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防止交叉感染措施

2024-09-03

医院防止交叉感染措施(共14篇)

医院防止交叉感染措施 篇1

如何科学使用空调防止交叉感染

央视国际(2003年04月30日 15:58)

随着夏季的来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空调通风系统投入运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空调技术专家建议,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非典”病毒通过空调通风系统传播,防止交叉感染,应对重点建筑物和大型建筑的中央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应急处理,以确保建筑物内人员的安全。

按疫情传播情况应将空调通风系统划分为三类,并采取不同的预防控制策略。

第一类为无“非典”病案发生的建筑物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在运行过程中应采取强制性的定期清洗和消毒措施。

第二类为已发生了“非典”病案的建筑物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必须进行全面、严格、彻底的消毒,并经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检查认可后才可重新投入使用。在运行过程中应采取强制性的定期清洗和消毒措施。

第三类为医院内的空调通风系统,必须采取严格可靠措施,避免交叉感染与防止致病微生物扩散污染,否则一律禁止使用。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一)空调系统在运行前,必须进行全面清洗和消毒,重点部位是初效、中效过滤器、存水部位、热交换器表面及室内送、回风口。

1.必须确保空调通风系统进风采气口吸入新鲜清洁的室外空气。

2.空调通风的机房必须保持清洁干燥,严禁堆放无关物品。

3.必须定期清洗、更换空调机组内的过滤器与进回风过滤网:在疫情流行期间应保证每周至少清洗(或更换)一次,疫情过后每月至少清洗(或更换)一次。

4.必须定期冲洗空调机组内的加热盘管、冷却盘管:在疫情流行期间应保证每周至少冲洗一次,疫情过后每月至少冲洗一次。

5.对空调机组内的凝结水盘,喷淋室水槽,以及有积水的箱底:在疫情流行期至少每天冲洗一次,疫情过后至少每周冲洗一次。

6.对风机盘管在疫情流行期至少每周喷雾消毒一次,疫情过后至少每月喷雾消毒一次。

(二)对空调通风系统的消毒杀菌必须在新风口和排风口关闭的条件下,熏蒸消毒至少6小时,然后打开新风口、排风口,再运行至少6小时。

1.疫情期间,集中式全空气系统必须按最大新风量运行。

2.不设新风的空调系统,必须加强自然通风,以保证室内新风量,否则空调系统应停用。

3.空调房间可以用屏蔽式紫外线循环风消毒器、静电空气自净器等措施进行辅助消毒。

(三)对医院内的通风空调系统应采取更严格的措施:

1.收治“非典”病人的医院,凡是带有回风或绝热加湿装置的空调通风系统应暂停使用。

2.隔离病房区(含临时隔离区)不得与普通病房区合用一个空调通风系统。

3.空调通风系统(包括过滤器、表冷器、凝结水盘等)应定期进行消毒。

4.对有可能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空气过滤器在清洗与报废前必须先进行消毒。

(四)使用开式冷却塔的建筑物在疫情流行期,要通过提高排污量与增加补水量的方法,改善冷却水水系统的水质与含菌量。

(五)若建筑物空调通风系统新排风装置存在设置不合理、新风量达不到卫生要求、没有空气过滤装置、室内空调通风气流组织存在死区等问题,在疫情流行期间空调通风系统不得使用。

(六)重要建筑物的新风量和含尘量等指标应按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1-2002实施,空调通风系统须进行专业的检查和测定;消毒效果须由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检测。

医院防止交叉感染措施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2010年~2012年五官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共50例。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各有患者25例。其中对照组有男性患者13例, 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大的为75岁, 年龄最小的为4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45.2±5.2) 岁;观察组有男性患者14例, 女性患者11例;年龄最大的为76岁, 年龄最小的为5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46.1±4.9) 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1]

对照组住院患者接受五官科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护理方法基础上应用针对性的防止交叉感染的护理措施, 具体如下:

1.2.1 制定严格制度

想要从根本上杜绝出现交叉感染, 需要护理人员自身有着良好的感染控制意识, 因此加强护理人员关于该方面的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高五官科护理人员对感染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只有相应的感染控制意识才会在护理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制度,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各项相关的感染管理措施, 并建立对应的奖惩机制。对于护理人员的着装要严格要求, 工作服需要定时清洗消毒。在对五官科住院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 除了要遵守基本的精确、熟练以及轻巧的技术要求外, 对消毒隔离制度还有无菌操作的相关规程也要有全面的了解并严格遵守, 指导患者正确的应用消毒灭菌方法, 对每一项操作均需要严格遵守消毒隔离要求。除此之外还要制定空气消毒制度, 每天对患者病房以及经常出入地点进行空气消毒, 每天最少消毒两次;操作时严格遵守一人一针一管一止血带制度, 避免因此出现交叉感染。

1.2.2 正确洗手

对于五官科患者来说, 护理人员在进行相关护理操作前后没有洗手或洗手不够彻底, 均有很高的概率会导致出现交叉感染, 洗手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交叉感染发生概率。五官科中眼科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对洗手要求最高, 首先对眼睛的检查是需要用手, 每一位患者每天需要滴眼药水最少3次。所以在每一张的诊疗台上还有诊疗盘里面都需要有消毒液方便洗手, 避免引发交叉感染。洗手时候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 洗手具体情形如下: (1) 在进行相关操作前需要洗手。在对患者进行相关护理操作过程中如果只是使用消毒液消毒, 那么只能将操作过程中手部、皮肤表面的细菌杀灭, 但是存在于皮肤表面的细菌却不能完全清洁, 所以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之前, 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洗手是非常必要的。根据相关标准严格洗手, 每次洗手时间不得低于15s。比如在对眼科住院患者点眼之前需要进行双手清洁工作, 患者为传染性眼病的则更应该重视, 点眼的时候应该先滴非传染性然后再滴传染性, 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2) 避免操作过程中手污染。想要有效减少交叉感染, 首先要注意的是在操作过程中的污染状况, 在对患者进行点眼的时候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接触, 这样是为了防止手被患者的皮肤或者其它东西污染进而导致出现交叉感染。如患者为急性眼症或者具有传染性的在集中点眼结束之后再对其进行单独点药, 操作完成后需要洗手消毒。

1.2.3 气管切开术患者护理措施

对于重症需气管切开的患者, 在对其进行护理的时候需要有专门使用的无菌护理盘。吸痰注射等相关用品均选择一次性用品, 在使用之后分类放入医疗废物垃圾袋。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 操作前洗手, 导管严格消毒, 一根导管只用一次, 吸痰时坚持由内向外的原则, 先吸气管内分泌物, 然后再吸鼻、口腔内分泌物。对患者的切口按照无菌伤口换药方法进行换药, 时刻保持切口的干净, 套管垫布及时更换, 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避免不同患者出现交叉感染。对比2组患者出现交叉感染的概率。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有6例患者出现交叉感染现象, 占据所有患者比例24.0%, 观察组出现交叉感染的患者有1例, 占据所有患者比例4.0%, 观察组患者出现交叉感染事件概率更具有优越性, 两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对于医院五官科而言, 其基础主要是技术检测落实制度, 需要通过提高护理人员感染认识、加强领导力度以及应用科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让护理质量能够符合相关要求, 其中五官科住院患者的身体安全是五官科最重视的内容, 确保患者的安全为最终目的, 在制定护理工作的时候需要结合科室自身特点, 对消毒灭菌的原理还有无菌操作等要不断加强训练[2]。

在本次研究中, 接受针对性防范交叉感染护理的观察组患者, 其发生交叉感染的概率相对于仅接受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患者要低很多, 两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性。该结果提示了针对性的防止交叉感染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交叉感染事件发生, 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 对五官科住院患者应用针对性的防止交叉感染护理措施, 能够保障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也对住院患者出现交叉感染进行严格控制,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润香, 冯伟.临床医护人员吸收现状与方法讨论[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11, 14 (10) :165-166.

医院防止交叉感染措施 篇3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科学质量管理;院内感染

医院供应室是承担消毒灭菌工作,提供无菌器材的部门,供应室条件的好坏,环境的优劣,与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和病人的安危息息相关,因此,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及医院的声誉;供应室的规范管理是医院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为有效防止院内感染,分析院内感染在供应室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切断感染途径,从管理和思想上提高认识,制定出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从而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现将如何落实供应室规范化管理,作出如下阐述。

1布局合理,环境规范

供应室的布局及合理的工作流程,直接影响到消毒灭菌的质量。如供应室坐落位置不当,周围有污染或有灰尘,将给供应室带来外源性污染;内部布局不合理,可增加物品感染的机会。内部的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划分应明确,并有明显标志,取送物品要固定,不可逆行,不可交叉感染,工作人员要分工,物品要固定,工作人员的物品不可交叉使用。做到休息室与工作间分开,回收间与无菌室分开,初步清洁与严格清洗分开,无菌区和有菌区分开,减少无菌物品再污染的机会。

2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化操作

供应室有无菌室护士职责、检查班(下收下送)护士职责、刷洗工作护士职责、敷料包装护士职责、高压灭菌锅操作人员职责。每名工作人员应尽职尽责,共保无菌物品的质量。

2.1无菌室护士应将无菌包、如静切包、缝合包、胸穿包、腰穿包、口腔护理包、换药碗等,要熟记各种包的器械数量,无菌包进入无菌室应分类放置,并按近期灭菌在后、远期灭菌在前的顺序放置,保证供应,避免浪费。应由专人放置、专人发放、每日清点一次,检查有无过期物品,发放时应严格查对,以防发错,无菌室桌面、地面每天用250mg/1新氯净擦拭。

2.2检查班(下收下送)。应将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回收,应做到清洗前的消毒工作,这是减少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回收前应督促临床科室做好第一道浸泡工作,再将所有的物品放回回收室,分类浸泡处理后,才能送洗涤间清洁处理,原则上检查班下送时应采用全封闭专用车,直接送到临床科室;回收时,应采用专人、专车、专线、洁污分流;分发完毕,应将车消毒后再重新装无菌物品,发放后无菌物品应视为污染,不得放人无菌室,须再次灭菌后方可使用。

2.3护士包装无菌物品时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清洗,以避免体液、血液中蛋白质和氯化物对器械产生的腐蚀作用,且干燥后难以清洗。目前常用的消毒、清洗方法以下几种;消毒液浸泡后手工清洗、蒸馏水冲净,擦干、上油。有资料表明,物体表面的有机物会影响蒸汽穿透,达不到灭菌目的。因此洗涤后的物品质量标准应该达到以下标准。

(1)玻璃、不锈钢、搪瓷类物品应达到光亮、不挂水珠、无污渍。

(2)金属器具出现原始光泽、无污渍、无锈迹,棉布类物品清洁、干燥、无脱落纤维及棉絮。

(3)用含氯消毒剂浸泡物品,洗刷后,须用滤过的蒸馏水冲净。

3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3.1严格洗手,定期进行细菌检测,切断手的传播途径,洗手是预防感染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要严格按照洗手的六步法进行,可有效清除手上大部分病原微生物。

3.2加强医院使用一次性物品管理

(1)采集关,“三证”齐全;

(2)一次性物品应由专人保管,并建立专用账本,专人领取;

(3)把好收集关,专人收集、处理,一次性物品用后应浸泡消毒与毁形,建立回收制度,并做好记录。抽血用的注射器、输血器等一律装黄色医院垃圾袋,做焚烧处理,一次性物品不得回收浸泡,杜绝重复使用,处理后送到医用垃圾站,杜绝一次性物品使用后通过非法途径流入社会,减少医源性传播医院感染的发生。

3.3质量监测

(1)各种灭菌物品均贴化学指示带及放置包内化学指示卡;

(2)高压锅每日进行生物监测一次,每日早晨第一锅消毒后做B—D实验监控;

(3)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每日监测一次。空气培养无菌区细菌菌落总数<200cfu/m,物体表面及工作人员手菌落总数<5cfu/m;

(4)每日灭菌及发放的一次性物品,进行热源监测,合格后发放;

(5)做好灭菌效果监测,记录存档,灭菌物品应手感干燥,如有潮湿、包装破损、字迹不清楚或掉落地面,不得进入无菌室,需要重消毒。

(6)无菌室紫外线灯强度监测和空气监测;使用中灯管强度不低于70μw/cm2,有效距离1m,每日照射二次,30—60分/次;每周用3—5%过氧乙酸熏、蒸一次,每月对无菌室进行空气培养和细菌培养各一次。

医院感染监测改进措施 篇4

根据国家《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及《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诊断、登记、报告制度,及时分析、反馈感染病例,并将监测信息每半年在医院通报,有效地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保证了医疗安全。根据上半年对医院感染监测情况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1.加强手卫生的培训,使用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手卫生的六步洗手方法,使用手消毒剂,正确认识手卫生的依从性。

2.加强物体表面、空气、无菌物品的监测,重点科室必要时随时监测。

3.为了提高空气消毒的效果对紫外线灯管监测不合格3支及强度70uw立即更换。

4.根据《抗菌素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素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及《卫生部办公厅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素开展了耐药菌监测,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5.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存、交接制度,并做好个人防护,保证专职人员的安全。

6.加强传染病知识培训,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条例》的各条规定,做到及时诊断报告各类各种传染病,控制遏制传染病暴发蔓延。

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篇5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我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订本防控措施。

一、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指定“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专家队伍”,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各项规定,针对院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各个重要环节,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二、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微生物室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耐药菌时应第一时间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病人所在的科室。

三、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感染或携带多重耐药菌病人的隔离措施》,并督促落实,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制度和措施

发现感染病人时:

1.尽量隔离于单间,也可与其他同种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患者共居一室; 2.进入隔离房间或接触该病人时须戴手套;

3.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 4.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

5.脱手套、隔离衣后,须用抗菌皂液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6.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

7.该病人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

8.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 9.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天使用后须消毒;

10.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瞩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

11.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h)均未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方可解除隔离; 12.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院医务科或医院感染管理科联系。

(三)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 施表面,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按《感染或携带多重耐药菌病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执行。

四、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

松潘县医院感染监测改进措施 篇6

1、加强手卫生的培训,使用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手卫生的六步洗手方法,使用消毒剂,正确认识手卫生的依从性。

2、加强物表面、空气、无菌物品的监测,重点科室必要时随时监测。

3、为了提高空气消毒的效果对紫外线灯管监测不合格3支强度<70um应立即更换。

医院防止交叉感染措施 篇7

1 猪细小病毒病流行特点

该病感染范围较广, 母猪、公猪、仔猪都有可能被感染, 其中初产母猪感染最多。该病并不呈现季节性, 以地方局域流行, 尤其是在猪交配后最容易感染。病毒以侵害胚胎、仔猪为主。猪感染病毒后3~7d会排出携带病毒的粪便, 导致环境污染。7d后就可以检测出血凝抑制抗体。21d内抗体滴定可达1:15000, 并保持较长时期。该病毒适应外界环境能力极强, 能长期生存于猪舍达数月, 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及时、全面消毒处理, 极易导致长期扩散传染。该病传播途径主要有:胎盘感染、交配感染、食物感染、环境感染、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携带病毒的鼠类等。病毒源较广, 较难控制。

2 猪细小病毒病临床表现

在感染病毒后母猪并没有异常症状, 判定感染主要依据是母猪配种连续失败、产死胎或木乃伊胎、仔猪虚弱。母猪怀孕早期感染易导致胚胎死亡, 然后很快吸收掉死亡胚胎, 致使母猪二度发情交配;母猪孕后30~50d感染病毒易产木乃伊胎;孕后70d感染病毒, 一般都能正常产仔, 但仔猪极有可能携带病毒, 甚至可能终身成为病毒传染源, 长期危害猪场安全。公猪感染病毒后, 无明显症状表现, 但会导致公猪精液长期排毒, 感染母猪。

3 猪细小病毒病病理变化

感染该病毒后对母猪本身并无多大影响, 死亡率很低, 只是严重影响了仔猪的成活率和健康。经过剖检因严重感染该病毒死亡的母猪发现, 其主要病理变化为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微炎症, 胎盘有钙化, 胎儿有被溶解吸收的现象。感染的胎儿会出现生长缓慢, 发育不良, 胎重减轻, 易出现木乃伊胎、畸形胎、黑化胎等。胎儿会出现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脱水等病理现象。

4 猪细小病毒病鉴别诊断

在猪常见疾病中许多症状相似, 比如容易引发流产和死胎的疾病有猪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衣原体病等, 猪场管理人员一定要注意加以区分和鉴别。猪伪狂犬病发病特征有仔猪也发病, 体温升高, 呼吸困难, 下痢及特征性神经症状;猪乙型脑炎发病特征呈现季节性发病, 多发于蚊虫活动时期, 也伴有体温升高, 四肢伴有神经麻痹情况;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发病特征表现为类流感症状, 哺乳期仔猪发病后伴有呼吸困难, 新生仔猪病死率极高。猪衣原体病发病特征表现为体温升高, 极易流产, 在流产胎儿感脏器或胎盘上染色后可发现大量原生小体。在诊断本病时不但要仔细观察猪只的临床表现, 病理变化以及区分类似特征疾病, 还要及时采集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的血液或体腔液样本, 进行抗体荧光检测或中和试验, 通过病理实验检测进行准确诊断。

5 猪细小病毒病防治措施

目前还没有医治该种疾病的特效药, 养猪场应以预防为主。

5.1 自繁自养

坚持从未感染过该病的猪场引进猪种, 引进后必须进行隔离观察15d以上, 必须确保两次血清检测, 并保证效价比为1:256以下后, 才能进行与猪场合群。

5.2 延缓受种时间

将母猪受孕时间延缓到9个月龄后, 因为此时母猪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免疫功能;或先将备孕母猪与感染该病的母猪群合养, 使其主动感染该病毒, 自主产生抗体。

5.3 接种免疫

提前注射免疫疫苗, 预防感染该病毒。注射免疫适宜时间为配种前30d左右, 20d左右后再进行加强免疫一次, 从而确保母猪在怀孕期都具有免疫力。公猪也应在配种前1~2个月进行注射免疫, 预防病毒传播感染。

口腔科诊室交叉感染预防措施 篇8

口腔科诊室是医院内最易造成交叉感染的场所之一。由于口腔科的特殊性,其造成交叉感染的因素和环节十分复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不少医护人员对其防治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1 交叉感染途径

1.1直接传播

口腔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手被沾有患者血液、唾液的器械扎伤,或破损的皮肤伤口及眼结膜直接接触了患者的唾液、血液等,而造成的医患之间感染。70%已知HBV病毒携带者的唾液中查出乙肝表面抗原,口腔内HBV浓度最大处是龈沟液,在感染HIV的患者唾液中也发现HIV抗原和抗体[1]。

1.2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医护人员使用了未经消毒或未彻底消毒的且被病原体污染的器械,从而造成的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1.3通过空气传播诊室的空气当中常常存在有呼吸系统致病病原体,通过空气造成医患、患患之间的传播。此类病原体多由患者自行呼出或由高速牙钻和洁牙机在工作时所产生的含有病原体的飞沫产生。

2 预防措施

2.1提高认识,定期培训

医务人员必须提高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认识,医院感染控制是日常性的工作,贯穿于整个医疗活动中。只有把医院感染管理作为医院最基本的常规建设之一,克服麻痹和厌烦心理,做到长抓不懈,,才能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保证医院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制定具体培训计划,提高各级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水平。

2.2完善医院感染的监测机制

是為医院感染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只有通过监测才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流行暴发,才能起到监督作用。及时对监测资料认真总结分析,才能及时发现问题,以指导改进工作。

2.3加强消毒灭菌工作 各医院在消毒灭菌工作中都存在不同程度问题,而消毒灭菌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影响因素多,环节复杂,如果该项工作不到位,任一环节出漏洞都易导致医院感染的流行暴发。口腔科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我们必须从过去的教训中吸取经验,引以为戒,严格把好消毒灭菌关。

2.3.1 X线牙片先放进防污染的包装袋中拍摄或在拍好后戴上手套打开牙片封套且手套不接触牙片,以防止唾液污染牙片而污染洗片设备。

2.3.2为防止负压回吸引起治疗台内水道和气道污染应使用带防回吸装置的手机头。

2.3.3、小心处理锐器、针头以防刺伤。注射器用后要及时使用工具把针帽套上或把针帽放在盘子里再将针头插入。穿刺器械如骨凿、刮匙等每次使用后必须灭菌。非穿刺器械如充填器等用后也要灭菌或消毒。不宜高温灭菌的器械可用-6的戊二醛浸泡以上。器械先清洗除污后放在清洗剂里超声清洗或去污剂刷洗沥干并适当包裹后灭菌。已灭菌的器械用前必须放在密封袋里而内袋内要有判断灭菌是否有效的指示纸。灭菌要使用监测设备以保证有效

2.3.4涡轮手机的灭菌手机头的表面和内腔都必须灭菌。要求高温高压蒸汽或化学药物熏蒸灭菌。

2.3.5治疗台台面和设备的接触表面如手术灯、5光机、调拌机、光固化机、治疗台椅的开关和把手、抽屉拉手、瓶盖、滴管胶管、比色板等都易被污染应该适当的覆盖或消毒。覆盖可用保鲜膜、锡箔或吸水纸,并在每个病人治疗后或被污染后更换。技工室的消毒技工室也须建立起与诊室相似、确实可行的预防交叉感染制度。

参考文献:

[1] 张正东,缪以懋. 隐匿性HBV感染[J].现代预防医学,2009,(02):367-368.

[2]刘洪臣,储冰峰. 口腔科应重视交叉污染与交叉感染的防护[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5,(01):1-3.doi:10.3969/j.issn.1672-2973.2005.01.001.

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篇9

一、环境管理

1、手术室人员出入管理

(1)手术人员按“手术通知单”上名单、核对无误后进入手术室,本科医生(含进修、实习生)要参观本科手术,须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参观者姓名,方可进入。

(2)一台手术参观人员不超过3人次,每天不超过10人次。(3)外来参观手术者,需提前与医务处联系,并填写“参观手术申请单”,凭申请单换参观卡方可进入。

(4)参观手术室建设或管理者,应提前1日向医务部申请,征得手术室同意后方可参观。一般只允许参观半限制区及经参观廊参观限制区。需进入限制区的,一般不超过3人。

(5)正在施行手术的手术间禁止参观。病人的亲友、无关人员、特殊感染手术拒绝参观。

2、手术室着装管理

(1)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手术室所备的衣、裤、鞋、帽、口罩等,离开时将其放在指定位置。

(2)手术患者一律空穿干净病号服(门、急诊病人空穿一次性隔离衣)由交换车接送,戴隔离帽,步行者换鞋。

3、手术室物流管理

(1)严禁在手术间折叠各种布类敷料或将私人物品和书报等带入手术间。(2)各类药品、液体及一次性物品去掉外包装箱后进入物品库房存放备用。

(3)保证各类物品分类放置,无过期灭菌物品。(4)一次性医疗用品禁止重复使用。

4、严格管制手术间门户

(1)手术人员及参观者进入手术室后,迅速到指定位置,尽量减少人员走动,不可互窜手术间。

(2)手术过程中保持前后门关闭,如无人员进出,将门暂时控制在关闭状态,以避免频繁开关门时空气流动污染。

(3)通向外走廊的门,术中禁止打开。按专科相对固定手术间,所用物品定位放置,减少进出手术间的次数。

5、严格分离洁、污流线

(1)设立手术室工作人员通道、手术病人通道和污物通道。(2)将医护人员、患者以及洁净物品作为洁净流线;手术后器械、敷料、污物等作为污物流线,严格区分,以保证洁净手术部空气的洁净度及手术流程的需要。

(3)划分无菌、急诊和感染手术间。急诊手术间在手术部的最外边。感染手术间靠近污物通道,有侧门、缓冲间,以便于隔离和消毒。接台手术应先做无菌手术再做感染手术。特殊感染手术必须在感染手术间施行。

二、卫生清洁管理

1、一切清洁工作,均要在净化系统运行过程中采用湿布擦拭。

2、进入手术间的各种仪器设备,应在进入前安装完毕,擦拭干净。

3、每天手术前、后用消毒液擦拭无影灯、器械车、麻醉桌、手术 床、回风口过滤网、壁柜等各种器材表面及地面。

4、每周末对手术室工作区域的地面、天花板、墙壁、物体表面彻 底擦拭消毒、清洁保养1次。

5、每台手术结束后清除各种污物,医疗废物分类袋内密封,从污 物通道运出。

6、对工作人员穿过的隔离鞋,用毕进行清洁消毒。

7、每周对回风口过滤网拆卸清洗2次。

8、每季度对洁净手术部空气进行采样做细菌培养,物体表面的细 菌监测每月一次。

三、手术器械、敷料包灭菌管理

1、应用追溯系统严格实施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及使用。

2、耐热、耐湿手术器械、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脉动真空灭菌 器每日第一锅要做BD 试验,每锅必须有工艺监测、每包有化学监测、每周有生物监测记录。

3、不耐热、不耐湿的器械、物品应采用低温灭菌方法,过氧化氢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每锅要有物理监测, 每包有化学监测,每日要有生物监测记录。

4、严格外来器械及植入性器械的登记、清洗、消毒灭菌的管理,并做好生物监测记录。

四、手卫生管理

1、严格按照洗手和卫生手消毒原则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2、外科手消毒应遵循先洗手,后消毒的原则。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3、每季度对手术室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消毒效果抽查监测,当怀疑流行爆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五、手术间的使用管理

1、温湿度 一般以22~25℃,相对湿度为40~60%最为理想,在霉雨季节适当在早晨开机时调低温度1~2℃,以利抽湿,保证质量。

医院防止交叉感染措施 篇10

为迎合卫生行政部门和自治区卫生厅的统一部署,继续深入开展我院“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保障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合理医疗收费,结合我感染科现况,特制定以下整改方案:

1.认真落实2008年医院管理年工作目标和重点要求,继续深入学习医院管理年手册;熟悉并恪守临床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加强感染科急症应急救治的培训和锻炼,组织开展全科医务人员基本技能岗位训练;制定并努力达到病人安全目标;注重单病种质量控制;合理使用抗结核药物、肝病治疗药物及其他传染病治疗药物;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的深入学习,并相互督导。

2.督促全科全体医务工作人员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知识,认真落实各

项医疗规章制度、诊疗常规、人员岗位制度,认真落实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制度,特别是: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理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开展全员医疗服务安全教育,提高医疗服务安全意识。

3.不断深化学习医疗机构职业道德,对服务礼仪进行系统授课,规

范文明用语,以点带面对全科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断选派合适人员到内地学习考察,在广度和深度上加强感染病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打好基础。

4.加强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认真学习急救管理规章制度,加强

我科室全体医务工作人员急救知识培训,针对既往发现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有的放矢,注重实效性;制定并认真实行病人安全目标,建立和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确保在医院医务部及感染科领导下对消化道、呼吸道、血液、体液等传染疫情及

发热疫情等传染病进行及时有效的上报、隔离、控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防护制度,落实执行门诊患者预检分诊制度。

5.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对我科全体医务工作人员进行密切联系本科

室的诊断学、内科学、传染病学、三基训练等的业务学习和心肺复苏、穿脱隔离衣、胸膜腔穿刺、腹腔穿刺等技能操作强化培训并进行有效的考核和改进。

6.结合我科实际情况进一步配合实施我院向社会公开医疗收费项

目和标准,按照医院规定及物价局要求合理收费,实行核管员负责制,保证医疗安全,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不乱收费、多收费、漏收费;减少医疗服务、医疗收费投诉,并将这些办法措施及时以书面形式报送医院管理年办公室。

7.建立医疗纠纷防范和处理机制,协助医患接待科及时妥善处理医

疗纠纷,制定重大医疗安全事件、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和处理程序,按照规定报告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维护患者合法权益。8.优质服务,端正行风,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优化流程,方便病人,优化就医环境:要求我科全体医务工作人员务必做到:不私自收取病人和家属的现金,不接受病人和家属的红包、物品等,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回扣、提成等不正当收益,不推诿和拒诊病人,不出具假证明。

9.确保医疗质量并努力持续改进。质量主管抓好医疗文书的书写,重点加强对运行病历的监控和管理,提高病历质量;经常进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确保医疗文书书写真实、客观、及时、准确。完整、规范,完善病历全程质量监控、评价、反馈制度及病历管理制度,完善终末质量监管制度,坚决杜绝不合格病历。10.根据感染科病种情况及特点,制定危重病人抢救流程,要求各级

检验科医院感染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篇11

风险评估:

1、微生物实验室的消毒。

2、HIV实验室的消毒。

3、标本溢洒的处理。采取的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医务人员认识,建立控制院内感染的教育制度,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的宣传。

2、科主任定期检查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并经常进行安全教育。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流程,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物表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消毒处理,防止扩散。

4、菌种、毒液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5、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如发生医疗暴露等事件,要严格按照医院制度的应急处理方法处理,不得延误。

医院防止交叉感染措施 篇12

摘要: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和相应的预防策略。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普通外科手术的286例患者,对造成患者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进行有效的分析。结果 在本次研究的286例普外手术患者中23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现象,造成患者普外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与手术的切口的类型、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手术的性质都有密切的关系。结论 在临床上致使普外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但可以通过相关的防治措施进行有效预防。

关键词:基层医院;普外手术切口;感染原因

普外手术切口的感染患者术后的并发症状,在基层医院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在术后切口一旦遭到感染,就会影响到患者的手术切口的恢复,并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在本次研究中,为了探讨出造成普外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以及相关的预防策略,选取了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286例普外手术患者,并对患者的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1]。具体的研究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选取的是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普外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患者有167例,女患者有119例,年龄为18~65岁,其平均年龄为42.5岁。在286例普外手术患者中,有128例是阑尾炎患者,90例泌尿系统以及68例甲状胰切除手术。

1.2诊断的标准 在确诊患者切口是否感染中,主要是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作为诊断的标准。并且在术后对患者的切口进行相关的监测,以此保证可以明确的了解致使患者切口感染的具体因素。

1.3分析和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体温单、监护单、病程记录、医嘱单、麻醉记录以及手术记录单等相关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做出造成患者切口感染的评估[2]。

1.4统计学方法 将在本次研究中获得的数据全部应用于SPSS13.0数据软件包中进行有效的分析。结果

在对本次治疗研究中,发现在进行普外手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有23例,其中因阑尾炎普外手术感染的有6例患者,泌尿系统普外手术感染的8例患者,甲状胰切除手术感染的患者有9例,占普外手术例数的8%(23/286),而阑尾炎普外手术感染率是2.1%(6/286),泌尿系统普外手术感染率2.8%(8/286),甲状胰切除手术感染率是3.1%(9/286)。见表1。结论

基层医院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一种术后较为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手术的质量,还有可能使患者患上败血症或者是引起全身炎症的反应,从而导致患者的死亡。手术室是影响伤口感染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做好相应的处理措施[3]。

在基础医院中普外手术切口感染是医院较为常见的感染,造成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只有将造成切口感染的因素找出来,并提出相关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减少切口感染的情况。在基层医院中造成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是:①无菌的观念薄弱,在手术中使用的物品以及器械是否标准和无菌操作的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切口是否会感染,在一些基层的医院中由于无菌观念的薄弱,对患者使用物品不安要求进行严格的消毒,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感染的现象;②手术室环境差,手术室是患者进行手术的重要场所,如果手术室的清洁度、细菌含量以及手术室的温度达不到相关的要求,因为手术室的空气质量以及洁净程度直接关系到患者切口愈合,如果两者都在较差的环境下,就会引起医院感染和交感感染,从而使患者的感染机率增高[4];③手术的时间过长,这也是造成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手术的时间越久,患者切口感染的机率就越高,从而致使患者组织出血,抵抗力下降,感染机率增加。从上表1可以知道患者的手术切口类型和手术的性质以及在手术中出血的情况也有重要的影响。

普外切口感染机率可以通过采用积极预防来减少感染机率的发生,其主要的预防措施:①加强对医护人员无菌的观念意识,医院可以通过定期培训和宣传的方式,将有关于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展现出来。在手术中医护人员也要严格按照要求准备手术中要用的物品,操作的动作幅度也尽量减到最小,以此来降低手术间细菌数量[5];②加强对切口感染的监测,医院可以通过以高素质的医护人员为基础建立起一个专门的监控小组,对日常的手术准备工作进行严格的控制,并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科对手术室环境的检测,一旦发现不及格,立马进行整改,以此将对患者切口感染的伤害降到最低;③必须坚持无菌操作,无菌操作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的机率,因此在手术进行前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将所有的物品以及器械进行认真的检查和消毒。在手术进行时,要用无菌布将器械遮盖,以此减少细菌的污染,在对患者切口进行缝合时,要用渗盐水和甲硝唑对切口进行消毒,以此将患者切口的细菌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可知在基层医院中对于患者切口感染的机率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预防的,从而降低切口感染的机率。而普外科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医院必须对普外科感染进行严格的监控,以此来减少患者切口的感染的机率,在普外科手术中,必须严格进行无菌的手术,一旦分析感染,就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在对患者切口预防中,可以通过患者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以此来保证达到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促进医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口腔印模消毒 预防交叉感染 篇13

编者按

口腔取膜是口腔诊疗的常见操作,取膜过程中需要根据操作要求选择合适的印模材料和取膜技术。由于口腔是一个高度含菌的环境,且口腔诊疗操作中印模可能会被患者的唾液或血液的病原体污染,因此,在取膜前、取膜中及取膜后必须执行合适的感染控制程序以预防交叉污染,降低疾病传播风险。本文重点探讨口腔印模的消毒问题。感染来源 口腔印模是致病菌的来源或储存库,研究发现从患者口中取出的印模携带多种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及病毒,这些病原微生物不仅会传播到技工室环境中还会在灌注石膏模型时传播到石膏材料上,会给口腔诊室医务人员、传递印模的员工及技工室员工带来巨大的感染风险。因此,必须采取合适的感染控制程序以防止交叉污染,切断疾病传播。口腔印模材料

口腔印模材料包括非弹性(如混合材料)和弹性材料。多数诊疗操作都会使用弹性印模材料——含水胶体(典型材料如藻酸盐)和无水弹性印模材料包括加成型硅橡胶(VPS或加成反应硅橡胶)(如 Aquasil)、加聚型硅橡胶(如Xantopren),多硫化物(如Permlastic)和聚醚(如Impregum)。印模消毒方法概览 印模材料不耐热,因此必须使用化学消毒方法,且印模材料由于不能长时间浸泡,因此只能达到消毒级别而非灭菌。消毒时必须遵循消毒剂厂家指导说明,总的来说,印模消毒可按照以下步骤:消毒前必须将印模表面的血液及生物负载冲洗干净。取膜后立刻执行清洁步骤,防止血液及生物负载干涸。清洁后使用EPA认证的消毒剂对印模进行消毒。消毒后必须使用流动水冲洗后再进行下一步处理或送至技工室。如果没有将消毒剂冲洗干净会将残留消毒剂灌注入石膏模型造成模型不合格。消毒剂及消毒喷雾

只有经EPA认证的医疗级别的消毒剂可用于印模消毒,包括碘伏、次氯酸钠(5.25%,稀释比例为1:10),7.5%过氧化氢、二氧化氯、双链或增效季铵盐(如卡瓦液)。消毒剂必须能够杀灭分枝杆菌(在标签上标明TB杀灭时间)。消毒剂作用时间是选择印模消毒剂的重要的因素,因为如果使用浸泡方式将印模浸泡在消毒液或其他液体中时间过长会增加印模尺寸和表面形状改变的风险并进一步影响石膏模型或义齿的精确性。从消毒效果看,不管是使用浸泡还是喷洒的方式对印模进行消毒都能够有效控制细菌污染,预防交叉感染。藻酸盐

藻酸盐印模材料对环境湿度非常敏感,可以使用消毒剂喷雾形式进行消毒,如果使用浸泡法,浸泡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使用喷雾法进行消毒时,藻酸盐印模必须先经过彻底清洗后使用EPA认证的消毒剂喷雾消毒后置于密封塑料袋中保证消毒剂达到其作用时间(如10分钟),然后将藻酸盐印模从袋中去除进行彻底漂洗。另外,还可使用消毒湿巾将藻酸盐印模包裹起来后置入密封塑料袋。无水弹性印模材料 无水弹性印模材料可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消毒后保持厂家推荐的消毒作用时间,同时要求消毒剂与无水弹性印模材料兼容,不会影响印模精确度。厂家推荐的消毒剂种类繁多,包括标准的戊二醛消毒剂、碘伏、5.25%次氯酸钠消毒剂(1:10稀释)、7.5%过氧化氢、双链或增效季铵盐(如卡瓦液)等。对于聚醚,通常推荐消毒剂浸泡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对于VPS,除中性戊二醛外医疗级别的消毒剂都可使用,特别推荐以水为基础配方的消毒剂(如卡瓦液)。对于氧化锌丁香酚印模膏材料(以及非弹性印模化合物),推荐使用2%戊二醛和碘伏进行浸泡消毒。(注意:消毒剂使用必须遵循厂家说明书)综合指南

其他操作指南包括:在进行印模消毒时牙科医务工作者必须穿戴个人防护设备(手套、面罩、眼罩及白大褂);所有员工必须接受感染控制程序的培训;诊室必须符合OSHA(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署)要求;同时口腔诊室必须为技工室提供印模清洁消毒方法的书面沟通文件(或其他技工室相关条款)。总 结对印模进行消毒能够有效降低交叉污染和疾病传播的风险,喷雾或浸泡方式均可用于印模消毒,必须使用EPA认证的医疗级别的消毒剂,选择哪种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应综合考虑印模材料的类型,应遵循印模材料及消毒剂厂家的指导说明进行正确操作。

防止高处坠落措施 篇14

5年,发现异常应提前报废。高处作业应先搭建合格的脚手架或采取其他防止坠落措施。在脚手架工作面的外侧和斜道两边、斜道转弯处,应设置1.05 m高的栏杆,其下部内侧加设0.18 m高的防护板,以防坠物伤人。脚手架踏板厚度不能小于5 cm并满铺在脚手架上,不应有空隙和探头板,跳板中部应设有支持 非专业工种人员不得搭拆脚手架。工作负责人应对所搭的脚手架进行检验合格并出具证明后,方准使用。检修工作负责人应每日检查所使用的脚手架和脚手板状况,如发现缺陷须立即修好。长期停用的脚手架,在恢复使用前应经检查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脚手架应与带电设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传递绳应使用干燥的麻绳或尼龙绳,禁止使用金属线,以防触电和感电下坠。在高处上下层同时作业时,中间应搭设严密牢固的防护隔离设施,以防落物伤人。传递工具应使用工具袋。高处作业下方应设置围栏或遮栏,并悬挂警告牌,不准其他人员通行和逗留。生产场所的井、沟、坑、孔、洞,必须覆以与地面齐平的坚固盖板。施工中的预留孔和检修中需打开的孔洞,应加装可靠的临时盖板,未加盖板前必须设置临时围栏,悬挂标示牌等。临时打的孔洞,施工结束后必须恢复原状。防止工作人员误踏孔洞,发生坠落事故。生产厂房内外工作场所的照明应充足。特别

危险的地方、设备检修和临时施工区域尤应加强照明,以防碰撞摔跌。电梯安装过程中,电梯口应用坚实的竹、木或围栏与正常的通道相隔离,并悬挂警告牌,防止误打开电梯间大门,踏空坠落。生产厂房装设的电梯、起重设备使用前应经国家有关部门检验合格并取得准用证。电梯、起重设备应制订安全使用规定和定期检验、维护、保养制度,并设专责人负责维护管理。在施工中安装平台时,应同时安装好防护栏杆。在固定平台安装梯子时,必须同时安装好防护栏杆。楼梯踏板应选用花纹板。直钢梯高度超过3 m时,应装设护笼,以防上下梯子时坠落。锅炉安装过程中,必须分层悬挂安全网,无法安装安全网处,必须拉设安全防护绳,施工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要特别做好设置安全设施人员的安全保护措施。随着钢构架不断往上安装,必须同时完善每层梯子、平台、步道、栏杆等设施。进入锅炉内检查或检修水冷壁、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等,应首先查看上部受热面是否有掉焦可能,并采取安全措施后,方可开始工作。防止焦渣遇冷脱落下坠伤人。对设备和建筑物的拆除工程,必须事先制订保证人身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施工中要统一指挥,专人监护。

浅议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高处坠落的防治

随着《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简称两个条例)的颁布实施,国家对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企业全体员工健康、安全的需要,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国家法制建设的要求。

笔者多年来从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积累了一些防治高处坠落的经验,在此简要谈点个人的体会和看法:

一、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1、项目部主要负责人必须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认真贯彻《两个条例》。项目部建立以项目经理为安全第一责任人,以现场项目技术负责人、安全员及施工班组长为成员的项目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的安全生产工作。

2、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制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按照《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和(《建筑工程预防高处坠落事故若干规定》建质[2003]82号文)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明确地写出每个高处作业点的防护措施。

3、严格按照《建筑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暂行规定》(建设部建教[1997]83号)的要求,做好项目部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培训教育工作,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法制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专业技术素质。

二、做好开工后的基础工作

1、项目经理必须组织项目部有关人员对全体作业人员进行岗前安全教育,教育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针对施工不同阶段所存在的高处坠落的安全隐患进行。坚决杜绝“假、大、空”等口号式内容,使教育培训工作即有针对性,又能保持经常性,防止走过场,教育每一个作业人员自觉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杜绝违章作业和冒险行为。

2、施工前应对作业人员的资格进行确认,并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每个分部分项工程和零星安排的作业,都必须向操作者以书面的形式讲清楚施工环境、操作过程、操作工艺、操作方法的具体要求及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和存在或潜在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时采取的应急避险措施。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人员必须监督安全技术交底内容的执行情况,使每个操作者时时处处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3、按照项目部编制的《安全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及时、规范地做好“四口”“五临边”的防护措施,按规定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同时做好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工作。当要改变或拆除现场的防护设施时必须经项目负责人的同意,并及时对拆除的部位进行恢复,确保防护措施有效发挥作用。否则会造成事故,如某建筑公司架子班3名作业人员在拆除10层高度处的安全平网时,由于拆除安全网之前未进行仔细检查,未发现安全网东侧的固定点已被拆除,当3人踏入平网后,安全网即发生倾斜脱落,致使3人从高处坠落地面,造成死亡。

三 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工作

1、项目部要坚持每天有一人进行现场巡视检查安全生产情况,检查出问题后在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单的同时,安全员或技术负责人要对重要环节和提出的问题向作业班组的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讲解,并拿出相关的整改措施,措施要有可行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班组在整改隐患、落实措施时,有的放矢,不留死角,达到规范管理。

2、对搭设的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和模板支撑架,特别是4m以上的高支撑体系和特殊的支撑架(如超重、超大)必须进行专门的设计,在搭设之前,应确认钢管、扣件、脚手板的材质和立杆基础是否符合要求,搭设过程中必须及时检查验收立杆间距、纵横杆步距、扫地杆、连墙件、剪刀撑(包括水平)及接头方法和纵横向支撑设置等是否符合施工方案和规范的要求。混凝土浇注时必须检查施工方法是否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尤其是要对整体脚手架进行验收后方可使用,项目部缺乏对脚手架的验收是目前存在较普遍的隐患。

3、对目前广泛使用的挂、挑、爬和吊篮脚手架,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高处作业吊篮安全规则》(JGJ5027)和《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管理暂行规定》(建建[2000]230号)等的要求,在设施选用和方案编制时,必须严格执行标准;在使用前必须组织技术、安全、机械等专业人员进行验收或经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确认架体制作和各安全装置、防护措施等符合施工组织设计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对附着升降脚手架必须在检测合格后的30日内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接受监督。使用中必须经常检查各关键部位是否符合要求,操作人员是否有违章行为,发现异常必须立即停止施工,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使用安全。防止因方案未经批准,安装完不经验收使用,作业时严重超载,导致架体坍塌,人员坠落的事故发生。

4、对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的采购、租赁及使用必须严格把关,防止不合格产品投入现场使用。对施工升降机的使用必须按照《施工升降机安全规则》(GB10055-96)、《建筑机械操作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和随机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做好附墙装置、制动器、限速器、限位装置等的日常检查和维修,防止动作失灵。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笼内的载荷,防止超载或物料放置偏移。对物料提升机必须设置可靠的楼层停靠装置和断绳保护装置,使用过程中不得乘人上下。避免吊笼发生意外坠落时无停靠装置保护造成人员伤亡。

5、在恶劣的气候(如雨雪天、大雾、六级以上强风)和环境不良的条件下,禁止从事高处、洞口或悬空作业。特殊高处作业时,应首先做好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并且应有可靠的立足处和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

6、对利用登高设施或登高用具进行攀登作业的,作业前应对其材质和稳定性进行检查确认,对材质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利用操作平台作业时,搭设的操作平台应满足面积不超过10平米、高度不超过5米,并采取措施减少立拄的长细比的要求。

7、对现场的临时用房或工棚的瓦屋面应固定牢靠,防止雨天或大风天气进行抢修;同时不宜使用石棉瓦等易碎材料作为临设的屋面,避免铺设或维修过程的坠落事故。

8、对于检查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级,项目部都必须按照“三定”原则(定人、定时、定措施)进行整改。班组按要求整改后,项目经理要及时组织进行整改效果的验收。验收合格后,相应班组方可进入正常施工。否则,要按照隐患通知书的要求继续整改,直至符合标准规范要求。

9、充分利用施工现场“两栏一报”(读报栏、宣传栏;黑板报),建立“安全违章曝光台”。对检查出的违章现象,可以随时在曝光台上予以公布,以反面教材加深现场施工人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同时,对安全工作也要采用激励机制,有奖有罚,营造施工现场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

综上所述,在广泛采取以上措施的基础上,认真执行现行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高处坠落事故是完全可以减少和避免的。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包括哪些内容?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包括哪些内容?

按照国家标准《高处作业分级》的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都称为高处作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高于2m的临边、洞口、攀登和悬空等作业,高处坠落的事故也屡见不鲜。这个规范就是针对这些部位作业,而提出来的安全防护措施。其内容包括:

(1)临边与洞口作业的安全防护:规定了防护栏杆的高度,设置原则及计算方法。(2)攀登与悬空作业的安全防护:规定了登高设施的使用及要求.独立悬空作业应遵守的原则。(3)操作平台与交叉作业的安全防护:规定了交叉作业的防护措施及安全间隔距离。(4)高处作业安全防护设施的验收

高处作业安全要点

高处作业,是指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以上(含2米)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建筑施工中高处作业占有很大的比重,高空坠落事故也很多。按以下要点作业,有利于保证作业安全。

(一)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必须定期进行检查。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贫血症、癫痫病和其它不适应症的人员,均不得从事高处作业。

(二)高处作业人员要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如穿软底鞋戴安全帽;悬空高处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安全带应高挂低用。

(三)高处作业点下方必须设安全网。凡无外架防护的施工,必须在高度4—6米外设一层固定的安全网,每隔四层楼再设一道固定的安全网,并同时设一道随墙体逐层上升的安全网。

(四)电梯口、楼梯口、预留洞口和上料口,均要设围栏、盖板或架网;正在施工的建筑物所有的出入口,必须搭设板棚或网席棚。

(五)施工过程中,对尚未安装的阳台周边,无边架防护的屋面周边,框架工程楼层周边,脚手架外侧,跑道(斜道)两侧和卸料台的外侧,都必须设置1米高的双层围栏或搭设安全网。

(六)脚手架必须坚固、稳定,能承受允许的所载荷,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不变形、不倾斜、不摇晃,对高度10米以上的脚手架,应在操作层下面增设一层架板或安全网,作为安全层。

(七)在天棚和轻型屋面上操作或行走,必须先在上面搭设跳板或在下方满搭安全网。

(八)层高3.6米以下的室内作业所用的铁凳、木凳及人字梯等,一定要拴牢固,并设置防滑装置;直梯底部要采取防滑措施,顶端应捆扎牢固或设专人扶梯。

来源:.1 进入生产现场,必须戴安全帽,并要扎紧系好下颚带。没有下颚带的安全帽不允许使用。上杆前应先检查登杆工具,如脚扣、升降板、安全带、梯子等是否牢固、可靠、完整,以防登高过程中下坠时失去保护。凡高处作业(2 m及以上)须使用安全带并戴安全帽。系安全带后须检查扣环是否扣牢扣好。安全带应高挂低用,注意防止摆动碰撞,当使用3 m以上长绳时,应加装缓冲器。在杆塔或变电设备的构架等高处作业,必须使用带有后背绳的双保险安全带,安全带应系在电杆及牢固的构架上,防止安全带从杆顶脱出。在杆塔、构架上作业转移位置时,不得失去后背绳的保护。在变电站、升压站设备上进行检修、装设接地线、清扫等工作,上下构架应使用工作梯,并有人扶持。禁止依靠不受力、不牢固的瓷柱等设备作为梯子支持物,防止瓷柱断裂及梯倒伤人。脚扣、升降板、梯子等登高工具应按规定每半年试验一次,外表检查每月进行一次,并做好试验、检查记录。凡试验、检查不合格的登高工具,应立即报废,严禁留作备用或降低要求使用。安全带应作定期试验。外表检查每月一次。静负荷试验按2205N(225 kg)拉力拉5 min,每半年一次。试验后检查是否 有变形、破裂等情况,并做好试验、检查记录。不合格的安全带应及时淘汰。安全带使用期限按《国标》规定为3至

5年,发现异常应提前报废。高处作业应先搭建合格的脚手架或采取其他防止坠落措施。在脚手架工作面的外侧和斜道两边、斜道转弯处,应设置1.05 m高的栏杆,其下部内侧加设0.18 m高的防护板,以防坠物伤人。脚手架踏板厚度不能小于5 cm并满铺在脚手架上,不应有空隙和探头板,跳板中部应设有支持 非专业工种人员不得搭拆脚手架。工作负责人应对所搭的脚手架进行检验合格并出具证明后,方准使用。检修工作负责人应每日检查所使用的脚手架和脚手板状况,如发现缺陷须立即修好。长期停用的脚手架,在恢复使用前应经检查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脚手架应与带电设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传递绳应使用干燥的麻绳或尼龙绳,禁止使用金属线,以防触电和感电下坠。在高处上下层同时作业时,中间应搭设严密牢固的防护隔离设施,以防落物伤人。传递工具应使用工具袋。高处作业下方应设置围栏或遮栏,并悬挂警告牌,不准其他人员通行和逗留。生产场所的井、沟、坑、孔、洞,必须覆以与地面齐平的坚固盖板。施工中的预留孔和检修中需打开的孔洞,应加装可靠的临时盖板,未加盖板前必须设置临时围栏,悬挂标示牌等。临时打的孔洞,施工结束后必须恢复原状。防止工作人员误踏孔洞,发生坠落事故。生产厂房内外工作场所的照明应充足。特别

危险的地方、设备检修和临时施工区域尤应加强照明,以防碰撞摔跌。电梯安装过程中,电梯口应用坚实的竹、木或围栏与正常的通道相隔离,并悬挂警告牌,防止误打开电梯间大门,踏空坠落。生产厂房装设的电梯、起重设备使用前应经国家有关部门检验合格并取得准用证。电梯、起重设备应制订安全使用规定和定期检验、维护、保养制度,并设专责人负责维护管理。在施工中安装平台时,应同时安装好防护栏杆。在固定平台安装梯子时,必须同时安装好防护栏杆。楼梯踏板应选用花纹板。直钢梯高度超过3 m时,应装设护笼,以防上下梯子时坠落。锅炉安装过程中,必须分层悬挂安全网,无法安装安全网处,必须拉设安全防护绳,施工人员必须系好安全带。要特别做好设置安全设施人员的安全保护措施。随着钢构架不断往上安装,必须同时完善每层梯子、平台、步道、栏杆等设施。进入锅炉内检查或检修水冷壁、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等,应首先查看上部受热面是否有掉焦可能,并采取安全措施后,方可开始工作。防止焦渣遇冷脱落下坠伤人。对设备和建筑物的拆除工程,必须事先制订保证人身安全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施工中要统一指挥,专人监护。

浅议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高处坠落的防治

随着《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简称两个条例)的颁布实施,国家对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企业全体员工健康、安全的需要,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国家法制建设的要求。

笔者多年来从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积累了一些防治高处坠落的经验,在此简要谈点个人的体会和看法:

一、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1、项目部主要负责人必须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认真贯彻《两个条例》。项目部建立以项目经理为安全第一责任人,以现场项目技术负责人、安全员及施工班组长为成员的项目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的安全生产工作。

2、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制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按照《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和(《建筑工程预防高处坠落事故若干规定》建质[2003]82号文)的要求,结合工程实际,明确地写出每个高处作业点的防护措施。

3、严格按照《建筑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暂行规定》(建设部建教[1997]83号)的要求,做好项目部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培训教育工作,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法制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专业技术素质。

二、做好开工后的基础工作

1、项目经理必须组织项目部有关人员对全体作业人员进行岗前安全教育,教育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针对施工不同阶段所存在的高处坠落的安全隐患进行。坚决杜绝“假、大、空”等口号式内容,使教育培训工作即有针对性,又能保持经常性,防止走过场,教育每一个作业人员自觉遵守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杜绝违章作业和冒险行为。

2、施工前应对作业人员的资格进行确认,并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每个分部分项工程和零星安排的作业,都必须向操作者以书面的形式讲清楚施工环境、操作过程、操作工艺、操作方法的具体要求及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和存在或潜在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时采取的应急避险措施。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人员必须监督安全技术交底内容的执行情况,使每个操作者时时处处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3、按照项目部编制的《安全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及时、规范地做好“四口”“五临边”的防护措施,按规定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同时做好使用过程中的监管工作。当要改变或拆除现场的防护设施时必须经项目负责人的同意,并及时对拆除的部位进行恢复,确保防护措施有效发挥作用。否则会造成事故,如某建筑公司架子班3名作业人员在拆除10层高度处的安全平网时,由于拆除安全网之前未进行仔细检查,未发现安全网东侧的固定点已被拆除,当3人踏入平网后,安全网即发生倾斜脱落,致使3人从高处坠落地面,造成死亡。

三 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工作

1、项目部要坚持每天有一人进行现场巡视检查安全生产情况,检查出问题后在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单的同时,安全员或技术负责人要对重要环节和提出的问题向作业班组的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讲解,并拿出相关的整改措施,措施要有可行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班组在整改隐患、落实措施时,有的放矢,不留死角,达到规范管理。

2、对搭设的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和模板支撑架,特别是4m以上的高支撑体系和特殊的支撑架(如超重、超大)必须进行专门的设计,在搭设之前,应确认钢管、扣件、脚手板的材质和立杆基础是否符合要求,搭设过程中必须及时检查验收立杆间距、纵横杆步距、扫地杆、连墙件、剪刀撑(包括水平)及接头方法和纵横向支撑设置等是否符合施工方案和规范的要求。混凝土浇注时必须检查施工方法是否符合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尤其是要对整体脚手架进行验收后方可使用,项目部缺乏对脚手架的验收是目前存在较普遍的隐患。

3、对目前广泛使用的挂、挑、爬和吊篮脚手架,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高处作业吊篮安全规则》(JGJ5027)和《建筑施工附着升降脚手架管理暂行规定》(建建[2000]230号)等的要求,在设施选用和方案编制时,必须严格执行标准;在使用前必须组织技术、安全、机械等专业人员进行验收或经具备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确认架体制作和各安全装置、防护措施等符合施工组织设计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对附着升降脚手架必须在检测合格后的30日内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接受监督。使用中必须经常检查各关键部位是否符合要求,操作人员是否有违章行为,发现异常必须立即停止施工,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使用安全。防止因方案未经批准,安装完不经验收使用,作业时严重超载,导致架体坍塌,人员坠落的事故发生。

4、对施工升降机、物料提升机的采购、租赁及使用必须严格把关,防止不合格产品投入现场使用。对施工升降机的使用必须按照《施工升降机安全规则》(GB10055-96)、《建筑机械操作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和随机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做好附墙装置、制动器、限速器、限位装置等的日常检查和维修,防止动作失灵。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笼内的载荷,防止超载或物料放置偏移。对物料提升机必须设置可靠的楼层停靠装置和断绳保护装置,使用过程中不得乘人上下。避免吊笼发生意外坠落时无停靠装置保护造成人员伤亡。

5、在恶劣的气候(如雨雪天、大雾、六级以上强风)和环境不良的条件下,禁止从事高处、洞口或悬空作业。特殊高处作业时,应首先做好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并且应有可靠的立足处和可靠的安全防护设施。

6、对利用登高设施或登高用具进行攀登作业的,作业前应对其材质和稳定性进行检查确认,对材质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利用操作平台作业时,搭设的操作平台应满足面积不超过10平米、高度不超过5米,并采取措施减少立拄的长细比的要求。

7、对现场的临时用房或工棚的瓦屋面应固定牢靠,防止雨天或大风天气进行抢修;同时不宜使用石棉瓦等易碎材料作为临设的屋面,避免铺设或维修过程的坠落事故。

8、对于检查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级,项目部都必须按照“三定”原则(定人、定时、定措施)进行整改。班组按要求整改后,项目经理要及时组织进行整改效果的验收。验收合格后,相应班组方可进入正常施工。否则,要按照隐患通知书的要求继续整改,直至符合标准规范要求。

9、充分利用施工现场“两栏一报”(读报栏、宣传栏;黑板报),建立“安全违章曝光台”。对检查出的违章现象,可以随时在曝光台上予以公布,以反面教材加深现场施工人员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同时,对安全工作也要采用激励机制,有奖有罚,营造施工现场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

综上所述,在广泛采取以上措施的基础上,认真执行现行的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高处坠落事故是完全可以减少和避免的。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包括哪些内容?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包括哪些内容?

按照国家标准《高处作业分级》的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都称为高处作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常常出现高于2m的临边、洞口、攀登和悬空等作业,高处坠落的事故也屡见不鲜。这个规范就是针对这些部位作业,而提出来的安全防护措施。其内容包括:

(1)临边与洞口作业的安全防护:规定了防护栏杆的高度,设置原则及计算方法。(2)攀登与悬空作业的安全防护:规定了登高设施的使用及要求.独立悬空作业应遵守的原则。(3)操作平台与交叉作业的安全防护:规定了交叉作业的防护措施及安全间隔距离。(4)高处作业安全防护设施的验收

高处作业安全要点

高处作业,是指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以上(含2米)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建筑施工中高处作业占有很大的比重,高空坠落事故也很多。按以下要点作业,有利于保证作业安全。

(一)从事高处作业的人员必须定期进行检查。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贫血症、癫痫病和其它不适应症的人员,均不得从事高处作业。

(二)高处作业人员要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品,如穿软底鞋戴安全帽;悬空高处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安全带应高挂低用。

(三)高处作业点下方必须设安全网。凡无外架防护的施工,必须在高度4—6米外设一层固定的安全网,每隔四层楼再设一道固定的安全网,并同时设一道随墙体逐层上升的安全网。

(四)电梯口、楼梯口、预留洞口和上料口,均要设围栏、盖板或架网;正在施工的建筑物所有的出入口,必须搭设板棚或网席棚。

(五)施工过程中,对尚未安装的阳台周边,无边架防护的屋面周边,框架工程楼层周边,脚手架外侧,跑道(斜道)两侧和卸料台的外侧,都必须设置1米高的双层围栏或搭设安全网。

(六)脚手架必须坚固、稳定,能承受允许的所载荷,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不变形、不倾斜、不摇晃,对高度10米以上的脚手架,应在操作层下面增设一层架板或安全网,作为安全层。

(七)在天棚和轻型屋面上操作或行走,必须先在上面搭设跳板或在下方满搭安全网。

上一篇:九年级物理联考试卷下一篇:党校物业管理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