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安全转运

2024-10-14

院内安全转运(精选9篇)

院内安全转运 篇1

我院为改善医疗环境, 加大科室发展空间, 更好地为病人提供舒适、优质的护理服务, 将两个相关科室进行重新整合, 由此面临着科室之间病人院内集体转运的问题。现将我科2008年5月院内转运61例病人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61例病人中, 男45例, 女16例;年龄8岁~63岁, 平均37岁;1级护理3例, 2级护理23例, 其他为3级护理。

2 护理

2.1 转运前准备

转运前先查看目的科室环境, 根据床位情况, 合理安排、拟定转运计划。检查转运工具如平车或轮椅的性能, 确保转运的安全。

2.2 做好心理护理

立即召开病人座谈会, 逐一向病人说明转运计划及安排, 并表达我院将实施安全转运的愿望。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转运前向家属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 详细告知转运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以及拟采取的防范措施, 对途中存在的风险作告知, 以取得理解和配合。

2.3 医护配合紧密, 责任分工明确

首先转运可以步行的轻症病人, 按负责的床位范围, 由1名护士及1名医生组成若干个转运小组, 负责将病人“一站式”安全转运到目的地, 并给予相应的治疗。转运1级、2级护理病人时根据情况携带必要的抢救药品及物品, 必要时推抢救车一同转运。

2.4 转运后护理

转运后由于治疗、休养环境发生改变, 为减少病人适应障碍等潜在护理问题的发生, 护理活动应更加主动、周全。及时深入病房, 了解病人需求, 积极与相关部门领导联系, 解决实际问题, 使病人心理上感到愉快。

3 结果

我科仅用6 h顺利、安全完成61例病人的转运工作。无意外情况发生, 未发生护理投诉、纠纷及差错事故, 保证了医疗、护理安全, 病人基本满意, 达到预期效果, 没有影响科室的正常医疗工作。

4 体会

4.1 领导重视, 组织协调统一

各级领导及职能科室负责人深入病房, 了解需求。由科室主任、副主任、医务科长、总务科长以及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组成的临时转运小组, 讨论、制订转运工作流程, 护理部根据需要及时调整人力。在此次病人转运中, 共协调其他科室4名护理人员协助病人转运。另外, 科内全体医护人员发扬无私奉献精神, 放弃休息, 加班加点。在科室搬迁过程中没有一名医护人员提出休息, 确保了人力上的充足, 方便了人员的调配。

4.2 转运前准备工作充分

转运前和转运时对病房环境、所需物品、仪器设备, 特别是病人病情等方面全面、细致地评估, 是整个转运安全的基础。临时转运小组转运前认真评估, 充分估计意外, 并向病人及家属说明转运的必要性, 解释转运的目的、方法以及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救治措施, 增加病人的信任和安全感, 以取得理解和配合, 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 和谐医患关系。

4.3 运送人员的资格和能力要求

护送人员的资格和能力关系到病人的安全。危重病人的护送一般要有主治医生和护士同往, 并且具备现场心肺脑复苏技术, 有一定抢救危重病人的临床经验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 运送途中能密切观察病情, 准确判断[1]。

4.4 满足病人需求

整洁的环境、安全的设施可使转运病人愉悦地接受新环境, 消除顾虑, 特别是在床位安排上, 尽可能将原来同一病室的病人安排在一起, 使其不会感到环境陌生。

总之, 住院病人的院内集体转运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护送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尽职尽心, 切实做到安全转运。

摘要:为了确保病人在集体转运中的安全, 做到安全护理。转运前认真做评估和告知, 转运中医护工作良好配合, 协调统一。结果仅用6h顺利、安全完成61例病人的转运工作, 无意外情况发生。指出领导重视, 组织协调统一, 转运前做好准备工作, 运送人员有一定的资格和能力, 及时满足病人需求等对确保病人在转运中的安全均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安全转运,组织协调,资格,能力

参考文献

[1]唐灵芝, 房蔚霞, 郑春燕, 等.急救转运途中病人的护理问题及特点[J].护理研究, 2005, 19 (6C) :1083-1084.

院内安全转运 篇2

护理研究杂志发布了「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比较」一文,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院内转运是指病人因各种需要,在院内各个科室之间进行的必要转运过程。从急诊入院的病人大多数是危重症病人,其在急诊留观时间一般不超过 72 h,需进一步治疗和诊断的病人要转运至其他临床专科或者医技科室。有报道,经过转运的病人比未转运病人的疾病评分严重度、机械通气的使用率、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普通病房的住院日及死亡率都明显增高;院内转运增加了病人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为了保障病人安全,降低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各国不同医疗机构和组织发布了转运指南。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进行比较分析,为危重症病人从急诊安全转运至其他院内科室提供借鉴和参考。资料与方法

1.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涉及国内外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的指南均可纳入本研究。排除标准:新生儿转运相关指南,同一机构公布的同名指南的较早版本。

2.检索策略 以「病人转运(patient transfer)」为 主题词,「危重症病人(critically ill patient)」「指南(guidelines)」为关键词使用 PubMed、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 US Na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 等搜索引擎进行电子检索和人工检索。检索截止时间为 2015 年 4 月 1 日。结果

最终获取最新的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 4 篇,分别为澳大利亚急救医学院和澳大利亚 / 新西兰麻醉危重病协会(Australasian College for Emergency Medicine,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College of Anaesthetists and Joint Facul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在 2003 年发布的《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最低标准》、美国重症医学院和重症医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在 2004 年发布的《危重症病人院际和院内转运指南》、中国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在 2010 年发布的《中国重症病人转运指南(2010)》(草案)及英国重症医学会(Intensive Care Society)发布的《危重症病人转运指南(2011 第 3 版)》中的院内转运部分进行说明和比较,详见表 1,以下简称澳大利亚、美国、中国、英国指南。

表 1 为纳入研究的 4 篇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指南

1.转运前要求

(1)转运前病人评估 澳大利亚、中国、英国 3 份指南都指出要在转运前评估病人状态,包括病人的病史、当前生命体征、意识、静脉通道、引流管情况。一般情况下,转运前需使病人的通气和血流动力学情况保持稳定。其中,英国指南详细提出可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评估当前生理状态(见表 2),评分时用病人资料先对照参数,获取单项参数分值,各项参数所得分值之和为总分。联合氧饱和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碱缺失等指标评分后将病人按照病情的危重程度分为低、中、高 3 个转运风险等级(见表 3)。转运前应重新评估病人状态,尤其是在配置好转运设备后。澳大利亚指南特别指出不能忽视病人的基础护理。

表 2 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表 3 为转运风险等级评估表

(2)转运决策 4 国指南都强调每次转运要权衡利弊,由转运方和接收方主管医师共同决定并对病人负责,需特别关注转运的风险,如将要进行的检查和治疗与预后无密切关系,则为此而进行转运是没有意义的。转运前应将转运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告知病人及其家属,获得其知情同意并签字。其中,美国指南提出应由医院多部门人员共同制定全面的、切实可行的转运方案。

(3)转运人员 成立一支专业的转运团队能够降低临床重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998 年密歇根大学医疗系统在院内创建了专门的紧急转运小组(SWAT)并运用至今,减少了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了病人安全。4 份指南都建议,至少由两名以上熟悉转运设备,有丰富急救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护送。其中一名是护士,要具备重症护理资格,并经过基础培训和专项训练;另一名可以是接受过重症急救培训的呼吸治疗师、注册护士或其他专业人员。英国指南特别指出,转运人员的配置需根据病人病情进行调整,低风险的病人只需由一名护士和一名辅助科室人 员护送;中度风险的病人需要由一名护士和一名当前负责病人的医生护送;高风险的病人则需要一名护士和一名有麻醉或重症治疗背景的医生护送,在指南后的附表中明确列出了每个风险等级病人护送人员具体所需的核心能力。

(4)转运设备及药品 4 国指南都提出需携带一定的专用转运设备,其中,中国、澳大利亚、英国指南提供了具体的设备核查清单。转运途中生命体征的监护水平应等同于 ICU 监护水平。至少要有适用于所有病人的基础生命体征监护设备,包括持续心率、呼吸、血压、氧饱和度监护。更高级的监护包括有创血压监护、肺动脉楔压监护、颅内压监护和二氧化碳浓度监护。监护仪最好有记忆功能,以便回顾和记录转运途中病人的病情变化,报警设置应合理。通气设备包括便携的呼吸机、简易呼吸器等,氧气应能满足转运途中所需并余 30 mm 以上。还需携带尺寸合适的气道管理设备、吸引设备、除颤仪等。

中国、澳大利亚指南强调设备须是能够进入电梯和每道门闸的持久耐用可手推设备,能够在远距离、特殊区域(例如核磁室)使用,不能放置在病人身上,可设计专用的容器或转运车。所有电子设备都应能电池驱动,保证充足的电量并准备备用电池。国指南都指出必须携带肾上腺素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急救药品,可根据病情携带其他药品,如镇痛药、镇静药、肌肉松弛药等。需携带足够的液体和静脉输注药物。其中,美国指南还特别指出可定点放置在转运路线或接收科室的药品车中以备随时可取。英国指南还特别强调了转运人员的装备问题,需穿戴可保暖的防护装备,携带移动通讯设施。

(5)转运前沟通 4 国指南都强调了与接收病人科室协调与沟通的重要性。双方应协调好出发和到达时间,接收科室要保证可以立即对病人进行治疗或检查,保障病人治疗的连续性。

2.转运途中的病情监测 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3.7%,其中 35% 发生在转运前,50% 发生在转运中,15% 发生在转运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不良事件最多。因此,需特别注意转运途中对病人呼吸及循环系统的监护。澳大利亚指南还特别强调转运应提前计划最佳路线,保障电梯的正常运行。3.转运后交接 4 国指南都强调到达接收科室后,转运人员应与接收科室负责接收的医务人员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接,交接的内容包括病人病史、重要体征、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以及转运中有意义的临床事件,交接后应书面签字确认。4.文书记录 4 国指南都强调了转运前后的文书记录,病历资料由原治疗科室送出,内容包括转运指证以及转运全过程中病人的状况。英国指南在附录中明确列出了需记录的资料。Jarden 等根据指南和各种标准制定了适于临床使用的病人院内转运表单,更适于临床实际使用。

5.质量控制 澳大利亚、中国指南指出,应制定转运的质量控制标准,以保证重症病人的转运质量。另外,中国指南指出了应特别考虑重症传染性疾病病人的转运。

讨论

院内安全转运 篇3

【摘要】目的 谈论老年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我院由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90例老年急诊危重患者在院内的治疗情况、安全转运资料等对其作出分析,通过分析总结得出安全转运危重老年患者的更有效方法和运转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护理措施和效果。结果90例老年危重患者均得以进行安全的转运,在运转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伤亡事故。讨论在老年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过程中实施有效方法安全转运和在转运过程中进行安全管理,能够保障更多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减少运转期间伤亡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

1、一般资料

整理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90例老年急诊危重患者,其大部分年均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大年龄95岁,平均年龄71.3岁;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的疾病类型有以下几种:肺部感染 22例,脑血管意外18例,心力衰竭患者12例,心肌梗死患者10例,低血糖昏迷8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其他如哮喘、气胸等5例。

2、方法

2.1转运前加强了准备和预处理等安全管理 转运前护士监测生命体征,对危重转运患者进行充分的病情评估,通知接诊科室做好准备,交代需要准备的仪器,如吸引器、监护仪、呼吸机等等,检查在运转过程中所需仪器的电量,要保证电量充足;检查各种管道的各个连接是否紧密、是否畅通,为了防止管道扭曲滑脱还要对管道进行妥善的固定。运转前妥善约束烦躁患者,适当应用镇静剂。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血氧饱和度较低和呼吸困难的患者预先插入气管,另外备好便携式呼吸机和人工呼吸气囊。转运过程中用便携式氧气瓶给氧,避免了以往用使用氧气枕供氧存在氧气流量与浓度难以把握的缺陷。在转运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运转工具和方式。为避免因为搬运而造成仪器管道脱落或脱出对病情不利,最好是以整床转运。在转运过程中护士要保持动作熟练、有条不紊,同时做好心理护理,让患者和家属有一种安全感,有助于配合治疗和护理。

2.2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改变了以往仅由一名医生或者护士和护工来完成,必须要由他们共同来完成,这样可以减少运转过程中的风险,除此之外,相关的救急药品和物品有更充分的的准备,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在运转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时,则转运途中安排一名主管医生同往。负责运转的护士要有独立工作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判断力和责任心。

2.3为了保证转运途中的安全,采取了恰当的保护措施。运转时为了保持安全合适的运转体位,采用约束带交叉固定或者抬起护栏,在运转意识障碍患者时要采取头偏向一侧,平卧位,上下坡时要保持头高位,保持头部在前,同时避免运转过程中产生剧烈震动,医护人员途中密切监护,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志、胸廓起伏、有没有躁动等情况,检查液体是否通畅,检查气管插管与呼吸器连接是否完好,各種引流管是否有脱管、堵管现象,观察运转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情况,做好应急准备。运转过程中如果发现生命体征异常甚至出现突然呼吸心跳骤停情况,要立即就地抢救,同时呼叫附近医护人员前来协助,以保证转运途中患者生命安全。

3、结果

本院收治的90例老年急诊患者在实施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管理后,转运交接时间得到很大的缩短,全部达到了安全转运目的,其中1例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转运至电梯途中突发意识丧失,心电显示心室颤动,立即给予非同步电除颤,胸外按压,约5分钟后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安全转运至ICU。

90例老年危重患者在整个运转过程中均得到医护人员的精心细致的护理,没有出现任何伤亡事故,所有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对整个转运工作都极其的满意。

4、讨论

4.1院内转运是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挽救危重患者生命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救治过程不可忽略的环节。因此需要负责转运的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充分做好整个转运工作,包括运转前的准备工作和转运途中的监护、患者的心理护理,运转后的安全护理等,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运转过程中的伤亡,保证危重患者的转运工作顺利完成,实现生命的延续。

4.2减少纠纷差错的关键在于规范安全运转记录。当危重患者进入急诊抢救室,就要对各项诊治、处置、护理、执行人等建立一系列完整的记录,甚至连知情同意谈话和家属签名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些记录可以作为医护治疗的证据和资料,其中在一系列医护记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转运交接手续。

4.3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各种模拟演练,还要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以及服务等方面进行教育学习,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提高在运转过程中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4.4经过加强安全转运管理,提高了急诊医护人员和病区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同时也展现了急诊抢救工作的整体性,对降低老年急诊危重患者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童本沁 陈娟. 院内转运存在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7.

院内安全转运 篇4

一、对象

2009年前注册的在职的职工103例, 年龄28~46岁, 平均34.8岁。经统计被转运患者直系亲属在病情方面;直系亲属在年龄、文化程度、和生活背景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

二、方法

1) 护理部组织成立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交接专项改进小组, 由护理部质量控制人员、病区护士长、临床科室护士长和骨干护士组成。请骨干护士对患者交接与转运过程中的细节进行阐述, 并保证改进后工作的可操作性[3]。患者的主要治疗内容由护士在危重患者安全交接单上进行打钩勾选, 即减少了护士书写的时间, 又做到了有效的交接;改进后的交接单增加了关于抢救仪器的交接内容及血氧饱和度的记录;患者因需要使用丙泊酚、吗啡等药物镇静, 在接送患者的平车上悬挂相应的标志;如果患者在途中出现了病情变化、意外状况, 由运送护士负责与送达病区护士进行有效沟通, 并详细客观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便以接收方有针对性地观察患者的病情。

2) 为了使这项改进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护理部有计划地对改进工作分层级培训并落实。培训内容包括患者安全理念、交接单的使用方法及转运流程中关键环节的注意事项, 将患者安全交接记录单及相关要求发布到医院内网的护理天地, 便于护士随时下载学习。

3) 以问卷的方式就患者交接与转运中存在的问题在护士、护士长、主管医生、直系家属中进行调研, 了解护理管理因素在关键环节中所起的作用。调查问卷中, 关于危重患者安全交接记录单在改进患者安全中所起作用的相关5个题目等级入赋分, 标准分为“从不”“有时”“经常”三个等级, 分别赋予1、2、3分。

三、结果

护理部成立专项改进小组优化安全交接前后, 了解护士对危重患者交接记录单的使用情况, 以及使用中能否提升危重患者交接与转运的安全性, 结果显示, 改进工作切实达到了提升患者转运与及交接安全性的目的。见表1, 2。

四、讨论

(一) 患者交接与转运安全问题分析

1) 个体素质方面, 护士的相关工作经验、自身能力水平以及由于工作疲惫、紧张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和行为过失会直接影响患者安全。薛梅等报道[4], 不同层级的护士, 承担不同的责任, 其岗位价值也不同, 分层次护理管理符合现代医学模式, 可以较好的调整护士日常工作状态, 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5]。2) 系统管理方面, 作为医院的管理者, 应该意识到护士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集合体, 科室与科室之间的协调性有利于医院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性。3) 制度落实执行方面, 若缺乏对护士落实制度时相关细节的管理要求, 不能充分利用管理手段对患者交接及转运中涉及患者安全的各个环节进行制约, 将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

(二) 根据危重症病人特点优化护理流程

完善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 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 有效的系统协作和跨部门的团队合作模式, 能够到达真正以病人为中心的照护目标[6]。这是《2012年患者安全目标》的首要要求, 改进患者转运与交接流程防范差错纠纷, 正是保证患者转运与交接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 改进后的危重症患者管理有助于制约护理工作中的不规范行为

近年来, 我国医疗纠纷呈现对立性突出、暴力化倾向明显的特点, 医院内部应对医疗服务过程和服务质量形成的关节点进行跟踪、控制, 把防范重点放在医源性纠纷的预防上。经过分析我院危重患者转运与交接中的存在的隐患, 护理工作负荷大以及临床护士对患者安全隐患认识不充分, 是导致护士不能遵循患者交接标准流程工作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采取的交接双方同时确认签字的措施, 发挥了科室间互相提醒与监督的作用, 保证了护理安全措施的落实。

摘要:目的:分析危重患者转运存在问题, 探讨问题对策。方法:于护理部成立专项改进小组优化安全交接前后, 采用问卷形式针对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有效性对护士、护士长、ICU医生、直系家属等103人进行随访, 分析和提炼我院危重患者转运与交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对本研究的统计数据以均数和标准差使用两样本均数t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优化安全转运流程后危重患者转运与交接工作得到规范, 医务人员根据危重患者的特点, 在送接患者转运阶段根据外界环境的改变、仪器的改变、护理级别的变化等方面, 使患者转运与交接的安全性明显提高 (P<0.001) 。结论:改进后的转运流程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转运与交接的安全性, 值得推广。

关键词:危重患者,安全管理,转运,交接

参考文献

[1]刘瑛.ICU重症病人院内转运安全性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3.

[2]刘瑛.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的现状及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3]秦彦荣, 胡晓鸿, 杜桂芳.等.31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重返ICU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13.

[4]薛梅, 李庆印.心血管医院外科ICU护士分层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护理管理杂志, 2013.

[5]刘水平.层级管理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外医疗, 2013.

院内安全转运 篇5

关键词:新生儿院内转运,安全隐患,对策

新生儿常因诊断和治疗需要进行院内转运,时间不长却存在较大风险,若转运不当会增加危重新生儿的死亡率和致残率[1]。笔者所在医院病理产科多,又因地理条件限制,产科、手术室直线距离新生儿室约150 m远,途中5~8 min,且有50 m左右的无遮挡距离,转运风险大,本文分析从产房、手术室转至NICU、新生儿室的转运各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原因,提出对策,以有效的避免转运途中的风险,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自2013年6月1日-2015年5月31日从产房、手术室转运至NICU、新生儿室新生儿710例,516例体重大于2500 g,181例2500~1500 g,13例小于1500 g。新生儿窒息173例,高危儿222例,早产儿11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94例,胎膜早破(>24 h)74例,其他35例。

1.2 方法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6月1日-2015年5月31日院内转运的新生儿710例存在的安全问题及隐患,并用根因分析法分析原因。

2 原因分析

2.1 转运前准备不充分

(1)无腕带,易身份识别错误。双胎、多胎妊娠,多人需同时转运,或因病情严重,急于到达NICU而忽略腕带的佩戴。工作人员习惯先交接后身份识别,或多人同时到达NICU时,无腕带易导致身份识别错误。(2)签字、告知不足。转运前对病情、转运目的、途中风险等告知不清,也未签字,尤其危重急于转运者,家属到达NICU或新生儿室后拒绝住院或放弃治疗。与NICU或新生儿室沟通不足,未做好接收准备。(3)对病情评估不足。患儿存在脏器功能不稳定,转运途中易出现供氧不足,甚至病情骤然恶化致心跳呼吸骤停等。因病情重,急于转运,对途中几分钟存侥幸心理,转运前对病情变化、途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未做充分评估及准备,当在途中病儿发生病情变化,只能急送到新生儿室再处理,隐患大。(4)急救用物准备不充分。氧气枕氧气不够,不能维持T-组合PEEP压力。简易呼吸囊未完好备用,需用药物无或不够,输液泵、监护仪电量不足或突发故障。

2.2 转运途中管理不当

(1)呼吸道管理。转运前吸痰不充分;转运时家属抱孩子,因体位不当致呼吸道不通畅,转到时有面色或口唇发绀、呼吸暂停、SPO2下降等表现,尤其是转运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2)低体温。保暖不充分,转运工具选择不当;转运前头部未擦干,包被太薄,刮风下雨等天气变化,加上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皮下脂肪薄等生理因素易致低体温。(3)管道管理。气管插管、引流管、胃管等的移位、脱管、堵管;无静脉通道,病情变化才现穿刺留置针,或静脉通路不畅、外渗等。(4)转运途中的急救护理水平不过关。转运团队对转运流程不熟,成员分工不明,抢救配合缺乏协调性,如发生呼吸暂停、心脏骤停时整个抢救过程均暴露在家属眼前,有纠纷隐患。(5)颠簸、跌倒的可能。路途较远,高低不平,易颠簸;由家属或护士抱患儿转运,因着急或身体因素发生跌倒,或包被松脱,抱患儿方法不当使患儿跌伤。

2.3 转运交接不清,记录不一

转运后急于抢救,转运者忙于善后或本身对患儿情况不了解,交接不清,易忽视患儿病情、皮肤情况、外观畸形、出生时间、体重、孕产史、乙肝疫苗注射情况等的交接,出现交接不清、记录不一的情况。

3 对策

新生儿的院内转运不是一个简单的运送过程,而是一个监护、治疗的连续过程,为规避转运风险,提出以下对策。

3.1 组建产儿科急救转运团队,明确分工与配合

护送人员的资格和能力也直接关系到患儿的安全[2]。笔者所在医院产儿科转运团队由助产士和儿科抢救小组[3]组成。如患儿有需窒息复苏等急危可能时,NICU医生护士提前入产房一起待产,协助抢救处理及转运,新生儿科医生护士清楚了解病史及抢救结果,避免交接错误。儿科住院总医生负责判断转运指针,指挥转运及气道管理;NICU护士在静脉操作、病情观察方面占优势,负责静脉等管道管理、监护及病情观察;助产士对新生儿母亲及家属进行了解,负责保暖、推小床/暖箱及与家属、病区沟通联系,协助办理住院手续。转运团队成员均经过理论、技能、流程培训、考核和演练,符合标准[4],反复转运演练使团队成员对流程更熟悉,配合更协调,能自如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3.2 梳理并重新制定转运流程,规范转运

梳理转运各环节隐患,建立完善的转送制度和院内转运规范化管理流程,加强与病区的沟通,做好产儿科的无缝衔接以及生后“黄金1小时”[5]的序贯救治措施。

3.3 做好转运前准备

(1)识别新生儿身份。产前备好腕带,写清母亲信息,并与母亲一起核对,生后即经两人查对后佩戴,对双胎、多胎注明“之大”、“之小”。转运前核查腕带信息完整、正确。(2)规范转运前告知。为节约书写时间及避免遗漏,列出告知内容做钩选,包括患儿病情、转运目的、必要性及可能的途中风险等。做好与家属的充分有效沟通,规范沟通语言,尊重家属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必须有家属最好是直系亲属的签字。特别是病情危重急需转运时更不容忽视,必须签字后才能转运。(3)做好转运前病情评估及预处理。转运前准确地综合评估患儿病情,尽可能使患儿病情达到最佳稳定状态[6]。韩瑾琪等[7]认为转运前对患者病情估计不足,是造成转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的重要因素。高风险的危重患儿进行转运前预处理是降低风险、保障转运安全的重要措施[8]。转运前掌握病史与病情,正确估计新生儿病情及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备足抢救物品。做好病情预处理,如充分吸痰、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急救与预防措施。(4)保持转运用物完好。转运用物定位放置,每班检查各用物完好并交接。转运暖箱、转运小床旁均备小氧气筒,塑框放于车下,放多层便携式急救盒、简易呼吸囊、T-组合、输液泵、雨具等,监护仪放于床尾,监护仪、输液泵电量充足,氧源充足,各种医疗设施放置稳妥,运行正常。暖箱、小床固定带自床垫下穿过。小床改用减震轮,备中间低两边高的马蹄形软枕,头两侧高易固定患儿头部,减少震动。过颠簸路段时抬起小床。因颠簸有增加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9]。

3.4 加强转运途中管理

(1)保暖。研究显示低出生体重儿体温每下降1℃,新生儿死亡的危险将增加10%[10]。根据病情及体重选择转运工具,小于1500 g的危重患儿用转运暖箱,其余用转运小床。及时擦干新生儿,放到已预热包被、床垫上,并覆盖充分的被套,必要时用塑料薄膜、绒线帽保暖。在转运途中,尽量保证转运暖箱的温度及较高的湿度。(2)保持呼吸道及各管道通畅。有研究发现约7.1%的患者在到达NICU后出现呼吸情况恶化或出现了新的呼吸问题[5]。转运前充分吸痰,转运中保持呼吸道通畅,呈鼻息位,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做好各种管道固定,标记管道位置,检查理顺所有医疗管线,保持输液、气管插管、氧气、引流等各种管路通畅有效,防管道意外拔管。(3)做好转运途中观察及急救。动态监测心电及血氧饱和度、肤色、呼吸,如出现呼吸困难、呼吸、心跳暂停,需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应就地进行并通知其他人员协助,不边走边做,注意防监护仪的偏差造成病情观察不及时。

3.5 做好转运后交接及记录

使用转运清单做转运交接记录,写清孕母情况、患儿生后处理及用药、Apgar评分、体重、查体、乙肝疫苗注射等情况,并记录患儿转运中的监护、治疗、护理、病情变化及到达时情况,记录及时详细、完整、规范、客观,注意记录时间准确,语言描述恰当,避免出现遗漏及涂改现象,医护记录一致,完善交接签字。

总之,规范化转运流程的制定、培训、演练,组建产儿科转运团队,做好转运前准备,加强转运途中监护与管理,做好转运后交接是保证新生儿院内转运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保证医疗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鲁琦.危重新生儿转运不当教训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1,5(8):97-98.

[2]Hoesing H.护理与患者安全[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23-24.

[3]彭红.临床路径在儿科重症抢救病人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5):12.

[4]封志纯.中国新生儿转运指南(2013)[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153-155.

[5]张馨文,杨祖铭,刘嘉.新生儿院内转运现状调查及措施[J].当代护士,2014,22(4):110-111.

[6]金汉珍,黄德泯.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3-147.

[7]韩瑾琪,何晴.危重患者转运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7):660-661.

[8]陈娟弟,孔令洁,林芳.急诊高危患儿院内转运意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0,17(4):63-64.

[9]唐少玲.33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与院前护理抢救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9):135-136.

院内安全转运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520例患儿中, 男282例, 女238例。其中, 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伴有呼吸困难、发绀70例;有呼吸窘迫需机械辅助呼吸者80例;早产儿180例;新生儿重症黄疸30例;新生儿出血症60例;其它100例, 由产后区护士护送到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或住院治疗。

2 护理方法

2.1 转运前准备

2.1.1 加强培训, 提升相关医护人员素质

作为转运人员, 必须能够掌握并正确运用各种抢救技术, 有效地处理好各种突发的事变, 且在新生儿评估、稳定和复苏中有一定经验[3], 还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4], 更需有高度的责任感。我院自2010年以来, 选取责任心强的产后区护理人员组成新生儿院内转运小组, 经严格培训考核合格者方选取。因此, 我院参加院内转运的医护人员均有过硬的综合素质, 为安全转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1.2 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完善转运前评估及准备

危重症患儿的病因、病情存在着较多的未知因素, 比如:一些窒息的患儿往往伴有一些畸形, 如食道气管瘘、食道闭锁、先天性心脏病等, 转运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 转运前的患儿均有必要由护理人员及专科医生一起进行风险评估和权衡, 给患儿做好检查, 充分评估患儿状况, 积极做好预见性护理[5]。

2.1.3 仪器设备配备

本院新生儿科使用的新生儿转运装置为美国Air-Shields T1500型转运暖箱, 氧气, 急救车内备有各种型号的气管导管、喉镜、复苏囊、面罩、各种型号吸痰管、静脉留置针、一次性注射器等材料及常用急救药物。以上药械由专人管理, 每班交接, 清点药品、物品后, 及时补充, 使之处于备用状态。

2.1.4 相关科室联系协调, 做好各种沟通工作

护理人员在进行转运前与NICU及其它接收部门先做好沟通协调, 确保接收部门提前获知病情并做好准备, 尽量缩短与其它科室交接时间, 使患儿得到及时的救治。同时注意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2.2 转运途中护理

2.2.1 密切监测和护理

严密监测和有效的监护能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 大大地提高转运的成功率。因此, 在转运途中按NICU要求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人员除观察监护仪的数据外还须注意观察患儿的意识、心率、呼吸、体温、肤色等。同时, 加强对各种管道的监测, 防止各种导管的移位、脱落或其它异常, 并详细做好护理记录。

2.2.2 做好保暖, 预防低体温

维持患儿体温稳定是转运成功的一项重要措施。低体温可加重患儿缺氧, 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暂停、肺出血、低血糖、硬肿症等。尤其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由于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薄及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等, 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低体温。所以, 转运前先预热好温箱, 并根据胎龄及体重设定箱温, 体重

2.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出现低氧血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证足够通气量, 避免出现低氧血症是成功转运的另一关键。低氧血症可引起机体组织缺氧, 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 而早产儿, 由于肺、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 更容易发生呼吸不规则、呼吸浅慢或呼吸暂停。因此, 必须建立通畅的呼吸通道以保证充分氧供给, 并根据患儿呼吸情况及血氧饱和度监测的变化来选择氧疗方式, 可选择箱氧、鼻导管吸氧、头罩给氧、气囊加压给氧、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机械辅助通气等方式。

2.2.4 保持有效的静脉通道, 对于安全转运危重新生儿同样非常重要

可选择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并接上三通管, 采用微量泵输液, 做到方便, 快捷, 牢固、准确以利于转运中补液及使用急救药物。

2.2.5 选择合适的体位

置于暖箱中转运的患儿以安全带缚好患儿身体, 松紧适宜, 身下衬垫柔软平实, 尽可能减少途中震荡。颅内出血者要保持车速平稳, 以减少颠簸对患儿脑部血流的影响;休克患儿应采取双下肢抬高15°位或平卧;有窒息可能患儿, 取头低足高位, 同时予侧卧位, 面对护理人员, 以便监测患儿呼吸变化, 并及时清理呼吸道内阻塞物。

2.3 转运后交接

(1) 转运后及时向NICU病房的主管医师汇报患儿的一般情况及转运经过, 并将病历及危重患儿护理记录单交于接收病房的主管医师和护士。向他们做好交接, 及时对患儿作出评价。

(2) 整理消毒转运所用的物品, 并及时作出补充, 保证各种必需物品的完好状态, 为下一次转运做好准备。

(3) 对转运过程进行分析评价,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经验教训, 以求达到不断改进, 提高转运安全率。

3 结果

520例患儿均安全转运到相关科室, 未发生1例转运并发症, 亦未发生1例与护理有关的护患纠纷。

4 体会

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 大多数医院特别是市级及以上医院硬件设施已基本上能满足院内转运医疗需求。但是, 危重新生儿转运内涵已不仅仅是单纯的高危儿救治而是逐渐扩大到人员培训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全方位服务[6]。因此, 重视护理人员的作用[7]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质量, 对危重新生儿的成功转运及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致残率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家骧, 魏克伦, 薛辛东.新生儿急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06.

[2]陈娟弟, 孔令洁, 林芳.急诊高危患儿院内转运意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 2010, 17 (2B) :63~64.

[3]顾硕, 徐敏, 陈其民.外科危重新生儿的转运[J].临床小儿科杂志[J], 2002, 1 (4) :299~300.

[4]赵娟.危重患儿转运过程中护士所应具备的素质[J].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会, 2003:173~174.

[5]沈梅芳, 楼一玲, 董兰聪.预见性护理在ICU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7) :958~959.

[6]郭青云, 刘东, 袁安波.430例高危新生儿转运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05, 12 (8) :1004~1005.

院内安全转运 篇7

1 临床资料

2012年10月-2013年4月间我院NICU转运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共210例。男156例, 女54例, 年龄10~80岁。气管插管18例, 气管切开46例, 机械通气支持5例, 头部引流35例, 留置导尿管208例, 留置深静脉导管166例, 外周静脉输液44例, 面罩给氧83例, 鼻导管给氧98例。其中瞳孔改变1例, 液体外渗3例, 管道脱落3例, Sa O2下降2例, 请求支援1例, 经及时处理, 未影响病情, 均顺利完成转运。

2 方法

2.1 制定转运路径

根据病情、疾病护理要点不同, 制订出以护理安全为主的《NICU危重患者转运路径》, 主要包括转运前充分准备和预处理、转运途中的安全与护理、转运后的交接。

2.2转运前

(1) 医护人员组成:由较高资历医护人员组成, 其资格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3。 (2) 转运安全性及风险性评估:转运需要时间、转运方式、转运专用通道的畅通、途中生体征支持技术, 评估途中易导致意外脱管、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 并将风险性告知患者及家属。 (3) 仪器设备及急救药品准备:根据病情评估备好急救药品及仪器设备 (转运呼吸机、便携式氧气瓶、监护仪、便携式吸痰机、颅内压监护仪等) 。 (4) 患者预处理及准备:转运前做好病情观察 (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颅内压) 及尽量去除引发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并妥善固定各种管道和保持通畅。

2.3 转运中

(1) 科室间准备:转运前10 min与相关科室联系, 做特殊交待, 开通绿色通道, 确保接收科室做好充分准备。 (2) 病情观察:转运途中的医师护士始终守护在患者靠近头端位置, 注意患者的意识、瞳孔、面色、心电监护数据、颅内压等、观察各种管道是否滑脱扭曲, 观察穿刺部位、补液速度及通畅情况, 看用具是否对患者有损伤。听机器运转的声音, 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3) 保持呼吸道通畅:转运中随时注意呼吸状态, 颅高压患者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4]。 (4) 心理护理:护士应轻拍患者, 判断意识变化。有意识的与患者交谈, 询问患者感觉如何, 使患者及家属有安全感, 主动地配合转运。 (5) 保证有效治疗:医护人员加强监护患者, 同时使途中应做的各种治疗、护理措施不间断、不漏掉并且有效。 (6) 病情变化应急处理:如途中发现病情恶化和意外时医护人员沉着冷静, 操作熟练有条不紊。应对危及患者生命的问题首优解决。立即现场评估,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就地抢救, 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呼救, 或到最近的有条件的科室进行抢救。待病情稳定, 重新评估后再行转运。

2.4 转运后

患者检查时医护人员全程陪同, 返回病房后要完善记录:做好患者交接, 填好转运交接单。

3 小结

转运危重患者不是一次简单的运送过程, 而是抢救危重病患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监护、治疗、护理的过程[5], 存在极大的护理风险。NICU危重症患者对转运护士要求较高, 不仅要求护士够熟练掌握各种转运仪器和设备的使用, 而且在对病情的观察及转运途中出现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临床路径的应用使护士对患者的病情、心理问题有了正确的评估, 在转运途中能采取迅速有效的处理方案, 能有条不紊地配合医师完成各种抢救及治疗工作, 增强了责任感, 有效地提高了NICU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张国霞, 谭丽萍, 徐苏萍.预见性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1) :1040-1041.

[2] Day MW.Transport of the critically ill:The Northwest MedStarexperience[J].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 2005, 17 (2) :183-190.

[3] Helen H, 李明子.护理与病人安全[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 :23-24.

[4] 周端宁.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及院内急救护理[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1, (3) :76-77.

院内安全转运 篇8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1年12月需院内检查转运的危重患儿309例为对照组, 男175例, 女134例;年龄6个月至12岁。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需院内检查转运的危重患儿390例为观察组, 男210例, 女180例;年龄9个月至11岁。转运所到科室为CT室、放射科、B超室、心电图室、脑电图室。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院内转运检查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方法护送至检查科室, 即当班护士或实习生, 物业人员护送, 氧气袋吸氧, 留置针或头皮钢针维持静脉通道通畅。观察组在医院创建JCI的过程中参照JCI的标准不断规范和完善危重患儿院内转运检查的制度及流程, 不断地持续改进, 方法如下。

2.1.1 人员培训

全科人员参与, 主任、护士长总负责, 首先对全科人员进行文件的解读, 熟悉转运制度、规范和流程, 在实际工作中将这些制度、规范和流程落到实处并不断改进。按JCI标准确定工作人员资质, 进行急救知识与急救技能的培训与考核, 医护人员均具有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证书[2]。急诊科的医生有一部分来自内科病房, 为达到同质化服务, 科室组织急救技术与技能的培训与演练, 医护两人一组, 利用传呼器不定点的传呼, 记录到达时间, 然后根据所给患儿的病情查看准备抢救物品是否合适, 并对所给病人进行模拟抢救。医院非常重视全院的急救水平, 组织全院职工分批次的进行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培训, 并进行操作考核。全院设立了6个急救点, 在所有的地方都配有急救呼叫的传呼器, 应急办不定时、不定点进行急救演练, 通过传呼器传呼在哪里有个什么情况的患儿需要抢救, 然后看急救点的医护人员和抢救物品是否随时处于备用状态。这样使得不论在医院的哪个角落, 负责区域的急救点医护人员都能在短时间内赶到现场予以抢救。对于做检查的科室, 急救设备和人员的培训都不断升级, 以便随时都能处理紧急情况。

2.1.2 转运前的准备

转运前细致的准备是减少转运不良事件的首要条件[3]。医生评估患儿的病情, 决定是否可转运, 并决定合适的转运方式。危重患儿由具有高级生命支持的医护陪同, 填好转运前的评估单。护士在患儿病历左上侧贴上带有儿童医院标示的绿色优先卡, 相关科室看到此卡就会按绿色通道制度来处理患儿。对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有预处理方案。根据病情携带必要的抢救物品及药品。因氧气袋供氧的流量不方便调节, 所以观察组采用便携式氧气瓶供氧。为方便抢救及防止转运途中输液管道的脱落和堵管, 所有危重患儿一律用留置针静脉置管。转运前与相关检查科室联系好, 科室做好接收患儿检查的的准备, 如需坐电梯则安排专人电梯等候。

2.1.3 清晰准确的指路标

在我院创建JCI的过程中统一制作医院所有的指路标示牌和地标, 根据指路标可以快速、准确的找到所要到达的科室。

2.1.4 转运途中的安全

危重患儿在转运途中医护人员严密、动态、全过程监测患儿的心电、呼吸、心律、体温、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同时应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呼吸、脉搏、末梢循环等病情变化, 如有病情变化立即给予现场急救处理。

2.1.5 与科室的有效沟通

患儿到达检查科室后将携带有优先卡的病历和检查申请单交给相关科室的工作人员, 转运医生向检查医生介绍患儿的病情及所做检查的项目, 病人做检查时, 医护人员做好床旁监护, 及时记录。

2.1.6 检查后的转运

患儿检查完后医护陪同转回科室, 注意事项与去检查的路上一样。转运后物品及时归位和补充, 使转运用物品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2.1.7 严格遵守有关的规定, 让JCI管理习惯化、标准化、流程化

护士每个月都有专科培训, 要求熟练掌握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 并不定时进行院内转运模拟测试。责护组长每天交接转运用物品, 并做好记录, 班班交接。科室核心小组成员不定时的巡查环境卫生、手消毒、物品的规范整洁及摆放、物品的备用状态等, 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巡查本上, 及时整改, 并通过“OA系统”将问题点反馈到护士长邮箱, 护士长就问题点再次进行着重检查, 直到问题解决。科室每月组织一次护士会议, 就平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点进行通报及整改, 以不断改进。质管部每月进行巡检, 进行重点督导, 并对院内转运的安全性进行追踪, 对不安全的隐患进行整改, 要求科室提出整改措施, 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追踪, 直到问题解决。比较两组患儿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

2.2 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 (2) 满意度调查:采用我院委托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满意度调查表,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每月在急诊室抢救室、监护室及留观室及由急诊室转入病房的患儿家属中随机抽取, 并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急诊环境、服务态度、保护隐私、抢救水平、医疗设备、转运速度及安全性、告知服务等。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取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 (Mann-Whitney U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3 结果

例 (%)

4 讨论

4.1 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在JCI标准下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

儿科危重症患儿多, 且病情变化快, 患儿的病情、病种、人数、时间随机性强, 不可预测, 这就要求所有物品、器材、设备、设施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 要求急诊医护人员具备良好的素养和急救技能。急诊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4], 有助于我们在任何时间都能保证抢救工作的井然有序、忙而不乱。这也正是JCI标准所要求的。有文献报道, 高达71%的转运病人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轻微甚至严重的不良事件[4], 尤其急诊室转运风险更大, 甚至大于重症监护室 (ICU) 的病人。传统转运过程中对院内安全转运重视不够, 转运医护人员未进行能力的准入考核, 应急能力及急救技能未达到同质化服务。转运中医护人员认为院内转运时间不长, 转运前和转运中未对患儿进行认真的评估和观察, 故在转运途中发生病情变化时因转运途中的准备不充分, 观察不到位, 患儿错失最佳抢救时机, 因此给患儿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于医院加强全院职工的急救培训, 所以不论在医院的任何地方, 患儿需要抢救时, 都会得到快速、有效的抢救。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但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正是因为JCI标准规范了转运模式和医护行为, 强化了医生、护士的责任意识, 提高了医生、护士的应急救护能力。在转运途中护士所携带的物品和器材完好, 适用, 转运途中的病情观察仔细准确, 紧急情况下的处理规范到位。JCI标准使院内转运检查得到了更好的执行、实施、评价和反馈, 保证了患儿转运途中的安全。

4.2 JCI标准下的院内转运检查提高了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创建JCI的过程中急诊室环境清洁、物品整齐有序、工作作风严谨、抢救有条不紊, 护理工作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并呈持续改进的良好态势。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 。JCI标准下医护人员主动服务的意识提高了, 服务水平也提高了, 给患儿提供了快速、有效、安全的抢救和转运, 增加了患儿及家属对医院的信任感, 提高了满意度。

综上所述, 急诊室危重患儿病情复杂, 变化快, 在院内转运行检查时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 JCI标准下院内转运检查确保了患儿的安全, 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 提高了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Low M, Jaschinsk U,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Anaesthesist, 2009, 58 (1) :95-105.

[2]姒怡冰, 赵悦, 刘华晔.基于JCI标准的门急诊护理安全文化的构建与实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17) :2011-2013.

[3]刘瑛.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安全性的现状及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9A) :36.

院内安全转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急诊科必须通过转运完成共427例, 男性269例, 女性158例, 年龄4~68岁, 其中脑血管意外139例, 急性心肌梗死4l例, 胸部外伤24例, 颅脑外伤155例, 骨折患者68例。转运目的:完成包括B超、X线、CT、MRI等诊断性检查或到专科住院治疗。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 对科室发生并记录在案的转运中的安全隐患进行整理统计, 归类总结。

2 结果

转运发生安全隐患的共34例次, 转运途中发生护理意外10例 (输液管道脱落或堵塞7例、各种管道滑脱2例、坠床1例) ;转运途中心搏呼吸骤停3例、休克2例、脑疝1例、窒息1例;护送人员不知病情4例、转运处理不当6例、相关科室运前未接通知6例、送错科室1例。

3 讨论

3.1 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安全隐患

虽然院内转运患者只需短暂的十几分钟, 却存在着许多不安全隐患而加重病情, 文献报道院内转运能增加重症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转运的患者有比平常高9.6%死亡率的危险[1]。其风险是多方面的:①急诊患者及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不安、不知所措、急躁等焦虑心理, 希望能即刻得到诊治, 病情能迅速恢复等。尤其是创伤、车祸等意外事故, 患者本人及家属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往往不能接受已发生的事实, 转运忽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而造成其不满情绪, 引发纠纷;②未正确把握转运指征。病情危重的患者, 多有复合性外伤, 多脏器衰竭, 病情不稳定, 在转运过程中随时发生病情恶化, 影响安全转运。因此盲目转运或不合适宜的转运都会造成转运失败。③转运前准备不充分。信息不准确导致的交接班安全隐患。急诊护士不能及时准确衔接应收治科室, 使接收科室不能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患者送至病房才开始准备床单元及抢救物品, 使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抢救处理;急诊护士护送患者入病房, 与病房护士未做好病情、生命体征、抢救使用药物、急诊检查等的交接班, 不但延误抢救时机, 一旦患者病情突变、恶化甚至死亡, 容易引发医疗纠纷。④安全护理措施不到位。意识障碍、躁动、呕吐是颅脑外伤患者的常见临床表现, 这些症状都极易在转运中引起液体渗出、各种管道扭曲、不安全体位、监护仪脱落, 甚至烦躁患者意外拔管等情况。由于转运是在动态环境中进行, 护理人员往往未能及时发现纠正, 遇到低年资护士此类问题更突出。各项物品准备不完善, 备用不齐全是影响安全转运的重要因素。应急物品和药品备用不齐全可使转运途中中断治疗和抢救而影响安全转运, 转运工具准备不完善, 没有及时维修, 功能不良等影响安全转运。⑤环境限制病情观察和处理。转运中颠簸、搬动的客观环境, 不便于病情的观察, 加重患者的不适感和烦躁程度, 患者躁动和体位改变会导致监护探头、血压计袖带移位, 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同时颠簸震动的环境还会使仪器的抗干扰能力下降, 产生干扰, 影响护士对病情的判断。⑥转运过程缺乏人性化设计。患者在转运时等待、转运路线拥堵、运送路线重复、无障碍设施少和相关科室配合不够等情况, 都延长了转运时间。

3.1 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安全隐患的护理对策

急诊护理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门用最少数据、最短时间和最佳技能来挽救患者生命, 减轻患者痛苦的专业艺术, 它直接体现了医院的综合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2], 院内转运是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救治过程不可忽略的环节, 如果操作不当, 不仅影响危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还可能发生意外或导致死亡, 既影响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医患关系, 还会产生法律纠纷。因此必须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应针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风险因素建立实施有效护理干预措施:①定期持续培训。提高转运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的识别能力, 更新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观念, 要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自觉遵守法律、规范, 以防范由于法制观念不强所造成的护理风险事件 (如危重患者由护生护送等) , 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3];加强急救技术的培训, 掌握急救知识, 具备应急能力;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 同时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完善了院内转运救治体系;可从根本上防止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技术性护理风险的发生。②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转运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检查的目的及必要性、可能的风险、途中转运的实施方法,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在未征得患者和家属充分理解和支持的情况下, 不能强行执行转运。原则上一般在家属签字同意后才启动转运。③转运前应设计最佳路线, 联系好相关科室, 如电梯间、检查科室、接收科室, 尽量缩短等待、交接的时间;改善医院的环境及硬件设备, 畅通绿色通道, 开放危重症患者绿色安全通道, 实行“三先”制度, 即先接诊、先抢救、先入院, 让患者得到方便快捷、及时有效的救治。④转运前正确评估病情。评估危重患者是否具有转运条件, 需要由主管医师权衡, 护士也应评估和了解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潜在性安全隐患并作好应急抢救准备, 避免盲目转运, 如生命体征不稳定而又必须进行诊断检查或治疗时, 由主管医师随同。⑤转运前准备和预处理。做出转运决定后, 通知要转运的相关科室, 并汇报病情, 确保接收科室作好充分准备;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并妥善固定防止滑脱;对高风险的危重患者进行预处理是保障转运安全的重要措施。如转运前清除气道内分泌物, 解决支气管及喉头痉挛, 有舌后坠者可放置口咽通气道, 呕吐患者头偏向一侧, 保持气道的通畅。躁动患者明确病因, 采用止痛、导尿、降压、镇静等方法, 必要时上约束带, 防止坠车, 用留置针建立1条以上的静脉通路, 失血患者应建立2条以上l8G以上的静脉留置通路[4]。⑥正确实施转运。护士根据病情备好各种抢救物品, 如氧气袋、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便携式监护仪等, 转运前检查静脉通路及呼吸道通畅情况, 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转运时直接用抢救车转运, 让患者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头部在后, 下肢在前, 注意观察患者胸廓起伏、神志、面色、有无躁动、气管插管与呼吸器的连接是否完好、各种引流管避免脱管堵管, 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 转运途中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 立即就地抢救行心肺复苏, 同时呼叫附近医务人员协助救护, 同时应记录各项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转运途中抢救和治疗经过等。⑦做好交接管理。将急危重症患者需要交接的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病情、检查项目、化验项目、过敏试验结果、输入药物情况、各种引流管、伤口情况、应用止血带情况、皮肤情况以及各种术前准备按表格形式进行有序的排列, 便于护士熟记交接项目并认真交接, 做到交接时无遗漏, 使接收科室的护士尽快掌握患者病情, 达到交接顺畅, 更有效地为患者实施抢救措施。做好各项善后工作及时检查补充药品和耗材, 消毒擦拭抢救仪器设备, 保养车辆, 使各种物品均处于完备状态[5]。⑧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完善转运流程。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探视人员面临的潜在伤害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 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6]。首先护理部针对以往出现的问题和教训, 识别并确定在转运急危重患者过程中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风险, 根据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 制定转运工作流程, 完善了急危重患者转运交接记录, 并成立了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组织护士学习相关制度和流程, 进行模拟演练。护理部不定期抽考护士对预案、流程的熟悉程度, 检查督促急危重患者转运护理风险预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肖烨, 吴永清, 蒋德玉, 等.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管理[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8, 29 (10) :954.

[2]曾惠洁, 赵爱兰.人文关怀融入急诊护理初步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7, 13 (17) :115-117.

[3]潘绍山, 孙方敏, 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351.

[4]庄一渝, 虞雪琴.ICU患者的院内安全转运[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10.

[5]杨群英.急诊危重患者转运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 2008, 7 (5) :60-62.

上一篇:矩阵方程下一篇:低碳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