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茎线虫

2024-10-21

甘薯茎线虫(共4篇)

甘薯茎线虫 篇1

甘薯茎线虫病,俗称糠心病,是由茎线虫侵染危害引起的一种危险性、毁灭性病害,在我国甘薯栽培区普遍发生,以鲁、豫、冀、皖等省最重。笔者现将该病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供农民朋友参考。

一、危害特点

1.繁殖快。1头雌茎线虫1次产卵1~3粒,一生产卵100~200粒,完成1代需25天左右,1年可繁殖10代以上。

2.生存能力强。甘薯茎线虫抗低温,耐干燥,-15℃仍可存活,温度达2℃时开始活动,20~25℃时适宜活动,35℃时活动受抑,在48~49℃的热水中10分钟后死亡98%。它能在薯块和土壤中安全越冬。

3.传播途径广。带病的种薯、种苗、茎蔓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还能借助病土、病肥、流水、粉渣、粉浆水、农事操作等途径进行近距离传播。

二、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对调进、调出的种苗严格检疫,不从有茎线虫病的疫区调种、买苗。

2.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壮苗。要选择3年以上未种甘薯、未晒薯干、未施病肥的地块作为留种田。留种田要施净肥,浇净水。在霜降前选晴天收获,选无病、无伤薯块留种,当日入窖,单独储藏。育苗前种薯经水选后,放入51~54℃的热水中浸种10分钟,可杀死薯块表层线虫。注意采1次苗,喷1次0.5%辛硫磷药液。采用高剪苗,将秧苗基部剪去3~5厘米,再用50%辛硫磷乳剂150~200倍液浸苗(叶片以下)30分钟,可确保秧苗不带病。

3.随时清除病株残体,并作深埋或焚烧处理。抓住春薯育苗、夏薯移栽、收获储存等各个环节,随时清除病株残体,并将其集中深埋或焚烧,控制病源传播危害。

4.实行轮作。将病田改种棉花、高粱、玉米、谷子、芝麻等作物3年以上,防病效果很好。但不能改种洋葱、花生、马铃薯等作物。

5.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基本措施,脱毒种苗的防病效果良好。建议选用抗病丰产的北京553、济薯10号、济薯18、鲁薯3号、豫薯13号、苏薯8号、皖薯3号、鲁薯7号等品种。

6.大田药剂防治。移栽时,每667平方米用50%辛硫磷乳油0.5~0.6千克兑水2 000倍,每穴浇药液0.5千克,随即栽苗封穴。或每667平方米用5%茎线灵颗粒剂1.5~2.0千克,加细干土30千克制成毒土,移栽时每穴撒毒土10克左右,然后浇水栽苗。

红薯茎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篇2

1 危害症状

红薯茎线虫病是一种危险性、毁灭性的病害。主要危害薯块,其次是薯苗和薯蔓,还可以在窖藏期引起烂窖,育苗时导致烂床,一般对薯蔓伸长和薯块发育无明显影响。病薯症状分为糠心型和裂皮型。

糠心型 由薯苗和种薯带病,由薯块顶部发病逐渐向下部或四周发展,先是块根纵剖面内部呈棉絮状白色糠道,后期形成褐色糠道,俗称“糠心”、“糠瓤”。这种薯块内部虽已毁坏,但外表无变化,只是重量大为减轻,用手指弹有空响。

裂皮型 线虫用口针刺破外表皮,进入块根内部危害,初期症状肉眼不易看出,开始外皮褪色,不久变青,有的稍有凹陷,有的有小裂口,皮下组织变褐发软,内呈褐白相间的干腐。在当地主要以糠心型为主,也有两种类型混合发生。

2 主要传播途径

多年重茬使线虫在土壤里大量积累;贮藏时好薯、病薯相互接触;病薯混入育苗侵染发病;用病薯、病蔓沤肥或喂猪,再将其粪肥施入地里;浇水、人畜和农具携带传播。

3 综合防治技术

红薯茎线虫病是由一种寄生性茎线虫侵染引起的。该病原线虫为细长的蠕虫状,虫体两端稍尖,长度0.9~1.45毫米,成虫、幼虫、卵能在薯块内越冬,成虫、幼虫亦可以在土壤、粪肥中越冬,该虫不耐高温,浸入50℃温水中10分钟即可死亡98%。该虫喜潮湿,耐低温,在-15℃温度条件下停止活动,但不死亡;该虫耐干燥,在极干燥环境条件下可存活1年。因此,要想根除该虫比较困难。要防治红薯茎线虫病,可采取以下综合措施:

3.1 实行轮作种植

对红薯茎线虫病危害程度严重的薯田,可实行轮作,种植耐旱、耐瘠、适应性广、抗线虫病的谷子、高梁、油菜等作物。也可退耕还果、还草,发展林果业或畜牧养殖业。

3.2 建立无病留种田

红薯茎线虫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靠病薯、病秧。因此,要选择没有栽种过红薯的田块留种,并采用无病土育苗方法,繁育薯苗,最好种植脱毒薯苗,切断其薯苗传播途径。同时,还要将薯田收刨过程中的病薯、病秧拾净带出田外集中烧掉。

3.3 不施带病虫的粪肥

带病虫的粪肥也是传播线虫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农家积造的坑肥,常将病残薯块丢入坑池堆沤,造成粪肥内线虫大量积累,通过施肥进行传播。

3.4 改进种植技术

红薯茎线虫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5℃,采用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可有效地提高地温、减少红薯茎线虫病的发生,从而大幅提高红薯产量,是防治红薯茎线虫病的有效方法。

3.5 药剂防治

甘薯茎线虫病综合防治措施 篇3

1 危害症状

甘薯茎线虫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薯块上, 其次是种苗和茎蔓。其发病初期和中期, 一般不会对生长带来明显的影响, 到后期和发病严重时, 植株才表现出生长不良的症状, 如薯块变小、畸形, 植株发黄、枯死, 薯块腐烂, 造成严重减产。

1.1 苗期症状

苗期发病一般表现为出苗少, 而且黄苗多。线虫主要危害小苗基部的白色部分, 并出现污绿色的斑驳。此时剖析小苗茎基部, 会发现里面有褐色空隙, 髓部呈褐色干腐状, 严重者中空到顶。

1.2 生长期症状

大田生长前期没有明显症状, 直到中后期症状才逐渐显现出来。地上部近地表5~7 cm处的茎蔓基部常出现褐色龟裂斑, 髓部呈中空褐色, 严重者中空到顶。病株表现为茎蔓变短, 叶片失绿, 主茎生长点干缩, 造成全株死亡。地下部, 感病的薯块表现出2种症状, 即“糠皮型”和“糠心型”。如线虫是直接以吻针刺破薯块的外表皮进入皮层组织, 短时间内薯块外表皮就会变成污青色, 并出现小的裂口, 杂菌借机侵入, 使皮层组织变褐发软呈糠皮状。如线虫是由种薯和种苗带病传染, 则一般是侵入薯块中心, 由内向外扩展, 内部呈白粉状糠斑, 进而变为褐白相间的干腐, 最后整个薯块变成褐色糠心状。糠心和糠皮可同时发生, 互为转换, 混合发展。

1.3 贮藏期症状

薯块贮藏期间, 如果贮藏的温度、湿度环境条件合适, 则一些田间感病的薯块可以继续被甘薯茎线虫为害, 且与贮藏期间的其他易发病害混合发生, 从而导致人们常说的“烂窖”。

2 传播途径和发病规律

调查发现, 甘薯茎线虫病主要通过种薯、种苗、土壤、未腐熟的粪肥、未经消毒的农具和水流等途径传播, 带病旧苗床育苗及引进、调运的带病种薯、种苗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其发病规律为:春薯重于夏薯, 连作重于轮作, 旱薄地重于肥水地, 阴坡重于阳坡, 丘陵旱地和沙质壤土发病最重。

3 综合防治措施

按照“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合理采用物理、生物、化学及其他生态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相互配合, 防、治兼顾, 把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同时不给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 最终使农业生态系统、经济、社会效益达到最优。

3.1 加强检疫

甘薯茎线虫病在山东省已被列为地方检疫对象, 因此, 在各地区也要引起重视, 特别在引进、调运甘薯薯块、秧苗和相关产品时, 要严禁从疫病地区引进和调入, 对调进调出的产品严格进行检疫, 一旦发现, 应及时做销毁处理, 杜绝危险性的病、虫传入蔓延[1]。

3.2 农业措施

(1) 建立无病留种基地。一般选择3年以上未种过甘薯的地块作留种基地, 种植无病秧苗, 并施无病肥料, 浇无病水, 还要注意防治其他地下害虫[2]。

(2)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高抗茎线虫病的济薯10号、鲁薯3号、苏薯8号、豫薯13、豫薯12、平薯3号等, 加强管理, 育种、繁种单位要对优良抗病品种坚持提纯, 保持或提高其优良种性[3]。

(3) 选育无病薯苗。种薯要进行严格挑选, 不能选择带病的薯块, 对种苗而言, 一般黄苗且白浆少或无白浆的都是带病苗, 可用45~54℃的温水浸泡5 min, 或用克线磷800倍液浸泡10min, 防效可达80%以上.

(4) 合理制定种植计划。避开病虫害传播和危害的时期, 减少季节性转移寄主, 应做到合理安排茬口和品种布局, 调节播种期, 如重病地, 改春薯早栽推迟到5月中旬栽插, 提前到9月底或10月初收获, 并及时切片晒干后作酿造原料或煮熟后作饲料[4]。

(5) 轮作倒茬, 防止土传病害传播。重病地应实行轮作倒茬, 甘薯宜与小麦、玉米、谷子、棉花、烟叶轮作, 不宜与有相同寄主的马铃薯、萝卜、胡萝卜、大蒜、花生轮作。进行3~4年的轮作倒茬, 可有效降低田间虫量。

(6) 粪肥处理。要保证粪肥不带线虫, 切忌用带病的薯块、薯秧以及洗薯水直接喂猪及其他牲畜, 必须将其煮熟方可喂食。不能将病残体入圈沤肥, 病田的土壤和育苗地的土壤不能用来垫圈和积肥, 施入育苗池和大田的粪肥应经过高温发酵和充分腐熟。

(7) 适时收获, 安全储藏。大田应适期早收, 以减轻危害;留种田在霜降前选晴天收获, 选无病无伤的种薯当日入窖储藏。

(8) 清洁田园。甘薯收获后, 及时清除带病残体, 包括病薯、病秧、杂草, 在远离田块、水源处深埋或烧毁, 以减少病源, 切不可随意丢弃或用来沤制肥料[6]。

3.3 药剂防治

一是药剂苗床处理。在选用无病种薯的基础上, 育苗时用50~55℃温水浸种10 min, 可杀死种薯表皮下7 mm深处的线虫。苗床撒施3%呋喃丹颗粒剂60 g/m2, 然后盖土。剪完二茬苗子后, 再用5%涕灭威或茎线灵颗粒剂40~50 g/m2加细土混均后, 向苗床均匀撒入, 然后喷水或用40%甲基异硫磷400倍液泼浇。由于苗子基部茎线虫较多, 可采用高剪苗, 然后用40%甲基异硫磷, 或50%辛硫磷200倍液浸苗30 min。二是粪肥处理。每2 500 kg粪堆用70%二溴乙烷0.5 kg加水15 kg打孔施入, 密闭消毒2个月, 然后摊开散气。三是用70%二溴乙烷37.5 kg/hm2加水30倍, 结合耕地施入15cm的深土中;或用5%茎线灵颗粒剂1kg与细土25~30 kg混合制成毒土, 植苗后穴施, 需毒土300 kg/hm2, 或用20%三唑磷2.5 kg加细土10~15 kg混均, 于栽前条施于垄沟内;或用40%甲基异硫磷15 kg/hm2, 对细干土300 kg/hm2, 或3%呋喃丹颗粒剂150 kg/hm2, 起垄时条施于沟内或栽植时穴施在秧苗基部;亦可用40%甲基异硫磷7.5~15.0 kg/hm2对水穴浇, 也可用虫螨克、克线磷等药剂随水浇施[7]。

摘要:介绍了河南省各地市甘薯种植区甘薯茎线虫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 并提出甘薯茎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以为甘薯种植区的农户提供有效的防病技术服务。

关键词:甘薯,茎线虫病,发生,防治

参考文献

[1]王典章.果、菜、粮、油作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2]山东农业大学.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84.

[3]广西农业学校.植物保护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4]肖利贞.甘薯高产高效专家谈[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7.

[5]刘文轩.甘薯脱毒及高产高效技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6]陆淑韵, 刘庆昌, 李惟基.甘薯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249-283.

甘薯茎线虫 篇4

当归麻口病是当归的重要病害, 在我国当归产区甘肃、陕西、云南、贵州、四川均有发生[3]。在甘肃当归产区, 近年来当归麻口病的危害趋于严重, 对岷县、渭源、宕昌、漳县等地的“岷归”生产影响很大,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成为影响“岷归”生产及其品牌的重要因素。陈品三、郑经武等[4]人在1986 年7月对危害当归麻口病的病原进行分离和鉴定, 认为该病系茎线虫为害所致。

寄生于甘薯和当归上的茎线虫在分类上属垫刃目, 粒线虫科、茎线虫属[4]。由于甘薯和当归生长环境不同, 以及茎线虫的危害部位不同, 可能造成寄生在其上的茎线虫形态存在一定差异。所以, 本实验对寄生于甘薯和当归上的茎线虫进行了分离, 观察并显微测量了线虫的体值, 以了解寄生于不同寄主的茎线虫的在形态学上的差异, 进一步了解其致病性的差异, 从而为甘薯腐烂病和当归麻口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一、材料和方法

(一)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采自甘薯甘肃岷县的当归病块根。

(二) 试验方法

1.茎线虫标本的采集。将采集的甘薯病薯块和当归病块根置于塑料袋中, 贴好标签, 带回实验室, 放在冰箱 (4℃~10℃) 中保存备用。

2.茎线虫的分离。本实验采取的分离方法是贝曼漏斗法:选用直径10~14cm的玻璃漏斗, 下面接一段乳胶管, 乳胶管上装一个止水夹, 在漏斗中装入清水, 将漏斗置于架上, 把切碎的植物材料用2~3 层韧性较好的高级面巾纸包好, 轻轻地放在漏斗中, 24~48 小时后, 线虫由于其趋水性和自身的重量下沉至漏斗下的乳胶管中, 用指形管接在乳胶管下, 松开止水夹, 收集线虫悬浮液[5]。

3.茎线虫标本的制作和保存。

(1) 线虫的杀死

将线虫悬浮液放在试管中, 把试管放在65℃的水浴箱中2 min10 s杀死线虫, 水浴过程中轻轻振荡试管使受热均匀。此时, 热杀死的虫常呈僵直或规则卷曲状态, 便于观察和显微测量。

(2) 线虫的固定

大量的线虫杀死后, 立即进行固定。在线虫悬浮液中加等量的浓度双倍的固定液即可完成固定。本实验选用FG固定液 (福尔马林∶甘油∶蒸馏水=10∶1∶89) 。

(3) 线虫的脱水

实验采取是甘油—乙醇脱水法。需要配置两种脱水液, 即脱水液I和脱水液II。

(脱水液I∶96%乙醇20m L, 甘油1m L, 蒸馏水79m L;脱水液II∶96%乙醇95m L, 甘油5m L)

脱水步骤如下:

A.在称量瓶中加入约为其容积1/2 的脱水液I, 将已固定的线虫挑入其中。

B.加3~4 滴3%苦味酸溶液 (防止口针透明) , 将其放在40~45℃温箱内12 小时以上。

C.取出称量瓶, 半盖上盖, 放入40℃的温箱内, 使其自由挥发。

D.等到称量瓶中的溶液不足其容积的1/2 时, 加满脱水液II, 半盖上盖, 放入40℃的温箱内。每隔2~3 小时重复加脱水液II (3~4 次) 。

(4) 茎线虫的制片保存

为了便于形态观察和体制测量, 需要对线虫标本进行制片保存, 将直径1.5cm的打孔器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后, 插在蜡盘中蘸取少量石蜡 (熔点54℃) , 并迅速轻按于载玻片中央。待冷却后即形成一个蜡圈。在蜡圈内滴一小滴纯甘油 (用量以盖上盖玻片后不外溢为宜) 作为浮载剂, 将已脱水的线虫5~10 条挑入其中, 排列整齐, 并将与线虫直径相近的3 根长3~5mm的玻璃丝均匀置于浮载剂边缘, 加盖玻片后, 将载玻片移至65~70℃的加热板上熔蜡, 待蜡熔化后移至实验台上冷却, 用中性树胶封片, 待干后再封一次, 最后贴上标签[5], 保存以备后用。

4.茎线虫的形态学比较。

将已经制片保存的茎线虫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 显微测量线虫体长、体宽、口针、尾长等体值, 并进行形态描述和显微照相, 然后查阅有关文献[6,7,8], 进一步明确寄生于甘薯和当归的茎线虫形态学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一) 症状描述

甘薯腐烂病主要为害薯块、茎蔓和幼苗。在大田中选择具有典型症状的甘薯病株分别进行地上和地下部分的调查, 发病株地上部分多表现为生长缓慢、参差不齐。苗期染病表皮破裂成小口, 髓部呈色干腐状。茎蔓染病主蔓基部拐子上表皮出现黄褐色裂纹, 后渐成褐色, 髓部呈白色干腐, 严重的基蔓短, 叶变黄或主蔓枯死, 根部染病表皮坏疽或开裂。薯块受害后, 薯皮皮层呈青色至暗紫色, 病部凹陷, 内部糠心, 呈褐、白相间的干腐 (图1) 。

当归麻口病主要发生在当归成药期 (栽植后第2 年) 发病植株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 主要在根部发生。感染初期, 根部外表无症状表现, 但其纵切面可见褐色糠腐状侵染点, 病情发展后, 根部表皮纵裂成黄褐色裂纹, 深约1~2 mm, 且根毛增多, 畸形, 严重时整个根部皮层组织干烂, 呈褐色糠腐状, 但腐烂部位一般不超过形成层, 仅见个别根部腐烂达维管束组织 (图2) 。

(二) 线虫形态描述

甘薯上的腐烂茎线虫雌虫和雄虫皆为线性 (图3-A) 。雌虫一般较雄虫略粗大, 雌虫虫体前端有口, 周围有近似三角形的唇片, 其上有细微的环纹。口针基部球小而明显;中食道球稍覆盖于肠的背面 (图3-B、C) 。阴门横裂, 位于虫体后部, 阴唇略隆起。后阴子宫囊大, 延伸至阴门至肛门2/3-4/5 处。尾呈锥状, 稍向腹面弯曲, 末端窄圆 (图3-D) ;直肠和肛门明显, 尾长约为肛门部体宽的3-5 倍。交合伞起始于交合刺前端水平处向后延伸达尾部3/4;交合刺成对, 朝腹部弯曲, 前端膨大具指状突。

当归上的腐烂茎线虫雌、雄虫均呈线性, 虫体前端稍钝, 唇区平滑, 尾部呈长圆锥形, 末端钝尖, 虫体表面角质层上有细密环纹, 侧线6 条, 食道为垫刃型, 中食道球卵圆形 (图3-E) , 食道腺叶状, 阴门横裂 (图3-F) 、阴唇稍突起, 后子宫囊一般达阴门至肛门2/3 处, 后部宽大, 前部逐渐变尖, 中央有两个之状突起, 交合伞 (图3-G) 包至尾部 (图3-I) 的2/3-3/4处, 交合刺成对, 朝腹部弯曲 (图3-H) 。

(三) 测量数据

从甘薯和当归上分离的茎线虫中分别测量雌虫、雄虫各20 条, 按捷曼公式[9,10]进行测量计算, 其测量结果 (表1) 为:甘薯上:雌虫体长875.00-1 125.00μm, 体宽23.00~48.85μm, 口针长6.27~11.50μm, 尾长37.50~62.50μm;雄虫体长965.58~1492.26μm, 体宽18.75~50.00μm, 口针长6.27~11.50μm, 尾长50.15~98.76μm。当归上:雌虫体长1 050.00~1562.50μm, 体宽25.64-56.25μm, 口针长7.32-12.55μm,

尾长43.91-76.38μm;雄虫体长为887.50-1437.50μm, 体宽为27.50-52.50μm.,

口针长8.36-12.55μm, 尾长37.50-75.00μm。

(甘薯上:A.整体;B.体前端;C中食道球;D.雄虫尾部当归上:E.体前端;F.雌虫阴门;G.雌虫交合伞;.H..雄虫交合刺;I.雌虫尾部)

a=体长÷最大体宽;b=体长÷食道长;c=体长÷尾长;V (﹪) =头顶至阴门的距离÷体长×100;T (﹪) =精巢长÷体长×100

参考文献

[1]刘维志, 刘清利, 尼秀媚.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us Th Qme, 1945的描述[J].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3, 20:1-3.

[2]尹光德, 张云美.甘薯茎线虫病病原线虫的订正[J].山东农大学报, 1983, 4:117-127.

[3]马象震, 苗晓春.当归麻口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 2008, 11 (2) :53-54.

[4]陈品三, 郑经武.当归麻口病中致病茎线虫的鉴定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 1988, 14 (6) :12-14.

[5]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第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85-289.

[6]王玉娟, 盛秀兰, 孙政, 等.当归麻口病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 1990, 20 (1) :13-19.

[7]郭全新, 简恒.危害马铃薯的茎线虫分离鉴定[J].植物保护学报, 2010, 36 (3) :117-120.

[8]丁再福, 林茂松.甘薯、马铃薯和薄荷上的茎线虫的鉴定[J].植物保护学报, 1982, 9 (3) :169-172.

[9]赵雅峰, 王晓东, 张琼, 谢方生.新疆甘薯茎线虫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 2007, 25 (1) :43-45.

[10]张绍升, 章淑玲, 王宏毅, 陈玉芬.甘薯茎线虫的形态特征[J].植物病理学报, 2006, 36 (1) :22-27.

[11]刘先宝, 葛建军, 谭志琼, 曹爱新.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在国内危害马铃薯的首次报道[J].植物保护学报, 2006, 32 (6) :157-158.

上一篇:山羊大葱中毒诊治下一篇:钻孔事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