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024-08-29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共4篇)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篇1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运用所学的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列举它们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辨 证地看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观察,培养学习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观点,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对人和其他生物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教学难点:

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分析:

细菌和真菌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往往都有这样的印象,细菌和真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可是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图片和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逐渐形成更新的观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没有了细菌和真菌,自然界也就基本停止了物质的流动,生物遗体就会堆积山,人们就会没有了生存的空间,甚至让我们找不到立足之地。细菌和真菌对人类和动植物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了正反两方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观点。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多媒体演示、观察等方法相结合。教具准备:

A有关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体片段。B相关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想象:没有植物,世界会怎么样

没有动物,世界会怎么样

没有细菌和真菌,世界又会怎么样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观察雪梨腐烂图(1)、学生相互讨论:

A、它们为什么消失了?

B、它们消失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吗?

影片:“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讨论:

A、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腐烂,它与水果有怎样的关系? B、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C、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腐生的特点:从动植物的遗体上分解有机物

(3)、完成相关的练习。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故事:图坦卡蒙的咀咒

(1)、观察影片,了解细菌和真菌会使植物患病。

展示有关寄生菌的图片

(2)、菌类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时,自身是如何生活的?

寄生的特点:从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得到有机物(3)、完成相关的练习

三、与动植物共生(1)、影片:共生

展示有关共生菌的图片

共生的的特点:共同生活彼此有利

(2)、请同学说一说细菌和真菌对动物和人类有哪些好处与害。(3)、完成相关的练习小结:(略)作业布置: 练习册 板书设计: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腐生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寄生

三、与动植物共生

共生

教学反思:学生对物质循环,及几种异养方式理解不够深刻,可解释透彻些。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篇2

保护区位于兴县东南部, 东经111°11′39″~111°26′30″, 北纬38°10′03″~38°24′05″。总面积24415.40 hm2, 其中有林地9 656.6 hm2、疏林地146.70hm2、灌木林地5 208 hm2、未成林造林地1 927 hm2、宜林地5 708 hm2、非林地1768.7 hm2。

黑茶山保护区地处吕梁山中段与北段的连接处, 这一带森林植被不足20 km, 是吕梁山中北段森林植被最狭窄的地区, 这就使得保护区成为吕梁山南北野生动物 (如褐马鸡、金钱豹) 扩散、基因交流的重要通道。保护区西距毛乌素沙漠仅120 km, 黑茶山把沙尘和西北寒流有效地阻挡在山的西侧, 生态防护效果非常明显。然而, 区内只有西坡有乔木林, 而东坡乔木植被发育不良, 森林植被呈单面林, 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因此,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在吕梁山生态系统的保护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森林与草原的过渡带 (也称交错区)

黑茶山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温带草原的过渡带, 并且这两个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的交界线正好在保护区内。也就是说, 保护区内同时拥有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这两大生物群落。这条交界线不是很宽阔、漫无边际的, 而恰恰就在保护区内。保护区正好跨在这条交界线上, 使其成为我国北方森林向草原过渡的最特殊、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我国植被过渡带的类型主要有森林向草原的过渡、森林线以下植被向草原的过渡、亚热带植被过渡、热带植被过渡。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带是我国最大的过渡带, 也是最重要的过渡带, 它从湿润期到半湿润期和干旱期到半干旱期, 这样一个重大的类型。这个类型的过渡从大兴安岭的西坡开始, 经河北、山西绕一圈到兰州, 交界线很长也很宽, 各个交错区也有各自的特征, 森林的界限摆动很大。这个过渡带在山西境内, 是沿着恒山北侧、吕梁山西侧, 在黑茶山处转向西, 经紫金山北麓出境。过渡带是生态学家最关注的地方, 因为这些地方的生态系统最边缘, 无论人为变化、气候变暖, 最影响、变化最剧烈的地方就是过渡带。黑茶山保护区是低山浅山区, 人为活动的影响很大, 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 对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

黑茶山保护区所处的过渡带非常特殊。这一带如果气候变干, 草原会变稀, 森林受到克制, 如再加上人为破坏, 生态系统逆向演替就会发生。草原消失, 再恢复是很困难的。从生态学理论上讲, 这一带应该是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的, 比如辽东栎林或者是与辽东栎混交的植被类型为主的。但是, 由于保护区地处吕梁山的西坡 (西坡干旱) , 再加上坡度的影响, 落叶阔叶林就更显干旱, 所以就长不好。如辽东栎在该区生长不良, 没长多少年就自然枯死。因而形成了植被垂直分布明显, 油松与山杨、白桦等不同种类植物混交的过渡类型植被。这是一种自然状况, 不是经过人工演替的。用专家的话说, 是一种特殊的、很有价值的过度类型植被。

2 生物多样性丰富且稀有

保护区的植被类型, 从水平分布上来看, 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温带草原的交错区;从垂直分布上看, 海拔1 500 m以下是蒿草、针茅为主的草地, 以沙棘、黄刺玫、胡荊子、绣线菊为主的温性灌丛以及河漫滩草甸;海拔1 500 m~1 800 m是油松林、山杨林, 油松林与山杨、白桦、辽东栎的混交林;海拔1 800 m~2 100 m是青杄与落叶松林, 白桦林与辽东栎林的混交林, 比较完整地体现了亚高山、中山、低山所代表的植被类型, 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

据目前调查, 保护区内有野生高等植物1014种, 其中种子植物777种, 占本省总数 (2573种) 的30.20%;野生脊椎动物有224种, 其中鸟类158种、占本省总数 (328种) 的48.20%, 哺乳类42种、占本省总数 (65种) 的64.60%。

保护区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的中心分布区之一, 几乎有油松林分布的沟内都有褐马鸡种群在活动, 共有褐马鸡1 500多只;保护区是我国特有树种青毛杨 (Populus shanxiensis C.Wang et S.L.Tung) 的惟一天然分布区。现有4个种群, 均呈斑块状群聚生长, 分布在海拔1 550 m~1 650 m之间。4个种群中胸径10 cm以上的株数分别有46株、164株、10株和7株, 共有227株。该树种已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1998年由山西大学教授上官铁梁主编的《山西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一书中把青毛杨列入山西省一级保护植物。此外, 保护区内还生长着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紫点杓兰和大花杓兰, 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原麝、黑鹳、金雕、金钱豹等。

3 黄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黄河一级支流湫水河发源于保护区内;保护区内的交楼申河、固贤河、南川河是黄河一级支流蔚汾河的重要水源地。湫水河为黄河中游补给河, 四季流水不断, 水质清澈, 年径流量8 286万m3。河水流经山西省农业大县的临县、兴县, 从碛口注入黄河, 不仅是黄河重要水源之一, 也为两县80万人民的生产、灌溉、人畜用水提供了洁净的水源。因此, 保护区对保持黄河中游水量、减少泥沙流入量、维系黄河流域大的生态系统的稳定, 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基地

1946年4月8日, 参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的中共代表王若飞、秦邦宪、叶挺、邓发等13名烈士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 因为大雾飞机迷失方向, 殉难黑茶山。这个英灵长眠的地方因此而闻名于世。当年, 晋绥人民为支援革命, 大量垦荒种粮, 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资源破坏, 但新中国成立以后黑茶山区的森林资源却保护得很好。因此,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始终是重要的植物基因库, 是晋西北生态恢复、天然更新和人工重建生态系统的重要的优质乡土植物种源基地。

黑茶山自然保护区特殊的过渡带特点、脆弱的生态系统, 重要的通道、防护作用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引起了国家、省内专家的重视。近年来, 先后有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罗菊春先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专家李渤生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先生、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上官铁梁、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赵勇刚先生, 对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了科学考察、研究, 并对保护区的建设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保护区的建设, 也将为周边地区保护森林与草原的过渡带提供科学的保护方法;通过开展科学宣传教育和红色旅游, 宣传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可以有效提高全社会关注森林、关爱生态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山西黑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报告[R].2008.

[2]上官铁梁, 马子清, 谢树莲.山西省珍稀濒危保护植物[M],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3]郭宏伟.生态学基础[M].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7.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预实验;生物学教学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活动,是教材贯彻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关键所在。但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活动有些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有些难度比较大,例如“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探究活动?笔者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入分析教材,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做预实验,并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预实验

所谓预实验,是指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在正式实验前进行的实验。预实验的内容可以是某个实验、某个探究活动,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某种现象。预实验可以由教师单独进行,也可以让学生共同参与。在《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节中,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可做两个预实验,并且需要学生共同参与。

2课前准备

2.1制作“发霉的馒头”

2.1.1材料的准备及处理

准备一些新鲜的馒头,将每个馒头切成大约2cm×2cm的小块;准备一些一次性的塑料杯(透明);将透明的幻灯片(A4纸大小)用剪刀剪成大约9cm×9cm的能盖住杯口的6小片。

2.1.2制作过程

将馒头小块暴露在空气中2~3小时,在每块馒头上滴一些水,放在剪好的幻灯片上,再扣上一次性塑料杯,并用透明胶带封口。

将此装置放在室温环境中,2~3天后就可以看到馒头上长出各种霉菌来。如果放置一周,观察效果会更好,此时能够看到霉菌的菌丝上长有孢子。

2.2培养菌落

2.2.1配制培养基

2.2.1.1材料

地瓜粉100g,蔗糖20g,琼脂20g,水1000ml。

2.2.1.2配制过程

用500ml开水将蔗糖溶解后,加入地瓜粉,边搅拌边加热,用文火煮1h,煮成浆糊;另用500ml开水加琼脂,煮沸熔化,倒入煮好的浆糊中,搅匀。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倒入干净成套的小的培养皿中,量以培养皿高度的1/3为宜,然后盖上另一个培养皿。

2.2.2高温灭菌

将含有培养基的整套培养皿用小型蒸汽锅在1kg/cm2蒸汽压的条件下灭菌30min,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拿到学校食堂的消毒柜进行高温灭菌(120℃,30min)。

2.2.3接种

让学生把想知道有没有细菌和真菌的东西都拿来接种,接种时教师要指导他们正确的方法。接种完成后,要在标签纸上写上姓名、接种的东西名称、实验日期,并将标签纸贴在培养皿的底面。还要把已经接种的和未接种的整套培养皿用保鲜袋或保鲜膜包好。

2.2.4培养

将已经接种的和未接种的培养皿同时放在室内同一环境中培养,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每天一次,连续七天,到第七天能很明显地观察到菌落。

以上实验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观察到比较明显的现象,因此需要在上课的前一周进行。

3预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3.1贴近生活,引入课题

生物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过食品发霉的现象,食品一旦发霉就会被扔掉,很少有人再去观察、研究它。学生只知道食品发霉是因为食品上长了霉菌,但是对于“霉菌长什么样子?哪里来的?”这些问题不是很清楚。在《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节中,用课前制作的“发霉的馒头”引入课题,将生活现象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非常形象、直观,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能真实地看到霉菌,激发了学习兴趣,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此外,学生还能看到霉菌的菌丝上长有孢子,为后面《真菌》的学习打下基础。

3.2与问题情境结合,衔接知识

要使一节课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能够流畅、过渡自然,往往需要创设一些情境来导入。利用预实验与问题情境相结合,能够产生这种效果。

例如,在学习“观察菌落”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哪里有细菌和真菌?空气中有吗?”紧接着让参与预实验的学生介绍“发霉的馒头”的制作过程,学生能够明确地认识到空气中有细菌和真菌。再通过问题:“为什么平时看不到它们?怎样才能看到它们呢?”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发霉的馒头”,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观察菌落”内容的学习。

又如,在学习“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时,可以利用课前培养的菌落,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细菌和真菌能在培养基中生长和繁殖?培养基为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提供了哪些条件?”这样就顺理成章地进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3.3“现身说法”,激发兴趣

这里的“现身说法”指的是实物的“现身说法”和学生的“现身说法”。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以“现身说法”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观察菌落”时,利用学生课前培养的实物“菌落”,引导他们观察、对比,并归纳出判断依据。这种以实物的方式比用课本上的插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又如,在学习“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时,通过让学生从标签纸上找出本班同学课前培养的菌落,发现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找到的学生非常高兴,就像中了奖一样。此时他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菌落是怎样培养出来的?”这时候让参与预实验的学生介绍实验的过程,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种“以生教生”的方法,最能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3.4突破难点,有利探究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节中的难点是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的分工和在规定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而在课堂教学中,活动方案的设计是这个探究活动的难中之难。在没有做预实验的情况下,学生缺乏感性认识,要完成此探究活动会有一定的难度。笔者通过课前的精心设计,让每个合作小组中的一名学生参与预实验,在探究活动中他们可以作为“小老师”,并在预实验“培养菌落”的基础上,能更好地组织设计探究方案。通过引导学生对“培养菌落”中各个步骤的目的分析,如“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每个合作小组中已经接种的和未接种的两套培养皿,各做什么用?”等等,加深对对照实验的认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设计出方案并进行探究。这样,在预实验的帮助下,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学生在预实验的启发下,很快就能共同设计出确实可行的较为完整的方案。

4体会

实践证明,预实验对学生、课堂教学和教师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让部分学生参与预实验,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接种时,学生都非常兴奋,想知道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东西有没有细菌和真菌,因此拿来接种的东西很多,有头发、衣服、硬币、笔、三角板、枯叶、花生壳、紫菜等等。学生在做预实验的过程中能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操作步骤,提高探究能力,并能在活动中体验实验的乐趣,也能为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一定的基础,还能体会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究时的严谨精神和求实态度。而对于没有参与预实验的学生来说,能以参与的学生为目标,促进自己更好地学习。

预实验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做好预实验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指导学生做好预实验,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生物学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常汝吉.《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篇4

本节课实际教学效果与备课设想效果差距较小,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提问“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能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那么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是什么呢?即巩固旧知识又自然引入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作用。

1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学生提出问题:“如果自然界中没有了细菌和真菌将会怎样”?“梨为什么放的时间久了会腐烂?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上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自己尝试着说出这一过程。2在小组讨论交流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为了验证细菌对树叶有分解作用,先阅读教材提供的“评价实验方案”,小组讨论、交流哪一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及其理由。选出最佳方案,说明理由。在交流时教师要深入到各组中倾听学生的意见,指导学生交流,当学生说不出时、或遇到不会的教师要及时的进行语言指导,应到他们找到正确答案。

3通过前面的观察、讨论,请同学们想一想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它们与动植物和人有什么关系呢?自学真菌和细菌导致患病的图片。如扁桃体炎、丹毒、足癣等。对这些病同学不知,教师引导阅读资料,一边介绍病例的特征,一边介绍其危害和防治方法。穿插抗生素、请同学介绍“脚癣”、教师明确“脚癣”和脚气不是一种病,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预防脚癣,如不穿别人的鞋,去别人家不换鞋等。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4通过让学生自学,在指导学生阅读自学,不会的再让学生讨论交流,总结答案,再让学生做课堂跟踪。这种教学模式在本节课运用得很好,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联系实际在实际香菇生产过程中细菌真菌生存条件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的,我总结一下以下几点经验:

1、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任务,同学们才会兴趣盎然去做,才会与老师配合默契。

2、教师一定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快速并准确的给予表扬或否定。

3、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不能为了赶进度抹杀了这一时间。小组讨论一定要有实效。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有价值。

4、尽量多的给学生搜集一些辅助理解课本内容的资料,或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多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举例以理解所学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

苟小章

上一篇:吉林大学慕课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试行下一篇:背景调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