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科教育

2024-10-05

预科教育(精选12篇)

预科教育 篇1

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教育又是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民族教育遵从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民族理论的指导, 所以民族教育既有国民教育的“共性”, 又有民族的“个性”。民族教育的这种双重性决定民族预科教育更是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民族预科教育作为介于民族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一个特殊层次, 影响着民族高等教育能否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求, 能否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 预科教育是连接民族地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纽带, 在促进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和提高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预科教育在我国已实施多年, 但预科教育的发展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相对滞后。目前, 全国举办民族预科教育的学校有100多所, 但很多学校每年招生数量有限, 只招一、二十名预科生, 规模稍大, 成立了预科专门管理机构的学校招生人数也在400人左右, 这种招生规模与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相比, 差距越来越大。另外, 现有预科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有很多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 预科教育在整体规划、教育教学计划、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及预科教育科研方面, 现有内容已不能很好适应新时期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需求,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预科教育的发展, 因此对民族预科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 是提高预科教育质量, 推动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策动力。

一、教育理念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先进的教育思想, 顺应时代、务实创新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预科教育理念的创新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特色化。

预科教育是具有中国高等教育特色的办学层次, 特色教育应培养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 要注重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个体都有个性的发展, 培养出有特长的学生。

2. 人性化。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育过程中, 一是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 二是要规范学生的观念和行为, 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使学生有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及自我构建知识与能力的素质。

*本文受河北师范大学科研课题基金资助, 课题编编号:W2006Y25。

3. 多元化。

民族预科教育应该从“产、供、销”上拓宽视野。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 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 从招生到分流扩大层次、规模, 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偏远地区中等教育相对滞后的情况, 民族预科教育纽带的作用更需加宽、加厚。

二、教育目标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方向

民族预科班创办之初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民族干部, 随着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 培养方向也不断拓宽, 民族预科教育的目标应定位在紧追全国高等教育的时代步伐, 专业分流朝着多层次、多专业、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为民族高等教育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条战线的建设者和管理者, 培养出更多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专业人才。

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民族预科教育管理要具有针对性, 在育人目标明确的前提下, 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培养学生自立、自信、奋进、创新的人格品质和学习理念。

根据国家民族预科班办学方针, 本科院校招收预科学生可以在低于该校当年录取分数线80分内录取, 所以预科学生的知识层次、学习习惯和个人综合素质, 总体看来与本科院校招收的同届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预科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是预科教育中一个新的课题。简单沿用中学模式会抑制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而预科学生的层次特点又不能完全采用大学开放式管理。原因有如下三点:一是部分学生进入预科后, 认为升入大学有了一定的保障, 从而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二是学生将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 并将预科等同于大学, 认为预科生活应无约无束、一切自由、一切自主。三是部分学生对前途没有足够信心, 担心预科学生升入大学后, 仍不及同届本科生, 有迷茫情绪。

针对以上实际, 预科管理体制应具有以下三点预科特色:

1. 学生管理实施“软着陆”, 管理模

式应成为衔接高中与大学的纽带和桥梁。在严格要求学生履行教学常规和学生日常规范, 注重养成教育的前提下, 教育管理遵循由严到宽、循序渐进、逐渐放开, 逐步让预科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

2. 学生管理实行激励机制, 把对学

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估作为学生专业分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预科学生科学、合理的分析和研究, 制定一套比较客观公正、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 将学生高考成绩和预科一年的综合测评成绩 (包括学业成绩、品德表现、文体表现等方面) , 作为学生升入大学时专业分流的首要依据。评估体系不仅能成为预科学生前进的动力, 也作为学生规范自身综合行为的量度。

3. 明确育人目标, 将德育教育作为预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科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基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宗教观。以爱祖国、爱家乡、爱校、爱班为主题,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让学生客观分析自己、明确人生目标。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加强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 让预科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

四、教育教学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核心

教学质量是预科办学的生命线, 教学创新是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学创新应体现如下:

1. 教学计划创新。

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具有科学性, 知能并重, 体现一定的民族特色。少数民族预科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层次, 具有较强的过渡性。这种过渡性, 决定了它的教学基本原则是:加强基础, 增强能力, 拓展视野, 提高素质。因此, 全面分析预科学生的实际情况, 准确把握高中与预科、预科与大学本科知识的衔接和转化, 应该作为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指导思想。另外, 预科教育是特色教育, 特色教育只有办出教育特色才更有其鲜明的个性, 才能激发出茁壮的生命力。

2. 教学内容创新。

教学内容要具有鲜明的衔接性, 做到“预”“补”结合、科学合理, 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于预科教育的特殊性, 它的教学定位不易准确把握, 目标定高了会偏离预科教育的层次特点, 定低了容易成为中学教学的重复和简单延续。实践证明, 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以“预”为主, 以“补”为辅, 以“预”带“补”, 从而实现“预”“补”结合, 基本符合学生实际。为此, 教学内容的编排要严谨务实、科学合理, 基本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少到多、层层加码、循序渐进的原则, 使预科一年的教学流程起到启蒙开智、“补”缺“预”前的作用。

3. 教学方式、方法、手段上的创新。

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 创设一种高效、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注意摸索适合各民族地区学生的教学方法, 使教与学有机结合, 提高预科教学质量。针对民族教育手段落后的现状, 民族预科教育应尽可能多的使用多媒体、语音室、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技术, 并加强实践环节, 这是使民族预科学生跟上时代步伐, 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关键。

五、教师队伍创新是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关键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是提高预科办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教师队伍创新应体现如下几点:

1. 以科研为先导, 以科研促教学。

要全方位、多视角、大幅度针对预科教育的特点开展科研工作, 通过学习、研究、实践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 提高预科教师的教学知识层次和能力, 拓宽教师业务提高的途径。

着重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使预科教师不仅对高中教学有透彻的认识, 还能胜任大学中、低年级的基础课教学, 教师进修可采用在岗与脱产学习相结合的形式, 也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或以老带新、新老互促的方式提高教师教育能力和水平。

3. 转变用人机制。

既要重视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 又要舍得花大力气引进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强化激励竞争机制, 激发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 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来保证学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提高, 为学校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民族预科教育在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指引下, 孕育了其新的内涵, 民族预科教育创新更应具有时代特色, 应延展其教育创新的幅度。对民族中等教育进行适时的分析和研究, 及时把握预科招生对象的信息, 并对预科后的高等教育进行及时地跟踪调查, 掌握预科生在高等教育环境下的发展状况, 培养出有后劲、多方面都能厚积薄发的学生, 才是预科教育的成功所在。

参考文献

[1]宋太成.预科教育-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J].中国民族, 2001 (6) .

[2]胡明忠, 常海山.试论教育创新的规律和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3 (6) .

预科教育 篇2

炎热的夏季已经来临,为了保证师生在夏季里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学校德育处利用升旗时间,进行了汛期安全教育,并做出以下一些要求:

1、加强游泳安全教育及管理:强化学生游泳安全教育,做到“五不”:即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结合本地实际,不得到坑河,鱼池洗澡游泳。

2、防雷击:汛期内,雷雨天气较多,上下学途中或者日常生活

中,要注意避开大树或者危险建筑,远离雷电可能带来的危险伤害。

3、注意交通安全:如今,正是夏收时节,当地百姓把麦子晾

晒到马路上,那是他们的血汗钱,希望大家知道珍惜,因为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要体谅农民挣钱的来之不易。在这样马路被占据了一半的情况下,要求所有教师和学生不得并行骑车,不得横冲直撞,要遵守交规,要时刻保持警惕,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汛期安全知识教育

一、汛期安全:

(一)汛期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开展防汛宣传教育工作。学生应该多学习,掌握防汛知识、技能。

(二)暴雨天气要注意防雷

1、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因为下雨时,大树潮湿的枝干相当于

一个引雷装置,如果用手扶大树,就仿佛用手摸避雷针一样。所以,在打雷时最好离大树5米以外。

2、下雨时不要在水边(江、河、湖、塘、渠等)、洼地停留,要迅速到附近干燥的住房避雨,要观察住房是否适合避雨。

3、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在雷雨中停留,因为金属物品属于导电物质。

4、打雷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关好门窗,防止雷电直击室内和球形雷飘进室内。

(三)暴雨天气上学、放学要特别注意:

1、暴雨过后,上学需途径小河、沟、桥的,要由家长陪同护送回校,如果洪水爆发未能经过小河、沟、桥的就返回家中等候可以安全通过了再回校,同时要让家人打电话告诉学校、老师,家中没有电话的要到邻居或者商店中打电话,以免学校、老师担心。

2、暴雨过后,放学需途径小河、沟、桥的,要先探视具体情况,或者由家长接送学生。回去要告诉家长,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暴风骤雨时要坚持主动到学校接送孩子,学生不能擅自涉险回家。

3、因洪水原因留校的学生,要安下心来,听从学校的管理,情况允许了才回家,不能擅自个人或结伴去查看洪水情况。

(四)严禁学生私自到河畔游玩、游泳:

1、不要私自或结伴去看河水,到河里游泳。有发现同学私自去河边的要及时阻止,阻止不了的要及时汇报学校、老师,以便学校、老师劝阻、批评教育,把溺水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2、请同学们不要在汛期私自或结伴到溪、池、坑、塘、和水库附近玩耍。

(五)要注意校园等房屋设施的安全

1、暴雨过后,学校要派教师对校舍设施进行安全排查,发现隐患要告知师生并及时处理。

2、暴雨过后,师生不要靠近危险的房屋、墙体、坑塘等,预防倒塌对我们造成的伤害。

(六)请密切关注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号,如遇暴雨天气,学生不要单独外出玩耍及探亲访友,如确有必要,要由成人陪同。

汛期防汛安全教育

发布时间:2012-3-15 13:50:35

近日来,针对连续不断的突降暴雨的天气情况,秀屿区实验小学切实做出部署,要求全校老师扎实抓好汛期学校防汛安全教育工作,要求各处室、年段、班级积极行动,大力搞好宣传,确保汛期学校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切实落实学校防汛工作责任。各年段、处室要高度重视学校防汛工作,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始终把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领导,层层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二是健全完善学校防汛应急预案。学校根据实际,不断健全完善学校防汛应急预案,通过周密部署,精心安排,确保防汛工作到位。

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防范、避险及预警信号、撤离路线、安置地点、自护自救等内容进行广泛宣传,并组织学生进行防汛演练,确保一旦出现险情,学生可迅速撤往安全地带,切实保证师生生命安全。

三是建立学校防汛预警联动机制。各年段、处室在汛期要加强与未保办联系,随时掌握汛期安全动态,密切注意可能发生的各类问题,及时掌握灾情预测、预报信息。一旦发生灾情,要第一时间启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开展应急救灾工作,全力保障师生和学校财产安全。

四是全面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学校将组织校务成员,针对汛期到来极易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校舍基础浸泡、地基下陷、墙体酥松、屋顶漏水等不安全因素,对学校周边山体、桥梁、校舍、设施安全等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隐患要及时整治。学校将密切关注地势低洼、滑坡地段、河道附近的校舍,确保排水设施畅通,对学生上、下学途中的险情隐患认真调查。

五是加强师生防汛安全教育。各年段、处室要以“安全第一,常抓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为方针,学校将利用升旗仪式、思品课、各班黑板报、宣传栏、班队会、校园广播、原上草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师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汛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防汛意识和增长防汛知识。

预科教育 篇3

问:我的孩子在学习上一点耐性也没有,好几次都是做着做着就不耐烦地把作业本一丢,说:“老师要我们做这么多习题,我做到明天早上也做不完!”然后,不是起身吃水果就是上厕所。看得出来,他就是不想再做作业了。我很生气,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康馨

答: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可能会有如下反应:

1.“说的什么话!做功课专心点,赶快做!”

2.“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定得做完,要有耐性!”

教导孩子学习要有耐性,需要智慧和方法。上述两种反应中的教训语气,很难让孩子培养出学习耐性。其实,家长可以有第三种反应。你可以对孩子说:“我有个主意,你做完6道题后拿来给我看看。”这种渐进式的完成作业的方法,不仅让孩子不会因功课太多而感到压力,还能帮助孩子培养耐性。

要说,孩子就是孩子。面对挑战,碰到困难,有些孩子很容易放弃,父母们常因此生气,并感到无奈。其实,与其抱怨孩子没耐性,不如着手培养孩子的耐性。

培养孩子的耐性不是跟孩子讲大道理,除了让孩子在游戏或运动中学习“等待”来磨炼耐性外,父母也应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比如,外出用餐,通常孩子吃得较快,他们不会像大人那样慢慢地品尝食物,或者边吃边聊,而是吃完饭后就坐不住了,到处乱跑,或者催促父母快吃。此时,父母不要生气、斥责或限制孩子的行动。有效的处理方法是对孩子说:“你不是带了纸和笔吗?趁现在有空,给妈妈画一张画吧。”从而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他感兴趣的地方,帮助孩子学习等待。

举一反三,父母在陪孩子看医生时,别忘了让他带本喜欢的书或玩具,以免孩子因候诊太久而失去耐性。父母在打电话时,为避免干扰,不妨让孩子做个生日卡片给外婆。父母带孩子上街购物,不妨给他一张清单,让他帮助自己找要买的东西。诸如此类的做法,相信聪明的父母们能想到更多。

此外,父母的以身作则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连开车和做家务都显得烦躁不安或忍不住生气的话,那么,孩子自然也很难学会做一个有耐性的人。

自理教育要狠心

问:我的孩子不知怎么搞的,老要大人跟在他的屁股后面催着、喊着,他才懒洋洋地行动起来。从早上起床、吃饭、上学,到放学后做功课、洗澡、睡觉等,无一不需要我催促、提醒,甚至要大声吼叫才能完成。这简直让我烦死了!不过即便如此,孩子做事依然慢慢吞吞,有时还对我的催促装聋作哑,充耳不闻。对此,我苦恼万分。

李文娟

答:这是许多妈妈共有的困扰,妈妈们之所以成了“闹钟”妈妈,是因为她们给了孩子过多的不必要的注意力和服务,反而让孩子无法独立自主地生活。如果你不想再做“闹钟”妈妈,如果你期望培养出一个独立自主、有责任心的孩子,就需要采取一些策略。

面对孩子以不当行为来获得注意,妈妈应停止原先的不断提醒或唠叨,尽量忽视其不当的行为,不给予注意。但是,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你应该立即给予注意和鼓励,如“今天功课做得很快,我看到你很用功、很认真!”“早上不需要叫你,你自己就起床了,而且准时出门上学,我很高兴!”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孩子的不当行为会愈来愈少,适当的行为会愈来愈多。

同时,要使孩子能够照顾自己的生活,除了忽视和鼓励外,妈妈还可以让孩子面对自己行为的结果,如赖床的结果是来不及吃早餐就去上学或者上学迟到,做功课拖拉的结果是晚睡而导致第二天精神不佳等。

一位妈妈告诉我,她女儿总是赖床,让她格外烦恼。还有一位妈妈告诉我,她在天天催女儿起床的情形下,终于有一天忍不住大发脾气,质问女儿:“天天这样喊你,我真受不了!如果你是我的话,你会怎么办?”谁知,女儿悠悠地回答:“妈妈,如果我是你的话,我就不会管她,由着她。起床晚了,上学迟到,自然有校规和老师处理。”真是太棒了!这种做法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让孩子自己承担“自然的行为结果”。

许多研究发现,不只是青少年讨厌父母的唠叨,小学阶段的儿童也不喜欢父母唠叨。他们害怕爸妈开口闭口的“想当年……”更受不了父母的一堆大道理。其实,孩子在成长中自然会学习到道理,我们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但是,父母总是忍不住地说大道理,且非要像念经似的多说几遍才安心。然而,多说无益。停止做“闹钟”父母吧!父母们,请放下忧虑,让你的孩子自主学习责任感,即使他会有一些错误和过失,不过请你放心,他会成长的!

安全教育要细心

问:前天一家人去商场购物,孩子的妈妈、姥姥在看衣服,我和孩子在一旁无聊地等着。突然,我想可以借商场环境教育一下孩子。“如果和爸爸妈妈走散了,你怎么办?”我问。孩子有点疑惑,赶紧上前一把抓住我的手。的确,商场里人这么多,万一孩子走丢了,如何是好?由此,我想到孩子的安全教育不是小事,尤其现在孩子放假或春节期间,父母必须加倍小心。请问,父母平时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在与父母走散时,把危险降到最低呢?

王鹏

答:总结平时的安全教育及其他家长的经验,提炼出以下几点友情提示,已经做到的家长们请继续绷紧安全之弦,没有做到的家长对照之后,可以加强训练,给孩子提前打好预防针。总结如下:

1.出门前要提醒孩子,一旦与大人走散,如果周围没有警察、保安或者工作人员,最好站在原地等爸爸妈妈,不能乱走乱窜。

2.不要害怕、惊慌,更不能哭闹。一旦哭闹,就会让坏人知道孩子和大人走散了,这样会更危险。

3.如果周围有警察、保安或者工作人员,最好在第一时间请求他们的帮助(让孩子认准穿制服的人),能够清楚描述自己的处境、状况,并提供家长的联系方式,或让工作人员帮忙广播寻找父母,请他们来认领。一旦联系上爸爸妈妈后,就要乖乖在服务台等候大人。

4.对于可疑的陌生人坚决不予理睬,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能要、给的食物不能吃,一定不能跟陌生人走(有些骗子会说要带孩子去找爸爸妈妈)。

nlc202309032309

5.在平时,教孩子记住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工作单位和姓名。这样有助于孩子在求助时及时找到家人。

6.平时可以通过绘本、动画片、视频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从中学会保护自己,分辨好坏,并适当地让孩子了解现实社会与警示案例,不可盲目相信陌生人。

7.父母带孩子去公共场所时,一定要牵住孩子的手,叮嘱孩子紧跟大人。

8.父母不得已要暂时离开孩子,一定要交代孩子自己去哪里,多久回来,叮嘱孩子别乱跑。

自尊教育别灰心

问:我常常感到孩子没脸没皮的,每次批评他之后,他一点也不在乎,有些时候甚至还有破罐子破摔的倾向。这让我很痛苦,也很焦虑。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怎么会生下这么一个毫无自尊心的孩子呢?

吴静

答:孩子的自尊主要来自父母对他的评价,当孩子深感父母爱他又尊重他时,他的自尊便会迅速提升。很多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爱他,但未必尊重他。比如,当孩子与客人攀谈时,你可能会命令他不要多嘴,或者代他表达某种意思,甚至嘲笑他的幼稚和愚蠢……这些不明智的举动无疑会极大地损伤孩子们的自尊心。

建议你:

1.带孩子多做一些“平等”的活动,让孩子得到这样一个信息,在父母心中有他的位置,比如听他讲故事。不要小看这些小事,它们正是在孩子心中筑起自尊之宫的砖瓦!

2.帮助孩子学会“取长补短”:父母的任务便是当孩子可靠的同盟军。当他沮丧时,为他鼓气;当他遇到困难时,为他提供克服困难的“工具”,其中一个“工具”就是“补偿”——不仅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短处,还要看到自己的长处,绝不把自己看得没有一处闪光点。

3.为孩子在竞争中鼓劲:当孩子在智力、体质或外貌上“相形见绌”时,父母应帮助他在充满竞争的世界中学会适应,并勇于拼搏。孩子得知有父母作强大后盾时都会勇气倍增的。不过,在鼓励孩子勇于拼搏的同时,你也应教育他领悟真正的人生价值,很多时候,善良、正直、真诚,比成功更重要。

4.让孩子学会严于律己:处罚会不会使孩子灰心丧气?答案取决于父母处罚孩子的方式和动机。切记不要在众人,尤其在孩子的朋友面前处罚孩子,也绝不能将处罚孩子当做父母泄愤的手段。还要让孩子认识到,如果一个人完全不要纪律约束,那么他便没有人尊重。

5.别过于看重成绩:入学后,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会使孩子很快就失去自尊。这时,如有可能,请家庭教师也许能助孩子一臂之力。要是孩子尽了全力成绩依然不佳,别训斥或讥笑他,原因很简单,人人都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

6.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成年人的许多能力,实际上是在童年时培养起来的,因而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具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责任心,不能什么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长大一点后,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自作主张”。

【编辑:杨子】

终身教育·成人教育·全民教育 篇4

一、终身教育———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一词英语为“Lifelong integrated education”。意思为“终身的综合完整的教育”。顾名思义, “综合统一”是终身教育的特征和主要意义所在。“综合完整”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1) 从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及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层面分析, 人的教育从个体扩展到社会, 即个体教育和社会教育; (2) 从人一生接受的整个教育情况分析, 应该包含人在不同阶段接受的全部各种类型的教育, 而不仅仅是学校教育。

终身教育即人一生所受教育的总和, 是影响巨大的世界教育思潮, 使人们对教育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由本世纪60年代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他认为, 人的前半生时间用来学习、积累知识, 后半生则一劳永逸地使用知识, 机械的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 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 各项内容, 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 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教育应该贯穿“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的全部过程”, 连接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 1972年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 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

终身教育以终身、教育两个概念为基础, 关注人们的生活、学习。在我国, “终身教育”这一概念首次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正式提出。在1995年的《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推进教育改革,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199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 将终身教育理解成“与生命又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它不仅重视终身教育在职业训练方面的功能, 而且更加重视他在人格塑造、个性发展、潜能开发以及批判精神方面的作用。

二、成人教育———从“学历”走向“能力”

从1949年第一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的召开, 到1997年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发布《汉堡成人学习宣言》, 国际社会在实践中不断地在发展和创新成人教育的理念。成人教育是社会政治进步、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经常被称之为业余教育、工农教育、社会教育、回归教育等。从办学形式看, 成人教育主要包括———扫盲教育、成人基础教育、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岗位培训、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文化教育、远距离教育。

成人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具有教育的特性, 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我国, 成人教育通常被当作是普通教育的补充, 以成人学历教育为主。许多成人高校办学目标不明确, 只注重在学历上与普通高校看齐, 让成人学习者最终拥有“专科”、“本科”学历, 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式单一。长此以往, 成人学习者有可能在知识素养上不及普通高教的学生, 能力上又不符合成人高教培养目标, 最终, 在社会中难以定位, 成为竞争中的失败者。

《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成人教育, 使公民接受多种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这些都已成为发展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法律法规基础, 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我国成人教育健康有序的快速发展。在知识经济、倡导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 成人教育自身的独特性得到确认, 不能被淡化, 也不能被替代。成人教育也在不断尝试, 用一种新的眼光、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理解和重塑自身, 时时刻刻进行改革, 尝试在概念与内涵上做出新的、突破性的认识, 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从重视“学历”走向了重视“能力”。关注成人个体的差异和具体的学习需要, 注重成人学习者各个方面能力培养, 指导人们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努力。通过任何形式的学习, 成人学习者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 而且也能结合生活和工作实际, 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获得一技之长, 增强社会竞争力。

三、全民教育———实现教育民主和教育平等

在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中全民教育被权列为基本的人权, 20世纪90年代, 全民教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题, 在1990年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 发表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 对全民教育进行了新的审视, 使“英才化”的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普及化”“现代化”的教育, 对各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全民教育已成为一项全球事业, 引起了世界各国共同的关注, 并形成了统一的行动纲领———达喀尔行动纲领。

全民教育重视教育平等, 教育必须向所有的人开放, 利用各种手段提供教育机会, 缩小教育上的性别差异;强调教育民主, 人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接受教育。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目标, 如注重基础教育和扫盲、普及初等教育、普及入学机会等, 使每个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 获得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能力, 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进入21世纪, 全民教育注重实际, 利用区域间的合作, 合理和科学的开发各种教育资源,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其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四、成人教育———实现终身教育的主要途径

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广泛传播, 开阔了成人教育的视野, 扩宽了成人教育与社会的接触, 促进了成人教育的深入发展, 尤其是对成人教育的功能、性质和目的有了新认识。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把接受正规学校的教育, 特别是最终完成正规的学校教育, 作为立足社会, 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唯一手段和方法。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尽管正规的学校教育现在还是教育体系中的主体, 但它绝不是教育的全部。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个体, 使需要不断的更新、补充新的知识, 接受新的思想, 这样就急需接受不同形式、多类型、多层次的教育。成人教育观念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也发生了及时地转变。成人教育逐步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成为实现终身教育的主要途径, 成为终身教育的前沿阵地和实践领域。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从教育制度上提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因此, 应该在终身教育的框架中重新认识成人教育, 在终身学习的概念中构筑成人教育的新理念。本着终身教育的宗旨, 成人教育注意倡导学习贯穿个人一生的社会理念, 满足个体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 开发、整合和利用国家、社会的多种教育资源, 服务成人学习者, 提供给成人学习者良好的学习环境, 创造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环境, 建立一个灵活、多样的成人教育体系。新的趋势和方向令人鼓舞、欣慰, 21世纪的成人教育发展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 应当基于新的定位, 实施战略创新。积极进行改革, 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和障碍, 为人们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 协助劳动者提高生存、生活技能, 适应激励的社会竞争, 使成人学习者能在真正意义上全面开发自身的潜能和资源, 实现人终身的全面和谐发展, 促进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五、我国终身教育的科学归宿———全民教育

终身教育的思想是美好的, 然而我们世界的现实是严酷的。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勒斯·曼指出:估量科学或文化造福于一个社会, 不应过多地着眼于这个社会拥有多少掌握大量高深知识的人, 而在于广大人民掌握足够的知识。 (2)

尽管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赞同终身教育的思想, 但是, 由于诸多原因, 许多国家还不能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满足所有人受教育的愿望, 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甚至贫困的发展中国家, 有些甚至连最起码的基础教育的任务也无法落实。在发展中国家, 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是教育机会的欠缺和不均等性。尽管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 仍然没有达到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2000年全民教育评估表明, 许多国家已经有了重大进展, 但是, 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中还有一亿多儿童仍然没有机会接受初等教育, 而且成人文盲也有增无减, 8亿多成人是文盲。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这与全民教育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因此,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现实是十分严峻的, 如果全民教育的目标得不到实现, 不加快步伐, 那终身教育就只是纸上谈兵, 最终沦为空谈,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全民教育是我国21世界终身教育必然而又务实的选择和科学归宿.

六、我国全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成人扫盲教育和妇女教育

全民教育是公民的权利, 使所有的青年和成人, 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地层的弱势群体, 均有机会接受能真正地、充分地满足其基本学习需求的教育, 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成人教育应被视为对全体国民的素质进行不断地提高和发展的广泛教育方式, 其最终目标是建成促进全民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社会。在我国, 全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成人扫盲教育和妇女教育。

(一) 扫盲有了新的内涵和发展

1.功能性扫盲的提出

近年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功能性扫盲”的新概念, 根据这一要求, 扫盲工作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开展基本读写能力教学的基础性扫盲的过程中, 要注重实用, 注重识字教学内容贴近扫盲对象的工作生产和生活, 将学习文化同学习科学技术结合起来, 如可以把科技普及教育的内容编入识字课本或由单位编写通俗的生产技术的补充教材。二是对已经脱盲的成员包括农村全体成员, 进行功能性扫盲, 以帮助他们扫除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岗位上因知识和能力的不足而产生的种种障碍。其内容可以包括科普法律医学保健消费保险社交礼仪等。

2.扫除“现代文盲”的提出

联合国对文盲的新界定是:“一文化水平低, 不识字, 不能阅读的人是文盲;二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是文盲;三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是文盲”。为区别传统意义上的认知文盲, 人们把“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称为“现代文盲”。“现代文盲”在现实生活中单就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成人来说, 也大有人在。因此, 扫除”现代文盲”成为21世纪扫盲的一项艰巨任务。

(二) 妇女教育的广泛开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有关国际教育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妇女解放和妇女教育问题。国际社会一直在为提高妇女的地位、推进妇女教育的进程而努力。对妇女进行教育是当前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妇女教育的重点和实施全民教育战略的共同措施。

对妇女进行教育, 是提高妇女地位的主要途径关键, 是实现全民教育的关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为二十一世纪做准备》一书中指出:在使全球社会为21世纪做好准备的总努力之中, 教育的作用、妇女的地位是必须强调的三个关键因素的两个。 (3) 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提高人民素质, 通过合理、快捷的人力资源开发渠道, 把我国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 是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会拥有一定的决策权, 女孩就会获得和男孩平等的受教育权, 女孩获得高水平教育的机会也越大。这样, 妇女接受教育会对后代子女的教育权利和机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对未来中国人力资本的形成、全民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可以产生巨大作用。

新的理念给我们启迪, 在21世纪的今天, 成人教育应实行根本性的战略转变, 成为整个正规的继续教育或非正规的不断学习的过程。我国成人教育践行全民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理论的重要体现, 主要表现在通过种种活动的开展, 使成人教育走进社区、走向农村、深入企业, 促进全民自觉、平等、和宽容地参与生活、工作和学习, 实现构建全民参与的学习化社会的目标, 从而建设“和谐社会”, 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虽然任重道远, 但是前景无限光明。

参考文献

[1]沈文英.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辨析[J].中国成人教育, 1999 (12) :46.

[2]刘萍.论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与成人教育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00 (3) :13.

[3]董建红.2000年世界全民教育评估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7) :60-61.

[4]黄志成.从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到全纳教育——国际教育思潮发展趋势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3) :27-28.

[5]何爱霞.社会化研究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理论支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1) :94-95.

[6]盖雨鸥.再论终身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1) :24.

[1][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等译.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5:16.

[2]徐荣远.全民教育:21世纪的行动纲领[J].中国成人教育, 2002 (8) :26.

预科教育 篇5

“校长们的手机24小时开机,生怕学生出意外、家长告状;很多学校已经拆掉的围墙又建起了,一所小学竟然有5名保安守着;豆瓣网上,‘父母皆祸害’的讨论组声势浩大;我的工作组在山东潍坊对2.5万名老师做过家庭咨询,发现大量的亲子关系问题都来自于教师家庭……”

是什么让教育如此剑拔弩张?是什么让老师、家长、学校、学生统统绷紧神经不敢放松丝毫?是什么让教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所以,沙区“阳光幸福和谐”工程之“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项目启动之时,记者对话金琰,试图寻找我们想要的答案。

教育专家也遗憾忽略了女儿的青春期

去年,金琰的女儿以优异成绩考上英国一所著名高中,半年后,却非要休学,这一度成为金琰心里的疙瘩。“很难想象吧,有人说,你是教育专家啊,怎么也会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想说的是,我的确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里很多珍贵的时段,现在说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5年前,金琰开始做课题研究,每年在家的时间不超过50天,这正是女儿的.青春期阶段,女儿1.70米的个子,170斤的体重,几乎是以每年20斤的重量往上长。“后来,她告诉我,自从肥胖以来,她一直没有抬起过头。而我看到的是,一个始终梗着脖子的骄傲女孩。我去和别人的家长沟通,却没有人和我的女儿沟通,的确是忽略了!”

曾经一度,金琰以为这种忽略是尊重的表现。“女儿告诉我想出国,我说,想好了你就去做,于是女儿筹备起考取国外的高中,并且顺利考上了;办护照时出了点问题,一个多月后才去报到,耽误了课程,孩子由此开始了极其不适应的异域生活。”过了一阵子,女儿鼓起勇气和金琰说:“我思前想后,决定休学一段,实在受不了这里的日子,等我准备好了再来。”听了这句话,金琰心头一抖,和女儿谈了一次:“出国这件事情是你选的,妈妈尊重你吗?”“尊重,但是太尊重了!”金琰的高血压当场发作,“太尊重了也是问题?当妈妈有多难?管多了被称为约束,管少了被称为缺失?这个度,多难把握?”

孩子常说“烦死了”家长就该警惕了

“提起家教,大家能想到什么?”在沙区教师进修学校,金琰抛出这个问题,尽管台下坐着的是沙区各学校的优秀教师,但大家的回答仍没有什么新意——“补课”。

“是啊。”金琰感慨,“多年以来,我们习惯了把家教定义为学习。”研究了一辈子教育,她却说,到了42岁这一年,她发现越来越不懂教育了。“比如,青春期是很美好的时期,但是家长统统把它定义为叛逆期。越来越多的初中孩子回到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惹我,烦死了!”如果这样的话常常被孩子挂在嘴边,家长们就要警惕了,你和孩子的交流够吗?金琰说,她最大的感触是给初中生家长做报告时,台下都是愁眉苦脸,家长抱怨:“孩子真不听话,你让他往东,他一定会往西!”而金琰认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断,而你却一定要让他干这干那。试问,到底是谁叛逆了谁?”

金琰有一位朋友,致力于在学生中推广公益的青春期教育课程。有一次,家长们带着孩子来了,但听到老师讲的是青春期心理,一半人离开了,因为他们觉得“这课没用”。后来,老师图示生理器官,家长们马上起身抗议,认为不能给孩子传授这些东西,甚至现场发生了冲突。

预科教育 篇6

关键词: 教育技术专业 教育实习    问卷调查    实习基地

一、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教育实习是高师师范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学校培养合格教师的重要途径,也是师范生从学生角色转变成正式教师角色的重要环节,这一重要环节既是学生教学生涯的起点又是他们专业成长的关键。如果将师范院校比喻成教师培养的工厂,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一道道生产工序,教育实习就是工厂成品出厂前的检验工序,对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帮助形成教师的个性品质、巩固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思想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在学校学到的大都是书本上的、分散的、间接的知识,要让这些知识被理解,变成直接知识进而形成一个知识群或适合教学要求的合理知识结构,就必须反复不断地进行实践应用。教育界普遍认为教师教育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教育,教师应该着重教学实际工作中的“摸爬滚打”和“师徒相授”。

教育实习的内涵界定:教育实习指师范院校根据培养目标和任务,在实习指导老师的统一带领和指导下,到实习学校从事教学活动,担任班主任工作,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和教育行政工作,等等。

二、我校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实习的基本状况

我校教育技术专业主要是面向基础教育学校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为加强准教师和基础教育的双向沟通和联系,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我校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实习工作安排如下:整个教育实习包含两部分,一是一到两周的参观或见习安排在大学一年级进行;二是集中教育实习,安排在大专第六学期,时间是八周,一般安排在毕业前夕进行,主要内容包括参观、试教、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工作等。

三、我校教育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调查

本次调查,我们着重关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四大基本问题,即实习生的基本状况,教育实习基本过程,实习生主体和教育实习指导老师。

调查方法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和座谈访问法相结合。我们设置了《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实习现状调查问卷》。

从实习生和带队指导老师的角度,问卷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调查:(1)教育实习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2)教育实习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3)实习情景对教育实习的影响;(4)学生对教育实习的认识在实习前后的对比;(5)实习生的教学能力和实习学校期望度的差异问题;(6)实习生参加完教育实习后的收获状况;(7)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和实习形式的期待;(8)师生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认知和理解。

我们利用电话访谈和实地座谈的方法,与实习带队指导老师、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实习单位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了解他们对教育实习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教育实习各个参与方对于实习的期望。

按照实习指导要求,实习指导老师每周两次随堂听课,了解实际小学信息技术课课堂情况,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软件和硬件状况、教师上课的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等。

四、调查结果分析和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在教育实习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存在以下问题。

1.教育实习准备阶段存在的问题

教育实习准备阶段的工作容易被忽略,准备不足。调查结果表明,参加教育实习的师生都认为在正式进入实习学校之前有必要开展实习指导方面的课程,为学生接下来的实习做好各方面准备,包括知识准备、技能准备、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所以学校在开展实习工作之前,要为学生做好必要的教育和督促工作,让学生了解小学信息教育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认为在教育实习当中,自己的信息教育技术实践技能、电教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网站的建设和维护能力较弱。同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实习生在课堂管理、师生沟通、课堂语言能力和课堂板书方面有很多欠缺。

实习准备工作要提前一个学期开始,从思想准备、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和技能准备四个方面开始指导性课程。首先,从思想上端正学生的态度,既不过度紧张又不掉以轻心,信心满满地参与到教育实习当中,让学生明白自己是第一次站上讲台,在教材、学生、教学情况都不熟悉的情况下,必须认真地下一番工夫做准备工作。接下来,在物质准备方面,主要指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习岗位要求,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物质模拟条件,从相关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前沿理论和技能重点、微格教室到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方法。知识准备指学生既要熟悉掌握信息教育技术专业的知识,又要了解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教法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解决的是在工作岗位上教什么的问题,而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教法则是解决如何教和怎么教的问题。技术准备方面,强调师范生的板书能力(包括三笔一画,即钢笔、毛笔、粉笔和简笔画)、语言能力(包括普通话水平和语言组织的逻辑能力)和讲解技能(指教师运用语言和各种教学设备引导学生形成概念、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习时间上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我校教学实践安排(大一第一学期见习一周,大三第六学期实习八周)较为合理。但有同学表示,一次实习不能满足需要,诸多曝露在实习当中的问题没有机会经过二次修改后的检验,所以为了保证良好实习效果建议实施二次实习。第一次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中段为期四到八周,那时大部分信息教育技术课程和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已经修完,基本满足小学信息教育教育岗位的需求,而且经过两年半的大学学习生活,学生心理日趋成熟,可以基本胜任小学教师的工作。

(2)实习内容上的问题

就实习内容而言,教育技术专业的实习偏重技术方面且内容纷繁复杂,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学校机房的管理、学校多媒体设备的维护、学校网站的建设和维护、班级管理工作等。有的实习学校怕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主要安排实习生担任技术方面的工作,如从事课件制作、视频编辑、建设网站、制作网页,但讲授信息技术课程的机会不多。

在实习内容上,学生要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应用,加强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和整合,了解和掌握多功能网络教室的工作原理及正常使用和维护,掌握实际的组网技术和校园网的维护管理。

(3)指导教师上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99%的实习生认为指导教师在学生实习态度思想、教育技术专业技能、讲课技能、生活方面有积极影响,是影响教育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对担任教育实习指导工作的指导老师,校方应该精心挑选。他们不但是信息教育技术方面的行家,而且要了解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其教学模式和教改动态,同时热爱学生和实习指导工作,善于沟通交流。

(4)实习生自己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0%的实习生认为指导老师对实习效果的帮助最大,近30%的学生认为实习学校在实习当中的积极配合有助于实习工作完成,18%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会大大增强实习效果。同时,80%的学生认为教育实习中最难的三个问题分别是: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纪律难管,以及理论知识讲解。

实习前的准备工作要认真完成,包括要有端正的实习态度、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职业技能。同时,实习生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建立实习网站为自身实习提供实习动态、实习资源、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平台。

3.教育实习结束存在的问题

实习生在教育实习结束后,通常会有实习质量总结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8%的实习生对实习结束后的评价整改表示满意。实习评价的打分流于形式,一般都会给学生打优秀;实习生回到学校后,实习总结也是没有实质性的反馈交流,他们的体会和困惑没有真正的交流平台。

建立完善全程性教育实习评价体系,帮助实习生从实习条件、过程、结果三个维度,明确实习目标,让其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4.教育实习组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育实习多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但实际上,联系合适的学校安置一个年级的教育技术专业实习生是非常困难的事。同时存在指导工作只是象征性巡视,實习完成后实习报告没有及时反馈。

从学校层面和系层面要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和安排实习工作事宜,跟踪了解实习生和指导老师的情况。同时,注意实习基地建设,力求做到合作共赢。

五、结语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纽带,是促进师范生职业化的重要环节。本调查从实习前的准备、实习过程中和实习结束后三个时间段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教育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着手,期望能够优化实习工作,培养输送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嘉卫.影响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2]汪琼,熊澄宇.论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2,(4).

[3]徐方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前教育实习模式的探索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8.

[4]刘力为.吉林省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业教育实习问题的调查与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

预科教育 篇7

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

(1)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 发挥主渠道作用, 以“责任、创新、实践”为重点,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 积极开展“法律进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文明礼仪进校园”“民俗文化进校园”等行动, 促进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

(2) 落实政府、学校、社会、家庭育人责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学校为主体, 企业、社区、家庭全面参与的青少年德育工作机制。加强中小学德育实践基地建设, 整合屯昌县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地理资源, 加强青少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2. 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

(1) 强化学校规范管理, 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各个学段内部结构特点的学校章程;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 (试行) 》;落实校务会议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教育质量定期分析制度和社会参与学校评价制度、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点监督管理。

(2) 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视导机制, 通过现场观察、分析评价、研究诊断等方法对学校管理、教学常规管理、校本研训管理、课堂教学等进行诊断、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达到调适、改进学校管理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3. 突破难点, 开展“四项”行动。

(1) 深入开展“教育质量研讨”行动。每年都要围绕提升教育质量确定专题, 开展深度调研, 召开现场会议和教育质量分析会;针对高考和中考, 组织骨干教师扎实开展考试信息跟踪、备考和学科教法研究, 提高中考、高考成绩。

(2) 深入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行动。组织教师进行“一般基本功”“学科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和比赛活动;每年开展“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质课、优秀论文”等评选活动, 引导、激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3) 深入开展“师德师范、校风校纪提升”行动。制定与落实校长和教师行为规范, 加强内外监督和约束;每年9月定为“师德师风大家谈”活动月;每年评选和表彰一批优秀教师;每学期末开展“百姓问教”活动。

(4) 深入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行动, 积极探索教师均衡配置的新途径, 通过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教师双向对口换岗任教、学校互派中层领导交流挂职等多种形式, 促进学校共同进步。

4. 深化改革, 提升教育发展内在动力。

(1) 落实与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进一步简政放权, 切实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 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2) 探索建立教师转岗退出机制。一是对连续两年考核为基本合格或当年考核为不合格的教师进行转岗到非教学岗位;年度考核不合格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的, 或者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 由学校提前30日书面通知, 按照人事管理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合同;非教学岗位经考核不合格、不能胜任工作的, 按照人事管理有关规定予以解聘。二是因身体健康原因, 不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以及工作年限满30年或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教师, 按照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办理相关退出手续。

(3) 实施学区制办学, 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成若干个学区, 以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 带动学区内学校共同发展。

(4) 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 大力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完善分层教学试点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兴趣小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5)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一县两校一园”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引进工程, 至少引进省外1所优质中学、1所优质小学、1所优质幼儿园与我县合作办学。面向全国公开招聘若干名中小学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发挥长期居住屯昌县“候鸟人才”的作用。

5. 加强四支队伍建设, 提升整体素质。

(1)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健全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探索中小学校长管理“去行政化”, 中小学校长由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选拔任用并归口管理, 试行校长职级制。对优秀校长转岗实行可比照级别安排:屯昌中学、思源实验中学校长转岗可按正科级别安排, 红旗中学、职业学校和思源实验学校校长转岗可按副科级别安排。要积极尝试在本系统或面向社会采取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办法选拔任用中小学校长。

实行校长任期制。小学校长任期为五年, 中学校长任期为三年。在同一学校连续任职满两届后, 原则上应该交流, 任职满三届, 必须交流。学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不合格或连续两学年被评为基本合格的校长将进行解聘。

加强校长岗位培训。中小学校长必须“持证上岗”。新任校长到任一年内必须取得校长任职资格证书, 否则不能继续担任校长。在职校长任期内至少参加一次岗位培训。有计划地组织部分新任校长、副校长到同类管理水平高、办学成绩突出的学校挂职研修。

校长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要经常性地深入课堂听课、评课,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指导教科研工作。校长要兼任一定课时量的学科教学, 并带头上示范课或作讲座, 带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对本县域内中小学 (含幼儿园) 教师实施统筹规划和综合管理, 严格落实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三年一核”和“一年一微调”的政策。

建立教师补充机制。按照“有编即补、凡进必考、择优录取”的原则招录教师, 一般招录本科以上年龄在30岁以下的应、往届毕业生为主;对引进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以上职称的在岗教师, 年龄适当放宽。

加强教师培训。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县举办的各类培训, 教师培训经费占学校公用经费的比例不得低于5%。加强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 由政府出资向社会培训机构购买服务, 补充培训能力不足问题。实施名师培养工程。设立学科名教师工作室, 开辟“名师讲座”“名师精品课研讨”等教育教研活动, 使名师逐渐成长起来。

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坚持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向优秀教师和班主任倾斜, 在30%奖励性绩效工资总数内, 排在前面的10%人员和排在后面的10%人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额相差8倍以上。

推进教师交流。落实国家和省的教师交流制度, 每年按5%—10%的比例进行交流。在农村中小学工作未满5年的, 一般不予交流, 教师调动必须根据学校岗位需求, 参考教师综合考核结果。

加强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聘后管理, 对已聘任的一级教师、高级教师等每学年进行量化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师德师风、担任班主任、周课时完成量、指导培养青年教师、上公开课、学年度发表论文等情况。对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的教师, 给予缓聘, 缓聘时间为一年, 一年后经考核合格的, 给予续聘;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教师, 给予低聘。聘任一级教师、高级教师等职称职务的原则上3年内不允许申请工作调动。建立学科教师随考制度 (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 随毕业班考试制度。

(3)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 提高教研水平, 促进教研常态化。推进县教研员全员聘任制和考核制, 建立县、片、校三级教研机构“纵向指导、整体联动、分层落实”的联动机制。

6.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1) 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体系。

(2) 制订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办法。

(3) 建立校长考核评价体系。

(4) 建立教师工作管理评价体系。

5.建立中小学生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标准。

二、保障机制

1. 加强组织领导。

(1)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县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育工作, 县政府常务会每年至少研究两次教育工作,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半年对教育工作进行一次调研, 解决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县政府分管领导每月对教育工作进行一次督促检查, 县人大、县政协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教育专题视察和调研。

(2) 成立县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研究制定全县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规划并指导实施;设立中国共产党屯昌县教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负责县委教育工委的日常工作。

(3) 完善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所学校, 每年至少为学校办一件实事;镇副科级以上干部每人联系一所完全小学;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和中层干部实行包片包校制度。

2.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确保教育经费的法定增长。

(1) 落实省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各级各类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按不低于省定的标准执行。

(2) 设立校长基金。校长基金主要用于表彰奖励优秀教职员工、资助名师工作室和教研活动等。

3. 规范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兼顾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统一规划城乡学校布局;统筹考虑教育扶贫移民工程、全面改薄工程等, 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按先建后撤的原则, 采取“撤、并、建”等措施, 实现城乡教育结构、规模、质量的统筹、协调、均衡发展。

4. 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1) 大力表彰先进, 通过激励和引导, 着力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 造就一批理念新、能力强、水平高的专家型校长, 引领广大教师和校长努力工作, 争创一流。

(2) 关爱特殊群体学生, 完善控辍保学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尽职尽责,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孤儿、三类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学生关爱保护工作体系, 促进特殊群体学生健康成长。

(3) 县委、县政府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努力为学校和教师办实事、办好事;严厉打击干扰教学和危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预科教育 篇8

“教育定位”再思考

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是学术界争议的老问题。

按三分法, 知识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前两者称科学, 科学的本质属性是可重复, 是规律的代名词, 掌握科学即掌握规律;后者称学科, “人文学科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知识”, 它是研究人性、教养等人本身的文化现象, 如哲学、宗教、神学、文学、心理、教育等, 是反应人的理念、信仰、精神、人格、期望、灵性、体验、境界等, 不具有规律的属性。

教育拒绝重复, 是创造。教育不是遵循规律育人, 而是育人去发现真理。至今为止, 被实践、实验证明, 学术界认可的根本性、全局性的教育规律还没有, 或者说还没有被发现。教育属于人文, 有不确定性, 是一种理想。教育的本质是创造, 属高层次的智慧, 最好不提或少提“教育规律”。

教育的对象是人,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故此,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教育的灵魂, 是人本教育的根本思想。

由此演绎推理, 教育没有统一, 也不必要制定统一的目标。创造永远是奇数, 是打破统一。同理, 进行历史反思, 我国教育一直强调统一, 教育改革 (含课改) 都是统一的变式、延续。教育真正的返璞归真, 是回到人自身, 实现人的解放。

原初的学校及其演进

人类初始没有学校。生产发展, 物质有了剩余, 少部分人从生产中解放出来, 成了悠闲者, 他们聚一起闲扯, 谈论趣文逸事……像今天的知识沙龙、茶馆聊天, 这就是原初学校的雏形。在希腊语里, 学校一词就是“闲暇”, 在希腊人看来, 学习属于动物摆脱生存繁衍之后的事情。据考证, 约公元前387年古希腊的柏拉图在雅典创办了一所学校, 称学园, 是松散、随意、自由交谈的地方。

早期的大学是个行会。大学来自西方, 出现在中世纪, 是少数人联合起来寻求彼此间的保护、援助组合的一种群体, 就是当时普遍存在的行会, 按现代术语称社团。由于教权 (宗教) 与王权 (政府) 相争, 他们钻了个空子, 在教权与王权相争的缝隙中找到了空间, 发展壮大起来。像所有的行会一样, 既不屈从于教权, 也不屈从于王权, 是天然的独立于宗教、政府之外, 孕育自由思想、按理性运行的一种中介 (立) 机构。

大学是“社会良心”。后来教权、政权合二而一 (政教合一) , 主宰社会, 干预 (影响) 民主、自由, 学校就演化为对抗、批判“政教”的力量, 西方大学就是在批判、对抗中产生的。历史证实, 学校和政权对抗可以避免被同化, 大学有大学的文化, 官场有官场的规矩, 两者保持距离可以双赢。学校独立、高雅、圣洁, 成了追求真理、引领文化, 公平、正义的“社会良心”, 知识分子以公证、讲理为己任, 沦为“公知”、说“反话”的人。

大学是研究学术场所。大学一开始就重视学术、研究学术。学术分两类:无用学术和有用学术。从希腊开始传统的认为, 学术的本质是无用的, 用庄子的话说,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称无用学术;随着生产发展, 渐渐重视有用学术。“无用”、“有用”, 忠诚于知识是原初大学给后人留下的珍贵学术思想。

大学和教权、政权是分分合合, 到了阶级社会, 教育被定为“上层建筑”, 异化为政治的附庸、阶级斗争的工具。教育工具化——人工具化, 必然导至教育“无理”、“无家”, 进而失掉教育自身的独特性。

学校是出思想出智慧的地方。学校起源于悠闲。悠闲是学校的文化之母, “悠闲和单纯的消失”, 乃是“文化整个被连根拔起的征兆”。“金字塔的创造者不会是奴隶, 应该是一批悠闲的人”。教师是创造性的职业, 他们的自主权、悠闲太少了, 笔者赞成给教师设立学术假期, 每三、五年放一个学术假期, 由教师自己确定读书、进修、探险、旅游、做访问学者、亲近大自然……增长智慧, 体现教师的意义。

学校是意识形态的独立机构。原初学校是一部分悠闲的自由人聚在一起议论是非的地方, 大多数内容给社会主流意识、“政教”核心利益没有必然相关, “只管是非不管利害”。学校自治和政府保持一定距离是世界大学共同的特征。

学校的智力资源和批判精神。其一, 学校是智囊, 为政府决策、预测提供理论支持, 供政府选择;学校还有干预政府的功能, 即“学术干预行政行为”!这种干预的实质是理性的、积极的支持。世上没有完美, 干预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如果学校失去这种功能, 当下还没有任何一个组织可以承担这个任务。昔日的“大学合并”运动, 眼下教育的“均衡发展”措举等, 是缺少干预的信号。其二, 教师初始就是有叛逆个性、批判责任的人。当然, 中国知识分子和西方知识分子不同, 自古读书扮演“教化”、“忠君”的角色, 缺乏自觉的社会批判意识。

应保留学校的“行会文化”。大学自古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 可以原谅教师的不修边幅, 不能原谅他的肤浅无知。有建树的大家, 都有特殊的思维方式、不为人拘的执拗, 历史证实, 人类认识的飞跃很大一部分是这些“古怪”、“乖张”人的智慧。

“行会文化”就是给学校充分的民主、自由, 在学术的框架内, 允许无边界的谈论、研究、实验“无用的”、“离谱的”、“不搭界的”、“无人管的”、“高风险的”……问题, 开设“不相干”的课程, 教授可以讲授自己研究的成果, 自己有兴趣的、认为是最精彩的东西, 甚或艰涩难懂的内容。大学不是职业教育, 是出精英的地方, 不能太功利、太现实, 要有梦想、有点乌托邦精神。没有独立自由、异想天开的教授, 没有他们的奇谈怪论、轶闻趣事, 何谈大学精神, 何有科技、文化的繁荣。智慧、创造、大师是解放使然, 不是“规划”、“工程”制造的。

教学自然适应性法则

自然是天赐的最美的“诗性”。人无力改变自然的秩序, 只能安适于自然法则之中。

夸美纽斯 (1592~1670) 在世界第一本教育学《大教学论》中提出教学自然适应性法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源于自然, 归于自然, 教育必须“顺乎自然”, 教师“是自然的仆人”。换句话说, 教育是敬畏自然, 忠于自然, 不是“改造”、“驯服”!

近500年过去了, 实践证明, 自然适应性法则是教育的根本法则, 适应学生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适应的实质是发展, 在适应与发展的矛盾统一中创造自身。素质教育、人本教育和法则一脉相承, 是法则的延续、升华。

建国后, 受反映论影响, 教育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 受国体制约, 淡化了教育最本质的内涵——人。人本, 是以人 (性) 为本, 人本教育人是核心, 是保护天性、顺乎自然, 教育目的是人自身的提升、完善、美化;反思“应试”, 知识是核心, “教育”是为生活、生存进行的训练, 培养“接班人”、“劳动者”, 严格的讲, 不是教育, 是天性虐待。自然适应的内涵:

1. 顺应天性 (本性) 。

顺应天性是教育由国家立场回到人的立场, 由功利回到人自身。

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其一, 天生潜能。潜能是土壤, 提供了教育的可能性。“临终忏悔”:一个牧师听了1万个人的临终忏悔。84岁时听了一个布店老板忏悔:我年轻时和卡拉扬一起学吹小号, 他的成绩不如我, 最后他成了世界最优秀的天才音乐指挥家, 我成了卖布郎。牧师的墓志铭:“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世界上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它启示我们,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 选择得当, 用心去做, 人皆可成才;“巨大潜能”是共识, 潜能到底有多大, 还没有实验佐证!其二, 天生差异。遗传不平等, 马克思叫实质不平等。天性差异决定教育差异是教育的根本属性。对实质不平等的人进行平等 (均衡) 的教育是制造新的不平等 (不公平) ;遗传独特性, 每个人的遗传都有自己的强 (长) 项, 教育应扬其所长, 对没有天赋的项目强教是“骡子弹琴”、“草狗打猎”;其三, 天生爱心。爱是天性、是教育的起点, 因为爱他所以教育他;善心, 人人有善心, 要教人学会宽容、为善;爱美, 爱美是动物的本能, 如凤凰展翅……人来源于动物, 永远保有爱美之心;恋爱, 恋爱是性成熟的正常、健康心理, 青少年恋爱属纯恋, 是一次有益的生命体验, 就教育而言, 不是批判, 是指导;其四, 天性向上。“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向上、向前、向好是人的天性, 教育要相信人、尊重人, 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其五, 天生灵感。创造是人的潜质, 灵感有含智量的高低, 没有没有灵感的人, 要教会学生珍惜灵感、捕捉灵感;其六, 天生真实。真诚、纯洁、坦然是天性, 儿童起步的认知是具体思维、动作思维, 思维和实物融为一体, 他们的看、想、说、做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所以, 儿童最真实, 说实话、讲真言。反观, “说谎”是发展、是智慧, 是思维和实物分离、思维抽象的表征。这是认知层面;从道德层面讲, 教育是激活真实的天性。俨然, 教育不是讲理 (认知系统——是非判断) , 是唤醒 (心理系统——情动领悟) !其七, 天生好动。好动、好玩是天性, 是健康的表现。身心发育需要活动, 通过活动促其发展。当前教育的通病是儿童活动量不足、内容单调, 创造性活动更少;其八, 天生好问。好奇、幻想是天性, 孩子是做梦年龄, 对未来的憧憬、对知识狂热的兴趣等萌发的质疑思维胜于黄金, 是一切科学发明和人文思辩的源泉;其九, 天生内向 (或外向) 。人的内向、外向是天生的, 应扬其所长。市场经济有利于外向人的发展, 内向的人谨慎、稳重、善于倾听, 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力量, 是领导角色的天然素养;其十, 天生自私。生物学确认基因是自私的, 叫“自私基因”。动物为繁衍自身期盼最大限度地和异性交配, 所以, 自私、嫉妒是动物的天性, “先为己后为人是科学的人生观”。可见, 教育不是批判自私, 而是引导做自己利益的保护者, 以自私为动力提升自我, 理性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2. 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自然生长、发展不可改变的顺序、周期。一个天真的小朋友, 看到蚕蛹缓慢艰难的破茧过程, 好心剪口破茧帮其出壳, 快速出壳的蚕蛾十分砢碜, 成了沉疴。

如果将循序渐进和“速度”、“效率”联系进行思考, 循序渐进是“最快速度”、“最佳效率”。教育是播种, 教师是农夫, 植物不能揠苗助长、教育不能躐等飞跃是公理。所以, 教育教学一般不易提“高效”、“革命”、“跨越式”等激进的口号。过犹不及, 前苏联的“高难”、“高速”, 中国大跃进时的“教育革命”, 文革时的“开门办学”等, 足够使人清醒。

3. 普遍永恒。

普遍永恒是自然属性, 教育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个“普遍永恒的范畴”。所谓普遍, 凡有人的地方都有教育;所谓永恒, 教育和人共存亡。普遍永恒:其一, 教育是稳定 (或滞后) 的常态事业。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积月累的过程, 是实实在在、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常态事业, 所以, 教育不适宜轰轰烈烈, 经常开展运动式的检查、考核、评比和过度竞争性的活动, 现实证明, 这些打破正常秩序、影响正事、破坏自然的活动, 已构成教育的灾难!其二, 教育是人类共有的、共同的财富。国与国之间的教育有先进落后之分, 没有不可超越、不可学习等实质性差别, 所以, 教育应弱化国家界线、政治意识, 不易提“为政治服务”、“中国特色”等口号, 应提为“人类”服务、资源共享, 思考如何做出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类行为”! (未完待续)

从希腊开始传统的认为, 学术的本质是无用的, 用庄子的话说,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称无用学术;随着生产发展, 渐渐重视有用学术。

预科教育 篇9

1 学业与职业相互融通

实践中, 学历教育倾向者认为可以把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简单嫁接与复制到高职教育中, 片面追求学业化, 过分重视基本知识理论的传授, 培养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不会实际操作;而另一极端的表现是“唯技术技能”, 认为高职学生应重视现实就业能力的技术能力的培养, 对单一技能的过度强化训练, 而过度削减甚至取消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 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化, 办学层次向中职教育下移。因此, 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存在“两不像”的普遍现象:因缺少本科生的较高的学历素质, 文化素质偏低而不像大专生;因没有具备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专业技术和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弱而不像高技能人才。

与高等本科学历教育不同, 高职学生的学业, 着重于丰富的学术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也不仅是限于某个岗位工作所需的, 而是多方面能力和各种素质的综合, 如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队协作的能力, 组织协调的能力等。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次,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在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改革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此, 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一是基础文化素质层面, 高职学生专业发展的平台是高等教育, 学校应按照“学科群”的特征设置相关课程, 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广博性;二是专业理论层面, 为适应高新技术发展和创意研发的需要, 强调能力与技术水平并重, 能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并且了解最新的专业成果;三是专业技术层面,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专门人才, 不仅要掌握所从事的岗位内的最新技术, 精通所从事的岗位需要的技术业务, 而且还能独立处理生产一线的复杂技术问题, 此外, 还具备结合专业开展一定的技术研究开发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 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交汇点是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只有统一协调发展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应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2 如何促进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2.1 根据市场需求改革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要紧盯市场, 及时通过行业交流、企业走访、劳动市场调研等渠道, 了解各行业的就业状况和人才需求变化, 了解他们所需人才的技能、素质特点前瞻性地判断和预测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 及时、动态地调整专业方向。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专业结构和办学规模,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专业, 培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急需人才。对于人才市场不需要的、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应考虑逐步压缩招生量;对于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要扩大招生量。调查本地区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进程, 按照专业设置的客观性原则, 结合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发展规划, 充分发掘自身和社会的办学资源优势, 以面向行业的专业为基础, 努力拓展面向区域的专业。坚持加强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强的专业设置, 整合专业资源优势, 优化改造专业结构, 努力培育和形成有鲜明特色的专业。

2.2 要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更要适应社会和市场、企业的需要。在明确高职专业对应岗位或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结构, 确定职业素质结构权重与归属课程及各教学任务与分工地的基础上, 努力构建实施素质教育, 并以应用型、实用型为基本特点的教学体系。针对专业内课程都设置相关职业素质培养的特定要求, 挖掘学科课程中的职业因素, 加强职业训导。一方面, 坚持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及教学, 理论教学的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度, 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更要重视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他们以应用为核心的思维习惯, 提高他们驾驭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 继续加大教学实践力度, 实践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实际操作、口头表达等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通过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形成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共赢型的长效合作机制, 使校内实践、校外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 实现学校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的全面对接。

2.3 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把多种教学方法优选结合, 以适合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利用信息化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中广泛引入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大量的案例分析、业务技能仿真练习, 使学生在实际的案例分析和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把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融入课堂, 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2.4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要树立兼顾学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为一体的考核评价机制。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高低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程度, 主要通过考试考查成绩来检验。要积极探索操作考试、教考分离等新的考核方式。注重对过程性的考核, 使学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观念。以全面、系统、标准、可行为原则, 使考核方式更趋科学化。二是看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强弱。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等。实践能力考核以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成绩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为主。同时结合学生的考证情况, 参加竞赛的获奖等情况综合评价。既要立足课程也要立足职业, 理论和技能必须兼顾。

2.5 重视职业素质教育

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一样,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据就业调查显示, 多数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 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水准。在决定是否聘用员工时, 他们总是首先考察他们的人品、敬业和责任感。这就是说, 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面向未来, 高等职业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在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同时, 为了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持续发展能力, 还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让学生在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进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的探索和总结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训练, 提高他们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的灵活应用能力。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 结论

总之,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就业、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相关, 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课题。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国家层面已经达成共识, 充分认识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等现实问题的重要价值。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 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和矛盾也依然存在。高等职业教育应兼顾学业教育和职业教育, 使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有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改革和发展, 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高职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业教育,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邱开金.高等职业教育中学业与职业要相互融通[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7) :22.

[2]王文涛.论“六业贯通”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及其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 2012, (3) :93-95.

[3]罗玉霞.论高职教育中学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统一性[J].中国科技纵横, 2011, (21) :311-329.

[4]沈斐敏.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5]马玉芳, 王彩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衔接研究[J].科教文汇, 2010, (35) :171-172.

预科教育 篇10

一、民族预科教育对和谐民族地区构建的作用

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在全省6440万人口中, 少数民族人口有657.53万, 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0.21%。其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均在100万以上, 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59%。少数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少, 较为贫穷落后的西部多;平原湖区少, 山区多;城市少, 农村多。另外, 由于历史发展客观差距的存在, 少数民族学生在实际享受教育的权力、机会和质量上均居于不利地位, 这在高等教育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而民族地区高级人才的缺乏极大地阻碍了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推进, 严重影响了和谐民族地区的构造。这种民族特点决定了湖南省要构建和谐社会, 就必须重视和谐民族地区的构建。加强民族教育能够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而作为民族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预科教育在构建和谐民族地区中具有特殊作用。

湘、鄂、渝、黔四省 (市) 边区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 人口达2100万人。这一地区的共同特征是“老少边山穷”, 是全国十八个贫困片之一。作为湘西区域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 吉首大学“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边区、服务基层”, 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民族人才, 对湘、鄂、渝、黔四省 (市) 边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 通过民族预科教育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吉首大学培养的少数民族学生一直占有相当的比例, 2006—2008年的情况如下:

注:本科民族新生人数包括当年民族预科分流吉首大学民族学生人数。

能进入预科学习的民族学生大多是本民族的优秀分子, 他们毕业后大多会回到民族地区工作。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自办学15年来, 共培养合格的民族预科学生4221人。根据对95—04级240名民族预科分流毕业生抽样调查, 85%的民族学生本科毕业后在湘西自治州、张家界、怀化、邵阳、永州这5个湖南省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工作。实践证明, 民族预科学生在促进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民族预科教育增加了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是保证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多出高级人才的特殊有效措施。

二、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特殊层次的民族预科教育也显现了勃勃生机, 很多省份的民族预科教育无论是办学数量还是办学规模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但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其他省份。和谐民族社会的构建客观上需要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高级人才, 这种客观需要要求湖南民族预科教育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然而, 由于多种原因, 湖南民族预科教育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曾有一段时间, 湖南省各高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纷纷举办民族预科教育, 但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教学管理队伍, 很多民族学生在自身并没有得到提高的情况下分流到本科, 这不仅违背了举办预科教育、培养民族学生的目标, 而且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在无法从民族预科教育中获取不菲经济利益后, 很多高校纷纷放弃举办民族预科教育。

目前, 湖南省举办民族预科教育的仅有吉首大学、怀化学院、邵阳学院三所高校。其中, 怀化学院、邵阳学院仅面向全省招生, 只为本院培养民族预科学生。吉首大学除为本校培养民族预科学生外, 还为湖南文理学院、湘南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委托培养民族预科学生;在2009年成为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后, 还面向全国招收新疆、内蒙古、贵州等13个省份的民族预科学生。

根据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现状, 以及整个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尤其是和谐民族地区构建的需要, 湖南省必须加强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建设。

三、关于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几个设想

1. 加大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经费投入, 提高民族预科办学质量。

经费缺乏是制约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民族预科由于在高校中的边缘地位, 不太受重视。高校的经费首先要投入本科教育, 在有余的情况下, 才投入一点到民族预科教育;高校的教学设备要首先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 在有余的情况下, 再考虑民族预科教育的需要。绝大多数民族预科教育学院 (部) 至今没有独立的语音室和计算机室, 在高等教育普遍采用多媒体授课的今天, 绝大多数高校的民族预科教育仍不得不采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上课满堂灌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民族预科教育质量的提高。

湖南省除了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招生规模比较大外, 其余高校招收的民族预科学生人数都不多, 有的甚至只有几十人, 但都需要专人管理、专职教师。办学的分散造成经费投入的分散, 有限的经费起不到大的作用, 派不上大的用场。

在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建立之后, 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可加大对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经费投入, 拨专款修建民族预科教育大楼, 建设民族预科专用的语音室、计算机室和多媒体教室, 进而实现民族预科教育有限资源的最优利用。

2. 调整民族预科分流专业结构, 增加举办民族预科教育高校的数量。

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全方面的, 需要各方面的高级人才。民族地区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对民族预科学生分流时专业结构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然而湖南省目前举办民族预科教育的六所院校的专业结构专业重复率很高。如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2008年为吉首大学、湖南文理学院、湘南学院培养民族预科学生, 三所院校的专业重复率达到48%。这就意味着举办民族预科教育的高校现有的专业结构情况不能完全满足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笔者建议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在下达预科招生指标时, 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 对民族地区的人才需要进行一定的调研。

要解决民族预科分流专业多样化的问题, 势必要增加举办民族预科教育高校的数量。民族预科教育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 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少数民族人才。然而目前高校对民族预科教育的认识普遍存在误区, 仅仅将民族预科教育看作是获取经济利益的渠道。在举办民族预科教育能获取经济利益时, 就举办民族预科教育, 一旦缺少经济利益的驱动, 就把民族预科教育视为包袱和累赘, 不再举办民族预科教育。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高等教育办学要重视经济效益, 但也不能摒弃社会效益。民族预科教育尤其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把培养民族人才放在首位。承担民族预科教育责任、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族人才, 不是一所高校的事情, 没有哪所学校能够独立承担为民族地区培养完全满足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的责任。另外, 将为民族地区培养高级人才的任务过多集中在某一所学校上, 势必会影响湖南省民族预科发展的速度, 进而影响湖南省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族人才是所有社会主义高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高校要充分认识民族事业的重要地位, 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承担民族预科教育责任。

3. 增加举办民族预科教育学校层次, 提高民族预科学生培养质量。

众所周知, 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无论从教学硬件环境还是从软件教学、教师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距, 一本院校的学生和二本院校的学生在对教育资源的享受上也是有明显差别的。这种差距是造成一本院校培养的学生质量普遍高于二本院校的客观原因。

湖南省目前举办民族预科教育的六所院校全部都是二本院校, 没有一所一本院校。既然二本院校可以承担培养民族学生任务、举办民族预科教育, 为什么一本院校不能承担培养民族学生任务、举办民族预科教育?按照国家政策, 民族学生既然有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为什么不能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

由于民族预科学生的录取是适当降分, 一本院校往往以民族预科学生没有达到进入一本院校、重点本科院校水平, 举办民族预科教育、招收民族预科学生会影响学校教学的质量为由婉拒民族学生进入一本、重本院校学习, 不承担民族预科教育的责任。民族学生诚然有种种不足, 但这种不足不是他们自身造成的。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 因此党和国家这些年花大力气在民族地区加强基础教育。在民族中等教育的公平性远远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的现实里, 民族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更无从得到实现。所以国家通过开办民族预科教育的形式来弥补这个具体问题, 为民族学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 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族人才不但是二本院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还是一本院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何况湖南省自2008年民族预科实行透明录取, 按照分数高低录取民族预科学生政策后, 近两年二本院校招收的绝大多数民族预科学生的高考分数与二本线相差不多。

更为重要的是一本院校承担民族预科教育任务可以利用重点大学的师资、设备和地处发达地区的优势条件为民族学生提供更好的成才环境, 为民族地区培养更为优秀的高级人才。这不仅对民族学生本身是件大好事, 而且对民族地区人才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者建议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调研、统一规划, 运用行政手段让更多的高校尤其是一本院校承担些民族预科教育任务, 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建设人才。

4. 关于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设立的数量和地点的思考。

笔者认为设立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在数量上不宜过多, 原因在于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办学规模、经费投入等教育资源本来就不多, 更何况设立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目的就是为了整合民族预科教育资源, 最终实现民族预科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设立过多, 显然与设立的初衷相矛盾, 因此, 笔者建议只设立一个湖南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至于设立的地点, 则要考虑民族预科教育自身的特殊性。

民族预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层次, 其教育目标要同本科教育衔接, 切入点还要受到高中教育的制约。这就决定了民族预科教育既不能简单复制高中教学管理模式, 严管严教, 又不能完全照搬本科教学管理模式, 以自我管理、自我学习为主。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大学教育要促进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民族学生来讲, 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 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民族预科教育要始终以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 尤其要注意对民族预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将民族预科学生朴素的民族观转变为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的理性的民族观, 让民族预科学生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处理民族问题, 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对民族学生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影响很深。民族学生在进入民族预科学习之前, 所养成的生活学习习惯可能不太适应本科教育的教学管理。民族预科教育必须为民族学生提供一个过渡的平台, 保证他们以后适应本科的学习生活。这就要求从事民族预科教育的人员不论是教师还是专职管理人员, 除了要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外, 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

综上所述, 民族预科教育不是哪所高校想办就能办好的。笔者建议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最好设立在地处民族地区的高校。因为地处民族地区的高校研究的对象就是少数民族, 服务的重点就是民族地区, 民族预科教育与之存在民族这个教学管理的交集。民族预科教育可以依托本科教育的民族教学资源, 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活动。比如吉首大学是国家民族体育重点研究基地, 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依托吉首大学体育学院,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 内容包括高脚马、陀螺、板鞋等。这些课程的开设, 丰富了民族预科学生的生活, 民族传统体育由民族学生来继承发扬, 意义深远。笔者认为将吉首大学定为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是比较合理的, 因为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在湖南省办学历史最久、办学规模最大、办学最为规范, 从1994年开办以来, 就设置了独立健全的二级管理机构, 组建了一支专门的预科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办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各类高级建设人才的重任, 在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维护民族地区安定团结方面具有深远意义。上级主管部门要予以重视, 不仅要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更要对承担民族预科教育院校的数量和质量上进行宏观规划和统一管理。各高校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开展民族预科教育、设立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重要意义, 积极承担民族预科教育任务。只有这样, 湖南民族预科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充分发挥促进和谐民族地区构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万秋月.贵州民族预科教育问题及对策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4.

[2]陆映红.民族预科教育面临的问题与革新策略[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5.

跳出教育看教育 篇11

最近几年,教育一直被高度聚焦,自身也一直处在“高烧”状态。跳出教育看教育,感慨良多。

高期待带来的集体焦躁、整体浮华,使教育从上到下、由内而外,充满着高压与牢骚。高频度的教育改革,“动听”却不管用,“出奇”而未能“制胜”。

吃着肉而骂着娘,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当全社会把出人头地的“宝”押在教育这一注上时,“输不起”就成了教育系统内外的痼疾与心病。

我以为,当下教育病的根本诱因就在于:

一是成长的高风险。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啻为控制中国人口数量无序增长的良策,在一定时期内可能还是不可轻易动摇的国策之一。但是经过几十年的累积,其副作用乃至负面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平均生育率为1.5,无形中把“人口红利”逆转为了“人口风险”。理论上讲,2.1才是维持世代更替的正常系数。就连疾呼控制生育的马寅初老先生当年也明确地把生育底线设置在一对夫妻生2个小孩上面。当今中国家庭结构普遍为“421模式”(2家老人+1对小夫妻+1根独苗),这是极其脆弱的高风险模式。如此一来,这一棵“独苗”,在享受着“三代宠爱于一身”的同时,也承受着“一族希望于一体”的压力。成长的高危,转嫁到教育上,你说学校还敢“冒险”吗?教育改革还敢动真格“深水探险”吗?谁都输不起,谁也赔不起!这就是当今中国教育平庸与集体无意识怂恿“揠苗助长”的要害外因。

二是成才的曲解与用人机制的扭曲。如果说受教育解决了一个成才的“进口”问题,那么,学以致用,就业、创业,才是关键的成才“出口”。不畅通出口,最强大的教育也将徒劳无益。心照不宣的“大学生就业计划”(戏称为“被就业”),有苦说不出的“有专业无对口”,让上大学成了某种“高级游戏”,其终极目标仅是为了图个名分,领取一块“上路牌”而已。本末倒置,你说教育能不患上“浮肿病”“多动症”以致“躁狂症”吗(这是老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诊断)?读书无用,却不得不读书;明明离“一流大学”的境界十万八千里,却动辄标榜“创世界一流大学”,以至于连“国字一号”的北大,其教育成果也只能鉴定为“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北大教授钱理群的痛心评语)。初级上路(就业),看文凭,看名校,这让基础教育不敢“分流”,让职业教育“低人一等”;次级上路(成业),或重新洗牌,重起炉灶,或再抱“奶瓶”,读研考公务员。由此,“蚁居”“啃老”“守园”,也就见怪不怪了。在量化的现实面前,“理想”“担当”“创造”统统成了“天真的笑话”;而扭曲的用人机制和潜规则,又掀起了一轮教育场外的可笑竞争——“拼爹”!拼不起的就只能“愤学”“弃考”,终究“改变不了命运”。这是教育的耻辱,更是社会的悲哀。

三是起跳板不一样,跑道不一样,裁判的结果也不一样。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壁垒,让每一个“学子”与生俱来地在教育的“起点”上不公平(这是由城乡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决定的)。地区的差异、种族的差异、行业的差异,使教育在每一程都烙上了令人不解却不得不服从的“中国特色”。农民工子弟的“求学路”为什么那么艰难?高价“择校现象”为什么屡禁不止?是是非非的“奥赛”何以“剪不断,理还乱”?校长实名推荐制又何以难逃“分数论英雄”的窠臼?高考大移民究竟蕴藏着什么苦衷与玄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基地”到底实现了怎样的互补与双赢?高校自主招生怎么就变成了几大“名校联盟”的“加餐”甚至“霸王餐”?高考加分与高校点招最终加给了谁,又点招出了什么花招?……凡此种种弊端,当属整个社会的“系统病”,仅靠教育内部的调理,是无法化解的,更别指望能够根除。

说到底,不是教育不想拥抱理想,而是理想无法愉悦地登录教育这一条热航线。谁都匆匆,谁都等不及,更是停不下。这又该去怪谁呢?

当教育不能“成人之美”,当受教育者感受不到教育带来的“必要的”希望与幸福,我们的教育也许已经游离了教育的出发点了。

“到此一游”:集体隐痛

埃及神庙浮雕被划上中国文字“丁××到此一游”,引起了一时的轰动。事件的小主角在江苏,很不幸。但其留下的教训远非针对孩子,也非局限于学校。说得严重些,“到此一游”的深处是教育之觞,是对“中国式教育”的一场集体拷问。

独子风险与家族风光,让国人极为自然地产生“输不起”的恐慌与“比拼抢跑”的欲望。对于“个体”这很正常,但如果是“集体”以至于“举国上下”,那就很危险了。于是,肩负着“培养”重任的教育,就被极端地狭隘化、极度地功利化了,以至于成功可以不择手段,出名可以唯我独尊。

君不见,考上清华,母校为你塑像;进入北大,“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唤之欲出。人生被切成若干段,教育整个儿绩效化了。于是,知识“提前量”输入——学前教育变相为提前教学;而做人做事的常识则“倒灌”不及——幼儿园里那点事到博士还补救不上。教育失重,失衡,再加上失律,让学子“到此一游”,到头来只学会“到此为止”。

——比。一俊遮百丑。比什么?比成绩!可以说,当今的教育从一开始就“裸奔”:教育“约分”为教学,应试则“通分”成目标。难怪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感喟道:“中国式教育体制下永远只是比分数而不比别的,这样越‘比’学生的心灵也就越狭隘,有些孩子由此种下自卑和仇恨。”而“比”的推力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的三力合一,于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成为最富鼓动性的妖言与魔咒!

——炫。有成绩“比”,没成绩如何?炫!资本多元,现在的孩子几乎从小就“入世”,官本位,金钱至上,这些通则、潜规则,仿佛无师自通。有钱的炫富“招展”,动不动就名牌挂帅;有势的显势“招惹”,脱口而出的就一句“我爹是李刚”。小学就懂得送礼、拉选票,大学毕业了还不明白“一技之长即为立身之本”。谁之过?站立在幕后的法人和法定监护人,难道不应该反省一下那句没商量(事实是非理性)的诺言“最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绩效教育,教人竞争与营销。而浮躁与膨胀的教育,则让人在“速成”后两眼茫然。就业维艰,压力山大。单枪匹马,凭学力,靠努力,在这不再单纯的时代,可能不再顶事了。于是,我们的社会(特别是家长)又赤膊上阵,在有意无意间,怂恿或放任着孩子去做“损人而不立己”的蠢事。

——拼。不是拼学力,也不是拼一技之长,而是拼爹,拼家底。富二代开跑车引领潮流,官二代坐火箭梦想成真,星二代泡美妞幸福无比。拼得威猛,拼得忘乎所以,最终落得个“坑爹”的悲剧(应该叫“恶剧”)。自我感觉特棒,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要是哪天从火星跌落到了地球,就委屈得直叫“我是天一”。

——泄。拼不起就泄愤。仇富,仇官,仇超越者。理想缺失,人格扭曲,让马加爵、林某们一“泄愤”就惊天动地,或拔刀子,或下毒药,一念之差,天之骄子沦为地狱魔鬼。悲剧的深层诱因还在竞争不公,通道不通,价值体系不正。“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痛的深处便是病。教育失律,与全社会有关。

建设中“先发展,后治理”的代价不啻于1:10,得不偿失;教育上“先上学,后做人”贻害无穷,谁也没法统计。今天,“到此一游”的败笔划在神像表面,或许还可以擦掉或风化掉;明天,“到此为止”的人生填写到履历中,那就别说“梦”了,就连“世界”都给毁了,这才是真正的“输不起”与“救不了”!■

预科教育 篇12

高等职业教育重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 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人才。因此, 新疆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预科教育面临着不同的问题。本文从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 并提出加快新疆高职预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

1. 学习效能不足。

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比较低, 不少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 突出表现在出勤率不高、作业无法及时准确地完成, 严重影响预科教学质量。

2. 学生的汉语水平差距不小。

按照区域划分, 北疆地区如乌鲁木齐、伊犁州等地, 预科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较高;而南疆地区如和田、喀什等地区, 预科学生汉语水平相对较低。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 课本内容过于简单。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 这些知识又太难, 甚至有些学生只能勉强听懂教师的课堂用语, 导致课上出现内容简单“不愿听”与内容太难“听不懂”的情况。

3. 家庭经济困难对预科教育的影响。

预科新生免交学费、住宿费, 于是生活费成了不少经济困难学生的难题。虽然政策上有完整的资助体系, 但部分学生会选择外出打工、做兼职, 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

(二) 教师

1. 预科教育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近年来随着新疆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高职院校对于预科教师的选聘标准也日渐完善。但在新疆高职教育起步阶段, 各方面条件都十分有限, 于是出现了一批专业不对口, “会说汉语就能教预科”的预科教师。如今, 这些“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之间的差距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矛盾也是在所难免。

2. 预科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

由于各校师资力量欠缺, 师生比例过大, 这就导致预科教师的授课任务略微繁重。加之, 高职院校有关公预科教育的进修、培训项目较少, 使得预科教师难以接受新思想、进行再学习, 教改效果差强人意。

(三) 教材

1. 预科教材种类良莠不齐。

为了适应“MHK”考试的需要, 部分院校开设口语、写作等提升专项能力的课程。市面上不乏关于此类专项能力训练的书籍, 但大都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预科教材与专业教育脱节。

新疆高职院校预科教育大多是选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汉语》系列教材。这套教材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 使学生能够尽快提升汉语能力。但一些已经进入专业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 预科所学内容与专业联系不大, 预科虽然结业, 但专业课仍听不懂。

(四) 学习环境

1. 就课堂教学环境来说, 按照语言教学规律, 每个班的学生不宜过多, 但一些院校由于师资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无法满足这一条件。

2. 为了方便管理, 预科学生是与本班学生同住, 课下同民族间交流基本使用母语, 仅仅只靠上课时间快速提高汉语水平是不现实的。

二、加快新疆高职预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就业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 也是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预科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就业, 对加快新疆现代化发展, 保证新疆社会和谐繁荣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 新疆高职预科教育改革与发展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明确新疆高职院校中预科教育的重要地位, 从“小”处从“实”处促进新疆高职预科教育改革与发展。预科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视新疆高职预科教育, 在为新疆乃至全国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性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新疆各高职院校首先应严格执行针对预科学生的各项政策、措施, 从细节抓起, 促进预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其次, 各院校对预科教育的重视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表面, 更应在政策、资金等实质方面加以扶持, 让身处教学一线的预科教师有动力、有条件为新疆高职预科教育改革出一份力。

2.建立健全新疆高职预科教学模式, 重视预科汉语向专业汉语的转变。新疆高职院校预科教学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评估标准, 都照搬普通高校模式, 这样势必对预科教学与专业学习的衔接造成影响。新疆各高职院校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 开展理论研究、学术交流, 建立健全一套凸显职业教育理念的预科教学模式。把预科阶段的汉语学习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起点, 在其专业学习阶段开设专业汉语课程, 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随着新疆“双语教育”的普及,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 预科汉语必将会朝着专业汉语方向发展。

3.建立创新型、高素师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切实保障新疆高职预科教育改革与发展。作为身处教育第一线的预科教师, 在预科教学方面是最有发言权的, 而管理队伍肩负预科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 在二者合力下预科教育事业才能长期稳步发展。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调整教学、管理模式, 保障新疆高职预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谌梅芳.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人才培养调查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4 (1) .

[2]康晓卓玛.当前我国民族预科教育执行政策中的困惑及其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3 (1) .

上一篇:运输业务下一篇:经济危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