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分布

2024-06-07

医院感染分布(精选10篇)

医院感染分布 篇1

腹腔内部感染指的是在对患者实施了腹部的肿瘤切除手术之后,出现的一种相当严重,甚至可以致人死亡的并发症,若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不够及时和准确,就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准确、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该病的患者能否更快的得以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所以,为临床准确地提供腹腔内部感染菌的具体耐药性发展动态,对于临床能够合理的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这一点原因雷州市人民医院做了如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在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4年间在雷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80例在腹部肿瘤术后出现感染症状的患者对病例,其中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84;患者年龄在33~75岁之间,平均年龄48.8岁。

1.2 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4年间在雷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80例在腹部肿瘤术后出现感染症状的患者病例,并对其引流液采用临床通用的血液培养仪进行细菌培养试验,采用专用的数据处理系统对所培养的细菌进行相关鉴定,依据抗生素的相关临床判定标准,并采用肉汤稀释法对抗生素进行相关数据测定[2]。

1.3 ESBLs测定方法

采用目前临床上通用的标准纸片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测定[3]。

1.4 培养菌耐药性的分析

采用国际卫生组织通用的检测软件对培养菌种的耐药性的相关数据指标进行测定和评价[4]。

2 结果

在对所有180例腹部接受过肿瘤手术的患者病例进行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两种细菌是致使腹腔内出现感染症状的主要致病菌,肠球菌的多重耐药性现在已经上升至第3位。除了铜绿假单胞菌对于亚胺培南有15.3%的耐药性以外,其他的所有革兰阴性菌种均对其十分敏感。

2.1 腹腔感染菌的耐药性

主要菌谱有大肠埃希菌4 5株(2 5.0%),克雷伯菌3 3株(18.3%),铜绿假单胞菌18株(10.0%),其他革兰阴性菌23株(12.8%),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10.6%),链球菌23株(12.8%),肠球菌19株(10.6%)。耐药性见表1和表2。

由表1和表2所示可知,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多重耐药性,尤其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肠球菌该项特征最为明显,去甲万古霉素是目前临床应用药物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敏感性最强的药物。除了铜绿假单胞菌对于亚胺培南有15.3%的耐药性以外,其他的所有革兰阴性菌种均对其十分敏感。

2.2 ESBLs检出的阳性菌株

在腹腔内部感染细菌培养标本中,分离出大肠埃希菌有45株,ESBLs试验结果为阳性的有8株,阳性率17.8%,分离出克雷伯菌33株,ESBLs试验结果为阳性的7株,阳性率21.2%。

3 讨论

腹腔内部感染指的是在对患者实施了腹部的肿瘤切除手术之后,出现的一种相当严重,甚至可以致人死亡的并发症,若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不够及时和准确,就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准确、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该病的患者能否更快的得以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临床准确地提供腹腔内部感染菌的具体耐药性发展动态,对于临床能够合理的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所有180例腹部接受过肿瘤手术的患者病例进行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两种细菌是致使腹腔内出现感染症状的主要致病菌,肠球菌的多重耐药性现在已经上升至第3位。

进过对本研究结果的认真分析后表明能够造成感染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对腹腔肿瘤实施的外科手术,期手术方式比较复杂,具有很大的清扫范围,手术时伤口不得不长时间暴露,且该手术无法保证在无菌状态下进行,这些因素都会致使出现合并感染症状。(2)在手术治疗期间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时,对其剂量与使用时间掌握的不恰当也会造成手术后出现感染的症状。(3)术后引流管的保留、取出时间不恰当也会产生术后并合感染的症状[5]。

患者体内的肠球菌属于是正常菌群,具有比较低的致病力,但是其所具有的多重耐药性是天然形成的,几乎无法改变。在最近几年以来,国外由肠球菌所导致的感染现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此,经过临床实践的不断总结与研究发现,去甲古霉素对于治疗肠球菌所引发的耐菌性有较好的作用。在我国由肠球菌所导致的感染现象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肠球菌可以利用遗传因子进行快速传导,进而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产生多重耐药,且容易在患者中出现蔓延的现象,从而影响治疗,以至于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治疗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2005年起,雷州市人民医院就开始利用ESBLs技术对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进行相关的耐药性检测,分析的结果与相关权威文献的报道基本一致。由于在临床治疗中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广,ESBLs菌株的分离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对于腹腔内部感染疾病进行临床治疗时,抗菌类药物的能够产生耐药性这一现象应引起医学界特别重视,并及时掌握相关的一些最新动态,对于更好更快的达到预期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避免抗菌类药物的滥用现象的出现有着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对腹部肿瘤手术后出现感染的病例进行治疗时,抗生素所具有的耐药性应引起特别的注意,以确保药效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并对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性有及时、正确的了解,避免抗菌类药物滥用的现象的发生。

摘要:目的 分布雷州市人民医院腹部肿瘤病例的感染菌,并对其耐药性进行相关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4年间在雷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80例在腹部肿瘤术后出现感染症状的患者对病例,并对其引流液采用临床通用的血液培养仪进行细菌培养试验,采用专用的数据处理系统对所培养的细菌进行相关鉴定,依据抗生素的相关临床判定标准,并采用肉汤稀释法对抗生素进行相关数据测定。结果 在对所有180例腹部接受过肿瘤手术的患者病例进行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两种细菌是致使腹腔内出现感染症状的主要致病菌;肠球菌的多重耐药性现在已经上升至第3位。除了铜绿假单胞菌对于亚胺培南有15.3%的耐药性以外,其他的所有革兰阴性菌种均对其十分敏感。结论 在对腹部肿瘤手术后出现感染的病例进行治疗时,抗菌类药物所具有的耐药性应引起特别的注意,以确保药效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并对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性有及时、正确的了解,避免抗菌类药物滥用的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感染菌,耐药性,分析,分布

参考文献

[1]陈吉泉,罗文侗.普通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0(6):407-409.

[2]曾金武,郝青林,徐鸥,等.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J].云南医药,2007,28(6):524-526.

[3]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67.

[4]李庭海.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细菌谱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8,36(5):790-791.

[5]郭丽珍,蒋建清,林月霞.院内下腹脏内部感染108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学院杂志,2007,11(1):145-146.

医院感染分布 篇2

【中图文分类号】R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411-01

为了解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状况, 指导临床抗感染的经验治疗,更好地控制院内感染,我们对2011年1—6月分离的住院患者下呼吸道中的临床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细菌抗菌药物的敏感、耐药及分布情况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实验菌株:收集2011年1—6月住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用一次性无菌盒或吸痰管留取深咳的痰液,立即送检,其中分离出的病原菌共667株,革兰氏阳性球菌占8.1%,革兰氏阴性杆菌占84.6%,真菌占5.8%。(2)標准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ATCC35218,ATCC700603,铜绿假单胞菌27853,金葡ATCC29523,粪肠ATCC29212。

1.2 仪器及试剂

(1)仪器:上海复星细菌鉴定系统及API试剂(2)培养基:血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及M-H平板购自郑州博赛公司。(3)抗生素纸片:亚胺培南(IPM),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C),苯唑西林(OX)等抗生素纸片为Oxoid公司产品,其他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1.3 细菌培养和鉴定细菌培养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鉴定用API鉴定条及上海复星鉴定系统。

1.4 抗生素敏感试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国家标准化委员会(CLSI),部分采用K—B琼脂扩散法,部分用上海复星仪器检测,每周均用质控菌株进行质控。

1.5 ESBLs初筛和确证试验用K—B法,按CLSI初筛及确证试验标准进行。

1.6 药敏实验数据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提供的WHO NET5—3软件分析,药敏判断标准为CLSI 2010,所试菌株均为首次分离。

2.结果:

2.1 临床常见革兰氏阴性及阳性病原菌,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共667株,大肠220株,肺炎克雷伯菌122株,鲍曼不动杆菌58株,产酸克雷伯菌22株,阴沟肠杆菌45株,铜绿假单胞菌51株,肠球菌27株,葡萄球菌22株,真菌35株,其他菌67株。

2.2排在前五位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抗生素敏感实验结果见表。

2.3 ESBLs,MRS检测结果:220株大肠中检测出132株ESBLs(60%),122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检测出98株ESBLs(81%),检出MRSA4株(18%)。

2.4 耐药分析:

1.下呼吸道住院病人送检标本中,大肠埃希菌占革兰氏阴性杆菌的51.5%,列为第一位,七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而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15%以上。列为第二位的是肺炎克雷伯菌占革兰氏阴性杆菌的28.7%,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而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2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42%,并检出6例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近半年鲍曼不动杆菌在我院区所致感染发生率较高,多分布在ICU病房,应引起临床重视。

2.在革兰氏阳性球菌49株中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15例,占30.6%,其中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26.7%,其对所有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均耐药,对万古霉素均敏感。

3.真菌分离到的菌株分别为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80%,其中84%对两性霉素耐药。

医院感染分布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05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肿瘤科接受综合治疗的271例肺癌患者, 其中男性150例, 女性121例;年龄31~88岁, 平均 (57.5±9.3) 岁;男女比例为1.24∶1;住院时间27~69d, 平均 (40.7±8.5) d;均系病理学确诊患者。

1.2 诊断标准:

以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为依据进行判定[1]。

1.3 药敏试验:

患者的痰液、血液等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 进行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细菌用SIEMENS公司的auto SCAN-4分析仪鉴定, 用Walk Away-96SI药敏测试系统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均购自重庆庞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1.4 统计处理:

采用WHONET5.5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271例肺癌患者中, 47例发生医院感染, 感染率为17.34%, 感染51例次, 感染例次率18.82%。

2.2 医院感染部位:

51例次医院感染中, 感染的主要部位是呼吸系统。其中, 上呼吸道占37.25%;下呼吸道占35.29%;口咽部占11.76%;泌尿道占9.80%;胃肠道占3.92%;皮肤组织占1.96%。见表1。

2.3 病原菌分布:

51例次医院感染中, 病原菌送检阳性47株, 其中革兰阴性菌26株, 占55.32%;革兰阳性菌18株, 占38.30%;真菌3株, 占6.38%。见表2。

2.4 细菌耐药性:

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呈不同程度耐药。总体上, 多数病原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耐药率较高, 对第三代头孢耐药率较低。分别如表3~表5。

3 讨论

目前, 针对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采取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化疗、放疗常常会进一步降低患者免疫力[2], 通常认为, 肺癌患者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

我院监测表明, 肺癌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主要发生在呼吸道, 感染率占72.54%, 与文献报道一致[3]。肺癌的生长部位、化学治疗疗程、肿物致气道狭窄、分泌物引流不畅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 放、化疗所致的免疫功能损害, 进一步增加了呼吸道感染机会[4]。

分析发现, 我院肺癌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与文献报道一致[5], 占55.32%。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总体上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耐药率较高, 对第三代头孢耐药率较低, 但应严格限制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大量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容易造成ESBLs菌株的产生, 该酶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 一般感染, 可考虑选用复方β-内酰胺酶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药物, 疗效不佳者, 可酌情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或联合治疗方案[6]。对于真菌主要使用氟康唑等药物治疗。

基于上述分析, 应加强支持疗法, 改善营养, 增强体质;保持环境及空气清洁, 定期消毒, 通风良好, 减少患者亲属探访, 避免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手卫生, 加强消毒灭菌和隔离工作;科学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 尽量避免气道与外界直接相通, 造成病原菌进入肺部组织引起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科学选用病原菌敏感的抗生素, 正确把握药物剂量, 合理控制用药疗程, 从而有效控制肺癌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J].中华医学杂志, 2001, 81 (5) :314-320.

[2]李明娟.观察肺癌合剂配合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5) :148-149.

[3]刘恩伊, 钟美佐, 黄进, 等.376例老年肺癌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 (6) :1160-1162.

[4]魏宗赛, 丁珠云, 曹方余.肺癌患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 (7) :728-729.

[5]马旭辉.肺癌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 2013, 28 (1) :49-55.

医院感染分布 篇4

关键词: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控制;监测

【中图分类号】R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58-02

随着医学知识迅猛飞速的发展,各种侵入性操作的不断增加,另外,随着新的疾病,尤其是新的传染病的不断出现,以及各种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人类将面临各种疾病的严峻挑战。因此,医院感染的控制在医疗过程中尤为显得突出和紧迫。

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命脉,医院感染管理又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现代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医院感染涉及到全院各科室和各部门,医院感染工作贯穿于医疗护理活动的始终,医院感染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就医安全,否则不但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增加患者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甚至可导致患者致残,直接或间接死亡等严重不良后果,以致于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强化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抓好环节质量控制,不断促进和提高医疗及护理工作质量。

1 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医院感染管理的前提

医疗质量是科室的生命力,只有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服务质量,把好医疗质量关才能吸引病人,才能提高科室的品牌效应,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医疗单位的医疗质量与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几年来,医院领导十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从医院感染委员会的成立,到院感专职人员的配置、消毒器材的投入、组织培训学习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决策和支持的重要作用,医院建立了院内感染管理三级网络控制体系,组织齐全,制度建全,责任明确,重在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科是具有管理功能的业务科室,协调相关部门,是连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桥梁和纽带,具体负责全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技术指导、管理与监督。临床科主任和护士长是各个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的直接责任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主要负责科室内的日常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监督、微生物监测和消毒隔离工作,以及医院感染的诊断与报告。只有科室领导重视以及全员参与,健全责任制,实现了有效地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工作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和贯彻。

2健全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规范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调整和完善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三级网络组织,制定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如医院消毒隔离制度、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医院感染爆发控制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医院感染突发事件(故)应急预案等。制订了培训计划,对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通过书面考试和不定期考核等形式,不断提高全员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并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认真督导规章制度、措施执行、落实情况。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了医疗安全。

2.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前提。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管业务的副院长直接负责医院感染预防工作,并担任医院感染委员会主任;各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和相关科室主任任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委员;各相关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形成医院感染委员会—感染管理科—科室的三级监控网络。

2.2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建立会议制度,至少每季度一次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遇到问题随时召开,充分发挥委员会的领导和决策能力。

2.3医院感染管理科 积极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认真执行和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科室制度的落实情况,对消毒灭菌药械的购入、储存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危险因素认真分析,针对问题提出有效措施。与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器械科等相关科室积极配合,相互协调,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2.4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由科主任、护士长组成及本科监控医师和护士组成。负责本科医院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據本科室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上报感染管理科。及时监控各类感染环节,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监督检查本科医师合理用药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落实消毒隔离和标准预防各项措施,保障医疗安全。

3 加强培训,提高全员医院感染意识

定期对全院员工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是医院感染管理科的重要职责之一,院感科利用各种形式,如全院培训、科室或部门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医护人员及各类人员如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工勤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和知识进行常规培训,以提高全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协调与控制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院感科在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监测以及日常管理工作中,如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与处理、科室医院感染的诊断与报告、抗菌素的合理使用,洗手制度的执行、无菌技术的操作、消毒灭菌技术的落实、消毒剂的正确使用、终末消毒、医疗废物的管理处置等方面,都会发现一些医务人员或后勤人员的不正确或非规范医疗行为,对于这些医院感染隐患,我们一方面及时予以指出和指导或共同查找原因。另一方面,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或是涉及两个以上科室的问题则积极与有关职能部门、临床科室和辅助科室进行协调沟通,而这种协调与沟通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协调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1]。医院工作是多专业、多学科的有机整体,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步调一致、密切配合。院感科通过与科主任、护士长沟通交流以及有关会议等形式,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使之不发生矛盾和冲突,通过协调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来保持整体的平衡,为达到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实现医院感染管理的总目标而工作。

5 医疗废物的管理

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加强对医疗废物、废水的管理。

5.1制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指定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配置了医疗废物回收车,专人回收、管理,要求所有科室使用有规范标示的容器、包装袋,医疗废物分类存放。定期对医疗废物暂存处、车辆、工具及其设施进行消毒和清洁,对负责收集医疗废物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并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和应急措施的培训。

5.2严禁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混放,医疗废物院外转运时,严格履行交接登记手续,按照要求资料保存3年,严禁买卖医疗废物和随意倾倒医疗废物。

6 体会

两年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实践,使我们认识到领导重视、全员提高认识并参与、规范医疗行为、加大管理力度,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关键。合格的消毒工作、高效的无菌物品灭菌质量以及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是控制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的首要条件。落实标准预防、正确规范的处理医疗废物,是保护自己、保护病人、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与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我们全体医护人员众志成城,上下一条心,院内感染一定能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7,6.

医院感染分布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临床各科室送检的标本, 包括痰液、伤口拭子、脓液、创口分泌物、胸腹腔积液、尿液等 (同一患者的多次分离株按第一次进行分析) 。

1.2 细菌鉴定

送检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 进行分离培养[2]。用BBL CRSTAL进行鉴定。

1.3 药敏试验

药敏纸片和M-H培养基 (M-H琼脂干粉) 均购自英国OXOID公司, 药敏纸片包括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法, 方法与判定标准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标准判定。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大肠埃希菌ATCC35218。

2 结果

2.1 临床标本分布

136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标本的主要来源依次为:痰、伤口拭子、脓液、血液、尿液及其他。见表1。

2.2 临床感染科室分布及构成比

136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科室依次为:ICU、呼吸内科、烧伤科、脑外科、肿瘤科及其他。见表2。

2.3 136株PAE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医院感染逐年增多, 随着大量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广泛使用, 耐药菌株不断增多。并已经成为下呼吸道、ICU感染的首要病原菌, 特别是在重症监护病房其感染的比例不断增加, 并且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日趋下降[3,4], 使其感染治疗更加困难。根据我院2年来的统计资料分析, 下呼吸道痰标本占总数的64.7%, 伤口拭子、脓液占21.2%, 感染科室分布ICU占49.2%。这可能与患者类型与诊疗手段有很大关系:①多为病情危重、住院时间长且体质虚弱的患者, 这类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在医院环境中机会感染增加。②烧伤科多为开放性损伤, 而铜绿假单胞菌又是人体、呼吸道, 医院环境中的正常菌群, 易致该菌感染。③侵入性诊疗手段增多, 如各种插管、呼吸机的使用破坏了机体的黏膜屏障作用, 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同时该菌又易黏附于生物材料和机体腔道表面, 分泌多糖蛋白形成生物被膜, 造成治疗器械消毒的困难并可一起交叉感染。

根据许多文献报道, 所有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在不断增加。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比较复杂, 主要耐药机制有:产生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 产生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DNA螺旋酶改变, DHPS基因改变;其他机制有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核蛋白体改变、细胞壁障碍等。这些耐药机制可以单独作用和协同作用, 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调查表明我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比较突出, 耐药率较高的是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 其耐药率均>50%;由表3知, 阿米卡星耐药率明显低于庆大霉素, 即阿米卡星体外抗菌活性明显优于庆大霉素, 这可能是PAE产生钝化酶而不是修饰酶有关, 但阿米卡星具有肾毒性。因此老年患者应用此类药物的时候, 用量宜偏小, 并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尽可能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确保用药安全[5]。

由表3可知, 我院已经出现一定比例耐亚胺培南菌株, 耐药率达到10.3%,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非常复杂, 主要与以下机制有关:①外膜通透性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 (OprD2) 是亚胺培南进入菌体的特异性通道, 该蛋白的表达降低或缺失, 会使亚胺培南在菌体内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 使引起PAE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②β-内酰胺酶的水解尤其是碳青霉烯水解酶;如Amp C酶、金属β-内酰胺酶等能水解亚胺培南化学结构, 使其失去活性。③多重耐药外排系统高表达。当外膜蛋白的调控基因发生变异时, 外排泵蛋白表达增加, 排除亚胺培南增多, 使其在菌体内有效浓度降低, 从而产生耐药。三种机制或单独或协同在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6]。

综上所述,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病原菌, 而其多重耐药性已成为医院感染患者长期反复感染, 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应高度重视感染者的消毒隔离措施, 做好感染菌株的耐药性监测;临床医生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 针对性地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才能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与扩散。

摘要: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 (PAE) 在医院感染中的分布、构成比及其耐药性。方法:按常规方法对临床各种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法, 结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标准进行;采用回顾性方法统计分析136株PAE标本来源、感染科室分布及耐药状况。结果:136株PAE有88株来自于下呼吸道标本 (痰) 占64.7%, 分离PAE的科室分别为ICU占49.2%, 呼吸内科占23.5%, 烧伤科占8.8%;药敏结果显示PAE对磺胺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均有很高的耐药率, 而对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及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有较低的耐药率, 最低为亚胺培南, 占10.3%。结论:PAE临床分离株多来源于呼吸道痰标本和ICU病房, 并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且出现一定比率的对亚胺培南耐药株, 多重耐药性明显。临床应加强对PAE耐药性的监测, 并防止多重耐药株的流行。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耐药性

参考文献

[1]万建华, 张静萍, 宋建, 等.临床分离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3) :336-338.

[2]叶应妩, 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S].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736-753.

[3]申建维, 孙秀琴, 程冬娥.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8) :1005-1008.

[4]李海英, 周红, 董宝卫.临床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2) :1573-1574.

[5]汪复.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5.

医院感染分布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82株Aba均为2010年我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所得,同一患者多次分离到的菌株不重复计入,质控菌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25923。

1.2 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采用phonix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对药物进行敏感试验;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扩散法,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2011年版的标准判读药敏试验结果,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参考头孢哌酮的判读标准。

1.3 药敏纸片和培养基

两种药敏纸片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药敏试验用MH培养基均为Oxoid公司产品。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WHONET 5.4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Aba在临床标本的分离率

2010年共检出菌株1 690株,其中Aba 282株,占21.86%,位居总体分离率第二位,但在革兰阴性杆菌中占第一位。

2.2 Aba在临床标本的分布

Aba来自ICU125株,占44.3%,居首位;来自痰标本219株,占78%,见表1。

2.3 Aba对16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率

多黏菌素E的敏感率最高,为99.27%,其次是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但耐药率也高达68.68%和68.57%,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76%。见表2。

3 讨论

鲍曼不动杆菌是不发酵糖的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医院环境中,是引起多种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3]。主要引起院内呼吸道感染,也可引发败血症、泌尿系感染、继发性脑膜炎等。

从本院的分离情况看,Aba在全年检出菌株中排位第二,仅次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之后,但在革兰阴性杆菌中却排行第1位,与许多文献报道的在非发酵菌中次于铜绿假单胞菌有别[4,5,6],说明Aba在我院呈现猛烈增加的势头。从标本的分布来看,Aba主要来源于痰液,其次是分泌物标本,提示A-ba主要通过呼吸道和伤口分泌物污染,因此对感染性疾病的管理中应加强对呼吸道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我院Aba的检出集中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其次是烧伤病区,神经外科和呼吸内科,原因主要是ICU患者病情严重,免疫力缺乏,应用免疫抑制剂,机械通气和介入治疗,广谱多种抗菌药的使用等易感因素有关,呼吸科患者则本身就存在呼吸道免疫防御功能障碍的易感因素,烧伤科和神经外科患者则由于创伤口、皮肤屏障破损造成伤口与外界相通甚至完全裸露,加上各种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患者免疫力低下,使其成为易感人群。

Aba对抗菌药物存在多种耐药机制,主要包括:(1)诱导修饰酶的产生,(2)抗生素靶位的改变,(3)胞浆膜通透性的改变,(4)药物主动外排系统的存在,(5)耐药基因的传播[7]。在复杂的耐药机制中,产β内酰胺酶是其主要耐药机制,在高水平的耐药菌株中上述多个因素可能同时存在。

由表2可见,我院分离的Aba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峻,耐药率>76%的药物有庆大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四环素、头孢他定、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等,临床近期应暂停这些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今后将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使用,其次是一类抗菌活性极强的广谱高效抗生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也达到68.68%和68.57%,耐药率高于大多国内其他地方报道。临床使用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应更加慎重,对于一般普通感染应不作为首选。而敏感率最高的抗菌药物是多黏菌素E,敏感率达98.27%。一方面提示临床应检讨用药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可能与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在临床上逐年的大量使用及医院的流行株的传播有关[8]。我院分离的Aba多重耐药如此严重,背后是否蕴含流行株的克隆传播有待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Aba多重耐药严重,可供选择的药物也十分有限。文献报道建议联合用药,可发挥协同作用并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M-Bassetti等对29例患者给予多黏菌素E和利福平联合用药治疗均治愈,说明多黏菌素E和利福平联合用药,临床效果很好;时露等研究显示,头孢吡肟与舒巴坦联用与两者单用比较,有明显的抗菌效果,用美罗培南与舒巴坦联合作用对多数Aba有效[9]。有学者推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采用替加环素与利福平或阿米卡星等其他抗菌药联合治疗多重耐药株Aba感染[10,11,12]。

医院感染分布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回顾性研究4年来我院血液病住院患者送检的390份阳性标本,对感染的部位、病原菌种类、细菌药敏与耐药进行分析。

1.2 细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

采用VITEK-AMS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实验,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抑菌浓度。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判定结果[1]。

1.3 质控

质控标准菌株为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CATCC25923),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规定的标准操作。

1.4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诊断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诊断标准[2]。

2 结果

2.1 病原微生物及其分布

分离病原菌398株,其中G-菌占62.05%,G+菌37.95%。各细菌比例见表1。

2.2 细菌感染培养阳性部位

痰培养占46.92%,咽拭子20.26%,尿培养16.15%,血培养14.36%,粪培养2.31%。

痰培养阳性标本183例,其中G+菌37.16%、G-菌62.84%。细菌比例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4.59%)、铜绿假单胞菌(21.31%)、鲍曼不动杆菌(17.49%)。

咽拭子阳性标本79例,其中G+菌36.71%、G-菌63.29%。细菌比例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7.72%)、铜绿假单胞菌(15.19%)、鲍曼不动杆菌(12.66%)、肺炎克雷伯菌(11.39%)。

尿培养阳性标本63例,其中G+菌46.03%,G-菌53.97%。尿培养阳性的细菌比例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31.75%)、屎肠球菌(17.46%)、无乳链球菌(7.94%)、肺炎克雷伯菌(7.94%)。

血培养中G+菌17例(30.36%),G-菌39例(69.64%)。血培养中细菌比例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37.50%)、肺炎克雷伯菌(10.71%)、铜绿假单胞菌(5.36%)。

粪培养中G+菌5例(55.56%),G-菌4例(44.44%)。

2.3 细菌耐药性分析

我们细菌做了耐药性统计,结果见图1、图2。

3 讨论

血液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造成的免疫缺陷以及治疗中化疗药物、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容易发生感染,医院感染率可高到为24.4%~34.90%[3,4]。血液病患者发生的感染常较为严重,且常由于免疫缺陷或者抑制造成感染早期缺乏明确感染病灶,同时患者感染病情进展迅速需及早治疗,无法等待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及时而有效的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显得极为重要。

院内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显示,在痰、咽拭子、尿及血标本中分离得到的细菌仍以G-菌为主,占62.05%,而G+菌占37.95%。与我们的结果相似,Chen CY等[5]研究显示细菌谱以G-菌为主占57%,G-菌分布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一般认为院内细菌感染以G-细菌多见。但是值得注意,已有研究表明,院内感染病原菌中中,G-菌的比例下降而G+菌的比例逐渐上升,Funada H等[6]20年研究表明G-菌比例从最初的81%降为50%,国内也有研究[7,8]发现G+菌在院内感染中已有超过G-菌的趋势。

细菌的耐药是值得关注的问题。G-菌和G+菌都显示出较为严重的耐药情况。我们的研究显示G-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保持了很高的敏感性,敏感率达到90%,提示碳青霉烯类在G-菌经验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单纯的头孢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除头孢他啶外,对G-菌的敏感性不高,而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头孢三代类和青霉素类对G-菌敏感性较高。此结果与朱骏等[7]和李登举等[9]研究结果相似。G+菌的耐药情况更加严重,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100%敏感,而对各种头孢类、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均显示出很高的耐药性;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咽拭子及血标本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00%耐甲氧西林,仅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100%敏感。院内感染病原菌中G+菌的比例处于上升趋势,而G+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以外的大多数抗生素均显示出耐药[7,8,9],G+菌的耐药问题就更加值得关注。

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10]且感染病情严重,要争取尽早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才能延长控制感染、降低患者的感染死亡。但是随着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关注焦点;同时,研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新药也显得十分急迫。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科住院病人医院感染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发生医院感染的血液病住院病人2003年11月~2007年11月细菌送检阳性的390份标本,药敏试验用Kirby-Bauer法。结果:390株细菌依次分布于呼吸道分泌物、尿液、血液等标本。G-菌占62.05%,G+菌37.95%。单纯的头孢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除头孢他啶外,对G-菌的敏感性不高,而碳青霉烯类、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头孢三代类和青霉素类对G-菌敏感性较高。G+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100%敏感,而对各种头孢类、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均显示出很高的耐药性;咽拭子及血标本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00%耐甲氧西林,仅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100%敏感。结论:我院血液科医院细菌感染仍以G-菌为主,G+菌的比例处于上升趋势。呼吸道感染最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100%耐甲氧西林。

关键词:血液病,院内感染,致病菌,药物敏感性

参考文献

[1]胡继红,高振翔.简介美国NCCLS抗生素药敏试验操作标准(2001年版)变更内容[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1;24(5):316-3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S].2001

[3]闫翠梅,张洪玲,宿宝营,等.血液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7):751

[4]韩冰,邸海峡,周道斌,等.1993-2004年血液病房2388例次住院患者感染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0):664-668

[5] Chen CY,Tang JL,Hsueh PR,et al.Trends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pathogens causing bloodstream infections among febrile neutropenic adul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y[J].J Formos Med Assoc.2004;103(7):526-532

[6] Funada H,Machi T,Matsuda T.Changing patterns of blood culture isolates from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a review of twenty years' experience[J]. Kansenshoqaku Zasshi.1992;66(8):1022-1029

[7]李小平,谢建新,毛福青.6474份血液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80-82

[8]朱骏,丁星,王椿.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临床分离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6;6(1):36-41

[9]李登举,刘文励,孙自庸,等.血液科病房感染致病菌分布特点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4;12(6):861-865

医院感染分布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菌来源 所有细菌来源于铁岭市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分离的细菌, 同一患者同一部位分离的相同病原菌, 只取第1株。菌株的标本来源主要是痰、尿液、血液、分泌物、胆汁、脓汁、伤口、眼部标本、腹水、引流液等。

1.1.2 API鉴定系统 (购于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药敏纸片包括哌拉西林 (PIPC)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PIPC/TB) 、亚胺培南 (IPM) 、头孢他啶 (CAZ) 、头孢噻肟 (CTX) 、头孢吡肟 (CPE) 、庆大霉素 (GM) 、阿米卡星 (AMK) 、环丙沙星 (CPLX) 、妥布霉素 (TOB) 、奈替米星 (均来自于英国OXOID公司) 。

1.2 方法

1.2.1 细菌鉴定

采用API鉴定系统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的要求进行操作。

1.2.2 药敏试验

采用K-B纸片扩散法。试验结果判断采用CLSI2010年标准[2]。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每周做一次质控。

1.2.3 统计学分析

应用WHONET5.4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年间革兰阴性杆菌的分离情况

见表1。

2.2 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

2009年和2010年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见表2。

2.3 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结果

2009年和2010年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结果见表3。

3 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主要引起呼吸系统的感染, 也可引起泌尿系统、伤口等其它部位的感染。两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

菌分离株数一直居第三、四位, 且占细菌分离总数的百分比没有变化, 可见尽管在临床治疗中不断应用大量的抗生素, 但其在医院感染中的地位仍没有改变, 所以加强上述两种细菌的耐药性监测, 合理应用抗生素, 控制这其引起的感染非常重要。

多重耐药 (MDR) 鲍曼不动杆菌导致的医院感染不断增长[3]。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主要治疗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 但对其耐药菌株引起世界范围的暴发流行已有报道, 给治疗和感染控制上造成很大困难。由于MDR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 (包括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耐药率的上升, MDR和PDR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目前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须依赖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

本研究的表2和表3中可以看出, 两年中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在临床上频繁应用的抗菌药物均有耐药性, 且有逐步升高的趋势, 尤其是鲍曼不动杆菌。因此应加强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监测, 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实验依据。

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分离的非发酵细菌在各科的分布情况及其标本来源, 分析其耐药监测结果, 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API鉴定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 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 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分离革兰阴性菌850株, 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居三、四位, 两种细菌对所监测的13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非发酵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应加强监测并及时反馈给临床, 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耐药监测,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

参考文献

[1]张小江, 徐英春, 俞云松, 等.2009年中国CHINET鲍曼不动杆菌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0, 10 (6) :441-446.

[2]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ing[S].Seventee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 2010:M100-S20.

医院感染分布 篇9

【关键词】医院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4-0160-02

前言:作为医院感控制的重要手段,预警监测系统集大量数据于一体,包括抗菌药物应用、细菌耐药性监测、感染病例监测以及高危因素等信息。尽管近年来医院对该系统建设给予足够重视,但投入使用中有较多不足之处,要求做好设计与改进工作。因此,本文对医院感染管理中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医院感染信息监测现状分析

医院感染监测水平是决定感染控制的关键性因素,从当前感染监测现状看,有一定的不足之处,表现为:①感染爆发难以预测。实际识别感染病例中,多依托于现场判定、手工操作,而实时预警、自动分析与监测都未实现,仅在患者出院一段时间,才发现有感染问题存在,这样将无法为临床感染控制提供帮助。需注意的是,感染暴发的控制,要求以预警机制作为保障,使感染暴发苗头被控制,才可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②数据采集问题。一般信息采集的信息多来源于各科室医护人员,人员将信息汇报给院感科,在此基础上由专职人员重新做好信息收集与整理工作,许多医技信息、检验信息难以及时被院感科人员获取,其导致无法及时反馈指导,最终造成管理决策不具备较高的准确度与效率。③数据分析与统计问题。由于感染管理涉及的内容较为繁杂,如多重耐药菌监测、抗菌药物的应用,单纯利用人工分析方式,不仅受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等影响,且因信息数据过于复杂,难以保证分析效果,且处理中易疏漏,这样最终分析的结果难以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参考[1]。

二、医院感染管理中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信息预警监测系统设计中,主要考虑将抗菌药物监控、多重耐药菌监测、医院感染预警以及其他模块等融入系统中,确保整个预警监测系统的应用有前瞻性。具体设计如下几方面。

(一)感染预警模块

感染预警模块设计中,要求与其他AIS、EMR、RIS、LIS与HIS等做到数据信息交接,这样整个系统既可做到筛选感染病例,也能满足其他统计、查询、干预与监测功能要求。同时,对于其他留置导管、发热、抗菌药物、感染暴发等,都可实现自动预警。需注意的是模块设计中,要求对感染预警指标进行明确,可结合相关的感染信息,如抗菌药物应用、微生物学细菌培养结果、常规化验结果等,在此基础上完成预警指标构建过程。系统会根据预警指标,自动确认感染病例,并对疑似感染病例进行筛选,由专职人员对病例分析。

(二)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

该模块设计中,要求对接微生物室系统,对具体的监测范围进行确定,由系统完成采集细菌药敏实验相关信息,检测其中病例并预警。当人员从系统中获取定植病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后,便可从干预专家库内寻找耐药菌防控SOP方案,并提供给主管医生。另外,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设计中,要求做到将数据作为导航,通过检索对耐药菌感染情况进行查询,可将任一时段内的耐药菌药敏变化信息导出,为用药选择与耐药菌防控提供指导[2]。

(三)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

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在作用上主要表现为可使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被监控。模块设计中,可根据预防、治疗与用药的相关标准,对抗菌药物的不同应用目的进行统计,做到分级管理,一旦存在不合理使用情况,模块可进行预警。此外,对于其他如Ⅰ类手术切口,在抗菌药物使用剂量、用药时间以及药物种类等方面,都可被纳入自动预警的范畴中。

(四)其他模块

系统设计中,其他如切口感染监测、手卫生管理模块等也需进行合理设计。如在切口感染监测方面,设计中主要考虑系统可实时监控切口感染情况,并对其中的手术风险进行评估,在手术风险等级确定的基础上,对可使感染率、感染例次进行统计。另外,对于手卫生管理模块,且在院内感染控制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系统构建中,要求对手卫生数据做到实时记录,并根据记录信息完成分析、统计与报表过程。这样在数字化管理手卫生依从性下,能够使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得以提高[3]。

结论:预警监测系统的构建是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实际进行系统设计中,应正确认识当前医院感染控制的现状,从感染预警模块、多重耐药菌监测模块、抗菌药物应用监控模块以及其他模块进行设计,在保证所有模块设计合理的基础上,使预警监测系统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通过预测与预警,使医院感染率得以降低,推动医院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运萍,潘丽杰,万志红,周文莉,马世民,董颖,王俐. 医院感染预警监测与统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13,17:1551-1554.

[2]钟山. 医院感染信息预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5,07:15-18.

医院感染分布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菌来源 所有细菌来源于铁岭市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分离的细菌, 同一患者同一部位分离的相同病原菌, 只取第1株。菌株的标本来源主要是痰、尿液、血液、分泌物、胆汁、脓汁、伤口、眼部标本、腹水、引流液等。

1.1.2 API鉴定系统 (购于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药敏纸片包括氨苄西林 (AMP) 、哌拉西林 (PIPC)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AMPC/CA)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PIPC/TB) 、亚胺培南 (IPM) 、头孢他啶 (CAZ) 、头孢唑林 (CEZ) 、头孢噻肟 (CTX) 、头孢吡肟 (CPE) 、庆大霉素 (GM) 、阿米卡星 (AMK) 、环丙沙星 (CPLX) 、复方磺胺甲嗯唑 (SMZ/TMP) 、奈替米星、头孢他啶/克拉维酸 (CAZ/CA) 、头孢噻肟/克拉维酸 (CTX/CA) (菌来自于英国OXOID公司) 。

1.2 方法

1.2.1 细菌鉴定

采用API鉴定系统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的要求进行操作[2]。

1.2.2 药敏试验

采用K-B纸片扩散法。试验结果判断采用CLSI2010年标准。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粪肠球菌ATCC29212, 每周做一次质控。

1.2.3 ESBL试验

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 对于符合CLSI筛选标准但双纸片法检测为阴性的, 采用CLSI推荐的确认方法进行确认。质控菌株为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

1.2.4 统计学分析

应用WHONET5.4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年间革兰阴性杆菌的分离情况

见表1。

2.2 大肠埃希菌的药敏结果

1999年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发生率为56.2%, 2010年上升至71.4%, 具体药敏结果见表2。

2.3 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结果

2009年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发生率为67.7%, 2010年上升至79.4%, 具体药敏结果见表3。

3 讨论

大肠埃希菌仍然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主要引起泌尿系统的感染, 也可引起呼吸系统、伤口等其它部位的感染。两年来大肠埃希菌分离株数一直占第一位, 且占细菌分离总数的百分比没有变化, 可见尽管在临床治疗中不断应用大量的抗生素, 但其在医院感染中的地位仍没有改变, 所以加强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监测, 合理应用抗生素, 控制这一细菌引起的感染非常重要。

从表2中可以看出, 两年中在临床上频繁应用的抗生素的耐药性有逐步升高的趋势, 如: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氨曲南、头孢吡肟, 尤其是氨曲南、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耐药性升高更显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 可能是由于人们已经意识到环丙沙星对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很高, 在临床应用中下降所致。

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主要是因为产生了能水解这类抗生素的新的酶类--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1], 特别是以质粒介导的ESBLs菌耐药性强, 传播快。从表3 可以看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表现多重耐药[2], 且耐药率明显高于不产ESBLs菌株。头孢他啶虽然体外试验耐药率较低, 但在临床治疗上无效, 应引起注意。还未检测到耐亚胺培南的大肠埃希菌, 对于产ESBLs株, 临床治疗上应首选亚胺培南。

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在各科的分布情况及其标本来源, 分析其耐药监测结果, 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API鉴定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 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 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分离革兰阴性菌850株,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居前两位, 两种细菌对所监测的13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应加强监测并及时反馈给临床, 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耐药监测,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

参考文献

[1]窦红涛, 谢秀丽, 张小江, 等.Mohnarin 2008年度报告: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监测[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0, 35 (7) , 556-560.

上一篇:叙事艺术与语文教学论文下一篇:心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