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医院感染

2024-10-03

真菌性医院感染(共10篇)

真菌性医院感染 篇1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呼吸内科真菌性医院感染情况, 对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出现真菌性医院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呼吸内科收治出现真菌性医院感染的患者共71例, 对其病案进行回顾性查阅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

1.2 诊断标准[1]

诊断标准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所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 (2001年) 中相关内容为依据。

1.3 患者纳入标准[1]

纳入标准主要如下: (1) 对患者进行常规血尿检查、粪便检查、渗出液还有穿刺液检查, 对患者以上液体进行真菌镜检, 其培养结果显示为阳性, 患者出院时候确诊为真菌感染或者临床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2) 对患者同一个部位进行标本采集, 进行多次分离之后结果均为同一种真菌; (3) 通过数据统计处理之后将同一个患者的重复真菌排除。

1.4 真菌培养与鉴定方法

对患者各类标本使用镜检, 对于真菌的分离使用沙保弱培养基进行, 真菌分离之后使用ATB Expression微生物鉴定仪对其进行鉴定。

1.5 药物敏感试验

药物敏感试验使用K ̄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纸片产自丹麦罗氏公司, 以该药敏纸片产品所提供的判定标准为依据。

2 结果

41例来自咳深部痰, 17例来自支气管呼出物, 5例来自中段尿标本, 2例来自大便, 2例来自血液标本, 其余标本来源4例。

细菌培养出真菌中占据比例最大的为: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以及光滑念珠菌。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见附表。

3讨论

医院出现真菌性感染的科室中, 呼吸内科是其中一个重要科室, 出现真菌感染率在医院名列前茅, 相对于医院的平均水平要高出很多, 呼吸内科的各种疾病均有可能出现真菌性感染, 在本次研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扩张以及肺癌占据前三位。

患者的感染部位主要是以呼吸道为主, 会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呼吸内科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呼吸系统疾病, 本身呼吸功能出现衰退, 导致呼吸道本身的天然免疫屏障受到损伤, 真菌侵入的概率大幅度增加进而引发感染。出现感染的同时患者的抵抗力会有明显下降, 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还会因为医源性因素使得出现真菌感染的概率大为增加。主要医源性因素如下: (1) 应用静脉高营养液。因为该液体本身为酸性并且大部分高营养液均有高渗的特征, 为真菌的繁殖提供了极为适宜的环境; (2) 侵袭性操作。最为频繁的侵袭性操作主要有气管插管和切开, 导尿措施和留置导尿, 介入性操作还有放疗化疗等, 这些操作都使得人体本身天然免疫屏障遭受破坏, 出现真菌感染; (3) 抗生素的频繁使用。抗生素使用种类过多或者是使用时间过久, 会使得正常菌群得到抑制, 致病菌会因此得以大量繁殖, 最终让患者出现真菌二重感染[2]。

综上所述, 应该对呼吸内科患者出现真菌性医院感染有所重视并积极改善患者的身体情况, 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 尽量避免真菌出现耐药性情况, 需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 加强营养支持, 让患者的抵抗力得以提升。通过各种措施提高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芳, 魏宗赛, 叶小兰.某医院深部真菌感染调查分析[J].东南国防医药, 2012, 15 (5) :124-125.

[2]黄妙芬.126例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12 (9) :226-227.

治疗皮肤真菌感染的良药 篇2

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以其具有感受刺激、调节体温、保护人体的各种器官、维持水盐代谢、自身修复、排泄废物等功能成为人体健康的一道重要屏障。当人体的这道屏障受到真菌的侵害时,它的各项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其中改变最显著的就是皮肤的水平衡。皮肤的水平衡对于其屏障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在含水量充足的情况下, 皮肤会呈现出充盈饱满的状态,此时存在于皮肤表面的真菌很难存活。当皮肤的含水量不足时,人们就会感到皮肤发干发痒,同时也为真菌入侵皮肤深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人体的皮肤有一种特性,即当皮肤缺水时,皮肤的表皮细胞会悄然地从空气中吸收水分来维持皮肤的水平衡。医药工作者利用人体皮肤的这一特性研制出一种治疗皮肤真菌感染的特效药——信利唑(氟康唑)水溶喷剂。

信利唑水溶喷剂利用为受损皮肤提供水分的过程,使抗真菌药物借助水分进入皮肤内部,从而杀死皮肤表面和皮肤深层的真菌。与其他剂型的抗真菌药物相比,信利唑水溶喷剂具有以下5个优势:1.在保持了皮肤所需水分的同时,提高了药效,能更彻底地杀死真菌。因为这种水溶制剂药物能够快速、直接、长期地作用于受损皮肤的角质层,彻底地杀死皮肤内外的真菌。2.使用方便。多数治疗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都需要在清洁患处后才能使用,而且一般都要求每天用药2~3次,而信利唑水溶喷剂只需每天使用1次就可以轻松地杀灭真菌。3.止痒作用迅速。一般情况下,患者在使用信利唑水溶喷剂1分钟内就会明显地感到皮损处的瘙痒减轻。4.能够有效地防止交叉感染。很多杀灭真菌的药物都需要用棉签或手指涂抹患处,这样极易造成交叉感染。信利唑水溶喷剂的剂型决定了它可有效地防止因涂抹药物造成的交叉感染。5.可为鞋袜灭菌。信利唑水溶喷剂独特的喷剂剂型可以方便患者为鞋袜灭菌。 一般情况下,患者只需每天在鞋内和袜子上喷1次信利唑就可以轻松地将其上面的真菌杀死。

102例医院真菌感染的分析 篇3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9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感染病人102例。

1.2 调查方法

应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 逐份查阅病例的原始记录, 对病人年龄、住院时间、感染部位、侵入性操作、抗生素、激素类固醇应用、病原学检查等做了调查与统计。

1.3 诊断标准

采取同一部位标本连续2次以上培养出同一种真菌感染或多次镜检找到真菌孢子及菌丝, 并结合临床表现而确诊感染。经抗菌药物治疗或停用诱发真菌感染的药物后, 检查标本未找到真菌孢子及菌丝, 据此作为治愈真菌感染的标准[1]。

2结果

2.1 年龄

102例真菌感染病人, 年龄1~84岁, 平均年龄61岁, 其中51岁以上78例, 占感染总人数的76.5%;男72例, 女30例;住院天数7~218d, 平均46.8d;医院真菌感染发生时间4~148d, 平均23d;真菌感染前有细菌感染65例 (63.73%) , 其中有医院细菌感染22例 (21.57%) 。

2.2 医院真菌感染发生部位

本组102例病人共发119次不同部位感染, 同时感染2个部位10例 (9.8%) , 3个部位4例 (3.92%) , 其中呼吸道感染为最多58例 (56.86%) , 其次是泌尿道24例 (23.53%) , 肠道感染18例 (17.65%) , 口腔黏膜16例 (15.69%) , 血液感染3例 (2.94%) 。

2.3 真菌感染的菌种分类

本组共分离56株真菌, 主要为念珠菌, 其中白色念珠菌32株, 占临床分离株的57.14%, 各种真菌检出见表1。

2.4 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使用情况

102例医院真菌感染病人均使用了抗生素治疗, 其中二联应用为39例 (38.24%) , 三联应用25例 (24.51%) , 四联应用为18例 (18.65%) , 其余为单独使用。102例真菌感染病人并使用抗生素8类18种, 单病例最多时用8种, 最少时用1种, 平均使用2.5种, 用药时间为5~36d。 102例真菌感染病人共使用抗生素255次, 未做药敏试验189人次, 即74.12%抗生素使用时未作药敏试验, 25.88%的病人虽做药敏试验, 但药敏与使用药物符合率为69.70%。12例 (11.76%) 病人使用了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应用时间1周~3个月。

2.5 侵入性操作

102例医院真菌感染病人中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21例 (20.59%) 、静脉插管输液18例 (17.65%) 、23例 (22.55%) 有导尿或留置导尿史。

2.6 基本疾病及转归

见表2。

102例医院真菌感染病人共患基础疾病243种, 最多同时并发5种疾病, 平均患基础疾病2.38种。本组应用抗菌药物治疗69例, 采用口服酮康唑或大扶康静脉滴液治疗。本组病人治疗结果:治愈好转77例 (75.49%) , 无效9例 (8.82%) , 死亡16例 (15.69%) , 本组病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同期医院死亡率2.7%平均水平。医院感染与死亡相关性, 直接相关5例, 间接相关9例, 不同相关2例。

3讨论

引起医院感染的真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其中包括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等种类, 且感染多为内源性, 与机体抵抗力降低及菌群失调有关。造成医院真菌感染率上升的原因, 除对真菌感染的认识上提高和诊断技术改进外还包括人体老龄化、滥用或长期使用抗菌素、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应用等, 破坏人体的解剖学屏障和引入异物及较严重的基础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102例真菌感染病例中平均年龄61岁。其中51岁以上78例, 占感染人数的76.5%, 由此可见, 老龄病人比其他年龄组病人更易患真菌感染。

本组以呼吸道感染为最多58例 (56.86%) , 其次是泌尿道24例 (23.53%) , 肠道感染18例 (17.65%) , 口腔黏膜16例 (15.69%) , 血液感染3例 (2.94%) , 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 这是由于本组病人原发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多 (38例, 占37.25%) , 呼吸道及肺组织上皮细胞受到炎性病变的破坏, 降低或丧失了原有的屏障作用, 易于遭受真菌的侵袭。同时, 发生肺部和呼吸道病变时, 常有大量炎性分泌物, 为真菌的繁殖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采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等, 侵入性治疗手段也为真菌的侵入提供了机会。在泌尿道感染中使用导尿或留置导尿是产生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

本组病例65例 (63.73%) 在真菌感染前已存在细菌感染, 大部分病人应用了广谱抗生素, 平均使用抗生素2.5种, 最长用药时间为35d。抗生素的应用能影响肠道合成B族维生素, 使组织抵抗力减弱, 为真菌侵入提供了条件。使用抗菌素时间过长, 种类过多, 联用率过高, 大部分药物应用缺乏药敏指导, 是导致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

住院时间过长也是医院真菌感染的因素之一, 本组102例医院真菌感染病例平均住院天数46.8d, 医院真菌感染的发生时间平均为23d;住院时间过长暴露于医院内非常复杂的微生物环境中, 产生交叉感染机会相应增加。同时, 随着住院时间的增加, 接受各种诊疗性介入操作机会也相应增加, 这些不利因素综合起来, 增加了这些易患人群的易感性。

深部真菌感染未能得到及时诊断治疗, 预后是很差的。因此, 应采取预后为主的治疗原则。真菌感染的症状多种多样, 不典型, 而且病人多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 并发真菌感染时隐匿在原发疾病及其无细菌感染中, 不易被发现。所以, 对下列情况应警惕继发真菌感染:原发病迁延不愈或恢复期中再度出现寒战、发热, 体温是稽留热和不规则热型;出现尿频、尿急, 白色絮状物沉淀;出现腹泻水样、泡沫样大便;咳嗽、咳痰, 痰是白色或胶冻样黏液。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化疗药物的病人出现口腔念珠菌感染时, 要高度警惕呼吸道、消化道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有多种易感因素同时存在的病例及时行常规尿、粪、血涂片检查及真菌培养, 尽早发现真菌感染, 给予及时、合理的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不容忽视的肺真菌感染 篇4

真菌也叫霉菌,是微生物的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也可以寄生于人体的某些部位,如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或阴道等处。许多真菌是对人类生活有利的,如用于酿酒、制酱等,有些真菌则可感染人体引发疾病。

医学真菌按其侵犯部位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浅部真菌,主要侵及表皮角质层、毛发和甲板,引发浅部真菌感染如体癣、甲癣和股癣,90%以上的真菌属于此类。深部真菌主要侵犯皮肤、黏膜深处、内脏器官、骨骼及神经系统等,引发深部真菌病。

按真菌的致病性,可以分为致病性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两类。致病性真菌如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和孢子丝菌等,可使正常宿主患病,常经呼吸道感染,预后较好,但也可有危重病例。条件致病性真菌如念珠菌、曲菌、毛霉菌和隐球菌等。常寄生在健康人体内并不发病,当患者有基础疾病或有诱发因素,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可发生真菌感染。此类真菌感染常被人们忽视而导致病情延误,重者可危及生命。

肺部真菌感染占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日趋增高。呼吸系统真菌感染常见有白色念珠菌、曲菌、新型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环孢子菌、毛霉菌等。在免疫抑制宿主,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是困难的,预后也较差。肺真菌病的临床表现和x线征象往往缺乏特异性,重症病人死亡率较高。

肺真菌感染分为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两种。原发性感染以外源性为主,如积肥污染人们生活或生产环境,其中带有真菌孢子侵入呼吸道而发病;内源性感染是由于口腔或上呼吸道寄生的真菌侵入肺部而发病。继发性真菌感染则是由于肺周围器官感染的真菌直接蔓延而来,或为远处器官感染的真菌经血行或淋巴播散至肺部。多在糖尿病、血液病、恶性肿瘤、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基础上发病,或因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使体内菌群失调、免疫反应低下而诱发。

1.病史:是诊断肺真菌感染的重要线索和依据。如患者发病前存在前述基础疾病,又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放射治疗、外科手术(尤其是器官移植)、吸毒、雾化吸入治疗、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静脉输液留置导管和留置导尿管等诱发因素,出现肺部感染表现,经给予积极治疗无显著疗效者,应警惕肺真菌感染的可能。

2.症状和体征:肺真菌感染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咯痰、胸痛、血痰或咯血等,肺部查体可以闻及湿哕音,有时有肺实变征或胸腔积液征。

3.胸部X线:肺真菌病的胸部x线表现呈多形性,如肺纹理增重、斑点或斑片状阴影、肺实变、弥漫性小结节、块状影、空洞、胸腔积液征象等。较易误诊为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肺癌、肺结核、转移性肺癌等。上述症状、体征及x线征象大都无特异性,因与某些疾病临床表现相似,容易误诊,延误治疗。

4.病原学检查:病原体检查是肺真菌感染诊断的最重要依据。可以特殊方式行呼吸道分泌物涂片及培养查找真菌。

1.控制基础疾患及诱发因素:肺真菌感染大都在基础疾患和诱发因素的基础上发生。因此,积极控制基础疾患和诱发因素,提高机体局部和全身免疫能力,对预防治疗肺真菌病至关重要。如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营养状况、抗贫血、纠正粒细胞减少、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量、停用抗生素或改用针对病原菌的窄谱抗生素,以及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如雾化器、呼吸机管道),等。

2.加强支持疗法:许多患者仅用支持疗法即可痊愈。应精心护理,饮食保证足够的营养和热量,补充多种维生素,特别是B族类维生素。

3.抗真菌治疗:(1)多烯烃类:代表药物为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全身系统给药,抗真菌谱广,对大部分深部真菌有抗菌活性,可用于念珠菌、曲霉菌、新型隐球菌、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孢子丝菌、毛霉菌感染,是危重的、进展性深部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但因其肾毒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一般应从低剂量开始,逐渐递增。但对严重的致命性肺真菌感染剂量递增速度应加快,以免贻误治疗。雾化吸入两性霉素B治疗肺真菌病的疗效还不明确。(2)唑类:代表药物有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抗真菌药。主要用于各种念珠菌、隐球菌病。疗效较好,也有一定肝肾毒性,但毒性较多烯烃类小。(3)丙烯胺类:是新上市的一类抗真菌药,代表药为布替萘芬、特比萘芬等。临床多用于浅部真菌感染。(4)棘白菌素类:代表药为卡泊芬净,对大多数念珠菌有快速杀菌作用,对大多数曲霉菌亦有抑制作用,临床上显示出广谱、低毒、高效的作用,但价格较昂贵。(5)氟胞嘧啶:通过影响真菌细胞核酸代谢起到抗真菌作用,一般与其他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提高疗效后减少后者用量,以减少副作用。

4.外科手术治疗:对于部位明确的局限性肺真菌病经药物治疗无效时,则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肺部空洞、脓肿、大咯血、脓胸、胸壁窦道以及与肺癌难以鉴别的肺真菌病。手术并发症有肺复张不全、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肺栓塞等。

5.影响疗效的因素:肺真菌病治疗的效果与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有关,如机体免疫力较强,病变容易控制,预后较好。肺真菌病的预后还决定于病变范围,局限性者预后较好,其肺部病变广泛,尤其有肺外侵犯者疗效欠佳。并发症的多少以及严重程度也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如大咯血或呼吸衰竭等可造成患者死亡。因此,提高警惕、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重要。对于那些考虑肺部细菌性感染、经积极抗生素治疗、临床症状和胸片无好转者,尤其是有基础疾患和诱发因素时,应高度警惕肺真菌感染,做好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正确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临床上以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多见,控制基础疾患和诱发因素对于预防肺真菌病十分重要。特别对常见的医源性诱因,通过加强管理和规范医疗护理工作可以纠正。如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重症监护病室的空气净化和消毒,呼吸治疗装置的清洁和消毒,有条件的单位将肿瘤化疗患者置层流室中,适当处理病人排泄物、分泌物和脓液等。此外,防止鸡粪、鸟粪和鸽粪污染空气。在真菌孢子较多环境中工作时戴口罩。

真菌性医院感染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06年来本院所有老年恶性肿瘤患者住院病历。根据有无真菌感染分为真菌感染组和无真菌感染组。入选病例共219例,男125例,女94例,年龄58~84岁,平均(72.39±9.27)岁。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核对病历,真菌感染参照国内诊断标准[3,4]。医院内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在入院48 h后,患者出现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并具备以下之一者,可诊断为医院内真菌感染:(1)血液、清洁中段尿、脑脊液、浆膜积液、静脉留置导管及其他体内留置物标本的真菌镜检和(或)培养成阳性。(2)痰、大便等直接镜检阳性(见菌丝)或>2次培养均可见同一菌株生长。(3)病理证实为真菌感染。确定并记录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医院真菌感染。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可能对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医院内真菌感染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构成调查表。记录:住院天数,肿瘤转移,合并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近期感染应用抗菌素,创伤性操作(鞘内注射、导尿、动静脉穿刺等),化疗治疗疗程,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医院感染前最低值,其余指标如性别、年龄和日常生活能力(PS)评分等均以两分类变量或计数资料的形式表示,同时详细记录医院感染部位、病原菌培养、药敏结果及治疗转归。

1.3 统计学处理 用EXCEL 8.0 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处理。计量指标用undefined表示,2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经单因素分析选出有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以真菌感染为应变量,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调查219例,有医院真菌感染者59例,感染率26.94%。部分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多次或多种感染,计算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为41.55%(91/219)。有、无医院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23.73%(14/59例)和10.00%(16/160例),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59例真菌感染部位分布:呼吸道感染29例(49.15%),最为常见,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占30.51%(18/59)、支气管感染占5.08%(3/59)、肺炎占13.56%(8 /59); 其次为肠道感染(20.34%,12/59)、口腔念珠菌感染(18.64%,11/59)、尿路感染(11.86%,7/ 59)。

2.2 将病例组和对照组资料进行比较时发现,2组在年龄、合并基础疾病、住院时间、PS评分、白细胞减少、抗菌素的使用以及创伤性操作等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

注:与无真菌感染组比较,*P<0.05,**P<0.01

2.3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采用逐步引入法将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按其作用大小依次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运算结果见表2。最终进入恶性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回归方程的有6个因素,为住院天数、年龄、PS评分、白细胞减少、合并基础疾病及抗菌素的使用,推测其与恶性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3 讨论

我们通过对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可见医院真菌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道、口腔等。而有报道老年患者普通感染常以下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为常见发病部位[5,6]。本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医院内真菌感染率为26.94%,高于报道的恶性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率(11.6%) [7],显著高于有关报道的一般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率(0.52%~2.57%)[4,8],表明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更易发生医院真菌感染。同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医院真菌感染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病死率(23.73%) 明显高于无医院真菌感染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10.0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报道医院真菌血症的病死率为23.1%~44.42%[9,10],提示医院真菌感染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是严重的。进一步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老年恶性肿瘤患者住院天数、年龄、PS评分、白细胞减少、合并基础疾病及抗菌素的使用与医院内真菌感染最密切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上述因素可能是恶性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形成的危险因素。

本调查显示住院时间>4周,真菌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有报道医院真菌感染形成增加恶性肿瘤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11]。真菌属条件致病菌[5],可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和黏膜处,常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造成机会性感染。老年人脏器的生理功能衰退,机体代谢减慢,特异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机会真菌感染明显增多。本组结果显示真菌感染与非真菌感染组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更易并发真菌感染。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由于严重的基础疾病、身体状况差而更易发生获得性真菌感染。因此,对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恶性肿瘤患者应及时、有效地治疗呼吸系统真菌感染,对合并糖尿病的恶性肿瘤患者,应严格地控制血糖。加强支持疗法,积极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临床上常对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经验性应用抗菌素,抗菌素的使用往往是起点高、抗菌谱广、剂量大、疗程长,也是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素是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抗菌素的使用与真菌感染发生密切相关(P<0.01)。肿瘤患者化疗往往引起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机体屏障受损。老年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长,白细胞下降幅度大。调查显示白细胞减少成为恶性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在化疗方法和剂量上应慎重,尽可能降低白细胞减少的程度,必要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减少感染的风险。另外一些侵入性诊疗操作的应用,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防御能力,从而增加了医院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是医院内真菌感染的高发人群。对于老年肿瘤患者的医院内真菌感染应以预防为主。真菌感染缺乏明显特征,易被临床医师忽视,容易造成漏诊、误诊。因此临床上应谨慎对待老年肿瘤患者的院内感染病例,一旦确认为真菌感染,足量应用抗真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综上所述,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其年龄、合并基础疾病、PS评分、白细胞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以及住院天数等均与真菌感染发生密切相关,定期对以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检测评价,早期对高危患者进行干预,对预防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Costa SF,Marinho I,Araujo EA,et al.Nosocomial funge-mia:a 2-year prospective study[J].J Hosp Infect,2000,45(1):69-72.

[2]Berrouane Y,Herwaldt L,Pfaller M.Trends in antifungal useand epidemiology of nosocomial yeast infections in a univer-sity hospital[J].J Clin Microbiol,1999,37(3):531-537.

[3]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液病/恶性肿瘤病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原则(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7):554-556.

[4]尹有宽,张继明,黄玉仙,等.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前瞻性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1):1038-1039.

[5]顾宗元,王磊.老年COPD患者医院感染129例临床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0,14(3):137-139.

[6]华琴英,徐学康.老年尿路感染的临床特征[J].实用老年医学,1997,11(2):92-93.

[7]王存德,刘坤,江波,等.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30-731.

[8]卢建平,张翊.医院内真菌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3):344-346.

[9]缑东元,董兆平.ICU院内获得性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防治策略[J].宁夏医学杂志,2002,24(12):727-729.

[10]Krupova Y,Sejnova D,Dzatkova J,et al.Prospective studyon fungemia in children with cancer:analysis of 35 casesand comparison with 130 fungemias in adults[J].SupportCare Cancer,2000,8(5):427-430.

真菌性医院感染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10年1-12月来自门诊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的宫颈拭子、男性拭子、精液、偶有前段尿、前列腺液等标本共6356份。

1.2 标本采集

女性患者先清除阴道和宫颈分泌物, 再用无菌棉拭子插入宫颈2~3cm旋转数次后取出。男性患者先消毒尿道口, 用男性拭子插入尿道1~2cm轻柔旋转数次后取出, 尿标本以无菌方法取10m l, 离心取沉渣约0.2m l作为接种物立即转种培养基。

1.3 试剂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 包含U u和M h两种支原体的培养、鉴定和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并读取结果。

2 结果

2.1 支原体感染情况

6356份标本中, 共检出阳性2232份, 总检出率35.1%。其中单一U u感染1689份 (75.7%) , 单一M h感染51份 (2.3%) , U u和M h同时感染492份 (22.0%) 。检出支原体共2724株, 包括U u2181株 (80.1%) , M h 543株 (19.9%) 。

2.2 药敏试验结果 (表1)

由表1可见, U u对9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排前4位依次为原始霉素、多西环素、交沙霉素和四环素, 对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耐药率高;M h对多西环素、原始霉素敏感性最高, 敏感率均为86.3%, 其次是对交沙霉素和四环素敏感, 对红霉素、克拉霉素和环丙沙星耐药, 耐药率均高于70.0%;U u和M h对原始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和交沙霉素敏感, 敏感率均不低于77.6%, 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 达90.7%, 其次是对氧氟沙星和红霉素耐药。

3 讨论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 呈高度多形性, 能通过除菌滤器的最小原核微生物, 定植于尿道、生殖道黏膜上皮细胞, 与人类多种疾病均有密切关系, 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附睾炎、慢性前列腺炎、宫颈炎、不育及自然流产等疾病。U u和M h是引起人类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其所致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在非淋菌性尿道炎中占第一位[1], 临床上已引起高度重视。本文结果显示, 我院支原体感染检出率为35.1%, 与国内报道支原体感染率34.1%~44.5%[2,3,4,5]比较, 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这与不同医院、不同人群就诊有关;其中75.7%感染者为单一感染U u, U u和M h混合感染率占22.0%, M h单一感染率仅为2.3%, 这一点与文献[2,3,4]报道相似。

注:S为高敏, I为中敏, R为耐药

由于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的微生物, 故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和万古霉素对治疗支原体无效, 而对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 如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敏感。因此, 红霉素和四环素是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 但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和不规范使用现象的增多, 支原体的耐药性已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本文结果显示, 单一U u感染者对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70.4%和19.5%, 单一M h感染者对两药的耐药率为70.6%和52.9%, 而对U u和M h混合感染者耐药率为90.7%和75.4%, 耐药率明显高于单一感染者, 两药均属于喹诺酮类药物, 故不能将其用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此外, 单一M h感染者和U u+M h混合感染者对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 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57%, 也不建议使用。总体上, 支原体对多西环素、四环素、原始霉素、交沙霉素敏感。造成支原体对抗菌药物耐药性上升的原因可能与下列情况有关:其一是不规则使用抗菌药物, 包括滥用和使用方法不当[6], 其二是支原体耐药基因的出现, 也是导致对支原体所致疾病疗效不佳的原因。建议在治疗支原体感染时应尽量进行培养及药敏检测, 经验用药首选多西环素、四环素、原始霉素、交沙霉素, 再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时培荣.非淋菌性尿道炎 (宫颈炎) 1535例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08, 2 (3) :321-327.

[2]胡庆丰, 吕火烊, 张玉霞, 等.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的5年监测[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9, 19 (5) :1103-1105.

[3]何玥, 潘伟芳, 窦宇红, 等.2007年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3) :1760-1761.

[4]韦柳华, 刘滨, 莫善颖, 等.3年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8) :2513-2515.

[5]吴文汉.嵊州市2003-2007年解脲脲原体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9, 19 (5) :1114-1115.

真菌感染的检验方法分析 篇7

1标本的采集及运送

不同真菌感染应采用不同的临床标本。浅部真菌感染可以采集毛发、皮屑、指 (趾) 甲、痂等, 标本在分离前常先用75%的乙醇消毒。深部真菌感染的检查可取痰、尿液、口腔或阴道分泌物、脑脊液、各种穿刺液和活检组织等。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采集标本后应及时转运至实验室进行检查, 一般不超过1~2 h, 以免标本变质污染。标本须在用药前采集, 对已用药者则需停药一段时间后再采集标本。所有用于真菌学检验的标本, 均需用无菌容器送检。应在用药前采取标本。如已用药, 则应停药后再采取标本。

2方法

2.1 直接检查法

直接镜检是最简单也是很有价值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其优点在于简便、快速, 无菌部位的阳性结果可直接确定真菌感染。但是, 除了少数真菌外, 多数不能确定其种类。由于阳性率较低, 阴性结果亦不能排除诊断, 有时需反复检查或做其他方法检查以进一步确定。直接镜检对于浅表和皮下真菌感染最有帮助。不染色标本检查取皮屑、毛发、指 (趾) 甲屑等标本置于载玻片中央, 滴加100~200 g/L KOH溶液1~2滴, 以盖玻片覆盖后在火焰上微微加热, 使组织或角质溶解、透明后, 先于低倍镜检查有无真菌菌丝或孢子, 再以高倍镜检查其特征, 可初步诊断真菌感染。

2.2 染色标本检查

有些真菌如深部真菌需要染色后才能更清楚地观察,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革兰染色法所有真菌均为革兰阳性。乳酸酚棉蓝染色法取标本于载玻片上, 滴加染液, 加上盖玻片后于镜下观察, 真菌被染成蓝色。该法适用于各种真菌的直接检查, 培养物涂片检查及小培养标本保存等。荧光染色法用0.1%吖啶橙对标本涂片和组织切片进行染色,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白假丝酵母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为黄绿色, 新型隐球菌、鼻孢子菌为红色, 组织胞浆菌为红黄色, 曲霉菌为绿色。

2.3 分离培养法

真菌培养是目前鉴定真菌的唯一方法。其培养方法有多种, 根据需要选用最适合的方法。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真菌菌落形态变化很大, 一般以沙保弱 (SDA) 培养基为基准描写菌落的形态。常用的培养基有无选择性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平皿培养法是将培养基倾注于平皿, 然后将皮屑、甲屑、毛发标本经70%乙醇浸泡2~3 min以杀死杂菌, 无菌盐水洗净后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上, 置25℃~28℃培养数日至数周, 观察菌落特征;其他标本接种于血平板或沙保弱培养基上37℃培养。此法的优点是便于分离并观察菌落特征, 但水分易蒸发。试管培养法为实验室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一般用于菌种传代接种与保存[2]。在大口径试管中装入培养基, 制成斜面。接种方便、不易污染。小培养法是观察真菌结构特征及生长发育全过程的有效方法。取无菌“V”形玻棒 (或浸泡乙醇, 干后) 放入无菌平皿内;取无菌载玻片 (或浸泡乙醇, 干后) 放在玻棒上;制备1 cm2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PDA) 于载玻片上;在琼脂块的每一侧用接种针接种待检菌;⑤取灼烧后的盖玻片盖在琼脂块上, 平皿内放少许无菌蒸馏水, 加盖, 置于25℃~28℃孵育 (白假丝酵母菌培养24~48 h, 而皮肤癣真菌培养1~7 d) ;⑥培养后, 弃琼脂块于消毒液中, 滴加乳酸酚棉蓝染液于载玻片上, 再将取下的盖玻片置于载玻片上染色镜检。

3讨论

真菌是易发生变异的一类微生物, 在培养基上多次人工传代或培养时间过久, 其形态结构、菌落性状、色素甚至毒力都可发生改变。真菌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但不耐热, 60℃加热1 h菌丝和孢子均被杀死。对真菌致病性研究仅限于少数几种真菌。不同的真菌可通过下列五种形式致病:致病性真菌感染、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真菌性中毒症、真菌毒素与肿瘤的关系。临床表现, 真菌形态学、免疫学和病理学。最直接的方法是能证明真菌存在于组织中, 或在渗出物中可分离培养。病理组织学的改变只有少数病变具有特征性。

参考文献

[1]秦启贤, 秦立摸, 章强强.临床真菌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肺部真菌感染47例分析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7例病人中, 男性32例、女15例, 平均年龄78.8岁, 平均住院日18.5d;主要表现为发热伴咳嗽、咳丝状白粘痰、纳差乏力及精神萎靡;胸部影像仅1例表现为左肺下叶团块状病灶、右上叶实变合并双侧少量胸腔积液, 其余病例胸部影像均无特异性表现。47例中合并脑血管病及后遗症反复住院23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18例, 2型糖尿病15例, 中度以上贫血、长期应用激素9例, 实质器官肿瘤8例。

1.2 痰培养结果

痰培养酵母样菌12例、白假丝18例、光滑8例、热带假丝4例、克柔3例、曲霉2例。12例痰培养前院内外均未应用抗生素, 2例入院后给予单一抗生素, 其余为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

1.3 治疗及转归

肺部真菌感染一旦诊断成立, 便给予规范治疗。包括基础疾病及诱发因素的治疗和抗真菌治疗。本组患者7例使用伊曲康唑、1例应用卡泊芬先静静滴后改为氟康唑口服;其余应用氟康唑静滴后口服;其中28例治愈 (临床症状消失, X线检查肺部病变消失, 痰培养连续3次阴性) , 8例好转 (临床症状改善, X线检查肺部病变吸收好转, 痰涂片未找到真菌) , 11例死亡, 病死率23.5%。本组患者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2 体会

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有增加的趋势, 已成为住院患者感染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老年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常不典型, 一旦发生, 往往病情重、疗程长、预后差。国内尸检报告中, 深部真菌感染的患病率已上升到11.3%, 肺部真菌感染占50%~60%, 而白色念珠菌约占57%~90%。通过本组资料, 我们发现高龄、身患多种基础疾病反复住院治疗、合并有COPD及糖尿病、反复应用广谱抗生素及激素易并发肺部真菌感染。

诊断与治疗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提高对呼吸道真菌感染的认识, 尤其对高危人群, 出现纳差、腹胀、乏力、低热和痰液粘稠呈丝状, 体检口腔黏膜有白斑或黑毛舌, 胸部影像学无特异性改变;原有感染经足量抗生素治疗病情有所缓解, 但迁延不愈或病情持续恶化, 体温持续不退或退后复升、病情仍恶化者, 应高度怀疑合并有真菌感染;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 院外应用广谱抗生素, 往往混合有真菌感染[2], 此时应及时送检痰液以确定病原菌。 (2) 在抗真菌治疗时我们要掌握好一个升降原则, 即抗生素要尽可能降档使用, 根据药敏选用窄谱抗生素, 避免滥用和频繁更换抗生素, 以减轻机体对真菌感染的压力;同时根据药敏结果, 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 选择给药途径。 (3) 加强对住院慢性病患者的口腔护理。我们发现, 意识清楚者予以5%碳酸氢钠 (SB) 三餐后漱口, 对意识不清者予以SB口腔护理, 可以减少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减轻感染的严重程度, 缩短抗真菌治疗的疗程。最后重视基础疾病的治疗。尽可能缩短糖皮质激素应用时间, 适度应用营养支持治疗, 增强机体免疫力, 对免疫力低下者, 可注射胸腺肽等提高免疫功能。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缩短住院时间, 对于应用抗生素1周以上的老年患者, 必要时可口服氟康唑等预防真菌感染。

参考文献

[1]Rangel-Frausto MS, Wiblin T, Blumberg HM, et al.Nationao epide-miology of mycrosessurvey:variation in rates of candida blood-stream infection due to candi-daspecies in seven surgical ICUs and six neinatal ICUs[J].Clin Infect Dis, 1999, 29 (2) :253~258.

真菌性医院感染 篇9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2月诊断的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基础疾病的继发感染是肺部真茵感染的重要原因,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为多见。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是其主要诱因。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结论:减少易感因素、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是减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肺部院内真菌感染因素治疗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44-01

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才引起感染。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已有一些慢性病生存时间延长,各种导管介入性治疗和器官移植治疗的深入开展,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呼吸系统真菌感染占所有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1。院内真菌感染者絕大多数患有基础疾病,其中以呼吸系统疾病为多见。本文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2月诊断的呼吸内科病房院内108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2月诊断的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共108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46例,年龄26-87岁,平均年龄58.67岁。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以2007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作为依据。

1.2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症状减轻,肺部阴影完全吸收。良好:症状稍微减轻,肺部阴影未完全吸收。无效:症状与阴影无任何变化。恶化:症状加重,阴影明显扩大。

1.3方法。对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基本情况,基础疾病,诱发因素、真菌类型、治疗效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我院自2009年1月-2012年2月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共2856例,其中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共108例,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率为3.78%。其中确诊病例6例,临床诊断病例102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6.48%。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本组资料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9例,占54.6%)最为多见,其余依次为肺炎21例,19.4%;哮喘12例,11.1%;肺间质纤维化8例7.4%;支气管扩张症4例,3.7%;肺癌4例,3.7%。感染的易患因素为: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105例(97.2%),合并低蛋白血症63例(58.3%),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37例(34.3%),合并糖尿病29例(26.9%)。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103例,95.3%),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66例(61.1%),光滑假丝酵母菌15例(13.9%),其他酵母菌22例(20.4%)。其次为曲霉菌属(5例,4.6%)。

3讨论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9例,占54.6%)最为多见,肺炎及哮喘也占重要位置,分别占19.4%和11.1%。在感染的易患因素中常见的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低蛋白血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也是一个重要的易患因素。呼吸内科病房患者多为老年人,这些患者年龄大,多有反复肺部感染,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损,呼吸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多种问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等因素。由此可见,呼吸内科病房患者特别是有严重基础疾病,同时存在多种易患因素的患者极易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2。本组资料中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本研究发现,培养出的真菌中酵母菌属最多,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1.1%,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3.9%,其他酵母菌占20.4%。另外还发现曲菌5例。与国内外大多数报道相似。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表现以及胸部X线表现上无特异性,并且因多是继发感染,常与肺部原发病很难完全区分,早期诊断比较困难3。但在原发病的诊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体征、发热、白细胞增加;影像学提示有新的不能解释的肺部浸润影;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用一般细菌感染不能解释的病例应考虑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合格的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2次阳性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可做出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我们在抗真菌治疗同时亦积极的控制原发病,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指征,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纠正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积极控制血糖等综合治疗,有效地提高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因此,在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及时应用高效的抗真菌药外,积极控制原发病和易患因素的综合治疗对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同样极为重要,应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王红兰.肺部真菌感染48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7,8(12):861

[2]史金英,张丽娟,张惠芬,等.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病原谱及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09,25(4):378

真菌性医院感染 篇10

关键词:COPD,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应用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0PD) 是一种气流受限的肺部疾病, 其中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 呈进行性发展, 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肺气肿, 引发肺心病, 该病主要累及肺部, 也可以造成其他器官的损害, 但是是可以预防与治疗的疾病[1]。由于COPD的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等原因, 容易并发肺部真菌感染, 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为多见。如何避免与减少COPD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已经成为了治疗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我院通过对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98例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 观察临床效果, 现将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98例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 女20例, 年龄48~87岁, 平均年龄为63.5岁, 病程为4~9年, 平均为5.8年。所有患者均经过抗生素治疗后肺部感染未得到明显的改善, 患者出现反复发热, 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拉长丝, 舌面黑色及口腔黏膜出现假膜等现象, 排除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气流阻塞疾病, 如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等。患者对本实验均知情同意, 将其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7年的COPD诊治规范 (方案) 作为COPD的诊断依据: (1) 原发疾病经过正规的抗感染、平喘、解痉等治疗, 7~10d未得到缓解, 或者缓解之后再次出现发热、气喘、咳痰, 白细胞增多, 肺部体征加重; (2) 胸部CT或者胸片出现点状、结节状及蜂窝状阴影, 晕轮征、新月征、空洞影、实变影、弥漫性浸润的征象, 经过抗感染治疗后无好转或者好转后又加重; (3) 痰培养连续3次以上均为同一致病真菌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改善通气、持续低流量吸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降低肺动脉压以及改善心功能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真菌的药物氟康唑或者伊曲康唑, 对照组的患者不给予抗真菌治疗。治疗的过程中, 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改善情况, 定期进行真菌培养实验, 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病死例数。

1.4 疗效诊断方法

治疗效果: (1) 痊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 X线胸片检查发现病灶消失, 深部痰标本培养结果为阴性; (2) 好转:临床症状与体征和治疗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 X线胸片检查发现病灶减少, 痰标本真菌培养未转阴; (3) 有效:与治疗前相比, 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 X线胸片检查显示病灶减少或者无改变, 痰标本检查未转阴; (4) 无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X线检查无任何改变, 痰标本真菌培养未转阴。

1.5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的数据录入到SPSS15.0数据库中, 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与直线相关分析, 当P<0.05时,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的患者经过强有力的抗真菌治疗后, 住院天数为 (11.67±1.45) d,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25.63±1.19) d, P<0.05;实验组的治愈率为91.84%, 对照组为73.47%,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实验组的病死率为2.04%, 对照组的病死率为18.37%, 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1,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由于广谱抗生素、细胞毒物、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 器官移植逐渐开展, 以及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等种种因素, 深部肺部真菌感染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COPD的患者多为老年人群, 老年患者的机体抵抗力底下, 且常伴有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 大大的提高了COPD患者真菌感染的概率[2,3]。

真菌多生存于土壤中, 其孢子在空气中飞扬, 当被患者吸入到肺部时容易诱发真菌感染 (外源性) ;有的真菌寄生在机体内, 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可引起真菌感染, 体内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可经过血液或者淋巴循环达到肺部因而激发真菌感染。X线表现为多样, 无明显的特征性, 可为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或者慢性小结节, 甚至肿块状阴影。根据标本培养结果的真菌形态学进行辨认, 目前没有非常理想的药物, 两性霉素B是对大多数的真菌感染患者较为有效的药物, 但是不良反应较多, 本研究中选用的是伊曲康唑或者氟康唑。

相关研究表明, COPD激发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主要有: (1) 高龄患者、器官功能老化、低蛋白血症, 机体防御功能低下, 导致呼吸系统感染; (2) 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不合理; (3) 长期大量的使用糖皮质激素; (4) 延长住院时间, 患者长期卧床, 使医院感染的概率增加; (5) 侵入性操作激发感染, 如气管插管、保留尿管、留置静脉针管等; (6) 长期使用呼吸机; (7) 并发症较多。

由于COPD患者激发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常常被其基础疾病所掩盖, 因此早期诊断与及时的使用抗真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所在[4]。如果患者在抗生素治疗的过程中, 出现治疗无效或者临床症状加重, 患者反复发热或者体温持续不降, 则应怀疑为真菌感染。同时, 在治疗的过程中, 应对患者进行支持治疗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 减少或者尽可能的避免侵入性操作, 在进行进入性操作的同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以降低真菌感染的机会。

我院通过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 观察临床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抗真菌治疗, 其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病死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表明抗真菌治疗可以提高COPD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有效的降低病死率与住院天数,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曾建明, 王新, 甘春燕.抗真菌治疗对COPD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7) :43-44.

[2]范晓云, 黄菊花, 汪浩.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激发真菌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7) :1030-1031.

[3]刘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激发真菌感染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 2009, 22 (2) :30-31.

上一篇:消费者细分下一篇:三轴加速度传感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