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方式

2024-07-11

感染方式(共4篇)

感染方式 篇1

感染性疾病患儿起病急, 变化快, 具有传染性, 对患儿家长是一种较强的心理应激源, 一是对疾病的担心, 另一面是周围人群对某些传染病知识的缺乏而造成的歧视心理, 再一面是害怕在候诊就诊期间的交叉感染。重症患儿父母作为监护人承受巨大经济压力的同时心理上承受子女致残的痛苦打击, 本调查旨在探讨患儿父母在陪伴诊治过程心理感受及应对方式, 以便为患儿父母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 和谐医患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5月至8月感染科门诊就诊160例患儿父母为调查对象, 患儿父亲134例, 母亲126例;年龄20~49岁, 平均35岁;患儿父母文化程度及职业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采用访谈调查法, 访谈是访问的真实过程[1]。

1.2.2

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中文版[2];征得家长同意, 说明调查目的, 让受访者表述想法, 感受, 填写问卷当场收回, 评估计分。

1.2.3 评定标准:

该量表第1~20项为状态焦虑量表, 评定“此时此刻”的感觉, 得分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高, 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是0.95[3];该量表国内无常模, 参照美国常模;19~39岁男性56分, 女性57分;40~49岁男55分, 女55分[4]。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母亲状态焦虑阳性率大于父亲, 父母亲SAI评分均与年龄成正相关。见表1和2。

(例数, %)

3 讨论

3.1

本文对160例父母进行了质的研究[5], 孩子患病后大多有母亲照顾, 对患儿痛苦的感受很深, 担心疾病的进展与预后, 加上自身工作与照顾患儿时间精力的冲突, 特别是文化程度偏低的母亲, 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自信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母亲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国外有研究表明, 女性较男性有更多的心理障碍[6], 因此, 我们要对母亲给于更多的关心宽容, 同情她们并进行有关疾病及切断传播途径知识的教育, 防止对传染病患者隔离的轻视, 麻痹以及对病死传染病和感染者的恐惧倾向, 减轻她们心理压力。

3.2

据Roy的适应模式, 人在面对压力时会产生适应性反应, 而且人们的生理调节和心理调节是通过适应方式的应对行为表现出来的[7], 不用的个体在接受刺激后采取不同的应对反方式, 越是用情感的应对方式, 包括为疾病担忧, 发脾气, 将自己的情感发泄在别人身上, 其焦虑程度越高, 因此, 临床工作中重视家长一般背景资料, 注重个体性;借助心理学的访谈技术, 鼓励家长一起交流, 与家长建立协调关系, 解除对传染病的恐惧倾向, 减缓其紧张焦虑的情绪, 使其产生信任感, 和谐医患关系。

摘要:目的 探讨感染性疾病患儿父母在诊治过程心理感受, 为心理支持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感染科门诊2012年5月至8月160例患儿父母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进行调查, 结果中状态焦虑阳性数用百分率表示。结果 母亲状态焦虑阳性大于父亲, 父母亲SAI评分均与年龄正相关。结论 患儿父母均存在焦虑的情绪心理变化过程, 应高度重视。

关键词:患儿父母,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

[1]Begum V.Being a phenomernology in nursing researcher[M].Califor-nia:Newbury park, 1991:55-71.

[2]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1993;138-141.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J].中国心理卫生, 1999, 12 (增订版) :238-241.

[4]李映兰.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155-156.

[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向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472.

[6]王效道.医学心理学[M].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47.

[7]卢美秀, 郑绮, 林佳静.护理理论与应用[M].台湾:伟华书局有限公司, 1998:261-269.

感染方式 篇2

选取北京地区的5个郊区 (县) , 每个郊区 (县) 随机抽取一个羊养殖场或个体羊养殖户, 按羊群的30%~50%进行抽样。采样方法均为每天早晨7:00~8:00时通过粪袋采集新鲜粪便, 每只羊采集20g粪样, 放入灭菌的试管中封样、编号、送实验室检查 (12小时内检查) 。具体数量及分布如下:

平谷羊场200只羊中, 随机采集粪样70份 (35%) ;房山羊场80只羊, 随机采集粪样40头份 (50%) ;在顺义羊场83只羊中随机采集粪样40头份 (48.19%) ;通州养殖户79只羊中随机采集粪样40头份 (50.63%) ;大兴养殖户94只羊中随机采集粪样40头份 (42.55%) , 合计423只羊, 随机采集粪样230头份 (54.37%) 。

2 检测方法

2.1 饱和盐水漂浮法

取3~5g被检粪样, 放入备好的玻璃杯中, 然后加入少量饱和盐水 (1升水中加入约400g食盐并使其溶解即可) , 用玻璃棒将粪样充分搅匀, 然后再加入适量的 (100m1左右) 饱和盐水, 搅匀并以60目的金属筛过滤到另一玻璃杯中, 将滤液静止20~40分钟后, 用直径5~10mm左右的铁丝圈水平轻轻蘸取液面 (四个角和中央五个区域) , 将蘸取的液膜滴落在载玻片上, 加盖盖片后进行镜检。

2.2 沉淀法

取新鲜无污染的粪便10g放在干净的200ml容量烧杯内, 加入少量清水, 用小玻璃棒将粪球捣碎便充分捣碎、混匀, 再加约10倍量的清水充分混匀, 用60目金属筛过滤, 将滤液静置15分钟, 弃去上清液, 保留沉渣, 再加满清水混匀, 静置15分钟, 弃去上清液, 保留沉渣, 如此反复洗涤3~4次, 直到上清液透明为止, 弃去上清液, 最后将沉渣涂于载玻片上, 加盖盖片后置于显微镜下检查。

2.3 幼虫培养法

在培养皿底部加一张滤纸, 然后将欲培养的粪便加水调成糊状, 放于滤纸上, 将此放于37℃恒温箱中培养, 注意保持培养皿内的湿度, 经过4天后, 大部分虫卵可以发育到第三期幼虫。然后取粪样稀释后置于载玻片上, 放于显微镜下观察。

3 虫体鉴定

3.1 捻转血矛线虫鉴定

利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到的虫卵为椭圆形、大小约75~95×40~50μm, 卵壳薄、光滑、淡灰黄色, 有的虫卵一端或两端有新月型的空隙。

利用幼虫培养法检查到的幼虫呈细丝状, 大小约310~387μm, 头端顿圆, 口囊球状, 以细小管通向食道, 食道丝状, 肠细胞呈三角形, 两排, 每排8个, 尾端尖细。

通过驱虫后检查到的成虫为毛发状, 淡红白色虫体:雄虫体长18~22mm, 口囊小, 内有一矛状小齿, 尾端有交合伞, 交合伞有很发达的侧叶和靠近左侧叶的小背叶, 交合刺末端有小钩, 有显著的刺状颈乳突。雌虫体长26~32mm, 因白色线状的生殖器官绕转着红色的肠管, 形成红白线相间的“麻花”状。阴门位于虫体后半部, 有瓣状悬垂的阴门盖。

3.2 球虫鉴定

阿氏艾美尔球虫 (E.Arloingi) :平均大小为27.5~20μm, 卵囊呈长椭圆形, 两侧壁较平直, 黄褐色, 有极帽呈半弧形, 囊壁两层, 光滑, 孢子囊呈卵圆形, 无外残体, 孢子化时间为48~72小时。

4 结果

4.1 羊群感染捻转血矛线虫情况

调查北京地区5个郊区 (县) 的3个养殖场和2个养殖户, 共检测230只羊, 感染捻转血矛线虫40只, 捻转血矛线虫的感染率为17.4%。如表1所示, 通州区的羊群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率最高, 达100% (40/40) ;其它四个郊区 (县) 均无感染, 为0.0% (0/40) 。通州区与其它4个郊区 (县) 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率差异十分显著 (P<0.01, 表1) 。

4.2 羊群感染球虫情况

调查北京地区5个郊区 (县) 的3个养殖场和2个养殖户, 共检测230只羊, 感染球虫49只, 球虫的感染率为21.3%。如表2所示, 通州区的羊群球虫感染率最高, 达90% (36/40) ;大兴区感染率为32.5% (13/40) ;其它三个郊区 (县) 均无感染, 为0.0% (0/40) 。通州区与其它4个郊区 (县) 球虫感染率差异十分显著 (P<0.01, 表2) 。大兴区与其它4个郊区 (县) 球虫感染率差异十分显著 (P<0.01, 表2) 。

4.3 北京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调查北京地区5个郊区 (县) 的3个养殖场和2个养殖户, 共发现两种寄生虫, 分别是捻转血矛线虫和球虫。如表3所示, 两种肠道寄生虫主要发生在放牧散养的个体养殖户, 集约化养殖场未发现肠道寄生虫的感染。在通州区主要为以上两种寄生虫的混合感染, 平均感染率为95.0%;在大兴区主要是球虫的感染, 感染率为32.5%;其它三个郊区 (县) 均无感染, 感染率为0.0%。集约化养殖与放牧散养羊群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差异极其显著 (P<0.01, 表3) 。

5 分析与讨论

捻转血矛线虫 (H.Contortus) 寄生于山羊、绵羊、黄牛、鹿及骆驼等反刍动物的第四胃, 成虫以宿主的血液和粘膜为食, 可引起严重的腹泻、贫血、消瘦, 并伴发铁元素缺乏, 导致生长发育不良、体重减轻, 严重感染时可造成死亡[1,2]。国内外对其研究较多[3,4,5]。该病呈世界性分布, 感染率很高, 据调查浙江、湖北等地该病的感染率达6.49%~96%[6];通过表1可以看出, 该病在北京地区感染也比较严重, 平均感染率为17.4%, 而且主要发生在通州区, 感染率为100%。说明该病在北京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地区性。H.Contortus的雌虫产卵数量大, 一天可以产下5000~10000个虫卵, 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在适当的条件下发育成感染性幼虫。幼虫在清晨、傍晚或阴天可以借助于叶面上的液膜向牧草的叶面上爬行, 在日光强烈的白昼和夜晚爬回地面。感染性幼虫带有鞘膜, 对恶劣环境抵抗力较强, 在干燥的环境中, 可借休眠状态生存一年半, 在寒冷潮湿的季节可存活一年以上[7]。从而使草场严重污染, 而且一旦草场被污染, 很难在短时间内净化, 这正是通州区放牧散养感染情况比较严重的主要原因;另外H.Contortus对驱虫药很容易产生抗药性[8]。所以通州农户羊场虽然每年都用敌百虫进行三次驱虫工作, 但是收到的成效却不明显, 正是以上原因导致的。

羊球虫病由艾美尔属球虫寄生于羊的肠道黏膜上皮引起的以下痢、消瘦、贫血、发育不良为特征的疾病。严重的可以引起羊只死亡, 尤其对羔羊危害较大。已报道的绵羊球虫有14种, 其中阿撒他艾美尔球虫对绵羊的致病力强, 绵羊艾美尔球虫和小艾美尔球虫对绵羊有中等的致病力, 浮氏艾美尔球虫对绵羊有一定的致病力。山羊球虫有15种, 其中雅氏艾美尔球虫对山羊的致病力强, 阿氏艾美尔球虫对山羊有中等或一定的致病力。通过本实验调查, 只检测到一种山羊球虫, 即阿氏艾美尔球虫。通过表2可以看出, 阿氏艾美尔球虫主要发生在通州区和大兴区, 其它三个地区的羊群均无阿氏艾美尔球虫的感染, 说明北京地区羊球虫的感染存在着明显的地区性。

通过表3可以看出, 肠道寄生虫病主要发生在放牧散养的个体户, 集约化养殖的羊场没有肠道寄生虫病的发生。这是由于肠道寄生虫的虫卵、卵囊主要随着粪便排出体外, 严重污染了牧草、饲料和饮水, 集约化养殖的羊场粪便容易管理, 从而避免了病原的扩散, 而放牧散养的羊场粪便难以管理, 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羊群感染肠道寄生虫的机会。虽然放牧散养的个体户羊群感染肠道寄生虫病情况比较严重, 但是并没有发病的病例, 这可能与羊只的感染强度有关。通过虫卵计数, 羊群捻转血矛线虫和球虫的平均EPG分别为112和34, 说明羊群为隐性感染。

参考文献

[1]Andrea S F, Catherine N, Jian L.et al.Amphidial structure of ivermectin-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laboratory and field strains of Haemonchus contortus[J].Vet Parasitol, 2003, 110:217~226

[2]Jacquiet P, Cabaret J, Thiam E, et al.Host rang and maintenance of Haemonchus spp.In an adverse arid climate[J].Int J Para-sitol, 1998, 28:253~261

[3]黄志琴, 黄国伟.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治[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1999, (1) :45

[4]孔繁瑶.家禽寄生虫学[M].第2版.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7:75~77

[5]连灿, 何成虎.小尾寒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治[J].中国兽医科技, 1997, (7) :39~40

[6]杜爱芳, 李孝军, 王素华.转血矛线虫ZJ株24000分泌排泄 (ES) 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 2004, 24 (6) :553~555

[7]庞传文, 孔爱云, 蔡明.小尾寒羊血矛线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畜牧兽医杂志, 2004, 23 (4) :35~36

感染方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部于2012年6月1日至2015年6月1日接受住院治疗的432例开颅患者,其中男311例,女121例;年龄≤60岁的364例,年龄大于60岁68例。

1.2 调查方法

统计分析实行开颅手术患者的具体病情、引流、手术方式,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将开颅术前与术后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按预先设计的表格内容,登记开颅手术患者具体资料信息及病症情况,对术后感染程度进行记录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432例开颅手术后患者颅内感染率为15.51%(67例),开颅手术术后感染危险因素中的性别(男311例中感染43例,占13.83%;女121例中感染24例,占19.83%)、年龄、手术方式对感染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无引流、手术时间长短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引流(387例)感染率17.05%(66例),无引流(45例)感染率2.22%(1例);手术时间小于等于4h(174例)感染率6.90%(12例),大于4h(258例)感染率21.32%(55例);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引流与开颅手术时间长短是最主要感染因素。

2.2 脑室引流管留置持续时间的颅内感染率

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1~2 d(133例)感染率为10.53%(14例),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3~4 d(89例)感染率为30.34%(27例);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大于等于5 d(29例)感染率为68.97%(20例),脑室引流不同留置时间的颅内感染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同部位置管的颅内感染率

脑室置管与切口、脑脊液引流置管是开颅手术的两种不同部位引流方式,其中,脑室置管(251例)感染率为24.30%(61例),切口及脑脊液置管(136例)感染率3.68%(5例),脑室置管引流和其他手术部位(切口及脑脊液置管)引流的颅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头皮、颅骨与脑膜是能够有效保护脑组织受损,防止病菌入侵感染的三大保护结构,再加上血脑屏障组织的作用,颅内感染率相比其他器官而言则小很多,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然而,开颅手术后则要将手术野腔置管插入颅内以用来开颅术后引流渗血或残留积血的作用,会对人体脑部外围组织中的头皮以及血脑屏障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极易使得细菌通过放置脑组织内部的引流管侵入颅内,继而发生术后感染。况且脑室组织系统是人体抵抗细菌感染、防御病毒入侵的功能薄弱区,细菌很容易在脑脊液及脑组织环境下滋生繁殖,尤其是脑脊液中缺乏相应的补体Ig M与吞噬细胞,为细菌繁衍创造了适宜环境。因此,如何有效减少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感染率,缩短颅内引流管的放置时间日渐成为专家学者以及临床医师的共同研讨课题,由本研究可得知,开颅手术后脑部引流管的放置时间与引流管在颅内的留置部位对于术后感染率具有重要影响。留置脑室引流管引起的感染显著高于留置创腔引流管引起的感染;引流管留置时间越长,颅内感染发生率也越高。相关专家研究称,开颅术后脑组织引流管时间宜为(4.32±0.66)d,非感染组的留置时间平均为(1.18±0.25)d,与本研究数据统计值相符。

因此,围手术期、术中及开颅术后感染的预防就显得极为必要。可在围手术期用抗菌药物来增强患者自身的抵抗、防御能力;开颅术过程中应严格规范操作手术引流指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减少颅内异物刺激,放置引流管要确保位置恰当合适,使其位置略低于脑室水平,防止引流液反流入颅内引发感染;患者开颅手术后去掉引流管的时间要控制在24~48 h内,以最大程度减少感染发生率;将消毒隔离病房作为脑室外引流患者的治疗室,以减少交叉感染;可利用交换异侧脑室引流来达到减少感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伟,石春来.右美托咪定对神经外科全麻术后躁动发生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2):116-118.

[2]张海艳.手术室预防腹部手术感染的护理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2):90-91.

[3]潘敏敏.神经外科长期气管切开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定植患者的集束化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3):85-86.

感染方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 年12 月-2014 年11 月本院乳腺科收治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需长期化疗的乳腺癌患者86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采取的置管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3 例。两组受试者的人口学资料, 包括年龄、病理类型、分期、肿瘤所在位置、KPS评分、有无其他合并症、采用的化疗方案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确诊为乳腺癌;年龄20~80 岁;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后期需化疗;获得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前3 个月内接受过放化疗;对导管成分过敏;不能承受插管 (如凝血机制障碍, 免疫抑制者) ;孕妇、哺乳期妇女或已有计划妊娠;术前30 d内参加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

1.3 方法

1.3.1 对照组置管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患者握拳, 穿刺者左手将患者皮肤固定, 右手以15°~30° 进针, 管内出现回血后, 稍稍将穿刺的角度放低后进针1~2 mm, 松开止血带, 患者松拳。左手固定鞘, 右手迅速将钢针针芯抽出, 从鞘内缓慢、匀速的将PICC导管向里推进。为避免导管误入颈静脉, 待行至15~20 cm时, 叮嘱患者向穿刺侧转头。导管至预定长度后将鞘拔出。分离金属柄, 撤出导丝, 剪断并体外留6 cm左右导管, 套上减压套筒, 连接到连接器上, 接入一次性输液接头后固定。X光片确定穿刺导管的位置。

1.3.2 试验组置管方法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首先, 患者穿刺的手臂外展90°, 将超声探头转为纵切面与目标血管垂直, 将血管移至屏幕中心, 观察血流和静脉内径。将探头转为横切面进行体表定位, 边通过屏幕观察, 边从穿刺点以15°~30° 角缓慢穿刺。观察针鞘中出现回血时, 切换纵切面, 稍稍压低穿刺角度, 再缓慢推进2~3 cm, 将插管鞘向前推进, 针芯退出后置入导管。从鞘内缓慢、匀速的将PICC导管向里推进。在超声屏幕中观察, 避免导管误入颈静脉。导管到达预定长度后, 将鞘拔出。之后步骤与对照组相同。X光片确定穿刺导管的位置。

1.4 观察指标 (1) 置管成功率:包括一次性成功率和总成功率 (导管末端位于第二前肋间) 。 (2) 置管后感染率:置管后第1 周和第2 周统计两组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总感染率, 第3 周分别统计两组发生局部感染、隧道感染以及血流感染的患者数 (诊断依据为2000 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置管成功率比较试验组一次性成功率与总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两组感染率比较第1 周与第2 周, 两组总感染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第3 周时试验组总感染率及局部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隧道感染率及血流感染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乳腺癌手术方式也取得了很大的改进, 传统的根治术已基本被更具优势的保乳术和改良的根治术所取代[4]。保乳术和改良的根治术的应用使得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范围大大减少, 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以及减轻患者心理障碍[5]。乳腺癌患者术后需进行大量化疗, 化疗结果是关系到患者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 乳腺癌患者年龄偏大, 化疗周期长。如果选择静滴化疗药物, 极易造成患者血管痉挛和损伤以及外渗导致周围组织损害[6,7]。近年来, PICC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8]。但PICC具有穿刺次数少、患者痛苦低以及留置时间长等诸多优点的同时, 也增大了发生感染的危险性。感染成为长期静脉置管的重要并发症, 严重制约了其发展[9,10]。

超声技术是20 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技术,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生物以及医药等行业, 对上述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在医药领域, 超声技术已在多方面得到应有, 主要由医疗检测和在治疗上的应用两部分组成。近年来, 超声技术与传统置管法结合, 显示出了诸多优点。将超声技术运用于PICC置管过程中, 不仅能够直观地显示血管解剖结构, 而且实现了实时引导、全程可见, 便于精细操作, 能够有效避免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超声技术对血管组织的损伤小、定位准, 能够大大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 降低回针后复穿几率[11,12]。解决了临床中常见的肥胖、水肿、反复化疗、静脉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的置管问题,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优势[13]。

本研究显示, 试验组一次性成功率与总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置管成功率大大提高。试验组置管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不仅避免了再次穿刺对患者血管等产生的损害, 而且大大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 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传统的置管穿刺时, 置管时引起的穿刺损伤是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因素。由于患者血管的方向难以掌握, 而且往往个体间具有差异性, 操作者需要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保证置管的顺利完成[14]。如欠缺经验或操作不当极易造成患者血管被穿透, 或者增加回针后复穿的几率, 引起患者局部组织淤血, 加重患者痛苦的同时也增大了感染的几率。而且穿刺时由于机体突然受到外界的刺激, 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 如果不能一次成功, 多次穿刺使得该刺激保持长时间存在, 不仅对患者血液动力学会产生一定影响, 引起血压升高、心律失常, 还可能引起血浆肾上腺素、醛固酮、皮质醇等升高, 对患者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另外, 也对患者情绪产生诸多负面作用, 产生心悸、焦虑、躁狂等症状, 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而借助超声这一辅助技术, 使得导管的型号、穿刺的部位和角度得以优化, 置管更加直观, 更加具有靶向性, 将置管穿刺引起的损伤降到最低程度, 从而使置管一次性成功率和总成功率显著提高, 大大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 减少了对患者的负面作用。

另外, 导管在患者体内的留置时间越长越容易引发相关性感染。而置管所引起血管损伤导致的感染常见于化疗早期,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置管方式对此感染的影响, 所以比较了PICC置管后开始化疗前3 周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感染的患者随着治疗时间推移均慢慢增多, 但置管后的前两周两组患者总感染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第3 周时, 试验组总感染数及局部感染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 两组隧道感染率及血流感染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导管相关性感染不仅仅与留置时间的长短有关, 同时也受到不同置管方式的影响。通常认为, 在PICC置管后数天, 导管表面由于纤维蛋白的沉积容易形成了一层纤维膜, 该结构便于微生物的聚集, 为其提供寄生场所, 使得微生物慢慢聚集于此, 造成导管处感染几率增强。同时穿刺的损伤处微生物沿导管向内迁移, 形成局部感染。而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首先使得置管成功率得到了充分保障 (尤其是一次性成功率) , 避免了多次穿刺使患者与感染源频繁接触, 大大降低了插管过程中患者感染的风险。其次, 超声引导下的PICC使得置管位置更加准确、走势更加合理, 大大减少了患者因置管造成的局部损伤, 降低了纤维蛋白在导管表面的聚集, 另外, 由于患者创伤小, 同时要求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和观察护理, 减少了插管处的微生物, 避免了插管处的局部皮肤微生物向导管内大量迁移, 从而降低了患者的感染率[15]。

上一篇:社会责任的国际视角下一篇: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