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文化

2024-06-07

生产文化(精选12篇)

生产文化 篇1

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将文化产业分为十大类,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是其中第八大类。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中又分为版权服务、印刷复制服务、文化经济代理服务、文化贸易代理与拍卖服务、文化出租服务、会展服务、公司礼仪和模特服务、大型活动组织服务、票务服务等。本文对中国版权贸易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

一、版权贸易现状

2011年,我国版权进口16639种,其中,图书和期刊出版物版权引进14708种,录音制品版权引进278种,录像制品版权引进421种,电子出版物版权引进185种,电影版权引进37种,电视节目版权引进734种,软件版权引进273种,其他版权引进3种。北京引进版权7919种,占版权引进总量的53.8%,上海引进版权1260种,占版权引进总量的10%,引进版权最多的五个地区是北京、上海、江苏、吉林、浙江。我国版权输出7783种,其中,图书和期刊出版物版权输出5922种,录音制品版权输出130种,录像制品版权输出20种,电子出版物版权输出125种,电影版权输出2种,电视节目版权输出1559种,软件版权输出5种,其他版权输出20种。北京输出版权3096种,占版权输出总量的43%,上海输出版权1506种,占版权输出总量的21%,输出版权最多的五个地区是北京、上海、安徽、湖北、江苏。输出到美国766种,输出英国422种,输出德国127种,输出法国126种。版权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2.1∶1。

2012年,我国版权进口17589种,其中,图书和期刊出版物版权引进16115种,录音制品版权引进475种,录像制品版权引进503种,电子出版物版权引进100种,电影版权引进12种,电视节目版权引进190种,软件版权引进189种,其他版权引进5种。我国版权输出9365种,其中,图书和期刊出版物版权输出7568种,录音制品版权输出97种,录像制品版权输出51种,电子出版物版权输出115种,电影版权输出0种,电视节目版权输出1531种,软件版权输出2种,其他版权输出1种。输出到美国1021种,输出英国606种,输出德国352种,输出法国130种。版权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1.9:1,进一步缩小了版权贸易逆差。

2013年,全国引进版权18167种,其中,引进美国版权超过6000种。全国输出版权10401种,其中,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输出版权3342种。

出版物版权,引进17613种,输出8444种。图书出版物版权,引进16625种,输出7305种。录音制品出版物版权,引进378种,输出300种。录像制品出版物版权,引进538种,输出193种。电子出版物版权,引进16625种,输出7305种。版权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1.7∶1。版权贸易逆差额2亿元。

2014年,全国版权引进16695种。版权输出10293种,版权输出品种保持基本不变;其中,出版物版权输出8733种。全国版权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1.6∶1。

2015年,全国版权引进16467种。版权输出10471种。版权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为1.57:1。

中国版权贸易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版权贸易逆差比例逐步缩小,版权输出快速增长的背后力量,是内容生产质量和文化原创能力的提升。版权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一个显著不同:货物贸易开始可以通过低价策略占领海外市场,然后再逐渐提高质量;版权贸易开始就必须以高质量的内容为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内容,免费赠送也没有市场。但版权贸易逆差长期存在。版权贸易种类逐步优化,但不合理现象仍然严重。传统出版物版权输出持续增长,版权贸易种类相对集中,图书仍是最主要的品种,引进和输入量均占到70%以上,年均1万种以上,其他类别作品的版权贸易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至今没能超过图书版权贸易。北京、上海及沿海地区的版权贸易量占据了全国版权贸易量的大半;新疆、内蒙等内陆地区的版权贸易量较小。中国版权引进地以美欧为主,除俄罗斯外,大部分为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例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美国一直是中国最大的版权引进来源国。版权输出地以亚洲地区为主,例如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近几年,中国对美、英、德、法等欧洲的国家的版权输出有赶超之势。

二、版权贸易前景

数字版权贸易继续突起。数字出版的蓬勃发展意味着数字版权贸易将成为未来的一股潮流,数字出版技术发展,为整体版权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数字版权是非独家的,可以重复售卖,数字版权贸易前景十分乐观。数字出版在因其互联网属性带来的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和互动性强等优势日益显现的同时,也迫切需要突破IP的授权与交叉授权规范路径、版权保护与可持续运营等方面瓶颈。

国际版权合作继续深入。版权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国际间的合作,版权合作有利于提升出版业工作水平,也有利于扩大出版社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合作出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际合作出版,包括不同国家出版商之间开展的各种出版活动,产品包括书报刊等各类出版物。狭义的国际合作出版co-publish-ing是各种国际出版合作方式中的一种,与其他出版合作方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共同策划、共同投资或通过在编辑、制作和发行等环节上的分工合作出版某部或某系列作品”。狭义的国际合作出版的常见方式有版本合作、图书包、选题合作和综合方式等。

参考文献

[1]冯光华.从版权贸易视角看出版产业体制及贸易政策创新[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3-68.

[2]李建伟,杨阳.中国出版业发展现状与走出去策略探析[J].中国出版,2015,(5):6-11.

[3]金元浦.中国对外出版及版权交易年度发展研究——现状、问题、特征与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2014,(3).

生产文化 篇2

2008-8-28

安全是企业发展重要保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头等大事。生产事故对企业生产有严重的影响,要把事故控制在最小限度内,必须全面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大力推行企业的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确保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促进职工安全素质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企业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需要全员参与的动态管理过程。建立完善良好的安全作业环境和自我约束的管理体系,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规范作业行为,减少违章引发的事故,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建设安全文化,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是推动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做到安全生产,实现文明生产,其关键在于开发和发展企业安全文化。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建立起安全自护、互爱、互救、应急的安全文化体系,在职工中树立起安全、高效的个人和群体的安全行为规范以及安全与健康的目标追求。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当今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扩大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占领市场及取得好的经济效益,都需要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企业要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将安全事故、伤害事件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使生产经营环境长期处于相对安全稳定状态。更重要的是使员工的思想素质、敬业精神、专业技能等方面稳步提高,才能推动与安全管理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工作的平衡发展,这对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和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大有益处。

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生产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需要。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科学领域内提出的一项安全生产保障的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是企业达到本质化安全的有效手段。违章行为都不是员工故意为之,而是因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不高而造成的。因此,只有以安全文化建设为抓手,才能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执行力由强制性到自觉性的转变,员工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飞跃。

二、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融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各项工作中

第一,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增强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最核心的起决定作用的是广大员工的安全思维方式,安全行为准则,安全道德和价值观。可见,要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就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思想。把“人”作为培育安全文化的对象和立足点,工作的开展围绕着“人”的安全需求出发,凡事责任到人,杜绝安全管理缺位现象。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引导职工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良好的工作习惯一旦养成,习惯性违章自然迅速减少,管理流程自然畅通有序,工作效率自然持续提高。因此,企业安全教育要在培养员工走程序化管理和标准化作业的道路上下功夫,培养员工在安全问题上遵章守纪、标准化作业的良好安全行为习惯。第二,不断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由一系列标准来构筑的一套系统,它表达了一种对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进行控制的思想,也给出了按照这种思想进行管理的一整套方法。建设安全文化实际就是把安全文化具体贯穿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具体应用到安全生产的实践中,改变以往传统的、粗放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将现代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创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全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全面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要坚持超前性和预防性相结合,为企业安全的长治久安、持续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要坚持实践性和针对性相结合,针对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拿出措施和办法,把安全工作的重点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不断加大安全文化的渗透和建设力度,增强安全文化建设的针对性。三要坚持积极性和自觉性相结合。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更好地促进员工安全理念和安全行为的养成,使想安全保安全成为企业员工一种自觉的积极的行为。

三、形成抓安全文化建设的合力营造和谐的安全文化氛围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需要企业各部门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作用,形成合力。企业各部门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要研究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切实增强安全宣传教育的时效性。工会要着眼于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尽心竭力为职工解难事。做到用温暖热人心、用感情动人心、用保障稳人心、用真诚换人心,使生产一线职工能够集中精力遵章操作,确保安全生产。共青团要紧贴青年群体,根据青工喜好、特点,发挥团员在安全生产中的生力军作用,通过开展“青年安全示范岗”等活动,对青工进行“人人想安全、人人抓安全”的引导;组织部门要通过开展“双区”活动(即思想责任区、安全责任区),强化党员干部安全责任感和政治使命感;宣传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渠道,加强安全文化阵地的建设,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的宣传灌输。

所以我们认为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建设安全生产文化先要树立科学安全观

建设安全生产文化,最根本的是要树立科学安全观,科学的安全观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上,认识生产安全与企业长远发展的关系,统筹生产安全与生产经营的需要,意识到它们之间的因果、牵制、促进与连带关系,既要确保生产安全,又要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树立“安全生产、责任在我” 的对安全勇于负责的主人翁精神

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的一份子,注重培养员工们的主人翁精神,强化守法意识、危机意识、自省意识、责任意识,在安全生产方面,要树立起“安全生产、责任在我”的对安全勇于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各项安全工作中充分体现出相应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增强安全意识,自觉地在每一个环节中对企业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去工作。

(三)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推进安全科学化管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并结合企业资深的部门设置及实际业务分工、管理等实际情况,以科学的安全观来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建设。管理中注重“谁主管,谁负责”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认真履行生产管理职责的同时不能放松抓安全,明确自身的安全管理责任和职责,确保落实执行安全生产制度。

(四)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发展文化生产力 篇3

纵观历史的发展,每一次经济形态的转变对人才的知识结构都会有不同的要求。农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以经验为主,工业经济以专业技术为主,知识经济要求的人才则必须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的人才。然而,从19世纪开始,由于科学技术的威力及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人们便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对科学技术的“崇拜”,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等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而获得圆满解决。在这种“科技万能论”思维定势的笼罩下,人文文化往往被虚置、取代。这一趋势和特征已深刻地影响着并规定着大学文化的发展,似乎办大学只要把发展科学放在第一位并在科学前沿上有所创新且占据领先地位,就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如此,便导致了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严重失衡,极大影响了文化生产力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固然拥有强大力量,却绝非万能,在人类必须应付的纷繁复杂的课题面前,在文化生产力深度挖掘的进程中,科技文化存在着若干盲点,需要人文文化去关照。

首先,科学文化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的指引。科学技术既可以用来造福,也可以用来破坏,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它总是给我们带来亦福亦祸的双重结果。科技成果“致祸”还是“造福”,并不由科技本身决定,而由社会的人决定,由人文因素决定。原子能的释放可以发电、医疗,也可以大规模杀伤人类,乃至毁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而原子能的“致祸”或者“造福”,对科学技术自身而言是“非所计也”。科学技术只有依赖人文关怀,方能确定其造福人类于久远的健康方向,方能使文化生产力得到深度挖掘并被健康利用。

其次,社会历史的发展呼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20世纪40年代末,欧美的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沉痛反思后得出结论:只有科学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体现正确价值取向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依托,这样,科学技术才能成为人类的福祉,而不致成为残害人类的毒物。由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欧美许多大学都在试验如何开展人文教育,并使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高等学校的学术水平、管理水平、教育水平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孤立存在的,同样需要与世界接轨。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一流人才,要在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再次,人文文化可以给人们许多直接和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扩展人的思路,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爱因斯坦说过:“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我把这种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的,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的提高主要靠文化的积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文化基础上的。可以这么说,人文文化背景越宽,视野也就越宽,融会贯通的能力才可能越强,进而创造力也会增强,也就越有可能进入学科前沿,也才越有可能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中有所建树。当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人没有社会责任感,甚至做出丧失人格、国格的事情,有些人的所作所为形同禽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文素养的缺失。

中国要在21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中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切实重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而要使文化生产力能够协调、高速发展,就必须解决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割裂问题。因此,我们的大学教育应着重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改革大学体制,由文理分治改为文理综合。近几年我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这种大学体制的改造给沟通两种文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创造了现实条件。其次,要转变重理轻文的功利倾向,实施通才教育。高等学校的责任在于,对于任何一个受教育者,不论其专业是什么,都应以历史、哲学、语言和文学为基础,重新布局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从而使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具体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第三,要营造大学的文化格调,提高教师的文化品味。文化格调是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相融合而产生的风貌,它渗透于学校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大学是否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的文化格调直接通过教师的文化品味体现出来。所以,高校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如此才能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更好地为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南京市越剧团)

手工艺是文化,更是生产力华 篇4

当现代生产全面进入机器技术时代时,手工艺就退出了物质生产的范畴,其作为生产力的物质生产属性隐去了,而其文化属性随之凸显出来,并被拉入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中,引发人们更多地从文化的、美学的、艺术的角度和眼光来理解和看待手工艺,在惊叹它的美妙精巧的同时,也慨叹它渐行渐远的身影,扼腕它在现代社会所受到的挤压。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在文化传统更加被重视的今天,手工艺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文化、情感的认同和尊重,被阐释、被追溯出更为丰富也更为深入的文化含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深入的进程中,手工艺也实现了由“落后”、“低效”向“文化记忆”的华丽转身,成为近几年来社会文化的“新贵”。今天,手工艺多被冠以“传统”二字,“被文化”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象征载体。

进一步设想,手工艺仅仅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价值吗?不能忘了,手工艺的根本是生产技术,它的存身之本是物质生产活动,在本质上和现代生产技术一样,是一种生产力。尽管手工艺淡出了今天的生产体系,但不能否认或无视它作为生产力的本质。当然,将手工技艺当作一种文化进行保护及研究,无疑是必须的、重要的,否则,我们今天谈到的“手工艺”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但我们也应看到,手工艺是精神文化与生产技术的统一体,难分轩轾,在不断提升手工艺的文化价值的同时,能否让手工艺在今天产生更多的生产力价值呢?

二、机器的弊端

这看似很难。因为以机器为核心的现代生产体系是现代社会生产的主轴,机器代替手工已被视为生产力发展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效率而言,机器是先进的,手工是落后的,先进的要取代落后的,落后的必然是要消亡的。按照这一进化逻辑,手工艺的消亡是其历史宿命,只能委身于文化保护领域,只能具有文化学意义上的价值。但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以机器为核心的现代生产体系也有自身的缺陷,也处于趋向完善和变革的进程中,如今,很多人都注意到机器生产在不断追求生产效益的同时所带来的诸多社会和自然环境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失业、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这些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这是其一。

其二,即便我们承认追求效益是现代生产体系无法摆脱的根本原则,机器还是生产的主导,但也能看到,其追求效益的方式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当今是一个消费主导生产的“消费社会”,这就要求生产体系不仅要生产产品满足消费,还要提高社会整体的消费水平、刺激消费欲望,如此才能维持生产体系的运转,就是让更多的人有钱消费,想消费。没有了消费者,也就谈不上生产了。去年国家实行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就是激励消费的政策,目的就是维持生产的运行。但最关键的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家电、汽车等行业目前都是以规模求效益,对于日益先进的机器而言,提高生产数量是不成问题的。但机器生产技术的提高却不一定会提高就业率,两者甚至是反比关系,更难谈得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了。在“机进人退”的状况中,人们从现代生产体系中获得利益的机会和空间也就减少了,消费能力也无法提高。无论怎么下乡,乡村的消费力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让农民获得更多地参与现代生产的机会。

第三,就消费欲望而言,现代生产要通过不断更新产品使人们不满足当下的消费意向而进行新的消费,很多产品在功能方面的更新空间是很有限的,如家用电器的功能是明确的,生产技术也是成熟的,就需要在材料、款式设计上下功夫,不断增加它的符号价值,让产品成为“作品”。消费社会就是符号消费,消费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消费产品的符号——附加在产品上的“意义”,如某服装、饰品的“品牌”。也就是说,生产者生产的不仅是“物”而且是“意义”,但这个意义从何而来,就从文化而来,就是把人们尊重、珍视、喜爱的文化和情感,确切地说将“文化符号”、“情感符号”融入到产品之中。由此可见,今天的生产体系不是与文化相隔绝的独立王国,而是需要“文化化”,然而这对于成长于数理理性、擅长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的机器来说,无疑是个巨大挑战。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迅猛发展的“先进”的现代生产也面临诸多困境。单纯依赖机器技术的进步来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已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情况和未来趋势,如何弥补机器的弊端,是一个需要我们着重思考的关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便是重新思考机器和手工的关系。

三、发挥手工艺的“补充性”生产力价值

那么,手工艺如何有补于现代生产体系的完善呢?

第一,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农民收入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尽管城市化进程增加了农民在城里的就业机会,但这仍是不够的。而且城市化也不是多盖几座居民楼、拓宽几条街道、扩大城市容量就能实现的,仍需一个漫长的过程。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还是让农民能在本乡本土就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更加紧密地和现代生产连缀在一起。同样,现代生产也离不开他们,因为他们的收入水平直接关系到现代生产的运行和发展。这就需要现代生产要把一些机器生产环节交给手工,放到村户中完成,让更多的手工劳动力加入现代生产,而不是一味地盯着如何让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如何把一切生产环节都放在厂房里完成,如何把手工劳动力挤出现代生产体系……这就需要现代生产体系要将手工艺当作一种生产力来看待。在这一眼光下,需要我们将机器和手工的矛盾关系转化成互补关系,不断在实践中寻求两者的互补性契机。同时,手工不仅仅是一种机械力量,也蕴含着丰富的技术含量,其精湛程度是机器所无法比拟的。除去某些只有少数人掌握的“特艺”,许多手工艺在对待土、石、竹、木、草等自然材料方面,在悠久的劳动生产长河中积累了大量的技巧,并为很多人所掌握,很多是乡村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技艺,既经济又环保。如竹编技艺在我国南方地区是很普遍的,它不仅能生产家庭生活用品,也能广泛运用在家电的生产上,如空调、电风扇的隔栅都可采用这种工艺。只是当前在机器生产的强势下,我们忽视了手工艺这个丰厚的生产力资源,或仅仅将它当作一种文化形态来看待。所以,建立手工与机器互补结构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我们要全面、认真地了解手工艺的资源状况,要把手工艺当作一个重要的生产力资源来看待。

第二,前文谈到,现代社会中,对符号的消费成为现代消费的一个明显特征,即,人们的消费更看重产品所代表的意义,这种特征在一定人群中表现得极为鲜明,甚至超出了功能的“利害”考虑,如染发的时尚,即使染发对身体有害,但因它能表示活力、时髦、青春等意义,仍有很多人为了获得这一“符号”而不惜付出经济和健康的代价。可见,一个产品能否进入当今的意义链条以及处于何种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价格。即使名牌产品也因“一线”、“二线”之分而价格相差甚远。也就是说,人们是根据产品的意义高低,来判定产品的价格的,在一定意义上是把商品当作“符号”而不是当作“物”。而符号价值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符号在社会文化尤其是人际交往行为中作用的大小和通用程度;二是来自符号的差异性原则,即符号的独特性,符号在很大程度上因差异而获得意义,成为某一文化内涵和社会阶层的独特标识而受到认可和推崇。由此,从“符号价值”的角度说,手工艺在拥有“符号价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手工艺作为人的劳动智慧的象征,是被普遍认可的,而且也正是因其独特的技术使之在“技术崇拜”观念中,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人们消费工艺品,并不仅仅是看中它的使用功能和外观形式,更是欣赏其独特的工艺技术。加之近年来人们更加理解和尊重传统的、民族的文化,使那些与传统、民族文化为观念内核的手工艺逐步趋向价值体系的高端。这都为手工艺获得较高的“符号价值”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况且,这种“符号价值”是社会文化演进的自然结果,有着广泛的美誉度,较之需要借助广告轰炸的手段把一个“无厘头”的符号打造出“符号价值”,前者几乎不需要成本,精于计算投入产出帐的现代生产体系肯定深知手工艺作为“符号价值”的成本优势。其次,手工艺及其产品在现代的符号体系中表现出强烈的独特性。今天,机器生产的产品和手工制品之间的有着很大的差异,手工产品的独特性正是在与机器产品的比较中展现出来的。机器产品是冰冷的、重复的,而手工产品是温暖的、个性的,也正是在这种比较中,手工产品也因其独特而具有了机器产品不能替代也不能模仿的“符号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说,手工艺的“符号价值”会使其成为“符号消费”舞台上的主角。但我们也应看到,消费社会虽以“符号消费”为最显著、最活跃的特征,但仍不能忽视现代生产在优化产品功能、提高生产效率的强大优势,它是任何产品“符号价值”的基础,倘无此,手工艺的“符号价值”便丧失了基础。由以上所论看,两者的互补性越来越明显,在不断深入认识这种互补性的同时,两者结合的契机也会更多地显露出来。

第三,手工艺有着独特的“设计思维”。很多手工艺产品的制造、设计是一个人来完成的,而且很多手工艺者是普通人,他们不仅熟知一个地域的生产生活方式、习俗传统和自然环境,也熟知消费者,相对于现代生产体系中的为“生人”而设计的设计者来说,他们更多的生活在“熟人社会”中,更善于就地取材,量体裁衣,为本乡本土的“熟人”设计、制作,因此更能贴近一个地区的小众群体,手工艺之所以在今天虽有颓势却没有绝迹的原因,即在于此。相应的,今天的一些现代企业也有一个由规模化、标准化、一般化向小批量、多样化、产品目标人群更明确的转变,企业的经营者、设计师也需要具备手工艺人的那种“设计思维”。

以上从社会、市场和设计三个角度,从宏观到微观阐述了手工艺生产与工业化生产的一些互补因素,提示了手工艺作为生产力对于完善现代生产体系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的实现不仅需要我们在认识上要转换一下视角——从文化转向生产力——来不断发现手工艺的生产力价值,更需要在找到一个实践方式来实现手工艺的生产力价值。

四、设计师要了解手工艺

笔者以为,这个实践方式从大处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调整,从小处说便是设计。

设计是现代生产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身也是现代生产体系发展的产物。我们通常认为设计和工艺美术的区别在于:设计是在适合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长处和限制的前提下进行产品的案头预想,而工艺美术则是适合手工生产方式的产品预想和制作。从这一理解来看,两者的根本区别就是所依赖的生产手段、方式的不同。就设计的历史来看,设计的确是随着机器工业化生产的发展而走上前台的。但历史并没有停留,今天的机器大工业生产虽然仍是现代生产体系的主干,但也在发生巨大分化,也需要逐渐融入手工生产方式,以使自身能够灵活适应一定的社会状况和日趋多样的消费趋向。所以,设计也需要重新理解生产方式、手段的范围,不能仅仅停留在机器的界限内,应该(也是可以做到的)将包括手工在内的生产力、生产方式都纳入到自己的视野。如此,设计也为自己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在这一意义上,设计和工艺美术没有隔阂。但实际上,由于学科分界的原因,设计教学只关注机器生产方式,而对于被划到工艺美术范围的手工生产方式知之甚少或视而不见,甚至有意排斥。如果设计师不了解手工艺的生产力资源,自然也就不能把手工方式融入到设计中,只能按照机器生产的水平和限定来设计产品。当然,笔者并非要所有的设计师都了解手工生产,而是说在设计中融入手工生产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设计创新道路。笔者曾在一篇评论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设计展的文章中点评过一件用竹编当作电风扇隔珊的设计作品(见《美术观察》2009年第11期《设计如何改变生活——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述评》),也可当作本文的最好案例。

企业文化与安全生产 篇5

谈起企业文化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因而它隐匿地存在于广大员工的心灵之中,并在员工的潜意识中形成共识,在员工的心灵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平安制梁场领导班子倡导“把项目放在心上,把心放在项目上”在经历梁场一年的制梁安全生产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每位员工心灵,与之企业共荣。平安制梁场在发展中创造了独特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了梁场的发展。

平安制梁场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梁场独特的个性文化长期积淀形成的。

平安制梁场企业文化是梁场领导班子及每位员工努力、和谐发展而形成的,是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创建和实践的结果,梁场企业文化是长期坚持宣传、不断实践和不断规范的结果。是通过吸收集体的智慧,不断补充,不断修正,不断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的。

平安制梁场企业文化对梁场员工能力的形成、作用、保持和促进提供根本性的作用。梁场企业文化决定着能否在市场活动中的态度,决定着梁场产品属性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梁场自身组织规范和行为准则,决定着梁场员工的敬业态度和奉献精神,决定着梁场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平安制梁场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他人,对现场施工人员提出:‘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安全进场;安全出场,久而久之,在梁场中酿造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的气氛,形成了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克的团体意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没有这种团队意识,终究无法生存。这种企业文化使梁场第一负责人和全体员工之间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

力和向心力。大家想企业的前途之所想,急企业的命运之所急,共同的价值观造就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从而整个梁场上下步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团队互相勉励,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应对自如,无往不胜。

一个好的企业,必定有一套完整的规范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梁场的各项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也是梁场迅速提高文明标准化管理,保证安全质量,调动全员积极性、形成自觉性创建与发展的实践中逐步完善的,它凝聚了梁场领导班子及全体员工共同的心血。反过来,这种企业文化又成为梁场内令行禁止的“总规章”。制度一旦形成,梁场的领导者和梁场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而梁场的领导者又必须首先身体力行。如有违反者,要按照梁场制度执行。

平安制梁场企业文化还在于它所固有的共同价值观使梁场的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自己在梁场中存在及其行为的价值,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从而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以人的企业文化氛围中,梁场领导者管理者对员工的关心,使员工树立信心,别人能干好的,我们也能干好。同时我们要做有信心有准备的人,“不做准备工作的员工,是不称职的员工;不作准备的企业,是不称职的企业”思路决定出路,信心决定成败。梁场领导者管理者对员工充满爱意的批评,使员工能够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气,争作一名优秀的员工;梁场领导者管理者对员工的表扬与奖励,使其他员工学有榜样。

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梁场的创建、生存与发展壮大中始终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而梁场在创建和发展壮大中又形成和完善了企业文化。

在梁场领导管理者带动下形成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做事风格,进而影响梁场和核心骨干、梁场团队,最终形成梁场管理制度,全员行,深入到梁场,立足创新、科技兴企等每一个环节,以产生创新、创优张力、竞争张力、发展张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将平安制梁场建成标准化示范点使之成为中铁二十一局及至全线的一个亮点。

安全生产管理又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安全生产管理也是企业文化的保障。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天字号”工程。如何搞好安全生产,处理好安全与梁场发展中诸多工作的关系,是梁场领导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平安制梁场领导班子带领下,把安全生产做为头等大事进行展开。在进入场区的同时督导安质部门全面制定《安全责任制》、《岗位职责》、《安全体系》等各项安全质量规章制度。总结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质量、安全与奖惩、安全与检查、安全与责任、安全与以人为本、安全与构建和谐企业等有序可控,力求找准安全生产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位置,正确处理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的矛盾,促进安全生产的稳定发展。

一、正确认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坚持生产必须安全的原则不动摇

特殊的生产环境,给我们提出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这一永恒的话题。没有生产就没有安全,没有安全就保证不了生产,安全与生产是统一的,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但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追求高速度,员工为了追求高收入,安全生产往往喊在嘴上、写在纸上,常常出现安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

二、正确认识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

生产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效益,效益是靠管理来实现的,没有管理就没有效益。在综合管理中,安全管理是实现效益的前提,以往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的抢救和处理将耗掉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经济损失是难以躲避的,如果发生重大事故,还会给大家带来致命的灾难。没有规距就不能成方圆的硬道理。

因此,我们一定要认清安全与效益的因果关系,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克服那种重效益轻安全的糊涂思想,把生产引到安全生产的轨道上来。

三、正确认识安全与质量的关系,持续开展质量达标活动.四、正确认识安全奖与惩的关系,发挥好正反两个典型的作用.正确认识安全奖与惩的关系。我梁场领导班组特设定质量个人奖励及合理化建议奖。鼓励梁场员工认真履行个人质量职责、梁场特设质量个人将,依个人质量职责大小、质量工作的强度大小、部门人数、设立不同的奖励金额。其次鼓励梁场员工踊跃提出安全保证、质量保证及改进、降低成本、加快进度的建议,梁场特充合理化建议奖。(例如:在2010年11月27日梁场安质部安全员亢进来在2#存梁台位附近发现有人偷盗,并及时阻止立即向安质部汇报情况,调查发现属提梁机重要配件(螺帽)若不及时发现、追回配件,将会严重影响梁场大干40天制梁、提梁施工进度,现决定给予亢进来奖励500(伍佰元),并对提梁工班、护场队提出严厉批评。项目经理要求梁场员工向亢进来同志学习“爱场、敬业”的工作态度!

(若因失职丢失配件,造成施工进度的,就是梁场的罪人)。

反之,梁场针对各部室、生产工段及班组建立安全、质量责任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对一般质量问题或隐患的按照各部门岗位班组进行考评,对责任心不强或失职发生严重质量事故,造成重大损失的,按照《质量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执行,必须追究其责任,元素处理。

五、正确认识安全检查与被检查的关系。解决好主动与被动的问题

从安全监督检查的角度,检查与被检查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但在实际管理中,又是对立统一的。项目经理是安全质量第一责任者,通盘谋划安全生产管理的全过程,所有的员工是安全管理的主体,作为被监督检查对象与检查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分工不同,责任不同。使每一位员工意识到:以大局意识;市场 4

意识;创新意识;成本意识;责任意识;执行意识;服务意识;学习意识等方式明确责任,进一步使企业文化与安全生产相结合,使主动与被动更好的统一起来。

“文化生产力”再解读 篇6

[关键词] 文化 文化生产力 时代特征

一、“文化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所谓文化生产力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创造各种思想、观念、意识、文化、艺术等精神产品,并与物质手段相结合,为人们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推动人类发展的能力。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实践的观点出发看到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两种力量,即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取得的物质成果所表现出来的物质生产力,在处理人与人关系及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以特殊形式”取得的精神方面成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生产力。他还经常使用“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等概念,深入讨论过精神产品的“价值”和“交换”问题。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文化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人的智力、科学、生产管理、劳动组织等。文化产品生产中的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天然地具有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具有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具备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基本特征。文化产品的生产,形成物质形态的生产过程,一旦与其他产品一道进入流通领域,作为商品体现特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时候,他的经济力量就被充分体现了,就与其他物质生产共同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马克思的大生产力观念还表明,文化为一种产品,它不仅仅是精神产品生产者内在的独创的心理活动,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成为大规模的生产,也就是说形成“文化产业”。当代文化生产既有个性化的生产方式,也有更大的社会生产方式,是集团化的、社会化的规模生产,像影视、音像、广告等传播的制作,都是庞大的现代化生产线。如今,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所创造的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文化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日益突出。

二、科学把握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是理解“文化生产力”的一把钥匙

1.文化的内涵。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人统计,到目前为止竟然多达200多种的定义。但得到大家普遍认同的是把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所谓广义的文化,就是人类以自己的全部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一切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事物或所有被“人化”的事物。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而所谓狭义的文化则特指精神文化,即观念形态的文化。文化的产生同物质的生产相联系,通过历史的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人化的形式存在着,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依赖于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各种中介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向全面发展。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又要在人和人之间发生一定的关系。在这些关系发生发展的同时,人类文化也就产生和发展起来,从最初的采集文化,先后经历了农业文化、工业文化、现代文化等几种形态,表明了从一开始人类就是从事着两种基本的生产形式——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生产。在今天,和生产力尤为密切的文化表现为科技文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相联系的表现为人文文化,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文化。但这两种文化在今天看来,共生交融性越来越强,具体表现在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趋势日益凸显,物质产品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

2.文化的功能。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化具有以下功能:(1)传递社会经验和维持社会历史连续性的信息功能。文化通过人类社会约定的符号系统,起到固定、表达、储存、传递、加工社会信息的作用,可以使社会信息超越个人直接经验的范围,使社会经验代代传递,表现出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成为人类社会的“遗传密码”。(2)教化、培育功能。即人所创造的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使人成为社会的人。(3)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文化通过继承并在人们实践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获得新的文化形式和成果,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稳定功能。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它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精神纽带。

在今天,文化的功能具体表现在文化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为知识经济所推动的全球化发展已经迈入“后工业时代”,非物质的、符号的交换与消费已经成为超越民族国家的典型的增长领域,文化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领域,特别是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已经把文化发展战略变成了一种国家发展战略;文化产业的发展迅速被人们所认可和接受,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大势。突出表现在:物质产品中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长,许多消费品需要附着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而文化也通过批量复制的方式通过市场大规模传播。因此,有人就把新世纪的知识经济称之为“文化经济”。目前,在世界最发达国家的GDP中,80%以上来源于服务业,其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扮演了主要角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中,文化因素的贡献率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应该将文化积淀与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产品、转化为富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精品,把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使文化事业的发展融入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真正发挥文化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进步的功能。

三、“文化生产力”的时代特征

文化生产力同物质生产力相比,具有明显的精神性和依附性特征,集中体现在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共为一体的密切关系。一方面,文化生产力,是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等精神方面的文明发展的成果,表现出精神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正是人这一生产力诸要素中主导性能动因素,以其“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将自身能动的主观因素,诸如思想、意志、情感、愿望渗透于全部文化生产、流通、消费过程。而另一方面,文化生产力具有明显的“物质性”。文化生产者通过以自身“特殊形式”的劳动,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为以物质为依托的文化产品,表现为一个物化的过程。它同样需要改变物质的现实形态,获得物质的新的存在形式。

文化是生产力,是随着知识经济的诞生、成长而日益明显地表现出来的。在今天“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最活跃的现代生产力因素是文化、是科技。文化生产力不仅已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1.科学技术开始成为直接的、独立的生产力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凸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独立性和决定性作用日益显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蓬勃发展,俨然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但以成本优势进入制造环节的中国企业,正在面临盈利空间不断缩小的危机:家电企业的3C、6C认证之痛、几近被核心技术窒息的DVD之苦……核心技术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期求进一步成长抹不去的痛。而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们却仰仗其锋利的“技术刀叉”正在蚕食着中国市场。其实,有的核心技术看似只是一个小小的芯片,但就是这一个小小的物质材料却承载着比自身价值多得多的创造者的智慧。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使科技文化因素在社会产品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高新技术、知识产品在社会产品中占有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

2.知识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社会的骨干产业。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在知识基础上形成的科技实力成了最重要的竞争力。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则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知识已成了时代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以高科技信息为主体的知识经济体系,迅速扩展令世人瞩目。

3.文化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融合趋势增强。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结合日益紧密,经济与文化的共生互动关系日益增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文化作为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具有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已经形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政府对人民的组织动员能力、参与国际化程度等,都越来越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综合水平。随着知识经济兴起和信息技术发展,经济与文化进一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出现了世界性的历史趋势——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这一趋势表现为相对的两个方面,即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

所谓经济文化化即在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包括观念、知识、信息、科技乃至心理因素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主导性作用。经济文化不仅表现在由于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产品的研发周期缩短,科技含量增大,还表现在现代商品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深厚、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文化特色越来越鲜明。企业开始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中讲求“文化沟通”,主动学习了解国外营销地的语言、人们的生活方式、风土民情及其历史、宗教、社会状况,了解营销地悠久的文化传统及其所体现的特有的价值观念,从而使自身的产品在品种、造型、款式、外观、包装、服务、广告及推销手段上,与营销地人们的文化素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特定的审美需求相一致,最终达到推销产品、赚取利润的目的。

所谓文化经济化是指在文化发展中不断融入经济因素,而且经济因素在文化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日益增强。文化经济化不仅表现在文化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存在和增长为前提,通过文化的需求消费的刺激和拉动来实现,还表现在文化的发展借助市场的通道,以产业的形式展现着特殊的经济力。实践证明,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实用功能型消费必然向文化审美型消费转变,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就会迅速增长。而当今文化产业的兴起,集中表现了文化的经济力。

参考文献:

[1]陈继勇 徐 涛:知识经济与亚太经济格局的变动.中国经济信息网,2005.3.24

[2]康秀棠: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理论探索,2004.2

精益生产方式下的丰田文化 篇7

1. 全面认识精益生产方式

要解读精益生产方式, 首先得对丰田文化的基本理念有一个了解。丰田的基本理念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在这里, “更好的产品”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要“提供给客户高品质的产品”;二是要以“满意的价格”为客户提供产品。为了确保实现以上两点, 丰田公司在生产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从而形成了现今我们所熟知的丰田生产方式。其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采用不使次品流入到下一个流程的系统, 各个流程均保证产品质量, 从而保证得到高品质的产品。二是通过不断改善 (排除不必要的程序) , 以降低产品成本, 确保产品拥有一个顾客满意的价格。这两点可以说是丰田生产方式的精髓之所在。为了做到不使次品流入到下一个流程, 从而确保丰田产品的品质, 丰田公司采用了全面质量管理, 它强调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非检验出来的, 由生产中的质量管理来保证产品的最终品质。在每道工序进行时均注意质量的检测与控制, 保证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如果发现问题, 立即停止生产, 直到解决, 从而保证不让问题产品流入下一个流程。另一方面, 通过不断地改善措施, 彻底地排除生产中的不必要的流程, 消除生产中的一切浪费, 以实现成本的最低化, 从而确保产品的合适价格, 并最终达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2. 丰田文化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

这里所说的“人”是广泛的概念, 包含了员工、供应商和顾客等。“顾客至上”是公司的核心信条之一, 企业和每位员工不仅将最终顾客, 还将同一流水线员工和下一工作站的员工同样视为顾客, 如此, 则会产生团队合作, 最终获得高绩效。如果每个员工均认同和信守这一原则, 员工将会不断地分析其工作, 以便确认自己是否做得足够完善, 没有麻烦到其他顾客。而这又培养了每位员工辨析工作中问题症结的自主性和能力。如果每个人都密切关注这些事情, 则必然会形成“持续改善”的局面。丰田文化的精髓在于将员工、供应商、顾客等视为利益共同体, 将“尊重人、持续改善”等价值观和信念, 通过具体的教化融入每一个丰田人的头脑中, 内化为丰田人独特的观念, 从而造就了丰田人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即丰田文化。

“对人的尊重”是精益生产方式中的“持续改善”的根基。丰田公司尊重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通过各种制度、活动、渠道增进彼此的理解, 鼓励承担责任, 建立互信;其二, 重视团队建设, 鼓励个人和职业的成长, 让员工分享公司成长的成果。丰田有句著名的口号“丰田既要造车, 也要造就人。”精益生产方式要求高层管理者充分信任员工, 训练员工, 提高他们的素质, 加大他们的决策权力, 建立起以“人”为中心的人本文化。生产过程中大量浪费是无形的、微小的, 与员工的工作密切相关。如加工切削余量的浪费、由于工具放置不合理增加寻找时间造成的浪费、生产过程中“合理”的废次品造成的浪费等。要杜绝这些现象, 首先, 要依靠员工、高度信任员工。因为根除这些浪费, 需要员工思想观念的逐步转换、工作习惯的不断改变才能实现。其次, 要不断提高员工素质。管理者应成为教练员、协调员、支持者、服务者, 负责训练、培养员工, 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让员工有能力发现生产中各种浪费, 并能自己分析解决。再次, 要充分授权给员工, 加大他们的决策范围。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 员工可自行暂停生产以引起各级管理者及部门的重视, 迫使他们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员工自己的小革新可不必经领导批准, 直接组织实施。

在处理人与机器的关系上, 丰田也是把人放在了首位。企业高层始终强调企业实行带“人”旁的自动化。按照丰田生产方式的主要创始人大野的观点, 所谓包括人的因素的“自动”, 就是不用人就可以对机器进行监视, 在出现异常时, 机器能够判断和停车, 而一般人说的“自动”仅仅是指机器自己动作。那种仅仅会自己动作的机器, 非但不能减少人员, 车间里每台自动化机器前反倒要设一个监视人员, 这和手动没有什么两样。所以, 自动化的第一步并不是使机器自动进行加工, 而更重要的是, 当发生异常情况时, 机器能够感觉到并能自动停车。为此, 无论是新老机器, 丰田公司都要装上自动停车装置, 诸如定位停车、全面运转系统、质量保险装置、安全装置等, 努力使机器具有人的智能。这种想法, 也扩大到装配线工人的操作上。不论是人、机器或生产线, 如果发生异常都能立即停止运转。这些在丰田方式中都被称为“自动化”。操作人员自动化的“自”, 是自身的“自”, 自己感到“这不行”、“不合格”时, 就可以马上让生产线停车。他们认为, 由于生产线停车, 问题才清楚地暴露出来;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 才能建立效率高的、不再停车的生产线。更为可贵的是,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设备的关系的思想:正好完成需要的生产量;手式操作和机械操作分离, 不承认监测作业;使人发挥百分之百的能力, 即使机器闲置也无妨。

3. 丰田文化的基础是培训和制度建设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 首先, 将企业的价值观念与用人标准结合起来。这要求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招聘者进行严格的培训, 而在制定招聘要求时要有专家的参与, 在招聘未开始前就已描绘好所要招聘的人员的整体形象, 即事前的招聘。在招聘面试过程中, 根据分析人的性格特点及价值观念, 与面试要求和标准对照, 将不合格的人卡在企业的大门之外, 而选择对本企业文化认同较高的人员。在员工招聘过程中, 通过事前的招聘, 保证了企业招收适合本企业文化的人。其次, 将企业文化的要求贯穿于企业培训之中。这种培训即包括企业职业培训, 也包括非职业培训。尤其是非职业培训, 采取一些较灵活的方式, 如非正式活动、非正式团体、管理游戏、管理竞赛等方式, 将企业价值观念在这些活动中不经意地传达给员工, 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行为。此外, 公司还注意建立员工沟通渠道, 其中的“公司内的团体活动”是根据员工的特点, 将员工分成了更小的团体。团体小可使参加者更加随意、亲近地接触, 这对于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是很有帮助的。一个人可以根据各种角色身份参加不同的团体聚会。通过参加这些聚会, 既开展了社交活动, 又有了互相谈心的机会。为了这种聚会, 公司建造了体育馆、集会大厅、会议室、小房间等设施, 供自由使用。公司对聚会活动不插手, 也不限制。职工用个人的会费成立这种团体, 领导人是互选的, 并且采取轮换制。所以每一个人都有当一次领导人来“发挥能力”的机会。这些聚会都有一个共同的条件, 就是把这些聚会作为会员相互之间沟通亲睦、自我启发、相互交流的场所。

丰田的高质量产品是建立在员工的高素质、责任心和自豪感的基础之上的。这些企业文化的精髓当然不是自然产生的。丰田公司在研究人上下了不少工夫, 它把公司、产品质量、个人收入、利益等与每个人在公司的每一行为用一套规章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充分研究人的本质、摸透人的行为规律的基础上订立的这套规章制度体现了各方利益的平衡, 就像法律一样, 成为约束每一个丰田人的行为准则。特别是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在每个岗位、每道工序、每个车间都订得非常具体。新员工进入公司的各项培训中, 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是反复讲得最多的内容。这些规章制度以各种方式不断地敲击着人的每一根神经, 直至把员工的行为嵌入丰田的模式并变成人的本能行为为止。

生产方式——企业文化的张弛之道 篇8

传送带式生产:窒息企业文化

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中有一段诙谐的表演:工人们每天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以致习惯成自然, 无法停下来。尽管影片夸张的艺术手法让观众忍俊不禁, 但那节奏异常紧张的流水线却生动地反映出传送带式生产的场景。

传送带式生产起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其目的是批量生产以降低成本。工人们在流水线上组装产品, 每个工人专注于一道工序以提高效率。比如, 张三装一个芯片, 李四装一个线路板, 王五装两个螺丝, 赵六装外壳, 钱七贴标签。流水线不停运转, 每个工人不停地重复着一种动作。如果在工厂干一辈子, 也许只会装一个芯片或两个螺丝。富士康就将这种生产方式运用得淋漓尽致, 流水线上每个员工的每个动作都被“分解”。也就是说, 员工在每天的重复操作中, 每个动作的时间、成本都是可控的, 每个零部件的完成时间、成本也是可控的。在这种生产方式下, 员工不能聊天, 更不能随便走动或请假。因为员工都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操作, 缺少一个人, 流水线就得断。就这样, 一个个活力四射的年轻人, 就硬生生被“定格”成流水线上的一个“符号”。一些员工因为工作单调枯燥, 没有成就感, 于是就产生了悲观绝望的心态。可以说, 传送带式生产窒息了企业文化。

细胞式生产:还原企业文化的活力

20世纪下半叶, 全球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商品极其丰富, 人们转向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体验消费。对生产性企业而言, 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 加之激烈的市场竞争, 那些规模大、投资高、回收期长的大型生产线就显得不合时宜, 于是细胞式生产应运而生。

简单说, 细胞式生产就是一张圆形或方形的工作台, 2~10个工人, 以人力车取代长长的传送带, 每个工人熟练掌握尽可能多的工序, 从而减少交接时间以提高效率。细胞式生产是企业按照产品品种、设备等因素将整个生产过程划分为若干小型柔性生产线, 由几个工人承担产品生产过程所有工序的操作。

在佳能公司, 生产照相机由10个员工操作, 张三拧个螺丝, 李四装个镜片……10个员工可以边操作边聊天。某个员工去吃饭, 其他员工就帮他装镜片、装皮带。每个员工都是“全能”的, 产品的所有工序都会操作。也就是说, 把流水线的机械化方式换成一个人性化的方式。虽然员工可以边聊天边操作, 但是工作效率却很高。1997年, 佳能废除了16000米长的流水线后, 采用细胞式生产, 1998年就取得了成效, 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了50%;1999~2000年, 每位员工贡献的利润在单年内升幅高达80%;2004年是1999年的4倍。

细胞式生产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 还原了企业文化的活力。

兵工企业生产方式:培育团队精神和精英文化

我国部分兵工企业具有火工作业和机械加工并存的生产特点。火工作业采取的是细胞式生产, 因生产过程的安全和产品可靠性要求不能及时得到验证, 且员工都在一个工作台上操作, 安全生产靠的是大家的合力, 操作人员较为团结, 长期以来形成了规范的操作模式和浓厚的团队协作文化。机械加工是一个员工操作一台车床, 负责一道或几道生产工序, 依靠的是个人的操作技术, 产品质量当即就可验证, 只要符合图纸要求就能流转到下道工序, 无需其他员工过多的协作, 长期以来形成了凭技术、凭工数取薪的精英文化。而提供基础服务的员工因不直接生产产品, 没有计件工资的条件, 未形成凭产品、凭工数取酬的理念, 这种惰性文化亟待注入新时代的竞争理念。

发展我国文化生产力重要问题简述 篇9

一、文化生产力理论认定的伟大意义和现实地位

文化生产力观念的确立, 是巨大的理论创新:1.文化生产力的提出, 表明了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我们的根本任务可以分解为集中力量发展物质生产力,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要努力发展文化生产力,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从而使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得到解决, 推动整个社会前进。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都有自己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只有社会主义更加重视自己的精神生产和文化发展, 这是它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和其他就剥削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2.文化生产力的提出, 突出体现了生产力构成中的人本思想, 使人重返经济和社会舞台的中心。文化生产力更加直接、更加充分地反映了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3.文化生产力的提出, 表明了它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文化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对现代文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是划时代的。它将对旧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教育模式、经营管理及领导决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另外, 确立文化生产力概念, 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内容的丰富与发展, 最能切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在整个生产力诸多因素系统中居于决定性的地位。1.文化生产力的认定是对马克思主义有关内容理论建设的丰富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表现出比精神生产力更强的涵盖力和解释力。它来源于精神生产力的理论概括, 但显然又比精神生产力有更多的科学内涵与分量, 标志着这一理论新形势下的新发展。2.文化生产力的理论认定适应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强调文化是一种生产力, 反映了许多传统行业在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大潮中性质上所产生的重大变化, 更为其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3.现代文化正以日益增进的规模和深度渗透到社会生产力中, 文化是生产力之魂。生产力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劳动生产力”阶段——“机器生产力”阶段——“文化生产力”阶段。文化生产力不仅意味着社会生产力中有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而且意味着社会生产力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因素, 以至于文化成了左右社会生产力的档次和品位的决定性力量, 这就使生产力已成为“文化型”的生产力。

二、文化生产力的时代特征

关于文化生产力的特征, 就基本的方面讲, 一是文化内容主导。文化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包括人的智力、科学、生产管理、劳动组织、文化资源等。更为关键的是, 构成文化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是一种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社会生产力。二是包蕴人文精神。文化生产力的内容构成不仅有智力因素, 还有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娱乐休闲精神因素, 不仅包含科学精神, 还体现人文精神, 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三是强调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以及不断融合的趋势。在文化生产力中, 体现出两方面的趋势:一方面, 文化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必须强调它在整个市场上的独特性, 强调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 以求得不同文化所蕴含的生产力的最大发展;另一方面, 在文化生产力发展过程中, 不同的文化不断调整自己, 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四是显示出发展的可持续性。生产力中文化要素的增多, 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精神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增加, 意味着人的精神需要的不断提升;人文价值取向渗透到经济发展之中, 意味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进步。另有论者认为, 文化生产力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1.科学技术开始成为直接的、独立的生产力因素, 在社会经济商业视角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凸显。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使科技文化因素在社会产品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高新技术、知识产品在社会产品中占有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2.知识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逐渐成为社会的骨干产业。知识经济的兴起, 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 则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 知识已成了时代发展的主流, 尤其是以高科技信息为主体的知识经济体系, 迅速扩展令世人瞩目。3.文化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融合趋势增强。随着知识经济兴起和信息技术发展, 经济与文化进一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交融, 出现了世界性的历史趋势——经济与文化一体化。

三、走中国特色文化生产力发展之路

努力建设我国的先进文化, 使我国加快进入世界生产力发达国家的行列, 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首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必须坚持以下发展方向:1.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我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上, 坚持社会主义的指导是首要条件, 也是保证我国文化领域稳定的必要条件。在文化发展中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地位, 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 确保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2.坚持儒学文化的优秀传统。在今天中国的发展上, 对传统儒学文化理性的扬弃, 树立良好的个人道德价值观, 抵御西方的价值输出, 是我国稳定发展也是保持我国文化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3.大力发展科教事业。科学技术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而教育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人力资源高素质化和经济活动的信息化, 发展与改革教育培训事业已成为国家第一位的任务。

4. 实践正义原则。

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一个首要原则是正义原则, 而非功利主义, 即使在要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协调时也是如此, 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社会正义原则包括公平原则和补偿原则。我国当前文化生产力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对正义原则的科学理解和实践上, 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 树立整个社会正义的文化价值观, 保证社会健康发展和生产力发展原动力的重要要求。

关于实施文化生产力战略的措施, 可以归纳为:1.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建立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出路。我们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灵活高效的生产经营机制, 加强政府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职能, 积极利用一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2.进一步改革文化产业的投资融资体制, 实现资源的优化重组, 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3.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和优化文化生产力结构。文化生产力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集中体现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紧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人文关怀、价值导向和心理状况, 不断创新出满足人们文化需要的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4.完善文化生产力的流通体制, 培育健康、良性、成熟的市场体系。5.运用高新技术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 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和人才工程。

最后, 有学者强调, 研究文化生产力发展问题, 需要确定两个前提条件:一是逻辑层面上, 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语境如何;二是实践层面上, 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时代境遇怎样。前者规定了文化生产力在当代发展的逻辑路径, 后者则制约着其在实践上的理念设计与模式选择。当前中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境遇就全球范围内而言, 文化生产力反映的是生产力的当代形态, 与物质生产力相对。当前中国依然处于“现代”这一历史区间, 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现代性语境不容改变;二则当前中国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又面临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种力量的挤压。因此, 对当前中国文化生产力发展而言, 一方面必须坚守现代性的路径, 确立符合“共时性”场景的发展理念, 另一方面又必须积极吸收后现代性因素, 探索建立一种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模式, 也非后工业社会的后现代模式的一种综合型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徐惠:谈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发展文化产业.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 (4) :130~132

[2]赵学琳陆静: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现实问题与理性对策[J].兰州学刊, 2007, (8) :18~20

[3]曹保刚郑恩兵:文化作为要素的理论宣示[J].河北学刊, 2007, (12) :76~78

[4]陈依元:新世纪经济文化力的竞争及对策[J].江浙学刊, 2006, (2) :190~192

企业文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篇10

1 企业文化的内涵

美国麻省理工商学院教授埃德加•沙因认为, 企业文化要被大多数企业员工认同, 并且是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20 世纪80年代, 美国的管理学届专业人员深入研究了美国和日本的一些知名企业。研究发现, 传统的管理模式关注的都是企业中资金、人员、技术和设备等的管理制度, 却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影响。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 将社会文化与企业组织管理融合起来, 就会形成特有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中包含以下几个核心理念:1团队合作精神。企业的每位员工都应发挥所长, 要为团队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不断发展。2以客户为中心。企业的最终任务是为客户服务, 而企业制订的制度也应时刻体现出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3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员工。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要为每位员工创造公平的工作环境。4鼓励创新。企业要想长远发展, 就离不开创新思想和观念。因此, 企业要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激发员工的潜能, 为提高企业绩效出谋划策, 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科学, 它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个优秀的企业都有它独特的企业精神文化。因此, 相关部门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推动企业发展, 不断壮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

2.1 企业文化为生产经营服务

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 企业未来的发展要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相吻合, 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各方面同步发展, 形成立体的体系。在企业文化体系中, 领导层是企业文化的中心, 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 企业文化是对企业领导经营理念和思想的集中反映。企业领导者要有敏锐的文化意识, 要明确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 并制订适合本企业的行为规范、发展战略和道德准则, 充分发挥领导的示范作用, 不断完善创新, 与时俱进。

2.2 将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相结合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这是企业的生产力和精神动力, 在推动企业的生存发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切入点, 也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生产经营有效结合的最佳方式, 更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企业精神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领导者提出的, 并得到了全体员工的认可, 它代表了全体员工的生产理念、技术标准和思想信念, 不仅能推动企业的发展, 还能激发企业的竞争力, 提高生产团队和营销团队的凝聚力。也就是说, 企业精神是对企业道德规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总结。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 而通过情感激励、典型激励、荣誉激励等方式, 不仅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他们的思想觉悟, 还能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 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各尽其责, 与企业共同发展, 创造出更好的生产业绩。

2.3 提高员工素质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 使企业能够长远发展。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体, 也是企业文化的主体, 更是具体工作的操作者和执行者。虽然企业文化是领导层提出的, 但是, 它离不开员工的参与, 否则它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所以, 企业员工不仅承担着企业的生产经营任务, 还是建设企业文化的主体。在实际工作中, 员工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因此, 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 立足基层, 而企业文化则要被广大员工认可, 并且成为每个员工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和管理模式的协同发展。

2.4 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建设相结合

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工作过程中, 要将企业文化中固定的部分落实到企业制度上, 以制度来巩固企业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行为规范, 可以从企业的领导制度、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方面入手, 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规范员工的行为, 将人与企业、人与物结合起来, 使企业在竞争激烈、复杂多变的经济市场中能够稳步发展, 从而实现既定目标。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制度文化, 而企业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产物, 它既要满足企业精神文化的要求, 又要切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2.5 用企业文化宣传企业的生产经营

企业形象是指公众对企业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 它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而企业的公众形象就是企业文化建设完成后的成果。企业文化建设涉及企业各个部门, 与每个工作环节和生产环节紧密相连。科学、完善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产品增值,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树立积极、正面的企业形象。企业的生产经营要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标准和规章制度, 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提高它的竞争力, 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如今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企业不仅要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还要积极宣传, 扩大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销售商品, 而销售商品并不是简单地把商品售卖出去就可以, 而是要以顾客为中心, 既为他们提供优质的产品, 又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在此过程中, 企业员工要不断收集顾客提出的意见, 不断改进。在实际工作中, 可以将产品营销与宣传工作结合起来, 利用广告、交易会、产品手册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将企业文化融入营销卖点重, 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 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形成良性循环, 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3 结束语

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内部的管理文化, 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式, 也是企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企业必须要以人为本, 明确管理文化, 将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它呈现出的核心价值观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指引作用。因此, 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从实际情况出发, 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组织文化, 它影响着整个企业的发展。简要介绍了企业文化的内涵, 阐述了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 以期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文化,生产经营,职业素养,企业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宜坡.浅谈企业文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相互促进作用[J].科园月刊, 2010 (17) :28-29.

[2]刘小华, 唐显银.浅谈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G]//2008湖北企业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宜昌:湖北省企业文化促进会, 2008:179-181.

[3]李青, 刘龙.浅谈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1) :63-64.

年轻人的文化工厂“生产”什么? 篇11

现在的90后、00后喜欢什么?专注年轻人文化、一心“热爱年轻人的热爱”的土豆有话要说。

“4+1战略”加持年轻气场

土豆总裁杨伟东在年初提出了“4+1”战略,重点发力韩娱、动漫、音乐、时尚四个年轻人文化领域以及鼓励年轻文化创意的“自频道”版块。

为迎合年轻人口味,土豆引入了《Running Man》、《Roommate》等韩国综节目以及《危情三日》、《没关系,是爱情啊》等多部韩国SBS重点剧集,并实现了韩剧零时差直播,让国内观众能体会第一时间看到新剧更新的爽快;《火影忍者》、《银魂》等诸多日本超人气动漫大作,同样大受年轻人喜爱。除了引进满足年轻人胃口的国内外优质内容外,大力扶植自频道,让土豆成为年轻人的文化生长土壤,也是土豆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制,是各家视频平台“差异化”的重要体现,如今视频行业高速发展,自制也迈向“大投入、大制作”的时代,打造长期内容品牌IP,成为各家新的发力点。同样,在土豆的整体战略布局上,除传统版权引入和自制节目外,土豆更关注具有长期品牌生命力的作品,有延展性、可以产生用户黏性,培养用户忠实度的内容。

10月,土豆在“土豆和TA的朋友们——2015内容和营销分享会”上推出了自制内容厂牌——“土豆制造”,围绕这一概念,打造年轻人专属的文化内容品牌。

“土豆制造”工厂为年轻人生产什么?

“并不是所有土豆参与自制的节目都会纳入‘土豆制造’”,土豆总裁杨伟东在这场以“用心年轻”为主题的分享会上明确表示。“土豆制造”的厂牌标准,杨伟东用四个“做”,阐述的非常明确,“专注做年轻人相关的内容、努力做有品牌质感的内容、重点做有潜力成为长期IP的内容、整合做线上线下一体的内容”。

到底什么样的内容才会被印上“土豆制造”四个字?满足以上四点的节目之一就是《The Show韩秀榜》第四季。

韩国SBS Plus本部长金桂弘携韩国当红女团T-ara出席了分享会,他们前来的原因,就是《The Show韩秀榜》第四季将由韩国SBS Plus电视台与土豆共同投资、共同制作。

在为什么会选择对方进行合作这个问题上,杨伟东与金桂弘均表示中国粉丝对韩流明星的喜爱程度超出想象,这是双方合作成功的保证之一。杨伟东强调,此次合作并非是简单的版权购买、播放,“中国粉丝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喜欢的偶像在韩国流行音乐排行,评选最受欢迎的K-POP歌手”,看似是一个小动作,其实是中韩双方合作的一大步:让粉丝参与节目,并对结果产生直接影响,这将让节目在商业模式上突破传统广告形式,拥有更大的商业机会。为了实现这个突破,土豆团队整整与韩方过招六个月有余。

“土豆制造”,对于自制剧品质、内容要求非常严格。由土豆携手AMUSE共同打造的中日合拍深夜剧《午夜计程车》也是其中之一,启用了日本经典深夜剧《深夜食堂》原制作班底,保证了内容的优质。除此之外,还有两部新剧贴上“土豆制造”的标签,分别是即将启动的《野兽派花店》,由《失恋三十三天》、《蜗居》的著名导演滕华涛执导;以及土豆自制剧《女强人俱乐部》,由《东京爱情故事》原作柴门文,《一吻定情》的日本导演永田琴等亚洲最高收视率作品原班人马合作制作。

不管是“土豆制造”还是热门影视剧,土豆在“年轻”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杨伟东强调,土豆要“以年轻人立场,打造年轻人文化品牌”。年轻群体是未来的消费主力军,潜力巨大,也是品牌培养忠诚度的市场,品牌选择一个与年轻人的对话方式尤为重要,土豆是否能承担此“沟通重任”?它正在“造”给我们看。

生产文化 篇12

关键词:青年安全文化,企业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是一项极其广泛复杂的工作。多年来积累沉淀的大量安全问题, 短期内不可能全部解决, 因此, 可能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危态势, 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于青年安全生产的教育, 更是有其重要。

一、健全运行机制, 以制度促安全

安全与生产、效益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安全好了, 才能保证更好地生产。生产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安全的隐患, 与自然界作斗争, 随时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所以处处都要警惕、时时刻刻都要注意安全。

在强化青年安全工作网络系统的基础上, 要建立“年有方案、季有竞赛、重在活动”的工作制度, 并且每年根据季节特点, 坚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活动内容具体划分为安全目标、基础工作、竞赛保证措施、安全宣传教育、青安岗建设、工作创新六个主要方面。同时, 采取月检查、季考核、年度评比表彰的方式, 促进各种竞赛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确保了青年安全工作稳定、持续、可控、有效开展。并将青年安全管理工作纳入企业行为。专门成立青年安全工作指导委员会, 对青安岗的责、权、利进行了明文规定。

其次是促进实施青年安全风险抵押承包制度。根据公司安全总体目标、各部门安全目标及其青年人数, 将安全指标分解到各团组织, 由团组织负责人向公司团委进行风险抵押承包, 年底酌情给予处罚和奖励。这样可以结合实际适应各时期的安全重点不同的需要, 不但增强了安全承包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也进一步增强了团干部的安全责任感。

二、强化引导教育, 以宣传促安全

企业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在基层、在班组, 发挥好宣传教育作用是防范事故的终端工作, 对企业而言, 提升效益和形象的同时, 努力保证每一位员工的人身安全也是终极目的。因此, 如何认真地确立起每一位员工的安全意识, 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观念根本性转变, 是企业安全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为此必须要拓宽宣传教育形式, 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安全环境。

1) 安全生产重在宣传预防。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自觉把安全生产置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提高执政能力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思考和落实。社会在发展进步, 随着煤炭行业经济基础的不断增强, 矿工生活的逐渐富足, 伴随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逐步实现, 煤炭行业和矿工群众的安全需求、安全意识也在不断提升, 客观上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在思想上转变观念, 开拓创新, 领导干部更应该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 时时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做到未雨绸缪, 提高安全生产问题方面的综合素质。于此同时还要充分要发挥好亲情感染作用。真诚邀请家属参加到安全共保活动中来。在妻儿父母的关爱、叮嘱中, 牢牢构筑好安全文化建设的第二道防线。

2) 广泛组织安全业务培训, 提高青工的安全技能。通过各种形式, 组织广大青工学习国家和企业的安全法规, 岗位安全操作规范, 不定期分析各个时期的安全形势;同时坚持每年举办青安岗员业务技能知识培训班, 提高广大青工的安全技能。

3) 全面开展安全工作进社区活动, 形成浓厚的安全氛围。根据青年的兴趣、爱好, 开展寓教于乐的文娱活动, 在活动中穿插安全知识、安全警示语等内容;组织青安岗员深入青工集体宿舍, 提醒青工注意休息, 消除疲劳, 保持旺盛精力;在全体青工中积极开展“我为安全举报一项隐患, 我为安全献一策”活动, 发动广大青工立足本职岗位, 消灭各种不安全因素, 争做“安全型青工”, 形成“人人平安、家家幸福”的安全文化氛围。

三、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强化安全生产规程

1) 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要抓好制度的教育和落实, 使广大青年懂得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是经过多少人的鲜血和生命及沉痛教训写成的, 按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运做就是珍惜生命、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 珍惜家人和儿女的情感。教育员工自觉用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 把自觉执行规章制度变成大家的自觉行为。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规范人的行为要狠抓一个“严”字, 要“严”当头, 要严制度、严标准, 严明劳动纪律。特别是对那些日常违章人员, 在对其作到教育的基础上, 利用暴光、经济重罚等措施, 督促本人增强安全意识和抓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同时, 还要坚持好各级管理人员现场值班制度, 如不能做到, 不论涉及到谁, 都按规定进行考核及处罚, 从而增强各级管理人员抓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

2) 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还要着眼于一个“全”字。综合治理, 总体推进, 要求各级领导都要从大局出发, 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一盘棋”的思想。值班、顶岗和一线指挥都要即使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问题。想为安全生产所想, 急为安全生产所急, 积极为生产一线职工提供优质服务, 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等优质活动, 从而在全矿的范围内形成安全工作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促进矿区安全生产工作的稳步发展。

四、严格两项考核, 以管理促安全

上一篇:社会法基本理论下一篇:大豆线虫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