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疾病

2024-08-30

医院感染疾病(共12篇)

医院感染疾病 篇1

医院感染是血液疾病患者化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高、程度重、范围广。早期、足量、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可防止感染进展恶化,减少血液病患者死亡率,提高缓解率和长期存活率,抗菌药物在肿瘤病人的感染治疗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来源于2010—2011年某院病案管理系统中血液疾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全部病例经病理学、细胞学及组织化学检查而确诊。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的标准,判定有68例为医院感染。

1.2 方法

填写回顾性调查表,对68例血液病患者的原发病、粒细胞缺乏与否等进行登记,同时录入感染发生部位、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前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经验性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微生物的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转归等资料。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68例血液疾病患者中,男45例,女23例,平均年龄35.7岁。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13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7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4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4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5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6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期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1例;多发性骨髓瘤6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医院感染有60例均发生于化学治疗之后,5例未行化疗,3例在化疗前;所有感染病历均有发热。

2.2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离情况

68份病例中,送检病原学49例,送检率为72.1%;培养出病原菌共35株(其中14株为非致病株),其余患者由于应用抗菌药等原因,未检出病原菌,仅为临床诊断。21株致病菌株中,G-菌10株;G+菌5株;真菌6株,真菌所致的感染多为继发感染,发生于重症患者(见表1)。

2.3 常见感染部位分布与抗生素构成比

血液疾病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占39.7%(27/68)。抗生素选用频次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碳青酶烯类(占83.8%)、氨基糖苷类(占52.9%)及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占44.1%,见表2)。

2.4 粒细胞情况与抗生素构成比

轻度中性粒细胞减少一般无感染危险,当中性粒细胞为(0.2~0.5)×109/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其有着高感染危险。粒细胞缺乏、减少和正常患者经验性使用抗生素的构成比如表3所示。

2.5 治疗与转归

68例患者中,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后体温在3d内基本控制者13例,在3~7d控制者49例,5例病情好转后要求转上级医院治疗,1例因经济原因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抗感染治疗有效率为91.2%(62/68)。

注:表中各类抗生素的构成比之和大于100%,是由于同一患者常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

3 讨论

3.1 病原菌与经验性使用抗生素

表1显示,47.6%(10/21)为G-细菌感染,23.8%(5/21)为G+细菌,28.6%(6/21)为真菌感染,可见革兰氏阴性菌仍是医院感染的最常见病原体,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居前3位;革兰氏阳性菌以葡萄球菌为多;真菌检出数略高于G+菌,近几年国内的监测显示[1],院内真菌感染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本组数据与此吻合,可能与广谱抗菌药、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化疗药物引起粒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以及化疗破坏黏膜屏障等有关。在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前,合理的微生物学检查是必须的,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未明确之前应结合本院的细菌耐药情况选用广谱抗生素,早期、足量、联合使用,尽量覆盖可能感染的致病菌。

3.2 感染部位与经验性使用抗生素

从表2可以看出,血液肿瘤患者医院感染中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占39.7%),其次为口腔感染(占14.7%)及血行感染(占11.8%),前1位与大部分文献报道的相符[2,3,4] ,后2位略有差异。不同感染部位,常见致病菌不同,针对革兰氏阴性菌,可选用碳青酶烯类及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必要时可联用氨基糖苷类;针对阳性菌,可选用万古霉素抗感染。

3.2.1 上呼吸道感染与抗生素

11例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例中均有粒缺伴发热,该类患者多无感染体征和阳性病原微生物,应根据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和本地区的病原微生物谱决定抗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方案。根据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IDSA)的推荐,粒缺伴发热患者的初始经验性治疗可选用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及碳青霉烯类。本次调查中,11例上呼吸道感染者经验性选用抗菌药位居前3位的是:碳青酶烯类、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及氨基糖苷类,分别占90.9%、36.4%及27.3%。

3.2.2 肺部感染与抗生素

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的致病菌为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等,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多选用了广谱的碳青酶烯类、三/四代头孢菌素类联合氨基糖苷类,其比例分别为68.8%、56.3%及56.3%。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的肺部感染中,抗真菌药的使用率最高(占87.5%),究其原因,可能是考虑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长时间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应用,极易使真菌繁殖与扩散,一旦深部真菌感染,病死率极高,故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疗效欠佳的情况下会经验性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抗真菌治疗,结果是有效的。

3.2.3 口腔感染与抗生素

口腔感染是化疗后常见的并发症,其感染主要为口腔正常菌群和某些致病菌(如厌氧菌、链球菌和白念珠菌等)的混合感染;另有研究表明[5],白细胞计数降低及口腔PH值改变,可增加口腔黏膜炎的危险性。本次调查显示,口腔感染患者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以碳青酶烯类、氨基糖苷类及硝基咪唑类为主,临床诊断有真菌感染时,加用了氟康唑口服及制霉菌素漱口液含漱。碳青酶烯类是广谱抗生素,对G+及厌氧菌均有作用,硝基咪唑类对厌氧菌有良好的疗效,故选药较为合理。

3.2.4 血流感染与抗生素

血液感染的病原菌以G-菌和G+菌为主。本组2株大肠埃希菌均产ESBLs,治疗上应首选碳青酶烯类;1株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其药敏结果对万古霉素敏感,证实了临床医师经验性首选碳青酶烯类及万古霉素治疗的适宜性。本组选用抗生素位居前列的是碳青酶烯类及糖肽类,其比例分别是75.0%及50.0%。

3.3 中性粒细胞与经验性使用抗生素

68例医院感染的病例中,中性粒细胞缺乏者占61.2%,显示医院感染患者中以中性粒细胞缺乏为主。在粒细胞正常、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患者中,抗生素使用率排在前三位的均是碳青酶烯类、氨基糖苷类及三/四代头孢菌素类,随着粒细胞绝对值的增长,广谱抗生素碳青酶烯类的比例逐渐下降,分别是88.1%、62.5%及55.6%,可见中性粒细胞数量是机体免疫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IDSA指南认为,粒细胞计数<0.1×109/L或粒细胞缺乏时间>7d的高危患者可考虑氟喹诺酮类药物预防,但在我国因氟喹诺酮的高耐药率,其不适于高危患者细菌感染的预防,故该院对于粒细胞缺乏患者,氟喹诺酮类的使用率仅有4.8%,选用的频次极少。

摘要:目的 了解某院血液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经验性使用抗生素的合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68例住院血液疾病患者医院感染的部位、致病菌检查结果、中性粒细胞水平及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治疗方案。结果 68例医院感染病例中,呼吸道感染最常见,占39.7%;病原学送检率为72.1%,检出的菌株中,G-菌占47.6%,G+菌占23.8%,真菌占28.6%;中性粒细胞缺乏者占61.2%;抗生素使用排名前3位的是碳青酶烯类占83.8%、氨基糖苷类占52.9%及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占44.1%;抗感染治疗有效率为91.2%。结论 血液疾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易出现感染,及时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该院经验性抗生素使用较为合理。

关键词:血液疾病,医院感染,抗菌药

参考文献

[1]许崇安,刘艳,李琳,等.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措施[J].山东医药,2010,50(17):81-82.

[2]商勇,廖红丽,赵梅,等.706例患者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9):1259-1260.

[3]林臻,张弛.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4):585-587.

[4]沈文香,罗青松,傅爱林,等.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及抗感染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0):5456.

[5]田同荣.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引起口腔黏膜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7,14(2):186-189.

医院感染疾病 篇2

一、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

二、布局与流程

(一)感染性疾病科和传染病分诊点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

(二)功能区域划分: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值班室、更衣间、休息室与库房等;半污染区为治疗室、药房(或药柜)、医务人员穿脱个人防护装备区等;污染区为挂号收费室、候诊区、诊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患者专用卫生间等。

(三)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患者通道和医务人员通道分开;发热门诊患者通道应与其他门诊患者通道分开。

(四)设置独立挂号、诊疗、收费、配药、化验、隔离观察室、处置室、抢救室等,受场地限制,可配备专人为患者送样、配药、交费等提供服务。

(五)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均应设立临床疑似病例的专用单人隔离观察室发热患者隔离观察室外应设立缓冲间,肠道门诊隔离室外设立缓冲间,为进出人员提供穿脱个人防护装备的场地与手卫生设施,同时阻隔与其他区域的空气直接对流。

(六)发热门诊内成人患者与儿童患者,应分诊疗室。

(七)各门诊应独立设立患者专用卫生间,污水纳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三、物资与设施配备

(一)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并符合以下要求: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设施、每诊室均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二)感染性疾病科内必需配备足够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外科口罩、N95口罩、防护服、隔离服、手套等。

(三)各门诊人员出入口、窗户等处应设立防蝇等设施。

(四)感染性疾病科内必须配备消毒药品和器械,如含氯消毒剂、漂白粉、喷雾器等。

四、医务人员管理

(一)成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感染监控医师、感染监控护士组成。医护人员每年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工作制度及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预防、诊断、治疗、职业暴露防护和处理以及消毒隔离等。

(二)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首诊医生负责传染病报告、登记工作,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对排除传染病的,要及时修正报告。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配合,开展有关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四)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五)医务人员必要时接种相关的有效疫苗。

(六)职业暴露防护: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发生职业暴露。意外发生职业暴露后,严格按《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职业暴露防护制度》进行暴露后的相关处置工作。

五、消毒隔离管理

(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二)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室内保持自然通风,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每天2次,室内桌、椅、门把手等物品每日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2次。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后地面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拖擦。污染时随时用1000—2000gm/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拖把、抹布须专用。用过的可复用医疗器具等及时送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

(三)病人呕吐物及排泄物:稀薄的呕吐物及排泄物,用20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均放置2h。无粪的尿液用10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100ml混匀放置2h。成形粪便可用50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h,后倒入厕所。盛呕吐物或排泄物的容器:用5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四)工作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区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并根据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和空气隔离。医务人员根据工作时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

(五)感染性疾病科内的化验室应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管理。

(六)清洁用具标识清楚,按不同用途分开放置与使用,不得混用。每天使用前后用1000mg/L 有效氯浸泡消毒,清洗后悬挂晾干。

(七)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隔离衣等放在黄色塑料袋内,双层结扎,注明“隔离”及数量。

(八)医疗垃圾按本院《医疗废物处理制度》进行分类收集,由专职人员存放到医疗垃圾暂存点集中处理。

六、环境卫生学、消毒效果监测

(一)感染监控护士每月对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进行细菌学监测。

(二)监测超标项目及时查找原因,并落实整改措施,重新监测至合格。

儿童感染性疾病的对策 篇3

曾教授:要想预防儿童的感染,首先要知道感染性疾病传播的三个环节。

感染性疾病传播有三个环节,感染源、感染途径、易感人群。切断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都会得到相应的控制。

1.控制感染源

(1)对感染人群的管理。比如说学生患水痘、猩红热,便不应该再去上学。一方面,有利于患儿自身的恢复;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其他人感染的机会。

(2)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消灭感染源的滋生地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3)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延误治疗不但对患儿本身的健康不利,也会增多传播的机会。

2.切断感染途径

(1)改善卫生条件可以使传播中介如老鼠、蚊蝇等大大减少。

(2)强化对食品、血制品的管理等。

(3)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合。有些家长常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如大的商场、电影院等,觉得这样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作为医生,我觉得还是不宜经常带年龄小的孩子去公共场合,尤其在传染病高发的季节。

3.保护易感人群。

(1)每个人身上的器官都有一个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其中包括免疫器官。在机体还没有接触到疾病的时候,适当地给它一点刺激,使它产生抗体,将有利于提高其对抗疾病的能力。因此,大力开发、推广疫苗尤其是多价、高效疫苗的接种,对提高机体免疫力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2)积极地锻炼身体。

(3)增强防病意识。

(4)正确对待感染,合理使用药物。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却很大。比如说很多家长不明白,孩子得了感冒,到底要不要使用抗生素?怎么使用抗生素?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抗生素是针对细菌感染的,而不是针对病毒感染的。普通的感冒大多属于病毒性感染,不必用抗生素,大约一个星期即可恢复。但确实有些孩子会在病程中合并中耳炎、肺炎等。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后机体的抵抗力必然要下降。抵抗力下降很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建议家长给病儿用三天的抗生素,三天后病儿大多数进入了恢复期,情况会相对好一些。不应长时间给病儿使用抗生素。

父母必读:作为医生,您想给父母提出哪些忠告?

曾教授:孩子生病,最先感觉不对劲儿的是父母。因此,父母的观察、判断和行动就对治疗孩子疾病的效果很重要。我想给家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一点医学知识,了解感染的临床表现。

感染性疾病虽然很多,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相似的症状。如发热、精神欠佳、食欲下降等;有一些小婴儿虽然不表现出发热症状,但吃奶不好和精神委靡等,也应引起警惕。

另外,一些常见病的特性也较典型,如呼吸道感染主要症状为咳嗽;消化道感染主要症状为腹泻;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症状为头痛、抽风等。

家长发现这些情况后一定要赶快带孩子去医院就医,并详细诉说病情,保证孩子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

2.了解孩子免疫系统的发育规律:孩子出生后至半岁,有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1至3岁,自身免疫系统逐渐完善;7至10岁,达到成人水平。

有些家长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半岁之前什么病都不得,半岁之后却成了小病包,又是发烧,又是感冒。一两岁后好一些,可3岁上了幼儿园后又不行了,三天两头得病。我自己就有亲身感受:我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大约一个月发烧一次。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大多会问,孩子还去不去幼儿园?其实,了解了孩子免疫系统的发育规律就会知道,有刺激才有应对。没有特殊情况孩子的免疫力会逐渐提高,过一段时间生病的次数就会大大下降。所以,如果孩子不是患有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病好后一定要坚持上幼儿园。

3.积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

让孩子进行体育活动一定要针对自己孩子的身体特点,要量力而行,有时运动过量会适得其反。

我认识一个孩子,因为从小偏食,营养不良,瘦得像麻秆一样。我建议他的家长一方面纠正孩子偏食的毛病,一方面让孩子注意锻炼身体。于是家长给孩子报了一个游泳训练班。游泳班的运动量非常大,每次要游一千多米,孩子的体质根本适应不了,刚练了几次就开始发烧。在我的建议下,家长和教练协商,减少了运动量,情况就好多了。

4.谨防拔苗助长

现在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些特长,这种想法不错,但一定要依据孩子的兴趣和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项目,切忌拔苗助长。有的家长让三四岁的孩子同时学习弹钢琴、跳舞、画画……上完这个班上那个班,孩子每天疲于奔命。不仅使孩子失去了体育锻炼和足够的休息时间,同时,长期生活在压力之下,也会使孩子精神过度紧张,免疫力降低。

孩子上学以后,家长要帮助他们安排好作息时间,避免学习压力过大。

5.有病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就诊。

孩子跟成人不一样,病情变化非常快,仅靠在家吃一点药对付一下是不行的,不及时就医很容易延误病情。同时,家长也应了解一些疾病的变化规律。有这样一个例子,孩子只是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就是发烧,家长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医生处理后当时孩子烧退了。但两三个小时后孩子体温又开始升高,于是家长又带着孩子去下一家医院。就这样,一夜之间这位家长带着孩子走了4家医院。

其实,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大约要持续3天,对待这种病人,正规医院的医生的处理方法大致相同。因此,首次就医后,家长应按时给孩子服药,再辅以一定的物理降温手段。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大可不必一家一家地转院。这样做既无法让孩子得到充分的休息,又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医院感染疾病 篇4

1 临床资料

采取措施前观察170例, 其中女性76例, 男性94例。年龄17~78岁, 平均年龄42岁。其中缺铁性贫血36例, 巨幼细胞性贫血12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15例, 急性白血病25例, 慢性白血性15例, 各种血细胞减少症45例, 淋巴瘤23例。平均住院天数8d, 院内感染15例。

对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后观察167例, 其中女性72例, 男性95例。年龄18~75岁, 平均年龄38岁。其中缺铁性贫血38例, 巨幼细胞性贫血15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13例, 急性白血病22例, 慢性白血性13例, 各种血细胞减少症48例, 淋巴瘤18例。发生院内感染5例。

2 存在的问题

(1) 科室内的感染管理组织不完善, 制度落实不到位。 (2) 医院感染知识普及不到位, 缺乏系统的知识培训。 (3) 病区环境及特殊病室如层流病床间的环境有待改善。 (4) 医护人员无菌操作意识淡薄, 不能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制度。 (5) 广谱抗生素使用不规范, 没有严格按照抗生素使用原则。

3 采取措施

3.1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监控小组, 质控小组以科主任为组长, 护士长为副组长, 以及成员有一名监控医生和监控护士, 主要责任是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严格执行我院制定的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1,2]。

3.2 制定本科各项工作流程, 规范各项技术操作程序。如建立完善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感染制度》、《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与防控制度》, 加强培训学习, 严格落实。

3.3 完善医院感染报告制度:临床医师对主管的疑似或确诊的医院感染病例积极留取临床标本, 及时送病原学检查, 做药敏试验及必要的检查, 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明确诊断, 及时治疗。在明确诊断24h之内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 并送医院感染管理部备案。

3.4 加强感染管理小组监督作用。在医院感染管理部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各项监测, 对监测发现的各项感染因素, 采取有效措施。每月对治疗室及层流病床等无菌要求相对高的地方进行细菌监测。总结本科耐药菌株严密监测并讨论防治方案。加强化疗患者化疗后观察, 监测血象变化, 减少易感因素。加强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微生素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

3.5 加强普通病房医院感染: (1) 患者的安置原则: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 同类感染患者相对集中, 特殊感染患者单独安置。 (2) 病室内定时通风换气每天1~2h, 每周紫外线照射普通病房两次, 每次30min。监护室及层流床要求每天紫外线照射1次, 每次30min。地面湿式清扫, 遇污染时即刻消毒。 (3) 患者被服每周更换1~2次, 枕心、被褥、床垫定期消毒, 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的被服。 (4) 每日清晨湿式清扫每张病床, 一床一套 (巾) , 床头柜一桌一抹布, 用后消毒。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后, 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3]。 (5) 治疗用物如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3.6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提供必要的手卫生用品及设施, 做好手卫生。每张治疗车及每间病室摆放手卫生消毒液。加强医护人员对感染管理知识的学习, 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并自觉执行手卫生规范。

3.7 加强医护人员感染知识的培训。每月学习一些感染管理知识[4,5]。不断强化防控观念及意识。

医院感染管理科可组织全院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培训”。着重培训对手卫生的重要性、手卫生规范两部分内容进行了重点培训, 同时在培训中对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培训使医务人员掌握了正确的洗手和手消毒方法, 提高了医务人员对手卫生在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了职业防护意识, 对今后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3.8 每月对照医院感染管理评分表找出不足, 持续改进, 不断完善。

3.9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认真执行《医院职业防护制度》, 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保障医务人员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顾正勇.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7) :23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试行) [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1.

[3]大理州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及责任[S].

[4]李锡金, 刘景汉.血液传播疾病医院感染的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 1995, 5 (2) :45.

医院感染疾病 篇5

生效日期:年 月 日 修订日期: 2012年5月12日

一、门诊管理

(一)门诊独立设区,有明显标识。

(二)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做到无交叉。

(三)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并限制活动范围,减少医源性传播机会。

(四)入口处有专人分诊、进行检诊、测体温和介绍就诊须知,发热病人带口罩,家属及陪同者在诊区处等候,如病情需要时,经医师同意可留一人陪同。

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空气消毒

(一)无传染病人时 1.开窗自然通风。

2.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3.动态紫外线循环风定时开启

(二)有传染病人时 1.开窗自然通风。

2.有人情况下,动态紫外线循环风持续运行。

三、地面及物体表面消毒

(一)地面要湿式拖扫,有疑似病人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或拖地,每日2次。

(二)桌、椅、窗台、柜、门(把手)、治疗车等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日2次。

四、其它物品的消毒

(一)每个诊室备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物品,每次用后消毒,体温计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听诊器、血压计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二)呼吸治疗装置使用一次性管道,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置,反复使用的接头等部件送供应室集中处置。

(三)病人吸氧用一次性湿化瓶、鼻导管等,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置。

(四)运送传染病人的平车使用后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

(五)工作人员使用后的隔离衣、刷手衣等,装入双层黄色胶袋扎紧袋口,密闭车交洗衣房集中处置。

(六)排风系统过滤网、空气净化器过滤网定期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洗。

五、病人排泄物、分泌物的处理

(一)留观病人床旁设置加盖容器,装足量2000mg/L含氯消毒液,用做病人呕吐物、4.9.2.1—C1 分泌物的随时消毒,作用时间30-60分钟,倒入厕所。

(二)排泄物:

1.尿液:每1份尿液加2000mg/L含氯消毒液1份混匀,放置2小时,倒入厕所。2.粪便:每1份粪便加漂白粉5份搅匀,放置2小时,倒入厕所。

六、污物的处理

(一)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所有垃圾均为医疗废物。

(二)用后的防护服、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及其它废物装入黄色垃圾袋内,不可超过3/4满,扎紧袋口。

(三)交接时在污染口,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然后套第二层黄色垃圾袋,扎紧袋口。

(四)注明警示标识。

(五)垃圾置于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七、终末消毒

留观室病人出院、转院后,留观室空气、物体表面、床单位等按照上述有关具体消毒方法进行终末消毒。

八、医护人员防护

(一)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着装要求,并执行区域性防护流程,各区要明确标出防护服的穿戴步骤。

(二)与病人近距离操作时戴护目镜,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时,要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三)每接触一个病人后马上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包括收费、化验、药房工作人员)。

(四)严格洁、污路线,不得逆行,避免造成污染。

医院感染疾病 篇6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知识的普及,传染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程度有所下降,但新的传染病如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与再现传染病仍然时刻威胁人类健康。医学生掌握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基础。但目前感染性疾病学临床教学面临不少问题,本文就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做一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展望传染病教学的发展。

1. 感染性疾病临床教学现状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 人类的疾病谱、死因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已被控制或消灭,过去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感染性腹泻、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逐渐减少;有些病如黑热病、疟疾等更为少见。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水痘、猩红热等也较少见。但近年来全球新发传染病有增多趋势,几乎平均每年都有新发传染病出现,这些新发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较快,病死率较高,如2003年席卷全球的SARS曾造成多人死亡,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社会发展。另外一些旧的传染病呈复发趋势,如结核、血吸虫病等。目前我国主要传染病为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是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医务人员可吊销执业证书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应让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感染性疾病的必要性,将其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目前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教学却面临一些问题。

1.1 病种单一,感染科门诊量和住院人数下降

大多数传染病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的感染科收治的患者主要以肝炎及肺结核为主,可供教学的病种单一,不能满足临床实践教学的需求。而临床教学安排的相对固定,传染病发病明显的季节性又使很多学生错过认识疾病的机会,见到的病种更少。

1.2 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缺少配套的英文教材

近年来,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从1972 年起统计,已有40 余种新的病原被发现,如艾滋病、莱姆病、新发现的各种出血热、O139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尚有埃博拉出血热、西尼罗热、疯牛病等未传入我国的新发传染病。

但目前各医学院校使用的《传染病学》教材仍以各种经典传染病为主,未能及时反映学科当前的最新进展。除病毒性肝炎外,从2000年3月的第5版教材到2007年12月的第7版教材内容均无太大改变,仅增加了2003年以后新出现于我国的大家比较熟知的几个传染病。缺少新发传染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诊疗方案,新发传染病的教学课时较少,使教学受到了一定局限。另外目前缺少相应的英文教材,教师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使英文班医学生和留学生的教学受到一定影响。

1.3 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

课堂上教学多采取“灌输式” 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在临床教学中,很多教师多以讲解病史和查体处置为主,缺少诱导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的过程,缺少应急处置的讲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能力。学生实践的机会少,一些患者对学生实习的不配合等也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技能和思维的培养。

1.4 师资匮乏

学科学术进展缓慢,使得很多优秀毕业生不愿从事传染病的临床教学工作,有丰富临床及教学经验的老教师退下来后,补充到教师队伍中的往往是没有诊治过经典传染病的年轻教师,临床经验不足,有的甚至缺乏正规培训,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明显下降。感染性疾病新形势的变化,对临床和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措施与展望

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核心,将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引进教学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从教学内容和方法、师资培养、教学设备、教材建设、网上课程教学系统、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加强课程建设,建设具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临床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流的教材和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

2.1 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

在临床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根据传染病发病的季节性特点,灵活安排医学生实习时间,增加实习课时,注重医学生发现传染病以及常规和应急的处置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是我们临床教学的关键。加强传染病防治法的学习,教会学生发现,报告传染病的流程,增强传染病的社会防卫能力,加强公共体系建设。让学生们对当前的传染病的防治形势有一清楚的认识, 在思想上重视传染病学的学习, 并能将所学的传染病的防治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不断探索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新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2.2 注重师资培养,加强教学管理

强化已有的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临床实践和教学的培训,积极参加专家的教学指导课,组织集体备课,临床医师们一块研究探讨教学方法、理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教学骨干。强化教学管理,应加强带教老师的教学意识,临床医生应花更多的时间为学生示范正规问病史、查体,和学生交流接诊患者的经验及临床思维,带教的老师要给学生创造接触病人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医院、科室应对教师的临床有正规培训和现场组织的观摩、考核的记录和要求,探索与时俱进的,与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培养和管理新方法。

2.3 更新教学设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利用率,更新和补充新教学设备,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提供保障。采用多媒体和网络化的教学方式,将部分少见的和季节性的传染病采用录像教学的方式,建立传染病临床教学资料库,增加学生所见的病种。随时方便见实习生学习,解决学生多而示教病人少的矛盾, 充分利用有限的见习时间, 多看、多想、多分析、多讨论。教师讲授的理论和临床带教课程,也可制成录像治疗,并加以网络化,全面建设网络课程教学系统,并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师生互动,在线测试,习题库等系统,提高教学效果。

2.4 重视教材建设

对现有的教材,补充关于新发传染病的最新进展以及卫生部和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诊疗和预防常规,充实新发传染病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适应医学生日后的实际工作需要。在主编规划教材基础上,自编英文教材,以及配套相应参考书、复习题等资料,并全部实现网络化,加强英文教学。

2.5 加强学科建设

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造诣,吸引优秀毕业生从事传染病临床教学工作,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和科学研究新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建设目标的实现。

通过传染病学实习教学的改革,使我们体会到,临床教学是深化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是由课堂进入临床的桥梁,由医学生成长为医生的重要阶段。传统的临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传染病的临床教学应针对这一变化做出及时的应对。这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创新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与时俱进;通过不断改革和探索,适应传染病学的新形势、新发展, 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蒋莹. 新时期传染病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9):58-61.

[2]陈耀凯,王宇明. 从传染病学到感染病学:学科发展的必然[J]. 西北医学教育,2006,14(1):1-2.

[3]袁喆,黄文祥. 当前传染病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医学教育探索,2010,9(9):24-25.

[4]徐向田. 案例教学法在传染病教学中的应用.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12-14.

医院感染疾病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6月来我院妇产科进行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 年龄20~45岁, 平均年龄 (28±8) 岁。其中有40例为妇科感染性疾病, 36例为产科感染性疾病, 其中采取中药治疗的28例, 手术治疗的48例。

1.2方法

探索分析患者76例的发病诱因、感染种类、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治疗措施以及预后。

1.2.1确诊及治疗

患者身上出现局部或者全身发热现象, 局部感染指的是红肿热痛出现在局部。全身性发热会导致体温升高, 同时有下腹部疼痛症状, 白细胞高于正常值, 可确定为全身性感染症。在确诊为感染之后需培养通过刮宫取来的物质, 对其进行研究分析确诊其病原菌。首要采取措施应为控制感染源, 其次将脓肿或者是局限性感染的脓花开, 将其中的脓引流出。对于已经坏死的组织可以通过常规清创祛除, 祛除掉可疑性感染植入物。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嘱咐:远离感染源。

1.2.2抗生素的使用

若想控制住感染, 医师可以对患者尽早使用抗生素;若是对于严重炎症患者, 单单是用抗生素而处于无效状态, 医师可以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 从而抑制炎性反应措施, 促进机体内抗过敏性毒素的作用, 从而预防感染性休克。

1.3疗效判断标准

完全治愈:患者无发烧症状, 白细胞处于正常值, B超未检出出感染性病灶;好转:有明显减轻不适症状, 未出现发热或者低热状态, B超检查显示病灶缩小或开始愈合现象;有效、;症状得到减轻, 仍伴随有发热现象, B超显示虽有不少好转, 但感染性炎症仍然存在;无效:持续发热, 白细胞值上升, 症状无变化, 甚至出现加重状态, B超检查显示病灶大小未变, 甚至有扩张恶化趋势, 感染性炎症依旧存在。

2结果

经过详细的诊断之后, 进行了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治疗结果为:32例患者为完全治愈, 20例患者为好转, 15例患者为有效, 9例患者为无效, 总有效率为88.16%。

3讨论

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基层医院, 并且该病是较多发的, 发病原因在于医院的管理以及与环境、治疗条件有关。从具体角度分析可以看出, 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常见于基层医院, 例如对于病理区、产前区、产后区划分不明确, 导致三个区域集中处于同一个通道内, 而产妇和妇科患者较容易互相感染, 互相传染[2]。再加上患者陪护较多, 探视人员多, 室内空气不够清洁, 从而使得病房空气变得污浊不堪。而环境以及卫生状况不好的病房对于患者床单终末的消毒程序加以忽视, 造成了交叉感染;地面以及物表的病菌又会是医院感染的一大隐患。对于多次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缺乏集中统一消毒灭菌, 对无菌操作理念缺乏较为深刻的掌握。除此之外, 医护人员对于无菌观念的意识较为薄弱, 在治疗或者是护理过程中为进行彻底地清洁和消毒, 在手术前未做好沐浴更衣、清洁皮肤、外阴等程序便进入产房进行手术, 从而给产妇带来潜藏性病菌。

所以基层医院需要采取健全措施:一是要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方案、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预防感染出现的应急方案等, 建立好医院制度[3]。二是要对相对独立区进行明确划分, 对于无菌区、清洁区以及污染区要做好划分并标记好。三是做好消毒隔离管理措施, 所有的医护人员均需要完成好洗手、更衣、带帽以及戴口罩的环节, 方可允许进入手术室。对于无菌操作要从严遵守, 才可进入到手术室以及在接产过程中。对于妊娠妇产科的感染症, 要及时治疗, 高度重视, 若是治疗不及时会对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

综上所述, 基层医院对于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需要采取院内预防感染相关方法, 根据医院的设备以及环境加以改造。对前来就医的妇产科感染患者要采取隔离措施, 避免交叉性感染, 同时要对患者进行足量敏感性抗生素注射, 保证他人安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基层医院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方法 选取2016年1月6月来我院妇产科进行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 对其诊治结果 进行探索分析。结果 32例完全治愈, 20例好转, 15例有效, 9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88.16%。结论 在临床用药后妇产科感染性疾病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但是还需要对基层医院的管理进一步的优化, 要严格控制医院的无菌操作, 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基层医院,妇产科,感染性疾病,诊治

参考文献

[1]杨英.基层医院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治[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05:1138.

[2]徐灿, 刘淼, 韩晓云, 韩道旭.妇产科患者感染性疾病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诊断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12:2822-2824.

医院感染疾病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入住呼吸内科ICU病房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性疾病患者38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入住ICU病房48h后发生感染者;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 年制定的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诊断标准[2];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伴恶性肿瘤者或其他严重慢性疾病者;神志不清和不合作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按照入院日期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160例,并在观察组中随机选取一半患者给予护理干预。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商品名:舒普深,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20598)3.0g,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30min,bid[3]。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盐酸多西环素片(天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0868)100mg/次,每12小时1次。

1.2.2 护理方法

2组患者均随机选取一半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1个性化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由研究者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病情、情绪、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等,并在护理专家及教授的指导下,制定标准化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由遵医嘱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 “一对一”个性化护理。 2 心理咨询:由研究者结合多年经验,并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制定符合呼吸内科ICU患者心理状况测评表,获得知情同意后,采用该量表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及心理问题进行目标性心理指导、健康宣教等工作。3 医院感染知识宣教:制订患者阅读《医院获得性感染健康手册》,并指导患者阅读,加深患者对医院感染的了解[4],调动患者治疗的配合性。4 用药指导:制定个性化药物治疗方案,患者用药时间注意事项,为了更好地促进药物吸收,护士应严格掌握药物的用药时间,各药物间的用药间隔;服药期间对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并通过检测如血常规、尿常规等指标进行监测;服药期间继续对患者的饮食进行监督,避免患者食用与影响药物疗效的食物。

1.3 观察指标

按卫生部1992年《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规定。1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及病原学检查4项均恢复正常;2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好转,4项中其中1项未达正常;3进步: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4项中其中≥2项以上未达正常;4无效:未见好转或加重。

舒适度评价:根据对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常见护理问题及患者需求调查问卷表,指定其他护理人员辅助填写评定表,共10个问题,患者无不适或好转的一项得1分,否则为0分。总分≥8分为舒适,4~7分为一般舒适,≤3分为不舒适。

1.4 统计学处理

由研究者指定的专人负责数据录入工作,应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同质性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患者的希望水平、生活质量组内比较时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感染部位分析

2009年1月至2014 年12 月我院呼吸内科ICU室共收治患者1 586例,其中38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3.96%。380例患者感染496次,感染例次率为31.27%。呼吸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主要以呼吸道为主,其次为血液及泌尿道感染。见表2。

2.2 2组患者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对照组共分离菌株185株,革兰阴性杆菌较革兰阳性球菌略多,共108株,占58.38%,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共71株,占38.3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5株,占2.70%,革兰阳性杆菌各1株,占0.54%。观察组共分离菌株188株,革兰阴性杆菌较革兰阳性球菌略多,共111 株,占59.04%,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共72 株,占38.2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5 株,占2.66%。2组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主要菌株药敏结果见表3。

注:“-”表示未检测。

2.3 2组抗感染药物治疗效果比较

2组患者经不同药物治疗后,观察组痊愈109例,显效40例,进步7 例,无效4 例,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痊愈78例,显效50例,进步1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88.13%,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2组患者住院期间舒适度比较

护理干预后,2组患者舒适度评分均显著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3.1 呼吸内科ICU室患者感染情况分析

呼吸内科ICU室患者均伴有严重基础疾病、住院时间长、免疫力低下、使用呼吸机、接受较多的侵人性操作、长期使用多联广谱抗菌药物等因素导致患者医院感染率不断增加[5-6]。本研究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ICU室共收治患者1 586例,其中38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3.96%。2009、2010、2011、2012、2013、2014年发生率分别为22.64%、18.79%、20.16%、23.44%、24.59%、25.07%,表明近年来,呼吸内科ICU病房的感染率有上升趋势,这可能与抗生素使用率高,抗生素耐药性上升,手术室的清洁不到位、术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因素有关。但同时与医护人员操作规范执行不到位也是原因之一[7]。

3.2 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导致大量致使病原菌出现耐药性,且耐药性不断增强[8],因此对于感染患者,加强病原学分析和药敏试验研究,对于指导临床科学的、合理地应用抗感染类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显示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的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占67.54%),其中以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较高,其中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31.65%和50.4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多西环素片耐药性最低,结果显示,单纯应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患者的总有效率达88.13%,而联合注射用万古霉素后,总有效率达9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患者进行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析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而联合两种敏感抗感染药物,其抗感染效果更强;目前临床上有采用。三药联用方案即含舒巴坦的复合制剂(或舒巴坦)+多西环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或是亚胺培南+利福平+多黏菌素或妥布霉素等,但本研究应用二种抗生素联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可能与患者耐药性较低有关。

3.3 护理干预对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影响

近年来,护理在疾病的治疗及转归中的作用不断突出。唐正利[9]研究显示,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规范性护理管理,可有效预防感染的蔓延及提高抗感染效果。高伟等[10]报道显示,采取及时隔离,加强对环境、患者周围物品和医疗器械的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重视手卫生,做好环境卫生学生物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督导可有效预防ICU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本研究中笔者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在呼吸内科ICU室制定了个性的护理计划,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虽然两组间舒适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观察组较对照组略高,这可能是由于观察组抗感染药物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从而导致部位患者因为临床治疗效果而影响到住院舒适度。

综合上述研究,对于呼吸内科ICU医院获得性感染患者进行病原菌分析及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感染药物,避免耐药性,加强规范护理,是提高治疗效果、预防感染暴发流行,改善患者住院舒适度的关键。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内科ICU医院获得性感染性疾病不同抗感染药物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台州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入住呼吸内科ICU病房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性疾病患者38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病原菌状况、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医院获得性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分布广泛,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盐酸多西环素片敏感。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舒适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医院获得性感染性疾病患者病原菌分布广泛,临床应合理选择抗感染药物,配合有效护理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

医院感染疾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某二级医院2007~2008年除外感染病灶明确的内科和外科发热病例560例,其中男345例,女215例,年龄16~65岁,平均(38.56±3.48)岁。平均住院时间(11.72±2.75)d,最长住院时间29 d。

1.2 调查内容

1.2.1 使用抗菌药物前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560例患者自入院前或入院后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为37.5~41.2℃,平均38.7℃,热程2.5~14 d,均无明显畏寒及寒战,精神及食欲较佳;全部患者血、尿、大便常规均无异常。384例血细菌培养均阴性,349例咽拭子查霉菌均为阴性。476例胸片检查均无异常。

1.2.2 出院诊断疾病

560例非感染性发热性疾病病因见表1。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本组560例非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患者治疗中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者219例(39.11%),使用抗菌药物者341例(60.89%)。560例中体温≥40℃者共145例,全部使用了抗菌药物(100.00%),体温为38~39℃者共310例,151例使用抗菌药物(48.70%),体温为37.4~37.9℃者共105例,39例使用抗菌药物(37.14%)。

2.2 抗菌药物应用品种

在341例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涉及到的抗菌药物共6大类13个品种,其中静脉使用10个品种,口服使用3个品种;两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治疗者223例(65.4%),单用一种抗菌药物者118例(34.6%),使用最多的抗菌药物为头孢菌素,共233例次,其中,188例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80.67%),其他抗菌药物依次为喹诺酮类药物94例次、克林霉素及林可霉素53例次、抗结核药物41例次、氨基糖苷类15例次、美他环素12例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最长达17 d,最短为3 d。

3 讨论

笔者通过对某基层医院非感染性发热性疾病中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可以看出,该二级医院存在抗菌药物明显不合理使用的状况,表现为,(1)本组560例非感染性发热性病例中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者341例(60.89%),超过50%病例均为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示某基层医院在发热性疾病处理中对抗菌药物应用的指征掌握较差。(2)本组341例应用的抗菌药物涉及6大类13个品种,且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为223例(65.4%),显示出对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指征掌握较差。(3)本组使用的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最多,其中188例(80.67%)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显示了第三代头孢菌素在基层医院已广泛使用,说明基层医院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的指征掌握较差。(4)本组抗菌药物的使用与发热程度密切相关,145例体温≥40℃者(100%)均采用了抗菌素治疗,似有将抗菌药物作为一种退热治疗措施来对待的思想。

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不合理、不规范的使用,细菌的耐药性日愈突出[1],甚至出现多重耐药株大量出现[2],确实成为临床处理面临的实际困难和感染患者死亡率增加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在我国基层医院面临的人群数量巨大,因此认真抓好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实在必行[3]。为了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笔者认为,当前仍有必要对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开展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的教育、宣传与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细菌耐药的监测和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检查工作,提高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水平,力求降低临床治疗以“大包围”滥用抗菌素的医疗风气。

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来基层医院在非感染性发热性疾病对抗菌药物的应用状况。方法:回顾性调查某二级医院2007~2008年除外感染明确的内科和外科发热性病例560例,调查每例发热患者及相关辅助检查,出院诊断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本组560例非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患者治疗中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者219例(39.11%),使用抗菌药物者341例(60.89%)。560例中体温≥40℃者共145例,全部使用了抗菌药物(100.00%),涉及使用的抗菌药物共6大类13个品种,使用最多的是头孢菌素,以第三代头孢菌素为主,其他依次为喹诺酮类抗菌素、克林霉素及林可霉素、抗结核药、氨基糖苷类抗菌素和美他环素。结论:该基层医院对非抗染性发热性疾病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情况较为突出,建议仍需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抗菌素药物合理使用的教育、宣传与管理工作,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关键词:发热,非感染性疾病,抗生素

参考文献

[1]毛菊秀,张俭,夏晓黎,等.金昌市5所医院2005年临床分离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4):338-342.

[2]宫珍,余大真.医院感染常见细菌耐药现状及预防对策[J].齐鲁药事,2004,23(9):38-40.

医院感染疾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以来我科共收治COPD患者8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3修定版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0例, 女30例, 年龄39~72岁, 中位年龄55岁。其中慢性基础性疾病COPD 30例。24例合并下呼吸道感染。

1.2 影像学及病原学

X线、CT表现以片状、斑片状多叶浸润24例, 通过痰细菌学监测, 结果24例获得细菌学结果:革兰阳性菌感染;主要是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合并真菌感染7例。

1.3 临床症状

COPD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24例, 无发热者 (<37.5℃) 3例 (12.5%) , 发热 (>37.5℃) 21例 (87.%) 。听诊肺部局限性干湿性啰音12例 (50%) 。

2 结果

80例COPD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者24例, 感染发生率为30%。且症状不典型。合并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以细菌为主, 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大部分占67%;革兰阳性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主, 1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 3例患者合并真菌感染。

3 讨论

国内外报道COPD合并下呼吸感染发生率高达40%。本组合并下呼吸道感染为30%。COPD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后可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因为COPD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一旦发生, 医师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控制下呼吸道感染, 而不是针对COPD本身进行综合性的治疗, 使得病情进展迅速。因此对合并肺部感染者的病原学治疗尤为重要, 综合国内外报道致病菌以细菌为主, 且以革兰阴性杆菌 (肠杆菌科、非发酵菌属) 为主。故我们建议一旦肺部感染诊断成立, 应以联合用药为主, 同时慎防真菌感染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宋宁.呼吸内科急重症[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3:81-82.

医院感染疾病 篇11

【关键词】新生儿;围产期;细菌感染;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16-01

新生儿围产期感染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其发生率高达千分之一至千分之十,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的免疫机能较弱,易受到细菌的侵蚀与感染,新生儿围产期感染如不及时发现与及早治疗,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新生儿夭折,后果极其严重[1]。由于该疾病具有诊断难、发现难的临床特点,因此,一般的医疗仪器难以轻易捕捉到该疾病。众医学专家认为,进一步提高新生儿围产期细菌感染的认识,对其发生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有利于及时对新生儿围产期细菌感染作出判断,提高新生儿的治疗效率[2]。本研究选择了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某院的50例新生儿围产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新生儿围产期细菌感染疾病提供素材,现报告如下,供大家研究和参考。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某院的50例围产期细菌感染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50例新生儿中共有男婴27例,女性23例,出生时间均不超过72h,正常分娩的婴儿有36例,异常分娩的有14例,主要包括早产、剖腹产、产程延长等异常分娩情况。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50例新生儿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验确诊为新生儿围产期细菌感染,且不存在胎内畸形或其他先天性疾病,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条件,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干扰。

1.2 方法

1.2.1 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对50例新生儿进行常规的检查,包括新生儿的血常规、CRP、血培养[3]等临床资料,并分析总结出新生儿的感染情况、感染途径、感染类型等临床资料。

1.2.2 对感染的新生儿进行治疗,治疗过后,为新生儿进行精心护理,护理过程注意临床卫生与保暖。

1.2.3 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数据录入与整理,分析新生儿围产期细菌感染的感染途径、感染病种等感染情况,最后将记录结果汇集成表,记录过程注意认真客观,谨慎真实。

1.3 观察指标

对50例新生儿围产期的细菌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包括感染途径、感染病种等临床资料,以进一步提高新生儿围产期细菌感染的认知。

1.4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记录过程确保客观真实,无误差情况发生,以95%作为可信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檢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围产期细菌感染的主要途径主要有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其中以产时感染为主,感染人数为20例,占总比的4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如表1所示。

3 讨论

新生儿围产期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之一,目前对该疾病感染的病因尚不能完全明确。由于新生儿的免疫机能较弱,在与空气的接触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尤其是在母亲分娩时,新生儿细菌感染的发生率最高,除此之外,新生儿在母体孕育过程中及产后不久也容易受到细菌感染[4]。新生儿细菌感染的诊断较为困难,主要原因是发病速度较快且均有许多不稳定因素。细菌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身体出现黄疸、厌食、反应差、哭声弱、发热、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5]。

新生儿围产期细菌感染的主要途径是产时感染、宫内感染、产后感染等,感染病种主要有复合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脐炎感染、脓疱疹感染等。因此,医院应该要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在护理过程中做到精心护理,保持病房环境的卫生整洁,时时关注新生儿的体征变化。在生产手术过程中,也应该保持无菌操作,规范手术操作流程[6],以减少新生儿产时感染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表明,新生儿感染的途径较多,病种较为复杂,这要求医院在护理的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护理。对不同情况的感染病种进行救治与护理,进一步提高治疗与护理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

[1]肖群文,梁琨,李琪等.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与围产期高危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22(6):330-333.

[2]王茜婷,范宇,孔迅等.新生儿细菌感染早期临床表现与围产期高危因素的关系[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25(5):282-285.

[3]姚蔚峦,孙丽霞.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3(2):132-135.

[4]谢小强,叶贞志,郭亮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886例患儿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广东医学,2014,35(19):3041-3044.

[5]刘惠丽.1例新生儿皮下坏疽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42-43.

外科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篇12

外科感染性疾病比较多, 有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肌肉感染、外伤性感染、内脏器官性感染、手术后伤口感染、胸腹腔及脏器的感染、盆腔脏器及盆腔感染等。感染的病原体有各种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外科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原则与感染部位及疾病的发展过程有关, 对迅速诊断和有效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在疾病早期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及症状性治疗往往就能够有效地控制感染, 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在用药前应该尽快明确致病菌, 如有条件应做血液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如条件较差可以做血、尿和体液的细菌学检查, 对于诊断细菌性感染也有极大的帮助。在外科感染中, 除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外, 一般为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在获得细菌培养结果之前, 可先根据感染的部位、临床表现特点和脓液涂片革兰染色的结果, 估计可能的致病菌而选用较敏感的抗生素, 即通常所说的经验治疗。

自从抗生素问世以来, 绝大多数外科化脓性感染均获得了有效的控制, 在此情况下有些外科医生错误地认为, 感染似乎对外科已不构成威胁, 但事实恰恰与此相反, 外科感染的发生率并没有因为抗生素的出现而减少, 反而有与日俱增的趋势。原因就在于没有因病施治, 用药不合理, 小病大治, 用好药用贵重药, 使细菌过早的产生抗药性。更有甚者, 滥用抗生素, 不管是不是感染都用抗生素, 在农村有的医生甚至用青霉素治疗女性乳腺增生症。由于过度应用抗生素, 使抗生素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以前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疾病大多是疖肿、急性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等, 厌氧菌和特殊细菌引起的疾病很少, 但近些年来由厌氧菌和特殊细菌引起的疾病有急速发展的趋势, 并且治疗越来越困难, 稍有不慎就发生死亡, 而且病死率逐渐增高。坏死性感染的临床特点是组织广泛性坏死, 病情发展迅速、并且很凶险, 如处理不及时或不得当很容易引起死亡。此病往往有明显的诱因, 如创伤、手术切口感染、肠造瘘、肛瘘、皮肤溃疡、吸毒和药物成瘾等。此类患者往往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疾病。浅表伤口罕有厌氧菌感染, 开始往往为G+球菌感染, 如能早期诊断与治疗, 一般经抗生素治疗与局部伤口清洁处理后均能奏效。如伤口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 就有迅速扩展的危险, 厌氧菌在软组织内大量繁殖, 不久就会出现严重感染或具有广泛微血管损伤及组织坏死等特点的感染, 例如气性坏疽、坏死性筋膜炎及侵入性真菌感染等。如果已经明确诊断, 应在抗生素应用的同时立即手术清创, 防止疾病继续蔓延。感染如果逐渐加重, 侵犯于血管内, 如栓塞性脓毒性静脉炎, 诊断明确后也应立即手术切除。

感染部位如果位于封闭的间隙内, 例如关节、筋膜间隙、腹腔内脏器等处时, 例如胆道感染用抗生素效果较差, 感染也很难消退, 均应根据患者情况考虑手术或穿刺引流。如果是空腔脏器发生梗阻并伴有感染时, 一般是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 在患者生理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尽快地解决梗阻的问题, 只有梗阻的问题解决了, 疾病才能更好的控制直至痊愈。

脓肿成熟后可自行破溃, 如肛瘘、皮脂腺囊肿感染等, 破溃的引流口总是引流不充分的, 只有手术切开引流才能保证充分的引流。若脓肿周围已经形成坚硬的炎症膜时, 有时甚至需要对这种膜施行清创切除才会消除脓腔。脓肿如果发生在胸、腹腔时, B型超声或放射引导下的定位经皮穿刺引流有时是可行的, 如位于接近的部位、多发性脓肿或穿刺引流效果不佳时仍应考虑手术切开引流。感染患者需要手术时, 手术时机的选择与患者的生理情况密切相关, 器官功能不全在术前应尽量纠正。如感染已为晚期, 其生理状态已不能恢复正常或术前准备期间患者的生理损害逐渐恶化, 手术引流或感染组织切除对这些术前准备不佳的患者, 可能意味着只能终止其继续恶化。对有些生理情况很差的患者, 必须考虑手术危险性是否增加, 权衡进行性器官功能减退与全身恶化原因之间的利弊后才能做出决策。一旦微循环栓塞及其他器官严重损害或有较严重的脓肿形成时, 抗生素的有效性就会明显下降, 这时候就需要手术干预。手术不仅能起到减压引流作用, 而且能立即改变细菌与机体抵抗力的对比力, 如能手术成功则很快恢复局部血流, 发挥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 “良好的血循环就是最好的抗生素”仍应是外科有用的格言[1]。

在抗生素应用与手术切开引流的情况下感染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病情进一步发展, 这说明感染组织的临近部位已经扩散或血行播散的可能性增加, 器官功能障碍的程度与全身反应的程度也随着感染病程的进展而逐渐加重, 这时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检讨此前的治疗方案, 抗生素是否应用合适, 有无抗药性及是否敏感。生理支持是否也应加强, 各个器官的功能是否正常。危重患者的感染早期可能已有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 治疗方针中必须考虑到器官功能的恢复问题, 在治疗中要测定各个器官的功能并积极的治疗, 受损器官的支持疗法很重要, 并且防止发生器官功能衰竭, 排除导致病死的因素, 尽量挽救患者。

在外科临床上应用抗生素有2种情况, 一是预防性用药, 如污染性手术术前用药, 是为了防止术后手术部位或伤口感染。另一种是治疗性用药, 当感染性疾病发生后给予积极的治疗。不管是哪种情况, 都要有明确的适应证, 选择适合的药物, 尽量避免滥用。轻微的感染可以选择一种或一般常用的抗生素, 严重的感染往往是多种细菌混合感染, 应考虑联合用药。用药的原则应是感染性疾病或预防感染, 用药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 应尽量避免滥用或随便应用抗生素的不良现象, 滥用抗生素不仅造成资源浪费, 而且还给细菌提供了一个产生抗药性的机会, 使大量的耐药细菌产生, 并造成菌群失调, 引起严重的后果。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成膜特性下一篇:市政园林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