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科语文教育论文

2024-09-04

预科语文教育论文(共12篇)

预科语文教育论文 篇1

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也不能忽视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明显, 这种现象在民族地区往往反映得更为突出。要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就不能忽略和谐民族地区的构建。民族地区的和谐包括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民族教育能够通过对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促进, 加快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民族预科教育对和谐民族地区构建的作用

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在全省6440万人口中, 少数民族人口有657.53万, 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0.21%。其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均在100万以上, 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59%。少数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少, 较为贫穷落后的西部多;平原湖区少, 山区多;城市少, 农村多。另外, 由于历史发展客观差距的存在, 少数民族学生在实际享受教育的权力、机会和质量上均居于不利地位, 这在高等教育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而民族地区高级人才的缺乏极大地阻碍了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推进, 严重影响了和谐民族地区的构造。这种民族特点决定了湖南省要构建和谐社会, 就必须重视和谐民族地区的构建。加强民族教育能够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而作为民族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预科教育在构建和谐民族地区中具有特殊作用。

湘、鄂、渝、黔四省 (市) 边区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 人口达2100万人。这一地区的共同特征是“老少边山穷”, 是全国十八个贫困片之一。作为湘西区域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 吉首大学“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边区、服务基层”, 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民族人才, 对湘、鄂、渝、黔四省 (市) 边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 通过民族预科教育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吉首大学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一直占有相当的比例, 2006—2008年的情况如下:

注:本科民族新生人数包括当年民族预科分流吉首大学民族学生人数。

能进入预科学习的民族学生大多是本民族的优秀分子, 他们毕业后大多会回到民族地区工作。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自办学15年来, 共培养合格的民族预科学生4221人。根据对95—04级240名民族预科分流毕业生抽样调查, 85%的民族学生本科毕业后在湘西自治州、张家界、怀化、邵阳、永州这5个湖南省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工作。实践证明, 民族预科学生在促进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民族预科教育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是保证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多出高级人才的特殊有效措施。

二、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特殊层次的民族预科教育也显现了勃勃生机, 很多省份的民族预科教育无论是办学数量还是办学规模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但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其他省份。和谐民族社会的构建客观上需要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高级人才, 这种客观需要要求湖南民族预科教育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然而, 由于多种原因, 湖南民族预科教育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曾有一段时间, 湖南省各高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纷纷举办民族预科教育, 但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教学管理队伍, 很多民族学生在自身并没有得到提高的情况下分流到本科, 这不仅违背了举办预科教育、培养民族学生的目标, 而且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在无法从民族预科教育中获取不菲经济利益后, 很多高校纷纷放弃举办民族预科教育。

目前, 湖南省举办民族预科教育的仅有吉首大学、怀化学院、邵阳学院三所高校。其中, 怀化学院、邵阳学院仅面向全省招生, 只为本院培养民族预科学生。吉首大学除为本校培养民族预科学生外, 还为湖南文理学院、湘南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委托培养民族预科学生;在2009年成为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后, 还面向全国招收新疆、内蒙古、贵州等13个省份的民族预科学生。

根据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现状, 以及整个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尤其是和谐民族地区构建的需要, 湖南省必须加强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建设。

三、关于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几个设想

1. 加大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经费投入, 提高民族预科办学质量。

经费缺乏是制约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民族预科由于在高校中的边缘地位, 不太受重视。高校的经费首先要投入本科教育, 在有余的情况下, 才投入一点到民族预科教育;高校的教学设备要首先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 在有余的情况下, 再考虑民族预科教育的需要。绝大多数民族预科教育学院 (部) 至今没有独立的语音室和计算机室, 在高等教育普遍采用多媒体授课的今天, 绝大多数高校的民族预科教育仍不得不采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上课满堂灌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民族预科教育质量的提高。

湖南省除了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招生规模比较大外, 其余高校招收的民族预科学生人数都不多, 有的甚至只有几十人, 但都需要专人管理、专职教师。办学的分散造成经费投入的分散, 有限的经费起不到大的作用, 派不上大的用场。

在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建立之后, 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可加大对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经费投入, 拨专款修建民族预科教育大楼, 建设民族预科专用的语音室、计算机室和多媒体教室, 进而实现民族预科教育有限资源的最优利用。

2. 调整民族预科分流专业结构, 增加举办民族预科教育高校的数量。

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全方面的, 需要各方面的高级人才。民族地区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对民族预科学生分流时专业结构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然而湖南省目前举办民族预科教育的六所院校的专业结构专业重复率很高。如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2008年为吉首大学、湖南文理学院、湘南学院培养民族预科学生, 三所院校的专业重复率达到48%。这就意味着举办民族预科教育的高校现有的专业结构情况不能完全满足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笔者建议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在下达预科招生指标时, 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 对民族地区的人才需要进行一定的调研。

要解决民族预科分流专业多样化的问题, 势必要增加举办民族预科教育高校的数量。民族预科教育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 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少数民族人才。然而目前高校对民族预科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误区, 仅仅将民族预科教育看作是获取经济利益的渠道。在举办民族预科教育能获取经济利益时, 就举办民族预科教育, 一旦缺少经济利益的驱动, 就把民族预科教育视为包袱和累赘, 不再举办民族预科教育。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高等教育办学要重视经济效益, 但也不能摒弃社会效益。民族预科教育尤其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把培养民族人才放在首位。承担民族预科教育责任、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族人才, 不是一所高校的事情, 没有哪所学校能够独立承担为民族地区培养完全满足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的责任。另外, 将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级人才的任务过多集中在某一所学校上, 势必会影响湖南省民族预科发展的速度, 进而影响湖南省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族人才是所有社会主义高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高校要充分认识民族事业的重要地位,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承担民族预科教育责任。

3. 增加举办民族预科教育学校层次, 提高民族预科学生培养质量。

众所周知, 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无论从教学硬件环境还是从软件教学、教师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距, 一本院校的学生和二本院校的学生在对教育资源的享受上也是有明显差别的。这种差距是造成一本院校培养的学生质量普遍高于二本院校的客观原因。

湖南省目前举办民族预科教育的六所院校全部都是二本院校, 没有一所一本院校。既然二本院校可以承担培养民族学生任务、举办民族预科教育, 为什么一本院校不能承担培养民族学生任务、举办民族预科教育?按照国家政策, 民族学生既然有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为什么不能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

由于民族预科学生的录取是适当降分, 一本院校往往以民族预科学生没有达到进入一本院校、重点本科院校水平, 举办民族预科教育、招收民族预科学生会影响学校教学的质量为由婉拒民族学生进入一本、重本院校学习, 不承担民族预科教育的责任。民族学生诚然有种种不足, 但这种不足不是他们自身造成的。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 因此党和国家这些年花大力气在民族地区加强基础教育。在民族中等教育的公平性远远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的现实里, 民族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更无从得到实现。所以国家通过开办民族预科教育的形式来弥补这个具体问题, 为民族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 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族人才不但是二本院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还是一本院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何况湖南省自2008年民族预科实行透明录取, 按照分数高低录取民族预科学生政策后, 近两年二本院校招收的绝大多数民族预科学生的高考分数与二本线相差不多。

更为重要的是一本院校承担民族预科教育任务可以利用重点大学的师资、设备和地处发达地区的优势条件为民族学生提供更好的成才环境, 为民族地区培养更为优秀的高级人才。这不仅对民族学生本身是件大好事, 而且对民族地区人才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者建议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调研、统一规划, 运用行政手段让更多的高校尤其是一本院校承担些民族预科教育任务, 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建设人才。

4. 关于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设立的数量和地点的思考。

笔者认为设立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在数量上不宜过多, 原因在于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办学规模、经费投入等教育资源本来就不多, 更何况设立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合民族预科教育资源, 最终实现民族预科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设立过多, 显然与设立的初衷相矛盾, 因此, 笔者建议只设立一个湖南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至于设立的地点, 则要考虑民族预科教育自身的特殊性。

民族预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层次, 其教育目标要同本科教育衔接, 切入点还要受到高中教育的制约。这就决定了民族预科教育既不能简单复制高中教学管理模式, 严管严教, 又不能完全照搬本科教学管理模式, 以自我管理、自我学习为主。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大学教育要促进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民族学生来讲, 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 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民族预科教育要始终以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 尤其要注意对民族预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将民族预科学生朴素的民族观转变为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的理性的民族观, 让民族预科学生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处理民族问题, 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对民族学生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影响很深。民族学生在进入民族预科学习之前, 所养成的生活学习习惯可能不太适应本科教育的教学管理。民族预科教育必须为民族学生提供一个过渡的平台, 保证他们以后适应本科的学习生活。这就要求从事民族预科教育的人员不论是教师还是专职管理人员, 除了要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外, 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

综上所述, 民族预科教育不是哪所高校想办就能办好的。笔者建议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最好设立在地处民族地区的高校。因为地处民族地区的高校研究的对象就是少数民族, 服务的重点就是民族地区, 民族预科教育与之存在民族这个教学管理的交集。民族预科教育可以依托本科教育的民族教学资源, 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活动。比如吉首大学是国家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 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依托吉首大学体育学院,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内容包括高脚马、陀螺、板鞋等。这些课程的开设, 丰富了民族预科学生的生活, 民族传统体育由民族学生来继承发扬, 意义深远。笔者认为将吉首大学定为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是比较合理的, 因为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在湖南省办学历史最久、办学规模最大、办学最为规范, 从1994年开办以来, 就设置了独立健全的二级管理机构, 组建了一支专门的预科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办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各类高级建设人才的重任, 在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维护民族地区安定团结方面具有深远意义。上级主管部门要予以重视, 不仅要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更要对承担民族预科教育院校的数量和质量上进行宏观规划和统一管理。各高校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开展民族预科教育、设立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重要意义, 积极承担民族预科教育任务。只有这样, 湖南民族预科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充分发挥促进和谐民族地区构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秋月.贵州民族预科教育问题及对策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4.

[2]陆映红.民族预科教育面临的问题与革新策略[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5.

[3]艾比布拉·胡贾.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高等教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4.

预科语文教育论文 篇2

性别:年龄:是否在职:

民族:籍贯:目标学校:

专业:民族传统体育考试总分:英语水平:

1.你对目前的预科教育制度的综合评价如何?()

A.非常好B.一般C.亟待改革

2.你认为预科培训课程对以后的生活学习有用吗?()

A.很有用B.有用C.有点用D.无用

3.你觉得少干计划教育在有条件的优惠政策下公平程度如何?()

A.公平B.较公平C.有一点歧视D.歧视

4.你认为少干计划的教育学历是否会得到社会的公平看待?()

A.是B.不是

5.你认为少干计划是集中培训效果好还是直接到目标院校进行学习更好?()

A.集中培训B.直接入学C.到目标学校进行一年培训

6.你是否愿意会定向地区就业?()

A.愿意,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B.愿意,但担心自己所学专业在该地区无法发挥

C.愿意,但担心少干计划学历受到就业方面的质疑

D.不愿意,如果违约,愿意支付违约金

其他选择:

7.你期望毕业后到何种单位就业?()

A.党政机关B.高等院校C.科研院所D.企业其他

8.你认为当前国家对少干计划政策的解读是否明确?(),你了解的有哪些

A.是B.否

9.你希望获知哪些关于少干计划的政策信息?()

A.少干计划毕业后是否可以直接读博,对读博有何限制

B.少干计划的就业地方政府有哪些支持措施,就业后的后续政策有哪些

C.少干计划违约的后果和处理措施

D.其他

10.你目前在培训学校生活学习情况如何?()

A.感觉良好B.一般C.很差D.11.你对预科教育培训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生活学习,课外活动,课程设置,资助政策等)?

12.你对应届或非在职少干研究生就业引导工作的建议(鼓励制度,咨询服务,职业规划等)?

对大家的填写表示感谢,请同学们将回答后的问卷保存后统一发送到:yukejiaoyu@126.com

预科语文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民族预科;国学教育;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70-01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全国掀起了一股国学热,随后许多高校成立了国学院、国学班、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以学习和研究国学为中心,期望恢复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地位。然而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预科在国学教育方面却有所欠缺。一方面是由于预科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难以进行有效的国学教育;一方面是教师的国学素养不高,国学教师严重缺乏。此外,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对预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强国学教育,培养高质量的预科生已经成为预科办学的必然趋势。

一、国学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章太炎曾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1]张岱年认为:“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2]邓实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3]总的来说,国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学问,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民族之魂。国学的兴衰关系着中华学术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国学教育则是“以国学为核心内容的,旨在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 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4]。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在于启发人的生命智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于把高洁的德性和文化的精神注入一个人的生命,使之成为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有情有心、有灵性的人。而国学内容含有积极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点出了以儒学为核心的国学教育顺应人性,注重培养人文素养的特点。国学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品格,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无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而国学教育是实现其理想的重要途径。

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可受到其情感、思想和文化上的熏陶,促使民族预科生了解中华文化,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进而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努力。

二、预科教学进行国学教育的途径

(一)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培养独立思想。

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学生接受情感熏陶,培养思辨能力,获得思想提升的场所。大学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国学知识,是对预科生进行国学教育较好的文本。

在预科阶段,若教师继续像中学那样围绕“字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语法结构”等方面来分析文本,会让学生觉得大学语文和和中学语文并无本质区别,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因此,必须增加语文课堂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独立之思想。比如上《诗经·硕人》一课时,除了介绍《诗经》的有关知识、分析《硕人》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之外,还可以探究《硕人》中隐含的春秋时期的婚姻文化,同时以《诗经》为载体,讲解春秋时期“赋诗言志”的传统,让学生通过《诗经》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诗性智慧。

(二)开设选修课,开阔文化视野。

很多高校开设有国学院或国学班,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国学教育。然而民族预科生只在校学习一年,难以对其进行长期的专业的国学教育。因而可开设国学选修课,如“中国传统文化”、“诸子百家”、“《红楼梦》研究”等课程,还可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开设一些导读类选修课,如“《论语》导读”、“《孟子》导读”、“明清小说导读”等。一些理科专业在选修课上也可开设诸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梦溪笔谈》等方面的名著导读。选修课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打开一扇知识之窗,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

(三)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国学教师队伍。

师资力量是国学教育成败的主导因素,而大学语文课堂是国学教育的主要天地。然由于专业方向的差异,预科的很多教师都不是国学专业出身,国学素养总体上偏低,因而对很多问题也是点到为止,未能深入到其本质,致使课堂内容呈现浅显化倾向。这成为制约预科国学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教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意识到国学教育对预科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弘扬国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完善教学制度,加大培训力度。

国学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学校要有计划地将国学教育纳入预科教育的总体规划中,在招生制度、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质量评估上进行调整,并给予一定经费的支持。学校可对教师进行长期的有计划的国学培训,如定期请一些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讲座,每年选一批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或建立国学培训网络课程,让教师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习。国学教育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学校在评估国学教师的教学成果时也要客观、公正,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激发教师进行国学教育的热情。

国学是智慧的源头,是为人处事的准则,是修身养性、通达事理的门径;国学更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才能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教育的最高理想是尽人之性,使之德性光辉,生命圆满。国学教育是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方式。国学并非是过时的知识,国学教育成效也并非一蹴而就,只有顺应人性,将国学教育纳入现代教育体系,国学教育才能健康持久地发展。

注释:

[1]章太炎讲演,曹聚仁整理.国学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6.

[2]张岱年等著. 国学今论·序[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12

[3]孔祥骅.国学入门[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6

[4]毕天璋.国学教育热——对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新的认同[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关于民族预科教育创新的思考 篇4

民族预科教育在我国已实施多年, 但预科教育的发展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相对滞后。目前, 全国举办民族预科教育的学校有100多所, 但很多学校每年招生数量有限, 只招一、二十名预科生, 规模稍大, 成立了预科专门管理机构的学校招生人数也在400人左右, 这种招生规模与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相比, 差距越来越大。另外, 现有预科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有很多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 预科教育在整体规划、教育教学计划、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及预科教育科研方面, 现有内容已不能很好适应新时期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需求,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预科教育的发展, 因此对民族预科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 是提高预科教育质量, 推动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策动力。

一、教育理念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先进的教育思想, 顺应时代、务实创新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预科教育理念的创新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特色化。

预科教育是具有中国高等教育特色的办学层次, 特色教育应培养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 要注重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个体都有个性的发展, 培养出有特长的学生。

2. 人性化。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 一是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 二是要规范学生的观念和行为, 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使学生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及自我构建知识与能力的素质。

*本文受河北师范大学科研课题基金资助, 课题编编号:W2006Y25。

3. 多元化。

民族预科教育应该从“产、供、销”上拓宽视野。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 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 从招生到分流扩大层次、规模, 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偏远地区中等教育相对滞后的情况, 民族预科教育纽带的作用更需加宽、加厚。

二、教育目标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方向

民族预科班创办之初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民族干部, 随着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 培养方向也不断拓宽, 民族预科教育的目标应定位在紧追全国高等教育的时代步伐, 专业分流朝着多层次、多专业、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为民族高等教育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条战线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培养出更多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专业人才。

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民族预科教育管理要具有针对性, 在育人目标明确的前提下, 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培养学生自立、自信、奋进、创新的人格品质和学习理念。

根据国家民族预科班办学方针, 本科院校招收预科学生可以在低于该校当年录取分数线80分内录取, 所以预科学生的知识层次、学习习惯和个人综合素质, 总体看来与本科院校招收的同届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预科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是预科教育中一个新的课题。简单沿用中学模式会抑制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而预科学生的层次特点又不能完全采用大学开放式管理。原因有如下三点:一是部分学生进入预科后, 认为升入大学有了一定的保障, 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二是学生将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 并将预科等同于大学, 认为预科生活应无约无束、一切自由、一切自主。三是部分学生对前途没有足够信心, 担心预科学生升入大学后, 仍不及同届本科生, 有迷茫情绪。

针对以上实际, 预科管理体制应具有以下三点预科特色:

1. 学生管理实施“软着陆”, 管理模

式应成为衔接高中与大学的纽带和桥梁。在严格要求学生履行教学常规和学生日常规范, 注重养成教育的前提下, 教育管理遵循由严到宽、循序渐进、逐渐放开, 逐步让预科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

2. 学生管理实行激励机制, 把对学

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估作为学生专业分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预科学生科学、合理的分析和研究, 制定一套比较客观公正、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 将学生高考成绩和预科一年的综合测评成绩 (包括学业成绩、品德表现、文体表现等方面) , 作为学生升入大学时专业分流的首要依据。评估体系不仅能成为预科学生前进的动力, 也作为学生规范自身综合行为的量度。

3. 明确育人目标, 将德育教育作为预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科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基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宗教观。以爱祖国、爱家乡、爱校、爱班为主题,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让学生客观分析自己、明确人生目标。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加强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 让预科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

四、教育教学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核心

教学质量是预科办学的生命线, 教学创新是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学创新应体现如下:

1. 教学计划创新。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具有科学性, 知能并重, 体现一定的民族特色。少数民族预科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层次, 具有较强的过渡性。这种过渡性, 决定了它的教学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 增强能力, 拓展视野, 提高素质。因此, 全面分析预科学生的实际情况, 准确把握高中与预科、预科与大学本科知识的衔接和转化, 应该作为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指导思想。另外, 预科教育是特色教育, 特色教育只有办出教育特色才更有其鲜明的个性, 才能激发出茁壮的生命力。

2. 教学内容创新。

教学内容要具有鲜明的衔接性, 做到“预”“补”结合、科学合理, 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于预科教育的特殊性, 它的教学定位不易准确把握, 目标定高了会偏离预科教育的层次特点, 定低了容易成为中学教学的重复和简单延续。实践证明, 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以“预”为主, 以“补”为辅, 以“预”带“补”, 从而实现“预”“补”结合, 基本符合学生实际。为此, 教学内容的编排要严谨务实、科学合理, 基本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少到多、层层加码、循序渐进的原则, 使预科一年的教学流程起到启蒙开智、“补”缺“预”前的作用。

3. 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上的创新。

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 创设一种高效、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注意摸索适合各民族地区学生的教学方法, 使教与学有机结合, 提高预科教学质量。针对民族教育手段落后的现状, 民族预科教育应尽可能多的使用多媒体、语音室、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技术, 并加强实践环节, 这是使民族预科学生跟上时代步伐,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关键。

五、教师队伍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关键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是提高预科办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教师队伍创新应体现如下几点:

1. 以科研为先导, 以科研促教学。

要全方位、多视角、大幅度针对预科教育的特点开展科研工作, 通过学习、研究、实践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 提高预科教师的教学知识层次和能力, 拓宽教师业务提高的途径。

着重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使预科教师不仅对高中教学有透彻的认识, 还能胜任大学中、低年级的基础课教学, 教师进修可采用在岗与脱产学习相结合的形式, 也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或以老带新、新老互促的方式提高教师教育能力和水平。

3. 转变用人机制。

既要重视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 又要舍得花大力气引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强化激励竞争机制, 激发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 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来保证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提高, 为学校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预科教育在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指引下, 孕育了其新的内涵, 民族预科教育创新更应具有时代特色, 应延展其教育创新的幅度。对民族中等教育进行适时的分析和研究, 及时把握预科招生对象的信息, 并对预科后的高等教育进行及时地跟踪调查, 掌握预科生在高等教育环境下的发展状况, 培养出有后劲、多方面都能厚积薄发的学生, 才是预科教育的成功所在。

参考文献

[1]宋太成.预科教育-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J].中国民族, 2001 (6) .

预科语文教育论文 篇5

2011年工作总结

预科生活上半学期即将结束,作为组织纪检的我对本期工作感触颇深,虽然有时很辛苦,但是感到很充实。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同时也锻炼了自己。以下是我的工作总结: 1在协助班长和团支书了解团员同学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对团员参加了团校和党校学习,并配合团委和学生科取得成功。2 在负责本班的用电安全并检查和落实。平时宿舍没人的情况,务必断掉一切电源。坚决制止违章电器的使用。这方面也做的很好,没发生过任何意外。

3本期中,在团校学习和党校学习中,我班以公平,公开,公正的选票方式,选出了班级中的优秀团员同学进行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搜集和整理团员同学的先进事迹,建议支委会对团员进行表扬和奖励,对违反团的纪律的行教育,并在各方面都取得成功。

4在每次团日活动中,我们尽可能让每个同学都加入其中,锻炼自并取得很好的成效。

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时,也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我一次又一次的说服自己不要放弃,因为放弃,就意味着以前的努力都白费了,我不甘心。所以,到了今天,我已经能够坦然面对各种困难,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解决它们。在管理的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如果连自己都管不好,如何去管别人?当然,管理时一定要有耐心,要顾及同学们的感受。今后,我打算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学风建设上去,配合班级的各个干部将班级的学风工作做好。对我们学生来说,学风是指在一定的人生观和学习观的支配下,在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优良的学风可以保证和促进学生高质量圆满地完成学业,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许多终身受益的习惯。在加强班级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在课余时间都努力地向同学传递着一种乐观人生的态度。无论是为了目前的学习,还是为了今后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我们要建立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使我们每天都拥有良好的心情。培养同学们建立一个乐观的心态,能够克服学生在当今社会的种种诱惑面前丧失一种圣洁的信念、奋斗的理想,保证我们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从而能够使我们在大学阶段达到一种高尚人格的修炼。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班级的学风大大地加强,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十分的高涨,这对我们的工作是个肯定也是个鼓励。

作为班干部,我们应带动全班学生齐心合力,共同打造出学习氛围更加浓厚的、团结互助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班级。

预科教育学院151110463班

预科语文教育论文 篇6

关键词:民族预科 教育管理 办学思路

一、正确定位,制定切合自身生源实际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精心组织教学

正确定位就是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民族预科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从事民族预科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高校举办民族预科班是党和国家为了加快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而采取的特殊政策措施,是民族高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民族高校最重要的办学特色之一。民族预科在内涵上,具有“补”和“预”的两重性,“补” “预”结合,以“预”为主。“补”是指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预”是指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素质基础,培养其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意识、能力和方式、方法,养成健康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通过加强道德素质教育,强化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为进入本科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对预科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学计划进一步贯彻了教育部对高校民族预科课程设置的要求,按照“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兼顾专业”的原则,开设了《大学语文》、《数学》、《英语》、《国情概论》、《计算机》等,这几门主要课程的课时占课内学时总数的70以上;按照学校提出的“重基础,宽视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我们设置了大文大理两个方向的专业必选课,即大文类开设《阅读与写作》,大理类开设《物理》、《化学》;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开设了《形势与政策》和《国情概论》两门课程替代了原来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因为该课程与大学一年级同名课程完全重复);另外还开设了《体育》课。这一课程设置方案既保证了重点也体现了与本科一年级的衔接,体现了“补”和“预”的统一。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也是成功的。

二、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湖北民族学院既实行校、院(指二级学院)、系三级管理以院(二级学院)为主的管理体制,又实行全校资源共享。预科部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实体单位按二级学院对待。预科部重点配备了《大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数学》、《国情概论》等主要课程的专职教师,其它课程则由相关院系的教师承担(即兼职教师)。这样既保证了把预科也作为专业学科来进行建设所必需的基础力量,又利于教师在校内的交流,更利于教师的业务提高和职务晋升。

在课程教学上我们实行“强化基础、精讲多练、统一要求、因材施教”。所谓强化基础,就是严格按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精讲多练就是突出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一般内容则简要讲解或指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或分析研究进行综合归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帮助提炼升华;统一要求就是按照教学大纲组织课程考核;因材施教重点是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知识扩展(扩展的内容不作统一考核的要求),区别对待,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学需要。

三、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根本,强化教育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按照 “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要求,从教风入手,狠抓学风建设,结合预科学生实际,逐步形成了教学和教育管理并重的办学思路。

学风和教风相辅相承,只有在好的教风影响下才能养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先导,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根据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上对教师提出的“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与时俱进”的教师风范要求,我部教师根据新的教育形势不断转变和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工作,关心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善的人格。

我校预科学生来自湖北、湖南、贵州、广西、西藏、内蒙古等省区,但主要来自湖北的少数民族地区(80%以上),湖北是教育较发达的省份,预科生与当年本科一年级新生的高考分数差距不是很大(一般低20分,少数人甚至高于本科生分数线)。因此,我校预科学生与本科一年级新生有许多共同点,这是我们把预科学生当作大学生看待和要求的基础。同时,预科学生整体也有一些独特之处,如文化基础相对差一点,由此产生的心理负担就重一些。通过我们观察和分析,造成他们分数差一些的主要因素并不一定是智力性的,更多的是习惯性的,不少的同学都是因为刻苦精神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当而造成的。按照国家教育部 “民族预科班的教育管理应当遵循生活上关心爱护、校纪校规上严格要求、教学上耐心细致的原则” 的要求,根据我校预科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在加大教学力度的同时,把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突出的环节来抓,引导学生养成刻苦学习的习惯和逐步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在教育管理上,我们探索了一条“四要求、五提倡、六抓手”的基本工作思路。

“四要求”是对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提出的四项要求,即对预科学生的教学和管理等各项工作都要做到“实、严、细、情”。“实”就是不能把工作只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或写在纸上,而要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严”就是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制度过硬,即贯彻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对青年既要满腔热情,又要严格要求”;“细”就是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不简单粗暴,要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预测、分析、研究,把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中去;“情”就是针对预科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思想上有包袱,怕人看不起等心理特点,要关心爱护他们,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与学生交朋友,把教育工作建立在关爱和理解的基础上。

“五提倡”是教育管理的五项工作方法要求,即提倡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倡正面教育为主,提倡启发式教学和工作,提倡示范式教育,提倡多肯定学生优点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

“六抓手”是把教育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的六条主要措施,即“一抓纪律、二抓学风、三抓干部、四抓管理、五抓活动、六抓安全”。

抓纪律既是“四有”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集体生活环境中使学生的学习利益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从学生进校起,我们就对学生提出以职业精神来对待自己大学预科生活的要求,把学校有关纪律要求落实到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重要环节中去,严格考勤、制度兑现。

抓学风首先要求学生以职业精神对待自己的学习,主张勤奋刻苦是学习的基本态度,课堂、自习等学习的基本形式必须得到保证,笔记、作业、竞赛、考试是对学习情况进行检验的必备手段,讲座(我们每学期举办一个学术讲座周,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专题讲座5次以上)、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活动是开阔视野和锻炼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抓干部是班级制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抓手。学生干部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身作则、团结同学、带头学习。尊重、关心、支持、指导各学生组织按照各自的章程积极工作,为他们提供和创造工作条件,同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认真考核并实施奖惩。

抓管理就是分类制定有关制度的实施细则,明确职责,详实记载,精确统计,以量化的数据作为奖惩的依据。

抓活动就是开展创新教育,引导、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抓安全既是综合治理的一项基本内容和要求,也是我们对学生本人及其家长的基本责任。对此,我们不厌其烦,如遇突发事件,我们要求班主任和主要领导在10分钟之内必须赶到事发现场。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武金峰.新疆高校民族预科教育模式与全国民族学院预科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2:56-58.

预科语文教育论文 篇7

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累积式理论揭示:获得新的技能要以另一些技能为基础, 并以已获得的技能正迁移的影响, 只有获得较简单的从属技能, 才能学习和掌握高一级的技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种阶梯式教育模式早已被人们接受, 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教学在整个阶梯式教学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是在中学语文基础上开设的延伸课程, 也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预科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在学生原有汉语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补”、“预”结合, 集中力量进行强化训练,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使其养成自学和自觉运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 为本科阶段各种专业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为高校培养合格的大学生, 为少数民族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衔接教学在其间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做好民族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教学衔接, 对语文教育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当前民族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的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由高中转入预科后, 明显显示出语文知识及学习方法的不足。因此要使学生在原有技能的基础上顺利掌握新的高一级的技能, 教师必须重视衔接教学, 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1 明确预科和中学语文教育的主要区别

语文课程的性质应该是一致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 人文性要求是语文课程的本质要求。东南大学王步高等教授表示中小学语文课与大学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有重合, 但两者定位是有区别的。与中学语文相比, 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更是定位为“以预为主, 以补为辅, 补预结合”。预科大学语文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对人文性有着更高一层的体现与要求。当前现实是, 中学语文课相对偏重工具性, 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人文性只是兼顾, 很少能够引导学生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阅读文学作品。而预科大学语文课重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

预科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学习大学语文的目的, 即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两者的学习目的和目标不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然明确规定了学习语文的目的, 但实际大多数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好的高考成绩, 考入理想的大学。而预科学生已经完成了高考, 又还没有确定专业, 因此学习目的不明确, 一些学生的目标只是在期末考试中能够及格, 因而学习不认真, 作业应付了事, 甚至有个别学生随意旷课。

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手段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古今中外经典文选是中学语文主要内容, 但多有删节, 内容相对较短浅, 理论性、应用性不强, 教学进程相对较慢, 教师常采用讲读、问答式的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分析, 强调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 培养学生对语文课工具性的掌握能力, 语文课的人文性上处于启蒙教育。而大学语文则相反, 多用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 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两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中学生学习主体意识不强, 对教师依赖性较强, 被动地接受教师对知识的传授, 很少自主学习, 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一般很少拓展阅读。预科大学语文教学应强调的是对文体的感染力、审美能力及语言交往能力, 强调广阔的视野。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人文精神, 促进学生精神成人。预科学生必须学会自学, 做到自主学习, 带着问题听课, 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要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认为, 大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语文胃口给重新调试过来, 然后, 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自学。

2 凭借知识系统性, 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中学语文的示范性、实用性、基础性、感知性较强, 而大学语文的雕塑性、人文性、思辩性、研讨性较强。为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首先做好教材体例的衔接。预科大学语文教材编排体例和中学语文不一样, 因此教师要重视绪论课的教学, 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 教师应向学生阐述预科大学语文更强调人文性的本质特征以及教材的编排特点, 告知其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评定方法, 同时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使学生一开始就心中有数。

其次, 认真研究教材内容, 确定专题教学的内容, 做好知识层次的衔接。语文知识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预科大学语文选文是在中学语文知识层次的基础上的拓宽加深, 知识容量要大, 迁移性要强, 必须拓展教学内容, 增强时代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选文经典, 口语训练与写作训练结合, 同时必须更倾向于开放性, 必须做到教学内容开放, 不把学生囿于课堂, 要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 更加体现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性、渗透性, 把学习语文与了解时代、社会相结合, 让学生了解社会、熟悉生活, 即所谓“大语文”。教学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 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我们不应该把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区别仅仅理解为篇目上的花样翻新, 从阐释学的观点看, 阐释的新意也许是比简单的篇目翻新更有意义。优秀文学作品面对不同的读者对象, 它会折射出不同的内涵层面, 即“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时, 适当地将课本上没有的文学名篇、影视精品纳入到教学中来, 并将讲座、讨论、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贯穿于预科大学语文教学中, 通过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大学语文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 更具时代气息, 对他们的人生更有现实指导意义。

再者把阅读教学、口语表达教学、写作教学融为一体。增加使用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具体写作活动的指导。注重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它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种重视。

3 依据衔接教学的特点, 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中学阶段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值得预科大学语文教学继承和发扬。在正确认识预科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目的, 端正教学态度的基础上, 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传统的讲授法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 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较多的信息, 但它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 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预科不少学生认为这种方法过多运用会使他们产生厌倦心理, 也妨碍了师生互动。学生是教学双边活动的主体, 调查中学生也要求参与教学过程, 允许、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见解,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根据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的特点,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例如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研究型教学等相应教学方法, 力争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通过教学研讨, 形成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各类知识点的课堂教学方法, 并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 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而使学生明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 激发学生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想象力与创造力, 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具体方法如课堂讨论、学生模拟教学、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辩论赛、名人名著讲座等。还可以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还可播放相关名著影碟、影视资料等。当然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单纯地依靠每周几个学时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达到目的的。为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的做法是针对教学内容实施“三个一”工程学习方案, 布置课外阅读的重点书目, 并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 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当然, 老师应给以必要的指导与点拨, 加强学法指导。

和中学语文相比, 预科大学语文的优势就在于摆脱了应试教育的影响, 可以进入到更高的学习境界。针对大学语文综合性强的特点, 预科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学术背景, 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和经验带进大学语文教学中来, 采用自己擅长的教学方式, 增加语文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同时, 我们更要注重针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采取更适合的、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总之, 预科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在课外积累和在生活中的实践, 注重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注重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注重学术性, 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实行模块教学、小班教学、开放教学。

4 增加考核方式, 改革考试内容

更新考试观念, 把考试融入教学全过程,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考试热情。改革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采取一次性书面考试的模式。从素质教育目标出发, 本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方式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增加平时成绩比例: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各占50%。其中平时成绩由平时作文 (10%) 、课前3分钟口语表达 (10%) 、课堂表现与出勤 (上课认真程度10%) 、平时作业 (10%) 、“三个一”工程课外阅读读书笔记 (10%) 五部分组成。考试内容包括书面知识考核 (35分) 、阅读理解及拓展阅读 (25分) 、口语表达 (10分) 、写作理论知识 (5分) 、写作 (30分) 。各项考试在教学过程中逐项完成, 贯彻教学全过程, 采用分阶段测试、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累积积分方式形成总评成绩。这样更有利于督促学生认真作好课前预习, 课后自觉学习, 充分调动一直在应试教育下的学生的学习动力,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欧美教育的考核方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 学生平时的每一次作业都会计入考核之中, 没有达到标准的学生是不允许参加最后的考试的。这一考核方式非常适合预科大学语文课程。

搞好中学和预科的语文衔接教学尚是预科语文教学工作中一个需要深人探讨的问题。我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 只有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要保证预科和中学衔接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除上述的四点外, 师生间必须多沟通, 多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加强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以及熟悉钻研高中乃至初中的语文材料。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改善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既有着密切联系, 又有明显的区别。本科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必须靠两者的相互衔接和共同努力。但是两者的衔接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此做好预科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教育的衔接性研究,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内容等方面对预科大学语文进行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预科,大学语文,教学衔接,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步高.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杨建波.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彭月萍, 刘伙根.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及教学的若干思考[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 (4) .

[4]王步高.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改革“大学语文”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4) .

[5]梅健.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初探[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5.5.

[6]蔡燕萍.大学语文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封大学学报, 2006, (2) .

预科语文教育论文 篇8

一、民族预科汉语言文学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

我们从事预科教育教学近20年, 一直在探索预科教育教学到底怎么搞, 尤其预科的汉语言文学教学。 来上预科的学生大多是边远山区、牧区的孩子, 尤其新疆的学生, 官方语言汉语言语音语法培训, 普通话水平培训, 基本写作能力培养等都是预科阶段应该解决的问题, 否则到了浙江大学、南京大学, 听课都是问题, 写实验报告、毕业论文更是让民族学生痛苦。 但是在目前会考背景下, 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语文。 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15位老师不但没有因为语言文学课不会考感觉到轻松, 反而有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 若普通高校民族预科会考就以数学、英语两门课为主, 其他课程教学将无法行之有效地开展, 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 刚刚通过高考的大洗礼, 对于考试学生已经到了一个节点, 继续开展会考, 肯定是一把双刃剑, 势必造成学生只顾应对数学、英语, 其他课程可学可不学, 一周上一次语文课, 下次见面早已忘却上周说的是什么等现象, 如此, 汉语言文学教育将何去何从? 假如汉语言文学课程也试行会考制, 且也是上机考试, 能否全面、科学、正确地反映学生真实的听说读写能力, 是一个大大的难点。

语言是一门润物细无声的学科, 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精神气质、人格品质的学科, 一次半次考试根本不能考量教育成果。 只有若干年过去了, 学生还记得在预科听过一场学术报告, 参加过一场诗歌朗诵比赛, 参加过一次话剧展演, 参加过学院的文学社团, 听过某一位老师的选修课《当代少数民族名家名作赏析 》, 记录着老师的教学精华, 画着老师的漫画, 或许这就是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意义所在。 显然, 任何教育教学阶段, 这门学科都是必须开设的基础课, 是学生必须受到的教育, 是祖国语言文学, 特别是多民族文学必须得到广泛推广认知的学科, 不是功利性、工具性教育。

二、宁夏大学在民族预科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方面所做的具体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自2006年以来就使用了全国统编教材, 《汉语精读》、《大学语文》在体例上还是基本适用于预科阶段教学的, 存在的问题是汉语精读课程少了, 我们招收的两年制新疆籍预科生感觉教材有些偏简单, 希望通过两年学习, 使他们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一) 通过省部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督促教师完成教改论文, 学生通过国家级MHK考试。

我们学科自2012年到2014年主持完成宁夏自治区高校教改项目“以MHK考试培训为抓手, 扎实开展高校民族预科汉语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 通过这项课题推动了新疆两年制汉语言教育教学, 提高了MHK考试通过率。 经过两年实践, 我们切实感觉到统编的《汉语精读》教材还是相对简单了, 建议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组织编写组, 针对新疆籍民族预科生, 将汉语精读教学切实和MHK考试紧密结合, 每年相应出版一些MHK考试模拟题库, 针对新疆籍考生专门开设一些课程, 有时间段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 最起码让新疆学生MHK都能顺利通过, 算是教育教学的意义之一。

(二) 通过课程建设, 促进学科发展。

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基本是一年制文科周四, 理科周二, 由于民族预科存在学制短、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问题, 我们在培养定位与考核制度方面一直在思考, 2013年, 大学语文课程就立项为宁夏大学的课程建设序列中了, 为此, 学科组希望通过案例教学法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1.2015年6月, 这个校级项目已经结题, 结题题目是 “大学语文少数民族经典篇章案例教学新法探索与实践”。 这个项目的核心是针对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更新。

汉语文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力, 是民族预科汉语文教育的难点。 核心是兴趣, 实质上很多学生进入预科, 除了数学、英语以外, 尤其新疆籍预科生, 主要是语文, 对于文言文根本听不懂, 基础教育阶段, 文言文知识点很不扎实, 而且学生表示连现代汉语都不明白了, 古文简直是在折磨他们, 让人哭笑不得。 自2006年使用《大学语文》教材, 上册基本是文言文部分, 尤其像“史记—刺客列传”, 光翻译都要两学时, 史记的文学常识、影响得两学时, 主题意蕴、创作特色要两学时, 这还是针对内地预科生, 一些好学的学生来找老师辅导, 最起码明白意思, 大多数都是反正不懂, 就不愿意学习, 一周来上一次, 第一节点完名, 第二节就跑掉了, 再找回来, 让做作业, 甚至是我把翻译逐字逐句用PPT展示出来, 让学生抄下来, 这样依然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 他们说:“我们是理科生, 学习这些没有什么用处, 而且老师您上周讲的那么多, 这周我们又忘记了, 再讲讲吧! ”由此, 我们深刻地体会到, 必须针对学生编写适合他们学习的教材, 目前这种粗放式教学这些学生实际上获益不大, 还容易厌学。

2.我们开展了“大学语文少数民族经典篇章案例教学新法探索与实践”, 这个课题实际上主要针对的就是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化心理。

大学语文是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 根据民族预科教育学院预科层次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旨在提高预科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提高预科学生的人文素质, 增强其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 陶冶其爱国主义情操。

3.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了解所选少数民族经典篇目的文学常识。 (2) 理解汉语的音美、意美、情美和博大精深的人文之美。

(2) 能力目标: (1) 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针对新疆一年级学生提高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 (1)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培养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4) 丰富精神, 涵养人格, 形成良好的个性, 促进未来职业的发展。

4.延展的课程内容。

根据民族预科生具体情况设计针对性和适用性强的课程内容。

(1) 针对性主要体现在增加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文学经典篇章, 根据学生实际, 开设一些选修课程, 如任淑媛老师开设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名家名作鉴赏》等。

(2) 针对预科生要参加全国MHK考试, 专门开设一些相关培训方面的课程。 尽管一年级学生很分散, 每个教学班都有, 但只要组织科学, 合理安排, 将学生按语音室的容量分班, 增加汉语口语、汉语精读、汉语泛读、汉语写作考前培训, 就一定会使学生有所收获, 同时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5.具体课程建设情况。

(1) 主要实现教学内容的细化与延展。

课程建设的重点是要学生掌握所选少数民族经典篇目的文学常识, 为将来进入本科紧张的专业学习提供人文素养的积累。

(2) 建设与课程相关的学生活动。

通过开展少数民族经典诗歌朗诵比赛、书信写作训练, 组织小型少数民族经典篇章鉴赏活动和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不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而且丰富学生的文化精神生活, 锻炼学生的能力, 取得很好的效果。

6.实施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1) 提高学生的书面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2) 训练学生的论说思辨能力。

(3) 通过实践锻炼, 树立预科学生的自信心。

7.实施方案。

(1) 完善预科生成绩评价体系。

学院期末都是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 非常严格。 涉及每一门学科的成绩分布, 主要在于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的公正合理上。 尤其汉语言文学方面, 容易出现成绩集中、阵态分布不明显的情况。 因此, 任淑媛副教授16年来一直坚持期中考试笔试加口试的方式。 期中考试布置随堂作文一篇, 考察了解承担的不同委培院校预科生的文字功底。 口试从第二周开始, 第一学期开展古典诗词三分钟鉴赏活动, 第二学期开展原创诗词朗诵及心得分享活动, 随堂给出成绩, 这样将笔试成绩与口试成绩计入学生学年综合成绩中, 客观公正地评价同学的水平与进步。 由于大多数预科生进校时是不带专业的, 专业选择都看预科的整体表现, 因此更大程度上客观公正地给出平时成绩, 是一个系统复杂的细活, 需要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2) 培养预科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任淑媛副教授每节课都会布置一定量的文本细读篇章, 或者介绍3本书给学生。 下次课会提问学生有没有找到或者买到、借到, 提供给学生的文本都是学生在中学无暇读到的作品, 大多是一些少数民族文学作品。 或者由学生自主介绍本民族的诗歌、民歌, 许多同学不仅可以朗诵、书写, 还可以歌唱, 开阔读书眼界, 产生民族自豪感, 课堂氛围活跃,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低头族”的大问题。

(3) 培养预科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现在的学生最怕写文章, 一听说布置作文, 就唉声叹气。 为此, 尽可能布置一些学生关注的大片、名片, 一些热门韩剧、古装剧, 让学生随心意写一些东西, 不拘题材, 从而发动学生动笔, 这样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教师对影视剧提高了兴趣, 近年来任淑媛老师在影视剧作和小说改编方面发表了几篇评论文章, 实现了教学相长。

8.实施过程

该课程教学方案设计的课程组任务分工:

(1) 任淑媛老师作为学科带头人, 组织教学, 负责课程大纲修订与执行情况检查。

(2) 任淑媛老师作为苗丽、焦燕、谢静雯、魏曌的指导教师, 指导青年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集体备课,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青年教师全学年听课制度, 要求青年教师假期备全学期的教案和课件, 然后在教研室交流, 让同行评价, 争取一年上岗就可以全面把握教材和了解学生。

9.课程建设成果

2016年的民族预科 《大学语文 》教育教学, 任淑媛老师针对预科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的现象, 从而造成学习能力很低, 为此,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 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教师应做好设计师的教育工作。

(1) 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是前提, 教师准备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搜集、整理相关内容, 提出上课时讨论的重点、难点, 考虑到讨论时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为此, 教师备案例教学的课程教案难度更大, 容量增加, 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动起来了。

(2) 经典篇章讨论。

设计讨论篇章:张承志及其《黑骏马》;霍达及其《穆斯林的葬礼》;阿来及其《尘埃落定》等。

(3) 总结评价给出平时成绩。

民族预科学生学习成绩牵扯学生分配专业, 为此, 教师根据学生每节课准备的课前讨论内容与提出问题的水准, 个人思考与表达等方面, 科学合理地给学生成绩, 让学生口服心服, 同时公开、公平、公正, 绝不出现学生因为平时成绩找老师的问题。

(4) 考查学生每一节课的参与意识。

由于民族预科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 另外来上预科, 许多学生都是很不情愿的, 心理上多少有一些情绪, 一到校, 教师如果不能抓住学生, 从参与能力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可能一年就一无所获, 甚至倒退。 切实可行的方法与考察, 看每天学生是否都动起来了, 学生每天是否都有教师布置的大量资料需要查阅, 晚自习是不是有很多需要看的书, 上网是不是都在搜集资料。

(5) 教师是否真正转换角色。

是不是真正起到引导、编辑、导演的作用, 是不是尽力塑造热爱汉语言文学的学子, 就算是被动参与, 学生也会有所得。 为此一学期下来, 要量化案例教学教师的培养步骤, 包括组织了哪些朗诵、演讲、话题讨论等。

我们讲授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下, 尊重民族学生的民族情感, 拓展现有教材中难以细讲、难以深化赏析的篇章, 让学生在短短的25周中读过几本书, 赏析过几篇多民族名篇名著, 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精髓, 立志于发展本民族文化, 从而建立起研究、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具体要点一是帮助预科学生系统了解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少数民族部分的简单架构; 二是选择补充教材中没有的少数民族经典篇章, 包括张承志《黑骏马》、霍达《穆斯林的葬礼》、阿来《尘埃落定》、叶广芩《月亮门》、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马金莲《碎媳妇》、阿舍《乌孙》等。结合这项课题, 我们提出了以上民族预科生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理念,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 我们扩充了一些教学内容, 是现有教材中没有的篇章。

三、当下民族预科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困难

(一) 会考, 语文学科到底要不要试行, 试行是水平考试, 还是学什么考什么。 总之, 试行应该比不试行好一些, 至少从形式上得到重视。

(二) 试行会考与否, 该开展的讲座、选修课、与教学相关的学生活动还是应该开展。

教学理念至少需要足够的教学学时的保证, 需要学院拿出一定经费开设选修课程、 开展学术讲座、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组织学生社团、办学生刊物、开展精品话剧展演、看几场经典名著等, 这些都需要经费, 更需要所有学生参与与喜爱。

(三) 目前使用的汉语精读教材内容偏简单, 在汉语语音语法方面还需要加强; 大学语文教材应该细化, 分出文理科, 针对新疆一年制学生编写适合他们学习的兼顾精读与文学鉴赏的教材, 同时编写MHK考试模拟题库、大纲, 且每年更新, 让学生通过训练切实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韩思奇, 张立文.建立民族预科统一考核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及构想[J].中国民族教育, 2012 (9) :22-24.

[2]陈祎鸿.加强预科教育---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人才[J].中国民族教育, 2010 (4) :21-22.

预科语文教育论文 篇9

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 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人才。因此, 新疆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预科教育面临着不同的问题。本文从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 并提出加快新疆高职预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

1. 学习效能不足。

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比较低, 不少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突出表现在出勤率不高、作业无法及时准确地完成, 严重影响预科教学质量。

2. 学生的汉语水平差距不小。

按照区域划分, 北疆地区如乌鲁木齐、伊犁州等地, 预科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较高;而南疆地区如和田、喀什等地区, 预科学生汉语水平相对较低。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 课本内容过于简单。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 这些知识又太难, 甚至有些学生只能勉强听懂教师的课堂用语, 导致课上出现内容简单“不愿听”与内容太难“听不懂”的情况。

3. 家庭经济困难对预科教育的影响。

预科新生免交学费、住宿费, 于是生活费成了不少经济困难学生的难题。虽然政策上有完整的资助体系, 但部分学生会选择外出打工、做兼职, 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二) 教师

1. 预科教育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近年来随着新疆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高职院校对于预科教师的选聘标准也日渐完善。但在新疆高职教育起步阶段, 各方面条件都十分有限, 于是出现了一批专业不对口, “会说汉语就能教预科”的预科教师。如今, 这些“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之间的差距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矛盾也是在所难免。

2. 预科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

由于各校师资力量欠缺, 师生比例过大, 这就导致预科教师的授课任务略微繁重。加之, 高职院校有关公预科教育的进修、培训项目较少, 使得预科教师难以接受新思想、进行再学习, 教改效果差强人意。

(三) 教材

1. 预科教材种类良莠不齐。

为了适应“MHK”考试的需要, 部分院校开设口语、写作等提升专项能力的课程。市面上不乏关于此类专项能力训练的书籍, 但大都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预科教材与专业教育脱节。

新疆高职院校预科教育大多是选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汉语》系列教材。这套教材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 使学生能够尽快提升汉语能力。但一些已经进入专业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 预科所学内容与专业联系不大, 预科虽然结业, 但专业课仍听不懂。

(四) 学习环境

1. 就课堂教学环境来说, 按照语言教学规律, 每个班的学生不宜过多, 但一些院校由于师资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无法满足这一条件。

2. 为了方便管理, 预科学生是与本班学生同住, 课下同民族间交流基本使用母语, 仅仅只靠上课时间快速提高汉语水平是不现实的。

二、加快新疆高职预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就业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 也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预科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就业, 对加快新疆现代化发展, 保证新疆社会和谐繁荣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 新疆高职预科教育改革与发展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明确新疆高职院校中预科教育的重要地位, 从“小”处从“实”处促进新疆高职预科教育改革与发展。预科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新疆高职预科教育, 在为新疆乃至全国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性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新疆各高职院校首先应严格执行针对预科学生的各项政策、措施, 从细节抓起, 促进预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其次, 各院校对预科教育的重视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表面, 更应在政策、资金等实质方面加以扶持, 让身处教学一线的预科教师有动力、有条件为新疆高职预科教育改革出一份力。

2.建立健全新疆高职预科教学模式, 重视预科汉语向专业汉语的转变。新疆高职院校预科教学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评估标准, 都照搬普通高校模式, 这样势必对预科教学与专业学习的衔接造成影响。新疆各高职院校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 开展理论研究、学术交流, 建立健全一套凸显职业教育理念的预科教学模式。把预科阶段的汉语学习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起点, 在其专业学习阶段开设专业汉语课程, 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随着新疆“双语教育”的普及,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 预科汉语必将会朝着专业汉语方向发展。

3.建立创新型、高素师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切实保障新疆高职预科教育改革与发展。作为身处教育第一线的预科教师, 在预科教学方面是最有发言权的, 而管理队伍肩负预科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 在二者合力下预科教育事业才能长期稳步发展。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调整教学、管理模式, 保障新疆高职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谌梅芳.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人才培养调查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4 (1) .

[2]康晓卓玛.当前我国民族预科教育执行政策中的困惑及其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3 (1) .

预科语文教育论文 篇10

作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 是党和国家为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水平, 更多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而开设的特殊办学层次, 具有民族性、预备性、过渡性的特点。其培养目标是: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强化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为进入本、专科 (高职) 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从民族预科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来看, 教育和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吸收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尊重多样文化, 加强民族团结, 成为本民族中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 是民族预科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 从现阶段各举办少数民族预科班的高校的教学实际来看, 由于受到学制、学时、课程设置、教学定式、课程考核和升学方式等制约, 民族预科教育对学生的文化传承功能被严重削弱, 往往流为一纸空谈。

民族预科班的举办形式主要有院校式和基地式两类, 学制分一年制和两年制, 以一年制居多, 学制短, 学时紧。按照教育部的要求, 开设的主要课程是汉语文、数学和外语。笔者收集比较了四川省内西南民族大学、西昌学院、四川民族学院、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省外的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大学、黄河科技大学、吉首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民族预科课程设置情况。各校开设的必修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计算机、体育等, 也有个别学校将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纳为必修或选修课程。但各校的核心主干课程是一致的, 均为语文、数学、英语三门。

长期以来, 预科教育存在着“预”和“补”的争论, 至今喋喋不休。不少学校还是把预科当成补习班来办, 多数教师依然把预科教育当成是补习高中课程的阶段, 从而重复高中课程知识, 沿用中学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举办院校式预科班的高校, 比如四川的西昌学院、四川民族学院、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由于学生结业时将语文、数学、英语纳入直升考试科目, 并以这三门课程的成绩决定升学去向, 这无疑相当于第二次高考, 给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此情况下, 实施素质教育, 传承民族文化, 培育民族精神都显得有些遥不可及了。

二.加强大学民族预科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精神挖掘和渗透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传统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 它的延续和传承己经成为民族发展的重要使命和必然职责。

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 民族预科语文教材中不仅积聚着丰厚的传统文化, 更是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精神的汇集, 加强预科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成为时代的必然。

1.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政治的开放, 经济的全球化, 民族的融合, 文化也处在多民族交汇和世界化的进程中, 导致了不良文化因素对传统文化的侵蚀。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 继承与弘扬, 发展与创新, 自觉地抵制消极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侵蚀, 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 保证文化的健康发展。

2.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需要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对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 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 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这些表述充分说明了语文课程教学在传统文化精神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民族预科的语文课程教学应当自觉承担起向学生阐释民族文化精神, 传承民族文化传统, 促进民族文化认同, 提升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使命。

语文就是语言文化, 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语文课程蕴涵着高度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 就是以自己的生命情感、生命体验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 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所以, 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尊重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 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应有要义。

3.民族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需要

加强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必须。预科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育应该帮助学生确立人类自觉规范共同生活秩序的基本价值法则,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确立社会大众所信仰所奉行的道德信念以及以此为核心的人生准则, 将自然的人塑造成文明的社会的人。

不仅如此, 处在成长关键期的民族预科学生, 还要面对本民族文化和它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多重冲击, 传统文化精神可以帮助他们甄别善恶, 区分是非, 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品质。

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人文性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热爱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风尚,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中华民族的复兴, 本质上讲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复兴。

中华民族的崛起, 必须大力建设新时代的中华文明, 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吸收精华, 摒弃糟粕, 在新的更高的层面上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文明。立足我国现实, 正确处理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关系,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 科学吸收其他民族和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 使中华文明重新登上世界文明宝塔的顶端。

三.四川省属高校新编民族预科《阅读与写作》教材中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史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她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 打上了鲜明的中华民族的烙印。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的中国传统文化, 主要指的是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样, 语文教学, 也指汉语文教学。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学者们做过种种精辟的概括提炼, 在此不一一赘述。本文仅以四川省属高校新编民族预科《阅读与写作》教材为例, 初步挖掘其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

(一)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周易》:“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不断进取、不甘落后、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拼搏奋斗精神, 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阅读与写作》教材中多篇课文蕴涵了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 如《橘颂》 (屈原) 、《羽林郞》 (辛延年) 、《巨鹿之战》 (司马迁) 、《滕王阁序》 (王勃) 、《江汉》 (杜甫) 、《野庙碑》 (陆龟蒙)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论毅力》 (梁启超) 、《相信未来》 (食指) 等, 通过文本故事或作者的人生经历, 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勤奋拼搏、负重前行, 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 道德追求

中国文化崇尚道德, 中华民族素以文明之邦著称。儒家学说的代表孔子和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恭、宽、敏、惠、忠、恕、孝、悌”等一整套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

新编《阅读与写作》教材多篇文章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和道德意识,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修身

修身, 即加强个人修养, 要修身养性, 平心静气, 以达到自我完善、内外和谐。如《橘颂》中屈原以橘树自比, 表达诗人忠贞不渝、秉德自守、刚正不阿的高尚人格追求;再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陶渊明) 、《红烛》 (闻一多)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徐文长传》 (袁宏道) 、《回答》 (北岛) 、《芙蕖》 (李渔) 、《人性自私论是和谐社会的腐蚀剂》 (李光远) 、《钱》 (梁实秋) 、《略论人生价值观的世俗化倾向》 (丁东澜) 等, 均表达出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人格品质的精神追求。

2. 忠孝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忠孝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文化体系。忠, 指忠君爱国;孝, 指孝敬父母长辈。

忠孝思想在文本及作者身上有多处体现。如屈原、李斯、王安石、辛弃疾的忠君爱国;《江汉》 (杜甫) 、《庄辛说楚襄王》 (《战国策》) 、《囚绿记》 (陆蠡) 、《法门寺》 (季羡林)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红烛》 (闻一多) 中蕴涵的爱国思想;《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中通过“以柳易播”事件对孝道的肯定, 《宝玉挨打》中贾政对贾母的恭敬顺从。

3. 宽容

宽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几千年来, 中国人养成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德报怨的宽容品格。如《谏逐客书》 (李斯) 、《容忍与自由》 (胡适) 、《我的母亲》 (老舍) 、《让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不同的芳香》 (李慎明) 等文均蕴涵了这一思想。

4. 正道直行

中华民族崇尚气节, 重视情操, 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 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宝贵财富。从屈原、司马迁、陶渊明到李白、杜甫、柳宗元、辛弃疾等等, 他们的身上和他们的作品, 无一不闪耀着这一精神光芒。

5. 以道制欲

传统文化重理性, 讲节操, 抵制纵欲主义, 积极追求道德人伦规范, 强调礼仪廉耻, 人的情感欲望必须以道为准则, 所谓“情不悖道、欲不逾道”。在新编《阅读与写作》教材中, 这一传统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帝王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上。如《长恨歌》 (白居易) 、《假道伐虢》 (《左传》) 、《谏逐客书》 (李斯) 、《读司马法》 (皮日休) 、《野庙碑》 (陆龟蒙) 等, 借用历史史事, 对帝王进行规劝、警醒、讽刺、开导。

6. 劝学

劝学的内容在教材中也有反映。苏轼《日喻说》阐述“学”与“道”的关系, 强调了认真学习、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墨池记》 (曾巩) 则勉励学者专心致志、勤学苦练、努力上进。《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有关于柳宗元刻苦学习的记叙, 而通过作者韩愈追溯到他的《师说》, 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 以人为本、民为邦本

从孔子的“性善论”到孟子的“民贵君轻”, 人本、民本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之一。如《察今》 (《吕氏春秋》) 中提出“先王之所以为法者, 人也”;《谏逐客书》 (李斯) 、《读司马法》 (皮日休) 、《庄辛说楚襄王》 (《战国策》、《都江堰》 (余秋雨) 、《切勿放松农业》 (张红宇) 等, 均闪耀出民本思想的光辉。

在今天,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也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 贵和持中

注重和谐, 坚持中庸。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基本精神, 使得中国人注重和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一体。天人合一, 做事不走极端, 求大同而存小异, 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持中和谐”的思想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材选文中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陶渊明)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灵运)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我的母亲》 (老舍) 、《冬天》 (朱自清) 、《《人性自私论是和谐社会的腐蚀剂》 (李光远) 等, 要么从作者自身经历和人格追求上, 要么从文本本身反映的思想内容上, 体现出和谐中庸的精神。

(五) 豁达乐观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中华民族具有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精神, 从而当他们身处逆境、遭遇坎坷、面对危难之时, 能淡泊名利、处变不惊、物我两忘, 进行自我调适、心灵静化和自我完善。这种精神和境界是儒释道佛各家思想兼收并蓄、互相合流、互相补充的结果, 铸就了中华民族性格中坚忍不拔、直面人生的韧性。

在《阅读与写作》教材中, 从屈原、司马迁、陶渊明到李白、杜甫、柳宗元、苏轼等的人生经历, 从《逍遥游》 (庄子) 、《橘颂》 (司马迁)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陶渊明)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灵运)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柳子厚墓志铭》 (韩愈) 、《滕王阁序》 (王勃) 到《论毅力》 (梁启超) 、《相信未来》 (食指) 、《呼唤生命教育》等文本, 也都或隐或现地映射出这种人生态度。

(六) 自由精神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 有“酷爱自由, 追求解放”的积极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下层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 同时反映在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斗争中。如《羽林郞》 (辛延年) 中胡姬的抗暴抗辱、《逍遥游》 (庄子) 对绝对自由的追求、《囚绿记》中作者对自由与和平的渴望、《游园》 (汤显祖《牡丹亭》节选) 中杜丽娘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宝玉挨打》 (《红楼梦》节选) 中贾宝玉的抗争和叛逆、《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 中对于自由和光明的追求等等, 都是自由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教材中还有多处通过引用历史故事、寓言传说、格言警句, 传递出传统文化精神的点点滴滴, 为我们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培育民族精神, 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当然, 任何文化都有两重性, 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比如“贵和持中”精神往往同时衍生出压抑个性, 排斥竞争, 为人做事模棱两可, 缺乏原则;而豁达乐观精神, 又可能陷入到保守满足、不思进取的消极状态。

因此,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必须以现代眼光批判地继承, 在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精神和当代文化精神相融合, 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 审慎地作出选择, 同时启发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对优秀文化的传承, 最终实现文化复兴的重任。

摘要:文章以四川省属高校新编民族预科《阅读与写作》教材为例, 阐述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民族预科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分析挖掘了教材中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预科,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吉克跃林等.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模式研究[J], 民族学刊, 2011, (6) .

[2]刘端.卜爱华.少数民族预科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定位的思考[J], 民族论坛, 201 0. (1 2) .

[3]晋春.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J],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4]杨涛.中学语文教育的文化精神[J],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5]哈丽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 3.

预科语文教育论文 篇11

关键词:自主学习 兴趣 建构性 创造性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阅读、分析、质疑、探索、创新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二、河北省民族预科班的特点

河北省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学生主要来自省内。我省少数民族没有大面积的聚居区,不存在语言问题。整体教育质量和水平比较高也比较均衡,高考成绩也仅比录取学校低十几分。这些学生具有较强的潜在能力和较高的可塑性,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这也是预科阶段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三、适合预科生的教学策略

根据预科学生的特点,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重点使用以下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情境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自立性的第一步。激发兴趣的主要方式就是创设情境。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情境创设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背景情境。文章的背景往往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时空距离较远,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无法深刻理解文本。此时,教师引入背景知识就能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与文章相关的情境中。如教学老舍先生的《断魂枪》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古老的文化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该何去何从,比如戏曲面对流行歌曲,皮影面对电影,武术面对枪炮。这样在宏观的大文化背景下,就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学习。

2.问题情境。这是最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创设与文章相关,能引发学生兴趣和相关思考与讨论的问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小二黑结婚》的教学中,对三仙姑和二诸葛的理解,学生会按照一般的思维,程式化地把他们理解为包办婚姻的封建家长角色,应该批判。而我会引导学生深入人物命运,全面把握人物形象。我设置的问题有:三仙姑作为母亲为什么不祝福女儿,反而阻止小二黑和小芹的婚姻?她有什么难言之隐?从她自身命运来看有没有值得同情的地方?这样学生就能抛开单一批判的角度,对三仙姑也是被包办的命运给予同情和理解。

3.剧场情境。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走入作品,走进人物的世界,可在学生内心产生一种剧场效应,和人物的命运产生共鸣,从而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在《茶馆》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充分理解人物的身份和特点,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这样就使学生深刻感受和领悟了作品在人物语言方面的独特魅力。

(二)目标策略

无论什么学科,有目标才有动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缺乏明确的目标是关键原因之一。缺乏目标会使学习陷入茫然和被动,长此以往会丧失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制定学习目标的思路,提供给学生参考,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1.从文章的标题尝试判断文章的内容,增加阅读的期待。(主动意识的开始)

2.从阅读中了解标题判断的误差,分析误差的原因和文章的写作思路。(启发阅读和写作思路)

3.理清思路,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的内容。(练习组织语言表达能力和再创作能力)

4.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提出重点阅读问题。(体现的是建构主义理论)

5.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6.拓展性学习。即能根据文章悟出道理以及对人生有什么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还可根据文章主题和写作思路进行拓展写作训练。

这一套学习目标的思路涵盖了各种能力的训练,能使学生达到全面训练和提升的目的。当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充分预计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考虑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为达到目标制定一个时间期限,评价自我的进步,任务完成后给予自我奖励等,避免学生丧失信心,半途而废。

(三)合作探究策略

合作探究学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受个人知识面和思维能力的限制,个人单独思考往往会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思考的困惑。只有互相合作、讨论,在各种观点的交织碰撞中,才能开拓思维,产生智慧的火花,才能产生创新的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合作探讨的机会,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或者师生之间开放式的讨论,这样做都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刺客列传》的教学中,我针对“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传统士大夫价值观,在全班展开了一场关于价值观的大讨论。学生积极发言,气氛非常热烈。至于最后的观点孰是孰非已经并不重要(语文本应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四)拓展策略(开放式策略)

拓展策略是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能启发和锻炼学生能力的一个环节。我们非常重视在这个环节的训练。这一环节也是前面几个环节的延伸和升华。形式上,我们主要采用写作。具体来说,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以下训练。

1.构思的拓展训练,主要训练学生在原作基础上,在文章写作思路上的创新。如《白水素女》一文中“螺女”作为民间文学的一个母题广为流传。在教学前,我先让学生统计由此母题衍生的文学作品的数量,学生统计出来达上百篇。在教学结束后,我引导学生依据古代文学特点,根据母题重新创作。有的学生就写出了非常深刻的文章,深刻揭示了人性的贪婪。这位学生是这样构思的:谢端在螺女离去之后,变得痴心妄想,日夜想着螺女能重新回到身边,放弃了勤劳的品性,开始好吃懒做。上天对其进行惩罚,螺壳不再生出粮食。于是,谢端又每天都到拾取螺壳的地点“守株待‘螺’”,日复一日,最终饿死在海边。

2.语言能力的拓展训练,欣赏精美的语言片段,安排学生写作能力训练。如《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千古传诵。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可让学生以此为上联进行诗歌对联的练习。针对这句,宋代人曾写出过“月如无恨月长圆”的下联,毛泽东也曾写出过“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下联,这些都堪称绝对。这样学生兴趣极高,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写出了“花若无心花敛容”“雁如无思雁长留”等不错的句子。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只是进行了粗浅的探索,虽然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还有很多问题,很多思路和策略有待我们深入研究 。

参考文献:

[1] 刘剑鲲.关于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9(5).

[2] 杨俊华.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广东教育,2006(10).

注:此文为河北师大附属民族学院校本课题研究论文,课题编号为:201010y01—3。

预科语文教育论文 篇12

一、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界定及其现状

这里首先必须明确本文所指的“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与以往所说的“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关系。以往所说的“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是专指来中国读学位(大多指攻读本科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在华进行的预科教育。而本文所说的“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是指来华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既可以在华,也可以在华以外的国家进行的预科教育。即这种预科教育的施教地点既可以在中国,也可以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因此,本文所指的“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与以往的“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既是一脉相承,又是扩大了其内涵和外延。这一界定既符合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也是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1962年由北京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学院联合筹办成立的“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标志着新中国外国留学生预科教育的开始。然而,刚刚起步的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却在“文革”期间被迫停滞了。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来华留学的学历生和非学历生都在逐年增长,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发展迅猛,但总体来看,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2]。

2005年9月,教育部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以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本科生为对象,分理工农医、经济管理和文学艺术等三类开展了预科教育的试点工作。在三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进行政府奖学金留学生预科教育试点,并先后两次将试点学校扩大为天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院校。2010年《教育部关于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通知》(教外来[2009]20号)正式出台。但该《通知》也只是针对来华国家政府奖学金公费生建立的教育机制,而没有涉及来华自费留学本科生预科的教育机制,更谈不上建立来华留学研究生预科教育机制了。

目前,关于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关于政策和发展问题的研究;二是关于教师、教材、教法、评估等问题的研究;三是关于人才培养及管理问题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发展及后继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机制的构建

结合目前我国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现状,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急需构建以下教育机制:

(一)来华自费留学本科生预科教育机制的构建

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本科生预科教育机制已逐渐规范化和科学化。这种较成熟、规范、科学的预科教育机制应逐步向来华自费留学本科生预科教育辐射。然而,目前由于教育部对来华自费留学本科生预科教育的目标、内容、管理和考核等方面还未做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所以各招生院校均处在各自为政的状态。表1是2009-2013年来华留学生的情况。

(单位:人次)

从表1看出:一是近5年来,来华留学生的数量每年均大幅度递增,其中非学历生的数量占优势,所以我们要加大力度增加来华留学生的学历生数量。二是近5年来,来华自费留学生中学历生的数量远远大于中国政府奖学金学历生的数量。

综上可见,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扩大招收来华自费留学本科生进行预科教育。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探讨并逐步建立来华自费留学本科生预科教育机制,使招生模式、培养模式、管理模式、考核模式等制度化、系统化和科学化。这不仅是我国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使我国能早日成为外国留学生优质留学目的国的重要举措,更是提高我国国际声望,培养真正知华、懂华、友华、爱华的高层次国际友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来华留学研究生预科教育机制的构建

来华留学研究生,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也无论是公费生还是自费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同样需要语言学习和专业教育等方面的培训(胡红洁,李有强,2013)。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如何开展预科教育,目前我国学界还很少提及,但在欧、美、日等一些发达国家,留学研究生预科教育模式已基本成熟,我们可以借鉴。

近几年,来华留学的学历生中研究生的数量在迅速增加(见表2)。

从表2数据看出,来华留学学历生中,最多的是本科生,所占比例为71%以上,且有逐年递减的趋势;硕士研究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博士研究生的比例[3],且二者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最少的是专科生,所占比例为1%左右。

在来华留学研究生中,对公费研究生国家有比较明确的汉语水平等级的要求。自费研究生方面,很多学校为了追求研究生的数量,对其汉语水平把关不严,即使是公费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类现象,由此造成他们的汉语水平、汉文化知识及专业知识等方面都参差不齐。虽然目前有的院校在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已经做了相当于预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但全国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系、评估体系,更不必说优秀的培养模式了,各个院校基本是各行其道。因此,亟待构建全覆盖的、科学有效的研究生预科教育机制。本文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选设来华留学研究生预科教育试点院校,用1年时间进行预科教育,构建基本统一的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和考核模式,进而起到强化语言、了解中华文化和熟悉专业的作用,这样会更有利于人才培养。这些试点院校取得经验,得成熟后再进一步向全国推广。

三、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模式的创新

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除了现有的培养模式外,我们还可从以下两方面进一步创新。

(一)建立海内外联盟

李宇明教授(2013)指出:“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办汉语教学,有些理工科学校办得很艰难。要建立预科教育大联盟。”目前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只限于来华的留学生预科教育,没有很好地开发海外预科教育市场并建立海内外的联盟关系。要想与国际接轨搞好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必须开发海内外预科教育市场,共建海内外“共同校园”。

一是在国内:可建立与其他专业性强的大学联合培养的合作模式。本科生采取“1+4或5”或“2+4”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1”和“2”是预科教育年限,“4”或“5”是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年限;研究生(这里主要指硕士研究生)采取“1+2”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1”是预科教育年限,“2”是研究生专业学习年限。

二是在国外:一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有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校开发为海外友好学校。其中,本科生采取“1+3”或“2+2”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1”和第一个“2”分别指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言文化知识或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年限,即预科教育年限;“3”和第二个“2”是指在本国攻读汉语言专业知识的年限,所得学分双方互认。例如,南京大学“2003年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语言学研究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定期互派留学生、联合培养、学历互认,强化了对 外汉语教 育学科的 发展。”[4]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在国外孔子学院开设汉语言文学类预科课程。这不但使孔子学院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客观上还起到了加强国内预科教育与国际汉语教学的联结作用,在降低留学生学习成本的同时,也可加强本科学历和研究生学历教育的海外宣传[5]。

以上模式中的预科教育结束后,都需采取一定的考核手段,如采取HSK过级手段或其他考核手段,合格后发给相应的证书,然后进入联盟学校攻读专业。

(二)设置战略性专业

2010-2012年,来华留学本科生各专业人数所占比例三年平均由高到低分别为:汉语言文学28.77%,西医27.37%,经济14.07,工学10.37%,中医7.70%;管理7.33%,其他4.53%。来华留学研究生中各专业人数所占比例三年平均由高到低分别 为:汉语言文 学22.90%,管理18.43%,工科16.97%,经济9.77%,法学8.37%,西医6.33%,中医4.97%,理科4.23%,其他8.03%。

从以上数据看出,近3年的来华留学本科生、研究生各专业所占的比例,除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外,还有医学、管理、经济学、工学等专业。这些专业的留学生在读期间有的由于语言障碍而还要攻读汉语言,这正说明我们缺少预科教育。从这一角度来看,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的各个学科都应开设与其专业结合的初、中、高级汉语强化预科课程。因此,根据各校实际情况,预科教育应先从比较成熟的专业抓起。除了结合所在院校特色以外,应继续夯实汉语言专业基础课程,并逐步向经管类、医学类、理工类扩展,还可与其他院校合作进行这些专业的预科教育。总之,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滚雪球般地不断扩大预科专业数量,从而进一步提高预科教育质量,为其进入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上一篇:国际考试下一篇:宗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