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线虫病论文

2024-06-07

大豆线虫病论文(精选10篇)

大豆线虫病论文 篇1

大豆线虫病也称大豆孢囊线虫病, 俗称火龙秧子, 是世界大豆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大豆线虫病直接影响大豆生产及地力的恢复, 因大豆种植常年重迎茬, 大豆线虫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1基本症状

在大豆整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病。苗期发病, 子叶及真叶变黄, 发育迟缓。成株期发病, 植株矮小, 叶片变黄, 叶柄及茎顶端失绿成淡黄色, 开花推迟, 结荚小而少。发病严重时茎叶变黄, 叶片干枯、脱落, 大豆成片枯死, 似被火烧焦一样, 因而有火龙秧子之称。根部被线虫寄生后, 根系不发达, 侧根减少, 须根增多, 根瘤少而小, 并在根系上着生许多白色或黄白色小颗粒, 即孢囊。

2病原特征

线虫即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s, 属垫刃目, 异皮线虫科, 异皮线虫属。卵初为圆筒形, 后发育为长椭圆形, 藏于孢囊或卵囊之中。孢囊黄褐色, 柠檬形, 皮层革质, 内部充满卵。幼虫分4个龄期, 1龄幼虫在卵内发育;2龄幼虫蠕虫形;3龄幼虫豆荚形, 雌、雄可辨, 雌虫生殖原基呈二叉状, 如“V”形, 雄性生殖原基上端弯曲, 如钩针状;4龄幼虫雌、雄外形有明显区别, 雄虫成卷曲状, 体长延伸呈线形, 雌虫体形似烧瓶状。成虫雌、雄异形, 雌虫有孢囊阶段;雄虫为线条形, 头和尾钝圆, 尾短, 生有1对交合刺, 弯向腹侧, 雌成虫为鸭梨形, 前部突出呈颈状, 后部有明显的突起, 呈圆锥形。

3发病规律

大豆线虫发生代数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与湿度密切相关。在黑龙江省每年发生3代。主要是内藏卵及1龄幼虫的孢囊在土壤和寄主根茎内越冬。孢囊对低温、干旱抵抗能力强, 在土中可保持10年的生命活力。春季气温变暖, 卵开始孵化, 1龄幼虫在卵内发育, 蜕皮为2龄幼虫, 突破卵壳进入土壤里, 雌幼虫在土中寻找寄主, 大豆出苗后, 钻入大豆幼根, 在根皮层中发育。3龄幼虫虫体膨大, 呈豆荚形, 突破皮层表皮, 变为4龄幼虫, 呈烧瓶状, 最后发育为成虫。雌幼虫在皮层中发育成成虫后, 突破根表皮进入土中寻找雌成虫进行交尾。雌虫将卵产于卵囊内, 使虫体更加膨大, 变为孢囊, 成熟的孢囊随寄主根系的分布脱于土中。孢囊内含有大量的卵, 一般200~300粒。大豆孢囊线虫病在田间的传播, 主要通过田间作业时农机具和人畜携带的孢囊土壤, 此外农作物残枝、粪肥、水流及风雨等也可以传播孢囊。种子中的孢囊是大豆孢囊线虫病的远距离传播途径。

环境条件、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及品种都影响线虫的繁殖速率和存活率, 从而影响线虫的数量和发病严重度。土壤温湿度及土质均可影响线虫的繁育速度和数量, 线虫的适宜发育温度为17 ℃~28 ℃, 在此范围内, 温度越高, 线虫发育越快, 每代所需时间越短。土壤温度偏低, 也有利于其发生。在-40 ℃低温下, 经7个月后卵囊中的卵仍有生活力。种植线虫的寄主作物 (如大豆、绿豆、芸豆等) , 线虫数量迅速增加;而经过一季种植非寄主作物 (如禾本科作物) 后, 线虫数量急剧下降。连续2年种植非寄主作物, 线虫数量将减少到极少程度;但如再种植寄主作物, 线虫数量又明显增加。同时, 大豆品种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抗性差异也很大。

4防治措施

1) 强化检疫。

保护无病区是一项重要的防病措施, 应全面调查该病的分布情况及生理小种分布情况, 明确疫区和无病区, 禁止疫区种子外调到无病区, 严格保护无病区。

2) 物理防治。

一是轮作:大豆与玉米、小麦等禾谷类作物实行3~5年轮作, 能有效控制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二是种植抗病品种: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表明, 大豆的品种对该病的抗性差异很大。在孢囊线虫病重发生区, 采用抗线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病办法。如抗线1号、抗线2号、嫩丰15等抗病性较强。三是及时更换品种:一年一换品种可改变微生物环境, 减轻病害的发生。四是增施肥料:增施底肥和种肥, 促进大豆健壮生长, 增强植株抗病力, 可相对减轻损失。苗期叶面喷施硼钼微肥, 对增加植株抗病性也有明显效果。土壤干旱有利于大豆孢囊线虫病为害。适时灌水, 增加土壤湿度, 可减轻危害。

3) 化学防治。

一是用35%多克福种衣剂拌种, 药种比为1∶70;二是用35%的甲 (乙) 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拌种;三是用5%的甲基异硫磷颗粒剂120 kg/hm2用细土拌匀后施入表层20 cm的土壤中。

4) 生物防治。

应用大豆保根菌剂进行防治。它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研制的最新成果, 主要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 兼防大豆根腐病, 并对解决大豆重迎茬障碍有一定效果。使用方法:按1 500 ml/hm2的用量, 将菌剂与大豆种子倒入容器中充分混合, 使菌剂均匀包衣在种子上, 阴干后 (一般30 min) 即可播种。

5结语

大豆线虫病尽管发生率较高, 但掌握科学的方法是可以防治的, 种植户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防治措施, 就可减少或消除病虫害的发生, 如相关措施不得当, 要及时与当地的农业服务部门或科研院所联系, 做到防患于未然。

摘要:大豆线虫病对大豆的产量影响很大, 甚至达到绝产的程度。但掌握其发病的特征及规律, 是完全可以防治的, 以此提出对大豆线虫病进行综合防治的具体措施, 期望能给广大种植户防治大豆线虫病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农业工程,大豆线虫病,病原特征,发病规律,防治措施

大豆线虫病论文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为遵循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落实责任、依法治理”的防控方针。按照国家《动植物检疫检验法》、市委市府对松材线虫病防治指示精神和区委区府的会议要求及部署,以打好今年松材线虫病防治的攻坚战,确保我镇松材线虫病的防控取得实效。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落实责任、依法治理的原则。

(二)坚持部门联动,责任到人的原则。

(三)坚持静态除治与动态除治结合,变分散除治为专业集中除治,变阶段除治为长期除治与阶段除治相结合的原则。

(四)坚持统一领导、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强化考核的原则。

(五)坚持突出重点、全面兼顾的原则。

三、工作内容

镇政府组织专业除治队伍,以20XX年秋季普查小班和松材线虫病发生重度村为重点,同时对全镇所辖林区间枯(病)死松树进行全面除治、分点焚烧。

以村为单位进家入户,集中时间、人力全面展开对农户家中及房前屋后的松材、松枝等松木类薪材及其相关制品(不含松木类旧家具)进行全面清理、集中焚烧。

对涉木加工、使用单位(木材加工企业、建筑、电信、电力部门)进行逐个清理,发现松木制品或包装残留物必须全部进行焚烧处理。

四、目标要求

(一)林间枯(病)死松树除治率、伐桩药物消毒率达100%;

(二)进村进社入户率、农户疫木清理率达100%;

(三)疫木焚烧率100%。

五、实施步骤及时间要求

(一)宣传动员

20XX年12月10日前组织全体脱产机关事业干部,各村(居)书记、主任和各涉木单位负责人召开全镇疫木清理专题会议,传达市区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精神及要求,安排部署本年度我镇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并要求各村(居)及时召开好村、社及社员大会,安排部署好本村(居)20XX年度松材线虫病防控的相关工作,积极支持并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疫木、疫枝的清理焚烧工作中来。

(二)清理方式

集中清理阶段分为林间除治和入户清理,林间除治由镇统一聘请疫木除治专业队在镇农服中心的监督指导下完成实施,具体除治办法以除治合同约定实施。

1.林间除治

20XX年12月1日至20XX年3月15日,专业除治队在镇农服中心的指导、监督下,开展对镇辖所有林区间的枯(病)死松树进行除治、焚烧。镇政府与专业除治队签订责任书及相关合同,确保林间疫木除治工作的圆满完成。

2.入户清理

20XX年2月20日起至20XX年3月15日前,镇、村(居)联合清理工作队进村入户和住户附近林区进行拉网式全面展开现场清理焚烧工作。此间,镇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督查组随时到各村(居)进行督导。

(三)检查验收

20XX年3月15日前,镇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进行自查验收及整改工作。迎接市、区检查验收。

(四)总结考核

市、区检查验收结束后,镇党委、政府召开总结考核工作专题会议,对此项工作中表现突出或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六、工作措施及组织保障

(一)强化领导,统一指挥

镇党委、政府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人民政府镇长、镇人大主席、镇分管领导、镇纪委书记、分管安全稳定的领导为副组长,各包村领导和党政办、财政办、安稳办、社事办、农服中心、派出所、法庭、卫生院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服中心,由农服中心主任任办公室主任,农服中心分管副主任任办公室副主任,相关林业干部为办公室成员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全镇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各村(居)党支部、村(居)民委员会成立相应机构。

(二)强化分工,落实责任

全镇组建19个清理焚烧工作组(18个村(居)清理焚烧工作组及1个涉木单位清理焚烧工作组)和1支林间枯(病)死松树除治专业队,清理焚烧工作组由各包村领导任组长,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任副组长,各社社长、驻村干部、包社干部为成员。具体负责指导本村疫木清理焚烧工作。工作组成员除值班人员和特殊情况需在办公室外,全部进驻村社分户清理焚烧。专业除治队由镇农服中心抽派专人进行指导、监管,并签订责任书及相关合同。

组建督查指导工作组,由纪委书记任组长,农服中心主任、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林业工作人员为成员。具体负责督促和指导全镇疫木清理焚烧工作。林业工作人员分片包干:陈云华、刘鱼负责马武片;谭安贤负责惠民片;张世海、汪晓娅负责太和片;陈伟负责专业除治队的日常除治。

组建核查验收工作组,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纪委书记任副组长,党政办、财政办、农服中心主任和分管副主任为成员。具体负责全镇疫木清理焚烧工作成效验收。

组建安全稳定工作组,由分管安全稳定的领导任组长,党政办、安稳办、派出所、法庭、卫生院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为成员。具体负责清理焚烧安稳、应急处理工作。

(三)强化宣传,认真落实

镇农服中心出动宣传车全镇范围内巡回宣传松材线虫病防控政策。

印发《告知书》分发至全镇所有农户并进行张贴。

各村负责督促农户将疫木除治宣传年画进行张贴出来,并要求书写固定标语5幅以上。

村社及时组织群众召开农户疫木清理、林间枯(病)死松树除治焚烧专题会议,认真传达各级会议、文件精神,认真对待清理焚烧工作。

(四)加强考核,落实责任

松材线虫病疫木清理焚烧工作进行专项考核,镇政府与各包村领导、驻村干部、村(居)、专业除治队签订责任书。各村(居)务必高度重视、落实责任。此项工作完成并经市、区两级验收合格后,对考核合格的村(居),根据考核结果计发以奖代补资金(优秀计发以奖代补资金5000元;优良计发以奖代补资金4000元;合格计发以奖代补资金3000元;驻村干部按所在村获得等次另行考核)。对专业除治队按除治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村(居),按责任书相关规定予以处理,优秀、优良、合格以考核得分和市、区验收结果进行评定。

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事关我镇生态建设全局。各村(居)必须认清形势、严肃纪律、强化落实、周密安排,认真组织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特别是做好对农户家中的疫木清理焚烧工作。确保我镇20XX年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圆满完成。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浅谈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 篇3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发病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003-01

由于松材线虫病其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治的难度而受到全世界各国的重视。松材线虫病自1982年传入我国以来,造成了极大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现在国内已有15个省(区、市)的193个县(市、区)相距发生疫情。这也给我国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病发的原理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流行必须有松树、线虫、天牛、温湿度,四个因素存在。只有四者共存才能形成病害,并流行为害。研究表明,松材线虫主要在病树枝干内繁殖,针叶、球果和树皮中则很少发现线虫。松树感线虫后,松脂减少并在短时间内停止流动,这就给天牛成活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天牛在松树上产卵后,初孵幼虫先在韧皮部取食,并进入木质部钻蛀取食。到春天,天牛化蛹时,木材中的线虫向蛹室聚集,待天牛羽化时携带大量的松材线虫从病死树内羽化逸出。松褐天牛羽化后,必需在健康松树的嫩枝上补充营养,以一年生枝条为多。这时由于嫩枝被天牛咬啃后有伤口,线虫就很快从天牛体内逸出,从伤口进入松树,然后线虫在松树体内大最繁殖。据我们引诱到的松褐天牛分离有65%的天牛成虫携带线虫,携带500~999条线虫的占25%,1000~4999条的占20%。而且松褐天牛有多次交尾、多次产卵的习性,这样天牛就反复接种线虫到松树上,当线虫在树体内温度适合时,仅需3~4天即可繁殖一代。

2病发的规律研究

松材线虫主要依靠松褐天牛完成其侵染循环。松褐天牛成虫从松材线虫寄主树中羽化脱离时携带了大量的松材线虫至新的寄主体内。松材线虫(病原)、松褐天牛(传播媒介)和松树(寄主)三者之间这种生物学联系就构成了松材线虫病的侵染循环。循环大致如下:

5~6月时,寄生在死松树体内的松褐天牛开始化蛹,此时蛹室中大量的松材线虫。在松褐天牛成虫从寄主树中飞出之前,大量的松材线虫通过附着在松褐天牛成虫身体各部位上。携带松材线虫的松褐天牛成虫从寄主树中飞出后,进入了补充营养阶段。

5~7月份,携有松材线虫的松褐天牛在健康松树的嫩枝上取食补充营养。它多在当年生或1~2年生的嫩枝上取食。此时,松材线虫的幼虫则通过松褐天牛补充营养所造成的伤口进入健康松树的树脂道中。松材线幼虫进入新的寄主体内立即蜕皮变为成虫进入繁殖阶段,大约4~5天繁殖1代,同时从松褐天牛取食的部位开始逐渐向接种枝以外的枝条、树干及树根等各个部位移动。

6~8月份,松褐天牛进入产卵期,那些感染了松材线虫的松树往往又是松褐天牛的产卵对象。此时,松材线虫正在寄主树脂道中大量繁殖和移动。寄主树表现出蒸腾作用降低;流脂量减少,甚至无流脂;针叶失水褪绿变为黄褐色,乃至红褐色。当寄主树明显地显示出针叶变色的外部症状时,树体的各个部位都会有大量的松材线虫存在。

8~10月份,孵化出的松褐天牛幼虫在树皮下生长,松褐天牛的老熟幼虫向木质部钻蛀虫,在蛀道末端作成蛹室。此时大部分感染了松材线虫的寄主松树已整株枯死。

在以往的检测中发现,在5~10月出现的病死树中,松褐天牛虫株为100%,而在11月到次年4月出现的病死株中,虫株为零。因此对前者集中砍伐,并严格加以处理。

松褐天牛和松材线虫病年自然扩散最大水平距离115米,松材线虫病扩散主要收传播媒介松褐天牛的影响趋于林缘、阳坡等光线充足的地方;松褐天牛在无寄主的条件下自然扩散的最远距离为200米。这也为确定监测区域及重点、除治范围提供了科学依据。

3松材线虫病防治研究

疫情监测是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根据。疫情监测以地面人工监测和诱捕器监测为主,以航空遥感技术监测为辅。在松材线虫病发生区进行全面的普查,掌握疫情发生情况,为制定年度防治计划提供依据。并且要常年定检测,定期巡查。

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要突出在“杀天牛”上,要采取营林、生物、物理、化学等各单项技术措施,运用综合防治的原理,防治松褐天牛,减少和切断传播媒介昆虫。

物理除治主要采用对枯死萎蔫松树进行全面、彻底清理,病死树伐根可罩塑料薄膜后覆土或磷化铝(1~2粒)进行熏蒸处理,或用虫线清等化学药剂进行喷淋,也可采取连根刨除的方法。病区零星分散的病死树,砍伐后就地将树干和树枝砍成小段,装入专用熏蒸袋(凡直径1厘米以上的枝条和刨出根桩均要全部装袋),再投放磷化铝(20克/m3),密封塑料袋,搁置山上原地至传媒天牛羽化期结束。对滞留于林间的病枝材,亦采用此法。清理下山的病枝、根桩等集中指定地点及时烧毁。伐下的病材,在集中指定地点采用如下处理方法:药物熏蒸:选择平坦坡地或平地,将砍伐材(包括直径1厘米以上的枝条和根桩)集中堆放,覆盖熏蒸帐幕,在堆垛四周挖宽30厘米,深20厘米小沟,把帐幕四边埋入沟中用土压实,再投放硫酰氟或溴甲烷(50克/m3,20℃,24~48小時),或磷化铝(20克/m3,20℃,72小时以上)熏蒸至木材中松祸天牛和松材线虫死亡率达到100%。若杀虫率不到100%,则要再次投药熏蒸,立至检查合格为止。以此除治松褐天牛幼虫,这是在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中最方便、最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另一种物理方法是诱杀除治,主要根据松褐天牛的趋光、趋化性,在松褐天牛羽化期(5~8月),每个固定监测点设置一个诱捕器。放置点设在山顶、林道旁空气流通处。诱捕器下端应离地面1.5米左右。集虫器用锌铁皮或塑料等加工,防止天牛成虫爬出逃逸。先在访捕器诱芯内放入清洁棉花,再加入调配好的引诱剂200毫升,以后每隔20日往诱芯添加140毫升。每隔l~2日(羽化后期可5~7日)检查诱捕天牛情况,收集诱捕的天牛进行分离、镜检,检查是否携带松材线虫,一旦发现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秋季采用“打孔流肢法”在诱捕点周围1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早期诊断,抽取病树样品进行分离鉴定,确定疫情发生地点,分析疫情扩散蔓延情况。生物防治主要通过在自然条件下施放松褐天牛天敌-管氏肿腿蜂等杀灭松褐天牛。但次方法开支太大,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营林措施主要采取补植补造时更新树种,减少寄生源,调整林分结构,营造混交林,以增强林分的自控能力。化学除治主要是喷药防治。发生区于传媒天牛成虫期采用地面树干、冠部喷洒或飞机喷洒绿色威雷(触破式微胶囊剂),50~80毫升/亩(300~400倍液),或其它内吸性好、下导性强的杀虫剂,分别于松褐天牛羽化初期、盛期进行防治。松褐天牛幼龄幼虫期采用地面树干喷洒虫线清乳油80倍液,喷药量为2~3升/株。

其次加大检疫措施,松材线虫病的流行很大程度上的人为的因数。松材线虫病检疫范围包括未自国内外疫情发生区的松属、雪松属、冷杉属、云杉属和落叶松属等植物的苗木、接穗、插条、盆景等生长繁殖材料;来自国内外疫情发生区的上述植物的木材、枝桠、根桩、木片以及它们的制品等;带有松材线虫及其传播媒介昆虫活体的货物、包装材料、铺垫材料及运输工具。对发生疫情区的松材线虫病寄主植物、繁殖材料、木材及其制品必须实行检疫要求书制度,进行严格的现场检疫检验,确认未携带松材线虫病方可签发植物检疫证书,并及时通知调入地森检部门。在未发生疫情区松材线虫病寄主植物、繁殖材料、木材及其制品实施捡疫检查的抽样比例,苗木按一批货物总件数的5%进行抽样、木材按总件数的10%进行抽样。所抽样品的分离鉴定方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LY/T 1123-93)”进行。

4结语

大豆线虫病论文 篇4

1 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及危害

1.1 危害病状

大豆胞囊线虫病第一代发生在大豆幼苗期, 主要危害根部。被害植株明显矮化、叶片变黄早落、花期延迟、花器丛生, 花及嫩荚萎缩, 结荚少而小, 甚至不结荚;病株根系不发达, 支根减少, 细根增多, 根瘤稀少, 发病初期病株根上附有白色或黄褐色如小米粒大小颗粒, 即胞囊线虫的雌性成虫。被害根部表皮龟裂, 极易遭受其它真菌或细菌侵害而引起瘤烂, 使植株提早枯死。

1.2 病原形态

大豆胞囊线虫 (Heterodera glycies Lchinohe) 在分类学上属线虫纲垫刃目异皮科胞囊线虫属。其卵呈长椭圆形、淡黄白色, 大小为75~120μm×37~44μm, 大部分藏于胞囊内, 少部分藏于卵囊内, 幼虫分4个龄期。一龄幼虫在卵内发育;蜕皮后成为二龄幼虫, 呈蠕虫状, 体细长透明, 头部较宽, 尾部较长;三龄幼虫呈豆荚形, 雌雄虫外形无明显差异;四龄幼虫雌雄明显可辨, 雌虫呈烧瓶状, 白色, 体长330~410μm, 雄虫恢复蠕态线形, 体长33~370μm, 尾部有爪状交合刺;雌成虫呈黄白色, 柠檬状, 后期变为深褐色, 大小为340~1 100μm×230~720μm, 雄成虫线形透明, 头尾部较钝圆, 尾部微向腹面弯曲, 尾末有一对交合刺弯向腹面, 大小为1 100~1 400μm×30~40μm[1]。

1.3 发生特点

大豆胞囊线虫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 其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存活时间久。大豆胞囊线虫在寄主根系分泌物刺激下, 胞囊内卵在卵壳内孵化为第一龄幼虫, 蜕皮后变为二龄幼虫。二龄幼虫侵入根系开始取食细胞, 被取食的细胞之后变为多核的合胞体。幼虫在寄主根部经过三、四龄幼虫期而发育成成虫。雌成虫身体膨大, 最终突破豆根表皮而显露出来。雄虫仍然保持蠕虫状, 其离开寄主根部, 寻找雌虫交尾。卵在雌虫内形成, 部分卵产在卵囊或叫“凝胶状基质”, 其中有时也能发现雄虫。雌虫老熟后身体变成坚硬的胞囊, 以保护卵, 并在土壤中越冬。大豆胞囊线虫除为害大豆外, 还可为害小豆、绿豆、赤豆、金沙草、繁缕、苍耳、决明和胡枝子等。

1.4 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条件及流行因素

1.4.1 发生条件

在田间, 大豆胞囊线虫每年可发生3~5代, 其发育最适宜温度为23~28℃, 低于14℃和高于34℃线虫停止发育[3]。在零下24℃6个月后二龄幼虫仅有少量存活[4]。在没有寄主情况下, 大豆胞囊线虫可以在土壤中存活6~8a[5]。土壤湿度一般以60%~80%最为适宜, 土壤过湿氧气不足, 线虫易窒息死亡。通透性好的沙壤土有利于大豆胞囊线虫发育。

1.4.2 病害流行

大豆胞囊线虫在黑龙江省一年可发生3代左右, 其中第一代在苗期侵染大豆根部, 造成的创伤有利于其它病菌侵染, 如大豆根腐病等经常与大豆胞囊线虫病联合危害大豆。大豆出苗后28d左右为第一代大豆胞囊线虫显囊盛期, 第一代大豆胞囊线虫对大豆的危害最为严重, 常导致大豆根系受损, 植株矮小枯黄, 根瘤减少。大豆胞囊线虫以卵在胞囊内于土壤中越冬。春季温度在16°C以上, 卵发育孵化出2龄雌性幼虫, 从大豆根毛侵入, 寄生于根皮层内, 雌成虫身体膨大后突破大豆根部的表皮, 与土壤中的雄虫进行交尾, 完成第一代的发育过程[1]。大豆胞囊线虫病在黑龙江省发生十分普遍, 其中以大庆、安达和富裕等地区危害较严重。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 黑龙江省200万hm2大豆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区域。这些地区由于气候等环境条件限制, 没有适宜的禾本科轮作植物, 导致大豆大面积连作, 缺少适宜的抗病品种, 大豆胞囊线虫病危害加剧, 大豆产量损失严重。

2 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类型及分布

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为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优势小种。但在黑龙江省西部大庆、安达和富裕等风沙盐碱地区, 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比较严重, 种植常规大豆品种严重减产, 甚至绝产。因此, 当地农民普遍应用抗病品种, 但同一抗病品种连续种植若干年后, 由于在抗病基因的选择压力, 生理小种毒力发生了变化, 例如安达个别地块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由3号小种变为14号小种[6], 使原来抗3号小种的大豆品种对新小种没有抗性, 导致大豆减产。因此, 应该重视监测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毒力变异, 从而指导生产, 避免损失。育种者应该从不同抗原获得抗性基因来拓宽大豆品种抗性。

3 大豆胞囊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

以预测预报为前题,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强化农业技术措施, 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物理防治等技术措施, 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防治病害的目的。

3.1 农业防治措施

3.1.1 应用抗病品种

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此外, 同一地块抗病品种不应连年种植, 应与非寄主植物轮作, 以保证抗病品种抗性可持续。

3.1.2 合理轮作

通过3a轮作即可减轻大豆胞囊线虫危害。麦-杂-豆, 玉-玉-豆等轮作体系均可达到减轻病虫发生的作用。对大豆胞囊线虫病较严重的地块, 至少应进行5年以上轮作方可减轻危害。研究表明, 万寿菊能够显著降低大豆胞囊线虫虫口密度。所以, 种植万寿菊的地区, 应将万寿菊纳入轮作体系, 万寿菊能够有效抑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7], 提高大豆产量。

3.1.3 严格检验种子

泥花脸豆、种子间混有土粒等都可能带有线虫, 因此, 要做好种子的检验。尽可能避免从胞囊线虫病较重地区引调种子。农机具也是胞囊线虫传播载体, 异地作业应做好清理工作。

3.2 药剂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是当前综合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中一个主要手段, 通过药剂拌种或沟施, 抑制胞囊线虫的侵染危害, 保根壮苗, 减少大豆产量损失。可应用适宜的化学药剂或生物制剂对大豆胞囊线虫进行防治, 如菌线克、阿维菌素、菌克毒克和根保菌剂等。

3.3 生育期间增施叶面肥

大豆受胞囊线虫危害后, 根系吸收能力减弱, 苗期出现叶片发黄, 苗弱等现象, 喷施叶面肥能够快速增加营养, 有效缓解症状, 减轻大豆胞囊线虫危害, 降低产量损失。

4 结论

就大豆胞囊线虫病防治而言, 在黑龙江省安达和大庆等西部干旱盐碱土地区, 大豆胞囊线虫较重, 应以抗病品种应用为主, 适当加大播种密度, 能够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其它大豆胞囊线虫病危害相对较轻的地区, 在没有适宜的抗病品种情况下, 应以农艺措施为主要防治手段。选择产量性状优良的品种, 应用杀线剂处理种子, 结合高产栽培技术, 合理配方施肥, 增施叶面肥等, 能够减轻胞囊线虫危害, 保证大豆产量。

参考文献

[1]段玉玺, 陈立杰.大豆胞囊线虫病及其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6.

[2]Riggs R D.Cyst nematodes in the southern USA[R]//Riggs R D.Nematology in the southern reg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Cooperative Series Research Bulletin, 1982, 276:77-95.

[3]Burrows P R, Stone A R.Heterodera glycines.CIH Descriptions of plant-parasitic nematodes No.118.Wallingford (GB) :CAB International, 1985.

[4]Slack D A, Hamblen M L.The effect of various factors on larvae emergence from cysts of Heterodera glycines[J].Phytopathology, 1961, 51:350-355.

[5]Slack D A, Riggs R D, Hamblen M L.The effect of various factors and moisture on the survival of Heterodera glycines in the absence of a host[J].Journal of Nematology, 1972, 4:263-266.

[6]YU Bai-shuang, DUAN Yu-xi, WANG Jia-jun, et al.Selection of virulent phenotypes from an original race3population of heterodera glycines by resistant cultiv-ars[J].Soybean Science, 2009, 28 (3) :491-494.

松材线虫病发生与防控 篇5

经全面普查,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松材线虫病发生246亩,枯死、濒死华山松115株,发生在天竺山林场东坡工区6林班的7、12、13、164小班,均为华山松天然次生中龄纯林。

国家林业局2012年第2号、2013年第2号公告将山阳列为松材线虫病疫区。

1.5.3松材线虫病防控情况

天竺山华山松被南京林业大学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技术培训中心确诊发生松材线虫病后,县委、县政府快速反应,全面部署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一是召开政府常务会,决定启动《山阳县松材线虫病防控应急预案》,将松材线虫病防控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200万元作为松材线虫病防治的专项资金。二是抽派10名技术干部赴柞水县学习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听取了柞水县松材线虫病防控经验介绍和建议,参观了检疫检验试验室和松褐天牛标本,现场学习了疫木除治技术。选派2名技术干部赴南京林业大学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技术培训中心学习“松材线虫病监测技术”。三是印发了《山阳县松材线虫病防控目标责任考核实施办法》,宣布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县政府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列入各部门、镇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县政府与各镇政府、县林业局与各镇林业站和林场,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夯实了工作责任,落实了具体责任人。四是根据松林分布特点,将全县区划为除治(疫)区和重点预防(保护)区。设立26个普查监测站(县级1个、镇23个、林场2个),采取现地调查、走访群众等办法,完成全县松林的普查监测,监测覆盖率100%,实行松枯死树报告制度。五是设立5个临时林业检疫检查站和3个疫点监测封锁检查站,确定专人常年开展检疫检查和对松刺脊(松褐)天牛和松树的生长情况进行监测。六是停办一切涉松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手续,积极开展检疫执法检查专项活动,2011—年2012年累计检查登记涉木经营单位74家,复检调入的涉松木材、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等,签订了《山阳县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责任承诺书》,制定了《山阳县涉木企业林业植物检疫监管工作办法》、《山阳县花卉苗圃育苗经营户检疫监管管理办法》、《山阳县森林植物检疫登记管理办法》和《山阳县森林植物检疫员管理办法》。2012年12月,被陕西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授予“绿盾2012”林业植物检疫执法检查行动工作“先进集体”。七是报批《山阳县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山政办字„2011‟7号)、《山阳县2011松材线虫病防治实施方案》(山松防指字„2011‟03号)和《山阳县2012-2013年松材线虫病防治总体方案》(山政字„2012‟11号)。六是培训组建松材线虫病化防和疫木除治专业队,喷洒噻虫啉粉剂防治天竺山松刺脊天牛(松褐天牛)3000亩(3次),疫木清理和伐桩处理186株(个),安排3名森防人员现场登记监督烧毁,规范建立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档案。

大豆线虫病论文 篇6

大豆胞囊线虫病对世界上大豆的生产威胁很大, 美国、日本、前苏联、中国、朝鲜、埃及、哥伦比亚等国的大豆生产均受其危害。美国是1954年在北卡莱罗纳洲发现, 相继在阿肯色、田纳西、密苏里、伊里洛斯、印第安等洲发生。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 重迎茬面积的增加, 大豆胞囊线虫病很快就遍及美国的22个洲, 432个县, 受害面积约占全国大豆面积的20%。受其影响美国1979年大豆减产7.6亿kg, 1980年减产9亿kg。黑龙江省是中国大豆胞囊线病的重病区, 北至黑河, 南至绥芬河、五常, 东至抚远, 西至泰来都有发生, 黑龙江省原有发病面积在67万hm2, 近年来随着大豆重迎茬面积的扩大和重茬年限的延长, 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面积在扩大, 危害程度在加剧。估计每年最少要减产大豆4亿~5亿kg, 损失人民币14亿~18亿元[1,2,3]。

而且黑龙江西部风沙干旱盐碱土地区十春九干旱, 诱发和加重大豆胞囊线虫病更为普遍, 危害严重, 对大豆生长十分不利, 视为大豆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 为此, 该文综合了国内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及生产实践经验, 提出黑龙江省西部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措施, 以供大豆生产和科研工作参考。

1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与危害

1.1 生态习性及发病条件

大豆胞囊线虫病 (Heterdera glycines Ichinoche) 主要以胞囊在土壤和寄主根茬内越冬, 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后, 一龄幼虫在卵壳内进行第一次脱皮成二龄幼虫, 突破卵壳进入土中活动寻找寄主, 大豆出苗后, 二龄幼虫用口针刺幼根表皮侵入大豆根内, 7月份形成第二代进行再传染。胞囊线虫主要通过耕作、农机具等携带传播, 另外大风、田间流水以及粪肥和混有胞囊线虫的种子, 也可以传播。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与土壤环境、土壤内线虫数量有关。土壤温度高、土壤湿度适中、通气良好以及砂质土壤及偏碱土壤有利于线虫的生长发育与繁殖, 则发病重。连作地块随连作年限增加而发病加重。沙壤土、盐碱土是发生病害的基础, 重迎茬可以加剧其发生与危害。重迎茬的年限越长受害的程度越重。1999年~2009年在黑龙江省西部重病区调查, 迎茬大豆每株平均胞囊数为197个, 重茬的为216个, 4 a正茬的为44个, 5 a正茬的为5个, 8 a正茬的为2.3个, 10 a正茬的无胞囊。

1.2 危害症状

大豆胞囊线虫病对大豆危害症状主要表现为根系不发达, 侧根少, 须根多, 根瘤数量明显减少, 在须根上附有许多细小的黄白色胞囊, 严重影响大豆对地下水分、养分的吸收, 从而导致地上部大豆植株生长受阻, 植株明显矮化, 叶色逐渐失绿, 变黄早落, 同化能力减弱, 只形成少量的花荚, 籽粒小质量差, 影响了果实成熟度, 重病区大豆的叶子与植株黄化, 甚至枯死, 一般使大豆减产10%~20%, 严重的减产30%~50%, 甚至绝产。据调查, 因该病的危害, 在1975~1987年, 肇东四方的马场绝产了90 hm2, 富裕县绝产了200 hm2, 齐齐哈尔市种畜场3 500 hm2大豆受害减产50%, 597农场400 hm2大豆减产30%~50%。

2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对策

2.1 选育和推广种植抗病品种

国内外多年来的研究与生产实践证实, 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但由于抗线品种育成需时较长, 难度大, 所需人力资源多, 应增加科研支持力度, 尽快育成推广更多的抗线大豆品种, 培育出不同熟期、不同生态类型和抗多种病害的大豆品种。并建立抗线大豆种子繁育基地, 推广种植抗线品种, 培训引导农民, 科学使用防治技术, 因地制宜地推广种植抗线大豆品种[5,6]。美国已通过杂交选育的方法, 先后育成了3批抗线虫病品种, 从而基本上控制了全国大豆胞囊线虫病的蔓延与危害。日本也通过推广抗病品种来控制本国的大豆胞囊线虫病, 且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黑龙江省的抗线育种工作与美国、日本相比, 起步较晚, 但在我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经育成推广了一批抗线虫病大豆品种, 其中有嫩丰14、嫩丰15、嫩丰18、嫩丰19、嫩丰20, 抗线1~9等品种, 在生产上应用起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但还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经多年生产实践证实, 这些品种在发病条件下种植产量可达2 100~2 700 kg·hm-2, 比感病品种在发病条件下增产30%~50%, 甚至可成倍增产。这些品种目前在生产上已经具有一定面积, 经受了生产的考验, 防病、增产效果稳定。

2.2 合理轮作

大豆与非寄主作物实行3~4 a的轮作方式, 是防治或减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重要措施;也可采用抗线品种与抗病品种轮作, 起到类似的防治效果, 在美国采取此种轮作方式是一项重要的防治措施, 生产上也有相当的推广种植面积。在中国尤其是黑龙江省合理轮作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在大豆与非寄主作物轮作条件下, 每年可使胞囊量降低20%左右[7]。

2.3 增肥灌水

土壤干旱, 有机质含量低, 土壤瘠薄是加剧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与危害的重要条件, 增施底肥和种肥, 有条件的地方增施有机肥, 增加灌水次数, 减少干旱, 可以促进大豆根系生长和根瘤菌的繁殖, 提高植株对水分、养分的吸收能力及共同固氮能力, 促进大豆健壮生长, 增强大豆植株对胞囊线虫病和其它病害的抗御能力。同时由于土壤环境得以改善, 不利于胞囊线虫生长繁育, 故能起到明显的防治效果。

2.4 药剂防治

在美国曾用化学药剂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 起到了一定的防治效果, 但因防治费用高, 又对环境有污染, 对种子和商品有影响, 发展受到了限制。中国采用的防治药剂, 效果较好的有呋喃丹、铁灭克、甲基异硫磷等。但也都因为药剂成本高, 对环境产生污染等问题, 在生产上受到了限制。目前主要用35%多克福种衣剂拌种, 药种比为1∶70;或用35%的甲 (乙) 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拌种;或用5%的甲基异硫磷颗粒剂120 kg·hm-2用细土拌匀后施入距土表20 cm的土壤中。

摘要: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世界大豆产区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 随着大豆重迎茬面积的增加, 其发生面积也在逐年扩大, 危害程度逐渐加重, 使大豆产量显著降低, 一般减产10%~20%, 重者可达30%~50%, 甚至绝产。重迎茬是导致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孢囊线虫发病程度逐年加重的主要原因, 通过合理轮作、应用抗线大豆品种、药剂防治、配方施肥等综合措施可有效地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的危害。

关键词: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动态,防治

参考文献

[1]郭泰, 刘忠堂, 胡喜平, 等.国外大豆种质资源的引入、研究和利用[J].作物杂志, 2005 (1) :62-64.

[2]曹永强, 宋书宏, 王文斌, 等.拓宽大豆育种遗传基础研究进展[J].辽宁农业科学, 2005 (6) :34-36.

[3]袁明.高油大豆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利用[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5) :368-370.

[4]王守义.大豆抗SCN3种质资源的创新[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4, 5 (1) :62-64.

[5]林红, 姚振纯, 齐宁, 等.大豆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创新[J].植物遗传资源科学, 2001, 2 (3) :32-35.

[6]盖钧镒.大豆育种应用基础和技术研究进展[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大豆线虫病论文 篇7

在大豆植株生长季节里,大豆胞囊线虫可繁殖3~4代,其中大豆苗期如有大量线虫侵入根内,将影响大豆生长发育,此时线虫的侵入量是影响大豆胞囊线虫最终群体量的关键时期[6-7]。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与土壤环境、土壤内线虫数量等有关。土壤温度高、土壤湿度适中、通气良好、砂质土壤及偏碱土壤均有利于线虫的生长发育与繁殖,发病重[8]。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危害和蔓延也有日趋加重的趋势,因此有关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9]。该文通过在齐齐哈尔市富裕县进行品种、品种混播、耕作方式等几个方面的试验,对大豆胞囊线虫病治理技术进行了研究。总结了研究成果及生产实践经验,提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危害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以供大豆生产和科研工作者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设在富裕试验基地大豆重茬3a的地块进行,包括不同大豆品种、品种混播、不同耕作措施3 部分试验。不同品种选择抗线4 号、黑农44、北豆7号、北疆9号、黑农48大豆进行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 个处理,3 次重复,小区面积26 m2。品种混播选择抗线4 号和黑农44进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7个处理,2品种播种比例分别为1∶1、1∶2、1∶3、2∶1、3∶1,以抗线4号和黑农44单独播种为对照,3次重复,小区面积26m2,田间管理同生产田。不同耕作方式试验采用平播后起垄、原垄卡种、春季起垄3 种耕作方式进行大区对比试验,面积0.2hm2,供试大豆品种为抗线4号和黑农44。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不同品种、品种混播试验调查项目包括干物重、叶面积、单株根际胞囊数量,收获后进行产量测定。干物重采用烘干称重法,叶面积用打孔称重法测定;单株根际胞囊数量测定:随机选取10株大豆植株,计数根部着生胞囊数量。不同耕作方式试验中调查单株根际胞囊数量和产量。产量测定取样方法:每处理取3点,每点取2 m2收获脱粒称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大豆品种抗胞囊线虫病的研究

2.1.1 不同大豆品种干物质积累、叶面积调查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大豆品种苗期的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抗线4号和黑农44 高于其它3个品种,这说明不同品种在大豆重茬地块表现不同,抗线品种在苗期就表现了一定的优势,各品种之间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均未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2.1.2 不同大豆品种苗期根际胞囊数量从苗期不同大豆品种单株根际胞囊数量可以看出(见图1),抗线4号相对于其它品种可以更好地抑制胞囊在根际着生。

2.1.3 不同品种产量调查结果产量调查结果表明(见表2),抗线4号田间表现优于其它品种,与黑农48和北豆7号产量差异极显著,与北疆9号和黑农44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说明在抗胞囊线虫病上采用抗线品种是十分有效的。目前已经育成推广的抗线品种有嫩丰14、嫩丰15、嫩丰18、嫩丰19、嫩丰20,抗线1 号至抗线9 号等品种,在生产上起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8]。

2.2 品种混播对大豆胞囊线虫病防治的研究

2.2.1 品种混播对大豆苗期根际胞囊数量的影响利用作物遗传多样性原理,采用抗大豆胞囊线虫品种抗线4号与当地同生育期的优质品种黑农44开展不同混合比例的田间试验。从品种混播单株根际胞囊数量可以看出(见图2),单独播种抗线4号单株根际胞囊数量少于其它处理,得到与2.1.2相同的试验结果。

2.2.2 品种混播对苗期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的影响品种混播试验结果见表3,苗期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处理5和处理6高于其它处理,说明抗线4号与黑农44比例为3∶1和单独播种的抗线4号在苗期的表现优于其它比例的品种混播,但与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2.2.3 品种混播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从各处理产量的测定结果可以看出(见表4),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测产数据显示不同比例混播对产量影响不大,因此根据试验结果初步判定大豆胞囊线虫的抗性品种和非抗性品种混播在该试验地块对于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没有显著的效果。因此品种混播是否可以控制重茬土壤中的胞囊数量,减轻大豆胞囊线虫危害还需从多方面进一步研究。

2.3 不同耕作方式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影响

2.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大豆苗期根系胞囊数量的影响从大豆苗期根系胞囊数量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见图3),在3种耕作方式中抗线4号根系胞囊数量明显低于黑农44,同一品种不同耕作方式间差异不明显。

2.3.2 不同耕作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3个耕作处理中(见表5),抗线4号产量均高于黑农44,由于试验是在大豆重茬3a地块进行的,2011年试验地干旱,胞囊线虫病害发生较为严重,因此抗线品种表现出了较大的优势,与黑农44产量差异显著。抗线4号的3个耕作处理中,原垄卡种产量高于其它处理,同一品种的不同耕作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2011年富裕试验基地降水量较往年偏低,全生育期降水量仅为富裕县和哈尔滨地区的63.92%和75.19%,表现为苗期和鼓粒期干旱;播种-出苗阶段降水与富裕县相比少44.3%,大豆在苗期若有大量线虫侵入根内,将影响大豆生长发育,此时线虫的侵入是影响大豆胞囊线虫最终群体量的关键时期[10]。出苗-开花阶段降雨偏少,6月份连续20d未降雨,大豆植株严重缺水,由于土壤温度偏高、湿度偏低,有利大豆胞囊线虫病害发生,因此是该地区高温干旱造成大豆胞囊线虫危害严重的主要原因。

试验基地8月上旬降水仅10.9mm,远低于富裕县和哈尔滨地区,由于结荚鼓粒期是大豆生长最旺盛和需水量最多的时期,要求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此时干旱会影响植株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进而影响光合作用,并加重胞囊线虫病的危害,影响植株营养生长,导致产量下降。

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技术新进展 篇8

病原为低等无脊椎动物即线虫中的大豆胞囊线虫。它在种子萌动7h左右即可以2龄幼虫侵入根尖内, 头插入维管束定居, 吸收养分进行生长发育。经3次脱皮, 由线形、豆荚形、瓶形变成3、4、5龄的成虫 (雌的柠檬形, 雄的线形) 。雌成虫由于体躯膨大, 撑破根表皮, 裸露根表 (白色亮晶晶的颗粒状物) , 内含满卵 (1个胞囊内多至500粒左右) , 为白色胞囊;以后颜色加深, 体壁变厚, 由膜质变成革质、老化, 失去生命, 成为褐色胞囊, 以保护其内之卵不undefined受外界侵袭, 逸落土中逐年 (甚至9年) 孵化为害。一季大豆上共发生3~4代, 但只第1代 (种苗至开花期) 危害主根, 能造成死苗, 为毁灭性危害世代。一代32~47d, 因地温而异, 旱年危害重。

大豆胞囊线虫侵染越早危害越严重, 原因是大豆胞囊线虫使大豆幼苗代谢紊乱, 表现为营养不良, 叶发黄。土壤肥沃, 有机质含量高的营养丰富, 大豆胞囊线虫寄生繁殖快, 数量多, 危害轻;反之, 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瘦地, 胞囊线虫因营养缺乏寄生繁殖数量少, 危害严重。

线虫专家陈品三先生提出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效果新的评价方法:①在药剂有效期内评价, 即施药后1个月内调查评价, 不要过1个月后调查对比大豆胞囊线虫绝对数量;②不要以线虫数量作为评价药效的依据, 主要看产量;③看经济效益, 比如在沙土地, 线虫危害严重地试验, 化学药剂处理区公顷产450kg大豆, 对照区公顷产150kg大豆, 增产200%, 显著增产, 这样的产量种大豆严重亏损;④试验设计用简单对比法, 即1个对照, 1个处理, 一目了然, 不要1个对照, 多个处理, 传统调查评价方法是不可取的。

2 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措施

2.1 传统防治有效措施

2.1.1 合理轮作

种线麻、亚麻效果最好, 其它作物需间隔9年种大豆。

2.1.2 转基因抗病育种+轮作

大豆通过转基因获得抗线虫能力, 也需轮作, 如美国种植转基因抗线虫品种, 第1年种大豆 (抗病品种) , 第2年种玉米, 第3年种大豆 (抗病品种) , 第4年种玉米, 第5年种不抗线虫品种大豆, 第6年种玉米。

2.1.3 用克百威 (呋喃丹) 防治

20世纪80~90年代科研成果是药剂只能做到推迟侵染, 减轻危害, 用药就比不用强。大豆胞囊线虫用克百威防治效果最好, 克百威对大豆胞囊线虫仅有趋避作用, 有效期10~25d, 有效期过后大豆胞囊线虫继续侵染, 因大豆长势好, 快速繁殖, 大豆寄生线虫数量成倍增长。在大豆胞囊线虫中等偏轻以下的地块, 3%克百威颗粒剂每公顷用45~75kg与大豆种子、肥料混播, 对大豆安全;35%多克福种衣剂仅有10~15d的驱避作用;在中等发生以上的地块使用化学药剂无效;每千克大豆种子用克百威有效成分2.4g即产生药害, 症状为大豆子叶边缘红褐色, 真叶小而呈圆形、叶边缘红色, 有的叶干枯、脱落, 茎细弱, 根弯曲、须根少或不长须根。

随着使用化学药剂年限的延长, 大豆胞囊线虫数量增加, 大豆中等以上危害程度, 化学药剂是无效措施, 不能在使用。

2.1.4 生物防治大豆胞囊线虫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研制的生物制剂保根菌 (淡紫拟青霉) 液剂用于大豆拌种, 可在大豆胞囊线虫体内寄生, 1个月内的防治效果低于呋喃丹, 1个月后防治效果超过呋喃丹, 大豆胞囊线虫的数量明显减少。把淡紫拟青霉、腐植酸、草炭、病害拮抗菌、生物菌肥等混合加工成大豆保根菌颗粒剂, 随种子、肥料一起施入田间, 对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效果好于化学药剂, 增产显著。保根菌颗粒剂用25kg/hm2。

2.1.5 抗线虫育种

传统抗线虫育种存在3个问题:一是用传统育种方法, 选育出抗大豆胞囊线虫的大豆品种, 一般是1年抗线虫, 2年线虫适应, 3年即失去抗线虫能力;二是大豆品种有个适应积温区域问题, 不能跨区种植, 适应范围有限;三是产量性状大多不够好。

2.2 无效防治措施

2.2.1 大豆专用肥不能防治大豆胞囊线虫

大豆胞囊线虫寄生可使大豆新陈代谢紊乱, 抑制生长, 表现为植株矮小, 叶黄, 黑龙江省6月中下旬陆续发病。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专治大豆胞囊线虫的专用肥、神肥、微量元素肥是解决不了胞囊线虫问题的。

2.2.2 有机磷类杀虫剂不能防治大豆胞囊线虫

有机磷类杀虫剂如甲拌磷、甲基硫环磷、甲基异柳磷、乐果等对大豆安全性差, 对大豆潜根蝇等地下害虫有效期短、药效差, 不能防治大豆胞囊线虫。

3 诱导抗病防治大豆胞囊线虫进展

大豆胞囊线虫防治指导思想是线虫危害使作物代谢紊乱, 营养不良, 抑制生长, 选用功能性植物营养剂, 平衡营养, 促进生长, 控制危害;不要消灭线虫, 那是劳民伤财的措施。

大豆胞囊线虫细胞壁是甲壳素与蛋白质组成, 甲壳素酶可将其破坏, 达到防治目的。近几年研究成果是用甲壳素进行大豆拌种、灌根、喷雾, 甲壳素诱导大豆产生甲壳素酶, 即可有效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甲壳素可诱导植物合成甲壳素酶、壳聚糖酶、植物保护素、木质素、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过氧化物酶 (POD) 、多酚氧化酶 (PPO) 、异黄酮、β-1, 3-葡聚糖酶等。甲壳素对细胞壁是甲壳素与糖类结构的真菌病害有诱导抗病作用, 如大豆菌核病、根腐病 (丝核菌、腐霉菌、镰孢菌、褐秆病) 等。大豆褐秆病细胞壁是葡聚糖结构, 需葡聚糖酶来防治。碧护含有10种中微量元素, 8种植物内源激素, 20多种氨基酸, 11种黄酮类物质, 可诱导大豆产生过氧化物酶、PR-蛋白、甲壳素酶、蛋白酶、β-1, 3-葡聚糖酶等。益微代谢产物含内源激素 (如赤霉素、玉米素、吲哚乙酸) 、淀粉酶、蛋白酶、乙醇脱氢酶、过氧化物酶等。

浅谈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治 篇9

1 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症状、发生危害及传播途径

1.1 主要症状

大豆胞囊线虫病, 俗称“火龙秧子”。在大豆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病。苗期发病, 子叶及真叶变黄, 发育迟缓。成株期发病, 植株矮小, 叶片变黄, 严重地块大面积枯黄, 叶柄及茎顶部也呈淡黄色, 花迟, 结荚小而少, 发病严重的叶片干枯、脱落, 全株枯死。

1.2 发生危害

胞囊线虫是由线虫侵染大豆根部引起, 根部被线虫寄生后根系不发达, 侧根减少, 须根增多, 根瘤显著减少或没有根瘤并在根系上着生许多白色或黄白色突起的小颗粒, 大小约0.5mm, 即胞囊, 内藏的卵、胚胎卵和少数幼虫以胞囊在土壤里和寄主根茬内土壤中越冬, 还以含线虫的土混杂于种子内或附在种子上越冬, 成为翌年发病侵染来源。越冬线虫在大豆开花前后侵入大豆根内, 7月间形成第2代进行再传染, 被害大豆地上部矮小, 叶片由下向上黄化, 生育停滞, 结荚减少甚至不结荚, 使大豆产量显著降低, 严重时可造成大豆在生长前期即干枯死亡, 或全株枯死。

1.3 传播途径

胞囊线虫主要通过田间耕作、农作物残枝、粪肥及风雨、农机具和带菌种子传播, 越冬胞囊对低温、干旱抵抗能力强, 在土中可存活10年之久。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与土壤环境、土壤内线虫数量有关。土壤温度高、土壤湿度适中、通气良好以及沙质土壤、偏碱土壤有利于线虫的生长发育与繁殖, 则发病重。

2 大豆胞囊线虫病防治方法

a.实行轮作, 防止重迎茬。大豆与禾本科作物实行5年以上轮作。

b.增施肥料。增施底肥和种肥, 增强植株抗病力;叶面喷肥对增强植株抗病力也有明显效果。或增施有机肥和绿肥可以改良土壤性质, 促进大豆健康生长, 提高抗病力, 而且能促进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的增长, 可减轻胞囊线虫的危害, 增加大豆产量。

c.选种抗病品种, 这是胞囊线虫重发生区最经济有效的防病方法。

d.药剂防治措施。 (1) 种子处理:一是用大豆种衣剂包衣处理, 药种比为1∶75;呋喃丹颗粒剂每公顷75~90kg或5%涕灭威颗粒剂每公顷40~60kg, 药同种肥一同下地。二是用35%乙基硫环磷或35%甲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拌种, 或用种子量的2%的大豆保根菌剂拌种。 (2) 田间防治:我国在药剂防治上做了大量试验, 其防治效果较好的有30%呋喃丹、15%铁灭克、5%甲基异柳磷、5%涕灭威、克线磷等。河南赵洪义采用公顷施15%铁灭克650~900g, 防治效果在69%~77%, 比对照品种增产24.5%~46.9%;黑龙江省农科院嫩江农科所用呋喃丹, 防治效果在80%~90%, 增产11.5%~19.2%。

大豆抗胞囊线虫的分子标记研究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表现为抗性和感性的大豆品种, 即抗线4号 (高抗) 、哈98-4598 (抗病品系) 、合丰25 (高感) 以及3个亲本的杂交后代为供试材料 (见表1) 。于田间采集供试材料的新鲜叶片, 放在冰壶内保存。

利用已经报道的与SCN有关的SSR引物:Satt301、Satt130、Satt309和Satt082作为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扩增 (见表2) 。

1.2 方法

试验于2013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进行。

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利用改良的SDS法提取供试材料的基因组DNA, PCR扩增用Taq DNA聚合酶、10×PCR buffer、MgCl2、dNTP, 这些试剂均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SSR引物由北京奥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SSR扩增反应体系为20μL (见表3) 。PCR反应在PCR扩增仪PTC-225 (Peltier Thermal Cycles) 上进行。

1.2.2 数据统计

SSR扩增结果按0/1系统, 即有带记为1, 无带记为0, 进行统计。利用NT-sys聚类软件计算遗传距离, 以非加权类平均法 (UPGMA) 进行聚类分析, 建立树状聚类图。遗传相似性系数 (Similarity) 的计算公式为Sxy=2Nx y/ (Nx+Ny) , Nx代表在材料x中某一引物扩增的条带数, Ny代表在材料y中同一引物扩增出的条带数, Nxy代表在x和y中扩增出片段长度相同的条带数。遗传距离GD (genetic distance) :遗传距离=1-Sxy。当D=0, Sxy=1时, 物种x和物种y的扩增片段完全相同, 二者有高度同一的DNA序列;当D=1, Sxy=0时, 二者扩增片段完全不同, 具有高度相异的遗传性Sxy和GD可定量地反映各种群的遗传分化程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利用与大豆胞囊线虫有关的SSR引物对供试材料进行抗病性验证

SSR引物对供试材料的扩增结果表明, Satt130无扩增结果, Satt301没有多态性, Satt309和Satt082表现出多态性 (见图1、图2) 。其中Satt082存在3个等位变异, 供试材料2、3、5、7、8、10在第一个等位变异上有扩增条带, 4、5、6、9、11、12在第二个等位变异上有扩增条带, 1、3、12在第三个等位变异上有扩增条带。在两个等位变异上均有扩增条带的供试材料有3、5、12。其中3号等位变异全部为感病材料, 推测该等位变异与感病基因相关, 3、5、12为杂合基因型, 后代抗病性会产生分离, 2号等位变异纯合基因型的4份材料全部为抗病表型, 推测该等位变异与抗病基因相关。

Satt309有两个等位变异, 1、3、5、9、10、11和12在第一个等位变异上有扩增条带, 2、3、4、7、8、11在第二个等位变异上有扩增条带, 3和11号材料在两个等位变异上均有扩增条带。6号材料未出现扩增条带。其中1号等位变异纯合基因型除9号材料外全部为感病材料, 推测该等位变异与感病基因相关, 2号等位变异纯合基因型全部为抗病材料, 推测该等位变异与抗病基因相关。

2.2 聚类分析

利用NTsys对供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见图3。

从聚类图可以看出, 所有供试材料被分成3大类, 其中抗病亲本抗线4号与材料7和材料8被聚为一类, 并且7、8号材料田间鉴定表现均为抗病。感病亲本合丰25与感病材料3被聚为一类, 抗病品系哈98-4598与其余的抗感杂交后代材料6、11、9、12、5、10被聚为一类。

3 结论与讨论

以揭示DNA等位区域遗传多态性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已逐渐成为作物遗传育种中对目的基因进行早期辅助选择的重要技术手段, 它对提高育种选择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SSR分子标记技术为大豆胞囊线虫抗病育种提供了有利条件。寻找与抗SCN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是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基础。该研究利用已报道的与SCN相关的SSR引物Satt301、Satt130、Satt309和Satt082对不同大豆材料进行验证, 其中在合丰25×抗线4号正反交组合中, 抗病亲本抗线4号与 (抗线4号×合丰25) F2、 (合丰25×抗线4号) F3抗病后代抗-221、抗-131聚为一类, 存在相似的变异位点。感病亲本合丰25与感病材料3被聚为一类, 在这个区域将感病材料分开。而其它后代材料则聚为一类, 并没有将抗感材料区分开, 分析原因可能由于该研究采用的引物较少, 未能充分揭示供试材料间的遗传变异, 也有可能是这些杂交后代仍存在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分离, 导致后代个体有来自亲本抗感基因的混杂。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引物数量, 进行验证, 用以寻找与抗性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 进而利用标记进行育种辅助选择以及控制抗性基因的定位和分离。

随着一些具有更高信息量的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大豆基因组内缺乏大量遗传多态性的限制将被克服, 分子标记技术在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品种鉴别、遗传图谱构建及目的基因定位等方面研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而为拓宽今后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 进一步为加速大豆的遗传改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摘要:为了在分子水平验证大豆材料的抗病性, 以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表现为抗性和感性的大豆为试材, 利用已经报道的与SCN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引物, 对供试的大豆材料进行指纹图谱鉴定。结果表明:引物Satt130无扩增结果, Satt301没有多态性, Satt309和Satt082表现出多态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所有供试材料被分成3大类, 其中在合丰25×抗线4号正反交组合中, 抗病亲本抗线4号与 (抗线4号×合丰25) F2、 (合丰25×抗线4号) F3抗病后代抗-221、抗-131聚为一类;感病亲本合丰25与感病材料 (合丰25×抗线4号) F2感-121被聚为一类, 在这个区域将感病材料分开。而其它后代材料则聚为一类, 并没有将抗感材料区分开。

关键词:大豆,大豆胞囊线虫,分子标记

参考文献

[1]Matson A L, Willams L F.Evidence of genes for resistance to the soybean cyst nematode[J].Crop Sci., 1965, 22:581-590.

上一篇:生产文化下一篇:海外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