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规律(共4篇)
感染规律 篇1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所致的一种以纤维素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和脑膜炎为特征的猪呼吸道传染病。据报道, 副猪嗜血杆菌主要感染5~8周龄的断奶仔猪和保育猪, 目前已经成为猪病中主要的继发性细菌病, 尤其是成为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的“影子病”而引起广泛的关注。
为了探清副猪嗜血杆菌病在嘉兴市规模猪场的流行规律, 进而提出综合性防治措施, 笔者从嘉兴市4家规模猪场采集相关检验材料, 应用细菌学、生化反应以及基于PCR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开展了相关的试验研究, 初步探讨了嘉兴市规模养猪场商品猪群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规律, 为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待检材料
在嘉兴市选择4家规模猪场, 对死亡的猪只, 从其鼻腔、气管、肺脏和扁桃体等部位无菌采集病料, 并无菌收集关节液、心包液、心血、脑脊液, 立即送实验室检测。与此同时, 详细记录死亡猪只的周龄、免疫与保健状况、临床表现、用药状况以及病理解剖特征。
1.1.2 试剂及耗材
TSA培养基, TSB肉汤培养基, 购自友康生物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小牛血清购自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材料有限公司;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NAD、微量生化鉴定管等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公司。
1.2 方法
1.2.1 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1.2.1. 1 细菌学检查
将大豆酪蛋白琼脂培养基 (TSA) 培养基于121℃高压灭菌30 min, 等温度降至约55℃时, 加入NAD, 使NAD的终浓度为200μg/ml, 然后加入犊牛血清, 浓度为5%, 倒平板, 每块平板10~15 ml。从猪鼻腔、气管、肺脏、心包液、关节液、脾脏等处无菌取样, 在TSA培养基上划线, 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 h, 观察菌落形态, 挑选可疑的单个菌落分别接种于TSA纯培养。纯培养后的菌落, 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观察细菌形态。再将细菌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 37℃培养48 h。如果该菌能够在TSA培养基上生长, 但在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不能生长, 则将其接种入TSB肉汤培养基。
1.2.1. 2 生化反应
将TSB营养肉汤培养物分别接种于脲酶、氧化酶、接触酶、硝酸盐还原、吲哚、葡萄糖、蔗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麦芽糖等微量生化管中, 每管加入5μl 0.01%NAD, 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48 h, 观察结果。
1.2.1. 3 PCR快速检测
分离菌的PCR检测委托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进行, 由其参照NCBI收录的副猪嗜血杆菌16S r DNA序列设计合成引物、PCR反应并提供检测结果。
1.2.2 结果判定
若从病料中分离到细菌并参照副猪嗜血杆菌的形态学、生化反应以及PCR检测特征确定为副猪嗜血杆菌者, 判定为该猪被副猪嗜血杆菌所感染;若同时有典型临床病状和典型的多发性浆膜炎病变, 则判定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的分离
2.1.1 细菌形态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未见生长。在含有犊牛血清和NAD的TS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表现为圆形、无色透明、针尖大小、光滑湿润的菌落, 直径1~2 mm。通过革兰氏染色, 镜检可见到革兰氏阴性的细小杆菌。分离到菌株的生长特性, 菌落形态以及染色镜检形态特征, 与副猪嗜血杆菌的菌落特征和染色特征相一致, 证实了副猪嗜血杆菌的存在。
2.1.2 生化鉴定
菌株生化鉴定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分离的菌株, 脲酶、氧化酶及吲哚检测结果显示阴性, 其他检测结果均显示为阳性, 说明其生化反应结果符合副猪嗜血杆菌的生化特性。
注:“+”为阳性;“-”为阴性。
2.1.3 PCR检测
参照NCBI收录的副猪嗜血杆菌16S r DNA序列设计合成引物, 对分离的菌株进行PCR扩增, 产物经过1%琼脂糖凝胶电泳, 发现被检测菌株都有长约822 bp的16S RNA基因片段, 进一步证明了所分离的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
2.2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周龄分布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周龄分布见表2。
由表2可知, 副猪嗜血杆菌从3~10周龄猪中均可检出, 总的检出率达到78.98%。从4周龄开始检出率逐步提高, 在5~8周龄检出率最高, 检出率均超过80%, 5~7周龄检出率甚至超过90%;9周龄以后检出率又有所降低。该结果与临床观察基本一致。
3 结论与讨论
(1) 根据分离菌的菌落形态特征、镜检结果、生化特性等, 说明该研究中分离所得到的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以该菌的16S r RNA中的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 进行PCR扩增, 成功扩增出长约822 bp的16 S RNA基因片段, 进一步说明了分离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由于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条件较为苛刻, 因此通过PCR反应可实现敏感、快速和可信度较高的检出效果。
(2) 从研究结果看, 在嘉兴市规模猪场3~10周龄的保育猪中均可分离到副猪嗜血杆菌, 总的检出率达到78.98%。从4周龄开始检出率逐步提高, 在5~8周龄检出率最高, 证实了副猪嗜血杆菌在嘉兴市规模猪场感染已经非常普遍, 从4周龄开始检出率有明显提高, 意味着从该时间段开始, 如果猪群面临严重的应激压力, 容易出现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暴发, 规模猪场应及时做好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控工作。
(3) 陆艳等曾经对副猪嗜血杆菌进行了血清抗体检测, 哺乳和保育猪的抗体阳性率仅为11.76%, 细菌检出率与抗体阳性率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B·E·斯劳特, S·D·阿莱尔, W·L·蒙加林, 等.猪病学[M].8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491-498.
[2]蔡旭旺, 刘正飞, 陈焕春, 等.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培养和血清型鉴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4 (1) :55-58.
[3]姚火春.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35-37.
[4]陈溥言.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264-265.
[5]冬秀珠, 蔡妙英.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120-126.
[7]钟登科, 魏建超, 张训, 等.副猪嗜血杆菌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杂志, 2009, 45 (11) :41-43.
[8]陆艳, 王戈平, 蔡其刚, 等.青海省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血清学调查[J].家畜生态农报, 2009, 30 (6) :139-140.
感染规律 篇2
1 材料和方法
1.1 疫苗株
MG弱毒F株由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活菌数达到109ccu/m L。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MG抗体Elisa kit购于IDEXX公司;酶标仪为美国Thermo Multiskan MK3。
1.3 试验动物
海兰白蛋种鸡12 000羽于某规模化蛋鸡场内孵化, 随机分为3组, 隔离并常规饲养, 每组4 000羽。
1.4 试验设计
将MG F株的新鲜培养物 (109 ccu/m L) 分别以原倍和10-3稀释 (106 ccu/m L) 的2个不同活菌浓度的菌液, 各用0.033 m L/羽点眼接种9日龄雏鸡, 分别称为A、B组;使用生理盐水点眼的SPF鸡, 称为C组。点眼前3 d及点眼后1、2、3、4、5、6、7、8、9、10、11、12、13、14、15和16 w, 各组依次随机抽取100羽SPF鸡, 经颈静脉采血进行ELISA试验测定MG抗体, 计算MG抗体阳性率。
1.5 MG抗体的测定
依据IDEXX公司MG抗体Elisa kit说明书进行, 采用美国Thermo Multiskan MK3酶标仪读数。
2 结果
免疫MG F株前 (9日龄前) , MG抗体阳性率较低, 约10%左右。免疫MG F株后, A组抗体阳性率于1 w后明显升高, 于免疫2 w后达到81%, 于免疫3 w后达到90%以上;B组抗体阳性率于3 w后明显升高, 于免疫5 w后达到77%, 于免疫6 w后达到90%左右;C组抗体阳性率于5 w后明显升高, 于免疫6 w后达到84%, 于免疫7 w后达到90%左右 (见图1) 。
3 讨论
该蛋鸡场免疫MG F株前 (9日龄前) , MG抗体阳性率约10%左右, 表明该蛋鸡场MG较活跃, 存在早期感染。MG可水平传播, 也可垂直传播[10,11], 该蛋鸡场10%左右的MG抗体阳性鸡群属于哪一种感染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感染规律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料的收集与处理
235份猪高热病病料收集于2007年5月份—2009年9月份的高热病病例。病例来源于连云港的灌云、灌南、赣榆、东海, 盐城的响水、滨海, 宿迁的沭阳, 淮阴, 徐州的新沂和山东省的莒南、郯城等地。对病例通过前腔静脉采血, 分离血清, 备用。采集病猪的肺脏、脾脏、心脏、肠系膜淋巴结、扁桃体等器官, 混合研磨, 用PBS (pH值7.2) 按1∶5稀释, 反复冻融3次后离心, 取上清液用于RNA和DNA的提取。
1.2 主要试剂
Taq DNA聚合酶、100 bp DNA Marker、dNTP, 购自Fermentas公司;M-MLV, 购自Toyobo公司;Agarose, 西班牙某公司产品;六碱基随机引物, 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HRPI, 购自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 Trizol, Invitrogen公司产品;DEPC, 购自BBI公司;DMEM培养基, 购自美国Sigma公司。
1.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参考GenBank中发表的序列, 选择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 ORF7基因、猪瘟病毒 (CSFV) 5′-NCR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2对引物, 序列为Pa 5′-TCCATGCCAAATAACAACGGCAA-3′, Pb 5′- GTCGACTCATGCTGAGGGTGA -3′, Pc 5′- ATGCCCWTAGTAGGACTAGCA -3′, Pd 5′- TCAACTCCATGTGCCATGTAC -3′。其引物Pa、Pb为PRRSV的特异性引物, 扩增片段为377 bp;引物Pc、Pd为CSFV的特异性引物, 扩增片段为288 bp。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 工作浓度为25 μmol/L。
参考GenBank中发表的序列, 选择猪细小病毒 (PPV) VP2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 针对猪伪狂犬病病毒 (PRV) gI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 参考Quintana J等设计的引物扩增猪圆环病毒2型 (PCV-2) ORF2基因。3对引物序列为Pe 5′- CAACAGATCTCTCTAGGACTGC-3′, Pf 5′- GTGGTTAAGTGTCCATGTTGG-3′, Pg 5′-CGACAACGAGCTCCTCATTCT-3′, Ph 5′- TTCTTVTTGCGCGCCTTGTG-3′, Pi 5′-GTCTTCTTCTGCGGTAACGCCTCCTTG-3′, Pj 5′- TAGGAGGCTTCTACAGCTGGGACAG-3′。
引物Pe、Pf为PCV-2的特异性引物, 扩增片段为404 bp;引物Pg、Ph为PRV的特异性引物, 扩增片段为700 bp;引物Pi、Pj为PPV的特异性引物, 扩增片段为310 bp。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 工作浓度为25 μmol/L。
1.4 DNA和RNA的提取及PCR检测
1.4.1 RNA的提取
采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 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2 病毒增殖和DNA的提取
取在0.5 g/L胰酶消化方瓶中长成单层的Dulac细胞, 分瓶, 接种PCV-2病毒, 同时添加5 mL含1%犊牛血清 (FCS) 的DMEM继续培养48 h, 收获Dulac细胞, 悬浮于适量超纯水中, 备用。取长成单层的PK15细胞, 分别接种PPV、PRV, 吸附1 h;再添加5 mL含1% FCS的DMEM, 48 h后收获病毒, 悬浮于适量超纯水中, 备用。收获细胞培养物, 按DNA抽提试剂盒说明书提取病毒DNA, 用核酸蛋白分析仪测定DNA浓度后, -20 ℃保存, 备用。
2 结果 (见表1~4) 与分析
由表2可见:PCV-2、PRRSV的混合感染阳性率最高, 235份病料中有80份, 占总数的34.0%, 且有13份为PRRSV、PCV-2和CSFV的三重感染, 占总数的5.5%。在混合感染病例中, PRRSV和CSFV混合感染居第二, 235份病料中有74份, 占总数的31.5%。
由表4可见:2007年PRRSV阳性率为42.3%, 2008年阳性率为64.9%, 2009年阳性率为67.5%;2007年PCV-2阳性率为31.5%, 2008年阳性率为58.8%, 2009年阳性率为65.5%;2007年CSFV阳性率为29.2%, 2008年阳性率为37.7%, 2009年阳性率为42.5%。这3种病毒的阳性率变化比较大, 都呈逐年上升态势, 说明防控猪高热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其他两种病毒虽然变化不大, 但对养猪业的危害已经凸现。这些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 讨论
笔者检测的猪高热病病料收集于2007年5月份至2009年11`月份的发病猪或死亡猪, 多数来自于连云港地区, 其余来自连云港周边地区, 比如盐城、淮阴、临沂、徐州等地市或其下辖县, 但都与连云港地区紧密相连, 地缘关系密切。
PCV-2阳性率很高 (见表1) , 235份病料中检测出阳性97份 (占41.3%) , 进一步证实PCV-2在连云港以及周边地区猪群普遍存在和流行, 是今后该地区养猪业疾病防制的重点。试验从猪流产胎儿体内也检测到PCV-2, 同时排除感染其他病原的可能, 进一步证实PCV-2可能导致母猪的繁殖障碍。从表3可以看出, 育肥猪阶段PCV-2阳性率最高 (53.1%) , 表明其感染率随着猪年龄的增长而升高。2007年PCV-2的阳性率为31.5%, 2008该地区年为58.8%, 2009该地区年为65.5%, 表明PCV-2流行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从2007年到2009年这3年中, 每年的4, 5月份开始的猪高热病疫情异常严峻, 而PCV-2的阳性率又如此之高, 其在疫情中扮演的角色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从表4可以看出, PPV、PRV的阳性率都不高, 说明这两种病毒还处于散发状态, 并没有形成大的流行。从表4也可以看出, 不同年份PPV、PRV的阳性率并没有大的变化。
感染规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3 月—2014 年3 月我院发生ICU感染的患者79 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41 例, 女38 例;年龄24 岁~68 岁, 平均年龄 (46.6±6.2) 岁。根据患者感染细菌的类型可分为42 例单一感染和37 例复合感染。其中单一感染包括21 例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16 例革兰阳性球菌感染, 5 例真菌感染;复合感染包括18 例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为主, 12 例以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为主, 7 例以真菌感染为主。
1.2 治疗方法在患者感染后第1, 3, 5, 7, 14 天的某一固定时刻检测并记录其PCT水平, 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2], 并根据患者的感染病菌类型分别描绘出PCT变化规律曲线图。
1.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单一病菌感染时, 不同病菌感染下的PCT含量有差异, 其PCT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者、真菌感染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者。对各种病菌感染下每天的PCT含量进行对比, 其中第1 天和第14 天的PCT含量差异不显著,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第3, 5, 7 天PCT含量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复合病菌感染下, 每天的PCT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PCT含量变化规律曲线图显示:单一感染或复合感染下患者的PCT含量峰值的产生时间及含量变化情况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见图1、图2。
3 讨论
由于ICU收治的对象都是生命体征极不稳定的重症患者, 若患者在ICU治疗过程中发生感染, 就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甚至会威胁生命安全。临床上直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时, 因没有确诊病原菌类型, 常导致治疗不及时或治疗过度, 对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危害[3]。
PCT对于细菌感染或炎症反应的灵敏度较高, 临床上常检测其含量水平来诊断细菌性和非细菌性的感染或炎症。本次研究中根据细菌感染者的感染细菌类型进行分类, 分别绘制了单一和复合感染下的患者PCT含量变化规律曲线图, 感染者涉及的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真菌三种。根据曲线显示单一感染或复合感染下患者的PCT含量峰值的产生时间及含量变化情况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不同种类病菌感染下, PCT的含量变化与时间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在实际检测过程中, 通过单一时间点PCT含量的检测来判断病原菌的种类不具备科学性, 准确性也不高。另外, 在图表中显示, 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下的PCT峰值最高, 说明革兰阴性杆菌的毒性较大, 因此临床上鉴别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时可以将PCT的含量作为参考依据, 较大者即为革兰阴性杆菌。而根据图中显示的真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下的PCT含量变化情况, 2 组之间的差异比较没有特殊性, 因此无法进行区分。在复合感染下, 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者, 其PCT含量峰值依旧处于最高。因此,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 可以通过感染者的PCT变化规律曲线来直观反映感染病原菌的特点, 对于病原菌的确定具有辅助作用[4], 能指导医生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但其诊断还不够全面, 仍需要结合患者的相关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诊断, 以保证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华, 蔡文训, 张卫星, 等.ICU不同病原菌感染降钙素原变化规律曲线的差异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15 (5) :2474-2477.
[2]刘宁.动态观察ICU感染患者不同时点降钙素原水平和变化规律[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21 (9) :18-19.
[3]袁小锦.降钙素原变化率对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疗效评价[D].广西医科大学, 2014:2-3.