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性肺炎

2024-06-07

医院感染性肺炎(精选9篇)

医院感染性肺炎 篇1

摘要:目的 了解灵山县中医院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分布和耐药情况, 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方法 用K-B法做药敏实验, 用双纸片协同实验进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测定。结果 痰液和尿液是主要的标本来源, ESBLs检出率为20.71%;药敏结果 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和哌拉西林舒巴坦保持高度敏感, 耐药率均<10%, 产ESBLs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均<20%, 对环丙沙星出现耐药。结论 在我院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头孢吡肟仍保持高度敏感, 应加强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株的耐药性监测, 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药物敏感试验

肺炎克雷伯菌 (KPN) 是呼吸道感染中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 属条件致病菌, 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近年来, 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该菌检出率不断增高, 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和产AmpC酶的KPN菌株, 增加了医疗成本及疾病预后的不可预见性, 因此, 为了提高我院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愈率, 降低病死率, 为临床医师经验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对我院近3年来各类临床标本分离培养所得的213株KPN进行耐药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07年2月-2010年2月我院临床标本中共分离KPN 213株, 质控菌株包括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克雷伯菌ATCC700603均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2 仪器和试剂

采用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Express分析仪及API细菌鉴定板条进行, 药敏实验纸片购自英国Oxiod公司。

1.3 药敏试验

临床标本按照微生物操作规程, 常规分离培养采用NCCLS推荐的K-B法进行药敏实验, 采用双纸片协同扩散法检测ESBLs, M-H培养基由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药敏结果按NCCLS (2007) 标准判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13株KPN 标本分布

呼吸道标本最多, 痰液 (64.79%) 和尿液 (16.90%) 是主要的标本来源。见表1。

2.2 医院感染因素

KPN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易感因素的关系见表2。

2.3 药敏试验

(1) 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总检出率分别为668/3226 (20.71%) 。 (2) 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及头孢唑啉钠的耐药率最高, 分别为100%、40.00%、39.52%及37.43%;2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具有高度的抗菌活性, 细菌耐药率为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亦较低。 (3) 产和非产ESBLs株的药敏试验结果:药敏结果显示, 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30%的药物依次是:美罗培南 (0) 、亚胺培南 (0) 、哌拉西林舒巴坦 (20.59%) 。克雷伯菌非产ESBLs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30%的药物依次是:氨苄西林 (100%) 、氨苄西林舒巴坦 (46.00%) ;除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外, 产ESBLs株对其余药物的耐药率都高于非产ESBLs株。结果见表3。

3 讨 论

KPN是革兰阴性菌, 是呼吸道和泌尿道的主要病原菌, 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其多重耐药性已经成为严峻的临床问题。我院痰液是最多的临床标本, 其次是尿液, 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1,2], 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应该重视对呼吸内科或呼吸道的监控, 尤其是老年患者和肿瘤晚期患者, 从而有效的控制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

在临床医疗工作中, 侵入性操作、放化疗、免疫抑制剂、应用广谱抗生素、体腔内留置导管等各种易感因素很难完全避免, 因此可以采取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隔离、严格无菌操作、减少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措施来减少各种易感因素带来的可能的负面影响。

KPN为条件致病菌, 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引起多种感染, 其耐药性包括天然的和后天获得的, 主要耐用机制为产ESBLs, 从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国内的研究表明肺炎克雷伯菌所产ESBLs主要为CTX-M-14基因型[2], 我院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株是否为同样的基因型, 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大多数ESBLs基因有质粒介导, 常同时携带氨基糖苷钝化酶和喹诺酮类药物等耐药基因, 导致细菌多重耐药[3,4]。本组资料中, 产ESBLs菌株对环丙沙星及庆大霉素耐药率均>45%, 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

注:与非产ESBLs株比较, *P<0.05, #P<0.01

结果表明, 我院KPN对第1代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最高, 其次是2代头孢及复方新诺明, 第4代头孢类抗生素比第3代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低, 与其具有更强的细胞膜穿透性及更高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和力有关。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为100%, 可能与本地区尚未广泛使用本药物有关, 说明碳青霉烯类药物对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目前仍是治疗此类产酶菌感染的首选药物[5]。为减少ESBLs的产生, 应严格控制第3代头孢类抗生素及其他广谱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的使用, 对于产ESBLs的菌株, 临床上应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 提高病原学标本送检率和医院实验室细菌检出率, 及早发现和避免耐药菌株传播,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做到合理、有效的应用抗生素, 从而限制和减少产ESBLs菌株产生[6,7]。

参考文献

[1]陈德欣.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性监测[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 12 (12) :2699-2700.

[2]熊邦泽.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J].重庆医学, 2009, 38 (11) :1372-1373.

[3]Yu Y, Ji SJ, Chen Y, et al.Resistance of strains producing 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 and genotype distribution in China[J].J In-fection, 2007, 54 (1) :53-57.

[4]Yang H, Chen G, Yang Q, et al.High prevalence of plasmidmediated quinolne resista-nce genes qnr and aac (6, ) -Ib-cr in clinical isolates of Enterobacteriaceae from nineteaching hospitals in China[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8, 52 (12) :4268-4273.

[5]华杰, 李艳霞.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10) :1172-1173.

[6]卓超, 苏丹虹, 朱德妹, 等.2007年CHINET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9, 9 (3) :185-191.

[7]诸雪萍, 王华钧.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海峡药学, 2009, 21 (12) :141-142.

医院感染性肺炎 篇2

【摘要】目的:多中心调查分析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地区3所医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因5种MDRO及对应敏感菌导致的医院感染肺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其中出现5种MDRO医院感染肺炎患者为实验组(436例),出现对应5种敏感菌医院感染肺炎患者为对照组(425例),调查分析MDRO医院感染肺炎的危险因素,对比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出现耐药菌与敏感菌混合感染的有213例(48.85%),对照组201例(47.29%);发生MDRO医院感染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是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史、使用抗菌药物等等。结论:增加患者出现MDRO医院感染肺炎风险因素主要是入住ICU、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及采用抗菌药物等等。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肺炎;危险因素;多中心调查

多重耐药菌主要是指3类或以上抗菌药物耐药的微生物及病原体,通常认为MDRO来源于医院感染,MDRO感染会引发多种不良临床结果及经济负担,不利于患者病情治疗恢复,建立MDRO监测系统,进行多中心调查并分析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肺炎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在减少医疗负担方面意义重大,此次实验研究将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肺炎危险因素进行多中心调查,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地区3所医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接收的5种MDRO及对应敏感菌导致的医院感染肺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5种MDRO分别是MRSA、MDRPA、MDRAB、ESBLKP及ESBL E.coli),5种对应敏感菌分别是MSSA、PA、AB、KP及E.coli)。采用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医院感染肺炎患者进行诊断,并将临床标本检出MDRO及对应敏感菌为准,3所医院采用统一标准判断医院感染肺炎及MDRO感染。

1.2调查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开展多中心调查,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有患者基本信息、医院感染情况及与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等信息。相关调查问卷工作人员应按照详细工作手册指导患者填写问卷,参与单位的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检验科应参与到问卷调查中,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后实施问卷调查。

1.3统计学分析

此次实验研究采用软件SPSS17.0对数据资料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使用%表示,单因素分析实施X2检验,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将各危险因素OR值及95%置信区间计算出来,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5种MDILO医院感染肺炎的危险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存在入住重症监护室及手术史,进行机械通气、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更容易出现MDRO医院感染肺炎。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有入住重症监护室史、机械通气史、使用抗菌药物及动静脉置管的会增加其出现MDRO医院感染肺炎的风险,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3讨论

此次实验研究选取了5种MDRO医院感染肺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选取同期对应5种敏感医院感染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调查样本量较大,包括了该地区三所医院,资料代表性较好。患者入院治疗过程中,其中气管插管及纤支镜操作都会增加细菌进入患者呼吸道概率,实施动静脉置管也会增加细菌进入血液风险,这样就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医生进行临床治疗时,尽量避免实施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并将各类留置导管尽早拔除掉。重症疾病患者往往合并疾病较为复杂,而且其长期卧床,实施的侵入性操作也比较多,使得细菌耐药机会增加,不利于患者疾病治疗及病情恢复。MDRO医院感染肺炎患者与敏感菌医院感染肺炎患者相比,其预后更差、住院时间也更长、经济负担也比较重,对此,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出现的MDRO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来有效降低MDRO医院感染发生率,有效节省患者医疗花销、改善其预后。本次实验研究中,实验组出现耐药菌与敏感菌混合感染的有213例(48.85%),对照组201例(47.29%);发生MDRO医院感染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是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史、使用抗菌药物等等。

医院感染性肺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进入我院ICU治疗的患者525例,其中,使用呼吸机者125例,发生VAP(建立人工气道的同时接受机械通气48 h后发生肺炎的患者,及撤停呼吸机和拔除人工气道后48 h内发生肺炎的患者)69例,死亡44例。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直报系统电子录入平台登记ICU病房每日新住院患者数、在院患者数、使用呼吸机患者数,填写登记表,收集ICU住院患者信息,包括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入院日期、转入ICU日期/时间、转出ICU日期时间、转出至病房/出院、临床诊断、是否使用呼吸机、使用呼吸机时间、是否发生VAP、感染时间、病原学送检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1.2 方法

应用院感监测体系对我院ICU收治的经人工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患者进行干预及监测。通过对患者各项信息数据的实时录入及统计分析,及时反馈结果,查找原因,实施综合干预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监测项目信息主要包括:(1)ICU住院日志;(2)医院感染监测表登记;(3)VAP病例登记表。

1.2.1 前期准备

在ICU科室计算机上安装医院感染电子监测系统操作软件,并与院感办主机联网。

1.2.2 培训

对参与ICU医院感染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器械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和置管部位;执行正确的置管方法和置管后的护理;掌握医院感染网上直报系统的操作及信息录入要求。

1.2.3 干预措施

(1)规范操作:正确置管、患者日常护理、呼吸机清洁、手卫生、床头抬高、口腔卫生等;(2)病原学送检:痰培养、药敏试验;(3)正确治疗:合理使用呼吸机、正确诊断、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治疗用药。其中,洗手是防止医护人员因操作而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的最重要最简便最容易取得良好预防效果的措施之一[3]。

1.3 诊断标准

所有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均符合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测并统计汇总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

我院VAP感染率由2010年的55.43‰下降至2011年(截至10月)3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2010年第1季度~2011年第3季度各季度VAP感染率依次为61.86‰、60.19‰、57.51‰、37.27‰、42.25‰、31.85‰、28.69‰,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见表1。

注:VAP感染率=VAP病例数/同期患者使用呼吸机天数×1 000‰;与2010年1~12月比较,*P<0.05

2.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死率

我院VAP病死率由2010年的71.43%下降至2011年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2010年第1季度~2011年第3季度各季度VAP病死率依次为75.00%、76.92%、72.22%、50.00%、50.00%、40.00%、42.86%,呈现下降趋势。见表2。

注:VAP病死率=VAP病死患者数/VAP患者数×100%;与2010年1~12月比较,*P<0.05

2.3 使用呼吸机患者ICU病房平均住院天数

使用呼吸机患者ICU病房住院天数由2010年的平均13.90 d下降至2011年的13.16 d。从2010年第1季度~2011年第3季度各季度使用呼吸机患者在ICU病房住院天数依次为14.06、13.95、13.89、13.64、13.58、13.31、12.90 d,呈现下降趋势。见表3。

2.4 VAP患者高危因素分析

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1年10月我院ICU 69例VAP患者。经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60岁以上、呼吸内科疾病、神经外科疾病、神经内科疾病是VAP发病的危险因素。(1)性别:男50例,占72.46%;女19例,占27.53%(P<0.05)。(2)年龄:40岁以下15例,占21.74%;41~59岁25例,占35.90%;60岁以上29例,占42.03%(P<0.05)。(3)疾病分布:根据患者转入科室来源分布统计,呼吸内科21例,脑外科19例,神经内科11例,普外科5例,烧伤科4例,骨科2例,儿科2例,五官科2例,消化内科2例,其他1例(P<0.05)。(4)病原学送检感染细菌类别分布:69例VAP病例中,痰培养分离菌株121株,其中,检出革兰阴性杆菌76株,占62.8%;检出革兰阳性球菌12株,占9.9%;检出真菌29株,占24.0%;其他4株,占3.3%。革兰阴性杆菌中前3位细菌为大肠埃希菌39株,占33.2%;白色念珠菌29株,占24%;铜绿假单胞菌19株,占15.7%。(5)ICU病房VAP病例药敏试验送检情况:由2010年的1.82次/病例上升至2011年的2.40次病例,明显提高(P<0.05)。药敏试验送检率提高可为VAP确诊病例的后期抗感染治疗提供更多参考,提高药物选择的准确性,有利于及时调整经验用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药品费用,降低多重耐药病例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另外不排除监测体系以外的如环境、呼吸机、医务人员各项操作等影响因素。

注:ICU平均住院日=使用呼吸机患者的ICU住院日/同期使用呼吸机患者数

通过以上因素分析可得到,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中男性较女性易发生,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发生VAP的可能性增加,并且对呼吸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转入ICU的病例要重点防控VAP的发生。病原学检测结果可以作为临床医生对VAP患者提供抗生素经验治疗的药物选择参考。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观察医院感染监测体系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4]的应用效果,评价监测体系在ICU VAP控制中的作用,用临床监测数据评估其有效性,为其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提供支持依据。同时,通过采取相关措施,降低ICU VAP发生率及病死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减少患者住院费用,从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的应用与干预,ICU病房的VAP感染率下降,死亡率下降,使用呼吸机患者的平均ICU住院天数降低;体现出该监测系统的应用有效性。研究报道,美国VAP发病率曾达每千个通气日5~35例,平均7例;VAP的病死率高达20.00%~70.00%[5,6],本研究结果与其基本相符。本研究VAP病例分布情况统计显示,在ICU VAP病例中,男性较女性易发生;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发生VAP的可能性增加;对呼吸内科、脑外科、神经内科转入ICU的病例要重点防控VAP的发生;经过干预监测,VAP患者病原学送检率(痰培养、药敏试验)提高。临床医师可参考病原学送检结果对VAP确诊病例的进行抗感染治疗,可增加药物选择的准确性,及时调整经验用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药品费用,降低多重耐药病例的发生,降低患者痛苦。

本研究项目可推广应用于医院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测体系技术流程成熟完备,对技术及硬件条件要求不高,不增加管理成本,便于操作,且成效明显,适于在各级医疗单位开展,能有效减少患者感染率及死亡率,减少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在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的同时,采取医院感染监控系统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有助于减少抗菌药物滥用,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可以降低药品费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李洁.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的细节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15.

[2]王金保,王媛,程建征.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覆气管导管干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动物实验研究[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1):56-58.

[3]吴红,孙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9):497.

[4]胡必杰,郭燕红,高光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

[5]张译文,胡必杰,高晓东.综合干预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89.

肺炎支原体感染什么原因 篇4

病原菌为支原体,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兼性厌氧、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大小150nm×300nm,丝状。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主要病变为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和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气道粘膜充血、水肿,上皮坏死、脱落。一般为浅表感染,管腔内充满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病变也可侵犯至粘膜下层及支气管周围,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肺泡内可含有少量单核细胞为主的渗出液,并可发生灶性肺不张、肺实变、肺气肿。毛细血管明显充血,肺间质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浸润。

流行病学:

可发生在任何季节,每4年暴发流行一次,其他致病原引起的肺炎流行高峰在冬季,可以鉴别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潜伏期平均为2.5周(从四天到三周),长期潜伏为其重要的诊断依据。因为潜伏期长,故传播率较低,传播很慢。肺炎支原体主要在长期密切接触者之间经飞沫传播,发病前2~8天即可排除病原体,急性期也具有传染性。

医院感染性肺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1月本院收治的肺炎克雷伯菌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患者89例,其中男57例,女32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64.4±5.3)岁。

1.2 方法

细菌鉴定及药敏采用(PHOENIX10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配套鉴定药敏鉴定板,MIC法参照CLSI 2010标准[3]。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

>60岁患者76例(85.4%);发生感染时住院时间>20 d 77例(86.5%);咳嗽、多痰89例(100.0%);发热55例(61.8%);胸闷、气急44例(49.4%);肺部可闻及干湿性啰音71例(80.0%);X线显示肺部存在炎性浸润性病变47例(52.8%)。

2.2 产ESBLs菌株

产ESBLs菌株共40例(44.9%),分布在神经外科(17例)、呼吸内科(11例)、神经内科(9例)、其他科(3例)。

2.3 药敏试验

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从高到低是氨苄青霉素(89例,100.0%)、头孢噻肟(84例,94.4%)、哌拉西林(83例,93.3%)、头孢曲松(83例,93.3%)、头孢唑林(81例,91.0%)、头孢他啶(81例,91.0%)、头孢呋辛(77例,86.5%)、氨曲南(63例,70.8%)、环丙沙星(60例,67.4%)、庆大霉素(51例,57.3%)、头孢哌酮(32例,36.0%)、阿米卡星(8例,9.0%)、亚胺培南(0例,0)。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中,下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疾病,是诱发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炎等主要原因,也是机械通气等ICU病房患者的主要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在下呼吸道感染中,肺炎克雷伯菌是常见致病菌。

3.1 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特点和耐药性情况

本文的结果显示,本院出现肺炎克雷伯菌院内下呼吸道感染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老年人(占85.4%)、住院时间>20 d患者(占86.5%),这提示老年人身体状况日趋下降,身体机能下降,容易被细菌感染;长期住院患者因免疫力下降,抵抗细菌的能力下降。

抗菌药物耐药性增加是造成治疗效果下降的主要原因,之所以耐药性增加主要是在早期临床治疗中忽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义、重要性,大量滥用药物。本院的耐药试验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噻肟、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呋辛耐药性高,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性高,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医院使用氨苄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时间长,部分医生一直使用同一种抗生素治疗。因此临床上尽量不用耐药高的抗菌药物,应使用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等敏感度高药物。

3.2 降低耐药性

鉴于本院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较高,为了降低耐药性,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3,4]:(1)提高医生合理用药意识:医生是使用抗菌药物的关键人物,因此应加强耐药知识培训,深入了解抗菌药物出现耐药的相关原因,熟悉抗菌药物的特性、药效学、药动学,提高合理用药可能性;(2)加强宣传教育力度:部分患者因想降低治疗成本,容易根据自身对疾病的认识,在疾病较轻时自行购药治疗,导致药物滥用,增加耐药可能性;(3)加强药物监督工作:监督医生的处方、发药行为;(4)引进新型、治疗效果确切的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肺炎克雷伯菌院内感染中,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性低,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应依据本院抗菌药物耐药性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

摘要:目的 探讨肺炎克雷伯菌(KPN)院内下呼吸道感染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抗菌药物敏感分析。方法 89例肺炎克雷伯菌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对其进行临床及其药敏鉴定。结果 >60岁患者76例(85.4%);发生感染时住院时间>20 d 77例(86.5%);咳嗽、多痰89例(100.0%);发热55例(61.8%);胸闷、气急44例(49.4%);肺部可闻及干湿性啰音71例(80.0%);X线显示肺部存在炎性浸润性病变47例(52.8%)。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共40例(44.9%),分布在神经外科(17例)、呼吸内科(11例)、神经内科(9例)、其他科(3例)。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最高的几种药物是氨苄青霉素(100.0%)、头孢噻肟(94.4%)、哌拉西林(93.3%)、头孢曲松(93.3%)、头孢唑林(91.0%)、头孢他啶(91.0%)、头孢呋辛(86.5%);对抗菌药物敏感性最高的两种药物是亚胺培南(100.0%)、阿米卡星(91.0%)。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院内感染中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性低,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应依据本院抗菌药物耐药性试验结果 ,选择合适的药物。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院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药敏分析

参考文献

[1]孙海燕,王亚玲,肖美英,等.胆道感染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6):3496-3497.

[2]周蓉,朱卫民,黄文祥,等.855株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中国抗生素杂志,2013,38(5):363-369.

[3]查翔远,宋有良,林建,等.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安徽医学,2015,2(1):71-74.

儿童感染性肺炎的治疗与预防 篇6

1 病原学

为了对儿童肺炎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肺炎的分类。儿童肺炎可以分为两种:感染性肺炎和非感染性肺炎。感染性肺炎主要是指那些因非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造成的肺部炎症, 像过敏性肺部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肺部炎症等;非感染性肺炎主要是指因病原体入侵人体造成的肺部炎症。在儿童肺炎中, 最常见的是感染性肺炎。感染性肺炎的病原复杂多样, 临床特点不尽相同, 同一病原可在不同个体引起不同类型的肺炎, 同一肺炎病例可同时存在几种病原的混合感染, 占8%~40%, 年龄越小越易发生, 婴幼儿病原主要为病毒和细菌, 年长儿多是细菌与非典型微生物。感染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 (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厌氧大肠杆菌) 、病毒 (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合包病毒、冠状病毒等) 、衣原体 (沙银衣原体和支原体) 、支原体、真菌 (白色念珠菌和霉菌等) 、寄生虫 (囊虫) 等。

2 诊断

2.1 临床诊断

主要是从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判定。 (1) 有无呼吸道感染接触史; (2) 出现咳嗽、呛奶、气促、发绀、肺部罗音等症状和体征; (3) X射线照片显示肺纹理模糊、增多、紊乱或片状影等; (4) 除外先天性疾病、吸入性肺炎和湿肺。具备2项或2项以上者 ( (2) 或 (3) 为必备条件之一) 诊断为感染性肺炎。仅靠临床表现不能诊断肺炎, 所有考虑肺炎的患儿均应作X射线检查, 否则不能确定肺浸润性炎性病变的存在。

2.2 病因学诊断

主要是从从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细菌四个途径进行诊断。 (1) 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与鉴定、血清学检测、免疫标记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 (2) 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支原体培养、血清学检测、免疫标记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 (3) 衣原体感染的诊断:直接涂片镜检、血清学检测和免疫标记技术; (4) 细菌感染的诊断:细菌培养、外周血检查和急性相蛋白 (APP) 检测。

3 治疗

用药原则:病毒性肺炎无需用抗生素, 细菌病原所选用的抗生素应至少覆盖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非典型微生物, 必要时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轻、中度肺炎以青霉素和第一代头孢菌素类首选, 备选第二代头孢菌素, 重度肺炎视具体情况而定。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根据病原菌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 但病原尚不明确时, 可根据临床经验用药。常用的经验性治疗方案有: (1) 头孢菌类; (2) 半合成青霉素; (3) 克林霉素。 (1) (2) (3) 方案可酌加氨基苷类, 其中第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甙类是临床应用最多、最经典的经验性治疗方案。但近年来发现氨基糖甙类药物对小儿有毒副作用, 因此, 有在使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免疫治疗亦有一定进展, 但有待进一步完善。

4 预防措施

儿童肺炎的预防方法可分为非特异和特异预防。对于感染性肺炎非特异预防的办法主要是注意保持居住环境卫生、经常进行通风换气、儿童常用物品的消毒、合理喂养和营养成分搭配、避免接触传染病感染者、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和保暖、接受免疫球蛋白或其他免疫增强因子的注射等这些措施简单易行且费用低廉所以最为常用, 对于非感染性肺炎的预防。主要依靠消除主要的致病因素, 如避免接触过敏原、早期治疗原发性疾病、增强体质和加强营养等而特异性预防主要是进行针对特定病原体的疫苗接种。

5 结语

儿童对所有传染病均为易感者, 由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早已执行WHO的《扩大免疫计划 (EPI) 》, 致使传统的小儿传染病得到有效地控制甚至消灭。现有计划免疫1岁以内的五苗防七病及1岁以上的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和狂犬病疫苗外, 尚有许多疫苗尚未被儿科医师重视, 如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 水痘疫苗、B型嗜血流感杆菌结合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甲型肝炎疫苗、流行性感冒疫苗等, 如能在适龄期按时接种或流行季节前接种, 使儿童建立有效免疫屏障, 将大大降低儿童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这是我们在关注和研究儿童感染性疾病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同时要与防疫部门紧密配合做好可预防疾病的疫苗接种的宣传工作。

参考文献

[1]施毅, 宋勇, 主编.现代肺部感染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513-529.

医院感染性肺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在我科室住院的患儿73例, 年龄4个月~6岁, 其中男性患儿39例, 女性患儿34例, 所选择的病例中无严重并发症患儿。随机将73例患儿平均分为2组, 治疗组与对照组, 2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无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与常规治疗, 静点头孢类抗生素及小儿感染性肺炎的其他常规治疗, 有合并症者及时相应处理。治疗组患而除了以上的常规治疗外加用沐舒坦 (盐酸氨溴索) , 浓度15mg/2m L。按照儿童的年龄给药, 2~6岁儿童每天3次, 每次7.5mg, 缓慢静脉滴注。2岁以下儿童每天2次, 每次7.5mg, 缓慢静脉滴注。婴儿呼吸有窘迫综合症的每日用药总量以婴儿体重计算30mg/kg, 分4次给药, 每6小时/次, 每次输注时间>20min连续应用47d。以各种临床表现平均缓解天数及平均住院天数为观察指标。

2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症状缓解情况好于对照组, 1.5~2.5d患儿精神状态恢复正常, 而对照组是2.5~3.5d;治疗组患儿1.5~2.5d终止发热, 对照组延时1天;治疗组患儿咳嗽及肺部湿啰音3.5~4d痊愈, 而对照组的患儿咳嗽及肺部湿啰音持续到1周左右;治疗组患儿治疗1周既可以痊愈出院, 对照组大约得10d左右。沐舒坦注射液通常能很好耐受, 主要为胃部灼热、消化不良和偶尔出现的恶心、呕吐。过敏反应极少出现, 主要为皮疹, 极少病例报道出现严重的急性过敏性反应。

3 讨论

感染性肺炎多缓慢起病, 病程较长, 反复急性发作而加重。主要症状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开始症状轻微, 气候变化或变冷感冒后, 则引起急性发作或加重。或由上呼吸道感染迁延不愈, 演变发展为慢支。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或分泌物积聚于支气管腔内均可引起咳嗽。咳嗽严重程度视病情而定, 一般晨间咳嗽较重, 白天从较轻, 晚间睡前有阵咳或排痰。

喘息性慢支有支气管痉挛, 可引起喘息, 常伴有哮鸣音。早期无气急现象。肺部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感染等肺部感染性疾病的总称, 主要是指下呼吸道的感染。目前肺部感染仍然是威胁人民群众的一类重要疾病, 因此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相当重要。人类副流感病毒常常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毒, 其致病性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这种流感病毒可以造成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它也能造成严重的反复感染的下呼吸道疾病, 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和有免疫缺陷人群中。人类副流感病毒的四种亚型各有不同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I型和II型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造成儿童喉气管支气管炎, I型是这种儿童喉气管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 而II型次之。治疗新生儿生后感染性肺炎应特别强调两点:首先, 应积极控制感染, 根据不同的致病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并以静脉给药效果较好。其次, 加强呼吸道管理, 必要时给吸氧, 呼吸道分泌物多或粘稠的应给予雾化吸入, 并拍背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还要经常变换病儿体位, 以利于肺部扩张和分泌物引流。对有严重合并症的, 应入监护室进行监护抢救.新生儿生后感染性肺炎是可以预防的。接触新生儿的亲属应注意个人卫生, 已患病者应少接触新生儿。父母患上呼吸道感染, 在护理孩子时应该注意洗手, 并戴口罩。还应尽量谢绝探视。发现孩子有脐炎或皮肤感染等情况时, 应积极治疗。医院的新生儿病室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不同病种应分室收治, 尽量缩短病儿住院时间, 合理应用抗生素。小儿肺炎是小儿期的常见病, 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 感染性肺炎可以是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原虫等感染。非感染性肺炎如吸入性肺炎、坠积性肺炎、嗜酸细胞性肺炎等。临床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以及肺部固定湿啰音为共同表现。

沐舒坦作用于气道分泌细胞, 可调节浆液与粘液的分泌, 降低痰液的黏度、加强纤毛的摆动, 具有粘液排除促进作用及溶解分泌物的特性, 是一类快速排除痰液的药物, 它可促进呼吸道内部粘稠分泌物的排除及减少粘液的滞留, 因而显著促进排痰, 改善呼吸状况, 有明显疗效[1]。应用本品治疗时, 患者粘液的分泌可恢复至正常状况。咳嗽及痰量通常显著减少, 呼吸道黏膜上的表面活性物质因而能发挥其正常的保护功能。同时还具有刺激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内细胞器的发育, 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和分泌, 有高度肺组织亲和力, 具有调节肺泡巨噬细胞功能和抗氧化功能, 对肺有保护作用。沐舒坦与抗生素协同治疗可升高抗生素在肺组织的浓度, 提高了抗生素的疗效。总之, 沐舒坦不失为治疗小儿感染性肺炎的有效药物, 具有价格便宜、易使用、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是治疗小儿感染性肺炎的一种重要药物。

参考文献

医院感染性肺炎 篇8

患者,男,24岁,农民。因“发热、胸痛并咳淡红色痰3d”入院,临床表现为:寒战、发热、胸痛、咳嗽、咳淡红色痰,加重伴头晕、心悸、胸闷、全身无力、面色苍白、呼吸急速,而送来我院急诊。发病前有受凉史,发病后在当地用医院予以退热针治疗(具体不详),既往体健。入院查体:体温36℃。桡动脉未触及搏动,呼吸42次/min,血压0/0k Pa,神志模糊,轻度烦躁不安,全身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口唇及四肢端发绀,头颅正常,左肺呼吸音粗,无闻及干湿啰音,右肺中部呼吸音减弱,余可闻及少许干湿啰音,呼吸运动减弱。心率120次/min,律整,心音低钝,腹部检查正常。辅助检查:白细胞22.3×109/L,中性粒细胞0.85。胸片示:右肺部中叶有大片均匀致密阴影,初步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并感染性休克。入院即给予3通道补液,0.9%氯化钠1000ml,快速滴注,5%葡萄糖氯化钠250ml+多巴胺40mg+阿拉明20mg滴注,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菌必治1g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5%葡萄糖250ml+青霉素钠640万单位静脉滴注,654 ̄210mg静脉注射,纳络酮0.4mg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250ml静脉滴注。经上述处理后20min,可触及桡动脉搏动,30min后可测到血压8/5k Pa,1h后血压回升11/7k Pa,皮肤变暖,逐渐红润,神志清楚,无烦躁,无胸闷,呼吸减慢,2h后血压13/9kpa,病情稳定。后连用10d青霉素钠、菌必治、丁胺卡那霉素及对症治疗,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痊愈出院。

2 讨论

大叶性肺炎多由不同病原体所致,多见于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大叶性肺炎和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大叶性肺炎[1]。该病患者起病急骤,有寒战高热等毒血症症状;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出具有特征性的铁锈色痰;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在近年呈逐渐递增趋势,多见于肺部一叶,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咳嗽、发热等。其呼吸道症状重、临床病程长,易引起并发症,且全年均可发病,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传染性,已受到越来越多关注[2]。肺炎链球菌是引起大叶性肺炎的主要原因,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能独立生活的微生物[3]。根据其荚膜特异性多糖抗原分型,肺炎链球菌有86种不同血清型,其中5、1、6、23、19、2、3、7、8是我国常见致病肺炎链球菌型,患者大多数为3岁以上,青壮年男性居多,婴幼儿中也有少数病例。其病理变化以肺泡炎为主,肺泡壁或支气管壁的间质较少涉及,一般多病变于一个肺叶,右上叶或右下叶最为多见,极少同时发生于多个肺叶。初诊为大叶性肺炎患者最初表现为肺部显著充血,有刺激性干咳.继之咳出白色泡沫痰,渐转稠厚,且含少量血丝,1~2d后咳痰黄稠或呈铁锈色;3~4d后肺泡内充满网状纤维素,网眼中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大单核细胞,红细胞逐渐消失,肺叶由红色转变为灰色,又称灰色肝变期;患病时长后多见胸痛,与病变部位相同,咳嗽和呼吸时加剧。早期体征颇不明显,待大面积变实时,患侧病变部位语颤增强,即呈浊音,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湿性啰音。少数病例始终胸部异常体征。该病确诊依照X线检查,早期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加深或局限于一个节段的淡薄均匀阴影。后期检查后可发现肺部大片阴影,均匀而致密。占全肺叶或一个节段,少数病例出现胸膜积液,血常规白细胞中粒细胞明显增高。部分大叶性肺炎患者伴呕吐恶心、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时黄疽,也可见头痛、昏迷、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时可见休克。除上述体征外,中毒性或休克型肺炎以末梢循环衰竭(四肢顾冷,遗体冷汗,口唇指甲发绀,血压低于10.17/5.33k Pa,甚至不能测出)为突出表现。

大叶性肺炎多发于寒冬和早春时节,近年来发病甚少,但此病例发病过程极为典型,入院后追问病史,即可诊断,并进行及时抢救,获得成功。笔者认为,在临床工作中,对该病急危重病患者及时准确作出诊断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大叶性肺炎,感染性休克,抢救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85-1295.

[2]戚丽娟.肺炎支原体肺炎26例误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6):454.

医院感染性肺炎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资料源于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入住我院的100例临床资料, 诊断均符合《实用儿科学》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56例, 女44例。将本组患儿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为50例。对照组中, 足月儿43例, 早产儿5例, 过期产2例;病程6~17d, 平均 (11.2±1.3) d;观察组中, 足月儿40例, 早产儿6例, 过期产4例;病程5~19d, 平均 (12.0±1.9) d。两组患儿在性别比、年龄、病程等方面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的抗感染、吸氧、纠正酸碱平衡、吸痰以及支持对症治疗, 对于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的重症患儿应给予相应呼吸及循环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上加用0.9%的5m L生理盐水及7.5mg盐酸氨溴素及0.5mg布地奈德雾化器中氧气驱动吸入, 每日2次, 疗程5~7d, 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翻身、拍背以及舒适体位引流等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4]: (1) 翻身以及体位引流。按照重力作用的相关原理, 经过改变体位的方法, 促进肺部分泌物从小支气管向大支气管的方向引流, 当分泌物较多时, 一般可以翻身2~4h。如果分泌物主要集中于左侧以右侧卧位为主要进行排痰, 如果分泌物位于右侧则采取左侧卧位。 (2) 拍背。痰多稀薄者给予拍背, 拍背时以手腕力量将背部进行轻扣, 五指并拢、掌指关节略屈, 由下而上以及由外而内, 将背部轻拍或者选择叩击器以及软呼吸面罩拍背以促使肺泡以及呼吸道的分泌物借助震动作用非常利于痰液的排出。 (3) 吸痰。引流、拍背以及雾化后, 一般可以按照患者的病情予以吸痰处理。

1.3 临床疗效评判

本组全部患者在治疗1周后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 (1) 痊愈:治疗5~7d, 症状与体征均完全消失以及肺部啰音完全消失; (2) 显效:治疗5~7d, 症状与体征出现明显改善, 肺部湿性啰音以及哮鸣音基本消失或者明显减少; (3) 无效:治疗5~7d, 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

1.4 观察指标

本文主要对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的数据均由SPSS15.0软件加以统计及分析, 统计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统计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疗效对比

见表1。由下表可知, 对照组临床治疗的疗效要明显低于观察组, 且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χ2=4.229

2.2 两组并发症对比

见表2。由下表可知, 两组均会出现呛咳不适、喉管炎、胃部不适及鼻部炎症等并发症,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0%, 要比观察组低 (8.0%) , 而且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χ2=6.939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是新生儿期非常常见的疾病, 新生儿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且新生儿呼吸道短, 气管及支气管相对狭窄, 产生气道阻力大, 气道软骨柔软管壁易变形, 粘膜血管丰富, 纤毛运动差, 不仅易受感染, 且可致阻塞性改变而出现呼吸困难, 新生儿咳嗽反射不够健全等特点, 且新生儿肺炎症状也不够明显, 而使得患者的病情加重, 会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危及到患者的生命[5]。雾化吸入是小儿肺炎治疗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对策, 同时它也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雾化氨溴索及布地奈德可促进呼吸道内粘稠分泌物排出, 加强纤毛摆动, 促进排痰。布地奈德是具有较强抗炎作用的局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 雾化吸入可有效减轻炎症渗出, 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 阻止过敏递质的释放和降低各种过敏递质的活性, 抑制气道高反应, 对受损气道有修复作用[6]。

由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0% (38/50) , 明显低于观察组 (96.0%, 48/50) , 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出现呛咳不适、喉管炎、胃部不适及鼻部炎症等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32.0% (16/50) , 明显高于观察组 (8.0%, 4/50) , 且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雾化吸入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辅助治疗的疗效尤佳, 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雾化吸入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入住我院的100例临床资料, 将其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为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抗感染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氨溴索及布地奈德治疗,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①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0% (38/50) , 明显低于观察组 (96.0%, 48/50) , 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②对照组出现呛咳不适、喉管炎、胃部不适及鼻部炎症等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32.0% (16/50) , 明显高于观察组 (8.0%, 4/50) , 且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雾化吸入氨溴索及布地奈德对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辅助治疗的疗效尤佳, 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 应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超声雾化吸入,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辅助治疗,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徐爱文.肝素、沐舒坦超声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疗效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 (1) :56-57.

[2]廖华玉.肝素钙超声雾化吸入佐治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6, 28 (2) :261-262.

[3]张雪平.超声雾化吸入治疗80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 (11) :129-130.

[4]罗丹.超声雾化吸人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8) :23-24.

[5]杜能雄, 谭艳.氨溴索治疗小儿肺炎98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10, 31 (33) :6004.

上一篇:吸引因素下一篇:农村种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