习层次化。 针对预科生理解能力的相对提高教师应根据各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达到预期的预习效果。
三是课堂教学层次化。 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和C两层学生,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 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循循序渐进, 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 要保证C层学生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学生基本听得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 例如,在讲“数列极限定义”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1怎样理解极限定义?
2数列极限的定性定义 ?
3数列极限的定量定义 ?
4为什么数列极限有定性和定量之分?
5怎样理解数列极限定量定义中的和N的含义 ?
6怎样利用 “ε—N” 定义证明数列的极限 ?
然后让A层学生回答12问题,B层学生回答34问题,C层学生回答56问题,通过提问分析,逐步得出数列极限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列极限的理解,使数列极限定义这个难点得到突破,这样可调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是布置作业层次化。 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层学生吃不消,C层学生吃不饱, 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根据预科数学基础中的习题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备一些稍微难度的习题,C层在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配备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习题。 布置作业在课前要合理精心安排,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不要使A层学生压力过大,不能搞题海战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体现科学性,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是单元考核层次化。 每一单元学完后,可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 B、C三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 ,同一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也可用附加题的形式设计。 根据每个单元的考核结果对学生的层次教学动态调整, 这样让成绩差的学生感到有奔头,也让成绩好的学生感到有压力,从而达到数学整体水平提高的目的。
六是课外辅导层次化。 教师要做好补充提高的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做竞赛讲座,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积极向上,奋发有为;C层学生“吃得饱”,能得到充分发展,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3.“分层次教学”的效果及启示
预科学生分层是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成的,完全由学生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这样既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到轻松自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分层次教学的目标、预习、课堂、作业、考核、辅导等层次化固然重要,但也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着分层次教学的实施一是注重成绩,忽视能力培养;二是层次分得过死,加重两极分化;三是只重视优等生,忽视全体学生;四是学生层次分明教师教法单一;五是缺乏思想引导,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六是教学分层与考查不配套。 这些不利因素在教学中必须加以克服。
另外,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工作量更大需要教师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同时也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这样才能使预科数学的“分层次教学”取得实效,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能力的目的。
摘要:民族预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有明显不同,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客观存在,“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有利于预科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
【民族预科数学教学研究】推荐阅读:
民族高校预科数学教育08-07
民族的预科语文教学论文07-05
民族预科英语10-31
少数民族预科10-26
民族预科班的管理09-06
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10-07
少数民族预科班09-09
二本少数民族预科班05-19
预科数学教学07-07
汉语预科教学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