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溃疡论文

2024-09-19

真菌性角膜溃疡论文(精选10篇)

真菌性角膜溃疡论文 篇1

根据有关资料报道[1], 近年来, 我国的真菌性角膜溃疡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等均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治疗引起了广大医师的普遍重视[2]。本研究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 观察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 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视力下降, 主诉眼内有异物感, 疼痛、流泪。本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45.8±5.5) 岁 (年龄范围为20岁~75岁) , 其中男32例, 女48例, 右眼28例、左眼52例。本组患者中具有创伤史者70例, 无明显诱因者10例;患者的病程较长, 进行角膜刮片检查和墨汁复染后, 镜下可见真菌菌丝和孢子;轻度患者11例, 中度患者52例, 重度患者7例。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综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情况进行诊断, 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的典型症状为:角膜病灶出现色白不透明、微微隆起的菌丝灶, “伪足”, “卫星灶”, 分解沟, 内皮斑块等, 出现上述症状者可初步判定为角膜病灶。进一步确诊需要通过涂片检查和进行坏死组织真菌培养。

1.2.2 病情判断

依据患者的症状将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 其中轻度是指溃疡直径<2 m m, 溃疡表浅, 患者存在房水闪灰和角膜后弹力层褶皱现象, 但不存在前房积脓现象;中度是指溃疡直径范围为2 m m~4 m m之间, 并且深度在1/2角膜厚度之内, 患者存在前房积脓现象, 但积脓<3 m m液平;重度是指溃疡直径>4 m m, 患者的溃疡深度≥1/2角膜厚度, 患者存在≥3 m m的前房积脓现象。

1.2.3 治疗方法

(1) 本组患者均采用氟康唑进行全身治疗 (0.2%, 100 m L进行静滴, 连续滴注10 d) 和结膜下注射治疗 (0.2%, 0.5 m L) 。 (2) 采用氟康唑滴眼液和氧氟沙星滴眼液进行交替点眼治疗, 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治疗[4], 包括采用阿托品眼膏进行常规散瞳、采用角膜上皮生长因子贝复舒滴眼液点眼治疗以及口服B族维生素等。 (3) 病灶处理:采用艾尔卡因液进行表面麻醉, 采用3%碘酊灼烧溃疡面, 然后采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冲洗, 涂抹药膏, 包扎术眼。 (4) 在手术次日刮除患者的溃疡病灶处的病变坏死组织, 采用3%碘酊灼烧溃疡病灶, 持续治疗至病灶表面平整干净为止。

1.3 疗效评定标准

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治愈 (症状减轻, 角膜溃疡愈合, 前房积脓、角膜水肿等现象消失, 荧光素染色为阴性) [5]、好转 (溃疡面部分愈合, 前房积脓减小或者消失, 荧光素染色为阳性) 、无效 (治疗前后未见变化, 甚至加重, 例如患者出现角膜穿孔、眼球萎缩等) 。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和好转率之和。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完成治疗, 平均时长为26 d (范围为13 d~64 d之间) , 治愈60例 (75.0) , 好转15例 (18.8) , 无效5例 (6.2) , 总有效率为93.8%。

3 讨论

根据有关资料报道[6],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高发地区为农村人口密集处, 患者多具有眼部创伤史, 发病原因为角膜受到真菌的直接侵染 (常见的致病菌为镰刀菌和曲霉菌等) , 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疾病。且随着抗生素不合理使用问题等日益严重,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发病率有进一步增高的趋势, 如得不到合理及时的治疗, 将会导致真菌大量增殖, 进一步在患者的角膜组织内产生霉菌毒素等, 导致炎症反应、组织坏死等, 产生角膜穿孔, 眼内容物嵌顿等并发症, 严重者将进一步发展导致失明。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病程一般较长, 临床诊断时可以依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主诉等进行初步诊断, 确诊需要进行角膜刮片检查等实验室检查。由于截至目前临床上仍然没有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理想药物, 导致其治疗难度较大。本研究采用氟康唑进行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 氟康唑是一种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 作用机理为异质P-450的羟化反应, 从而抑制麦角甾醇的合成 (真菌细胞膜的必要成分) , 从而抑制真菌的繁殖,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眼组织穿透性, 其对前房积脓和角膜深部感染的治疗效果得到临床广泛认可。阿托品的作用在于防止瞳孔粘连和预防青光眼。碘酊灼烧有利于缩小病灶和溃疡组织的坏死脱落, 对缩短治疗疗程意义重大。

本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8%, 其中显效率为75.0%, 好转率为18.8%, 总体疗效满意。值得一提的是, 当溃疡面愈合后, 需要持续治疗一段时间以免过早停药导致复发。

综上所述, 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需要及时治疗, 针对溃疡面进行清创、碘酊灼烧, 同时采用氟康唑进行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 辅助以广谱抗菌滴眼液滴眼, 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铁红, 李绍伟, 牛晓霞, 等.国产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 2013, 13 (2) :356-358.

[2]何宏辉.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综合治疗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 2011, 19 (2) :174-176.

[3]姚宝珠, 陈季生.65例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9) :105-106.

[4]曾庆延, 蒋华, 吴尚操, 等.板层角膜切除术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及病理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 2012, 12 (3) :507-509.

[5]李清韬, 张新芳, 刘毅, 等.羊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 2014, 14 (11) :2003-2005.

[6]张黎, 秦应祥, 杨惟惠, 等.结膜瓣遮盖治疗重症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 2011, 11 (4) :657-658.

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诊治 篇2

【关键字】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断:治疗方法

真菌性角膜炎是眼科疾病中的高发病与常见病,也是眼科中一种较为严重的、致盲几率很高的疾病,主要的致病菌基本可以归为4大类别:镰孢属、弯孢属、曲霉属以及念珠菌属,有超过百种的真菌可以引发眼部的感染。而引起真菌性角膜炎感染的多出现在户外群体,比如农民,这种工作环境潮湿、而且容易发生外伤,以秋收季节为主。真菌性角膜炎起病阶段比较缓慢,没有严重的刺激性症状,常伴有视力障碍,角膜侵润出现白色或灰色,有溃疡面的产生,在溃疡周围会形成胶原溶解的浅沟。真菌的穿透性比较强,它们进入眼前房以及穿透角膜的时候极易引发真菌性眼内炎。激素类药物的应用也容易引起真菌性角膜炎,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逐步发展,现在对于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也大大提升,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也比较满意,治愈率普遍升高。

真菌性角膜炎是眼科多发疾病,其致盲几率很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给患者带来的损害较为严重,应予以广泛重视和研究。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0例,其中治愈9例,明显好转1例,治愈率达到100%,现结合他们的住院治疗情况,做如下总结和汇报。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10例患者都是经过我院门诊诊断以及收治的住院患者,经过明确诊断后都为真菌性角膜炎,无其他病症。诊断根据:外伤导致眼角膜损伤,并且使用过抗生素、激素類药物进行治疗3月余。角膜的病灶区呈现灰白色,在外围部分干燥、粗糙,表面部分略微隆起,可以看见卫星灶、免疫环以及内皮斑、前房积脓的相对特意特征。涂片检疫发现有真菌菌丝或者孢子存在,诊断明确,无需其他鉴别诊断。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3例,都为单眼病发患者。其中8例为干农活时不慎导致异物进入眼部,在去除异物后服用皮质激素以及其他抗生素药物治疗。佩戴隐形眼镜的患者2例,导致眼部发炎,服用抗生素以及注射头孢类药物进行治疗。临床表现多为眼球充血、角膜出现白色卫星灶侵润,不同程度的出现角膜内的水肿反应。

1.2涂片鉴定

涂片检查培养结果。对患者进行角膜表面体麻醉,在无菌操作下进行溃疡边缘菌丝刮取术,将所取标本分为2份。1份进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在30℃的无菌环境中培养2~3天,然后进行真菌的培养和菌种的鉴定。第2种采用玻片方法,将标本滴在NaOH溶液的玻片上,混合均匀后加盖玻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或者将其放在高倍镜下观察均可。结果:经过细菌的培养鉴定,鉴定的10例标本中,有8例为丝状菌角膜炎,2例为酵母菌性角膜炎。使用玻片法观察的标本,高倍镜下可以看见单个或成链状分支的丝状菌,多为无色,且折射光效果较强,边缘厚度较高并且可连接成串,大小形态不一的为酵母菌性角膜炎。

2治疗方法

2.1药物治疗

可以使用唑类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主要包括三唑类药物和咪唑类药物。三唑类药物中伊曲康唑是一种抗真菌性较强的药物,可以通过特异性进行阻断麦角甾醇的生成,影响真菌生长。这种药物在临床应用上比较安全,口服用药效果较好,容易吸收,特别容易分散到病发部位,抑制真菌。在新型抗真菌类的三唑类药物中,氟康唑具有典型的代表作用,抗菌种类广使其能够广泛应用。它能够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来达到阻止真菌通过的目的,用这种方法来抑制和杀灭真菌。咪唑类抗菌药物主要包括克霉唑、酮康唑以及咪康唑。克霉唑能够对浅表真菌产生抗菌作用,对白色念珠真菌尤为敏感,可以很好的消灭真菌,达到治疗目的,但是克霉唑本身毒性较大,容易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可以引起肠胃以及消化道的反应、肝功能的异常以及白细胞值异常,应用时应该给予重视。对于曲霉菌和隐球菌,酮康唑的抗菌效果较好,它的毒性小,水溶性好,并且容易耐受 ,稳定性好,抗菌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不会和机体产生不良反应,用药时应该注意用药频率,病发初期为每小时1次,待病情平稳后改为每两小时1次。

2.2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病情严重,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时候,应该采用手术治疗,进行眼角膜移植术、羊膜移植术以及清创术。

3判断标准

治愈:患者角膜积脓消失,视力完全或者部分恢复,角膜可有不同程度的瘢痕,但不影响其功能。好转:病灶部位愈合,角膜水肿明显减轻,视力无明显恶化于提高。无效:病灶部位继续扩大,水肿加大,患者视力减弱乃至丧失。

4结果

本次选取的10例患者,其中治愈的患者为9例,治愈率达到90%。好转患者为1例,做玻片以及真菌培养实验均为发现真菌,治疗效果良好,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5讨论

真菌性角膜炎是眼科疾病中的高发病与常见病,在早期进行明确的诊断以及合理的治疗将会是保护眼球及保护视力的关键点,在病发初期给予及时的治疗能够使绝大多数的轻症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达到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实验诊断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60例 (60眼) , 均经10%KOH湿片直接镜检及培养后确诊, 其中男45例, 女15例, 年龄18~65岁。其中植物性外伤46例, 沙石异物及化学烧伤6例, 佩戴隐形眼镜2例, 无明确原因及外伤史6例, 41例患者均有使用抗生素及激素等的病史。对所有患者进行角膜刮片做10%KOH湿片直接镜检, 再用角膜溃疡刮取物行沙氏琼脂平板28℃培养2~7 d后有明显的菌落, 显微镜下湿片镜检确认真菌菌丝及孢子, 根据菌落的生长特点, 培养后湿片镜检, “回形针”法小培养特征, 药敏纸片琼脂扩散法结果及抑菌环大小等进行分析。

结果

60例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患者中镰刀菌28例 (46%) , 曲霉菌13例 (22%) , 青霉菌8例 (13%) , 链互隔菌6例 (10%) , 还有不常见的头孢子菌、无孢菌等, 湿片直接镜检均找到菌丝。镰刀菌生长迅速, 初呈白色丝状, 菌落呈放射状生长, 逐渐长满整个平板呈棉絮状, 因菌株不同, 背面可呈现黄色、玫瑰红色或紫色, 湿片镜检可见到大量镰刀状多分隔的大分生孢子。药敏试验:对那他霉素、龙胆紫、制霉菌素敏感, 对二性霉素、碘伏、新洁尔灭中度敏感, 对磺胺、氟康唑、酮康唑、三唑粉、达克宁、克霉唑耐药。曲霉菌生长快, 初呈白色丝状, 2 d后于蓬松的菌落表面渐呈黑色 (黑曲霉) 或黄色 (黄曲霉) 细小颗粒状, 镜检实为菊花状分生孢子头, 平板背面常不着色。湿片直接镜检可见有隔菌丝和珠状孢子, 曲霉菌特有的菊花状分生孢子头常清晰可见。药敏试验:黑曲霉对那他霉素、酮康唑、龙胆紫、三唑粉、制霉菌素敏感、两性霉素、新洁尔灭敏感, 对磺胺、氟康唑、碘伏、达克宁耐药, 黄曲霉对酮康唑、龙胆紫、那他霉素、三唑粉、制霉菌素、达克宁敏感, 对氟康唑、克霉唑、碘伏、新洁尔灭、二性霉素耐药。青霉菌生长迅速, 初呈白色丝状, 约2 d后菌落表面渐成青绿色、蓝绿色或葡萄酒色、铁锈色粉末状, 平板背面常呈黄色或与正面相同的颜色。湿片镜检可见有隔菌丝及大量散落的珠状孢子和青霉菌特有的扫帚状、树枝状、画笔状结构。药敏试验:对酮康唑、那他霉素、龙胆紫、二性霉素、制霉菌素、三唑粉敏感, 对磺胺、氟康唑、克霉唑、碘伏、新洁尔灭、达克宁耐药。链互隔菌生长很快, 初呈淡黄色, 然后转变为黄褐色, 菌落表面呈光滑、平整的绒状, 边缘不整齐, 背面常呈现正面颜色, 培养后期常呈现棕黑色地毯状菌落, 作湿片镜检可见到砖墙形大分生孢子及孢子间连接。药敏试验:对制霉菌素、二性霉素、龙胆紫敏感, 对酮康唑、三唑粉、氟康唑、达克宁中度敏感, 对碘伏耐药。头孢子菌生长快, 菌落表面常呈现烟灰色或灰褐色绒毛状, 边缘不整齐, 背面常呈现正面颜色, 湿片镜检可见有隔菌丝和较大卵圆形鸡蛋样分生孢子。药敏试验:对龙胆紫、酮康唑、那他霉素、制霉菌素、达克宁、三唑粉、新洁尔灭敏感, 对氟康唑、二性霉素、碘伏耐药。无孢菌生长很快, 白色气生菌丝呈棉花样或绒毛样生长, 常在3~5 d后充满整个平板空间, 作湿片镜检可见有隔菌丝交织在一起, 无孢子、菌丝中间常呈现许多圆形膨大。对二性霉素敏感, 对氟康唑、酮康唑、三唑粉耐药。

讨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占较大比例, 植物性外伤较多见, 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逐年增多, 已成为导致角膜盲的常见原因[4]。相对于细菌感染的病例, 真菌感染更难治疗, 由于临床表现较复杂, 起病及病程较缓慢, 早期刺激症状较轻, 未能引起重视, 容易引起前房积脓、角膜穿孔、眼内炎等, 一般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才用抗真菌药物, 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给患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极大痛苦。因此, 真菌感染需要尽早诊断治疗, 临床资料显示若抗真菌治疗较晚, 致病菌扩散范围较大, 深度较广, 溃疡灶不断扩大时, 真菌生长繁殖速度很快, 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而且即使较大的溃疡灶得到了抑制, 患者的视力也不一定能提高。目前,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药物治疗不令人满意, 不同的真菌菌属, 其形态结构、生长繁殖、变异及抵抗力、致病及在组织内生长浸润方式, 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等均有所不同。临床上我们常常收到很多在私人诊所治疗无效的角膜溃疡患者, 由于未能及时确诊而使用了大量抗生素甚至合并激素治疗造成病情进一步加重, 最后被迫进行角膜移植甚至摘除眼球, 给患者的身心和经济都带来沉重负担。因此, 尽早鉴定真菌的菌属对临床的治疗和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Saha S, Banerjee D, Khetan A, et al.Epidemiological profile of fungal Keratitis in urban population of West Bengal, India.Oman J Ophthalmol, 2009, (2) :114-118.

[2]Ferrer C, Alio Jl.Evaluation of molecular diagnosis in fungal keratitis.Ten years of experience.J Ophthalmic Infamm Infect, 2011, (1) :15-22.

[3]张进, 韩敏杰, 骆骏.真菌性角膜炎的实验室诊断[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医学卷, 2010, 7 (1) :270-273.

真菌性角膜溃疡论文 篇4

【关键词】中西医;真菌性角膜炎;疗效;氟康唑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感染性的眼科疾病,具有严重危害视神经功能的不良作用,致盲率较高,但治疗效果尚不明显,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期间来我院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80例患者进行分析探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人。男女比例5:3,其中男50例,女30例,皆为单眼患病,;大于50岁61例(76.5%),20-50岁13例(15.5%),小于20岁6例(8.0%);其中农名工55例,学生5例,其他职业者20例;诱发病因有:植物性致外伤者52例(64.5%),沙、石粒等异物致伤者18例(22.0%),其他原因10例(13.5%);病程为4-34d,平均病程为13d。病变状况为轻度患者30例,中度患者45例,重度患者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入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涂片检查采用无菌角膜刮片刮取溃疡部及角膜炎症处坏死组织,用10%KOH进行处理,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镜下见有孢子和(或)真菌菌丝,可确诊。

1.2.2培养基培养刮取物将取得的刮取物采用直接接种法,于琼脂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约7d后有真菌生长现象出现,则可进行确诊。

1.3临床病况分型临床上将该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三度:轻度、中度、重度。具体指征①轻度:一般溃疡小于5mm,病变为角膜的表层,病灶区外角膜为透明,少数可见少量的前房积脓。②中度:一般5mm≤溃疡<7mm,病变为角膜中层,周围角膜呈浸润性水肿,有前房积脓,内皮斑出现。③重度:一般溃疡≥7mm,病变为角膜深层,后弹力层膨大或出现有较小的穿孔和较多的前房积脓。

1.4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患者眼局部给予氟康唑滴眼液,每日6次,视病情轻重减少或增加次数;伴虹膜睫状体炎者采用1%阿托品进行常规扩瞳治疗,每日3次。对细菌感染者及病毒感染者,适量配以抗细菌及抗病毒滴眼液。

1.4.2研究组在与对照组进行相同处理后,给予口服中药方,选用祛风散热、清热解毒功效中药进行综合治疗。药物组成成分有金银花、荆羌、活芥、桔梗、蒲公英、黄芩、独活、前胡、防风、决明子、薄菏、大青叶、柴胡、菊花等。每日1剂,采用水煎取汁进行内服,分早晚2次服用。15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后观察其效果。

2疗效观察

2.1治愈标准溃疡面均愈合,荧光染色呈阴性,前房积脓,角膜水肿等均消失。好转:大部分溃疡面愈合,前房积脓得到减轻或者消失。无效:溃疡没有明显变化或者较以前面积扩大,前房积脓增大恶化或者出现角膜穿孔现象。

3结果

3.1临床疗效上的对比研究组40例40眼,其中治愈的有30眼,好转的有7眼,无效的有3眼,有效率达92.5%;对照组40例40眼,其中治愈的有23眼,好转的有7眼,无效的有10眼,有效率达75.0%。两组的治愈有效率比较差异性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P<0.05),分析得出较对照组而言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增高。

3.2治疗时间上的对比研究组中平均治愈的时间是15d,对照组中平均治愈的时间是24d。两组所表现的结果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P<0.05),分析得出较对照组而言研究组治愈时间显著缩短。

3.3随访结果对比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病例均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调查,结果为对照组出现6例患者复发,复发率15.0%;研究组均无复发现象,复发率0.0%。两组的复发率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复发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4讨论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眼科疾病,临床的症状大不相同,早期的症状较为隐蔽,不容易被及时发现,应采取最快的方法进行确诊。对于所有角膜外伤均应警惕真菌感染,一经确诊需立即进行抗真菌治疗措施。

氟康唑为一种具有水溶性好、性质稳定、生物利用度高、分子量低、毒性小等特性的新型合成药物,为良好的眼局部用药物。本组病例在局部使用氟康唑的过程中未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能良好,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未见角膜毒性反应出现。1%阿托品眼水进行扩瞳及局部的热敷等措施对眼部的炎症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真菌性角膜炎在中医学中属于“湿翳”的范畴。本病患者多有久病后气阴两伤或者平日正气缺乏或不足的体征,故治疗中应结合患者舌脉及全身情况,进行辨证论治治疗。

综上,对于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需做到早期诊断确诊,早期进行合理治疗,使疾病在发病之初即得到有效控制防止其恶化。通过临床观察,对大多数患者采取合理的药物综合治疗,均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在不同程度上保护了患者的视力,防止角膜穿孔甚至眼球摘除的严重后果。普及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能够显著地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率;此外,发展研发有效的药物能显著提高本病治愈率。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真菌性角膜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临床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谢立信.我国角膜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現状及发展[J].中华眼科杂志,2010,46(10):883-887.

[2]冯广忠,白洁.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的探讨[J].国际眼科杂志,2011,8(8):1688.

[3]Gaudio PA,Gopinathan U,Sangwan V,et al.Hughes TE.Polymrase chain reaction based detection of fungi in infected corneas[J].Br J Ophthalmol,2012,86(7):755-760.

真菌性角膜溃疡论文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观察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真菌性角膜溃疡采用角膜清创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治疗的40例40眼连续的真菌性角膜溃疡病例。其中男29例29眼, 女11例11眼。年龄40~75 (平均57) 岁。有植物、泥块等外伤史28例, 原因不明12例, 病程3 d~3个月, 大多患者有局部或全身使用抗生素、激素、或抗病毒药物、部分患者也有使用抗霉菌药物史, 均未治愈或加重来我院住院治疗。眼部检查:视力手动-0.2;角膜溃疡病灶范围2~9 mm, 具有一个或几个霉菌溃疡苔被、伪足、免疫沟、卫星灶、内皮斑等一些体征, 前房积脓18例;所有病例均经角膜刮片100 g/L KOH溶液法显微镜检找真菌菌丝 (+) 而确诊。

1.2 方法:

手术显微镜:Topcon OMS800型手术显微镜;手术刀采用sharpoint一次性15°穿刺刀和隧道刀。所有患者入院后视病程长短、溃疡严重程度决定手术时间。病程在1周之内、溃疡面积3 mm以内、无前房积脓的, 先抗霉菌药物保守治疗7~10 d, 无效或加重者即行手术;病程已在1周以上, 溃疡面积在3 mm以上, 伴或不伴前房积脓, 入院3~5 d内手术, 同时使用抗霉菌药物。抗霉菌药物治疗为局部使用25 g/L那他霉素眼液1次/小时, 5 g/L氯康唑眼液1次/小时, 全身3 g/L氯康唑注射液100 m L静脉滴注1次/天。手术方法:角膜清创后根据溃疡面积采用单蒂或桥形结膜瓣遮盖和全结膜瓣遮盖[2]。40 g/L倍诺喜表面麻醉, 开睑, 20 g/L利多卡因结膜下浸润麻醉, 手术显微镜下, 用一次性穿刺刀在距溃疡边缘1 mm处作浅层划开角膜, 用隧道刀清除角膜病灶及病灶周围划开范围内的坏死组织和上皮, 并送显微镜再检霉菌菌丝, 清除后的病灶表面再用碘伏烧灼, 并用3 g/L氯康唑注射液冲洗角膜表面。角膜清创时, 清除病灶表面苔被及坏死组织达到显露基本正常角膜组织即可, 不要求一定要彻底清创到完全正常角膜组织, 以防穿孔。接着, 根据溃疡面的大小和位置制作结膜瓣, 位于周边多选择单蒂结膜瓣, 位于中央或旁中央多选用桥形双蒂结膜瓣, 接近全角膜感染选用全角膜结膜瓣遮盖。结膜瓣的大小要比角膜创面大2 mm, 能全部遮盖创面边缘, 蒂部要尽量宽, 已保证血供。用10-0尼龙线将结膜瓣间断缝合于溃疡周围的正常角膜上, 结膜瓣紧贴溃疡表面。术后结膜下注射3 g/L氯康唑注射液0.5 m L, 涂3 g/L氧氟沙星凝胶, 单眼加压包扎2~4 d, 术后继前用抗霉菌药物, 视结膜瓣生长情况7~10 d拆线。溃疡愈合后仍继续局部用抗霉菌眼液2~4周。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

角膜清创以去除苔被和坏死组织为目的, 不追求彻底, 未发生医源性穿孔。术中角膜刮片镜检均菌丝 (+) 。术中单蒂结膜瓣23例, 桥形双蒂结膜瓣6例, 全角膜结膜瓣1例。手术均顺利。

2.2术后情况:

28例28眼1次手术, 结膜瓣血供丰富, 充血, 遮盖愈合良好, 角膜溃疡治愈, 7~10 d拆线出院, 继续局部使用抗霉菌药物2周, 结膜瓣在1个月左右萎缩成半透明蝉翼状;6例6眼1次手术, 1周内结膜瓣缺血, 脱落或溶解, 溃疡未完全愈合, 继续抗霉菌用药10 d~2个月, 角膜溃疡愈合;4例4眼1次手术, 1周内结膜瓣缺血脱落或溶解, 经再次结膜瓣遮盖术, 结膜瓣遮盖愈合良好, 角膜溃疡治愈, 7~10 d拆线出院, 继续局部用抗霉菌药物2周, 结膜瓣在1个月左右萎缩成半透明蝉翼状;2例2眼1次手术, 1周内结膜瓣脱落或溶解, 继续用抗霉菌药物治疗过程中 (3 d~1个月) 角膜溃疡发生穿孔, 眼内容物脱出, 而不得不行眼球内容物剜除术。40例40眼通过角膜清创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总治愈38例38眼, 治愈率95%。

2.3 术后视力:

术后视力手动-0.5。总体来说, 溃疡位于周边、结膜瓣未遮盖视轴的, 溃疡愈合后视力能明显提高;溃疡位于中央或旁中央的, 因为结膜瓣遮盖视轴或角膜白斑遮挡, 视力无明显提高。

3 讨论

真菌性角膜溃疡属难治性角膜溃疡, 病程长, 致盲率高, 其致病特点是真菌在溃疡表面形成隆起的菌丝苔被, 阻挡了抗真菌药物与创面的接触, 而现有的抗真菌药物穿透力差, 因此完全靠药物治愈的可能性小。同时, 真菌在角膜基质繁殖浸润, 释放真菌霉素和蛋白水解酶导致组织坏死, 不到向深层发展引起角膜穿孔、前房积脓和眼内容炎, 最终眼球摘除。角膜清创联合结膜瓣遮盖术就是针对这一致病机制而设计, 其病理机制为:角膜清创去除了溃疡表面的真菌苔被和溃疡内的大部分致病真菌, 使得抗菌药物可以直接接触和渗透创面, 杀死残余真菌[3]。带蒂结膜瓣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 可以增强药物向眼内的通透性, 并且把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运送到角膜表面, 提高局部抗感染能力。同时结膜瓣遮盖起到机械性保护创面的作用, 可以保护角膜不受胶原酶、蛋白酶和其他溶解酶的侵犯, 免受炎症分泌物的刺激, 加速修复过程, 从而促进了溃疡面和结膜瓣的愈合[4]。

经验和注意事项:①溃疡面积3 mm以上, 药物治疗1周无明显效果或伴有前房积脓, 应及早手术。在上述病例中, 有1例患者2 mm霉菌溃疡用抗霉菌药物治疗3周无效, 逐渐扩大为5 mm溃疡, 行结膜瓣遮盖1周愈合。有3例溃疡患者发病1周内即行手术, 7~10 d即痊愈。②蒂部要尽可能宽。无论是单蒂还是双蒂都有缺血坏死可能, 尤其是结膜血供少的患者。结膜覆盖好的患者, 术后前房积脓一般在3 d内完全吸收, 1周左右角膜溃疡基本愈合, 角膜炎症浸润消失, 周围角膜上皮完好, 1个月只有结膜瓣充血消失、变薄成半透明蝉翼状。而如果结膜瓣脱落或坏死, 则未愈的残留角膜溃疡愈合时间很长, 上述病例从10 d~2个月。③不要追求彻底清除角膜创面, 避免穿孔。清除创面时去除苔被和坏死组织, 到达基本正常的角膜组织即可。结膜瓣遮盖术对尚未到达深层和未穿孔的角膜溃疡成功率高, 如发现角膜已3 mm以上的穿孔或全层脓疡, 应坚决行角膜移植术。④结膜瓣应尽可能遮盖全部溃疡面, 包括伪足和卫星灶, 否则有新病灶出现。⑤溃疡愈合后无法确定角膜是否已完全无霉菌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去除结膜瓣。本组中有1例溃疡愈合已4个月, 角膜无任何炎性反应, 结膜瓣菲薄, 在撕除结膜瓣后角膜透明, 视力到0.5, 但1周后霉菌复发而行角膜移植术。所以, 结膜瓣遮盖术虽然治愈了真菌性角膜溃疡, 但只是抑制了真菌的繁殖到达一种共生状态, 还是完全去除和杀灭了真菌还值得研究。

尽管如此, 角膜清创联合结膜瓣遮盖术属眼科丁类手术, 手术操作简单, 一般没有取材的限制, 只要有手术显微镜下操作经验, 有角膜缝合技术的医师都能很好地开展, 费用低, 溃疡愈合率高, 可以使一些复杂难治的溃疡尽快愈合, 达到控制炎症, 挽救眼球的目的, 尤其是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医院,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史伟云, 刘明娜, 王婷.重视感染性角膜炎病原学的诊断[J].中华眼科杂志, 2007, 43 (7) :579-582.

[2]李绍珍.眼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30-235.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诊断与治疗体会 篇6

关键词:角膜溃疡,真菌培养,诊断,治疗,药物敏感试验

真菌性角膜炎是眼科致盲率较高的眼病之一, 在我国农民患者居多, 近年来随着科学的进步, 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增加, 使真菌性角膜炎越来越广泛的见于门诊及临床。由于该病起病缓慢, 病程时间长, 误诊率高目前尚无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药物。治疗起来十分棘手, 早期联合用药或手术治疗是真菌性角膜炎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现我们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真菌性角膜溃疡36例患者的诊断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共36例 (36只眼) , 其中男24例 (24只眼) (66.6%) , 女12例 (12只眼) (33.3%) , 年龄21~60岁, 平均40岁。发病时间5~24d, 有角膜植物性外伤史20例, 昆虫及角膜异物剔除史8例, 其他外伤史4例, 无明显诱因4例。

1.2 诊断方法

(1) 重视病史的采集, 因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多有眼部植物或泥土外伤、取角膜异物、长期局部或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史等。 (2) 真菌性角膜炎感染灶有5个典型特征: (1) 菌丝苔被; (2) 伪足; (3) 卫星灶; (4) 免疫环; (5) 内皮斑。

1.3 临床表现

均为单眼发病, 主要为外伤后不适, 有异物感、刺痛感伴视力下降。眼部检查结膜混合性充血, 角膜有点状或小片状灰白色无光泽、粗糙浑浊灶, 浸润角膜基质1/4~2/3, 周围有点状或小片状“卫星灶”或“伪足”, 严重者可伴有角膜后沉着物及黏稠前房积脓。

1.4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常规行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角膜荧光染色及眼压检查。10%氢氧化钾涂片找真菌, 患者在角膜表面麻醉后刮取溃疡灶边缘组织, 直接涂片检查。玻璃片要清洁并用酒精灯烧灼灭菌后使用, 低倍镜下镜检, 查见菌丝或孢子予以确诊。

1.5 实验室检查

目前常用的方法: (1) 角膜刮片镜检10%KOH湿片法是诊断真菌性角膜炎最快速最常用的手段, 阳性率72.2%~99.2%且操作简单、快速、费用低, 是值得推崇的一种方法。 (2) 真菌培养:角膜刮片组织、病变角膜片、眼内脓液标本均可进行真菌培养, 阳性率88.8%~91%。 (3) 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可以发现真菌菌丝, 达到88%的敏感度和91%的特异度, 采用共焦显微镜可见真菌的双重壁、隔膜、菌丝分支结构等, 对诊断角膜深在真菌感染很有意义。 (4) 聚合酶链式反应:诊断阳性率较真菌培养高, 诊断时间也只需4~8h, 是快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理想方法。 (5) 分子序列分析:常用的方法是从形态学上来辨别, 利用此方法鉴别种内及种间菌群有100%的区分度, 鉴别结果快速可靠。 (6) 基因芯片技术:可同时检测大量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最根本依据, 各种实验室检查方法都各有优缺点, 应注意全面检查, 相互补充。

1.6 治疗

药物治疗:早期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1) 眼用抗真菌眼液一般联合应用两组或两种以上药物, 早期要高频率用药:1%氟康唑滴眼液, 每1~2h滴眼1次;氟康唑眼膏, 睡前涂眼1次。 (2) 全身用药:口服三唑类药物伊曲康唑, 每日一次, 每次0.2g, 常规用药2~3周, 对严重角膜真菌感染, 如伴有前房积脓或可疑眼内炎者, 可给予氟康唑注射液静脉滴注, 常规每日1次, 每次0.2g, 首次剂量加倍。治疗2周。

及时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主要手术方式有: (1) 角膜清创术:可有效清除病原菌及坏死组织, 但操作不当易导致角膜穿孔, 适用于病变早期溃疡。 (2) 碘酊烧灼术:局部滴奥布卡因眼液2次, 刮净溃疡表面坏死组织, 用无菌棉签蘸2.5g/L碘酊溶液, 在溃疡表面均匀涂擦约3min, 再用生理盐水冲洗溃疡病灶。 (3) 结膜瓣遮盖术:结膜瓣的血运利于溃疡愈合, 适用于溃疡偏中心、中央光学区未受累的患者。 (4) 角膜移植术:42%~60%曲霉菌感染, 23%~32%的镰孢菌感染需行角膜移植术, 但不同菌属的真菌的繁殖速度与生长方式不一样, 选择的术式也不同, 镰刀菌在角膜内生长缓慢, 早期可行板层角膜移植, 曲霉菌生长迅速仅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5) 眼内容物剜除术:真菌已累及前房及玻璃体, 造成真菌性眼内炎者, 且疼痛较剧无视力者, 可考虑行眼内容物剜除术。

36例患者随访3~12个月, 平均6月, 共有25例患者碘酊烧灼联合药物治疗角膜溃疡完全愈合, 有8例接受结膜瓣遮盖术, 2例患者接受治疗性角膜移植术, 1例行眼内容物剜除术, 其中角膜浸润病灶小无前房积脓的患者恢复较快, 15~20d角膜病灶基本愈合, 角膜浸润病灶大合并前房积脓者病程4~6周痊愈, 但均遗留不同程度的角膜云翳及白斑。视力提高3行者15例, 提高2行者12例, 提高1行者6例, 无提高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致病真菌引起致盲率较高的感染性角膜病变, 其中发病因素多由于角膜外伤后继发真菌感染, 尤其以稻谷或植物的枝叶损伤最为常见。加之临床对真菌性角膜炎的认识不足, 随着临床上广谱抗菌素、皮质类固醇及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 真菌性角膜炎发病率逐渐增多, 病情也更加严重[1], 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在溃疡面刮取坏死做涂片检查, 找到霉菌菌丝、孢子是诊断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最直接的依据。常用快速诊断方法有角膜刮片革兰染色和Giemsa染色[2]。

由于大多数抗真菌药物毒性大且眼部穿透性差, 疗效不确定, 所

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C-反

李月桂黄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检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1204例感染性疾病患儿进行研究, 将其分为3组, 对其C-反应蛋定结果显示, 细菌感染组患儿的CRP及WBC测定值均明显的高于义 (P<0.01) ;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较, CRP及WBC差异没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对CRP及WBC进行联合测诊断并没有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C-反应蛋白;白细胞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

现阶段白细胞 (WBC) 计数和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定量检测已经在儿科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对于病毒性或者是细菌性感染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1]。本次研究就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的关系就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真菌性角膜溃疡在治疗上宜采用联合治疗方法, 首先是病灶清创, 促进药物进入角膜基质, 提高病灶中药物的浓度。其次是碘酊烧灼病灶在治疗中较为重要, 但烧灼次数最多不超过3次。碘能氧化病原微生物原浆蛋白的活性基因, 并与蛋白的氨基结合使其变性失活, 破坏

物, 可增强抗真菌效能。切记过早停用抗真菌治疗药物,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需实施手术治疗, 对中度真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无效者应行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遮盖术, 而对于重度角膜炎, 角膜已穿孔者应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术, 对于已发生真菌性眼内炎者行眼内容剜除术, 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方式患者术后仍然需用局部及全身的抗真菌药物, 术后持续给予抗真菌药物3~6个月, 以防止真菌

真菌性角膜炎是眼科常见的致盲性眼病, 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镰刀菌和曲霉菌是真菌性角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 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共焦显微镜等新的检查方法有利于早期的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需要我们眼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注意一下几点:重视病史的采集, 掌握其特异性的临床体征, 强化病原学诊断的意识, 正确选择用药的方式和途径, 及时采取必要的手术介入;这样将会有效的降低真菌性角膜炎的危害性和致盲率。

参考文献

[1]李凤君, 郑素慧, 肖凤枝, 等.真菌性角膜炎共焦显微镜与涂片细胞学检查诊断的对照研究[J].眼科新进展, 2004, 24 (6) :443.[1]李凤君, 郑素慧, 肖凤枝, 等.真菌性角膜炎共焦显微镜与涂片细胞学检查诊断的对照研究[J].眼科新进展, 2004, 24 (6) :443.

[2]葛坚.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78-180.[2]葛坚.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78-180.

真菌性角膜溃疡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2月—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15例, 参照临床真菌性角膜溃疡诊断标准确诊[2]。其中男11例, 女4例;年龄21~66岁, 平均 (43.6±8.5) 岁;有外伤史9例, 无外伤史6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局部滴眼0.2%氟康唑, 1~2次/h, 结膜下注射0.2ml 0.2%氟康唑, 病情比较轻微的患者1次/2d, 严重患者1次/d, 前房积脓患者加静脉滴注100ml0.2%氟康唑。细菌感染患者加氧氟沙星滴眼。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停用结膜下注射以及静脉用药, 同时减少滴眼液的次数, 一个疗程为15~40d。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经过治疗后角膜病灶完全愈合, 前房无积脓。好转: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角膜病灶明显减轻, 前房积脓明显减少;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病灶以及前房积脓无改善且有所加重。

2 结果

15例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 治愈12例, 好转2例, 无效1例。未治愈患者均行眼内容物剜除术, 主要由于病程较长, 角膜溃疡未得到及时的控制, 角膜组织溶解、穿孔或者形成葡萄肿, 进而形成难以控制的眼内炎或者青光眼。

3讨论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致盲率较高的眼科疾病, 具有感染性, 在农村的发病率远高于城市, 该疾病在发病初期症状十分轻微或者不明显不易被患者察觉, 特别是本地夏秋季节由于农作物划伤角膜, 治疗不及时, 绝大部分患者因此而延误病情。真菌感染角膜之后, 在其组织内快速繁殖, 产生大量的真菌毒素, 促使走位组织发生十分严重的炎性反应, 进而导致角膜组织坏死, 导致溃疡的形成。前房积脓以及葡萄膜炎是其最主要的并发症, 患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视力明显下降, 病情严重患者会丧失眼球[3]。

临床一般抗真菌药物因其极易造成肝肾功能损害, 所以不能应用于眼科, 有些国外进口的疗效显著地抗真菌药物由于其价格昂贵, 在临床上也不能广泛的应用。氟康唑是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对真菌具有极强的灭杀能力, 大量研究证实, 氟康唑内的氮原子作用于角膜组织内的异常细胞色素P450, 能和正铁红素的铁原子相连, 进而抑制铁红素的激活和酶的功能, 导致麦角醇合成受限, 大量羊毛固醇堆积, 以上的机制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破坏其结构和功能, 进而导致真菌死亡。氟康唑和正常细胞色素P450难以结合, 由此其不良反应明显小于其他抗真菌药物, 且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 由此采用滴眼、结膜下注射等给药方式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其价格相对较低, 适宜于临床上广泛应用, 尤其是基层医院。另外, 氟康唑极易渗透角膜组织, 对敏感部位的刺激相对较小, 极大程度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但是长期用药的患者, 应该进行定期的肝功能检查。对于病情极其严重的患者, 首先使用碘酊对创面进行烧灼, 氧化真菌蛋白的活性基因, 通过结合真菌蛋白让其变性, 同时破坏酶蛋白, 阻碍真菌的进一步繁殖, 促进形成瘢痕, 缩短病程[4]。

本研究结果显示, 15例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 治愈12例, 好转2例, 无效1例, 疗效显著。由此可见, 氟康唑能治疗绝大部分真菌性角膜溃疡, 对于角膜深层的真菌感染也具有较好的抑制功效, 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首选药物, 本研究体会到采用注射给药对于重症患者同样具有较好的疗效, 还能极大程度缩短治疗时间, 有效地控制致盲率。在目前的疗效环境下, 实验室检查不可避免会出现阳性率低以致时间滞后等不可避免的不足, 由此, 对于可能感染真菌且有可疑症状的患者, 在进行实验室检查的同时及时给与抗真菌治疗, 不必要等到确诊之后再给予治疗。

摘要:目的 观察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2月—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15例, 所有患者均给予氟康唑局部频繁滴眼以及结膜下注射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5例患者经过治疗后, 治愈12例, 好转2例, 无效1例。未治愈患者均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结论 采用局部频繁点眼以及结膜下注射的给药方法是一种安全可靠且疗效显著的治疗方式, 且操作简单、费用低,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氟康唑,真菌,角膜溃疡,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陈文涛.氟康唑治疗霉菌性角膜溃疡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24) :167-168.

[2] 白志梅.应用氟康唑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C].全国深部真菌与细菌感染性疾病诊疗新进展 (厦门)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3] 刁红星, 何梅凤, 顾建军, 等.广东地区感染性角膜溃疡病原学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2, 33 (6) :856-860.

真菌性角膜溃疡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5年3月-2008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72例, 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 治疗组42例, 对照组30例。其中, 治疗组男23例, 女19例, 农民40例, 其他2例;年龄12岁~60岁。对照组男14例, 女16例;年龄14岁~58岁。以上2组均为单眼发病。2组全部病例均经刮片查出真菌菌丝。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 (1) 表面麻醉后行角膜溃疡灶部分刮除, 隔日1次, 连续2次; (2) 2%碘酊行溃疡面烧灼, 每日1次, 连续6次; (3) 1%氟康唑眼药水滴眼, 每小时1次, 氟康唑200 mg静脉点滴, 每天1次。对照组:1%氟康唑眼药水滴眼, 每小时1次, 氟康唑200 mg静脉点滴, 每天1次。以上2组均用1%阿托品眼膏点眼2次/d。

1.3 治疗标准

治愈:角膜溃疡愈合, 荧光素染色阴性;未愈:病灶无变化或进行性扩大, 症状加重乃至角膜穿孔。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治疗效果:治疗组:治愈40例, 治愈率95.2%, 疗程最短12 d, 最长35 d, 平均22 d。对照组:治愈23例, 治愈率76.7%, 疗程最短28 d, 最长76 d, 平均48 d。2组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注:2组治愈率比较, χ2=7.41, P<0.05。

2 组间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2%碘酊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明显缩短了治疗时间, 提高了治愈率。

3 讨论

3.1 碘的作用机制

碘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对真菌原虫、病毒及细菌芽孢都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氧化其原浆蛋白的活动基因, 并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而使之变性, 使酶蛋白质氧化而失活[1]。局部使用效果直接可靠, 当碘酊作用于病灶时, 微量酒精立即挥发, 碘离子沉着并向基质层渗透, 菌丝迅速受到破坏, 病灶逐渐缩小, 溃疡坏死物脱落, 胶原纤维增殖修复, 使角膜瘢痕化或恢复一定的透明度。碘酊连续烧灼6次, 局部真菌可大部分失去活性。

3.2 局部治疗注意事项

0.5%地卡因表面麻醉后, 置开睑器, 嘱患者向正前方固视。用卷棉子蘸2%碘酊与角膜病灶接触, 逐渐扩大烧灼范围至整个病灶, 使碘干燥保留5 min。然后用0.9%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不要求充分脱碘。连续治疗几次后, 角膜基质层发生轻度黄色改变, 病灶周围的正常角膜出现宽约1 mm的上皮剥脱带, 病灶与正常角膜间界限清晰, 角膜不水肿。如某方位病灶与正常角膜间界限模糊, 交界处有水隙状水肿, 说明菌丝在角膜板层间的平行走向没有被完全阻断, 应扩大该象限的烧灼范围。

3.3 眼部耐受性及反应

临床实践证明, 角膜病变组织对碘的耐受性极强, 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疼痛等不良反应, 仅有轻微烧灼感。当然在使用时严格限制于病灶区, 千万不要接触到其他部位。因烧灼后角膜表面滞留一定浓度的碘离子, 眼睑闭合时, 相对应睑结膜受到一定刺激, 可出现眼睑轻度水肿, 属于正常治疗反应。使用过程中, 碘酊应避光密封保存, 每月需重新配制, 因长期放置后, 碘酊中的乙醇有一部分被碘氧化为乙醛、乙酸, 而碘则被还原为氢碘酸[1], 不但增加了刺激性, 而且降低了疗效。

3.4 恢复期处理

给予维生素AD胶囊口服, 贝复舒眼药水滴眼, 促使角膜修复。治疗期间严禁使用激素。

3.5

氟康唑抗菌谱广, 对念珠菌属和隐球菌效果最好, 对部分曲霉菌也有效。碘酊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可缩短治疗时间, 提高治愈率。

摘要:目的观察2%碘酊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5年3月-2008年3月确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42例, 采用2%碘酊联合氟康唑治疗, 对照组30例, 采用氟康唑治疗。结果治疗组42例, 治愈40例, 治愈率95.2%, 疗程最短12d, 最长35d, 平均22d。对照组30例, 治愈23例, 治愈率76.7%, 疗程最短28d, 最长76d, 平均48d。结论2%碘酊联合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缩短了治疗时间, 提高了治愈率。

关键词:碘酊,氟康唑,真菌

参考文献

真菌性角膜溃疡论文 篇9

【摘要】目的:探究影响细菌角膜炎预后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5月份到2015年2月份收治的90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两组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对研究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细菌性角膜炎的了解、护理人员的文化水平以及是否得到及时治疗等是影响疾病预后的主要因素,预后良好率为80%,预后不良率为20%。结论:因细菌性角膜炎患者预后欠佳,在研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细菌性角膜炎;预后影响因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24-01

细菌性角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角膜炎,又称为细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的感染性眼病,病情一般比较严重。如果在患病后没有及时的治疗,会引发角膜溃疡穿孔,甚至眼球会萎缩导致眼盲。细菌性角膜炎的预后不仅取决临床医生的治疗技术水平还取决于护理的质量。为此,探寻细菌性角膜炎预后的影响因素意义重大,能够帮助后续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 本研究对90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份到2015年2月份在我院治疗的90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一致,年龄在40~70岁之间,对照组男女比例一致,年龄在45~75岁之间。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患病情况等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组组之间的统计分析[1]。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0.3%泰利必妥滴眼液[2]。护理人员在给病患滴滴眼液之前需要给自己的双手进行消毒,患者在滴滴眼液时需要保持仰卧的状态,具体操作流程是:患者仰卧,护理人员一只手将患者的眼睑翻开,另外一只手拿滴眼液,在为患者滴眼时滴眼液的瓶子需要与患者的眼睑保持一定的距离,平均每两个小时滴一次滴眼液,每次3滴,连续滴半个月,如果患者的情况比较严重则使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治疗。

1.2.2 护理方法

(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患者仰卧,护理人员在双手消毒后为其进行滴眼操作,滴眼专人专用,动作轻柔、稳准的将滴眼液滴入眼球。

(2)研究组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教育与安慰,叮嘱患者不能食用辛辣食物,烟酒不能沾。

1.2.3 评价

预后良好的情况是对患者有一些效果、对患者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完全治愈患者,那么预后不好的情况是治疗没有任何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不同护理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常规护理组有效率为73.3%,针对性护理组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下:

2.2 影响细菌性角膜炎预后因素

经过研究发现,年龄大、多基础合并症、在就诊之前接触过类似症状患者或接受应用皮质激素等是细菌性角膜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护理人员充分掌握细菌性角膜炎知识以及文化程度高、发现患细菌性角膜炎后及时到医院就诊等是细菌性角膜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3.讨论

细菌性角膜炎是细菌感染所致的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眼病,常见的致病菌有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磷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同时眼局部因素和全身抵抗力低下也可诱发感染。细菌性角膜炎护理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患者眼部的恢复,如果护理不及时,会影响患者的视力,严重的会导致患者失明。

护理效果:有一些效果具体表现为在半个月的疗程中患者需要两周的时间才完全消除细菌性角膜炎的症状,并且检测后的结果呈现阴性,同时在随后的半年内患者的细菌性角膜炎都没有任何复发的情况。比较明显的效果表现为在半个月的疗程中患者在两天的时间内就感觉没有明显的刺激,而且结膜虽然还有一点分泌物分泌出来,但充血的症状已经消除许多,同时在随后的半年内患者的细菌性角膜炎都没有任何复发的情况。治愈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在半个月的疗程中患者在治疗一天后,他的细菌性角膜炎的各种症状明显减轻许多,并且在随后的半年内患者的细菌性角膜炎都没有任何复发的情况。

本研究选用 0.3%泰利必妥滴眼液对90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常规护理组有效率为73.3%,针对性护理组有效率为80%。常规的护理方法就是护理人员在双手消毒后为患者进行滴眼操作,滴眼专人专用,动作轻柔、稳准的将滴眼液滴入眼球。针对性的护理方法,针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对患者加以安慰和鼓励使患者正确的对待疾病。同时采用SPSS统计学对细菌性角膜炎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多基础合并症、在就诊之前接触过类似症状患者是细菌性角膜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而护理人员充分掌握细菌性角膜炎知识以及文化程度高、发现患细菌性角膜炎后及时到医院就诊等是细菌性角膜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通过本研究表明,细菌性角膜炎患者预后欠佳,且该病的预后同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丽琼.细菌性角膜炎护理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03(23):238-239.

[2]王军.细菌性角膜炎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8(17):2049-2052.

真菌性角膜溃疡论文 篇10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溃疡,伊曲康唑,氟康唑,碘酊

真菌性角膜溃疡在以往的发病率并不高, 而且在文献上也很少提到, 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 关于此种疾病的报导有所增加, 尤其是最近几年, 我国这种疾病的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 发病率不断攀升。此种疾病有3大临床表现: (1) 起病缓慢, 发病过程较长, 常在数天后出现角膜溃疡, 病程一般可持续2~3个月; (2) 角膜溃疡因致病菌种不同, 其形态不一致; (3) 前房积脓, 特别是在早期, 常为本病特征之一。若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 那么将会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较大的不便, 情况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出现残疾, 阻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1]。为了探讨伊曲康唑联合氟康唑滴眼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 现选取在2007年3月—2011年3月间到该院诊治的64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 64例患者均接受伊曲康唑联合氟康唑疗法, 根据他们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诊治的64例真菌性角膜溃疡病人, 其中女30例, 年龄分布在20~65岁之间, 男34例, 年龄分布在20~55岁之间, 64例患者经过诊断均为真菌性角膜溃疡, 需立即进行治疗。随机将6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伊曲康唑联合氟康唑滴眼疗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伊曲康唑联合碘酊疗法, 跟踪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过程, 并记下相应的数据。

1.2 方法

患者由于受到疾病的困扰, 容易感染等并发性疾病, 需要对其进行及时治疗, 以缓解患者的病状。首先要给予患者有效地支持, 量身治疗, 以改善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 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的状态。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采用伊曲康唑联合氟康唑治疗, 对于溃疡较轻的患者, 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治疗, 200mg, 1次/d, 以15 d为1个疗程, 同时对患者滴用浓度为0.2%氟康唑眼药水, 进行1次/h。对于溃疡较为严重的患者, 首先对溃疡表面进行清理, 将坏死的组织全部刮除, 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口服伊曲康唑, 200 mg/次, 1次/d, 以30 d为1个疗程, 并滴用氟康唑眼药水, 每隔30 min进行1次[2]。对照组患者采用碘酊联合伊曲康唑治疗, 首先用刀片将溃疡灶刮除每隔1 d进行1次, 持续进行3次, 同时用浓度为5%的碘酊对溃疡面进行烧灼, 进行2次/d, 持续治疗7 d, 然后口服伊曲康唑进行治疗, 200 mg/次, 1次/d, 以15 d为1个疗程。临床医生要密切关注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 为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 需要及时处理患者身上的不良反应[3]。

1.3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的身体状况得到改善, 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消失。角膜溃疡基本恢复愈合, 视力也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无效:角膜溃疡没有愈合, 生活质量没得到提高, 病情加重, 有效:患者的体征和临床症状得到治疗改善, 视力恢复到一定程度, 角膜溃疡也有一定程度的愈合,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4]。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通过一系列的治疗, 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对照组32例患者, 有效为11例, 显效12例, 无效9例, 治疗有效率为71.9%;观察组32例患者中, 无效4例, 显效16例, 有效12例, 治疗有效率87.5%。通过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可知,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对于改善患者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巨大的帮助。

3 讨论

真菌性角膜溃疡疾病问题日趋严重, 发病率也逐年攀升, 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能会导致患者失明, 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 针对这种疾病, 患者一定要及时治疗, 听从医生的安排, 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对患者病情的良好控制, 从而降低患者发生病残的几率, 并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当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临床上对于此种疾病的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中, 采用伊曲康唑联合氟康唑治疗的效果尤为显著, 对于患者的帮助较大[5]。

对于真菌性角膜溃疡疾病的治疗, 首先要给予患者常规的基础治疗, 以有效预防感染, 并减轻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 同时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患者采用伊曲康唑联合氟康唑进行治疗, 伊曲康唑是一种新型的三唑类广谱性抗真菌药物, 能够对细胞色素的激活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 同时也可以抑制酶功能的发展, 以对真菌细胞的结构起到破坏作用, 从而实现良好的抗真菌功能, 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氟康唑与伊曲康唑的临床效果较为相似, 也能够对患者起到良好的抗真菌作用, 两种药物混合应用, 则可以快速的促进病情的恢复和改善, 有效地起到真菌抑制作用, 而且能够缓解患者、家庭的精神压力以及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从而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真正提高[6]。对于采用伊曲康唑联合碘酊疗法的对照组, 虽然患者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但是效果却没有观察组显著, 因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因此, 伊曲康唑联合氟康唑治疗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林, 张繁友.反转录PCR在真菌性角膜溃疡快速诊断中的价值[J].国际眼科杂志, 2011 (10) :89-90.

[2]张海滨, 林东晓, 姚广鹏.真菌性角膜炎的综合治疗[J].现代实用医学, 2009 (4) :36-37.

[3]路西林, 刘建辉, 薛会敏, 等.真菌性角膜溃疡实验室诊断2种方法对比观察[J].疑难病杂志, 2008 (12) :45-46.

[4]路西林, 薛会敏, 赵朝贤, 等.PCR检测在真菌性角膜溃疡中的诊断价值[J].疑难病杂志, 2009 (2) :75-76.

[5]薛会敏, 路西林, 杨建峰, 等.真菌性角膜溃疡病原菌及患病因素分析[J].疑难病杂志, 2010 (2) :77-78.

上一篇:英语教学技能培养下一篇:庄子逍遥游思想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