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精选8篇)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 篇1
在世界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的形势下, 汽车“公害”问题也日益突出。降低汽车交通事故的发生, 特别是降低车祸死亡人数已是世界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 世界上各大汽车公司和零部件公司不断开发出先进的安全系统技术。
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应用能共享信息的“传感器融合”技术。这实际上是一种“系统集成”技术。这种“系统集成”为主动安全技术与被动安全技术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通过两者的结合, 创造了一个为乘员安全与车辆行驶安全的综合性方法。
开发背景
在当今世界交通运输量急剧增长形势下, 汽车驾驶者承受了巨大压力, 而与此同时交通事故不断上升。其结果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要求世界各国采取相应的措施, 制定短期与中长期的计划, 以改善交通安全措施。由于传统的方法难以适应, 因此要求以新的思路采用新的方法有助于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或者减小降低车祸严重性。其中重要研发成果就是采用能够与相应的环境传感器系统连接的车辆电子控制系统。这种交互连接方式不仅有助于驾驶者在主动安全领域得到支持, 而且也从车载被动安全系统获得有效支持, 从而在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时降低人员伤亡的严重性。这种在车载主动安全系统、被动安全系统和环境传感器之间的交互连接已在世界上许多前沿领域开发成功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汽车安全性。
提高主动安全系统/被动安全系统的推动力
由欧盟 (EU) 颁布发行的最新出版物提出, 欧洲要实现零交通事故率为期尚远。而统计资料表明, 在过去的10年中, 欧洲交通事故死亡率已减少40%, 而交通事故和车辆偏离道路引起的人员伤亡的事故总数仍然高居不下。
根据欧盟的《Europa Newsletter》报道, 2003年欧洲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达到46 700人。这些人员死亡造成总的经济损失达到2000亿欧元, 相当于欧洲G D P的2%。为此, 欧盟宣布到2010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目标减少50%。
该期《EuropaNewsletter》中, 欧盟也报道了这样的统计数字, 即所有交通事故的76%是由于驾驶者失误造成的。在欧洲和国际组织的各种不同支持计划已经启动, 作为帮助驾驶者应对交通事故和增强道路安全的补救措施。在有关各种车载系统集成的欧洲计划中有e-safety、PReVENT和EUCAR。
主动安全系统和被动安全系统的组合
在过去, 车辆技术的开发主要集中于单个系统和部件。而今天, 不断提高的电子系统效率又为系统集成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系统集成的有效应用要求了解交通事故发生的每一个阶段的详细内容。
交通事故发生的次序开始于“进入模式”阶段, 这时乘员已经系紧安全带锁扣, 而座椅安全带系统逐步贴近“舒适性模式”阶段, 然后如果需要的话, 并再进入“动态支持”和“车辆稳定性极限”阶段。当超过“非回复点”以后, 就进入“预碰撞”阶段。在这一阶段则对于应用先进执行器和传感器使主动安全系统和被动安全系统的间隙闭合是极为有用的。当进入“碰撞”阶段, 人们熟知的被动约束系统的潜力就能释放, 就是说, 这时被动约束系统发挥保持乘员安全的作用。借助于先进的技术和附加的传感器信息, 以支持主动安全系统和被动安全系统的交互作用的组合, 由此所必需的技术改进措施。
相关传感器
环境传感器在主动/被动安全系统集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远程雷达与短程雷达以及视频传感器的组合使它们一起参与工作, 提供道路和车辆控制状态的综合图像。远程雷达 (T R W自适应巡航控制A C C) 确认与前方行驶车辆之间的方向 (角度) 和相对距离。由于较大的波束角 (Apertureangle) , 短程雷达系统能在交通拥挤经常停车和起步情况下, 提供高自适应巡航控制的功能。
短程雷达 (S R R) 提供附加的预碰撞的信息并提供对车道改变的辅助功能。视频传感器通过探测车道标志和目标物外形掌握道路环境的变化状态。这些传感器也能作为后视摄像机起到驻车辅助功能。这三种传感器的组合也称为“传感器融合 (Sensorfusion) ”, 提供了必需的信号重复功能——由于其广阔覆盖性和高测量精度——在紧急制动时发挥作用。
如上所述, 来自于单个安全系统的优点能够通过“集成”而显著提高, 系统集成能够包含主动安全系统或主动与被动安全系统的组合。
主动安全系统的集成
一个主动安全系统的集成实例就是T R W的电动动力转向系统 (EPS) 与电子稳定控制 (ESC) 制动系中的稳定性控制器的连接。由于提前提示由制动系 (路面不同摩擦系数) 提供的有关道路状态, 在车辆制动过程开始一瞬间反向转向力干预就立即启动。其结果是, 较大制动力出现在高摩擦系数路面一侧, 从而有可能缩短制动距离。
T R W的主动控制安全带卷收器 (A C R) 展示出主动安全系统与被动安全系统集成的概念。A C R作为主动安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其卷收功能而起到了主动安全系统的功能。第一代A C R采用简单的开/关控制, 而当车辆进入危险的行驶之况时, 这种A C R作动速度远远迟于“车辆稳定极限”阶段。这时乘员在座位上承受的最大安全带收紧力达到250N, 如果碰撞没有发生, 那么安全带只经过几秒时间就松开。
T R W的第二代A C R覆盖较大的使用范围。由于安全带卷收器具有自由调节卷收力的特点, 它在“舒适性模式”阶段能够工作。但是在进入“动态支持”阶段的较强制动操作时, A C R的卷收力增强。最大收紧力出现在“稳定极限”阶段, 类似于第一代ACR。
通过车辆数据总线使相关传感器信息提供给A C R, 这些信息根据车辆的行驶工况, 由专用于A C R的状态管理算法进行处理。通过比较有助于采用A C R改进安全性能。按照乘员的乘坐位置, 一个座位向后移的乘员经受向前位移量缩减80m m, 也就是说从没有A C R功能的120m m到有A C R功能的40m m, 如果座椅位于中间位置, 则其平均向前位移从105m m缩减到35m m。如果座位完全向前移动, 则相应值从65mm减少到35mm。
传感器功能的扩展
考虑到安全性优点, 自适应巡航控制雷达传感器提供有关相对速度和距离的信息。而A C R利用这些信息在发生车辆碰撞事故中最大限度保护乘员。电子稳定控制技术在这种情况下也利用这些信息以便获得所要求的附加制动力。
雷达传感器也提供地面速度信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改善现有安全系统的功能, 诸如防抱制动系统 (A B S) 、A C R和安全气囊控制。这些信息也同样有助于新功能的扩展, 如直接式轮胎气压监测器 (T P M) , 车道改变支持和发挥制动助力功能。
非常清楚, 雷达系统通过与主动和被动安全系统集成的组合能够向驾驶者报警而有可能显著降低车辆后部碰撞。
结语
当今大多数交通事故的统计指出, 必须采用新的安全战略以降低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的数量。相关研究指出, 主动安全系统和被动安全系统的集成提供了高度改进性能的可能。在这场新技术竞争中, “传感器融合”起着主要的作用。通过组合可以应用的传感器信息然后提供给主动安全系统和被动安全系统。主动安全系统的集成主要集中于交通事故的避免, 而主动安全系统和被动安全系统的集成则集中于降低交通事故的严重性和交通事故的后果。从两种形式的集成实例验证了这些措施的高度有效性。进一步研究必需进行下去, 因为最终评价将证实其它集成机会存在。一言以蔽之, 安全系统的新技术研究是长期的战略课题。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 篇2
于成祥
(江苏大学汽车及交通工程学院 212013)
摘要:道路交通安全研究早在六十年代就受到了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的重视,并己经取得了显著效果。综合研究了国外40多年来在道路交通安全方而系统的研究历程,将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总结归纳为:国内外交通安全状况、主动被动汽车安全技术。以期为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计划和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 主动安全 被动安全
1国外交通安全状况
据1992年-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中有30万人死亡。1000—1500万人因交通事故而受伤。1994年全球每年的交通事故中有50万人死亡。也即全球每分钟有1人死亡。有15000万人遭受交通伤害。其中有1%致残。每年因交通事故要支出的费用上亿美元。1994年德国环境预测学会估计:在1995-2030年期间。如果今后机动车交通仍按1994年趋势发展.以1995年各国家的人口数据为依据。全球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将是法国人口总数的90%。受伤人数是中国人数的90%。日前全球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结果将更是不容乐观的。所以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各国都面临交通肇事对道路交通安全带来的危机。
一下为几个国家资料统计制。表
1、表2显示了一些国家在1990—1993年间及2000年按
国际统计指标口径统计的道路事故死亡人数和死亡率情况。从这近二十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我国每万辆车死亡人数远远高出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日前我国交通事故的严重性己受到了国际有关组织的关注。在我国从政府管理部门、交通执法机构、研究机构到每一位公民(包括幼儿)都应觉醒,关注道路交通安全、参与到治理道路交通安全的工作中来。
2国内交通安全状况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每年GNP的增长率约在8%以上。与此同时,机动车数不断快速增长,相比之下,交通安全却相对滞后,交通事故及伤亡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发生情况以2001年为例,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共75.5万起,首次突破70万大关。因道路交通事故致死人数为10.6万人,首次突破10万人大关。受伤人数为54.6万人,首次突破50万人大关,直接经济损失30.9亿元,首次突破30亿元人民币大关,分别比L:年增加22.4%, 12.90,%, 30.5%和15.7%。万车死亡率略有下降(由2000年的15.6下降为2001年的15.5), 10万人口死亡率明显上升(由2000年的7.27增至2001年的8.51),1970—2001年的万辆车死亡率与10万人口死亡率分别见图1, 2,图11970-2001年万人死亡率示意图图21970-2001年10万人口死亡率示意图 2001年,我国机动车总数猛增至6 852万,其中民用汽车总数为1 845万,较1999年分别增加27%和25% ,公路总计1 698 012公里,较1999年的l 351 691公里增加26%,高速公路合计为19 437公里,较1999年的11 605公里增加67.5%。
2.1事故特点
道路特点:其基本特点为4多,即:(1)道路交通事故多;(2)无交通控制或仅有标志标线控制的道路交通事故多;(3)平直道路交通事故多;(4)混合交通事故多。
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近年来高速公路事故增长迅速,事故数及致死率远较发达国家为高。2001年,高速公路事故数和死伤人数较2000年分别增长45.2%、45.6%和54.9%,远远超过全年事故数和死伤数的平均上升幅度,后者分别为22.4%,12.9%和30.5%。
2001年高速公路的里程数占全国公路总里程数的1.14%,但事故数却占3.25%,1997—2001年高速公路上发生的事故数所占的百分比为2.74%—3.060!0,远远超过其与总里程数的百分比。
驾驶员肇事特点:机动车驾驶员仍是肇事的主体。2001年中,分别占全年事故数和死伤数的93.4%, 88.1%和93.0%。值得注意的是:非驾驶员驾车肇事的比例很高,占全年事故和死伤数的20.4%, 31.6%和25.6%。与2000年的情况相似,后者分别占总数的20.5%, 35.4%和26.4%。说明这一严重违章的现象仍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机动车肇事特点:小型客车所占比例与上一年相近,分别占事故数和死伤数的37.9%, 21.0%和31.9%,而上一年分别为 37.1%,19.9%和30.6%,摩托车肇事所占的比例较高,分别占事故数和死伤数的15.4%.18.9%和22.90%,与上一年大体相近,上一年分别占13.0%, 18.3%和23.2%。
另一突出的问题是农用运输车事故仍有增长,全年农用车事故数及死伤数分别占总数的3.5%、5.5%和4.3%。分别比上一年增长8.6%、4.1%和5.5%。逃逸事故也有所增多,造成的事故数和死伤数分别比去年上升25.9%、24.4%和35.1%。
综上所述,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我国仍处于相当严重的困难境地,事故和死伤人数仍呈不断增长之势。为此,交通管理部门要以更大的力度,对交通事故进行综合治理,单纯的安全教育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严格执法,配合适当的教育,同时要严厉打击少数扰乱交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使交通安全有所改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
汽车诞生和发展的百余年来,汽车安全一直受到汽车制造企业、汽车消费者以及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在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不断投人到汽车安全性的研究领域,并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汽车安全性标准,如国际标准((ISO)、欧共体标准((ECE)、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标准(EEC)以及各个国家标准(其中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NNSS及日本的汽车安保基准颇具影响)。
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尽管被动安全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事故灾害,但主动安全技术更为重要,它可以避免人员及车辆的损伤,尤其是可以避免事后由于交通堵塞引起的可观的间接经济损失,可谓防患于未然。
3.1电了制动力分配系统(EBD)
电了制动力分配系统简称EBD,EBD的工作原理是用高速计算机在汽车制动的瞬间,利用传感器分别对4只轮胎附着的不同地面进行感应、计算,得出不同的磨擦力数值,进而控制4只轮胎的制动装置以不同的方式和力量实施制动,并在运动中快速调整,使制动力与磨擦力相匹配,从而保证车辆的平稳、安全,EBD通常是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附加装置,在汽车紧急制动、车轮将抱死的情况下,EBD在ABS动作之前就己经平衡了每一只轮胎的有效地面附着力,防止出现甩尾和侧滑配备EBD的ABS,各车轮由于有最理想的制动力分配,可进一步缩短汽车紧急制动时的制动距离
3.2驱动防滑转控制系统(ASR)
驱动防滑转控制系统简称ASR,也被称为牵引力控制系统(TRC),目前只在少数中、高档轿车上才被装用ASR的主要作用是让车辆起动或加速时保持平稳,防止驱动轮出现空转或因之而出现的侧滑ASR由传感器监测车轮的滑转情况,当驱动车轮出现滑转时,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发动机的动力输出或对滑转车轮施以制动力来抑制车轮的滑转,以使车轮保持最大的附着力,提高汽车牵引力和行驶稳定性,ASR对滑转车轮施以制动力所需的制动压力由制动液压装置产生,ASR对发动机动力输出的控制通常是通过调整点火门时及间歇关闭喷油阀,降低发动机转速,降低发动机转矩,防止车轮打滑的。
3.3电了稳定控制系统(ESP)
电了稳定控制系统简称(ESP),用于自动控制车辆转弯过程的寻迹稳定性,在紧急闪避障碍物或在转弯时出现转向小足、转向过度进而使车身侧倾角度过大、车尾偏摆力矩超过某一程度、车体的行进方向与转向盘所转过的角度差距达到了某一程度时,将车辆行驶方向快速修正到原行驶路径上。
ESP的工作原理是:当ESP发现车辆转弯过程中出现转向过度时,ESP会降低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并执行前面外车轮的制动作用,来产生一向外的力量,使车身行驶的方向恢复到门常的轨迹;如果ESP发现
车辆在转弯过程中出现转向小足时,除了会降低发动机动力输出外,还会对后面两个车轮根据转向小足的程度施加小同的制动力,从而使汽车在转弯过程中有较好的稳定性。
3.4汽油直接喷射FSI技术
这项新技术既能增加发动机的功率输出,还能使油耗降低约15%,节约燃油,降低汽车使用成本。FSI技术采用类似于直喷式涡轮柴油发动机的喷射技术,通过一个活塞泵提供100帕以上的压力,将燃料提供给位于气缸内的电磁喷射器,其控制的精确度接近毫秒。
FSI技术采用2种不同的注油模式,即分层注油模式和均匀注油模式发动机低速或中速运转时,采用分层注油模式此时,节气门处于半开状态,空气由进气管进入气缸,在火花塞附近形成涡流,当压缩过程接近尾声时,少量的燃油由喷射器喷出,形成可燃气体这种分层注油模式可充分提高发动FSI的燃油经济性,因为除了火花塞周围需要形成富含汽油的混合气外,燃烧室的其它地方只需空气含量较高的混合气即可而当发动机高速运转时,节气门完全开启,大量空气进入气缸并与燃油均匀混合同传统的发动机相比,均匀注油模式可以使燃油充分燃烧,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动力FSI技术之所以能够实现分层注油原理,是因为它可以控制燃烧室内的注油过程,并直接注入燃料,同时还与燃烧室的形状、气体流动速度、注油速度、注油压力等有密切的关系。
3.6智能型车灯
有关资料显示,夜间行车的事故率普遍高于白天为了提高夜间行车的安全性,日前采用了智能型车灯照明系统这种车灯由微电脑控制,通过车内的电了系统和传感器获取数据,并以此决定各种照明方式它可以实现3种功能:一是根据路线自动变换照射方向这种车灯能够在汽车转弯之前,先将车灯的照射方向转过去,汽车随后跟进,这样既有助于驾驶员看清弯道的路况,也能让弯道上的行人与车辆提前发现来车。二是根据能见度自动开关当太阳落山,或汽车驶入隧道,或因雨、雪、雾等天气能见度低于一定要求时,汽车车灯便会自动打开这种功能主要依靠能见度感应装置实现,将来这种感光车灯的智能性还会进一步提高下是自动调节亮度及照射角度车灯亮度低会导致照射距离过短,从而增加驾驶员的疲劳程度,但亮度过高又容易妨碍对面驾驶员的视线针对这种情况,智能车灯可以根据路况及道路上能见度自动控制灯光亮度和照射角度,尤其能够在会车时减弱亮度并降低照射高度除此之外,这种智能车灯还可以根据制动强度不同,调节制动灯的亮度.,以便使后面的驾驶员判断出前车是否采取了紧急制动,从而采取相应的操作。未来的汽车主动性安全技术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决策控制技术、信息显示技术、驾驶状态监控技术的完美结合,使汽车成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最重要用户。高度智能化与信息化的汽车将溶入智能汽车交通系统中,同时成为人们更为青睐的高级宠物,并进一步促进汽车产业、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汽车被动安全技术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是指一旦事故发生时,保护车辆内部乘员及外部人员,使直接损失降到最小的技术。被动安全技术主要包括碰撞安全技术、碰撞后伤害减轻与防护技术等。
4.1碰撞安全技术
1、吸能车身
当汽车受到撞击时,车身在吸收一定撞击能量的同时减缓车内乘员的移动度,对于保证乘员有足够的生存空间非常重要。在驾驶室中,驾驶员部位最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将转向柱设计为可缩进式,碰撞时能折叠一定的距离,为驾驶员留下生存空间;前、后保险杠能吸收动能;车门要求有一定的刚度,受撞击后车门要易于打开;车顶要有一定的刚度,保证翻车后小能被压扁等。
2、安全带
安全带的历史悠久,它的作用是当汽车发生急转弯或正面碰撞、后面碰撞、有角度碰撞以及翻车事故时,约束乘员尽可能保持原有的位置小动,避免与车内坚硬部件发生碰撞并防止乘员从座椅上甩出而造成伤害。
汽车上使用的安全带,按固定方式分为两点式、斜挂式、二点式和四点式4种,由织带、安装固定件、卷收器和调节件等部件组成。安全带在交通事故中,对驾驶员和乘员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在.高速
公路上行车时,其作用更加明显。研究表明,使用安全带能够减少乘员在碰撞事故中50%的死亡率。3安全气囊
安全气囊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安全气囊的装车使用大大降低了碰撞中乘员受伤的危险。
安全气囊主要由传感器、气体发生器、气囊系统等3部分组成。传感器的功能是检测、判断车体所经受的撞击信号,决定是否启动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的功能是在传感器的控制下根据信号指示产生点火动作,点燃固态燃料并产生气体向气囊充气,使气囊迅速膨胀展开保护乘员;气囊一般装在转向盘毂内紧靠缓冲垫处,其容量约5 0—9 0 L气囊的材料要求具有很高的抗拉强度,同时气囊设有安全阀,当充气过量或囊内压力超过一定值时会自动泄放部分气体,避免乘客挤压受伤。安全气囊所用的充气气体多是氮气或一氧化碳。
4安全玻璃
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挡风玻璃的性能如何对高速行驶的汽车安全性影响较大。汽车安全玻璃一般具有足够大的变形余量和柔性,一方面可保证正常状况下良好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能防止碰撞时乘员从窗中飞出时,玻璃小对其头须部位造成较严重伤害。安全玻璃包括强化玻璃和夹层玻璃。
5儿童安全装置
儿童安全装置主要指儿童安全带和儿童座椅。山于儿童的身材比例与成人小同,并小是成人身材的简单缩小,所以必须对儿童用安全带和儿童安全座椅进行特殊设计,以保证儿童的安全。试验结果显示,在发生撞击时,一个体重20 kg的儿童其质量可达2 t,是根本抱小住的。在我国随处可见儿童不加限制地坐在成人坐位上,在发生碰撞时是相当危险的。据研究,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带和儿童座椅可使0—1岁的幼儿在事故中的死亡率减少69% ,1—4的儿童死亡率减少47%;5岁以上儿童死亡率减少45% ,减少中到重伤50%。
4.2碰撞后伤害减轻与防护技术
1、紧急门锁释放机构
当车辆发生碰撞后,为使乘员容易从被撞车辆中出来,车门应容易打开。紧急门锁释放机构的特点是,当碰撞传感器确认已发生碰撞,系统会立:即自动地释放门锁。
2事故自动报警系统
事故自动报警系统将是今后汽车必备的安全系统,它是在汽车后视镜内安装了一个与移动电话和撞车传感器相连的微型摄像机,与智能汽车交通系统和全球卫星自动定位系统相配合,一旦汽车发生事故,将自动向有关安全管理部门和医疗急救部门报警,提供汽车所在位置、事故严重程度、车载人员数、系安全带人数和人员受伤的大致程度等信息,并保持联络,使事故车中的人员得到及时救护。
3汽车黑匣子
汽车黑匣子是利用GPS先进技术,依据地理信息管理系统GIS及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形成一套现代化的监控体系。该产品实质上是机动车综合记录仪,它小但具有像飞机黑匣子一样记录事故发生前后的详细数据,帮助有关部门迅速准确地分析事故发生原因的功能而且还能帮助车辆管理人员和驾驶员,适时监控和分析车辆的运行情况,从而加强对车辆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实践证明,汽车黑匣子的使用,使交通事故率降低了37%—52%,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束语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 篇3
该文以作者所在单位的网络为例,从策略、管理、技术等方面对如何打造更为安全可靠的网络安全体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 网络安全的基本认识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是网络。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PC机的普及,网络和信息化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从Internet的最早起源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开始,到现代高达发达的信息化公路,网络可以说是无处不有,电子邮件、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网络办公……网络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然而,网络信息技术也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当大部分人们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另外一些人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却做着相反的事情。他们非法侵入他人的计算机系统窃取机密信息、篡改和破坏数据,给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据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简称CNCERT/CC)统计,2007年各种网络安全事件与2006年相比都有显著增加,CNCERT/CC接收的网络仿冒事件和网页恶意代码事件成倍增长,网络仿冒事件数量由563件增加至1326件,增长率近1.4倍;垃圾邮件事件数量由587件增加至1197件,增长率达1倍;网页恶意代码事件数量由320件增加至1151件,增长率近2.6倍。2007年微软公司正式公布了69个4具有编号的安全漏洞。其中,除Windows操作系统漏洞外,安全漏洞更多的集中出现在了IE浏览器和MS Office等应用软件上。
2 福州烟草网络安全现状
图1为作者所在单位的网络拓扑图。在图中可以看到,在广域网范围,全网由主备两条2M SDH链路连省公司和下属各县分公司;在城域网范围,连接各业务部门和下属单位近十条链路;由于业务需要,还存在到其他地区的2M帧中继以及到兴业银行和农业银行等连接。这些线路或通过广域网连接到市公司中心机房的两台cisco 3600路由器,或通过城域网连接到市公司中心机房的6509核心交换机,最终全区所有节点约800台都汇聚到6509核心交换机。在全区外网唯一的出口和内网之间架设一台中科网威防火墙NPFW-200-P4和入侵检测服务器。在公司架设一台防病毒服务器,全网所有电脑都安装瑞星网络版防病毒软件。
从拓扑图来看,这是一个规模不大的网络系统,网络中采用了防火墙、入侵检测服务器和瑞星网络版防病毒软件等措施来构建基本的安全防御系统。防火墙隔离了内部局域网与外部互联网,保护内部网络不会轻易受到攻击,瑞星防病毒软件安装在每个终端上,对终端进行杀毒保护,这是最为简单的组合模式,然而在实际运作中,我们发现存在着不少安全问题。
首先,基于传统安全防御理念构建的网络架构,其防御的对象着眼于外部,忽视了来自内部的威胁。在传统思维的引导下,通常企业也都比较信任内部的员工,安全设备根本不对企业网络内部的情况进行监视。企业内部的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充分的信任,可以在网络中随意游走,毫无限制。然而,来自安全研究机构的统计:超过85%的安全威胁来自企业内部,威胁源头包括内部未授权的存取、专利信息被窃取、内部人员的财务欺骗等。当然更有说服力的,还是国内外一些活生生的例子,包括很多全球知名企业的泄密案等,其损失之巨大,更是足以让后来者引以为戒。
传统安全防御的方法更多的是采取被动防御技术的,构筑好一个防御的城堡以后,就坐等敌人的进攻,主动权交到了对方的手里,这样的防御永远只能跟在对方的身后,拆拆补补,南门受到了攻击,就调集部队守南门,北门告急,再调过去补北门,疲于奔命,顾此失彼。而且一个城堡能否被攻破,不是取决于城堡有多厚,而是最薄的地方在哪里,而更加致命的是被动防御往往不知道什么地方最薄。
其次,在管理上,建立规范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制定符合实际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并不是一个有什么难度的事情,最为困难的就是如何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和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的执行到位,这涉及到企业的管理风格,业务模式与对信息安全的重视依赖程度,特别是企业领导对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信息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决定了网络安全体系如何建设、建设到什么程度以及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
最后,在技术上,我们虽已配备安全产品的“老三样”———防火墙、入侵检测以及防病毒软件。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防火墙技术已经逐步走向网络层之外的其他安全层次。而我们的防火墙功能比较弱,无法为各种网络应用提供相应的安全服务。同时,由于没有流量控制、带宽控制等功能,使得我们在外网访问管理上捉襟现肘,许多很好的管理思路无法得到实施。
对于终端电脑没有有效的工具来管理。如前所述,在传统安全防御思路中,对来自内部的安全威胁认识不足,各类信息软硬件的发展诸如移动存储设备(移动硬盘、闪盘、SD/CF/等)、代理服务器软件等使得病毒木马可以轻易绕过防火墙进入局域网内部,更何况现在许多的病毒木马可以终止安全软件的运行。身份认证系统是整个网络安全体系的基础,否则即便发现了安全问题也会由于无法查找而只能不了了之,只有建立了基于全区网络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才能彻底的解决用户入网身份问题,同时也为各项应用系统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证。
与作者所在单位相似的是,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使得许多企业也意识到了搞好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少企业都能斥资数百乃至上千万购置防火墙、防病毒软硬件设备来构筑自己信息安全的堡垒。但是他们往往发现投入了许多,安全问题不减反增,每天不停打着漏洞补丁,病毒日志数十页地增加着,系统运行时好时坏,从事信息建设的工作者无法高枕无忧,反而更加有如履薄冰的感觉。尽管采用了花样翻新的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但企业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不是减少,而是大大增加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虽然90%的企业机构已经采用了防火墙和防病毒解决方案,但仍有超过一半会受到安全漏洞的影响;尽管对信息安全忧心忡忡的企业已经在该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企业每天受到攻击的次数却以每半年30%的速度增长。
3 主动与被动防御相结合构建更为安全的网络安全体系
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核心目标是最大限度确保数据安全和业务的连续性。对于企业来说最关心的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无懈可击的网络,而是如何保证网络所承载业务的正常、安全、可靠地运行。虽然我们面对的信息网络具有各种各样的安全缺陷,只要我们通过适合灵活的安全策略,保证业务活动和业务数据的安全,并确保业务应用的可用性,那么承载业务的这个网络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符合要求的安全网络。
以下从策略、管理、技术三个方面就如何打造主动与被动防御相结合的网络安全体系进行探讨:
3.1 在策略方面
3.1.1 配置入网身份认证机制
身份认证的缺失,使得任何一个用户对任何一个安全问题都是可抵赖的。而内部攻击的发生是无法从制度上阻止的。在网络节点接入安全网络时,需要对待接入的系统安全状况以及操作该节点系统用户的身份进行充分的评估、认证,以确定该系统是否符合网络的内部安全策略,来决定该网络节点系统是否接入到安全网络中,还是拒绝接入或安全升级后接入。显然,网络准入的机制不仅实现了安全网络“主动”的动态扩展,而且能够有效降低不可信终端系统接入网络所带来的潜在安全风险,为网络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保护核心数据的生成、访问、更改等操作,保障电子政务的运行以及为所有应用系统的统一单点登录创造条件。
3.1.2 加强网络内部机器的管理
对内部网络所有计算机上的重要信息的存储和传输实施访问控制、数据保护和日志记录,提供完善的集中管理控制机制、有效的安全策略生命周期管理方法和细致清晰的审计分析报告,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内部网络重要信息通过各种途径被非法泄漏和破坏。安全问题不仅仅来自外网,实践证明更多的来自内网。虽然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企业内部人员的危险程度有多高,但是,内部人员的活动是无法预测的。谁都不可能知道哪些员工会在什么时间干出伤害公司利益的事情。因此,主动防御更多的就是要我们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
3.1.3 建立安全管理中心(SOC)
将关键设备的运行管理权利集中到一起,通过高度密集的管理产品和手段,将分散在各地区、不同业务网络上面的各种安全产品有机的结成一个整体。所涉及的安全管理管理范围包括:所有的基于IP的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安全:包括支撑网本身、业务支撑系统(如决策支持系统、网管)、业务系统本身和其他应用。所有安全产品组成的安全体系的实时管理和监控都应当受到SOC的管理。所有非安全产品的关键应用系统均应该通过一定途径将安全相关信息输送到安全管理中心中,保证及时安全时间的发现、分析和响应。
3.2 在管理方面
3.2.1 网络安全是一项技术问题,更是一项管理问题
网络不能完全依赖安全产品来解决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更需要从管理的基础上突破技术问题。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是管理的问题。在技术保障下,良好的管理能够使网络安全达到最大化。网络安全事务是多维的,涉及到:公共管理、安全策略、法律法规、人员素质、安全审计、安全保险、安全技术、安全意识培养、安全评估等多方面。一个方面的疏漏就会导致整个安全防护系统功败垂成。通过加强管理来避免安全问题,使安全隐患最小化,建立安全问题的责任问责制,形成信息安全问题解决机制。
3.2.2 提高全体人员网络安全意识
1)提高领导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安全关系着核心数据的保护、业务运行的稳定性和办公流程运转的连续性,是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的基础性的内容。
2)提高信息化工作人员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安全不是装个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没事就杀杀毒。它是复杂的,多维的,动态发展的;它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技术水平,更需要提高认识和综合能力,具备良好的管理水平。信息化工作人员有必要定期进行培训,接触并学习到较为前沿先进的技术知识,并加强和同行间的交流。
3)提高终端用户网络安全意识。
所有终端用户是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他们既是信息网络的使用者,也是信息网络安全风险最大的制造者。引发安全问题可能是有意的,可能是无意的;但绝大多数是无意的。只有提高所有终端用户计算机使用水平和网络安全意识,才能最大程度消除安全风险。
3.2.3 网络安全管理监督机制
任何制度建立了但没有执行就是一纸空文,执行了但没有监督就无法落到实处。网络安全管理监督需要技术做保证。只有具备进行身份认证和操作记录的技术,才能防止用户的抵赖,真正做到监督有所依据、有所成效。同时建立网络运行状况定期公布制度,甚至进一步建立奖惩制度,有力的督促用户规范使用网络和信息设备。
3.3 在技术方面
3.3.1 及时更新升级网络安全设备
对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等被动防御技术进行及时更新换代,以确保防火墙、防病毒软件能够适应最新的安全防御要求,实现管理者的安全防御思路和策略。提高网络管理者对网络的操控能力。
3.3.2 配置安全代理专用设备加强外网安全管理
新的网络安全观念认为应该用防火墙阻挡攻击者从正面的试探入侵,着重的是网络层的过滤;而安全代理专用设备管理和控制内部用户对外的访问,着重的是应用层内容的检查。两者相辅相成,达成全方位及最佳效能的安全防卫架构。
3.3.3 配置网络管理软件加强终端用户管理
由于全网内终端电脑数量多、分布广、权限大、使用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原因,网络安全管理在防范内网安全上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内网存在大量的病毒传播,文件传输,共享漏洞,密码保护等问题。只有配置了网络管理软件,才能有效的实现可控、可追踪、可审计和全面的终端管理。
3.3.4 合理使用VPN或VLAN技术
合理使用VPN或VLAN技术,通过物理网络的划分,控制网络流量的流向,使其不要流向非法用户,以达到防范目的。
4 结论
构筑一个主动与被动防御相结合的网络安全体系,就需要打破原来城堡式的被动防御观念,建立一个灵活机动、积极寻找防御点的可以信赖并且是可控的网络环境,关键点就在于这个体系要能够主动预知和控制我们的防御。任何方案不可能做到绝对安全,只能最大限度去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主动防御通过各种措施来评估和预知安全事故的可能发生点,采取手段制止事故的发生。在网络安全的管理与建设当中,应当清醒的认识到网络安全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策略、管理、技术三方面着手,在传统被动防御的基础上结合主动防御技术构造更加有效可靠的网络安全体系,为烟草行业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技术支撑。
摘要:如何保证烟草网络的安全性成为促进信息时代的烟草行业顺利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烟草行业实施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现实需要,结合福州烟草网络安全的现状,联系日常工作实际,提出了网络安全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策略、管理、技术三方面着手,在传统被动防御的基础上结合主动防御技术构造更加有效可靠的网络安全体系。
关键词:主动,被动,防御,安全,网络
参考文献
[1]蔡立军.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梅杰,许榕生.Internet防火墙技术.最新发展[J].微电脑世界,1996(6):27-30.
主动与被动作文 篇4
假期的一天傍晚,我和妈妈正在一家咖啡馆享受美味的晚餐。这时,妈妈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因有急事,在一阵风卷残云之后,我们便带上随身物品,急匆匆地往家赶。
一路上,一种异样的感觉一直纠缠着我,但又不知道是什么。快到家的时候,妈妈突然触电一般惊叫一声:“哎呀,糟了!我们刚才忘记买单了!”我也是一脸的惊愕,终于找到那种怪感觉的缘由了:“这可怎么办呢?”我的脸“刷”地红到了脖根,觉得自己顿时成了千古罪人。妈妈立即调转车头:“不行,我们得马上回去补单,否则那个服务员要遭殃了!”此时电瓶车的电量已经所剩无几,车速也明显慢了下来,但为了不让服务员蒙受损失,也容不得我们多想了。
到达餐厅时,远远就看见那位服务员一脸的愁云。妈妈迅速地打开钱包,主动迎上去说:“不好意思,刚才我们忘记买单了,现在补上。”服务员顿时喜上眉梢,激动得连声说:“谢谢!谢谢!”她可能没有想到,我们在成功逃单之后还会主动上门来补单!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 篇5
一、被动的做梦主动的绘画
1. 梦是被动的不可掌控的
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做的,无法掌控的,被动的,最普通、普遍的人类精神现象之一,然而又是一种极神秘的精神现象。我们很少能掌控梦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你无法预知即将到来的梦中会出现什么人物,情节会是怎样,是喜悦还是悲伤、是平淡还是奇幻。并且我们没办法百分之百的回忆起所做的梦,也不能清楚的描述出梦里的似是而非,脑中只能回忆起其中的片段,甚至一点记忆都没有。关于梦的记忆我们只能是缺失与模糊,在试图重现梦境的时候总会添加或删减某些东西。作为一种神经行为,主体是梦境被动的创造者、参与者和观察者。可以说梦是以人的大脑在理智失重状态下的呈现,是现实生活之外的另一种生活。
2. 绘画是主动的创造行为
绘画是人类通过借助各种绘画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如果说梦是潜意识的再现,那绘画就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是主体主动进行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结合的过程,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
二、梦和画都是以视觉经验为基础
1. 梦是模糊的电影
梦是人在睡眠时大脑所进行的活动,以影像、声音、思考、感觉、情节呈现,它是以我们的视觉经验为基础又突破现实客观和逻辑,生成奇特的幻觉想象。我们在梦中可以看到各种形象,熟悉或不熟悉的人物、场景、动物;我们还会听到音乐、对白、噪音等;我们会在做梦的时候面对问题思考;我们会感受到比清醒的时候更浓烈的情绪,在大多数梦中、我们能感受到听觉、触觉及运动感觉,味觉及嗅觉也偶尔出现,痛觉很少出现,除非现实中身体某一部分正在感受到痛觉,可能会反映到梦里。
2. 画是直观的视觉图像
绘画从一开始被认为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甚至在中世纪的欧洲,常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因为如同猴子喜欢模仿人类活动一样,当时的绘画也是模仿场景。在20世纪以前,人们认为绘画模仿得越真实其技术就越高超,但进入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开始转向表现画家主观自我的方向。绘画是一个捕捉、记录及表现不同创意目的的形式。不管绘画要描摹的是自然还是表现的是自我都是一种直观的视觉艺术,试图在二维的平面上展现多维的世界。
三、梦和画的隐喻象征性
1. 关于梦的解析
关于梦的研究最系统、影响最广泛的是20世纪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一书,这本书有史以来第一次以科学的方式来研究和分析梦。通过对梦的科学性的探索和解释揭开了梦的神秘面纱。虽然现在有很多学者对弗洛伊德的学说提出质疑,但无疑,他是让我们理性的认识梦的引路者。在我国也有《周公解梦》,人们深信梦与超自然的存在有着神秘而密切的关系,用自然物作为符号来对梦进行剖析,由其形式、内容加以臆测未来;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把隐藏在梦中的愿望、性、伤痕、伦理做了赤裸裸的剖析,不管梦境以怎样的情景出现,它们都肩负着某种象征和隐喻。对梦的解析就是把梦的内涵拿来加以操纵分析,重建被梦的运作破坏掉的逻辑关系。
2. 绘画的象征与隐喻
绘画不同于文学、音乐、舞蹈等其他门类的艺术,绘画是在视觉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绘画语言来完成作者的某种期望,转化为文化的隐喻,并唤醒人们内在的审美动机。这种期望或者是作者的思考,或者是情绪,或者只是纯粹的视觉游戏。作品是作者灵性与天赋的呈现也是作者对于自己所选择的表达方式与文化寓意的真情道白。也为我们阐释其绘画语言的生成,提供了真实的依据。
四、梦和画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梦的想象力是潜意识的,闭上眼,自然被带入一个未知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重拾现实中日益钝秃的想象力。绘画是画者主动创造的世界,我们在画布上通过想象力来造梦。
1. 梦是想象力的温床
梦的逻辑是没有逻辑,正因为这样,梦很自由,而梦也可以说是想象力的温床。幻觉和妄想、颠倒与错位、羞耻与隐私在梦中自由地出入,很多的时候梦就是天马行空不受现实制约甚至毫无逻辑的被动体验过程。毫无逻辑就是梦的逻辑,让人没有掌控的能力,而这种无法掌控的无力感反而成了吸引我们不断坠入梦境的因由,就像期待未来一样期待梦境。梦里充斥着心底不被人知的愿望、记忆里被忽略的细节、心底的恐惧,甚至某种征兆,这些东西被毫无逻辑的串联起来或者隐藏起来。你可以把手机当成巧克力吃掉,同时你还在对着它说话;你也可以看到星星在你头顶五十公分的高度欢乐的旋转;不会游泳的你可以在深水区自由舒缓的仰泳。
2. 绘画需要想象力
艺术需要创造力,创造需要想象力,想象力需要一颗自由的心。绘画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的表达和呈现方式,要像梦一样自由,画家有很好的想象力。绘画最根本的价值和立足点就在于在想象力的指引下不断创新。贡布里希说:“我们对艺术的起源跟对语言的产生一样不甚了了。”不管是巫术说、模仿说、表现说、游戏说、潜意识说还是实践说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可能,但最根本的一点,绘画可以承载很多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东西,这只是一种选择,我们不能强迫绘画必须要背上这样的包袱,在画布面前给自己设定N多条件和框架,这样的绘画是功利的。我们要做的,只是坐在画布前把想象的世界展现出来,不管是用写实的手法还是抽象的方式。
在画布上做梦的亨利卢梭是20世纪超现实主义的先行者,他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当过军乐队队员,做过海关官员,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止他“造梦”。1885年,他41岁的时候展出了处女作。卢梭凭着本能画画,他认为创作者必须获得完全的自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美与善的境界,艺术家的全部秘密就是心灵的自由,无限的想象力。它无需乞求,只需小心地、坚定地、执拗地保持和维护。它是一份人人享有的天赐。当然,为保持心灵的自由,就需要更多的牺牲,当他离开世界的时候,告别的,只有贫穷。他的作品《梦》中用充满幻想的色彩表现他梦中的原始森林,画面繁茂的热带植物、躲藏在树木之后的野兽、躺在华丽沙发上青涩的初恋情人、穿过草丛橘红色的蛇、黑皮肤的人对着观众吹起他的长笛,这些不合时令违反常理的元素被卢梭巧妙的安排在一起毫无违和感,画家头脑中的奇异的梦境把大家从现实中带到了奇妙的世界。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 篇6
高校手绘课堂的客观主体, 从某些方面来说, 包括教师、学生和学校, 实现手绘课堂的实践与优化, 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 他们之间存在着“主动”和“被动”的关系, 而这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给课程课堂的实践与优化带来很直接的影响。
一、教师主动与被动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往往都是以学校分配教学任务为主, 教师大多成为接受任务的被动者。这样的结果不利于知识的有效传播和课堂质量的有力保证, 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 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要求, 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需求者, 才是解决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主动是一个人去做好一件事的最好动力。教师主动安排教学任务可以更加自信地保证自己的教学质量, 更能灵活、得当地安排课程的教学。在手绘课堂教学过程中, 技法业务熟练、理论基础扎实的教师, 能使每一个教学环节张弛有序, 能在示范技法的过程中自如地融入感情色彩, 使手绘技法不再是简单的、无生命的堆积, 而是作者带着思想感情, 用生命与灵魂去表现主题的精神。在教师熟练的技法演绎下, 一幅幅精彩的手绘效果图瞬间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浓厚的、融洽的情感交流氛围里自由想象发挥, 满怀希望地寻找艺术手法和表现自我的想法, 寻找属于自己的表现“技法”语言, 试图去解读那技法语意下的生动灵魂, 解构那张弛有序的技法中艺术语言的真正魅力。教师的主动和自信无形中给学生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信息:激情——表现——思考——总结——再表现, 由此, 主动教学的手绘课堂, 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感诱导下,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积极主动探索最佳授课手段, 能及时根据需要调整教学细节, 抓住课堂的动态主流, 带领学生少走弯路, 引领学生充分享受艺术熏陶。
而教师被动接受教学任务, 则无形中就像有一把枷锁, 锁住了教师“驾轻就熟”驾驭专业的本领, 教师犹如失去了开展工作的手脚, 教学思路也因此而被堵塞。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使手绘课堂缺乏深厚的创新根基。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创新即更新、改变, 一个对专业并不熟悉, 甚至是边学边教且还在摸索教学路子的任课教师, 连“固定路线”都还没有走稳。要求其谈创新谈何容易;二是使手绘课堂缺失情感流淌的氛围。一方面, 手绘课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情感和为设计理念准备表现情感的地方, 一个需要尽情挥洒情感与表现欲望横溢的空间。另一方面, 不能自如驾驭课堂的教师又怎能谈得上用情至深, 情声并茂的做足课堂氛围而成为学生的榜样?
手绘要表现的就是技法的彰显和个性情感的张扬, 是行为者通过情感的迸发与表现, 完成艺术技法的处理而达到最终的效果为目标, 熟练的业务、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教师挥洒情感的前提保证。主动教学是教师充满自信、投入激情、追求创新的原动力, 在主动的驱使下, 任课教师的创新意识得到更大的挖掘, 他们在自如的驾驭课堂, 充分展现自我才华的同时, 带领学生用充满自信和满怀激情的姿态徜徉在艺术的殿堂里, 感悟艺术的本原, 分析手绘表现技法, 把脉时代艺术脉搏, 探索和尝试新的表现语言, 注重审美修养, 注重观察体会, 注重个性张扬等。这样的主动教学常常使得手绘课堂有种“妙笔生花”的意外收成。而被动教学的结果则是, 由于业务不熟悉、知识有限甚至是现学现卖, 加上抵触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使得本该充满情调、张扬的艺术情境的手绘课堂变成沉闷、生搬硬套甚至是扭曲的灌输的场所, 为此, 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在所难免。
二、教师与学生的主动与被动关系意义
以往的教学模式, 在手绘课堂的诸多构成元素中, 教师好比“指挥”, 学生好比“乐手”, “乐手”往往都是在“指挥”一招一式的授意下, 按部就班的完成实用表现技法的学习活动。显然, 那种墨守成规的游戏规则下的产品, 自然就多少缺乏那么点视觉力量, 那些本应的在设计图式上体现鲜活完美语意的印迹, 却由于是生搬硬套而给予人深感遗憾。
时代赋予教育、教学实践的滚滚车轮日新月异, 高校的手绘课堂在传统的“老师授, 学生受”的教学形式和课堂模式中经受着考验与拷问。
传统的以“教——学”为主要手段的教学途径, 在今日的手绘课堂已大露弊端。其一, 教师常常把一些所谓的技法以填鸭式强加给学生, 只注重强调手绘技法的技术训练, 忽略传授手绘的真正本质内涵, 更忽略了手绘本身也是独立的一门艺术形式。这样的教学结果往往使学生勉为其难, 进而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做一些技法上的训练, 而无法真正领悟学习手绘本身的意图。其二, 缺乏角色互换意识, 教师常常忽略学生的角度需求, 不管学生是否能理解、消化, 而把课堂教学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 由此, 教师与学生因缺乏沟通而一起敷衍课堂的现象屡屡发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我们何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让他们主动去探究知识, 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教师则应站在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角度上, 把主动灌输知识转变成因材施教。科学创新的课堂角色转换, 会使课堂出现别样的学习动力和融洽的互动氛围, 致使学生的问题得到解答的同时, 教师也轻松完成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课堂角色转换会大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他们不再应付、厌恶、冲突课堂, 不再对所学知识感到迷茫, 不再局限于教师所给予的技法, 而是主动出击、主动探究、主动求真、主动吸收学习手绘的精华, 被动接受知识的矛盾心理也因此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如此, 科学的角色转换, 其结果便是教学质量自会渐入佳境。
主动、自信、和谐的手绘课堂能构建出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被动、矛盾、冲突的课堂只能是敷衍的、怠慢的消极的教学行为结果。主动能寻找化解矛盾的策略, 被动却滋生矛盾或使矛盾更加复杂, 我们要在教改的呼唤声中正视课堂的“主动”与“被动”关系, 切实抓好教学改革, 落实优化手绘课程的实践与实施。
参考文献
[1]、《钟儒乾》钟儒乾, 第032页,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7年3月。
[2]、鲁力.变革中的高等美术教育的专业基础课教学[J].新美术, 2003, (04) 。
[3]、中国大学教学。2000年第三期载文《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周远清。
[4]、刘道广.艺术教育是提供“关”的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 1999。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 篇7
据初步分析,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发生在城市和电力、石化、通信等行业部门,雷击人身伤亡事故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而防雷装置不完善和防雷意识淡薄是造成雷电灾害的主要原因。雷电灾害已成为危害程度仅次于暴雨洪涝、气象地质灾害的一大气象灾害。做好防雷减灾工作,不仅是安全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1 直击雷的防护
提起防雷,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避雷针、避雷网(带)、引下线及地网,有了这些并不意味着咱们的设备就安全了,这只不过是解决雷击时不使强大的雷电直接击中处于地表面较高位置的设施和设备(目前城市中因感应雷而造成的损失远比直击雷造成的损失大)。但是采取首先防直击雷的措施是必要的。当雷发生时产生瞬间放电,此时放电通道将产生6000℃~10000℃以上的高温,雷电电流可达200~300千安,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瞬变的强电磁场。场内所有导电物体上均感应出很高的电动势。雷击时还将产生震动及声光效应。可见雷击时它的能量是多么强大。
通常人们在防直击雷时采用避雷针、避雷网(带)等作为接闪器,用引下线将雷电电流引入大地,以地网来快速分散雷电流。至于接闪器的高度(视其被保护对象而定)、引下线的根数(视其被保护面积等来定),地网要求(根据实际需求来定)以上种种,国家均有强制性执行规范。
此外,直击雷不只在装有避雷针、避雷网(带)之上发生,凡处在地表表面的凸出物比如高(低)压输电线、电话线、电视接收天线、电杆、旗杆、树、竹等均属直接引雷入地的良导体(避雷针其实称它为引雷针更恰当)。直接雷在引下线上产生的强电流在其周围感应出强磁电场。另外在离它很近的有导电性能的金属管道、电子、电器设备、有源、无源导体(人也包括其中),将会与泄流装置之间产生一定的电位差,发生放电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电压反击”),这时设备或人均容易受损和伤亡。雷电流引入大地时(因为大地是分散雷电流的良导体)引入点电位很高,因土壤中又存在一定土壤电阻率,那么在土地的不同点就相应产生了电位差,(我们称它为跨步电压),可见离雷电入地点越近地电压越高,雷击时人绝不可离它太近或在近处走动。
所以,对直击雷的防护措施,首先,应根据需保护的建(构)筑物或装置等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按照有关防雷规范,正确划分为三类。其次,根据规范对各类防雷建(构)筑物或装置的不同要求,选择合理的接闪器(针、网、带)类型和高度、引下线的截面积、间距及数量、接地装置的结构和达到设计要求的接地电阻。均压环的设置及距离、等电位连接、防高电位反击的距离等措施,这样一来就形成较为全面的直击雷防护措施。
2 感应雷的防护
感应雷击是由于雷电引起的静电感应和雷电电磁脉冲通过电源供电线路,室内外信号数据传输线、天馈线进入机房的各种管道、电缆进入电子信息系统,击毁各类用电设备和微电子芯片,使设备遭到永久性损失。
防御雷电引起的静电感应和电磁脉冲干扰的理想防雷设计方案是笼式避雷网,它利用的是法拉第笼原理。建筑物的金属结构物遍及各处,不用很多钢材就可很容易连接起来形成法拉第笼,从而建筑物内的电子设备得到很好的屏蔽。屏蔽做得好,不仅能防御空间电磁波的辐射,而且还可使建筑物内部的分流和均压达到最佳效果。这里要说明,屏蔽的做法应根据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的要求决定。由于设备的性质不同,因此,有的要求仅对设备本身做屏蔽,有的要求在设备与设备之间做屏蔽,还有的要求在机房做屏蔽。正因为这个问题的重要,所以1995年国际电工委员会建筑物防雷分委会(IEC/TC-81)在《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的标准中提出了防雷保护区的概念。
因此,防御雷电引起的静电感应和电磁脉冲对室内布线的要求非常严格。由于用作引下线的钢筋混凝土柱内的钢筋和整个建筑物的屏蔽网都在外墙处,雷电流需经此处的钢筋分流到接地装置上,所以外墙处的电流密度大,电磁场强。因此,建筑物中的电源和通信等线路的主干线不应靠近外墙,最好设置在建筑物的中心部位,如电梯井在中心部位,可设置在电梯井的近旁。建筑物内的各种电气馈线都要穿金属管保护或采用双层屏蔽电缆(或同轴电缆)。在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线路电源侧,还应加装电涌保护器、隔离变压器、稳频、稳压以及滤波等装置。
防御雷电电磁脉冲对接地的要求也很严格。电子系统的低频信号工作接地应采用单点接地系统,在整个建筑物内应为树干式结线布置。各层或各段的低频信号工作接地均应直接接到单点接地板上,不得形成环路。单点接地系统不应与用作防雷引下线的柱子平行,以防强磁场干扰。由于是利用建筑物结构钢筋作屏蔽,因此必须采用综合共同接地方式,即将防雷接地、电源的工作接地、各种装置的外壳、铁管外皮和高频电子设备的信号接地都统一接到建筑物的基础上或室外接地装置上。各层单点接地系统的区域接地板或终端接地板如需要与综合共用接地系统的装置接地板连接,应在它们之间加装不大于直流300V的放电管或压敏电阻。综合共用接地的电阻一般应在1欧姆以下,对于特殊的电子设备,可在0.5欧姆以下。确定接地电阻时,应考虑各种设备对接地电阻值的要求,在所要求的各种阻值下,应取最低值。
在低压220/380V供电系统中,应采用三相五线(TN-S)系统,以便于装置接地(PE)线和中性(N)线分开,PE线应接到各层或各段装置接地的终端地板上。为了防御雷电电磁脉冲,建筑物的电源、电话、广播等线路最好采用埋地电缆引入,所用电缆应为铠装电缆或同轴电缆且外皮两端均要接地。
3 球形雷的防护
就防护球雷措施而言,最好是笼式避雷网,如果达不到笼式避雷网条件,就在建筑物的门窗上安装金属纱网并接地;堵好建筑物墙面上不必要的孔洞;烟囱与出气管上口均要加装铁丝网并接地;储存或损伤易燃易爆物体的仓库和厂房的烟囱和放气管应加装阻火器并接地。对高大树木下的重要建筑物尤其要采取防护球雷的措施。
4 等电位联接防护
等电位联接:(包括简单可靠的金属性连接和SPD瞬态均衡电位连接)是将雷电侵入的“路”断掉,使其不对内部设施造成损坏。等电位连接是将各类电气、电子信息设备和分开的导电装置用等电位连接导体连接,以减少装置所在建筑物金属构件与装置之间或装置与装置之间因雷电产生的电位差。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所有金属构件的多重连接,建立一个三维的连接网络是实现等电位连接的最佳选择。任何器件之间的电位差均衡到它们可以接受的程度,则永远不会被电击穿损坏。
4 结束语
总之,防雷工作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而且是个系统工程,近年来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通过对防雷技术的分析,对日后配电工程防雷设计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苏邦礼.雷电与避雷工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 篇8
对比修辞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母语的负迁移会影响第二语言的写作。即母语的语言和修辞习惯规则会干扰第二语言的写作。(韩瑾)在写作中,学生的写作障碍通常会在句子结构、段落划分、主题思想、篇章结构四个方面体现。而句子结构又是最基本的一个方面。句子结构时英语写作中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仅次于单词和短语来承载意义的主题。一旦句子结构出现修辞障碍,读者就会出现阅读障碍。因此句子结构中的英汉对比修辞时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
我们可以把句子结构问题又细分成三类:物称主语(impersonal)和人称主语(personal);被动(passive)与主动(active);形会(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由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水平的评估很大一本分取决与大学中个级别的英语考试(CET-4、CET-6、TEM-4、TEM-8)。在这些考试中,议论文是主要的考察文体。在英文议论文的写作中,通常被动句的使用频率高于主动句,而在汉语修辞中,主动句的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学生作为中经常会出现汉语思维下的写成的英文主动句。
比如:人们觉得足球很流行。
主动:people think that football is popular.
被动:it is said that football is popular.
这样的句子对于英语时母语的阅读者来说会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另一方面,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文章的质量。
英语中的 被动句式 , 其充当主 语的大都 是“非灵”(inanimate)物称;反之,汉语具有人称倾向,大多数都采取主动句式。例如:
如今家长花了大量的钱在孩子的教育上。
主动:Parents nowadays have spent substantial amounts of money on the children’s education.
被动:Substantial amounts of money have been invested on the children’s education by their parents.
由于汉语修辞方式的差异以及汉语句法的限制,汉语使用被动句较少。被动的意义大多由上下文来表达,而不是由句子结构来表现。那么这种负迁移使得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不太习惯使用被动句型,或者说中国学生不太喜欢用被动的方式来思考。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的习作。
Topic:Do you agree with the viewpoint that it is easier for people to become educated now than tiwas in the past?
过去的几十年,政府采取一切尽可能的办法来增加大学生的人数。
主动(学生):Government have done everything possible to increase qua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被动(修改后):Everything possible has been done to increase qua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人们普遍认为如今读大学比以前几代人要容易了。
主动(学生):Most people think that it is easier to become educated nowadays than it was in previous generations.
被动(修改后):It is commonly believed that it is easier to become educated nowadays than it was in previous generations.
这主要是由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当代强大的科技中大众教育的重要性。
主动(学生):This is because that people have paid increasing awareness to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education in the increased availability of modern technology.
被动(修改后):This is because that increasing awareness has been paid to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education in the increased availability of modern technology.
试将本文开头三个句子,也就修改后的被动句式连在一起:Everything possible has been done to increase qua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ast few decades.It is commonly believed that it is easier to become educated nowadays than it was in previous generations.This is because that increasing awareness has been paid to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education in the increased availability of modern technology.
我们会发现:用被动句更能够表达客观事实这一概念,使得文章说服力更强,从而阅读更流畅,考试中也可得到更高的分数。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推荐阅读:
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01-14
主动安全12-28
汽车主动安全12-05
主动安全性07-15
汽车主动安全技术05-10
车辆主动安全技术09-25
主动型安全系统01-31
现代汽车主动安全技术08-20
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技术09-19
主动安全避撞系统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