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真菌性皮肤病诊治

2024-12-07

肉牛真菌性皮肤病诊治(精选4篇)

肉牛真菌性皮肤病诊治 篇1

2015年春节后,牛肉价格下跌,这对我国肉牛养殖业的冲击很大,尤其是对肉牛养殖业起步晚的中原养殖区,投入资金仍没有回笼,造成运行资金紧张。部分养殖场开始降低饲料投入、管理投入等,使饲养管理不到位,从而造成肉牛疾病时有发生。笔者诊疗的肉牛真菌性皮肤病很有代表性,希望肉牛养殖人员引以为戒。

1 发病情况

豫南某肉牛养殖场存栏500头肉牛,其中能繁母牛200头,实行自繁自养模式。2015年4月份断奶犊牛眼睛周围开始出现脱毛圈,接着在头颈部出现结节、痂皮,严重的逐渐蔓延到全身。犊牛生长迟缓,消瘦,成为僵牛。犊牛的发病率达95%以上。使用阿维菌素、兽用敌百虫治疗效果不明显。7月份青年牛和母牛头颈部也逐渐出现结节、痂皮。涂抹克霉唑软膏和灌服灰黄霉素,对母牛效果较好,但对犊牛和青年牛效果不佳。

2 临床症状

大部分病牛体瘦毛长。发病牛的头颈部,特别是眼眶、口角、面部、颈部等处,严重病例病变可扩延至全身,表现为皮肤粗糙和结痂。病变部位有的呈豌豆大小结节状隆起,其上被毛向不同方向竖立并脱落变稀,皮损增厚、隆起,被覆物呈灰色或灰褐色。痂块上无毛或残留少量的毛。痂块大小不一,小的如黄豆大小,大的如铜钱大小,严重的癣痂融合成片。患牛眼睛周围有3~5 mm宽的脱毛圈。

3 皮屑镜检

在颈部结痂区的边缘轻轻刮取皮屑,取少许皮屑置于载玻片中央,加10%氢氧化钾溶液2滴,在火焰上微加热(4 min),加1滴纯化水,加盖玻片,轻轻加压使成薄片,驱走气泡并吸去周围溢液。用低倍镜和高倍镜镜检均可看到分支的菌丝和成串的孢子。

4 确诊

依据牛群的营养状况、饲养管理水平、临床症状、用药史和皮屑镜检的结果,可以确诊该肉牛养殖场病牛是因营养失衡、饲养管理不当造成肉牛感染真菌。

5 药敏试验

对真菌进行敏感药物筛选,发现该养殖场肉牛真菌性皮肤病的病原对特比萘芬最敏感,对益康唑敏感性次之。

6 病因分析

通过对牛场主人的调查了解到,最近肉牛行情不好,为了降低成本,停用以前使用的肉牛预混料,现在精料只有玉米和麸皮,并且精料饲喂量仅有以前的一半。

检查青贮玉米,发现其呈褐色,有刺鼻酸味,茎叶花的大部分保持原状,较柔软,少部分已变成黑色,黏结成块。该青贮饲料被评为中等偏下等级。

饲养人员因待遇问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牛体的刷拭工作一直没有开展好。对黑色板结的青贮饲料淘汰也不彻底。该场犊牛没有分栏饲养,每群70头左右,因此造成了真菌病的快速传播。

7 治疗方案

7.1 实行分栏或分区饲养

根据症状轻重将犊牛分群饲养,每群15~20头。母牛和青年牛在栓系饲养的基础上也根据症状轻重实行分区饲养,区与区之间间隔3个空位,以减少相互感染的机会。

7.2 提高饲养人员岗位意识

建议该场启用奖罚机制,减少人为原因引起的疾病发生发展。严禁劣质青贮饲料进入食槽。坚决执行牛体的刷拭工作,尽量避免刷拭工具成为传播媒介。

7.3 改变日粮结构

肉牛各阶段的预混料和精料配方恢复到发病前的营养水平。精料和青贮饲料的采食量都恢复到发病前的水平。

7.4 全群用药

全场肉牛实行限位饲喂,饲喂时按每千克体重7.0 mg在料上撒灰黄霉素,连用10 d。间隔5 d后再连用10 d。

7.5 个体治疗

对发病部位刮拭除痂至微出血,用盐酸特比萘芬乳膏涂抹,每天1次,连用7 d。接着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涂抹,每天1次,连用7 d。两种药物交替使用直至痊愈。

对于真菌已经感染全身的病牛,由于治疗成本过高,建议淘汰。

坚持治疗1个月后,牛群真菌病基本治愈。

8 防治措施

全价的日粮是肉牛健康成长的基础、是抗病能力的基础。营养一旦缺乏,肉牛就不能正常换毛,造成毛发长,易于微尘聚集,如果不及时对牛体进行刷拭,会造成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

另外,在日常管理方面还要坚持分群或分区饲养。犊牛以20~30头为一群,群内牛只应大小一致,以减少疾病的传播机会。好斗犊牛、青年牛和母牛实行栓系分区饲养,以减少过度运动和疾病传播。

犬真菌性皮肤病诊治 篇2

患犬头部、耳部、四肢、脸部和躯干脱毛、有皮屑, 并有轻度红斑, 有的部位见组织液渗出后形成的结痂, 有的部位因犬搔抓而继发感染, 其皮肤红肿、糜烂, 轻度化脓。

2 实验室检验

2.1 伍德氏灯检查

将病犬放入暗室, 用伍德氏灯照射患部, 若患部发出黄绿色荧光则疑为犬小孢子菌感染。

2.2 显微镜检查

在患部皮肤边缘处刮取被毛或皮屑置载玻片上, 加1~2滴10%的氢氧化钾溶液后于酒精灯上稍加热, 随后盖上盖玻片, 待病料软化后镜检, 结果发现真菌孢子。

2.3 病理学检查

从病变部位采集病料制成H-E和PAS染色标本, 菌丝及孢子表面染成红色后, 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皮角质层、被毛、毛囊内出现PAS阳性反应。

3 治疗

3.1 外敷抗真菌药

将犬患部被毛剪掉, 剪毛后皮肤清理干净, 患处涂克霉唑软膏, 涂药面积应大于患区, 有剧痒的可与醋酸可的松软膏交替使用。使用药物3 d后犬患部结痂并开始脱痂。由于犬有舔咬和抓颈、爪、腿及躯干的习性, 故一旦出现同样的硬斑块, 应及时使用上述药物治疗以免病情加重。为防止复发, 应巩固用药一段时间。

3.2 增强疗效

出现感染的犬, 用灰黄霉素片, 按40 mg/kg体重口服, 2次/d, 连服3周。

3.3加强护理

喂给患犬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 保持食物营养均衡。治疗期间不要给患犬洗澡, 以减轻对皮肤的刺激。

4 预防

4.1 搞好犬只皮肤的清洁, 经常检查其被毛有无癣斑和鳞屑。

4.2 加强犬只管理, 避免其与有病的动物接触, 并保证犬只的营养供给。

4.3 避免滥用抗生素, 长期滥用抗生素并联合用药易诱发真菌感染。

5 小结

5.1犬皮肤真菌病又称癣病, 是由真菌引起的体表皮肤损伤并结痂、脱毛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人兽共患皮肤病, 其致病病原98%为犬小孢子菌, 其他2%为石膏状小孢子菌和须发毛癣菌。犬感染本病后不易根治, 并可形成交叉感染。本病主要经接触传播。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以炎热、潮湿季节发病率较高。治愈犬对同种真菌有抵抗力, 但抵抗力几个月至1年后消失。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皮肤病, 儿童及妇女更易感染。

5.2犬皮肤真菌病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真菌病在临床治愈后, 应坚持用药2~4周, 其治疗过程一般需1~3个月。本病可在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 可造成一定程度的公共卫生问题。为防止真菌病再度感染, 患病犬所接触的用具、环境应用药物或火焰喷灯、紫外线等消毒。

肉牛真菌性皮肤病诊治 篇3

1 病例

2013年8月一畜主携其患犬前来就诊, 主述, 该犬一个月前身上开始出现小红点, 起皮屑, 脱毛, 全身瘙痒, 现在已不爱吃食。

2 临床症状

全身大面积脱毛, 有大量麸皮状脱屑, 皮肤增厚, 特别是面部、颈部和胸部的皮肤常形成皱褶, 裸露皮肤奇痒发红, 四肢内侧、腹部、背部有大量丘疹, 结黄痂, 病犬终日啃咬、磨擦, 烦躁不安, 食欲开始下降, 夜间休息不好, 日渐消瘦。

3 实验室诊断

(1) 在病变皮肤和健康皮肤交界处, 剪去该部的被毛, 用灭菌的手术刀片, 刮取皮肤病料, 刮至轻微出血为止, 将刮取物放在载玻片上滴加2~3滴甘油 (50%) , 加盖玻片, 用手搓压玻片, 使病料散开, 在显微镜下检查, 发现多个蠕形螨螨虫。 (2) 刮取患部鳞屑、断毛和痂皮置于载玻片上, 加数滴10%KOH水溶液, 微加热后盖上盖片, 在显微镜下检查, 发现大量真菌孢子。 (3) 用Wood’s灯在暗室里照射患部的毛、皮屑和皮肤缺损区, 大面积出现荧光, 判定为真菌感染。

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诊断, 确诊为犬蠕形螨混合真菌性皮肤病。

4 治疗

治疗原则是:杀虫止痒、抗菌消炎, 提高皮肤抵抗力。 (1) 通灭:0.1ml/kg, 皮下注射, 间隔7d用药1次, 4次为1个疗程; (2) 安肤哆:0.1~0.2ml/kg, 皮下注射, 间隔7d用药1次, 4次为1个疗程; (3) 头孢曲松钠:0.05g/kg, 皮下注射, 1次/d, 连用4~5d; (4) 螨康宁喷剂:喷雾患部, 2次/d; (5) 多菌康喷剂:喷雾患部, 2次/d; (6) 多菌康洗液药浴, 3~5d/次, 药浴时在患部搓揉20~30min/次。用药1周后, 瘙痒基本消失, 患部开始结痂, 增厚的皮肤也变软, 皮屑减少。做药3周后, 皮屑基本消失, 皮肤变光滑, 没毛出开始长出小绒毛。整个疗程治疗完后半个月回访, 皮肤完全正常, 全身基本长出绒毛。

5 预防

猫皮肤真菌病的诊治 篇4

1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1.1 病原学

犬猫皮肤真菌病病原性真菌主要包括小孢子菌属和毛癣菌属, 小孢子菌属又分为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 毛癣菌属只有须毛癣菌。其中98%的猫皮肤真菌病由犬小孢子菌引起, 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毛癣菌各占1%[2]。皮肤真菌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很强, 在干燥环境下可存活3~4个月, 自然环境下存活时间长达1 年以上, 且一般抗生素对其杀灭作用不强[3]。由于多数真菌能产生孢子, 在不利环境条件下, 孢子内的胞浆浓缩, 孢壁增厚, 从而增强了真菌对外界的抵抗力。

1.2 流行病学

1.2.1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病猫是皮肤真菌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性传染, 也可通过猫栖息地污染物等媒介传染。另外, 该病可以在猫与人之间传播, 因此更要注意自身的防护。

1.2.2 流行特点。 兽医临床上多见于营养不良的幼龄犬猫或体弱多病的成年犬猫, 体弱的猫比体质强的猫更易感。该病的流行和发病率受季节、年龄、性成熟和营养状态等因素影响较大, 以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条件下发病率高。且治愈的猫对病原性真菌再感染具有较强抵抗力。

2 临床典型病例发病症状

在临床工作中, 接手多起猫皮肤真菌病病例, 现以其中一例阐述该病主要症状与治疗方法。胡女士家里养了2 只雌性波斯猫, 病初有一只出现全身瘙痒、脱毛症状, 胡女士以为是猫咪在外面惹上了跳蚤, 于是增加了猫咪洗澡频率, 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猫咪瘙痒症状越发严重, 并且猫咪头部耳朵、四肢趾爪和躯干部位出现圆形断毛的秃斑, 秃斑上覆盖灰色鳞屑。同时, 另一只波斯猫也开始出现相同的症状。因此, 胡女士带2 只猫来到兽医站就诊。

3 诊断

本病例中2 只猫的临床症状比较明显, 具有一定的特征特性, 因此在询问了胡女士患猫的有关病史和治疗情况等相关信息后作出初步的判断, 并采用实验室方法进行确诊。

3.1 显微镜检查

刮取病猫患病部位被毛或皮屑于载玻片上, 加1~2 滴10%氢氧化钾溶液, 于酒精灯上稍加热, 后盖上盖片, 待病料软化后, 显微镜下观察, 发现真菌孢子。

3.2 伍德氏灯检查

将病猫放入暗室内, 用伍德氏灯照射患部, 若病因为犬小孢子菌感染, 则患部呈黄绿色荧光, 即可确诊。应注意鉴别猫被毛中附着的经荧光处理的纤维类、涂抹于病灶的药物类、血液和皮痂等[4,5,6]。

4 治疗

经上述显微镜和伍德氏灯检查后, 胡女士的2 只猫确诊为皮肤真菌病, 因此以全身使用抗真菌浴液、局部外用与内服抗真菌药物相结合、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为治疗原则, 经过2 个月的治疗, 胡女士的2 只爱猫均已彻底治愈。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4.1 全身使用抗真菌浴液

将皮特芬按照1∶50 剂量对水, 对病猫药浴10 min, 每周药浴洗2 次, 坚持进行1 个月。

4.2 外敷抗真菌药

剪除病猫患部被毛并清理皮肤。用皮特芬溶液涂于患处, 有剧痒的可与醋酸可的松软膏或克霉唑软膏等交替使用。使用7 d后患病部位已结痂并开始脱落。此后又巩固用药一段时间, 最后彻底治愈。

4.3 内服抗真菌药

对病情比较严重已发生全身感染的猫还需与内服抗真菌药物相结合以治疗该病。内服选择丙烯胺类药物 (安特芬) , 此类药物能高选择性抑制真菌的角鲨烯环氧化酶, 从而杀灭或抑制真菌。按照10~20 mg/kg剂量口服, 1 次/d, 10 d为1 个疗程, 1 个疗程结束后停药4 d, 继续使用直至治愈。 此外, 也可选择灰黄霉素口服 (妊娠动物禁用) , 按照25~50mg/kg·体重内服, 将药碾碎, 1 次或几次拌食饲喂, 连用4周, 服药期间增加脂肪性食物饲喂量, 可起到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7,8,9]。

5 预防

本病是人畜共患病, 应注意公共卫生, 防止疾病在猫与人之间的传播。首先, 要加强饲养管理, 保证猫的营养供给, 饲喂高能量的猫粮或处方粮, 补充猫必须的维生素、矿物质, 增强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其次, 要保持猫被毛及皮肤的清洁卫生, 定期检查被毛有无癣斑屑, 减少与病源接触的机会, 同时使用合适的浴液给猫洗澡, 洗澡后及时吹干等;发现猫患有皮肤真菌病, 应立即隔离治疗, 避免接触其他健康犬猫或人, 同时注意猫舍环境等的消毒。消毒剂可选用2%~3%氢氧化钠溶液、5%~10%漂白粉溶液、1%过氧乙酸以及0.5%洗必泰溶液等, 患猫治疗期间保证营养均衡, 同时治疗期间尽量不要洗澡, 减轻对皮肤的刺激。最后, 还要注意减少抗生素的滥用。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易诱发真菌感染, 因此应对症用药, 避免药物滥用。同时, 对于皮炎平、氟轻松等药物也要经诊断后才可选择使用, 避免造成激素依赖症和真菌感染[10]。

参考文献

[1]丁明星, 林德贵.犬猫皮肤真菌病研究进展: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J].中国动物保健, 2004 (8) :31-32.

[2]曹竞.犬皮肤真菌病的诊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 28 (2) :162-164.

[3]杨作丰, 董娜, 杨庆民, 等.皮肤真菌病的研究进展[J].现代畜牧兽医, 2009, 4 (1) :50-53.

[4]刘拂晓.犬猫皮肤真菌病的综合防治[J].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8 (6) :17-18.

[5]李建鑫, 李桂芹.犬皮肤真菌病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动物保健, 2005 (5) :30.

[6]赵长城, 訾士鲁, 李福宝.兔皮肤真菌病的流行病学和诊断[J].动物医学进展, 2006 (1) :108-111.

[7]张丁华, 王艳丰, 曹智高, 等.猫皮肤真菌病的诊治及预防[J].兽医导刊, 2008 (5) :47-48.

[8]马琪, 宋大鲁, 芮荣.犬皮肤真菌病的中药治疗研究现状与前景[J].畜牧与兽医, 2009 (2) :103-105.

[9]刘伟, 金艺鹏, 林德贵.犬猫皮肤真菌病的诊断及药物治疗[J].中国兽医杂志, 2006 (4) :38-39.

上一篇:中药学本科生下一篇:产后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