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病

2024-10-17

黑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精选7篇)

黑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病 篇1

山羊捻转血矛线虫在羊群中感染普遍, 是危害养羊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2014年7月尤溪县某养羊户饲养的黑山羊发生该病, 通过采取针对性综合防治措施, 取得良好效果。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

尤溪县西城镇某养羊户于2014年4月从贵州引进10月龄左右黑山羊60只, 放牧饲养, 放牧地点多为抛荒的山茏田, 一个月内按程序进行口蹄疫、羊痘、传染性胸膜肺炎、三联四防等疫苗免疫, 并注射伊维菌素。期间羊只采食正常, 未见异常。2014年6月下旬, 部分羊只出现食欲不振、放牧时落群、消瘦、腹泻等症状, 其间畜主多次交替使用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等抗生素并配合维生素B12和牲血素等辅助药物进行治疗, 疫情没有得到控制, 至7月9日共发病42只, 死亡7只。

2临床症状

患羊精神萎靡, 被毛粗乱无光, 食欲减退, 逐渐消瘦, 可视黏膜苍白, 下颌间和前胸腹下水肿。放牧行走时头颈低下, 步态踉跄, 落群, 喜伏卧, 驱赶时行动缓慢, 反应迟钝, 呼吸急促。病初排出带黏液粪便或稀软成堆, 之后有的出现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后期患羊卧地不起, 最后衰竭而死。

3剖检病变

剖检1只刚病死的羊只, 血液稀薄, 呈淡红色不易凝固;黏膜、腿肌、胸肌苍白;颌下和胸腹部皮下水肿, 有胶样浸润;胸、腹腔内常有积水, 心包液增多, 心肌软而色淡;肠系膜水肿, 肝、肾、脾等实质脏器质地松软, 色较淡;全身淋巴结水肿, 苍白。真胃内可见大量毛发状线虫, 长度为15~30 mm, 它们吸着在胃黏膜上或游离于胃内容物中, 真胃黏膜有弥散性出血性卡他性炎症。

4实验室检查

4.1虫体镜检肉眼可见虫体为淡红色, 毛发状, 长约15~30 mm, 有的隐约可见红白相间捻转结构。取虫体放在显微镜 (10×40倍) 下观察, 可见虫体表皮上有横纹和纵嵴, 颈乳突显著, 头端尖细, 口囊小, 内有一矛形齿。根据生殖器官形状可分雌雄虫体, 雄虫长15~19 mm, 交合伞由细长的肋支持着长侧叶, 背肋位于左侧不对称的的小背叶, 呈倒“Y”字型;雌虫长27~30 mm, 阴门位于虫体后半部, 有瓣状阴门盖, 吸饱血的消化器官呈红色, 白色的生殖器官环绕于红色含血的消化道周围, 形成红白二线相互捻转的外观, 似“麻花状”[1,2,3], 由此鉴定为捻转血矛线虫。

4.2虫卵检查现场收集5只患羊新鲜粪便, 采取饱和盐水漂浮法镜检, 均见有短椭圆形、卵壳薄、光滑、稍带黄色的虫卵, 初步判定为圆线虫虫卵[2]。

5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虫体及虫卵检查结果诊断为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病。

6治疗

1) 全群羊按每千克体重用阿苯达唑 (丙硫咪唑) 15 mg、左旋咪唑8 mg研末加适量水配成混悬液[1,2], 于傍晚一次灌服, 第2 d清晨清扫羊圈并用消特灵消毒羊舍, 清出的粪便集中堆积发酵处理。一周后按同样剂量再驱虫一次。

2) 对出现腹泻的患羊结合肌注庆大霉素, 并给予口服补液盐。全群羊补饲豆粕、玉米粉、麸皮粥;对营养严重不良者, 用10%葡萄糖100~300 m L静脉注射, 1次/d, 连用2~3 d, 并配合肌注维生素B120.2 mg、含硒牲血素2 m L。

经采取以上方案治疗, 疫情得到控制, 10 d后回访, 羊群基本恢复正常。

7体会

7.1加强饲养管理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是一种常见的羊寄生虫病, 对羊群危害很大。因此, 在山羊生产中, 要实行科学饲养管理制度。羊场要选建在地势高燥、开阔、稍有坡度、背风向阳之处, 羊舍设计通风、干爽、冬暖夏凉、坐北朝南, 确保山羊休息地不积水、不潮湿、不拥挤, 通风透气不闷热。每天清扫圈舍, 及时清理粪便等污物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实行有计划的轮牧, 即在一个片区内放牧的时间一般控制在3~5 d, 间隔30~40 d的休养期后再放牧, 这样寄生虫卵被自然净化或死亡, 感染机会就会大为减少;有条件的最好做到羔羊与成年羊隔离放牧, 羔羊应在清洁草地放牧, 如在同一块草地轮牧时, 先放牧羔羊, 羔羊离去后再放牧成年羊。在易感染季节要避开在低洼潮湿地带放牧, 也要尽量避开幼虫活动时间 (如清晨、傍晚或雨后) 放牧, 不让羊饮积水或死水, 应饮干净的井水或泉水, 减少感染机会。对于种羊、妊娠及哺乳母羊、羔羊、体质瘦弱羊只除放牧饲养外, 还应适当给予补饲精料, 提高羊只抗病力和免疫力。每天注意观察羊群的精神、饮食、运动、粪便等情况, 发现羊只采食不好、无精打采、离群独隅、消瘦、腹泻等现象时, 要及时剔出隔离检查, 并找兽医诊治。

7.2坚持自繁自养坚持自繁自养的目的是防止引进患羊或带虫羊。养羊户最好从自家羊群中选留培育种羊, 自行繁殖羔羊, 建立健康羊群, 防止引种时带入病原, 造成疾病的传播。确需引进种羊时, 应事先详细了解供种地疫情, 最好是到规模种羊场中购买, 切不可从交易市场上购买, 并经严格检疫。新引进的羊只应在隔离饲养条件下使用广谱驱虫药进行1~2次驱虫, 并经全面检查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 严防外源性寄生虫的传入;有条件的最好将不同批次、不同来源、不同日龄的羊只分群、分圈饲养, 防止相互感染。

7.3定期检测, 计划性驱虫羊捻转血矛线虫感染较普遍, 是引起山羊生长缓慢、消瘦、体弱、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实施定期检测和计划性驱虫是最重要和有效的措施。规模养羊场每年至少进行2次粪便检查, 并结合病死羊只剖检、屠宰观察, 借此来判定羊场寄生虫的种类、感染率、流行特点, 以及适时安排预防性驱虫和评估驱虫效果。一般每年对全群羊进行2次预防性驱虫, 即在晚冬或早春 (1~2月) 、秋末冬初 (10~11月) 分别给羊群进行一次驱虫, 对于该病感染严重的地区或羊群, 应在初夏 (6~7月) 增加一次驱虫, 对减少春乏期死亡、抓好夏秋膘、确保安全过冬有着重要作用;污染严重地区的母羊在分娩前半个月进行产前驱虫, 羔羊在断乳前后进行一次保护性驱虫。鉴于山羊捻转血矛线虫常与其他线虫混合寄生, 有时还与绦虫同时寄生的特点, 应采取2种或2种以上药物进行联合驱虫, 以扩大驱虫范围, 提高疗效, 减少用药次数。驱虫药剂及使用方法参考如下:羊只按每千克体重用左旋咪唑8 mg、硫双二氯酚 (别丁) 80~100 mg研末加适量玉米粉 (或面粉) 及3~5 g食盐混合加水适量调至手握成团或加适量水配成混悬液逐只喂 (灌) 服, 或者每千克体重用左旋咪唑5~6 mg肌注, 别丁或丙硫咪唑内服。该方法对线虫、绦虫和吸虫均有驱除作用。

驱虫药物均有一定毒性, 为了防止意外中毒发生, 在进行大群驱虫时, 应事先进行小群驱虫试验, 取得经验并肯定药效和安全后, 再进行全群驱虫。同时, 要准确计算出用药量并逐只喂服。喂药后要加强对羊群的观察与护理, 若发生腹痛、流涎等中毒症状, 应立即将羊只赶到圈外, 让其自由活动, 并供饮或灌服葡萄糖水或煮半熟的绿豆汤, 缓解中毒症状, 严重者可肌注阿托品等药物进行解救。驱虫后要及时清扫粪便, 并统一集中堆积发酵处理或深埋, 地面、墙壁、料槽应彻底清扫消毒, 以杀死虫卵和幼虫。驱除体内寄生虫用药过后3 d用大黄苏打片进行健胃, 效果更好。对屠宰前3周内的肉羊不得使用药物驱虫。

摘要:2014年7月, 福建省尤溪县某养羊户饲养的山羊发生以贫血、消瘦、腹泻为特征的疾病, 并引起死亡。经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病。通过采取驱虫并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防治措施, 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病,防治

参考文献

[1]杨光友.动物寄生虫病学[M].3版.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150-152.

[2]权凯, 钟友刚, 靳野, 等.小尾寒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治[J].中国兽医杂志, 2011, 47 (7) :81-82.

[3]范永婵.一起山羊血矛线虫病的诊治[J].福建畜牧兽医, 2014, 36 (3) :67.

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的诊治 篇2

1 发病经过

镇江农科所养殖场共饲养白山羊76只。2009年7月24日1只2岁母羊发病, 表现为精神不振, 不吃草, 卧地不起, 体温稍高, 肌注氟苯尼考, 第2天病情无好转, 且下腹肿胀, 继续注射氟苯尼考, 并对羊胃进行按摩, 但病羊很快死亡。另有2只羊有相似症状, 但较轻, 其他羊普遍被毛无光泽、蓬乱。经诊断为捻转血矛线虫。使用左旋咪唑 (10 mg/kg体重) 、丙硫苯咪唑 (15 mg/kg体重) , 2种药混合给羊内服, 进行紧急防治, 同时用百毒杀对饮水进行消毒。将疑似症状羊进行隔离;清理羊舍内全部粪便, 集中消毒;使用百毒杀对羊场进行整体消毒;增加精料的供应量。采取以上综合措施后, 没有羊发病, 有疑似症状的羊2 d后好转, 采食量逐渐恢复正常, 15 d后羊群被毛普遍恢复光泽。

2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羊眼结膜苍白, 高度贫血, 下颌间和下腹部水肿, 精神沉郁, 被毛蓬乱, 卧地不起, 下痢。尸体消瘦。真胃内有大量的捻转血矛线虫。附着在胃黏膜上1层白色虫体, 有的堆积在一起, 有的还会慢慢蠕动, 有的游离于胃内容物中。血液稀薄, 呈淡红色不易凝固。胸、腹腔内有积水, 肝、肾、脾等实质脏器质地松软, 色较淡[4]。

3 实验室诊断

对症状可疑的羊无菌采集粪便, 用直接涂片法检查, 发现粪便中有捻转血矛线虫卵。

4 预防措施

用药物进行预防性驱虫是重要和有效的措施, 药物预防必须是策略性的, 应有计划地进行。可用以下程序:每年对羊群要做2次预防性驱虫, 一次在晚冬或早春, 另一次在秋季。在本病严重的地区, 应在春季增加1次驱虫, 或者每季度进行1次驱虫。断奶后羔羊以及羔羊在当年的8—9月应进行首次驱虫。新购入的羊应驱虫1~2次[5]。

5 治疗措施

可用左旋咪唑8~10 mg/kg体重, 混精料喂服或个体灌服。左旋咪唑除对捻转血矛线虫有良好的驱除效果外, 对肠道其他线虫也有很好的效果。本品应在羊屠宰前7 d停止使用。还可与丙硫苯咪唑联合使用治疗混合寄生虫感染。丙硫苯咪唑应在羊屠宰前14 d停止使用。阿维菌素 (虫克星、阿福丁) 或伊维菌素 (灭虫丁、伊福丁) 是强力、广谱的驱肠道线虫药, 对体外寄生虫也有杀灭作用。这类药物商品名较多, 选购时应注意名称、浓度及质量。通常有注射剂和粉剂2种, 注射可用1%针剂, 按0.02 m L/kg体重计算, 用短针头注射于皮下, 不要注入肌肉或静脉。喂服用1%预混剂按0.03 g/kg体重计算。但是由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胃内容物影响药物疗效, 因此对羊、牛等一般不口服投药, 应以注射剂为首选。在用药后35 d内不得屠宰食用。以上各种药物, 如果用于第1次治疗时, 应在第1次投药后的15 d和30 d按第1次用药量再各投药1次, 以驱除残存的虫体或虫卵又孵化出的成年虫体。

6 体会

本病例出现羊下痢就使用抗菌素治疗却不见效果, 是由于没有找准病因, 延误了治疗最佳时机, 造成损失。捻转血矛线虫病是同属线虫中致病力最强的, 因此应对羊发病的疫点、疫区的羊进行紧急预防,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及时监测, 掌握免疫最佳时机。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卫生条件, 及时清理粪便, 保证草料饮水清洁。早晨的草以及雨后的草不宜收割, 因为草上的水珠很有可能含有虫卵。草收割后需晾晒一段时间, 待草充分干燥后方可喂羊。低洼地潮气重, 细菌虫卵多;雨后的土壤潮湿, 因此雨后需太阳晒上一段时间, 待土壤稍干燥后方可放牧。南方地区长时间的降水会引起羊舍潮湿, 易于虫子的生长, 雨水来临前多做准备, 保证羊舍干燥。平时要加强羊群营养的补充, 增强其抗病能力。药品的购买药从正规渠道, 避免买到假药。同时, 要对各种药品有一定的了解, 增加辨别能力。

参考文献

[1]丁伯良, 王英珍, 李秀丽, 等.羊的常见病诊断图谱及用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2]王建辰.羊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3]田树军, 王宗仪, 胡万川, 等.养羊与羊病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4]陈怀涛.羊病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黑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病 篇3

怀化市溆浦、会同、通道三县地处雪峰山脉, 山区较多, 适宜养殖山羊, 当地山羊养殖业已成一定规模。为了掌握当地捻转血矛线虫病病情, 并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 笔者在2011年到2012年对溆浦、会同、通道三县境内多个屠宰场宰杀的64只波尔山羊、南疆黄羊、黑山羊三种山羊进行了捻转血矛线虫感染调查。

1 检查方法

取被宰杀羊的小肠末端和皱胃, 用线将其两端扎好后对其进行标记, 置于相应容器中。在容器中剖开小肠和皱胃后用水清洗, 收集冲洗下来的内容物, 查找冲洗后小肠和皱胃黏膜上的虫体;然后将冲洗下来的内容物加入少量盐水后静置, 待上清液变清后取沉渣置于培养皿中查找虫体。

2 结果

2.1 不同县的感染情况

本次调查的样品采自溆浦、会同、通道三县, 其中溆浦县山羊23头, 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率为56.5%;会同县山羊21头, 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率为66.7%;通道县山羊20头, 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率为75% (见表1) 。

2.2 不同感染等级的羊感染情况

本次调查将感染等级分为三级, 一级为感染捻转血矛线虫100条以内, 二级为感染捻转血矛线虫100~200条之间, 三级为感染捻转血矛线虫200条以上 (见表2) 。

3 讨论与分析

3.1 在本次调查中, 溆浦、会同、通道三县山羊的捻

转血矛线虫感染率都在50%以上, 平均感染率达到了65.5%, 说明了上述地区的山羊感染捻转血矛线虫情况比较普遍, 其中被感染山羊的感染程度不同, 34.3%为一级感染, 21.9%为二级感染, 9.4%为三级感染, 感染等级多为一级和二级, 需要引起当地山羊养殖户的高度重视。

3.2 从饲养方面来看, 溆浦、会同、通道三县气候潮

湿, 大量捻转血矛线虫在体外发育成感染性幼虫后可在清晨、傍晚及阴雨天时借助牧草液面上的液膜向牧草的叶面上爬行, 当地山羊养殖又通常采用放养方式, 养殖户习惯于在清晨傍晚将羊群赶至牧草区任其采食, 很容易导致山羊在吃草过程中被捻转血矛线虫幼虫感染。实地考察中还发现许多羊舍存在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过大、粪便处理方式过于简单等问题, 使捻转血矛线虫病的传播难以得到控制。

3.3 从防治方面来看, 捻转血矛线虫易产生抗药

性[4], 当地许多养殖户长期使用一种药物驱虫, 驱虫效果很难得以保证。可用左旋咪唑和丙硫苯咪唑混合口服进行驱虫, 结合科学饲养管理等方法, 能够有效控制该病。□

摘要:用剖检法对怀化溆浦、通道、会同三县的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64头被检测的山羊中有42头被感染捻转血矛线虫, 感染率为65.6%, 其中溆浦县、会同县、通道县的山羊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率分别为56.5%、66.7%、75%。

关键词:怀化三县,山羊,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情况,调查

参考文献

[1]孙莉, 李明.羊捻转血矛线虫病[J].草食动物, 2009, (5) :54.

[2]陈清泉, 林秀敏.牛羊捻转血矛线虫发育史和季节动态研究[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1982, 24 (4) :481~490.

[3]汪明.兽医寄生虫学 (第3版)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157.

黑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病 篇4

1 发病情况及诊断

1.1 临床症状

患病羊身体瘦弱、贫血、四肢无力, 精神萎靡不振, 食欲降低或废绝;腹围增大, 触诊瘤胃充满液体;瘤胃蠕动音减弱甚至消失;大多数羊体温正常, 仅少数羊体温偏低。眼结膜、口腔黏膜苍白;粪便稀软, 有些羊出现带血稀粪, 表现出感染寄生虫的典型症状。

1.2 实验室诊断结果

1.2.1 粪样检查

抽样采集羊的粪便, 用虫卵计数法检查寄生虫感染强度。笔者分别采集了不同年龄段羊 (3~4月龄羔羊和1岁以上成年羊) 的粪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检查。结果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 10只羔羊粪便中均有捻转血矛线虫卵和球虫卵囊, 其中1, 4, 5, 8号羊的粪便中有1 000个以上的捻转血矛线虫卵。实践证明, 凡粪便中有1 000个以上虫卵的羊均有临床症状;同时1, 8号羊粪便中球虫卵囊数达1 000个以上。

从表2可以看出:10只成年羊粪便中均有捻转血矛丝线虫卵和球虫卵囊, 其中3, 5, 7, 10号羊粪便中捻转血矛线虫卵达1 000个以上;另有3, 8号羊球虫卵囊达1 000个以上。

1.2.2 病理剖检计数羊体内的成虫

死亡羊尸僵不全, 机体消瘦, 血液稀薄, 血凝时间延长。剖检可见肝脏、脾脏、肾脏等实质性器官质地松软, 小肠浆膜层有灰白色的结节 (典型球虫表现) , 瘤胃内有大量粥样内容物 (草料未消化部分) , 还发现肝脂肪变性、胆汁外渗等, 以上病变符合寄生虫病理变化。同时收集剖检羊第4 (真) 胃内容物, 用水洗沉淀法反复漂洗, 直至内容物清亮为止, 最后计数捻转血矛线虫的数量。此外, 还采集剖检羊盲肠内的粪便, 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计数每克粪中所含球虫卵囊数, 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死亡羊真胃内有大量捻转血矛线虫, 盲肠内也有大量球虫卵囊, 说明该羊群被捻转血矛线虫和球虫混合感染。

2 防治措施

2.1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

捻转血矛线虫属于直接发育型的寄生虫, 不需要中间宿主, 因此对羊群感染率高。成虫寄生在羊的真胃内产卵, 每天每条雌虫排卵5 000~10 000个, 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环境, 在适宜的温度 (12~31 ℃) 和湿度 (60%~70%) 下, 经1~2 d从卵内孵化出第一期幼虫, 营自由生活, 再经1周左右蜕皮2次, 变为具有感染性的第3期幼虫。第3期幼虫的活动受湿度、温度和光线的影响, 温和的季节、草叶上有较多的露水、微弱的光照是促使幼虫向草叶上爬行的良好条件。因此, 在早晚和小雨后的初晴天, 草叶湿润, 日光不十分强烈, 这时幼虫大量向草叶上爬行, 牛、羊放牧时吞食第3期幼虫而感染。幼虫进入真胃后经30~36 h完成第3次蜕皮, 变成第4期幼虫, 在感染后的第2~3周经过生长发育而成熟产卵, 成虫寿命1年左右[1]。

预防措施:不在低洼潮湿牧地放牧, 早晚不放牧, 不饮死坑水;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一定的分区轮牧制度;加强粪便管理, 尽可能收集粪便进行堆积发酵, 这样不但可以杀灭寄生虫卵, 还可减少粪便对环境的污染;每年春秋两季进行预防性驱虫;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营养水平, 增强羊的抵抗力。

治疗措施:可选用左旋咪唑, 按体重6~10 mg/kg一次口服;丙硫咪唑, 按体重10~15 mg/kg一次口服;甲苯咪唑, 按体重10~15 mg/kg一次口服;伊维菌素, 按体重0.2 mg/kg一次口服。

2.2 羊球虫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

羊球虫病的发育均为直接发育型, 不需要中间宿主, 因此感染率高, 球虫在体内发育过程有裂殖生殖和孢子生殖, 体外发育过程为孢子生殖, 只有在体外发育为孢子化卵囊时才具有感染能力。球虫病的感染源是患病或带虫羊, 卵囊存在于粪便中, 感染途径为经口感染, 各品种、年龄的羊均易感, 而羔羊最易感, 且发病较重, 成年羊发病较轻。该病多发生于春、夏、秋较温暖的季节, 在潮湿、多沼泽的牧场上放牧时易感染此病。处于哺乳期的羊乳房被粪便污染时容易引起羔羊发病。突然更换饲料、应激反应、肠道性疾病及消化道线虫病均易诱发该病。

预防措施:幼龄羊与成年羊分开饲养;及时清理粪便并进行堆积发酵;哺乳期母羊的乳房要经常擦洗, 保持清洁;饲草和饮水避免被粪便污染;更换饲料时要逐渐过渡;在发病季节应进行药物预防[2]。

治疗措施:可选用氨丙啉, 按体重25 mg/kg口服, 每天1次, 连用5 d;莫能菌素或盐霉素, 按每千克饲料添加20~30 mg。也可选用磺胺喹啉等其他一些抗球虫药物, 还需要配合抗菌消炎、止泻、强心、补液等对症疗法, 并要注意更换药物, 以免产生抗药性。

参考文献

[1]孔繁瑶.家畜寄生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7.

黑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病 篇5

在实际生产中, 笔者发现山羊感染捻转血矛线虫比较突出。宿主感染捻转血矛线虫主要在温暖季节, 阴天或早晚阳光较弱的情况下放牧时有发生, 也可由饮水感染。为了摸清病情、制订切实有效的防制措施, 笔者在2010年8月对花垣、保靖2县境内多个地区屠宰场、肉食站宰杀的71只武雪杂交山羊进行了捻转血矛线虫感染调查。

1 调查方法

山羊屠宰后取其真胃, 两端结扎, 置于已编号容器中剖开, 加水将内容物洗入容器中, 观察洗净的胃黏膜上是否有虫体。内容物加生理盐水多次洗涤沉淀, 待上清液变得清澈透明后, 分批次每次取少量沉渣倒入培养皿。将培养皿放置在白色背景下寻找捻转血矛线虫虫体。

2 调查结果

2.1 花垣、保靖山羊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情况

按编号统计每头羊真胃内容物所含捻转血矛线虫成虫数量。其中23头羊真胃没有查出捻转血矛线虫虫体, 剩下48头羊均有感染, 感染率为68%。感染羊真胃内虫体最多为682头, 根据虫体数量分为3个感染等级:一级虫体数量在1~100头之间, 二级虫体数量在101~300头之间, 三级虫体数量在301~682头之间 (表1) 。

2.2 病羊发病症状

大量的虫体寄生在羊真胃内, 以头端刺入胃黏膜, 引起黏膜的严重损伤, 致使羊真胃发生胃炎病变[3]。宿主吸收虫体分泌的毒素后, 正常的新陈代谢被扰乱, 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机能下降, 造成贫血和营养不良。由于宿主失血和血液再生能力被破坏及代谢紊乱, 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一般病羊表现为贫血, 消瘦, 被毛粗乱, 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放牧时病羊离群或卧地不起。拉稀和便秘交替出现。颌下、胸下、腹下水肿, 体温一般正常, 脉搏弱而快, 呼吸次数增多, 最后卧地不起, 虚脱死亡[4]。剖检在真胃可见有大量血矛线虫虫体吸着在胃壁黏膜上, 或游离于胃内容物中。急性病例表现为消瘦、被毛粗乱、高度贫血、黏膜苍白、突然死亡。慢性病例表现为进行性消瘦、精神萎靡、贫血、下颌间和胸下部水肿、体重减轻、育肥不良等[5,6]。幼羊生长受阻, 食欲减退, 被毛粗乱, 个别下痢, 放牧时离群落后, 严重者卧地不起, 随体内寄生虫数量的增加及病情发展, 病羊眼结膜苍白, 高度贫血和极度衰弱。最后因极度贫血、衰弱而死亡。

3 结论与讨论

(1) 捻转血矛线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真胃, 以虫体的前端刺入胃黏膜引起损伤。造成真胃炎症和出血;分泌毒素影响造血功能、消化液的分泌紊乱和对饲料的消化吸收障碍。花垣、保靖武雪杂交山羊的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率为68%, 严重影响山羊的生长发育, 给养殖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2) 山羊通过采食感染捻转血矛线虫幼虫的牧草而感染, 可以使用消毒驱虫和药物预防。绝大部分养殖户都按常规方法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但从调查情况看, 不同饲养环境下山羊的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率不一样, 说明某些措施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很可能是虫种对某些药物产生了抗药性, 羊圈环境卫生条件有限, 羊粪不经过处理直接用于施肥, 使羊感染机会增多。

(3) 选择驱虫药物时要考虑混合感染的情况, 采取高效、广谱、低毒的杀虫剂。在治疗过程中循环用药, 避免虫种对药物产生抗药性。同时, 应加强饲养管理, 羊圈按程序严格消毒, 加强粪便管理, 防止再次感染。

参考文献

[1]孔繁瑶.家畜寄生虫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7.

[2]赵辉元.畜禽寄生虫与防制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3]汪明.兽医寄生虫学[M].3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4]卢爱桃, 呼和巴特尔, 顺树清.多赛特肉用种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治[J].当代畜禽养殖, 2005 (5) :25-26.

[5]李俊, 李祥瑞.羊捻转血矛线虫免疫机理研究进展[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06 (2) :116-120.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6

2015年8月初, 本县定新乡某养羊户前来反映, 2013年初建羊场, 引进湖羊210只, 至2015年7月已发展到480多只。2015年8月大小羊只相继发病死亡, 20多天就死羊近百只。请求本单位技术人员前往诊断治疗。现将诊断与防治情况总结如下:

1 临床症状

病羊被毛粗乱、消瘦、精神萎靡, 行走无力, 严重时卧地不起, 眼结膜苍白, 下颌间或下腹部水肿。症状以贫血、衰弱和消化紊乱为主。大便有时带有粘液, 以后因严重消瘦陷于恶病质死亡。

2 剖解

剖检病羊, 可见真胃、小肠内有大量红白相间的毛发状线虫, 长度为15~30mm, 吸附在胃黏膜上或游离于胃内容物中。有的绞结成团, 有些还会慢慢蠕动。病死羊尸体消瘦, 血液稀薄, 呈淡红色且不易凝固。其它脏器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

3 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情况和临床症状, 特别是剖检死羊后, 可见真胃、小肠内有大量红白相间的毛发状线虫, 便可初诊为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显微镜检虫体, 呈淡红色。生殖器官环绕于因含血液而呈红色的肠道周围, 形成红白二线互相捻转的外观。因此便可确诊为羊捻转血矛线虫病。

4 治疗

治疗本病可选用的药物有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 (抗蠕敏) 、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等。本次选择的是左旋咪唑片。左旋咪唑是一种广谱的驱线虫药, 毒性较低, 价廉。用量20~25mg/kg体重, 对全群羊进行个体灌服。首次用药后隔5d重复投药一次。同时加强饲养管理, 彻底清除羊粪, 并按2d一次对圈舍及场地全面消毒。通过半个月的时间, 病情得到全部控制。随机剖检痊愈羊2只, 胃肠内未见活体线虫。

5 预防

(1) 用药物进行预防性驱虫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药物预防必须是有计划的进行。每年对全群羊要做两次预防性驱虫, 一次应在晚冬或早春 (2~3月份) , 另一次在秋季 (8~9月份) 。根据本场的发病情况, 应在5~6月份增加一次驱虫。羔羊断奶后及时进行首次驱虫。母羊应在产前2周和产后4周各驱虫一次。 新购入的羊应适时驱虫1~2次。 (2) 在用药物预防本病的同时, 还应注意放牧和饮水卫生, 特别注意不要让清理养殖场的污水混入饮水。对羊排出的粪便及时清扫, 将粪便堆集在适当的地点进行发酵处理, 以消灭虫卵和幼虫。适时对圈舍进行药物消毒。 (3) 加强饲养管理, 淘汰病弱羊只, 合理补饲精料, 以增强羊的抗病力。

6 原因分析

黑山羊捻转血矛线虫病 篇7

1 发病情况

2007年7月份, 在石河子垦区下野地某羊场, 共饲养150只羊, 有48只羊发病, 15只大羊年龄在1.5~2岁之间, 其余是小羊, 年龄在6月龄。病羊被毛粗乱, 可视黏膜苍白, 呼吸困难, 排稀便, 粪便黏液带血。有些羊有神经症状, 做转圈运动, 角弓反张。当地兽医怀疑是羊脑包虫病, 用吡喹酮和青霉素进行治疗, 效果不佳, 接着又死亡5只羊, 而且病情加重, 给羊场造成了重大损失。

2 临床症状

病羊表现精神沉郁, 呆立、低头、不愿走动, 体温升高40~41.5℃, 被毛粗乱, 呼吸困难, 流泪、流鼻涕, 吃草吞咽困难。表现为一侧麻痹, 弯向对侧, 该侧耳下垂, 眼半闭, 视力丧失, 沿头方向旋转, 做圆圈运动, 头抵墙不动, 有的呈角弓反张, 最后卧地呈昏迷状。下痢、便秘交替并有血丝。可视黏膜苍白, 发病羔羊高度贫血, 死亡较快, 慢性型表现为黏膜苍白, 下颌间、下腹部及四肢水肿。没有发病的羊消瘦, 运动也缓慢。

3 剖检变化

羊的下颌间和下腹部水肿, 真胃有针尖点状出血和坏死病灶, 胃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发生溃疡。败血症的羊肝脏、肺脏、脾脏、心脏有小出血点或坏死, 皮下组织黄染, 淋巴结肿大, 并有黄色坏死病灶, 有神经症状的患病羊, 有脑膜炎症和脑充血、出血、水肿, 脑脊液增多、混浊, 脑干变软, 脑内有细小化脓病灶。脑回沟中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 脑膜有针尖样灰白色坏死灶。

4 实验室诊断

4.1 涂片检验

采取病羊的血液、肝脏、脾脏、肾脏、脑脊液、心脏等, 固定病料涂片, 革兰染色镜检;见有“V”字排列或并列的革兰阳性细小杆菌, 单个散在或成对排列, 多数成堆存在。平板细菌分离培养出现淡褐色露滴状小菌落。

4.2 动物试验

将病死羊的脑用尖剪刀剪碎, 在乳钵中研碎, 按1∶5比例加灭菌盐水, 取1.5 m L待用, 拿3只健康兔子逐个编号, 1号注射0.2 m L, 2号接种0.5 m L, 3号做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结果2号兔子在接种30 h后, 兔眼屎堆积, 眼球发红, 体温升高, 60 h后死亡。1号兔子在肌肉注射46 h出现发烧, 精神沉郁, 77 h死亡, 剖检可见2只兔子不同程度出现脑膜炎, 而对照组3号兔子未出现任何反应, 说明病羊有李氏杆菌感染。

4.3 虫体直接检查

用清水反复漂洗胃内容物, 搅拌, 静置自然深沉, 倾掉上清液, 再加清水, 反复进行, 直至上清液清澈为止。最后将上层液弃去, 将沉渣置于大玻璃器皿内, 挑选虫体镜检。捻转血矛线虫呈淡红色, 头端尖细, 并具有一发达口囊, 在口囊的背面长有一角质的齿, 雄虫的交合平发达, 雌虫由于吸血而使肠道染为红色和白色的相互绕构的“麻花”状。

4.4 药敏试验

所分离的细菌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高敏, 磺胺类药敏感, 氧氟杀星、氟苯尼考均不敏感。

5 预防和治疗

5.1 治疗措施

丙硫苯咪唑片每千克体重10~15 mg, 皮下注射伊维菌素, 每千克体重0.2 mg, 一星期后再进行驱虫, 肌肉注射止血敏0.25~0.4 g, 在水中加入维生素C和电解多维, 以增加机体抵抗力。静脉注射高敏广谱抗生素进行综合治疗, 连用3~5 d。治疗效果较好。

5.2 预防

平时注意驱虫和灭鼠, 病畜应隔离治疗, 对畜舍、用具、环境、饲料进行彻底消毒, 并采取综合防疫措施。李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病, 应注意饮食卫生, 出现症状的羊只不能食用, 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早发现、早治疗, 特别要做好对羊只的定期驱虫, 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羊体抗病能力, 提高免疫力。

6 讨论

(1) 通过该群病羊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对虫体镜检、细菌分离、鉴定及动物试验、药敏试验, 可确定该群羊为捻转血矛线虫和李氏杆菌的混合感染。

(2) 由于李氏杆菌病是细胞内寄生菌, 且易产生耐药性, 所以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治疗本病时应采用高敏感大剂量的抗生素, 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消毒+驱虫+杀菌+营养等综合性控制。

(3) 反刍胃的捻转血矛线虫是致病力最强的线虫, 因吸血而引起羊严重贫血, 是羊危害比较严重的传染性寄生虫病。因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 针对流行病学特点采取综合防治, 定期驱虫、轮牧, 粪便堆积发酵处理, 注意饲草饮水卫生。避免乱用和频繁使用同种驱虫药而衍生抗药性的问题。

捻转血矛线虫对人畜危害较大, 对羊造成严重营养不良, 容易并发李氏杆菌等其他细菌性疾病, 给养羊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建议驱虫程序:每年3—4月份、10—11月份用丙硫苯咪唑或伊维菌素反复驱虫。在转群前、分娩前后、配种前后和断奶期间进也要进行驱虫, 这段时间可以选用一些中药和西药结合的方式进行驱虫。分娩前后驱虫药用常量的2/3较好。对公畜每年的4, 8, 10月份各驱虫1次。

上一篇:集体户口下一篇:农民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