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控制标准

2024-09-17

医院感染控制标准(精选12篇)

医院感染控制标准 篇1

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是医院感染控制法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共同构成了医院感染控制法制体系, 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我们通过分析我国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框架体系的历史与现状, 探讨标准发展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展望医院感染控制标准的发展方向。

1 医院感染控制标准的历史发展

自从有了医院就有了医院感染, 并且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医院感染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与方法产生于19世纪中叶, 当时的医院感染控制仅在技术层面发展和应用;到20世纪中叶, 有组织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随着医院现代化管理的发展应运而生。随着医院感染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产品和技术的交流不断频繁, 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相关标准的技术基础已具备, 需求也日益增强。

1.1 在国际上的发展

国际标准化组织 (简称ISO) 的303类19 500项国际标准中, 与医院感染控制相关标准有6类, 内容涉及医院感染控制相关产品、个人防护、空气净化、医疗用品灭菌等[1]。美国是商业健康保险卫生体制的代表, 其医院感染控制相关要求主要通过标准和指南两种形式发布, 其中标准由美国国家标准协会发布, 指南由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的行业协会组织制定和发布[2]。英国的卫生体制是国家卫生保健体制, 有着庞大的医疗卫生政府机构, 英国的医院感染控制指南主要是由英国卫生部和政府建立的国家临床质量管理研究所 (简称NICE) 制定和发布[2]。英国的标准是由英国标准学会 (简称BSI) 制定, 其制定的医疗标准有近300项, 医院感染控制相关的标准同样侧重对相关产品的规范。德国是社会健康保险卫生体制, 其医院感染控制相关文件分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是法律;第二层级是罗伯特·考赫学院发布的操作手册;第三层级是行业协会发布的技术指南和德国标准化协会发布的标准[2]。

1.2 在我国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 我国开始了有组织的医院感染防控工作, 经过近30年的发展, 我国的医院感染控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初步建立了一套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标准的体系, 为指导医院感染的防控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2006年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成立, 开始有组织和系统地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标准。2013年专业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到目前为止我国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已立项38项、发布8项。随着标准立项数目的增加, 我国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2 我国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制定与实施的现状

2.1 医院感染控制标准的制定[3]

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是一类规范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产品、技术、流程等要求的文件。按照卫生标准的制订程序进行制定, 包括卫生标准的立项、起草、多次修改、广泛征求和接受行业内外专家及专业人员的意见、审查等, 完成标准的制定工作。标准的制订和修订过程对于起草单位的资质与范围, 征求意见范围和审查过程均有要求严格, 从而确保制订和修订标准的质量。医院感染控制标准的立项是向社会开放征集, 优先对重点项目和需求迫切的项目进行立项。标准的起草主要由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对起草单位、起草人、标准提交文件有详细的要求, 通过多重审查制度把关标准质量。对标准的审查包括标准委员会、卫生监督中心和卫生计生委三级审查, 分别对标准制订的科学性、格式和协调性、政策业务和上报程序进行审查。通过审查的标准由卫生计生委和国家标准委员会联合发布。

2.2 医院感染控制标准的宣传贯彻与实施

标准的实施情况是检验标准制定的可行性、实用性和标准管理状况的标尺。标准的宣传贯彻 (以下简称宣贯) 是推进标准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医院感染控制的标准宣贯工作主要由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承担。标准宣贯的主要形式是举办国家、省、市的培训班, 召开专业学术会议、运用网络平台等。标准的实施主要通过医疗机构自觉贯彻标准、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手段, 如专项工作督导检查、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检查等。

2.3 标准在推进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由于医院感染控制标准的制定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审定, 广泛征求行业内外的意见, 参与起草的单位和专家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因此发布后的标准就成为医疗机构落实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重要依据。自2009年发布第一批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以来, 现已颁布的8项标准对相应的工作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4]。例如, WS310.1-3 2009 3项消毒供应中心标准于2009年发布, 2013年张宇等[5]在我国9个省市对3项标准的执行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结果显示3项标准发布后卫生行政部门均组织了标准的培训与宣贯, 并将其中的要求纳入了医院评审项目中, 推动了58.9%的医院实现消毒灭菌物品集中供应, 100%的医院配备了压力蒸汽灭菌器。3项标准的发布大大规范了我国医院消毒供应工作。

3 制定与实施医院感染控制标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1 标准制定循证证据不足

医院感染控制标准的制订需要循证证据的支持, 目前我国标准中部分技术指标是参考和采用国际和其他国家的标准和指南, 另一部分则是按照实践经验制定, 只有少部分是根据我国的研究结果制定。我国幅员辽阔, 经济水平和医疗条件发展不均衡, 国际上现行的标准和指南有些不适用于我国的医疗机构。因此, 针对我国独有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 为标准编制提供证据是我国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制定中要做的工作。

3.2 标准的范畴尚不明确

从总体趋势来看, 国内外标准制定的范畴正在从产品的标准化向技术、流程、管理要求和产品全方位的标准化发展。医院感染控制标准范畴除去在传统的消毒产品、消毒方法、个人防护用品等基本领域以外, 也开始涉及防控技术要求、防控流程要求等内容, 对于管理的内容也有所涉猎。标准范畴的发展使标准与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行业指南的界限难以界定, 因此在标准制定中因为范畴的模糊导致的标准立项和编制过程中难以确定目标和内容范围。

3.3 标准立项的规划性不强

我国医院感染控制标准的立项是以开放性向社会征集的形式, 该方式的优点是能更加贴近一线工作的实际需求, 缺点是标准制定规划性不强, 各项标准之间的关系定位不够明确。而且, 我国尚未确立系统的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框架体系, 导致已立项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清, 不利于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3.4 各项标准内容存在部分交叉

现立项的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是按照学科构架设立标准项目, 包括医院感染的防控技术、重点流程和重点部门等标准, 优点是便于医疗机构的使用和执行, 但是在编制过程中会出现各项标准内容的交叉, 甚至出现标准内容不一致的情况。

3.5 贯彻标准的力度有待提高

目前医疗机构习惯执行国家法律、部门规章和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医院感染控制相关文件, 而不太关注医院感染控制相关标准, 导致某些已颁布的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束之高阁, 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4 对我国医院感染控制标准的设想与展望

4.1 建立我国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框架体系

21世纪以来, 随着医院感染控制国际交流的日益提速和全球化的进度加深, 我国制定的标准应符合国际准则, 以便于产品、技术和经济的交流;同时我们制定的标准, 应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体制特点, 标准的本土化也是我国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框架建设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则。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原则的指导下, 建立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框架体系, 首先要明确医院感染控制标准的范畴, 即明确标准与法律法规、政府发布的行政文件、行业指南的区别与界限。然后建立医院感染标准框架, 厘清框架中各部分应该包括的标准项目, 明确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同时要界定各项标准项目的内涵与外延, 避免各标准之间的交叉和重复。

4.2 加强与标准相关的科学研究

严谨、可靠的科学研究是标准制定的基础, 繁荣医院感染控制的学术研究是夯实标准制定基础的必要条件。我国医院感染控制科研工作起步晚, 但发展较快。目前, 首先需要加强医院感染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学术交流, 促进学科科学研究的长足发展;其次可以通过设立标准相关科学研究的基金, 支持与标准相关的科研的开展。

4.3 推进医院感染控制标准的落实

标准本身是一类无强制性、自愿采用和遵守的文件, 但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各个国家均用不同的手段将其强制实施, 特别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关键要求与技术, 例如消毒灭菌要求、医院感染防护要求等。主要通过如下四种方式和手段促进和保证标准的实施:1通过法律采用, 将标准要求转变为强制性要求, 保证其实施。2通过行政监管的手段, 通过督导、检查、评审等方式促进标准落实。3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 规范市场, 设立行业准入, 从而促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4通过行业自律的手段, 加强标准落实。

摘要:在医疗和医院感染管理实践中对医院感染控制标准的需求日益增强。从2006年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成立到现在, 已立项的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有38项, 已发布8项。现阶段, 我国医院感染控制标准的制定、宣传贯彻和实施按照《卫生标准管理办法》的要求执行, 已发布的标准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目前, 制定与实施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仍然存在着循证证据不足, 标准的范畴不明确, 标准立项的规划性不强, 贯彻标准的力度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 我国亟需建立医院感染控制标准框架体系, 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医院感染控制标准的落实。

关键词:医院感染控制,医院感染控制标准,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ISO Standards catalogue[EB/OL].[2014-12-03].http://www.iso.org/iso/home/store/catalogue_ics.htm.

[2]李妍嫣, 袁祥飞.主要发达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模式比较及启示—以英国、美国和德国为例[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 22 (5) :44-4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 (国卫法制发[2014]43号) [EB/OL].[2014-08-06].http://www.moh.gov.cn/fzs/s8341v/201407/806d1bc2da914c a883482a2e21453a2f.shtm.l.

[4]高小蔷.医院感染控制标准的重要作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12) :9-10.

[5]张宇, 冯秀兰, 任伍爱, 等.中国9省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3项标准执行现状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10) :2549-2551.

医院感染控制标准 篇2

一、设器械清洗室和消毒室。

二、保持室内清洁,每天操作结束后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三、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必要时配戴防护镜。

四、器械消毒灭菌应按照“去污染——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进行。

五、凡接触病人伤口和血液的器械(如手机、车针、扩大针、拔牙钳、挺子、凿子、手术刀、牙周刮治器、洁牙器、敷料等)每人用后均应灭菌;常用口腔科检查器、充填器、托盘等每人用后均应消毒。

六、器械采用物理灭菌法灭菌,配备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如使用化学灭菌剂,每日必须进行有效浓度的测定,生物监测每周一次。

七、麻药应注明启用日期与时间,启封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现用现抽,尽量使用小包装。

八、修复技工室的印模、蜡块、石膏模型及各种修复体应使用中效以上消毒方法进行消毒。

九、用后的敷料等医用垃圾的处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1、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感染性废弃物置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

2、锐器(针头、穿刺针等)用后应放入防渗漏、耐刺的容器内,3、无害化处理。

十、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按传染病常规处理。

十一、各种消毒浸泡方法、药物浓度符合要求,消毒液每天更换并用含氯测试纸测试浓度。

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评价标准 科室 检查日期 年

月 日 得分 考核存在问题内容要求 评价方法 扣分 得分 项目 一.制定并落实口腔科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的各项规方法:查看《医院感染管理手册》无相应制度或有制度未落实扣0.2分

章制度,建立.健全消毒管理责任制。(5分)

二、建筑布局及工作流程符合环境卫生学和医院方法:现场查看

感染控制要求。(5分)不符合要求扣02分 1.诊疗区域和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应当分开。

2.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100%,一次不合格扣5分。三.手卫生设施及执行情况符合要求,隔离防护措方法:现场查看 口施执行到位。以监测为主(10分)一项不符合要1.诊室配备流动水.肥皂或洗手液.速干免洗手消毒液.干手设施。肥皂要干燥.清洁腔求扣0.2分 存放。科2.在诊疗操作时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

3.每次操作前.后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每治疗一个病人制更换一付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使用快速免洗手消毒液)度四.口腔科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符合相关规范方法:现场查看器械清洁消毒情况

要求。以监测为主(10分)不符合要求扣05分 反复使用的口腔器械先去污染,加酶浸泡.清洗.注油然后再进行消毒和灭菌。规五.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选方法:现场查看 范 择适宜的消毒或灭菌方法。(15分)监测不合格每1.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一项扣05分 人一灭菌。

2.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一人一消毒。3.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操作前必须消毒。

4.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及时清洁.消毒。

5.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不能堆放,手机之间应保留一定间隙。

6.灭菌前空载进行BD测试。六.每次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及时踩脚阀冲洗管腔不符合要求扣0.2分

30秒,减少回吸污染。(5分)七.口腔诊疗区域内应当保证环境整洁,定期消毒。方法:现场查看(15分)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3分 1.每日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有记录。

2.每日定时通风。

3.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有记录。4.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5.紫外线强度监测合格,有记录。八.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定期进行浓度和微生物污方法:查看记录及资料 染测试。(10分)一项不符合要求扣05分 1.含氯消毒剂等易挥发的消毒剂每日监测浓度。

2.使用中消毒液有无过期.沉淀。九.按规范要求做好消毒灭菌等工作。(10分)

一方法:现场查看灭菌消毒情况

项不符合要求扣02分 1.无菌储槽中的棉球.敷料,一次性口腔包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为24小时,标明开启日期.时间。

2.麻醉药品开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2小时,抽出的药液保持时间不超过2小时。

3.消毒液每日更换,标明启用日期,时间,失效时间。4.拖布分室使用,有标识,悬挂晾干。十.医疗废物处置符合要求。(10分)相关记录完方法:查看医疗废物处置登记,查看一次性物品用后处理情况,查看医疗废物的 善不符合要求扣05分 分类、收集情况 1.医疗垃圾必须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内,有效封口,有标识(科室名称.日期.时间)

2.各种污物放置合理,禁止与生活垃圾混装。3.针头.刀片等应放入锐器盒收集,统一焚烧。

4.禁止流失和代送,相关记录完善。十一.组织院感学习,培训情况以及感染知识考核。方法:提问1人医务人员及工人(5分)一次不合格扣02分

医院感染原因及控制感染管理对策 篇3

【关键词】医院感染;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44-01

1医院感染原因

1.1易感人群集中一般住院病人由于原发病的影响,往往会导致免疫功能失调,易感性较高,因此,所有住院病人都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对象。

1.2毒力强耐药菌株易于形成引起院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来源于病人,此类微生物经过多次繁殖,反复传播,毒力很强而且长久在广泛应用抗生素的医院生长繁殖。当细菌进入人体后,迅速生长繁殖,就会导致正常的相互制约的菌群失调,很快达到治病量,导致感染的发生。

1.3对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护理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对院内感染管理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职业防护意识淡泊,影响了医疗护理质量,有的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

1.4感染管理知识缺乏由于种种原因,有关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不到位,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对标准预防的概念不清楚,部分医院没有设立感染科,没有配备专职人员。医疗废物不断增加并已经成为医院感染和社会环境的污染源,在基层医院由于这方面管理制不完善,容易导致二次交叉感染。

1.5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导致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特别是基层医由于不合理院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存在,联合用药不规范,用药时机不规范,时间、用法、用量不规范等问题。

1.6院内感染管理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在临床工作中护理管理者忽略了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一次性物品管理制度的检查,造成一些违反规范要求的操作行为。医疗废物如果分类不清楚,处理不当或者不及时,就会引发传染源扩散或发生院内感染。

1.7医院环境污染严重医院中由于传染源多,所以环境的污染也严重。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感染患者的病房,厕所的污染也很严重,抽水马桶每抽一次水都可能激起大量微生物气溶胶。

1.8侵入性诊治手段的增加美国每年因使用医疗器械而发生感染者占医院感染的45%。如内窥镜、泌尿系导管、动静脉导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入装置等侵入性诊治手段,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导人体内,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

2控制感染对策

2.1改进医院建筑与布局医院建筑布局合理与否对医院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对传染病房、超净病房、手术室、监护室等,从预防感染角度来看,为防止细菌的扩散和疾病的蔓延,在设备与布局上都应有特殊的要求。

2.2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做好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工作,减少漏报 ,能及时发现问题 ,尽早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蔓延。落实制度 ,制定考核标准,每月考核 1次 ,每月向科室反馈漏报个案表、科室漏报率 ,使报告工作细化、量化 ,使漏报率逐步达到卫生部的要求 ,有效地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2.3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规划和组织协调。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前提。

2.4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以组织专题讲座、职工进修、岗前教育为重点,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通过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2.5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是通过监测取得第一手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发现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监测来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

2.6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广泛使用,有效的预防、控制了医院感染,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医疗护理质量。临床科室在一次性用品使用后按规定进行污染垃圾分类初步消毒,并装入黄色医疗垃圾袋,实行无害化处理,防污染物品流入社会造成危害。

2.7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格消毒灭菌观念,使医院感染率降低到最低。无菌操作规程是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医疗法规,贯穿在各项诊疗护理过程中。

2.8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证、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提高感染患者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根据药敏结果针对性用药,避免盲目的经验用药。

总之,管理和控制医院感染是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要解决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困难 ,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建立健全 ,加强感染管理科工作的主动性 ,以及各职能部门的协调。认真开展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做到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检查安全化、监测常规化,才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院感染控制标准 篇4

关键词:手术器械,标准化,灭菌,感染控制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 手术成为治疗一些顽固疾病最有效的方式, 其实施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是如果对手术器械处理不当易引发医院感染事件, 减弱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应实施合理有效的手术器械清洗流程。本文研究了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标准化手术器械清洗流程后对于医院感染控制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属三甲综合性医院, 随机选取我院609件手术器械为研究对象,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面积为687 m2, 共配备工作人员42名, 其中男13名, 女29名;主要设备有:全自动清洗机4台、超声波清洗机3台、高压水枪3台、高压气枪3台、纯水机2台、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3台、环氧乙烷灭菌器2台、全自动封口机2台、干燥箱3台、高温低温生物培养阅读器1台、温湿调节监测仪2台。

1.2 方法

研究方法: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标准化手术器械清洗流程前, 在609件手术器械中随机抽取150件进行无菌一次检验, 使用609件实施201例手术。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标准化手术器械清洗流程后, 在609件手术器械中随机抽取150件进行无菌一次检验, 使用609件实施198例手术。

标准化手术器械清洗流程:水质为软水及纯化水, 清洗剂选择多酶清洗剂, 以便分解手术器械上残留的血液、体液等。消毒人员根据手术器械的类型实施不同的消毒方法, 能进机清洗的使用全自动清洗机清洗消毒, 可拆卸的器械应拆开后清洗消毒, 精密细小器械应手工清洗消毒, 清洗消毒完毕后使用机械烘干。手术器械所选用的灭菌包装盒使灭菌剂与手术器械良好接触, 避免器械暴露在空气中, 包装前擦洗除尘, 包装松紧适宜, 不能妨碍空气的排出和灭菌剂的渗透。对手术器械包装前应严格检查器械外观清洁度和功能完整性, 并在包装内部放置化学指示卡, 包装外粘贴化学指示胶带。包装完毕的手术器械应及时进行灭菌处理, 严格按照高压蒸汽灭菌步骤进行。

1.3 观察指标

记录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标准化手术器械清洗流程前后手术器械的无菌一次检验合格率以及手术后医院感染率。

1.4 统计数据分析

使用软件SPSS17.0对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卡方值 (χ2)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标准化手术器械清洗流程前, 手术器械无菌一次检验合格率为84.66%, 实施后手术器械无菌一次检验合格率为95.33%, 有较大差异 (P<0.05) ;实施标准化手术器械清洗流程前医院感染率为9.45%, 实施后医院感染率为1.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是提供无菌物品的主要场所, 对医院的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实施标准化流程管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控制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对手术器械的清洗是保证灭菌效果的前提, 而清洗程度高的手术器械能提升灭菌效果, 有效降低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率。这就要求消毒供应中心对手术器械的清洗制定一套完整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对所使用的水质、清洗剂、设备类型和清洗步骤加以规范, 根据所清洗的手术器械类型制定相应的清洗步骤;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所制定的标准化手术器械清洗流程进行工作, 在保证手术器械以及包装盒的清洗质量的同时保证手术器械的功能完整性, 为灭菌处理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 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标准化手术器械清洗流程, 能有效提高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 对于医院感染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孔月凤.外来手术器械全程质量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34) :4723-4724.

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 篇5

一、病区成立临床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小组,制定并落实病区感染管理制度,每月有工作小结(在当月26号前完成),每季度有培训记录,有参加培训者本人签名。

二、病房环境整洁无污染,空气新鲜无异味。患者的安置原则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科收治,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三、工作人员掌握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技术、标准预防、手卫生规范及职业防护。

四、治疗室、处置室、清洁整齐,治疗室每季度有空气监测,每日有紫外线消毒,强度半年监测一次。保管室清污分开,整洁,每周消毒一次,有记录备查。手及物表监测合格。监测不合格有原因分析、整改措施和追踪监测。

五、无菌物品、消毒剂、一次性医疗用品无过期,存放符合要求。无菌物品有指示卡、包布清洁。盛装消毒剂容器每周灭菌两次,并注明灭菌日期和有效期。六、一次性医疗物品用后应初步毁型。凡用过的刀片、针头直接入利器盒内焚烧,污染品直接入医疗垃圾袋扎口运送,送焚烧炉焚烧,有清洁工与焚烧炉值班者交接签名。空针等不得重复使用。

七、不在病房走廊清点被服。病人被服清洁,凡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八、病床湿式清扫,一床一套、一桌一抹布,用后浸泡消毒。被褥、枕芯要定期更换、清洗。床垫被污染及时进行特殊处理。地面湿式清扫,拖布分区分室使用,浸泡消毒,悬挂晾干,标记醒目。

九、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每项填写完整,如实报告院感病例。

十、建立血压计袖带、体温计、听诊器、手卫生清洁消毒制度,血压计袖带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一次,消毒后有记录备查。污染的压脉带、网袋、湿化瓶每天与供应室兑换有记录

十一、病人转科、出院、死亡后,应对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有记录备查。

十二、垃圾分类处置(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分开),运送垃圾必须封扎袋口,清洁工与焚烧炉值班者有交接记录,并签名。

十三、每月有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的监测记录。

洗手与医院感染的控制 篇6

关键词 医院感染 洗手 预防

资料与方法

临床医务人员中随机抽样,对洗手时间、洗手前后比较及各科医务人员洗手后细菌菌落总数合格率进行分析。其标本采集、细菌检测及结果判定,均按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

结 果

医务人员洗手意识淡薄,护士较医生及其他从事临床工作的人员意识更强,但操作后洗手人数也只占36%;操作前更少,护士为7.4%,整个医务人员仅为4%。

医务人员洗手前后带菌情况:洗手前平均菌落数为18.4cuff/cm2,洗手后降至1.8 cuff/cm2,差异有显著性(P<0.001)。

医务人员洗手后细菌菌落总数合格率比较:92例医务人员中,合格84例,合格率为91.3%。其中医师38例,合格35例,合格率92.1%;护士54例,合格49例,合格率为90.7%。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讨 论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将洗手定义为:将手涂满肥皂泡沫,并对所有表面进行强而有力的短时揉搓,然后用流动水冲洗[1]。通过卫生洗手,可明显清除和降低暂居菌的密度,一般认为能使手表面的暂居菌减少10倍[2]

存在的问题:①部分医务人员无菌观念差。②洗手率低:目前,医务人员在诊治时不常洗手的现象普遍存在。就洗手率而言,国内报道平均为16.36±2.62%,国外只有9%[3]。洗手、泡手,护士明显高于医生,外科医生高于内科医生,病房高于门诊,临床科室高于医技、后勤部门。③医务人员手带菌率高,洗手合格率低。

落实规章制度,加强洗手监测与质量控制。我院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职能科室,制订了一系列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包括洗手消毒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加强洗手质量控制,定期监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实行相应的奖罚制度,将医务人员洗手监测结果与工资、奖金等挂钩,能有效提高洗手合格率。

加强教育培训,规范洗手方法。经常对医务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是预防医院感染重要的管理措施之一。要从洗手技术、洗手指征、洗手类型、洗手持续时间、擦手用具等方面落实洗手技术。

加强对重点科室的监测与管理:加强外科医护人员洗手(特别是术前)管理非常重要,其他如血透室、换药室、新生儿室、产房、口腔科、ICU等也属易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应制定单独的科室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对这些科室工作人员手、消毒剂、环境等的细菌学监测,督促其加强手的卫生。

不断改善洗手条件,使用高效、方便的护手消毒剂。改水龙头为脚踏式、头触式或红外线感应开关。每人一巾,避免使用公共毛巾,使用一次性洗手刷,减少开关、水龙头及毛巾对手的污染。在洗手后,应用爱护佳、碘伏、安尔碘氯等手部消毒剂,可提高洗手效果,并使手细菌培养无菌生长率达95%~100%。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现代护理学管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37-338.

2 耿莉华.医院感染实用护理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2(4):292,296.

3 尚小梅,郑修霞,王宜芝,等.临床医务人员洗手行为观察与分析.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1,11(6):455-456.

社区卫生机构首诊时机不成熟

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是必要的,但时机还不成熟。在现阶段,门诊病人分布最多者仍为三级医院,但较以前降低,社区机构的病人所占比例正在逐渐增多,尤其是在社区机构建设好的城市,越来越多的病人走向社区机构。调查证明医院病人可分流到社区的潜力仍很大,三级医院有35.8%、二级医院有47.8%的门诊病人可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中心的大多数医生认为社区首诊是必要和可行的,社区机构的病人多数同意社区首诊制。这些方面皆为社区首诊制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医院感染控制标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我院儿科收住患儿326例, 其中男181例, 女145例;2012年收住患儿390例, 其中男203例, 女187例。

1.2 方法

对儿科2011年326份、2012年390份出院病历进行调查,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2 结果

见表1。

3 预防与控制措施

3.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各项规章制度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管理, 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实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院感科—科室感染管理小组三级管理组织。各组织积极配合、相互协调, 共同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应急预案等, 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进行医院感染监控、督查, 对监测中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2 加强培训、考核, 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认识和业务素质

提高科室工作人员思想意识、业务素质在控制医院感染过程中至关重要。临床护士与患儿接触最频繁, 对保障质量、预防医院感染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使护理人员了解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 提高业务素质, 院感科、护理部、科室定期组织培训学习, 讲解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医院感染案例, 相关法律、法规、消毒技术规范、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无菌操作技术、专科护理知识等, 并定期考核。

3.3 严格医务人员手卫生

手卫生与医院感染有着密切关系, 洗手是阻断疾病传播的关键环节, 对降低医院感染起着重要作用[2]。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医务人员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按照洗手与手消毒指征做好手卫生工作, 每诊疗、护理一位患儿一洗手或手消毒 (手上没有可见污物时可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 同时加强工勤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 防止医源性感染发生。

3.4 加强病房管理

3.4.1

严格按照患者安置原则安置患者, 即非感染性疾病与感染性疾病的患儿分室收治, 不同种类疾病的患儿分类安置, 新生儿单独安置。

3.4.2 严格陪侍、探视制度

严格限制陪侍、探视人数、时间, 尤其是新生儿、危重患儿, 陪侍、探视人员患呼吸道、肠道传染病和皮肤病者应予以拒绝。

3.4.3

普通病房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得小于3 m2、床间距不小于1 m, 保证足够的床间距以及周围环境的通风。

3.5 搞好消毒灭菌

3.5.1 重视病房清洁、消毒, 每天定时进行2次自然通风后空气消毒机或紫外线照射消毒;

地面湿式清扫每日至少2次, 遇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用含氯消毒液擦拭。病室床单位做到一桌一巾一消毒, 床刷做到一床一套。床单每周更换1次, 污染时随时更换。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床头柜、桌、椅均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每月对病区进行彻底清扫。

3.5.2 氧气湿化瓶每日更换, 认真清洗、消毒, 晾干备用, 做到一人一用, 或用一次性氧气湿化瓶。

蓝光箱和暖箱每日清洁, 水槽每日清洗后更换蒸馏水, 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 每周消毒1次, 用后终末消毒。接触患儿皮肤、黏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听诊器、血压计等, 根据各种物品性能及使用情况采取不同的消毒方法, 以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

3.5.3

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每月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 包括室内空气、物体表面、无菌物品、工作人员的手、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强度等。

3.6 对患儿家属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3.6.1 做好患儿陪、探视人员管理及预防交叉感染知识的宣教工作, 如:

未经许可不进入其他病房;不与其他患儿交换玩具、图书;勤洗手, 尤其要做到饭前便后洗净手;多饮白开水;咳嗽、打喷嚏时用手绢或纸巾捂住口鼻;奶具消毒方法;陪侍患儿者患有或疑患感染性疾病时要劝其换人陪侍等。

3.6.2 提倡母乳喂养。

母亲喂奶前, 认真洗手、清洗乳头;人工喂养时, 液态奶必须煮沸后喂食;奶粉必须用开水调配, 现吃现配;母亲内衣每日更换, 汤匙、奶瓶严格消毒, 尿布洗净后用开水烫, 并经日光曝晒, 必要时消毒。母亲患感冒时戴口罩或暂时离开病房并及时治疗。

3.7 加强基础护理

常规做好口腔、皮肤、侵入性操作的护理工作。

3.7.1 口腔护理。

认真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破溃、霉菌感染, 每日0.9%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口腔1次。对长期使用抗生素者, 为防止鹅口疮的发生, 喂奶后予0.9%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口腔, 再用制霉菌素涂口腔, 每日2次。

3.7.2 皮肤护理。

经常翻身、更换体位, 注意观察颈周、耳后、腋下、肘部、腹股沟等皮肤皱折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等,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次排便后做好臀部护理, 预防红臀。

3.7.3 脐部护理。

保持脐部的干燥, 注意消毒脐根部, 并观察脐轮有无红肿、有无异常分泌物及异味等, 如果发现脓性分泌物, 及时做细菌培养, 遵医嘱给予相应的处理。

3.7.4 置管护理。

每天观察置管部位有无感染表现, 评估是否需更换留置管或拔管。

3.7.5 侵袭性操作。

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动作轻柔, 减少黏膜的损伤, 减少感染机会。根据病情评估留置管道风险, 做到尽早拔管, 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

3.8 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疗废物分类放置, 标识明显, 锐器置入锐器盒, 医疗废物桶应有盖、密闭、防渗漏。特殊感染病例的医疗废物双层黄色塑料袋分层封扎, 贴警示标识。医疗废物严格进行交接。

3.9 医院感染病例的管理

3.9.1

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 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 隔离标识明显, 实行专人护理, 并采取相应消毒隔离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 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 不得交叉使用。

3.9.2

出现医院感染病例时, 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要在24 h内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并会同医院感染管理科认真分析发生原因, 采取积极措施, 早期给予干预和治疗。

3.9.3 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要及时查找原因, 采取控制措施。

一旦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 医院应按要求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 并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查找感染源, 分析感染因素, 制定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医务人员人人有责, 特别是儿科作为高危科室, 护士只有不断增强医院感染控制意识, 并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 认真落实各项医院感染工作制度、规范护理执业行为, 管理人员加强监控、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才能尽可能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 加强基层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年来针对儿科医院感染采取的相应预防与控制措施。结果 2011年住院326例患儿, 发生医院感染11例, 感染率为3.37%;2012年住院390例患儿, 发生医院感染6例, 感染率为1.53%。结论 加强儿科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儿科病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王艳华, 陆敏, 杨树杰, 等.孝感市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 (8) :67.

规范护理操作控制医院感染 篇8

1 增强预防医院感染意识

首先应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 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观念, 增强护理工作的责任心, 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 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医院感染知识和护理操作培训中。

2 严格洗手制度

手是病原体传播最主要的媒介之一, 有报道, 医院感染患者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占30%, 若无正确的洗手方法, 消毒隔离观念淡薄, 则易形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 护理人员应自觉养成洗手和手消毒的习惯, 在完成每一个护理操作后都应该规范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这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3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在各种注射药物的配制、进行肌肉注射、静脉穿刺时, 从拿注射器、吸取药物、一次性输液管的准备到注射、穿刺的完成, 任何一个环节都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如果消毒不严格, 消毒剂的浓度不够, 都有导致注射部位感染的可能。特别在进行侵入性的护理操作时, 更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避免发生感染。

4 正确使用消毒剂

在使用消毒剂时, 应先了解消毒剂的性能和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 尤其是对污染物品的预处理, 要根据其种类和污染程度来配制消毒液的浓度, 污染严重时要加大剂量和延长作用时间或增加消毒次数, 从而达到预期的消毒效果。

5 规范使用护理用品

5.1 体温表、止血带类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 要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做到一用一消毒。

血压计消毒前应将血压计打开, 对袖带进行双面消毒, 并定时清洗。使用后的各种管道, 如雾化吸入机、氧气湿化瓶、呼吸机, 一般选择中效消毒剂浸泡处理, 浸泡消毒时, 应特别注意消毒液要注满管腔, 浸泡30 m in, 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晾干备用。

5.2 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按相关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管理, 以有效地控制病原菌的扩散, 切断其传播的途径。

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策略 篇9

1 设立三级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完善监控网络

按照《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 我院设置了副院长直接领导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 (简称院感科) , 形成了委员会—感染科—临床科室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组织。院感科主要负责组织全院各科室部门的感染监控工作, 每月定期对监控结果进行双向反馈。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在科主任的领导下, 由护士长、兼职医 (护) 师组成, 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特点, 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及消毒隔离制度, 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 采取有效措施。全院从上到下, 职责明确, 责任到人, 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效能, 在完善的制度下, 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

2 重视管理人员培训,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团队

2.1 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现状

医院感染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是为提高医疗质量而做出的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工作, 它是医学发展史的一部分。尽管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 但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目前我国各医学院校没有医院感染控制专业, 现在从事医院感染管理的专业人员基本上都是从医学相关专业转行而来, 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大都是靠从前的临床经验和继续教育获得, 在整体水平上和西方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2.2 加强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教育医院感染管理工

作涉及多部门, 它要求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现代化的管理意识[2]。结合我院实际情况, 医院领导对院感工作十分重视,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学科建设, 选拔一批懂业务、懂管理、有多年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积累的医务人员, 给予重点培养。有计划、针对性的派出专职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 加快知识更新, 掌握新的感染理念, 培训结束后提出感染管理整改措施, 避免感染管理工作形式化。

3 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对策

3.1 加强监控措施, 规范感染管理

我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采取随机检查与定期监控相结合, 每周3~5次深入临床科室, 对易发生感染病例加强督导检查。如住院时间长接受抗菌素治疗者;年老体弱、合并慢性病, 免疫力低下者;罹患肿瘤接受放化疗者;频繁接触医疗操作者, 随时发现问题, 与科主任、护士长探讨沟通, 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并限期整改。重点科室重点查, 定期对手术室、供应室、ICU、血透室、产房、内镜室、导管室、口腔科各种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重点监测室内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消毒液浓度、紫外线灯强度等。加强医疗环境、医疗用具的管理, 规范医疗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每月全院综合性查房, 进行评分, 严格责任追究, 将医院感染工作纳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用标准评价工作内容, 使其规范化、制度化, 有力地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3.2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控制感染病例漏报

持续开展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和错报率的质量管理, 制定“医院感染报病信息卡”, 各临床科室医师逐项、如实填写, 24h内上报。接到报卡, 院感科专职人员深入病房核实是否为医院感染, 实现医院感染的实时、动态监控, 避免发生大范围暴发流行。同时, 也要对出院病例定期到病案室进行具体审查, 发现其中有关医院感染的迹象或有疑问者向临床反馈, 提高临床人员感染控制意识, 并使感染率、漏报率得到了补充。不论是运行或出院病例如若发生漏报, 根据考核办法, 纳入科室每月综合评价, 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 奖罚分明。每月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对全院感染病例数据, 包括医院感染率、漏报率、送检率、医院感染病原体、感染病例个案信息, 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反馈, 提高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 降低漏报率, 取得预期效果。见表1。

3.3 重视医院感染病原体耐药情况的监测

多重耐药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其引起的感染呈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在细菌耐药监测系统下, 我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每周至少三次到检验科微生物室收集院内多重耐药菌监测信息, 根据报表信息指导临床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 进行床旁隔离, 并使用隔离标识提示。当患者外出检查时应由工作人员陪同, 并向交接科室说明须执行接触隔离措施。要求护士长加强清洁消毒工作,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实施诊疗操作时, 尽量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特别强调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同时加强抗菌药物管理, 每季度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耐药菌株的监测结果及趋势分析以季报的形式向临床医师及临床药学公布, 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降低耐药率, 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了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有效实施感染管理与控制策略的方法, 减低医院感染率的发生。方法 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 对感染控制的各个环节制定标准, 通过工作中的实际情况, 全面回顾性分析、总结影响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几个重要部分。结果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 重视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培训,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执行相应的奖惩措施是有效推进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结论 改进及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体系是提高医护质量、确保医疗安全的关键。

关键词: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参考文献

[1]姜健康.医院感染控制的对策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8) :1117-1119.

加强护理管理 控制医院感染 篇10

1 加强组织领导, 注重环节质量控制

1.1 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护理部主任是医院感染委员会的成员之一, 各临床科室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小组, 科主任、护士长任组长, 科里选责任心强、知识丰富的医生、护士担任医院感染的质量控制医生和质量控制护士, 形成医院感染三级管理组织体系。制定管理组织的职责和工作内容, 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的作用。

1.2 完善规章制度, 加强监督检查

做好预防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 主要取决于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在制定制度时必须要注意从现实条件和可能性出发, 以利于检查和执行。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修订和完善;制定“医院感染考核标准”, 各科室以此为依据, 由质量控制医生和质量控制护士每周1次进行自查, 及时发现科室存在的隐患并上报;医院感染科采用定期检查、随时抽查或深入第一线等途径, 了解科室的护理管理现状和质量, 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护理部;护理部在每月1次的质量控制会上对科室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并统一做法, 由护士长带领科室人员实施, 限期整改, 将整改结果反馈给医院感染科, 保证规章制度落实到位。

2 加强日常工作的管理

2.1 重视手卫生

医护人员的手与病人直接接触, 是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 经医护人员的手传播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 而医护人员的洗手执行率<40%[1]。因此, 组织护士进行洗手的培训很有必要, 通过培训使其意识到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2]。医院感染科对手卫生应进行全员培训, 并下发有关资料。医院感染科和护理部应不定期对各层次的人员进行手卫生的考核, 对考核不合格者与科室考核分挂钩, 保证手卫生执行到位, 预防感染的发生。

2.2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

在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3], 如护士为病人静脉输液时严格执行“一人一巾一带”“一人一针一用”“一治疗一洗手”, 做好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的消毒隔离工作。护士应正确选用和配置消毒剂, 准确掌握消毒时间, 保证消毒效果;根据物品污染后的程度和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对高度危险性的物品要做到灭菌处理, 接触皮肤黏膜的要一用一消毒;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特别是侵袭性的操作, 积极学习消毒的新知识、新方法。

2.3 改善消毒设备

对手术室、产房、ICU、CCU等重点部门应安装循环风空气消毒机, 对紫外线灯管安装定时器, 既能保证空气消毒效果, 又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3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考试培训

进行教育培训是搞好医院感染管理的基础, 应制订全员培训计划, 每年对在职护士、新调入护士、合同护士进行严格的岗前教育培训, 提高护士的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 熟练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操作, 以保证护理工作的正确实施。护理部每月对护士进行护理理论知识考试和护理技术操作考核, 其中包括消毒隔离、无菌技术、医院感染等内容, 考试成绩与奖惩挂钩, 增强护士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意识, 使护士能自觉参与医院感染的管理。

4 加强重点科室和人员的管理

4.1 加强重点科室的管理

手术室、供应室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 区与区之间有实际屏障, 人流、物流由污到洁不能逆行[4]。对产房、换药室、治疗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洗衣房等, 可制定适合各科实际工作的感染管理制度, 督促检查落实到位, 同时应做好各项监测工作, 加强重点科室的管理来提高整体预防措施的实施, 达到预防工作和管理制度规范化, 以确保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4.2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培养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 认真贯彻《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工作的认识。上班时要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无菌操作时要戴口罩;操作前、后要用流水洗手, 如接触具有传染性病人、抽血、处理污染物品尽量要戴手套, 必要时穿隔离衣, 做到既保护自己又保护病人, 防止交叉感染发生。

关键词:医院感染,护理管理,质量控制,手卫生

参考文献

[1]李嫦珍.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3) :308.

[2]王文革, 许岩, 华楠.手卫生在控制医务人员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 2008, 22 (3C) :822-823.

[3]闫新丽, 朱小慧.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体会[J].全科护理, 2008, 6 (12A) :3178-3179.

加强安全注射教育,控制医院感染 篇11

【关键词】非安全注射;控制;医院感染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72-02

注射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中最常用技术手段,数十年来注射在治疗和治疗方面充分发挥出重要性,但同时注射也在被滥用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加强安全朱社教育,在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十分重要。

1注射技术的应用

为了达到预防或治疗目的,使用注射器和针头将某种物质经皮肤穿刺入体内的一种医疗操作,可以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发展中及转型国家每年至少进行160亿次注射操作。绝大多数(大约95%)的注射用于医疗。免疫接种约占全部注射的3%,其余的则用于其它指征,包括输血和血液制品以及避孕用药。

2非安全注射及滥用注射的危险

WHO对安全注射要求立法,这项在美国起步最早,安全注射法已有11年的历史。非安全注射可能对接受者造成损伤或感染,使实施注射操作医护人员遭受针刺等伤害。

2.1病原微生物,血源性传播全球每年非安全注射比例高达40%,并通过医院这块跳板,造成血源性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些传播的共同特点是潜伏期长,以慢性化,引发肝硬化24%,引发肝癌28%,而危及生命,所耗费得社会资源巨大。据报道:每年全球由非安全注射导致2250万人感染乙型肝炎,270万人感染丙肝,8.9万人感染艾滋病,130万人提早死亡,中国占30%约40万人,5.2亿美元的直接医疗费用支出,中国占27%约1.4亿美元。

2.2导致多种细菌感染。如脓肿、败血症、行内膜炎及破伤风等。

2.3非安全注射对实施注射者美国440万医护人员每年被针头刺伤或被医疗锐器刺伤的人数达80万,护士每年发生80-100万次针刺伤。我国如按每年各种注射30亿次,医护人员600万次受针头或医疗锐器刺伤人数估计为100万次左右。

2.4注射技术不当,造成创伤性麻痹、神经损伤。

2.5注射不当引起中毒、输液反应、过敏性休克等。

2.6注射废弃物处理不当给他人造成的伤害,同时污染环境。

3非安全注射和滥用注射的原因

导致非安全注射和滥用注射的原因既有病人方面的,也有医护人员方面的。

3.1对注射认识的偏差长期以来不论是病人,还是部分医生都认为注射具有疗效快、作用好等优点,有些医生为了迎合病人的期望和要求,满足病人而滥用注射,有些家长在孩子感冒后发药1-2次无明显好转为使患儿病情尽快得到控制,特别愿意接受注射治疗。岂不知不正当的注射所带来的身体危害。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专家调查发现,95%以上的人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WHO统计,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触目惊心的滥用输液已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我国已成了重灾区。

3.2经济利益的驱动外国人视输液为小手术,澳大利亚人看病基本没有输液的。而我國医院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由于注射给药较口服要收费给,医院收益大,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医院或医生将注射视为增加收入的一种手段。

3.3安全注射意识的淡薄安全注射医护人员责任重大,他们处于医院感染和社会感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下,如果医护人员发生疾病,则又存在把疾病传染给病人或其他医护人员或家庭成员;虽有安全注射知识和操作技能,但实际工作中并不按要求去做。

4加强安全注射教育,控制医院感染

4.1一般预防措施医院感染科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标准化预防知识培训。

4.2严格执行规范化操作规程,各科室由院感小组加强监督检查,坚持标准预防措施和个人防护,预防在注射、采血时发生的针刺伤,皮肤黏膜接触血液、体液。

4.3建立针刺伤报告制度,一旦发生针刺伤及锐器伤,首先要冷静处理,及时报告院内感染科对处理及,用药情况记录及追踪咨询处理方案,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4改善工作条件,配备工作手套,执行全面预防原则。为提高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机率,确保安全注射,减少或杜绝滥用注射和非安全注射,采取多样措施与对策。加强监督,监测指导,加强医患沟通,尽量减少医疗非必要的注射。

参考文献

[1]倪晓平.安全注射与处置进展,2012年7月25日.

加强护理管理控制医院感染 篇12

1 完善医院感染规章制度, 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有关国家的法律法规[2], 结合我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实践经验, 从现代管理学要求的实际出发, 护理部与医院感染科共同探讨制订并完善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同时要求各临床科室认真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 特别是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这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最重要的手段。我们在工作中对临床各级护理人员进行岗位责任制培训, 加强职业道德观念, 增强消毒隔离意识, 尽最大努力控制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 加强全员培训教育, 增加医院感染意识

2.1 培训护士长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护士长是医院感染的具体执行者和监督者, 对医院感染的各项管理制度应全面掌握, 我们重点对护士长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标准的培训, 使护士长能全面掌握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 做好医院感染监督和控制工作, 充分发挥护士长的管理作用, 使医院感染能更有效的得到控制。

2.2 加强护士整体素质培训

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控制医院感染必须要加强护士素质管理[3]。因此, 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方面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对护理人员从职业道德、岗位职责、工作责任心、和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 使其在进行独立执行护理操作时, 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操作, 减少和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2.3 强化医院感染知识的落实

强化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是医院感染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将培训与考核相结合, 对新分配的护士、实习护士、进修护士等人员到院后立即进行岗前培训, 由医院感染科专人负责制订讲课大纲和课程内容, 培训结束后要进行理论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同时还对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的知识、制度、规程、办法等。以增强感染管理意识, 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及制度, 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使控制医院感染理念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 加强重点部门的环节监控, 落实各项医院感染措施

对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重要环节如血液净化中心、口腔科、内镜室、ICU、RICU、手术室、供应室、感染科等重点科室要特别注意加强管理, 这些部门的工作将是防止医院感染重要场所[4]。各科室的消毒隔离工作要根据各专科的特点制定切合本部门实际的工作规范, 确保无菌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合理规范的布局。各种器械清洗、消毒、灭菌这几方面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环节, 我们要求灭菌物品合格率必须达到100%。各级各类工作人员都要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5]。从各个方面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4 定期监测加强监控管理

医院感染科与护理部对医院感染检查时发现消毒隔离措施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沟通, 对定期监测存在的问题要查明原因并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以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感染办对使用中的消毒剂每季度进行监测。护理部根据医院感染科反馈的结果对不达标的科室要求找出原因、制订整改措施, 并要求重新监测。空气细菌培养由各科室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发现问题及时及时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在护理技能考核时重点要求护士操作时严格执行六步洗手法, 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要重点培训至合格为止。

总之,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流程, 消毒灭菌、无菌操作、标准预防是基础;完善管理措施、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是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控制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方法。方法 针对我院近五年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进行持续改进, 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规范护理人员行为, 强化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提高全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结果 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整体提高,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达到规范化。结论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流程, 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医院感染,护理管理,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陈翠敏, 赵先柱, 府伟灵, 等.医院感染管理队伍专业构成的思考与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6 (20) :1574-1575.

[2]胡晓艳, 姜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质量[J].吉林医学, 2012, 33 (4) :891-892.

[3]姚虹, 金鹏, 刘飞.中美两国医院感染管理体系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 2011, 12 (31) :33-34.

[4]窦学梅.医院感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9) :609-610.

上一篇: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下一篇:包装物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