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感染论文

2024-09-09

慢性感染论文(共10篇)

慢性感染论文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的发病特点、诊疗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8例慢性肺部疾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患者的痰菌培养显示患者以念珠菌, 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经治疗后18例患者中10例治愈, 4例显效, 2例好转, 2例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77.8%。结论:在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患者中念珠菌特别是白色念珠菌为主要感染菌, 可作为今后经验治疗的基础。此外, 对此类患者迅速正确的诊断十分关键。

关键词:慢性肺部疾病,真菌感染,治疗方法,临床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肺部疾病均呈慢性病程, 病情反复, 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常需要长期接受广谱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同时由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侵入性操作的实施 (如各种留置管的置入、纤维支气管镜的应用、机械通气) 等均使得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 极易引发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不易引起医护人员的注意, 救治不及时, 使得慢性肺部疾病病程迁延不愈, 影响其预后, 严重者甚至发展成为致死性终末感染, 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关注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的诊疗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探讨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的发病特点、治疗方法及其治疗的临床效果, 本文特选取本院收治的18例慢性肺部疾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特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8例慢性肺部疾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 其中男12例, 女6例;年龄52~77岁, 平均年龄67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9例, 慢性肺心病者6例, 肺结核者2例, 其他1例。

1.2诊断方法及诊断标准

取患者深部痰液标本进行检查, 在留取标本时注意避免口腔真菌对标本的污染, 可采用3%碳酸氢钠漱口。依据卫计委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进行判断: (1) 在基础疾病的诊疗过程中, 出现呼吸系统的症状及体征加重, 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加。 (2) X线胸片出现不能解释的片状或团块状阴影。 (3) 影像学提示有肺部改变, 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 病情恶化, 用一般的细菌感染不能解释。 (4) 连续2次或2次以上深部痰培养出同一种真菌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镜检发现菌丝, 真菌培养阳性, 或血、尿、粪、胸水培养为同一种真菌。 (5) 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或经皮穿刺肺组织的病理学确诊为真菌感染。

1.3 发病诱因

本组患者发病前均使用过多种广谱抗生素 (其中3种及以下者8例, 4种及以上者10例) 、糖皮质激素, 5例患者曾实施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4 治疗方法

本组18例患者一经确诊为真菌感染后, 对于病情较轻的视其感染情况调整抗生素使用剂量, 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量。同时应用咪唑类抗真菌药物氟康唑进行治疗, 200mg/d, 静脉滴注, 疗程1~2个月。对于部分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并注意侵入性操作的严格无菌原则及对这一过程中所用到的医疗器械等进行严格的消毒。治疗一段时间后, 进行痰菌培养来检测治疗效果, 一般以连续3次痰培养真菌阴性为治愈标准。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率加显效率。

1.5 疗效判定

治愈:经合理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X线显示肺部阴影吸收, 菌培养阴性;显效:经合理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 X线显示肺部阴影部分吸收, 菌培养阴性;好转:经合理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稍有改善, X线显示肺部阴影几乎无变化。无效:经合理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 X线显示肺部阴影无变化甚至增多。

2 结果

(1) 痰菌实验结果:18例患者中11例为白色念珠菌感染 (占61.1%) , 3例为热带念珠菌 (占16.7%) , 2例为光滑念珠菌 (占11.1%) , 1例为曲霉菌属 (占5.6%) , 1例为两种以上真菌感染 (占5.6%) 。即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的患者中以念珠菌感染为主, 特别是白色念珠菌。 (2) 治疗结果:18例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的患者经过合理规范的治疗后, 其中10例治愈, 4例显效, 2例好转, 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7.8%。

3 讨论

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 临床上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其中浅部真菌 (癣菌) 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 (趾) 甲, 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 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 如真菌性肠炎和婴儿念珠菌肠炎即属于深部真菌病。深部真菌病因其感染危害大, 又是院内感染类型之一, 其临床症状、体征无特异性, 缺乏有效诊断工具, 病程进展快、预后差, 因此对患者的危害较大, 目前临床上对于深部真菌感染的预防性治疗和经验性治疗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人体中,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引起人类的疾病, 由于其在自然界的广泛存在, 因此可随着人的呼吸而进入肺部, 因此在深部真菌感染中, 肺部的真菌感染是最为常见的[2]。

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的患者多数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不易引起医护人员关注;同时患者多有其他基础性疾病存在并且多数患者有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是免疫抑制剂等的病史;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其病死率高、预后差。由于上述特征使得真菌感染常被误诊、误治, 多数患者死于其并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 因此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需要临床医护人员给予高度重视, 做到早期正确地诊断和治疗。

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由于其临床表现特异性差, 常易被肺部基础疾病的临床表现所掩盖而导致误诊和延迟治疗, 因而导致真菌感染的高病死率。这些都对患者身体的恢复和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也成为了医护人员临床工作中的巨大挑战。因此为了探讨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的诊疗措施及临床效果, 特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8例慢性肺部疾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本组患者均采用咪唑类抗真菌药物氟康唑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患者多以念珠菌感染为主, 特别是白色念珠菌。经过合理的抗真菌和其他辅助治疗措施的联合治疗后, 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因此在临床中只要医护人员提高警惕, 迅速正确地诊断、治疗真菌感染即可降低其病死率,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鲍康身, 文玉明.ICU深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 (11) :1184-11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J].中华医学杂志, 2001, 81 (5) :314.

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临床分析 篇2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肺部感染;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

【中国分类号】R2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24-01

临床治疗中,慢性腎衰竭合会引起患者免疫力下降,机体抵抗力衰弱,使患者受各种炎症感染的威胁,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患者慢性肾衰竭合并其他感染,也给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带来困难[1]。为此,本文将以我院近年收治的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和预防,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肾脏内科共收治306例慢性肾衰竭,其中合并肺部感染73例,占23.9%。男性38例(占52.1%),女性35例(占47.9%),男女比例1.1:1。年龄17~89岁,平均年龄51.2±4.3岁。经过系统治疗之后,病情得以控制直至痊愈63例(占86.3%),死亡10例(占13.7%)。

1.2研究方法:对我院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临床患者年龄、疾病、诱因、治疗方式和预后进行探讨研究。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进行检验,所有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

2结果

2.1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年龄分布(详见表1)

表1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年龄分布

2.2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详见表2)

表2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

2.3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诱因(详见表3)

表3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诱因

2.4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的基础治疗(详见表4)

表4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的基础治疗

2.5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预后(详见表5)

表5 73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预后

3讨论

肾脏内科临床治疗中,所有原发或继发性的肾脏病最终都会转变为慢性肾衰竭,而慢性肾衰竭患者会出现尿毒症,使免疫力降低,都到各种感染的威胁,其中以呼吸道感染居多。并发严重肺炎、感染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等症,最终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为预防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发生率,临床上多余维持透析进行治疗,通过提高充分性透析和高质量透析,减低感染率[2]。

本文研究中,60~75岁患者患有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比例最高,占50.68%;基础疾病以肾小球疾病所占比例最高,占64.38%;发病诱因以急慢性心衰为主,占49.32%;通常都采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占58.90%;通过临床证明,如果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干预措施,预后中的痊愈和好转率为86.31%。

本文研究中,对确诊患者采用以下措施,可以有效改善预后效果:(1)对患者及时应用广谱抗生素;(2)对有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腔引流;(3)有呼吸衰竭患者辅以呼吸机支持;(4)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及时补充人血白蛋白和人血丙种球蛋白;(5)无尿、浮肿患者,需通过透析治疗,水分超滤及清除毒素。(6)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行连续性CRRT治疗,清除水分、尿毒症毒素,为药物治疗做基础;(7)合并真菌患者,采用抗真菌药物联合抗菌素进行治疗。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减低感染率[3]。

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临床分析体会:(1)及时纠正患者贫血和水电解质及酸碱的平衡,为此要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2)及时随访,将发现的早期症状及时治疗,避免感染,一旦感染及时治疗;(3)对透析维持患者进行规律性透析,保证透析质量,避免发生肺水肿和心衰;(4)必要时给予呼吸机和CRRT等措施治疗,减低死亡率[4]。

综上所述,如果早期发现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就会提高患者生存率,提升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感染[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99—1905.

[2]急性肾损伤专家共识小组.急性肾损伤诊断与分类专家共识[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9):661—662.

[3]周萸菁,徐宏.慢性肾脏病基础上急性肾损伤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1):63—65.

慢性感染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400例慢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90例, 女110例;年龄25~70岁, 平均 (43.6±11.2) 岁;慢性肝炎的诊断均符合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3]。医院内感染符合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院内感染诊断标准》[4]。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00例。观察组:男140例, 女60例;年龄25~65岁, 平均 (47.2±3.5) 岁;病程5~34年, 平均 (18.1±2.1) 年。对照组:男150例, 女50例;年龄30~70岁, 平均 (50.3±2.7) 岁;病程6~36年, 平均 (21.3±1.7) 年。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观察组鉴于慢性肝炎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医院制定了一系列能够预防院内感染的临床措施, 具体内容如下: (1) 加强无菌概念:对医生及护理人员进行无菌操作培训, 严格遵守无菌观念, 配备无菌手套, 戴无菌口罩和帽子。定时对病房进行消毒, 同时保证室内空气通畅。 (2) 做好隔离防护:对出现感染的患者的呼吸道、消化道进行严密隔离, 对其所在病房进行严格消毒, 对呕吐物和排泄物及时清扫; (3) 食物摄入指导:多食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的食物, 适当控制脂肪摄入, 增强患者抵抗力, 促进排便、解毒作用; (4) 合理用药:尤其是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适用证及剂量、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院内感染患者年龄、住院时间长短、有无侵袭性因素、感染部位等方面发生院内感染的差异。每周对院内感染患者的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进行检查, 以便医生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院内感染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住院时间在1个月以上的患者发生的感染率明显高于1个月以下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例 (%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院内感染患者有无侵袭性操作比较

有侵袭性操作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无侵袭性操作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2。

例 (%)

2.3 两组院内感染患者感染部位比较

两组患者呼吸道感染明显高于腹腔感染和胃肠道感染,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3。

例 (%)

2.4 两组院内感染患者感染年龄比较

≥65岁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65岁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4。

例 (%)

3 讨论

慢性肝炎患者由于肝功能受损, 肝脏细胞纤维化, 导致门脉高压的形成, 门静脉建立了侧支循环, 加上肝炎患者免疫功能降低, 同时晚期肝炎患者易出现腹水, 导致肠壁淤血水肿, 通透性增加, 肠道微生物紊乱, 同时肠道细菌可直接通过肠壁进入腹腔内造成感染, 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同时腹水患者进行腹穿放腹水、静脉穿刺、留置导尿管等侵袭性操作也会增加院内感染的机会。

本研究结果表明, 年龄、住院时间长短、有无侵袭性因素是影响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 侵袭性操作和患者年龄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住院时间长短、有否侵袭性操作和患者年龄大小都是慢性肝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杨振儒等[5]报道, 年龄是院内感染的高位因素, 年龄大的患者身体各方面功能已成下降趋势, 免疫力低, 对各种细菌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 且自身合并多种慢性疾病, 易于发生院内感染。住院时间长短也是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刘雄芳[6]报道, 住院时间越长, 患者越容易发生院内感染, 与医院内患者人数多, 病房内空气不新鲜及病菌数复杂有关。侵袭性操作容易损伤人体皮肤组织, 造成黏膜损伤, 这就给病原菌的入侵制造了机会。这些因素都造成了院内感染的增加。通过对患者进行严格的用药指导和无菌操作, 可以明显降低医院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从而为临床治疗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慢性肝炎患者容易发生院内感染, 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且影响院内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包括年龄、侵袭性因素、住院时间长短等方面。因此, 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应该适当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尽量减少患者的侵袭性操作, 来降低患者的院内感染率。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院内感染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400例慢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针对预防院内感染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患者的院内感染率。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有无侵袭性因素、感染部位等方面发生院内感染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 为32.50%;观察组在对高危因素进行控制的前提下肝炎患者的感染率明显降低, 为17.5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年龄、住院时间长短、侵袭性操作均是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感染主要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其次是胃肠道感染, 再其次是腹腔内感染。结论:慢性肝炎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 病死率高, 临床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 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晚期慢性肝炎,院内感染,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郭万越.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2009, 16 (2) :2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J].中华医学杂志, 2010, 81 (5) :314.

[3]何兵.慢性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 2011, 12 (11) :96.

[4]周爱武, 胡爱荣.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护理与康复, 2010, 9 (5) :404.

[5]杨振儒, 刘波, 赵晓东, 等.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危险因素与临床特征分析[J].河北医药, 2007, 29 (8) :856-857.

慢性感染论文 篇4

(江苏省兴化市茅山镇卫生院江苏兴化225713)(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内科江苏兴化225700)【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继发真菌感染的常见原因及对策。方法: 对2007年1月以来的4年中我院收治的80例COPD伴真菌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者治愈56例,好转14例,死亡10例均非真菌感染所致。结论:由于广谱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使肺部真菌感染也日益增多,特别是罹患COPD的老年病人继发真菌感染的概率较高(75%),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关键词】肺;真菌感染;临床分析【中国分类号】R56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282-01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具有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1]。此病常反复发作,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以缓解症状,改变了机体对感染的防御机能,降低了机体免疫力,使某些条件致病菌发病,其中肺部真菌感染较为常见,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我院于2002年5月-2006年5月收治COPD继发真菌感染8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80例中男性58例,女性22例;年龄41-84岁。≥60岁者58例(72.5%)。COPD病史为4—35年。80例均不同程度的应用抗生素治疗。其中单剂抗生素治疗18例(22.5%),反复应用抗生素或(和)激素62例(77.5%)。主要临床症状:咳嗽 咳痰53例;胸闷气短38例,痰中带血或咯血19例;发热26例;胸痛8例;盗汗12例,胸水5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食少,纳差,乏力。胸部X线及CT表现:(1)肺炎型29例,X线以肺实变为主,呈斑片影或大片致密影。CT示累及多个肺叶、段,但由于凝固坏死存在,故其呈结节状,密度高,且周围伴略低密度,病灶分布于肺中外带;(2)支气管肺炎型51例,X线示病变沿支气管分布的小结状阴影,以中下肺为主。本组致病真菌:白色念珠菌69例,热带念珠菌7例,克柔念珠菌2例,烟曲菌2例。1.2 诊断标准:(1)所有病例均通过X线胸片、胸部CT、疾液检查、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FEV1/FVC小于80%),以及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治疗情况,确诊为COPD。(2)所有病例均曾反复应用抗生素或(和)激素。连续3次痰真菌培养阳性且菌种一致方确定为真菌感染。1.3 治疗与转归:在治疗COPD时,真菌感染一经确立,应调整抗生素,并及时抗真菌治疗。只要病情缓解,就应停用抗生素及激素,不应认为抗生素及激素是COPD的全部治疗手段,还应使用中药、家庭氧疗,功能锻炼,营养支持疗法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真菌治疗中,轻型患者在消除病因,停用抗生素和激素后,口服伊曲康唑或氟康唑片剂,就可取得明显疗效。中、重型患者则应用氟康唑静脉点滴,疗程根据病情轻重以4~6周左右为宜。80例患者均接受抗真菌治療,治愈66例,好转10例,死亡4例均非真菌感染所致。2.讨论真菌为条件致病菌,真菌感染多为继发感染,常有引起感染的基础疾病,但其临床表现却无特异性[2]。真菌感染的发生和发展,是机体与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致病。COPD系慢性病,具有不可逆性气流阻塞的特征,它改变了呼吸道的环境,易反复感染,常应用抗生素或(和)激素治疗。临床上,由于某些医生滥用抗生素及激素,致使病员机体耐药性增强,抗病力降低,同时也抑制了一些正常菌群的生长,从而继发真菌感染。本组80例中均不同程度的应用了抗生素,其中合并应用激素的51例(63.8%)。本组肺部感染的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及烟曲菌等,其中以白色念珠菌最常见。长期反复应用抗生素和激素,在抑制正常菌群的同时也抑制了维生素K及维生素B的合成,使粘膜PH呈酸性改变,有利于念珠菌生长繁殖,本组继发白色念珠菌感染69例(86.3%)。COPD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1)老年人较多,这与老年人免疫力低下,COPD病史长,常反复发作有关。本组60岁以上者占63.8%;(2)在应用抗生素及激素联合治疗的COPD病例,继发真菌的感染率高,本组80例占75%。由于二者的联合应用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改变了真菌的寄生环境,从而成为致病菌;(3)COPD继发真菌感染后,咯血的发病率增高,本组有咯血者19例(23.8%),并多为反复咯血。咯血的原因我们分析,真菌内毒素和溶蛋白酶引起组织坏死溶解,从而形成肺的空腔或空洞,肺组质的坏死,侵袭到洞壁丰富的毛细血管网,造成临床上的咯血。(4)COPD继发的肺部真菌感染,可累及多个肺叶或肺段,病变跨叶侵犯,甚至累及胸膜及胸壁肋骨,有的出现胸膜肥厚,胸水。本组80例中肺炎型29例,X线及CT示累及多个肺叶或肺段,5例出现胸水。对于部位明确的局限性肺真菌病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则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肺部空洞,脓肿,大咯血,脓胸以及与肺癌难以鉴别的肺真菌病[3]。3. 结束语由于广谱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使肺部真菌感染也日益增多,特别是COPD继发的真菌感染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积极控制基础疾患和诱发因素,提高机体局部和全身免疫能力。如纠正低蛋白血症,抗贫血,纠正粒细胞减少,停用糖皮质激素或减量,停用抗生素或改用窄谱抗生素[3],以及加强功能锻炼,营养支持疗法均至关重要。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2]钱小顺 朱元珏,等127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7):417[3]蔡映云,任涛.肺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临床内科杂志,2001,18(5):329

慢性感染论文 篇5

关键词:仔猪,副伤寒,并发慢性猪瘟混合感染,临床症状,防控措施

为了避免造成严重的损伤,在仔猪的养殖过程中,必须明确副伤寒并发慢性猪瘟混合感染的具体临床症状,及时发现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才能够迅速控制病情,同时,在平时也要注意进行疾病预防,让仔猪健康成长。

1 仔猪副伤寒并发慢性猪瘟混合感染的临床症状

仔猪的副伤寒疾病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一般表现为败血症的症状,而慢性则主要表现在大肠内部,一般是1~4个月的仔猪容易感染副伤寒;而猪瘟则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可以使得仔猪内部器官大量出血坏死,一旦仔猪出现了副伤寒并发慢性猪瘟混合感染的情况,其死亡率高达50%以上,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并发性疾病。

通过观察患有副伤寒并发慢性猪瘟感染疾病的仔猪可以发现这种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以下几点:第一,对病猪使用抗菌素治疗没有明显的效果;第二,病猪有便秘、拉稀等症状,50kg以下的猪粪便呈灰色,有恶臭味;第三,仔猪的耳朵、胸腹下部等皮肤出现紫色血斑;第四,副伤寒并发慢性猪瘟混合感染疾病引起拉稀的同时还伴有发烧症状;第五,可能会出现分泌眼屎、肠道溃烂、膀胱或者胃黏膜出血等症状。在诊断时要非常细心,确定不同症状的特点,因为副伤寒并发慢性猪瘟混合感染的症状与单纯的伤寒或者是其他由大肠杆菌等因为的感染疾病存在一些类似的症状,必须进行全方面的检查,确认有效症状才能够进行确诊,以便对症下药。

2 仔猪副伤寒并发慢性猪瘟混合感染的防控措施

2.1 预防措施

副伤寒并发慢性猪瘟混合感染疾病是一种死亡率高达50%以上的疾病,因此为了减小这种混合感染疾病带来的危害,最重要的是要在仔猪养殖的过程中做好预防工作。预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第一,做好仔猪的疫苗接种工作,仔猪必须进行伤寒疫苗和猪瘟疫苗的接种,伤寒疫苗一般在仔猪30d龄进行接种,而猪瘟接种则应该以30d左右的时间间隔逐步加倍或减少疫苗的接种量,接种周期较长,并且要结合仔猪的具体生长情况进行接种。第二,最好避免长时间的贩运,仔猪的交易中经常需要进行长途运输以便进行交易贩卖,但是长时间的贩运会影响仔猪的身体情况,降低免疫力,尤其是在春秋交替的时节,很容易因为长途运输而患上伤寒病症,又因为无法得到及时治疗而引起混合感染的情况,因此最好避免过于长时间的贩运,即使必须进行长途贩运,也必须做好降温防暑或者是御寒保暖工作,贩运中的饲料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药物或者是葡萄糖等,对调回的仔猪要使用圆蓝五肽糖盐水混饮一周左右,可以有效地提高仔猪的免疫能力,及时恢复正常的生长状态;第三,要加强免疫管理工作,猪瘟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感染疾病,因此在仔猪贩售、交易、回调等过程中都要加强检疫工作,对出现疫情的地区要进行彻底地隔离和整治,严防病情的传播。

2.2 治疗措施

如果已经确定仔猪出现了副伤寒并发慢性猪瘟混合感染疾病的症状,就必须及时进行治疗。第一,对于未进行疫苗接种或者效果不明显的仔猪可以进行倍量紧急接种,同时,使用圆蓝五肽糖盐水混合拌料3~5d,饮水5~7d,对于发烧不食的仔猪可以采取肌肉注射亚广金氟奇安的措施,每d进行一次注射,持续2~3d左右。第二,对于已经接种过疫苗的仔猪,同样也可以使用圆蓝五肽糖盐水混合拌料3~5d,饮水5~7d,等到并且稳定之后,可以每间隔5d进行一次拌料,饮药水2d左右,等到仔猪恢复健康之后再进行疫苗接种;病情较缓和的可以进行隔离、消毒治疗,适当结合药物治疗。

结束语

仔猪副伤寒并发慢性猪瘟混合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混合感染疾病,在仔猪养殖过程中发病率较高,同时死亡率也较高,尤其是在仔猪进行长途运输的途中,或者是气候变化的季节中很容易出现这种混合感染疾病。为了降低发病的概率,在仔猪的养殖过程中,必须做好疾病的防控措施,注重疫苗接种、日常管理清洁等工作,如果仔猪出现了类似的临床症状,必须尽快进行隔离确诊,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避免疾病蔓延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1]李文兵.仔猪副伤寒并发慢性猪瘟混合感染的防控[J].农业与技术,2015,(4):177-177.

慢性感染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 男64例, 女56例, 年龄18~76岁, 平均病程14d~5个月。疖、痛、脓肿切口引流70例, 压疮8例, 外伤造成慢性感染伤口30例, 术后感染伤口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比较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遵医嘱给予伤口常规换药治疗及护理,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伤口护理、伤口疼痛的护理、营养护理等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疗效。

2 结 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患者伤口愈合的时间, 分为治愈:全身症状消退、肿痛消失、伤口愈合;有效:伤口感染控制, 伤口未完全愈合;显效:伤口感染状况减轻, 伤口未愈合。患者焦虑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个程度。伤口疼痛程度依据WHO疼痛程度标准分为0级:无痛或稍感不适, 患者表情安静;Ⅰ级:轻微疼痛、可忍受, 患者表情安静, 有皱眉动作;Ⅱ级:明显疼痛、仍可忍受, 患者痛苦明显, 有咬牙、呻吟等;Ⅲ级:剧烈疼痛、不能忍受、大喊大叫。

2.2 不同护理方法下两组患者伤口愈合疗效比较、焦虑程度比较、伤口疼痛程度比较 见表1~3。

注:P<0.05。

注:P<0.05。

注:P<0.05。

3 护理干预

3.1 心理护理

慢性感染伤口患者反复求医, 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案, 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建议;对医务人员不信任, 对病情不认可, 再者频繁换药增加了患者痛苦, 常表现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 对治疗失去信心。应关心、安慰患者, 向患者详细讲解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 经常与患者谈心, 耐心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 提高其正确认识疾病和自我护理的能力, 同时向患者指出心理焦虑、紧张, 可降低人体的抗感染能力, 也可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 而导致伤口延迟愈合, 增加伤口感染机会[1], 良好的心理状态, 可以调动自身潜能, 有助于伤口愈合。介绍处理伤口的先进方法及国内外对伤口处理的最新进展, 介绍同类患者恢复好的病例, 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3.2 伤口护理

首先对伤口要进行评估, 详细了觧病情和伤口感染的情况, 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密切观察患者伤口感染程度, 伤口的分泌物、渗出物、伤口渗液的气味、恶臭为伤口感染的第一指征[2], 如血液和浆液容易辨认, 如渗出物为脓液, 就应观察其性质并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 必要时做细菌培养。 (1) 控制伤口感染:密切观察患者伤口局部红、肿、热、疼及气味情况, 感染局部应彻底清创, 及时排出脓液, 保持伤口引流通畅,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 遵医嘱静脉输注抗生素, 防止炎症扩散。 (2) 清理伤口:根据伤口情况进行清理, 充分清除伤口内异物和坏死组织, 用大量盐水冲洗, 然后用选择清创性敷料至基底层变为新鲜的肉芽组织, 清创性敷料可活化自体溶解过程, 达到去除坏死组织的作用, 但不会溶解正常组织[3]。 (3) 保持伤口湿润:保持伤口上湿润可维持细胞活动所必需的最适宜的湿润环境, 运送白细胞构成抵御微生物入侵的防御部分, 利于其他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如巨吞噬细胞的运动[4]。选用敷料应符合以下6条标准:①能保持生理环境, 防止干燥;②有利于坏死组织脱落, 保持基底洁净, 减少污染;③有利于引流除臭;④舒适, 防擦伤, 能保持创面不受外力损伤;⑤有利于细胞移入和肉芽形成;⑥方便省时, 易揭除而不伤肉芽组织, 利于保持伤口湿润, 促进愈合。 (4) 更换敷料:更换要以渗液的多少而定, 以下次换药时伤口内无大量渗液滞留为标准。填充敷料要注意松紧度, 过紧会影响引流和血供, 过松则使敷料不能与基底很好接触, 降低敷料效用。

3.3 伤口疼痛的护理

伤口感染后释放致痛物质和炎性介质;引起伤口疼痛, 而释放物质又可加重原发病灶的缺血、缺氧、水肿, 使疼痛加剧。另外伤口换药时有直接刺激创面的神经末梢, 故操作时往往会引起剧烈疼痛。伤口疼痛影响着患者整个躯体精神状态, 疼痛的刺激可引起内分泌系统激素水平改变, 导致伤口肌肉紧张、循环紊乱, 使组织修复所需的氧及营养物质减少, 从而影响伤口愈合。要告诉患者多休息, 注意保护伤口, 保持心情愉快, 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 看自己喜欢的杂志来分散其注意力, 另一方面要做好家属配合工作, 生活上要照顾好患者, 尽量减轻患者伤口疼痛, 给患者伤口换药时稳、准、快、动作轻柔, 娴熟, 尽量减少对伤口刺激以减轻疼痛。

3.4 营养的护理

多数患者伤口经久不愈, 反复感染, 渗液多, 消耗大量的人体蛋白质、热量和水分, 缺乏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的能力, 营养不良延缓伤口愈合。指导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及维生素, 如:瘦肉、牛奶、鸡蛋、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为伤口愈合提供良好的环境, 促进康复。

4 讨 论

伤口愈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心理因素, 伤口感染因素, 伤口疼痛的因素, 营养因素等, 慢性感染伤口都会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种种不便与折磨, 精神伤害大;使患者产生厌倦心理, 抵触换药治疗, 不按时来门诊换药, 不注意伤口的保护, 加重了伤口感染, 延迟了伤口的愈合。作者给予对照组护理干预, 首先评估与伤口感染的有关因素, 彻底清创伤口, 及时排出脓液, 保持伤口引流通畅, 结合伤口情况, 选择合适的敷料, 控制伤口感染, 促进伤口的愈合。根据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感染情况、心理状态以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分别制定不同的伤口护理措施。同时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 及时发现患者的情绪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 使其身心愉快, 树立继续治疗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本研究结果提示, 通过护理干预使患者精神、躯体处于最佳状态, 为伤口愈合提供最佳条件, 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护理模式下慢性感染伤口愈合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慢性感染伤口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0例, 对照组在遵医嘱给予伤口常规换药治疗护理,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伤口护理、伤口疼痛的护理、饮食营养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组患者焦虑程度、伤口疼痛感、伤口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护理干预减轻了患者焦虑程度、伤口疼痛感、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护理干预,慢性感染伤口,愈合,影响

参考文献

[1]魏安宁, 吴国珍.术后患者情绪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1, 9 (3) :218.

[2]彭瑛.伤口的观察与评估[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3) :945-947.

[3]张冰燕, 胡爱玲, 陈清霞, 等.一例臀部深部感染伤口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04, 3 (1) :60-61.

慢性荨麻疹与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门诊求治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共156例, 全部入送病例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及反复发作病史病程≥6周。患者非皮肤划痕症, 非胆碱能性荨麻疹, 非物理原因 (光、热、压力等) 引发的荨麻疹, 非荨麻疹性血管炎的患者, 非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 非任何由明确原因引发的荨麻疹, 患者无消化道不适症状, 无消化道疾病史、家庭史。所有入选病例4周内均无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解剂应用史, 全部病例无家庭遗传病史, 无肝胆胰脾慢性病史。

1.1.2我们把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门诊求治的符合上述标准的15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 选做检测组, 其中男性66例, 女性90例, 年龄18~63岁, 平均36.09岁;病程6周~25年, 平均5.92年。对照组156例均来自我院健康体检人群, 无荨麻疹病史, 其中男性64例, 女性92例;年龄18~61岁, 平均36.05岁。两组在性别和年龄上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1.2.1所有入选病例进行咽部分泌物细菌培养 (培养基由天津金章公司提供) 和菌种鉴定, (由法国梅里矣公司提供) , 同时血常规、尿常规检测, 将血常规中 (1) 白细胞升高; (2) 白细胞不高, 但中性粒细胞数值或比例升高者加做未稍血涂片出现核左移者; (3) 尿常规中由白细胞升高。将所有检测后符合细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幽门螺旋杆菌尿素梅抗体的检测 (北京康美天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 将阳性者剔除, 所有检测结果整理分类, 见表1。

1.2.2将全部40例有意义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给予依匹斯汀10mg Qd po, 赛庚定4mg Qn po4周, 敏感抗生素口服10d;对照组单用依匹斯汀10mg Qd po, 赛庚定4mg Qn po4周后观察疗效。

1.2.3疗效判定标准

按4级评分法[3]记录患者症状和体征 (1) 瘙痒:无痒感0分, 轻度不烦燥1分, 中度尚能忍受2分, 严重不能忍受3分; (2) 风团数量:无风团0分, 1~10个1分, 11~20个2分, 20个以上3分; (3) 红晕程度:无充血0分, 轻度充血1分, 充血明显2分, 充血非常明显3分。上述三项相加为总分。症状积分下降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治愈, 症状积分下降指数>90%;显效, 90%≥症状积分下降指数>60%;有效, 60%≥症状积分下降指数>20%;无效, 症状积分下降指数≤20%。显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 /病例总数]×100%, 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病例总数]×100%。

1.2.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测组与对照组数据分析

见表1。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符合细菌感染者4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后结果见表2。

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 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为肥大细胞和碱性粒细胞活化之后释放组胺合成和释放化学介质, 细胞因子引起皮肤黏膜的红斑风团反应。但这一机制不能解释所有的慢性荨麻疹, 近年来研究发现慢性荨麻疹发生与th1/th2的平衡有关[3], 表现为th1向th2漂移。Th2细胞在变态反应中不仅促进B细胞产生Ig E抗体还直接或间接引起变态反应的生理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4]。.有关本病的发病与细菌感染的研究近年来主要集中在幽门螺旋杆菌 (Hp) 方面, 我们主要研究本病与除了HP之外其他细菌与此病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慢性荨麻疹与其他细菌有相关性, 检测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呈正相关, 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产生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 (SEB) , 这种超抗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诱发和加重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和症状。 (1) 可以激活树突状细胞, 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在呈递抗原时与T细胞相互作用可引起Th2应答, 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刺激T0细胞分泌IL-4、IL-5促进T0细胞向Th2转化诱导变态反应炎症的发生[5]。 (2) 近来研究表明, 上皮细胞能产生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包括IL-4、IL-6、TNF-α而SEB能有到鼻黏膜产生IL-6[6], 后来于睿利等进一步证实了SEB刺激培养的鼻黏膜上皮细胞可使皮细胞在蛋白水平和核酸水平均显著表达IL-5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7], 已知这两种因子是嗜酸性粒细胞强有力的趋化因子和抗凋亡因子。

摘要:目的 观察慢性荨麻疹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56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 与同等数量健康体检者进行咽部分泌物细菌培养、血常规、尿常规、未稍血涂片等辅助检查, 将符合细菌感染者加做幽门螺旋杆菌抗体实验, 将阳性者剔除, 最终检测结果整理对比, 进行统计学分析;然后将与细菌感染相关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给予普通抗组胺+敏感抗生素联合治疗, 对照组单纯给予普通抗组胺治疗,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慢性荨麻疹与细菌感染有一定相关性, 其中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呈正相关, 两组对照P<0.05, 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①慢性荨麻疹与细菌感染有一定相关性;②慢性荨麻疹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呈正相关。

关键词:细菌感染,慢性荨麻疹

参考文献

[1]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3]张敏, 李春阳.Th1、Th2失衡与慢性荨麻疹[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5, 38 (4) :239-240.

[4]朱清, 徐怡波, 谢忠诚.慢性荨麻疹病因机制及治疗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4) :284-285.

[5]Mandron M, Arie's MF, Brehm RD, et al.Human clendritie cells conditionel with Staphylococcus aureus enterotoxin Bpromote TH2cell polonization[J].J Alleray Clin Immunol, 2006, 117 (5) :1141-1147.

[6]Damm M Quante G, Rosenbohm J, et al.Proinflommatory effects of staphylococcus aurens ex to xin B on nasal epithelial cells[J].Otolaryngol Head Neak Surg, 2006, 134 (2) :245-249.

慢性感染论文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33例,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66.8±2.6)岁,病程最短10个月,病程最长10年,平均病程为(7.23±1.06)年;所有患者的各方面资料齐全。

1.2护理方法。基本护理:护士给予患者按支气管哮喘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使病室保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的环境,保证病原体不会积聚于患者生活范围内,导致病原体的不断入侵;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促进气体交换;尽量避免大量的氧的消耗;经常更换患者的体位、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服用适量祛痰剂、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以保持呼吸通畅、减少肺部淤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并将情况报告医师,并定期做一定的健康检查[2]。对于真菌感染,大多是由于免疫力下降所致,我们就需要提高患者的抵抗力:①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以增强抵抗力以抵御新发病病原体的感染;②尽可能的不与病原体接触,要勤洗手,注意使用消毒液;③对发热、头痛、咳嗽及喉咙痛等症状要重视起来,因为真菌感染的症状就是如此,和感冒症状相似,容易造成误诊。除了对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外,还需要提高护士的专业能力,对护士进行临床路径护理培训,每天严格按照路径表对患者自入院开始实施各项治疗、检查及健康教育等的实施;护理人员应按当日护理路径表内容实施护理计划、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患者的需求做出评估,并及时上报情况,再根据其病情发展情况给予相应的手段进行护理。

1.3观察指标:根据相关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呼吸顺畅,体征消失,真菌感染现象消失,各种激素水平恢复正常;有效:呼吸障碍已清除,体征减轻,真菌感染现象几乎消失,各种激素水平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患者呼吸任然困难,所有症状、体征没有明显改善,真菌感染菌群无变化,甚至有恶化倾向,血象没有恢复各种激素水平没有恢复[4]。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效果及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好,治疗显效的患者有34例(占56.67%),治疗有效的患者有25例(占41.67%),治疗无效的患者有1例(占1.66%),患者的治疗效果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病程长,对患者伤害大,造成患者免疫力下降,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容易使患者感染真菌,使致病菌(真菌)大量繁殖,导致病情恶化。因此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护理时要制定标准的临床治疗护理程序,做好隔绝病原体的隔离措施,对于环境消毒需要:①做好室内空气流通的工作;②定期做好消毒工作避免空气或环境中的传染用消毒液喷雾或擦拭地面或物品表面,完毕后有人时开窗通气即可。同时我们还需要从各个方面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毒扩散[4]。同时对患者的食物也要进行细心处理,避免吃入未熟食物,尽量少吃肉类,多吃水果蔬菜。

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真菌感染的治疗目标是:消除病因和诱发原因、免疫调节治疗、预防疾病发作或病情加剧,减少急诊或住院概率,预防哮喘引起死亡[5]。

参考文献

[1]王永怡,李军,张玲霞.关注新发传染病,攻坚H7N9[J].传染病信息,2013,26(2):68.

[2]霍永韬.如何应对晒床实践中发生的医院感染[J].职业与健康,2009,25(7):762-764.

[3]陈科娟.慢性传染病患者心理特征及护理体会[J].健康天地:学术版,2010,4(1):78.

[4]李晓燕.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956例防治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9):78-80.

慢性感染论文 篇9

一般资料

119例腹泻病例中 细菌性食物中毒6例;细菌性痢疾29例;病毒性肠胃炎33例;慢性肠炎25例;消化不良性腹泻13例;溃疡性结肠炎7例。上述病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加服活性炭制剂,结果痊愈82例,占总有效率68.9%。好转35例,占总有效率29.4%。无效2例,占1,.68%。

感染性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节多发。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患者接触史,或有去不发达地区旅游史。食物中毒常表现为共进变质食物而集体发病。

1 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学

目前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有:①细菌:有肠杆菌科、弧菌科、螺菌科、厌氧菌属和球菌科等。发病第一位是志霍菌,第二位是大肠杆菌。②病毒:有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星状病毒、肠腺病毒、冠状病毒(相关性腹泻)等,轮状病毒居发病首位。③寄生虫:阿米巴原虫、鞭毛虫等。④真菌:有念珠菌,空肠弯曲菌等。

2 按发病机理分类

①侵袭性腹泻:以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和沙门氏菌感染为主,病原体直接袭击肠道上皮细胞,导致肠粘膜、肠的细胞破坏,形成浅表溃疡出血。临床上常有严重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粘液稀便等,伴发热、精神萎靡等中毒症状,便常规检查可见较多的红细胞、白细胞,临床必需使用抗生素。

②分泌性腹泻:指病原体及其产物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粘膜功能性分泌物增多和(或)吸收障碍,导致的腹泻,造成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便常规检查多无细胞或仅有少许红细胞、白细胞。这类腹泻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3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与鉴别

凡是每日排便在3次以上,粪便性状异常,伴腹痛腹泻、腹脹、里急后重,或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即为感染性腹泻。

⑴ 以大便性状的特点进行鉴别:①大量水样便:多见于病毒性肠炎,产毒性大肠杆菌性肠炎,克雷白杆菌型肠炎,后者多为绿色水样便。②米汤样(或米泔水样)便:是霍乱的特征。③蛋花汤样便(或暗绿色水样)便:为金葡菌胃肠炎。④豆腐渣样(或有粘液泡沫)便:为白色念珠菌肠炎。⑤腥臭血水样(或赤豆汤样)便: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⑥腥臭水样(有或无伪膜或黄绿稀水)便:为艰难梭菌伪膜性肠炎。⑦少量粘液脓血便:为痢疾或侵袭性大肠杆菌性肠炎。⑧腥臭果酱样便:多见于阿米巴痢疾。

⑵ 以腹泻的病程进行鉴别:①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之内,多见于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霍乱、病毒性肠炎等。②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月之间,多见于消化不良的小儿,免疫功能地下,或滥用抗生素,导致病原菌清除不彻底,肠粘膜存在持续损害。③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之上,见于寄生虫感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慢性菌痢,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肠炎等。

4 感染性腹泻的治疗

⑴ 侵袭性腹泻与分泌性腹泻,前者以病原治疗为主,需使用抗生素。后者以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为主,不必一定应用抗生素。

⑵ 使用活性炭粉口服,成人一次10—30g,一日三次,空腹或饭前30分服用。儿童一次0.3—0.6g,一日三次。急性腹泻可配合医学治疗,迁延性及慢性腹泻不必配合医学治疗。三岁以下儿童慎用。

5 小结

活性炭一旦毒物细菌被吸附进去,即使用血浆或胃液来冲洗它,也无法使已有的毒物被释放出。 活性碳内部有很多极微细的空隙,直径小,总表面积大,杂质少,纯度高,吸附能力强,具有修复固肠,过滤排毒,解毒消炎,净化提纯,脱色、除臭、除杂等作用。食用活性炭在胃肠道不吸收,随粪便排出体外。作为吸附剂口服能吸附肠道大量的毒素、细菌、化学毒素和有毒气体,阻止毒物在肠道壁的吸收,减轻毒物对肠壁的刺激,促进毒物从血液向肠腔扩散并吸附,加速毒物的排除,对抗发酵,消除腹胀、水肿,调节修复,恢复肠胃的消化功能。因有取之方便(小麦面粉炒黄即可代用),临床多次用于止泻,效果十分明显,服用方便简单,经济实惠,为民间多种腹泻的常用单方,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庄 感染性腹泻总论[J].中国临床医生,2009,37(386):16-18.

慢性感染论文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肝病科住院的慢性肝病患者30例, 均经细菌培养确诊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 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相关标准。其中失代偿肝硬化22例 (73.3%) , 慢性重型肝炎8例 (26.7%) 。

1.2基本情况

30例中男24例, 女6例;年龄35~63岁, 平均49岁。患者均有发热, 腹痛2例 (6.7%) 。外周血W B C下降2例 (6.7%) , 正常1 0例 (3 3.3%) , 升高18例 (60.0%) 。X线胸片显示有斑点状、斑片状阴影10例 (33.3%) 。菌株来源:痰液15株 (50.0%) , 血液10株 (33.3%) , 导管尖端3株 (10.0%) , 穿刺液2株 (6.7%) 。C D4+/C D8+下降2 6例 (8 6.7%) , 有严重并发症, 包括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1 0例 (3 3.3%) 。

1.3 治疗史

有创伤性操作史, 包括腹腔、胸腔、深静脉穿刺24例 (80.0%) ;细菌培养前使用过抗生素20例 (66.7%) ;有糖皮质激素使用史6例 (20.0%) ;手术史5例 (16.7%) 。

1.4 检测方法

菌种鉴定采用梅里埃公司 (法国) 的V I T E K-A M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使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2 0 0 2年N C C L S K-B法) 推荐的标准纸片扩散法, 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 S B L s) 的检测进行筛选和确证试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法 (K B纸片, 英国O X O I D公司) 进行判读。

2 结果 (表1)

检出不产E S B L s肺炎克雷伯菌24株 (80.0%) ,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6株 (20.0%) 。 (1) 30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均耐药, 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均不耐药。 (2)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均耐药。 (3) 不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妥布霉素、呋喃妥因、氨苄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均不耐药。

3 讨论

本组病例以失代偿肝硬化患者为主。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可能与慢性肝炎患者抵抗力下降, 加上创伤性操作、抗生素的使用、伴有严重的并发症、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等有关。肺炎克雷伯菌是肠杆菌科的革兰阴性杆菌, 是引起导管感染、败血症、呼吸道感染等社区感染和医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本组的肺炎克雷伯菌菌株来源以痰液最多, 其次是血液、导管尖端、穿刺液。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尤其是第三代头孢抗菌药的大量使用, 慢性肝炎患者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日益严峻。其耐药机制主要有[1]: (1) 产生相应的灭活抗生素和灭活酶。 (2) 使靶位蛋白发生显著改变, 降低了抗生素与靶位蛋白之间的亲和力, 导致二者不能结合, 进而影响了杀菌作用的发挥。 (3) 外膜蛋白的表达降低或缺失, 细菌的外膜通透性发生了明显改变, 致使抗生素进入菌体内的数量锐减或不能进入菌体, 导致抗菌作用无法发挥。 (4) 菌体内的抗生素通过菌体内流出泵系统被泵出菌体外, 导致抗生素不能在菌体内发挥作用。 (5) 形成生物膜。

本组的30株慢性肝病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均耐药, 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均不耐药。慢性肝炎伴肺炎克雷伯菌感染重在预防, 合理应用抗生素, 掌握糖皮质激素使用指征, 加强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医院消毒制度是预防和减少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有效途径。

摘要:目的 观察慢性肝病患者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耐药情况。方法 30株肺炎克雷伯菌, 分析其来源, 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检出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肺炎克雷伯菌24株,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6株。①30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均耐药, 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均不耐药。②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均耐药。③不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妥布霉素、呋喃妥因、氨苄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均不耐药。结论 慢性肝病伴肺炎克雷伯菌感染重在预防, 合理应用抗生素, 掌握糖皮质激素使用指征,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医院消毒制度是预防和减少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慢性肝病,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试验

参考文献

上一篇:饮食及环境干预下一篇:密封铅酸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