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真菌感染

2024-10-21

院内真菌感染(精选6篇)

院内真菌感染 篇1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应用,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呈持续增多趋势[1]。我们对本院近4年间诊断的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并就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菌株分布、治疗及转归等方面进行分析, 以了解患者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现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10年6月期间于我院诊断为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共65例。其中男性41例, 女性24例;年龄37~92岁, 平均70岁。

1.2方法

1.2.1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8月颁布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草案) 》中的诊断标准[2]。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 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及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的为确诊;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 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及1项微生物学依据的为临床诊断;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 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的为拟诊。

1.2.2抗真菌治疗结果判定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 肺部阴影明显改善, 病原学检查阴性为有效;无效为病原学检查在排除污染的情况下持续阳性, 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无改善或加重, 包括死亡。

2结果

2.1基础疾病和相关危险因素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为继发性真菌感染患者最常见的呼吸系统基础疾病 (占76.7%) , 其次为细菌性肺炎 (占17.8%) 和恶性肿瘤 (占5.5%) 。56例 (86.2%) 患者存在相关危险因素, 其中47例 (83.9%) 长期使用抗生素, 38例 (67.8%) 侵袭性留置管道, 35例 (62.5%) 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机械通气。2.2真菌检测情况患者全部进行了痰液或下呼吸道采样的真菌涂片及培养。共培养出致病真菌67株, 多数为念珠菌属 (95.7%) , 其中以白色念珠菌 (70.5%) 最常见, 其次为热带念珠菌 (15.9%) 和光滑念珠菌 (13.6%) 。3例曲霉感染。

2.3治疗及转归62例患者接受了抗真菌治疗, 疗程1~28d, 平均 (15.87±6.46) d。治疗有效者51例 (83.3%) 。7例患者死亡 (8.1%) , 4例预后不详。59例念珠菌感染患者全部采用氟康唑作为初始治疗, 3例因疗效不佳或无法耐受而改用伏立康唑, 治疗有效者49例 (83.1%) , 6例死亡 (10.2%) , 4例患者预后不详 (6.8%) 。3例曲霉感染患者在临床诊断明确之前即给予氟康唑行先发或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痰真菌培养明确为烟曲霉与黄曲霉混合感染后将治疗药物调整为伊曲康唑。3例患者中, 治疗有效者2例 (66.7%) , 死亡1例 (33.3%) 。

3讨论

真菌是人体正常菌群的组成部分, 寄生于皮肤和黏膜。近年来随着医学诊疗手段的不断发展, 重症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延长, 但与之相关的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文献报道[3], 绝大多数的院内真菌感染为条件致病菌, 其中念珠菌属占绝大多数。近年来, 侵袭性真菌感染, 尤其是曲霉感染的发病在国内外均呈增加趋势。尽管白色念珠菌引起的菌血症的发生有所减少, 但高危人群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此外, 其他念珠菌属, 如光滑念珠菌的感染率不断上升[4]。本组患者的呼吸道样本中共培养出67株真菌, 多数为念珠菌属, 其中以白色念珠菌 (70.5%) 最常见, 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致病菌群的改变可能和氟康唑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使得敏感菌的比例相对减少, 而光滑念珠菌等少见耐药菌的比例增加有关。本组所有患者都有基础疾病, 86.2%的患者具有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COPD和长期使用抗生素分别是继发性肺部真菌感染最常见的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和相关危险因素。广谱抗生素是治疗重症细菌感染不可缺少的手段, 但长期使用可引起机体菌群失调, 诱发机会性感染。多种侵入性诊疗手段的实施也是导致患者的院内真菌感染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机械通气2d以上的患者易发生呼吸道真菌定植, 为侵袭性真菌感染创造了条件[5]。侵入性留置管道、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等操作增加机体消耗、降低抵抗力为真菌入侵提供了可能。真菌感染的关键是要预防, 特别是在使用抗菌药物方面, 应掌握以下原则: (1) 一种抗菌药物可以控制的感染不任意选用多种药物联用, 可用窄谱者不用广谱抗菌药物。 (2) 在疗程上应尽量缩短, 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3) 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应减少或不用糖皮质激素、H2受体阻滞剂和制酸剂, 以避免真菌生长的酸性环境。 (4) 为避免胃肠道和口咽部真菌移行和易位, 可给予预防性抗真菌治疗。 (5) 做好口腔护理使口腔寄生菌减少, 口腔黏膜p H值偏低时, 应以5%碳酸氢钠行口腔护理。 (6)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 减少机械性损伤和外源性污染。文献报道念珠菌血症的病死率为39.2%, 而侵袭性曲霉病的死亡率高达50~100%[6]。目前认为对于高度怀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 应该在进一步明确诊断的同时采用早期的先发或经验性治疗以改善预后[7]。本组绝大多数患者在怀疑真菌感染早期即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 并及时根据病原学检查的结果和治疗的效果调整用药, 因此治疗的有效率达到了83.1%。我们认为:对于临床诊断患者, 应及早静脉给药行抗真菌治疗, 坚持早期、足量、足疗程原则, 对持续发热的重症感染患者, 当有新的感染症状出现或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下感染症状仍加重, 可进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参考文献

[1]马军.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 (21) :1443-1444.

[2]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草案) [J].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697-700.

[3]段炼.院内肺部真菌感染45例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 (5) :977-978.

[4]Richardson MD.Changing patterns and trends in systemic fungal in fections[J].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5, 56 (Suppl 1) :5-11.

[5]Muquim A, Dial S, Menzies D.Invasive aspergill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J].Can Respir J, 2005, 12:199-204.

[6]段炼.院内肺部真菌感染45例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9, 36 (5) :977-978.

[7]缪竞智.老年人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5, 24 (5) :329-331.

院内真菌感染 篇2

现在医院感染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医院感染不但关系到医患双方的健康而且影响到医院的医疗质量,我院始终重视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在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我院本月进行了全院大检查。现将医院本月院感检查中有关院感管理的部分检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仍有大部分科室对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方面学习及认识不足。着重表现在无菌手术的术前应用上。《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对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规定:“1.给药时机: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2.用药时间: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然而大部分科室术前不给药,导致术后使用时间偏长。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涉及的科室包括所有手术相关科室:外科、妇科、眼科、心内科介入病人、介入科等。

二、有相当多的科室对院内感染缺乏重视。表现在院内感染病例上报不及时、漏报。有些科室多年未有院感病例登记及上报,有确实未有院感发生者,多为不重视,未登记上报。

三、细菌培养+药敏率明显偏低,大多科室未达到30%。相当多的科室不重视,许多应做细菌培养+药敏者未做检查,导致盲目用药、长时间用药,使耐药菌的发生率增加。同时因未有细菌培养结果,使得感染病人与普通病人混合安置,使得院内感染发生的风险性加大。

院内真菌感染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21例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 患者均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其中男64例, 女57例;年龄27~76 (54.56±4.89) 岁。

1.2 方法

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包括其基础疾病、患者情况、诱发因素、真菌种类等。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采用例 (%) 表示料。

2 结果

2.1 患者发病情况和年龄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 患者的发病情况和年龄的关系如附表所示。结果显示, 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加, 60岁以上患者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比例达74.38%。

2.2 患者发病的基础性疾病

调查结果显示, 患者基础疾病情况如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6例 (46.28%)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26例 (21.49%) , 肺炎16例 (13.22%) , 肺脓肿6例 (4.96%) , 肺癌10例 (8.26%) , 其他7例 (5.79%) 。患者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要病症。

2.3 患者发病的诱因

患者发病的诱因如下:长期使用各种激素98例 (80.99%) , 长期使用抗生素68例 (56.20%) , 侵入性操作64例 (52.89%) , 其他33例 (27.27%) 。结果显示, 患者发病的主要诱因是长期使用各种激素和长期使用抗生素造成的。

2.4 患者感染的真菌类型

患者感染的真菌类型如下:白色念珠菌88例 (72.73%) , 光滑念珠菌18例 (14.88%) , 热带念珠菌8例 (6.61%) , 其他7例 (5.79%) 。其中, 以白色念珠菌为最多。

3 讨论

呼吸内科病房院内感染是医院最常发生院内感染的科室[3]。肺部是比较容易感染真菌的部位。机体免疫能力降低、卫生防护差、环境质量因素等都会使得患者感染真菌[4]。当患者发生肺部真菌感染时, 需要积极治疗, 针对性治疗, 切忌滥用抗生素类药物等, 使患者早日康复[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加, 60岁以上患者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比例达74.38%。可见临床要多注意老年患者发生感染, 多采取措施, 积极预防, 降低其感染发生率。调查结果显示, 患者发病的主要诱因是长期使用各种激素和长期使用抗生素造成的。因此临床在给患者进行病症治疗的时候, 一定要做好药物配伍情况, 避免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的使用, 尽量减少该诱因的存在, 减少发病率。另外一个调查结果表明, 患者感染的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最多。可见在治疗和预防的时候, 可以多将侧重点投入在白色念珠菌等菌株的控制方面, 降低患者真菌感染的风险。

临床在治疗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时候, 要加强对患者基础病症的治疗, 并且配合合理饮食、适当锻炼、控制传染源等, 降低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减轻患者病痛, 使患者早日康复[6]。总之, 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无显著临床特征, 需要根据诱因积极预防, 避免病症的发生, 降低医院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摘要: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21例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 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包括其基础疾病、患者情况、诱发因素、真菌种类等。统计调查结果。结果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加, 60岁以上患者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比例达74.38%。患者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要病症。患者发病的主要诱因是长期使用各种激素和长期使用抗生素造成的。患者感染的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最多。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无显著临床特征, 需要根据诱因积极预防, 避免病症的发生, 降低医院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关键词:呼吸内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舒国谦, 舒华锋, 吴建华.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78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31 (18) :2863.

[2]薛培丽, 李艳霞, 冯小兰, 等.老年肺部疾病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附49例临床报告) [J].华西医学, 2009, 24 (10) :2637-2640.

[3]李由.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50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2) :386.

[4]宋清华, 韩树海, 卜繁强.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 :53-54.

[5]史金英, 张惠芬, 袁德琴, 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 2009, 31 (6) :675-676.

院内感染工作计划 篇4

一、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及业务学习

组织全院职工,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扎扎实实把传染病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拟定今年组织全院职工开展传染病知识培训讲座,理论知识考试,并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二、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管理工作

1、进一步完善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做到谁接诊、谁报告、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或发现法定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时,应立即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报告,对有漏报、迟报者、填写传染病报告不完善的,经检查发现一次给予相应处理。

2、进一步完善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日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每月底及时将传染病月报表报送县疾病控制中心并协助疾控中心开展传染病疫情调查。

3、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好常见传染病、重点疫情预警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认真落实AFP病例的监测,加强对消灭脊灰工作的督促检查,做好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活动。继续加强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护工作。今年主要医护人员知识培训,应急处置培训,医疗救治培训,病例监测培训等工作。

4、进一步加强发热、肠道门诊管理,按要求认真填写各种登记本。

5、加强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加强领导,强化部门职责,争取各部门参与,采取多渠道方式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尽量年内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医务人员累计参训率达50%以上,年底城市、农村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达90%、70%。

6、抓好结核病防治工作。以“控制传染源,降低疫情”为目标,切实落实各项控制措施。普及结核病的防治知识宣传,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对结核病人进行归口管理。

三、加强死亡病例报告和死亡证明书的管理,

按照《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进一步做好死亡病例监测工作及网络直报工作。加强《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管理,出现居民死亡后,由经治医师详细填写死亡证明书内容,填写完后由办公室盖章,证明书第二、三、四联交由死者家属,第一联送至预防保健科,防保科将第一联进行网上直报后保存在预防保健科。凡是我院收治的病员死亡后,才能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院外死者经我院医生到现场确认之后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如因医师私自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概由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四、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计划免疫工作

1、今年将在门诊、住院部设立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专栏,根据季节的变化和实际需要,及时更换宣传内容,开展健康宣传活动,办传染病专栏。

2、加强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职业暴露登记报告制度和职工健康档案管理。

3.配合疾控中心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保障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率达100%。

五、其他:慢性病及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1、肿瘤防治充分发挥社区网络作用,户籍管理,及时完成已发现肿瘤病人的随访工作。

2、心脑血管防治需巩固门诊医生35岁血压首诊测血压负责制。

3、要求管辖社区在辖区居民中糖尿病患者,每年每三月进行随访一次。

4、健康教育工作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配合其他条线主题宣传加强院内及院外健康教育,开展常态禁烟控烟活动,巩固无烟医院成果。

院内真菌感染 篇5

关键词: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感染,临床分析

近几年以来, 我国人口逐渐趋向于老龄化, 大多数的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使用, 一些器官移植手术和其他大型手术的进步等现状, 使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生概率也随之升高, 在所有院内真菌感染疾病中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最常发生也最多见。越来越多的医学学者们开始关注怎样防止和降低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生概率, 本文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的60例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感染的类型、危险性和治疗现状, 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效果, 现将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资料共有60例, 均选自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的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 其中男46例, 女14例, 患者年龄在30~9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7.63±3.37) 岁;

1.2 诊断标准

院内感染均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作为依据, 肺部真菌感染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作为诊断标准[1]。有关于肺部疾病的诊断分为三种级别, 分别为确诊、临床诊断以及拟诊。患者符合至少一项宿主因素, 符合肺部感染的一项主要临床特点或者是两项次要临床特点, 符合一项微生物学依照或者是组织病理学依照为确诊;患者符合至少一项宿主因素, 符合肺部感染的一项主要临床特点或者是两项次要临床特点, 符合一项微生物学依照为临床诊断;患者符合至少一项宿主因素, 符合肺部感染的一项主要临床特点或者是两项次要临床特点为拟诊。

1.3 方法

分析研究患有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基础状况, 基本疾病, 诱导原因、真菌分类以及治疗效果等。

2 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 患者的年龄越大, 出现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概率越高, 患者年龄≥60岁, 所感染疾病的发生概率为75.00%, 详细数据见表1。

通过研究发现, 患者中大多数都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基础性疾病, 其中最常见的为慢性阻塞性肺病, 详细数据见表2。

通过研究发现, 60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存在相关危险因素, 其中最常见的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详细数据见表3。

通过研究显示, 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的感染真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 详细数据见表4。

60例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全部进行综合治疗外加使用抗真菌药物, 其中好转的有38例, 占总比例的63.33%, 无效的有13例, 占总比例的21.67%, 死亡的有9例, 占总比例的15.00%。3讨论

肺部感染属于真菌感染的易发位置, 在所有真菌感染中所占的比例为50%或以上。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要进行合理用药, 针对较为严重的真菌感染患者, 首选的治疗药物为两性霉素B,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观察患者的肾脏损伤、肝脏位置和血液等情况的不良反应[2,3,4]。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属于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医院临床中医生需要全面掌握院内肺部感染的有关危险诱因, 在进行治疗上, 应该及时的提高对于患者基础疾病的诊治, 提高患者自身免疫能力, 安全的应用抗生素药物, 尽量减少对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时间, 降低对患者的不必须侵入性操作, 只有这样做, 才可以有效的避免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防止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方法包括降低易感因素、及时发现、尽早诊断和有效治疗。

参考文献

[1]Wilson LS, Reyes CM, Stolpman M, et al.The direct cost and inciden-ce of sustemic fungal infections[J].Value Health, 2002, 5 (1) :26-34.

[2]赵宏坤.呼吸内科内部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0, 23 (9) :3172-3173.

[3]袁彦丽, 王静, 冯羡菊, 等.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85例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 2010, 19 (1) :39-41.

院内真菌感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培养鉴定

各类标本经镜检, 沙保弱培养基培养, 最后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 Express全自动分析仪及Fungus鉴定卡进行鉴定, 培养基由本室配制。

1.2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以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为依据。COPD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诊治规范为依据, 肺部真菌感染诊断标准: (1) 在原发病诊疗过程中, 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体征、发热、白细胞增加。 (2) X线片出现不能解释的片状或团块状阴影。 (3) 影像学提示肺部有病变, 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 病情恶化, 用一般细菌感染不能解释。 (4) 连续3次深部痰培养为同一种真菌。 (5) 血、尿、粪培养为相同真菌。

1.3 研究对象

COPD患者35例, 其中感染白色念珠菌27例、热带假丝酵母菌5例、光滑假丝酵母菌2例、无名假丝酵母菌1例, 临床资料显示本次急性发作时有痰量增加、脓性痰和呼吸困难3个症状同时存在, 入院时血气分析结果提示存在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

1.4 病例的调查

年龄、性别、使用抗生素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间、机械通气情况、肾功能、肝功能、是否合并糖尿病、合并右心衰及II型呼吸衰竭。

1.5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输入电脑, 采用SAS6.12版统计规律进行汇总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将11种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其中5种因素有差异显著性, 这些因素分别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2 周) 、低白蛋白血症、机械通气、合并糖尿病, 见表1。

3 讨论

本文系统地表述了COPD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是其独立易患因素。在本研究中肺部真菌感染组平均使用广谱抗菌素天数为 (21±4.5) d, 23例使用广谱抗菌素超过3周。用药特点:起点高、抗菌谱广、剂量大、疗程长、广谱联合。可导致菌群失调、真菌双重感染、甚至造成肺、肾、骨髓组织和功能损伤, 均有利于真菌生长, 造成真菌感染。

长期使用激素会造成免疫功能下降, 使免疫监视及白细胞对细菌吞噬、清除功能下降, 同时影响糖、蛋白质代谢, 使糖异生作用增强、减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还能抑制蛋白质合成。血清白蛋白是评估营养状况的主要指标, 营养不良能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易发生感染或感染反复发生不易控制。糖尿病患者由于内分泌代谢紊乱和并发症, 机体防御功能显著下降, 易发生感染、特别是真菌感染。

有关文献报道, 肺部真菌感染居所有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 (6 0%) , 占院内获得性肺炎的1 0%~1 5%。有学者对抗生素、细菌、白色念珠菌三者的相互作用进行了体外实验, 结果显示, 三者关系主要在于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敏感菌株被抗生素杀死或抑制, 而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 导致真菌感染。

慢阻肺下呼吸道真菌感染预后较差, 病死率较高。因此, 慢阻肺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预防重于治疗。对于老年、体弱、病情危重患者, 要注意尽量避免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 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 避免双重感染;严格掌握激素的适应证;使用免疫球蛋白和加强全身营养支持治疗等增强机体抵抗力;口腔卫生勤清洁, 保持每天漱口, 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梁少红, 邓翠贞, 谭锦志.慢阻肺无创通气治疗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预防[J].临床医学, 2006, 26 (10) :26.

上一篇:肺炎疫苗下一篇:交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