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医院感染

2024-07-24

ICU医院感染(精选12篇)

ICU医院感染 篇1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重症患者集中治疗的区域,由于基础疾病严重、免疫功能低下以及各种侵袭性操作的频繁应用,增加了患者感染的危险性。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ICU2011年1-6月的住院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分析医院感染发生原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6月住院的ICU患者,转出后随诊48 h。共计248例,其中男149例,女99例;0.9~93岁,平均(42.0±20.5)岁;总住院天数为1426 d,每位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75 d;COPD 116例,多发伤7例,失血性休克12例,肺部感染36例,呼吸衰竭25例,农药中毒6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急性胰腺炎10例,体外循环术后7例,急性脑血管病10例,其它11例。

1.2 研究方法

(1)由医院感染科协同ICU共同制定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明确职责和分工;(2)对ICU医护人员进行目标性监测方案的集中培训;(3)ICU每日固定专人负责填写ICU患者日志、ICU院内感染前瞻性调查登记表,每周对患者进行临床病情等级评定,对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由主管医师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并报告感染科;(4)对转出ICU的患者随诊48 h。

1.3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1]。

2 结果

2.1 ICU患者器械使用情况见表1。

2.2 ICU医院感染率情况见表2。

2.3 ICU医院感染中“三管”监测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见表3。

2.4 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见表4。

3 讨论

3.1侵入性操作是ICU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2]。从表1可以看出,ICU患者导尿管使用率、中心静脉置管使用率、呼吸机使用率分别为85.06%、47.90%、40.67%,为此,建议ICU医护人员将每日评估患者各种导管的“去或留”或者制定ICU患者每日目标清单(包括对各种管道的评估)作为医护人员查房的重要项目之一,并将留置管道的情况列入交接班,增强医护人员管道管理意识,有效减少各种管道留置时间,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3.2感染部位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ICU医院感染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占首位。因此,控制呼吸机相关感染是降低ICU医院感染率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所在医院制定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各种干预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3.3 ICU是医院高危患者集中的区域,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ICU医院感染率远远高于医院感染平均水平,本次监测ICU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4.11%(同期笔者所在医院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14%),通过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原因,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至关重要。

3.4 ICU医院感染菌株流行情况与笔者所在医院ICU 2009年病原菌流行情况比较[3],菌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9年1-12月ICU主要流行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22.33%),而表4结果显示,2011年1-6月笔者所在医院ICU医院感染以鲍曼不动杆菌占首位(42.24%),且鲍曼不动杆菌为多重耐药菌株。因此,采取措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引发的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迫在眉睫。

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危险因素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行有效干预,可降低ICU的医院感染率。

摘要:目的:开展ICU目标性研究,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和原因,为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监测2011年1-6月入住ICU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目标性监测24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5例,感染率为14.11%,日医院感染率为24.54‰,调整日感染率为9.40‰;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千日发病率为39.66‰,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千日发病率为1.46‰,留置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千日发病率为9.07‰。结论: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针对危险因素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行有效干预,可降低ICU的医院感染率。

关键词:ICU,目标性监测,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81(8):314-320.

[2]邓敏.ICU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0):87.

[3]张会礼,明淑兰,邹雪梅,等.综合医院ICU医院感染现状分析及护理管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1):126-128

ICU医院感染 篇2

一、 

 

二、

 

三、ICU的主要医院感染是什么? VAP

CR-BSA

CR-UTI

耐药菌感染力

ICU感染控制的重点环节

控制医院感染的技术规范、标准

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和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 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常见的类型

2、发病机制

     发病机制穿刺部位的皮肤细菌异性至皮下导管 导管接口部污染 经血行污染导管端口 输液污染 导管材料

 感染菌的内在特性

静脉导管的防护

• • • •

1、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2、输液导管、三通及接头更换1次/天

3、静脉导管一般情况下不可做其他用途,如抽 血标本、输血等

4、无菌透明敷贴3天更换1次,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更换时先用安尔碘消毒导管入口及周围皮肤二遍,待干后贴膜

5、滴注完毕后用肝素稀释液(5O单位/mI)5~1o mL正压封管,病人有出血倾向时单用生理盐水封管

6、观察局部皮肤:如果局部感染出现皮肤发红、肿胀、温热、触痛及分泌物流出;全身轻微的发热颤抖、不明原因的持续高热。一旦出现相关的感染迹象即予拔管并送检。

四、呼吸机相关肺炎(VAP)

1、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口咽和胃腔细菌吸入

气溶胶吸入

直接接种与交叉污染

血道播散

2、预防VAP的方法

保暖

室内通风

翻身拍背

增加抵抗力

注意营养和休息

加强消毒隔离工作

(1)、呼吸机的护理

a)联接呼吸机的管道上的冷凝水要及时引流、倾倒,保持积水杯处于最低位,操作时要当心避免引流液流向病人侧,操作后要洗手。湿化器内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一次。b)危重病人如无禁忌症,采用半卧位,将床头才高30-45° c)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次,高危患者,可以使用0.2%的氯已定(洗必泰)进行口腔护理(2)机械通气患者吸痰

• a吸痰前后均给予100%纯氧吸1~2min,以免出现吸痰后低氧血症 • b、操作者必须戴无菌手套,动作要轻、稳、准、快,减少气道损伤 • c吸痰时应先吸净口

• d、先吸咽部分泌物,更换吸痰管,先将导管浅部痰液吸尽,吸痰前要注意气囊的压力(25~30cmH2O),以免口咽部分泌物在放松气囊时下行进入气管而发生感染。• e吸痰管要关闭负压插入至适宜深度再打开负压,左右旋转上提吸净痰液,避免在气管内反复上下提插而导致气管损伤。每次吸痰最多连续3次,并且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15 s,如痰液未吸尽,休息2~3 min再吸。

• f)痰液粘稠不易吸出时可注入无菌生理盐水5—10 ml或间断雾化吸入,使痰液变稀有利于吸出

• g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应每次更换,吸引过口、鼻分泌物的吸引管禁止进入气道

五、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1、感染类型

导管病菌定植

局部感染

导管相关型血液感染

输液相关的血液感染

2、发病机制

细菌入侵、操作过程中引起粘膜损伤、导尿管表面细菌定植。

3、预防与控制方法

感控教育

插管选用

洗手

无菌操作

闭式引流

避免膀胱冲洗

尿流不受阻断

尿道口护理

不要定期换管

细菌学监测

4、尿管的护理

(1)保持尿道口清洁。彻底地进行会阴擦洗和尿道外口护理。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2)尿袋每日更换,即使排空集尿管,并记录尿量。(3)固定尿管并保持通畅,保持充足的液体入量。

(4)训练膀管反射功能,可采用间歇性夹管方式。夹闭导尿管,每2-3h开放一次,使膀胱充盈和排空,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5、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

ICU医院感染 篇3

方法:通过分析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制定隔离措施,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

结果: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ICU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施行严格的干预措施,运用预防与控制技术,保障了ICU患者的医疗安全。

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对ICU患者已形成威胁,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ICU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病率。

关键词: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53-02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快速增加,出现大量耐药或的多重耐药菌做,给医院感染防控和病人带来极大的挑战。多重耐药菌(MDRO)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的耐药的细菌,此类细菌种类不断增加[1],所引起的医院感染已呈现蔓延趋势。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及耐药谱的更迭,导致难治性感染的比例不断上升,增加了医院感染控制的难度[2]。为进一步加强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发生,于是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消毒隔离干预,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1建立ICU感染管理制度

1.1建立多重耐药菌报告制度。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进行醒目标注。一旦从标本中检出多重耐药菌,必须立即报告,同时反馈到ICU,医生就必须根据检验结果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包括下医嘱治疗和隔离措施。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天根据微生物实验室报告结果登记《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然后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及时进行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培训,使相关人员掌握运作程序,自觉遵守。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若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报告。

1.2建立多重耐药菌监督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制度,提高基本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力。ICU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管理要求责任到人,必要时进行全科全院培训,掌握治疗、护理、清洁卫生和消毒隔离等措施,保证各项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监督对多重耐藥菌的检测、报告、预防、控制、治疗等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指导。

2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2.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确定或疑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或定植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隔离房间、床头挂隔离标识。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必须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底下的患者严格选择隔离。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等要专人专用,用后并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医务人员在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体液、引流物、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执行手卫生。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2.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制度》。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移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都应严格实施手卫生。医院应落实规范提出的硬件管理设施,病区安装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洗手液和快速手消毒剂,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2.3合理使用抗生素。由科主任、监控医生牵头、定期组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讲座,教育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3]。提高标本送检率和药敏试验率,根据感染部位和感染性质选用有效抗菌药物,掌握给药剂量和疗程,保护体内的正常菌群,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及时了解和掌握病原菌病原学的诊断信息,制定用药方案,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给药途径、给药方法及疗程。

2.4加强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物体表面和地面的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洁净。对医务人员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含氯制剂擦拭消毒。对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2.5严格执行接触隔离制度。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3讨论

ICU病房是危重患者抢救治疗的重点部门,也是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较重的场所。大量研究证明,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关键是从合理控制和使用抗菌药物开始,同时实施综合管理措施,包括清洁卫生、医务人员手卫生和环境卫生等质量控制,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

医院管理部门要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使医务人员提高认识,了解监控方法,强化意识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4]。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延缓和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根本,值得临床高度重视[5]。护理工作是开展多重耐药菌监测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全体医护人员的积极参与,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避免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保证ICU患者的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

[2]林冠文,刘瑛,李妮,等.多药耐药菌的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3):3773-3775

[3]黄飞秀.基层医院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管理及控制[J].医学心知,2011,24(3):292

[4]潘锡琴.ICU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268

综合医院ICU感染的临床研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综合ICU进行为期1年的细菌耐药性的医院感染管理干预。于干预前5个月 (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5月31日) 和干预后5个月 (2011年6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 分别从我院综合ICU患者的痰、尿、粪便、伤口分泌物等标本中收集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菌株, 比较干预前后两种菌株的耐药率变化情况。干预前后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干预ICU医疗人员行为的措施主要有: (1) 制定并实施《ICU抗菌药物应用管理规范》; (2) 定期组织科室医疗人员讨论学习抗菌药物应用的相关知识; (3) 监督并参与ICU病房的消毒、医疗器械处理等环节, 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

1.3 菌株鉴定与药敏实验

依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2]开展标本的接种、培养与分离, 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仪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比浊仪进行菌液浓度调配, 应用Kirby-Bauer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 依照NCCLS标准判读结果。采用北京天坛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药敏纸片和培养基。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干预前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 分别为31.7%~51.7%及38.3%~71.7%;干预后铜绿假单孢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3 结论

ICU是医院中高危人群相对集中的科室, 患者多有重大的外伤、严重的基础疾病或较差的免疫功能, 同时随着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各种侵袭性操作的应用与开展, 均导致ICU医院感染较为严重, 极易产生耐药菌株。

铜绿假单孢菌及鲍曼不动杆菌是ICU最常见的两种条件致病菌, 能够导致患者多系统及器官的严重感染, 且均易产生耐药性, 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临床诊治困难、病死率高。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干预前, 铜绿假单孢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31.7%~51.7%, 其中对庆大霉素及头孢他啶的耐药率最高, 均为51.7%;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为38.3%~71.7%, 其中对头孢他啶及头孢吡肟的耐药率最高, 均为71.7%。而干预后铜绿假单孢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明显降低 (P<0.05) , 说明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细菌耐药率。

医院感染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病情恢复缓慢、医疗负担加重, 所以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 控制细菌耐药是非常重要的[3]。对我院综合ICU应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1)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 提高医疗人员的无菌观念, 重视手卫生, 避免患者间交叉感染; (3)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避免盲目无指针用药; (4) 重视患者的床边护理, 防止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系统的病原菌感染及耐药菌产生; (5) 加强ICU病房的清洁与消毒, 合理处置医疗垃圾。

摘要:目的 加强我院综合ICU医院感染的管理, 降低细菌的耐药率,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对我院综合ICU进行为期1年的医院感染管理干预, 比较干预前后综合ICU两种常见菌株 (即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菌株) 的耐药率变化。结果 干预后铜绿假单孢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我院综合ICU的细菌耐药率较高, 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细菌耐药率, 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播散。

关键词:ICU,医院感染,耐药性,统计学

参考文献

[1]晏玫.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在ICU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17) :36-37.

[2]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2006:744-745.

ICU医院感染目标监测方案 篇5

一、监测目的

1、感染率的监测;

2、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

3、减少导管留置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4、评价控制效果。

二、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住进ICU超过48小时的患者;从 ICU转出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确定的感染仍属ICU感染。

三、监测内容

ICU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与普通病房的监测方法相同。由于患者侵袭性操作增多,留置导管引起相关的感染也增多,因此重点应加强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包括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VAP)、中心静脉相关血流感染(CR-BSI)、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监测。

四、监测方法

(一)前期准备工作

1、监测开始前将项目的意义和方法与微生物室及ICU病室主任说明,取得支持和配合。

2、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1)对参与项目监测ICU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标准;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症、置管部位、正确的置管和置管后的护理。

(2)确保ICU护理人员适当的水平,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二)监测方法

1、监测时间:1个或多个成人ICU被选择为监测对象后,监测时间根据省医院感染质量中心的安排和要求监测。所有被选择的患者为在这个月开始和这个月每日新进入ICU的患者,医院感染部位的监测为身体所有部位。

2、感染病例发现的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方法。感控专职护士应持续观察每一个被调查的ICU患者(患者转出ICU后,继续跟踪调查48小时);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检验报告单、护理记录、体温单等,向医生、护士了解患者情况等。重点需关注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和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如患者出现中心静脉插管局部疼痛,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其他提示发生局部或血流感染的迹象,这时应该去掉敷料,检查插管部位;观察尿的颜色、澄明度以及痰的性状、颜色和量。通过以上各项指征、实验室报告等确定相关部位的感染诊断。患者发生感染时填写“ICU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见表-1。

“ICU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的填写说明: 要求登记调查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

3、ICU日志填写:由ICU护士或感控专职护士填写“ICU患者日常记录”情况(见表-2),每日8AM或每夜12时填写,避免遗漏。每日登记进入ICU新住进患者数;每日住在ICU患者人数;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插管、尿道插管人数;这个月的第1日和下个月的第1日在ICU的患者数。“新住进患者数”指当日新住进ICU的患者人数;“住在患者人数”指当日住在ICU的患者人数,包括新住进和已住进ICU的患者人数;“中心静脉插管人数”指当日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人数。

4、ICU月总结:根据“ICU患者日常记录”形成“ICU月总结”,它可提供处在某种危险因素(即ICU)的人群资料,在计算各种率时使用。由感控专职护士进行ICU月总结。

五、监测数据统计

(一)感染率的计算

感染率的表达方式有2种,即病例感染率和患者日感染率。

病例(例次)感染率=医院感染患者人数(感染例次数)× 100%

同期住在ICU的患者总数患者日感染率(例次)=医院感染患者人数(感染例次数)× 1000‰

同期住在ICU的患者日数

(二)各类导管相关感染率的计算

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率= 使用呼吸机患者中肺部感染人数× 1000‰

同期患者使用呼吸机患者日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中心静脉插管患者中血流感染人数×

同期患者中心静脉插管日数1000‰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率=尿道插管患者中尿路感染人数× 1000‰

同期患者尿道插管日数

(三)导管使用率的计算 呼吸机使用率=使用呼吸机日数

患者住院日数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日数

患者住院日数导尿管使用率=使用导尿管日数

患者住院日数

六、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

监测时间暂定一年

浅析ICU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篇6

【关键词】ICU;感染;原因;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2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26-02ICU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一种新型的医疗设备,作为护理管理的一种新模式。由于ICU患者的抵抗能力弱、感染能力强,在治疗期间从人力、物力和技术上都要求的很完善,其中每一环节都不能出现纰漏,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与一般患者相比较感染的几率要高出很多,在治疗当中感染现象的出现导致手术失败,患者失去了生命。合理的控制感染率的发生,对挽患者救生命有着非凡的意义。从2011年5月——2012年11月来我院入院ICU患者感染发生的原因、情况、从中分析调查做如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1年5月——2012年11月来我院入院ICU患者感染的病例中共有150例,其中男性感染患者100例,女性感染患者50例,年龄均在1-90岁之间,住院时间不等。

1.2方法调查中发现患者ICU患者感染与很多因素都有直接关系,患者的年龄、发病原因、还有治疗当中采取的治疗措施及身体内正常的检查项目,对以上这些因素均作出研究及分析。身体内感染部位越大说明此位置易感染能力强,在治疗当中较容易感染,医生在治疗中要时刻注意。2结果

在我院治疗的ICU感染患者中,由感染分布情况分为不同的感染特征,呼吸道感染较常见,泌尿感染次于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的患者较少。3ICU感染的原因分析

3.1侵入性诊疗操作ICU病房中设备的必备必须要全面,不仅仅要有监护设备还要有紧急措施中需要的设备,比如:气管插管和各种引流管等,侵入性治疗患感染的几率是治疗当中最高的,一旦出现感染状况,身体中的防御功能就会被打乱,防御功能不在起到正常的作用。

3.1.1ICU病房中感染部位最常见的就是下呼吸道的感染,因为ICU患者的身体机能远远低于正常的健康人群,所以无论是抵抗能力还是意识方面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这就影响了细菌在身体中呼吸道的易生长能力,对身体中的呼吸道产生了危害,而气管插管和气管的切开治疗方法就是破坏了呼吸道的保护层,细菌较容易在呼吸道上繁殖生长。

3.1.2ICU病房中感染的第二因素就是泌尿的感染,就是细菌进入到泌尿系统中从而引起的反应,主要与导尿有关。由于ICU患者的情况一是比较特殊在就是生活当中完全不能照顾自己,日常起居完全不能自理,这就需要在患者身体当中留导尿管,导尿管的存留必须配有集尿袋,有时候没有及时清理集尿袋中的尿液或者没有及时更换集尿袋,就会造成细菌的生长,导致细菌侵入泌尿系统引起泌尿道的感染。

3.1.3引起ICU患者的另一感染原因就是中心静脉置管方式,这种方式导致细菌感染的原因是由护理操作人员技术不是很娴熟,并且在置管的时候对皮肤表面的防护层造成了破坏,造就了细菌很容易进入到身体中。进行气管切开治疗方法的患者,痰液都是由气管排出,如果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地清理气管中的痰液,细菌就会迅速生长,会对中心静脉造成污染,导致中心静脉置管的严重感染。

3.1.4ICU患者对抗生素等药物具有了抗药性,如果对患者进行大剂量的抗生素使用就会影响ICU患者,从而产生感染迹象。

3.2ICU感染管理ICU无论是病房的管理还是护理人员的管理都是造成感染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护理人员对无菌的要求不严格,没有按照无菌要求进行执行,ICU患者感染的几率就会增加,这样就要对病房中的地板、空气、物品及治疗和紧急救治的仪器等进行消毒处理;护理人员的衣帽穿着和用品也要按照无菌标准进行操作;不同感染部位、原因的患者统一治疗也是感染发生的原因之一,交叉感染作为感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感染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4讨论

医院中感染的现象存在的几率是非常高的,也是现在医院中首度重视的问题之一,在进行感染护理人员的问题造成感染发生的案例常见,这就要对医护人员进行无菌知识的培训,要严格按照无菌标准操作,防止呼吸道感染的发生,要对呼吸道系统进行及时的消毒和处理,加强护理。泌尿系统管理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减少导尿次数的同时,定时地清洗和更换导尿管,避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静脉置管的管理也是一样,必须在无菌条件下置入到身体内,这样不会造成感染的发生。

加强ICU管理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操作和执行,法规中明确地规定了感染中常见的问题和规范技术的问题。消毒和护理必须同时进行,这样会大大降低感染指数,提高护理人员无菌的意识,不仅仅是环境和手表面的卫生,病房中的一切事物有可能都是感染源,这样树立正确的无菌意识是很重要的。合理的药物使用也是提高疗效的方法,医护人员对药物的使用要了解使用这种药物的药理作用,了解药物中的抗药性和药物的禁忌,定时观察患者进行给药的时间内发生的状态,按照治疗方案中内容进行实施,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无菌要求操作,定时对标本进行细菌检查,避免出现感染现象的发生。综上所述,对待ICU患者感染的加强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能提高患者在术后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确保ICU感染指数的降低。参考文献

[1]廖映玲,张代惠.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7):175-176.

[2]申艳玲,梁爽.ICU危重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的研究[J].现代护理,2007,13(35):421-423.

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篇7

关键词: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ICU,病原菌

医院感染是全球关注的话题, 随着侵入性操作普及, 医院感染也随之增加。ICU收治危急重症患者, 是医院感染高发和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 做好医院感染监测是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重要手段[1]。2010年6月医院启用现代化门诊病房综合大楼, ICU也从5张床增加至16张床, 对ICU质量管理与感染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全面掌握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2011年1月起开展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ICU患者463例中发生医院感染55例, 其中男32例, 女23例, 66~89岁者45例, 41~65岁者6例, 90岁以上者4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 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附录D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相关要求[2], 由感染控制专职人员每天到ICU进行主动监测, 查看病程记录、护理记录单、体温单、侵入性操作、各种辅助检查结果等, 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 判断是否为医院感染, 监督、指导医护人员及时完成准确填写、评估监测表, 每季度统计、分析及反馈各项监测指标。

1.3 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3]进行诊断。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率

463例监测患者中, 发生医院感染55例, 共58例次, 医院感染率11.88%, 例次感染率12.53%;患者总住院日数5668 d, 患者日感染率9.70‰, 例次日感染率10.23‰;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3.74, 调整日感染人次率2.59‰, 调整日感染例次率2.74‰。

2.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医院感染部位具体如下:下呼吸道感染20例次, 占34.48%;泌尿道感染31例次, 占53.45%;血液感染6例次, 占10.35%, 其他感染1例次, 占1.72%。由此可得医院感染部位以泌尿道感染为主, 其次为下呼吸道感染。

2.3 各器械使用及相关感染情况

呼吸机使用率53.79%,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发生率4.92‰;导尿管使用率81.37%, 尿道插管致泌尿道感染发生率6.29‰;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91.69%,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0.77‰, 见表1。

2.4 病原菌分布

发生的医院感染病例中, 共检出病原菌699株, 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占84.4%, 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其次, 为革兰阳性菌与真菌, 分别占7.9%和7.7%。病原菌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中段尿, 占85.0%, 见表2。

3 讨论

3.1 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2011年1月-2012年12月ICU目标性监测463例患者中, 发生医院感染55例, 医院感染率11.88%, 患者日感染率9.70‰, 调整日感染人次率2.59‰, 调整日感染例次率2.74‰, 低于李卫光等[4]报道的感染率。感染部位以泌尿道感染 (53.45%) 为主, 其次是呼吸道感染 (34.48%) , 这与黄新华等[5]报道的以下呼吸道感染为存在区别。考虑与ICU老年患者长期卧床, 免疫功能低下, 营养状况差, 导尿管使用率高而且留置时间长有密切关系。呼吸道感染为居第2位, 这与落实有效的呼吸道感染控制措施有关, 如患者无反指征取半卧位, 定时翻身拍背、吸痰, 用银离子口腔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手卫生, 呼吸机管路每周更换1次, 有污染时及时更换等。有研究表明, 每周更换1次呼吸机管路, 既降低医疗开支, 又不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认真洗手可降低医院感染30%, 美国2002年CDC院内洗手规范所引用的大量临床报告也证实了院内洗手的有效性[6,7]。

3.2 医院感染部位

ICU最多见的感染部位是机械通气相关性肺部感染、留置尿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血流感染[8]。本次目标性监测3种侵入性插管导致的医院感染48例, 占相关感染82.76%, 留置导尿管使用率81.37%, 感染率6.29‰, 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为居ICU感染首位, 究其原因可能与ICU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广谱抗菌素, 造成菌群失调引起二重感染有关。因此, 长期接受抗菌素及激素治疗的患者, 应加强泌尿系统真菌的监测, 预防为先, 规范合理用药, 同时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增强患者免疫力, 降低真菌性泌尿道感染。呼吸机使用率53.79%, 感染率4.92‰, 呼吸机相关性肺部感染位居第2位, 与ICU医护人员感染防控意识增强, 医护人员养成良好的医疗护理行为习惯有密切相关性, 相比2009年1月-2010年6月目标监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10.9‰, 下降了5.49‰。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91.69%, 千日感染率0.77%, 较其他医院监测结果低, 与操作人员严格掌握操作规程, 操作者基本由ICU医生或麻醉科人员执行, 置管后护理得当有关[9]。深静脉置管感染与操作熟练程度、留管时间、置管部位等有密切关联, 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 并及早拨管。怀疑有深静脉置管感染时, 应及时规范送检血标本, 依据检验结果确定是否感染。

3.3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本次监测发现, ICU医院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 占84.4%, 肺炎克雷伯菌为最多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 其次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 革兰氏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 真菌主要为热带假丝酵母菌, 而且病原菌大多呈多重耐药、泛耐药菌株, 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和挑战。肺炎克雷伯菌与鲍曼不动杆菌多见于呼吸道感染患者, 感染率的逐年上升, 已成为ICU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 且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广泛使用, 出现全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与鲍曼不动杆菌,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医院抗感染治疗形势严峻。热带假丝酵母菌主要见于泌尿道感染, 真菌感染常出现于免疫力低下和慢性病患者, 病死率较高, 其发病率仅次于革兰氏阴性杆菌, 真菌可侵犯皮肤、黏膜、呼吸道、泌尿道等, 泌尿道是真菌的好发部位, 感染耐药菌株产生及二重感染给治疗带来难度, 这与抗菌药物的使用、耐药菌株的产生增多有密切联系[10,11,12]。应防止病原菌在医院内传播, 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制定防控干预措施: (1) 履行职责,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 强化宣传培训, 医护人员应了解ICU医院感染发生特点, 病原菌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 提高感染预防与控制意识; (3) 严格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 每天用消毒液进行环境、物表、仪器设备清洁消毒, 耐药菌患者护理人员相对固定, 物品尽可能专用, 各类有创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做好导管护理; (4) 落实手卫生,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避免手接触传播细菌; (5) 加强基础护理, 用消毒液擦浴, 减少细菌随尘埃飞扬; (6) 做好标准预防, 防范职业暴露; (7) 定时插管评估, 尽早拔除导管; (8) 加强患者病原学主动监测, 及时采取有效干预; (9) 使用合格器械和器具, 定期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0) 掌握抗菌药物用药指征, 依据药敏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传播, 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和感染暴发。

ICU医院感染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2008年12月11日0∶00~24∶00沈阳市医疗机构ICU所有住院患者, 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 不包括当日新入院患者。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依据国家卫生部2001年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

1.2 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参考有关文献自行设计, 采用填写调查表、查阅病历和床头查看及询问等方法进行。调查表征询专家意见, 对调查表的信度、效度进行评价, 调查实施前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 统一标准, 数据采用双录入, 保证数据准确性。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沈阳市共87例ICU住院患者的资料, 其中0~19岁10例, 占11.5%;20~40岁2例, 占2.3%;41~60岁18例, 占20.7%;61~80岁38例, 占43.7%;81岁以上19例, 占21.8%。87例患者中住院时间最长80 d, 最短2 d, 平均9 d, 入院诊断以重症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创伤为多。

2.2 医院感染情况

87例患者中, 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29例, 占33.3%。住院天数最短3 d, 最长80 d, 平均10 d。

2.3 病原体检测结果

结果显示, 我市ICU医院感染患者感染的病原体有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等。

2.4 医院感染患者感染部位

在29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感染部位分布情况中, 上呼吸道12例 (41.4%) , 下呼吸道20例 (69.0%) , 泌尿道4例 (13.8%) , 胃肠道1例 (3.4%) , 呼吸道及泌尿道所占比例较大。

2.5 侵入性操作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侵入性操作中, 泌尿道置管使用例数32例, 使用率为36.8%, 占首位;与呼吸道有关的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及气管切开2项使用例数为31例, 使用率为35.6%, 占第2位;其他依次为动静脉置管27.6%, 其他留置置管26.4%, 其他操作12.6%。胸腔引流所占比例最低, 为1.1%。 (1) 呼吸道感染与侵入性操作关系:使用者感染16例, 未感染12例;未使用者感染11例, 未感染48例,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13.149, P<0.01) 。 (2) 泌尿道感染与泌尿道置管关系:置管感染4例, 未感染28例;未置管感染0例, 未感染55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38, P<0.05) 。

3 讨论

ICU的特殊环境、收治的特殊对象和经常使用的侵入性操作诊疗手段是导致ICU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性因素。影响因素中, 收治对象疾病严重程度、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无法干预, 但环境因素、侵入性操作诊疗手段中易于造成感染的许多环节通过提高护理质量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正确执行手卫生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方便、经济的方法。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在感染部位分布中, 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比例最大, 而患者的侵入性操作项目中也是这2项居首位, 这说明医院感染因素中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与侵入性操作的次数成正比。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与侵入性操作的关系分析,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需要护士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正确的消毒方法, 这些只有在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掌握。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潜在危险因素, 还应该结合ICU的工作特点,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预防感染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 加强对护理人员各项操作的培训, 开展护理训练, 执行技术规范, 通过提高护理质量, 最大限度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通过沈阳市医疗机构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 探讨护理质量对医院感染控制各项因素的影响,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对2008年12月11日0:00~24:00ICU87例住院患者采用填写调查表、查阅病历、床头查看及询问等方法进行调查。结果:87例患者中, 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占33.3%。医院感染发生与侵入性操作及环境因素等关系密切。结论:ICU的特殊环境、收治的特殊对象及侵入性操作是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 提高护理质量是控制这些因素的关键, 手卫生是预防ICU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护理质量,ICU,医院感染,侵入性操作

参考文献

[1]支琴.ICU医院内感染控制的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 2009, 5 (4) :7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征求意见稿) [S].2006.

[3]李红芹, 王伯莹.影响医务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因素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8) :1039-1040.

ICU医院感染 篇9

1 高危因素

1.1 病人的易感性

住ICU的危重病人常合并严重的基础疾病,如外科严重创伤,大出血、休克,大面积烧伤,大型手术后;内科严重疾病有糖尿病、脑出血、血液病、其他恶性肿瘤等,使得机体天然屏障(如皮肤、粘膜)遭到破坏、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致医院感染。另外住ICU的病人常年龄较大,年老体弱病人,常因全身重要器官功能减退,使其成为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

1.2 创操作多,侵入性导管放置成为感染的重要原因

ICU病人常留置动、静脉置管、漂浮导管等,以便快速输血、输液、用药或进行血流动力学方面的监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置气管导管行人工通气,辅助呼吸,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或鼻饲流质,留置尿管以便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体液及伤口置入各种引流管道,如脑室引流管、胸腹腔引流管、胆囊造瘘管、膀胱造瘘管等,以便引流。这些置入管道使病人皮肤、口腔、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的自然防御机制被破坏,从而成为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门户,易于感染。

1.3 广谱抗生素的应用

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得耐药菌株容易产生,条件致病菌活跃、增殖而致病。如病从出现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泌尿系真菌感染等。

1.4 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的应用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激素应用,使机体免疫力降低,从而合并感染。如器官移植病人术后激素与免疫抑制剂应用,恶性肿瘤病人使用的许多抗肿瘤药物、化疗药物等,均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极易造成感染。

1.5 其他药物的应用

其他药物应用的副作用。如预防应急性溃疡而使用的抗酸剂。H2受体抵制剂等,可使胃液碱化,促进革兰氏阴性杆菌增殖,细菌移位定植而致感染。

1.6 胃肠外营养的应用

完全胃肠外营养,影响肝功能,且改变肠内菌群,使得肠内厌氧菌繁殖活跃而致感染。

1.7 ICU病室环境因素影响

(1)多种危重病人同住一室,成为主要感染源。

(2)查房、治疗、护理内容多,使得室内医务人员流动性大,各种操作频繁,如操作不规范易造成交叉感染。

(3)各类参观、探视人员多,且流动性大易将病原菌带入室内。

(4)病人住室时间长,且床位固定,使得室内空气污浊,易致感染。

1.8 设备的再污染

各类检查、监测或治疗仪设备及物品等消毒不彻底,或再污染可造成感染。

1.9 人为因素

某些人为因素,如医院感染知识不够,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对监控措施重视不够,或管理不严亦可造成感染,甚至爆发流行。

2 预防控制措施

2.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尽管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ICU病人具有许许多多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但是我们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治疗手段”,治疗医院感染的关键是重在“防”。只要提高认识,措施得当,ICU院内感染率是可以降低的,如外科切口感染,动、静脉导管炎,肺部感染、口腔、泌尿道等部位感染均可预防;ICU工作人员对本ICU内感染致病原因、致病菌株的种类、防治或降低耐药性的措施,抗生素的合理选择与应用以及有创操作的适应症都要熟练掌握和应用;应把ICU院内感染率作为衡量监护治疗质量之标准;要认识消毒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感染,灭菌是最彻底的消毒。

2.2 制订制度,严格管理

(1)建立健全完善的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组织机构,每月对ICU环境及院内感染情况进行抽查1次。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及组织下,成立ICU院内感染监控小组。每周1次自查,每月对病人发生院内感染的类型及发生率,以及感染的病原学特点等方面进行定期监测,并形成常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寻找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

(2)制订ICU特定的消毒隔离制度,并督促各级各类人员严格遵照执行。对于严重感染,多重耐药病人,放置隔离单间,实行订旁隔离,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尽可能集中进行,操作前、后严格洗手,以减少交叉感染。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掌握有创监测指征,尽可能减少组织损伤,置入的体内导管不宜放置过久,各种穿刺、置管、换药均遵守无菌原则。每班严密观察穿刺、进针部有无红、肿、热、痛等表现,一旦发现病人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应高度怀疑导管性败血症的可能,拔出置管并剪导管尖端0.5cm作细菌培养加药敏。

(4)严格参观、探视制度,加强参观人员、探视人员的管理,集中探视时间,控制探视人数,尽量减少人员过多流动,以免污染空气或带入病原体。

2.3 加强ICU环境及设施的消毒监测管理

(1)ICU的建筑设施如墙与地面,室内家具如治疗台面、办公桌面等设施应经常保持清洁、干燥,含氯制剂1:500每日擦拭2次。

(2)进入ICU的人员应更衣、换鞋,减少污染。

(3)定期进行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内有空调,保持室温20~22℃,湿度40%~60%,采用动态消毒机进行空气动态消毒,有条件者可安装空气净化设备,设置层流空气,以减少空气污染,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4)研究报道[4],医务人员手是带病原微生物的载体,护士与患者频繁接触,是手污染最重要的人群,手污染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应改进洗手设施,用洗手液代替肥皂,安装自动烘手机或使用一次性纸巾擦手。人人掌握六步洗手法,保持手卫生,减少致病菌通过手的传播而引起交叉感染。

2.4 严格各类物品管理

(1)室内各种装备(仪器设备)、器械、物品的消毒严格按要求进行,消毒后一定保持干燥,避免污染。原则上能高压灭菌的用物一律采用高压灭菌法消毒,不耐热,或不宜高压的物品则可用环氧乙烷或高效消毒剂浸泡消毒。

(2)消耗性物品一次性使用,应一用一丢弃,不再回收,如一次性吸痰管、输氧管等。一次性医疗消耗品的推广应用,可以大大降低ICU的感染源。医院可根据条件,适当选用,但在购入一次性无菌物品时,应查“三证”,确保质量安全可靠,操作前应检查包装的严密性,并查看在有效期内使用。

2.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应用不当常与发生严重或难以控制的院内感染有关。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还会增加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反而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尤其是难以控制的真菌感染。因此,对于严重感染的病人,一般在经验性用药3d以后,应依据培养与药敏的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抗生素使用宜早期、足量、在使用过种中注意观察有无菌群失调征象。经常观察病人引流物,排泄物的量、色、性质及气味,及时准确留取标本送检细菌涂片、培养及药敏。

2.6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继发感染

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对昏迷患者定时翻身扣背,促进排痰并及时吸出痰液,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加强皮肤、口腔护理,及时发现口腔等部位的隐蔽病灶,预防褥疮及新的感染灶发生。

通过以上对ICU病人高危因素的分析,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制订制度,严格管理;加强ICU环境及设施的消毒监测管理;严格各类物品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基础护理、预防继发感染,有效地配合了医院感染,使ICU的感染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摘要:重症监护病房(ICU)是集中危重症患者病情监测和治疗的单位,也是医院易感人群和感染因素集中的场所。本文就ICU医院感染问题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ICU病人,医院感染,因素,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 苏鸿熙.重症加强监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2] 刘冰,李武平,张永生.ICU感染的监测与控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4,11(4):30~31.

[3] 李小宇,郑爱平,单沙林.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1161~1162.

ICU医院感染 篇10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调查

重症监护病房 (ICU) 集中了全院各科室的危重患者, ICU患者大多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 加之各种侵入性操作及抗生素的广谱应用, ICU患者极易发生感染和出现耐药菌株流行。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入住我院综合ICU患者送检的各类标本, 包括痰、血、尿、脓液、胸腹水、脑脊液、导管等。98例患者共199份标本均按常规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及鉴定, 共检出致病菌105株, 检出率为52.7%。

1.2 菌株分离、鉴定及药敏

采用筛选常规培养, 分离鉴定用HX-21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菌株的鉴定。药物敏感实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 药敏结果判断及质量控制采用美国CLSI当年标准, 所有药敏结果均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 2000年制定的标准判定。

2 结果

2.1 标本来源

送检标本痰120份、尿18份、血32份、导管25份, 共分离出病原菌105株, 其中革兰阴性菌52株, 革兰阳性菌37株, 真菌16株。痰液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79株, 居首位, 阳性率65.8%, 其后依次为尿、导管、血, 各检出病原菌8株、8株、9株, 阳性率分别为44.4%、32%、28.2%。

2.2 菌种分布

革兰阴性菌52株中主要的有鲍曼不动杆菌14株、醋酸不动杆菌11株、大肠埃希氏菌6株、洛非不动杆菌6株、铜绿假单胞菌5株;革兰阳性菌37株中主要有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A) 10株、溶血葡萄球菌6株、表皮葡萄球菌6株、D群链球菌3株、屎肠球菌3株;真菌16株株中白色念珠菌8株、近平滑念珠菌4株、曲霉菌4株。其他革兰阴性菌有蜂房哈夫菌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株、类产碱假单胞菌2株、浅黄华丽单胞1株;革兰阳性菌有肺炎链球菌3株、人型葡萄球2株、孔氏葡萄球菌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

2.3 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素敏感率

见表1。

2.4 常见兰阳性球菌的对抗菌素敏感株数

见表2。

3 讨论

3.1 ICU内感染仍以呼吸道、泌尿系、导管相关感染占多。

本组分析显示我院ICU分离的105株病原菌中, 其分离细菌的标本来源中痰液阳性率65.8%, 居首位, 这与文献报道相一致[1]。这与ICU患者多人工开放气道、机械通气、镇静剂抑酸剂的使用、反流、鼻胃管置入、长期期卧床等导致肺部感染率高有关。

注:鲍曼=鲍曼不动杆菌;醋酸=醋酸不动杆菌;埃希=大肠埃希氏菌;洛非=洛非不动杆菌;铜绿=铜绿假单胞菌

注:表中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表皮葡萄球菌;D链=D群链球菌;屎肠=屎肠球菌

3.2 ICU感染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革兰阳性菌及真菌感染有上升趋势, 与报导相似[2]。

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前五位是鲍曼不动杆菌、醋酸不动杆菌、大肠埃希氏菌 (产ESBLs占60%) 、洛非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3.3

药敏监测结果显示, 非发酵菌中洛非 (醋酸) 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 对亚胺培南、丁胺卡纳、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 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较高, 且有上升趋势[3]。大肠埃希菌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的常见菌, 其与醋酸 (洛非) 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达90%以上。

本研究显示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真菌药敏试验调查显示对两性霉素B完全敏感, 白念、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 可作为危重症患者真菌感染治疗基本药物, 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 因为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价格昂贵。对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昏迷、置管、住院时间超过10d的,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建议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3.4

临床上不根据病原学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不按时间依赖性与浓度依赖性抗菌素代谢规律给药等是导致耐药细菌产生和继发真菌感染重要原因。

3.5 加强重症病房管理, 严防交叉感染亦是防治ICU感染的前提。

包括一系列院感制度的执行, 标准预防与有效洗手,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合理的医疗流向, 减少侵入性导管植入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加强ICU医疗垃圾管理, 才能有效的预防与控制ICU的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陈民钧, 王辉.中国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菌耐药性连续7年监测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03, 83 (5) :375-381.

[2]汪复.2006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 8 (1) :1-9.

ICU医院感染 篇11

本文采用多层面分析找出ICU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通过对ICU患者院内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实施有效合理的管理防范监控措施,减少和避免了ICU院内感染的发生。

常见的医院感染的原因

呼吸道感染:ICU住院患者中院内感染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原因与患者原有肺部基礎疾病、意识不清、不能有效清理呼吸道、介入性操作及空气中微生物含量有关。有文献报道[1],肺部感染是ICU最常见的感染。由于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使人体的正常防御屏障破坏,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变黏液变黏稠,利于细菌繁殖,诱发肺部感染。

泌尿系感染:泌尿系感染仅次于呼吸道感染,是医院感染的第二大因素。长时间留置导尿管,导尿管改变了尿道生理屏障作用,以及导尿操作不规范导致尿管污染或将周围细菌植入膀胱有关。另外管道不通,如管道堵塞、管道扭曲、管道折叠等,也是造成感染的直接原因。

切口感染:主要与切口受污染情况、手术时间的长短、手术类型、局部血运、围手术期护理、抗生素的应用,所用的器械、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空气等污染,消毒不彻底或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院内交叉感染。加上患者的自身疾病,免疫力低下,护理不当等,也可导致切口感染。

血液感染:侵袭性操作是造成血液感染的主要途径。各种先进的监测治疗技术使入侵性有创伤口日益增多,如血液动力学监测应用的气囊漂浮导管、动脉测压导管等。各种人工气道及治疗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动静脉血液过滤装置等,为患者输液、输血及营养支持通道的血管置管,有创伤口的增多,增加了菌血症发生的机会。

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ICU患者来源于院外和院内不同的科室,病人可能带有不同科室的各种杂菌及耐药菌株,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导致耐药菌株增加和繁殖,而且机体失去了正常的抗菌的能力,破坏了正常菌群,造成了微生物失衡,使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条件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

病室环境因素影响:不同病种、不同部位与程度感染的危重患者同住一室,区域划分不明确,查房、治疗、护理内容多,使得室内医务人员流动性大,各种操作频繁,且会诊、探视人员也易将病原菌带入病室内,极易造成交叉感染。

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格,抹布混用,用后不消毒,床铺、地面不能湿式清扫,造成病室空气污染。终末消毒不彻底,造成病人之间的污染。医护人员手污染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由于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及污染的物品机会多,易将病原体通过手传递给其他病人或物品,另外,医务人员院内感染意识淡漠,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对监控措施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也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

防范措施

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培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防治医院感染的关[2]。因此要加强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到搞好护理工作对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性,只有提高认识才能加强责任心,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预防和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环境监测控制:监护病房应环境安静,阳光充足,定期进行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集中安置,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患者,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接受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明显受损患者,应安置于正压病房。医务人员不可同时照顾正、负压隔离室内的患者。

减少侵袭性操作,掌握有创监测指征,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各种置入体内导管不宜放置过久,尤其是动、静脉置管。每班应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表现,一旦发现病人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在处理不同患者或直接接触同一患者不同部位前后必需认真洗手。保持各种管道、检测装置的畅通,定期更换消毒液,室内各种装备、器械、物品进行消毒后保持干燥,避免污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尽早明确病原学诊断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前提。在使用抗生素时,要严格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并严格把握联合用药指征,尽可能在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后选用抗生素,不得擅自用药。要根据患者的诊断、感染的部位、细菌培养结果、及目前院内细菌的耐药性和流行趋势、全身情况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同时要求护士掌握药代动力学知识,在给药过程中,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3]。

加强营养和基础护理:积极治疗原发病,危重患者及营养低下患者,需要采取必要的营养支持,包括肠内营养以及肠外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加强皮肤口腔护理,及时发现口腔等部位的隐蔽病灶,预防继发感染的发生。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预防皮肤感染。

重视监测工作:加强监测控制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主要措施。医院成立院内感染监控小组。定期对发生的院内感染类型、发生率及感染的病原学特点等方面进行定期监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查找原因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

讨论

ICU患者病情危重,病种繁杂,抵抗

力低下,侵入性操作较多,所以较其他病人感染的几率显著增加。资料显示ICU感染56.31%,较我国平均医院感染率9.7%明显增高。提示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采取有效地监控措施,加强管理,是防止感染蔓延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袁咏梅,吉正平,顾萍.重症监护患者医院感染监测及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1):1247-1250.

2 蒋冬梅,唐春炫.ICU护士必读.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2002:267.

3 葛惠芳.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分析及感染管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5:102.

ICU医院感染 篇12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护理干预

医院感染是各级医院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其不仅增加病死率, 还大大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负担。据报道, 重症监护室 (ICU) 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7%~35%[1]。ICU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 且经常接受有创检查及治疗, 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2]。为了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生率, 近年来, 我院重视无生命的医院环境在医院感染中重要性, 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1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378例作为观察组, 男196例, 女182例;年龄8~75 (45.87±16.34) 岁;住院天数3~10 (6.24±2.42) d;有意识障碍168例。将2009年1~12月在我院住院患者312例作为对照组, 男159例, 女153例;年龄9~82 (50.61±21.73) 岁;住院天数2~11 (7.62±3.54) d;有意识障碍者136例。2组性别、年龄、意识障碍、住院天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

1.2.1 改善ICU环境:

重视医院环境在医院感染中的重要性。建筑布局、人员及物品流动符合感染控制原则。保持室内通风, 保持空气新鲜, 室温保持在20~24℃, 湿度60%~70%, 每日空气消毒2次, 每次30~40min, 安装空气净化器, 持续进行空气净化。配备完善手卫生设施, 流动水、水龙头采用非手触式开关, 有干手装置、速干手消毒剂。特别强调医疗设备 (内镜、听诊器、植入物、输液装置、监护仪) 、床、床头柜、电话、电脑键盘、医务人员手等的清洁、消毒或灭菌。加强环境卫生监测, 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1次培养, 要求达到 Ⅱ类环境卫生标准。

1.2.2 加强ICU护理人员的管理:

ICU是全方位、高质量的护理场所, 收治的都是危重患者, 治疗效果与ICU护士的修养及素质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加强ICU护士的操作、理论知识及临床护理经验培训, 合理安排ICU内的人力与物力。科室进行持续不断的教育培训。

1.2.3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工作人员出入室制度、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制度, 隔离各类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具体措施, 单独安置, 隔离标识清楚等。洗手程序与要求、ICU内物品器械的消毒程序与标准、空气消毒程序与标准等, 必需严格遵守各项要求与标准。接触患者前后或污物后特别强调洗手和手消毒, 预防交叉感染[3]。

1.2.4 加强医院感染监督:

成立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小组, 由护士长任组长, 下设医院感染控制小组长, 每日对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检查, 以保证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每月由感染科科长、护理部主任对科室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并质量评估。

1.2.5 加强医院感染多发部位的护理:

加强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等治疗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每天对有人工气道和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评估, 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 减少插管天数;如无禁忌, 将床头抬高30°~45°, 吸痰时戴无菌手套, 使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 每1~2小时对患者翻身、拍背1次, 保证痰液充分排出。严格有效清洗、消毒氧气湿化瓶及管道。湿化瓶内使用无菌蒸馏水, 湿化器添加水应每天更换, 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 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每位新患者都要用新的呼吸机管路, 螺纹管冷凝水作为污水应及时清除, 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 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仔细进行口腔护理, 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1次。尽早胃肠道营养, 使用鼻十二指肠导管;胃管喂养, 易致胃食道返流, 致误吸。鼻饲前要吸尽气管内痰液及分泌物, 防止吸痰呛咳、憋气使腹腔内压增高而引起反流。保持尿路系统的密闭性, 做好会阴部护理, 保持尿道口的清洁, 导尿要娴熟, 避免损伤尿道黏膜, 尽量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保持床单及皮肤的清洁干燥。静脉穿刺皮肤每日要消毒, 每3天更换敷贴1次, 密切观察穿刺处皮肤, 注意皮肤有无红、肿、热、痛及全身症状, 如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等, 及时对导管皮下段进行细菌培养, 并拔除导管。

1.2.6 加强重点人群的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多伴有慢性基础性疾病, 各种器官功能老化, 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最易发生医院感染, 要加强老年危重患者的监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重、病程长, 多有昏迷、呕吐及误吸, 容易造成正常生理功能受损, 发生医院感染, 是重点监护对象。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消化、吸收功能下降, 营养不良, 机体抵抗力下降, 也易发生医院感染。

1.2.7 合理使用抗生素:

长时间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真菌感染的原因之一[4]。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呼吸道, 与ICU患者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等有关。正确使用抗生素, 根据血液、痰培养基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 及时停药, 防止二重感染及产生耐药菌。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医院感染情况及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7.41%低于对照组的15.0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呼吸道感染9例占本组感染例数的32.14%, 对照组21例占44.68%, 均高于泌尿道、胃肠道和其他部位的感染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泌尿道、胃肠道和其他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消毒效果

观察组消毒后空气菌落数、物体表面菌落数、医务人员洗手后手菌落数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医院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 而且造成其与医院的资源浪费。护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主要以呼吸道为主, 其主要原因是: (1) 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 常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及机械通气, 如果气道护理、呼吸机管道消毒不到位, 将直接导致肺部感染。 (2) 危重患者常需要留置尿管, 留置尿管时间越长, 尿道感染发生率越高。此外要注意胃肠道、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等。深静脉行静脉高营养治疗, 易引起溶质黏附于导管壁, 导致管腔堵塞、血栓性静脉炎及细菌感染[5]。

近年来我院护理部对医院感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本研究中, 观察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期 (P<0.05) 。观察组消毒后空气菌落数、物体表面菌落数、洗手后手上菌落数均少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加强ICU护理, 有针对性地护理干预, 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保障患者安全, 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付敏, 洪艳华.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与控制感染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8) :914.

[2]熊敏, 应文娟, 杨丽霞, 等.重症监护医院感染监测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4) :447.

[3]尚少梅, 郑修霞, 王宜芝, 等.医院感染与洗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1) :78.

[4]舒建胜, 孙蕾.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05, 7 (4) :421.

上一篇:校企共建班级文化下一篇:盈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