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部真菌感染论文

2024-10-09

浅部真菌感染论文(共7篇)

浅部真菌感染论文 篇1

摘要:目的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常见浅部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形态鉴定, 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对河北联合大学所抽取班级的全体64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取临床症状较典型者的皮屑标本, 进行直接镜检、分离、培养及形态鉴定。结果 大学生浅部真菌病患病率为62.9%, 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4, P>0.05) 。初步分离鉴定出足癣病原菌22株, 初步确定分属6个菌种, 以红色毛癣菌为主。结论 大学生浅部真菌患病率较高, 尤以足癣患病率最高;大学生对浅部真菌病的认知不足。应加强健康教育, 以提高大学生的卫生常识和健康水平。

关键词:真菌病,患病率,学生保健服务,学生

浅部真菌病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以及霉菌引起[1], 在皮肤病患者人群中占有比较高的比例。由于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 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2]。由于高校大学生集体生活的特点, 使得浅部真菌病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3]。患者患病期间痒感剧烈, 常常影响学习和生活, 严重者可继发细菌感染如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等, 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4]。笔者主要从浅部真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 以足癣为研究重点, 以期为足癣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形态鉴定及足癣的诊断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河北 联合大学部分在校一 ~ 三年级学生, 将所抽取班级全体学生共679名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679份, 收回有效问卷642份, 有效率为94. 6%。其中男生217名, 女生425名; 平均年龄为 ( 19. 9±0. 8) 岁。

1. 2 方法

1. 2. 1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对该问卷进行预调查和数次完善。问卷内容包括: 发病的基本情况、常见类型、可能的感染途径、医治情况和真菌知识来源情况等。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讲解填写注意事项, 学生自行独立填写并当场收回。

1. 2. 2菌种初步鉴定根据调查表的统计分析结果选取部分足癣可疑者进行涂片镜检, 镜检阳性者列入统计资料; 并根据菌落的生长速度、生长特点、形态等情况进行鉴定。

1. 2. 3 分离培养[5]

1. 2. 3. 1直接镜检取趾间皮损组织或皮屑于载玻片上, 加质量分数10% KOH ( 10% 氢氧化钾溶液) 2 ~ 3滴, 盖上盖玻片, 在酒精灯火焰上稍微加热处理, 以加速角质溶解。放置15 min后镜检。

1. 2. 3. 2斜面培养基培养用小镊子取皮屑少许, 接种于沙氏葡萄糖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基上, 用取菌针尖端将皮屑植入培养基内部, 置于25℃电热恒温培养箱培养, 7 ~10 d后观察菌落。

1. 2. 3. 3普通平板分离培养将斜面培养基上生长的可疑菌落转种于沙氏平板培养基上, 于25℃电热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 d后, 观察菌落特点, 初步确定真菌菌种。

1. 2. 3. 4小培养法制作小培养基, 挑取普通平板上的菌种接种于小培养基上, 于25℃电热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 d后直接镜检, 观察菌丝与孢子的特点; 典型者用乳酸酚棉兰染色后镜检, 进一步观察其特点, 确定菌种。

1. 3统计学分析用Excel 2003录入原始数据, 采用SPSS 17.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 1 大学生浅部真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2. 1. 1一般情况642名大学生中曾感染真菌者404人, 患病率为62. 9%。其中男生感染者143人, 患病率为65. 9%; 女生感染者261人, 患病率为61. 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1. 24, P > 0. 05) 。

2. 1. 2常见浅部真菌病患病情况男、女生足癣、甲癣、股癣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χ2值分别为5. 43, 14. 80, 17. 84, P值均 < 0. 05) ; 男、女生之间头癣、手癣、汗斑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χ2值分别为0. 05, 0. 21, 0. 31, P值均 > 0. 05) 。从调查数据来看, 足癣患病人数最多, 其次是手癣, 甲癣最低。见表1。

注: ( ) 内数字为患病率/%。

2. 1. 3引起常见浅部真菌病可能原因在404名曾感染真菌的大学生认为可能引起浅部真菌病的原因中, 共用脚布、共用脚盆、混穿鞋袜男、女生之间认同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χ2值分别为12. 13, 12. 43, 5. 04, P值均 < 0. 05) 。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2. 1. 4浅部真菌病医治情况404名患者中选择去医院治疗者为28. 7%; 中药浸泡者为43. 8%; 去药店买药治疗者为85. 9%; 服用西药者为10. 1%; 不处理者为3. 2%; 选择其他方式者为4. 0%。

2. 1. 5 真菌知识来源情况 大学生获得真菌知识来源是多方面的, 医院、听有经验的朋友介绍男、女生之间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χ2值分别为5. 60, 6. 72, P值均 < 0. 05) , 其他来源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 ( ) 内数字为报告率/%。

2. 2菌种鉴定[6,7]对55例镜检阳性患者皮屑进行培养基培养后, 共22例有菌落长出, 再将这22例进行小培养和普通平板分离培养, 观察菌落形态特点。根据菌落生长快慢、大小、菌落颜色及镜下结构等特征, 进行菌种初步鉴定。初步鉴定的菌种共有6类, 其中8例可能为红色毛癣菌 ( Ⅰ类菌落) , 2例可能为断发毛癣菌 ( Ⅱ类菌落) , 1例可能为申克孢子丝菌 ( Ⅲ类菌落) , 7例可能为须癣毛癣菌 ( Ⅳ类菌落) , 3例可能为絮状表皮癣菌 ( Ⅴ类菌落) , 1例可能为毛霉菌 ( Ⅵ类菌落) 。

3 讨论

浅部真菌病是一类传染性疾病, 也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发病与气候、生活环境、个人卫生习惯等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真菌感染明显上升[8,9,10]。大学生由于居住集体宿舍, 存在混穿拖鞋、混用脚盆等现象[11,12], 容易相互感染。在调查可能引起浅部真菌病的原因中, 其中混穿鞋袜认可度最高, 与翟延荣等[13]研究相一致。不良的卫生习惯、不勤洗勤换衣物等更容易造成浅部真菌病的传播[14]。

在调查的常见浅部真菌病中, 手足癣最为常见, 与祖庆等[15]、易顺强等[16]调查结果相一致。足癣在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 可能与足的生理结构有关。调查中头癣的患病率较股癣高, 这与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差异, 可能与本次仅进行问卷调查或直接询问存在一定的误差有关。在校大学生对浅部真菌病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听有经验的朋友介绍、医药类广告宣传等。听有经验的朋友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传播 一些错误的知识, 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生活环境、居住条件等不同, 同一种药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镜检阳性者进行分离培养及初步的菌种鉴定发现, 培养的菌株以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多见。红色毛癣菌是手癣、足癣、体癣等的主要致病菌, 可累及全身, 并常发生在暴露部位[17]。

基于本次调查结果, 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 1) 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勤换衣裤鞋袜, 不与他人共用脚盆等卫生用具, 并避免穿不透气的胶质鞋。 ( 2) 加强学校宿舍的卫生管理, 保持居室地面及空气的干燥。 ( 3)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提高自身抵抗能力。 ( 4) 加强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教育。

本次研究不足和尚需改进之处有: 选取的样本量覆盖面不是很大, 还需加大样本量, 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 以更好的反映真实情况; 本次调查菌种仅从形态学上进行初步鉴定, 还需做生物化学方面的实验, 以进一步确定。

泛发性湿疹合并浅部真菌感染1例 篇2

患者,(女,60岁),主因周身起皮疹伴瘙痒半年,加重2个月,于2008年4月7日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双前臂绿豆大小丘疹伴瘙痒,未予重视,后皮疹延及周身,曾就诊于当地私人诊所,给予药物口服及外用(具体不详),皮疹渐好转,但停药后皮疹加重,2个月前因食鱼后皮疹进一步加重。现症见:周身起皮疹,伴瘙痒,影响睡眠,纳可,大便干,约1周1次,小便正常,舌红,少苔,脉滑数。患者半年来体重下降20余斤。体格检查:T 37℃,P 80次/min,R 20次/min,BP 110/70mmHg。双颌下、腋下、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皮肤科检查:四肢、胸胁、双手背、双足背、臀部、会阴部可见大片暗红斑,部分融合成片,以臀部为甚,上散在抓痕、皲裂、鳞屑,右小腿外侧可见散在黄豆大小糜烂面,无渗出。实验室检查:蛋白低于正常值,余未见异常。诊断:泛发性湿疹。入院后患者瘙痒症状较重,给予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静点,配合依巴斯汀、西替利嗪口服,苯海拉明肌注抗过敏;新瑞普欣静点抗感染;中医给予清开灵注射液静点以清热解毒,配合银翘三黄膏(院内制剂)外用,并辅以中药涂擦治疗,依据病情加减外用药。经治疗10天后,肿大淋巴结逐渐消退,瘙痒症状缓解。但皮疹减轻不明显,仍有新发皮疹,经我科李领娥主任与河北省四院林元珠主任联系后,检查病人,考虑可能存在真菌感染,给予真菌镜检及培养,第一次未查出菌丝及孢子,继续治疗7天后,再次复查真菌,结果回报:可见大量菌丝及孢子;真菌培养结果:热带念珠菌。随后给予斯皮仁诺1粒,2粒/日,口服,口服5天后,皮疹逐渐减轻,结痂开始脱落,体质好转,可以下床活动,结痂脱落处留有暗褐色色素沉着斑。

2 讨论

综上,泛发性湿疹临床时而可见,而真菌感染与湿疹的相关性,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人体接触真菌主要有两种方式:吸入和感染。大多数真菌病在感染期间都会有抗体产生,抗体的保护作用尚未明确[1],但由此产生的IgE却可能导致过敏性疾病[2]。而本例患者考虑主要感染方式可能为吸入导致。

泛发性湿疹并发浅部真菌感染实属罕见,我科收治的此例患者,长期生活在农村,据本人回忆,患病时间源于炎热的夏季,且患者在田里干农活,因此分析可能与潮湿环境有关。在我皮肤科住院期间,治疗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针对皮疹情况随时调整口服及外用中药,并给予营养支持,对症治疗。经治疗,患者周身皮疹处结痂脱落,留有暗褐色色素沉着斑,临床好转出院。

参考文献

[1]张学军,刘维达,何春涤.现代皮肤病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1-522

818例浅部真菌病例临床分析 篇3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818例真菌性皮肤病患者均为门诊患者, 其中男478例, 女340例。年龄最小2个月, 最大78岁。病程最短1周, 最长20年。有23例患者同时患2种以上浅部真菌病。

1.2 检查方法

用75%的乙醇处理皮损表面后, 用钝刀刮取皮损表面的屑或痂皮, 置于玻片上, 加一滴10%KOH溶液, 在酒精灯上微加热, 待标本溶解, 轻轻加压盖玻片直接镜检, 如镜下发现菌丝或孢子, 即可确定诊断[1]。

1.3 各年份浅部真菌病的发患者数见表1。

1.4 各年龄组及发患者数见表2。

1.5 各种浅部真菌病在不同年龄组的发患者数见表3。

2 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 近5年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变化不大, 而且趋于逐年下降趋势。表2显示浅部真菌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20~50岁, 明显高于儿童及老年。表3可以看出股癣、足癣的发病率高于其他病种, 而外生殖器念珠菌病发病率最高。

3 讨论

浅部真菌病又称皮肤癣菌病, 简称癣。按其侵犯人体的部位不同, 命名不同[1]。通过对疑似真菌感染的1238例患者进行真菌镜检, 818例患者检出真菌, 占受检人数的66.07%。从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 各年份浅部真菌病的发患者数无明显变化, 且呈现发病率逐年下降的趋势。股癣、足癣的发患者数分别是157例和164例, 分别占真菌患者总数的19.19%和20.05%, 高于其他病种。患股癣的患者男性居多, 136例明显高于女性21例。足癣患者男性81例, 女性85例, 无明显性别差异。发病率最高的外生殖器念珠菌病208例, 占真菌病总数的25.43%。其中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77例, 阴道、外阴念珠菌病131例, 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股癣、足癣的发病率季节性强, 每年的发病高峰期是6~9月份, 天气湿热, 气温偏高, 适合真菌的生长繁殖, 是引起浅部真菌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外生殖器念珠菌病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 因为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的口腔、消化道、阴道和皮肤上, 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致病, 故有条件致病菌之称。而近年来由于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增多, 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 以及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 导致了机体免疫力的降低、菌群失调等因素[2], 因而使念珠菌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 头癣的发病率最低, 仅5例, 占总患者数的0.61%。其他浅部真菌病根据其发患者数排列分别是体癣79例 (9.66%) 、手癣73例 (8.92%) 、花斑癣72例 (8.8%) 、甲癣60例 (7.33%) 。另有23例患者同时患有2种以上浅部真菌病。因此, 要提请真菌病患者及医务人员, 一定要及时治疗原发性真菌感染病灶, 防止其自身接种, 继发同类疾病。

摘要:目的 深入了解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状况。方法 分组统计各年龄组的病种及发病人数。结果 浅部真菌病在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明显不同。结论 青中年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儿童及老年。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关键词:浅部真菌病,发病率,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2-73.

浅部真菌感染论文 篇4

1 常用抗真菌药物

1.1 多烯类抗真菌药

多烯类抗真菌药物的种类很多, 如三烯类、四烯类、五烯类一直到七烯类等[1]。当这当中又以七烯类抗真菌药物的抗真菌性最强而相应的研究也最多。这当中的两性霉素B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能力以及广泛的抗真菌谱广而被临床应用。但是从因为两性霉素B口服较差, 多需要静脉给药, 同时不良反应又多, 肾毒性很强, 所以都造成了临床医生用药上的估计, 故多不予以采用。但是, 近几年新研制出来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剂型则避免了以上的不足之处, 同时还保留了此前的抗真菌性能, 故完全可以在临床治疗中予以采用。

1.2 唑类抗真菌药

包括咪唑类抗真菌药、三唑类抗真菌药等。目前以三唑类抗真菌药使用最为广泛, 本类抗真菌药物的特点在于其具有较好的药物动力学特点、半衰期较长、肝肾毒性更低, 同时其耐药菌株也相对较少。此类药物也是目前相关专业学者一直探索的焦点, 临床使用很广。

1.3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本类药物主要包括特比萘酚、萘替芬等。本类药物的特点在于其抗菌菌谱广泛、抗真菌能力强、不良反应小。一般采用本类药物进行治疗时, 偶见消化道反应、暂时性肝酶升高等, 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联用时不但没有拮抗作用, 反而可以让最小抑菌浓度降低200%以上。

1.4 其他类抗真菌药物

(1) 氟胞嘧啶。嘧啶类抗真菌药主要是通过干扰真菌菌株DNA合成来起到杀菌的目的。本药可以口服, 多不独用, 常与两性霉素B联用。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及肝功异常, 甚至造成骨髓抑制等。 (2) 阿莫罗芬。本药具有较强的渗透能力, 所以其抗真菌性能很强, 同时抗菌菌谱广泛, 可以用于治疗各类真菌病。尤其在治疗甲癣上通过与伊曲康唑合用, 可以治疗顽固甲癣。 (3) 大蒜素。从大蒜鳞茎提取出的一种具有抗真菌的成分, 对大多数真菌均具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本药物多采用静脉注射, 不良反应多以局部肿痛常见。

2 抗真菌药物在皮肤浅部真菌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

2.1 头癣

头癣分为白癣、黑点癣、黄癣、脓癣, 目前黄癣已经较为罕见, 这其中又以白癣最为常见。临床用药治疗以局部治疗为辅, 全身治疗为主。局部治疗包括: (1) 酮康唑洗发香波洗早晚洗头各1次。 (2) 外涂抗真菌药剂, 如2%咪康唑乳膏、2%酮康唑乳膏、1%特比萘芬乳膏等[2]。

全身治疗主要以口服药为主, 一般多采用特比萘酚、伊曲康唑等。其中特比萘酚主要用于毛癣菌造成的头癣, 成人剂量为250mg/d, 儿童则给予半量, 不足20kg的儿童给予四分之一剂量, 连用4周左右。伊曲康唑则适用于小孢子菌和毛癣菌造成的头癣。本药为餐后服用, 成人剂量为200mg/d, 儿童剂量则给予版量, 不足20kg的儿童剂量不超过100mg, 连用4周左右。本药不能与西沙比利、阿司咪唑、特非那定和三唑仑合用, 否则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此外, 对于肾功能不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足6个月的婴儿禁用。

2.2 体癣

体癣是指发生与除头部、掌跖和甲板以外, 身体发生的真菌感染。一般认为股癣是腹股沟、会阴部以及肛周发生的体癣。对于体癣来说, 以外用药治疗为主, 口服全身治疗为辅。通常患者采用唑类、丙烯胺类、环吡酮类药物等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 均可康复。对于体癣来说, 由于该部位摩擦较多, 所以应选择较为温和的抗真菌剂型, 如含有GC类的抗真菌复合制剂较为适宜。但为了防止发生扩散或不良反应, 使用时间不易超过2周。反复发作的患者, 需要给予一定的口服药物, 如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其中特比萘酚的成人剂量为250mg/d, 儿童则给予半量, 不足20kg的儿童给予四分之一剂量, 连用2周左右。伊曲康唑为餐后服用, 成人剂量为200mg/d, 儿童剂量则给予版量, 不足20kg的儿童剂量不超过100mg, 连用2周左右。

2.3 手足癣

手足癣是指发生于手掌和足跖和指 (趾) 间的皮肤癣菌感染。本病在治疗上采用局部治疗为主, 必要时给予口服治疗。可以应用唑类、丙烯胺类类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时间在2周左右。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 可以应用一定的口服药物, 如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其中特比萘酚的成人剂量为250mg/d, 儿童则给予半量, 不足20kg的儿童给予1/4剂量, 连用2~4周左右。伊曲康唑的成人剂量为400mg/d, 儿童剂量则给予版量, 不足20kg的儿童剂量不超过100mg, 连用1周左右。此外, 对于发生细菌感染的患者, 应该先行治疗感染。

2.4 甲真菌病

甲床被真菌感染而引起的病变。由于甲板较难让药物渗透, 所以本病常常结合具体损害的面积大小及严重程度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治疗手段是以口服药物为主, 局部治疗为辅。口服药物可以采用伊曲康唑及特比萘酚治疗。伊曲康唑具有很好的血药浓度, 故治疗家真菌病的疗效很好。成人剂量为用药400mg/d, 分两次饭后服用。连用一周, 停药三周。以1个月为1个疗程, 指甲真菌病用3~4个疗程, 趾甲真菌病用4~6个疗程[3]。特比茶芬治疗甲真菌病也具有疗效肯定、复发率低、安全性好等优点。治疗剂量为250mg/d, 指甲真菌病治8周左右;趾甲真菌病治疗12周左右。当然, 这两种药物进行治疗的时候, 都需要定期检查肝功能, 保证在肝功能呈正常时服用, 以免造成肝损伤。局部治疗可以采用物理治疗, 即除去病甲。或用40%尿素软膏封包治疗, 可在除去病甲后坚持外用药治疗, 以达痊愈。对于全甲损毁型、糖尿病患者以及70岁以上的老人要适当延长治疗周期。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之外, 在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用药治疗上, 除了常规治疗剂量以外, 上还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 孕妇及儿童用药需要特别慎重, 反复权衡利弊。对于孕妇一般仅用于危急生命时予以治疗。不足6个月的儿童一般禁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2) 为了防止患者发生肝功能障碍, 要定期进行肝酶, 一旦发现有胃肠道反应及疲乏、黄疸等应该立即停药。 (3) 对于肾功能不全者, 应该禁止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对于部分药物在特定情况下, 仍然可以使用。如轻度肾功能不全时, 可以应用一定量的两性霉素B脂质、伊曲康唑等。但要检测肾功能及肌酐清除率。 (4) 联合用药可以提高治疗疗效, 防止耐药菌株产生。尤其是氟康唑与两性霉素B的联用方案堪称经典[4]。

参考文献

[1]吴笑春, 苏丹, 周帆, 等.成年人及危重患者肺部真菌感染治疗指南[J].医药导报, 2011, 30 (10) :Ⅰ-Ⅶ.

[2]万力, 张金芳, 任强强, 等.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治疗系统性普通裂褶菌感染小鼠模型的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 25 (6) :55-58.

[3]白新会.伊曲康唑治疗肺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9) :81-82.

浅部真菌感染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来我院门诊科就诊的病例280例, 其中男性153例, 女性127例, 年龄19~71岁, 平均年龄36.7岁;其中手足癣94例, 体股癣87例, 花斑癣36例, 马拉色菌毛囊炎24例, 念球菌性阴道炎22例, 念球菌性包皮龟头炎17例。

1.2 选择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选择入组标准:经临床确诊的手足癣、花斑癣、体股癣、马拉色菌毛囊炎、念球菌性阴道炎以及念球菌性包皮龟头炎, 且真菌直接镜检结果为阳性。排除标准:3个月之内接受了系统的抗真菌治疗以及1个月内接受过局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正处于哺乳期妇女及孕妇或者正在服用避孕药的患者;患有心、肝、肾、肺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同时服用了苯妥英、抗凝剂、利福平, H2受体拮抗剂以及阿司匹林等药物的患者;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过敏的患者;不能按期服药, 不能定期复查以及难以按规定完成随访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除手足癣口服伊曲康唑200毫克/次, 其余均为100毫克/次, 连续用药1周, 均为餐中或者餐后服用, 2次/天。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用药1周后以及3周后观察其临床症状并进行直接真菌镜检和培养结果, 并记录不良反应;患者症状按照四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0分为无症状及体征, 1分为轻度症状及体征, 2分为中度症状及体征, 3分为重度症状及体征;疗效指数 (积分下降指数) =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100%, 总有效率= (痊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 /总病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手足癣、花斑癣、体股癣以及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观察指标均为红斑、水泡、角化、脱屑、糜烂、瘙痒、疼痛等;念球菌性阴道炎的观察指标为外阴部的瘙痒、疼痛, 外阴道的充血、糜烂、水肿, 白带增多且为乳白色或者豆渣样, 性交不适等;念球菌性包皮龟头炎观察指标为包皮鬼头水肿、充血、糜烂、瘙痒, 尿道刺激症状及性交不适等。

临床疗效评价:痊愈:临床症状及患者的自觉表现均恢复正常, 疗效指数>90%;显效:临床症状或体征明显好转或者有所改善, 疗效指数>60%;有效:临床症状或者体征有好转, 疗效指数>30%;无效:临床症状或者体征无改善, 疗效指数<30%。真菌性疗效评价:停药后3周做真菌涂片检查, 清除为阳性, 未清除为阴性。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与真菌学疗效

停药3周之后临床疗效与真菌性疗效结果统计见表1。

2.2 不良反应

在本组研究中, 280例患者共出现不良反应19例 (3.3%) , 其中服药后出现肝酶升高者4例, 出现恶心呕吐、肠胃不适等消化道不良反应者10例, 出现头痛、头晕者5例。

3 讨论

伊曲康唑是一种三唑光谱抗真菌药物, 具有高效、安全、方便等特点, 它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麦角甾醇的合成来发挥其抑菌作用, 在进入体内之后, 与皮脂、角质细胞的亲和力强, 药效维持时间长, 在4周后其浓度仍在多数皮肤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 的水平以上[3]。国内外研究表明, 伊曲康唑对治疗真菌感染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 在本研究中, 选择了国内制剂“美扶”, 其对于手足癣的有效率为90.4%、对于体股癣的有效率为93.1%、对于花斑癣的有效率为88.9%、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有效率为87.5%、对念球菌性包皮龟头炎有效率为95.5%、对于念球菌性阴道炎有效率为88.2%, 不良发生率为3.3%。表明了美扶在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的疗效与进口伊曲康唑疗效相似, 由于美扶价格低廉、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患者更易接受。

4 结论

伊曲康唑 (美扶) 口服治疗手足癣、体股癣、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念球菌性包皮龟头炎、念球菌性阴道炎等皮肤浅部真菌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好, 值得临床参考使用。

参考文献

[1]林新瑜, 王尚兰.伊曲康唑在中国应用近十年的临床经验回顾[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3, 32 (7) :429-430.

[2]伊曲康唑治疗协作组.伊曲康唑治疗皮肤真菌病疗效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8, 31 (5) :333-334.

浅部真菌感染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参与实验研究的142例浅部真菌病患者均来自本中心门诊, 患者均签署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 所有患者均符合浅部真菌病临床诊断标准[3]。其中手癣44例, 足癣36例, 股癣21例, 花斑癣19例, 念珠菌性龟头炎10例, 指甲真菌病1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对照组 (71例) 和实验组 (71例) , 对照组男35例, 女36例, 年龄9~77岁, 平均年龄 (39.4±9.3) 岁;实验组男36例, 女35例, 年龄7~79岁, 平均年龄 (39.6±9.2)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复方苯甲酸软膏 (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4022820) 治疗, 患者外搽该软膏于患处, 1~2次/d, 连续用药10 d, 有浸渍糜烂患者先采取0.1%雷佛努尔溶液湿敷, 每5分钟更新一次纱布, 待糜烂部位好转后再使用复方苯甲酸软膏外搽。实验组患者均口服氟康唑片 (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4982) , 1次/周, 150.0 mg/次, 连续服用4周。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用药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治疗后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判, 评定标准可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恢复健康;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善,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59%,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42%, 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任何不良反应出现,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抗生素、激素以及各种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广泛使用, 真菌感染率不断上升, 临床越来越重视对于真菌病的防治[4]。氟康唑片是一种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 治疗浅部、深部真菌临床效果均较为显著, 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本文作者采取氟康唑片治疗浅部真菌病, 氟康唑对于真菌的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具有较强的抵制力, 其选择性高, 水溶性好, 可以口服, 也可静脉推注。氟康唑还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 半衰期为30 h, 每日一次给药以后, 5~7 d达到稳态浓度[5]。本文作者研究显示, 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0.5914, P<0.05) , 证实氟康唑治疗浅部真菌病临床效果显著, 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促进其恢复健康;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无任何明显不良反应出现,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安全可行。

综上所述, 予以浅部真菌病患者氟康唑片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促进患者更快康复, 且无任何不良反应症状出现, 安全性较高, 可进行广泛地临床应用于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氟康唑片治疗浅部真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42例浅部真菌病患者, 根据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71例。实验组患者采取氟康唑片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取复方苯甲酸软膏治疗,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见任何明显不良反应出现,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0.5914, P<0.05) 。结论 浅部真菌病患者采取氟康唑片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 安全可行, 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氟康唑片,复方苯甲酸软膏,浅部真菌病,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文元, 吴绍熙, 倪容之, 等.口服氟康唑胶囊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495例.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8, 31 (4) :157-158.

[2]申华.氟康唑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50例.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12) :126.

[3]张道军, 黄云丽, 张卫卫, 等.浅部真菌病2600例病原菌分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2, 26 (6) :501-503.

[4]张伟铮, 陈力, 赵瑾, 等.297例浅部真菌病临床及病原菌菌种分析.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4, 9 (1) :28-30, 35.

浅部真菌感染论文 篇7

1 军队浅部真菌性皮肤病发病概况及用药现状

关于华南沿海某部官兵2008 年10~12 月皮肤病患病情况调查报告表明, 真菌性皮肤病患病率最高, 其中足癣的患病率居首位, 体股癣居第3 位[6]。 广州地区军人1999~2008 年期间军人患者的皮肤病种类分类中, 真菌性皮肤病, 足癣伴感染是发病较多的一类, 考虑该地区地处亚热带, 与其气温高、湿度大等适合浅部真菌生长的自然条件有关[7]。 不少报道表明军队浅部真菌性皮肤病的高发病率与军队驻地卫生条件、饮食结构及地理环境、气候、士兵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8,9]。 面对浅部真菌性皮肤病的普遍性与广泛性, 如何加强其防治, 对于保证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在军队对浅部真菌性皮肤病的防治中, 主要采用西药制剂, 包括特盐酸阿莫罗芬甲擦剂、硝酸舍他康唑、环吡酮胺乳膏、盐酸奈替芬乳膏、盐酸布替奈芬乳膏、硝酸益康唑乳膏、酮康唑洗剂、咪康噢乳膏、特比奈芬乳膏、复方酮康唑乳膏等制剂或外用药物。 另外也有局部使用激素类外用制剂及抗生素制剂[10], 轻者尚有效, 但多有出现顽固复发的, 部分使用伊曲康唑等长期口服方法[11], 疗程长, 依从性不好, 效果不佳。 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应用, 真菌的耐药问题日益凸显, 而有效治疗药物种类有限且治疗起效较慢, 致使抗真菌治疗难度增加[12]。我国拥有种类繁多, 资源丰富的中草药, 中医药在预防皮肤病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 能够发挥其重要意义[13], 如孙虹[14]在门诊中采用藿香、香蕾、茵陈、金荞麦、土槿皮、蒲公英等中药所组成的复方洗剂在115 例浅部真菌病患者的治疗中, 取得满意效果, 且真菌消除率达76.52%。 此外中草药具有不良反应少, 耐药性少, 来源广等优点。 因而如何从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中开发出防治真菌性皮肤病的药物, 对于军队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 中草药抗浅部真菌作用的实验进展

从20 世纪初开始, 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和免疫抑制剂的普遍应用, 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日益增加, 我国学者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真菌药物, 至今已发现300 余种中草药临床表现有抗真菌的效果[15]。 随着中草药在皮肤浅部真菌病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对于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研究也进一步加深。 如王亚茹[16]结合近十年来我国学者对187 味中药的抗真菌作用的研究成果, 归纳出其中具有杀灭真菌作用的77 味, 有明显抗真菌作用的44 味, 抗菌作用微弱的41 味, 抗真菌作用不确定的5 味, 无抗真菌作用的20 味。 而姜淼等[17]则是从中草药方剂、单味中草药、中草药的有效成分等角度总结了近年来众多学者对中草药抗真菌的活性研究进展。 刘玉明等[18]则重点对中草药抗真菌活性成分上加以论述, 并指出了皂苷类化合物、萜类、生物碱类化合物以及其他化合物的抗真菌作用。 对于中草药抗浅部真菌活性成分研究, 不少国外文献也有报道, 如Tan等[19]从Artemisia sieversiana的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一个倍半萜内isoalantolactone, 对人类致病真菌具有很好的活性。Wannissorn等[20]则从禾木科植物柠檬茅提取出抗真菌活性成分柠檬醛, 并测定了柠檬醛及其乳剂对4 种皮肤癣菌 (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 的抗菌实验, 结果表明其对浅部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是一致的。 Escalante等[21]从商陆科植物中分离到1 种三萜皂苷phytolaccoside B, 对须癣毛癣菌等常见的皮肤浅部真菌也有抑制活性作用。 可见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部分中草药的抗真菌成分的研究, 对其新品种的开发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还比较少。 因此如何建立中草药抗浅部真菌作用筛选标准, 挖掘出更多新的具有抗浅部真菌作用的中草药, 如何分离出中药复方和单味中草药抗浅部真菌的有效成分并运用于抗浅部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治疗, 这应该成为今后中草药抗浅部真菌研究的重要方向。

3 中草药在皮肤浅部真菌病中的临床应用

浅部真菌病是由浅部真菌感染浅表皮肤所引起的疾病, 如花斑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以及甲真菌病等[22]。以下对中草药在皮肤浅部真菌病中的应用进行概述。

3.1 花斑癣

花斑癣, 也称为糠疹花斑癣、是一个最常见的色素性疾病, 花斑癣的发生与马拉色霉菌属感染有关, 这种菌好发于身体富含脂类的地方如头、躯干和上背部。 花斑癣患者通常由许多形状不规则的斑点和斑块扩展, 通常覆盖大面积的身体和分离跳过正常的皮肤区域[23]。虽然采用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口服药物治愈率高达97%[24], 然而口服抗真菌药却不如局部外用药安全[25]。 我国中草药在外用治疗花斑癣上有一定的优势, 如邢继华等[26]以清利湿热, 杀虫止痒的治则, 将硫磺、蛇床子、土荆、皮百部等配伍而成的中药祛癣方, 在治疗花斑癣上取得良好疗效, 并能减少复发率。 亦有文献报道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花斑癣的疗效优于单纯外用西药治疗[27]。

3.2 体股癣

指发生于除头皮、毛发、掌跖和甲板以外其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股癣则特指腹股沟、会阴部和肛门周围的皮肤癣菌感染, 实际上是发生在特殊部位的体癣。王白琳[28]选用了具有强效抗真菌作用的姜黄为主药, 并佐以白鲜皮、白芷等清热燥湿除痒之药制成复方姜黄溶液运用于股癣治疗, 尤其宜于驾驶员、肥胖者、易出汗者、糖尿病患者以及不能口服抗真菌药物的患者。 李仕国等[29]选配出具有抗炎、抑菌, 特别是对真菌抑制作用强的中草药组成的复方水杨酸醇溶液治疗体股癣1806 例, 均获痊愈, 且1 年内随访, 无复发。

3.3 手足癣

手足癣以皮肤起丘疹、丘疱疹、水疱、脱皮、皲裂、瘙痒并反复发为临床特征, 通常是由红色毛癣菌, 须癣毛癣菌, 絮状表皮癣菌等皮肤癣菌侵犯手 (足) 掌、足趾和指 (趾) 间皮肤引起的感染[30]。 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外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咪康唑、特比奈芬等治疗, 但治疗结束后一定时间内仍可复发, 且易出现耐药性。 而对于现阶段临床还没有较好的治疗药物的难治性手足癣的患者, 殷先君[31]采用将患者的患手 (足) 浸泡于香鳞毛蕨水煮液或将药液涂于患处的方法治疗, 结果证实疗效显著, 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郭南京[32]则对近年来临床治疗手足癣的中医药主要外治方法进行了介绍, 如熏洗法、浸泡法、涂敷法等, 这些效果有效, 处方灵活的外治法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宋富金[33]从清热解毒利湿为主要治法立意出发, 自制的中药浸泡复方, 采用中西对比的方法对中药治疗足癣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分析, 结果显示中药药浴治疗的效果优于实施西药治疗组, 且具有用药过程方便, 起效快等优点。

3.4 头癣

头癣系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组织所致, 根据病原菌种类和宿主反应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 近年来头癣的发病率逐渐降低, 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治疗水平的提高有关[34]。 由于头癣仍偶有发生, 易于漏诊, 仍需引起重视。 中医认为头癣主要是虫毒外侵, 湿热郁积于头皮毛发所致。孙晓莉等[35]自制复方土槿皮酊剂外搽治疗小儿头癣85 例, 取得满意疗效。 而不少报道也说明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法治疗头癣效果不错, 且疗效更快, 复发少[36,37]。

3.5 甲癣

甲真菌病是指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类霉菌侵犯甲板或甲床所致的病变, 其中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病变称为甲癣。 甲癣与足廯、家族史、年龄增长、男性、创伤的甲、免疫抑制个体、糖尿病、牛皮癣、薄弱的末梢循环、吸烟等诱发因素有关[38], 目前西医多采用外用广谱抗真菌药治疗, 如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然而即使这些抗真菌药都拥有抗广谱作用, 但他们在治疗甲真菌病上却不是同样有效[39]。这可能与甲真菌病的致病微生物不同有关以及出现耐药现象有关, 在抗真菌药治疗未必有效的情况下, 中医药治疗本病方法多样, 效果满意, 副作用少。 雪彦锋等[40]采用清热解毒、杀虫收敛的中草药组成的甲癣净复方治疗甲廯疗效明显, 且很少出现耐药性, 复发率少。 而史立勤[41]自拟中药外洗方与1%盐酸萘替芬溶液以及1%盐酸及萘替芬乳膏联合使用, 对甲癣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减少了治疗时间和费用, 且副作用较少。

4 结语与展望

皮肤病一直是军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是影响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浅部真菌性皮肤病预防是关键, 军队应根据所处不同季节、环境、作战任务做好卫勤保障工作, 同时加强皮肤病防治常识宣传教育、提高个人的卫生意识, 树立正确的生活习惯。 而如何发挥中草药在治疗浅部真菌性皮肤病的优势, 如何开发更多具有抗真菌作用的新药, 同时结合军队实际需要, 研制出临床疗效确切、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和安全性高的中药制剂, 是今后科研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摘要:浅部真菌病是军队发病率最高的皮肤病,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已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对广大官兵浅部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和用药现状, 以及当前中草药抗浅部真菌作用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为今后发挥中草药在军队浅部真菌性疾病防治作用提供参考。

上一篇:初中作文训练下一篇:录井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