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感染论文

2024-06-16

上消化道感染论文(精选8篇)

上消化道感染论文 篇1

上消化道出血是老年人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多较紧急,来势凶猛,尤其大量出血时,患者的一般情况较差,常并发感染,感染可影响疗效,严重感染则可以加重出血,有时甚至危及生命。为探讨老年患者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感染的易感因素及防治措施,本文对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感染患者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5月~2010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62例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男49例,女13例;年龄65~88岁,平均(76.1±6.4)岁。本组6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12例发生感染,其中,7例入院时已合并感染,3例系潜伏感染,2例医院感染。58例有合并症,以合并糖尿病居多,共17例(29.31%);糖尿病合并冠心病11例(18.96%)。诊断标准参见文献[1]。

1.2 方法

对上消化道出血合并和出血后发生感染病例的易感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出血严重程度、合并症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情况

62例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中12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9.35%。发生感染时体温38.1~40.8℃。以冬季为主,共7例,占58.34%。实验室检查:WBC<10×109/L 7例,(10.0~19.9)×109/L12例,(20.0~27.3)×109/L 3例,36.4×109/L 1例,37.5×109/L1例。致病菌主要为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部位构成比见表1。

2.2 基础疾病与感染

见表2。

2.3 出血严重程度与感染

见表3。

2.4 合并症与感染

12例感染患者合并症平均2.125种,50例未感染者为0.427种,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

2.5 住院时间与感染

12例并发感染者平均住院天数为24.67 d,而50例未感染者为10.33 d,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

2.6 治疗结果

本组62例患者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和(或)H2受体阻滞剂治疗,同时吸氧,加强对症、支持疗法。部分患者予以止血和输入红细胞、留置胃管、急诊胃镜检查等诊疗措施,对12例合并感染者均用1种以上抗生素或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性抗生素进行治疗。其中用1种的5例,用2种的6例,用3种的1例。本组8例死亡,其中5例并发感染,占62.50%,其余均临床治愈,治愈率为87.1%。

3 讨论

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尤其重度出血极易发生感染[2,3]。由于老年人全身脏器功能衰退,而血液短期内迅速大量丢失导致贫血;血浆中对机体有保护作用的各种免疫物质急剧下降,致使机体抗病能力减弱;体内抵御感染的屏障能力也迅速下降,致使细菌或某些条件致病菌趁虚而入引起感染。此外,重症患者出血后侵袭性操作较多,如急诊胃镜、留置胃管、导尿等,情绪紧张,使用H2受体阻滞剂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感染,而感染又进一步加重上消化道出血病情。本研究显示,本组死亡8例中5例并发感染,占死亡病例的62.50%。重度出血9例中7例合并感染,感染率为77.78%,占感染例数的58.34%,提示出血量与感染机会增加呈正相关趋势,即出血量越大,感染几率越高。说明急性失血本身是造成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感染重要的易感因素,而感染又是造成病情加重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感染率为19.35%,略高于文献报道[4],可能与本组系老年患者有关。

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症多者发生感染相应增加。本组12例发生感染的患者中,合并症平均为2.125种,而50例未感染的患者中,合并症仅0.427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本组在有合并症的58例中以糖尿病居多,共17例,占29.31%。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升高,体内代谢发生紊乱,致使机体防御功能减弱或功能失调,不能有效抵御致病菌侵犯,而且老年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延长,各组织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多种易感因素常常同时存在,细菌易于入侵和生长繁殖。本研究表明,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糖尿病也是导致感染重要的易感因素。

在发生感染的12例中,呼吸道感染8例,占66.67%,与文献报道一致[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容易发生感染的原因可能在于,(1)呕血、便血易使环境受到污染,若呕吐物和排泄物处理不及时,尤其在夏季,则有利于病原体的繁殖、扩散;冬季室内气温低,患者容易受凉导致呼吸道感染,加之大量出血后呼吸道清除病原体的能力低下,也有利于细菌定殖及侵袭;(2)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常接受各种检查和诊断性操作,使患者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3)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时,患者的一般情况多较差,特别是重症患者,呕吐物吸入肺部可引起吸入性肺部感染等。机会性感染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并发医院感染另一重要因素。其途径可通过医护人员的诊疗操作、空气传播、交叉感染、不明原因的传染等。患者和携带病原体的医护人员是重要的传染源[4]。因此,对直接接触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个人和病室的消毒隔离制度,切断各种传播途径,对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切实降低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感染所致发热需与出血后的发热进行鉴别,防止抗生素滥用,降低抗生素耐药发生。前者体温多者38℃以上,且有感染部位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和其他特殊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而后者体温多在37.5~38.0℃,除发热和出血外,无其他定位症状和体征。分析其原因:(1)发热可能与循环血容量减少,周围循环障碍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有关;(2)贫血;(3)肠道内血液分解,蛋白吸收或基础代谢率升高[4,5,6]。

综上所述,出血量大、病情重、合并症多、医源性因素等是造成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上述因素的患者是感染的高危人群,也是临床重点监控人群,要加强感染的防范,同时,防止抗生素的滥用。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并发感染的易感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05年5月~2010年4月收治的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发生感染12例,感染率为19.35%;呼吸道感染最为突出(66.67%);重度出血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77.78%);并发症多者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并发症少者(P<0.01);发生感染者平均住院天数明显高于无感染者(P<0.01)。结论:出血量大、病情重、合并症多、医源性因素等是造成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老年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感染,易感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现代实用医学,2003,15(7):460-465.

[2]陈红,刘晓燕.老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呼吸道医院感染的探讨[J].临床医学,2005,25(11):6-8.

[3]李志伟,陈华,杨雪英,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呼吸道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2):146-148.

[4]胡缤.264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0,7(11):849-850.

[5]景富春,郭静贤,孙东民,等.245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5):27-28.

[6]寻琳婷,范红.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109例病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5):151-152.

消化内科患者感染的临床探索 篇2

关键词:消化内科;感染;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816.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051-01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生活质量不断的提高,人们的工作生活的压力也不断加大。工作中常常会因饮食无规律,而导致消化系统出现病变。这类病症发病迅速,又因为发病引起其他器官感染因素和特点很多,所以患者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就有可能引起其他器官的病变。本研究分析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消化内科感染患者临床研究效果进行分析,并经病理证实40例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探索中选取了在2011年10月到2012年10月收治的40例消化内科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35岁到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岁。其中有24例男患者,占60%,16例女患者,占40%。同时50岁以上患者有20例,占50%。住院天数半个月内的患者有15例,占37.5%,半个月到一个月以之间的患者有20例,占50%。住院一个月以上的患者有5例,占12.5%。

1.2感染部位

在我院40例消化内科患者中,患者受感染的部位位于下呼吸道有16例,占40%;上呼吸道感染有8例,占20%;肠道感染有6例,占15%;泌尿道感染有4例,占10%;胃部感染有4例,占10%;其余2例,占5%。

1.3感染中分离出的病原菌

从受感染的器官分离出病原菌有80株,包括革兰阴性杆菌50株和真菌30株。而在革兰阴性杆菌病毒中又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肝炎克雷伯菌、阴沟杆菌、大肠埃希菌、产气杆菌、鲍氏不动杆菌。而真菌中分离出来的白假丝酵母菌菌、白的颜色佛珠菌[1]。

2结果

2.1病理原因

本次临床研究中表明,40例消化内科患者因为受到呼吸道感染住院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较大。其次是肠道感染。而从这些内科感染菌是由于在生活中没有注意环境卫生,或是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所造成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所占的比例最高,而进一步从革兰阴性杆菌中能够分离出六种病菌,这六种病菌的情况进行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消化内科防治措施

治疗内科感染传统上是使用抗生素的药进行治疗。在治疗主要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疾病中,因选用有效的药物对病菌进行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是从革兰阴性杆菌中分离最多的病菌,在医疗处理上如果没有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很容易引起突发性流行病。本次临床研究与近几年的案例进行对比发现,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能在不断地上升,特别是对哌拉西林最为耐药。耐药率超过了70%。而对亚胺培南则相当的敏锐,敏锐率高达85%。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因为在治疗前期抗生素的滥用所造成的。而大肠埃希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极共同敏锐的几种抗生素是亚胺培南、、阿米卡星以及头孢吡肟等,其中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其他的病菌对其他的抗生素药物也有不同程度上的耐药率,甚至是多重高耐药率。使得主治医生在采取治疗上十分的困难,而且病人一旦发起病来,容易引起其他器官的感染,同时如果呼吸系统受到感染则容易在医院内引起流行性疾病。

2.3易感染人群

在本次临床研究中,住院超过两个月的患者有10例,而这10例病患的年龄均是在60周岁以上,同时以男性居多,所以消化内科易感染人群以多为男性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较为虚弱,又由于年轻时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抵抗力功能衰落较快。同时受真菌感染的老年患者,在预防和治疗上使用多种抗菌药物,使得真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在治疗上变得十分的棘手。虽然真菌的耐药性没有革兰阴性杆菌强,但是在如果没有使用恰当的抗生素药物,患者发病后会出现较高的死亡率。

3讨论

从本次临床研究中的数据表明,老年男性患者容易感染严重的消化内科感染疾病受到消化内科感染病症中确诊率最高的为恶性肿瘤,其次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再次是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肠炎等。这些都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而恶性肿瘤因为其肿瘤的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的药物配合化疗、放疗医治,在不同的程度上使患者的抵抗力降低,同时还容易引起病人突发性疾病以及其他器官受到感染[2]。

40例消化内科感染患者受最容易受到感染的器官是呼吸系统,相对于年龄较大、病情较重的病患,由于长时间的卧床容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受感染率最高。所以如果不及时得到治疗,容易引起病房内流行疾病,传染给同病房的其他病患。而泌尿系统、肠道系统以及胃部受也容易受到感染。

医护人员在对早期消化内科患者治疗时,要注意定期清除患者口腔内部分泌物。其口腔内部异物的清除能够,能够预防呼吸道、胃部以及肠道系统不受到感染。同时如果早期没有将病患口中异物彻底清除,在后期清除过程中也无法使异物彻底清除干净。患者早期呼吸道系统受到感染时,支气管内吸入的异物容易导致肺部产生病变。而消化系统出现感染后,会使得口腔咽喉中的呕吐物、血液吸入肺,也导致肺部出现病变。所以整个消化内科感染最为严重的就是呼吸道系统,临床治疗过程必须要重视对呼吸系统的预防和已感染后的控制,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3]。

参考文献:

[1]李萍,卢仙成,邓济苏.重症监护室取得性感染与广泛散布机制研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4-406.

[2]陈宇,刘长胜.浅谈消化内科患者感染的防治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8):123.

上消化道感染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消化科诊治的89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41例,女449例,年龄16~92岁,平均(51±12)岁,排除近4周曾行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及服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制剂、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及其他抗菌药物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笔者所在医院行胃镜检查并从胃窦部取胃黏膜组织通过快速尿素酶试验法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总体感染情况,比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年龄≥60岁为老年组,<60岁为中青年组。比较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tata 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检验,观察数<40或有理论数<5时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阳性643例,总体感染率为72.2%。其中男性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9.6%,显著高于女性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5.6%,略高于中青年组的7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

2.2 不同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890例患者内镜结果显示反流性食管炎223例,其中合并消化性溃疡8例,胃息肉2例,糜烂出血性胃炎23例。浅表性胃炎267例,糜烂出血性胃炎29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9例,消化性溃疡43例,胃息肉19例,胃癌26例。除去合并症病例,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显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最低,为60.0%,与浅表性胃炎患者的65.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糜烂出血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79.5%、81.6%、94.3%、84.6%,均显著高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是世界范围内分布最为广泛且感染最为常见的细菌之一,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患者的经济条件、生活习惯和教育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相关,存在地域差异,其中发达国家感染率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感染率偏高[2]。世界人口约50%感染幽门螺杆菌,在发达国家健康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携带率一般低于30%,而在发展中国家幽门螺杆菌的携带率一般为50%~70%。我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高发的国家,普通人群的感染率为34.52%~80.55%,多数地区人群感染率在50%左右,平均感染率为58.07%[3,4]。幽门螺杆菌与消化道疾病关系密切,马蓉[5]报道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57.3%,韩东升等[6]报道的扬州地区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59.8%,本研究中89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总体感染率为72.2%,高于上述水平,可能与患者以农民为主、经济条件差、文化程度低及人群生活方式有关。

Peleteiro等[7]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部分国家在极高龄患者中感染率略有下降。王凯娟等[3]研究亦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高而增高,中老年人检出率最高。本研究中老年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5.6%略高于中青年组的7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影响报道不一,丁金囡等[8]调查发现不同性别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无显著差异。陈湘清等[9]报道南京地区男性上消化道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5.1%,显著高于女性,与本研究结论一致,提示男性更易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与男性生活压力大、吸烟、饮酒以及社交活动较多有关。

本研究中糜烂出血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分别为79.5%、81.6%、94.3%、84.6%。胃黏膜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的唯一自然定植部位。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分解尿素形成氨气在胃中创造局部中性环境,以避免胃酸对其的伤害,透过胃壁黏液层,并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定居,形成多种毒素因子和炎性因子,导致胃上皮细胞被破坏,导致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从而引发或加速多种胃黏膜疾病进展,是消化性溃疡、胃癌、慢性胃炎、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等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10,11],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指出上述疾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推荐予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12]。

本研究中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最低,为60.0%。关于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尚有争议。有研究提示在亚洲地区随着广泛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推行,虽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减少,但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却在增加[13,14],认为食管裂孔疝、胃体胃炎、细胞素相关蛋白(Cag 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新发反流性食管炎的危险因素。也有研究提示消化性溃疡患者及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症状患者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反流症状,这样并不会加重已有的反流性食管炎,对于需长期质子泵维持治疗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推荐予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总之,幽门螺杆菌男性易感,与年龄无关,与上消化道疾病关系密切,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幽门螺杆菌知识宣传,了解其传播途径,掌握预防治疗方法,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风险。

摘要:目的:了解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现状,为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诊治的89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幽门螺杆菌总体感染情况,比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总体感染率为72.2%,男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9.6%,显著高于女性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75.6%,略高于中青年组的7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最低,为60.0%,与浅表性胃炎患者的65.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糜烂出血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79.5%、81.6%、94.3%、84.6%,均显著高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男性易感,应加强幽门螺杆菌知识宣传,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和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上消化道感染论文 篇4

1材料与方法

1. 1粪样采集

2012年4—12月份,对河北省邯郸地区不同区域的集约化羊场和散养的羊采集粪样。每天清晨7: 00—8: 00时通过粪袋收集新鲜粪便,每只羊取30 g粪样,放入灭菌的容器中封口、编号,并记录被检羊的年龄、性别等。当天检查或保存于4 ℃ 冰箱待检。选择集约化羊场4个,按羊群的5% ~ 20% 进行抽样,共采集粪样179份; 个体散养户11户,共采集粪样189份,粪样共计368份。

1.2羊消化道蠕虫虫体、虫卵的检查与鉴定

具体的检查与鉴定方法见参考文献[1]、[5]。 1. 2. 1漂浮法取10 g粪便置于小烧杯中,加入10倍饱和食盐水,充分搅拌均匀,用2 ~ 3层纱布( 据纱布的密度而定) 过滤于另一小烧杯中,然后倒入青霉素瓶中至液面接近瓶口,然后用滴管补加粪液直至液面稍凸出瓶口,盖上盖玻片,静置30 min后取下盖玻片,液面朝下置于载玻片上镜检。此方法主要是检查线虫、绦虫卵。

1. 2. 2沉淀法取10 g粪便置于小烧杯中,加入10倍洁净水,充分搅拌均匀,用2 ~ 3层纱布( 据纱布的密度而定) 过滤于锥形瓶中,静置30 min后倒去上清液,然后再加水再沉淀,如此用水反复冲洗,直至上层液体比较清晰为止,取最后一次沉淀的沉渣涂片, 盖上盖玻片镜检。此方法主要检查寄生虫虫体和吸虫虫卵。

1. 2. 3诊断性驱虫给调查点的羊驱虫,早上空腹服用丙硫咪唑 ( 剂量按药物说明书) ,服药后禁食3 h。采取羊服药后排出的两次粪便,观察是否有寄生虫虫体存在并进行种类鉴定。

1. 2. 4羊消化道蠕虫采集给调查点的所有羊只编号后,跟踪到屠宰厂,每个点跟踪2 ~ 3只羊,共计剖检40只羊( 集约化养殖场20只,散养户20只) ,按蠕虫学完全剖检法进行。将被检羊剥皮后剖开胸腔和腹腔,将内部脏器依次按系统分离,将食道、胃、小肠、 结肠、盲肠、肝脏、胰腺、肠系膜等分开放入搪瓷盆内逐一检查,仔细挑出所有的蠕虫,进行形态学鉴定。

1. 2. 5羊消化道蠕虫虫体、虫卵鉴定与判定标准根据虫卵的形态结构、大小、颜色等典型特征,结合羊排出虫体的形态结构、大小和颜色等,并与《家畜寄生虫图谱》进行对照,对查出的虫卵在显微镜下进行鉴定。对发现的虫体( 线虫加上透明液) 直接在显微镜下或解剖镜下观察形态构造,绦虫进行染色、脱色、 脱水、透明、封片、镜检。镜检后确定其种类,并统计感染率及感染强度。感染强度的判断采用虫卵计数法。

1. 2. 6虫卵计数法采用麦克马斯特法( Mc Master’s Method) 。取2 g粪便放入洁净的小杯中,加入饱和食盐水58 m L充分混匀,用细粪筛过滤到另一个洁净小杯中,然后将滤液边摇晃边用吸管吸出少量,滴入计数板的 两个计数 室内 ( 每个计数 室的容积 为0. 15 m L) ,然后将计数板置于显微镜台上,静置几分钟后用低倍镜将两个计数室内见到的虫卵全部数完, 取平均值,再乘以200,即为每克粪便中的虫卵数 ( EPG) 。感染强度的判定: 同一种虫卵1 ~ 3个为 “+ ”,4 ~ 7个为“+ + ”,8 ~ 11个为“+ + + ”,12个以上为“#”。

2结果与分析

2.1羊消化道蠕虫感染情况(见表1)

调查的368只羊中,羊消化道蠕虫的感染率为52. 2% ( 192 /368 ) ,消化道蠕虫种类有肝片形吸虫 ( Fasciola hepatica) 、扩展莫尼茨绦虫( Moniezia expansa) 、贝氏莫尼茨绦虫 ( Moniezia benedeni ) 、细颈囊尾蚴( Cysticercus tenuicollis) 、捻转血矛线虫( Haemonchus contortus) 、毛首线虫 ( Trichocephalus ) 、羊仰口线 虫 ( Bunostomum trigoncephalum ) 、绵羊夏伯 特线虫 ( Chabertia ovina) 、辐射食道口线虫( Oesophagostomum radiatum) 、乳突类圆线虫( Strongyloides papillosus) 、蒙古马歇尔线虫( Marshallagia mongolica) 。在调查的羊群中消化道蠕虫感染都是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为100% ( 192 /192) ,其中有55只羊同时感染4种蠕虫, 说明羊消化道蠕虫混合感染情况很常见。根据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确定邯郸地区羊消化道蠕虫的优势虫种为细颈囊尾蚴、捻转血矛线虫。

2.2集约化养殖与放牧散养羊群消化道蠕虫感染情况比较(见表2)

调查邯郸地区集约化养殖羊群消化道蠕虫感染率为11. 7% ( 21 /179 ) ,放牧散养 羊群感染 率为90. 5% ( 171 /189) ,具体感染情况见表2。统计结果显示,集约化养殖与放牧散养羊群消化道蠕虫的感染种类和感染率差异极显著( P < 0. 01) 。

2.3不同年龄羊消化道蠕虫感染情况(见表3)

试验结果证实,不同年龄段羊消化道蠕虫感染率有明显差异,羔羊和育成羊的感染率极显著地高于成年羊( P < 0. 01) ,相差29. 3个百分点,且羊消化道蠕虫主要感染2月龄以上羔羊及育成羊,2月龄以内羔羊未发现有消化道蠕虫感染。

3讨论

1) 调查结果显示,邯郸地区羊消化道蠕虫感染率为52. 2% ( 192 /368) ,其中感染率最高的是细颈囊尾蚴和捻转血矛线虫,分别是47. 5% ( 19 /40) 和36. 4% ( 134 /368) ,与文献[6]报道的结果相一致。

2) 调查结果证实,集约化养殖与放牧散养羊群消化道蠕虫的感染种类和感染率差异极显著,相差78. 8个百分点,与文献[1]报道的结果相一致。消化道蠕虫的病原绝大多数是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外界环境,造成消化道蠕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因为集约化养殖的羊场采取了比较科学的饲养管理和综合防治措施,粪便容易管理,从而避免了病原的扩散,减少了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而放牧散养的羊场粪便难以管理,又不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大大增加了羊群感染消化道蠕虫的机会。

伊犁马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篇5

1材料

2013年9月份至2014年9月份, 于新疆昭苏、新源、特克斯、尼勒克等地定点采集自然放牧的伊犁马的新鲜粪便, 每月采集40 ~ 60匹马, 共计664份样品。

2方法

2.1饱和盐水漂浮法

取5 ~ 10 g粪便置于100 ~ 200 m L烧杯中, 加入少量饱和食盐水。用小镊子将粪样捣碎, 然后继续加入10倍的饱和食盐水, 充分搅拌混匀, 通过纱布过滤到青霉素瓶内, 使液面稍高于管口, 然后在液面上覆盖一盖玻片, 静止25 min后小心地提起盖玻片, 放在载玻片上镜检[1]。

2.2虫卵计数法

感染强度采用麦克马斯特计数法。取2 g粪样放于带有玻璃珠的烧杯中, 加入饱和食盐水58 m L, 充分振荡混合, 然后用吸管吸取粪液滴入计数室内, 将计数室放于显微镜台上静置1 ~ 2 min[1], 在镜下计数两个方格内的虫卵数并取平均值, 再乘以200, 即为每克粪便虫卵数 ( EPG) 。

3结果

3.1伊犁马分布情况

伊犁马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中心产区在昭苏、特克斯、新源、尼勒克等县城。 总数10万余匹。伊犁马产区位于天山北坡西段的伊犁河流域, 地形东、北、南三面有高山环绕, 伊犁谷地向西敞开, 受西来湿润气流影响较大, 降水丰富, 气候温和, 森林茂密, 草场辽阔, 马匹一年四季以自然放牧为主, 并经常采用与牛羊混合放牧方式, 为马寄生虫病的感染流行提供了便利条件[2,3]。

3.2伊犁马消化道寄生虫种类及感染率

经虫卵鉴定, 发现伊犁马消化道寄生虫主要有马圆线虫、马副蛔虫、细颈三齿线虫、毛线虫、球虫和侏儒副裸头 绦虫等六 种。所采集的664份样品中564份为阳性, 其总感染率为84. 9% ( 564 /664) 。其中马圆线虫的感染率最高, 为80. 0% ( 531 /664) ; 其次是毛线虫70. 9% ( 471 /664) , 侏儒副裸头绦虫感染率最低, 为5. 1% ( 34 /664) , 详见表1。

3.3不同地区伊犁马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从此次调查伊犁河谷四个县伊犁马消化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来看, 昭苏县的感染率最高, 为89. 0% , 新源县次之, 为80. 0% , 尼勒克县 感染率最 低, 为72. 7% , 详见表2。感染率较高的马匹表现消瘦、可视黏膜黄染、贫血、颌下水肿、腹泻等临床症状[2]。

3.4不同年龄伊犁马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0 ~ 2岁马匹感染率最高, 为92. 0% , 3 ~ 5岁马匹感染率 较低, 为83. 0% , 6岁以上马 感染率为87. 1% , 且均以马圆线虫、马副蛔虫、毛线虫为主要虫种, 见表3。

4讨论

1)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伊犁马消化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4. 9% , 主要有马圆线虫、马副蛔虫、细颈三齿线虫、毛线虫、球虫和侏儒副裸头绦虫等六种, 并大部分为混合感染。其中马圆线虫感染率最高, 为80. 0% ; 毛线虫感染率次之, 为70. 9% ; 侏儒副裸头绦虫感染率最低, 为5. 1% 。这与李永畅等[3]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伊犁马消化道寄生虫的优势虫种为马圆线虫、毛线虫、马副蛔虫, 其平均EPG分别为2 500, 1 800和1 400个 / g, 应予重点防治。

2) 此次调查从昭苏、特克斯、新源、尼勒克等伊犁马主要分布点采集了粪样, 进行对比。其中昭苏县的感染率较高, 为89. 0% , 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昭苏县高寒多雨, 属冷凉半湿润区, 年平均温度2. 9 ℃, 无霜期85 ~ 110 d, 年降水量400 ~ 500 mm[4]。夏秋季马匹均在周边的草场和沼泽地放牧, 适合寄生虫生长繁殖。

3)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伊犁马消化道寄生虫感染与马匹年龄有关, 0 ~ 2岁马匹感染率为92. 0% , 3 ~ 5岁马匹感染率为83. 0% , 6岁以上马匹感染率为87. 1% 。幼龄和老龄马匹感染率较成年马匹高。这可能是由于幼龄和老龄马匹免疫力较低的原因。因此应加强马匹的饲养管理, 增加抵抗力[5]。

4) 伊犁马消化道寄生虫虫种较多, 感染强度大且多为混合感染, 应引起高度重视, 实行科学放牧, 筛选最佳驱虫药, 增加驱虫次数, 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寄生虫病防治措施尤为重要[6]。

摘要:为了解伊犁马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采用寄生虫病原学 (粪便) 常规检查方法对新疆地区的伊犁马进行1年的定点观察、调查试验。结果表明:伊犁马消化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4.9% (564/664) , 主要有马圆线虫、马副蛔虫、毛线虫、细颈三齿线虫、球虫、侏儒副裸头绦虫等虫种。其中马圆线虫感染率最高, 达80.0% (531/664) , 感染强度 (EPG) 为3002 600个/g;侏儒副裸头绦虫感染率最低, 为5.1%。各地区中, 昭苏县感染率最高, 为89.0%;其次是新源县, 为80.0%;尼勒克县最低, 为72.7%。EPG为159个/g。通过本次调查, 对伊犁马消化道寄生虫有了初步了解, 以期对马匹寄生虫病的防治及马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伊犁马,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饱和盐水漂浮法,麦克马斯特计数法

参考文献

[1]杨永平, 芒来, 布仁巴雅尔, 等.内蒙古马产品开发与生产可行性分析[J].北方经济, 2010 (12) :30-32.

[2]李跃增.甘肃省马驽巴贝斯虫病流行情况与防治对策[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6, 14 (1) :47-50.

[3]李永畅, 邓海峰, 索意利·李吉, 等.伊犁河谷马匹感染消化道寄生虫分析[J].畜牧与兽医, 2015, 47 (2) :92-94.

[4]方超, 王玮, 李永畅, 等.伊犁昭苏县舍饲马常见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动态观察[J].新疆畜牧业, 2013 (7) :20-21.

[5]李佳, 李永畅, 冉多良, 等.新源县孕马蠕虫体内滞留情况调查[J].新疆农业科学, 2013, 50 (3) :553-556.

上消化道感染论文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和对照选择

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0日住院诊治的老年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10例,男116例,女94例;年龄60~93岁,平均(75.1±8.5)岁;其中并发医院感染69例(感染组),其诊断参照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控制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医院感染学》中的诊断标准[3],其余未并发医院感染141例患者为非感染组。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病历记录为依据,统一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mini营养评估(入院当天进行评估),体力状况ECOG评分(入院当天进行评估),住院时间(医院感染发生前时间),是否医院感染,感染部位,基础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病后遗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侵袭性操作(导尿管、深静脉置管、胃管),抗生素应用等。

1.3 统计学处理

Excel录入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率或构成比的比较用χ2检验。用logistic单因素及多元回归分析医院感染各种因素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老年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感染部位

本调查共210例老年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69例,感染率为32.9%。医院感染疾病分布为:消化性溃疡46例、肿瘤17例、应激性溃疡4例、慢性胃炎2例。其中下呼吸道感染最多38例(55.1%)、泌尿系感染28例(40.6%)、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3例(4.3%)。

2.2 医院感染主要致病菌

在69例医院感染患者中,60例进行了细菌培养,阳性49例,阳性率为81.7%。致病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4.6%,以肺炎克雷白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占11.8%,以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为主。真菌感染占23.6%,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见表1。

2.3 医院感染治疗及转归

根据经验治疗及药物敏感结果,给予抗感染治疗,42例(60.9%)治愈,19例(27.5%)好转,8例(11.6%)死亡。

2.4 2组资料比较

2组性别比、mini评分、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侵入性操作和基础疾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年龄和贫血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注:与非感染组比较,*P<0.05

2.5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单因素分析中,患者性别、mini评分、ECOG评分、抗生素应用、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6个因素与医院感染发生呈正相关;年龄、贫血程度因P>0.05,在单因素分析中被剔除。见表3。

2.6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进行多因素逐步剔除法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有4个变量:mini评分、ECOG评分、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见表4。

3 讨论

我国是人口老龄化速度迅速增长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呈大幅上升趋势,具有发病急、进展快、临床经过凶险等特点,而合并医院感染,更是严重威胁着老年患者的生命,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老年人因消化系统老化、牙齿缺失、消化液分泌减少、长期卧床使胃肠蠕动差,使食物在肠道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且生活不能自理者由他人喂食甚至患者吞咽功能下降等,以及老年患者独居等因素,均可造成营养不良,邵春海等[4]研究提示住院老年病人营养不良和潜在营养不良的现患率高达20.9%和59.1%。而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后,需禁食、水治疗,加之患者心理负担重、出现惧食等,更易增加患者营养不良发生。同时老年人多合并多种慢性病,其免疫功能低下,住院时间长,极易发生医院感染[5,6]。本研究亦提示住院时间延长和侵入性操作,均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许鹏等[7]研究一致。留置尿管及动静脉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越长,导管的细菌定植率越高,而经鼻留置胃管患者可能存在胃-咽-下呼吸道逆行感染途径,从而增加呼吸道感染概率,李华茵等[8]发现胃腔与口咽部定植菌、下呼吸道致病菌比较,发现三者有较高的同源性,而发生消化道出血后需长期应用抑酸药,更是利于胃内革兰阴性杆菌定植。长期、多种抗生素或大量使用抗生素,可使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9]。Rupp等[10]的研究显示,第三代、第四代头孢类和碳氢霉烯类抗生素等强效光谱抗生素的使用可导致二重感染尤其真菌感染率明显升高,故抗生素应用亦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11],而本研究中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生素和基础疾病其P>0.05,考虑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

老年患者为弱势人群,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危重疾病时,应重视患者营养状况评估,及时予以营养支持治疗,严格执行抗生素相关制度,掌握抗生素应用指征,防止滥用、不合理应用、超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对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需注意营养支持治疗,增强自身免疫功能,定时翻身拍背、鼓励咳嗽,防止呼吸道感染;鼻饲患者,应注意鼻饲时患者体位,保持体位在30°~45°角范围,防止食物反流逆行感染呼吸道;对于需进行有创操作患者,应尽量减少保留尿管、深静脉置管等时间,严格掌握无菌操作制度,并注意病房开窗通风,定期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和监测,防止室内空气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流程、认真落实隔离消毒技术、认真执行洗手制度,防止手成为院内感染的传播媒介[12];同时积极动员可出院的患者及时出院,尽量缩短患者住院日,从而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发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利于合理防治。方法 回顾性调查老年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210例,对69例并发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组)与141例未并发医院感染病例(非感染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10例老年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69例,感染率32.9%。患者营养状况、体力状况、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与发生医院感染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性别、贫血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泌尿道、导管相关血源性感染为主,分别占55.1%、40.6%和4.3%。菌群组成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4.6%。结论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住院期间易发生医院感染,感染发生与患者营养状况、体力状况、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有关,应重视危险因素,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老年人,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刘金忠,金虎,鲍晓蕾.206例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6):42-43.

[2]朱凤君.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4):69-70.

[3]剜振生.医院内感染及其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5-9.

[4]邵春海,冯学山,刘景芳.住院老年病人营养不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2):2260-2261.

[5]史文听,史文晶,李静峰,等.2409例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53-754.

[6]杨志辉,牟静,阮菊琴,等.2000-2004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55-757.

[7]许鹏,张玉海,柴治国,等.慢性病住院患者院内感染调查与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11):1048-1050.

[8]李华茵,何礼贤,胡必杰,等.胃腔定植菌在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2):112-116.

[9]陈炫炜,何少茹.NICU医院内感染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9,36(6):619-621.

[10]Rupp ME,Fitzgerald T,Puumala S,et al.Prospective,con-trolled,crossover trail of alcohol-based hand gel in criticalcare units[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8,29(1):8-15.

[11]朱灿宏,李蓉,奚淑芳,等.老年院内感染败血症危险因素与病原菌特点[J].实用老年医学,2009,23(4):292-295.

上消化道感染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360例标本来自本院2009年9月1日~2009年11月30日具有上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等上消化道症状的门诊患者, 年龄18岁-65岁, 男251例, 女109例, 18-35岁105人, 36-50岁135人, 51-65岁124人。为避免影响观察结果排除以下病例: (1)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Mallory Weiss综合症、胃泌素瘤、上消化道恶性病变、胃肠手术后、胆道疾病、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 (2) 既往做过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 (3) 患有严重的心、肺、肾、肝脏或其他疾病影响研究者。 (4) 恶性肿瘤患者。 (5) 研究前3月内有输血史。 (6) 研究前1个月内服用过抗生素 (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呋喃唑酮、氧氟沙星、莫西沙星、铋剂等, 服用PPI超过1周) 。

1.2 HP抗体免疫印迹法

使用深圳伯劳特生物制品公司生产的幽门螺旋杆菌免疫印迹试剂盒。采取患者静脉血2毫升, 分离血清待检。将产毒的HP标准菌株SS1的各种抗原成分提取出来,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按分子量大小依次分开, 再将其转移至印迹膜上, 如果被检验者血清有相应抗体, 应用酶联免疫反应, 就会在抗原的相应位置出现色带, 如66和33D中任一条或同时出现为尿素酶 (Urease Ure) 抗体阳性;如128和116KD中任一条或同时出现为细胞毒相关蛋白 (Cytotoxin associated protein, Cag A) 抗体阳性, 为I型HP感染, 有Ure抗体无Cag A抗体者为II型HP感染。

2 结果

2.1用免疫印迹法检测360例患者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 阳性者共276例, I型菌株266例。男性I型菌株190例, 占68.8%, II型6例, 占2.2%女性I型菌株76例, 占27.5%, II型4例, 占1.5%。

2.2 I型菌株中18-35岁65例, 占23.6%, 36-51岁111例, 占40.2%, 51-65岁90例, 占32.6%, II型菌株中18-35岁1例, 占0.4%, 36-51岁5例, 占1.8%, 51-65岁4例, 占1.4%。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引起慢性胃炎、胃粘膜糜烂、肠上皮化生等病变, 长期感染可引起胃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提示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非常高[1], 根据HP菌株有无细胞毒素相关蛋白表达将其分为两型:I型是高毒力株, 表达细胞Cag A蛋白, 这类菌株能造成胃上皮细胞空泡、损伤、坏死及溃疡, 因此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诱发癌变密切相关。II型是低毒力株, 不表达Cag A蛋白, 这类菌株不能侵入造成胃上皮细胞, 一般可长期无临床症状[2]。研究发现, 人群中Cag A阳性菌的感染率极高[3],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高海拔地区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的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76.7%, 以I型为主, 与文献报道相符。本组病例所处地域为青海高原, 平均海拔3000m以上, 具有特殊的气候与生态环境, 低氧、高寒、高风速、高蒸发、高辐射、气候多变等, 可对机体多系统产生影响, 容易引发全身呼吸、神经、消化等多系统反应, 而长期居住高原, 低氧对胃黏膜分泌功能的影响, 使胃黏膜屏障受损, 消化道血管因缺氧发生痉挛性缺血, 胃黏膜长期缺血、缺氧, 使幽门螺杆菌更易定植, 因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I型HP感染者中男性及中老年人患者比例较高, 可能由于这些人群中吸烟、饮酒较多, 生活饮食相对不规律有关, 及在高原环境中居住时间较长有关。本组研究中患者均具有上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等消化道症状, 因此加强相关人群中HP的检测, 尤其是致病菌株的检测, 对于本地区消化道疾病的早期预防及治疗, 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摘要:目的 研究高海拔地区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分布情况。方法 选择2009年9月1日至2009年11月30日我院就诊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360例, 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其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结果 360例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276例, 其中I型菌株266例, 男性I型菌株190例, 占68.8%, 女性I型菌株76例, 占27.5%。I型菌株中18-35岁65例, 占23.6%, 36-51岁111例, 占40.2%, 51-65岁90例, 占32.6%。结论 高海拔地区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的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76.7%, 以I型HP为主, 占96.4%。其中男性及中老年人群中I型HP较高, 这可能由于与女性群中吸烟、饮酒较少, 生活饮食比男性较规律有关。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尿素酶,细胞毒相关蛋白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J].中华医学杂志, 2008, 88 (10) :652-656.

[2]李素芝, 高钰琪.高原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0.

上消化道感染论文 篇8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阿司匹林

近年来我国“富贵病”频发, 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走高、发病年龄逐年降低, 而阿司匹林作为心脑血管常用药物具有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1]。但与此同时临床工作经验表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会使上消化道出血概率增加, 尤其是患者伴有Hp阳性的情况下, 出血概率更高。该研究根据我院近年来所接触的长期使用阿司匹林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随访资料, 对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相关性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象均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的928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病患的临床治疗和随访资料, 其中男486例, 女442例;年龄42~82岁, 平均年龄 (64.13±2.04) 岁;≥60岁者645例, 占69.49%。排除胃癌、十二指肠及胃溃疡、肝硬化、急性胃炎、胃肠出血性疾病及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或损伤者;排除使用多种激素、NSAIDs (非甾体类抗炎药) 等药物患者。

1.2 方法

对全部患者进行胃镜检查、C-14-UBT (C-14尿素呼气测试) , 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患者上消化道健康状态及Hp, 并作初次记录。随访1年后观察Hp阳性和阴性患者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上消化道的出血情况, 结果记为阳性组和阴性组。181例阳性伴消化道出血病患中, 经抗Hp治疗后, 180例根除。将180例阳性伴消化道出血Hp根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90例, 对照组90例。两组病患均继续服用2年阿司匹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法莫替丁。随访1年, 对比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情况。期间全部研究过程患者及其家属知晓, 均签署同意书, 并给予积极配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1.3.1 检测方法

患者空腹服用C-14尿素胶囊, 保持口腔洁净, 静待30 min后将气体收集于集气瓶中, 使用C-14-UBT试纸检查。检测结果=样品瓶计量-收集瓶计量/仪器效率 (dpm/mmol CO2) 。若结果<200为阴性, ≥200为阳性。

1.3.2 Hp根除方法

克拉霉素, 每日2次, 每次250 mg;奥美拉唑, 每日2次, 每次10 mg;阿莫西林, 每日2次, 每次500 mg。连服1周后患者C-14-UBT结果为阴性则为根除。

1.3.3用药方法

阿司匹林, 每日2次, 每次50 mg, 服用超过3个月;法莫替丁, 每日睡前服用一次, 每次40 mg。

1.3.4 出血判定

患者见呕血、柏油状便体、大便隐血测试结果呈阳性、胃镜下见胃、十二指肠黏膜呈线状、点状出血或弥散性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上消化道出血情况比较

928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病患中, 785例为Hp阳性, 其中18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占23.05%;143例为Hp阴性, 其中12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占8.39%。对比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 (χ2=8.76, P<0.05) 。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再出血情况比较

两组病患均继续服用2年阿司匹林, 其中治疗组有3例患者再出血, 占3.33%, 对照组中有10例患者再出血, 占11.11%。治疗组较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更低,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3, P<0.05) 。

3 讨论

根据该研究结果可知, 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之间具有相关性, 患者Hp阳性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上消化道出血概率增高。阿司匹林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多种多样, 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2,3,4]: (1) 阿司匹林可抑制环氧化酶活性, 使胃肠中前列腺素合成能力、碳酸氢盐、磷脂和黏蛋白的分泌能力、上皮修复能力下降, 使胃肠环境脆弱。 (2) 阿司匹林会抑制血栓素A2形成, 胃肠出血血液不易凝结。 (3) 阿司匹林为脂溶性药剂, 对胃肠黏膜具有破坏性, 使胃肠保护屏障受损伤。 (4) 阿司匹林会增加中性粒细胞黏膜附着力, 使胃肠黏膜出现局部损伤, 形成出血。

据相关研究显示[5],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肠黏膜后会释放大量磷脂酶A、毒素、尿素酶、脂酶以及蛋白酶, 诱导中性粒细胞和炎性因子的释放, 使胃肠黏膜受到损伤、出现炎性感染, 使胃肠修复能力下降、使自体免疫力降低。该研究中, 928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病患中, 785例为Hp阳性, 其中18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占23.05%;143例为Hp阴性, 其中12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占8.39%。治疗组再出血发生率为3.33%, 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为11.11%。治疗组较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更低,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药物有着直接的关系, Hp阳性并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较高。临床用药过程中, 可以根据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情况与Hp阳性率, 适当选用替换药物以降低再出血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初民, 韩盛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关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 12 (7) :234-236.

[2]胡品津.幽门螺杆菌与非甾体类消炎药与上消化道出血之间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3, 2 (17) :123-124.

[3]王静, 王蔚虹, 李江.阿司匹林对幽门螺杆菌定植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 12 (1) :178-180.

[4]殷健, 吴志强, 候鹏.小剂量阿司匹林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2, 21 (9) :248-249.

上一篇:科技产业发展下一篇:跨境E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