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校园欺凌措施

2024-09-22

如何防止校园欺凌措施(共10篇)

如何防止校园欺凌措施 篇1

看日本如何防止校园欺凌

李冬梅

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其实,校园欺凌是各国教育都面临的难题之一。对于如何防止或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

近来,我国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令舆论哗然。社会对于校园欺凌的关注也逐渐升温。事实上,日本校园欺凌现象同样非常严重。除了自杀、过劳死,校园欺凌也是日本颇具特色的“标签”之一,中小学生苦于同龄人的孤立、暴力而自杀的案例并不罕见。

如今,日本的校园欺凌又有了紧跟时代发展的“升级版”。欺凌同学的中小学生开始利用新的社交工具,对被害者进行“网络围剿”。与我国微信相似的“LINE”被日本社会广泛运用,并且在中小学生中衍生出了很多“潜规则”。比如,在群里最弱、被大家共同欺凌的那个同学被叫做“小豆子”;好几天不发言的叫做“羔羊”。凡是这些社交网络上的“弱势群体”,都会被其他学生群起而攻之。

将防止校园欺凌法制化

面对连年延续、花样不断翻新的校园欺凌现象,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制定国家层面的欺凌事件对策,而直接推动日本反校园欺凌法案机制建立的一个契机,是发生在2011年的大津市中学生自杀事件。

当时一名初二男生长期受到三名同年级男同学的欺凌,比如被要求吃下蜜蜂尸体、全身被绑住塞进柜子、被强迫偷窃,甚至被逼从窗户跳下进行“自杀练习”等。该学生不堪折磨自杀身亡,但学校在知晓校园欺凌事实的前提下,竟然联合大津市教委一致对外隐瞒。案件被媒体曝光后,迫于舆论压力,当地警署对学校进行强制调查。大津市长也组织设立了由相关专家、退休法官等专业人士组成的“第三方调查委员会”。最后警察获得关键证据,证明学校知晓校园欺凌但没有阻止,调查委员会也认为校园欺凌是导致学生自杀的直接原因。

该事件在日本社会引发巨大反响,人们开始认识到教育体制的缺陷,并认真反思防止校园欺凌的紧迫性,各界人士呼吁政府制定更加系统的应对措施和监督机制,明确学校和家长的职责,防止相关部门推诿责任、包庇隐瞒真相,重蹈大津中学生自杀的悲剧。在强大社会舆论的推动下,日本国会在2013年6月通过了《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首次将防止校园欺凌问题法制化。该法适用于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及特别支援学校。基本理念是必须创造儿童安心学习和开展其他活动的环境,教导学生不在校园内外欺凌他人,同时在遇到欺凌事件之时不放任、不沉默。在此法案的引领下,日本文部科学省以及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防止欺凌的方案举措,明确了国家、地方政府、学校和家长的各自职责,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社会联动的应对措施。

日本国家财政每年都有解决校园欺凌等问题的专项拨款。根据文部科学省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日本用于防止校园欺凌等问题的预算约为57亿日元(约3.4亿人民币),相比2015年,约提高16%。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校园欺凌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理和高效应对,主要包括:扩充公立中小学学校顾问的人员队伍,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各种心理压力;构建由精神疾病专家、心理专家、律师等构成的“校园欺凌支援团队”,帮助学校应对危及学生生命等的重大欺凌事件;支援各地方政府指定网络巡视专员,一旦发现恶性不良信息,及时通报地方教委、学校和警局等。

为了确保家长和学生可随时咨询校园欺凌问题并获得帮助,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13年6月起设立全国统一的24小时免费求助热线“0120-0-78310”,在日语中“78310”几位数字的谐音与日语“诉说烦恼”发音相同,很容易让人记住。原则上,电话将接通当地的教育委员会咨询机关。根据欺凌事件的实际情况,当地教委还将积极协作儿童商谈所、警察以及临床心理医师等,提供咨询服务,并启动救助程序。

第三方团体协助防止校园欺凌

根据立法,日本学校积极构建有效的干预机制,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形成了“预防、教育、惩戒相结合,家校协作、积极应对”的一整套反欺凌机制。

为防患于未然,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学生丰富的情操和道德心,使学生感恩生命、相互理解。例如,2011年大津事件后,当地中学就将每月11日设为“追忆生命日”,通过全校学生集会的方式,共同感悟生命并加强相互间的朋友意识。立法还规定,学校需积极协助家长和地方居民,通过加强与社区的合作,确保学校周边的风气净化,鼓励居民目睹欺凌行为后及时相告处理。此外,由于近年来网络欺凌逐步升级的现状,学校需高度重视网络欺凌并加以防范,面向学生及家长开展防止网络欺凌的活动。

为及早发现欺凌现象,日本学校对学生进行定期调查,并要求教职员工随时关注学生动态。一旦发现欺凌迹象,全校教师紧急求救,不能忽视或隐瞒。例如,在日本岩手县中小学,班主任注意到欺凌事件后,可将该事件记入“学生指导卡”中,进而在所有教员中共享信息;同时,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生活记录笔记”中若有值得留意的地方,会将该笔记在全体教师之间进行流通并联系该生家长。

为了正确应对校园欺凌,学校制订了相关计划,对教职员工进行防止欺凌的技能培训,提升教师防止和应对欺凌的能力。

2016年起,日本开始致力于构建“团队学校”,创设引入心理专员、福利专员等外部专家的协作机制,一旦发现有学生遭遇或可能遭遇欺凌,学校立即对有关事实进行调查。确认欺凌事实后,由该团队对受害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持续性支援,对加害者及其家长分别进行指导。在此过程中,校长及教师可依据《学校教育法》第11条,对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实行惩戒措施,但不得体罚。

为保证在公平公正的理念下更加客观高效地防范并解决欺凌事件,日本立法规定,必须引入第三方介入机制。例如,学校设有专业人士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和“儿童安全对策支援室”等第三方团体,一般由律师、心理医生、退休警官和大学教授组成。文部科学省还要求学校在发现施暴学生有涉嫌违法的情况下,第一时间联系警方协助调查,按照日本的《刑法》《少年法》和《儿童福祉法》的规定处理。警方作为独立于学校和教委的第三方,能够防止因“私了”情况给被害学生带来的二次伤害。

指导与守护家庭主体责任

防止欺凌并非学校和教师的单方责任,作为学生监护人的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日本《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规定,家长应努力指导儿童养成规范意识。当自家孩子受到欺凌后,家长要采取适当措施加以保护。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学校在采取防止欺凌措施时,家长要努力给予协助。

面对“欺凌事件”,亲子沟通尤为关键,家长应当与孩子一同面对,首先应尊重孩子,注意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由于很多家长没有相关经验,日本要求学校应该积极与家长联系,举行面向家长的科普讲座。家长们还可以通过教育专家热线,向相关教育专家、心理专家、法律专家等人员咨询,强化家庭主体责任。此外,为了避免过于强调家长职责,以至于学校疏于构筑欺凌对策,日本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对家长义务的规定不得理解为减轻学校的欺凌防范责任。

但在日本《防止校园欺凌对策推进法》颁布后,因校园欺凌导致的自杀事件并未实现根本杜绝。2015年7月,日本岩手县某中学初二男生因备受欺凌而自杀,该学生曾申诉自己受到欺凌,想要自杀,但因为教师之间未能实现信息共享导致悲剧发生。为避免法律的名存实亡,2015年8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方各学校火速检验并反思自身的欺凌防止对策,鼓励学校积极上报欺凌事件。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最新数据,2014年共有21641所公立和私立中小学上报了共计188057起校园欺凌认定事件(即学校和教师加以关注并发现的欺凌事件,比起欺凌发生件数,欺凌认定件数更加关注积极解决的态度),相比上一增加2254件。这个数据看似触目惊心,但也从侧面发映出日本学校对校园欺凌已有明确的认知,并且在努力正视,学校教师的相关防范意识也在逐步加强。(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信息中心)

如何防止校园欺凌措施 篇2

鼓励学校对“校园欺凌”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 如制订课堂规则, 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 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 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 为欺负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挪威于2002年通过了一个宣言, 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入到尽快根除“校园欺凌”现象的行动中。

澳大利亚

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 如“反欺凌网络组织”和“澳大利亚无欺凌计划”, 以帮助学校了解欺凌现象, 为学校制订相关政策, 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增进师生们对社会正义问题的理解来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其理论依据是:只要认识到骚扰、折磨与自己不同的人是错的, 那么欺凌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以色列

以色列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要求学校建立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 并对在职教职员工进行培训。以色列还对正在进行的调查和研究提供支持, 以求寻找到个性化的解决办法。调查发现, 欺凌现象多发生在放学后的走廊和厕所, 以及教师监控不力的时间段。很多学校采取增加警力, 保证照明, 让父母接送孩子, 休息时间在走廊上安排更多教师等办法遏制“校园欺凌”。

美国

在美国, “校园欺凌”在初中 (6~8年级) 阶段最严重, 高中阶段逐渐减少, 但依然存在, 是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对“校园欺凌”十分重视, 每年开学时, 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 发放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 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

日本

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有关“校园欺凌”的培训, 增加了合格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 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同时, 允许学校对那些给同学带来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学生停课, 并为此制订了更加明晰的指导原则和程序。

法国

法国人认为自己的民族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的民族, 应该从根本上加以改进。这与世界上公认的法国人只懂得浪漫的感觉大相径庭。法国人在杜绝“校园欺凌”上作出的努力, 的确是认真并且逐年有新成效的。国际上流行的暴力玩具、有暴利行为的电玩等, 在法国都不受欢迎。法国人认为, 小时候如果经常用玩具“模拟杀人”、用血腥解决问题, 长大后难以成为爱好和平的好人, 至少会远离善良与仁慈。

韩国

针对越来越严重的中小学“校园欺凌”, 韩国教育部决定向一些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警卫服务”。除了警察之外, 政府还动员民间保安公司的保安、体育馆协会的人员来承担“警卫”工作。只要学生向学校或教育厅提出身边保护申请, 政府就会安排“警卫”到学校或特定地点保护学生。

德国

德国学校对校园里出现的恃强凌弱的“小霸王”的关注态度鲜明, 打击力度也很大, 其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西方国家。在德国, 对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 校方有权把他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强制性管教。

对孩子传授“善良教育”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爱护小动物通常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很多父母都会特意送孩子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做礼物;幼儿园也会养很多小动物, 由孩子们轮流负责饲养和照顾。家长和老师要求他们一方面与小动物一起游戏, 一方面学会细致地照顾弱小的生命。而虐待小动物的孩子轻则受到批评, 重则可能受到惩罚。这种以亲自动手喂养小动物为载体的“善良教育”, 已经成为德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英国

国外校园欺凌事件举例及应对措施 篇3

一、国外校园欺凌事件频发

早在1999年,美国曾经发生恶性校园枪击事件,伤亡惨重,震惊全美。科罗拉多州的科伦拜恩中学,两名中学生使用手枪、狙击步枪和自制炸弹随意袭击过往的师生,造成12名学生和1名教师死亡,多名学生和教师受伤,最后,这两名肇事中学生开枪自杀。当时,这一惨案震惊了美国,引起了学生、家长、学校管理当局和刑事司法机构对中小学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高度警惕。

2015年11月,一家英国权威机构发布了一项关于中小学生转校的调查报告,据其研究分析:在全国范围内,每年大约有38万中小学生转校,其中12万中小学生是因为受到校园欺凌的严重影响,被迫在新的学校重新开始学业。英国教育界人士表示:尽管十几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和暴力事件的总量在不断减少,但是,这一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在韩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也十分严重。2014年8月,金海市某中学3名女生伙同校外4名社会闲杂人员残忍迫害该校一名女生,并将其杀害、埋尸。如此残暴的校园欺凌事件曾经让韩国举国震惊,也成为韩国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在日本,中小学生因受到校园欺凌而自杀的事件每年都会发生多起,让日本政府和教育界人士防不胜防、极其头疼。

二、校园欺凌现象原因分析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是造成校园欺凌问题的因素之一,其中包括虚拟网络、游戏、影视的影响和现实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一方面,虚拟网络、游戏、影视的宣传和普及,无形中成为少年儿童崇尚武力暴力的推手。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学业的压力、升学和就业的残酷竞争也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家庭因素。国外专家在进行调查统计后发现,中小学校园欺凌者大多数遭受或目睹过家庭暴力,长期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生活,他们时常会感到恐惧压抑、彷徨无助,逐渐产生暴力倾向。有些孩子因为遭受家庭暴力无处诉说和发泄,就会转移发泄出口,进而把欺凌弱小同学当成释放自身愤怒和压力的一个途径。

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对中小学生在学业、性格和心理教育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枯燥乏味的课堂、单调无趣的课外活动、不健全的心理安抚教育,以及师生缺乏沟通、考试成绩的攀比等,都会成为校园欺凌的诱因。

自身因素。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对是非曲直的鉴别能力和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家庭关爱的缺失、学业成绩的压力、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的矛盾等,都可能让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极有可能演化成校园欺凌现象。

三、各国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面对连年延续的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各国政府和教育当局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美国实行“零容忍”政策。政府和教育当局制定了内容详尽、涵盖面广的教育法规政策,先后有46个州制定了预防和应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措施,包括增设课外趣味活动、加强心理辅导等。美国教育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5月,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已逐年减少。

澳大利亚政府颁布的《全国安全学校框架》,有效维护了中小学校园秩序,保护了孩子们的安全。《全国安全学校框架》是澳大利亚首部国家级安全学校建设指南,它以法律为基础,同时强调政府、学校、社会和民众等多方面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澳大利亚教育学者表示:法律、政策并不是预防和应对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的最佳办法。法律和政策的意义在于告诫欺凌者,他们的言行是错误的,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买单。澳大利亚政府和教育当局还出台了指导性意见,指导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想说什么;要询问孩子自己想怎么做,希望家长怎么做;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面对校园欺凌,教育孩子在遭遇校园欺凌时如何避免受到伤害,鼓励孩子在受到欺凌后勇敢地告诉家人或老师,并承诺不会因此责怪孩子。此外,还要求家长和学校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学校动态,便于在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方面相互合作。

2014年12月,韩国颁布《人性教育振兴法》,该法案将“人性教育”定为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必修课。韩国政府希望该法案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能有效传播责任、尊重、正义、沟通与合作等核心价值观。韩国因此成为世界上首个实行“义务人性教育”的国家。为了便于全民参与打击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政府还开通了24小时举报热线。

德国特别重视从根源上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善良教育”则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亲自动手喂养小动物、同情和帮助弱小者。“善良教育”是德国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色。德国政府和教育当局对中小学校园里出现的欺凌现象态度鲜明,打击力度很大。如果校园欺凌者被记过两次,接受批评教育后仍不改正,那么按照相关规定,学校极有可能将其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进行强制管教。

英国政府颁布的《学校标准与框架法》规定,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必须制定反校园欺凌政策。从2005年起,每年的11月,英国都会举办为期一周的反欺凌宣传活动。近年来,英国教育当局拨付专款培训中小学教师,以提高教师在预防和应对中小学校园欺凌中的前沿作用。2007年,英国启动了一项反欺凌工程,旨在引导中小学生实现反欺凌自我救助,具体操作方式为高年级学生配合教师帮助低年级学生,共同向欺凌行为宣战。

2013年6月,日本颁布了《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其基本理念是政府、教育当局、学校和家长必须创造少年儿童安心学习和开展其他活动的环境。同时,教导中小学生不得在校园内外欺凌其他同学,在遇到欺凌事件之时不甘于沉默。该法指出,政府、教育当局、学校和家长既要职责明晰,又要上下联动,如此,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中小学校园欺凌。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预防和应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等问题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扩充公立中小学师资队伍,提高学校为学生服务的能力;成立由心理辅导专家和律师组成的反校园欺凌团队,帮助学校预防和应对重大欺凌事件;支援地方政府,提高其预防和应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等问题的能力。

防止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篇4

安头实验小学

2016年9月1日

安头实验小学防止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整治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22号)要求,进一步做好学校安全整治工作,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切实有效降低和控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危害,依照上级有关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从我校实际出发,特制定本预案。

一、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组织机构、职责

1.预防欺凌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陈亮 副组长:张仁国

刘东坤

现场防护组:班主任及体育教师 疏散引导组:相关班级老师 通讯联络组:李珊及相关班主任

现场救护组:相关班主任、相关当事人 2.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组长职责:决定事故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统一领导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确定现场指挥人员,负责应急队伍及物资的调动。

副组长职责:协助组长现场指挥应急救援工作。现场防护组职责:发生欺凌事件后,组长马上带领本组人员赶赴现场,对欺凌学生者进行强行阻止,必要时可施行正当防卫行为。

疏散引导组:发生欺凌事件后,组长马上按总指挥要求组织人员到现场疏散未被欺凌的学生,把他们疏散到安全地带。通讯联络组:发生欺凌事件后,组长迅速按总指挥要求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同时向“110”和上级教育局报告,传达事故情况;向相关家长第一时间沟通汇报,保证通讯畅通。

现场救护组: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后本部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迅速赶赴现场,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对重伤员应立即与“120”联系送往医院治疗。

二、防止校园校园欺凌事件应急组职责 1.决定事故应急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2.统一领导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确定现场指挥人员,负责应急队伍及物资的调动。

3.向公安、医院、教育局等应急部门报告,并保持密切联系,相关部门人

员到达单位后,配合这些部门指挥应急救援工作。

4.向单位员工通报事故情况。5.向上级部门请求救援事项。

三、校园欺凌事件处理程序及措施 1.发现校园欺凌者的应急措施。

① 如果是教师发现欺凌者正要对学生施暴,此教师应立即上前阻止,并与之周旋,然后巧妙派人报告安全领导组长。

② 如果是学生发现了欺凌者正对其他学生施暴,此学生应立即报告与他最近的教师,然后再报告安全领导小组组长。

2.组长接到通知后,迅速赶赴现场,同时拨打“110”(情况危急且不受控制的情况下),通知警察(迅速前往现场阻止),与此同时,安全组长一面迅速召集最近的教师(最好是男教师)赶赴现场,阻止欺凌者施暴,一面通知现场防护组组长前往现场。

3.各应急组现场救护 现场防护组:组长接到发生校园暴力消息后,应立即组织本组人员(不必等到人员来齐后)前往现场防止暴力,本着保护学生安全的原则,力求不受任何伤害,但当欺凌者强行施暴时,本组人员可实行正当防卫。疏散引导组:本小组在组长带领下,迅速赶赴现场,当防护组与欺凌者周旋时,本小组在可能的情况下,迅速掩护与欺凌者相近,易受伤害的学生撤离,并实施保护行为,防止欺凌者对更多学生造成伤害。

4.通讯联络组:本小组在组长带领下,迅速联系相关人员到达现场。①公安局或派出所“110”②学校应急组各组组长③向上级(教育局)报告情况,保持通讯联络畅通。

5.现场救护组:本小组人员在组长带领下,接到事故发生的消息后,应立即携带药品到事发现场了解伤员情况,对轻伤员进行简单救治,对重伤员应立即拨打“120”紧急救护,送往医院。4.事故调查,善后处理。

① 学校应急组在110的协助下,应立即协助上级主管部门对伤员进行救护,并安排家长情绪等。

② 学校应急组负责协助110调查事故发生经过。③ 如属于责任事故,追究责任,并进行相应处罚。

④在事情未调查清楚前,任何人不得妄议、散布不利于事情解决的言论。5.纪律处分。

凡学校教师,必须积极参加与校园欺凌事件的防护,对学校出现的欺凌事件

进行及时处置,对欺凌事件反应迟缓,故意推脱,懈怠、妄议、散布不利于事情解决的言论而导致校园安全事故进一步扩大的,学校将对该教师严肃处理。

如何防止校园欺凌措施 篇5

一、指导思想

为严肃校纪校规,规范学生行为,避免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根据瑞昌市教育体育局(瑞教体字[2018]35号)《瑞昌市校园欺凌和暴力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文件精神,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全校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工作,通过专项治理,法制教育,主题班会课,演讲比赛,征文等系列活动,展示学生文明优秀的形象,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校园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从而切实维护文明和谐的校园秩序,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人身及财产安全。

二、征文大赛主题

反校园欺凌、反校园暴力,善待身边人

三、参赛对象

全体同学

四、参赛要求

征文一律字迹工整,字数在400-600字左右,体裁除诗歌外,内容健康向上,贴近现实生活,有教育意义,不得抄袭,做到原创。

五、相关事项

各年级部做好相关宣传和布置工作,各年级语文考研组要积极配合,认真指导学生写好征文,并评选出部分优秀作品。学校将会把获奖征文进行展示,并对获奖同学给予表彰。

七中政教处

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 篇6

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校园欺凌主要表现是欺负弱小的同学,令受害者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

不管是暴力还是欺凌,都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如:恐惧、消沉抑郁、创伤后遗症、忧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其他影响(常常逃学、对老师不恭敬、寻求黑社会报复等)。

一份对15个省市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36%的在校学生被抢劫伤害等暴力犯罪侵害过。而说起“有没有被人欺负的经历”时,则约有70-80%的学生均受过同学的欺负,大多数是受过身体上的侵犯。有的是被别人故意撞倒,有的被同学用铅笔戳过眼睛,有个子小的同学曾经被个子大的同学一把抱起来,然后突然放手摔到地上等等,形式很多。

还有些就是物品的侵犯,铅笔被人拿走,书包被同学藏起来等。被冷落也被看成是受欺负的一种形式。如此的高发率其实与青少年身心特点有关,青少年身心发展中呈现的一些特点,使他们易成为校园暴力的高危人群:

1、易冲动,判断事物不客观,处理问题带情绪,自控能力差,易受情境影响。

2、独立意识建立,期望别人把自己看成大人;爱出风头,喜欢逞强,希望充当伙伴崇拜的“老大”。在该心理驱使下,易以暴力挑衅来获得成就感,满足虚荣心。

另一些青少年则相反,心理脆弱,自我防护能力差,受暴力侵害时选择忍气吞声,“受点皮肉之苦可消灾”,助长校园暴力行为的滋生蔓延。

3、自我意识刚刚形成,易出现自我同一性和社会角色的矛盾冲突。此时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精神支持,能使自己看到希望。然而,他们从小到大,无时无刻不处于有形/无形竞争压力下;加上其他方面的困扰,压力日积月累,精神得不到松弛调整,思想苦闷,易把压力转向对他人和社会实施攻击。

4、有强烈的伙伴集团倾向。这些集团容易在不良头目带领下发展成反社会团伙,“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为朋友两肋插刀”,发展帮派成员,为扩大地盘打群架,成为团伙暴力的根源。

5、不良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大。青少年特别关注人际关系;交往中扮演好自身角色,有助于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缺乏交往技能,则难以和别人沟通,不能愉快相处,易出现孤独、彷徨等情绪问题。此时出现暴力倾向的可能性很高。

6、伴随自尊的发展,特别爱“面子”。一旦交往受挫,便封闭自己,因孤独感、嫉妒心理而诱发激情报复,甚至演变成故意杀人。“差生”自认“低人一等”,对他人心怀嫉妒;破碎家庭子女缺少温暖环境,自卑心强等,格外易将所有的挫折和批评(即使明知是善意的)都当成是对自己人格的“诋毁”,从而激发强烈的暴力行为动机。

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易成为欺凌者而哪些孩子又易成为受害者呢?典型欺凌者具有以下人格特征: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理心;得到部分朋辈的认同,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而一些孩子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嘲笑受害者无用,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者,则易成为被动欺凌者。易受侵害的孩子往往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性格缺陷,而孩子人格的形成受家庭影响最深切。只有合格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孩子。

因此,受害儿童大多来自以下家庭。

类型一:弱势家庭封闭、外来、下岗、贫穷家庭的孩子易形成自闭性格。

类型二:富裕家庭喜欢炫耀、露富的学生容易成为被抢劫、勒索的目标。

类型三:暴力家庭受到父母暴力行为的影响,孩子也习惯用拳头来解决问题,而这样的孩子在互殴中往往也成为被侵害的对象。

类型四:单亲家庭来自这样家庭的孩子自卑敏感、不愿和别人沟通,缺少家庭管教这些孩子往往性格内向、害羞、老实怕事;在同学间不受重视,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有身体或智能障碍者;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如有特长、爱张扬的学生易招来“教训”,邋遢的孩子容易成“出气筒”)。

作为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欺凌,如果怀疑孩子受到了欺负,首先要弄清事实真相:你的孩子是受欺负者吗?因为有时孩子之间的打闹很多都是出于孩子之间的社交尝试,游戏,或者善意的追逐,并不会牵扯到道德领域的是非。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在儿童社会交往,也就是玩耍的过程当中,无论哪种文化,进攻性行为都在所难免。事实上,能够显示一些进攻性或许是儿童社交发展的必经之路。不幸的是,当孩子们确实受到暴力欺凌行为的身体或精神伤害时,又往往不愿意主动地向你透露。

这些孩子或许认同了别人给他起的难听的绰号,或许认为他们应该自己来处理这件事情。此外,如果孩子们担心父母得知事实后,可能会有过激的反应;或者不想再给父母增加负担,他们往往就会保持缄默。

那么作为父母,要能及时观察和判断孩子是否受到欺负,应当注意哪些潜在的征兆呢?

经常发生的身体征兆 :

1、伤痕与淤紫;

2、衣服被撕破;

3、头疼、肚子疼、胃口差;

4、失眠做恶梦。

而社会性征兆则表现为:

1、不愿意上学或向家长要求转学;

2、经常丢钱或心爱的物品等。

当孩子受到欺负时,有些父母认为联系侵犯者父母可以对暴力孩子的行为做必要的纠正。但现实生活中,往往效果不佳。芝加哥教育专家克拉克说:“喜欢欺负别人的孩子是在家里学会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他们同样是受害者。

除了导致同样的暴力事件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从而吓坏他们的孩子之外,家长们并不能通过开展妈妈或者爸爸之间的交流而加深了解。暴力具有向后传递的特性。它从一代人传到下一代,又从下一代人传到下下一代。一个孩子喜欢暴力是因为他的父亲是个暴徒,而他父亲之所以是个暴徒又是因为他祖父也是个暴徒。”

也有些父母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积极反抗和自卫,以免养成懦弱的个性。但是,大多数父母同时又理智地认识到,打回去的教育并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很多时候孩子间的打斗基本上都是暂时性、代表性的,并不存在原则上的敌意,他们今天吵明天好,在这一过程中互相磨合,逐渐学会交往。

如果轻易地教孩子以动手方式来解决问题,就容易使孩子的争斗升级,形成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激烈局面,最终造成更大的伤害。更何况,成人社会中,暴力行为最终也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因此,教孩子正确的交往技巧,学会以智慧和能力取胜,才是孩子立足于未来社会,并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根本途径。

具体的应对方法可以是:

1、给孩子的穿戴和学习用品尽量低调,不要过于招摇。

2、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去挑逗比较霸道和强悍的同伴;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

3、教育孩子上下学和活动时尽可能结伴而行;独自出去找同学玩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4、如果侵犯者偷你孩子的东西,就给孩子要带到学校去的学习、生活用具上贴上姓名。这样有利于证明这些物品都是属于你的孩子的,甚至可能起到防止侵犯的作用。

5、教育孩子,如果他在某些方面与别人不一样,这也没有什么关系。尽早地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孩子会形成坚实的自我价值感,会认同自己,感到自己也同样值得尊重。

6、让孩子参加自卫训练。你也许并不希望孩子对侵犯者实施身体上的报复,但情况一旦恶化,让孩子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总是好的。这些训练还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自我尊严,减小他成为受欺负者的可能。

7、如果欺负仅仅是口头或网络上的,告诉你的孩子不要理会那个侵犯者。有时侯,侵犯者在得不到回应或是被欺负者并未因此而担惊受怕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失去兴趣,事情就过去了(当然,但愿他们不是继续去搜寻下一个目标)。

如果情形继续,让你的孩子告诉侵犯者,他给别人带来的感受是什么,并且要求他停止他的粗暴行为。有些侵犯者面临挑战时,会收敛和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8、如果遇到校园欺凌,首先可以大声警告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会受到法律纪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幼儿园的儿童可以说:你为什么打我,你这样做是坏孩子。)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大声告诉周围的老师同学关注欺凌者的行为,二是欺凌者大都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心虚,洪亮的声音可以起一个震摄作用。如果对方还是继续欺凌行为的话,应适当自卫,而不是忍受挨打。

自卫的原则不是以暴制暴打回去,而是同样起一个震摄作用,以行动告诉对方我们不是软弱可欺的。一般欺凌者都欺软怕硬,若看到欺负对象奋起反抗,多会心虚停止攻击行为,而如果被欺负者默默忍受,反而会让他更加得意忘形,从而持续攻击行为,直到达到目的为止。如果反抗后对方仍未停止攻击,应该在自卫的同时大声呼救求助,并且寻找机会逃走,保护好自身安全是最重要的。

9、如果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当他在公共场合受到一群人胁迫的时候,应该采取向路人呼救求助的态度,这种办法会免去一些麻烦。真正等到事情发生之后,到了一个封闭场所里面就比较难办了。如果呼救或者反抗的话,可能会遭来更加激烈的一些暴力。

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唯一的就是麻痹对方,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同时获取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寻找机会逃走,而不是准备在那儿忍受一切。

受到这种暴力以后,很多人都是被威胁报案的话会受到报复,但还是应该告诉孩子,碰到这种事情一个是不要沉默,再一个是不要再以暴易暴,要以法律的方式来解决。

如何防止校园欺凌措施 篇7

校园暴力问题由来已久,只是当下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相关案例被人们所知晓,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们的校园安全,影响着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也冲击了社会的道德底线。究其原因,归根到底还是教育的问题,具体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学校心理教育的缺乏。现实生活中部分中小学生往往会在交往需要与善恶是非面前产生迷茫,引起心理冲突;在升学压力与学习压力之间产生心理对抗;受社会不良风气尤其是网络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产生心理叛逆,这些问题后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和暴力倾向。而部分教师又不主动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心里状态,或者采取简单生硬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孤立歧视等,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并且部分学校仅有的心理健康课程被认为是副科,被其他课程占用。

2.家庭教育的缺位,我们发现校园暴力案件的学生双方,主要来自于两类家庭,一是独生子女家庭,一类是留守儿童家庭,包括二次留守。前者在家里父母过分溺爱或纵容,对于是非观念没有明确的认知,后者父母忙于生活,忽视对子女的管理和教育,或者直接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当然这两类家庭共同的问题是认为教育使学校的事,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老师都无法教育好子女,自己更没有办法。这种错误的思维,直接长期导致我国家庭教育的严重缺位。

3.社会法制教育的缺乏,长期以来我们忽视对在校学生尤其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或者未能采取有效的普法教育形式,学生在心理产生抵触情绪,或者部分学校配备的法制副校长因各种原因,未能主动承当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而出现校园暴力案件之后,部分公众缺乏正确的认识,以道德标准来衡量和判断事件的严重性,影响了执法机关的执法行为,形成“大事大解决、小事靠调节”的执法困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在今年4月起开始了为期8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6月份李克强总理也对此作出了重要批示,因此各地应该以此为契机,解决当下的问题:

1.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摒弃心理教育课程属于副课的错位思维,培养心理健全的学生。老师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开展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心里状态,对问题学生进行必要的有效心理疏导。

2.家长要转变观念,对子女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子女的抗压能力。同时经常和子女开展亲子活动或者谈心活动,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

3.国家要强化校园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给学校配备专职法制教员,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尤其是在当下自媒体时代,更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教育部创办的学校安全教育品台,利用卡通人物形象和语言等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普法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因此,必须多管齐下,还校园一片净土!

云南警官学院

王红强

如何防止电气火灾的预防措施 篇8

1、电气配线、安装须持电工操作证

电气线路的配线和电气设备的安装人员须具备相应电工特种作业操作证,电工证应及时复审,严禁无证人员擅自从事电工作业。

2、从设计和安装上把关

在设计和安装电气线路时,导线和电缆的绝缘强度不应低于网路的额定电压,绝缘子也要根据电源的不同电压进行选配。

3、做好施工过程预防

安装线路和施工过程中,要防止划伤、磨损、碰压导线绝缘,并注意导线连接接头质量及绝缘包扎质量。电缆敷设可用人力拉引或机械牵引。电缆敷设时,应注意电缆弯曲半径应符合规范要求。

4、做好特殊场所的防护和清理

在特别潮湿、高温或有腐蚀性物质的场所内,严禁绝缘导线明敷,应采用套管布线,在多尘场所,线路和绝缘子要经常打扫,勿积油污,环境复杂的地方建议选用YJ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这种电缆具有高机械强度、耐环境应力好、优良的电气性能和耐化学腐蚀等特点,

5、规范选用布置电信电缆

严禁乱接乱拉电线电缆,安装线路时,要根据用电设备负荷情况合理选用相应截面的线缆,情况特殊的.可以根据要求去定制,现在的很多线缆公司如珠江电缆就支持定制线缆这一业务,线缆与线缆之间、线缆与建筑构件之间及固定导线用的绝缘子之间应符合规程要求的间距。

6、加强线路巡视与维护

进行电缆线路巡视检查、电缆预防性试验,防止电缆外力破坏,分析电缆故障原因、电缆故障测寻和电线故障修理等,对用电线路进行巡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7、规范保险丝

定期检查线路熔断器,选用合适的保险丝,不得随意调粗保险丝,更不准用铝线和铜线等代替保险丝。

8、线路附近严禁放置易燃可燃物品

检查线路上所有连接点是否牢固可靠,附近不得存放易燃可燃物品。

如何防止校园欺凌措施 篇9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对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此次专项治理覆盖全国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自通知之日到7月底,主要是各校开展治理;第二阶段为9月―12月,主要是开展专项督查。据了解,这是近年来,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校园欺凌进行治理。统计显示,到,通过媒体曝光的校园欺事件就多达43起,不少事件骇人听闻。

欺凌,指欺负、凌辱。简单而言,就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那么,什么是校园欺凌?官方解释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这里讲的伤害,不仅包括身体方面的物理伤害,也包括心灵方面的精神伤害。校园欺凌不仅发生在校内,也包括放学后在校外发生的同学间的欺负行为。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是集体欺负一人。

校园欺凌现象一般表现为: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对受害者进行重复性的物理攻击。如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等;毁损受害者的衣服、学习用品、通讯工具等个人财产;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她)不想要做的事,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实施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利用网络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份的言论。等等、等等。

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是件让人痛心之事,可人们在分析其原因时,总喜欢善意地归因于社会、家庭、学校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家庭方面,一些同学从小受父母不当言行影响,未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方面,过度地重视、关注学生智商,而轻视、忽略对学生的情商培养;社会方面,网络暴力泛滥,为一些同学模仿,拉帮结派找寻刺激提供了负面的榜样。但事实上:未成年人道德的扭曲和对法律认识的错误是其堕落的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不能忽视而又往往被忽视的内在主观因素。

“我是未成年,我怕谁?”这是最典型和最严重的误区!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青少年。未成年人在社会中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给予了特别的保护,如设立监护制度、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就使一些人产生错觉:好像不满十八岁就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果真如此吗?非也!请注意几项法律规定――

我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bb、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诈、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按照我国义务教育入学年龄的规定推算,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如果实施犯罪行为,都毫无例外地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除刑事责任外,未成年人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失,还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二条: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第四十五条:对犯有错误的学生,学校可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纪律处分分为五

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

同学们,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清晰地表明:作为社会构成的每一分子,没有谁可以不对自己的行为责任!不受约束,不担责任的人是没有的,也是不可能有的!尽快从“我是未成年,我怕谁”的误区中走出来吧!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校园欺凌”不仅会造成受害者身心的双重创伤,也会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坚决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是学校管理层鲜明的态度和坚定的决心。学校党、团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将会进一步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并严格执行,认真落实。

同学们!我希望大家既不要做“欺凌者”,也不应该做“旁观者”,那样,“受害者”就会越来越少,“校园欺凌”就会远离我们。让“成人、成才、成功”的校训悬浮眼前,进驻思想,指引行动吧!

拒绝校园欺凌 共建和谐校园 篇10

为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有效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充分营造文明、平安、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3月26日,庆城小学开展了校园防欺凌安全教育活动。

活动中,政教主任樊晓鹏做了题为“拒绝校园欺凌 共建和谐校园”的专题报告。报告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通俗易懂地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欺凌?怎样预防欺凌?”,教育学生要团结友爱,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不以大欺小,不以强凌弱。同时利用LED显示屏循环播放“杜绝校园欺凌,从我做起”,“增强法律意识,共创平安校园”,“传递校园正能量,坚决遏制恶欺凌”等系列视频,让同学们更加深刻认识校园欺凌行为,让学生明白在校园欺凌事件尚未发生和发生后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

上一篇:拼音教学的重要性下一篇:观察的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