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发生率

2024-08-24

医院感染发生率(通用12篇)

医院感染发生率 篇1

近年来, 医院感染发生增多, 影响因素复杂, 由医院感染引发的医疗纠纷逐年增多。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对我院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 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针对目前我院的现状, 做出以下分析。

1 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1 侵入性操作增多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 基层医院也开始引进多种先进仪器及侵入性操作, 提高了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的同时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 如气管切开[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电子纤维胃镜及肠镜、机械通气的应用, 这些操作不仅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 而且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2008年1月—2008年7月全院共有气管切开的病人33例, 使用机械通气的病人28例, 使用电子纤维胃镜与肠镜的有1 356例, 比去年同期增长21.6%。

1.2 医护人员防范意识不差

有的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肤浅, 甚至不知道医院感染的概念。部分医护人员在医院感染控制的一些重要环节上缺乏应有的警惕, 例如手卫生执行情况不乐观。今年2月采用问卷方式对本院240名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 能掌握洗手指证并认真执行的合格率仅为68%, 对医护人员手的细菌监测达标率93.3%。

1.3 易感病人增加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生活水平的提高, 过去某些不治之症可治愈或延长生存时间, 故住院病人中慢性疾病、老年病人所占比例增加, 住院时间长、年龄越大、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减退、抵抗力差, 较易发生医院感染。有报道表明, 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高[2]。

1.4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治疗过程中应用多种抗生素或集中使用大量抗生素, 使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 耐药菌株增加, 致使病程延长, 感染机会增多。据统计数据显示, 在今年第1季度、第2季度住院病人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278例中, 使用时间>3 d的占75%, 其中3种抗生素同时使用的占22%, 使用较多的为头孢类、新型青霉素类, 这些抗生素具有广谱杀菌功能。因此, 应合理选择抗生素, 减少因药品使用不当引发的医院感染。

1.5 吸氧

吸氧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 它能改善组织器官缺氧状态, 纠正低氧血症, 但是当自身抵抗力降低、支气管黏膜纤毛清除机制减弱时, 细菌可吸入至下呼吸道引起感染, 或呼出至吸氧管、湿化瓶, 在适宜的条件下不断繁殖, 再随着经过湿化的氧气而进入呼吸道致病。

1.6 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

清洁员岗前培训不严, 监管力度不够, 洁具标示不清, 混合使用, 卫生死角多, 特别是病房终末消毒存在较大的隐患。

2 预防措施

2.1 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

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监控制度的规定, 湿化瓶、吸氧导管应每日更换、消毒, 应用呼吸机的病人每日更换全套通气管道, 使用面罩吸氧的病人除上述措施外还应该每日用75%乙醇擦拭面罩内层。 加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重视岗前培训, 提倡全员参与控制医院感染, 责任到人,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进行一系列侵入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高危机械要严格消毒、灭菌, 杜绝不良行为。

2.2 加大抗生素监管力度

医生应根据病情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合理选择抗生素, 同时尽量缩短预防用药时间[3]。

2.3 严格执行病房管理工作制度

各科室病房坚持每日定时开窗通风, 即使是使用空调季节也不例外, 空调机、消毒机、重症病房的空气层流及净化装置应定期清洁和保养。 加强对清洁员的培训, 要求做到湿式清扫, 病区、办公室、治疗室要有专用抹布、拖把, 标志清晰, 洁具使用后应清洗、消毒, 悬挂晾干备用。病人出院后终末消毒工作应及时彻底。对高龄、机体免疫力低下且卧床时间较长的病人要加强病房消毒, 减少探视人员, 定时翻身、叩背, 加强健康教育。

2.4 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

不仅要通过我院目前开展的监测项目来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 而且要逐渐加大目标性监测, 质控前移, 把目标重点转移向病人。控制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应坚持参加业务查房, 了解在院病人动态, 关注重点部门、重点病人, 并不定期做好卫生学监测, 发现可疑病例及时采样送检, 同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4,5]。

参考文献

[1]李春香.陈云.气管切开术后病人医院感染的因素及对策[J].家庭护士, 2008, 6 (6B) :1567.

[2]韩黎, 朱士俊, 魏华, 等.医院感染管理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4, 14 (8) :893.

[3]蒋志萍.老年病人医院感染的分析及护理干预[J].家庭护士, 2008, 6 (8A) :2009-2010.

[4]王霞.完善组织职能在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家庭护士, 2008, 6 (7C) :1946-1948.

[5]李玉岩.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对策[J].家庭护士, 2008, 6 (4B) :1005-1007.

医院感染发生率 篇2

我院新生儿科成立以来,重视院内感染的监控及预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工作的体会报告如下:

1.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1 新生儿自身特点:新生儿皮肤薄嫩、角质层发育差、皮下血管丰富、皮肤屏障功能弱,易破损,增加感染机会;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极低体重儿,各系统发育不成熟、血浆IgG 水平低、黏膜分泌性IgA水平低、免疫力低,容易感染。据文献报道,极低体重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5%,国内报道病死率为63%~74%。体重<2 kg 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是体重≥4 kg 者的2.5 倍。

1.2 外界环境因素:建筑布局不合理,空间狭小,病人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未建立合适的探视制度;探视人员或医护人员或病区护工患感染性疾病都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3 侵入性操作因素:因新生儿科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较多,因病情的需要,多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中心静脉臵管、留臵胃管、雾化吸入、反复穿刺等抢救措施,但操作过程中易造成气道、皮肤黏膜受损,胃液反流等现象,增加感染的发生率。美国研究者报道ICU 病房VAP的发生率在9%~28%,病死率高达20%~50%[2];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感染率为3.8%~4.2%;国内有文献报道气管插管的新生儿气管感染率为22.0%,而未插管者的感染率仅为1.7%。

医院感染发生率 篇3

【摘要】目的 为了对肾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为防治肾内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深部真菌感染提供参考借鉴?方法 笔者对自己所在医院肾内科近2年出院的1440例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发生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例为感染组,没有发生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例分为非感染组,现将两组患者相关因素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为7.64%;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71例?泌尿道感染21例?胃肠道19例,其中有1例患者双重感染,即发生泌尿道感染又发生呼吸道感染;感染组患者中糖尿病所占比率?平均年龄?使用抗菌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人均天数?透析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感染组患者的血色素?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进行各种有创检查的人均次数等因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内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尤其以呼吸道易感染;高龄?糖尿病?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营养不良?免疫抑制剂?透析等均会增加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

【关键词】肾内科;真菌感染;因素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也随之相应的变化,肾脏疾病也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之后又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由于肾脏内科疾病具有长期迁延?治疗漫长以及替代治疗的费用昂贵的特点,因此常给患者带来了生理与心理的沉重的压力,同时也给家庭增加了沉重的负担?目前我国已完成北京?上海?广州?郑州?东阳?西双版纳傣族?新疆维吾尔族人群等有关的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成年人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为8-12%,而知晓率则不足10%,同时证实早期诊治原发疾病,积极的对各种高危因素进行有效控制,这样能有效延缓肾脏功能的减退,从而防治降低终末期肾脏病的患病率?而由于医院流动人群较为复杂,且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容易发生院内感染,这对肾内科住院患者来说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对于肾内科住院患者来说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可能是由于细菌或真菌的感染?为了更好的帮助患者进行康复,同时缓解患者肾脏功能的压力,尽量减少用药,因此很有必要对患者院内感染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笔者通过对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在自己所在医院肾内科接受住院治疗的1420例住院患者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对自己所在医院肾内科自2011年4月到2013年4月两年时间之间的1420例患者的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其中男性845例,占59.51%,女性575例,占40.49%;年龄分布为38~71岁,平均年龄为(54.3±3.3)岁;患者病种分类主要为慢性肾脏疾病?急性肾损伤两大类,其中慢性肾脏疾病为1116例,急性肾损伤患者为324例?慢性肾脏疾病的诊断标准为:①患者肾损伤在3个月或3个月以上,主要呈现为肾结构或功能异常,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不下降,其中肾损伤可表现為:肾病理学检查异常或存在肾损伤标志(包括血和尿液检查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②肾小球滤率过低于60mL/min/1.73m2≥3个月,不论有无肾损伤证据?急性肾损伤诊断标准为:肾功能(肾小球滤过功能)短时间(48小时)内突然降低:表现为血肌酐绝对值升高>26.5umol/L(0.3mg/dl);或血肌酐升高幅度>50%(达到基线的1.5倍);或短时间内尿量明显减少[尿<0.5ml/(kg·h)],时间超过6小时?肾病理诊断:病理诊断肾活检病理经光镜(标本要求肾小球总数至少10个)?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部分患者行电镜检查,参考WHO(1982)肾小球疾病组织学分型方案及2001年在全国肾活检病理诊断研讨会上拟定的肾活检病理诊断标准指导意见进行病理分型?

1.2 方法

1.2.1 分组

通过对144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发现共有110例患者出现真菌感染,真菌感染率为7.64%,现将这110例出现感染的患者作为感染组,其余没有发生院内感染的1330例患者作为非感染组?

1.2.2 记录相关因素

需记录患者5个方面的信息,首先是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种类;其次是对患者真菌感染所发生的深部的部位?真菌培养以及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记录;再就是记录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主要是泼尼松)?免疫抑制剂(主要是吗替麦考酚酯)的时间(d);另外还要记录患者进行各种有创操作(包括腹膜透析置管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膀胱镜检查?胸腔穿刺抽液?腹腔穿刺抽液?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肾脏穿刺活检术?深静脉导管留置术等)的次数;最后就是记录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

1.2.3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严格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标准差表示,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组间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真菌感染的部位

两年期间所有1440例肾内科住院患者的病例中共有110例患者发生院内深部真菌感染?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的有71例?泌尿道感染的有21例?胃肠道感染的有19例,这其中有1例患者发生交叉感染,即发生泌尿道感染又发生呼吸道感染?

2.2 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

感染组患者中糖尿病所占比率?平均年龄?使用抗菌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人均天数?透析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感染组患者的血色素?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进行各种有创检查的人均次数等因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3 耐药率

本组病例资料中真菌的耐药情况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氟康唑分别为22.1%?8.9%?92.2%?37.1%;而光滑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为11.3%;其他真菌对对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0.3%和11.2%?

3 讨论

在我国,肾脏方面的疾病已经是一种常见和多发病?长期以来,原发性的肾脏病一直占据我国肾脏病发病率的首位,但随着近几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级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一些“富贵病”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涌现,如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这也无形的给肾脏器官的功能增加了巨大的压力,长此以往,肾脏方面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明显增高?其次,人们寿命的延长与人口老龄化在我国也已是日益加重,这也是肾脏病发病率攀升的另一个重要条件?目前关于慢性肾脏疾病的认定标准还多是研究蛋白尿或肾小球滤过率小于60mL/min作为诊断标准?当人们进入40岁以后,肾脏功能会自然的衰退,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肾小球一会出现一定的比例硬化,硬化的比例大约为[年龄/(2-10)]%,肾小球滤过率平均每年下降的速度大概我0.75-1ml/min,从而使人们对对许多全身性因素具有更高的易感性,如:高尿酸血症?肿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尤其是对于那些需长期饮用药物所带来的肾损害最为突出?此外,近年来肾脏方面的疾病也得到了广大医生的重点关注,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在许多医院也作为一种常规化验项目,这也是促进肾脏病早期发现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现在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且使用不规范,从而导致了肾脏方面疾病的病因谱也在逐渐改变?

本研究表明,感染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二者的水平要明显低于非感染组的患者;而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且尽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应能降低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本组病例中存在糖尿病的患者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比率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疾病,这也提示了肾内科住院患者中所患的其他疾病的种类也是患者发生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一个内在因素,因此,积极控制原发病也是有助于院内降低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有文献报道,感染已成为终末期肾功能不全患者死亡原因的第2位,这也可能与需要进行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患者自身营养状况不良的发生率较高有关,由于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受到损害,从而进一步削弱了患者的抵抗力,这也增加了患者的在院内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风险?本研究表明,总体透析患者比例高达311例,占比21.60%,因此,感染组中透析患者的比率要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此结果也与相关文献的报道相一致?由于肾内科患者需要进行各种有创操作的机会较多,如腹膜透析插管术?肾穿刺活检术等,理论上来说能明显增加患者发生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机会,但通过本研究却发现两组患者在有创操作次数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有可能与本组观察的病例较少有关?

相关资料显示,肾内科患者在住院期间尤其是透析患者发生感染的部位主要以呼吸感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分析其原因,这也可能与终末期肾功能不全患者发生肺水肿及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有关,同时患者尿量减少后会导致尿液的生理冲刷作用明显减弱等原因也是有紧密关系的?本研究表明,肾内科住院患者的上述2个部位发生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呼吸道方面的真菌感染率高达64.55%,这与文献的研究存在着一致性?因此,临床工作中,对肾内科高危住院患者的重点检测上述部位的早期感染征象?及时进行痰及尿液真菌培养极为重要?

本研究中,通过对患者痰和尿液進行培养,共培养出真菌21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76.4%,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5.70%,其他真菌占7.9%,检出的真菌对伊曲康唑都有较强的耐药性,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高达92.2%?因此,在临床上对肾内科疾病患者使用抗真菌药物时,应尽可能根据药物的敏感性来进行选药,以利于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有研究资料显示,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激素大量或不合理应用,极易导致人体菌群失调从而发生二重感染?本资料中亦提示,感染组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时间均显著长于非感染组患者,这也提示上述药物的使用能促使了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发生内深部真菌感染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2009. Diabetes Care, 2009;(2 Supp 11): S13-61.

[2] Mancia G, De Backer G, Dominiczak A,et al. 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 ESH) and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 ESC). J Hypertens,2007; 25(6): 1105-1187.

[3] A lberti KG, Zimmet P, Shaw J,et al.The metabolic syndrome-a new worldwide definition.Lancet, 2005; 366 (9491):1059-1062.

[4]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 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 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 23 (1):431-434.

[5] 王晓玲, 王检勤, 夏延龄, 等. 大黄素对人肾成纤维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2; 3(11): 629.

[6] 艾智华, 葵红卫, 张忠辉, 等. 大黄酸治疗大鼠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 26(4): 304.

[7] 瓮孝刚, 窦敬芳. 百令胶囊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 18(21):1475.

[8] 衣淑珍,古东东,鲍燕燕.葡萄球菌耐药性变化与抗菌药物用量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62-63.

[9] 胡大春,邵剑春,杨绍敏,等.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院内垂直传播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3):331-334.

医院感染发生率 篇4

1 加强医院感染病原体的检测鉴定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截至目前发现主要集中在细菌和真菌两类, 据不完全统计, 前者约占90%以上, 后者约占6%, 据报道, 其中细菌类革兰阳性 (G+) 菌感染约占35%, 革兰阴性 (G-) 菌感染约占58%;革兰阳性 (G+) 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屎肠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等, 革兰阴性 (G-) 菌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等[2]和真菌类的白色念珠菌、曲菌、毛霉菌等。其次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原虫和蠕虫等均可引起医院感染[2]。如引起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病原体大多是鼠伤寒沙门菌、肺炎克雷伯菌和柯萨奇病毒。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种类较多, 主要来源于医院诊疗活动和外环境的输入, 也可因病人自身正常菌群失调形成的条件病原菌, 其中耐药菌株和条件致病菌所占比重很大, 从人体各种感染部位分离到的医院感染病原体, 大部分为人体正常菌群或毒力较弱的机会致病菌。一起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可为一种或多类多种病原体引起。

2 追溯医院感染的来源

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很多, 与医院管理不规范、诊断治疗失误和机体自身抵抗力因素有关, 也与引起感染的病原体自身特性改变以及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因素相关;医院感染的来源主要包括病人、医务工作者和探视陪护人员, 其确定较传染病流行疫情困难。

交叉感染仍然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来源, 在隔离、消毒措施不严格的情况下, 同病室、病室间患者在传染来源存在时, 容易通过交叉感染发生传染, 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不同病种收治于同一病区, 通常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若为有传染性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 可使住院病人感染, 甚至引起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医院共用的诊疗设备、仪器、检查镜和器械等在消毒不严格时, 也易引起感染发生;医院使用抗生素品种多, 数量大, 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及抗菌化学药物可导致病人抵抗力降低, 抗药菌株增加, 从而使医院感染增多;医院管理不当引发医院感染, 是由于医院没有完善和严格的预防医院感染的管理制度及缺少经过专门培训的专职人员, 医院感染管理的措施落实不到位, 医院内隔离、消毒制度执行不严格以及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

探视制度不严, 对探视者不加管理, 随意出入病房, 由探视者带入污染食物或物品而引起院内感染的发生。

3 核实医院感染的途径

医护人员在医疗实践中常与血液、体液、组织或物品接触, 若在携带病原体的情况下操作, 可使病原体进入血液、组织或直接与破损皮肤黏膜接触的机会增多, 病原体直接经接触皮肤和黏膜破损处引起感染, 发生自身或病人的医院感染。门诊或住院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等干燥后形成菌尘, 通过讲话、喷嚏、咳嗽而污染周围空气环境, 空气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时, 其他患者吸入散布在空气中含有病毒或细菌的微粒而受到感染, 是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

经过饮食、饮水引起的消化道传播也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途径。医院内就诊、住院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如共用诊疗设施、日用品、楼梯扶手、门把手等) 。

针刺伤是医护人员在临床活动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意外伤害, 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通过意外针刺接种到受伤者体内而发生感染, 手术或其他操作中使用各种锐利器械, 损伤医护人员的皮肤, 而发生感染, 这类伤害是医护人员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

手的污染引起传播, 医务人员在繁忙的医疗活动中, 绝大多数工作是通过手完成的, 手的微生物污染较为严重, 其微生物携带数量比其他人群多, 各种操作前后不洗手或洗手不规范, 是发生医院感染不可忽视的途径。

4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医院感染以散在发生为主, 近年来, 暴发流行也在增多, 发生在手术部位、泌尿系统、矫形外科病房和血液感染引起的医院感染多为散发;医院感染在隔离措施不完善的重症监护病房、急诊外科病房和妇产科新生儿病房较易引起暴发流行, 一次暴发病例可集中在同一病区也可通过交叉感染而波及到不同病区的其他病房, 其临床表现多为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 发病率高的人群是老年人、新生儿、婴幼儿、严重基础病和化疗引起易感性增加的患者;医院内感染无明显的季节性, 但在夏秋季节和春冬之交时, 由于就诊和住院患者的增多医院内感染发病有升高的趋势。

5 预防医院感染的策略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必须通过经常性的医院感染监测和各类消毒措施来保证, 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必将增加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预防医院感染首先要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 加强医源性传播因素的监测和管理, 对重点病房开展主动监测, 完善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监测工作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策略, 监测的目的是通过监测获取相关资料, 分析医院感染的来源, 发现薄弱环节, 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 并通过监测来评估各种措施的效果。

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规章制度执行监测、传染来源监测、环境污染 (空气质量、物体表面附着物等) 监测、消毒和灭菌效果监测、特殊病房监测 (如产科新生儿病房、烧伤科病房、泌尿科病房、各类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等) 、抗药菌株的监测等。

监测工作分为常规的、阶段的、定点的和定项目等不同类型, 对感染情况的记录要详细具体, 并以科室病房为计算单位定期统计分析, 同时对各科室进行采样培训和现场指导, 全面规范采样技术。对不符合隔离布局的医院建筑和内部结构要进行调整改进, 使诊疗设备在布局上符合特殊的要求。

监测重点科室:对监护室、传染病房、新生儿病房、手术室、超净病房、观察室、供应室、洗衣房和厨房等重点区域应加强监督监测。培训医护人员按照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规定, 严格执行各类消毒标准。

保护医院感染可能波及的高危人群:在医院就诊的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医务人员和探视病人者都可发生医院感染, 但是高危易感人群主要包括新生儿、婴幼儿、产妇、老年人、接受各种介入性诊疗操作的病人、使用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人、有各种慢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病人、长期大量使用高效广谱抗菌药物的病人, 以及手术和住院时间较长的病人, 这些人群是需要重点监测的医院感染目标人群。

6 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

针对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特征、感染来源、感染途径和重点易感人群, 应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控制策略: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控制的规定和规章制度, 完善探视和陪护制度, 预防感染源输入, 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管理;建立规范的消毒灭菌和经常性的医院感染监测的实施办法, 切断感染的来源、途径, 做好高危人群的保护工作, 应加强以下具体措施:①开展对医院感染的宣传教育, 严格执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科学地实施预防性消毒和终末消毒对医院诊疗室和病房必须进行随时消毒, 将严重污染的病房可以暂时关闭, 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 待对病房环境进行全面的细菌学检测确定原有污染已被消毒或灭菌后, 再重新收治患者。②加强医护人员手的清洁与个人卫生, 洗手是最简单、方便、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医院感染的措施, 医院感染可以通过良好的洗手消毒措施加以控制, 应使医院工作人员, 特别是医护人员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医护人员还应做好个人防护, 防止将病原体传染自身或带出病房;个人防护中主要是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衣、帽、鞋、手套和口罩) 。③严防侵入性操作引发的医院感染, 规范导管的侵入与护理, 严格控制导管的置留时间, 做好术前消毒和手术器械的灭菌;对各种留置导管、导线的放置应密切关注, 做到操作规范;导管导线皮肤出入口处, 每天用75%乙醇或碘伏涂擦后更换敷料, 对留置时间较长者, 应该对其严格消毒, 并且对导管尖端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④正确选择预防性抗生素的种类、给药时间、次数, 使用抗生素要力求合理, 尽量做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后选用抗生素, 尤其要慎重某些特殊抗菌药物的使用, 从而减少因用药不当引起的医院感染。⑤完善重点科室和病房管理, 防止病室交叉感染, 如对重症监护病人有重点地进行室内感染监测, 增加重症监护单间病房数量, 用以收治严重创伤、感染及免疫力低下的病人, 针对综合性重症监护病种的复杂性容易导致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 要确实做好床边隔离。⑥及时有效处理病人换药敷料, 排泄物、遗弃物, 各种引流管等, 在处理不同病人或直接接触同一病人不同部位前后必须认真洗手, 所有有创导管拔除时均要做细菌培养, 有利于进行流行病学调查。⑦对营养不良、年老体弱、产妇、婴幼儿、外科手术与烧伤病人, 给予特殊观察, 每个危重病人应有专人管理, 并实行责任制护理体制, 严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巩玉秀, 李六亿, 张朝阳.国内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0, 16 (9) :522-525.

医院感染发生率 篇5

一、建立有效的感染监测制度,当出现科内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报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并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或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报送感染办,临床医师、护士共同配合院感科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二、医院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时,上班期间立即电话或直接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休息期间立即电话或直接报告医院总值班。I级医院感染暴发与突发事件立即报告;II级30分内报告;III级12小时内报告。

三、医院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分级:

I级:(1)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II级:(1)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2)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III级:(1)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2)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四、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五、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时,除上述措施外,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积极查找病原体,加强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明确病原体后,再按照该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实施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确保不发生新的医院感染。

三、ICU感染流行暴发的控制:

当科室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医院启动感染突发事件预案后,我科医生及护士全力配合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小组救治患者、控制感染流行和蔓延的工作中。

1、协助证实流行或暴发:医务处组织调配相关医疗、微生物检验、流行病、护理专家会诊,对患者病情进行检查、评估、确诊,计算其罹患率,罹患率若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水平,则证实为流行或暴发,并按照要求上报相关部门,药剂、物流后勤保障部门做好药品、消毒物品、物资供应准备;

2、协助寻找可能感染源及可能引起感染的可疑因素或者危险环节: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感染患者与同病区内非感染患者详细信息(如各种检查、标本培养、流行病学基本信息、药物使用等)、病房环境、医务人员情况等,完善相关检查,留取标本妥善保存;

3、按照感染暴发应急预案,边调查边治疗,协助各级领导落实有效的诊治方案和消毒控制措施:对病人作积极救治,在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隔离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4、协助分析调查资料,对地点、人群、时间三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情况,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计算各种流行病学数据,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

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并根据推断针对危险环节,采取相应的消除隐患措施,再进行验证措施的效果,直至控制感染蔓延,没有新发病例出现;

糖尿病病人为何易发生感染?等 篇6

我今年55岁,过去身体一直健康,也相当爱清洁。然而,最近我总觉得外阴部瘙痒难忍,任凭怎么清洗也无济于事。后来,医生要我检查血糖,结果发现餐前、餐后血糖均高,被诊断为糖尿病。医生还说这外阴瘙痒是糖尿病引起的感染所致。请问这是咋回事?

辽宁樊玲

樊玲读者:

像你这样,有相当部分的女性糖尿病病人早期症状是阴道瘙痒。究其原因,是因为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致使血液中糖分升高,尿液中糖分随之升高,阴道内糖分亦增高,打破了阴道内的酸碱平衡。于是,平时潜藏于阴道内的白色念珠菌(俗称霉菌,属真菌类)趁机兴风作浪,生长繁殖,引起霉菌性阴道炎,加上局部尿道刺激,从而出现瘙痒。

糖尿病病人不仅易致真菌感染,而且由于血糖浓度高,有利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其他细菌在体内生长繁殖。同时,高血糖状态会抑制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使体抗感染能力下降。糖尿病病人易并发血管病变,引起血流障碍,血液供应不足,造成组织缺血缺氧,失去活力。糖尿病病人还易并发神经病变,感觉不灵,自我保护能力差,易发生损伤,导致感染。老年人体质下降,各器官功能减退,自身免疫力不足,更易发生感染。常见的有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例如皮肤疖、痈等感染可反复发生,经久不愈,有时可引起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因此,中老年女性若阴部出现莫名其妙的瘙痒时,应及时去医院做有关糖尿病方面的检查。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应积极做好预防感染工作,勤洗澡,注意外阴部和全身皮肤的清洁卫生,避免皮肤遭受损伤。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糖尿病病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饮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和服药治疗,必要时毫不犹豫地应用胰岛素。须知努力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之内,是预防各种感染的关键。至于年老体弱、有多种糖尿病并发症或常出现低血糖者,则应适当放宽标准,以避免低血糖。

冬季老年人的皮肤为何越洗越痒?

我年近古稀,退休在家,养花种草,照看孙子,颐养天年,其乐融融。然而不知何故,这两年一进入冬季,全身皮肤就开始瘙痒起来,开始时我还以为是洗澡次数太少的缘故,于是就天天洗,用热水烫,结果是越洗越痒,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山东刘勇

刘勇读者:

不少老年人像你这样,每年冬天一到皮肤就出现瘙痒。瘙痒往往在晚间就寝解衣时发生,先是在小腿前方,紧接着漫延到大腿内侧、关节屈面及肩背等处。奇痒难忍,影响睡眠,直到第二年春暖花开之时才逐渐消失。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冬令皮炎”,又称“冬季皮肤瘙痒症”,简称“冬痒症”。

冬令皮炎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冬季气候寒冷、干燥,人体体表血管处于收缩状态,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减少,皮肤的韧性和弹性减弱,以致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加上衣服的摩擦所致。老年人的皮肤生理功能发生了退行性变化,皮脂腺萎缩,皮脂分泌减少,寒冷季节皮肤更干燥,故更容易出现瘙痒。

有不少老年人误认为“冬痒症”是由于洗澡过少引起的,于是就经常洗澡,甚至天天洗澡,有的人还用毛巾使劲搓擦。殊不知,老年人干燥的皮肤在冬季寒冷空气的刺激下,本来就容易瘙痒,如果再经常洗澡,又受到热水的反复刺激和毛巾的用力搓擦,就会越洗越痒,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冬季里老年人洗澡不宜勤,洗澡的水温也不宜过高,一般7~10天洗一次,水温在35~40%即可。洗澡时不要用碱性强的肥皂或香皂,也不要用手或毛巾使劲搓擦皮肤,以免过多破坏皮肤上的脂质膜。另外,还要注意改变长时间泡澡的习惯,一方面可减少热水对皮肤的刺激,另一方面也可预防“晕堂”的发生。冬季里,可用适量沙参、玉竹、麦冬(5粒)与龙骨或排骨煲汤食用,对预防“冬痒症”很有裨益。

做心电图检查应注意什么?

我是一名退休工人,最近总觉得容易疲劳,还常感到心慌、胸闷。自己摸摸脉搏,发现偶尔还有停跳的现象。我准备去医院做心电图检查,请问要注意哪些问题?

安徽刘杰

刘杰读者:

像你这样因心慌、胸闷到医院就医,医生往往要求做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是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心血管病症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得到准确的检查结果,在做心电图检查前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不要空腹检查。空腹检查易出现低血糖,使心跳加快,这样会影响检查效果;②不要在匆匆忙忙的情况下检查。如走远路、爬楼、劳动或运动后心跳会加快,使检查结果不准确,此时应休息10~15分钟,待平静下来再做检查;③不要紧张害怕。检查时精神要放松、自然,也不要与医生讲话,否则会产生干扰现象,导致心电图不正确;④不要穿难于脱解的衣服。做心电图检查时,应穿容易穿脱的宽松的衣服,并将身上佩戴的手表摘下,手机、钥匙、刀具等取出,防止干扰心电图。

这里必须指出:做心电图检查应选择最佳时机。例如,有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就能反映出当时心肌缺血情况。而休息一会儿或服药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后,心电图检查就表现正常了。又如早搏(尤其是室性早搏)若不是在症状发作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则可能得到的是正常的心电图。因此,应在患者感觉最痛苦,自觉症状最明显、临床症状最突出时检查心电图,这样就能“捕捉”到异常情况。另外,也不能因一次心电图检查正常思想上就麻痹大意,而应密切观察病情,以便在下次出现症状时再检查,必要时可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定期输注脉络宁等药物能预防脑中风吗?

我今年72岁,患高血压病多年。最近听好友说像我这样的病人定期输些脉络宁、复方丹参等药,能够预防脑中风。请问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山东鲁佳

鲁佳读者:

众所周知,脉络宁、复方丹参注射液还有维脑路通等药物,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以及抗凝血、溶血栓等作用,目前临床上广泛用来治疗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多发性大动脉炎、脑血栓形成及其后遗症等周围血管、脑血管闭塞性疾病。

但是,现在在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的病人中,流传着“定期输液能预防中风”的说法。在他们看来,只要每年定期输上几次液,这些活血化瘀的药物就能使人安然无恙。其实,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因为这些药物和液体,还有输液皮条和穿刺针,由于受到生产工艺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并不能达到100%的无菌,这就给输液治疗本身带来了更多的感染机会。再说输液与定期输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病了进行治疗性的输液是必要的,但是定期乃至经常输液则没有必要,甚至有害。临床上不是经常可以见到输液反应的病例吗?

医院感染发生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CSSD共有17人, 其中副主任护师3人, 主管护师4人, 护师10人。为保障手术器械包的质量, 手术室每天有一名护士负责在检查包装灭菌区协同CSSD的工作。根据物品由污到洁, 空气由洁到污, 人员不能逆行原则, CSSD护士长科学合理安排工作人员, 除一人值班外, 每日4~5人负责去污区工作, 如污染物品的回收、分类、清洗、消毒等工作;5~7人负责检查包装灭菌区工作, 如消毒后物品的检查、包装、灭菌等工作;3人负责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 如无菌物品的存放、保管和发放工作, 其中1人负责窗口发放无菌物品, 1人下送无菌物品, 1人负责一次性无菌物品的发放等工作。

1.2 方法

1.2.1 对下送无菌物品采集反馈意见。

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到临床各科室以询问和查看形式检查, 主要查看灭菌包的外包装规格大小、包布是否清洁, 有无破洞, 化学指示卡是否粘贴, 项目书写是否齐全;同时询问使用者, 使用无菌物品时, 是否发现有器械不洁, 物品摆放不适或有短缺现象, 无菌包内化学指示卡变色情况, 还要查看并记录CSSD下收下送情况。

1.2.2 对CSSD内的检查。

感染控制专职人员采用询问、检查和提问方式进行调查并记录情况, 选择时间为上午和下午集中工作时段, 随机跟踪观察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程情况, 按照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CSSD) 管理规范标准》进行, 分别检查不同区域工作人员的分配分工, 设备设施, 职业安全防护, 手卫生和医疗废物管理以及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是否合理正确。

1.3 评价方法

1.3.1 去污区:

此区域应配置污物回收车、分捡台面、污染器械清洗池、冲洗管路的压力水枪和汽枪、超声清洗机、含酶清洗液、洗眼装置等, 如有一项配备不全或损坏为不合格。分工在此区域工作人员负责对污染物品进行处理时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在病房回收污染物品时应佩戴圆帽和口罩;在去污区操作时应佩戴圆帽、口罩、防水围裙、专用防水鞋、手套、护目镜 (或面罩) , 如未按要求执行均视为不合格。

1.3.2 检查包装灭菌区:

此区域应配有器械, 重点检查包装台、物品存放柜、切割机、塑封机等, 我院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中间隔断墙壁上安装有2台压力蒸汽灭菌锅, 如配备不全或损坏均为不合格。分工在此区域工作人员负责对清洗消毒后的医疗器械的目测检查、包装大小及重量应符合要求;同时做好个人安全防护, 在器械检查、包装时应使用圆帽和专用鞋, 还可使用口罩和手套, 灭菌物品装载时应使用圆帽和专用鞋, 如未按要求执行均视为不合格。

1.3.3 无菌物品存放区:

应配有无菌物品存放货架及运送器具和无菌物品装卸设备等, 如有短缺视为不合格;分工在此区域工作人员负责对无菌物品的存放, 保管和发放的工作, 工作时应做好个人安全防护, 在无菌物品装载时应使用圆帽、专用鞋和具有防烫功能的手套, 如未按要求执行均视为不合格。

2 结果

通过为期3个月的实践, 对CSSD实施集中管理流程和感染控制方法进展顺利, 取得了显著成效。由原来不足取而代之的是具体工作流程的制定和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 正确职业安全防护和对塑封物品包装的正确性, 实现了下收流程规范执行率与员工落实标准预防率达到100%, 对于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由最初的45.5%提高至90%以上, 对于手术内镜器械集中管理率达到100%, 所有物品灭菌合格率为100%。见表1、表2。

3 讨论

我院实施CDDS集中管理干预措施后, 工作人员在不同区域采取的安全防护、手卫生管理、医疗废物管理和预防感染控制措施几方面的规范性正确性均大幅提高;通过加强CSSD集中管理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持续跟踪检查是有效提高消毒灭菌物品合格率的必要有力措施。

在CSSD集中管理检查阶段, 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发现的主要问题如下: (1) 污染区操作流程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够细致具体, 工作有一定的随意性, 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 (2) 环境卫生学检查包装灭菌区空气采样和无菌物品存放区的发放人员手采样均有细菌数超标的现象。 (3) 职业安全防护不到位, 防水围裙有渗水现象。 (4) 目测时个别器械清洗不彻底, 对于塑封包装的物品, 密封时其密封宽度不够。 (5) 全自动清洗机有轻微渗水现象, 这样会影响清洗效果。 (6) 科室未配置干手设施, 相关手卫生知识有欠缺。 (7) 医用垃圾有混放现象, 记录不全。

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如下: (1) 落实完善操作流程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 做好环境卫生学监测, 如有不合格及时查找原因, 做出整改重新采集标本直至合格。 (3) 不同区域应做好职业安全防护, 去污区工作人员应配戴防水围裙避免污染。 (4) 目测检查器械清洗不合格时, 应返回去污区重新清洗并做好记录, 对于塑封包装的物品, 密封时其宽度≥6 mm, 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 cm, 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分析, 提出改进措施。 (5) 日常工作中有专人负责设备的维护和检修, 以免影响消毒灭菌效果。 (6) 科室加强相关知识和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 配备完善的手卫生设施, 如干手设施。 (7) 医用垃圾做好分类、分别放置, 交接时做好记录。经过严格落实整改后, 为临床提供安全放心的无菌物品, 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持续质量改进是CSSD提高集中管理工作质量和保证医院感染控制效果的核心, 其已成为现代质量管理的精髓和核心[2]。为保证CSSD集中管理工作质量, 科室应加强岗位培训, 正确掌握不同区域清洗消毒灭菌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做好职业安全防护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 以提高CSSD工作人员的素质, 才能将医院感染控制纳入常态, 确保CSSD为临床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黄清娟.消毒供应室器械包装的质量缺陷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2) :2945-2946.

医院感染发生率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血液肿瘤医院感染患者192例, 纳入标准:符合血液肿瘤诊断的患者, 在我院接受联合化疗且资料可供分析的病例;预计生存期>2个月;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因非感染相关死亡或自动出院, 而未能完成化疗的病例;化疗前已合并明确感染在化疗开始时仍未控制病例;继发于其他恶性血液病的患者。192例患者中男性100例、女性92例;年龄19~85岁、平均年龄56.02岁;疾病类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2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0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6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积极的预防感染抗菌药物治疗下,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防医院感染的全面护理: (1) 密切监测病情, 根据患者血常规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2) 加强口腔护理:由5%制霉菌素溶液125 m L加入生理盐水125m L, 配制成2.5%碳酸氢钠漱口液, 餐后漱口, ≥3次/d, 持续时间>15 min/次;限制探视时间, 协助患者制定饮食与运动计划;加强心理护理等, 干预周期为2个月。

1.3 观察指标

(1) 疗效评定:显效:感染病原菌消失, 干预周期内无复发;有效:感染病原菌有明显减少, 干预周期内轻度复发;无效:感染病原菌无改善甚或加重, 干预周期内多次复发。 (2) 生存质量评分:在干预前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调查, 分数越高, 表示其生存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0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 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192例患者显效145例、有效40例、无效7例, 有效率为96.4%。经过评分, 干预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社会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当前血液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较常见,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医院感染存在发病率上升、诊断困难、预后严重、病死率高、治疗困难等问题。从发病机制上分析, 由于血液肿瘤患者在诱导缓解阶段, 机体内存在大量白血病细胞, 从而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而各种化疗药物更进一步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并容易损伤中性粒细胞表面受体, 使中性粒细胞趋化增加了易感性, 再加上呼吸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 病原体容易通过飞沫空气传播, 这是造成呼吸系统感染的主要原因。多数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缺乏、认识不充分、依从性差[3]。在对症护理与干预中, 积极进行保护性隔离、加强营养支持、应用免疫调节剂促进免疫功能恢复等措施;需要采用快速、灵敏的诊断检测手段, 有效、有针对性地使用抗感染药物[4]。积极开发新的抗感染治疗药物, 特别是广谱、高效、安全性高的抗真菌药物。加强口腔护理, 指导高危患者应用漱口液含漱以预防感染。本研究干预后192例患者显效145例、有效40例、无效7例, 有效率为96.4%。经过评分, 干预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社会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干预前。同时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同步的健康教育, 可使患者取得很好的心理安慰, 引起家属的重视, 使其理解、支持和监督患者。血液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较常见, 积极地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预后疗效, 从而支持生存质量的改善。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对症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血液肿瘤发生医院感染患者192例, 所有患者均给予积极的预防感染治疗, 同时配合积极的对症护理。结果:干预后192例患者显效145例、有效40例、无效7例, 有效率为96.4%。经过评分, 干预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社会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 (P<0.05) 。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比较常见, 积极地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预后疗效, 从而支持生存质量的改善。

关键词:血液肿瘤,医院感染,对症护理

参考文献

[1]吴文萍, 孔宏伟, 郑晓燕, 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感染时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 (11) :273-275.

[2]王亦素, 林海玉, 林晓骥, 等.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口腔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1 (7) :155-157.

[3]张馨雨, 赵芳, 杜丽君, 等.三甲医院医院感染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6) :1463-1465.

医院感染发生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2012~2013年收治接受肿瘤介入治疗的医院感染患者共32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5岁,其平均年龄为(44.5±5.5)岁。本次研究所有对象均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关于医院感染的诊断相符合。

1.2 方法

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内容主要有:年龄、肿瘤癌变部位、感染和基础疾病、患者住院时间以及相关抗菌药物使用等。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单因素分析出为显著性变量的结果进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高危因素多元性分析。

2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以下为高危因素:年龄、癌症部位、多种抗菌药物使用、放化疗治疗以及住院时间(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危因素为:癌症部位(OR=8.3)、住院时间(OR=6.8)、放化疗治疗(OR=5.3)以及多种抗菌药物使用(OR=4.5),所有因素P均<0.01。

3 讨论

肿瘤介入治疗是通过把化疗药物以特定的导管作为渠道,直接注入到靶血管病变区域,这种治疗方式能够收到突出的临床治疗效果,保持药物的浓度,且有着极强杀伤力,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发生全身性不良反应事件的概率偏低。患者的年龄越大,则出现院内感染的概率相对也会越高,年纪超过60岁的介入治疗肿瘤患者,其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大约在35%左右,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呈现出衰退的情况,防御能力相对于中青年也有所不如导致。在本次研究中,肿瘤介入治疗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因素主要有癌症部位、住院时间、放化疗治疗以及多种抗菌药物使用等。出现医院感染患者的癌变部位主要为上、下呼吸道,其感染率接近50%。医院内部的病原菌较多,可以空气为媒介进行传播,另外此类癌变部位患者需要接受气管插管吸痰等侵入性操作,对呼吸道黏膜会有伤害效果,因此癌变部位在呼吸系统时最易出现院内感染。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则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越高,本次研究患者住院时间大部分超过3个星期。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各种致病菌出现交叉感染的概率正在不断升高,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得患者体内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这也使得患者真菌感染事件发生概率增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可知危险因素之间并非独立关系,而是能够互相影响,因此在对患者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措施时应该注意各种因素。

医院感染发生率 篇10

1 临床资料

采取措施前观察170例, 其中女性76例, 男性94例。年龄17~78岁, 平均年龄42岁。其中缺铁性贫血36例, 巨幼细胞性贫血12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15例, 急性白血病25例, 慢性白血性15例, 各种血细胞减少症45例, 淋巴瘤23例。平均住院天数8d, 院内感染15例。

对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后观察167例, 其中女性72例, 男性95例。年龄18~75岁, 平均年龄38岁。其中缺铁性贫血38例, 巨幼细胞性贫血15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13例, 急性白血病22例, 慢性白血性13例, 各种血细胞减少症48例, 淋巴瘤18例。发生院内感染5例。

2 存在的问题

(1) 科室内的感染管理组织不完善, 制度落实不到位。 (2) 医院感染知识普及不到位, 缺乏系统的知识培训。 (3) 病区环境及特殊病室如层流病床间的环境有待改善。 (4) 医护人员无菌操作意识淡薄, 不能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制度。 (5) 广谱抗生素使用不规范, 没有严格按照抗生素使用原则。

3 采取措施

3.1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监控小组, 质控小组以科主任为组长, 护士长为副组长, 以及成员有一名监控医生和监控护士, 主要责任是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严格执行我院制定的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1,2]。

3.2 制定本科各项工作流程, 规范各项技术操作程序。如建立完善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感染制度》、《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与防控制度》, 加强培训学习, 严格落实。

3.3 完善医院感染报告制度:临床医师对主管的疑似或确诊的医院感染病例积极留取临床标本, 及时送病原学检查, 做药敏试验及必要的检查, 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明确诊断, 及时治疗。在明确诊断24h之内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 并送医院感染管理部备案。

3.4 加强感染管理小组监督作用。在医院感染管理部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各项监测, 对监测发现的各项感染因素, 采取有效措施。每月对治疗室及层流病床等无菌要求相对高的地方进行细菌监测。总结本科耐药菌株严密监测并讨论防治方案。加强化疗患者化疗后观察, 监测血象变化, 减少易感因素。加强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微生素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

3.5 加强普通病房医院感染: (1) 患者的安置原则: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 同类感染患者相对集中, 特殊感染患者单独安置。 (2) 病室内定时通风换气每天1~2h, 每周紫外线照射普通病房两次, 每次30min。监护室及层流床要求每天紫外线照射1次, 每次30min。地面湿式清扫, 遇污染时即刻消毒。 (3) 患者被服每周更换1~2次, 枕心、被褥、床垫定期消毒, 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的被服。 (4) 每日清晨湿式清扫每张病床, 一床一套 (巾) , 床头柜一桌一抹布, 用后消毒。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后, 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3]。 (5) 治疗用物如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3.6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提供必要的手卫生用品及设施, 做好手卫生。每张治疗车及每间病室摆放手卫生消毒液。加强医护人员对感染管理知识的学习, 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并自觉执行手卫生规范。

3.7 加强医护人员感染知识的培训。每月学习一些感染管理知识[4,5]。不断强化防控观念及意识。

医院感染管理科可组织全院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培训”。着重培训对手卫生的重要性、手卫生规范两部分内容进行了重点培训, 同时在培训中对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培训使医务人员掌握了正确的洗手和手消毒方法, 提高了医务人员对手卫生在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了职业防护意识, 对今后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3.8 每月对照医院感染管理评分表找出不足, 持续改进, 不断完善。

3.9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认真执行《医院职业防护制度》, 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顾正勇.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7) :23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试行) [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1.

[3]大理州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及责任[S].

[4]李锡金, 刘景汉.血液传播疾病医院感染的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 1995, 5 (2) :45.

医院感染发生率 篇11

我今年65岁,患糖尿病十几年了,前几天左脚趾擦破点皮,有点红肿,涂了点消炎药稍好些。听说糖尿病患者发生感染不容易愈合,严重的还会截肢。是真的吗,应如何预防?

上海张伟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教授薛冠华:患糖尿病的人,由于血糖较高,如果擦破皮肤易发生感染且不易愈合。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患者的足部,称“糖尿病足”,感染极易扩散,严重者2~3天即可导致整个足部坏死、恶臭,可能会面临截肢的危险。所以,糖尿病患者平时要注意足部护理,主要注意以下问题:经常检查双脚是否有水疱、红肿和破皮;每天洗净双脚,保持趾间干燥;不用热水袋、电热毯取暖;修剪趾甲不要太短,以免受伤;最好穿软底的宽松鞋子等。你目前左脚趾有伤口,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恶化。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东院)

C级反流性食管炎严重吗

我先生今年37岁,经常出现餐后反酸、烧心、打嗝的现象,现在又感觉咽喉不适,总觉得有东西堵在那里。前几天去医院做了胃镜检查,提示他患反流性食管炎(C级)。不知道他的病情严重不严重?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江苏吴洁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教授陆伦根:反流性食管炎的典型症状是反流和烧心,多在餐后出现,卧位和弯腰时较重,有些病人还可出现咽部不适,有异物感、棉团感或堵塞感,我们称之为癔球症。反流性食管炎可分A、B、C、D四级,C级比较严重,要进行规律的药物治疗,建议联合应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必要时加用抗酸药(如铝碳酸镁、硫糖铝)。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你需要督促先生改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如:避免睡前2小时内进食,白天进餐后不宜立即卧床、弯腰、负重劳动,避免进食高脂肪食物及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饮品,戒烟、禁酒,并注意定期到医院复查。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特需)

湿疹反复发作怎么治

我的脸和腿经常长湿疹,一般涂上含有地塞米松的药膏,几天就会好。但我有些担心激素的副作用,所以不太敢用了,还有没有其他治疗方法?为什么经常长湿疹呢,能不能除根?

安徽沈兆蓉

上海市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萍:目前西医治疗湿疹的方法除了外涂皮质类固醇制剂以外,还可以口服抗组胺药物或适量补充维生素C及钙制剂等。中医治疗湿疹一般采取内服中药、中药熏洗及中药祛风止痒药膏外涂相结合的方法,需要辨证分析病情,根据证型、体质的不同调整用药。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多种因素互相作用所致,主要和吸入或食入变应原有关,部分与遗传过敏体质相关。虽然湿疹病情缠绵反复、不易治愈,但通过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病情,减少发作,调理体质,提高生活质量。除了药物,湿疹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少吃发物,如竹笋、香菇、草头、米苋等蔬菜,芒果、菠萝等水果,以及牛羊肉、海鲜等肉类。湿疹就像普通感冒一样,只要注意防护不让它复发,也就达到类似除根的目的了。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二、周五全天(石门路门诊部)

“大三阳”孕妇如何避免宝宝感染乙肝病毒

我乙肝“大三阳”,怀孕2个多月。听说“大三阳”的传染性很强,我很担心宝宝被感染。该怎么办呢?

山东罗琼琼

济南市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汪明明:虽然乙肝“大三阳”的传染性较强,但还是有办法预防的。首先,你在怀孕期间一定要保护好身体,腹部不要受撞击,以避免胎盘受损后导致母血渗漏到胎儿体内。第二,要到正规医院待产,请有经验的产科医生接生,尽量不用助产工具,如果有难产先兆,应及早剖宫产。第三,建议人工喂养,不要哺乳,不要“嘴对嘴”给宝宝喂食。第四,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一定要在分娩后24小时内给宝宝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一个月后注射第二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6个月后注射第三针乙肝疫苗。我国已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列入计划免疫,正规医院都会给予免费注射,但乙肝免疫球蛋白是自费的,医院一般不提供,需要自己到免疫预防部门购买,提前做好准备。

医院感染发生率 篇12

1 护理工作的质量和管理在减少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院内感染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衡量护理工作和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条件。贯穿于整个医疗、护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不仅对患者的病情康复带来影响, 还对各科室及医院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进行严密的护理管理制度, 各种护理操作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医疗废物、感染性废物的处置都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降低和控制感染感染发生传播的重要措施, 完善、细致的护理工作是提高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基础, 在提高护理质量和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也在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 引起增加医院感染机率的因素

近年来, 随着各种新技术和多方面的影响, 使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 同时也增加了病原菌侵入机体的机会, 使发生感染的机会增多, 主要表现在: (1) 医务人员因素: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 介入治疗、检查等微创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破坏了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 为细菌进入创造了条件, 而且对隔离消毒制度观念缺乏、淡薄、不重视, 对控制医院感染重要性认识不足违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对介入性治疗的器械消毒不彻底, 使用的消毒液浓度配比不准确[1], 往往导致病原菌残留在器械上, 而导致发生院内感染; (2) 医院因素:从医院管理上对院内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特别是在对每一位患者治疗前后不规范洗手、不注意穿戴医疗防护用具等, 没有从根本上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3患者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习惯的改变, 人们发生疾病的机率大大增高, 特别是患有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 由于长期用药, 使其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 防御功能降低, 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4)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已成为发生感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由于抗生素的种类不断增多, 许多医生在治疗时常常给予预防性用药或联合用药, 而且用药时间过长、剂量过大, 导致机体中耐药菌株和条件致病菌增多, 引起菌群失调发生感染; (5) 环境因素:由于医院是患者聚集的场所, 病房内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渗出液等不及时清理, 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各种病原菌引起患者的感染机率增加。

3 提高护理质量和管理, 减少发生院内感染的具体措施

3.1 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管理的认识, 增强意识

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管理的认识, 是对自己与患者共同健康的基础。医院各级人员应从思想上认识到感染管理在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各个科室的具体情况不同建立预防院内感染管理小组, 从护理部开始到各科护士长在到各位护理人员, 应积极参与, 重视, 自觉提高认识, 从基本的护理工作中加强感染控制, 真正认识到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对控制和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性, 主动按照各项无菌流程和制度进行工作。

3.2 完善各项制度, 明确职责, 使护理工作顺利有序进行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制定各种流程和制度, 让每一位护理人员进行阅读和知晓, 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 以保证感染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并通过不定期抽查,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确保各项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3.3 加强院感知识培训, 提高意识和水平

护理人员是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因此, 加强护理人员感染知识的培训, 将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纳入业务学习计划中, 提高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的意识, 并对每一位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及现场模拟操作, 使护理人员真正把这些制度落到实处。并对各个科室隔离措施进行完善和检查, 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对患者用过的器械、用品进行严格的消毒, 并使护士掌握各种消毒方法的时间、配比, 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3.4 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全面加强医院质控

加强病房管理, 减少病房及重点科室的人流量, 并建立良好的长效监督机制, 定期对手术室、消毒室进行空气培养监测和消毒, 把医院感染控制纳入每月质量检查内容, 要求各科室进行严格的消毒登记记录, 做到定期消毒, 按时检查, 定期监测, 提前预防和控制。

总之, 医院感染发生机率的高低是衡量医院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而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感染的发生。因此, 完善的护理工作是是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 也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2]。我们应重视各项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 加强对各个环节的护理和管理, 有效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促进医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国芹.加强护理管理减少医院感染[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264.

上一篇:解决磨机故障措施下一篇: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